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内容十篇

时间:2024-04-03 18:19:31

校外培训内容

校外培训内容篇1

【关键词】“大经管生态圈” 实验实训基地 培训 保障机制

1.“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简介

“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是应学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筹建的目前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平台。其是基于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将多种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旨在全方位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

2.构建面向校内外的创新培训机制的重要意义

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面向市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方针。实训基地不仅具有实践性,同时也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校内外培训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不仅要展开校内培训,更要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努力开展校外培训。积极构建面向校内外的创新培训机制不仅凸显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还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统一校内外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不出校门也可以进行实践实习,将大大减少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不适感,有效提高就业率;二是校企合作,可以取长补长,实现双赢;三是有效应用“产学研”机制,扩宽创新创业的有效实践路子。

3.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培训的对象、主要内容及模式探索

(1)面向校内外培训的对象。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学校的师生、企业员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决定主要培训对象依然学校的师生。校企合作是目前符合市场经济下的双赢模式,所以实训基地除了为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外,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可以为企业的在岗职工提供培训和提升。此外,由于学校地处永川城乡结合部,周边存在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无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再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实训基地可以对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帮助他们再就业。

(2)面向校内外培训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针对师生开展的培训。就目前来说,我院已开展了会计实训、ERP模拟等实训内容,实训基地可按照学生的实际专业将以上实训内容和“大经管生态圈”有效融合进行培训,使学生身亲其境,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其应用能力;另外就是利用平台可以将企业引进来,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方面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就是对老师的培训。实训基地其先进性决定其可以对本校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相关实验室师资培训,可提供证书。其次是围绕企业员工而开展的培训,主要包括对新员工、企业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对于新进员工,主要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的发展、组织架构、文化、前景、制度、商业模式、岗位要求、薪酬福利等方面;对于管理人员,培训主要涉及管理能力的提升、财务、有效沟通、激励、团队管理及领导能力开发等。三是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的培训。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培训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培训内容涉及建筑技术、服装加工、电焊、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包装与装修、汽车维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搬运、物业管理、保安等。对于城镇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实训基地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情况,结合下岗无业人员的实际情况,以技能操作、市场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为辅,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主要培训内容涉及家政、保安、花卉、绿化、电焊、装修、电器修理、机械操作、工程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等。

(3)面向校内外培训的模式探索。一是模拟公司运营,包括就业和创业两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模拟。就业方面模拟可以打通专业障碍,使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岗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创业方面的模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效提高科研转化率。 二是平台培训互联网化。目前是互联网的时代,实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发展更多的社会成员进入基地或平台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更快地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三是某些课程培训外包化。如果只是实训基地以一己之力开展校内外培训,不仅需要大量的师资,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可以采用“某些课程外包、基地提供平台”的模式进行,特别是针对在职员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无业的人员的培训。四是名企进基地模式。基地应积极调研,对地区、重庆市乃至全国范围的名企进行走访,建立名企进基金的筹建,这不仅可以让这些企业走进校园,还可以扩宽学生实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4.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培训的保障机制建设的相关建议

(1)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的培训的发展壮大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与企业展开竞争和合作,不断进行硬件的更新换代,逐步激发基金的培训活力,还可以逐步提高培训收入,实现双赢。

(2)完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学校建立培训基金,完善激励机制。将基地的课程开发、软件开发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费都纳入培训经费预算,积极改善基地教职工的生活及办公条件,对积极贡献的员工采取有效的励措施,共同建设基地规模。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不同于以往的只会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而是同时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基地面向校内外培训的发展务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可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学校理论教师走出去进行实践提升,一方面积极引进有多年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校兼职执教。

(4)积极建设培训评估和监管体系。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培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培训评估和监管体系。对实训基地的培训应该分项目、分阶段进行评估,才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有效地改进培训质量;对实训基地的培训实施监管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硬件安全性,还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更可以促进基地的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内容篇2

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开展有业务学习及校本培训工作,为保证业务学习正常开展,校本培训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1、校本培训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展开。

