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开学演讲稿十篇

时间:2023-04-11 17:01:32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1

Hello, everybody!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everybody. All right, everybody go ahead and have a seat. How is everybody doing today? (Applause.) How about Tim Spicer? (Applause.) I am here with students at Wakefield High School in Arlington, Virginia. And we've got students tuning in from all across America,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And I am just so glad that all could join us today. And I want to thank Wakefield for being such an outstanding host. Give yourselves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Applause.)

I know that for many of you,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d for those of you in kindergarten, or start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it's your first day in a new school, so it's understandable if you're a little nervous. I imagine there are some seniors out there who are feeling pretty good right now -- (applause) -- with just one more year to go. 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 it were still summer 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this morning.

I know that feeling. When I was young, my family lived overseas. I lived in Indonesia for a few years. And my mother, she didn't have the money to send me where all the American kids went to school, but sh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for me to keep up with an American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teach me extra lessons herself, Monday through Friday. But because she had to go to work, the only time she could do it was at 4:30 in the morning.

Now, as you might imagine, I wasn't too happy about getting up that early. And a lot of times, I'd fall asleep right there at the kitchen table. But whenever I'd complain, my mother would just give me one of those looks and she'd say, "This is no picnic for me either, buster." (Laughter.)

So I know that some of you are still adjusting to being back at school. But I'm here today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iscuss with you. I'm her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Now, I've given a lot of speeches about education. And I've talked about responsibility a lot.

I've talked about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for inspiring students and pushing you to learn.

I've talked about your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k, and you get your homework done, and don't spend every waking hour in front of the TV or with the Xbox.

I've talked a lot 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 that aren't working, 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deserv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have the most dedicated teachers, the most supportive parents,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world -- and none of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none of it will matter unless all of you fulfill your responsibilities, unless you show up to those schools, unless you pay attention to those teachers, unless you listen to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other adults and put in the hard work it takes to succeed. 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 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I want to start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o yourself.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hat you're good at.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o offer. And you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yourself to discover what that is. That's the opportunity an education can provide.

Maybe you could be a great write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write a book or articles in a newspaper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write that English paper -- that English class paper that's assigned to you. Maybe you could be an innovator or an invento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come up with the next iPhone or the new medicine or vaccin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do your project for your science class. Maybe you 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that until you join student government or the debate team.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2

事实上,不仅是这次,从2005年奥巴马当选参议员,法弗罗成为他的演讲总撰稿人开始,无数篇演讲稿均出自他的手笔。不光是奥巴马,历任美国总统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文字创作班底,甚至对各国政要来说,写作团队是执政工作的标准配备之一。这个岗位十分重要,美国政坛流行过一种说法:谁给总统撰写演讲稿,谁就是实际管理国家的人。

功不可没的总统笔杆子

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在美国的选举文化中,除了背景、人脉、资金,演讲无疑是关键的一环。有报道指出,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总统竞选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精心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演讲写作班子,专门为他起草竞选演讲稿。之后的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等美国总统都沿袭了他的做法。

其实白宫设置专人为总统撰写讲稿始于上世纪20年代。首位白宫是贾德森·韦利弗, 他为1921年至1923年在位的沃伦·哈丁总统写稿,当时的头衔是“文学书记官”。美国的白宫们把他尊为祖师爷,并将他们的联谊组织命名为“贾德森·韦利弗学会”,并且每年都要举行聚会。

此后历任总统都有御用“笔杆子”,他们以白宫工作人员的身份为总统服务,不但要撰写演讲稿,还要起草各种信件、公告、行政命令、致辞和各种声明、文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副主编罗伯特·施莱辛格曾写过一本《白宫幽灵》,把这些“笔杆子”形容为躲在幕后任劳任怨且鲜为人知的“幽灵”。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人都知道那些神采飞扬的著名演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总统候选人本人的才能,因此很多知名撰稿人的名气并不亚于台上的演讲者。

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笔杆子”是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肯尼迪总统的“笔杆子”特德·索伦森(“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撰写者)和阿瑟·施莱辛格,前者是法律顾问,精通法律条文,后者是历史学家,谙熟掌故且深思熟虑;约翰逊总统的“笔杆子”杰克·瓦伦蒂后来当了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尼克松总统的“笔杆子”威廉·沙菲尔和帕特·布坎南,前者是《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后者后来从政,曾两次参与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里根总统的“笔杆子”是著名女作家佩吉·努南;小布什总统有多位大名鼎鼎的“笔杆子”,包括善于演绎“美国梦”的迈克尔·杰森,当过《华尔街日报》社论主笔的威廉·麦克古恩等。

不单单是美国,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有风格鲜明的金牌撰稿人,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专职撰稿人是克莱尔·格弗斯,她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平民诗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笔杆子”贾汗·波雷耶娃,曾是国际文传电讯社社长顾问。中国前任总理的撰稿人丘小雄,同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副秘书长。

各国笔杆子大有不同

同样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喉舌”,纵观这些顶尖的演讲撰稿人的任职经历却不甚相同。

美国总统在甄选撰稿人时,更多的是看重文采。奥巴马赢得爱荷华州党内提名后发表的演说是法弗罗的“成名之作”。那篇演说的开场白———“有人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更成为奥巴马当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最佳诠释。一夜之间,法弗罗打消了人们因为他年轻而产生的疑虑。奥巴马的首席竞选顾问大卫·艾克谢罗德曾这样评价法弗罗:“总统十分信任他的文采,愿意让他影响自己的话语权——让一个名下有两本畅销书的美国总统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

俄罗斯总统更为侧重经验,贾汗·波雷耶娃先后为叶利钦和普京服务,时间长达10年,被认为是从零开始组建总统办公厅的人,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波雷耶娃对“”们制定了严格的级别规定。据说自她接手后,俄罗斯国情咨文的篇幅比此前缩短了差不多2/3。

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首席撰稿人克莱尔·格弗斯则被认为是“调和剂”,由于她出身平民,特别喜欢贴合大众、展现立场、避免四平八稳套话的演讲风格,她的存在有效的调和了是出身高贵、“不接地气”的卡梅伦,使他更具亲和力。

丘小雄的工作更体现信任和默契,他从1995年跟随中国前总理工作,十分了解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每当发表重要演讲前,双方都会进行不断的沟通,力求充分表达“总理的思想、句子和词组”。

虽然有了专职的“文字师傅”,但领导人们对撰稿人的依赖度并不相同。尼克松总统是位一流的演说家,经常不需要讲稿就滔滔不绝。他的首席撰稿人威廉·萨费尔相对比较轻松。肯尼迪总统的口才也属上乘,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亲自写稿,但擅长改稿。他的首席撰稿人泰德·索伦森为他工作了11年,号称“20世纪白宫捉刀第一人”。索伦森写完肯尼迪就职演说初稿后,曾送给10个人审阅并提供意见,直到肯尼迪满意。肯尼迪的很多名言都出自索伦森笔下。而许多的中国领导人往往先拟定一个主题和提纲,再由写作班底演绎成文。

