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演讲十篇

时间:2023-03-16 11: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奥巴马的演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奥巴马的演讲

奥巴马的演讲篇1

[关键词] 人际意义;语气;情态;人称;连任演讲

【中图分类号】 H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21-3

一、引言

总统胜选演说作为政治演讲的一种不仅要体现权威性还要通过语言来弱化与听众的权势关系,因此其语篇充分体现特有的人际意义。2012年11月7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击败罗姆尼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并发表胜选演说。他的演讲不仅是政治的成功也是话语的成功。本文以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为语料,拟从语气、情态、人称等方面研究其中的人际意义,试图说明演讲者如何利用语言建立人际关系。

二、理论框架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读者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交际的工具,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提供offer,命令order,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这四个言语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系统区别的。广义的情态包括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ization。情态化是在归一性(肯定或否定)之间不同值的概率和频率。意态化是在归一性之间不同程度的义务和意愿。

三、人际意义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自于奥巴马2012年11月7日成功连任后的胜选演说。整场演讲气势磅礴,不时引发人群的欢呼与掌声。笔者将从语气、情态、人称三个方面来讨论奥巴马如何实现政治语篇的人际意义,达到传递政治主张,鼓舞人心的目的。

(一)语气

1.大量使用陈述语气

奥巴马连任胜选演讲中共有111个句子其中祈使句1句其余均为陈述句。陈述句用于提供信息。政治演讲的目的在于宣传政治理念,寻求民众的支持,所以奥巴马在演讲中大量使用陈述语气。政治演讲有极强的肯定性和劝说性,疑问语气的使用可能会降低文本的严肃性。

例1:“And tonight, despite all the hardship we’ve been through, despite all the frustrations of Washington, 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our future.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America. And I ask you to sustain that hope.”

这句话中奥巴马表明无论过去何等艰难,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政治演讲很重要意图之一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陈述句的使用表明奥巴马是信息的给予者,而民众则是信息的接受者。陈述语气使得演讲真实客观,增加了肯定性,总统相信在场的听众会响应他的号召,也反映出奥巴马相信自己未来的政绩会让人民充满信心。

给予信息是实现演讲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陈述语气在提供信息方面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政治演讲中陈述句使用最为普遍。

2.综合使用时态

演讲是一种现场演说形式,因此现在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在这次演讲中现在时的使用除了表征时间还反映了表达信念的人际功能。

例2:“We want our children to live in an America that isn’t burdened by debt, that isn’t weakened up by inequality, that isn’t threatened by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a warming planet.”

例3:We want to pass on a country that’s safe and respected and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以上两例中,总统以饱满的情绪、语气向听众表达了为后代构建美好的生存环境的信念,这就唤起了每位听众的责任感,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奥巴马使用现在时作陈述表明了这信念如普遍真理,是定会实现的事实。

过去时在此次演讲中出现的不多,主要用于表征过去和缓和语气。

例4:“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of the last four years, America’s happy warrior, the best vice president anybody could ever hope for, Joe Biden.”

Could的语气更加间接、柔和,显得不那么绝对。如果用了can语气过于生硬,似乎只有拜登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副总统,从而否定了历届的其他副总统,这显然不是奥巴马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could的用法恰到好处。

演讲中使用将来时也具有很强的人际意义,通常用于表明决心、愿望以及承担责任。

例5:“We are, and forever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这句话表明上看是表征将来的时间,但其中包含了总统和人民共同的决心:为美好的未来一同前进。此外这句话中,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结合表明总统对未来的决心是基于对现在的分析而不是空口说大话,因此使得话语更加有力,激发民众尤其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

(二)情态

在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中,主要使用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具体出现的情况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can和will的使用频率最高,“can”在文中均使用肯定形式共计12次

例6:“America, I believe we can build on the progress we’ve made and continue to fight… I believe we can keep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I believe we can seize this future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not as divided as our politics suggests.”

“can”在此处主要体现了“能力”的含义。奥巴马相信美国人民有能力团结起来,克服困难,再创繁荣。情态动词can表明了总统对美国和美国人民的信心,在政治演讲中有利于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此外,can还能表达可能性如:“in the weeks ahead,I also look forward to sitting down with Governor Romney to talk about where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move this country forward.”作为胜选演说,演讲者的受众不仅仅是自己的支持者还包括其他党派。奥巴马使用情态动词can表达希望有机会与罗姆尼合作的可能性,巧妙地传递出自己包容的政治态度,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在此次胜选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是will,肯定形式13次,否定形式2次,主要表达某事将来肯定会发生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允诺。

例7:“we will continue our journey forward and remind the world just why it is that we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will既表达将来时间的含义也是奥巴马本人对美国人民的许诺。作为总统,奥巴马有责任带领全体美国人民继续前行,克服困难最终创建一个让每个美国人都自豪的国家。同时奥巴马相信这不仅仅是许诺也是未来定会实现的事。

Must这个高程度词在语篇中仅出现了一次,强调了奥巴马作为总统的权威。

例8:“the recognition that we have common hopes and dreams won’t end…But that common bond is where we must begin. ”在这句话中must令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但是在胜选演讲的特殊场合频繁使用高程度词会凸显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权势关系,所以不宜过多使用。

除了情态动词之外,奥巴马在演讲中还使用了情态副词如never,sometimes,always等加强语气实现人际意义。

(三)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在语义上表明代词与其指代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表2是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中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为了更好地维持与听众的关系,奥巴马大量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在政治演讲中第一人称单数指演讲者自己即奥巴马,用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奥巴马以个人名义对支持者、竞争对手、副总统拜登、家人、竞选团队致谢如:“I want to thank every Americ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election./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and volunteer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第一人称复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将演讲者和听众放在同一立场,减轻权势地位。

例9:“But despite all our differences, most of us share certain hopes for America’s future…That’s the future we hope for.

这句话将民众与总统联系起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不会让民众觉得总统高高在上,使听众很容易接受奥巴马的观点从而获取支持与响应,增强了感染力和号召力。

第二人称you/your的使用是讲话人引导听话人进入情境,突出了听众的存在,使得演讲更像是面对面交流。

例10:“Tonight you voted for action、not politics as usual. (Cheers, applause.) You elected us to focus on your jobs, not ours.”

