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1:04:20

感恩教师论文

感恩教师论文篇1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

感恩教师论文篇2

一、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地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研究的内容

目前,我国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涉及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是从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等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可见,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幼儿感恩的培养。

二、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者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时,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却不懂得施恩。[1] 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 [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真正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使得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幼儿从小就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从未体会到艰苦朴素的生活,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圣人,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地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地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三、幼儿感恩教育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等人在2001年提出的,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 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年)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陶志琼(2004年)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 赵晓芳(2006年)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层次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研究。第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且缺乏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参考文献:

[1]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感恩教师论文篇3

社会提供个人生存的条件,一是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备了先天的生理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一旦真正脱离社会,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个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互相满足其各自的需要。社会是人们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不论是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还是心理情感、文化娱乐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提供给他的社会条件,都要受到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理论看。这一属性不仅是感恩的重要根据,而且使感恩成为可能。如果说感恩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思想和行为必须是被人感觉和认识的,感恩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本能的或盲目的行为。黑格尔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马克思在创造自己新哲学的时候,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和自我意识看作是脱离人体而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错误,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感恩的问题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质特征,那么,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树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质:感恩就是关爱世界,感恩就是回报社会,感恩就是奉献人生。人的精神属性,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抓住人的精神这一特点,利用一切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这两个字的结构,都离不开心,都以心做基础。这说明,感恩与否,关键在于心。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须使感恩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敏锐性和易感性,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而获得的,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情感态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使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二、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核心,社会活动为基地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对家人养育感恩、对老师教诲感恩和将感恩付诸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精神加强,相互扶助,共同学习,促进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学校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团队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动在各大学广泛开展。通过对周边10所院校随机调查,97%的大学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经常开展,9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3年5月,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尽管如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环境变化

包括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现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人际关系、经济环境、思想认识、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现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总体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为出发点、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动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感恩教育的本质甚至方向性的问题,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树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实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关系时很可能带有功利性质和趋向,进一步影响其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判断和事物判断能力。

(二)体系缺陷,忽视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团队精神的对接

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单一而肤浅,大体上仍然是维系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会的说教,之后是补充感恩实践活动等方式,看起来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实则这种感恩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了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接,以及与科研团队精神的链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辅导员老师说一套,专业老师教自己的专业,似乎两者毫不相干,学生也是认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还认为耽误自己的学习。最有的结果是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理念行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学生陷入对感恩教育的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过多,榜样效应明显,实质方法和内容不够

一是灌输和示范性教育过多,民主化内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上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二是物化形式明显,精神熏陶缺乏。这其实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学感恩教育普遍开展,但成效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过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强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样,开展感恩活动,然后予以物质表彰和鼓励,并没有去从身边细节问题、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结果是学生对感恩的实质缺乏认识,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术不正地去感恩。其实我们在很多细节场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学生感恩的行为,比如学校田径场乱丢垃圾却没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去主动清扫。大学生不珍惜清洁工劳动,任意将食品袋丢弃教室等等。反而在学校组织的所谓感恩教育活动时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感动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样,感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也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这种理念教育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产生效果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让学生知道掌握本领、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做好份内事情,身边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对家庭、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没有必要经常开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二)专业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看似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它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要把这种教育与纯专业教育两分和割裂。在明确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应当考虑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比如专业教学老师可以在专业教学和考核中强调专业学习与感恩关系,强调团队科研精神,强调创新,强调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这些都与人人之间和谐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关系,也为大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目标和实现价值提供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学好专业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条件。感恩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使感恩意识和行为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这些文化的重要基础,也体现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比如校园广播、报纸、阅读、班会等)广泛宣传和弘扬感恩事例,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感恩在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让感恩意识扎根和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也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几种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贯穿于感恩教育,共同构建以感恩为主线和基础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实践教育

感恩教师论文篇4

第一,整合提升,就是将感恩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确立了“让感恩成为习惯”的德育新目标。一是找准结合点,开展了“感恩习惯内省”活动,让学生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自己急需培养的良好习惯及存在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形成 “向善”的内驱力。二是分层确定习惯矫正目标。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按尚未形成的习惯、已有良好习惯、现有不良习惯三类,分别采取“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釜底抽薪”的方法,确保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有效衔接,同步优化。