另类“笔杆子”

当然也有不喜欢“笔杆子”的领导人,如林肯和威尔逊都是出名的“创作型总统”,所有演讲稿都亲力亲为,不过这两位在当总统前都当过记者。而卡斯特罗堪称演说界的“奇葩”,他的长篇即兴演讲的纪录是7小时10分。而打破这一纪录的人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2007年9月,查韦斯在国营电视台《你好总统》的节目上连续演讲8小时。对此,英国《卫报》记者的描述颇富诗意:“早晨的燥热已经成为回忆,下午的薄雾来了又去。暮色带来一阵阴凉,西边的太阳缓缓消失在安第斯山脉之间,树影拖得老长。然而,乌戈·查韦斯依旧口若悬河。”

英国前首相布朗口才欠佳,演讲冗长,但他访问美国时在国会的演讲却令人刮目相看,其中奥妙是以7085美元请了一帮前“西翼”量身定做了这份演讲稿。西翼是一些离职的白宫组成的专业撰稿公司。布朗是这家公司的老客户。自当上财政大臣起,布朗在历次访美时都求助于“西翼”为其量身打造专门面向美国公众的言论,包括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联合国和美国外交学会发表的演讲,以及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迄今为止,布朗付给这家公司的费用已累计超过4万美元。

同样借助外援的还有韩国前任总统李明博,2011年访美期间,他在美国议会发表了演说, 45分钟的讲话博得了45次鼓掌。据美国司法部的资料称,他这份演讲稿是韩方花钱委托美国美国“西翼”公司撰写的。该公司向韩国驻美大使馆提供了5份演讲稿的草稿。据了解,李明博分别在美国议会、美国商会、白宫欢迎宴会、国宾晚宴、国务院午宴发表了演讲。为了这五场演讲,韩国政府总共花了4.65万美元。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3

这一演讲被后来的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公认为《奥林匹克宣言》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早、最权威的文献,顾拜旦则被尊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2008年,中国将燃起奥运圣火,北京正在步履坚实地向29届奥运会迈进。为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华民族已艰苦奋斗了100多年,神州大地奥林匹克热潮空前高涨。1月1日,北京正式进入奥运年,正值“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诞辰之日,由文明杂志社、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奥林匹克宣言》全球首发暨顾拜旦诞辰14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为奥运之火添薪。

庆典在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馆举行别具意义:田径馆是1954年我国最早建成的专业训练场馆之一,多位外国元首及国际友人曾经在此目睹中国体育运动的成长发展。元旦那天,碧空朗朗,田径馆花团锦簇,29届奥运会会徽和顾拜旦的肖像、事迹展板环绕全馆,气氛热烈而庄严。为此庆典,文明杂志社特地邀请到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等145位嘉宾、近百家国内国际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与会,腾讯网也同时互动,进行网络直播。

距今115年前的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素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举行的庆祝法国田径运动联盟成立5周年大会上,顾拜旦男爵发表长篇演讲,声震寰宇。29岁的顾拜旦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公开挑战19世纪末充溢复仇主义的欧洲社会现实,勇敢揭露当时潜在的军国主义社会现象,宣扬体育运动和世界和平。对顾拜旦和他的很多同道中人来说,奥运会不只是单纯的运动会,更是一种推行体育教育和运动发展的方式,帮助年轻人获得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建设更好的社会。

这份长达14页的法文演讲稿内容极其丰富,记载了19世纪世界体育历史,也体现了人类大胆的冒险理想。这一演讲被后来的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公认为《奥林匹克宣言》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早、最权威的文献,顾拜旦则被尊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由于这位年轻人的倾力推进,1894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成立,1896年首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遗憾的是,当时的战争环境使这份演讲稿未能公开刊登,顾拜旦只能悄悄地把它收藏起来,虽然十分幸运地躲过了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浩劫,但这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奥林匹克宣言》也被世人淡忘了100多年。

历时一个多世纪,当年有幸聆听演讲的人早已隔世,那份曾经令人振奋和激动的宣言,仿佛已经丢失,渐渐被遗忘了。然而,出生于贵族世家、热衷研究体育历史的法国外交分析专家达马侯爵,多年来始终坚信《奥林匹克宣言》手稿原件尚存人间。

凭着坚定的信念,达马侯爵通过当年报纸留下的点点滴滴间接信息,循着蛛丝马迹大海捞针。他走遍欧洲、北美、非洲,历尽曲折,终于在纪念国际奥委会诞辰百年前夕,于瑞士一家银行的保险箱中找到了这份具有特殊意义的世界和平文献原件。从此,达马侯爵便成了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手稿传播的唯一权利人。

文明杂志社自诞生起就致力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得悉这份手稿的消息后,在爱国华侨、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郭凝女士、《奥林匹克宣言》翻译专家组、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让推崇中国文化、对北京奥运充满憧憬的达马侯爵同意,授权文明杂志社在全球以中法英文同步首次发表《奥林匹克宣言》, 《奥林匹克宣言》终于得以在中国与世人相见。

庆典意义非同寻常,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专门来函,他说:“同时出版发行法、英、汉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文明》杂志再一次显示出了它推动奥林匹克发展、推广奥林匹克理念、倡导运动核心价值的诚意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侯爵指出:“《文明》杂志不仅用英文和法文,而且还首次用中文刊登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手稿,以此来提醒我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真正含义,并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当中传播奥林匹克的理想和价值观,即友谊、和平和普适性,我对此创意表示赞赏。”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北京市市长刘淇也都纷纷发来贺电……庆典上,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特意对这次予以祝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宣读了罗格等人的来信,《奥林匹克宣言》翻译组的北大教授董强等人也纷纷对这次富有历史意义的盛举表示称赞。当来自奥组委、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文明杂志社、北京体育大学的数位领导揭开“顾拜旦特刊”封面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庆典的最重头项目是145位嘉宾分成象征29届奥运会的29个小组,轮流诵读《奥林匹克宣言》,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奥组委、体育和演艺界,以及热爱支持奥运的社会各界。如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副会长刘晓光、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北京体育大学领导李寿山、法制日报常少扬、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王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正平和宁辛、清华大学跳水队总教练于芬、渡海勇士张健、摔跤世界冠军张霞、国家田径队教练翟伯宇、北京人艺的孟京辉和韩善续、导演张扬、画家陈铁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钱玲、著名奚派老生张建国、各企业老总……聆听这些曾经或者正在为奥运做出特别贡献人士的深情吟咏,现场的人仿佛回到了115年前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遐思悠悠,感怀无限。

