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前行十篇

时间:2023-04-08 17:14:49

感恩前行

感恩前行篇1

一路感恩前行演讲稿

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会发现人生中需要感恩的人有很多,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我的朋友,给了我关怀和友谊;感谢我的老师,给了我知识和技能;感谢曾经伤害过我的人,因为你们让我变得更加的坚强。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许多同学不懂得感恩,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其实感恩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只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只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轻轻地说声:谢谢你!

生活告诉我们要时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才会变得更加得善良。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过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为一只狗让路的故事吗?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校园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清洁的阿姨,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的尊重自己。

带着感恩的心去观望,所有的阴霾散尽。上周六做义工去盲人学校的经历,令我刻骨铭心。忘不了那天真的面孔,忘不了那憧憬的声音,更忘不了那双美丽而无神的眼睛,当被一个可爱的小盲女拉着手,满是向往的问我:姐姐,天空真的是天蓝的吗?天蓝又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的心被那天真,被那憧憬重重的敲击。我的双眼吟满了泪水,那一刻,我从心里感激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躯,让我看到了五彩的世界。感谢生活,在时光还没有消逝的无影无踪的时候,教会了我用感恩的心去生活!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

xxxx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感恩最好的诠释。心怀感恩,拥有诚信,作为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接班人,让我们积极带头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吧!

最后,衷心地祝愿城建技校在感恩之风的氛围下明天会更好!

一路感恩前行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动 感恩 感谢》!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会洒满阳光,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辉煌灿烂的前途。而我认为在我们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恩感动感谢,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也温暖着你。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那位普通的母亲吗?她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双膝跪地,双手扶地支撑着穹隆般的躯体向我们展示那爱的伟大。还记得她的身体下面3、4个月大的小宝贝吗?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安静的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温暖。还记得那条永恒的短信吗?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句用生命诠释的伟大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施与,是她用生命支撑孩子的希望,唤醒了多少面对关爱已经麻木的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上幼儿园时,接送你的是爸爸妈妈,你的记忆中是否还有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上小学了,帮助你的是爸爸妈妈,披星戴月送来接往。下了班,拖着疲惫的身体还要为你做饭辅导功课。上了初中,路变远了,心更近了,那时时刻刻得艰苦啊,担心路途上安全的,是你的爸爸妈妈。学费花费大了,节省家庭其他开支为你省出学费的,是你的爸爸妈妈。我们人大心大了,操心你的身心健康,往往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的,还是你的爸爸妈妈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的回报又是什么?是父母拖地,抢过了他们手中的拖把,拖走他们一天的疲劳;父母病卧榻上,你递上一杯暖茶,温暖他们的心;父母生日,你精心制作一张生日贺卡,送上一份真挚的祝愿;父母失落,你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驱走心中的伤痛;为你的学习,父母苦口婆心,你压住心中的烦躁,甚至是正确理解,微笑以对,好言抚慰。看到父母那缕缕银发,丝丝皱纹,你能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为父母分忧解愁。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树木对大地的回报;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姿态各异的图画,那是白云对蓝天的回报。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们怀着这一刻感恩的心,共同唱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路感恩前行演讲稿范例

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

古有韩信一饭千金黄香温席今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古至今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积极学习弘扬与传承。

学会感恩,就能够创造一种爱的力量。她是一位生意上的普通人,他则是一个在路边捡废品换学费的贫苦男孩。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们相遇,生意冷淡的她被男孩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决心资助他。若干年后,男孩长大,找到工作,便定期给她汇款,以示感激。她不收,男孩便把钱存着,最后用她的名字给一所山区小学汇去这笔沉甸甸、满怀爱意的捐款。小城轰动,都来采访这位生意不景气的人,也报道了这段感人的故事,她的生意又重红火了,因为她的善举,更因为男孩的知恩图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美国罗斯福总统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罗斯福总统家里失窃,一位朋友忙写信来问候。总统却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决不是件好事,但罗斯福总统却能心怀感恩去积极面对,我想,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吧。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将变得的更加美好。

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它将日常的生活描绘得更精致;它把平白的图画抹上鲜亮的色彩;它使原本阴郁的色调焕发光明;它让瑕疵与不尽人意添补得更加完美。

感恩前行篇2

——自强之星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们,可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先来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曾欢,来自13级生技二班。我喜欢乒乓球、羽毛球、英语,还有李易峰。我是湖南郴州人。