第二,榜样示范,就是拓展师德内涵,发挥教师的表率引领作用。一是引入“孝文化”,通过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 引导教师“孝待父母、爱待学生、诚待同事”,弘扬孝心教育,以教师的孝道素养熏陶、影响学生。二是倡导教师心存感恩、践行感恩。组织开展“师生帮扶结对”活动,要求每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问题生和留守生,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帮助,传递爱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第三,细化导引,就是落实感恩内容,搭建感恩习惯养成载体。一是确定了感恩教育的四大内容板块: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集体组织等的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社会的思想。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知多少”主题讨论活动,实现了明理导行。二是细化切入点。感恩父母层面,细化为“为父母做点事、对父母说点知心话,回报父母一点情”三个教育点;感恩师长层面,归纳为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送一句话等“五个一”活动;感恩他人方面,开展“同学牵手共进步”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导引学生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感恩社会方面,以“感恩社会行”活动为主线,确定了“学雷锋活动日”、“社区志愿者”、“基地实践活动”三大主题活动,确保感恩教育点、线、面的有力结合。

第四,递进强化,就是循序渐进,推进学生将“感恩之心”演化为“感恩之行”。一是“感受”触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最令自己感动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晨会以及校园广播讲故事、谈体会,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内心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善根。二是“感动”唤醒。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为学生精选感恩“心灵鸡汤”;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片,播放《感恩的心》等优秀歌曲,营造强有力的“感恩教育场”,让学生因感动而行动。三是“感恩”升华。以“我的感恩之举”系列践行活动为载体,组织举行“心怀感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签名活动,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大讨论活动,以及“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体验中升华感恩情怀与感恩行动。

第五,督导促进,就是建构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教处、团总支、班主任共教共管”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双线育人机制,明确责任,凝聚合力。二是建立“三查矫正”机制,建立并落实学生对照“习惯评价表”自查制度,班级“习惯督查岗”日查制度和学校“周小结、月汇总”通报制度,做到三管齐下,强化监督。三是每月评选一次“感恩之星”,学期末评选“尊师重教示范班”,进行表彰学习,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四是将感恩习惯教育效果纳入班级考核,通过捆绑评价,引导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确保感恩习惯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感恩教师论文篇5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害怕失败,自暴自弃,漠视关心,不接受建议,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很多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感恩意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正确引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感恩教师论文篇6

一、感恩教育背景分析

首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在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弱化,暴露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感恩教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其次,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智育,疏于对孩子实施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在这部分家长看来,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抓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在父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潮中,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不言而喻。

第三,当今社会缺乏感恩风尚的现状呼唤感恩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作为人的精神境界、高尚情操、生活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规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今日社会缺乏感恩风尚。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一己私利,从而导致不少人道德沦丧,感恩缺失。

由上可见,无论是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需要,都在呼唤感恩教育的到来。

二、感恩教育目标定位

(一)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二)分目标

1.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将感恩教育的实施纳入德育工作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保障。将学生的感恩体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体验生活化。联合家庭和社区,强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感恩实践,达到在做中学感恩。合理制定感恩教育中教、学、做的科学评价,做到以评价促感恩。

3.结合我校乃至我市学生实际编写符合学生需要的感恩教材和刊物,上好、评好感恩课,推进感恩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定期举办感恩教育研讨会,注重感恩实践,做实感恩评价,通过实践和探索建立有特色的感恩教育模式。

三、感恩教育主要内容

(一)营造感恩氛围

1.注重打造校园静态感恩文化

(1)编写感恩教育口袋书——《寸草心》,里面收录的文章都是学生根据日常感恩体验写的作文。(2)编写的校报《童心》里,每期专门设有整版“感恩真人秀”或“感恩活动秀”之类的栏目,刊登学生根据实践体验写的感恩文章、诗歌。(3)在各班设计的“感恩墙”和学校的“感恩橱窗”等宣传栏里,都会及时编辑、展示学生的感恩作品。(4)在教学楼走廊里的墙壁上,悬挂出自各班学生之手的感恩画和感恩诗歌,每幅画、每首诗歌都用镜框装裱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感恩诗画长廊。(5)各班级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根据自身特色布置班级。有的设置了感恩树、有的张贴了感恩格言,有的布置了感恩角。同时,每个班级都有植物角,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饲养植物,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培养了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2.注重打造校园动态感恩文化