主办方之一的北京体育大学奉献了精彩节目:国家一队的艺术体操、拉丁舞、太极拳、柔力球等表演,让观众既可感受体育的美妙与力量,又更加深理解百年前顾拜旦等人恢复奥运的苦心孤诣。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4

2011年1月2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全球收视率最高之一的演说“国情咨文”演讲。据笔者统计,这一经数月打磨的演讲共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稀稀拉拉的掌声、笑声掌声并起的场面共约80次。

同历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一样的是热闹的场面,惟一与去年不同之处,是在今年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奥巴马演讲的主题词从“刺激计划”过渡到了“竞争力”上。不过,观察人士对此的评价是,此次演说只能算是“脱靶”之作。

竞争力的“伪命题”

2011年“国情咨文”,奥巴马选择的经济议题所占的篇幅近乎达到演讲全文的大半,在就业、节省政府开支、税收等经济议题上仍旧不惜重墨。笔者也留意到,奥巴马2009年、2010年各类演讲中的关键词“刺激计划”(stimulus)已经从他的字典中抹掉了,因为一谈及“刺激计划”就会让选民和共和党人联想到增加预算、修路盖桥而引致批评声。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专家告诉笔者,奥巴马执政前两年的一大败笔就是第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剂量”太小,美国当前仍需要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只是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下可能性不大。仅仅相隔数月,奥巴马演讲、白宫新闻稿、御用经济学家的文章都开始青睐另一个不得罪任何派别、看似不用花钱的关键词“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为了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三大超越”的理念,并选择了中国、印度、韩国等经济增长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作为对比分析对象。短期目标是要为即将提交国会的下一财年预算案营造更佳的政治气氛,中期目标是要通过多管齐下改善美国就业市场现状,长期目标是要占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一言以蔽之,这些政策转向的终极目标自然是剑指2012年总统大选连任,所谓的“竞争力”只是虚晃一枪,

“三大超越”背后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就在专栏中指出,美国经济陷入泥沼,是因为出现金融危机,而非缺乏竞争力,也并非因为美国公司的竞争力逊于国外对手,奥巴马提出“竞争力”的主题词是一个“伪命题”。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是老生常谈,只不过今年奥巴马演讲台后面坐阵的众议长从人佩洛西换成了共和党人约翰・博纳。奥巴马智囊团做的文字游戏,强调教育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重要性,潜台词无外乎是要提振疲软的就业市场和加速经济复苏。

“创新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一个超越是“创新超越”(out―innovate)。奥巴马把创新提升到了国家“生命线”的高度,指出创新并不只是美国人改变生活的手段,而是谋生的方式。在奥巴马看来,要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鼓励美国民众创新至关重要。“没有人能够预计下一个巨大产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工作岗位会来自哪里。30年前,我们不知道互联网会引发一场经济革命,我们能够做的是鼓励美国人的创新和想象力”。

奥巴马模仿肯尼迪总统,引用前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名字“斯普特尼克”(Sputnik)来激发美国人。他把当前美国这代人面临的环境称作“斯普特尼克时刻”,因为世界竞争压力巨大,美国不进则退。奥巴马表示,美国会重视在生物医疗、信息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将会增强美国的安全感,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奥巴马还提出了两项具体的指标:到2035年,美国80%的电力将来自清洁能源;到201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街上出现100万辆电动车的国家。

观察人士表示,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多年来一直都是全球的执牛耳者,何谈落后给谁?明眼人能看出奥巴马提出促进清洁电力和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目标才是白宫真正关切的,因为这两个朝阳产业能成为拉动美国私营部分投资、创造就业的重要引擎。奥巴马政府自然希望这两个行业能承担起创造就业重任的“接力棒”。

源自于这种“奢想”,奥巴马2月7日第一次来到“反奥巴马大本营”美国商会演讲,想要进一步营造修复与商界关系的形象。他又一次强调“三大超越”理念,并敦促美国商界增加投资、与政府一道拉动就业。不过,美国商会执行副总裁布鲁斯・乔斯滕却给白宫泼了一盆凉水:

“和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企业首先关注的是能经营不赔钱,能付得起员工的工资,能付得起欠供应商的钱,企业能维持生意现状就已经是爱国的表现了”。

“教育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二个超越是“教育超越”(out―educate)。他指出在未来10年,几乎一半的美国工作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拿到高中以上的文凭,而当前美国年轻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已经在全球落到了第九位。奥巴马在1月25日晚上提出了两项“尊师重教”方面的新目标:到2020年末,美国人拿到大学学位的比例要成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在未来10年要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10万名新教师的目标;并督促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对于功课和科学的兴趣。

“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摇篮。只有父母才能确保给孩子关掉电视,让他们完成功课。我们需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值得庆贺仿效的对象不仅有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捧杯的冠军,也有科技展览会的赢家。”奥巴马用典型“东亚文明”的语调忠告美国人。当然,这只是悦耳的话语。

奥巴马引用了韩国人把老师尊称为“国家建筑师”的说法,来鼓励在美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也是奥巴马近来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频繁引用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的例子,因为“美国优越论”深入人心,通过将美国某些国情与别国相比得出的劣势来激发美国民众的斗志,从而增强演讲的可接受性并降低民众的抵触情绪。

不可否认,美国教育重视启发孩子的思维、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点,使得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比较优势。哥伦比亚全球研究中心东亚区主任肖耿等专家向笔者指出,倘若美国能向全球进一步开放教育等优势资源,将世界更多的消费留在美国发生,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大有裨益。

可是从政策效果来考虑,奥巴马强调“教育超越”看重的是两层含义:第一,教育同医疗、制造业一样,是美国当前为数不多、稳定的就业创造点,2020年底前培养10万名科技、工程、数学领域的老师,对于新增体面的中产阶级就业岗位意义关键。第二,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的“无就业复苏”背后蕴藏着结构性失业暗流,美国劳工部的最

新数据显示,学历不高的美国人当前要想找到合意的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作为美国“家长”的奥巴马自然希望低学历的孩子能够“学而优则工”,不给美国就业率和白宫支持率拉后腿。

“基建超越”

奥巴马提出的第三个超越是“基建超越”(out-build)。奥巴马提出了两项具体的目标:第一,在25年之内,让80%的美国人享受到高铁的便利,使得出行时间比现在的驾车旅行减少一半,有些旅途的速度甚至比乘飞机还要快;第二,在未来5年内,要让美国的企业有条件安装新一代的高速无线网络,让这样的网络能够覆盖98%的美国民众。

“美国赢得未来的另一步是重建美国”。美国需要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包括建设高速、稳定的高速铁路和高速网络。奥巴马让美国人不要忘记,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最好的,但现在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已将美国的基础设施评级定为落后的D级。

