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6:35:14

初中社会论文

初中社会论文篇1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一轮新的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中学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获得理想的成绩。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法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坚持“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主观认为政治课学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来读读、背背、考试前临阵突击即可过关的错误认识;少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学习政治课,对教师单元复习时划出的学习范围或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四、结论

初中社会论文篇2

 

关键词:十五大  初级阶段含义  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  基本纲领  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而且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本文拟就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们以往发生的失误,制定的有些方针政策所以不符合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阶段认识还不清楚,不明确。诸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大干快上”、“急于过渡”等等,都与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问题认识不太清楚有密切联系。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所以成功卿 F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全党同志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客观实际,有了清醒的、科学的和坚定的认识。正是从这个根本实际出发,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来确立和确定同这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成果,才有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因此,正确认识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党的十五大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初级阶段的理论呢?

    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有二层:第一,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同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相同的本质。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而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为厂“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I-五大报告P16第二段,人民出版社)虽然十五大报告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初级阶段的第三层含义,但作者认为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方面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而这层含义的确定,又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条件以及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早已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志也已大为发展和提高。由英国开始的传统的产业革命已由大机器工业推进到电气化,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使现代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不仅同is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19世纪明治维新时代大不相同,而且也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时的水平。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同世界范围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还不断提高。这种新的时代特点,不能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个相当高度时,降低标准过早地宣布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宣布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心只能降低社会主义的威望,使之丧失应有的吸引力。所以,若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就不能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

   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成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它除了具有一般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总结十三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概括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①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总的概括;②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上述九条系统、全面地概括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科学描绘了它的整个历史进程,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使我们能够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努力的奋斗目标;使人们懂得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九个方面的概括,与十三大的概括相比,不仅更具有科学性,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概括方面,目的性更明确;把“商品经济”改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等,而且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由十三大五个方面的概括增加到十五大的九个方面概括。

初中社会论文篇3

党的十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自信”。2013年新年伊始,在《求是》刊文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其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实践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李君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有些人看来,科学发展是非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是科学发展再加上“观”,这种由科学和发展组成的观点体系是不是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呢?

首先,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用历史来佐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内部的封建主义腐朽没落却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我们从国家历史命运中得出的极其重要的判断。小平同志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中国来讲不是一个非政治的问题,而是最大的政治,因而关于发展的观点也就成了最大的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有一个道路选择问题。我们的前辈们选择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变革社会制度。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所有这些救国方案最终都没能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得出了这样的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不仅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和现代化目标。也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

其次,可以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实践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用现实来佐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发展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没有强大的科学指导思想的凝聚,要将这么众多的人口组织起来是很难的,即使组织起来也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将中国十几亿人口组织起来,而且将中国人内在的或潜在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来了,这也再次证明了,在中国解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问题是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

所以,我们党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肯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有道理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最大国情?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始终牢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目前全部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立足点。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根据,也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据。

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包括“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这一基本情况没有变。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高论,特别是讲社会建设的高论,一讲就讲到“够格”的社会主义甚至其产主义的要求,把它作为我们今天的目标任务,这很危险。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鼓舞人心是可以的,但在社会主义不够格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够格的目标,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却又实现不了,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会不满,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成问题。有些人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会记得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就忘记这个实际,大话、空话、大目标、大志向都统统出来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目标、志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做不到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结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总依据”的论述。他讲得非常精彩。特别是他讲的“三个‘不仅’‘而且’”很有现实针对性。

第一个是:“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在经济建设中牢记初级阶段,许多人还记得,但是一讲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很多人就将初级阶段抛在九霄云外了,从西方后现代化国家那里搬过来许多主张。

第二个是:“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我们目前在经济总量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于是许多人飘飘然起来,忘记了这是13亿人口的总量,人均水平依然不高,忘记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

第三个是:“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多年来我们有个毛病,在分解任务时层层加码,常常忘记了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初中社会论文篇4

关键词:邓小平,毛泽东,社会发展阶段,继承,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为研究这个课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而对他的正确认识,则要靠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国情,在毛泽东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对前人基本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人基本思想的突破。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贡献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1、将“建立”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加以明确的区别。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作了区分,他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随后,他又明确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现在还未建成,还差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尽管时间估计的较短,但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完善要有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要有社会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