在这句话中奥巴马利用you,your强调了听众的角色即他们是国家事务的参与者,肯定了支持者对自己竞选成功的作用,从而获取更多的支持。

从统计数字不难看出第三人称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是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外的第三方,例如罗姆尼,白血病女孩和她的父亲。第三人称的使用使演讲更加客观。

四、结语

不同的语篇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也不同。对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人际意义的分析发现,全篇主要采用陈述语气来传递信心表达个人观点,语言平实、客观。在时态定谓词的选择上主要以现在时为主并综合使用过去时和将来时增强了政治演讲的劝说性和煽动性。情态主要以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展示个人的观点、态度,大量使用中低程度情态词来表达奥巴马相信并坚信有能力带领美国人民继续前进。在人称代词的选择上,主要选择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拉近他与听众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综观全篇,人际意义手段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广泛使用确实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建立良性关系,树立个人威望,呼吁听众响应号召以此实现演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5.

奥巴马的演讲篇2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 演讲词 翻译

1.引言

隐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中。Newmark(1988:104)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特殊问题是隐喻的本质。”国外不少学者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多集中从认知翻译角度探析,如Shreve和Gutt等。国内主要集中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从认知角度的探讨不多见。本文以奥巴马总统的演讲词及其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的中译本为语料,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对概念隐喻的翻译能力。

2.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与翻译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正式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具体的、熟悉的概念,表达未知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一个隐喻的形成实际上是两个义域在概念上的“跨域映射”。在隐喻中,被用来描述具体概念的是源域,而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为目标域。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运用具体的“金钱”认知抽象的“时间”,这样我们在谈论时间时,就会用“省”、“花”、“投入”、“浪费”等与时间搭配,实际上是把时间当做金钱理解和体验。“金钱”所在的域称为源域,“时间”所在的域称为“目标域”。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发展壮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外翻译学家在研究认知与翻译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隐喻的翻译活动绝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转换,它实际上是一个关涉语言与思维、文化与文学、心理与生理等多维的认知活动(肖家燕:2010),译者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概念隐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正确传递原文思想。

3.认知视角下演讲词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实践通常以传情达意、再现语义为目的。演讲词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演讲词更加生动、更具内涵。因此在翻译概念隐喻时,应在求得神似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形似。Schaffner(2004)将隐喻翻译策略归纳为替代、释意和省略三大类。本文借鉴其观点,将演讲词中的隐喻翻译分为保留原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和放弃概念隐喻三种翻译策略。

3.1保留概念隐喻,以直译为主。

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实践体验密切相关。尽管英汉两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但是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感知器官、认知能力及类似的社会实践,使得两个民族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类似的认知。因此,英汉两个民族之间存在众多源域和映射方式相同的概念隐喻。对于此类概念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采取直译法,这样既不会造成文化沟通障碍,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演讲词的意境、形象和喻义。例如:

(1)Where do we direct our efforts:what steps do we take to overcome these barriers?

翻译:我们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

这是奥巴马总统2009年在有色人种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辞,在美国,有色人种仍面对诸多歧视和困难。原句中的“barriers”运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由“life is a journey”而来,源域是“journey”,目标域是“life”,两个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源域中的“barrier”对应目标域中的“difficulty”;源域中的“destination”对应目标域中的“aim”,等等。因此可以使用“the barriers of life”。同样,汉语中也有“人生中的障碍”等类似的概念隐喻,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旅途”和“人生”,所以此处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译为“障碍”。

(2)This cooperation is not fixed,but it is a destination that can be reached if we pursue a sustained dialogue.

翻译:尽管合作尚有变数,但是只要我们双方持续进行对话,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

这是中美第一轮经济战略对话中奥巴马发表的演讲词,其中的“destination”使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由“cooperation is a journey”而来,源域是“journey”,目标域是“cooperation”,因此可以使用“the destination of cooperation”。汉语中也有概念隐喻“合作的目标”这种表达,翻译时,译者可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旅途”和“合作”。

3.2替换概念隐喻,使之归化。

由于英汉语言有着独特的文化,自然概念隐喻有独特性。当源语中的概念隐喻对应译入语中不同的概念隐喻时,译者应采用替换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保持语义不变,而且可以使语言充满特色。例如:

(1)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翻译:我们的竞选不是诞生在华盛顿的议会大厅,而是始于梅因市的后院、康科德市的起居室和查尔斯顿市的门廊。

这是奥巴马总统在2008胜选时的演讲词,主要介绍了竞选时的情况。“hatch”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The campaign is a fowl”而来,源域是“fowl”,目标域是“campaign”,因此可以使用“campaign was hatched”。但译者在翻译时,将源域替换为“婴儿”,目标域仍然是“竞选”,因此变为“竞选的诞生”。

(2)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翻译:这些誓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被诵读。

这是奥巴马2009年就职的演讲词。“rising tides”使用了概念隐喻,由“Prosperity is sea”而来。源域是“sea”,目标域是“prosperity”,可以使用“the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但译者在翻译时替换了概念隐喻,使之归化,将源域替换为“太阳”,目标域仍然是“繁荣时期”,因此译为“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

3.3放弃概念隐喻,功能对等。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信仰和文化,因此类似的隐喻表达较少。当一概念隐喻存在于源语中,在译入语中出现空缺时,译者可采用放弃隐喻的翻译策略。虽然源语中的概念隐喻丧失,但是仍能正确传达语义,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区。例如:

(1)To my campaign manager,David Plouffe who built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I think,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翻译:我竞选的负责人戴维普洛夫,是他组织了我认为美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政治选战。

这是奥巴马在2008年胜选时的演讲词。“built”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Political campaign is a building.”而来,在源域中指“building”,但在目标域中指“campaign”,因此可以使用“build a campaign”。如果翻译时直译成“建造政治竞选”就会令人费解,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隐喻,所以此处放弃概念隐喻,采用功能对等的方法表达语义,译成“组织政治竞选”。

(2)We will construct the roads and bridges,the electric gir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build our commerce.