2、教师业务学习每周三、四各开展一次,由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一般情况下不得请假,学习时间内不得做与业务学习无关的其它工作。

3、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本内容,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方式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及市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规定的其它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内容。

4、教师业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个小时。

5、教师业务学习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各教研组长在开学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中,要有专门的教师业务学习的计划安排,计划安排中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学习时间及相关的责任人。

6、除教研组组织日常的教师业务学习外,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市各学科组织的区域性课改研究活动。

7、教师外出学习由教务处具体安排,对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必须书面向教导处汇报学习内容及学习收获,并利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间,向组内教师汇报学习收获,外出听课者,还必须在教研组内利用教研活动机会上汇报课。

8、校本校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学校每学期将制定专门的校本培训方案,在学校教导处的组织下实施。

9、校本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讲座、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10、校本培训以理论讲座、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优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11、校本培训必须全员参与,原则上不得请假,校本培训时间依据学校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开学初,教务处制定每学期校本培训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每学期校本培训的内容,校本培训的方式,校本培训的时间安排及相关责任人。

12、教师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必须认真参与,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不得少于5000字。

校外培训内容篇3

【关键词】校外培训 中小学教育 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以便日后在社会中多一种机会,便为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补习学校,让孩子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在很多机构了解了家长们的心里之后,便产生了诸多的课外补习点,这种培训行业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未来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也是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针对中小学校内各个学科而开设的校外培训,这些机构是专门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的培训服务,比如大家都了解的新东方培训机构等等,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综合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包括英语知识以及各年级的各类学科的补习。

一、对目前校外的培训机构的摸底调查

(一)校外培训机构逐渐增多,对校址的变更规范性较差

随着校外教育行业需求的增多,校外培训机构也日u繁荣,虽然教育部门对这种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相关设立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尤其在办学地址的审批和变更环节都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包括变更校址和增设校址都需要重新审批和登记。规定中要求在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变更和增设教学地点首先需要进行审批和备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培训机构商业化的注册模式,使得教育部门无法掌控,从而导致培训机构的扩校极为简便,一些培训机构随着学生的增多随意设置分校和学习点,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开设培训分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他们异地的办学机构往往都是利用总校的审批手续,并没有再单独办理和审批。

(二)培训机构针对教学内容随机多变,并不符合登记范围

由于在监管职能方面的缺失让培训机构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漏洞,从表面上看是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展开的特色教育,为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提供的支持。而从实际情况来说,培训机构开展的诸多培训内容与设立时审批的教学范围并不相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业务扩展的目的,以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而这些教学内容已远远超出登记的教学范围。例如,一些培训机构在登记时注明是英语类的培训机构,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为满足家长提出的一条龙式培训,往往也涉及数理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正因为这种肆意扩展教学范围的情况屡屡发生,才使得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包括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从小学阶段的奥数补习、小学的课后作业补习及同步的复习,再到中考的各学科的加强补习、高考的冲刺培训、以及各式各样的英语口语作文练习……真是多样多变,数不胜数;在基础学科的补习之外,特长学习更胜一筹,像舞蹈班、钢琴版、跆拳道班、游泳等体育项目,都是竞相开展的,这种培训机构是全面覆盖学生的每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层出不穷,一应俱全。这么全面的教学范围虽然满足了家长对学生补习的需求,但是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也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更多的时候让家长们无从选择,在选择上耗费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在支出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但是这种培训机构中也有它的优势,值得体制内学校进行借鉴和学习。

二、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未来发展的展望

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的商业机构,在设立成立时需要检查各种资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开设的。但就目前市场中的校外补习机构虽然在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管理和宣传方面也同样存在不足,在校外机构设立的初期国家在从多方面对这些机构给予了支持和认可,但对其自身的多方条件、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并没有做到有效的考核,最终影响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效能,更加商业化的目标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改善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对外宣传方面确力度很大,而且这种力度往往会失真,因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宣传语打着“某某名师亲临指导、小班优质教学”等明亮口号来吸引各位家长的注意,当家长进行咨询时又给出各种承诺,来证实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

