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微十篇

时间:2023-03-19 06:25:36

具体而微篇1

1、安阳殷墟的遗址中还具体而微地保存着一些精美文物。

2、琴房的记忆从来是具体而微、优雅缓慢的。

3、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4、我们要学习雷锋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

6、纳弗沙比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7、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8、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伊斯兰教激进政府的恐怖暴行。

9、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0、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11、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2、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13、纳弗沙比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14、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15、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伊斯兰教激进政府的恐怖暴行。

16、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7、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具体而微篇2

1、这篇文章具体而微的表达出了我们想要得到的所有信息。

2、只要你能够达到这种具体而微的高度你就可以说是成功了。

3、这次科技创新比赛的节能模型具体而微的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4、我们需要的就是那种能够具体而微表达思想的人来帮助我们。

5、这种题不用写的这么复杂,只要你具体而微的表达一下就行了。

6、博物馆里面的东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件文物都具体而微的表达了一段历史。

7、我相信你的具体而微将是你今后成功的保障。

兴盛的意思:

【拼音】xīnɡ shènɡ

【解释】繁荣,旺盛。

【出处】语出《后汉书·黄琼传》:“ 光武 以圣武天挺,继统兴盛。”

【反义词】衰败

兴盛造句:

1. 可以肯定的是,市况将再次兴盛起来,但步伐难以如前一样.

2. 试验结果表明:沙打旺从兴盛到衰败,出现一快速演替系列,其重要值有明显的变化。

3. 诸葛亮当轴处中,奉诏辅孤,为了蜀汉的兴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没有劳动,没有一种东西会兴盛的。

5.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

6. 这个兴盛一时的古文明区域居然消失无踪,真是咄咄怪事。

7. 一个国家如果能让人近悦远来,则观光业必然兴盛,国民所得自然增加。

8. 竹苞松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9. 我们正处在祖国兴盛的时代。

10. 七至九世纪,随着吐蕃的兴盛与衰落,吐蕃与党项之间发生了密切关系,这表现在吐蕃与被征服地区党项各部的关系、吐蕃与内迁党项部落关系等方面。

11. 时下该地区旅游兴盛,为了增加这一地区的神秘色彩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该地的巫蛊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再造与渲染。

12.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

13. 弹词主要是指兴盛于明清,流布于南方的一种说唱文学,其中以女性创作的弹词最具影响力。

14. 华俄道胜银行的发展、兴盛,实际上也是在以维特为首的俄国财政部的控制之下.

15. 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16.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张之洞

17. 在蓬勃兴盛的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中部崛起契机之下,一向敢为天下先的长沙人,自然不会甘居人后。

具体而微篇3

关键词:微博;意见领袖;社会网;多元嵌套;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微博传播有其自身特点,尤其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只有对意见领袖及其微博舆论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才能够更好的认识意见领袖的价值,在整个舆论引导中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价值,从而使得微博传播在信息生产和再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在已有关于意见领袖的研究中,对于意见领袖的特点、功能等方面都有研究,但尚缺少对于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环境下的影响机制的细致研究,本文通过利用社会网分析方法,对意见领袖影响微博舆论的机制进行分析。

一、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的价值

微博传播独有的传播方式导致了微博舆论的产生、传播和引导机制都不同于其他的传播方式。在现有研究中,多从微博传播的理想层面出发,认为微博传播可以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这种过于乐观的想法忽略了微博舆论传播中的实际限制。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运用微博,微博的运用必然基于对终端的运用,无论是传统的电脑,还是现在逐渐兴起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都必然需要基本的技术支持;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更新微博,作为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必然能够给微博使用者带来相应报偿才符合理性;第三,采用微博方式消息必然有相较于其他手段的更多收益,微博使用者才可能将机会赋予微博行为;第四,微博信息从初始者到形成舆论影响,并不一定按照理想的路径进行;第五,当每个微博信息都具有理想的传播路径时,就必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瓶颈,一个是信道的技术容量和时间空间容量有限,无限信息的传播必然产生竞争;另一个是受众的信息接收有限,在无限的信息面前,受众必然采取筛选手段,对海量微博信息进行筛选。

在这种限制下,对整个信息传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整个传播路径中具有特定影响力的微博用户,这些微博用户在整个微博传播机制中占据了关键的节点,是整个微博信息流动的放大器和约束器,这类微博用户即是传统传播学研究中的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中的体现。拉扎斯菲尔德认为“观念常常是从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太活跃的部分。所谓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

在我国微博传播中,按照不同的分类,意见领袖有几种,有把意见领袖划分为广播者、见证者和意见提供者三类。还有人提出“为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主要来自以下群体:一是评选的人物、二是版主、三是网络名人、四是网络知识分子。”这些分类只关注意见领袖的身份类型,而没有注意到意见领袖对于舆论引导的根本特质。按照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影响力的来源划分,可以将意见领袖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固有权威,这类意见领袖在社会中已经拥有对于意见的影响力,在进入微博之后,会发生固有影响力的迁移和放大;另一个是因为占据了微博传播网络中的节点而具有影响力,这类意见领袖并不具有恒定的影响力,因为特定的微博事件而获得影响力,也因为特定事件消失而失去影响力。

