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49:47

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保持稳定、积极慎重的原则,对城区小学布局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切实提高小学办学水平,改善小学办学环境,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调整方案

从年暑期起撤销县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县实验二小),该校原有学生分别到县实验小学、孱陵小学和镇中学小学部就读;该校现有教师及原镇蔬菜场小学教师由县教育局在城区内学校统筹安排;该校现校址规划建设1所民办学校,其土地及房屋按规定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所得收益优先用于偿还县实验二小债务。

三、时间安排

7月底以前,做好城区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期准备工作。8月上、中旬,召开动员大会,对城区小学布局调整进行安排部署;对县实验二小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拟定县实验二小及原镇蔬菜场小学教职员工安置方案,按程序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县实验二小学生分流方案。8月下旬,对此次城区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对照方案进行查漏补缺,妥善处理有关遗留问题,确保秋季按期开学。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曾祥明、县编办主任、县教育局局长、县财政局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县教育、监察、国土资源、住建、审计、房产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年城区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此次城区小学布局调整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办工作。

布局调整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学校;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及所属地域支配阶级对学校布局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学校布局调整则是基于上述因素对学校地域分布、规模大小等进行的调适与整合。本文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其负面影响的规避。

一、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为应对上述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别减少到491273所和65525所,11年里,小学平均每年减少24981.7所,初中平均每年减少584.4所。”[1]2001年5月,国务院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2],此后,我国正式开始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3]。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4]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四种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数量较多且生源相对不足者为重点对象,通常做法都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至于何所学校停办、合并等,主观人为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在地域上以乡镇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我国传统乡村教育被纳入到官办体系始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在西方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官办小学一开始就是按国家既定行政区划进行的,这种现象也是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普遍情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推行“撤区并乡建镇”后,由于撤并后的乡镇政府通常都设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因而,学校布局调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行政区划内进行布局,调整仅在本乡镇之内,乡镇之间的学校各自独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学就读,为解决上学期间的诸多困难,各地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如此以来,在入学方式上,许多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步入“寄宿”之旅。四是在推进上以行政力量为主。自国家实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均将此视为政治任务予以落实,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传开路,现场办公,经验总结,全面推广”。这种行政化的措施,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布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一旦成为政府行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会在所难免。因为此时其顾及的已不再是学校布局本身是否科学规范的问题,而是如何按部就班、“保质足量”地予以“完成”和“落实”的问题。的确,“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地制定的”[5],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行政力量为主的推进方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果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有利于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给生方和校方带来许多问题。

就“生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学生本身的入学困难。我国是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很大比例的国家,目前情形下,广大学生上学本身就已十分不易。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并且,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二是增加了学生所在家庭的困难。撤并之前,因为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因此,学生花销不大。但撤并之后,走读的学生近的还行,远的则至少中餐要在学校就用,即使餐费再便宜,每月亦需开销百余元;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千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也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毕竟子女年龄偏小,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对子女离家寄宿的衣食住行、营养安全、性格、同伴关系处理等担心是不言而喻的。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一天下来许多教师累得腰酸背疼。在许多乡镇中心小学,绝大部分教师的日常作息时间都被喻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从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备课十一二点睡觉,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此外,停办或关闭也会影响到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关闭前的学校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投资,而且校内和周边的议论也使得师生不能安心教学。的确,“关闭学校是对整合该地成为社会单位的一种破坏,并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6]。

三、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为确保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强调结果公平”和“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两个特征。前者看似给予了所有学生以起点公平,实则只是表面结果上的平等,而非实质上的起点平等。这有悖于我国推进全民普及义务教育的初衷,因为“单纯的效率优先原则可能会妨碍到平等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更应该立足于道德认同”[7]。后者则以扩大优质办学资源为出发点,普遍关注县城学校胜于乡村学校,关注中心小学胜于片小、村小,关注高中胜于初中、小学;关注县镇公办高中如何拓展优质资源、扩充生源而忽视乡村中小学为生存而奔波、分年危房改造等不良倾向。正是在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盲目扩展下,我国许多地区才会出现将整个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简单化为单纯的“收缩”与“撤并”,进而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乡村教育结构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异变为为少数优质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明确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适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而非简单的撤并和压缩。另外,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在确保乡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乡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其二,确立基于上述目的的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和标准。国外有学者曾将学校布局的距离分为“物理、文化、时间”三类,并提出了关闭学校的三条标准。[8]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坚守三条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我们可将此标准从原有的以学校距离学生入校的公里来计算转变为以学生入校就读路程所需时间来计算。按照学生步行的时速,应该将学生入学路途所费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为准,因为路途超过40分钟则表明,学生入校就读的物理距离至少会超过五公里,并且,如果考虑到该生入学前起居饮食等所费时间,所费时间可能还会更长,这种情形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入学就读的质量与效率。二是生源规模原则。如果某一人口约1500名的村落,其人口出生率在12%,且其一年级入学儿童在20人以上,那么即可确认该村校设立的必需性,即使该校设备条件再简陋,师资力量再薄弱,也不能被撤除或停办。因为孩提时代因奔赴其他村落入学所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不适,还会产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摩擦,继而导致学业不良。三是“点心”式网状结构原则。我们可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为点、以距离为线架构出一个整体学校布局结构,未合并的乡应形成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单网状分布结构,已合并的乡镇应形成以合并前后两地中心校为核心的双网状布局结构,不能人为地撤除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还会破坏整个“点心”式网状结构教育功能的发挥。

