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9:22:01

具体范文篇1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初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在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理解和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进一步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②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②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深化。是在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本节共三框。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两框为一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及方法论意义。第三框为一部分,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第一框事物的矛盾各有自己的特点。整体讲矛盾特殊性原理。从两方面论述。(1)指出矛盾特殊性的含义。(2)指出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包括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教学重点,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由于学生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往往忽略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

教法建议

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教学,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故事,并提出对立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对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的三个方面的教学,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重点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不同阶段显著特点的其中一个“点”,如生产工具的变化。学生分组,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演示任务,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工具的特殊性及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最后,综合各小组的成果,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工具各有不同的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抽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的认识。思维过程:具体——抽象——更高的抽性。

其他两个方面的教学,建议更多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矛盾。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着重理解“初级阶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的重要意义。powerpoint演示文稿,背投图表,学生活动填充图表内容。

附图表:

人均GDP

人口

农业人口

资源

经济效益

科技水平

教育

文化建设

我国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

第二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本框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基础上,论述其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两部分。(1)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依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分析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分析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分析对具体问题不做具体分析的危害,反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既是本框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本框内容以前一框内容为认识的基础,又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影响人们,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在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原理指导下的一个实践问题。既有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问题,同时又与政治问题等内容相连,内容相对复杂,学生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总体看,本框内容,没有太大的难度,是实施主体性学习的有利条件。总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议论、练习形成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道理的认识。

具体讲:可以采用调查法。组织学生分两组调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的正面和反面的例证。调查其对事物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消极(负面)影响、作用,使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自觉形成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解决一些现实矛盾的思想、方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本框是在学习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第三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因为,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首先,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其次,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教学难点,主要是由于它本身理论性很强,又十分抽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认识水平、能力的限制,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本框内容的教学,建议采用问题教学法。结合历史、现实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

①讨论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错误

②“”与邪教的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对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对于遵循正常的认识秩序、改造世界的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自觉性,深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关于“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和掌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学生克服在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教学重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段的理论问题

教学方法: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叫矛盾的普遍性?

导入新课:

小平和小力这次期中考试的总分数分别在640分和635分,在班里名次并不理想。但小力平时学习特别努力,特别用功;小平很聪明,但平时在学习上比较放松。期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老师准备找每位学生谈话,分析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之期末考试取得更大的进步。

问题:

(1)假如你是班主任老师,你将如何针对小平和小力的具体情况提出期望和目标呢?

(2)你提出期望和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仅仅知道矛盾的普遍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还很不够,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要把握事物的矛盾,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那么什么叫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哪些表现呢?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板书)

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板书)

漫画:你的脉为什么摸不着?

提问: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电脑动画:菊花

提问:说明什么道理?

归纳:不同事物特点不同。

阅读:90页本框题第一段内容

提问:“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指纹”等等说明什么道理?

归纳:相同事物特点不同。

设疑: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差异性、差别性呢?

归纳: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事物的矛盾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特殊性。

设疑: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板书)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设疑: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板书)

学生活动:展示课件

自然界的不同事物之间,人类社会的不同人之间,认识领域的不同学科之间特点不同。

提问:以上课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板书)

分析: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领域,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

自然界的同一事物、人类社会的同一事物、认识领域的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特点不同

提问:以上课件说明什么道理?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板书)

分析: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区分这些不同阶段的依据,就是他们各自所包含的特殊矛盾。

录像:十三大内容

讨论:我国现在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为什么?

归纳:中国经济要飞速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电脑动画:赤壁之战

提问:孙刘联军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曹军为什么会失败?

归纳:因为双方特点不同,孙刘联军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所以取得了成功。这说明,在战争中作为矛盾的双方各有有其特点。

(3)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板书)

设疑:认识矛盾双方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归纳:我们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不同方面的特点,才能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连结上去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漫画:“硬套”,“一哄而下”

提问:这两个漫画讽刺了什么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无论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均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也就是矛盾特殊性所说的矛盾者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为此,它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解决问题时要从事物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不能搞“一刀切”、照搬照抄,否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

启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何必“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关键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战胜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事物矛盾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的特殊本质。

课堂练习:见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具体范文篇2

1、开场音乐

2、司仪开场白

3、新人出场至小平台

4、新郎用红玫瑰挑红盖头

5、新郎给新娘鲜花

6、新人拜天地

7、新人感谢领导亲友来宾光临婚礼并三躬

8、新人彼此描诉对方最优秀的地方

9、证婚礼

10、新人海誓山盟宣读婚誓宣言、新人签字

11、拜高堂父母、与父母合影

12、主婚礼、互戴戒指

13、点燃爱的红烛

14、新婚赠言、夫妻对拜

15、新郎背起新娘步步登高音乐响起

16、婚礼结束

仪式结束后,亲友们可到酒店进餐,也可举行一个别具一格的自助餐或户外自助烧烤。

二、举办草坪婚礼必须要布置的环节

1、大型背板,西式场地布置(鲜花,白纱,汽球)