今天站在这里,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貌似参赛选手中就我一个大三的,被那么多小鲜肉包围,我真的压力山大啊!但我最后还是来了,原因有四个:首先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毕竟大三了,这样的机会也是一次比一次少;其次,我是想来听一听其他同学的自强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第三个方面呢,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不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太多遗憾。所以,我今天站在了讲台上。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我想说一说我的家乡。我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偏远山区,四面环山,景色优美。但是这就造成了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生活条件艰难,父母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我学业的重视。妹妹出生后,迫于生计也为了我能接受好的教育,父母毅然踏上了打工生涯,把年幼的妹妹托付给老弱多病的外婆照顾,而四年级的我便开始了寄宿生活。乡下的寄宿条件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不分年级和班级,男生女生只能分别挤在一间用教室改造的简陋的寝室里生活。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干菜,一吃就是一个星期,偶尔能吃上一次方便面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学校没有热水洗澡,我们只能周末放假回家的时候洗个热水澡。你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候我的小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现在都不敢相信我是那样过来的,真的很佩服那个时候的我们。小学三年的寄宿生活下来,我学会了洗衣服做饭,学会了生活自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有时一个教师要负责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我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干劲,学习成绩却从不曾落下,一直名列前茅。我深知父母在外十分不易,寒门学子当自强。初中时因为成绩优异而享受了学校的学费减免政策,也为父母减轻了一些负担,最后中考以总分7A的成绩进入了县一中的重点班。高中三年除了学习力争上游之外,我一直担任着班级团支书,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奈何命运给我开了一个玩笑,高考时我擅长的语文考试失利。我高考后一直躲着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真的没脸见他。此时家中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家中仅有的土砖房因暴雨倒塌,父亲因过度劳累体重急剧下降,母亲的身体也一直很虚弱,而妹妹即将面临中考。高考后我一度陷入对父母满满的愧疚当中不能自拔,我恨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是他们的理解和安慰让我走出了高考的阴影。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不会再辜负爱我的和我爱的人,我的大学要过得充实而精彩。开学那天我没有让父母送我,我不想让父母操心。大学,我必须全力以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我大一平均成绩班级第二,综测排班上第三,而大二平均成绩班上第二,综测排名班上第一。我相继一次性通过计算机省二、普通话等级测试、英语四六级、大学英语四级口语,并获得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长沙市芙蓉区欣国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助残志愿者先进个人"、校青协"年度先进个人"等等。从院学生会组织部干事到副部长,从校青协项目部干事到助童队队长,参加辩论赛、技能大赛、校运会,组织策划针对山区留守儿童的爱心包裹志愿活动、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关爱残障人士爱心行、担任新生助班……大学过去的这两年,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播正能量。这一路走来,我更多的是收获了感动和成长。

感恩前行篇3

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着理念落后、目标模糊、课程缺位、内容匮乏、途径单一、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等问题。大学生们思想独立、多变,他们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同时,处于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可以接收各种信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等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其接受的感恩教育情况怎样?效果如何?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对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对比于少儿、老年感恩现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改进感恩教育方式。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三年来,国内学者对感恩教育开始有所关注。在书籍方面,如唐晓龙的《感恩的心》、汤林放的《感恩造就卓越》等,这些读本大多是从社会哲理的角度对感恩思想进行了描述和介绍,主要内容涉及的是感恩与人生、工作、职场等方面的关系,而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专门理论著作研究并不多见。

在目前感恩意识淡薄的社会大环境下,加强感恩教育关系到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大学生感恩现状,总结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对策。希望以此研究成果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优化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等提供服务与帮助,最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决策参考。

三、感恩的定义

“感恩”一词较早出现在《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感恩在儒家经典中也有提及,如《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学界在对感恩内涵的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感恩不仅是一种心存感谢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种由感激之情驱使的行为表示。在现代社会中,“感恩”一词增加了显著的道德印迹,它是指外界在对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带来了恩惠,个体心里认同这种恩惠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行为或一种认识。

四、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教育可以概括为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使感恩行为成为个人的稳定心态和行为习惯。可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五、感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的感恩现状

对中小学生进行访谈和研究,从感恩认知、感恩行为、感恩对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样法抽样上海几所中小学的学生,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认为感恩等同于感谢,而中学生对感恩的理解深入一些,涉及到了社会。

受访学生对父母、老师的感恩程度比较高。在感恩行为方面,有知恩、识恩父母的抚养和老师的教育;谢恩、报恩给父母做家务活,感念父母的辛苦;施恩有扶起摔跤的朋友、教小伙伴做题;懂得乐于助人、主动帮助、不求回报。但是在采访的学生里,80%没有感恩同学的意识,只有帮助同学的意识。在他们心里,同学就只是同学,没有很牢固的关联,不似父母、老师为他们操心,同学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感恩父母、老师的意识,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抚养教育。

(二)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现状研究,围绕感恩行为的认知层次(知恩、识恩)、情感层次(谢恩)、实践层次(报恩、施恩)这三个维度,在高校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在感恩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感恩很重要,对感恩的认知是积极向上的。在感恩对象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最该感恩的对象是父母,其次是老师、同学、朋友。

在实践方面,个体受到外界恩惠和帮助后把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化为感恩行为。感恩行为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别出心裁,平凡朴实、细微之处显真情。在调查中,58.8%能够记住父母生日并且主动表达心意,60.7%?J为对父母的报恩方式就是努力学习;81.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心朋友并对他们的帮助表达谢意;20.1%的学生与大学老师关系密切,经常沟通,10.1%大学生能与初中、高中老师保持联系;81.7%学生会为受灾难群众捐款,89.4%的学生会参加志愿者活动。表明多数学生对朋友的感恩行为积极,对群体感恩践行效果良好,但是对父母的报恩方式上存在欠缺,感恩师长的行为不足;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积极向上,对个体有感恩情感,会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是感恩行为存在欠缺。

(三)老年人的感恩现状

通过访谈,本研究发现老人感恩现状总体良好,从感恩对象来看,被采访的老人对党、国家的感恩程度较高,其次是社区、邻里、社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行为体现在歌颂党和国家的治理得当;对于社区、邻里,老人们经常串门,互相帮助。对于社会的感恩,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有一位老人就呼吁给年轻人让座,因为年轻人每天上下班为家庭奋斗太辛苦了,不要让年轻人让座。老人们受社会的诸多帮助心存感激,并回报社会。老年人的感恩更有一种正能量传播的意义。

(四)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对比小学生、老年人的感恩现状差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感恩对象方面:中小学生感恩父母、老师;大学生感恩父母、老师之外还会感恩同学朋友;而老年人感恩邻里、社会、国家。年龄阶段的不同,感恩对象由个体(父母、老师、朋友、他人)转向群体(集体、社会、国家)。