其三,着手解决当前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凸显的重点问题。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引发的突出问题有三个,即学生就近入学难、家长对寄宿制不放心、被撤并学校各项管理及去向不明。为此,一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教学点。在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规划方案时,我们必须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现实制约问题。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员数量达到一个班级规模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得确保设立至少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二要规范和完善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的设施及日常管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也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寄宿制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寄宿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无条件者则应为那些在寄宿生身上多花精力与时间的教师制订出相应的补贴方案。三要加强被撤并后学校的规划和利用。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以便依法处置上述资产;同时,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将其闲置不动产有效地利用起来,最好是能将其办成“学校”(如农民学校、活动场所等),以发挥其教育功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88

[3]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eb/ol],(20064)6-09)[2009-05-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

[5]戴伊托马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吴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6]石人炳,国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其启示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37—38

布局调整范文篇3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依据

到2010年,全市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其中小学900所(每县市、区70-80所);初中100所(每县7-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学校要通过合并改造和资源优化重组,建设规模型、高标准普通高中30所。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全市农村中小学规模和布局能充分满足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圆满地完成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而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依据是:

农村小学,要把保证入学率、普及率作为底线,在坚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以县统筹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模型、标准化寄宿制小学。贫困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区可保留适量规模在10生以上的一至三年级教学点,除此之外,全市10生以下规模的学校原则上要予以撤并,实现集中规模办学。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提倡走读、寄宿等形式,人口密集且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可选定在几个村落之间适中的位置布点联办规模型寄宿制中心小学,偏远地区可以乡镇集中办好一至两所寄宿制小学。对适量保留的10生以上一至三年级教学点,要切实加强管理与扶持,保证其开齐开全各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一所,人口少的乡镇也可几个乡镇设置一所。要取消2轨以下初中。偏远且交通不便、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城镇学校,要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重点新建和改建、扩建一批标准化中小学,全市各县(区、市)要综合考虑当地城镇化建设要求、地理环境、人口预测和教育基础等因素,大力度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规划新建城镇学校39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13所,高中13所(每县市小、初、高各一所);改扩建共39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13所,高中13所(每县市小、初、高各一所);长治县20*年新建特校1所;长子县2009年新建特校1所;通过城镇学校建设工程,基本解决学校数量少、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城镇学校小学规模以4轨为宜,原则上不超过6轨;初中以6轨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轨。

高中学校,要打通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界限,综合考虑,合理布点。本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同步发展的原则,因地因校制宜,新建、扩建、合并结合,重组整合资源,硬件软件同步配套,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原则上每10万人建1所高中,每校轨制一般要求在8到14轨,最多不超过16轨。农村高中以6到8轨为宜,每班学生数50人为宜,最大不超过56人。

二、基本原则

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以县为主”,加强统筹,协调配合的原则。各地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统筹有关部门参与配合,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教育基础、人口预测、学校布点的服务半经以及城镇、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获取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周密测算,反复论证,科学制定。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各地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统筹兼顾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本着各级各类学校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合理调配的精神,确保布局调整中校舍校产资源的共用共享,优化重组,确保各类教育与县域人口在布点上科学合理;确保各类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适中相当;使全市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探索可行的布局调整模式。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对目前校园、校舍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学校,要予以保留。

——优化资源,确保普及,提高效益的原则。调整中小学布局,其宗旨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各地要顾及偏远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地区办学的实际情况,注重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适量保留10人以上的一至三年级教学点,杜绝因过急、过快、过度撤点并校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现象的发生。