2、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在毛泽东看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为代表的历史时期,会产生带有不同质变特点的发展阶段。因此,毛泽东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所处的阶段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毛泽东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观点,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很有创见的丰富和发展,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也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遵循毛泽东的把“进入”和“建立”社会主义同“建成”社会主义加以区别,并认为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比“进入”的时间还要长。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形成,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80年4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的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对发展阶段定位的积极思考。第一次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报告又提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强调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在同外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制定路线、政策所依据的国情提了出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前者指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者则体现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必须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而作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第二,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例如,由于收到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由于还缺乏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国家制度的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缺陷,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还严重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为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次,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立论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有可能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它为我们警惕右、防止左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初级阶段理论告诉我们: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思考国家发展问题和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认识或者否定这一点,就会犯错误。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使邓小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等问题上,具有较高的理论起点和基础。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扬弃,是邓小平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观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结论。

1、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继承

首先,从两者的立论依据上看,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是以马、恩、列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相关论述为依据的。而从实践依据上看,都是立足现实的国情,都是以现实国情作为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毛泽东曾形容我国国情为“一穷二白”,因此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落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国情的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状况,尽管经过30年的努力建设,但是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落后,差距很大。

其次,从对我国所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来看,二者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两代伟人都认为:第一,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阶段,他将有不发达的阶段和比较发达的阶段。第三,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第四,不发达的社会阶段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五,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则说过:“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说明邓小平已经完全继承了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这一观点中的科学思想。

2、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发展

从理论上看,毛泽东的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内容上看还很不丰富,从体系上看还不系统。所以,严格上讲,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理论,他的某些观点只是被提出来,没有进行深刻的、系统的论述说明,并且有许多观点没有被坚持下来。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系统。它不仅把毛泽东未展开的、未论证的正确思想进一步展开、论证,而且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观点,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使该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实践上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毛泽东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观点没有很好的执行,因此,它对实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由于其现实性、全面性、正确性,对社会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就是证明。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已经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又说明现在的社会阶段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以这一概念为基础,邓小平对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历史任务、发展动力、主要矛盾、基本路线等一系列的问题做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使得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比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思想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无法逾越的一个必经阶段;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的过程;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第六,只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毫无疑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的崭新理论。。

总之,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而邓小平则是集中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之大成者。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多方面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总结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继承,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7、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熊启珍,《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兼论对列宁主义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金玉秋,《浅析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初中社会论文篇5

【关 键 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现实意义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A 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0)03-0029-0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获得的理论创造。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实践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尽管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描绘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了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以西欧发达社会为蓝本得出的结论。晚年的马克思把目光投向东方,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1](P431)恩格斯也认为,对于东方落后国家来说,只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准备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列宁看到了直接过渡的不可能,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革命的退却,同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他指出:“我们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而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那些特点在大多数国家内是没有的。”[2](P46)而且,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期就愈长。列宁的探索明确了两点:一是由于俄国国情的特殊,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二是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列宁并没有说明过渡时期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3](P1060)是一个主权不完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因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更为复杂。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在他的心目中,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权保证。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实质上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同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4](P675)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存在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补上发展生产力的一课,从而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即如毛泽东所说:“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5](P1476)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未有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描述过的。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得出的理论创造。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中介,毛泽东为象中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即如马克思所说,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果。反之,“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3](P1060)  