在微博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于整个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微博舆论中,微博舆论的演变路径是以意见领袖的影响为核心,生产和再生产这网络信息和舆论意见。离开意见领袖,微博舆论的发展和演变就成为一个缺少方向和动力的意见湍流,无法形成确定的意见,也无法对微博用户产生影响,微博舆论就无法形成。

二、意见领袖影响微博舆论的机制

在大众传播时期,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占有的特殊社会位置相对垄断信息和意见的传播。但在微博背景下,因为信息的共享性,意见领袖无法仅仅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的特殊相对位置而得以垄断,而是潜在的都具有成为特定事件的意见领袖的可能。但在实践中,尽管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能是意见领袖,但一些基本的结构性条件必须具备才能得以实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意外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一部分其他的选民。这一部分选民与媒介关系密切,频繁地接触报刊、广播、广告等媒体,对有关事态了如指掌。于是那些经常与他们交往的大多数选民便从他们那里间接地获得了竞选的所有重要信息,并且听取他们对许多竞选问题的解释。这一部分选民就被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称为“意见领袖”。拉氏据此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就是说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

微博是一种控制力量的转换是接收者有控制力量,他来决定把谁作为自己的联系人,自己希望看到谁的信息,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微博客本身只是一个现象,但它背后的原则是一种非对称性的跟随,就是说某个人跟随你了,但是你不一定会让这个人进入就是一种非对称关系。这一微博方式实际上代表了三种改变,第一是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第二是服务由同步变成了非同步;第三是服务流程由复杂变简单。意见领袖能够对微博用户产生影响,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层次是能够影响到其他微博用户对于微博信息的转发行为,但不存在再加工的问题,这种影响并不改变微博用户的态度;另一个层次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信息改变其他微博用户的态度,从而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并且加入意见领袖的态度、价值以及目的。这两个层次上对于其他微博用户的影响不同,影响机制也不相同,所需要的结构性条件也不相同。第一个层次的影响不需要其他微博用户有过强的认同感,只需要在在直觉上不违反其他微博用户的信息需求,都可能转发,但转发之后并不会再过多的予以关注,也不会对该微博用户的态度产生影响,在最根本上并没有影响到微博用户的态度,因此,也不会对微博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这一层次的价值在于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并不在其形成的群体数量上绝对产生直接的效果,但一个无论是临时的或者是持续的影响会在某些话题或者社会热点的触动下产生裂变,这点类似于核裂变的效果。对于第二层次的影响来说,意见领袖能够对其他微博用户的态度产生影响,但这里也涉及到更加复杂的影响机制。既有因为意见领袖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也有因为意见领袖具有和微博用户之间的现实的交换利益而产生的影响和支配。

在微博环境下意见领袖与传统中意见领袖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因为每一个微博用户和意见领袖之间的关系呈现更加多元的形态,而非可以单一的利用意见领袖一受众的线性模型加以解释,根据微博环境下的微博用户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本文建立一个多元嵌套的意见领袖结构模型,并通过竞争的结构洞来解释意见领袖对于微博舆论的影响机制。

首先,嵌套的多元意见领袖。微博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意见表达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具备基本表达能力的个体都可以介入整个网络的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并且通过网络的拓补结构,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得到重新的组织和聚合,在传统文化地理空间下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信息都可以在微博空间中得到实现,这不仅仅意味着每个人的村庄得到了无限的扩张,也意味着整个空间和社会的信息、道德等规范需要重新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个体的某一特定点上形成一个信息域,而每一个体都是该信息域的核心。但因为没有传统社会空间中的硬性社会规范的约束,这一信息域的边界只能由相互渗透而相互影响的不同信息域在动态中界定出来。而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潜在的可能性,这就形成了微博空间殊的意见领袖结构。

因为意见领袖的这种相互交织而渗透的结构,就形成了多元嵌套的意见领袖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潜在的意见领袖,每一个微博用户也可能成为其他意见领袖的被影响者,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结构为微博环境下的意见领袖提供了特殊的嵌套结构。

其次,虽然在潜在的可能性上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但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具有同等的信息传播能力,也不意味着每一个微博用户都会接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这里存在着微博用户在具体信息传播中的传播渗透能力问题,也存在着信息传播时对于前人际结构的依赖,而前人际结构构成了意见领袖的路径约束,将潜逃结构中的潜在意见领袖约束为较为特定的意见领袖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完全的个体信息噪音形成一定的意见流向。而每一个微博用户是否受到特定意见领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同时接收的不同信息的甄别和选择偏好的影响。