六、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问题

长久以来,只是一味发展经济,而忽略了许多其他因素,给社会多多少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教育机制匮乏等因素,致使当代大学生们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识。最近几年,教育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各大高校实施开展了感恩教育。但是目前还存在着部分问题有待改善和提高,在德育教育这一模块中还未把感恩教育划列在其中,甚至存在被遗忘的危险。因此,高校感恩教育这项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经过一系列调研,目前高校实施的感恩教育政策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执行的感恩教育机制还有待完善。首先,感恩教育缺乏教育部门领导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各高校的感恩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实施都离不开领导们的关注,他们关注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开展活动。若未得到领导的重视,将导致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另外,要想后续影响深远,需要持续推进,很多高校由于经费不充足,准备不充分等,致使活动无法持续推进。

其次,感恩教育载体设计不够人性化,理应贴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据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乐于接受轻松愉快而富有感染力的感恩题材电影,这不失为一个宣传的好方法。

(二)感恩教育内容空洞落后

现在的各大高校感恩教育内容过于理性,缺乏针对性和有效的实践性。目前开设的德育教育课程中并没出现感恩教育的课程。只有部分课程例如思修课会间歇性的提及这部分内容,但缺乏指导性和现实性,都是纸上谈兵,学生也都听过就忘了,并未落实到实处。高校感恩教育缺乏科学性可以归结为:感恩教育的教材很缺乏;在现有的教材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实质内容;目前能查阅到的有关感恩教育内容的文献较少。

(三)感恩教育目标定位含糊不清

其实高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以及学校实施的各类教育活动都是依照着当初的教育目标而执行的,后续的具体措施也都是为配合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改进同是受教育目标的引导。与之相呼应的是,现在进行的感恩教育中,感到有些目标定位含糊不清。例如,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太空洞,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也不清晰。

(四)感恩教育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循规蹈矩地采取了单向传授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若只一味注重所教教师的分析讲解,不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这种方式方法不太适合风云莫测的社会架构。在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背景下,再加上一些德育类教师缺乏对如今大学生们的深刻了解,必然会使开展的感恩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感恩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自去体会、感悟,才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之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包含从主动探索发现到学习辨识、践行、感悟,从而真正激发大学生们内心那份感恩之情,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另外,感恩教育不能仅归结于学校的责任,还必须通过整个社会、家庭,大家共同的支持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懂得感恩、心怀天下、德才兼备的学子。

七、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感恩认知教育

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地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二)重视感恩教育环境建设

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作为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教育环境,应当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开始,学会感恩,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恩所有为自己的发展成长付出过汗水、提供过帮助的人。校园内的橱窗内也可张贴相关的海报、名言警句等,营造气氛的同时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的感恩教育还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社会当作感恩教育的大课堂,教导学生用正面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要用“扬弃”眼光去看社会,看问题。

(三)感恩教育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恩教育也需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所以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感谢他人,父母或者老师应要求孩子们常说“谢谢”。在学校,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关心、帮助老师同学;在家里,要提醒他们关心辛勤工作的长辈,主动问候长辈,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在社会上,要培养他们的恻隐之心,多体谅弱势群体,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行?椤?

感恩前行篇4

关键词:感恩心理;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心理。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功利观念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他人的赞助和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和对困难学生开绿色通道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恩情等,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道德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高校里的一股暗流。另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是缺少一种感恩教育。就高校方面来说,当前高校注重的多是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文化教育,基本上忽略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当前的德育目标可操作性较差,德育内容空洞乏味,德育效果不佳。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决不只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家庭、爱事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反映,又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因此,当前高校德育应实施感恩教育。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感恩认知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高校要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感恩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首先要有适度的感恩愿望。要引导大学生知恩图报,但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而这将是施恩者所不希望看到的。要引导大学生拥有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认识,应该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生死关头经考验,危难之中见真情。其次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不分是非的感谢,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报答施恩者,也可以转而由人及人,报答和帮助社会公众。这对于施恩者而言,无疑就是最大的报答。第三要有平和的施恩心态。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逐着、实现着个人的理想价值和人生幸福,乐善好施和回报意识无疑将是实现这些人生追求的催化剂。由此,我们对别人施以援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的人生幸福。另外,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俗语说

“帮你是情,不帮你是理”,能帮助自己,是基于其美好

心灵及其力所能及,而对于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哪怕是故意不施以援手的,也要从人的道德水平差异的角度予以宽容和谅解,而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二、善于激发及培养感恩情感

具备了正确的感恩观念后,要使这种观念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才能在情感上受激发和启迪,并得到升华。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并帮助学生挖掘出其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唤起其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其丰富的情感。我们认为,感恩教育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情感熏陶: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模范作用极其重要。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二是要利用丰富的资源激励学生。要努力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抓住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搜寻益智育德的成语典故、寓言童话、歌曲、影视等,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另外,高校感恩教育应尽可能地寓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环境中,让大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陶冶其情操。

三、积极开展丰富的感恩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激发其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高校德育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要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进而在这种交融和行为表现中丰富、发展感恩品质,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感恩教育。例如:搞社会调查,写报告、体会;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献爱心、送温暖、送凉爽活动;写祝贺信、感恩信;每逢重大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对灾难及突发事件开展捐款、捐物活动;高校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开展道德使者活动,联谊竞赛、树典型活动;暑期“三下乡”“西部计划”“四进社区”“三支一扶”计划等。此外,感恩教育应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要引导大学生从孝敬、体谅父母,感谢、帮助老师做起,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并最终成为年青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

总之,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要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要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丰富,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促进自己、他人、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瑛.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之心[J].班主任之友,2004,(10)33-34.

