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3:01:04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日常生活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一是在小学阶段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成绩,二是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让学生打好基础,是需要引起小学数学老师重视的,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其中,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将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好,到达一个更好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将两者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来详细的叙述一下。

一、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述相关的数学理论,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学习明白,然后在学生对于理论有相关的理解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老师在课上讲述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之中,都没有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是严重脱节的。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需要将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对进行联系,让数学从一个理论化过重的学科变为一个能够更多的与生活相联系,让数学在基本理论之外,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善于联系生活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变为一个只能为平时做数学作业和进行数学考试的工具,学生现在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并没有在生活中把数学应用起来。造成这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没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所以。针对于这一个问题,需要数学老师进行及时的改变,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措施

二、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与生活联系时过于生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进行相关的联系时,日常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过于生硬,不符合教学要求,而是为了将两者相联系而联系,这种生搬硬套的联系方法是要不得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一是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就想好相关的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实践,将自己所讲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在讲课时才会让学生听得懂,达到让学生把事情弄明白的效果,而不是进行相关的生搬硬套。二是小学数学老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让学生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上述措施就可以提高小W数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之间进行比较,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这样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现实中的图形,便于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二)学生对于这种的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因为之前都是直接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需要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做好题目就好。虽然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马上就接受,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注意,及时进行解决。

因此,针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在一堂中先是对于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行相关的联系,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在整堂课中都运用这中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让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将原来枯燥难懂的理论,转变为生活中的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就是小学数学老师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数学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对于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难懂,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但是,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让小学数学的知识更加地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二)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学习完小学数学之后,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题,会考试,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这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注意让学生与生活相联系的结果,这样会提高数字的实践应用程度,让学生可以利用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更加实际的意义,让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2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3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17-01

观察新课改以后的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教学法逐渐被广大教师采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讨论法能到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诸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运用讨论法的优点固然很多,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运用好讨论法,在课堂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创设良好探究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来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感知: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由于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我都给予了肯定。

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也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综合编组,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挖掘教材,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教科书第24页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又如,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让互相交流、讨论,看看可以怎么分类,有的学生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还有的是按照铅笔的长短来分的。

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故意示错,开展探讨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如教学教材第31页的思考题时,得出:右边小猴的桃子比左边小猴的桃子多,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不能确定右边小猴桃的个数肯定比左边小猴多”,还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抛出课题,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课前就布置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数,上课时学生就汇报出各种结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又如,我在教学“数学乐园”时,设计了一个运弹子的活动,先是在组内进行比赛,然后以组为单位派代表比赛,看谁在单位时间内运的多,运来一个弹子记录员就往黑板上贴一个圆片,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运的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在四人一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是5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只有6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比较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小组讨论时,有时小组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你说等于1,我说等于2,偏偏不说“等于1”或“等于2”的理由,成“顶牛”之势,失去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兰英.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4

【P键词】矩阵论 教学改革 数学文化 应用

一、引言

矩阵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应用,矩阵论课程与很多专业密切相关,学习该课程有助于为学生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数学基础;加之本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多,专业杂,因此,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矩阵论课程在许多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是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更有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习兴趣,我们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矩阵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部分,采取的形式为教师介绍,学生讨论。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例如罗尧成、谢安邦(2008)在《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理论基础》中研究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基础;黄敏(2010)、刘碧玉(2013)等研究了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文针对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探讨了板书与课件结合、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矩阵论课程概况和研究生数学基础

矩阵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空间与线性算子,内积空间与等积变换,若当标准型,赋范线性空间与矩阵范数,矩阵的微积分运算及其应用,广义逆矩阵及其应用,矩阵的分解等。矩阵论课程的定理和例题的推导部分很多,理论性较强,因此目前我校授课以讲解和板书为主。上课学生来自不同院校20余个不同专业,班级人数达200多人。相对于小班型授课而言,大班型授课的质量更容易受教师的音量、板书的轻重、光线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更易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听课质量、课堂秩序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应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由于研究生本科阶段属于不同的院校,所学专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基本功差距很大。矩阵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线性代数。对于线性代数这门课程,一般工科院校教师只重视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的传授,不重视推理和证明;而矩阵论课程的推理与证明内容很多,这对于学生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线性代数课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就授课学时而言,有32学时的,有40学时的,还有48学时的;就授课内容而言,有线性代数A、线性代数B、线性代数C之分。尽管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希望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快地适应教学,不放弃,不掉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与讨论,打牢数学基础,提高思维能力。