翻译:我们将建造道路和桥梁,架设电网和数字电路来发展商业。

这是2009年奥巴马发表的就职演讲词。“build”一词使用了概念隐喻,由“commerce is a building”而来。源域指“building”,目标域指“commerce”,因此可以使用“build our commerce”这种表达。如果直译成“建造商业”会令人费解,此处译者放弃概念隐喻表达语义,译成“发展商业”。

4.结语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人类相似的认知,使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概念隐喻,但不同的文化又使认知方式存在差异,从而使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呈现个性。许均(2009:41)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化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了解源语和译入语文化,这样在翻译演讲辞中的隐喻时,才可以采取保留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和放弃概念隐喻等翻译策略,尽量体现源语隐喻的风格和色彩,同时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和语言习惯。

对隐喻的翻译不能只停留在修辞角度,应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观的隐喻出发,对奥巴马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Mandelblit,N.Translation and Meaning[M].Maastricht University Press,1995.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

[4]Schaffner,C.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locate/pragma,2004(36).

[5]肖家燕.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奥巴马的演讲篇3

关键词:衔接; 就职演讲; 语篇分析

1.引言

衔接被归为语义学的范畴,它代表语篇内部各要素间的语义关系。衔接手段有5大类,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统称为语法衔接。而词汇衔接又可细分为重复、同义/反义、和上下义等。以上各种衔接方式是建立语篇衔接和分析语篇的重要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说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其中修辞手段,特别是衔接手段的运用。通过对演讲词进行语篇分析,有利于读者充分了解演说者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演讲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角度来分析奥巴马2012年的总统任职演说词,帮助读者了解该演说词中运用的主要衔接手段和取得的相应效果,并总结出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语法衔接的运用

2.1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即语言内部的联系,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包括人称代词、物主限定词和物主代词。在文章开头四段中,“you”出现的频率高达9次。我们分析一下这场演讲的背景即可明白作者的意图:这是一场奥巴马在总统大选获胜后作的一次胜利的演讲,台下面对的是亿万美国大众,包括支持他的选民们。

例如在第5段表达对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敬意的环节中,作者仅提到了2次I和一次him,大部分句子都转而使用了we作主语,把重点放在“我们”(we)都同样关注美国的未来上,十分巧妙的淡化了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突出了团结和进步的主旨。

指示照应是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这篇演讲稿中指示词“that”和“this”的使用最为普遍。第27段集中体现了指示照应的运用。其中的“incredible daughter”即是前面提到的“his eight-year-old daughter”,因此使用“this”来表示空间上的近。尾句中的“father”和“room”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说话情景相隔较远,所以都使用“that”来形容。

比较照应存在于小句结构中,属于内指的范畴,可分为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二者都是将某事物用前文中提到的事物进行质或量的对比,起到衔接语篇的效果。

演讲稿较多的使用了“more”进行特殊比较照应。第19段中的“more determinate”和“more inspired”是演说者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对比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时间上的照应关系。

2.2替代和连接

替代指用一个替代词取代语篇中的某一成分,可细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省略指某一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以参照语篇的上下文来找回,也称为“零式替代”。第13段使用了小句替代的衔接方法。参照前文可以看出作者用“did”替代了之前提到的“these arguments we have”。这样不但使语篇前后承接,而且还传递了对比信息,使新信息更加突出。

连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衔接手段。语篇连接包括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四种语义联系。演讲稿主要使用了增补连接的衔接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了连接词“and”,这样能够将句与句之间的信息有效联系起来,使语篇更加流畅连贯。第2段连续使用了两个因果连接来构成排比,以表达自己对听众的感激之情,读起来情真意切、振奋人心。

3.词汇衔接的运用

3.1 重述

重述指的是一个或者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可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关系等。重复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语篇中反复出现。这篇演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词“forward”的反复使用。众所周知,“Forward”奥巴马2012年竞选总统的新口号。它在这篇演讲中出现了9次。这不但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同时突出和照应了竞选主题。其次,“spirit”在文章里也重复出现了3次,强调了追逐梦想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第3段中用“road”,“journey”和“way”三个词来表达道路的含义,做到了意义的有效衔接和用词多样性。第18段中用近义词组“straight line”和“smooth path”表示路途之平坦,还“the gridlock”等四个近义词组来阐明国家目前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其中既有隐喻,又有意思的直接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之感。

第24段中的词组“cut their own pay”和“lay off their neighbors”属于反义重述。这两个词组单独来看并无反义关系,但是将两者放在语篇中联系上下文观察,可以发现整个小句的意思是“老板们宁愿削减自己的收入,也不愿意解雇邻里”,这就在意义上体现了明显的反义关系。

3.2分类关系

部分词类在语义上有类属联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使一些词项相互替代或共同出现,这就是分类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集合关系等。这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第14段中“legacy”是上义词,“technology”、“discovery”“innovation”等词都是对legacy(遗产/光荣传统)的各个方面的描述,因而属于下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不需要同时出现。如第17段中的“doctor”、“scientist”、“engineer”等词都属于职业的一种,为同下义词关系,但它们的上义词“career”在文中并未出现。

3.3 组合搭配

组合搭配,指意义上相互联系的不同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个语境中。组合搭配的类型包括结果关系、修饰关系、预期关系等。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联系起来,达到衔接语篇的效果。在谈及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时,文章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该话题的词汇,如第19段中的“deficit”、“tax code”、和“foreign oil”等,体现了预期关系的组合搭配。

4.结论

从照应的角度看,文章较多使用了人称照应,以“you”或者“we”开头的句子居多,这样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紧密联系起来。比较照应中以“more”为代表的特殊比较使用最为普遍,读起来有慷慨激昂之感。连接方面,作者频繁使用了如“and”“but”连接词来增加文章的流畅度。演讲稿强调用词的简洁和功能性。与语法衔接相比文章中更多运用了词汇衔接。“Forward”的重复出现突出并呼应了演讲主题,近同义词大量运用增添了文章语言多样化程度,反义词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有更利于新信息的传达。此外,作者善于混合两种类型的组合搭配来达到提高语段衔接紧密性的目的。这样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读者可以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更好理解原文的层次和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借鉴文中提到的衔接方法应用于阅读其他语篇或日常写作中。(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Gutwinski,W.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s.The Hague:Mouton,1976.

[2]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郭松.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D].武汉理工大学,2004.

