教师节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22 05:48:11

教师节名言

教师节名言篇1

1、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2、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3、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4、“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5、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6、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7、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8、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9、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10、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11、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12、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13、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14、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15、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16、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1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0、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21、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

22、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2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5、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26、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27、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28、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29、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30、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1、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32、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33、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34、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35、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36、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37、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38、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39、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40、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佚名

41、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42、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43、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

教师节名言篇2

2、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3、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4、“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5、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6、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7、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8、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9、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10、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11、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12、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13、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14、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15、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16、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1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0、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21、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

22、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2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5、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26、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27、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28、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29、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30、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1、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32、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33、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34、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35、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36、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37、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38、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39、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40、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佚名

41、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42、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43、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

教师节名言篇3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教师节名言篇4

一、关注要点面结合

在前不久,由我校教师执教的一节市级观摩课上,教师让学生会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课文,在这名平时在班里展示读书比较少的学生读完后,教师问:“你自己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吗?”学生回答有进步,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感到满意。教师随即说到:“祝贺你有进步。”然后进入了下一环节。这一细节本身很不错,它体现了教师对课堂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深入一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答都是一对一的单向评价交流。这使我反思日常的许多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名教师不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环节。当你在与一名学生交流时,无法对其他的学生给予关注,那么教师能否尽量通过你的体态、眼神、评价语等多种调控课堂的手段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你在同这名学生交流的同时也关注着他?反思上面提到的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说“祝贺你,有进步,相信更多的同学和你一样,在今天的课堂中会越来越有进步”,就可以将教师对学生个体一对一的单项关注拓展为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

二、评价要积极鼓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注意以精练、准确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只是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时的语言,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考量。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课堂上出现这些情况,有教师会这样去评价:

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是:否定学生的发言。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不对,请坐。(潜台词是: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会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以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就会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建议这样处理:学生说错时,教师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

仔细动脑筋,再想想,好吗?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教师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又给予暗示:以后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没有答完整,教师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哟,老师相信你。

三、引导要耐心有效

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吧!第一次,学生把句子读破了,他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又把字读丢了。接下来,一连读了七遍,学生都没读正确。于永正没有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教给方法,终于在第八次,学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那令人感动的“第八次”呀,他给予那孩子的仅仅是一堂课的自信吗?那爱心滋润的细节,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生的精彩。

四、设计要精雕细琢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片段:学生朗读课文二三小节,互相交流后,王老师说:既然“仿佛”就是“好象”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行吗?这是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课文说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轻快,灵活,两个词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1:既轻快又灵活。

生2:又轻快又灵活。

生3:不但轻快而且灵活。

教师节名言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理答

理答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与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教学的特殊交往说可以断定理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理答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和课堂文化的生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本文试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答的效率的策略。

一、什么是理答行为

关于“理答行为”的概念,目前学界有诸多观点。我们认为,教师的理答行为是指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作答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应答情况所作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反应和处理。从对象上讲,教学评价或教师反馈的对象可以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从时间上讲,教学评价或教师反馈既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及时性的,即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宽泛;从形式上讲,教学评价或教师反馈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相比较而言,教师理答行为的对象必须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求时间上必须及时,形式上主要是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因此,教师理答行为是教学评价或教师反馈的方式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实施现状

1.语言理答行为。

四名教师语言理答的次数是其3节课综合数据统计的平均值,从上表可知,四位教师每节课实施语言理答次数的均值约为61次,所占比例高达96.9%。由此可以看出,四名教师都比较擅长运用语言理答。

2.非语言理答行为。

四名教师非语言理答的次数是其3节课次数统计的平均值,由表可知,四名教师每节课使用非语言理答次数的均值约为2次,所占比例仅为3.1%。由此可以得出,与语言理答行为频次相比,四名教师实施非语言理答行为的频次总体上较低。针对这一现状,研究者在学生问卷中通过多选题“你的语文老师在同学回答问题后使用过下列哪些方式?”进行了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仅有19.6%的学生选择了“用表情、动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这一选项,说明教师的非语言理答行为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反映出该理答行为的使用频次相对较少。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建议