2、鲜花门1-3个

3、资深策划主持人一名

4、专业dj师一名

5、专业调酒师一名

6、专业摄像师,摄影师各一名。

7、专业化妆造型师一名。

三、办好草坪婚礼最适合的日期

户外婚礼就是要回归本色、亲近自然,因此选择5月份—10月份都比较适合举行户外草坪婚礼,这其中4、5、6、9、10、11月份是最佳选择。如果你打算在7、8月的三伏天举办户外婚礼,你首先要考虑的是防晒防暑,有天然树荫和防晒措施的场地是必要的因素。

四、草坪婚礼的场地选择和现场布置

草坪婚礼的场地选择比较重要,拥有开阔绿地的度假村、郊外的别墅花园,或是高尔夫球场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能找到湖边或依山傍水的场地就更棒了,既能领略婚礼的浪漫与欢乐,又能享受自然的清新怡人,那样的婚礼将给人身心上的双重享受。

草坪婚礼的场地装饰布置,是婚礼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必要的舞台,背景装饰,增添气氛,烘托效果的场景布置,音响,灯光的安排。结合环境特点,特殊的造型修饰等,共同作成了一个温馨浪漫,清新自然,独具特色的婚礼现场,草坪婚礼的基本格调应该以西式风格为主,在婚礼的设计上要根据实地的条件和新人的特点,来指定方案。

五、草坪婚礼婚纱礼服

户外草坪婚礼的气氛相对轻松,婚礼上的着装建议选择浅色调、光纤、简洁的服饰,在款式上户外婚礼不适合大拖尾婚纱以及燕尾服等过于隆重的礼服,所以在选择着装时,新娘最好能选择齐地婚纱,今年流行的齐膝的个性婚纱也是不错的选择,新郎选择一般的礼服即可。

六、草坪婚礼的婚宴形式

颇具西式时尚的户外草坪婚礼在婚宴环节建议选择西式的自助餐形式,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在户外举办婚礼后,到附近的餐厅内举行婚宴;你也可以将婚礼仪式的婚宴和时间分开,选择白天举行仪式,晚间举行婚宴或新婚派对。

七、举办草坪婚礼要考虑交通因素

建议你在请柬上就写明自己的婚礼形式,并在请见中写明婚礼的具体地点(地图)和交通到达方式,由于户外的场地通常比较远,所以最好能租一辆大巴让亲朋好友一同前往目的地,以免造成婚礼当日找不到目的地而贻误了婚礼。另外户外场地如果离住家比较远的话,可以考虑婚礼前一晚住在婚礼场地所属的客房,这样新人的准备时间比较充裕,接亲的仪式也可比较从容地完成。

八、草坪婚礼必须考虑的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是影响户外婚礼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婚礼的策划时间较长,因此很难预测婚礼当日的天气状况。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凡事也要买个保险,多准备一个备用方案,永远万无一失。例如要应付下雨天的话,事前请向场地查询可否提供帐蓬,或者是临时转入室内举行仪式,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

九、举办草坪婚礼要根据季节特点和注意特殊情况

1.食物。户外温度往往影响食物的质素,尽量避免容易腐坏的食物,如一些混合了蛋黄酱的菜色、已切开了的水果等。同样地,结婚蛋糕的选料也尽量避免比较容易溶化种类,订购时应跟蛋糕供货商提及户外婚礼事宜,使对方可配合户外环境来设计结婚蛋糕材料和形状等。

2.防蚊虫。要让来宾都能好好享受你的婚礼,有责任拒绝任何不速之客之光临,例如讨厌的蚊子、苍蝇和各种昆虫等。尤其是当苍蝇飞舞于食物中,会大熬风景。因此,事前应跟场地有关单位沟通,做好一切防蚊防虫措施。

3.照顾特殊客人。在你发送请柬的时候就写明你的婚礼形式,如果你选择户外婚礼,尤其是花园、草坪婚礼时,要事先了解哪些宾客有严重的花粉过敏症,注意不要把这些宾客安排在花圃周边。此外,不要把有小孩的席位安排在临近湖泊、洼地、公路、斜坡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方。

4.在婚前行动安排,与别的婚礼形式基本一致,但在当日,却有几点注意之处:

1.亲朋好友可同乘大客车一同前往目的地。

2.专业婚庆公司在婚礼开始前两个小时左右布置好场地,亲朋好友到场后,可在此合影留念。

3.新娘的化妆应在现场完成,可根据现场的光线,气氛来具体设计新娘的造型特点。

4.事先准备好所需鲜花,礼仪用品,现场乐队,礼仪小姐等必要的用品和人员,调试好音响灯光。

5.婚礼可适当的缩短时间,因为来宾均站立于草坪四周,而且还面临风吹日晒。

6.婚礼,婚宴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为宜,席间可安排卡拉OK演唱等助兴活动。

十、草坪婚礼特别提示

1.与双方家人一起到现场考察非常有必要,户外婚礼场面开阔,外界干扰较多,因此音响设备,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就格外的重要。

2.户外婚礼要注意的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天气的因素,因为婚礼的策划时间较长,因此很难预测婚礼当日的天气状况,建议选择在5月中下旬或秋天举行婚礼,因为这二个季节北京地区的天气少雨少风,且气候宜人。