――科学规划,依法审批,依法施工的原则。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学校应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规模和国家、省颁布的校舍建设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小学校园规划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校园建设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符合国家强制性规划标准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求;要留足体育活动场馆用地、绿化用地、景点布置用地和根据需要预留发展用地。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要新建或在学校基础上改、扩建校舍的,必须履行国家规定的报批手续,必须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批复后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规划一经审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依法实行招投标制、项目管理制、法人责任制和工程建设合同制、工程质量监督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三、保障措施

(一)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实施。市、县两级政府要设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奖励和资助。各县(区、市)要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规定,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要依法加强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城镇教育费附加要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其中50%以上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县镇中小学校;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社会融资以及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资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各县(区、市)教育局要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校舍校产的管理工作,整合优化盘活资源配置,实行各类教育资源共用共享,对闲置的校舍和校产要指导各地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防止教育资源的流失。

(二)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布局调整的整体效益。各县(区、市)要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重点,优化校长和教师这两支队伍的配置,重点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倾斜。要调整教师编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补充力度,新招用的中小学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偏远农村保留的教学点,必须配备公办教师,保障其办学经费。要足额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齐教职工和生活辅助人员,寄宿制学生要配备适量(小学1-3年级每20名学生配备1人;小学4-6年级以上每50名学生配备1人;初中每100-200名学生配备1人)的专职生活指导教师(保育人员),配备好炊事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和校医,县级财政要统筹发放生活辅助人员的工资。被调整撤并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统一调配,具有教师资格的正式教师,要及时安置;不符合条件的临时代教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三)开展设施设备配套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校舍设施配套水平。要把加强学校装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与布局调整工作同步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中有关学校装备的规定标准,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实完善学校必备的设施设备。市教育局每年开展一至两项设施设备专项配套活动,各县(区、市)也要设立相应的资金予以配套,力争在两三年内高标准达到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加强中小学校标准操场的建设,为学生体育锻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必备的条件。

布局调整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自2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投入资金2324万元(中央专项资金1**8万元,省级配套资金679万元,自筹617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7241平方米,撤并小学187所,初中5所,撤并了8个乡镇教育总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今年将再撤并小学9所,撤并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3所,撤并后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其中小学6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5所(包括实验中学),幼儿园10所,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目前小学在校生14189人,初中在校生6025人,高中在校生2038人,职中在校生2137人。

20**年,我县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重新规划,准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拟在全县设立柴沟堡第一、第二,左卫、怀安城、头百户、渡口堡六个学区,全县初中整合为6所(包括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包括实验中学),小学整合到30所左右,实行学区化管理。其中柴沟堡第一学区,辖柴沟堡城内(人口5.05万),设初中一所即柴沟堡二中,生源为柴沟堡镇城内学生,规模约1800人,设小学5所。柴沟堡第二学区,辖柴沟堡镇城外(人口2.42万)、西沙城乡(人口1.03万)、西湾堡乡(人口0.87万),设初中一所即世恩中学,规模约1000人。设小学6所,即西沙城、西湾堡每乡设小学2所,柴沟堡城外设小学2所。怀安城学区,辖怀安城镇(人口3.18万)、王虎屯乡(人口1.4万)、第三堡乡(人口1.43万)。设初中一所即怀安城中学,规模约1500人。设小学7所,即怀安城镇设小学3所,第三堡乡、王虎屯乡各设小学2所。左卫学区,辖左卫镇(人口4.23万人)、第六屯乡(人口0.96万)。设初中一所即左卫中学,规模约1000人。设小学4所,即左卫2所,第六屯2所。头百户学区,辖头百户镇(人口1.59万)、太平庄乡(人口1.03万)。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即头百户中心学校,规模约1000人。设小学4所,即太平庄乡2所,头百户镇2所。渡口堡学区,辖渡口堡乡(人口1.6万),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即渡口堡中心学校,规模约800人,设教学点(1—2年级)3个。

二、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我市其它先进县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对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不到位

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调整前,绝大多数村均设有学校,学生上学较为方便。布局结构调整后,撤并了部分村级学校,学生不得不到外地就学。由于学生年龄小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部分家长不理解,担心孩子上学的安全和经济负担加重。同时部分家长还对学校的学生管理、饮食卫生等方面产生诸多顾虑。孩子上学远路上是否安全,在外吃饭学校伙食是否卫生,在校是否能照顾好自己等方面造成家长的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的布局调整。