1.做好理答预设。

做好理答预设,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细读文本预设问题。理答是教师课堂提问的环节之一,对其进行预设势必与问题的预设结合在一起,而对问题的预设要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科书上呈现的是显性课文,需要教给学生的则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隐性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处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意蕴,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对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的学情分析预设理答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需针对预设的问题,通过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预测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诸种情况,并以此来预设相应的教师理答方式,使教师在理答情境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可以说,精彩的生成和智慧的理答都源于充分地课前预设,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教育工作者越仔细考虑和孩子们相处时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就越能按照准备好的讲稿即席发挥以便对某一偶然情况作出更敏捷的反应。

2.锤炼理答语言。

第一,善于倾听。倾听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倾听的展示,教师一方面可以在听评课时倾听同行的理答语言,把同行作为检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即对经典的理答语言为我所用,对不恰当地理答语言对照自己加以改正,另一方面可以倾听名师的理答语言,他们的理答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己自成体系,教师可以走近名师,汲取养分。

第二,训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化,思维是语言的本质,思维的缜密灵敏与否直接关系到理答语言的准确性与清晰度,因而,教师要围绕思维的条理性拓展性、创新性,借助《逻辑学》著作、头脑风暴法对自身的思维品质加以训练,提高理答语言的有效性。

第三,积累素材。语言素材的积累一方面需要教师阅读“有字书”,特级教师王搭舟考师有言,“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课程视野、非凡的教育智慧和远大的职业理想都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广泛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去充盈自己的本体性知识,不断总结理答的实践良方,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理答库”,以便在课堂上随时提取使用。

3.修炼教学机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忽视预设,课堂就会成为“脱缰之马”,没有生成,课堂就会失去生命的灵动。就理答而言,预设性与生成性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两部分,教师要实现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灵活自如地理会学生的回答,除了在课前做好理答预设外,还需教学机智来应对课堂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机智,从本质上讲,是教学智慧的外显形式,是教师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对理答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节名言篇6

一、扭转“举手发言丢脸”的观点

原因: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很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不管对错。而中高年级学生自尊心更强了,学习中下的学生胆怯,怕回答错误会受到师生的批评、嘲笑;学习较好的学生瞻前顾后,看周围有没有同学举了手,没人举手自己也干脆不举手,认为举手是出风头,怕遭白眼。所以,中高年级主动举手发言的人数总是较低年级少。

对策: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如“不要紧,你再思考一下”“你能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等。千万不可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其自尊,如“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等。对于想回答又怕别人笑其出风头的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给予眼神鼓励,或者可以说“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谁敢大胆地回答这个问题?”等,也可直接点那些学生回答问题。

二、教师提问水平不高,学生不屑回答或者不明所以

原因:教师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问题过于笼统,学生不明所以;提问对象过于倾向学优生或者学困生,忽视其他学生;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但不鼓励,反而恶语相加,伤其自尊,让学生赌气不回答、怕

回答。

对策:(1)不滥提问题,控制提问数量,所提问题难易适中,有挑战性;(2)提问简明扼要,直击重点,让学生思路方向清晰,不盲人摸象;(3)提问对象明了,对学困生提简单问题,对学优生提稍难问题,争取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4)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多鼓励、少打击,让学生享受回答正确后成功的喜悦,把回答问题当成快乐幸福的事情。

三、把提问当做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不是惩罚学生的手段

原因:部分教师提问动机不对,看到学生开小差,立即点其回答问题,回答不出则批评,让学生很是恼火,却敢怒不敢言。也有教师提问专门点学困生,明知其回答不出,仍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硬要点其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把教师提问当成惩罚的手段,惧怕提问。学优生想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愿举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策:教师应淡化和抛开对师生身份“师高生低”的看法,明白师生身份地位平等,不能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应该由老师管。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做民主型教师。学生开小差,教师首先考虑是否因自己的课堂吸引力不够,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面对开小差的学生可以课后找其谈心,而不是通过提问惩罚的方式当众揭丑。对学困生的提问适可即止,回答不出来时多引导、鼓励,让学生喜欢、认可教师,知道教师的提问不是故意为难自己,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优生带头举手发言,创设竞争机制,让课堂活跃起来。