具体范文篇3

一、学习安全知识

1、认真结合《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开办专门的讲座,组织学生深入、透彻地进行学习、领悟,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让学生详细了解各种交通、防毒、防火、防人身意外等安全科学知识,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确保个人和校园安全。

①在安全用电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并有专人管理,做到防范工作。

②交通安全时时强调,应常抓不懈。

③加强安全防火意识,严禁易燃易爆物进入学校。

④在体育锻炼中,强调学生注意跌扭、坠、撞事故发生。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

1、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统一安排,有组织、有分工,按纪律规定执行,这样既可增长青少年的知识,又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和体魄。

2、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与交通安全画报,或者影视资料,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并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各种交通规则,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每学期召开2-3次的以“安全”“生命”为主题题的班会,展开讨论,增长知识

4、每学期参加一次安全报告会,聘请有经验的校外辅导员参加,会后要求学生写出感想。

具体范文篇4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端正自己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只有理论上的坚定与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认真参加每一次的党员组织生活学习和局组织各项学习;加强自学,多阅读党员杂志,通过学习,更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高于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仅满足于肤浅的通读、了解,而是要深入理解,提高理论素养,进一步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

二、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要肩负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实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努力具备较宽泛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思想理念,这样才能走在群众前面,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1、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

2、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以身作则,做好岗位工作。

具体范文篇5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给劳动下过一个定义。他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在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北京版。)

在马克思之后,另有一些人也曾试图对劳动进行定义。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士曾给劳动下定义说:“不是为了直接从工作之中取得欢乐,而完全或部分地是为了某种良好的目的而进行的脑力或体力支出”。(注:马士:《经济学原理》第65页,麦克米伦出版社1947年伦敦版。)可是,马士在给劳动下定义时没有说明人类脑力或体力支出与动物的脑力或体力支出有什么不同,也没有说明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为了某种良好的目的,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取得欢乐。更为重要的是,马士在给劳动下定义时没有指出劳动的属概念是什么。而人们在给事物下定义时,一般是要指出该事物的属概念是什么,然后再指出该事物的特有属性的。

西方流行词典《钱伯斯英语词典》和《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在给劳动下定义时,是以工作来解释劳动,而在给工作下定义时,又是以劳动来解释工作。这样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些词典自然也未指出劳动的属概念是什么。(注:《钱伯斯英语词典》第1707页,钱伯斯书局1990年爱丁堡出版;《牛津高级英语词典》第678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牛津版。)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类活动作为劳动的属概念。可是,人们迄今还没有令人信服地指出人类特有活动的一般特征,所以,简单地把人类活动作为劳动的属概念并不能使我们的认识前进一步。

那么,劳动的属概念和人类特有活动的一般特征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劳动的属概念是人类进行的多环节活动;人类特有活动的一般特征是多环节。我们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动物个体,都需要主动地进行一些活动以逃避天敌,取得食物、水、栖息地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性伙伴等,以保证其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人在进行上述活动时的活动方式与其它动物大不相同。人与其它动物之间这些活动方式的不同使得人与其它动物之间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并使人超越和统治着其它动物。人与其它动物之间活动方式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获取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在逃避天敌的过程中,除了少数灵长目动物外,其它动物完全依靠它们自身的体力。例如,非洲狮子在扑食食草动物时,完全依靠的是它们自身的体力。其次,其它动物只能利用它们周围客观事物本身,而不会利用它们周围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不会利用它们周围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羊群只会啃食原已长在地里或是由人喂给它们的青草和庄稼,而不会去种植青草和庄稼。非洲狮子只会扑食原己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而不会去饲养家畜。

人在获取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逃避天敌的过程中,不但要利用自身的体力和周围客观事物本身,而且还通过制造和利用工具、机器、燃料等方式利用周围客观事物的属性,即利用周围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对于这一点,很多学术前辈早己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人在利用周围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实际上要给自己的活动加上更多的限定性因素。换句话说,人在利用周围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限定性因素要比其它动物在利用它们周围客观事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限定性因素多得多。例如,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是用联合收割机来收割庄稼的。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的过程中,收割机手所干的工作就是按照有关的规定和程序操纵收割机。然而,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所涉及到的因素除了需要收割机手按照有关的规定和程序操纵收割机,进行必要的体力和智力支出外,还需要使用一部工作正常的收割机和型号对路的燃料,从而涉及到一系列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领域。这样一来,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的过程中,作用于被收割的庄稼这一客体之上的就不仅仅有收割机手的体力和智力支出,而且还有收割机、燃料、钢铁、铜、铝、塑料、原油、机床设备、电力等物品生产工人的体力和智力支出,以及大量有关物品的特性和属性,例如,钢铁、铜、铝等物品的硬度和韧度、橡胶轮胎的弹性等等一系列限定性因素。