2、经费不足制约布局调整进程和质量

中央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给县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开支压力。虽然上级每年给义务教育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并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一些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办公经费只限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部分学校经费入不敷出,负债运行,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自身建设。同时布局调整后,大量的学生涌入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难以及时得到扩充和完善,大部分寄宿学校无浴室,没有安装暖气,房舍也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给寄宿学生的生活带来困难,影响了整体布局调整的推进和布局调整质量的提高,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和规模化办学水平还不高。

3、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规模扩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地改善,但在学校的管理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寄宿学校的生活教师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不利于学校的管理。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学校无暇全面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往返学校途中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生休息回家时,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等混挤在一起,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接送学生的车辆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管理,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优化

对现有的师资队伍如何进行优化组合也是学校布局调整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历史等原因,现在的城镇师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部分农村学校仍存在开不全课的情况,特别是英语和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同时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年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难以得到及时补充,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学校布局调整这一机遇,对全县的师资队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已成为提高全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

三、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布局调整的认识

要从“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上来。教育部门、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要站在群众的位置上考虑,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入手,转变群众观念,消除他们对学校布局调整的片面认识和不理解,引导他们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确保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

2、加大投入,快速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一是要继续确保政府性投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的管理职责,建立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教育投入机制,在安排财政预算上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二是要合理处置学校闲置资产。按照市场机制,对不能直接用于教育的闲置校产进行处置变现,用于合并后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费支出。三是继续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近年来,中央、省、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必须紧紧抓住这种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四是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教。本着“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宗旨,通过广泛宣传,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教,利用社会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统筹规划,突出学校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规划是学校布局调整的龙头,没有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就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的浪费。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确保调整一所,达标一所。一是要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念。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应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和中心村集中,与优势资源整合”的思路进行规划,努力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和教育管理规范化。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乡镇的经济条件、人口数量、地理位置及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合理制定调整方案。合并新建寄宿制小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住宿、饮食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尽可能让学生吃得好、住得满意,减轻家长负担。要充分考虑到寄宿制学生年龄较小,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三是要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空间分布的变化,也包含着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学校布局调整要与清退代课教师、实行教师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大胆尝试招考一批能够定向长期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师资,切实将素质高、精力好的年轻教师充实稳定在农村教学第一线,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布局调整范文篇5

根据县政府《关于批转县教委等部门关于**县**年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足府发〔**〕57号)精神,为了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特提出以下资产管理意见。

一、被调整学校的全部资产(土地、房屋、设备设施等)清理登记造册后移交给新组建的学校,移交清册报县财政局、县教委备案,并相应调整账务。

二、新组建的学校在办学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被调整学校的资产由县财政局和县教委划拨给所在乡镇小学使用管理,并相应调整账务。

三、由于各种原因,被调整学校资产未转入固定资产科目的,应据实转入固定资产科目(土地除外)。

四、未经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学校资产,违者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布局调整范文篇6

第一部分*县教育基本情况

*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一片生机。1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向高等学校输送新生10余万人,高考升学率、高考会考合格率均占全市之首。全县现有中小学校418所(其中普通高中16所,职业高中6所,普通初中36所(另有初中部分18所,应撤未撤学校14所),小学352所,幼儿园7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72280人(其中普通高中25702人,职中7824人,普通初中59884人,小学71163人,幼儿园7519人,特校学生188人)。九七年*县通过“两基”验收,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9%,17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占97.5%;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95.8%,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职高、各类中专等占52.3%。全县现有教职工8551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其中专任教师7444人,专任教师达标率:初中为97.1%,普高为84.5%,小学为99.5%。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职高65.8人,高中216.2人,初中503.7人,小学598.5人,幼儿园63.2人。

第二部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强各级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融通与整合,积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级政府统筹管理本地教育的职责,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监督,全面实现“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县城乡教育人才、资产,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巩固和提高“两基”工作水平,促进*县基础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中小学布局调整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纳入城乡总体规划进行布局规划,根据*县今后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省颁布的校舍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坚持规模效益的原则。中小学校布局发展向人口集中,且交通便捷地发展,并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完小不少于6个班240名左右学生(对山区和偏远地区可适当放宽),其中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学不少于12个班500名学生;初中不少于24个班,1500名学生。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县山区、畈地、圩区等不同的地理环境情况,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依据覆盖人口、服务范围、经济水平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该撤的撤,该并的并,不搞一刀切。