四、创设奖励和竞争机制,激起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欲望

原因:有的教师上课时课堂一潭死水,学生高兴举手发言时就举手,不想举手时,教师费尽口舌,也没有人举手,出现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记得听一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整节课很少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也发挥不出激情,一节公开课草草收场。

对策:我曾在接到一个新班级时创设了一个奖励和竞争机制:在班级公告栏公示奖励和竞争方案,方案规定,每节课对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次数最多者盖章2个,其次者盖章1个,每节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达2个者,盖章1个,然后,由班委评出“每周之星”,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此方案实行后,效果颇佳。不过,任何奖励方案的出台,教师都不能充当甩手掌柜,要参与,要坚持。学生很可爱,只要教师施加一点点招数就可以产生令人喜不自禁的

效果。

五、点名取舍有度,适当放弃

原因:十个手指有长短,不必强求学生必须举手。在一个班,总有那么一两名学困生总是不举手回答问题,点其名又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事与愿违。刚参加工作时,自己热血沸腾,总是想拉一下每一位学生,想让人人都考及格,人人都考优秀,尤其是在对待几名学困生时,每节课都轮流点其名,每次点名都遗憾告终,结果,学生成绩上升不大,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其他学生也跟着浪费了时间。

对策:很欣赏舍得酒业的广告词“天下智慧皆舍得,智慧人生,品味舍得”。此话非常有道理,教师在点名时千万不要和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死磕,要适当放弃,让其回归自然,孔子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尚且七十二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在书本知识中不如人,在品德、体艺等其他方面却是强项,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整个课堂、整体学生身上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学生上课不举手,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教师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责任心,找找原因,查漏补缺,让学生敢于举手、勇于举手、热爱举手,让课堂成为师生相互协作、相互创作的知识大舞台!

教师节名言篇7

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或生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实现教学的共振。而作为缺少充足的语言环境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有限的、有效的师生交流便成为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传递中心教学的种种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存在着无效或者负效现象。下面是笔者近期听到的一节关于《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七单元第2课时的公开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片断1:

T:Classbegins.Howareyoutoday?

Ss:Fine,thankyou.Andyou?

T:I’mfinetoo.Sitdown,please.

S:Thankyou.

分析:这一片断是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问候,师生间的互动变为了僵化的条件反射,句型的机械操练,一句“Thankyou”更是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中文课堂。尽管学生声音整齐响亮,教师亲切热情,但远不如“Hello,boysandgirls”来的地道和真实。

片断2: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世界名模的时装秀。

T:Doyoulikeit?

S:(没有反应)

T:Doyoulikeit?Yesorno?

S:Yes.(声音较低)

T:(用手势提醒学生大声)Yesorno?

S:Yes.(大声且整齐)

分析:教师本想用多媒体创设这堂课的整体情境——时装秀。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语言笼统,it指代的是时装秀还是衣服不能让人明白。从整体教学的理念来看,教师在这一环节里应该用语言结合情境给学生整体的感知,而本课涉及的词汇是服装类的,教师的语言变为了无效的输入。而当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句型“Doyoulike…”,且对成人时装表演不感兴趣,未能与教师互动时,教师要求回答“YesorNo?”这种训练大于领悟的互动是“教师中心”的体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片断3:

在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Lookatmy…”及回答“It’ssmart./It’spretty.”时,教师用服装的图片以及实物与学生展开了互动,并导入“Look,this’smy…”和“It’snice”的教学。

T:Lookatmydress.(图片)

S1:It’ssmart.(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T:xxx,cometothefront.Whichonedoyoulike?

S2:Ilikedress.

T:(暗示学生)Lookatmy…

S2:Lookatmydress.

Sothers:It’spretty.(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同样的方法再请其他三位学生练习jacket,shirt,coat。

T:(指向自己的外套)Look,this’smycoat.(竖起大拇指)

Ss:It’spretty.

