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十篇

时间:2023-03-29 22:47:21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篇1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 脉络梳理 ; 文人创作 ; 陶渊明 ; 王维 ; 孟浩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5-0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物我两忘中心灵得以回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也走入了诗情画意的山川田园。山川田园已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一粒珍品,吟诵这些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壮与大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奋进,有“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泥土气与清新味。

为了更全面地、深入地解读和品味诗中的山川田园,现将山川田园诗的脉络梳理如下。

(一)

早在《诗经》《楚辞》汉乐府这些古诗中,已有描写山川,歌咏田园的诗句,但大都是民歌,多作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作比兴之物,还不是山水风景或山水田园诗。

建安时代,曹操班师路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粲烂,若出其里。”动静并用,虚实结合,展现了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宏图,成为歌以咏志,借景抒怀的名篇。

(二)

文人创作吟咏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则始于东晋。魏晋时,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林野,寄情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中,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于物外的情趣,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

其中,陶渊明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躬耕,在田园之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也开创了平淡自然,清新而浑厚的独特的田园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情、景、理和谐统一中,含有理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纯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一副恬淡祥和、充满生活情趣的归园田居图。“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歌唱劳动,歌颂淳朴平和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躬耕生活的欣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田家语”,平直质朴,却自然流畅,精致清丽,影响着田园诗风。

南朝的谢灵运,谢也是这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之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写景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写景为了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春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谢珧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将远离故乡的前夕。诗中景,是“情中景”,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精密的语言,真切生动的绘景成为名句。以及“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但六朝山水诗人却多偏爱形式美,往往以纯客观的态度模山范水。虽工笔雕琢,却归之玄理,有物我不沾之弊。

(三)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发展纯熟的时期。统一、强大、繁荣的大唐盛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是时代的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更开阔。诗中的山水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

李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的风格,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水画卷,雄健的笔力蕴涵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胆夸张,奇特想象,雄伟景观和赞叹之情跃然而出。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一首《望岳》写出了泰山的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他的其他诗作中也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忧郁之外,还有如初唐四杰也把诗的题材,由台阁移到江山塞漠,陈子昂、宋之问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诗,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山水诗的清秀、隽永。

然而王维、孟浩然笔下的山水田园才将山水田园诗派推向了顶峰。王维是诗人兼画家,作品以写意为主,求其神韵,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们除了吟咏山水,也注意田园风光的描绘,既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又在艺术上有所进展,描绘出一般素静优美的田园景象,使普通农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绘了一幅山居秋天的晚景图,寓静于动。皎洁的明月,清澈的泉流喧闹的竹林归浣女,摇动莲花抖落清辉的渔舟,在恬静中透露出盎然生机。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田园画,清新秀丽,让人赏心悦目,写出了后半生走入山川田园的王维的心境。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干净、平易自然、语淡而味不薄。它的朴实、恬淡、亲切,正同描写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纯朴诚挚的情谊,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风景画,韵味天成。

唐代的田园诗大多诗中有画。张继的《山家》,王建的《雨过山村》,都写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多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纯朴风情。多是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赞赏,有羡慕清静和闲适的情趣。唐中后期,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从白居易的新乐府,到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田家诗,与上述田园风格不同,他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生活,描写了农民的苦难及其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抗议。

宋代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较多,其主题和题材有所扩展,内容有所开拓。苏轼的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共五首,是一组北宋农村的风俗画,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进词作,其中包含着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如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来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上片描写词人乍见农民收蚕的情景,下片则写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苦的关怀之情。秦观、辛弃疾等人也有吟唱农村风光的词,都用白描手法,以口语入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宋诗中的田园乡土诗,描绘的农村风光画,已不同于孟王田园诗派的平淡清奇,而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和农村农人生活的繁忙景象,透出泥土的气息。有的诗以优美的画面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纯朴的人际关系,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谷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首田园诗写金秋季节农村的丰收景象,借老牛自得的神情烘托出丰收后的宽松和喜悦气氛。陆游的《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丰年农村的欢欣景象,赞扬淳朴的民风,也体现了诗人和农民的关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萧鼓吹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南宋范成大把《诗经》到乐府,陶渊明到孟王诗派,这两个传统融合一体,以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代表作,描绘了秀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习情趣,又描写了农民的优喜悲欢,展现了在残酷压榨下农民生活的艰辛。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七)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八)

他运用七言绝句体,吸收民歌的风格,清新活脱,情致盎然。他的诗被称为“真正的田园诗”,直到清代,一直被作为田园诗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古诗选粹》中国文联出版社

山水田园篇2

鉴赏山水田园诗时,笔者认为,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把握诗中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1、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植物类意象及其寓意

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杨柳(垂柳、柳枝、柳)表怨别、伤感、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江枫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枫叶愁思、悲凉。

青苔田园之景、寂寥之情、沧桑之变。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荷高洁、雅致、宁静等。

残荷衰败、对逝去光阴的叹惋,生活环境破败。

杏花梦幻理想、热烈奔放、春残留恋、追求爱情。

桃花明净喜悦、清新明朗。

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动物类意象及其寓意。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蛙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其它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掌握诗歌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通过对以上诗歌意象的梳理掌握,有助于我们鉴赏山水田园诗。