[2]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感恩前行篇5

关键词:高校;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与善的情感,是全人类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施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既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高校学生整体感恩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感恩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课题组面向天津市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6份。通过调查了解当前90后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各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方向等。1.感恩意识普遍增强,但感恩行为仍存在缺失。调研过程中发现,有92.27%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75.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感恩意识非常强或比较强。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普遍得到提升,整体积极向上,对待感恩意识有着较强烈的认同感。当问到“是否清楚父母的生日,并会送上祝福”这一问题时,有26.39%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有51.72%的学生认为应该记得,但是时常会忘记;有21.24%学生表示并会在节日时间向老师发送问候,有53.65%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但放在心理不会表达出来;有30.47%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过献血、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在意识层面对感恩有了积极的认识,但对待家人、师长、社会等真正的感恩行为上仍存在缺失。2.感恩教育受到认可,但教育效果仍不够理想。调查问卷面向天津的四所高校发放,结果显示四所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75.11%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展感恩教育,35.41%的学生认为当前所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是有意义的,目前各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了较大认可。对于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55.79%的学生选择了从未参与或较少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感恩活动,说明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大部分同学仅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和网络中的一些有关宣传获得感恩教育。学生们认为目前的教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既无法满足对全体在校学生的教育,也无法形成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大学生心胸狭隘、漠视生命,甚至沦为阶下囚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的发生正是大学生道德失范、感恩意识薄弱造成的后果。通过加强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接受和欣赏周围的人和事,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各类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作用。2.感恩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给出了明确方向,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以及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祖国的情怀,使学生将建设祖国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加强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3.感恩教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通过感恩教育让高校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播撒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明礼诚信,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心怀感恩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一些温暖和关爱,少一些冷漠和无助。

三、高校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做法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效性。造成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缺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有关系,因此,想要真正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加强感恩教育。本课题组因只面向高校做了有关调研,因此,重点研究高校这一主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注重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的结合,使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将感恩意识的提升与感恩行为的体现结合起来。1.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等知恩感恩的古训箴言,可见我国的感恩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面对“90后”高校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通过橱窗、书籍、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和学习传统文化,利用国学经典教化学生,提高当代大学生岁中华感恩文化的知晓率。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话剧、论坛、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演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将这些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将优秀感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调研发现,高校有关感恩教育方面的宣传,大多是配合有关活动阶段性地开展,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感恩文化氛围不浓郁。首先,在校园环境布置上随处体现感恩文化。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景观布置、楼宇、街道命名等,处处营造感恩环境。其次,把握各类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感恩文化展示活动。最后,挖掘身边感恩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例如,教授捐资助学、校友返校设立基金、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事例等,利用校园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作用。3.设置感恩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较以往更注重感恩教育,但是几乎没有高校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导致感恩教育在课堂教育上存在缺失。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科学的设置,为高校感恩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系统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帮助大部分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培养良好品德,树立社会责任感。另外,要在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当中融入感恩教育,真正使感恩教育常态化,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感恩教育的主体,使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进而将感恩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后工作中,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4.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活动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但是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等问题。高校感恩教育活动集中为讲座、征文、班团会议等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不同的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经常性地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得到真实的感恩体验。例如,针对贷款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教育;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新生入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开展对父母、老师、母校的感恩教育;组织捐款捐物、支教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等,真正将感恩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王莹.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3-96.

[2]李洁琳.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4):42-43.

[3]王海彬.浅析传统文化作用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应用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1):78-79.

感恩前行篇6

关键词:感恩;精神支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58-01

参加工作十多年以来,一直在教育的最前沿。对于小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饭盒里剩一多半的菜和饭不吃,去买小食品;不是新衣服,不是名牌不穿;放学家长背着孩子的书包回家等等已经屡见不鲜了。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老大”,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早已经忘却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孝于亲,所当执”。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对于“感恩”更是不屑一顾。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为了我们的社会,更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音乐教材中所表现的感恩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概括地说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感谢父母的恩情,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多角度理解父母之恩。如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教育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献给妈妈的摇篮曲》为我们讲述天真的孩子 沉浸在妈妈温暖的环保里,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真挚的母爱以及母爱的伟大。

祖国提供悠久文化之恩。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用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学生。如《长江我的家》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曲调优美抒情,使学生感受长江的雄伟气魄。如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展示了一幅山青水秀的图景:“树木长成排”、“草地像绿海”、“清泉为你流”、“鲜花为你开”。同时,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伟大。

社会给予良好成长环境之恩。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有爱心,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二、正确运用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获取信息,引导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歌曲或乐曲,写人记事的乐曲,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重点在于情感的表达,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音乐课上,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感恩”的内涵。课外活动或家庭作业中,可以结合音乐课内容布置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学校、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大自然。

情感体验,懂得感恩。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恩的内容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父母之恩的歌曲或乐曲仍显得寥寥无几,这必然导致孩子在情感体验方面的不足,同时阻碍孩子在感恩上的想象体验和思维体验。因此,老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父母在孩子14岁以前把他(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告诉孩子,使孩子在想象中体验父母将他(她)拉扯大所受的苦和累。还可建议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吃苦受罪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些风雨,体会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