奥巴马引用了别国的例子来佐证美国基础设施的相对老化、落后。“韩国家庭的上网宽带速度比我们快;欧洲和俄罗斯在公路和铁路方面的投资比我们多;中国的火车运行速度比我们快,机场比我们新。”这其实是奥巴马近一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他经常说,中国差不多每年要把GDP的10%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欧洲人差不多每年要把GDPA的5%投入到基础设施上,美国人每年花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到GDP的2%。

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旦美国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极大地拉动GDP增长和改善就业。

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宣布,美国政府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S30亿美元发展高速铁路网。分析人士预计,其中先期的80fz美元投资将在奥巴马提出的年度预算方案中提出,剩下的资金缺口怎么弥补,白宫则没有做明确解释。即便是奥巴马的“基建超越”得以施行,美国人一定会买高铁的账吗?不得而知。不过,6年之后或是25年之后的事自然无需奥巴马内阁去烦恼了。

症结不在于座次安排

按惯例在年初进行的“国情咨文”演讲,今年因为遇到亚利桑那州女议员吉福兹遭枪击案而增添了几分悲情意味。自去年的中期选举后出现“府院分治”格局后,奥巴马一直致力于营造能弥合两党分歧的“中间派”总统形象,大力传递“本是同根生”的讯息。

今年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在聆听“国情咨文”演进时不仅胸前佩戴白色小蝴蝶结,参众两院议员打破“楚河汉界”,采取了混坐的方式,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加上奥巴马演讲一向具有煽情和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当天耗时约1小时10分钟的演讲掌声、笑声不断。

但是,“煽情力”不代表“竞争力”。1月30日,CNN一档讨论国情咨文演讲的节目使用了“专家看淡、民众喜欢”的标题,体现出了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反响冷暖两重天的效果。华府知名智库卡托研究所的副总裁基恩・希利就表示,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的问题并不在于座次安排,两党议员象征性地拿出热乎劲交叉座位坐在一起,并不能掩盖暗流涌动和暗中角力。

尽管座位“混搭”,但两党立场的泾渭分明还是一目了然。华府的政治丛林向来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理念,2011年和共和党在预算、医疗改革、放松金融监管等问题上的“掐架”才刚刚开始。

毕竟,奥巴马的提出“三大超越”的目的无非是提振国内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为2012年大选奠定基础。不过,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选择这个错误的主题词会产生误导性的效果。笔者向华府多家学术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专家询问他们对今年“国情咨文”演讲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政客都是许诺明天、敷衍今天的高手。”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5

摘要:自195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实现了以政党为中心到以总统候选人为中心的转变,总统候选人的领导能力、辩论演讲能力、筹款能力以及家庭和谐度成为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美国; 总统选举; 奥巴马; 小布什

美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总统共和制国家,每隔四年举行一次且能体现富有美国民主政治特色的总统大选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1952年以前,美国总统选举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选举过程都以政党为中心。无论是提名候选人,还是募集竞选资金,抑或是大选阶段选民的工作动员和大选的最后冲刺,政党组织和政党领导人都始终处于选举活动的中心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统候选人对政党组织的依赖程度非常大。然而,1952年以后,由于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普及运用于总统竞选过程当中,大大缩短了候选人与选民之间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总统候选人越过政党组织与广大选民近距离接触成为现实。总统候选人逐渐摆脱对政党的依赖,并逐步成为竞选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候选人独立雇佣的政治竞选专业人员,无论在数量、质量方面,还是在整个团队协调配合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政党组织,成为了协助候选人参与总统竞选活动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总统候选人自己能掌控的竞选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在竞选资金方面,还是在电视媒体演讲方面,总统候选人对各方面资源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逐渐拥有独立的竞选能力。总之,整个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过程基本是围绕着两党的候选人展开的,候选人的个人因素发挥对竞选结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日益居于主角的地位。研究美国总统选举中总统候选人的个人因素对总统选举结果的影响,对深刻了解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有重要意义。

一、候选人的领导能力

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领导能力是选民普遍看重的一点,两党在挑选自己的竞选者时也非常看重这个因素。可以说每个总统候选人都有卓越的领导能力,他们所要比拼的是在选民面前表现的领导能力谁更有特色、谁更贴近民心。总统候选人个人因素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2012 年的大选中,候选人的领导才能在这一次选举中这表现得十分突出,飓风“桑迪”的突然来袭让美国上演了现实版的《2012》,让美国民众非常恐慌。奥巴马在此时充分展现了自己非凡的领导能力,给选民留下了全力以赴应对国家突发自然灾害的优秀领导形象。飓风“桑迪”来袭正处在大选时期,奥巴马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个人的良好品质,让很多共和党人倒向奥巴马,为其连任加了不少分。据报道,除了10月25日共和党黑人国务卿鲍威尔“倒戈”支持奥巴马外,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也表示支持奥巴马。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处理气候变化的良好表现也把一度婉拒奥巴马访问的知名共和党人、纽约前市长彭博吹到了奥巴马这一边。彭博认为:“过去四年来,奥巴马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着显著成绩。”[1]这些都表现出了他们对奥巴马卓越的领导才能的认可。可以说,正是因为奥巴马卓越的领导才能使美国很多家庭把灾难降到了最低,正是奥巴马在飓风“桑迪”中的突出领导能力使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出现最后的“十月惊奇”,破碎了罗姆尼最后的“总统梦”。在这次竞选中奥巴马充分发挥了他在职总统竞选的优势,把他自身卓越的领导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选民认可他,支持他,最终让他打败对手罗姆尼,继续连任。

二、候选人辩论演讲能力

1960年,美国第一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让选民在电视机前观看两位总统候选人——民主党的肯尼迪和共和党的尼克松的辩论。此后,电视直播公开辩论成为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别有一番风味的一道独特风景。虽然相对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来说,肯尼迪仅仅是一个来自马萨诸塞州资历尚浅的参议员,但他站在聚光灯下,面对观看直播电视的6500名观众自信满满,活力四射。在辩论过程中,面对在美国政坛经验老到且有较高人气的强大对手,肯尼迪唇枪舌剑,步步紧逼,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相对于肯尼迪,尼克松在镜头前面容表情和辩论说辞就显得比较僵硬,缺乏活力。此次电视直播公开辩论,扭转了选民对尼克松副总统一边倒的支持状况。最后肯尼迪如愿以偿成功入住白宫,尼克松遗憾地“倒在白宫门口”。事后连肯尼迪也认为,如果没有美国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电视直播公开辩论,他很难走进白宫的大门。