奥巴马的演讲篇4

但如果我们开诚布公,就会承认还有太多的父亲不在其位――在太多孩子的生活里,在太多的家庭里,父亲的这一角色是缺失的。他们置责任于不顾,表现得像小男孩,而不是男子汉。我们许许多多家庭的基础也因此变得薄弱。

在讲这些话时,我心里明白,我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知道我犯过错,而且未来还会犯错;我希望能有比现在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陪伴妻子儿女,可是无法做到。所有这些我都明白,却仍然要这样讲。是因为纵然我们不完美,纵然我们面临重重困难,却仍然有一些经验教训,是我们身为人父必须努力经历、努力总结的――不管我们是黑人或白人,富人或穷人,来自贫穷的南区或来自富裕的郊区。

第一个经验是,我们必须给子女做出一个绝佳的榜样――因为我们如果对他们抱有厚望,我们自己也应该志存高远。你有工作是件好事,有个大学文凭好上加好。如果你结婚成家,儿女绕膝,那再好不过,但不要整个周末在家里看ESPN体育台的“体育中心”。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傍着电视机长大的。作为父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时不时地把他们手中的游戏机或电视遥控器换成一本书。这就是我们打好家庭基石的方法。

我们明白教育是创造孩子未来的关键。我们明白为了获得好的工作,他们跟世界各地的孩子竞争。我们明白为此所需的辛劳、学习和应达到的教育水平。要想真正参与竞争,他们需要高中毕业,然后大学毕业,也许还得拿一张研究生文凭。让我们握握他们的手,叫他们把屁股挪到图书馆的座椅上吧!

要把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灌输进孩子的头脑,就得靠作为父亲和家长的我们。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女儿,别让你的自身价值被电视上的形象影响,因为我期望你的梦想无极限,期望你去追求这些梦想。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儿子,虽然收音机里的歌曲美化了暴力,但在我的家里,我们歌颂成就、自尊和辛勤的劳动。我们有责任提出这些厚望,那就意味着,我们自己也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卓越的榜样。

第二个经验是,作为父亲,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感同身受的价值观。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时候我们是那么容易地执著于“我们”二字,忘了我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文化观念,认为牢记这些义务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我们不应该显得软弱,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人表示关爱。

但是,我们年轻的孩子们――孩子或女孩子――会观察到这一点。他们会看到你对妻子置之不理拳打脚踢,他们会观察到你的自私,所以在学校或在街上看到同样举止行为是不足为奇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把感同身受和与人为善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他们强者不是把别人击倒,而是把别人扶起来。这就是我们作为父亲应该负起的责任。

我们应该采取这些做法,为我们的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即使我们做到了,即使我们作为父亲和家长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即使我们的政府也履行了职责,我们在生活中仍然会碰到许多艰难的挑战。我们仍然会有挣扎与痛苦的日子,风雨仍然会袭来。

因此,我们作为父亲应该总结最后一个经验,也就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最为贵重的礼物,就是希望。

我们的希望不是空谈的希望,不是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或者是对所面临问题的有意忽视。我讲的希望是那种长存于内心的精神――即使所有的迹象都不乐观,这精神也让我们坚信有更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只要愿意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只要我们有这个信念。

奥巴马的演讲篇5

2011年1月2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全球收视率最高之一的演说“国情咨文”演讲。据笔者统计,这一经数月打磨的演讲共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稀稀拉拉的掌声、笑声掌声并起的场面共约80次。

同历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一样的是热闹的场面,惟一与去年不同之处,是在今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奥巴马演讲的主题词从“刺激计划”过渡到了“竞争力”上。不过,观察人士对此的评价是,此次演说只能算是“脱靶”之作。

竞争力的“伪命题”

2011年“国情咨文”,奥巴马选择的经济议题所占的篇幅近乎达到演讲全文的大半,在就业、节省政府开支、税收等经济议题上仍旧不惜重墨。笔者也留意到,奥巴马2009年、2010年各类演讲中的关键词“刺激计划”(stimulus)已经从他的字典中抹掉了,因为一谈及“刺激计划”就会让选民和共和党人联想到增加预算、修路盖桥而引致批评声。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专家告诉笔者,奥巴马执政前两年的一大败笔就是第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剂量”太小,美国当前仍需要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只是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下可能性不大。仅仅相隔数月,奥巴马演讲、白宫新闻稿、御用经济学家的文章都开始青睐另一个不得罪任何派别、看似不用花钱的关键词“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为了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三大超越”的理念,并选择了中国、印度、韩国等经济增长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作为对比分析对象。短期目标是要为即将提交国会的下一财年预算案营造更佳的政治气氛,中期目标是要通过多管齐下改善美国就业市场现状,长期目标是要占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一言以蔽之,这些政策转向的终极目标自然是剑指2012年总统大选连任,所谓的“竞争力”只是虚晃一枪,

“三大超越”背后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就在专栏中指出,美国经济陷入泥沼,是因为出现金融危机,而非缺乏竞争力,也并非因为美国公司的竞争力逊于国外对手,奥巴马提出“竞争力”的主题词是一个“伪命题”。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是老生常谈,只不过今年奥巴马演讲台后面坐阵的众议长从人佩洛西换成了共和党人约翰・博纳。奥巴马智囊团做的文字游戏,强调教育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重要性,潜台词无外乎是要提振疲软的就业市场和加速经济复苏。

“创新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一个超越是“创新超越”(out―innovate)。奥巴马把创新提升到了国家“生命线”的高度,指出创新并不只是美国人改变生活的手段,而是谋生的方式。在奥巴马看来,要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鼓励美国民众创新至关重要。“没有人能够预计下一个巨大产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工作岗位会来自哪里。30年前,我们不知道互联网会引发一场经济革命,我们能够做的是鼓励美国人的创新和想象力”。

奥巴马模仿肯尼迪总统,引用前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名字“斯普特尼克”(Sputnik)来激发美国人。他把当前美国这代人面临的环境称作“斯普特尼克时刻”,因为世界竞争压力巨大,美国不进则退。奥巴马表示,美国会重视在生物医疗、信息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将会增强美国的安全感,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奥巴马还提出了两项具体的指标:到2035年,美国80%的电力将来自清洁能源;到201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街上出现100万辆电动车的国家。

观察人士表示,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多年来一直都是全球的执牛耳者,何谈落后给谁?明眼人能看出奥巴马提出促进清洁电力和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目标才是白宫真正关切的,因为这两个朝阳产业能成为拉动美国私营部分投资、创造就业的重要引擎。奥巴马政府自然希望这两个行业能承担起创造就业重任的“接力棒”。

