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十篇

时间:2023-04-01 14:25:03

矿山地质

矿山地质篇1

关键词:矿山;地质;探矿工程

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prospecting works and min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min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s proposed the min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s in the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Keywords: mining; geology;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进行矿山地质探矿要始终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把安全问题当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来抓,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生产的风险,达到消除事故,保证探矿工程的安全进行。

1 探矿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1.1 探矿工程的概念

地质勘探工作中,为探明隐伏矿体或某些特定地质体的形态、产状、深度、规模、结构和储量,取出有代表性的实物地质资料的工程技术。研究这一工程技术的学科称探矿工程学或探矿工程。其内容包括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和探矿机械。

1.2 探矿工程的作用

1.2.1 探矿工程是攻克技术难题的必要条件。上天、入地、登极、下海中的钻探取样技术难题都必须通过探矿工程的手段来解决。

1.2.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缺水地区找水钻井工程、地下工程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探矿工程。

1.2.3 我国在地质找矿方面潜力巨大,探矿工程担负矿藏开发重任。虽然我国矿藏丰富,但探明开发程度仅有三分之

2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情况

矿产资源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是作用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在我国,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矿山的开采变的频繁。人们在开发利用矿山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着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巨大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引起地质灾害和污染周围的环境。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并且不断地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资源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在矿山地质探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很多的采矿人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只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一味地强调对矿山的探测而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诸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进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出现危险,包括探矿方式的不合理,选择的地址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带来很大的后果。首先,探矿方式的不合理。在进行矿山地质探矿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矿山地质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目前比较熟悉的方式主要有槽探法、钻探法、物探法和坑探法四种。在最近几年的矿区的勘探过程当中,使用比较多的方式是槽探法、钻探法。但是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很多的企业在进行矿山地质探矿的时候没有认真地选择好恰当的方式,对于很多的矿山地质进行探测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很容易造成由于方式不合理带来安全问题的。特别是咋那些存在着比较多的老窿硐的矿区,需要全面地进行调查,然后能够弄明白其中的矿脉的数量、产状、形态、规模、矿化等基本特征。这几项都是矿山地质探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且还要求进行地层结构和岩层构造的分析。第二,选择的地址不当。以南方的一些矿山的地质探矿工程为例。在这些地方的很多的矿山都是小型的矿山。如果对这些矿山进行探矿的时候没有找到正确的地址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问题。比如当用坑探法在某个错误的地址上进行探矿工程的时候,可能会由于附近的一些地貌环境的变化带来一些事故。可能是由于井口的高度和周围的侵蚀基准面出现一致时,如果遇到附近有河流就很容易导致井口在大量雨水中出现淹水的情况,进而会出现探矿的失败。第三,安全意识薄弱。矿山周围的环境的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很多的探矿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认真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有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由于足够的通风条件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严重的可能会有窒息的危险。而很多的矿山由于是在深山老林当中,很多的野生动物、毒蛇猛兽会出现,如果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很容易遭到伤害。目前很多的矿山地质探矿中的安全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4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要认真地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不仅要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的环境情况,选择合适的矿山地质探矿方式,还要加强矿山地质探矿的安全管理以及重视其他力量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作用。

4.1 要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的环境情况。每个矿山所处的地质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矿山的地貌特征也是有差别的。在进行矿山地质探矿工作时,要全面掌握矿山的地质情况。要对要开采的矿山的矿种和规模进行调查,了解矿山矿层构造。另外还要对整个矿山的矿脉的数量、产状、形态、规模、矿化等基本特征。掌握这些方面的准确数据,这样才能够有利于研究正确的开采方式和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对矿山的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的矿山区要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

4.2 选择合适的矿山地质探矿方式。在矿山地质探矿过程中由于探矿方式的不当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的矿山都存在这一类问题,在进行探矿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矿区的地质特征。一方面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必要的判断,但是另外一方面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探矿。对目前的探矿方式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了解清楚,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探矿,避免由于方式的不对而延误了探矿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3 加强矿山地质探矿的安全管理。其实在矿山的开采利用过程中,矿山地质探矿的安全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之前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使他们能够适用各类情况。另外一方面还要明确设置和落实矿山地质探矿过程中安全的责任。对于那些比较偏远的矿山地质要进行探矿时,一定要多了解当地的环境,研究各种潜在的危险情况的应对方式。而且还要精心地准备一些必要的安全设备,能够保证在探矿过程中由于设备的不理想造成的安全事故。探矿过程的安全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既要完成对矿山地质的探矿工作,同时也要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4.4 重视其他力量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作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是和多方面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解决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问题时不能够仅仅强调开采方地责任,还要重视其他力量在矿山地质开采中的作用。具体上来说应该包括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求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管理,制度适合当地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规章制度,并且加大对制度的监管。另外一个方面是要突出开采方的主要责任,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探矿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始终把探矿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后还要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主动和当地的居民沟通。总之这些方面的力量都应该在整个矿山地质探矿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5 结束语