感恩前行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一、引言

1.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近期一段时间对于中学生的各种行为的报报导,出现了很多中学生不尊敬父母、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的行为。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呼吁的浪潮。从实际来看,感恩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敏感的年龄段,他们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期以及叛逆的时期。目前的初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尊敬父母和师长等行为。主要是初中生中没有形成这种意识以及没有接触到实际的教育,他们身上永远都不可能形成一种感恩的意识和美德,也不能使得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助于他人的行为。初中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感恩教育只能通过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把学生的感恩教育逐渐渗透到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逐步形成感恩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父母、师长、朋友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通过语文教育来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会感恩精神的主要方法。因为语文教育主要就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来逐步加深其在学生的观念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不断强调和实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感恩方式以及逐步养成感恩的习惯。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老师的亲自指点。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挖掘有关感恩的话题和题材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以及身边和不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有助于感恩意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权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此项教育的认真程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中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以及主要的手段。

二、我国初中感恩教育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基本家庭组成模式

目前的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的逐步加大,一般的家庭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基本的家庭构成情况是父母双方、爷爷奶奶双方以及外公外婆双方和一个孩子。因此,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对于他们的需求更是一应俱全。他们身在无限的溺爱之中,所有的长辈都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办好。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养成,孩子就会对身边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也不会特别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一直发展到初中时期的话,这个时期正是发展和形成自己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就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原来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就是学生只会只顾一味地索取,根本不懂得感恩所为何物。从我们的上文中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感恩精神。关键的一点来源于家庭的原因,试想,如果一直生活在此种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又怎么会形成。

2.社会大形势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的话,年轻人普遍存在缺乏感恩精神的现状。所以说是在初中时期就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而语文教育是初中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n程之一。作为一个极其有优势的载体,对于目前许多学生不知感恩的现状,可以通过此项举措得到相应的改善。根据近来的一则报导,有一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写信,当中指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懂得感恩这一现状。这一则报道揭示了我国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缺口。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多重诱惑同时存在的时代,对于感恩的传承的确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1.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想要通过语文教育这种方式来我国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极其强烈的感恩氛围。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感恩的校园人文氛围。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校园文化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如果校园到处都是关于感恩的宣传以及跟感恩相关的人和事的话就会一步步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概念化的加深,从而使他们自己也有一股愿望想要成为一个具有感恩精神的人。

2.关于感恩文化的宣传栏

因为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角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不断加深以感恩为主题进行的活动。例如,在教室的最后面的知识角中多写上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文摘和故事,这样可以供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另外在校园里的文化宣传栏中也可以张贴跟感恩主题相关的海报以及学生的文章等来供全校的师生学习等。另外,在全校师生的集体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加入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全体活动等。

3.注意事项

在对学生的感恩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具体表现在感恩教育不要出现得太频繁以致于学生都有一股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要做到恰当和适当两点。

参考文献:

[1]黄顺朝.如何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01期:112-112

[2]肖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8期:56-56.

感恩前行篇8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行为;感恩决策;体验效用;决策效用;预期效用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78-04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恩与道德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感恩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过程,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情绪最直接的体现,而是否做出感恩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感恩决策。因此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从感恩决策的独特视角剖析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决策评估系统和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影响机制,从而有助于高等学校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感恩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感恩及感恩决策

感恩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者倾向于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来理解感恩。本研究认为感恩是对他人给予自己恩惠产生的认知及伴随情绪体验并倾向做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及伴随情绪体验的最直接体验,个体根据感恩认知及情绪的作用决定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即感恩决策。根据Simon与Kahneman等人研究中的决策定义,结合感恩的含义,本研究认为感恩决策是基于感恩认知及情绪体验,个体从备择方案中评估和选择,做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感恩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个体是否做出感恩决策,取决于个体的感恩认知过程及其伴随的情绪体验。这说明感恩的体验效用主导其决策效用,因此感恩认知及其情绪体验决定了感恩决策的评估系统。

二、感恩决策评估系统

Kahneman及同事认为决策形成过程中,评价系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感恩决策的形成,同样受到感恩评价系统的影响。根据Kahneman等人的效用理论[1],感恩决策的效用主要有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和预期效用。

(一)体验效用评价

体验效用指人们的主观体验,如情绪。在感恩决策中主要指感恩情绪,即:个体面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能即时做出认知评价,产生他人帮助自己的认知,同时伴随感恩情绪产生。这种对感恩认知的即时评价和感恩情绪回忆评价过程即感恩体验效用评价。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评价的启动机制。

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的启动机制,并且是个体是否做出感恩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曾经帮过自己的好朋友突然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求助于你。如果你共情到朋友目前的窘迫和迫切求助愿望,并回忆起朋友曾在自己为难之时“雪中送炭”,就会产生强烈的“知恩图报”动机,促使你做出最合适的感恩决策。

(二)决策效用评价

决策效用指人们决策时的外显性偏好与行为特点。Kahneman 和 Tversky (1979)提出决策的预期理论[2],预期理论是一个描述性决策理论,其中包括一个价值函数和一个决策权重函数(见图1)。根据预期理论,个体的决策效用在感恩决策的预测与执行中存在着偏差。

1. 参照点依赖法则

参照点依赖是指个体做决策时的收益或损失关注相对参照点变化, 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参照点可能是决策者的现状,也可能是他的期望或目标。感恩决策也受到参照点依赖的影响。导致决策分离效应的原因是个体参照点在“自己收益维度”还是在“他人获益维度”的决策过程。人们最终决策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会选择合作决策。由此看出,感恩决策的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个体更倾向做出合作利他的亲社会行为。

2. 损失规避法则

预期理论提出的价值函数呈S型,受益区域为凹型而受损区域为凸型,受损区域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域的陡峭,所以决策者在决策后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等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大得多,这即是损失规避。在感恩决策中,个体努力规避的是人际关系损失。个体受到他人恩惠时产生知恩图报的积极情绪,个体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行为,做出积极主动的感恩决策。