第一,对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综合提升。让其具备独到的眼光和长远的战略目标,能够带领机构走向正规化,正确的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理解只有产生正能量的社会效应才能更长久的实现个人利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针对这种校外培训机构其负责人的长远战略目标是机构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根本,如果负责人或管理人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考虑和分配内外部相关因素带来的因果关系,会导致办学宗旨发生改变或者模式相较单一。因此,如果要将培训机构发展成一定规模、有品质有质量、有特色的,又备受社会认可的教育机构,就必须提高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息息相关,所以在提高培训机构整体教育效果的同时必须要吸纳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因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为教学效果带来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校外培训机构的人员编制毕竟有别与校内正规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师的流失在校外培训机构中是显著的问题点,正因为教师的不断流失,对培训机构中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管理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校外培训机构应该足以重视,可以考虑在教师的聘任制度和福利待遇方面得以改善,真正的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并实行教师评定制度,将有能力的教师推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其他教师的楷模。

第三,在收费方面公开合理。校外培训机构在收费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立场,不能跟风而上,实行自我监督、规范收费的良好制度。

总之,针对目前社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此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无论是办学者还是监督者都需要保持正确的宗旨,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校外培训内容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 校本培训 现状 策略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续教育课程在校本层面的延伸学习。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中指出:“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由此可见,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将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整体质量。

一、校本培训工作的现状

受市教育局的委托,我们作为培训管理机构,负责全市中小学的继续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我市继续教育工作分为三个环节,即自学阶段、集体培训阶段和校本培训阶段。通过深入各校督导校本培训实施情况,我发现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组织力度不够。一些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认识不到位,不是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去理解认识校本培训工作,而是视继续教育工作为负担,单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培训工作,致使校本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没有使校本培训落到实处,使教师丧失了对校本培训的信心。

2.校本培训形式单一。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时,其主要内容是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而校本培训就能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但通过检查,我发现一些学校所谓的活动就是主持人念课本,其余教师做笔记。这样只是单纯地应付考核,而没有真正将继续教育教材吃透,将其中的理念方法应用到教学中,轻视了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潜能的挖掘,教师虽然参与了培训但还是产生不了相应的效果,容易让教师们产生逆反心理。

3.没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目前,部分学校注重了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只关注教师参培人数、完成作业情况、考勤情况等,而缺乏对培训组织、培训效果的评价,使教师客观上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方向,培训难以取得实效。

4.教师缺乏积极性。当前,教师中流行着校本培训就是“搞搞培训听听课,记记笔记团团座,一起评论大家说,先谈优点后不足,本次活动就落幕”的说法,这使得一些教师认为搞培训就是浪费时间。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把参与培训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自身素质的提高,应成为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有效实施校本培训的策略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途径。在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领导支持是前提,培训内容是核心,有效模式是关键,评价机制是保障。具体来说,要想有效实施校本培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提高认识,在学校内部建立校本培训的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保证校本培训时间、场地、人员及培训内容的落实,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好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和校本培训进度表,真正落实,不能流于形式;要加强基地建设,挖掘学校潜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

2.科学规划培训内容。校本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特点出发,注意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要广发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们的真正需要。校本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要贴近教师,让大多数教师听得懂,够得着;要将继续教育课程融入到日常科研教学中,使其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公认的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种模式。而校本培训能将这三种模式有机结合,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培训模式应该灵活多样,要体现培训者与受培训者的共同参与,要体现教师自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摸索,以下几种模式效果最为显著。