在动物活动的另一个领域,即在与同类动物或同一共同体的其它动物个体建立和保持伙伴关系这一领域,人类的活动也要比其它动物复杂得多。在其它动物中,如在蚂蚁、蜜蜂、大象,甚至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这类高等动物中,建立和保持伙伴关系的范围不会超过性配偶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在人类社会,建立和保持伙伴关系的范围除了性配偶关系和血缘关系外,还有更为复杂内含中间环节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在建立和保持性配偶关系的活动中,人类给自己加的限定性因素也比其它动物给自己加的限定性因素多得多。在其它动物中,决定能否建立和保持性配偶关系的因素仅为同类不同个体之间本身身体素质的不同,例如个体大小、体重、体色、体力、身体灵活性、个体是否处于发情期等等。而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选择性配偶对,除考虑对方的年龄、相貌、身体健康状况等对方个体身体条件外,还要考虑对方的性格、职业、家庭关系、财产多寡、社会等级、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选择性配偶时,还必须实行近亲婚配禁忌,并为此建立起了非常复杂的婚姻制度和亲属制度。为此,一些学者还认为,实行近亲婚配禁忌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所迈出的最关键的一步。(注: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第183~2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所以说,人类活动与其它动物活动之间质的不同,是由于他们自己限定各自活动所涉及到的因素数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的不同来自于量上的不同。

人类用更多的因素对自己活动进行限定的过程曾被一些哲学家称之为理性选择的过程。(注:D.D.拉斐尔:《政治哲学问题》,第186页,麦克米兰公司1970年伦敦版。)他们将经这一过程限定后所进行的活动称之为理性活动。而笔者认为,为了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对这种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为了能够更科学的量化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应当将这种活动称之为多环节活动。

环节一词原是西方近代哲学常用的术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曾用它来表示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从绝对知觉到绝对精神再到个体行为的精神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正是在用环节一词来表示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黑格尔才得以展开他对精神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存在形式之间关系的描述。黑格尔还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指出,一个形式或一个行为可以包含和涉及到精神的许多发展阶段。不论这些精神的发展阶段是属于精神的高级发展阶段,还是属于精神的最低发展阶段。不论这些精神的发展阶段的数量有多少,都可以被一个形式或一个行为所包含。(注:“它的本质和自在存在着的本性乃是起点、中点、终点一切归一。”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第265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人类活动的许多特征与黑格尔所描述的精神现象极为相象。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上面所说的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由人类周围客观环境的许多特征和特点所限定和决定,从而将人类周围客观环境的许多特征和特点包含在人类行为的一个行为之中。正是在黑格尔上述思想的启发下,笔者才得以认识到可以用多环节来表达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注: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论述一和多的辩证关系时说:“多是一的对方,每一方都是一,或甚至是多中之一;因此他们是同一的东西。”(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第21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说,一可以包含多,多可以是一,或者更确切地说,多是把一作为它的存在形式的。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笔者才得以进一步认识到人类活动特征的二重性,即既是单环节活动,同时又是多环节活动,人类的多环节活动是把单环节活动作为它的存在形式的。此外,笔者还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述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多环节活动能力。当然,这一观点仅为笔者一家之言,谨借此机会叙出,以就教于方家。)

二、劳动与其它多环节活动的区别

上面提到,人能进行多环节活动。那么,为什么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将劳动区别于其它多环节活动呢?

回答是,每一个人类共同体必须强制该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进行一定数量的多环节活动,以便为该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物品和社会服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观点,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重新考察一下人类与其它动物之间在获得和消费为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后代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过程中的不同方式。

除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为获得生存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生活资料所进行的活动中,一般是将寻找和获取这些生活资料的过程与消费这些生活资料的过程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两个环节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鸽子寻找食物和水的过程就是与吞食食物和水的过程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一般情况下,非洲狮群在猎捕到小动物后,紧接着就是舔食被猎捕到的小动物。当然,有许多动物在其个体和种的再生产过程中,也能进行双环节或三环节活动。例如,许多啮齿类动物和昆虫类动物能将它们找到或制造的食物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像工蜂将蜂蜜保存在蜂巢之中,田鼠将谷类保存在鼠洞之内,就是如此。可是,被工蜂保存的蜂蜜日后将会被这些工蜂自己或所在蜂群的其他成员吃掉。工蜂保存蜂蜜的目的决非是为了帮助解决其它蜂群的成员或其它种类动物的食物匮乏问题。田鼠保存谷类的目的也是为了它们自己及其后代日后使用,而绝不是为了其它田鼠或其它种类动物日后使用。在食物收集和食物消费这两个环节之间,只是多了一个保存的环节,所以,他们的这种行为只能算作双环节或三环节活动。

在搭盖巢穴一事上,其它动物只会为它们自己和它们的亲生幼子及同一血缘共同体中其它生物专门化成员搭巢建窝。例如,工峰为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雄蜂筑造蜂巢,就是如此。除人类以外,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有意识地为其他血缘群体或是其它种类动物搭巢建窝。在除人类以外的动物中,在搭巢建窝与使用这些窝巢这两个环节之间,没有加进其它环节的现象。