3.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指离参照点越近,人们对损益值的变化越敏感。但损益量积累到相当数量后,随着损益值增加,边际效用减少。感恩决策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效应非常显著。如个体经常接受一位亲戚的恩惠,感恩积极情绪的边际效用会减少,甚至会“习惯化”接受亲戚的恩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此外,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决策同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4.心理账户

(1)两笔收益应分开,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所以分开两笔收益要比整合两笔收益所带来的愉悦感更大;(2)两笔损失应整合,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所以整合两笔损失要比分开两笔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更小;(3)大得小失应整合,即一笔大收益和一笔小损失的情况下,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部分要比收益区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损失规避),所以两者整合要比两者分开所带来的愉悦感更加强烈;(4)小得大失应分开,即在一笔小收益和一笔大损失的情况下,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因此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3]。

5.高潮-结尾法则

高潮-结尾法则是指人们在对快乐或痛苦体验进行回忆评价时,通常只对情绪体验的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记忆犹新,而对情绪体验的持续时间不敏感。因此,个体感恩决策时给予他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的效果更好。因为受到对比效应的影响,感恩情绪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在他人经受最痛苦体验时得到恩惠产生的感恩情绪,比体验幸福时得到的感恩情绪更加强烈。

(三)预期效用评价

预期效用是个体基于过去的经历,对决策结果的反馈进行预测和评估。个体根据行为预测结果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行为决策调整。[4]根据预期与结果反馈是否一致,可以分为正确预期与错误预期,如果个体决策前的预期与决策结果反馈一致,个体感到满意;反之,个体感到沮丧。如大学生施恩帮助他人时,通常想得到感恩回报的结果反馈,如果对方回报于他,他觉得满意;如果对方没有回报,那么他会伤心。另外,根据预期的情绪效价可以分为积极预期与消极预期。个体能否对感恩决策做出正确预期,决定了其未来感恩情绪的水平。个体的预期效价决定了感恩决策后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积极预期能发挥安慰剂效用。[5]

三、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

(一)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

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的启动机制,是个体“知恩”的表现。大学生对他人情绪与认知的“感同身受”促进他们产生利他行为动机,选择合适的行为施恩或感恩他人。所以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作出感恩决策的前提条件。

情绪共享是产生共情的重要途径。情绪共享是个体知觉到他人的动作、表情或声音等外部信息时,会自动地、同步地模仿,使个体产生同行的表征共享。[6]据此理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感恩教育工作可以从加大感恩教育宣传力度,教育大学生提高对他人施恩的认知能力;为大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感恩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如大学生扮演父母角色扮演、模仿父母行为,知觉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促使大学生“知”父母恩,“感”父母恩,产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动机。

(二)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相互帮助的事情。向他人求助之时、接收他人帮助之后,都需要通过言语表达你的求助需要和感恩之情。大学生的感恩表达可以根据“乐观编辑”法则。因为施恩者得到你真诚丰厚的感谢产生的愉悦之情会冲淡你求助小事的压力感觉。这样,大学生在良性的相互帮助和积极表达感恩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感恩氛围。

此外,参照点效应对感恩表达也起到重要作用。个体受到参照点依赖影响,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产生分离效应,是因为个体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才选择合作利他的决策。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他人对感恩的回报,把感恩决策的参照点定在“他人收益维度上”,鼓励大学生合作利他的感恩行为。

2.高潮-结尾法则提高感恩策略

大学生对情绪体验,如愉快或痛苦经历进行回忆评价时,通常以情绪的高峰和结尾部分对总体评价有预测作用。因此,大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首先一定要给予他人全力帮助;其次,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人时要帮人帮到底,切忌半途而废;最后,给予他人恩惠时“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的效果更好。因为人们在经历痛苦需要求助时,及时得到“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产生的感恩情绪更加强烈。

3.赠送礼物的感恩策略

大学生表达感恩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赠送礼物给施惠者。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礼物才能使施恩者更加高兴,更能体现我们的感恩之情呢?根据上述即时满足的原则,个体常常存在即时满足行为,但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来减弱即时满足行为。Simonson(2002)的研究发现,[7]大多数个体能够自我控制,即使有足够的金钱享乐,也会为了避免享乐带来的内疚感,不进行奢侈性消费。但个体在同等价值的奖品选择中,如欧洲旅行套餐或等值现金,个体更倾向选欧洲旅行。这一结果表明,只要有机会,个体就倾向逃脱自我控制的束缚,选择奢侈性消费。所以,当你想赠送礼物表达感恩时,同等价值的普通商品和奢侈品,应该赠送施惠者不经常购买的奢侈品,施惠者可能会更加开心。

4. 损失规避感恩策略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互助行为中,大家依然秉承损失规避的原则。已有研究发现,损失规避的系数一般在2至2.5之间[8]。因此,当大学生要回报施惠者的时候,至少以施恩者给予帮助的2至25倍回报,施恩者才会满意,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

另外,选择权利能减弱损失规避[9]。所以,当你回报施恩者的时候,主动与施恩者沟通,给他一点自主选择权,可能会提高施恩者的满意程度,回报决策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

1.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正确预期

预期效用是个体基于过去的经历,对决策结果的反馈进行预测和评估。大学生施恩帮助他人时,通常想得到感恩回报的结果反馈,如果对方回报于他,他感觉满意;如果对方没有回报,那么他会伤心,甚至愤怒,以此反馈结果调整行为,减少施恩助人行为。因此,高校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施恩助人行为的正确预期,把感恩决策预期定在“他人有利维度”上,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不是必须要求他人更多的回报行为。正确预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水平。