矿产资源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安全隐患问题。诸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进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出现危险,包括探矿方式的不合理,选择的地址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带来很大的后果。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要认真地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保证探矿工程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矿山地质篇2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当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和方法,普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八条对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

第九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如实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资料。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密。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本省实际,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上一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二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项目。

第三章保护

第十三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第十四条探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勘查设计施工,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申请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有采矿许可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已建和在建的矿山企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采矿权人应当编制,并报原采矿许可机关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现状;

(二)开采矿产资源对矿山地质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及保障措施;

(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开采,避免崩塌、滑坡、地裂,防止或者控制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石和尾矿等废弃物。

第二十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法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和水系破坏。

第二十一条在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对具有科研和利用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以及文物古迹,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二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矿山被批准关闭或者闭坑前,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

第二十三条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

保证金缴存、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进行勘查、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勘查、设计后方可施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由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

采矿权人不具备治理恢复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五条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不得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不得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不得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采矿权人或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每年将治理情况报告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应当达到下列主要标准:

(一)整治被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二)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实施绿化,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

(三)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等采空区达到安全状态;

(四)处置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地表水水质得到恢复。

对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矿山遗迹,鼓励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第二十八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由采矿权人向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验收未达到治理恢复标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治理仍达不到标准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重新治理,治理费用从保证金中列支。保证金不足支付治理恢复费用的,由采矿权人补足。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实施前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其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多渠道融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人可以依法享受投资收益,但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前款规定的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其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治理恢复能力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完成后,由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因采矿而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治理后可用于耕种的,经验收确认后,可以依法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从废石(矸石)、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可以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向社会公告。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接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单位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职责时,可以对下列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情况。

第三十六条开采矿产资源发生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矿山地质灾害的,采矿权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七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行为或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的行为,均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第十条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

(二)未依法批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

(三)未依法组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的;

(四)违反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探矿权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治理措施,治理费用由探矿权人承担,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未进行回填、封闭的;

(二)对形成的危岩、危坡未采取治理措施的。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而未编制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已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扩大开采规模,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或者编制的方案未经批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可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未按期治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恢复;逾期拒不治理或者拒不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勘查、设计、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查费、设计费、监理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停止相应业务,降低相应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应资质证书;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相应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二)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工程质量的;

(三)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采矿权人未定期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提交;逾期不提交的,予以警告,可并处*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矿山地质篇3

1.1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物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矿产资源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周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并且这一问题在矿山周围地质环境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规模并且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强度,因此在这一前提系对于矿山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与分析也开始引起了我国地质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1.2矿山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矿山周边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是由于长期滥采滥挖问题造成的,因此这意味着进行矿山周边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我国地质工作者应当对矿山周边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有着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矿查明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这同时能够为我国科学开发矿产资源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视治理等提供非常有用的科学资料和科学依据。

1.3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紧迫性众所周知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一项极其紧迫的工作,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较为科学的基础性依据,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给世人阐述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分析其重点评价的内容。另外,通过单元划分和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有效确立,我国地质学者和地质工作者可以更加高效的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来对我国矿山环境质量做出现状评价,最终在完成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猜测评价,从而使得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提升。

2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的有效选择需要许多环节的有效支撑,这主要包括了合理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重点、结合矿山周围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区域评价的有效进行、地质环境的精确总结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2.1合理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重点合理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重点是提升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在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过程中,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减少、水环境变化,例如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问题加剧等都是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当地矿业活动对于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土石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时,例如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地面变形时,又或者造成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时,这些内容也是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之一。另外,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重点还包括了矿区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例如土石环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因此地质工作人员应当在了解灾害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生产原因的基础上,对于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危害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

2.2结合矿山周围气候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矿山周围气候环境进行分析是指地质工作人员在充分把握并且评价该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质等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查明评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题目的种类、规模、特征、发育程度,查明与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除此之外,在结合矿山周围气候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地质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各种地质因素在不同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做到较为精确的评价,需将整个评价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同一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应具有可比性。

2.3区域评价的有效进行区域评价的有效进行对于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区域评价的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应当注重根据矿山周边各个小区域的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来分别赋予所选定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属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不同的属性来进行合理的区域评价。除此之外,在区域评价的有效进行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可以采用三角形剖分法和正方形网格划分法以及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等方法来提升评价精确性,与此同时还能够依据具有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数据易取性、指标可量化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来对评价地区的基础条件和基本指标进行有效的选取甚至是矿山周边环境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最终促进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持续提升。

矿山地质篇4

一、霍邱张庄铁矿采选工程概况

矿区地理、交通及气象条件。霍邱铁矿区南自重新集、北至淮河,长约32km,东西宽约5km,共有九大铁矿床,分别为周集、张庄、周油房、重新集、李老庄、吴集、范桥、草楼、李楼铁矿床。张庄铁矿位于霍邱县城西北31km,交通十分方便。矿区地处江淮平原,地面海拔一般在+24.1~+35m之间,地形起伏较小。矿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集中,无霜期长。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12.6℃,年平均气温15.3℃,地面平均温度17.6℃。