(1)辐射借鉴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带动本校发展。我们去各校督导时专门偕同集体培训时各专业的辅导教师,其中一部分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一部分是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这些教师参与到各校的校本培训活动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为教师们答疑解惑,交流各学校的先进经验,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另外,学校可以自己外聘专家或组织外出学习,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2)课题驱动式。学校应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为课题,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研立项,确定由教研组集体或教师个人承担。同时,在培训内容上,又把课题项目做为重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给学习者以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培训,既能提高专业知识,又能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3)交流合作式。通过校内的观课议课,教师将自身经验与他人的教育经验融合起来,以评课寻差距,以反思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校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使教师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在交流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典型加以推广,让典型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得校本培训成为全校教师经验交流、理念共享、相互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在交流实践中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

校外培训内容篇5

论文关键词:英语培训 双语教学 网络培训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英语在职培训在21世纪之初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各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实践,尤其是近年来特别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培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政策执行和培训实践上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继续健全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开发新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是未来英语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英语培训应该是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英语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从我国现行师资培训的种类来看,培训大约包括:岗前培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单科进修等,尤其是岗前培训和国内访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常态化,但英语培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升高校师资水平的政策和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教育部门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建设。本文首先探讨政策因素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影响,再描述各级部门培训实践的差异,最后分析英语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内容、形式和培训经费的问题。

一、影响英语培训实践的政策因素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政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为继续实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十二项措施”)(教高[2001]4号),措施中强调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贯彻这一措施,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育改革和研究,开始尝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同时,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计划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从2007到2010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年将相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并为每个项目建设提供10万元的资助。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此时,从双语教学推广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积了不少经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极大地鼓励了各校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师新模式,推动国家精品广泛应用和共享,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并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在各省设立分中心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培训科目越来越丰富,仅2011年,计划面向全国教师开设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课程就有369门。①其中语言类培训,2010年增加了“英语视听说”课程,2011年增加了“英语写作”课程,网络培训将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二、英语培训实践的地方差异

在执行教育政策的同时,各地区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把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当中。这包括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英语培训或双语培训班及各高校以“校本培训”模式为基础的英语培训。

我国现行的高校师资培训体系是教育部下设两个中心(高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五个大区(中周六,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及20多个省、直辖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简称“师培”),主要任务是负责高校师资培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承担高校师资培训的组织协调、理论研究、信息交流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对各等级培训中心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不仅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进行常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国内访学等,还增加了很多特色培训。例如,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依托北京著名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国内和国际培训,其中双语培训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9期北京市属高校骨干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派骨干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4个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在出国前教师还要在国内接受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培训制度越趋完善,培训效果非常好。②再如黑龙江师培中心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和双语教学作为三个重点工程来抓,③200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项目”正式启动,从2005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期双语教学培训班,派近300名骨干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二周的双语教学研修。辽宁师培中心近年来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培训的实践工作,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聘请国内外教授授课,“十一五”期间已经举办8期双语师资培训班,教育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已经制度化,落实工作稳步推进。

上述师培中心凭借著名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在英语培训方面起着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各地院校也开展了灵活的校本培训,例如吉林大学该校从200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19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其他如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成功举办了多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科研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此外,为了探索英语培训的新形式,探索一套卓有成效、功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为高校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的平台,2005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等合作开发了“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项目2期”培训系统,该项目通过学习研发英语培训课件,探索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新模式,以期提高中国高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经过多个高校的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孙伟、崔刚2007,康淑敏、崔新春2009)。

三、英语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教师培训工作从制度到形式和内容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部门对外语培训模式作出了不少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显露的问题应该是未来工作的关键。

(一)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我国各级各部外语培训现状来看,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不能时断时续,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多借鉴国内外的培训管理经验,做到外语培训常态化。例如国家外专局2001推出“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项目”,支持各高校聘请优秀外国教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加用外语开设专业课、使用国外先进原版教材的比例。该项目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作为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现成的培训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刘南2007:109)。此外,各高校为了满足本校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举办了各种英语培训,为了加强管理,有些学校把参加培训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其他优先政策挂钩,使教师不得不参加培训,引起有些教师的不满。另有些学校采取自愿的方式参加培训,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完善培训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学习国内外培训经验是当务之急。 转贴于