二、由象入境――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都染上了诗人的情感意愿,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山水田园诗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诗中意象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或朦胧邈远,或清静幽远。

三、由境悟情――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诗言志”,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通过品味诗中意境, 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是诗歌鉴赏的最终归宿。山水田园诗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②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③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④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⑤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四、手法――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五、术语――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林泉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 白描等。

山水田园篇3

老师问我们班的同学:“我们来唱一首歌好不好?”“好!”我们齐声回答“唱什么呢?”“唱四季童趣!”然后,我们开始唱了:“童趣在春天,是一根风筝线。放飞蜻蜓花蝴蝶,笑声飞上天……”“唱的非常好!让我们听听六年级唱歌,好不好?六年级?”“不好!”六年级的大哥哥答道。“那……那让我们来听歌吧。”……

过了约两个钟头左右,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山水田园农庄。

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去玩激光炮射击喽!”过了一会,我们到了玩激光炮射击的地方,老师对我们说了规则才让我们玩。最先是熊浩华玩,只听“嘣”“嘣”两声,炮就发了出去。然后,熊浩华对我说:“黄靖,轮到你玩了。”到我了,我拿着激光枪,瞄准耙子,“嘣”“嘣”“我中了一个!”

下午老师有对我们说:“把衣服、裤子拉起来,把鞋子和袜子脱掉,去玩溪流捉鱼了!”“耶!”我们欢呼道,过了五六分钟,我就捉了四条鱼了。

山水田园篇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清新惬意,沁人心脾。这类山水田园诗,避开战争的烽火,解脱朝堂的倾轧,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噪杂,令人仿佛能看到长松疏枝间浮动的明月、深塘内摇曳的荷花,听到夜来几度风雨、破晓处处莺啼,以及竹丛中迸发出来的浣纱女的欢声笑语,感受到处在这幽美怡人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愉快心情和个人心灵的净化,意识到时光正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向前推移。这是唐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欣赏和享受到的另一种美。它不像大漠雄风的美学洪流那样,以其宏大磅礴的气魄震撼和征服观赏者,以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遏止之势裹胁你身不由己地随同前进;而更像娴静淑美的妙龄少女,以其内在的气质和美学魅力令人心醉神迷,使你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

一、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盛唐时代崇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是形成山水田园诗质朴淡雅、恬静风格的内在审美需求

唐人在多方面地吸取六朝文学成果的同时,扬弃了六朝人专以“沉思”“翰藻”为美(见萧统《文选序》)的指导思想,一力归宗自然。“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这个观念在唐人中是有代表性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东夏韦太守良宰》),则可以看作有唐一代审美心态的典型写照。即使到中唐以后,诗歌创作里讲求人工锻造的风气日益抬头,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皎然(诗式)中标榜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的艺术境界,以及“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锤炼工夫(见卷一《文章宗旨》、《取境》诸节),正是要把人工与自然两个方面协调起来,由情性之真出发,经过精心运思,雕削取巧,而又返归于自然天成。这样一种审美追求,上承庄子“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论旨,下开宋人“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法门,与唐以前诗文创作中片面强调文饰美的作风,是各异其趣的。

贯穿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是自然。我国古代诗人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把山水田园作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大自然中,假江山之助,以自然景物为材,创造出风格自然平淡的山水田园佳作,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境界。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常把回归自然、归隐山水田园作为追求理想人格、高扬个体精神的归宿与极境(返归自然)。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风物天然),创造出众多意境浑融完整的山水田园佳作,风格上强烈地追求自然平淡之美(风格自然)。文人们回到淳朴的大自然的同时,也回归到了艺术的自然状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回归自然,既是一种人生理想和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准则和崇高的美学境界。

二、从社会思想来看,唐代道、儒、佛三教并存,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情感社会基础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唐代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一块主要基石。如盛唐大诗人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劳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下)其后期诗作也与苦空寂灭的佛教教义如出一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

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三、唐代的隐逸之风,是形成山水田园诗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特征的内在驱动力

胡适第十三章“歌唱自然的诗人”认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出现的原因之二是:当时社会重视隐逸,隐逸之士遂成了社会上的高贵阶级。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却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即使不得征召,而隐士的地位很高,仍不失社会的崇敬。思想所趋,社会所重,自然产生了这种隐逸的文学,歌颂田园的生活,赞美山水的可爱,鼓吹那乐天知命,适性自然的人生观。

早在李唐王朝开基创业伊始,那产生山水田园诗人的归田隐逸之风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滥觞。初唐诗人王绩,就写过著名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随驾隐士”、“仕宦捷径”,这就是唐前期归隐之风的主要中坚及其行为目的。“高宗、天后,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统治者的奖掖提拔,助长了这种隐逸求名的社会风气的流行。“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归隐者的自诩不凡,又使以往极为普通、名不见经传的自然界的田园山水及