在解释不同的个体占据的不同社会位置,从而获得不同的竞争力时,伯特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认为在竞争活动中,并不是仅仅因为个体的能力而获得绝对的竞争力,而是因为个体占据了结构洞,从而获得了相对于其他个体的优势,从而获得竞争力。在微博环境下,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其个体的信息生成和传播能力,更大程度上依赖意见领袖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只有意见领袖能够占据微博用户和信息源之间的结构洞,从而将无联结或者非等位的微博用户之间联结起来,意见领袖就可以获得其影响微博舆论的社会位置,获得影响的权力。

但在微博环境下,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微博用户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微博用户结构之中存在不同的变动可能。假设A是受到意见领袖影响的微博用户,A在接触该信息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的先在影响或者假定,只要占据了传播信息的特定位置,信息本身传播到A的可能性就确定。但信息能够到达A和A能够接受和转变为A的态度等要素,则需要对A的选择行为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而这一环节正是A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环节。

在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中,认为当事人会通过弱关系获得更多有效信息,而伯特也认为占据了结构洞的当事人可以为相互需要的双方提供信息,从而能够获得对于双方的支配性,从而具有竞争上的优势地位。但这些理论都既有几个假设,一个是所有的当事人皆是理性的,并且能够获得完全的信息,而不同的关系所带来的信息并不涉及到可信度的问题,而仅仅是是否在当事人强关系群体内是否产生冗余的问题。另一个是假设所有提供信息者之间没有竞争性,对于当事人来说不存在进行判断和筛选的问题。显然,这些强假设在微博环境下都很难得到证明,相反,面对过量的信息供给,微博用户采取“有限理性”的策略更符合选择的经验,即微博用户要通过各种历史性的标签索引,对大量的微博信息进行筛选,这里既涉及到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的判断问题,也涉及到对于不同信息提供者的价值判断问题,相应的整个意见领袖的影响模型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为了论证的简化起见,本文假设结构洞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意见领袖正是在具有竞争过下的结构洞中获得自己的意见影响力,最终实现对于微博舆论的影响。

对于意见领袖来说,占据了信息源和微博用户之间的结构空缺,提供了连接信息源和微博用户之间的弱联接。在这一结构进程中,微博用户的选择和认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微博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并不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也不保证对于微博用户有完全的支配力,微博用户之所以选择并认同某一意见领袖的信息,是处在竞争关系中的意见领袖提供的具有某些使得微博用户选择的理由。这些理由有强有弱,具有真正竞争性关系的恰恰是弱关系,而强关系并不改变微博用户的态度本身,而只能够使得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范围更进一步的扩展。

一个微博用户为什么选择某一意见领袖的信息并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影响因素有多个。首先是该意见领袖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这些包括其所拥有的社会位置、受社会关注的程度以及所获得的公共评价,在网络环境下还包括各种虚拟和现实的群体中所具有的影响力等要素。其次是该意见领袖与具体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些既包括二者在身份上的某种一致性,比如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阶层、知识倾向等,也包括具有某些地缘、文化上的一致性,如果意见领袖和具体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一致性要素越多,或者其中具有基础性的关系一致性越多,意见领袖对于具体微博用户的影响就越重。最后是具体微博用户对于意见领袖的信任程度。在格兰诺维特和伯特的理论中,都假设了所有关系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性无疑,并且在所提供的信息中并没有竞争性,因此弱关系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多的价值。但在具体的微博用户的选择行为中,必须将众多的微博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在海量的微博信息中选择哪些信息并认同甚至为之改变自己的态度,需要进行甄别和筛选,但在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的时候,微博用户所采取的甄别和筛选策略也不会相同。对于众多的意见领袖来说,就处在一个竞争性的关系中。

三、通过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的策略

意见领袖对于微博舆论的影响机制呈现一个嵌套的多元意见领袖影响结构,在微博信息传播背景之下,还受到整体微博信息传播机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微博的信息传播不是因为规模的庞大,而是因为任一信息在一个微小的扰动机制之下可能出现远远超出可以预料和可以控制的结果。因此,不能再根据传统的舆论控制逻辑来理解、引导和控制微博舆论,而是需要根据这一多元嵌套的影响结构采取相应的策略,才可能产生有效的结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树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舆论引导原则。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媒体、意见领袖以及权威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构关系,通过议程设置等技术可以将较为单一的舆论引导原则予以实现。但在微博环境下,议程设置等技术无法适应相互竞争的多元意见领袖的社会结构,在高度多元的条件下,可能出现与议程设置目标相背离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舆论引导原则,在保证整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和主流价值观的主体性的同时,容许更加多样化的具体的信息传统目的和信息再生产行为。如果说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所采取的原则更多是国家和精英的理想主义原则,追求国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治和道德理想为指导原则,那么在微博环境下就需要采取更加民间和底层的经验主义原则,追求通过意见领袖的竞争关系实现一个更加务实的动态的意见市场,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有效互动。