(二)培训内容需要丰富,培训形式需要扩展

目前有些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比较完善,以岗前培训为例,始于1986年,1998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加以规范和推进,该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由于这种培训是岗前规定性培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已经模式化、常态化。但单一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外语培训纳入到岗前培训计划当中,提早建立英语在教学研究中重要性的意识更有利于今后外语培训工作的开展。另外,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英语培训现状来看,针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较多,对非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多限于双语教学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英语培训应该包括一般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和双语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如请国内外专家集中指导、到国外高校进修、校本培训及网络培训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重要的是要把英语培训当成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来抓。

(三)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经费涉及到如何分配教育投入,如何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如何提高培训效益的问题。教育部在培训经费筹措上采取的是“四个一点”原则,即教育部资助一点,承办单位减免一点,选派学校投入一点,参训学员承担一点。如北京师培中心由北京市教委资助对派往美国和加拿大进修的教师提供2万元的资助,其他由学校和教师分担。黑龙江省师培中心的双语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资助,受训教师或学校只需要承担食宿费用。但由于这类培训的名额有限,每个学校每次只有1~2个名额,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另有一些培训单位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为广大教师提高英语学习机会,培训时间一般都为短期,培训费一般是1 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用,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几千元的支出,一般收入水平的教师很难承担。所以寻找既经济又高效的培训途径,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探索的另一个难题。好在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很多高校还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网络培训和校本英语培训,一系列探索都为这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培训对象

许多培训政策和培训课程都把中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更有一些培训项目把培训对象限制在35岁以下或40岁以下,这明显剥夺了老教师的受教育权利,也不符合终身教育政策。当然其中的原因和培训资源少和培训经费不足有关,但如果各项政策对青年教师倾斜过重,势必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和科研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结语

英语培训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逐渐完善的。多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不断更新培训意识,满足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实践、多总结是开展各种培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EB/OL].www2.cuc.edu.cn/highe-

du/law/4th.htm,2001-08-28.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EB/OL].zlgc.org/Detail/?Id=1129,2007-12-11.

[3]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校外培训内容篇6

摘要: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承担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供服务的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其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对象;培训内容

一、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相关概念解析

实训基地是由若干实训室或实训场所构成,是提高受训者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训基地位于学校内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位于企业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政府牵头,主要由政府注资建设,培养行业或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服务平台,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的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在满足于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与开发、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发、就业等提供服务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益性平台,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后,通过专业的岗位实训,获得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与市场的完全对接,其强化的是岗位的真实性操作。

2.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其一,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能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便于解决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促进社会就业。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找不到工作,同时,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高级技师更是难求。这种矛盾的根源固然与大学生的好高骛远等心态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各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档次有关。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建设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既便于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足实训难以开展的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其二,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便于加强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使之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而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其三,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便于解决社会上的再就业问题。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可以为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强化被培训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进而提高其再就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平台。根据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职院校的学生

教育部[2000]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操作来完成,而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就承担着这一任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岗位的技能要求,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便于学生通过实战训练,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它是将理论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职业素养的形成融于一体的实战场所,主要培训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

2.企业员工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企业更新了生产设备,革新了生产方式,造成原有岗位的员工很难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急需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外,还可以为企业的在岗职工提供培训与服务,这种合作是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共赢的过程,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知名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充分,公共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师资水平较高,具备为企业进行理论培训与岗位技能提升的条件,可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此外,利用公共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还可以同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员工的数量、岗位性质及技能要求及学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设置好培训内容,并落实培训,达到考核要求后,将合格学员送到企业就业。做到定向培养,定向输出。

3. 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

受国际金融形势大环境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及技术更新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经营处于一种不景气或倒闭的状态,员工下岗在所难免。另外,由于自身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新的要求,也造成了一些城镇失业人员。此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无业的社会人员。他们的再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其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4.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二是转到乡镇企业,三是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技术水平低。要想顺利实现转岗与上岗,对他们的培训必不可少。即使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没有知识和技术依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转移到城镇的,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缺乏、综合素质低,找工作依然是个难题。为此,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义务利用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顺利实现转移。