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数学基础。数学,是从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力,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保证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但是,高校的数学课程较为晦涩难懂,很多学生不喜欢“定理―证明―定理―证明”的循环模式,觉得很枯燥抽象。因此,必须对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三、课件与板书结合

课堂上,大容量、快节奏的人机对话经常让学生目不暇接,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是直观的图像和影像,而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环节的交流思考却常常被忽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课件授课省时省力,教师可以随时翻阅讲过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强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等。但是,课件授课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定理的推理和分析过程直接呈现,速度较快,学生不易记住;学生长时间盯着屏幕看,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听课效果下降;降低了教师随机发挥的灵活性等。

相比而言,板书灵活性强,能与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也不受课前教学设计的限制,具有随机应变的优势;并且板书速度要慢一些,推理过程一步步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矩阵论作为研究生的基础课程,班型大,课时较紧张。单纯板书教学,虽然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导清晰,但同时也浪费时间;而利用课件教学,虽然灵活、便捷,但学生看屏幕的时间过长,容易疲劳,很难保证两小时内注意力一直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习题、定理内容用课件讲解,并用板书进行详细的推演,将课件与板书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提高授课效果。

四、课堂讨论矩阵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矩阵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日益成为现代科技领域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数值分析、微分方程、优化理论、控制理论、概率统计、力学、电子学等很多学科都与矩阵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矩阵理论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研究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给学生发挥能力的机会。具体的,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一些课题,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题目的设计、选择等工作。在习题课上,各小组派代表主讲。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

数学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需的工具,而矩阵论课程也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矩阵论课程与其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他们的发现与学习心得。这样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也为学生了解其他学科专业打开了一扇窗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传播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工具,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整体文化血肉相连,在现代意义下,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是属于科学文化范畴的,从系统的观点看,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4]数学的不断发展是与人类不断继承、传播、发扬数学文化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为这种文化所吸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六、小结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以及科研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中。矩阵论课程与其他工科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重视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尧成,谢安邦.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2008(04):30-35.

[2]黄敏.工科研究生《矩阵理论》课程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探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2-15.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5

【关键词】实践性;创新性;思想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究数学的热情。”(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1.1把握课堂教学时机:根据课堂对于学生听讲的了解,准确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这时教师要把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理念,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机动;如果教案中安排了的讨论问题在学生自觉回答中已经做出了回答就不能再作讨论了;

1.2把握课堂教学方法:讨论问题不是为了流于形式或者走个过场,要观察讨论的效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比如:老师提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学生提问老师,还有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方式方法;

1.3把握课堂教学效果:讨论问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使学生在文明、规范和合理的基础之上探讨,让学生明白讨论就是研讨,就是找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过程;对于观点明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一定要支持和鼓励学习差、思维差和纪律差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勇气、焕发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和优秀学生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2.1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奠定学生热爱数学的基础。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老师要从建立与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入手,课堂上以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建立感情,课堂外让学生体味到老师友好的态度,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会十分喜欢你这个老师,也十分爱听你所讲的课,也就喜欢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了。这种方式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一定要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引导思维深入实际,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发展,深入实际,才能开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出运用数学制作科学模具的智力潜能。在学生懂得数学数字和图形的概念、区别与社会实践运用的基础上,由制作模型而发展科学认知。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要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全面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为目的,指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巩固书本知识,运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文化与感知理念,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实物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维、强化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总结经验,萌发科学研讨的意念。

2.3实现课改理论运用,具备学生创新培养的方式。

2.3.1创设情景,捕捉好奇: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有趣的情景,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小学生具有十分浓厚的好奇心,爱看、爱想、爱问,这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状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迹象”使其从好奇心上升为兴趣、理想和愿望实现;

2.3.2转变观念,提供机会:新课程改革理论强调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方式,变“传授”为“探究”、变“灌输”为“交流”、变“教师”为“学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试题交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兴趣、大胆参与、积极思考、尽情发挥;

2.3.3鼓励个性,全面发展:人与人在思维、实践、了解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很聪敏的人在数学的思维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具有超长性,教师要及时鼓励发挥个性特长,让这样的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指导其他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能够毫无拘束的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求得更快更好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和共同发展。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3.1.具备感悟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基础。

3.1.1让数学走进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数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还能进行人文规范教育;