源自于这种“奢想”,奥巴马2月7日第一次来到“反奥巴马大本营”美国商会演讲,想要进一步营造修复与商界关系的形象。他又一次强调“三大超越”理念,并敦促美国商界增加投资、与政府一道拉动就业。不过,美国商会执行副总裁布鲁斯・乔斯滕却给白宫泼了一盆凉水:

“和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企业首先关注的是能经营不赔钱,能付得起员工的工资,能付得起欠供应商的钱,企业能维持生意现状就已经是爱国的表现了”。

“教育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二个超越是“教育超越”(out―educate)。他指出在未来10年,几乎一半的美国工作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拿到高中以上的文凭,而当前美国年轻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已经在全球落到了第九位。奥巴马在1月25日晚上提出了两项“尊师重教”方面的新目标:到2020年末,美国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要成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在未来10年要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10万名新教师的目标;并督促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对于功课和科学的兴趣。

“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摇篮。只有父母才能确保给孩子关掉电视,让他们完成功课。我们需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值得庆贺仿效的对象不仅有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捧杯的冠军,也有科技展览会的赢家。”奥巴马用典型“东亚文明”的语调忠告美国人。当然,这只是悦耳的话语。

奥巴马引用了韩国人把老师尊称为“国家建筑师”的说法,来鼓励在美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也是奥巴马近来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频繁引用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的例子,因为“美国优越论”深入人心,通过将美国某些国情与别国相比得出的劣势来激发美国民众的斗志,从而增强演讲的可接受性并降低民众的抵触情绪。

不可否认,美国教育重视启发孩子的思维、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点,使得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比较优势。哥伦比亚全球研究中心东亚区主任肖耿等专家向笔者指出,倘若美国能向全球进一步开放教育等优势资源,将世界更多的消费留在美国发生,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大有裨益。

可是从政策效果来考虑,奥巴马强调“教育超越”看重的是两层含义:第一,教育同医疗、制造业一样,是美国当前为数不多、稳定的就业创造点,2020年底前培养10万名科技、工程、数学领域的老师,对于新增体面的中产阶级就业岗位意义关键。第二,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的“无就业复苏”背后蕴藏着结构性失业暗流,美国劳工部的最

新数据显示,学历不高的美国人当前要想找到合意的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作为美国“家长”的奥巴马自然希望低学历的孩子能够“学而优则工”,不给美国就业率和白宫支持率拉后腿。

“基建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三个超越是“基建超越”(out-build)。奥巴马提出了两项具体的目标:第一,在25年之内,让80%的美国人享受到高铁的便利,使得出行时间比现在的驾车旅行减少一半,有些旅途的速度甚至比乘飞机还要快;第二,在未来5年内,要让美国的企业有条件安装新一代的高速无线网络,让这样的网络能够覆盖98%的美国民众。

“美国赢得未来的另一步是重建美国”。美国需要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包括建设高速、稳定的高速铁路和高速网络。奥巴马让美国人不要忘记,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最好的,但现在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已将美国的基础设施评级定为落后的D级。

奥巴马引用了别国的例子来佐证美国基础设施的相对老化、落后。“韩国家庭的上网宽带速度比我们快;欧洲和俄罗斯在公路和铁路方面的投资比我们多;中国的火车运行速度比我们快,机场比我们新。”这其实是奥巴马近一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他经常说,中国差不多每年要把GDP的10%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欧洲人差不多每年要把GDPA的5%投入到基础设施上,美国人每年花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到GDP的2%。

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旦美国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极大地拉动GDP增长和改善就业。

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宣布,美国政府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S30亿美元发展高速铁路网。分析人士预计,其中先期的80fz美元投资将在奥巴马提出的年度预算方案中提出,剩下的资金缺口怎么弥补,白宫则没有做明确解释。即便是奥巴马的“基建超越”得以施行,美国人一定会买高铁的账吗?不得而知。不过,6年之后或是25年之后的事自然无需奥巴马内阁去烦恼了。

症结不在于座次安排

按惯例在年初进行的“国情咨文”演讲,今年因为遇到亚利桑那州女议员吉福兹遭枪击案而增添了几分悲情意味。自去年的中期选举后出现“府院分治”格局后,奥巴马一直致力于营造能弥合两党分歧的“中间派”总统形象,大力传递“本是同根生”的讯息。

今年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在聆听“国情咨文”演进时不仅胸前佩戴白色小蝴蝶结,参众两院议员打破“楚河汉界”,采取了混坐的方式,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加上奥巴马演讲一向具有煽情和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当天耗时约1小时10分钟的演讲掌声、笑声不断。

但是,“煽情力”不代表“竞争力”。1月30日,CNN一档讨论国情咨文演讲的节目使用了“专家看淡、民众喜欢”的标题,体现出了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反响冷暖两重天的效果。华府知名智库卡托研究所的副总裁基恩・希利就表示,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的问题并不在于座次安排,两党议员象征性地拿出热乎劲交叉座位坐在一起,并不能掩盖暗流涌动和暗中角力。

尽管座位“混搭”,但两党立场的泾渭分明还是一目了然。华府的政治丛林向来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理念,2011年和共和党在预算、医疗改革、放松金融监管等问题上的“掐架”才刚刚开始。

毕竟,奥巴马的提出“三大超越”的目的无非是提振国内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为2012年大选奠定基础。不过,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选择这个错误的主题词会产生误导性的效果。笔者向华府多家学术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专家询问他们对今年“国情咨文”演讲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政客都是许诺明天、敷衍今天的高手。”

奥巴马的演讲篇6

摘要:“预设”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者常常利用“预设”传递信息和意识形态、表明立场。本文以“预设”为理论基础,以奥巴马演讲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演讲者如何通过“预设”达到演讲目的。

关键词:英语演讲;奥巴马;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41-02

一、预设

预设起源于哲学界,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他指出“预设是一切命题存在的前提”。20世纪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被语言学家当作语义关系来研究。70年代开始,预设进入语用学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预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征、功能、触发语、虚假语用预设等方面;对预设的实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翻译、文学戏剧、广告、交际话语等方面。本文以预设为理论基础,分析演讲者如何通过预设设定立场、表明态度,以达到交际目的。