矿山地质。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南缘,属长山穹褶断束,处于秦岭东西断裂带、新华夏系和淮阳山字行构造脊柱的复合部位。区域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下元古界霍邱群变质岩系,盖层构造:本区北部为淮南复向斜(西段),西南部为长山单斜,局部呈倒转背斜,东部为拗陷盆地的沉积。盖层构造角度不整合于下元古界变质岩之上。

二、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地面塌陷。进行矿山的开采容易引起地质灾害的产生,造成地而塌陷。霍邱张庄铁矿属长山穹褶断束,处于秦岭东西断裂带,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地下岩石层变得薄弱,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塌陷。由于矿区第四系覆盖层较厚,以及勘探手段的局限性,虽未发现破坏性较大的断层,但是大断层存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二)水的灾害。1993年地质勘探报告进行了群孔抽水试验,试验求得的渗透系数比原来的大,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了-400m水平以上的地下水涌水量。局部地段下更新统粘土层厚度小于5m,形成“天窗”。根据1981年地质勘探报告,“ … 矿床于4线48孔和12线125孔两孔遇到‘天窗’,上部砂层直接伏在片麻岩裂隙含水层上,是矿床充水的不安全地段。”矿区地处淮河南岸,淮河洪期最高洪水位达到28.97m,于ZK83、61、42、29以西全可淹没。

(三)环境影响。矿山的开采会对地貌造成影响,主要农现为植被的减少,霍邱张庄铁矿涉及环境迁移。同时,废石、尾矿、废水、废气及噪音会对环境和居民产生影响。矿产的开采对地下水源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在进行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开采残渣和排放的污水会逐渐渗透到地表中,地下水源就会受到污染。矿井的不合理开采对含水层、饮用水井、上下覆含水层的水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尘上,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在开采的过程中要使用到大型的机械,因此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对于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任务

(一)矿山生产地质工作目的和任务。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包括生产勘探和日常生产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其一,通过生产勘探、取样化验和对采矿矿体的地质编录、地质测绘等工作,详细查明近期开采阶段矿体产状、形态和规模,地质构造、岩脉穿插以及矿体顶底板岩性。其二,通过各项化验分析,准确圈定近期开采阶段各种矿石类型、工业品级进行矿石储量升级和三级矿量管理。其三,进行矿石质量研究及管理,查清矿石中有益、有害组份分布及变化规律,以指导回采工作。其四,进行日常性的矿山测量工作,完成各项采矿工程测量、采出矿量验收和矿石质量监督,为矿山开采编制采掘进度计划提供所需地质图件、矿石品位及矿石量。

(二)生产勘探。为了解决矿山高级储量少及为确保矿山正常生产期间开拓、采准、回采三级矿量的保有量,对矿体在地质勘探期间控制程度的基础上,随着开采水平的不断下降,应超前进行生产勘探。生产勘探手段采用探采结合的形式,根据目前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在充分利用采矿开拓、采准工程的基础上,施工一定数量的专门探矿钻孔;据此进一步探明矿体和夹层界线,查清矿石类型和有益有害组份,进而使储量升级,达到满足矿山生产要求的高级储量级别。目前设计开采范围内现有的勘探程度,绝大部分采准和回采矿量尚需生产期间加以解决,应满足各级矿量对地质勘探程度的要求。

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前的防止上,同时要积极治理和恢复已经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上,通过对矿区现状和预测的评估,可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的方法和措施。

(一)分区治理。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时,要根据矿产资源的开发制定合理的计划,依据在地质环境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地质分布特征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分区的合理性,为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对治理土地的再利用。对现行的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并做好相应的预测,对评估地区造成的环境和地质影响进行综合判断,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施分区。在分区完成后,根据各个区的特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例如:根据分区的特点进行矿区的划分,然后划分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并确定其具体的位置和区域面积,对地质环境的的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寻找到适合的治理方法。

(二)地而塌陷、地裂缝治理。对开采沉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沉状态的,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对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

(三)含水层破坏治理。主要的防治措施为定期对矿山排放的废水进行监测,防止污染含水层。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为及时掌握矿山开采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程度及危害,同时准确掌握方案中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和效果,矿山要进行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具体监测工作如下:

1.地质灾害监测。对地面塌(沉)陷、地裂缝,采用人工监测等方法进行监测,其余采取人工定期监测方法即可,在矿山生产工程中随时进行监测。

2.含水层破坏监测。定期对矿山废水进行监测,监测矿山排水各项指标是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监测。定期安排相关人员在评估区内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已遭到破坏和将会遭到破坏的地段进行现场测量。

(四)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首先,加大对于矿区地质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保证《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能够切实落到实处,使矿山环境保护有章可循。其次,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对治理工作进行组织和监督实行管理责任制,对于环境破坏严重、治理效果较差的区域,其负责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再次,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保障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矿区的地质环境要进行考察,建立起严格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有专家进行评审。建立起完整的矿山环境监测机制,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的生产安全。在监控单位中应具各先进的监测设备,保证能够满足监测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为治理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资料。

矿山地质篇5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最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最后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五、总结