4、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小学基本上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以就近入学为主,大力发展人口密集的集镇所在地完小,积极推动覆盖多个行政村人口的完全小学,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批村小和教学点;初中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扩大办学规模,原则上每个镇只办一至两所初中,在过渡期内增设一至二个分部(条件成熟时撤销),或在部分乡镇采取九年一贯制作为过渡期;高中(包括职高)向县城所在地和人口密集的大集镇布局。其中在庐城镇城区新建2-3所民办普通高中,另外重点在金牛、泥河、白湖、汤池五个镇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职业高中重点建设县高级职业中学。必要时,可通过招商的形式,创办一所规模较大、专业对口的职业高中。同时,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鼓励和支持民办寄宿制学校。

第三部分主要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主要目标

按照省总体要求,*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目标在2010年前完成,即在20*年前再撤并完全小学74所,小学教学点100处,撤并初中22所(主要是应撤未撤的学校的初中分部),普通高中因近几年都是生源高峰期,故必须全部保留;到2010年再撤并完小28所,小学教学点全部撤销;撤销初中分部和应撤未撤初中10所,同时再撤并1至2所农村完中,基本达到农村完小六个教学班、学生数240人以上;集镇完小12个教学班、学生数500人以上;农村初中24个教学班,学生数1500人以上;农村完中36个教学班,学生数2100人以上的目标。

二、保障措施

*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19*年开展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乡镇学校的布局调整还未真正实施到位,要真正实现布局调整的规划目标,难度仍然很大,主要是:第一,财力不足,中小学布局调整首先要解决并入学校校舍问题,包括教室、学生住宿等,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布局调整规划目标需总投入9160万元;第二,交通不便,特别是山区和圩区更是突出,学生上学路途不便等问题难以解决;第三,群众(包括基层干部)观念淡泊,不愿撤销本地学校的想法比较普遍。

为确保*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按规划目标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的人、财、物资源的规模优势,迅速提高*县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必须下大力气抓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主要措施有: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为加强对中小学布局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各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县、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按规划目标调整到位。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正确引导,进行广泛地宣传发动工作。*县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虽已在一九九七年前已基本完成,但根据省厅新的调整目标,*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这次规划调整撤并的学校都是困难很多,条件很差,人员和生源较少的学校,撤并工作的难度主要在于少数村干和部分当地群众认识不深。因此必须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正确引导,形成共识,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布局调整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慎重,确保稳定的原则,对镇集镇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调整方案

2012年暑期撤销县东港中学,该校现有学生根据志愿分别安排到县二中和县职教中心学校就读;该校现有教职工由县教育局在全县其他高中和初中学校统筹安排;该校现校址纳入镇学校调整的整体规划,改办成初级中学。同时,将镇中心学校迁至班竹当镇初级中学校址,将镇中心学校校址改建成镇中心幼儿园。

三、工作步骤

此次布局调整工作共用1个月开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7月上旬)。辞退代课教师,对县东港中学资产、债权债务等进行清理登记;拟定县东港中学学生分流、教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方案,按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镇集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中旬)。按照县政府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

(三)检查验收阶段(7月下旬)。对此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对照工作方案进行查漏补缺,处理有关遗留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协副主席李守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曾祥明任副组长,县教育局、县监察局、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和镇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集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此次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办检查。

布局调整范文篇8

一、农村空间布局现状

市共有49个镇,2606个行政村,其中区、区、区共9个镇,333个村,市14个镇,816个村,市12个镇,856个村,市14个镇,601个村。

从人口情况看,农村总人口1621573人,户籍人口超过4万的镇有6个,分别是。

从农村经济收入情况看,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村有38个,其中4000-5000元的村有11个,3500-4000元的村有10个,3000-3500元的村有9个,2500-3000元的村有8个。

从农村土地资源情况看,农村土地总量7344771.49亩,农用地6113678.58亩,其中耕地2681801.39亩,人均耕地1.65亩;建设用地549296.63亩,其中居民点用地308432.71亩,村内道路用地149292.67亩,村办企业用地75084.32亩,公益性事业用地16486.95亩;未利用地681796.28亩。

从空心村(房屋闲置率20%以上)情况看,全市共有空心村16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45%,现有村民4.02万户,占有空闲宅基8041户,空闲宅基地占地3621.6亩,空闲房屋10580处,这些空心村主要分布在离城市(镇)较远的山区。