二、英语演讲中预设的特征

演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指演讲者针对某个主题,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向公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具有说服、号召、鼓舞的作用。其目的可以显于文字之上,也可以藏于文字内。演讲与其他语言形式不同:首先,演讲是口头表达形式;其次,演讲是一人对多人形式;第三,演讲的目的是说服、鼓动。笔者认为英语演讲中的预设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导向性。“导向性”指演讲者通过话语将听众的意识形态引导向自己所预期的方向,从而使听众的立场和态度与自己一致。演讲者对说话内容的立场态度决定了其预设的方向。如奥巴马在总统竞选辩论时回击对手说:“That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at I have with Senator McCain.”(这是我与麦凯恩议员的本质区别。)奥巴马没有在言语中直接批评对手,而是用“fundamental difference”(本质区别)间接指出与自己的正确决策相比,对方的决策是“错误”的,既抬高了自己,又贬低了对手,将听众的支持导向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2.文化性。“文化性”指预设的内容往往具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相似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对彼此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往往具有共同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不需要把隐藏在话语之下的文化知识说出来就能理解彼此话语的内涵。如总统奥巴马在纪念“9.11”的讲话中说“This September 11th,Michelle and I will join the commemorations at Ground Zero,in Shanksville,and at the Pentagon.”(今年9月11日,米歇将和我一起参加在“归零地”、尚克斯维尔和五角大楼举行的纪念仪式。)“Ground Zero”意为“归零地”,实际指美国“9.11事件”后,被袭击后的“世贸大厦基地”,意为世贸大厦被移为平地,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若听众不知道“9.11事件”,则无法理解“Ground Zero”之意,这体现了预设的文化性。

3.经济性。“经济性”指演讲者在句子中把双方已知的信息省略,使话语简洁明了。如奥巴马在鼓励大家面对挑战时说:“We’ve got to keep our safe,and see to it that the American Dream remains vibrant and alive 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我们必须保障人民的安全,并确保我们子孙后代的美国梦仍然充满生机和获利。)“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坚信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就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理想,也代表了当今的企业家精神。奥巴马用“美国梦”来代替“人人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梦想”之意,起到了简化句子的作用。

4.隐蔽性。“隐蔽性”指演讲者在话语中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将预设的内容隐含于话语之中,使听众无意识加以接受。奥巴马呼吁国会就他的提案采取行动时说:“With so many people struggling to get by,now is not the time to play politics.Now is not the time for Congress to sit on its hands.”(现在不是玩弄权术的时候,不是国会袖手旁观的时候。)奥巴马没有直接批评某些政治家和国会,而是用两个“not”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某些政治家和国会“不应该”做这些事,间接指出一些政客在玩弄权术,也表达了对国会的不满。

三、演讲中预设的分类

1.文化预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交际双方已经预先知晓的特定文化内涵就是文化预设,一般包含某一民族特有的价值标准、文化取向和审美范式。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故事中的“阿Q精神”几乎家喻户晓。中国人用“阿Q精神”来形容“不敢正视现实,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的精神,这对非本国交际者来说可能是晦涩难懂的。又如“鸳鸯”在中国是指成双成对的动物,也用来指永不分离的爱情,而英语中的“mandarin duck”却与爱情没什么联系,只是指一种鸟而已。

2.角色预设。任何言语行为首先要设定说话人身份、受话人身份。领导者在竞选时往往为了向民众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而设定特定的口号。如“Peace and Prosperity”(和平与繁荣)是竞选者向民众描绘其当选后未来国家的美好景象。其中的预设是:只要其当选总统,就能够为人民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能够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富强、繁荣。又如奥巴马在呼吁减少开支,降低赤字的讲话中说:“We know why this challenge is so critical.If we don't act,a rising tide of borrowing will damage our economy,costing us jobs and risk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 by sticking our children with the bill.”(我们都知道为什么挑战会如此艰难。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不断增长的债务将会破坏我们的经济,减少我们的工作机会,以及使我们的后代背上债务而增大我们未来的风险。)奥巴马用第一人称“we”(我们)预设自己为群众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使听众感觉奥巴马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拉近了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

3.虚假预设。虚假预设是实际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超常现象,它利用预设“主观性”、“单向性”、“隐蔽性”的特点,传递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未知的、或有争议的信息,具有欺骗、操纵意识形态的作用。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0年竞选总统时提出的口号“Better a Third term than a Third-Rater.”这句口号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预设:首先,富兰克林已经连任两届总统了,他希望能继续连任,成为“连任三届的总统”;其次,他用“Third-Rater”来暗指其他候选人都是“三流角色”。这句竞选口号运用虚假预设,将“其他候选人都是三流角色”这个具有主观性、单向性的观念隐蔽地植入选民意识中,从而达到抬高自己、贬低对手的目的。

四、结语

在演讲中,演讲者利用预设使语言得体、观点鲜明,以达到交际目的。作为演讲者,应该不断增强演讲中的预设技巧,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语言表达。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预设在演讲中的使用技巧,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演说词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巴拉克・奥巴马,著.苏宗文,龙金顺,译.奥巴马的魅力演讲――2012年每周六例行讲话全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2]巴拉克・奥巴马,著.苏宗文,龙金顺,译.奥巴马的魅力演讲――2011年每周六例行讲话全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3]巴拉克・奥巴马,著.刘植荣,译.美国历届总统竞选辩论竞选[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冯婷婷.近十年国内语用预设研究述评[J].海外英语,2014

[5]吴质洁.略论英文政治演说中预设的技巧化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

奥巴马的演讲篇7

――奥巴马

奥巴马,1961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2008年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就职。

10岁那年,奥巴马从印尼回到妈妈的故乡夏威夷,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的外婆具有美国中西部人谨慎与苦干的特点,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成为夏威夷银行第一个女性副总裁。她非常疼爱奥巴马,把他送进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私立学校就读。

可是和在印尼一样,身为黑白混血儿的奥巴马总觉得自己像个异乡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为自己的肤色而苦恼,虽然妈妈和外公外婆总是称赞他的爸爸才华出众、魅力非凡、抱负远大,但对这个不负责任的非洲男人,奥巴马充满了怨恨。

在学校里,为了面子,奥巴马隐瞒了父母离婚的事实,还吹嘘自己来自非洲的王族,祖父是酋长,而父亲是个王子。“等我祖父一去世,我的父亲就会即位。”事实上,老奥巴马出身于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游牧部落,以放牛为生,住在土房子里,吃的是玉米、山药。