从马恩的直接过渡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再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毛泽东构想的系统而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这一探索的丰硕成果。它既坚持了马恩提出的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肯定成果的原则,又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出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毕其功于一役”,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固然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存在过“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试图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次完成或把二者截然分开,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进行,但两步决不是民主革命结束后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连续进行的两步,也不是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互无关连的两步,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联系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准备条件。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除了民主革命造成的政权条件外,还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造成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则正好解决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即如何两步走的问题。这就不仅指明了中国革命将来的方向,更指明了近期革命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马恩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同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俄国革命后创造了苏维埃政权这种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所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6](P362)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就已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后来又有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但是革命胜利后到底要建立的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并不明确具体,直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出现才有了一个清楚的建国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类型,它是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对立物,在推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以后出现的。它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那种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旧式共和国早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产。它又与苏联式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P1055)“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4](P675)这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独特性表现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存,并且还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度发展。但是政治上它是一种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础部分,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毛泽东后来又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更能体现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实质。同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3](P1062)任何政党、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不采取敌对态度,共产党就要与它们合作,也就是要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很显然,这种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仅与资产阶级一阶级专政、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天差地别,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3](P1062)这样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在当时世界上存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共和国、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外,也不属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国家类型。毛泽东扬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不教条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类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对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正确分析的结果,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实际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其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它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描述,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国大纲,这些内容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指导着新中国的建立。其次,它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携手共建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虽然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中国共产党截然不同,他们主张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尽管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使他们的幻想彻底破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使他们明白共产党掌权是大势所趋,但真正使他们靠近共产党并最终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筹建新中国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政治上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席之地,经济上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实践,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建国初期,由于继续在政治上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经济上联合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发展,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如何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从历史进程到理论本身,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前后相续的继承关系和发展关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二者一脉相承的共同立足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虚上,而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利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这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实践曾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后来由于毛泽东放弃了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和人的积极性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加上国内外其他种种复杂原因,致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过早中断,迈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过急过快。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也未得到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二十年的曲折历程,带来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正是从这一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状态。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7]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使我国从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不再遥远”回到了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在中国真正要建立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认识的结果,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显然,这两大理论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石之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政治纲领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些正是最初作为新民主主义国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并在其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实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经济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比较,虽然它们各自的经济成分在性质、地位、相互关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有两个关键的相似之处,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没变,二是灵活地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没变,很显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提供了模式的参考和实践的经验;从文化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与“三个面向”是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则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中提出并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是正确的文化方针,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渊源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延伸,它不等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吸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是对现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关键在于:从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没有改变,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没有改变。立足于同样的国情,要解决同样的历史主题,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者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在的延续性。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源头,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  

收稿日期:1999-12-22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初中社会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6-0057-04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随后,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胡锦涛的“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八大报告虽然没有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但显然已经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表述,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此前,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直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一个理论范畴的更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及其局限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是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当时,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是这样表述和分析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001年3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委员联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中共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里面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是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必须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必须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不能只讲前者后不讲后者,也不能只讲后者而不讲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的经济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分析这两段文献,我们不难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二,在我国,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现阶段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于它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并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第四,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可知,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被明确规定为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制度。而且,这种认识还写入了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正因如此,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相关研究多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论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化的、机械化的、高科学技术的生产,和手工的、自给半自给的生产并存;现代化工业,同落后工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并存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般教科书也都将这一制度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2012年3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章中仍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这种认识当然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诚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和立论基础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制度特征之一。但是,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表述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范畴只是明确了其时间或历史阶段的规定性而没有明确其制度属性。也就是说,这一范畴只是明确规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没有明确规定这一经济制度的社会制度属性。因为在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既包含社会主义因素,也包含非社会主义因素。我国现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就其性质来说,外资经济主要是外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实际上就是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则不具有特定社会性质,它可以存在于多种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它们都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虽然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但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非社会主义因素。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表述则并不能明确其制度属性。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表述,会引发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然宪法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到本世纪中叶,在完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预定战略目标后,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的预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将走出初级阶段,而进入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也就是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国情前提和依据便不再存在了。这样,我们便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在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那么,当我们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时,是不是要再来一次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及其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很快意识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范畴的局限及可能由此引发的理论和现实的困惑,并试图在理论上进行回应。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关系时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明确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关系,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只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初始阶段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将有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指的是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包括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更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后,中国将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高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更长的阶段,还要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值得关注的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在谈到基本经济制度时,不再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而使用了“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法。虽然他在讲话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在提法上作出这样的修改,但显然已不再特别强调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一章中,系统阐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报告强调:“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时已不再将“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的重大变化,显然已不再认为它只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了。从十六大以后,党的重要文献在提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时,都只是笼统地提“基本经济制度”,而不再冠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限定词。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同样不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相关联:“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就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经不再只是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中,实际上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替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以一节的内容阐述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不仅再次明确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更突出强调了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取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其实是没有明确其社会制度的规定性的,由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内含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和属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不能将其定义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当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发生变化,不再将其限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竞难以用一个合适的概念来定义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便只笼统地使用“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则破解了这一难题,并明确了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的基本国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还不完全、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在这种社会主义形态中,虽然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体地位,但也包含有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所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制度特征。