矿山地质篇6

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地表之下挖开竖井、巷道和斜井,这些竖井、巷道和斜井之间进行交叉,使地表之下形成了各种不同角度的空间,若此矿区的地质条件本身就比较脆弱,或者是由于开这些隧道开挖方式和角度的不正规,一方面,会造成地质的松散,进而形成地质环境的断裂和坍塌;另一方面,这些隧道必然会穿越地表之下的含水或者是隔水层,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形态发生改变,使地下水力关系发生变化,很可能出现地下水深入竖井和巷道中的现象,产生矿坑水。地下水不仅会对隧道产生浸泡和腐蚀,导致隧道的坍塌,同时还会对矿产资源的质量产生影响,使矿产资源失去利用的价值。除此之外,地下水会同矿产资源中的某些元素发生反映,使水体受到污染,同时还会产生石油和很多硫化物等污染物质,对水体的自然属性产生破坏,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同时还会对动物和植物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的程度。

2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治理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测体系

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就应该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预测体系,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时,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按照矿产资源分布、厚度、地质条件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勘测,制定出最佳的开采方案,在进行资源开采的同时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例如,在进行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中,应该按照重复条件采动预测——冒落式开采条件预测——近水平充分采动预测的模式来进行开采,并对开采之后可能出现的地表最大移动值、变形值和倾斜值进行预测。

2.2提升采矿队伍的专业性

提升采矿队伍的专业性,是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由于采矿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在采矿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顾环境效益的现象,只是一味的进行开采,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枯竭,同时还给矿山地质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应该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采矿队伍,制定出严格的施工图纸和施工设计方案,并且提升采矿设备的专业水平,将资源开采和环境效益并重的目标全面的落实到开采环节当中。

2.3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

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全面的动态监测系统,对施工人员的开采工作和地质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进行严格、全面和系统的监测,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尤其是要加强对地表是否存在断裂、塌陷,地下水是否渗入到竖井和巷道当中等方面内容的监督和预测,最大限度地控制矿产资源的开采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2.4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注重对矿区废物的处理,将煤矸石等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条件产生影响的矿区废弃物尽快清理,保证生态资源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的防范和治理,因为水资源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会对动物、植物等因素产生很大的破坏,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务必要做好对水资源污染的防范工作,并及时对已遭受污染的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保证矿山的地质环境。

3结语

矿山地质篇7

1、地表沉降、塌陷金属矿山的过度

开采会造成地面下沉和塌陷,其中代表性的矿场有凡口铅锌矿、山东莱州马塘金矿、兰坪县金顶镇南场铅锌矿。金属开采造成很多空区,这些空区会使矿山开采环境恶劣化,相邻作业区通道维护困难,如果空区突然坍塌,形成气浪,破坏开采设备,造成人员伤亡;虽然有的矿区再开采之后及时进行填充,但是地表还是会出现严重裂缝和岩层错动,开采深度越深这些痕迹会越来越明显,给居住在这附近的人的生活造成威胁。

2、地下水灾害

我国金属矿开采的深度逐渐增加,出现突水淹井、海水入侵、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等地下水灾害,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较完善开采设施,员工在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及时进行疏干排水,甚至是进行深降强排。近些年,矿井突水事故频频出现,对地下水进行深降强排会形成水头差,会破坏一些防范较弱的地区,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伤亡;还有可能在岩溶地区出现坍塌事故,破坏地面的建筑物和农田耕作和灌溉,甚至是影响作物生长,有的矿区甚至形成土地石化和沙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采矿造成缺水的地区也在不断地增加。

3、深井岩爆

我国采矿工业越来越强,部分上世纪兴起的矿井在现在增加了开采深度,新兴的矿区开采深度也在不断加深,由于矿区开采深度加深,地表层的压力随之也在增大,引起的岩爆逐渐增多。如红透山铜矿目前开采已进入900至1100m的深度,在1999年发生的一次中等程度的岩爆,使100m长的斜坡道一次性崩塌报废和部分采场停产。近些年,矿山开采深度逐渐增大,岩爆危害逐渐凸现出来,以成为深井采矿的技术难题。

二、国内外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国外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破坏机理和预测方式,重点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活动过程。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南非的库克和苏联的霍多几乎同时提出了冲击地压和突出的能量理论,这些理论在当下的研究中还具有借鉴价值,在这之后还有许多学者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尤其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J-Satty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这个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矿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学者们对金属矿地质灾害的研究还局限在研究它的影响因素,局限性很大,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相关企业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甚至有的企业过度追求利益,再开采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对环境破坏很严重。

三、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深井岩爆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对金属矿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多,许多矿床开始进入中、深部开采,国内学者对深部矿床岩爆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但是工业实验研究还是空白的。在岩爆发生机理研究方面,国内外着重对岩石的岩爆特性和产生岩爆的应力条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岩爆防治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对采矿引起的应力集中和能量聚积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应力在局部高度集中和阻止岩爆发生,开展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对岩爆的发生机理或能量聚集形成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