1971年圣诞节,老奥巴马到夏威夷来看望儿子。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老奥巴马还受到儿子学校的邀请去演讲。消息传来,奥巴马的反应不是骄傲,而是恐惧。一旦父亲站上学校的演讲台,奥巴马关于“王族血统”的说法就会不攻自破。一想到要接受同学们无情的嘲笑,他就仿佛遭到电击一样全身颤抖。

这一天还是来临了,当父亲出现时,奥巴马并没有向同学们介绍,而是坐在座位上僵硬地抬头盯着黑板,直到父亲的演讲开始一段时间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奥巴马讲到了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讲到他们部族长者为尊的传统,讲到年轻的男孩需要用猎杀狮子来完成成人仪式,还讲到肯尼亚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些话题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学生和老师,没有人在意他是否是个王子。

父亲的出色表现,让坐在台下的奥巴马既骄傲又有些气愤,因为他的父亲之前从没跟他这个做儿子的说过这些。但老师和同学们仰慕的眼神也让奥巴马明白了些什么,一直困扰着他的关于肤色的自卑,也许就是那一刻转变成了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1988年,奥巴马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主编。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奥巴马的演讲篇8

“I Have A Dream”一样响亮的口号

“Yes We Can”是一个像 “I Have A Dream”一样响亮的口号,振奋人心。黑人都做了总统,马丁・路德・金的Dream到现在基本实现。而奥巴马的竞选口号“Yes We Can”又鼓舞着当下的美国世界,激励美国走进一个新的纪元。当然随着奥巴马进驻白宫,为他提出这句口号的美国80后乔恩・费夫洛也不会再默默无闻。作为奥巴马的阵营中最年轻的成员,费夫洛被媒体争相报道。

几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演讲时发现了刚刚大学毕业的费夫洛。从此,费夫洛开始为奥巴马打工,文采飞扬的他不断地揣摩奥巴马的演讲模式和节奏,并且随身携带奥巴马的自传。渐渐的,他已经能够模仿奥巴马的说话方式,被称为奥巴马的“思想阅读者”,而奥巴马也评价他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奥巴马对费夫洛非常信任,甚至可以将演讲稿中想用的词汇改成费夫洛建议的用语。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地查阅文献以及不断地访问历史学家和演讲稿撰写人,最终他帮助奥巴马完成就职演讲稿,再一次打动美国人民的心。而如今,费夫洛也成为白宫首席撰稿人。他的26岁女友阿里・坎波沃迪也受邀进入白宫做助理。两个年轻的80后青年从政被大多数人看好,被称为“新生代的政治魅力宝贝”这是对美国80后最大的肯定。他们为白宫注入了新鲜血液。

像他们这样的美国青年有很多,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为国家作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成为政坛上一颗颗闪耀的星星。“0世代”、最年轻的市长迈克尔・塞申斯、“美国国会迎来首个80后议员亚伦斯・库克”美国公众对于这些年青人很认可,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能担当大任,肩负起国家的责任。

奥巴马的演讲篇9

2008年8月28日,在马丁・路德・金演讲4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当盲人歌手史蒂夫・伍德和摇滚大姐雪儿・克罗在丹佛橄榄球场中央的舞台上演唱过后,奥巴马以提名的候选人身份对现场7.5万人发出了自己宣言,他说“8年足矣”的时候,有人觉得就像一个黑人歌手在唱Rap。

四年一次的会场里,许多倾听者穿着各式风格的服装,头戴山姆大叔的帽子甚至梳着朋克头,手持个性标语和各类涂鸦,这跟摇滚乐迷在户外音乐会上的表现无异。此前的党代会上,在RC乐团现场演奏的摇滚、蓝调、嘻哈等通俗的背景音乐里,代表们翩翩起舞,仿佛在提前庆祝奥巴马的胜利。

这种大众派对场景,跟奥巴马的“青年参政”纲领吻合,他的选票多来自于黑人、年轻人以及自由主义中产阶级,这也是他主张为普通人减税而让富豪阶层加税的民间响应。奥巴马的明星效应在现场和传媒版面上屡见不鲜,所以难怪麦凯恩把他列入布兰妮和帕里斯・希尔顿这样的“流行丑角”之流,说他是靠玩流行文化笼络人心。但作为旁观者,这又可以理解,奥巴马既不是在国家荣誉里活了50年的“越战英雄”,也不是战后婴儿潮里的高干花花公子,他是听六七十年代摇滚长大的,并在之后见证了白人小孩因为爱上Hip-Hop而恨不得把自己改造成黑人的文化能量。流行文化是软实力,这是72岁的麦凯恩难以捉摸的东西,奥巴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也是顺理成章。

其实在党内选举的时候,奥巴马就对希拉里展开了他的音乐攻势。今年2月份开始,网络上流传着一段Yes we can的MV。这首歌的歌词来自于奥巴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竞选演讲,由灵乐歌手John Legend、双栖女星ScarlettJ0hansson、Hip-Hop大师Common等人共同演绎成一首琅琅上口的Rap歌曲。这段MV里的主角当然是奥巴马,配角则是流行音乐各个分支领域的当红明星。这段演讲词的开头便是“Thank you to the rock of my life”,无论由奥巴马说出来还是由众位音乐人唱出来,这都是多么具有音乐气质的一句话。在极端保守的南卡罗来纳,奥巴马赢得了白人18到29岁年龄段半数的支持。你以为美国的粉丝,会比中国的“玉米”、“花生”理智多少吗?