2.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

预期效用的情绪分为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积极预期多为自己的助人行为能使对方解决“燃眉之急”,对方感激自己的施恩行为;消极预期一般认为自己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受恩者的感恩,大多数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接受感恩后不会知恩图报等。积极预期决定了感恩决策后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积极预期能发挥安慰剂效用。[10]大学生对施恩助人的预期主要受到强化学习的影响,即以往类似经历和替代性观察学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施恩的预期。如果大学生之前曾帮助别人,并得到他人积极真诚的感恩,那么大学生更倾向对施恩助人决策的结果积极预期;如果大学生是第一次帮助他人,那么他会根据观察他人助人行为的结果,进行替代性学习后得到预期。

因此,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首先要教育大学生群体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的以往施恩助人多为积极结果反馈,积极结果反馈能够增强大学生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其次,高校感恩教育要通过大量知恩图报的事迹或影片宣传,使大学生形成对“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积极预期又能进一步促进感恩决策和施恩助人行为的增加,因此,高校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感恩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感恩决策评估系统对大学生感恩行为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策略,要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建立良好的感恩氛围,促进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感恩决策作为群体决策的一种形式,也会受到群体决策偏差的影响,如从众效应、责任分散等效应的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尽管对施恩者存在感恩之情,但受到从众压力影响,没有采取感恩决策与行动,最后采取“随大流”决策。因此今后研究中,高校感恩教育管理不仅仅关注大学生个体感恩决策,也要对大学生群体感恩决策深入研究下去,给予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更多感恩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1]Kahneman, D., Wakker, P. P., & Sarin, R. Back to Bentham? Explorations of experienced uti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2, 375-405.

[2]Kahneman, D., & Tversky, A. .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47, 263-291.

[3]Thaler, R. H.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1985,4, 199-214.

[4]王会丽, 冯廷勇, 李红等. 决策后反事实思维过程:来自ERP研究的证据[J]. 科学通报, 2010,55, 1113-1121.

[5]Zanolie, K., Van Leijenhorst, L., Rombouts, S. A., & Crone, E. A. Separable neural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feedback processing in a rule-learning task. Neuropsychologia, 2008,46, 117-126.

[6]Decety, J. Naturaliser l′empathie[Empathy naturalized]. L′Encéphale, 2002,28, 9-20.

[7]张军伟, 徐富明, 孙彦等.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1096-1103.

[8]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5, 193-206.

感恩前行篇9

20xx学校庆祝策划感恩节活动方案_感恩节活动策划(一)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以感恩为切入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牢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进而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在社会上形成德育功效上的渗透辐射。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活动意义:

通过感恩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增强队员的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倡导队员从我做起,从感谢身边的人做起,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以及社会的关爱和扶持,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体会人家最为浓厚的情感,学会感恩。

三、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2日---12月10日

四、活动安排:

(一)、开展三个感谢活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学校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

1.感谢父母养育我

一、二年级学生开展护鸡蛋活动。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保护一个生鸡蛋一天,使它毫无破损,以此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呵护与养育之恩。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活动的体会,回家做一件令父母高兴的事。三、四年级动员每一位学生以感恩为主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表达感恩之情。(每班于12月10日前选送两篇优秀书信上交学校大队部。)

2.感谢学校教育我

(1)五、六年级学生开展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活动。以书信方式交流自己对老师想要说的话或想要表达的感激之情。(每班于12月10日前选送两篇优秀书信上交学校大队部。)

(2)我爱学校手抄报展评活动。(每班12月3号前上交上交2份)

(3) 开展我的校园,我美化大扫除活动。

3.感谢他人帮助我

同学是学生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有感谢,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事活动

(二)各班举行感恩主题班队会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并请每位班主任上传一份主题队会活动设计方案到校园网站-德育广角-班主任工作。(12月3日前)

(三)动员每位学生自制一张卡片,写上一句感恩的话,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感激之情。

20xx学校庆祝策划感恩节活动方案_感恩节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目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思想和传统,在我们这个有着浓厚传统的礼仪之邦,文化里记载着数不尽的感恩故事。在西方,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日为感恩节。现在感恩节走进东方,走进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都希望以独特的方式感谢身边的人,希望他们生活在幸福美丽的世界中,感恩祖国!

二:活动主题

感恩爱心人,回报恩情人。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准备

1,购买各色卡纸、蜡烛,制成卡片或字条的形式。

2,准备一块展板,修饰一下成为感恩板。

3,张贴海报,宣传感恩的意义及本次活动的内容,鼓励大家感恩,并联系学校广播,希望他们能在广播中宣传本次活动,感恩节当天反复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

4,拉横幅宣传、组织青协在各系部宣传。

5,收集有关感恩父母,老师,祖国等图片。

6,摄影师摄影、会场的音响、灯光、调试。

7,请领导、赞助商、学生父母等到晚会现场。

六:活动内容

第一个(两周时间):在全校发起感恩的倡导,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qq聊天的方式为身边的人献上祝福,带去感恩。即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感恩节那天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致以问候。为老师、朋友、献上感恩的祝福,诚挚的谢意。

鼓励提倡离家偏远的同学提前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发放卡纸让同学写下最理想感恩的人或事,然后贴在感恩板上;组织各系部横幅上签名,完后悬挂横幅,使感恩深入人心

第二(7天时间):感恩演讲比赛,内容涵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言、要感谢的人、或是深情的讲诉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等等;时间在35分钟左右。