隐士们混迹渔樵的隐居生活平添了三分美学魅力。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这就是被盛唐那些静态美的创造者们理想化了的隐居生活。显而易见,尽管王绩《野望》中间四句所写到的田园景象与王维等人的《渭川田家》等作品一样,都从客观上反映了唐代社会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但后者与唐初王绩那种还只是一个前朝遗民在唐朝未被重用,于极度失望之后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的退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作为一种以追求进取为最终目的“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归隐,享受着多方面的滋养:李唐王朝为巩固其统制而采取的征召山林隐士的统制策略,时代和社会对逍遥自在飘逸不羁的美学风格的赞许,佛教的引进,道教的振兴,都对这一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过故人庄》孟浩然)成为诗人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清晨八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成为骚客艳羡不已的审美理想。虽然初唐时司马承祯就将这种归隐讥之为“仕宦捷径”,盛唐时孟浩然等人也真的终老山林,但高人雅士乐此不疲,趋之若鹜,可见这一美学思潮具有不可抗拒的潜在力量。如同归隐者标榜“淡薄名利”,事实上却名利双收一样,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的清淡的静态的美的意境,较之边塞诗群创造的那种以强烈的刺激征服读者的动态的美,更加耐人寻味。

四、唐代园林别业的普及为人们歌咏山川田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山水田园篇5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

一、诗中充满了生活的真意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生活的真情和深情。在描绘景色优美的山水诗作中,诗人通过对优美的山水景色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表现了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1、展现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无限真情。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人在《青溪》中描绘了进入黄花川漫游,沿着清溪漂荡,依着山水千回万转,路途百里。听到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看到松林深处山色静谧秀静,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的碧水中倒映着芦苇。心平闲静,使人忘忧,希望能在这里一直垂钓至老。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己的感受体验融入其中,抒发了诗人冲淡的闲情。

2、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晶,留醉与山翁。

诗人在《汉江临眺》中写泛游汉水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沉浸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远,沉浸有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将军镇守襄阳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先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再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在优美的景色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往往以眼前景物,构成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对生活的爱意,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二 、诗中充满艺术的画意

1、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2、寻求富于色彩的语言。

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

三 、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一) 禅意生成的因缘

1、家庭环境的熏染。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其母崔氏为名门贵族之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礼佛三十余载,这对视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置、营建的。

2、时代流风的渐染 。佛教在盛唐有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具体而言,王维前期受北宗的影响较大,后期以南宗为主。“在北宗的影响下,他念佛、坐禅归隐;在南宗的影响下,他‘身心相离’,隐于朝和吏。”,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二) 诗中禅意内涵的反射

王维在寄情山水的时候,把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与大自然融于一体,并把他埋于心中的禅理寄予其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禅理诗”。他在诗中,把禅宗的“空寂”与心灵的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描绘的优美风景有一种“禅”的意味。佛教人明心见性,王维曾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他的山水画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之佳品。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其中禅意绵长,难怪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参考文献】

[1]黄桂兰《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6卷,第21~23页

[2]罗小东《王维的禅修内涵与诗歌创作》,《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第90页

[3]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水田园篇6

关键词: 初唐诗 山水田园诗 王绩 王勃

初唐的王氏家族中诞生了两位大诗人,那就是名传千秋的王勃和他的叔祖王绩,虽为同族,但是他们却风格迥异。如果说王绩是恬淡的秋月,那么王勃就是灿烂的春花;如果说王绩是悠闲的野鹤,那么王勃就是躁动的雏鹰;如果说把初唐的诗坛比作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的话,那么王绩是以他的茕茕独立而显得卓尔不群,而王勃则是以他独特的青春魅力成为舞会上最令人瞩目的一颗明星。

东皋子王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他与陶渊明一样有着三仕三隐的经历,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乡间过着平静而自足的田园生活。因此,他也写下了很多带有田园风味的山水诗。他习惯于通过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来抒发自己托身老庄的隐逸之情,习惯于用古朴自然的语言营造出冲淡隽永的意境。正如他在《田家・其二》中所云:“家住箕山下,门枕颖水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世路的荣辱纷争,对他来说只不过如过眼云烟。他只愿在自己宁静而美丽的田庄里,悠然地吟唱着自己的隐士之歌。

与王绩超然的隐士之歌不同,几十年后,他的侄孙王勃(公元650―676年)则用山水田园诗记录了自己的青春絮语。与他的叔祖王绩相较,他的山水诗情感要丰富得多,风格也有更多变化。他用山水诗显示了自己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显示了青春少年所特有的浪漫敏感多情。在《散关晨度》中,诗人王勃这样写道:“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其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回。”诗中写清晨过大散关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不畏山川险阻,从容挥鞭策马,谈吐高雅,刚气正盛的英雄形象。这位自视甚高的少年才子自觉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像所有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样,他的内心豪情万丈,充塞着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渴望。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老天并不因为他的天才超逸而格外开恩,年轻人的理想屡屡地碰上了现实的壁,并且碰得很重。这着实让这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感到郁愤难忍,苦闷彷徨:“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去此近程阙,青山明月初。”(王勃,《晚留凤州》)这首诗引用了“宝鸡”、“仙凤”两个传说故事,暗示了自己的遭遇,面对青山明月,抒发了自己的不尽感慨。有时,这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痛苦是如此的令他不堪忍受,让他觉得简直是天地为之色变,日月为之无光,以至不由得潸然泪下:“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王勃,《重别薛华》)诗人充满自信乐观的明亮双眼暂时黯淡了下来……

