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十篇

时间:2023-04-02 16:30:35

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篇1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职业防护篇2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2010年12月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75例,其中针刺伤55例,手术损伤15例,医疗卫生废物处理不规范5例,主要分布在临床一线。

结果

建立了专门的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及职业伤害报告制度,在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了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经追踪调查,无1例感染发生。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率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在诊疗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主要原因是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如注射后针头处理(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头刺伤等。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着医护人员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与传染患者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医护人员感染。而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

化学因素: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等潜在危险。

社会心理因素:目前,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着医护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护士与实际床位比例远不达标,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很大的体力压力。同时医护人员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这些忧伤情绪也影响了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加上不良医患关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更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压迫感,过度的心理、生理压力,易使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疾病。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医护人员及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及防护知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弱,对标准预防原则了解不够。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用双层密闭黄色垃圾袋装医疗垃圾,并给予明显标识,有效地预防锐器伤,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特别是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士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等。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强化理念:标准预防强调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所以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这也正是医疗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明确洗手依从性的重要性,在诊疗操作前后要彻底规范地洗手;同时要规范着装,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患者用过的棉签、棉球、敷料等要装入双层密闭黄色垃圾袋内;针头、安瓿等放于专门的锐器盒,均以3/4满为标准,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要求包装,由专人回收运送,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每名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总之,职业暴露的防护任重而道远,涉及到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了自身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不能轻视。

参考文献

1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2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3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职业防护篇3

护士是从事医护工作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她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校学习的护士学生就是未来护士这只队伍的预备军,她们综合素养的培养就决定了日后的护理能力。而她们在学习和以后医院的工作中,职业危险事件也会经常发生,护士对职业危害的意识和防护仍显力度不够。所以我们通过对在校护生的特点及职业危险因素的分析,找寻减少意外发生和预防伤害事件发生的措施,以便于教师加强在校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培养出更加合格的护士。

1.职业防护教育现状分析

1.1在校中职护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中职在校护生是中职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女生。一般年龄在16-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竞争意识强,但是心里承受能力差,独立性也较差,不能承受挫折,做事被动,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对事物的发展没有很好的判断力。另外,学历层次为初中,学习的主动性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并且不能积极学习和自我总结,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同时,她们没有接触过真实的临床工作,对护理行业的认识是空白或片面的,对于这一职业有职业危害没有基本认识,对待病人和相关疾病都是好奇大于警惕,自我防护意识极度缺乏。

1.2学校教育中职业防护教育现状

1.2.1结合实际教学和资料统计,在校护生容易发生的职业危害主要有:晕厥、针刺伤、安瓿划伤等。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较为常见的锐器伤,在教学和练习中,学生错误的徒手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扎伤;徒手折断安瓿的过程中被撕裂的安瓿划伤。

1.2.2在目前护理教育中尚无护士职业防护的专门课程,造成在校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同时,学校对在校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重视不够,片面强调护生的职业崇高性,要具有奉献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却不强调护理工作中可能的风险以及如何自我防护,导致护生自身防护意识淡薄。

1.3实(见)习期间职业防护

在校护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定期的到医院进行课间临床见习,在中职学习的第三年,根据教学要求,学生会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实(见)习期间,由于带教护士工作比较忙,在带教的同时也需要完成自身的临床护理工作,对学生的临床指导相应较少,尤其对学生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很多带教的护士只关注学生会不会具体操作而忽略了指出操作中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

1.4医院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在医院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感染的机会高出正常人许多倍。

针刺伤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护士在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等锐利医疗器械时,如职业防护意识薄弱,不慎出现针刺伤,就会有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化学药物损伤也是护士工作中难以避免的职业性损害,当护士在配制化学药物时,没有正确的防护措施,在操作中没有使用正确的防护器具,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都有不良影响。

调查显示,美国人口与护士之比例为1000:8.3,中国人口与护士之比例为1000:1,护士在实际医院工作中,因为医患比例失调,护士需要完成繁重的注射任务,而忽视了相应对自身的保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侵泡及毁型等危害中,提高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加重了护士的职业危险性。