1980年,有好莱坞职业演员背景的里根与布什争夺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由于里根讲话超过了规定的时长而被主持人打断,里根紧握话筒幽默风趣地大声说道:“已经为这个话筒付过钱了。”现场听众哄笑不已。里根正是凭着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和机智的反应能力,俘获了众多选民的心,使他在民意调查中占了上风。布什后来也承认,在里根总统幽默风趣的那一瞬间,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战胜这个对手了。相反,在双方候选人势均力敌,民意调查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如果任何一方在电视辩论中出现一点过失都会给候选人带来致命的麻烦,甚至是败选。例如,1976年,竞选连任的福特总统在与卡特的辩论中,一句明显的口误影响了他在选民们心中的形象,成为他最终无法连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1992年的电视辩论中,总统候选人老布什曾在一名女观众正向他提出经济问题的时候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给予选民不关心民意的感觉。

在2008 年的美国大选中,奥巴马脱颖而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非白人总统。奥巴马出色的演讲能力,即一开口说话就能抓住全场注意力的那种气场和个人魅力为美国政坛所公认。据报道,在奥巴马演讲后“奥巴马的演讲引发的twit?ter 评论数量达1 分钟52757 条,相比,其对手罗姆尼的演讲1分钟只有14289条。”[2]这个明显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在演讲辩论方面罗姆尼略次于奥巴马。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奥巴马,说奥巴马是天生的演讲家和辩论家,这个优势不仅是让美国选民了解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有效途径,也是奥巴马争取选民的重要方法手段。

三、候选人的筹款能力

美国总统竞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金钱选举”的游戏,金钱可以为候选人打下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候选人进入白宫之门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金钥匙”。因为在美元铺路的总统选举过程中,资金是总统候选人在总统选举过程中做一切宣传工作的基础,只有筹到了资金,才能有财力做后盾在美国的各个州、县进行演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让选民近距离直观了解。2012年总统竞选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白宫之战,大选花费金额居然高达60亿余美元。同时,奥巴马因筹集6.2亿美元创下个人筹款新纪录。其实,之前奥巴马和罗姆尼二者都是募集资金突破10亿美元的候选人。但在之后的二者较量中,奥巴马则更胜一筹。2012年10月25日晚,美国两大竞选阵营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17日,现任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及联合筹款等总共筹得10.6亿美元,而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竞选团队及共和党阵营则总共筹得的金额是9.54 亿美元。”[3]不同于罗姆尼的资金筹集渠道,即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美国富人的大额捐赠。奥巴马主要是利用网络发动草根阶层进行小额捐款。罗姆尼虽有大财团的支持,但仅有三个月筹集的资金超过奥巴马,其他月份奥巴马都是绝对领先。

四、总统候选人的家庭和谐度

总统候选人的家庭和谐度在总统大选中已经被很多选民所看重。在2000年11月7日小布什和戈尔之争中,在双方实力相当,胜负难测时,小布什的75岁母亲芭芭拉为了儿子在大选中获胜,选择再次出现在电视机前。芭芭拉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温暖人心的话:“候选人应该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人,而他们不可能四处分身,亲自到每个地方去,所以我们上路了。”年迈的母亲亲自上阵可以说是小布什最后夺取总统宝座的重要筹码,他向选民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尊重,母亲对他的爱护,还有他对妻子劳拉的深情和劳拉对他的支持。

同样,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小布什的对手戈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妻子蒂波长达7秒钟的热吻彻底改观了他在选民心中的木头人形象。很明显戈尔和他妻子的拥吻从侧面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的爱意。之后,一些选民认为戈尔是一位富有深情的总统候选人,这样的总统候选人值得广大民众信赖,并且愿意将国家交到这样的人手中。因此,戈尔获得的选票增加了不少。虽然最后戈尔没有如愿以偿成为美国总统,但是在这一环节,他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超过自己的对手——共和党小布什。

2012年的总统大选,家庭和谐度也是维持奥巴马支持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大选中奥巴马曾多次提到世界上的父母都怀着同样的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孩子总是能唤醒人们骨子里的人性,他用这一点来增加选民对他的好感。身为奥巴马妻子的米歇尔在奥巴马竞选的关键时刻也走向台前,多次在采访中暴露公共场合之外的奥巴马。例如:奥巴马曾进卫生间后不冲马桶,晚上睡觉经常打呼噜,还不喜欢收拾床铺,爱乱扔脏袜子等等。米歇尔有时还抱怨奥巴马不倒垃圾,每次在丈夫奥巴马演讲完,她都会很幽默地跟他耳语“一会别忘了倒垃圾啊”。很显然奥巴马和米歇尔的感情非常好。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每个家庭里时时刻刻发生的,正是这些小事让选民看到了奥巴马和他的妻子感情良好、生活幸福,并不存在在选民面前作秀的成分。奥巴马深知一个家庭的完整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奥巴马从未在婚姻方面有过绯闻。在选民看来,奥巴马对自己家庭的忠诚与重视会促使他关心美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并且促使政府制定趋向代表广大民众的政策。之后,当飓风来袭时,他放弃了去美国各地做巡回演讲的机会,赶赴灾区与千万个家庭共同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把飓风给遇灾家庭的损失降到最低的行为证实了奥巴马对普通大众家庭的关心。

参考文献

[1]张鸷远,于禄娟.奥巴马胜选连任的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2,11:10-13.

[2]国际在线专稿.2012美国总统大选[EB/OL].gb.cri.cn/27824/2012/09/07/5411s3841790.htm(2012-9-07)[2015-3-16]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6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但是首位女性科学家得此殊荣,同时她作为政治学以及公共和环境事务学教授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的成就而逐得大奖。

这位女科学家的得奖也为众人提出的“经济学家有什么用处”问题提供了答案。过去一年来,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质疑,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到储蓄蒸发的小储户。

奥斯特罗姆和另一位共同获得此奖的经济学家的研究课题都是经济治理:经济交易的结构如何取决于权力及合作制度。奥斯特罗姆研究的是“公共资源”,如鱼类资源和地下水。著名的“公地悲剧”主张认为,除非进行私有化或由政府控制,否则此类资源将遭到过度开发。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私人用户可以联合行动,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借助博弈论,她确立了设计规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比如当用户民主地参与制定使用规则时,治理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在金融危机和人们对经济学产生的信心危机之后,他们的获奖突显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与理论能够提供伟大的洞见,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现实,并对其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奥巴马的口头禅恕我直言

法律系科班出身的奥巴马擅长演讲是其一大亮点。而那些在他演讲稿中频频现身的习惯用语,近日成为美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奥巴马众多的口头禅中,“恕我直言(Let me be clear)”使用频率最高。闻听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用这句话表示他的惊讶:“恕我直言,我不把它看做对我个人成绩的肯定……”

在谈到医疗改革问题时,他指出:“恕我直言,如果你喜欢你的医生或医保提供者,你可以继续保留他们。”在谈论恐怖主义时,他说:“恕我直言,我们的确在和‘基地’组织及其同伙作战。”谈到美俄关系、伊战、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时,他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恕我直言”。