可是,王勃就是王勃。对于这位浪漫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并没有占据他生命的全部,他热情而敏感的内心还时刻浸润着真挚的友谊、浓浓的相思,还时刻洋溢着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些美好的感情始终在他失意之时温暖着他的内心,不时地触动着他心底的那根最温柔的琴弦。例如,在《麻平晚行》中,诗人这样写道:“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近,风急暮猿清。”这里,诗人借暮色中高低不平的戍道、时近时远的山泉、隐约可见的花草、阵阵凄紧的风声和声声清猿的哀鸣吐露了自己的相思和倦游之情。在《冬郊行望》中他这样写道:“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诗人徘徊郊野,守望江船,欲归不得。那一份愁苦、怅惘、凄怆全都融入了那萧瑟的冬日中。

除了浓浓的相思,王勃山水诗中更多的是写对友情的珍重。《别薛华》、《别人四首》、《赠李十四四首》、《寒夜思友三首》、《寒夜怀友杂体二首》等都真切地描绘了那一种思念挚友的缠绵悱恻、惆怅哀婉的心境。尤为特别是,诗情沸腾的诗人有时还能不被惆怅的离别情绪淹没,还能吟唱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真情共勉的千古奇调。

大概只有青春少年才会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心吧,正因如此,在他天真而浪漫的眼光中,生活是美好的,哪怕是苦难都不能磨灭他心中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年少才高、遭遇不幸的王勃就把心中的这一份渴望和热爱融入了对优美壮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中。于是,在这位少年才子的慧眼中,明月秋风、春潮晓岫、浮烟落照、残星夜莺、飞鸟游鱼、花光叶影、郊童津叟、樵唱钓鱼……所有的这一切无不都是诗苑中闪亮的奇珍异宝,都让他深情地迷恋。他既喜欢“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王勃,《春日还郊》)的生机盎然、明丽如画,又喜欢“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王勃,《泥溪》)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既喜欢“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王勃,《早春野望》)的旷远清丽,又喜欢“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王勃,《郊外即事》)的闲雅和谐。看到落花飘零,他会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而感伤落泪:“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王勃,《春游》);看到黄叶飞舞,他也会因思绪联翩而悲愁叹息:“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其二》)。自然界的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的物序更替总是引发出这位内心敏感多情的翩翩少年无限的情思。

与王勃丰富的内心相比,王绩则缺少了这份躁动的激情。他的山水诗中抒写更多的是他身为隐士的自足自赏。就像明代黄汝亭在《东皋子集・序》中所云:“东皋子放逸物表,游息道内,师老庄,友刘阮。其酒德诗妙,魏晋以来,罕有俦匹。行藏生死之际,澹远真素,绝类陶征君。”他以陶潜、刘阮为榜样,退出了纷扰的风尘,抛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和心灵的安慰:“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王绩,《山夜调琴》)“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王绩,《春夜晚林》)“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王绩,《晚秋夜坐》)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也许,他有一点孤独,但这只是一种隐士的孤独,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一种孤独。“闭门常乐,何须四邻?”(王绩,《郊园》)不就是他满意的自我表白?

可以这样说,王勃是用山水诗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激情,王绩则是用它来自我明志,他用他的山水诗塑造出了一个孤芳自赏、志趣高洁的隐士形象:清风明月、寒苔古蔓、崩榛野藤、荒石幽涧……这些是他的最爱;寻隐士、赠道士、追阮籍、忆嵇康……这些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生命在幽居幽赏幽寻,独对独坐独酌中渐渐逝去,却也融入了自然美丽的风光中。无论是从“入谷开斜道,横溪渡小船”(王绩,《春日山庄言志》)的敬慕有缘,还是从“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的恬淡自适;无论是从“抱琴聊倚石,高眠风自弹”(王绩,《山家夏日九首・八》)的高情逸趣,还是从“涧幽人路断,山旷鸟啼稀”(王绩,《山家夏日九首・五》)的远离尘嚣,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隐士高洁的身影。景与人,诗与人都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讲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年轻的王勃的自述:“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王勃,《述怀拟古诗》)他所谓的怀神仙指的就是与儒家积极用世相对立的出世思想。游山寺,他会想到“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王勃,《游梵宇三学寺》);访仙径,他会以为“终喜脱尘网,连翼下芝田”(王勃,《八仙径》);游春郊,他会惊喜“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王勃,《仲春郊外》);赏园林,他会希冀“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王勃,《郊园即事》)。可是,实际上,天才的诗人虽屡遭排挤打击,却并没有真正“怀神仙”,只不过是神仙的那一份虚无缥缈超脱自在,正好与他的青春浪漫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遇合了。因此,每当看到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他总是激动得如醉如痴,飘飘欲仙,就像是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王勃,《夜兴》)夜色茫茫,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四野是那么寂静。在如此雅洁的月色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也正因为如此,王勃的山水诗中虽然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但你却看不到颓唐沮丧。他的心中始终有着浪漫的情感支柱,浪漫的王勃只不过是借怀仙之情来发发牢骚,发泄愤懑的情绪而已。