T:(走到一名学生面前)Oh,yourcoatissopretty.Yousay“Look,thisismycoat.”

S3:Look,thisismycoat.

T:Oh,It’snice.

T:(走到另一名学生面前)Yourjacketisnice.Yousay“Look,thisismyjacket.”

S4:Look,thisismyjacket.

T:(竖起大拇指)

Sothers:It’spretty.

T:Oh,it’snice.

S:Oh,it’snice.

T:Showmeyourshirt,please.

S:(没有反应)

T:Who’dliketoshowmeyourshirtorcoat?

S:(不明白)

T:(进入下一环节)

分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英语教学中并不否认机械操练,但机械操练是为有意义交际打基础的。且机械操练也要在尽量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在这一环节里似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在进行互动,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话都非常的单一,局限于所教句型和单词,教师控制较多,输入有限,学生有意义的输出较少。另外,学生参与面较窄,除了个别学生充当了老师示范的工具,大多数同学只要跟老师重复答句。对于表示赞美的“It’ssmart/pretty/nice.”学生并未领悟到它们的实际作用。导致当教师希望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展示自己的服装时——“showmeyour…”,学生却不明所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片断4:

在教对话时,教师用多媒体把对话编成了一段卡通片呈现出来。

T:Lookatthescreen.Lookandlistencarefully.

(看完后)Who’dliketocomehere.?

S1&S2:Look,this’smycoat.

Oh,it’snice.

T:Verygood.Let’sgivethemapraise.Good,good,verygood.

分析:这一环节的对话教学本该是一个体现课堂实效性的亮点,但师生间的互动只停留在毫无意义的表层,看似效果显著,其实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只剩下了发指令,而学生间的互动只局限于几名学生的有准备的没有生成的机械对话。而无缘无故的表扬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负效。

片断5:

教师在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个任务——时装秀,让6位同学到前面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并穿上展示。

T:Let’senjoythefashionshow.(音乐起)

S:((六名同学一一展示)Look,thisismy…

Sothers:Oh,It’snice.

T:Doyoulikethiscoat.?

Sothers:(没有反应)

T:Pleaseputupyourhands.(做举手姿势)

Sothers:(有5人举手)

T:(在黑板上记下数字)

同样的方法去统计其他的服装,最后总结Whoisthewinner?并表扬。

分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足量的语言输出,展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课堂中的互动仅仅变为了六名同学与全班同学的固定句型的对答。没有“Lookatmy…,没有其他的赞美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的异议,而教师的统计方式也变为了指令“putupyourhands”。可见学生并未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化知识,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未知到已知。

结合这堂课,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开展主题突出,真实的课堂互动教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成为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而课堂情景创设逻辑性强不强,情景迁移自不自然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上面的这位老师之所以在交流中与学生有很多障碍,原因就在于情景创设逻辑性不强,迁移跨度较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景设计多运用真实互动,如自己的新衣服,学生的新的或者漂亮的物品(文具,服装等)甚至学生画的画,展开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互动将在情感上产生互动,达到语言真实交际目的。

2、指向流与辐射型交流有机结合

这里的“指向流”特指教师常用的“指名回答问题”,“分组讨论汇报”等以学生个体指向学生全体的交流方式;而“辐射型交流”特指“小组讨论、同位交流、竞赛“等生生互动,参与率高,信息覆盖面广的交流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教学效度。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很弱,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当自己的想法不能流畅的用英语表达时,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教师的语言是有感染力的,因此必要的教师讲解领读反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指名回答据调查用在课堂前15分钟是最有效的。当学生的参与数逐渐下降时,尽可能多采用集体互动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率,如上面的那位老师在练句型时可以开展四人小组活动,学生自己交流,使点面有机结合,或者在学对话时,利用同位互编互练对话来巩固句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强刺激物如录像,实物,竞赛或游戏都能激励和保持课堂互动的效率。