初中社会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创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从未间断,其科学内涵也随之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高尚全认为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 , 她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 , 又不同于资本主义。[1] 赵曜认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历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2]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牛先锋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实践经验的提升和国际形势准确判断的产物。[3]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概括

一是认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许多新见解 ,特别是关于落后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观点以及实现这种跨越的条件的分析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最初的立论依据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二是认为列宁为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观点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先导;三是认为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起点;四是认为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的文化土壤;五是认为从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逐渐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态势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不断完善提供了借鉴;六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正确认识、大胆吸收和勇敢借鉴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七是认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世界的影响、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影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引领与启示。[4]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目前,一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这是初步奠基阶段;第二阶段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 ,这是基本框架初步成型阶段;第三阶段 ,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十四大乃至十五大前后 ,这是这一理论科学体系走向成熟阶段。

2 党的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 ,是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灵魂和主题。十五大报告不仅对中国跨世纪的发展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研究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也具有新的意义。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指出这一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又把这个科学体系的形成作为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的根据 ,这在党的历史上 ,还是第一次。

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五大报告 ,吸取了十三大报告和十四大报告的成果 ,进一步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 ,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贯通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都纳入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格式。

党的十五大报告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认为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十五大报告的这段话 ,可以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础上 ,加上了基本纲领 ,使理论体系的结构更加完整了。同时党的十五大也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还一方面指出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另一方面指出这个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5]

3 党的十六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政治论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论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题。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对十三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首次系统完整的回顾和展示,是对十三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全面深人的总结。

这些经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十三年伟大实践所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经验总结的理论创新成果。

十六大概括总结的基本经验政治论文,实现了理论创新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坚持和发展、继承与创新,特别是基本经验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全方位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6]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 ,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也体现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理论创新。[7]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J]. 中国改革 ,2002(7)

初中社会论文篇8

【关键词】: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TO THE OUR COUNTRY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BASIC SELF-CONTRADICT, MAIN SELF-CONTRADICT KNOW AGAIN

Abstract:Under the new history term, according to a request of 16 greatest reports, social basic antinomy request in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democracy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ith the request that political setup reform, the request tha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 have the necessity from develop the self-contradict theory in stage in entry-level in perfect socialism theoretically, deep turn to the our country stage in entry-level in socialism basic self-contradict, main self-contradict cognition.

Key words: Basic antinomy, primarily self-contradict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邓小平同志则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无疑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政治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认为现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应该有新提法,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呼吁:“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地在党的报告中出现是第一次,反映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应该包括政治文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显然是与十六大报告以前的形势相适应的,即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提及政治文明,很显然这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和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绩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还要处理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他两个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水平。就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制度支持和政治保障,需要政治文明为其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就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政治文明的发展则需要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去抓政治文明建设,就会使政治文明建设失去基础和依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开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是民主法制发展以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善的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完善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完成上述任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认识不全面、不站在时展的高度看、不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不行得,有必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政治,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大道之外,而应当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一致起来。倘若没有这样的进程,中国现在不可能是一个“共和国”,而仍然会是一个封建皇权国家。但也正如许多文章所说,“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者由于“用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以致封建主义的遗风仍然可谓举目皆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因子,和有违人类政治文明大潮的蒙昧、野蛮因子,区分起来未必能够一步到位。

人类有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文明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得到全面的刷新。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文明理念的传播,在观念层面,民主、平等、自由、****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确立,而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政治落后腐朽的标志。在制度层面,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应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采用,而****、独裁、极权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至少在观念上被否定。

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不同的政治状态被赋予了不同的褒贬属性。众所周知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词,无论在哪里都被认为是好的,而****、独裁、极权、特权等词则如同一种罪名,没有人乐于认领。这是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世界政治文明在一般观念上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的一个证明。中国也在这一进程之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写入中共十六大报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好,并非与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全然不同的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全部政治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继承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就目前状态而言,“初级阶段”的定位,不仅适用于判断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适用于判断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相当长远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中国出现,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启动政治更新进程已是众望所归。为了人的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美好前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认识上很有必要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原文。