然而,王绩却是真正地做了一个隐士,做了一个初唐时代陶渊明的追随者。他不仅追随了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生活志趣,而且继承了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风格。后人这样评价他:“意境高古”(《四库总目提要》),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起,忽逢野鹿”。(《石州诗话》)他总是喜欢用一种平淡自然的语言,选取清幽静谧的景物,营造出冲淡疏朗的意境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野望》了。这首诗写的是秋日黄昏之景:在苍茫的暮色中,远远地望见牧人沐着夕阳的余辉慢慢走下山来,隐隐的牧歌似乎传入耳鼓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安详恬静的图画啊。

不过,虽然王绩山水诗有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妙境,但由于生活圈子的窄小,他的目光笔端不免只囿于他隐居范围内的山山水水,以及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因而诗风也略嫌单调缺少变化。比较起来,能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天才诗人王勃则让大自然在他那枝生花妙笔之下呈现出了斑斓的色彩:这里有春草的碧绿,霜叶的火红,远山的黛青,岩花的洁白,明月的皎洁,朝霞的绚丽……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奇异而美妙的色彩在诗人的笔下激情涌动,梦幻般地幻化出种种不同的美妙意境。有“竹晦南荷色,荷翻北潭影”(王勃,《山亭夜宴》)的清幽淡雅;有“川霁浮洇敛,山明落照移”(王勃,《饯韦兵曹》)的晦暗凄迷;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的空灵洒脱,有“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游梵宇三学寺》)的浩渺幽静,更有“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的雄伟阔大……而他之所以会与王绩有着如此差异,就是因为他比王绩多了一份少年人的浪漫激情。而这份激情是王勃特定的性格特定的经历,在初唐这种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的凝聚。

王勃,有着绝世的才华,却屡遭人嫉恨,不得不屈居下僚。作为一个不甘憔悴于胜明之世的少年才子,王勃自然不同于经历过隋唐交替之变,看透滚滚红尘玄机的深沉的王绩。他心中的那一团面对生活的热情渴盼之火始终没有在屡次打击之下熄灭。

对于王绩,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从说》这样评说:“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遗习,而无功能洗尽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性情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对于王勃,虽然也有人说他“时带六朝余气”,(陆时雍,《诗镜总论》)但总体应如胡应麟《诗蔽》所说:“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苍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总之,无论是王绩的隐士之歌,还是王勃的青春絮语,都抒写出了各自的真性情,都给初唐华艳浮靡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从而也揭开了盛唐山水诗辉煌的序幕。

参考文献:

[1]梁静.王绩生存哲学的庄子情结.社会科学家,2006,(02).

[2]刘勇.儒、道、释思想对王勃的影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山水田园篇7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情感内容

2.体味此类诗歌所描摹画面的共性特征

3.把握此类诗歌常见的写景技巧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代表诗人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三、归纳此类诗歌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四、归纳此类诗歌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以动衬静例如:《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视觉角度: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色彩映衬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五、考纲阐释

1.形象:(1)考察画面景物特征

例如读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赏析诗中的形象。解此类题应注意把握①画面特征(包括视觉听觉等),②画面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主要景物等)。此题答案可这样组织:诗中描摹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春山月夜图。

(2)考察形象内蕴涵的感情

例如读王维的《鸟鸣涧》,体会诗歌中作者的心境。回答此类题应注意①把握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词语,②诗歌中景物的特征(画面冷暖基调欢快与否等)。此题考虑时应注意“闲”“静”这两个字眼,因为这里吐露着作者的心境。再考虑到画面优美静谧的特征,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闲适、恬淡。

2.语言:(1)考察整体的语言风格

例如读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关于诗的语言风格比较复杂。既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从整体把握一些作家的整体风格(如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孟浩然的质朴平淡等),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考虑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是什么样的色彩、特征等。本诗的语言与杜甫其他诗不同,显示出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清新明丽的特征。

(2)考察炼字技巧

例如读王维《过香积寺》鉴赏“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与“冷”的妙处(2003考题)。解此类题应注意把握:①诗句意思的把握(即翻译诗句);②该字在诗中怎样理解,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此处修辞技巧的把握;④画面整体特征的把握;⑤该句景是如何契合了作者的心境的(即对作者心境的把握)。此题答案可表述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这种意境正是反映出作者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融合了作者“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3.表达技巧(1)考查景与情的关系

(2)考察写景技巧、方式

(3)考察修辞技巧

说明:有时考题可能兼及几个方面,并且问的方式不是直接问,所以仔细审题,确定应答什么就显得很重要。

六、典型例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山水田园篇8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山水画 诗品 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时期涵盖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就文人画而言,究其源头,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当属其一。