二、现代化视野下农村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1、村居分散,布局密度大,土地资源和公共资源浪费。据调研,目前的农村空间布局主要是历史形成,在全市4896.51平方公里的农村土地上,共承载着2606个行政村,平均1.88平方公里就拥有1个行政村,致使农村空间布局太分散,密度大,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村中住户与住户之间较为分散,增加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总之,耗散状态下的农村空间现状使公共资源及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人力资源弱态生产力水平相对趋降。据调研,168个空心村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没有,40-60岁的很少,50-60岁的男人就算青壮年,村中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广传于坊间的顺口溜,农村只剩下“38-61-99-250”(即妇女、儿童、老人、病残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实态人力资源状况。以埠柳镇河西村为例,全村共有110户,共260人,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人,50岁以下才40多人,且都外出打工,其余全是妇女和孩子,村中已经多年没有小孩出生。像河西村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农村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在空心村中尤其明显,强劳动力少,高素质人员少,生产力水平相对趋降。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造成农村住宅闲置,而进城的农民工却因为房价高、收入低导致居无定所。

3、农民众多,人均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村人口1621573人,占总人口的64.59%,人均耕地仅1.65亩。靠山面海的地理现状,使得耕地相对较少,平整的耕地更少,现在的农村空间布局,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不仅人为的减少了人均耕地面积,而且分散的耕地布局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少量的耕地不仅难以增加农民收入,反而成为农民外出打工赚钱的拖累,这样不仅地种不好,而且影响打工赚钱,不仅不双赢,还造成双损。

4、农村债务负担过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均有债务。以市为例,市农村债务共有3亿元,个别债务时间长达20多年。其中,投资公益欠债3700多万元,占总债务的13%,村办企业欠债2亿元,占总债务的71%,主要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创办企业纷纷倒闭所致,债务中以欠银行债务居多,这些债务欠债时间长,久拖不决,大多成为呆死账,已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调整农村空间布局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农村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难点,科学调整农村空间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又是农村现代化的支撑点和切入点。故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强农业必须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农村空间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对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速社会转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对农村现代化的理解

农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自身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自身现代化表现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等方面。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表现在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表现在城镇生活方式的实现。

2、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

通过农村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按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打破小农经济桎梏,实现土地资源和产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3、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的,农村的现代化更加迫切

20年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体制、机制、生产力水平、市场水准、经济基础实力、开放度等方面均为发达地区业态。在客观上将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予以统筹考虑、统筹谋划、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整体推进的现代化,就不能不把农村现代化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紧紧抓住城乡统筹,调整农村空间布局,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个“牛鼻子”,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为民工程、德政工程、政绩工程、示范工程。

4、农村空间布局变化对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证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步入现代化,与农村空间布局的调整关系甚大。以英国为例,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为发展工业,建造工厂,出现了圈地运动。尽管圈地运动让众多的农民流离失所,但也由此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调整了农村空间布局,形成了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为工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村空间布局变化对社会步入现代化有基础性作用。

国内典型的事实证明。农村空间布局调整国内典型有很多,著名的有江苏的华西村和龙口的南山集团,这两个典型都是属于强村带动型,以某一个强村的发展兼并周围众村,实现农村空间布局调整,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使农村步入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市内典型的事实证明。我市也不乏成功典型,有西霞口强村带动型,好当家强企带动型,峨石山社区带动型,西楼村远距离兼并型,羊亭镇园区建设型,等等。它们都是调整了周围农村空间布局,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和集约经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四、调整农村空间布局的设想建议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分步实施

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农民、众多部门,因此在调整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进行系统考量和统筹科学规划,哪些村可以合并,哪些村需要保留,要规划的图清表明,科学可行。布局调整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调整中,要从长计议,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层落实,切不可不顾群众意愿、违背历史风俗的进行一刀切。同时,调整农村空间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空间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同,尤其要做好农村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广泛支持。

2、借鉴先进,树立典型,试点带动,推而广之

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江苏省已经试点开始,这就为我们进行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我们自己的典型。江苏有华西村,有南山集团,我们有西霞口、好当家,要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挖掘培育众多以村带村、以企带村等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可以先选择几个较大的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带动,进而推而广之。

3、把握政策,确立政策,升华政策

改革户籍政策。放宽农转非户籍限制,让有劳动能力、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不断地转移到城镇中来。

完善土地转让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制度等。

改善居住政策。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民自身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宅基地空间置换转移的方式,将农民迁至城镇或城郊居住,从而释放农村土地,组织规模经营。另外,应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让农民工享受城镇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工城市生活成本,进而减少农民,发展农村。