3.1.2让数学走进游戏:游戏能够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活情感、个性和智能;

3.1.3让数学走进语言:在教育数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师在数学语言化上引用比喻和实际事例明确化。

3.2.获得精神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享受。

3.2.1融情于数学教学:数学是能够运用感情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最佳状态参与思想教学活动,强化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这样,教师是无意之间获得热爱孩子的精神境界;

3.2.2融乐于数学教学:小学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他们最亲近、最友爱、最实际的朋友,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放下架子、带上微笑、集中热情,幽默一些、风趣一些、信任一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学习的欢乐愉快,如此,教师才能真正体味自己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3.2.3融责于数学教学:教学的责任是让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把数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会贯通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诚然,教师可以问心无愧于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的父母兄姐,陶醉于美好的向往之中。

3.3灵动生命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意义。

3.3.1点燃生命灵动之火: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发现学生的思想、思考和思路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优越感,发现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发灵动、点燃热情、感悟生命的价值;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有效性设计 内涵 特征 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快乐主动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提高。”通过各种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数学,并且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活动或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的知识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并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数学,从而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是理解数学活动的内涵、特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数学教学活动的内涵

在新理念下,教师应重新认识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特征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提出隐含在活动中的问题,进而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揭示新知识。

(一)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时,我利用课件演示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反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让学生思考:这样一直做下去,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

这样的游戏性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设计具有过程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余文森教授曾经指出,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人怎样学习;它能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中体验探索新知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1:知识回顾,引入新知。

1.(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结果)规定:以左为负,右为正;

(1)一只小虫向左爬行2cm,记作什么?

(2)一只小虫向右爬行2cm,记作什么?

(3)一只小虫向左爬行2cm,再向右爬行3cm,它实际向右爬行多远?

(4)一只小虫向左爬行3cm,再向右爬行2cm,它实际向右爬行多远?

2.请叙述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

3.在引入负数后,我们对加法运算法则进行了扩充,那么对于乘法运算我们需不需要进行扩充呢?

意图:问题(1)(2)复习正负数意义,问题(3)(4)复习有理数加法运算,为学习有理数乘法做准备。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动画演示,列式表示)提出问题。

(1)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请同学猜想结果,动画演示运动过程,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针对上述问题所列算式提出问题。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随机抽取学生,请学生叙述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叙述的语言,教师进行规范,但对其内容不作肯定或否定回答。

活动3:待学生交流充分后,教师再次提出小虫问题。

(1)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爬行,2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爬行,2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爬行,2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小虫一直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爬行,2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请同学列出算式:

(+3)×2=+6?摇?摇(-3)×2=-6?摇?摇(+3)×(-2)=-6?摇?摇(-3)×(-2)=+6

并用多媒体展示两组乘法算式,使用不同色彩标记正负号,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分组讨论,综合各组的观点。

活动4:教师以提问方式对学生探讨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正数乘正数积为____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___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_____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___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

提出:0×2= ;-3×0=

要求学生用小虫爬行的例子解释上面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像这样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既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开展探究,同时在归纳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三)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数学活动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以个体、小组或群体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辨析,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或补充条件或判断结论真伪或探究解题思路等,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开放性研究活动。

例1:已知ABC是正三角形,AB=2,PQ依次是AB、AC上的点,且线段PQ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设AP=x,PQ=y,求x,y之间的函数关系。

本题先让学生探索求解,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搞清问题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把本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例1解答完后,教师从已有问题出发,通过归纳、分析,构建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索。例如:例1中若把线段PQ分ABC改为一条笔直水渠分三角形地块,可变情境为:

例2:某现代化农业园区有一边长为2a的等边三角形地块,计划分种等面积的经济作物和观赏作物,中间以直线型水渠分隔,为使水渠造价最低,希望水渠最短,如何确定水渠位置,说明理由。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结论更开放,学生对这样问题的探究会更有兴趣。

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

(一)设计课堂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改变以往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听的状况,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设计了一些具有一定现实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以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而活动本身已经为学生的探究留出了空间,活动结果是伴随在活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得到的,而达到问题的结论和途径对他们来说还是暂时未知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并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

(三)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广大数学老师认真研究的课题。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课堂活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设计问题,让学生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②某方程的解是x=1/2,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学生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需要,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改变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45°、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总之,我认为,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主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友.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钟春丽.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上的应用.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毕恩材数学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春莉,王小明.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宏伯.初中数学典型课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王宝大等.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7