2.加强中职在校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基本操作的加强与规范

为在校护生提供更多的操作练习机会,除上课期间的练习外,课余时间可开放学校的操作实验室,为在校护生提供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练习的机会,以便她们更快更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减少今后操作中的损伤。

2.2树立职业防护意识

对在校护生进行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要树立职业防护的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护理工作者的观念入手。长期以来,护生接受的是“不怕脏,不怕累”、“护理工作是奉献的,崇高的”等传统思想教育,老师往往把不怕脏不拍累作为判断实习和学习态度好坏的标志,这给学生造成了错觉,认为奉献、敬业,就不应该太注重自我防护,以免引起患者的不满。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两者同等对待,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又怎么能救治和护理更多的患者,让学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满意”与加强自我防护并不矛盾,二者同样重要。

2.3加强教师教学中的职业防护教育

2.3.1护生在校期间,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在逐渐的、系统的获取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其专业意识、专业行为、专业习惯也随之逐渐形成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职业防护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如:加强传染病学的教育,在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要更多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传染病的特点及传播途径有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护生的防护意识会有相应加强。同时,教师可将职业防护教育做为理论考核内容之一,让护生在学校还未走到临床实践前,就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为走向临床实践打下避免职业伤害的基础,将护生的职业暴露先降到最低,从而能让她们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持久。

2.3.2实习期间的带教教师应根据每个护生的不同防护知识水平随时予以辅导,通过带教教师进行各种技能的演示,反复提示,不断巩固与完善,才能达到减少刺伤与感染的目的。

2.4开设相关的职业防护教育课程

护士在校期间就应该开设医院感染学防护方面的课程,学习基本预防性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以便意外暴露后及时处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在学校开展护士职业防护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职业防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预防概念;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感染途径;尤其是血液、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点;锐器伤的防范措施;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等。通过讲座理论内容及临床实例加深护生的印象,从而避免日后工作中出现同样危险。

职业防护篇4

目前,多数医院将院内感染的监控管理,防护措施主要是用来保护病人,防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而对处在感染性病人及其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垃圾等交叉环境包围之中的医院工作人员如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和医院收集处理废物的工勤人员等职业暴露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频率

医院是病人就诊、治疗与康复的场所,即使特定致病因子在人群中感染率非常低,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这些致病因子的频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暴露频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0倍。院内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暴露频率也不相同,口腔科、创伤科、手术室、产室等暴露频率较大,大部分为低年资医护人员。

2 医院日常工作的职业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医院的合理建设、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后者包括思想重视、制度到位、措施得力等,这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总原则。

2.1 医院大环境的要求 医院环境总体布局要合理,要按照医院特点进行绿化美化,环境要清洁、整齐,保持室内清新无污染,对受污染的区域要定时消毒,并进行灭蚊、灭蝇、灭鼠和灭蟑螂等卫生工作,污水污物要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处理,污物及医疗垃圾必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要划定专门地点、专门时间,由专人负责处理。

2.2 医院日常环境的要求 医院各部门应按医疗功能要求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应设立足够的消毒设施,如洗手池、污物间或消毒间,医院的清洁人员以湿式清洁为主,保持空气清新。

3 思想重视和防护意识的增强是做好防护的基础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严重性,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当成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医护人员自身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达到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感染医护人员。

4 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

4.1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危险因素的检测制度及废物处理制度等,使医院消毒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统一。

4.2 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使医务人员在行医疗处理时有章可循,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机会,对于一些有毒气体,应制订管理和操作规程,以防止毒物的泄露,对于经常接触的各种器械的操作,也应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以防意外损伤。

4.3 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是做好职业防护的关键。做好职业防护,不仅要思想重视,制度到位,还需要有效的具体措施,如严格采取洗手、戴手套、面罩、防护镜、脚套、防护罩等各种屏障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篇5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

现今临床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问题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等,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

一、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一)护理体系不完善造成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目前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使护理人员在校期间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也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两方面原因造成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行,致使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部到位。

(二)职业防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职业防护认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护理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护士职业防护措施的局限性,而职业防护措施的局限造成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到位,到时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低、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从而护士对自身的保护。据WHO1999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1.5次,而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加上护士对职业防护认识得不到位,这就提高了护士病毒侵入感染机会,从而增加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