(1)每个月,学校都会结合当月感恩主题,安排师生进行国旗下讲话。(2)每周二、五的小广播经常播诵学生的感恩文章,做到用身边感恩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3)各班班队会和黑板报等经常宣传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做到用身边感恩事例来教育、感染学生。(4)学校每个月开展的主题活动经常渗透感恩教育。每年4月份感恩自然、5月份感恩父母、9月份感恩老师、10月份感恩祖国、11月份感恩社会等。(5)近年来,学校还进行了感恩自然征文,感恩格言书写等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恩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6)学校“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小主持人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特色活动均以感恩教育为指导思想开展。其中,每年“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已成为我校特色品牌活动,曾被安徽电视台、铜陵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上好感恩课

《带着感恩出发》校本教材出版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依托教材,在各班每周开设一堂感恩课。感恩课上,师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感恩故事,感受故事中人、事、景、物中蕴涵的感恩情感,进而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全面地理解感恩内涵,端正自己的感恩态度,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师生通过表演感恩故事,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故事中的感恩思想,指导自己的感恩行动。感恩课能让师生集中精力学感恩,通过深入探究明白感恩之理,有效地培养了健康的感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要培养出懂得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学生,单靠每周一堂感恩课很难达到目标,需要将感恩教育与各学科有效整合,做到在各学科中时时渗透。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对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等相关学科中的内容进行认真遴选,把其中涉及感恩教育的内容梳理出来,并制定了详细安排表发放到任课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渗透。两年多来,各教研组扎实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整合,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

(四)评好感恩课

感恩课是崭新的校本课程,没有既有模式,每位上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见解,摸索着来上。上课方法不一样,导致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孰优孰劣,只能通过听、评课才能拨开迷雾,认识清楚。因此,学校各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深入到感恩课堂听好课、评好课。在评课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更好促进了感恩教育模式的形成。

感恩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感恩教育;初中语文;必要性;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从古代延续到今天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对于较多初中生而言,他们懂得此句话的意思,但很难有意识真正去做。就从近些年语文试卷中的感恩题材的作文来看,较多学生写父母、亲人的作文时,总是给人以空洞无味之感,严重缺乏真情的流露,对家人缺乏感恩意识。对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文化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感恩教育,在学生学习的各环节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感恩一词在学生心中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性。同时,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教育部门实施的优越教学政策等,导致较多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如果长期如此下去,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必然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渗透感恩教育。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总是将成绩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中心,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并未受到重视,这便会影响学生人生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都没有感恩意识,那么个人学习能力再怎么强,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重视融入感恩教育,能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通过课文中人物高尚的品质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借助优秀的课文,让学生直面感恩

课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因而老师要把握好课文中的人文气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直面“感恩”,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两篇课文时,力求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学生说一下自己喜欢的老师,从而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理解和感激。再如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时,让学生直面感受不同作者对身边普通人的爱,明白人与人相处应具有真诚的心与感恩的心,从而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感恩别人的习惯。

2.借助作文环节,让学生体验感恩

感恩需要靠实际行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因而,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巧用作文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中。首先,老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感恩论文大赛;其次,给予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充足地去了解父母、老师、邻居、朋友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具有真挚情感的作文,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的描写,真实的体会爱和感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感恩教育的培养并不是单靠课文和写作两环节的教育即可,还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以便于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比如在学习完《背影》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失孤》电影中亲情的片段;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亲爱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实的体会亲情的伟大,从而心生感恩的念头,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对于优秀的读后感内容,可以将其挂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进行展览,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性内容,通过老师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写作中及娱乐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能让初中生从小正确地看待社会及人,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及习惯。这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人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博.点亮感恩心灯,收获美好未来——谈学生的感恩教育【J】.华夏教师,2015(8)