而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将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与消费这些生活资料的过程区别开来,并且是分别进行的。例如,在今天的发达国家中,几乎所有的水果生产环节都是与水果的消费环节区别开来的,并且是分别进行的。绝大多数水果采收工人并不是其所采收水果的直接消费者。在水果采收过程与水果的消费过程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其它过程,如水果的清洗、分级、包装、贮藏、运输,尤其是加有卖和买这两个环节。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环节是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的。而这些不同的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很可能素不相识。在修建住宅和使用住宅方面,情况也是如此。在修建住宅和使用住宅这两个环节之间,往往插有卖和买这两个环节以及其它一些环节。绝大部分住宅的使用者并不是住宅的修建者,也不是住宅修建者的后代血亲。

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之所以被分为许多彼此相互分离的具体过程的原因就在于,与生存环境相比,人类每一个单独个体在获取生存资料过程中的能力是非常低下的。关于这一点,这里暂不深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与生活资料消费过程的分离为人们将多环节活动分为两大类型提供了一个天然基础。在这两大类多环节活动中,一类是消费、享乐和娱乐,另一类是劳动、生产和提供服务。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器官健全的人类个体,只要他学会利用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社会服务,就可以保证他生活到他的生命的生物学极限。可是,只有在其他人为他提供足够的食品和饮料、衣物、住房、医疗服务以及其它生活资料和社会服务的情况下,他才能消费这些生活资料和享受这些服务,并舒适地生活下去。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类个体都会十分乐意地去进行被社会划为个人消费和享乐的那些活动。这是因为,如果他想继续生活下去,并生活得较好,他的生物学本能就会促使他进行这类活动。

然而,说到劳动、生产和提供社会服务,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表明,假如没有某种社会强制的话,就会有一些人不愿意进行被划为劳动、生产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多环节活动。假如没有像道德压力、兵役法等社会强制形式的话,我们很难保证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在与敌对人类共同体打战需要他参战时,会冒着生命危险自觉参战。假如没而像封建劳役制这类直接社会强制形式或是没有像因失业而造成的贫困和窘迫这类非直接社会强制形式的话,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会积极主动地去干像打隧道、扫马路、通下水道、救火这类或是危险性较大或是劳动强度较大或是非常沉闷单调的工作。然而,从社会的和物质的角度来看,假如没有人从事这些被划作为生产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多环节活动,那么,有关的人类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就得不到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那么,人们是如何在每一具体场合区分劳动、生产、提供服务和消费、享乐及娱乐的呢?回答是,劳动、生产和提供服务是具有社会强制特征的多环节活动;而消费、享乐及娱乐则不具有社会强制的特征。同时,这种社会强制还有其量上的规定和要求。这种量上的规定和要求是由作为一个人类共同体整体的代表提出来的。作为一个人类共同体整体的代表,在不同的具体场合,是由角色不同的人来担当的。他们可以是部落的酋长、母系大家庭的家长、父系大家庭的家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政府官员、雇主、贵族等等。这种社会强制量上的规定,根据不同的具体场合,有种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它可以是工作小时,也可以是劳动的效果或产量。例如,在战争中,对于军人来说,这种社会强制量上的规定可以是参加战斗的地点和时间。对于运输货物这种具体的劳动来说,这种社会强制量上的规定可以是吨/公里/天。

三、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这一概念是与抽象劳动这一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就在于,具体劳动是从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的作用,即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考察和描述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从劳动客体对劳动主体的作用,即从劳动对象对劳动者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考察和描述劳动。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已经进行过并且正在进行着千千万万种种类和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这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既有为生产各类生活用品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如狩猎、捕鱼、食物的采集、庄稼的种植和收割、烹煮食物、建造房屋住所、纺纱织布、量体裁衣、工具制造、开矿冶金、机器制造、发电供热、武器制造等等,也有各类政治活动、打仗御敌、各类宗教活动、社会管理、行医治病、各种职业体育和娱乐活动等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其他各类活动。实际上,除了人类为繁衍后代所进行的男女性行为之外,人类所进行的其他一切多环节活动都可以被划作为各类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这些多环节活动都具有社会的量的规定性。

社会之所以能够把人类所进行上述多环节活动划作各类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的原因就在于,上述多环节活动或是具有不同的劳动对象,或是具有不同的功能或目的,或是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或是要利用劳动对象不同的特性或属性,或是要使劳动对象产生不同的变化,或是要在劳动对象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种种情况,难以枚举。

例如,人们常把将小麦磨成面粉和将面粉蒸成馒头看作是两种种类不同的具体劳动,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两种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不同。具体劳动磨面的劳动对象是小麦,而蒸馒头的劳动对象是面粉。其次,这两种具体劳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磨面是要把小麦磨成面粉,而蒸馒头是要把面粉蒸成馒头。在这两种具体劳动的操作过程中,有关劳动者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也不同。磨面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是石磨、风磨、筛子、机器磨、牲畜、煤、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柴油、电力等。蒸馒头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是锅、蒸笼、切刀、木柴、煤、电等。这两种具体劳动所利用的劳动工具的自然特性和属性也不同。磨面主要是通过使用劳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重力和摩擦力,而蒸馒头主要是通过使用劳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热力。

本文在开始处提到,是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他在说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不同时曾说:“上衣是满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4~56页。)