2、地表沉降、塌陷防治技术

金属矿山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主要是由于采空区塌陷造成的。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开展过一些地表的观测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对地表沉降、坍塌的处理办法还是采用原始的填充法或压力灌浆技术,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如何有效快速地实现尾砂充填的水、砂分离,提高充填效率、效果,防止井下水的污染,使全尾砂充填采空区的方法取得成功并在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仍需进行艰苦的试验研究工作。对于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塌陷的治理,当前广泛应用方法是通过对采空区充填及塌陷区压力注浆。采空区充填在工艺角度看是比较科学的方式,一般有随采随充(充填采矿法)和集中充填(事后充填)两种方法;塌陷区进行压力注浆是在沉降或塌陷发生后对岩移或塌陷产生的孔洞、裂缝进行压力注浆充填,以防止沉降或塌陷的进一步发展。

3、地下水灾害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对地下水灾害研究主要在地下水运动规律和突水机理等,利用挖掘机在防护薄弱的地区修帷幕,是当下最先进的堵水技术,在国外还没有企业运用这种堵水技术。为充分利用增加隔水层的厚度,减少排水量,国外正在对隔水层的隔水机理、突水量与构造裂隙的关系、高水压作业下的突水机理以及隔水层稳定性与临界水力阻力的综合作用等进行研究。

四、结束语

矿山地质篇8

关键词:探矿工程;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D2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探矿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以后,探矿工程工作开展的好坏会对探矿行业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进而推动或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关键性技术来说,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具体施工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矿产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相关技术的应用不当,就非常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为此,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好地质探矿技术作用,探讨探矿工程在国民生产与国民经济进步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就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及时的发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保证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安全性,以此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贡献。下面笔者就将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对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安全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有所帮助。

2、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安全问题分析

2.1、安全管理薄弱

安全是第一位的。人们往往在一个环境正常工作久了熟悉了,就会放松警惕,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就会渐渐地淡化。对于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地质环境以及工作环境来看,其是相对比较复杂多样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工程的工作环境天天都一样,而没有不认真的做好事先的工程准备工作,缺乏工程施工的安全意识,以此而造成很多的安全问题的发生。

2.2、探矿方式不合理

首先,由于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相关技术上的封闭性,造成我国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就目前我国一些比较熟悉的矿山地质探矿方式来看,其主要包括有物探法、钻探法、坑探法以及槽探法等。在这其中,槽探法以及钻探法在近几年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勘探过程中使用的比较多。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工作过程中,对于探矿的方式,要注意根据具体的矿山地质来选择。但是很多的矿山企业在进行地质探矿时,经常会用以往的地质探矿经验来进行探测以及选择探矿方式,没有做到认真的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根据矿山的实际地质情况来选取。这就非常容易造成在工作中由于使用探矿方式的不合理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2.3、选址不科学

在我国的南方,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其主要由小型的矿山组成。所以对于探矿地点的选择比较困难,其正确性直接会影响到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质量,加剧了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难度,很可能会导致使用的探法与实际地质结构不匹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3、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设计施工的有效措施

3.1、强化人员安全意识

安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这种特殊的作业中,安全问题是尤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保证有效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一方面必须在工作人员入岗前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有效的发现潜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安全因素,并能在突况下有效的保护好自己。除此之外,还要有效的落实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管理人员身上,切实保证工程安全。

3.2、明确工程各方的责任

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多方参与并且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一定主导作用,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各方的责任,避免某一方不负责而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并要根据矿山地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工程施工作业。与此同时要加大绿色环保的理念的植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3、全面掌握矿山地质实际情况

在进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的矿山地质实际环境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这对整个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工作有重大的意义,比如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选择探矿方式以及选择探矿的地点等。由于不同的矿山所处的环境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要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积极的调查清楚要开采的矿山的矿产量以及种类等,全面了解矿山的矿层构造,在完全准确掌握这些方面的数据后,再选择探矿方式。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其已经成为以后发展的道路,环保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多以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要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杜绝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

3.4、正确选择探矿方式和地址

探矿方式以及探矿的选址正确与否自接关系到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质量,不恰当的探矿方式会给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带来诸多危害。目前,在我国很多矿山探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工作中,必须全面的了解当前的相关探矿方式特征以及适应环境,并以此针对不同的探矿点使用不同的探矿方式。与此同时要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情况,以此为工作中正确的选择矿山地质的探矿地址作保障,始终坚持科学探矿,以此有效的在避免在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因选择不恰当的探矿方式以及地址而造成安全问题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3.5、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地质设计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钻探工程设计,以及坑道工程设计,他们有着一定的区别:对于钻探工程设计在实际执行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首先,钻孔载穿矿体部位的确定;其次,钻孔的孔口位置和钻孔倾斜角度及孔深的确定。再者是孔口应避开陡崖,建筑物,道路等。而对于坑道工程来说,其主要包括有平硐、竖井以及岩脉等深部探矿工程,这类工程的施工技术条件比较复杂,对其投资的费用也比较高,多以在对其设计时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充分的地质依据。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矿工程作为矿山开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对矿山开采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矿山开采的整体效率,我们就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对矿山地质探矿工程的工作形式、布置形式以及矿山地质探矿工程地质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我们知道,地质设计是探矿工程工作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把握好地质设计,与此同时,要遵循相关原则科学确定探矿工程的布置形式,不断汲取经验与教训,努力创新,切实推动我国探矿工程以及矿山开采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彤.试论探矿工程工作的布置及地质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4,08:180.