感恩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爱;感恩;语文教学;同事;学生

《爱的奉献》与《感恩的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两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当我听到这样的歌词,我都会心有所动。我深知,我就是爱与感恩的结合体,更要成为爱与感恩的代表。

从我就读初中一年级开始,我就为教师的行为所感动。那时的我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可是我的老师从不对我放弃,一遍遍耐心地辅导我,教我学会如何分析与总结。让我逐渐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感恩所有的老师,因此,我也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

走上讲台之后,我更加体会到爱与感恩在我思想与行动上的效用。一直深怀着爱与感恩的心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路上。

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爱与感恩

我们的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阐明了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我为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中而深深自豪并感恩,感恩祖国的教育事业,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时,我也深爱着祖国的教育事业,并从骨髓深处愿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二、对所任职学校的爱与感恩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让它滋润;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作为教师的我,最要感恩的就是我所任职的学校了。学校给了我一个人生成长的大舞台。刚入学校,就安排师徒结对,有了导师的指导,一切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我爱我的学校,并不因为她的建筑有多么宏伟,也不是因为她的花草有多么艳丽,那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拥有的一个工作单位而满足的爱。

三、对所教科目的爱与感恩

有位教育家曾说,一位酷爱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来到一所学校,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一大群孩子爱上这门课了。另有教育家说,其实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引起学生着迷般的学习兴趣。显然,他们都看重热爱或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每一节课我都是那样的享受,很多时候下课回来兴奋不已,自己一整天的情绪都被课堂的精彩感染着。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能学到许多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许多的长进,而且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真的很满足,他们和我之间是那么的默契……

只要他们喜欢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尽管有很多时候会很累,可是累并快乐着……我热爱我的语文教学,感恩我的语文教学!

四、对所在单位同事的爱与感恩

每天24小时,除去睡眠,我们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事一起度过的,因此我们要心怀感恩,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因为只有拥有了同事的友谊,我们才会快乐地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共事,是一生中的缘分,应该惜缘。

我感恩同事的教育、关爱、启迪,丰富了我的阅历、教给了我付出、提升了我的智慧;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同事,我工作的心情、态度和效果大不一样,工作环境融洽,个人的成长进步也就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对所教学生的爱与感恩

当我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我用微笑和学生沟通,消融他们心中的陌生和胆怯。微笑打开了他们的心门,点亮了他们的心灵,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纯洁的天使。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老人曾经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最大的乐趣。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爱的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一生的诺言。

我深信,只要我心中充满着对教学工作的爱与感恩,就一定会更幸福。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求是,2014(8).

感恩教师论文篇9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生活质量的提升。感恩是优秀品德,是受人们广泛称颂和传扬的,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当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其主要内容。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却缺少专门的论述。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十年左右才开始的,这些研究大多从感恩缺失的原因入手,着重研究感恩教育的应对措施,具有很大的探究价值,对本文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由于对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方法的研究上仍有拓展、创新的空间,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感恩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带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的深入拓展。

2、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可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感恩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更加突出的必要性、紧迫性。

2.1感恩教育是提高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感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也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他们极端自我、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情感冷漠。这种现象必定会造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感恩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融合,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培养其良好的感恩品行。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基础,而师生关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力军,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开展感恩教育,能够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促使其自我反省、懂得感恩、体谅他人。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态与同学、老师相处,可以极大地减少矛盾和摩擦,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构。

2.3感恩教育是深入拓展高职思政课建设的需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而感恩教育贴近现实生活,同学生紧密联系,对于培育高职大学生健康的品行,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为多渠道开展感恩教育,教师可在教材讲解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感恩励志故事等内容来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感恩教育的感化,有利于深入拓展高职思政课建设。

3、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3.1音像视频教学法。高职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同时结合音像视频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通过播放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复兴之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放牛班的春天》、《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建党伟业》等音像资料,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精神,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其感恩意识。