“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总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因此,这种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例如,如果上衣只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实现,那末,在上衣内实际地实现的缝劳动就只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实现形式。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缝劳动的有用性不在于造了衣服,从而造了人,而在于造了一种物体,使人们能看出它是价值,因而是与物化在麻布价值内的劳动毫无区到的那种劳动的凝结。要造就这样一面反映价值的镜子,缝劳动本身就必须只是反映它作为人类劳动的这种抽象属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2~73页。)“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劳动就是从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的作用,即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考察和描述劳动,但是我们从他列举的具体劳动的种种具体特征中,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四、具体劳动量和具体劳动力的计量方法

具体劳动量由具体劳动所引起的劳动对象的变化的数量来表现。或者说,具体劳动量由具体劳动所引起的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的度来表现。

由具体劳动引起变化的劳动对象可以是任何客体。它可以是一件物体,也可以是别人或劳动者本人的精神感觉系统,也可以是别人或劳动者本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机体。劳动对象的变化既可以是一件劳动产品的产出,也可以是一个人类共同体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既可以是别人或劳动者本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机体的变化,也可以是别人或劳动者本人的精神感受。例如,一支铅笔的产出,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战争中敌对方的伤亡,文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愉悦感情等等,都可以算作是劳动对象的变化。劳动对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假如我们想知道一位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具体劳动量,我们只要统计这位劳动者的劳动在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劳动对象的变化即可。其统计单位是与劳动对象变化的单位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类共同体中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相应地也就有多少种具体劳动量的计量统计单位。

由于劳动对象的变化实际上等同于由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假如我们想知道一位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具体劳动量,我们只要将这位劳动者在这段时间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统计一下即可。其统计单位是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计量统计单位相一致。例如,假如我们要想知道邮递员王某昨天干了多少具体劳动,我们只要统计他在昨天跑了多少邮路里程和送了多少邮件即可。

对于一组劳动者或一个人类共同体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假如我们想知道一组劳动者或一个人类共同体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具体劳动量,我们只要统计这组劳动者或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劳动在这段时间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即可。例如假如我们想知道一个面包厂的全体职工上星期完成了多少具体劳动,我们只要统计一下他们上星期制作了多少面包即可。

在解决了具体劳动量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方法之后,接着就可解决具体劳动力的计算方法问题。人们之所以要解决具体劳动力的计算方法问题,主要是为了对他们所进行的每一项具体劳动进行量上的限定。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人类共同体对每一种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总是受其消费能力的限定,所以每一个具体的人类共同体总是要对其投入到每一种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生产的具体劳动进行量上的限定,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浪费。而了解有关劳动者在生产或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劳动能力,则是限定该人类共同体投入到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具体劳动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有关劳动者在生产或提供某种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劳动能力在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和计量有关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能力的过程几乎天天都在进行。

具体劳动力的计量方法是具体劳动量除以进行该项具体劳动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关的时间单位可以根据考察的需要来定。它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天、一分钟等等。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面包师的具体劳动能力,我们只要将他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完成的具体劳动量除以进行该项劳动所耗费的时间即可。比如说,如果他在过去的五个工作日里烤制了一万个合乎质量要求的面包,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在干烤面包工作时的具体劳动能力是一天烤两千个面包。

反过来说,有关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能力乘以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得数就是具体劳动量。这样,有关的人类共同体就可对其投入到每一种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劳动进行量上的限定了。例如,假如一个城市每天需要消费四千个面包,那这个城市只要安排两个每天能烤两千个面包的面包师生产面包即可。

由于人们己经将具体劳动的各种存在形式划分为许多类型或门类,例如,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行政管理、军事活动、卫生医疗活动、商贸活动、科学研究、职业文娱表演、职业体育竞技活动等等,所以,具体劳动力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生产力或生产劳动能力、社会政治活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军事活动能力、卫生医疗活动能力、商贸活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文娱表演能力、职业体育竞技能力等等。

具体范文篇6

一、各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至少40分钟,要做到三落实(即人员、时间、内容落实)

二、因故不能参与的须向教研组长请假,每位教师必需按时参与备课组活动。但每学期限请假次数不得逾越三次。

三、对下一阶段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研究,每次备课组活动时。统一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形式和数量,大胆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也谋求统一,促使共同提高。

具体范文篇7

关键词:教唆犯的性质;从属性说;教唆未遂

教唆犯问题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相对于大陆法系来说,我国对教唆犯研究的时间短,体系混乱,观点各异,在很多基本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如教唆犯是否要求被教唆的人实施被教唆的罪?教唆未遂的具体形态包括哪些?对刑法的统一适用及刑法理论的完整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从属性说为立足点,探讨教唆未遂的具体形态,以期为教唆犯罪的统一适用献出绵薄之力。

一、教唆犯的性质

关于教唆犯的性质,从教唆未遂角度看,可将其界定在前置性问题方面,但现行在教唆犯性质方面存在较多不同观点,直接导致对教唆未遂具体形态的不同认识。而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本文将对各家观点予以评析,对教唆犯性质问题作出详细论述。