教师节名言篇8

本文作者:于斌魏茂江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以下观念:如要熟练的使用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是基础,只有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真正的使用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叫做跨文化交际呢?语言学家王宗炎曾指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际’.”简单的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双方谈论的话题与交流的方式受个人的文化素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生活阅历的影响.因此,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应对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析,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寻找在交际中所产生的矛盾的解决方法,进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放在第一位,忽略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知识的传授.这就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文化传授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语言中蕴含的该民族文化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因而在现实的动态语言交流中难以取得应有的交际效果.在《新视野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中,书后生词表有专门的专有名词一栏,其中第三册第五单元《命名习俗》这篇文章中列着Bi-ble,Mary,Joseph,Ruth,Matthew,David六个专有名词.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Bible外,剩下的五个专有名词都是圣经里出现的人物,他们在圣经里都有着非常有趣的传奇故事.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把这五个专有名词当作人名一带而过,不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就会造成文化的缺失,学生们就会意识不到这几个名字里所包含的基督教内涵.相反,如果在讲课的时候把相关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就能使学生接收到文化意蕴的传达,从而使语言恢复其最基本的功能———文化的承载,这样就会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引人入胜.

(1)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教师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总是把听、说、读、写这些传统英语能力放在首位.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严格按照英语语法规则来造句,但是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及场合来使用这些句子.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过程,还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既学会了语言知识,又能将其恰当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地实现跨文化交际.(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理解,是对文化现象、文化特征、文化模式以及异域文化差异的洞察和理解.从定义得知,它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相关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从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懂得语言的应用.另外,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还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民俗风情、规则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就能有效地避免交流时出现差错,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语言信息并给予回应.(3)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难点中的难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授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不能在葬礼上说“Alovelyday,isn'tit?”不能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问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尽可能的丰富授课内容.例如,讲授情人节一词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介绍西方情人节的时间、起源、庆祝方式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放映西方国家婚礼的一些场面以及优美的英情歌曲,使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更为直观地了解这个特殊的西方节日,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停留在玫瑰花和巧克力上面.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它与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领会两种文化之间不同的底蕴.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每一个接受过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生都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随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让人可喜的进步,但与《大纲》提出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这一要求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双管齐下,保持一定的平衡,只有这两方面做到“比翼齐飞”,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积累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双方逐渐的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教师节名言篇9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文言文 教学实践 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

首先,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文言文,务必树立以下几个原则:

1.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活动策略如下:

一、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文言文文本本身包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其中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道德观念、哲学思辨、审美蕴涵以及它独特的表意功能、思维特征,已形成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浓郁气象,是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充分挖掘出这些内涵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功能,将成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文言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讲授《苏武传》一课时,文中写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牧羊北海时,也是旄节不离手,卧起操持。当我们讲到此处,学生不免心生疑问: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持节”呢?他为什么对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呢?授课老师要想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就必须对什么是旄节,旄节的意义以及“忠义”思想的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旄节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一种旗帜,是汉朝是出使者的信物。”古时的忠君思想浓厚,正是由于苏武深刻铭记“忠于皇上”这一中国传统忠君思想,对象征自己国家的旄节才会情有独衷,卧起操持,不愿让它落入匈奴人之手使自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当授课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完这些知识之后,学生一定会对文章的含义以及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或“文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

在历代文言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授课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时,一定要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或“诗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

以《鸿门宴》中的悲情英雄形象项羽为例。学生学完《鸿门宴》后,如果教师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仅以成败论英雄,一味地褒刘抑项,似乎有“脸谱化“之嫌。实际上,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他的“自矜功伐”又导致了他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设置以下活动:

1.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本可轻而易举地杀掉刘邦但却不杀是一种“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子风度”,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刘邦和项羽究竟谁是英雄?你对此怎样看待?