概括来说,奥巴马的音乐攻略不外乎两种:一是声称喜欢听谁的歌,当然就制造了某种共鸣;二是通过音乐家直接为自己摇旗呐喊,以此引领乐迷的政治取向。首先,奥巴马老早就通过《滚石杂志》告诉所有人:迪伦、滚石乐队、埃尔顿・约翰、史蒂夫・伍德、拉塞尔・西蒙斯、杰伊・Z、斯普林斯廷是他深爱着的歌手。奥巴马的列举相当有水平,这些人几乎意味着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半个世纪,几乎没几个美国歌迷会不喜欢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总统候选人上《滚石》做专访,这一步走得的确好。

而随后在利用音乐人造势这点上,奥巴马简直登峰造极了。许多被奥巴马点名的歌手投桃报李,许多黑人Hip-Hop团体专门为他写歌,甚至连麦姐也在演唱会上为他造势――她公然把奥巴马比作约翰・列侬,而把麦凯恩比作希特勒。

奥巴马的演讲篇10

奥巴马的胜利给美国政坛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纽约时报》以“史诗般的战役”来描述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初选之争;更有评论认为,奥巴马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种族障碍”。对奥巴马来说,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四年前,连参议员都还不是的巴拉克・奥巴马曾与笔者有过一段深入的独家对话,让笔者得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中国缘”;四年后,当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候选人时,他本人及其竞选总管先后给笔者回了三封信,讲述选战的不易和初胜的荣耀。

“你是我见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北京时间6月4日,也就是奥巴马宣布胜出的当天,笔者收到了奥巴马的回信。在信中,他除了感谢笔者的关注外,还骄傲地邀请笔者和他继续“见证历史”。

这封虽客套却及时的回信,不禁让笔者回想起那次与奥巴马的“不期而遇”――

2004年9月25日12点30分,在伊利诺伊州威尔县的一个棒球场内,身材高大的奥巴马登上了演讲台,开始他竞选参议员的演讲:“6个月前,你们还不认识我,还以为我叫亚拉巴马(编者注:亚拉巴马是美国的一个州,发音和”奥巴马“相似)。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芝加哥大学的宪法教师,笃信宗教,为何涉足政治?这是因为我们都是美国公民,都是政治进程的一分子。但我们流失工作机会,面临困境,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我关心所有老人、孩子和工人。我不仅仅在社区里关注,还希望政府关注他们,因此,我涉足政治。”他补充道:“我们需要工作,可我们的工作机会大量流失;我们的年轻人被派到伊拉克,打一场不知道怎样才叫胜利的战争;我们花2000亿美元在伊拉克,然而,在这里花几亿就会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反对战争,创造工作机会,这两点足以抓住人心,也能让奥巴马过关斩将。当笔者仔细分析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核心理念后,赫然发现,那简直就是四年前他竞选参议员时的翻版!

当奥巴马演讲完准备离开时,笔者冲上前截住了他,由衷地称赞他的演讲“非常深刻”。奥巴马笑着说:“那真是太好了!”当他得知笔者来自中国时脱口说道:“真有缘呀,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位中国记者。”当笔者要求与其合影并对话时,奥巴马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招呼身边随从来帮忙,随后还拿着笔者的相机看了看画面,问笔者“满不满意”。

在华人簇拥中成长

在之后的长谈中,奥巴马向笔者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中国缘”。

奥巴马说,他“从小就浸泡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中国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在华裔聚居的夏威夷。“那时候,我的左邻右舍中有许多华裔,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时,奥巴马曾随母亲搬到印尼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使得他有机会进一步接触中国文化。“6岁到10岁时,我曾跟母亲和继父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生活,当时有不少同学是华裔。课间休息时,我们会一起打球,常常玩得满身大汗。放学后,我也常常到他们的家里玩。尽管这些华裔同学的家里都很有钱,但他们对我非常好,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中国人的礼节。我甚至跟他们学过简单的中文对话。”

奥巴马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我和中国很有缘,我还有一个有华裔血统的外甥女呢!”奥巴马向有些愕然的笔者解释说:“我妹夫吴加儒是出生在加拿大的华裔,现在有美国国籍。”据奥巴马介绍,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亚与吴加儒是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结缘的。“妹夫一家子跟我走得挺近的,从他们一家子那里,我知道了春节对华人的意义,知道华人待人接物的特别方式,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化。”

笔者在网上搜索奥巴马口中提及的华裔妹夫的信息时,才发现这个妹夫在奥巴马争取华裔选民方面帮了他不小的忙。此前,多数华裔选民一直都对希拉里充满好感。为了帮助奥巴马获得华裔选民的了解和支持,吴加儒夫妇在网上开博客,用中文介绍奥巴马的政见。

2008年3月初,当的党内初选激战正酣之时,吴加儒在一封写给华裔选民的信中说,“还从来没有一个总统参选人像奥巴马这样了解华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屿民众。我希望你们能支持一个能和多种社区民众进行对话的参选人,支持一个给国家带来真正实质性变革的参选人。该由我们的人在白宫处理一切了。”

在接受美国中文媒体采访时,吴加儒直夸奥巴马是一个“诚实、工作努力、重视伦理及善解人意的人”。奥巴马提出的包括移民、注重家庭团聚、减少工作签证持有者对雇主的依赖、调整和亚洲国家的关系等多项实质性政策,也与这位华裔妹夫有关。奥巴马及时推出这个华裔妹夫,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原来支持希拉里的华裔,转而将选票投给了他。

奥巴马与中国的“亲缘”还不止于此,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格・科恩不久前披露,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眼下就住在中国,并找了一个中国未婚妻。马克的长相简直就是奥巴马的翻版,他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已在中国居住多年,目前正在筹备自己与中国未婚妻的婚礼。罗格・科恩说,等马克娶了这个中国未婚妻后,奥巴马将再添一位华人亲戚!

华人军师出谋划策

“我有许多华人好朋友,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虽然奥巴马没有细述他的华人好友,但在这次角逐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战中,有两位核心军师是华人。

奥巴马的首席华人顾问卢沛宁,现年41岁,生于新泽西州,属于第二代美国华人。卢沛宁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这一点与奥巴马的身世背景较为相似――老奥巴马也曾是一位留美学生。

事实上,卢沛宁与奥巴马的牵线人是卢沛宁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原来,在进入哈佛之前,奥巴马曾在芝加哥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做实习生,而卢沛宁的妻子正是该所的合伙人。由于这层特殊关系,卢沛宁一家与奥巴马很早就认识。但真正让奥巴马与卢沛宁结缘的,还是他们的哈佛同窗岁月――1988年―1991年,两人同时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卢沛宁至今仍在赞叹:“我仰慕他的才华已经很久了。”

2005年,奥巴马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后,立即邀请卢沛宁担任他的顾问,卢沛宁也毫不犹豫地辞掉自己的工作,来到奥巴马身边,担任其参议员办公室立法主管。

不久前,卢沛宁接受美国《华盛顿人》杂志专访时,不失时机地称赞奥巴马:“他好比是一块空白的油画布景,可以吸引对美国政治生活有着各种各样期盼的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绘画出各色各样的蓝图。”这一宣传口号,为奥巴马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