(一)学说之争

关于教唆犯的性质,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1.从属性说从属性说以客观主义为基础,为限制国家刑罚权,认为只有实际侵害了他人权益的行为才具有可罚性,这种情况下,便可理解为共同犯罪下共犯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行行为,一旦被教唆的人出现犯罪问题,教唆犯才成立并具有可罚性。

2.独立性说独立性说产生于近代,其目的在于扩大国家的刑罚权以维护社会秩序。该观点指出犯罪的实质为个人主观恶性的具体体现,若从教唆犯角度看,因其在教唆中本身将自身的人身危害心理、反社会心理传递给被教唆的人,且真正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对此要求教唆犯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教唆犯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无论被教唆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都不影响教唆犯成立。

3.二重性说该学说观点多集中在刑法学界,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唆犯在性质上应为从属性、独立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唆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特征,所以其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地位,无论被教唆的人是否有犯罪行为出现,教唆犯一旦存在教唆行为,都可认定为犯罪。第二,对于被教唆者出现的犯罪行为,由于其本身为教唆犯教唆情况下产生,二者在关系上表现为从属性,所以教唆者仍构成犯罪。

4.摒弃性质说对于该观念,其主要以张明楷教授为代表人物,认为刑法内容中关于教唆犯的规定将原有的独立性说、从属性说等进行抛出,教唆犯在性质上不应界定在独立性、从属性甚至二重性等方面。同时,在该理论观念下,又指出在研究教唆犯性质问题过程中,过多的争论并不能带来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容易造成共犯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更为混乱,因此需坚持摒弃性质说理论。

(二)比较评述

独立性说高度重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考虑客观危害结果存在于否,完全未对教唆者、被教唆者二者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且教唆者利用被教唆者进行犯罪的问题也被忽视,这样不仅造成法与伦理关系被混淆,且在实际进行教唆犯处罚判定中可能存在恣意判断情况。因此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摒弃性质说的理论基础在于,讨论教唆犯的性质没有任何理论与实践意义。应当看到,教唆犯性质的不同认定,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我国教唆犯理论体系的构建、具体的司法适用,关系到教唆犯本身能否有犯罪未遂的问题,关系到教唆犯形态的具体认定。我们应从理论的观点对教唆犯的性质进行详细论证,以期刑法的规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该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二重性说为我国的通说观点,认为该说兼顾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贯彻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需注意的是,刑法客观主义所强调的并非为客观犯罪,且主观主义也不能单纯界定在主观犯罪层面。以客观犯罪为例,若存在对法益产生威胁或侵害的行为,并不能界定其为犯罪;再如主观犯罪,很难单纯依托于行为人的危险性格,对其界定为犯罪。无论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其构建的犯罪论体系都要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二者所强调的的重点不同。除此之外,在二重性说理论中,其完全融合独立性、从属性等观念,这种以折中为主的方式对于实际案件的处理很难发挥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共犯独立性说视角下,正犯与共犯都有罪,但二重性说下很难在正犯未产生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对共犯进行处理。若从属性说角度看,在共同犯罪中将教唆犯限定其中,教唆者需承担的责任需根据正犯行为结果进行断定,需排除思想犯、没有现实危害结果的行为犯,实现了限制刑罚权的目的,能切实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有观点认为,该说忽视了教唆犯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不利于预防犯罪。但总体来说,在教唆犯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应坚持从属性说。理由如下:

1.刑事古典学派针对封建刑法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如残酷性、恣意性以及身份行等,按照客观主义角度进行客观主义理论的构建。共犯从属性说正是刑法客观主义在共犯性质上的体现。尽管关于社会防卫的相关刑法主观主义在19世纪后期出现,但事实上,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仍以刑法客观主义为主,原因在于该内容中除涉及人权保障问题外,也将国家刑罚权发动进行一定的限制。

2.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其理论观点主要围绕社会契约论进行研究,指出国家通过公民让与的权利组成刑罚权。刑罚权本身源自个人,所以需注意避免过度或任意行使刑罚权。应当受到惩罚的是个人的行为,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是刑罚发动的唯一根据。如果没有客观的行为,就没有犯罪。因此,教唆犯的成立从属于正犯的成立。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到,理论界关于教唆犯性质的讨论,有的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或坚持从属性说或坚持独立性说,有的从实然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的原义,简而言之,大家讨论的基础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也是教唆犯性质问题观点各异的原因之一。对于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责任在于从理论上,对法律的规定进行探讨,以期为法律的逐步完善铺路。因此,关于教唆犯的性质问题,应撇开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世情出发,作出有益探索。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笔者以为,我国刑法反映出的教唆犯的本质在于其独立性。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被教唆的人未实施被教唆的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可看出教唆犯的成立不以被教唆的人的行为为必要,即教唆犯具有独立性。而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表明,在构成共犯的情形下,我国刑法采共犯从属性,但这只是追究责任的方式的差别,并不能改变其独立性的本质。由此,可看出,我国对教唆犯从严处罚。从应然的角度来看,独立性说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为处罚根据,与客观主义的潮流相违背,与人权保障相冲突,不利于限制国家刑罚权,万万不可取,二重性说表面兼顾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其本质仍为主观主义,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毫无建树,也不可取,而从属性说坚持以行为为依据,坚持客观主义,是人权本位的必然要求,符合潮流,也应为我国所采取。