白宫发言人解释称:华盛顿有些人为了政治利益而含糊其辞,而作为负责任的总统,奥巴马则要把话说清楚。

而对于最具争议的话题“是否有资格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不巧期间有媒体披露,头戴和平奖光环的奥巴马已授权向阿富汗增派1.3万人的辅助部队,这批人现已陆续前往阿富汗。但美国国防部当天紧急“灭火”,解释道:13万名士兵赴阿任命大多数由上届政府批准,只不过是在奥巴马任期内被派走。

肥胖或成H1N1的危险因素

美国近日公布的对住院治疗的H1N1成年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几乎半数的重症患者在感染猪流感之前都是完全健康的,没有哮喘或者其它任何的慢性病史。

美国卫生部官员公布了一份令人惊异的研究结果,1400名住院治疗的猪流感重症患者中,46%的成年个体没有带有任何的慢性疾病。而之前美国卫生部的说法是,猪流感重症患者中,绝大多数带有慢性的潜在疾病。

美国卫生部官员提醒说,新的分析结果是初步的,而且没有把肥胖作为一种潜在病例。早前的研究证明,肥胖对于猪流感重症患者可能是另外一个单独的危险因素。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7

1963年,为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与自由权利,马丁·路德·金博士组织了“向华盛顿进军”活动。1964年,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并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在那之后的50年中,美国各少数族裔平权运动取得了极大进步,尤其是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为非洲裔美国人取得了在美国政界的最高成就。

现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每年一月第三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全国法定假日,与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纪念日还有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纪念日同等级别。每到这个日子,总统都要以身作则做点“好事”。

今年的1月19日,奥巴马和太太米歇尔一起去了首都华盛顿东北的伯维尔小学,带着橡胶手套帮学校的墙壁和家具刷漆。去年,“第一家庭”去了布朗教育学院,干的活是组装家具。

不只美国人继承了马丁·路德·金的政治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符号。他的头像出现在年轻人的T恤上,旁边印着“马丁·路德·金博士”和那句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字样。以他为主题的周边产品还有很多:明信片,旗帜,甚至狗的服装。

作为一个非洲裔美国人,金博士在1957年目睹加纳从殖民主义中获得独立时深受鼓舞,这坚定了他在美国推动平权运动的决心;而他在美国的努力,又激励了另一位领袖—1993年,曼德拉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他在南非进行反种族隔离活动,正是受到了金博士演讲的感染:“马丁·路德·金说人类可以不必再被困在种族主义和战争的暗夜之中,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证明他是对的。”

受到鼓舞的不仅有黑人平权运动的参与者,事实上,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个民众争取平等权利的标志性人物,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大的影响。1956年他领导的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行动曾被画成漫画书,这本书被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

印度人民对金博士的感情类似于爱屋及乌:金博士曾经在1959年拜访印度并向甘地“取经”,他的思想中有着显而易见的甘地精神,所以在印度,他被视为“美国版甘地”,从而深受爱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博士从甘地那里沿袭而来的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构筑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在独立平等之外,也重视兼收并蓄。 1993年,曼德拉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马丁·路德·金说人类可以不必再被困在种族主义和战争的暗夜之中,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证明他是对的。”

现任英国商务部部长丘卡·乌穆纳说,他们那一代人都是听着《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而长大的,而这个演讲也构筑了他们的政治思想:“我们的自由自主和所有成就都依赖于我们共同的使命、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必须相互依存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社会,这是值得我们做出牺牲的目标。”

作为一名浸信会牧师,马丁·路德·金在基督教教徒中也有极高地位。在伦敦,西敏寺大教堂西门有十个“二十世纪杰出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其中第五个就是马丁·路德·金的雕像。今年,在《我有一个梦想》发表50周年之际,古巴圣斯皮里图斯省第一浸信会也特地举办了一个纪念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浸信会牧师。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8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好搭档、副总统拜登终于干成一件大事—历时14个月的政治博弈,

>> 福布斯也扛不住了 香奈儿降了,下一个该谁“绷”不住了 有机蔬菜也靠不住了 专家的名声毁了,名人也靠不住了吗? 京东扛不住了 苹果hold不住了 上游涨价“价格屠夫”互联网电视也扛不住了 瑞士银行靠不住了? 鸟儿们,对不住了 出口靠不住了吗? 英语终于hold不住了 葡萄酒快hold不住了 让大家都hold不住了 玛莎拉蒂守不住了 连拉姆都靠不住了 上市房企撑不住了 “高端”的观致扛不住了? 风也靠不住? 万古霉素hold不住了? 遭遇“大姐级”导购,我Hold不住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领导也绷不住了 领导也绷不住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好搭档、副总统拜登终于干成一件大事—历时14个月的政治博弈,《平价医疗法》终获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和拜登在白宫签署该法案的仪式上畅快大笑。 不过是个口误而已,卡斯特罗也能笑成这样。2003年8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一次演讲中把巴拉圭说成了乌拉圭—而且,他当时就在巴拉圭的首都亚松森。这位77岁的时任古巴总统,竟然笑成这样了。 左边是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右边为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是1952年1月10日,“二战”结束好久了,丘吉尔访问美国,不知说了什么,俩人在游艇上乐得特别欢。 1966年的第一天,罗纳德·里根刚赢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初选就如此心花怒放。15年后他成了美国总统,不知道那时里根高兴成什么样了。 总统也爱双休日。2006年8月24日,从白宫南草坪走向总统专用直升机“海军陆战队一号”,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马上就要到他们家专用的夏天度假小屋去过周末了。 1999年1月1日,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白宫多莉·麦迪逊纪念币。多莉是美国第四任总统的妻子,是比希拉里高38届的“前任”,曾经从英军手中救出国宝《独立宣言》原稿和华盛顿画像。这么严肃的事,希拉里只好不笑了。 不当总统之后,希拉里的老公比尔·克林顿看上去相当悠闲。2009年10月6日,“总统杯”高尔夫球赛第二天,克林顿和迈克尔·乔丹一起来凑热闹。2011年,克林顿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和乔丹打球的囧事—乔丹一直嘲笑他:“你就打算穿着这种小妞儿的T恤打球啊?” 超级拳迷、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见到了美国拳击手格温多林·奥尼尔。前几年,有人问年近九旬的曼德拉“一生遗憾”是什么,他第一个提到了拳击,“我非常遗憾没能成为一名世界级拳击冠军”。 “美国人民对德国太好,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德国和欧洲永远都是美国的强大伙伴。”2009年11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美,在演讲别客气。演讲结束后,美国副总统拜登偷看着默克尔,笑。 2013年7月15日,朝鲜最高领导人视察了朝鲜人民军第534部队所属1116号农场新建的蘑菇厂 ,了解建设和生产情况。在茂密的蘑菇丛中,满面笑容地说:“一看就心满意足”,他指示,要把朝鲜建设成蘑菇之国。 2005年10月27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在英国开会,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遇见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相逢一笑,宾主尽欢。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9