[2]范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03:227+229.

[3]林昌旗.浅析地质矿产勘查测量方法的选择及应用结合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4]杜小全,赵远由,张志强.贵州遵义地区钼镍矿规模远景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J].矿产勘查,2011年04期

[5]雷素军.矿山地质探矿工程若干安全问题的探讨[J].矿业工程,2007,06:59-60.

矿山地质篇9

关键词:地质背景、岩浆岩、断层、矿物特征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徽省来安县石崮山钾长石矿位于来安县城5°方向约16千米处。来安县石崮山钾长石矿为来安县皖东长石矿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矿山,目前已达到年产5万吨的规模。本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风化花岗闪长斑岩(松散),矿石结构松散,斑晶和基质易分开,经淘洗后获得钾、钠长石斑晶,矿床开采技术良好,是一个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钾长石矿区。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Ⅰ级)中北部,下扬子台坳(Ⅱ级)中段。出露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滁县~来安小区。主要由中元古界蓟县~长城系,新元古界震旦系,新生界新近系组成。皖南运动基本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形成了北西向的同斜复式褶皱,岩浆活动很频繁,最早为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形成了一套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燕山运动是本区重要构造运动,构造线为北东向,并伴有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喜马拉雅运动继承了燕山运动的构造特点,有基性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层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为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统花果山组、上新统桂五组及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新近系中新统花果山组(N1h)主要分布在尖山西侧,厚54.03~70.40米,灰绿、灰白色砂砾岩、粉砂岩,含钙质结核粉砂质泥岩、泥岩等,并伴有膨润土。新近系上新统桂五组(N2g)围绕各山坡广泛出露,底板标高95-100米。厚度小于85.64米,以灰褐、灰黑色块状橄榄玄武岩为主。上部夹有厚度不大,分布不连续的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岩石中橄榄石大部分已伊丁石化。

第四系(Q4)分布在区内低洼处,为褐黄色粉砂质粘土、砂土、粗砂及淤泥。具泛溢相沉积相特点,厚度小于40米。

2.2矿区构造特征

2.2.1断层

研究区内主要包括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向三组断层。1)近东西向断层规模相对较大,断层宽0.5-1.5米,最宽可达3米。断层带呈紫红色,具断层泥,在断层两侧见有坡缕缟石,呈片状分布。断面倾向北,倾角55~70°。2)南北向的断层不太发育,规模不大,呈张性,大部份充填花岗细晶岩,断层宽0.5~1.5米,断面多倾向东,倾角陡立,切割近东西向断层。3)北西向的断层较发育,断面倾向北东,倾角63~78°,其中一部份充填花岗岩细脉。

2.2.2节理

矿区发育两组共轭节理,一组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68~74°;另一组走向南南东,断面倾向南西西,倾角70~76°,将花岗岩脉切割成棋盘状。

2.3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较为频繁,燕山运动是本区最主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范围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体和后期的脉岩穿插,区内钾长石矿体就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屯仓)岩体中。晚新近世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橄榄玄武岩。

1)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长城系西冷组变质岩和震旦系灯影组灰岩中,呈灰白~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斑晶由酸性斜长石(An=30)和钾长石构成。斑晶大小一般在1~1.5厘米,最大可达3.5厘米,斑晶约占岩石的50~60%之间,其中钾长石斑晶占岩石的20~30%;基质由部分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等组成。岩石已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岩石具球状风化,地表岩石受风化后,呈松散砂状。文象花岗岩呈浅肉红色,具有文象(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5%)、斜长石(30%)、石英(28%)及少量黑云母、磁铁矿等构成。镜下见长石与石英相互穿插、包裹,构成文象结构。橄榄玄武岩分布于石崮山和梁山山顶及矿区东南部位,岩性主要为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和少量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分布及产状

矿体由石崮山风化花岗闪长斑岩体组成。山顶均被桂五组橄榄玄武岩覆盖,玄武岩以下均为矿体,赋存标高54~100米。矿体东西长990米,南北宽660~800米,矿体厚度0~35米。矿体平面上呈一椭园形,山顶部位为玄武岩被覆盖。剖面上矿体呈层状。总体上岩体受风化作用程度较均匀,矿体即是风化岩体,其中一部分矿体无顶板,一部分矿体顶板为玄武岩,底板为新鲜坚硬的花岗闪长斑岩。

3.2矿石及矿物特征

3.2.1矿石矿物组份

矿体为风化花岗闪长斑岩,其矿物成份以钾长石(30%)、斜长石(30%)、石英为主(21%),其次为角闪石(10%)及少量黑云母(3~5%)等。斑晶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斑晶约占1/3左右,斑晶大小在3.5×2~0.5×0.3厘米,基质由粒状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构成。