其次,通过多元意见领袖的竞争实现微博舆论的动态平衡。在嵌套结构下,没有绝对的可以如同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意见领袖,这种意见领袖具有明确的身份和职能,可以通过正式制度赋予生产和再生产舆论信息的权力,在意见领袖和受众之间形成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情况下的意见领袖不需要按照竞争的原则行事,只需要将主流的意见和信息传播开来,就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实现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引导。但在微博环境下,除了具有正式身份的意见领袖之外,还存在着基于微博传播特点的拓补特性而产生的潜在的意见领袖,只要一个扰动机制契合了特定的临界点,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有可能转变为意见领袖。

具体而微篇4

陆探微画风的清瘦洒脱。陆探微受到当时整个时代哲学思潮和社会风气较大的影响,且身为一代宗匠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也集中体现出整个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的集中体现。受到时代的影响,当时,画家在创作人物画的时候,大多十分重视对人物的精神性格美的展示。以“秀骨清像”为追求的人物形象带给人们一种距离感,并具有仰观的审美感受,颇具仙风道骨,带给人们的也是一种超越形骸之上的审美感。陆探微“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在整个南朝受到同时代的文化统领,并代表着特定时期的绘画风格。陆探微的作品中也较为侧重清瘦倾向,人物大多都是瘦削型的。陆探微还积极学习前人的绘画长处,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陆探微所塑造的清瘦人物形象,集中反映出当时江南人的那种消瘦型的经典形象,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审美倾向,代表了当时主流文化的最高审美境界。在陆探微的笔下,画中的人物大多身材苗条,行动飘逸,充分反映出人物所具有的较高的智慧以及洒脱飘逸的风度。例如,陆探微和顾恺之一起,创作出名震一时的《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图》整幅作品极具表现力,气势连贯,古朴雄浑。画中,所有人物的整体造型均十分简洁,但却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画中的八个人物形态动作各异,但却都十分洒脱超然。整体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且行笔流利,充分体现出魏晋名士所具有的超然和不羁的特征。在当时,陆探微在人物画方面的造诣也好受到宫廷贵族的重视和欢迎。据《南史》卷七五《宗测传》记载,在永明三年,当时的太子舍人是诏征(宗测),“欲游名山”,将祖宗炳所作的《尚平子图》画在石壁上。而当时的侍中王秀之十分喜欢这幅画,于是命陆探微“画其形与己相对”。在陆探微画好之后,他十分满意,并重重地赏赐了陆探微。而南齐的高帝萧道成也十分赏识陆探微,尤其喜爱他的人物画。据记载,高帝萧道成十分喜欢收集书画作品,而在他收藏的384卷名画中,把陆探微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说明他对陆探微的赏识以及对其作品的欣赏。

二“、陆得其骨”———以书带画,铁骨铮铮

1“.陆得其骨”“.陆得其骨”指的是绘画用笔追求如刀刻般的刚劲有力,是陆探微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书法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较大的转折,较为注重线条的连贯运动。而连绵不断、跌宕起伏的线条,不但开创了书法的新局面,也充分体现出书写者的审美倾向。

2.陆探微的探索和创新。陆探微则十分敏锐地看到书法这种特点的利用价值,并积极地将书法引入到绘画中来,细心的加以融合。据记载,当时,陆探微十分欣赏东汉时期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于是便将张芝的草书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于是,画作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书法化特征,线条灵动多变,刚劲有力。在当时,陆探微和顾恺之、张僧繇三人并称于世,都是绘画大家,但人们却普遍认为“陆得其骨”,即说明,将骨法融入绘画中是他主要的艺术风格。而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评价陆探微作一笔画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书画用笔同法”的道理,于是绘画作品“连绵不断”,且“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在当时独步天下“,名高宋代,时无等伦。”清代的方薰也曾经在《山静居画论》中评价过陆探微的绘画风格,认为他的作品“天王褶如草篆,一袖六七折”,但却是“一笔出之”,并且保持“气势不断”,笔法精巧,无人能及。陆探微在绘画的时候,用笔十分有利,就如同锥刀入木一样的有力。陆探微的“一笔画”集中体现了他的绘画中“陆得其骨”的风格。“一笔画”指的并不是只通过一笔便可以描画出所有的内容。“一笔画”表示,画家利用自己的感情为工具,营造意境,并诉诸笔端,运用各种具体的绘画技巧,创作出气韵连贯,意境浑成的作品。所以,从用笔方式来说“,一笔画”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于是,整幅画可能会有千万线条,但却有着内在的连贯关系,整体观之,交相呼应,一气呵成,共同塑造出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其实,中国的书画艺术向来联系密切,但陆探微的“一笔画”却开以书法入画的先河,将草书所具有的洒脱和连贯性融入绘画领域,并以“草书之体势”来绘画,“一笔而成”,保持了“气脉相通”和“隔行不断”。上文我们提到,《竹林七贤图》已经失传。但从出土的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陆探微的艺术风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线条生动有力,和陆探微的绘画风格较为接近。画中的人物全都是宽衣博带,且洒脱高雅,彰显着竹林七贤的超然物外和不羁于世。纵观整幅画,线条简洁,却颇为生动传神,竹林七贤的洒脱超然充斥在整个画面中,夺人眼光,和陆探微的艺术风格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陆探微绘画的些许风采,体会到陆探微以书带画,铁骨铮铮的绘画风格。