【关键词】应用 拓广 引申 评价 答辩会 潜能

Hol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ke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Zhang Xianglong

【Abstract】The so-called small thesis means that students apply, develop, extend the meaning of what they have learnt at class and then write what one has learned according to one small certain dissertation. It not only can give prominence to the word “small” but also can show the sufficiency of the thesis. The finished small thesis is commended by the learning group first, then read at the class meeting, accept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er attending the meeting, then answers teachers’ question to the thesis at any moment and in the end is given the proper evaluation by the discussing group, this course is calle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This activity, not only has aroused students’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the creationary potential, improved students’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but also has advanced the change of the class learning ethos. At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s long as teachers ask students the question, they can think independently, can discuss actively, contest each other, doing which has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the autonomic learning.

【Keywords】ApplicationDevelopmentExtend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EvaluationReply meetingPotential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班级共同讨论来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交流,做论文答辩。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0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部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然而,初中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对初中数学这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笔者以举办“小论文”答辩会的方式做了一些尝试。

所谓小论文,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拓广、引申,就其中某个小专题写出心得、体会的文章。小论文既突出了一个“小”字,又不失论文的充分性。撰写后的小论文,经过学习小组推荐,在班会上宣读,并接受与会者的评议,随时回答师生对论文提出的问题最后由评议小组给出恰当的评价,这个过程就是小论文答辩会。

小论文答辩会,大体上分为四个环节:

1.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写作小论文打好基础。数学课上,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启发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引申、拓广。

例如,学习过与圆有关的角以后,引导学生研究两边和圆相交(切)的角的度数和所夹弧的度数的关系。

其次,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向学生推荐《中学生数学》、《中小学数学》(学生版)、《中学生数学报》等课外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再次,在每一章或单元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写单元小结。使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前呼后应,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习题类型,探求解题规律。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成编拟单元测试试卷,相互交流。

2.选题与撰写。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重要环节。首先,以发表在报刊上的学生习作为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收集自己和同学作业中易错的习题和一些习题的创新解法,建立错题集和习题创新解法集锦;做好读书笔记和文章摘录;布置一些小专题,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目的要求,不怕题目小,不怕字数少,不怕知识面窄。对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就是好文章。

例如,一位同学以《巧算平方数》为题,根据面积与平方数的关系,推出两位数的平方公式,进而推广到多位数平方规律,并给出了平方数的一般计算方法。通篇不到一千字,观点明确,说理清楚。又如另一位同学就习题:

已知:AB∥EF,∠BED=∠ABE+∠CDE,求: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给出了五种证法,写出《几何证明题的一题多解》的小论文,阐述了做题如何全面分析,寻求多种解法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章虽简短,就题论理,浅显易懂,深受欢迎。

在召开答辩会之前,老师要抽阅学生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本人修改,直到学生自己满意为止。切忌,老师按自己的意思亲自动笔修改,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失去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选题、撰写、修改的过程,是学生翻课本、阅读课外资料、请导师、跑书店、网上搜索查寻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浓郁的自觉研究的风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不少以往不爱看课外书籍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对书店、阅览室产生了兴趣。

3.召开“小论文”答辩会。召开答辩会之前,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里宣读自己的论文,进行小组评选,较优的论文列为参加全班的答辩会。受活动时间的限制,一次活动以五六篇为宜。答辩会聘请其它数学老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组成评议小组,在答辩会的前排就座。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织会场。会上,由被推荐论文的作者宣读自己的文章,然后与会师生对文章进行评论,即提出问题和质疑,要求作者当场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研究与争论,评议组的成员参与这个活动。

例如,一位同学提出题为《浅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论文后,评议组老师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专题的?”这个学生当场回答:“学习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后,我观察到,它们都是由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就判定了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就想,是否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呢?课后,我就此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写出了这篇论文”。接着,一位同学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角角边’定理,而你在讨论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时,也提到了‘角角边’,这不相混淆了吗?”这位学生回答:“这只是表示形式,我在文中已经写到,对于‘角角边’,应该注意,如果相等的角与相等的边符合对应关系,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符合对应关系,这两个三角形可能不全等。”通过这篇论文的答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纠正了“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的片面认识,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