开展活动时,可让学生先谈对“英雄”一词含义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悟谈他本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有的特征,进而让学生理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把握时机,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三、营造恰当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随时结合文本内容,抓住契机渲染气氛,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比如:学习《赤壁赋》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还要将思维很自然地涉及到“三苏”,甚至能引出元帅的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除了利用语文教材外,教师还可给学生设置传统文化情境,陶冶他们的传统文化情操。如以文化名人的诗词、格言、警句装点教室、居室,在教室开辟古典文学专栏等等。

学《项脊轩志》时,我给学生拓展介绍:古人经常会给书房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梁启超的书房叫饮冰室,鲁迅曾经给在租界里租住的房子起名为且介亭,梅兰芳的叫缀玉轩,张大千的叫大风堂,红楼梦里还有个悼红轩,那么归有光的书房就叫项脊轩。无论什么名字一般都有含义,大家可以回去查查这些名字的来历、含义。大家可以给自己的宿舍或者房间起一个室名,幽默也好,文雅也罢,秀秀你们的才能。

学生反应踊跃,纷纷小试身手,每个寝室都集思广益,确定了自己寝室的名字,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意义,温馨小筑、青苹果乐园、凌烟阁、紫云轩、清心阁……一个个清新动人,还有的干脆叫“和谐居”,也算与时俱进。

这样,《项脊轩志》这篇相对沉闷、枯燥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变得生动起来、温暖起来。

四、结合课文内容,举办丰富的课外语文活动

教师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结合课文内容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可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让其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并享受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快乐。例如笔者在讲授了《屈原列传》后,就布置学生去研究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由来,通过调查,学生对于屈原在中国几千年的影响有了深切感受,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文言文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下转第307页)势,传统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将传统文化纳入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既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让我们在新课改带来的挑战与契机中共同努力,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让我们文言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刘玲.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魅力中国,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孙芳.让语文教育绽放出民族文化的光芒[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11)

[4]吕筱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5]刘红芳. 新课改形势下,文言文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宣武教育,2009(5)

教师节名言篇10

摘要:探索在“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中以研究性教学模式授课,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抽签决定完成某个主题的文献阅读、主题汇报展示,发起课堂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课程考核方式也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名著选读;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10-03

自2005年起,教育部大力倡实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且也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2]研究性教学,也称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式教学,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研究性教学看似教学模式层的改革,实质上是教学理论的变革,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变革,如采用多媒体、建立课程网站等。

一、“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主要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根据上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的课时不少于32课时。前修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应用语言学”等多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选择现代语言学经典著作向学生作介绍,使学生通过对语言学经典著作的精读,深入理解和思考语言理论问题,掌握各个不同语言学派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式,奠定学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从而加深对中外语言学理论、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基础提高对语言学的研究能力。

“语言学名著选读”教材用的较多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胡明杨主编的《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1988年出版后,受到海内外高校语言专业师生及语言学界学者的普遍欢迎,于1999年被教育部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现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当前使用的是2007年12月出版的第三版。

中国现代语言学是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这本教材是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等语言学前辈的关注和支持下,由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刘伶、胡明扬、石安石、叶蜚声、伍铁平、索振羽等先生主持,选文、翻译和编写的。本教材汇集了欧美十余种语言学名著的精华,弥补了不少西方重要语言学著作没有中译本的缺憾,并且撰写了相关西方语言学家的小传和著作评介,为高等院校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优秀教材,也为广大语言科学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提供了一部有用的参考读物。

二是萧国政主编,冯志伟校订的《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收录了索绪尔、叶斯柏森、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韩礼德、克罗夫特6位现代语言学家的著作。每一部分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学术经历和学术贡献,接着列出有关章节目录和内容提要,使读者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才给出具体内容,有的给出汉语译文,有的直接给出英文原文。这样的安排,能够以点带面,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最后,还给出思考题和主要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进一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这样的方式编写的导读真正起到了引导阅读的作用,是我国语言学教学中一个可贵的尝试。

但是不管选用哪本教材,都会觉得老师想讲的内容太多,在有限的课时中讲不完这么多的名家名作,更何况这些教材只关注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名家名作,我们还需要增加一部分中国语言学的内容,课时就更不够分配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选读语言学名著顺序逐一讲授,并安排学生课下逐一精读每个主题涉及的语言学理论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精读原著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常常会出现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完成、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出等情况。

面对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完成的情况,师生都感觉上课是一种煎熬。教学模式亟需转换。