3.2.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为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局部矿体受构造影响,矿石为压碎结构。矿石主要为块状构造,松散块状构造和球状构造。

3.2.3矿石化学成份

K2O、Na2O为钾长石矿的主要有益组份,含量变化:K2O在3.75%~6.90%之间,平均5.05%;Na2O在4.60%~6.80%之间,平均5.50%;K2O+Na2O在9.15%~12.35%之间,平均10.54%。Fe2O3 为钾长石矿主要有害组份,含量变化在0.30%~2.5%之间,平均1.41%。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矿区位于沿江平原丘陵水文地层区,东部紧邻天长小区,矿床为一孤岛残丘,山丘标高162米,是一个具有补给、径流、排泄过程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矿区最高供水位标高50米,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45米,矿坑水最低自然排泄面标高50米,矿床四周水文地质边界封闭状,矿体最低标高50米,矿床紧邻屯仓水库。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花岗闪长斑岩裂隙含水岩组底部标高50米以下,接受屯仓水库的入渗补给、水位、水量随降水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升降和增减,一些泉流量在旱季出现断流,地下水埋深随地形起伏0~30米不等,水位年变幅0.5~5米,地下水短暂径流,以泉、泉群的形式及蒸发方式排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2工程地质条件

4.2.1工程地质岩组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包括橄榄玄武岩坚硬岩组和风化花岗闪长斑岩软弱岩组。橄榄玄武岩坚硬岩组主要分布矿区山顶盖层,厚度达85米,顶部为一层气孔状玄武岩,厚10~30米。地表有弱风化,裂隙较发育,岩石一般坚硬完整,岩心呈短柱状。风化花岗闪长斑岩软弱岩组主要分布在石崮山、尖山等山丘的坡地,岩石多已风化破碎,用手可捏碎,柱状节理发育,球状风化较普遍,形成许多0.5~2米的球状岩石。向深部10~15米岩石受风化程度减弱,岩石渐变为坚硬完整。

4.2.2结构面及其分级

矿区小断层、岩体接触带及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结构面划分标准可划分为Ⅲ级、Ⅳ级二个级别结构面。

矿山地质篇10

[关键词]排山楼金矿床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化

[Abstract]The Paishanlou gold deposit occurs in archean eonothem jianping group metamorphic rocks ,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ast-west ductile shear zone. Universal mylonitization rock in the mine, gold deposi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wall rock alteration, alteration halo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ductile shear zone. Pyrite―sericitization alteration zone is the main part of gold orebodies occur.

[Key words]The paishanlou gold deposit; Ductile shear zone; mylonitization

中图分类号:TE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84-02

0.引言

排山楼金矿位于辽宁省阜新县,其规模属于大型。该矿床主体受东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区内构造发育,构造条件复杂,加强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对成矿理论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的燕山台褶带东端[1],北镇凸起北部,其西部与朝阳穹褶断束相接,北部与旧庙断凸相邻,东部与下辽河断陷接壤。区内地层以太古界建平群和中生界白垩系为主,其次为元古界长城系,新生界均为第四系,主要由新统和上更新统组成,岩性主要为粘土、砂土、亚粘土、砂砾石以及一些人工堆积物等。不整合于新生代以前所有地层、岩体之上。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并有阜(新)至锦(州)断裂和大巴至后三角山韧性剪切带通过,地质情况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排山楼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建平群变质岩中(图1)。

2.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宇建平群和第四系。

1、太古宇建平群大营子组

大营子组(Ard)是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中级变质程度的区域变质岩,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45°~55°,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扁豆体和白云质大理岩薄层等。由于遭受韧性剪切作用[3],矿区中东部及南部出露的大营子组岩石形成糜棱岩系,包括不同成分的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白云质大理岩经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白云质糜棱岩,分布于上排山楼东沟至马家荒一带,呈层状,分布较稳定,厚数米至数十米,连续性较好,在勘探区段几乎所有钻孔在穿过该层之后,均见矿化带和矿体,成为找矿勘探的标志层。

2、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出露于矿区东部、东南部山间谷地中,主要岩性为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砂砾岩、砂质黄土、砂土等。

2.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构造两种类型[2]。

1、韧性剪切带:

东西向韧性剪切带:

排山楼―侯其营子东西向韧性剪切带通过本区,是本区的主要成矿带,排山楼金矿床即赋存于该带的北部。该带呈东西向展布,宽1―2km,向两端均延出矿区,产于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中。该带中部剪切应力强烈地段,出现构造平行化,是金矿赋存的主要部位。带内发育一套糜棱岩和初糜岩。

北东向韧性剪切带:

尖山沟―排山楼东沟韧性剪切带在矿区西北部位通过,带宽0.5―1km,长6km,向两端均延出矿区。岩性主要为白云质初糜岩、石英岩初糜岩及花岗质初糜岩。

2、脆性断裂构造

F1断层

发生在排山楼金矿区含矿带中,呈近东西向展布,长大于1km,宽1~10m。断层面倾向350°~10°,倾角30°~65°。断裂带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均呈波状延展。断裂性质为先压剪后张性的复合断裂。沿断裂带岩石挤压破碎,具有明显的挤压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分布,挤压片理发育,局部地段被玄武玢岩脉充填,为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一推覆的断裂。断距由西向东从几米到大于100m,从总体上看,矿区东部断距大,表现为由西向东的扇形逆冲推覆,F1造成矿区标志层(白云质糜棱岩)和金矿带重叠,使深部的金矿体逆冲推到地表[2]。工程控制表明,F1对矿体的直接破坏不大,断裂通过处多为无矿地段,主要矿体基本完整。

F2断层

位于矿区西侧,F1断层的北面,发生于建平群大营子组糜棱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中。出露长约0.3km,宽3~5m,总体产状倾向5°~15°,倾角35°左右。断裂面流状起伏,岩石具明显挤压破碎,断层泥、逆冲擦痕及阶步较发育,属压―压剪性断裂。

3、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尖山沟―北营子同斜倒转背斜、上排山楼―北沟同斜倒转背斜。其中前者与矿床关系较为密切。尖山沟―北营子同斜倒转背斜: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属排山楼―侯其营子同斜背斜西段组成部分。该构造轴迹线方向80°±,轴面倾斜方向350°±。背斜核部由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组成,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部分地段被晚太古代深成侵入体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等破坏,排山楼大型金矿床即受控于该背斜核部[2]。背斜两翼由中元古界长城系组成。

总体上,区内构造带发育,构造条件复杂。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期。

大石头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52-2b):

出露于矿区的东北部,呈北东向延伸,沿大营子组与长城系高峪庄组的接触带侵入。岩石呈灰白色、灰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等,少量绢云母、黄铁矿。岩石普遍糜棱岩化,石英具压扁拉长现象。岩体内有花岗斑岩呈脉状侵入,并有碳酸盐岩块捕掳体。岩体东半部由于受北东向韧性剪切作用,岩石已变形变质为花岗质糜棱岩。

区内脉岩不甚发育,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类型自基性―中酸性―酸性均有。脉岩受脆性断裂控制明显,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

2.4 矿化特征

金矿床发育有较强的围岩蚀变晕,呈带状分布。蚀变晕内的蚀变种类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黑云母化、白云石化、铁白云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少量的硅化和方解石化等。蚀变晕明显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根据围岩蚀变种类的时空关系及与金矿化的密切程度,按蚀变矿物组合可划分出一个有规律的围岩蚀变带。

面型绿化蚀变带,是一套由绿色黑云母和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绿色矿物组合所组成的蚀变带。蚀变带中心部位为强绿泥石、绿色黑云母蚀变,向外蚀变逐渐变弱。蚀变带长3000m,宽250~400m。

面型碳酸盐化蚀变带,面积小于绿化蚀变带,位于绿化蚀变带的中部,基本平行分布。蚀变矿物主要为白云石、铁白云石,呈浸染状沿糜棱岩面理分布。蚀变带长1500m,宽100~200m。

黄铁矿―绢云母化蚀变带,分布范围较小,位于面型碳酸盐化蚀变带的中心部位,与剪切应变强烈、构造平行化和塑性流变十分明显的糜棱岩一致。该带以他形细粒黄铁矿和绢云母相对富集为特征。蚀变矿物除绢云母、白云母、他形细粒黄铁矿外,尚有铁白云石、白云石、绿泥石、绿帘石、绿色黑云母及少量半自形粗粒黄铁矿。蚀变带长大于1500m,宽20~80m。

三个蚀变带都有由蚀变带边部到中心,蚀变由弱变强,带内Fe、CO2、S、Na、K、Au等元素增加的规律。其中面型碳酸盐化蚀变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而黄铁矿―绢云母化蚀变带是金矿(化)体赋存的主要部位,金品位与细粒黄铁矿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矿体产在向北西侧伏的矿化带内,严格受矿化带控制。矿体出现在矿化带相对厚大部位,矿体在矿化带内不连续,矿化标志明显,为蚀变白云质初糜棱岩、蚀变长英质糜棱岩和蚀变黑云斜长初糜棱岩或蚀变黑云斜长糜棱岩。矿体围岩为白云质糜棱岩覆盖的黑云斜长糜棱岩或长英质糜棱岩[4]。

3. 矿体围岩特征

矿体的底板围岩以黑云斜长初糜棱岩黑云斜长糜棱岩为主,局部见有少量长英质糜棱岩,绿化蚀变较强,有时见碳酸盐化黑云斜长糜棱岩。夹石主要为长英质糜棱岩和黑云斜长糜棱岩。分布于矿体中,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岩石蚀变和金矿化作用,大多数构成表外矿体,有的则属矿化蚀变糜棱岩,夹石与矿体为渐变过渡关系,数量较少。

4. 结论

经过对本区域地质背景、矿产地质特征、矿体围岩特征等的详细研究,确定矿床类型为韧性剪切带型,区内矿产在成因上与变质作用关系密切。同时对指导区域寻找隐伏金矿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王荣湖.排山楼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D].沈阳:东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