三“、密体”———构图精巧,繁复艳丽

1“.密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人物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有工笔和写意两个体系,而陆探微则集中代表了“细密精致而富丽”的绘画风格,即“密体”。

具体而微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高校;“微”转向

近些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已经无可置疑的将人们的生活带入了“微交往”和“微传播”的时代。在“微交往”和“微传播”的时代,不但信息的和传播更为简单和快捷,而且信息的传播形态也更为灵活多样,这些变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对高校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不但逐渐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还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偏向于轻松活泼的内容和多元对话的表达方式的倾向性也更为突出。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确保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微交往”和“微传播”的优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和具体的策略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是“微交往”和“微传播”时展的客观要求。在“微语言”和“微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更具实时性、互动性和高效性。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由点到面”的线性传播方式已经被改变,“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开始逐渐形成。在“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中,不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们信息交流的工具、时效以及内容和形式等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要能够满足时代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在“微交往”和“微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学生人际沟通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是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的改变,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进行话语的“微”转向。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必然趋势。“微交往”和“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微交往”和“微传播”时代,信息的权威性明显减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大量、多元化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单调的话语方式已经很难有效的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交往”和“微传播”时代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够充分利用“微交往”和“微传播”的优势来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在高校学生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的被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会因此而降低。为了避免上述结果的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就成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必然趋势。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微交往”和“微传播”时代高校学生的话语诉求,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转变为利用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平等影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微语言”和“微交往”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并应积极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来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微交往”和“微传播”的教育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做到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并能够将其作为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手段之一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积极进行教育话语的“微”转向。在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掌握高校学生普遍欢迎的具有轻松直白、幽默诙谐等特点的“微语言”,能够在无形中拉近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成效的提高。因此,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积极进行教育话语的“微”转向

参考文献:

具体而微篇6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开门见山式;情景式;探究式;抛锚式;理论实践一体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的迅猛发展,微时代逐渐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微体验。当今时代,时间的碎片化、知识冗余等问题冲击着我们。而微课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推动了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转换。如何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微课的教学设计是首要因素。

一微课

微课,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学校的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能正常上课的问题,制作视频课程,将这些视频到网上之后供学生观摩学习。每个录制好的课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讲解少量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查看容易。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外学习到知识,改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效率,从而微课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在我国,微课最初出现在2011年,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微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为微课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二国内微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微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1)微课视频与传统课堂录像之间的区分还不为大多数人知道;(2)部分教师虽然在参加微课培训班或者研究微课,但是他们只重视信息技术上的学习,而忽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重要工作,而且制作微课的技能没有被大部分教师所拥有;(3)目前的微课大赛,也只是要求参赛教师设计制作一集微课,而在参赛过后,这集微课便被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4)目前开发出来的微课,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技术做的好,有的设计做得好但呈现方式上设计的不是很完美。总的来说,整体的教学设计把握不够好;(5)制作开发与呈现方式有待于改进和开发以及微课程的教学支持服务有待于完善等。

三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品质的优劣的衡量,首要因素是教学设计,其次是表达方式设计。(一)微课的教学的设计基本模型微课的教学的设计基本模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即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和评价阶段。具体包含的内容,如图1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1)开门见山式微课此类微课表示教师直接呈现授课内容与目标,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其理清的知识脉络。通过对本节课的重点概念或关键问题的简介,引入知识内容,既突出了授课的重难点,又是一种微课知识引入的良好方式。这种模式较适合对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且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学习者。直接对知识进行阐述,也是一种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好的设计模式。另外,这种模式不适合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采用,由于直接进行讲解知识,不进行课前导入或者兴趣的激发,难以抓住学习者的兴趣。(2)情境式微课情境式微课主要是从教学内容呈现和表达方面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正如示意图中所阐述的那样,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语言描述的、虚拟的和实物演示的。这种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具有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对学习者的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清晰的讲授。(3)探究式微课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和处理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寻疑和释疑的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究式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面对的是视频外的学习者,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教学引导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通过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教学。(4)抛锚式微课抛锚式微课采用情景渲染的方法教学,一般从感染学习者的真实问题或实际案例出发。具体设计模式如图2。(5)理论实践一体式微课理实一体式微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知识讲解与操作演示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的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上述五种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和设计,每个微课的教学设计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所面对的学习者的特征,选取表达教学效果最优的设计模式。另外,以上五种模式不仅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这五种设计模式,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具体而微篇7