二、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重视对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接触。加强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首先,增设学校护士职业防护课程。护校及医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树立防护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职业防护课程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其次,在进行医院上岗实习时,医院应针对科室的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让她们从实习开始即能注重职业防护,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使护士自觉主动地做好防护工作。

(二)构建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医院可健全职业防护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对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就行合理评审定制。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三)改善医疗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在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时,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以确保化疗废弃物的处理正确。

三、结论

总之,医院应对护士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并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使最终达到关爱自己、关爱社会、关爱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护士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从根本上减少各种损伤的发生。达到提高医院护士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护理学杂志.浅谈护理工作者的自我防护,2006(03)

[2]李娟.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几种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

职业防护篇6

关键词:实习生 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38-02

护理人员是战斗在临床一线,直接与各种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面临发生医院感染因素较多的人群,随着国家对医院职业防护的重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意识有所提高.但护理实习生刚步入医院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职业防护教育的欠缺,导致发生职业损伤的事情频频发生.因此减少护理实习生的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当今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对2007年1月至7月在医院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与2007年随机抽查6所基层医院348名护理实习生,其中大专生277名,中专生71名,均已经实习6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学校涉及到职业防护内容的比率;护士带教过程强调职业防护比率;医院岗前培训率;自学过职业防护率;实习过程中职业伤害率.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率等.发放问卷348份,回收335份,回收率96.2%.

2 结果

2.1 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率学校为22.5%,医院为26.4 %,护士带教为39.5%,自身为10.6%;其中物理损伤因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6%,知识掌握率是63%,其次为化学损害为63%,知识掌握率是39.4%;操作姿势不当引起的损伤占43%,心理因素损伤占14.6%,有双重损伤的占总人数的39%.见表一。

2.2 物理损伤中主要是针刺损伤为47%,其次为安剖划伤为33.9%,噪音损伤为6%,射线损伤为4%,其中有双重物理损

伤的占22%,无损伤的占8.6%.见表二.

2.3 实习护士对发生了职业损害后的态度:发生职业损害后能够按正确方法处理的占25%,能够找带教老师帮忙处理的占27%,自己处理但方法不知道正确否的占41%,不处理的占7%.

3 讨论

3.1 学校方面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普及,将职业防护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关的专门课程.使学生集体接受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

3.2 医院方面

3.2.1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将实习生的职业防护管理纳入医院的职业防护管理中去,确实做好实习生的职业防护.

3.2.2实习前院方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多媒体授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知识测验等.授课内容:让学生详细了解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种职业性感染损伤,各种污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危害性,掌握正确自我防护措施.掌握常见容易发生职业损伤的护理操作的正规程序.掌握各类消毒剂的正规配置方法.掌握发生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3.2.3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严格带教,不但教会学生护理知识,还要教会防护知识及处理知识.如:教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教会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及抗肿瘤药物的配置方法和防护方法;教会在实施放射治疗时的防护方法等

3.2.4推广使用有安全性与有自毁性能的注射器具.在医院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环境,有利于职业防护.

3.2.5更新观念,要求护理实习生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体液过程中带防护用具.

3.3 实习生个人方面

3.3.1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自身学习,学会正确处理伤口.

3.3.2做好个人防护,实习前接种乙肝疫苗.

3.3.3实习过程中加强各项操作的练习,严格按正规程序操作.

3.3.4出现职业损伤及时报告医院主管部门,按正确处理程序及时处理.切不能存在饶幸心理.

总之,护理职业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实习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培养与职业防护技能的训练形成常规,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8) : 109~ 110.

[2] 陈炼红.卫校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04, 11 (4) : 406~408.