改革财税金融政策。农村债务必须解决,否则就会成为农村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要改革财税金融投入政策,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优惠政策等。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提出的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要求,在银行、农村、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消化不良债务,松绑农村,发展农村。

4、用社会化手段转移减少农民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缩小农村才能发展农村。要用各种社会化手段转移减少农民,进而致富农民,缩小农村,发展农村。要实现农村劳力输出组织化。建立农村劳动力中介组织,架起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力之间的桥梁,实现劳力输出组织化,既可以保证用工单位的用工数量与质量,还可以保护农村劳力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工就业技能化。要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加强蓝领领域方面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要实现农民工生活“国民”化。在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尊重和理解农民工,给他们创造广泛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5、推行和加强农村社区管理

围绕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中心所在的中心村有发展潜力的原则,规划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中心村设立一个服务中心,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让农民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

布局调整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渝西经济走廊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教育兴县战略为统揽,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调整布局为突破口,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全面振兴**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调整原则

总体原则是:统一规划,一次合并;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具体原则:

(一)适度超前原则。充分考虑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分布、教育发展规模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预测,使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做到科学规划,超前设计,一步到位,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科学合理原则。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向县城集聚”的总体思路,撤弱扶强,将规模小的初中合并到规划保留发展的初中学校。

(三)校产不流失原则。保证调整过程中教育资产功能转化而不退化,资产重组而不流失。通过撤并调整后,减少资金的隐性闲置和浪费,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

(四)稳步推进原则。在学校布局调整具体实施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先建后撤,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三、调整内容

(一)**职中与**县职教中心合并,组建为新的**县职教中心;

(二)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邮亭中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邮亭中学;

(三)平桥中学、沙桥中学、龙水镇中合并组建为新的龙水镇中;

(四)顺龙中学、龙西中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龙西中学。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县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计经、教委、建委、人事、财政、编办、监察、国土房管、国税、地税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小组,强化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统筹、管理、监督,确保调整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县教委在会同相关镇乡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经济水准,分层次、分类型有序推进。同时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与校舍危房改造相结合,确保有限的危房改造资金用于规划保留的学校建设工程;二是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通过布局调整,实行师生分流、校产划拨扩大合并学校规模,提高师资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三是与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合并新建的学校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新标准进行建设,努力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四是与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合理调整和设置校点。

(三)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以全县初中布局调整为切入点,创新和逐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教育的大发展。

五、其他事项

(一)关于教师编制和经费问题

被调整学校的全体在册在编教职工,由新组建的学校按照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用)的原则进行聘任。对通过竞争未能上岗的教职工由县教委统筹调整到缺编学校工作。对合并到县直属中学的乡镇中学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由县财政局核实后,据实扣减龙水镇、邮亭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基数补充给新组建的县直属中学。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平桥中学、沙桥中学并入前所欠教职工工资由原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解决,并入后教职工的人事、工资关系由新组建的学校负责办理,由县财政统发工资。

(二)关于债权债务问题

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并入邮亭中学前的债权、债务由邮亭镇政府负责处理。平桥中学、沙桥中学并入龙水镇中前的债权、债务由龙水镇政府负责处理。**职中与职教中心合并前债权债务由新组建的县职教中心承担。顺龙中学的债权债务一并移交给龙西中学承担。

(三)关于办学管理问题

合并后的县职教中心、邮亭中学、龙水镇中、龙西中学的学校领导班子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重新任命。被调整学校的所有学生和全部资产(土地、校舍、设备设施)一并移交给新组建的学校,原承担的辖区内义务教育由新组建的学校承担。新组建的四所学校在办学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分步实施,在原学校设教学点进行管理。

六、纪律要求

(一)经费管理。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经县政府批转实施后,涉及调整的学校财务全部冻结,经费做到只进不出,特殊情况确需开支的报县教委审批。

(二)校产管理。经县教委和财政局清理评估的校产,合并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处置;合并后需要变卖处置的校产按县国资委有关规定办理,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

布局调整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教育从分散办学向规模办学转变,从粗放型办学向规范化办学转变,构建教育新优势,实现教育新跨越,增强**教育的竞争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调整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考虑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分布、教育发展规模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使学校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适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发展性原则。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向县城集聚”的思路,扶优扶强,将规模小的初中合并到规划保留发展的初中学校,有利于学校形成规模办学。

(三)效益性原则。保证调整过程中教育资产功能转化而不退化,资产重组而不流失。通过撤并调整后,减少资金的隐性闲置和浪费,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