二、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的特点,我们思考采用分小组分主题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抽签决定完成某个主题的文献阅读、主题汇报展示,发起课堂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期末考核方式也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30分)、期末研究报告成绩(30分)、学生互评成绩(40分)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由教师给出,后一项是学生对其他小组展示汇报与讨论给出的成绩均分。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用图1来表示:

如图1中所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由创设任务、研究准备、分组协作、自主学习、形成成果和成果评价六个环节组成(学生互评见表1,教师综合评价见表2);通过这六个环节驱动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制定任务分配方案、查找资料、精读文献、撰写报告等方式对语言学流派的分期、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等方面进行主动学习研究,逐渐深化为专题研究成果并学会展示成果、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具有初步研究的能力,为成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主要通过任务、问题、答疑等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指导,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最后的综合点评则形成信息反馈,不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提供修正依据,甚至有可能对任务本身进行修正或形成新的任务。如曾有学生选定的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难度太大而更换。

在上述研究性教学设计下,我们面向我校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第一轮实践。教材选用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学生38人,共分为10个小组,选读语言学名著10部,分别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叶斯柏森《语法哲学》、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萨丕尔《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房德里耶斯《语言论》、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选读其中经典的章节。

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教学周。具体的教学设计为:前4周,主讲教师主要介绍现代语言学流派以及各流派代表人物,并提及代表人物的作品与理论贡献。同时,让各小组学生做主题阅读和汇报展示的准备工作。从第5周开始,各个小组按照抽签顺序分别汇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或者更深入地思考某个问题。

从各组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小组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认真研读语言学名著,汇报的内容涉及作者的简介、著作产生的背景、著作的目录、精读的章节、著作的理论贡献或有争议之处、著作的不足或局限。但也有部分小组准备得并不充分,对一些问题的细节没有很好地理解,汇报时表现也很尴尬。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设计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

1.体现设计性原则,实现教学多元化:教师在开课前形成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提前设计,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考核评价的过程化,体现了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设计性原则。

2.坚持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比较大的讨论空间的课题,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研究并组织汇报、现场讨论,从而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再发现、再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性原则。

3.注重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搜集、分析、整合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能力,体现了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特点的高度结合。

4.辅导答疑形式多样,注重过程指导:可以采用网络平台、电话、电子邮件、BBS论坛、班级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面授辅导多种形式定时、不定时结合进行,及时指导学生。课程开设不宥于课堂,体现了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以外,还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研究探索的教学观,同时应具备发现问题、引导发现、研究实践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的素质。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程进行一系列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包括活动规则的设置,考核标准的制定等。(2)设计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需研究的课题,为其准备相关的研究资料,以及研究视角与途径。(3)建设一个可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查阅相关要求、下载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课程网站。

研究性教学也对学生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要来到课堂听讲做笔记,但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主体,学生需要精读某个主题的语言学著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清楚该学者所属的语言学流派,在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所做的理论贡献,以及有哪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负责汇报展示的学生,还要把汇报内容做成PPT来展示。

学生在期末报告中表示,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课堂形式很新鲜很有挑战力,是属于学生占绝对的主导,而老师的角色则更多偏向于指导者和倾听者。另一方面这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必须要读与选题相关的很多扩展资料,精读所选篇目,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基础上抓住所选篇目的精髓进行汇报交流。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又牵扯到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这对于在大学当中独立性和懈怠性很强的学生们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结束语

在探索“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讲教师转变了观念,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建设了课程网站,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班级群,并在课程网站了上传了课程所需精读的语言学名著电子稿,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重新设计了考核标准,由注重结果考核转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在一轮教学实践之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小组为单位精读某部语言学名著,负责汇报展示的同学读的作品较多,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则较少投入精力。但教师的评价是针对整个小组的,这意味着偷懒的学生和勤奋的学生得分相同,这显然有失公平。现在的对策是小组成员尽量少,保证成员有明确分工,都要去读原著。今后还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案杜绝这种现象。

2.课程主讲教师肩负全程指导各个小组的责任,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对每个专题的作品烂熟于胸,尤其是要有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例子,让学生明白某些语言学理论。这些都要求主讲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躲清闲。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研究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