职业防护篇7

当前,医护工作者正面临着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而医院手术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尤其是遇急诊手术或抢救患者时,容易忽略自身防护,常因工作紧张,难以按常规程序进行操作,更易发生锐器伤而接触血液、体液造成职业暴露,现将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总结如下:

1 防护对策

1.1 加强防护意识,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带双层手套、护目镜及脚套;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操作【1】。

1.2 规范操作。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重新套上针帽,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师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防止术中意外的刺伤,刀割伤,手术刀片的安卸必须用持针器;忽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废弃物放于专用容器内。

1.3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对职业安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锐器伤认识不足,预防意识疏忽,操作不规范等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预防锐器伤的关键【2】。标准预防是WHO推荐的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因此,对医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安全的认识,高度重视操作中薄弱环节的防护,比如:注射、传递器械、用后器械的处理及废物收集等。

1.4 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具,为手术室医务人员免费注射乙肝疫苗,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防水手术衣、手套、胶鞋、护目镜等,以供医务人员操作时使用。

1.5 做好废弃物处理,我们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做到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提供耐刺放渗漏的锐器盒,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1.6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制度,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制度》,规范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 讨论

手术室既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同时也是高风险科室,因此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的宣传教育,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急诊手术时要忙而不乱,准备工作尽量充分。护士在交接班时要规范操作,集中精力;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时,切忌麻痹大意;手术中,传递手术器械时,一定按规范操作,使用托盘,注意自我防护。

参考文献

职业防护篇8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4]赵静,徐玉良.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1,7(5):651-652.

职业防护篇9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143-02

急诊科是救治危重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场所,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面临的职业暴露的机会将明显增多,特别在HIV、HBV、HCV等传染病日益猖獗的今天,任何疏漏都可造成感染。因此,了解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是一项十分重要与急迫的工作。本文对我科2006年和2007年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护对策,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科所有护理人员共85名,2006年1月~2008年1月每月发放调查表85份,共回收2 0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拟的职业暴露相关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发生职业暴露的类型、发生原因、处理、对危险因素的了解及防护措施等。

2结果

根据收集的资料显示,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和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和2007年急诊科职业暴露情况对比分析表(n)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2007年职业暴露发生人次有所下降,由于操作不规范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事件减少,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规范处理的人次增加幅度较大,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大地提高。

3防护对策

3.1强化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

3.1.1接触病人时做好隔离措施备各型非无菌手套,供急诊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使用。由于手套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1]。

3.1.2严格洗手严格进行洗手是急诊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自我防护措施中最简单而又难以很好执行的一项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有报道显示护理人员实际洗手率为14.33%[2]。

3.1.3宣传防护知识刘钰等对北京8所医院急诊科的调查显示:急诊护士有89.7%曾经发生过针刺伤,而只有4.11%的护士在针刺伤后报告,这与护士的防护意识薄弱有一定关系。医院可通过讲座、发放资料、知识测验等方式进行宣教,增强急诊护士的防护知识,明确防护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3.2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

3.2.1建立急诊科防范外伤暴露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制度是安全的保障,避免形式主义,建立暴露后的处理与评定方法、登记管理与报告制度;使暴露者及早治疗并得到前瞻性跟踪。

3.2.2杜绝隐患,加强技能训练急诊科护士应该技能全面,为保证新仪器、新技术在临床的安全运用,每周组织业务学习,进行实战演练,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认真学习暴露方面的知识,纠正不良行为;医疗物品最好使用一次性的,用过的尖锐物品放入不能穿透的容器内处理;禁止针头套回针帽;危险操作一定要戴手套、口罩、眼罩,穿隔离衣,洗手。

3.3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增强应激能力

3.3.1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新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增高。急诊护士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当今护理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满足病人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做到自我保护。

3.3.2注重情商的培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将情商概括为5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目标奋斗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护士随时处在职业暴露的高危险环境中,因此,她们既是服务群体,又是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外,还要作好防范措施,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论,规范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事件,保证急诊护士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2]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3]桂希恩.我所知道的艾滋病[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24.

职业防护篇10

【关键词】  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感染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与患者接触最多,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1 护士职业暴露造成损伤的现状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针刺伤最多见,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

2 常见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护士认为面临物理因素的伤害,主要是来自一些医疗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噪声刺激,如:X线、超声波、紫外线、针刺伤、锐器割伤等。

2.2 化学因素

护士认为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护士在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剂,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为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4 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

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值夜班、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

3 护士应如何做好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3.2 护士要重视洗手环节,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行卫生洗手。

3.3 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应积极采取措施,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疗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护,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操作时,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注入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外溢,若不慎溅入眼内及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对撒在桌面、地面的药液,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如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应用流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起灼伤;另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以检测化学品的空气浓度;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6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2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