对于演讲的评分规则:演讲的内容深度、演讲者的神情、仪表、语速、观众的认可度几方面进行评分。

评分细则:满分为10分、内容肤浅的扣掉1分、紧张怯场,忘词扣掉3分、仪表不整扣1分、语速太快,咬字不准扣2分。

初赛选拔出1520人进入决赛,决赛最后选出6人。要在晚会时进行朗诵表演。晚会结束颁发奖状。

第三:感恩节晚上举办感恩晚会,晚会的节目紧绕感恩开展,节目有:《感恩的心手语表演钢琴伴奏》、《感恩话剧》、《感恩小品》《感恩朗诵》感恩歌唱《母亲》、《父亲》、《朋友》。

互动环节:选两个观众现场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晚会中途,由领导抽取第一环节的卡片并念出内容,作为中途互动,主持人宣布贺词、赞助商。晚会结束后由领导颁发演讲比赛奖状。领导接见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并合唱《爱的奉献》。然后在理工大楼前放飞感恩气球。

2、时间安排:

七:活动经费

提前预算活动经费,安排青协外联拉赞助。

八:注意事项

1,注意人身安全。

2,活动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物品。

3,晚会现场秩序的维护。

4, 后台人员安排好演员出场顺序。

九:活动总结

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经费的核实上报,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20xx学校庆祝策划感恩节活动方案_感恩节活动策划(三)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以感恩为切入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牢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进而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在社会上形成德育功效上的渗透辐射。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活动意义:

通过感恩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增强队员的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倡导队员从我做起,从感谢身边的人做起,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以及社会的关爱和扶持,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体会人家最为浓厚的情感,学会感恩。

三、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5日---12月3日

四、活动安排:

1.动员每位学生自制一张卡片,写上一句感恩的话,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感激之情。

感恩前行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缺失原因;教育对策

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我国的灿烂与辉煌,源远流长的感恩教育孕育了民族的文明与善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一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感恩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文明社会里,只求享乐不知感恩,只求索取不知奉献,只求权利不履行义务的现象相当普遍,青少年中感恩思想荡然无存,感恩教育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危机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敢于直面现实,找到实施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下面就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即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感恩精神,健康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社会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维不断涌现,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学生也不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了,人们行为功利化,贪图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脱节,给学生感恩带来困惑,导致感恩教育严重缺失。

(一)家庭因素

1.家长认识的错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由于竞争压力、世俗成功等因素的影响,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今后在社会上才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家长对孩子播种了爱的种子,如果收获的并不是爱的果实,家长的焦虑就节节攀升,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于是把孩子的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成绩搞得扎扎实实,上幼儿园就补课,出现幼儿园变小学,小学变中学,中学变大学,大学变不学的奇怪现象。久而久之,家长对孩子的精神困惑和不安,知之甚少,这种专横的慈爱,却让孩子产生恼怒、自私、冷漠、挣扎、反抗,导致感恩意识的缺乏。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当多的家长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家庭中缺少或者没有学习氛围,忽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缺少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缺少关怀,情感受挫。多数孩子与父母相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向往接触却找不到切入点,渴望表达却无语言。有的家长为了眼前利益,外出打工,将从未离开家长的孩子扔到陌生的环境,孩子惶恐无助,丧失对家长的信任等,造成感恩教育缺乏。

3.家庭暴力的影响

在农村家庭中,家长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低,方法差,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辄打骂,奉行“黄金棍下出好人”的古训,使代沟加深,造成感恩教育缺乏。

(二)学校因素

1.理念缺乏,评价单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指挥棒指导下,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无论学生品行多好,感恩意识多强,在中、高考时只要差分,哪怕是半分,“深山”就无情地横在他前面,即使品行差点,感恩意识弱点,只要上线,一定是要录取的。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呈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更多的中等生和一般学生,只重视学生智育,轻德育,出现德育工作“喊得凶,抓得松”的奇怪现象,存在“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错误做法,学生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导致感恩教育苍白无力。

2.缺乏课程设置,无具体内容

目前中小学学校没有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专门感恩教材,感恩教育只能在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打球,没有时效性,没有说服力,在教师、学生心目中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教师也无心认真教,学生更不愿意认真学。

3.责任不清,目标不明

4.流于形式,内容肤浅

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专职的教员,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常常流于形式,或借升旗仪式,或演讲比赛,或偶尔请从事感恩教育的机构开展感恩教育。由于时间短,内容肤浅,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不能从根本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多数学生听后没有入心入脑,没有内化,没有形成共鸣,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能点燃感恩的火花,扼杀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天性。

(三)社会因素

1.正面教育与负面影响的冲突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的都是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健全等等正面的、完美的正统教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减少,人际关系疏远和冷漠,在一栋房或一层楼内,有鸡犬相闻,人与人之间却是老死不相往来。无法使学生的感恩情感得以内化和升华,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2.人才观的错位

当今社会,不管是企业招工,还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一律采取的都是经过考试择优录取,重点考察的是人的技术水平,文化知识和学历。没有从根本上考察感恩意识,致使招录的人进入岗位后纪律松懈,工作敷衍,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不向前看却向“钱”看。

3.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失调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际关系被打上功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打破了感恩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冲击了传统美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渐渐膨胀起来,忽视自己的责任,夸大他人应有的义务,无视身边其他人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希望周边的人、物绝对服从于自己。

三、感恩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认知水平

感恩教育不是神秘而诡异的教育,它是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实际,用眼可以看、用手可以摸、用心可以感的教育。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用诚心和行动予以回报。

2.创新感恩教育模式,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教师必须提高思想修养,把传统美德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途径挖掘符合学生实际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人材料和故事,系统地、全面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3.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

家长必须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情关系,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多渠道、多形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必须更新观念,落实好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配备,以丰富的内容激励学生、以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