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的吴道子已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确立起来了。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的画作并非像诗作那样传世颇多,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济南伏生像》等流传至今,而山水画作却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寥寥几件。我们在解读王维画作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顺其自然地借助其诗作来比对和思考。这样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一、以诗意入画,以画义入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在构图布局、创造意境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可以互相沟通的美学规律。

诗与画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画是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存在于时间的形式,画是视觉艺术,诗是听觉艺术。从主体内容来看,诗主要偏重于抒情、写意、表现画主要偏重于理智、写实、再现。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与画的结合,实际上是再现与表现、情感与理智、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的和谐结合⑴。中国古代典型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为基础,因此,中国古代典型艺术和美学的基本品格是“诗中有画”,诗的表现性决定了中国古代典型艺术的本质品质。王维作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开先河创立的文人画体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特征“诗中有画”,而其“画”(“诗中有画”的“画”)也完全被诗化了。

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理解上,有人认为:王维的诗是有声音的绘画,是使诉之于听觉的有声之诗获得了视觉的无声之画的感受;也有人理解为:王维的诗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给人们,所画的画,像一首首田园诗那样优美抒情。在我们了解了王维艺术创作实际后,认为这些理解、解释都有偏颇之处。王维的山水诗不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而是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笔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诗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常表现一派空寂的意境,由此我们来看他的山水画作《雪溪图》,这幅画是画江边的雪景,远处江中的船夫正刺篙前行,姿态非常优美而具有神韵,近景寥寥几棵枯树冬枝与朴素民舍相伴,画幅中大面积皆是寒江白雪,渲染了一片无声空寂的气氛。再看《江山雪霁图》,更是寒山与枯枝相伴,空寂肃穆。这种似有画外之音的诗意悠长使我们真正了解到王维的绘画艺术是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美学原则的。

二、文人“诗品”与画家“逸品”

唐代艺术实践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学的成就,特别是“诗”的成就,就其影响来说,是最大的。王维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遗留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诗歌的见解,唐代也作了系统的归纳,影响较大的作品,是晚唐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该作品列出24种品第,它们是:“雄浑”“冲淡”“纤核”“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绚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就司空图本人对待艺术诸“品”的倔爱而言,似乎是在“含蓄”品中⑵。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对诗的欣赏要“辨于味”,“辨于味”就必然要对作品再三咀嚼,这就是艺术欣赏的“体会”和“感悟”的特点。实际上,艺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含蓄”。“含蓄”是艺术普遍性的规律之一,因为有“含蓄”才能使人产生“联想”。有“联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的崇峻与广袤。《山中》一首极其富有情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诗只20个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图。不难看出,王维的山水诗作尤为体现了诗品中的“含蓄”一品。

唐代除了对于诗歌归纳了品第之外,绘画艺术也从书法引申来了品评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说明这三品的容量范围较广泛,但“逸品”则不分等次,说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们最根本不同的标准是不强调“师承”的“合规入矩”,相反,它必须是“不拘常法”,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作者本人的“独创”。随着文人越来越多地介入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及鉴赏活动,“逸品”地位扶摇直上,成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阶层艺术思想的基本特色。

三、诗画绝迹与生平仕途

王维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辋川别墅,太原祁县人,19岁取进士,奉使出塞,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 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他才思横溢,多才多艺,又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更是一代山水画宗师。王维曾自制诗说:“当世缪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大概是他诗名太大,几掩了他的画名,所以,他要吟诗自叹一番。

诗人、画家王维为了摆脱官场倾轧,隐居于“辋川别墅”,里面竹洲花坞,亭台轩榭,辋水环绕,淙淙流淌。王维就在这里过着徜徉山峦林壑的隐居生活。就在这种情形下,王维创作了一首首极富魅力的山水诗,又创作了一幅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画。

王维爱画雪景,画的别出心裁。《雪溪图》表现雪天平远景色,房舍、人物、船篷等不慎却切,但在表现雪景上却造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于画中小屋边,画枯树数株,权桠挺立,饶有雪意。他的《雪山图》、《江山雪雾图》,写雪景都不一般,均表现了一派冬雪乍晴、气象萧瑟的画面。此种画境与王维仕途生涯中体会到的凄凉、朝不保夕境地有一定关系。

王维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阉、库部郎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批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

四、王维诗、画体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远在诗经时代,即可发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的文学皆源于五经。这是与政治、社会、人生密切结合的带有实用性很强的大传统。因此,庄学思想,在文学中的山水田园,依然会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庄学而言,还超越得不纯不净。庄学的纯净之姿,只能在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中呈现。

王维作为文学家、诗人,其文学修养中饱含根深蒂固的庄学思想。山水的基本性格,是由庄学而来的隐士性格。性情不能超脱世俗,则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所以山水与隐士的结合乃是自然而然的结合。