4.评选优秀小论文。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最后一环,评选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学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作出的正确评价。评议组(也可请学生代表参加)成员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作出鉴定。鉴定要客观,实事求是。对评出的优秀论文不仅发给荣誉证书,还鼓励指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在学校校报、黑板报上发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必要性;实践策略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9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自身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在小数学教学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学程序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重在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学生更加易于吸收知识。信息技术借助其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还能促进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优化教学程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学数学涵盖的知识比较丰富。由于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所接触的知识比较有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生。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同时播放声音、图片和文字,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扩展自身视野。

1.3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氛围沉闷呆滞,而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刚好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其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快速提高。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深入了解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理论。

2.1 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基础,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重在从体验和参与中得到,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获得。该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理论运用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2.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但是无论儿童处于任何认知阶段,其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呈平衡性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儿童的认知阶段特点,然后进行教学活动。

2.3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提出的,后来发展成为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教学活动,并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想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教师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数学教学最优化。

3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充分了解教育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笔者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课堂开始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小学生万数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条信息:一条是某校有教职工145名,学生900人;另一条是某校每台计算机的价格是2998元。然后让两名学生起来读这两条信息。百位数和千位数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一百数到一千,再从一千读到一万,这样自然过渡到万数的认识。小学生很容易被教学内容吸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体验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能把抽象的变得具体,利用动画效果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画面中进行体验,然后进行探究,从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行程问题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的题目为:汽车时速为每小时60千米,如果从A地到B地的距离是320千米,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汽车、公路等画面信息,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A地和B地在地图上的位置,勾画出路程,使应用题变得更加具体化。把比较抽象的语言表述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不但有兴趣,而且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节省了教学时间,优化了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和体验。

3.3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要服务于日常生活中,即教会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直观图形的同时,就会得出“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的结论。因此,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很难一下就能明白教师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呼唤下的课堂,这个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到质的飞跃。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当然,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任何课堂都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能例外。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2]曾晓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J].软件导刊,2006(18).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0

一、联系生活,强化数学思想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将数学思想带入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纵览各版数学教材内容,诸如“统计方法”、“单位换算”等内容均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譬如“一小时等于多少分钟、多少秒?”“一元等于几角钱?”“12小时制与24小时制如何换算?”“每一年有几个月是31天?”等生活问题均与小学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数学语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购物中,难免涉及到“元”、“角”、“分”之间的相互换算,其也彰显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重要联系。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小小商店》为课例,某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PPT,以橱窗为大背景,分别标注了地球仪、新华字典、书包、文具盒、三角板的价钱,后要求学生以“小明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文具盒,支付了20元钱,请问还须找零多少钱?”为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文具盒价格为3.5元,而新华字典为15元,则须找零1.5元。像如此具体的数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同样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系列生活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从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即在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生活现象,为学生创设具有关联性的学习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突显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唤起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以全班学习成绩为载体,引导学生就“如何更快且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呢?”展开讨论,进而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混合运算》为例,某教师在课前准备了答题卡片,分别以加、减、乘、除进行分类,并让学生直接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这类课前热脑运动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然后,该教师提出了“学校开展数学读书看报的课外活动,我班阅读书籍订购情况如下:有25人订购了《数学故事》,有10人订购了《数学神探》,两本书分别为8元、12元,请问老师要收多少钱才可购买?”这一问题,题目涉及到加法和乘法的灵活运用,且该题目实现了数学知识和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该教师给全班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列出算式。有学生分别列出了购买《数学故事》所需(25×8)和《数学神探》所需(10×12),然后将两者相加:(25×8)+(10×12)=320元。此时,该教师问道:“算式中的( )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领悟混合运算规则的关键点。

三、精妙点评,引导学生认清自我

小学数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图片,巧妙设疑,鼓励学生多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须认真观察和监督其学习过程,以作出最具指导意义的点评,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进一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某数学教师组织了一场“如何铺好地砖”的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将《认识图形》和《混合运算》中所学知识应用到该活动中。先以“小明同学家要装修房屋,请大家帮忙装修长4m、宽3m的书房,现可供选择的地砖规格及标价如下:20cm×20cm,标价7.4元;30cm×30cm,标价18元;60cm×60cm,标价42.6元。请问最佳购买方案?”为问题,要求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举手发言。在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该教师始终在各小组间来回走动,保证各小组不偏离讨论方向,及时纠偏释疑。并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提供精妙的点评,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掌握情况,然后进行有目的的查漏补缺,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