2、《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3、《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

4、毛泽东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5、《列宁全集》第33卷。

6、《斯大林选集》上卷。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8、十六大报告重点内容摘录。

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的现实价值。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南方网)。

12、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

14、张闻天:成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石仲泉。

15、论封建残余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及其肃清对策--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思考。

初中社会论文篇9

「关键词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邓小平同志则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无疑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政治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认为现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应该有新提法,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呼吁:“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地在党的报告中出现是第一次,反映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应该包括政治文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显然是与十六大报告以前的形势相适应的,即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提及政治文明,很显然这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和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绩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还要处理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他两个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两个文明的发展水平。就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制度支持和政治保障,需要政治文明为其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就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政治文明的发展则需要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去抓政治文明建设,就会使政治文明建设失去基础和依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开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是民主法制发展以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善的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完善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完成上述任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认识不全面、不站在时展的高度看、不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不行得,有必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政治,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大道之外,而应当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一致起来。倘若没有这样的进程,中国现在不可能是一个“共和国”,而仍然会是一个封建皇权国家。但也正如许多文章所说,“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或者由于“用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以致封建主义的遗风仍然可谓举目皆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因子,和有违人类政治文明大潮的蒙昧、野蛮因子,区分起来未必能够一步到位。

人类有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文明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得到全面的刷新。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文明理念的传播,在观念层面,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确立,而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则在一般意义上成为政治落后腐朽的标志。在制度层面,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与之相应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采用,而专制、独裁、极权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至少在观念上被否定。

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不同的政治状态被赋予了不同的褒贬属性。众所周知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词,无论在哪里都被认为是好的,而专制、独裁、极权、特权等词则如同一种罪名,没有人乐于认领。这是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世界政治文明在一般观念上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的一个证明。中国也在这一进程之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明确写入中共十六大报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好,并非与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全然不同的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全部政治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继承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就目前状态而言,“初级阶段”的定位,不仅适用于判断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适用于判断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相当长远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政治文明”的中国出现,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启动政治更新进程已是众望所归。为了人的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美好前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认识上很有必要补充、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大报告原文。

2、《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3、《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

4、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5、《列宁全集》第33卷。

6、《斯大林选集》上卷。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8、十六大报告重点内容摘录。

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的现实价值。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南方网)。

12、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全文)。

13、从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

14、:成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石仲泉。

15、论封建残余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及其肃清对策——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思考。

初中社会论文篇10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近二百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曲阜孔子书院顾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刘启林主持。大会主席、曲阜孔子书院院长李敏生作了《学习、研究、宣传赵朴初学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讲演。他从赵朴初作为新中国文化巨匠;作为新中国杰出宗教领袖;作为“学以立德,以德为先”的光辉典范等方面阐述了赵朴初为振兴中华、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及向赵朴初学习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宗教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杨曾文、叶曼、方克立、牟仲鉴、倪强、崔自铎、周艾若、觉清、朱曼华、李知文、刘儆、赵国青、汪大洲、邹思滕等。《赵朴初嘉言集》(李敏生主编)日前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赵朴初非常重视古人、伟人、名人和佛学大师的嘉言、警句,他曾为自己编写了一本《自律格言》。

1991年12月,赵朴初主编了一册《佛教嘉言书法集》。他指出,编写《嘉言集》的目的是:“为自己、为大众的心灵净化和美化,尽些心力,从而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日新,国家的日益文明和昌盛”。

《赵朴初嘉言集》从赵朴初百余万字的文稿中,从其2000余首诗词曲中,从其书法作品中共选取了二百余句嘉言,其中书法作品近80幅。《赵朴初嘉言集》突出展现了他这一伟大思想家的风采。赵朴初精通哲学,不仅熟谙佛教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全面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赵朴初嘉言集》所选的言论精辟深刻,富有哲理。他提出了“佛教是文化”、“搞汉字拉丁化是危险的”、“保留古文,保存国粹”、“赞同‘识繁写简’”等一系列事关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论断。从这些嘉言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赵朴初老先生修身治学、治国的原则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