(四)统一性原则。全县初中学校的布局调整,按照“一次性上收、统一管理、设点教学、分步实施”的办法有序推进。全县公办初中学校全部上收县管,以确保布局调整的顺利推进。

三、调整学校

本次调整的初中学校共30所,将化龙中学等19所初中合并到双塔中学等11所中学。调整后,全县共有公办初中24所,其中单设初中19所,高中附设初中5所。

(一)撤销15所乡镇初中,合并到7所县直中学

1、化龙中学、米粮中学、宝顶义务教育实验学校初中部合并到双塔中学。

2、高坪中学合并到中敖中学。

3、季家中学、高升中学合并到**三中。

4、宝山中学合并到铁山中学。

5、玉滩中学、沙坝中学、土门学校初中部合并到珠溪中学。

6、国梁中学、古龙中学、石牛中学、新石中学合并到**二中。

7、玉龙中学合并到龙水实验中学。

(二)8所乡镇初中合并,组建4所单设初中,并上划县教委直接管理

1、金山镇中与石马镇中合并,组建成石马中学。

2、天宝中学合并到中敖镇中。

3、石桌中学合并到灯塔中学。

4、登云中学合并到弥陀中学。

(三)9所保留的街镇乡初中上划县教委直接管理

1、城西中学

2、回龙中学

3、宝兴中学

4、拾万中学

5、万古镇中

6、雍溪中学

7、复隆中学

8、龙石中学

9、龙西中学

四、实施办法

(一)关于教师编制问题

被调整学校的全体在编在岗教职工,按照今年新核定的编制,由新组建的学校按照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用)的原则进行聘任;对通过竞争未能上岗的教职工由县教委统筹调整到缺编学校工作。任何学校不得超编,原则上不允许聘请代课教师。

(二)关于学校经费问题

乡镇级中学上划县直管后,学校经费由县财政统一供给(不含代课教师经费)。由县财政局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测算乡镇支出的标准,计算街镇乡上划学校的支出基数,扣减街镇乡的“体制补助”或增加街镇乡的“体制上解”基数。体制基数划转按全年数额结算。

1、镇乡合并到7所县直中学的经费预算,其合并后增加的部分,原则上按镇乡部门预算指标数,由县财政扣减乡镇的“体制补助”数,追加给接收学校。

2、撤销合并后上划县直管和整体上划县直管中学的经费,县财政原则上按乡镇部门预算指标数,扣减乡镇的“体制补助”,另文下达给该学校。

3、为了办理年终决算,完整反映学校全年全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被合并学校原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档案,一律按《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全部移交给接收学校。接收学校应将本校和移交学校的会计账务按规定合并后,连续进行会计核算,办理年终决算,并单独上报县财政局。

(三)关于办学管理及校产使用问题

撤消的学校和相互合并的乡镇初中的领导班子自然免职,合并后的学校领导班子需要重新任命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重新任命。被调整学校的所有学生和全部资产(土地、校舍、设备设施)一并移交给新组建的学校,原承担的辖区内义务教育教学责任由新组建的学校承担。

新组建的学校在集中一个校区教学而办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在被调整学校的原校区设立教学点,实行“一套班子,一个制度”统一管理,并制定规划,在两年内完成集中办学任务;在办学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被调整学校的校产由县教委、国资办负责安排给所在地小学使用管理。

(四)关于债权及债务问题

1、债权问题:学校要加强债权管理,追收各种债权。对暂时不能收回的债权,要完善相关手续,理清债权关系。

2、关于债务问题:

(1)所有街镇乡初中调整合并和上收县直管前欠发学校职工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而造成的债务,由原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下同)负责解决。

(2)“普九”、“普六”债务及街镇乡政府性债务,由原街镇乡负责偿还;

(3)合并和上收县直管的街镇乡初中学校的直接负债,由学校(接收学校、合并学校)自行负责偿还。

(五)其他相关问题

调整后,县上负责抓好全县学校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统一发放教师工资;负责学校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规范、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把学校建设列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积极协助做好新建、扩建校舍所需土地的行政划拨工作;督查本街镇乡义务教育的实施,组织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承担相应的“控流防辍”职责,巩固“两基”成果,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维护所在地学校治安和教学秩序,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等责任。

五、组织领导和纪律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正、副组长,县教委、编办、人事、财政、建委、监察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初中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强化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统筹、管理和监督,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街镇乡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学校的移交工作。

(二)严格要求,严肃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