什么是微课

微课主要运用了构建主义,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对带有清晰结构的内容进行学习。顾名思义,微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ipad)已经成为了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以其简短精悍、生动简洁的特点,已经开始快速蔓延,成为了一种新型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微课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大约5分钟的视频、音频播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课也被称“微课例”或者“课例片段”。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微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势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微课依托信息化技术,融入新时代元素,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教学层面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微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微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果会明显不同。由于微课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往往采用的都是视频和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训练形式具有多样化,通常都是以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及微练习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而且会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微课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和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微课具有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九年级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影像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形象化的图像,学生可以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清晰化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

通过资源整合,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学生具有较大自,而且难度适中,内容详略得当,数学知识点更容易被掌握。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能够按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也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与延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新性。

微课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微课授课模式的引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操作更多的软件,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创造者和设计者。由于微课内容简单,主题鲜明,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明扼要,科学规划授课流程,无形当中提升了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提高了专业素养。

开拓视野,增强课堂实效性 为了使微课内容更充实,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多种资料,从而使微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加强了知识储备,在多种具有典型性教学案例及情境化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利于实效课堂的生成。

制作方便,有利于推广与使用 数学微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体上制作较为方便,利于应用。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具有众多优势,如打破了封闭化教学模式、知识点更容易被搜索、易于传播、具有较高实用性等。微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可以是一些经典题型、解题技巧、数学典故及数学原理考证等多方面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微课无论是在设计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较为简便,易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要对微课有足够重视,同时需要加强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功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朝.数学微课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J].神州,2014(12):9.

[2]魏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14-15.

具体而微篇8

【摘要】新闻传播论文: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 要: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作为一种自媒体在舆论的大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产生给社会网络分析带来了新的平台,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对近年来学者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研究分别以关系群体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作出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微博;社会网络;群体;应用功能;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整体而言,微博与其他媒体平台间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1]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管是微博系统中用户之间的相互传播还是微博与其他传统媒体的交互传播,现在社会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网状结构进行。因此,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网络分析在微博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有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方法。其中,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工具,中心性分析方法占据学者研究的最大比重,而此方法又细分为点度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分析和接近中心性分析。

更具体的来讲,国内外学者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以关系群体为导向,另一条以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

一、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把微博应用看作一个整体,并不细致对微博中的应用加以拆分讨论。平亮和宗利永通过“滚雪球”的采样方法对粉丝数超过10万的14个名人微博分别进行了点度、中间和接近中心性分析。他们得出了如图3所示的微博名人社会网络关联图并且形成结论:即使同是意见领袖,由于他们的中心性不同,权力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在微博网络上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解立群、颜清华等研究者选取50位粉丝超过10万的微博名人以及50位粉丝数少于10万的普通人作为样本,编号形成二值矩阵。运用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分析,提出“围观模型”(如图4所示),同时也说明虽然理论上普通人能和名人直接交流,但现实中无法进入微博名人圈子内部,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

Akshay Java等通过对微博中信息源类用户结点的识别,并以用户结点之间联系的双向性为基准,利用图论法将网络社区从微博网络关联中分划表征出来。他们总结出微博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类网络社区,分别称之为:独立网络社区、多结点联结的网络社区以及单结点联结的多网络社区,对应如图5、图6、图7所示。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在独立网络社区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多并分享彼此的经验经历等;而在多结点联结的网络社区和单结点联结的多网络社区中,不同网络社区之间的人们几乎没有情感交流。

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的研究

具体而微篇9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微课程的内涵界定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微课程内涵的界定有很多。胡铁生在其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黄建军、郭绍青在其发表的《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认为:“微型课程的不同主要在于课程时间简短,一个微型课程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而不会像一门培训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课程那样持续数周或一个学期。国内将这种课程多称之为课程单元、课程组件、短期课程、小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课程注定会给我国的教育界带来一场革命。

2.微课程的特点

(1)目标性。通常来说,所谓的微课程就是根据具体某一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根据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一系列模块化的课程方式。微课程是建立在单一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特征。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准确把握好微课程的这一特点。

(2)校本性。纵观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可见,大多数教师研究微课程均是在自身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基于本校具有的教学资源,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情况,基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基于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技术掌握水平,等等。可以说,目前的微课程具有很强的校本性。

(3)非独性。微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相互补充,因此微课程的内容必须要有所限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微课程具有一定的非完全独立性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半独立性特征。它必须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意义的关联。

二、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理论呈现为支撑

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教学理论,例如分层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等。而这些教学理论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的学生用较少的课时来掌握较多的知识,因此微课程的设置亦应以这些教学理论为基础实现有效教学。

如执教《制作多媒体作品》一单元时,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特定的多媒体制作主题,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且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和补充微课教学。作为苏州市民,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非常了解,我们完全可以以“印象苏州――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教学。笔者首先给出了一个PPT模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做出的多媒体作品亦非常漂亮。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多媒体作品的内容比较熟悉。