奥巴马的母亲一生中用过四个不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着她的一段特殊人生。

斯坦利•安•邓汉姆拥有男孩名字的安静女孩

她出生于1942年,比希拉里大5岁,

父亲特别希望生个儿子,所以给她取了个男孩名字“斯坦利”。从幼儿园到中学,每次自我介绍时,她都会用略带歉意的声音,强调自己并不是男孩,尽管为此受到不少奚落,开朗的她并不在意――多年后,她的儿子奥巴马也不介意被人称为“黑鬼”和“胖子”。

她不断随父母迁移――从堪萨斯到加利福尼亚,从得克萨斯到华盛顿。因为她的父亲是家具商人,哪里有生意就要举家搬过去,她不愿意安定下来的性格也许正是从那时养成的。斯坦利的高中是在华盛顿州度过的,她的朋友伯克斯回忆,“她是个非常聪明和安静的女孩,只对她的朋友圈感兴趣”,她很早就收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但父亲认为她还太小,不让她去。

高中毕业时,她又搬家了,这次搬到了刚刚建州的夏威夷,成了夏威夷大学的新生。

巴拉克•奥巴马太太一个黑白混血儿的年轻妈妈

在夏威夷大学,斯坦利把名字改成了女性化的“安”,还遇到了老巴拉克•奥巴马。老巴拉克是夏威夷大学的第一个非洲学生,因此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他的朋友阿伯克罗比说;“他有巨大的吸引力。”老巴拉克经常发表演讲,多次接受报刊采访,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人物。“我们一起喝啤酒吃比萨,谈论越战和政治,每个人都爱听巴拉克发表高见,”校友奥博克隆比说,安成了老巴拉克的“超级粉丝”,老巴拉克的朋友们很快知道他在和白人女孩约会,但没人在意,因为那是在夏威夷――一个种族的大熔炉。

不过那个熔炉主要是由白人与亚裔人士组成,当时,19%的白人女性与华人结婚,而黑人仅占夏威夷州人口的1%,当时,在美国的一些州,不同种族之间通婚是非法的。

1961年2月2日,相识几个月之后,奥巴马的父母结婚了。当时安已怀孕三个月。他们的朋友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没有人被邀请参加婚礼。甚至对奥巴马本人而言,父母的婚约也充满神秘感“我从没问过母亲详细情况。他们结婚是不是因为她怀孕了?或者是因为父亲以传统方式求婚了?如果她去世不是那么早的话,我可能会问她更多细节。”

她退了学,朋友们都很震惊。即使按1961年的标准,她结婚时也太年轻了。

奥巴马差不多1岁时,老巴拉克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纽约一所大学为老巴拉克提供了数额可观的奖学金,足够让他带着家人一起过去。但他选择了哈佛,他对安说:“我怎么可以放弃最好的教育?”

老巴拉克有自己的计划:回去改造贫困落后的祖国肯尼亚。他希望带着妻儿同行,但他在老家还有另外一个家庭,那是一段可能不合法的婚姻。最后,安决定不和他一起去。阿伯克罗比说:“她没有抱什么幻想,她知道他的情况非常特殊。”

1964年1月,奥巴马的父母离婚了。

父母分手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安做了她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子不会做的事情――嫁给一个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离婚。在那种情况下,她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

安•邓汉姆•素托罗一个印尼人的妻子

奥巴马两岁时,安重返校园。在家人的资助下,她用了4年完成学业。在大学,她遇到了另一位外国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罗罗•素托罗。1967年,素托罗向安求婚了。

安和奥巴马随素托罗到了印尼。在那之前,母子俩都没有离开过美国。

素托罗的家在雅加达郊区。那里尚未通电,道路泥泞不堪,通货膨胀超过600%,物资极端匮乏。除了安和奥巴马,那一带没有别的外国人,胖胖的奥巴马总是坐在院子的围墙上,摇晃着双臂扮作大鸟,惹来孩子们一片嬉笑,很快他们就在一起玩耍了。奥巴马和当地的孩子吃同样的食物,玩同样的游戏,一点不介意被其他孩子叫“黑鬼”。

随着时间推移,安逐渐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而素托罗却越来越西化了。她喜欢印尼文化,他却一心赚钱,在一家美国的石油公司一路晋升,把家搬进了高档社区。她厌倦了他要求她参加的晚宴――在那种晚宴上,男人们谈论高尔夫球,主妇们抱怨着印尼仆人。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安找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另外,每天早上四点钟,她就开始教儿子学习英语课程。她希望奥巴马不要忘记自己黑人的根,因此经常带民权运动的书籍、美国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马哈利娅•杰克逊的录音,以及马丁•路德•金的讲稿回家,这一切给奥巴马留下深刻印象,“她相信,人们虽然拥有不同肤色,但本质是一样的,人人生来平等”。

安的小女儿玛雅出生于1970年,她还记得自己儿时的玩具,“妈妈给了我很多玩偶,有黑人小姑娘,有因纽特人,有穿木屐的荷兰男孩,看起来就像个小联合国”。玛雅现在是夏威夷大学的教授.

1971年,10岁的奥巴马被母亲送回夏威夷。他进入一所很好的学校,在外祖父帮助下还拿到了奖学金,一年后,安也回到了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学学习人类学,研究方向是印尼文化。

素托罗偶尔也到夏威夷探望妻女,但一家人再也没有长期生活在一起。1980年,安提出了离婚。与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一直跟素托罗保持联系,而且没有索要赡养费,

“她并非盲目乐观的人,她也有对我们抱怨的时候,”她的女儿玛雅说,“但离婚绝对不会让她感到悲观。”从每段失败的婚姻中,她都得到一个孩子,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国家。

安•邓汉姆•素托罗她自己

带着儿女在火奴鲁鲁的一个窄小公寓里生活了3年后,安决定重返印尼,为写博土论文进行田野调查,14岁的奥巴马坚持留在夏威夷,他厌倦了进入新环境,一切从头开始,而且他很喜欢和外祖父母在一起的自由生活。安曾对朋友们开玩笑说,她这个儿子似乎只对篮球感兴趣。她的同事回忆说,她曾为儿子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失望。

安带着玛雅回到了印尼。她改名为“安•邓汉姆•素托罗”,成为一名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她在福特基金会工作过,参与协助穷人的小额贷款计划,还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和孟加拉从事乡村开发。

同时,奥巴马在一万多公里外的芝加哥社区也做着类似的事情。安的朋友们说,安对奥巴马的职业前景感到欣慰,跟朋友们谈话时总是提及自己孩子的最新进展。“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么聪明。”安的朋友说。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亚洲外国人社区中,单亲母亲并不常见。而印尼恰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家。安的朋友祖布•陈说:“像安这样的人在这里如鱼得水。”

1992年,安终于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篇10

2009年11月16日,上海浦东科技馆,第一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上海青年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当奥巴马与上海大学生的问答实录在网上直播后,人们都犯了嘀咕:这么难得的机会,提问的那几个同学到底怎么了?