3.2情感教育教学法。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缺少情感,道德就是枯燥乏味的空话。所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互动活动,情感教育的缺失将导致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从情感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最终将感恩的情感转变成道德领悟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的感恩行为。例如,我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给学生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谈谈体会,在深情的歌声中使学生感悟父母对子女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接着,在“真情告白”环节中,让学生敞开心扉,讲述父母养育的不易,倾诉父母之爱。最后,在“感恩父母”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父母制作礼物,感恩父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融入了真情实感,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3榜样示范感化法。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渗透,思政课教师不但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崇高道德修养的榜样示范者。教师高尚的人格和言行举止,不仅让学生心生敬意,而且能够感染、影响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那种高高在上式的强硬说教态度,用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信任尊重学生,言传身教、开展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示范的作用来感化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将灯关闭时,当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拿作业时,教师要真诚的向学生表达感谢之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感恩之情、感恩之心。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耳濡目染地懂得了知恩和感恩。

感恩教师论文篇10

最近,好几位家长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自作主张;对父母的建议或提醒,嫌嗦;常顶撞父母,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不体谅父母。

回想“徐立杀母”事件多让人揪心啊,我是一位中年教师,有一个正上学的女儿,从她的身上,我也领悟到,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回忆我小时候,兄妹多,生活条件很苦,父母为了养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都很理解双亲,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努力读书,报答父母的恩情。可能是苦难岁月的亲身体验,使我们懂得了报恩。

现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宠爱儿女,凡事都包办,无条件给予。“再苦不能苦孩子”使许多孩子不知道“衣食的来之不易”,不体谅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认为理所当然。看到这一现状,我心潮起伏,深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二、人人心系感恩,铸造人间真情。

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以琼瑶”之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祖国有呵护之恩。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恩,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校园实践中,学会感恩,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门重要课程。将“感恩”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这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好处。面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淡化,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三、时时开展感恩,引领孩子成长。

为了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

1.环境熏陶法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广播,放感恩的歌曲、诗歌、散文、故事;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诗歌、散文、故事;创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板报,让孩子们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时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2.故事教育法

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或名人轶事等,讲解或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生动有趣,吸引力强,效果特好。用生动的感恩故事或忘恩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讲完后可让学生讨论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加以评述以达到引导的目的。

3.实践锻炼法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父母的养育、教诲;老师的导航、栽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社会,及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1)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组织开展“孝心献给父母――争当孝心小明星”活动,在家中打扫卫生、洗碗、煮饭,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或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或是为父母洗脚、捶背、倒水,每天完成一个亲情行动。探讨制订尽孝计划,完成后再进行孝心测评,撰写“感恩实践”日记。各中队每月评一名“孝心小明星”。

第一周,安排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并做好记录,让家长写评语。品德课上让学生谈自身的感受。大家都说干家务很不容易。体会到父母平时的艰辛,再引导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帮助爸妈减轻负担?我们应该怎样感恩父母?第二周的品德课上,让学生讲古人、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制定孝心测评表。第三周的品德课上,学生对照测评表,找差距。谈感恩父母行动的一些心得,使父母开心的行动推广。校访日上,与家长交流感恩教育实施的效果,家长们非常满意。第四周的综合实践课上,结合家长的反馈再进行总结,并制订以后的计划。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情

结合开学教育和庆祝教师节活动,组织开展“真情献给老师”活动(写信、赠贺卡、献花、送祝福等),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同时增进了师生之情,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行第二层次时,与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教师节前,一堂综合实践课,我班学生开展“真情献给老师”活动,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文。孩子们都写出了声情并茂的文章,让我感动万分。

在后两周的品德课上,我让学生来朗读自己的文章,以老师关心他们的实例,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老师对他们的辛勤教育,使其心生感激。最后一周品德课上,让学生寻找身边感恩老师的榜样,在全体学生中传诵。

(3)感谢同学的爱心相助

开展“友情感化”主题班会,大家交流自己得到伙伴帮助的感人情景,通过活动,队员们进一步懂得:得到帮助时多么温暖,朋友患难应伸手援助;与人发生矛盾时,想起往日他对自己的关爱……于是握手言好,掀起互帮、互学、互进的热潮,感动化成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