王维的山水画作是以水墨代青绿,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对水墨鼓染的追求,影响了唐以后文入画的创作。玄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饰而进于“玄化”的母色。由此可知水墨是颜色中与玄化最相近的极朴素的颜色,也是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为各种色彩之母的颜色。这是颜色的“自然”。所以说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其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设色,这与玄学思想背景是分不开的。这种玄的思想所以能表现在颜色上,是由远眺自然山水所启发出来的。因为由远处眺望山水,山水的各种颜色皆混同一体成为玄色。同时,水墨画之所以能具五色,而称之为“墨彩”,不仅是观念上的,并且也需要技巧上的成就。水墨的出现,是艺术家向自然的本质追求。

注释:

①(东坡志林)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2-125

[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98.11 9-12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9-295

山水田园篇9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27

魏晋以来由于门阀地主阶级的统治,形成了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极力从文化等各方面加以控制,以此来掩盖精神的萎靡和空虚。此时的诗歌成了解释老庄消极思想和佛理玄言的工具,成了有韵的说理文。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来打破这一僵局,使文学发展步入正轨,陶渊明和谢灵运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两个著名诗人。

一、不同的经历与不同的思想

陶渊明出身士族大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功高位显,家庭兴旺;他的祖父陶茂才曾任武昌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到他时便家道中落,贫困潦倒。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有济苍生的远大报复和理想,担任过几任小官,但因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以及他的清高耿介、淳朴善良。所以,他辞官归返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隐居是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

从思想上来看,陶渊明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同。他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有个人的生活实践,这使他具有独特的视点。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出众,成为谢氏家族中的一时之秀。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的他,因生活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晋宋时期。出生于士族家庭的谢灵运也免不了这一遭,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整天游山玩水放纵性情,以此来消遣内心的苦闷。

谢灵运的思想也深受当时名僧慧远的影响,他很好佛,有过师事慧远的愿望。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只有徜徉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于是为了回避政治迫害,也为了平衡内心的激烈冲突,他只得采取隐与官的处世哲学,身在官场,情归山水,既求得心境的一时安宁,又达到远祸全身的目的。

二、不同的归隐心态

陶渊明自幼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如他所写“少年罕人世,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年轻时屡隐屡仕,不断在出仕和隐居中进行痛苦的抉择。直到将近五十岁当了八个月的彭泽县令后 ,终于看破了政治的黑暗,彻底从痛苦的抉择中解脱了出来,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彻头彻尾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现归返家园的快乐,有鱼归大海,鸟入山林的味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摆脱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精神枷锁。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农村纯朴的乡土气息,平淡、自然、纯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然而,谢灵运的隐居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他出生在士族大家庭中,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当时已是刘宋的天下,不可能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只能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深处的苦闷。谢灵运热衷官场,希望以出仕来建功立业。他的隐居,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

三、诗歌内容各异

陶渊明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甚至连酒都靠朋友救济。故诗歌情感平淡、自然、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他把自己彻头彻尾的融入到大自然中。谢灵运则出身在士族家庭中,他始终对出仕报有一定的幻想,然而希望却一次次的化为泡影,所以,富贵多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总是把自身置于山水之外,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去描写山水诗,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怡然自得的游走于山水田园中。所以,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第一首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返大自然的愉悦心情。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明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相反,谢灵运的山水诗尽管也能写出山水的神态,但他对出仕的依恋却削弱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使诗作的言外之意减少。他的出身要比陶渊明优越得多,再加上他无穷的才气和智慧,对仕途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的优柔寡断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尽的矛盾与困惑,时隐时仕的矛盾心情困扰着他。从谢灵运的一生来看,他尽管有过高官荣耀,但痛苦和失意始终伴随着他。他出生在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然而,仕途的厄运迫使他接受了佛家思想。其实,他归隐山林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即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也有对那种悠闲自在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内容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截然不同,陶渊明写的是农村的农夫的躬耕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在对农耕生活的亲身体会中享受着大自然之美。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反映出陶渊明崇尚自然,亲自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所经历的一切时的一种愉悦心情。他的诗主要是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往往和自己的游踪联系在一起。

四、诗风的差异

陶渊明的诗风可以概括为:

1. 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2.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而是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法,总是白描,朴朴素素。

3. 古意犹存

沈德潜曾言:“其厚重处古意犹存”,对于谢诗来讲,就是这种风格。谢灵运在创作山水诗之前也写过不少拟乐府诗,风格上主要是学习曹植和陆机。他从曹、陆诗中学到了一种写物的技巧和章法句法。另一方面,他早年认真地学习过作赋。这些都对他后来创作山水诗有很大影响。他的诗,将体物、感怀、说理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而语言则近于雕藻,大量使用陆机式的对偶法。两句之间,距离很近,从后来的格律诗的对仗要求来说,类乎合掌,其间稍有参差,但变化角度很小。

4. 重写实摹象

“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谢灵运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谢灵运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

山水田园篇10

摘要:以诗佛所著称的王维,一生所作诗歌几百余篇,其大多数后期山水田园诗中都透露出浓浓的佛光禅影。其诗歌中所描绘的清远空寂的禅的意象、环境历来为人称道。其高妙的手法和作品构成了一个空寂、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安静、闲适、不为外物所扰的佛家心境。