在上述微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家乡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之下,微课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2.以过程呈现为重点

众所周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重点,对于微课教学来说亦是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微课教学不注重过程就很容易会失败。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出现好的结果。

还是以上述微课教学为例,学生在制作“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多媒体作品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确定本小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主题:是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还是以家乡的园林风景为主题。确定主题之后再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的多媒体制作材料。多媒体作品完成之后,笔者还要求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小组所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进行讲解。学生的讲解绘声绘色,让人流连忘返。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如此一来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才会更加流畅和有效。

微课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简短的过程,但是只有严格把握,我们的微课教学才会体现出更多的目标性。

3.以课件呈现为辅助

多媒体课件是微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辅助微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多媒体课件的重要作用。

在“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微课教学当中,笔者就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例如,卡通式的知识导航按钮、配有解说的网络视频以及可拖动的游戏

式操作软件等。这样一来,就给该多媒体课件增添了几分可观性,学生看到非常入神。学生在接下来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时候亦向这个方向靠拢。这就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重要作用,可以给初中生以视觉刺激和欲望刺激。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

4.以评价呈现为拓展

在初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还应该辅以适当的教学评价,以促进初中生学习微课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进行评价。

如在“印象苏州――我的家乡”这一微课教学当中,当学生介绍完小组合作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之后,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三大目标入手。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对多媒体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为了优化评价方式,笔者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最佳多媒体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客观的,亦是科学的,很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教学评价是微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而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做到及时、客观、公正,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微课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如今微课教学实验已经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有效开展起来,虽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微课教学一定会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具体而微篇10

【关键词】后现代;微电影;颠覆;消解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

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具有“微时”“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三个明显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微电影的制作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解构了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以及其中的美学意蕴,迎合了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参与,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分析。微电影独特的电影特色以及微电影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后现代气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将微电影置于后现代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脉络,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一、后现代语境的特征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精当的分析,即完整的市场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尚处于所谓“古典”时期,艺术上主要表现形态是现实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着新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也同时出现了新型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方式,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在导致殖民主义出现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不断成熟,出现了国家市场向世界市场的扩张,成熟了的西方电影工业向外输出则是文化扩张的一部分,而这种新型文化则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的自我异化,人的心灵被扭曲,随之也就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二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这正是“后现代”兴起的深刻现实基础,科技和信息的迅捷发展改变了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出现,又使千姿百态、由各种不同影像组成的世界一下子都闯入了每个普通家庭。文化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商品化,冲击着一切传统的东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演着以科技信息迅猛发展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文明戏”。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历史话语和宏伟叙事的否定,不再相信那些历史性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也不去期望找到返回宏伟叙事的道路,无限地延伸了局部的话语游戏和文本操作性,反过来使后现代缺乏整体性把握世界的能力和表述对世界进程的完整理念,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后现代的“表征危机”,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崭新语言现实”,它剧烈地改变了图文符号原有的交流功能,形成了一种为传统批判理论无法解释无法接受的后现代文化,也就形成了理论界所称的“后现代语境”。

二、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Short Film/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香港资深影评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微访谈说到微电影时表示,“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并且还表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广告片,只是把广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电影”[1]。鉴于各界对于微电影的争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电影是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短片视频,这种区别表现在制作技术、拍摄时间、拍摄技术、表达手法以及视频时间上等等。由此也可以得出,微电影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解构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并且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

2010年,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由此产生了电影的新形态——微电影。2010年12月27日,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全国首映,开始让网络时代刮起一阵微电影的强烈旋风。作为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它完全拉开了微电影的舞台序幕,“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2]。至此,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掀起了微电影制作的风潮。2011年,伴随着《老男孩》《指甲刀人魔》《66号公路》等一批口碑较好的微电影作品问世,微电影的概念逐渐为网民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且逐渐熟悉,以至于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的“元年”。2012年微电影进入了大发展之年,搜狐、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家的微电影系列,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一直到2013年,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趋势。可以说,《一触即发》《老男孩》《遗忘》《坏未来》《惊悚广场》等微电影制造了微时代的集体围观。

一方面,微电影篇幅短小,但又极富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符合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迎合了当代青年人对于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微电影的出现和兴起给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契机——产生了电影产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拓宽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机会。

三、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契合

在“后工业社会”微电影的出现并非偶然,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特征有着高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含糊不清的文化,它的首要特征就是主体的模糊性、反主客二分性,这在微电影上则表现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界限模糊,以及草根微电影的兴起等。其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反普遍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而强调差异性,这在微电影的主题呈现和美学意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微电影个性化、多元化的主题呈现,以及边缘性文本的美学意蕴等,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同一性和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高宣扬教授的著作《后现代论》一书中这样论述——“后现代主义不但同传统文化相对立,而且也从根本上与传统语言及其正常表达方式相对立……凸显出后现代主义同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断裂性和对立性”[3]。这种不确定性特征体现在微电影上,则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反传统性”主题呈现。