奥巴马被称为演讲总统。久经沙场的演讲总统,心中早有一个度量衡,提问精彩与否,能不能挑起他的兴奋神经,从他回答中的用词便可窥见一二。

大学生提出的七个问题中,“世博会明年将在上海举行,您是否准备参加世博会呢?”是对初次见面的礼让。接下来的提问仍然延续着温柔:“您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想从中国带走什么?”“请问您的这届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这个世界向着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您的外交政策中会有哪些措施去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我们中美两国在此方面会有哪些合作?”面对这些提问,演讲总统奥巴马要么说“好”,要么不对问题的好坏做出任何评价,直接回答――显然有些意兴阑珊。

这些提问还真挑不出什么错误,舆论之所以大呼“浪费机会”,是因为它们虽然正确,却毫无精彩可言。你再怎么客气,外国人也不吃“礼多人不怪”那一套。要知道,演讲总统可是什么场面都见识过的,尴尬的、难堪的、偏激的……偏偏就对言之无物的提问准备不足。没准奥巴马的心里也在犯嘀咕:到底是中国大学生对我太温柔,还是在微笑背后打算给我下什么狠套儿呢?

有态度,还要有深度

过于温柔,不是咱们年轻人该有的脾性,更不是中国大学生一贯的风格。其实,咱们也曾多次“刁难”过美国总统。

早在1998年和2002年,克林顿、小布什就曾分别访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子们进行过交流。同样是美国元首,同样是中国学子,当时的问答实录既反映了中国学生的态度,也折射出大学生对各种问题了解的深度。提问中还借用当时国人关注的影视、娱乐、社会新闻热点作为由头,无论是彼时还是此刻甚至将来,都值得拿出来回味和享受一番。

十二年前,当克林顿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北京大学演讲大礼堂时,有着丰富辩论经验的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面临一次强有力的挑战。在演讲环节,克林顿挂着笑容,念着由专业撰稿人以优美词句铺陈的演讲词,显得很轻松。不过,接下来大学生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坦诚、直白的态度一度让他紧张到难以招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美国的文化、历史等方面有了更好的了解,最近还看了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却少得可怜,您打算怎样加强我们两国人民的真正了解呢?”“美国一直在对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又与日本修订美日防卫条约,把中国的台湾省也包含在军事行动范围内。如果中国在夏威夷驻军,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安全条约对付美国,美国人民也会同意吗?”“您是不是有遏制中国的企图?”“美国在人权与民主等方面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每一个提问,都会引来台下学子潮水般的掌声。最与时俱进的当属第七位学生的问题:“如果现在北京大学也有一群学生向您示威抗议,您会有什么感受?”显然,他暗指的是前一年主席访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遇到示威的事。克林顿无法招架,不得不用打太极的方式说:“我当时告诉,我不孤单了,因为我在美国常遭人示威。”

最后,克林顿在结束问答时加了段陈词:“你们提的问题远比我的演讲词更重要――我没有在讲话时学到什么,而只有在聆听时学到了东西。”私下里他又对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感慨:“你的学生很出色,我走过世界这么多国家,从没有哪个学校的学生能够提出今天这样的问题!”

无论哪国大学生,都应该具有一种相同的气质:犀利,睿智,敢于挑战权威。所以,当他们面对比自己成功、睿智、强势得多的嘉宾,敢于亮出自己的态度还远远不够,好问题往往还伴随着深度。

2002年,小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后,中国大学生问了国人都关心的:“昨天您和进行了谈话,并且开了联合会,您在这个会上没有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否会包含台湾在内?另外,我还想问,谈到的时候,您说和平解决,那么您对和平统一到底有怎样的看法?”

小布什赞赏地微笑着,用“非常好”为这个问题定了性,接着回答:“和平、对话是美国的态度。”然而,提问的清华学生显然对此并不满足,下一位提问的同学非常默契地延续了这个问题:“很遗憾,您刚才还是没有明确地回答,您总是说和平解决,而没有说和平统一:三天前您在日本访问,在议会发表演讲时说,‘美国将牢记对台湾的承诺’,我想问总统先生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否还牢记它对十三亿中国人的承诺呢?那就是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政策。”

两次连番提问,中国大学生对思考的深度让小布什疲于招架,绕了半天还是不得不正面应对。一问一答本来就是一个探求观点、挖掘深度的过程,在思想交流层面上人人平等,如果你一味地礼让弃甲,避而不提真正有内涵、有价值的问题,反而是对回答者极大的不敬重。

相比之下,此次奥巴马访华,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个颇值得回昧:“总统先生,您好。我们非常荣幸来到这儿。我找了一个网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来自台湾的一位同胞。他说:‘我来自台湾,现在在大陆做生意,两岸关系在近年来不断地改善,我在大陆的生意做得很好。当有人在美国说美国想向台湾售武的时候,我们非常担心,因为这样的话会破坏两岸关系。’总统先生,我想知道您是否支持改善两岸关系?”

,好领域;借普通台湾同胞的立场,好角度;借个人经历说对台出售武器,好切入点――但遗憾的是,刚开了个头却又迅速煞了尾,最后的提问避重就轻地落在“您是否支持改善两岸关系”。此问一出,答案就变得不再那么令人期待,因为这个问题问奥巴马,跟问美国州长甚至是某位不知名的美国杂货店老板,得到的答案恐怕都差不多。如此生硬、风格突转的提问,让我们忍不住自问:我们为什么不会提问了?

三种问题出口成伤

盘点近年来大学生在讲座、交流、论坛中的各种提问,我们不难发现,好问题越来越少,三种让嘉宾郁闷不已的问题却随处可见:

极端功利型 常去高校演讲的李开复曾经不无委屈地说:“中国大学生动不动就让我给他的前程来个规划,给他出国提点建议,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怎么建议?”不少大学生总指望通过嘉宾的一个回答,就搞定自己在学业、恋爱、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所有问题。此类极端功利的提问还包括:企业主管来了问“能不能招聘我”,成功人士来了问“能不能为我设计一下人生计划”,学术专家来了问“能不能指导一下我的论文”……面对这种问题,我只能说,低头看不到脚趾是件可怕的事,低头只能看到脚趾是件更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