关键词:王维;佛教;空寂思想

《中观论疏》卷第十:“今破其无,是故言有,皆是对缘假破也。无得亦无至者,就小乘义,有为果名得,无为果名至,尽相续为断,不迁名常,诸行始起为生,诸行终为灭,今皆不尔,故云无得无至,乃至不生不灭也。”“空寂”有解,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寂”,来自于言世界外“无言独化”的万物万象中。一切原始天理的律动,所以无需演绎,无需费同,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时空的关系。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发展趋势逐渐壮大,及至唐朝,其中禅宗一脉占据了主要地位。佛教思想也和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广泛结合,绘画、书法、诗歌等等。而佛教思想中的空寂思想对他们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唐代诗人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当数盛唐诗人王维,而他的《辋川集》则是他佛教思想集大成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其中佛教的空寂思想和意象在其中反复出现,达到了一种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境界至臻化境,佛教空寂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到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越钻越深。唐朝以来佛教的思想则更加和现实现象与景物相结合,“担水砍柴,莫非妙道”,一切都内化为艺术中扑面而来的清风禅意。

唐代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其字摩诘,是从《维摩诘经》中的骋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维摩诘而来。王维诚然是一个佛教信徒,史书上说他终日“以禅咏为事”,无论他的诗与画都参杂着浓重的佛教思想。《辋川集》则是他后期佛教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一、景的空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首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所描绘的景色就是典型的完全无人参与,空寂的一个整体环境。在无人的山坞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蓬勃热烈的生意和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诗境。空谷辛夷,自开自落。从这一独特的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到浸润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佛教的色空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这种思想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佛教所讲的本体之道,总是不离开事物的形态现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各种形象,中间无不饱含着某种冥契佛教理念的东西,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空寂的思想在诗歌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环境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世间万法都是佛教真理的显相这个道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辋川集》中另一首有名的诗,这苍苔上的夕阳,非但不让人感到些许的暖意,反而越发能领略鹿柴终日远离阳光的空寂与深邃,王维的用心,似乎正在这种孤清幽寂之感的传达。

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清人李瑛评价:“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法易简录》)这种空寂的描写和环境的塑造,正是佛家悟禅,所悟之空寂,其往往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的自然景象,在自然美的感性中间体识某种佛理的意蕴,把欣赏景物同修行佛学融合在一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其影响深远,成为这一类诗歌的代表。

二、情的空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幽静的竹林深处,王维描绘这样一幅弹琴长啸的画面,其中“长啸”是用了魏晋名士阮籍“苏门长啸”的典故,更加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隐士风流。

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寄情山水,其山水田园诗染着他的情感,又带着他思想中的佛教成分,形成了他这样一种特殊的诗风。王维其情感本身就是在经历这么多的失败之后归于平静,而佛教思想又给他提供了逃避世俗的桃花源。所以他在作诗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的感情归入一种孤独、幽深、空寂之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的诗由于受到佛教空寂思想的影响,所以其中直接使用“空”这个字眼的也非常多,联系王维的为人和当时的处境,奸相李林甫当权时政治腐败、嫉贤妒能、社会黑暗。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而采取了留恋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他喜欢使用一个“空”字,特别是在《桃源行》中有一句“世中遥望空云山”,为“空山”留下了很好的注脚。这种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

这种“空寂之禅”体现在王维诗歌情感中就反映为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是觉体圆满,正如这明月清泉,几斤空灵,自成圆满境界。

王维作为一个虔诚得信奉佛教的官僚士大夫,他以《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自比,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唯心主义世界观。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就显得更加超然。

三、生命的空寂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根据丢勒的看法,艺术家的真正才能就是从自然中“引出”美来。解脱的理性是通过物,将物还原为思性的虚空,当我们面对万物的空灵,这种空灵正是无穷地解构的过程带来的“不可得”之的结果。

在王维的诗歌中这样类似的情感表现也非常多,例如:“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上下华子冈”这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无论是山川高下,还是长天无垠,无处不弥漫着秋意,秋意是如此的浩大无边,而人在如此深邃悠远的时空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就更加显现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人生命的空寂、渺小。一切皆是空虚、浮华,人的生命也如此脆弱与渺小,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而“禅”的意境,在于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事理出发,当王维处在一种幽深心境和超然环境中,他觉得一切皆是虚妄,包括生命。“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鹿柴》)世事盛衰无常,功业繁华皆为虚妄不过过眼烟云,从而说服自己不必过于执着,将一切放下。无人感受,无人知道,只是明月静静看着这生命的空寂静逝。

裴休《注华严法界观门序》云:“故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王维认为于一一微尘中间能见“真有法界”,其诗歌中一字一句无不在描绘这样一种境界和心境,生命好似本身就是空净的,“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人间仙境,文杏馆孤高飘渺、迥脱凡尘,精神上生命上的这样一种营造,更是衬托了诗人想要维系内心的高洁与空寂。

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一切诸法皆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如与空寂行。”这或许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展现生命空寂的真实写照。

在实质上,“空寂”并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存生。王维诗歌中所展现的各类禅意,他所营造出的那些动人的禅境都是他之所以可以在唐代这段名士如同漫天浩瀚星河一般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原因。(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