此外,后现代主义具有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等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文化上,则具体为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从而走向文化的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化。具体到微电影,则表现为微电影在文本上的边缘化、在内容上的无深度化,以及在表达方式上的零散化。

后现代主义还反映出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即游戏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愿意在各种生活规则和道德约束下生活,而渴求突破传统规定,在叛逆中尝试各种新形态的生活。这在微电影中具体表现为微电影在美学意蕴方面戏谑的范式,反映出了当代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诉求。

四、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

(一)“反传统”性的主题呈现。在后现代语境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受传者。同样,受众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处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新媒体也失去了传统的真实感。人在新媒体语境下,成了记录和传播的符号或者程序,故而人们失去了传统和根,开始浮于表面。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必将成为新时代颠覆传统的代表。以优酷的微电影作品《11度青春》为例,在这一系列微电影中,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聚焦当前社会的各种情感问题,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等。而这些微电影在主题呈现方面,大都选择和倾向于“微”小叙事,更加侧重于个体书写和个体体验,舍弃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策略。恰恰是微电影的这种“微”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影片微感悟和微情绪,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当前观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在网易微电影节上,微电影《小心,我爱你》获得中国最佳影片称号。影片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但却没有传统电影中感人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传统电影中压抑或悲伤的爱情追忆,它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主题仅仅是恋人间的小暧昧和小幽默,仅仅是恋人间的相处故事。这些微电影都反映了当前微电影的独特主题呈现方式——微小叙事,颠覆传统。

微电影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其实也是对后现代社会快餐式文化的一种写照和反映。在当前忙碌并且紧凑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生活背景中,微电影用“微”小叙事代替传统的宏大叙事,是当前年轻人应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式心理状态的反映,同时也是当前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一种反映。

(二)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呈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标志,便是社会的多元化。在当今社会,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消解。而微电影的新媒介传播特征又使得微电影创作具有全民性和草根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微电影在价值观和视角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源泉,同时也是微电影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权威被消解的社会,由于缺乏权威,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微电影鲜明的草根特性,也使得解构和反讽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中包含着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的开放思想。同时,由于微电影的播放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微电影一旦进入网络平台,就没有了中心状态,更没有完全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心和权威,并且这个中心和权威是不断转换的,从这点来看,其实中心和权威已经被消解和泛化破碎了。于是,社会话语权由精英话语霸权转向草根话语霸权,社会文化也由传统的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被弱化。由此,社会的多元化也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微电影也成为电影艺术走向草根、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必然形式。

五、微电影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浅平的审丑。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丑”开始进入电影艺术家的视野,而且“丑”也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学意蕴开始在电影艺术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此相应,美学意蕴上的“审丑”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电影艺术领域。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其本身的特质就是传统电影所不具有的解构性和非理性以及颠覆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去魅化的审美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在“审丑”视阈中越走越远。

在今天网络流行的微电影中,宣传传统“真善美”的微电影往往很难获得高点击率,相反,那些充斥着“丑和暴力”的微电影反而更容易获得高点击率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的审丑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审丑倾向和社会上文化审丑的消费需求。例如,2012年父亲节当天,在网络上推出并迅速走红的微电影《干爹》,描写的是北漂女孩由于追求物质生活,傍上了大款干爹。在片中,女孩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得干爹所给予的各种高档奢侈品。在表现女孩和干爹之间的皮肉交易时,影片用衣着暴露以及极富意味的动作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这部明显具有审丑倾向的微电影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20多万的浏览量。此外,一度走红网络的微电影《红领巾》和《what a fucking morning》等,也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普遍的审丑倾向。

(二)戏谑的范式。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技术游戏的一个体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消解了中心权威话语,解构了文本的深度感和崇高感,颠覆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历史感和严肃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降低格调到了一种游戏手段的程度,成为一种受众娱乐的工具。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的文本不仅边缘化,同时也呈现出游戏化的倾向,同时,这种文本特征还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例如中国80后电影导演卢正雨的作品《绝世高手》就是一部戏谑范式的微电影,片中充斥着各种无厘头式槽点,让人捧腹大笑。影片中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到处都是,例如躺着修炼“一指禅”,睡觉的时候“炼心”,还有卢小鱼听到歌声时便忍不住翩然起舞的“顽疾”等等,实在让人无法不放声大笑。另外,影片中的人物台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电影戏谑的范式,例如“像我这种才华横溢,又无比俊朗的翩翩少年,注定了一生都不会有朋友”,这种独孤求败式的台词,听来就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疯狂喜剧微电影《给丫一特写》、无厘头喜剧微电影《热血雷锋侠》以及法国搞笑短剧《总而言之》《安全驾驶个毛》等也都反映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戏谑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专访[EB/OL].http://.cn.

[2]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3]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