二、教唆未遂的界定

在实际研究中,本文主要选取从属性说理论,其对教唆未遂的概念进行具体界定,指出其在教唆人教唆下,被教唆的人发生相应的犯罪行为,但由于存在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行为目标为实现,对于该种情形可称为犯罪未遂。本文重点对教唆未遂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一)教唆者主观意愿下的教唆行为

教唆行为的产生通常因教唆犯主观上具有一定的教唆意愿,并在客观上出现教唆行为。由于对于共同过失问题,我国并未认定其为共同犯罪,所以,关于教唆者主观意愿下的教唆行为得到大多学者一致赞同。但主观故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存在着不同观点。具体包括:第一,教唆行为中的故意仅为直接故意;第二,教唆犯故意既表现在直接故意方面,也可能为间接故意。第三,刑法中关于教唆犯故意问题,对于第1款与第2款中的教唆犯给予不同的观点,如前者可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而后者局限在直接故意方面。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依从属性说,教唆犯属共同犯罪范畴,无论教唆犯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其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引发犯罪行为,都应当对共同犯罪所产生的犯罪结果承担责任。第三种观点对教唆犯的主观意志因素在不同情形下作了区分实在是无必要。

(二)被教唆者已经着手实施被教唆的罪

依从属性说,教唆犯的成立与处罚从属于被教唆者,因此,教唆未遂必定要以被教唆者已经着手实施被教唆的罪为前提。在该前提下,教唆者的教唆行为与被教唆者的实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是教唆者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所在,二者在教唆故意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因此,教唆者须对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同等责任。

(三)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未得逞

这里的“犯罪行为”是指被教唆的人实施的被教唆的罪。若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则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无因果关系,要求教唆犯对该种情形负责是毫无依据的。“未得逞”的具体含义及判断标准存在着“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齐备构成要件说”三种主要学说,犯罪目的说和犯罪结果说不仅不便于适用,而且标准参差不齐,齐备构成要件说与之相比体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完全能够克服前两种学说的弊端,能够真正做到罪刑法定,因此成为我国通说观点,不再予以详细论述。

(四)未得逞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

本文以从属性说为立足点,教唆犯的成立与处罚以被教唆的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罪为前提,因此,教唆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教唆行为或被教唆的人未实施被教唆的罪的情形都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也即,这里所说的因意志以外的原因着眼点在于被教唆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必须足以阻止犯罪意志,且应以行为人主观感受为基本标准,以客观因素为必要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类:(1)被教唆人以外的原因,包括被害人方面,第三者的出现,自然力的破坏,物质障碍,时间、地点、场合对完成犯罪的不利影响。(2)被教唆人自身因能力、身体状况、常识、技巧等的缺乏。(3)被教唆人主观认识上的错误。包括对犯罪对象、犯罪工具、犯罪结果是否发生的错误认识等。本文以从属性说为立足点,认为教唆未遂以被教唆的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罪为前提。也因此,教唆未遂的具体形态仅指被教唆的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罪但终于未遂,除此之外,将任何情形归于教唆未遂都是对未遂形态的曲解。而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的场合,是立法者单纯出于政策的考量,认为此种行为具有可罚性,只存在罪与非罪的问题,不存在犯罪形态的问题。

作者:蒋帆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参考文献:

[1]卢勤忠.论教唆罪的设立[J].现代法学,1996(6).

[2]韩玉胜,李凤梅.教唆未遂之理论界定[J].法学专论,2006.8.

具体范文篇8

(一)创建先进党支部具体标准

1.配齐配好党支部班子。党支部班子成员团结协作,认真贯彻党在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决议,改革创新,勇于开拓,能够开创党支部工作新局面。

2.狠抓党员队伍建设。经常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

3.团结带领群众能力强。有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工作骨干队伍,紧紧围绕电视宣传、事业建设、维修维护等业务工作,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4.保证和促进本地区工作成绩显著。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带领职工积极投入事业建设

5.狠抓党员作风建设。积极引导支部党员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克服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观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

1.理念信念坚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

2.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工作勤奋扎实,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4.有坚强的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遵守党纪国法和共产党员道德,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坚持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沉下去干事。创业为民,带头抓落实,带头推进工作,带头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

(一)推动科学发展。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公务员之家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及时做好化解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具体范文篇9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端正自己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只有理论上的坚定与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认真参加每一次的党员组织生活学习和局组织各项学习;加强自学,多阅读党员杂志,通过学习,更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高于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仅满足于肤浅的通读、了解,而是要深入理解,提高理论素养,进一步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

二、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要肩负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实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努力具备较宽泛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思想理念,这样才能走在群众前面,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1、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

2、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以身作则,做好岗位工作。

具体范文篇10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bodypersistsit''''sstateofrestorofuniformmotioninastraightlineuntilitiscompelledbysomeforcetochangethat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影响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