三、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

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提供培训和服务的职责。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应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量体裁衣,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1.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培养应注重能力本位,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质量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技能的实用性、技能的职业性和技能的高级性三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职业技能资格证。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高职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任务。因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对象的专业岗位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选择实训内容,构建实训课程结构,有针对性的为高职学生提供技能操作与岗位培训,特别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围绕企业的员工而开展的培训

(1)新员工的培训。新员工培训是指对企业的新雇员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历史、宗旨、规模和发展前景;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隶属关系;产品与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等。

(2)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有如下内容:管理技能方面,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员招聘、培训、劳动关系、团队建设、激励与沟通等;生产管理方面,如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环境分析方面,如战略与目标的制定、组织结构层次及决策等;业务能力方面,如企业管理技术等;领导艺术及团队管理。

(3)对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 主要有以下内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3.围绕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可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与政府劳动服务部门、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培训与服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情况,结合下岗无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对下岗职工、失业或无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这种培训以技能操作、市场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短期培训为主,以长期培训为辅助,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主要培训内容涉及到家政、保安、花卉、绿化、电焊、装修、电器修理、机械操作、工程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等。

4.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开展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向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由家庭养殖技术与管理、农村运输与服务、农产品加工与管理、贸易知识与技术等。二是面向转向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岗位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三是面向转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主要培训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培训内容涉及到建筑技术、服装加工、电焊、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包装与装修、汽车维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搬运、物业管理、保安等。

小结: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任务,它的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准确定位关系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厘清这种关系,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校外培训内容篇7

[关键词]高校党员干部培训 十 基本原则 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 D2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82-02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我国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事业的不断开拓,新的理论不断出现。十以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员干部工作的需求,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在培训内容、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创新,但同时暴露了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管理体制松散、培训内容不系统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高度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始终把党员干部培训当作一个培养各级班子建设、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性、基础性事务来抓,坚持鼓励党员干部进修自学、半脱产进修等。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体制,其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其培训方式也缺乏一定领域的融会贯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一)培训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

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目的是培训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很多高校干部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党员干部的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他高校干部的培训计划。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没有主动、积极给党员干部培训的意识,即使是对于上级要求开展的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有的高校还将许多日常工作列入党员干部的培训中。此外,培训的时间安排随意性很大,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培训的老师大多是随机选择的。

(二)培训结构不合理,横向与纵向都缺乏系统性

高校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承担着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未来择业观、人生观良性发展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都采用集中短期培训的方式,主要集中某一部分党员干部进行训练和学习。高校党员干部培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多为一般性的培训,忽视分层分级别、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多为课堂授课式的大众化理论培训,忽视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培训;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培训与使用相脱节。从长远来讲,这样的培训不利于党员干部形成系统性的素质教育观,只能在短期内在业务素质上“锦上添花”,并不能在长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上“雪中送炭”;同时,部分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只能覆盖到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不利于科级及科级以下的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与整体组织建设的提高,造成系统上“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内外资源利用率低,培训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当今社会员工培训已经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一个专门的加强员工生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必修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展开多样、具体的培训,例如素质拓展、文明礼仪、性格养成等培训。而当前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培训质量不高。这种“大锅饭”式的培训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致使效果不够理想,大多局限于传统式的大班讲课、主题教育活动、材料发放等,缺少一些适应新时期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新媒体的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灌输、出国访学、跨界交流等新型培训,这些都需要高校合理配置和利用内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培训效率,保持我们高校党员培训的先进性。

二、“学分制”培训体系在新时期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应用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给学员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按需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今高校的先进管理制度产物之一。

“学分制”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将此理论应用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可以作为员工晋升的硬性指标;有利于激发员工提升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

新时期高校的党员干部培训管理要按照灵活多样、以人为本的思路,把理论培训和日常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素质培养和有目的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新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使高校党员培训“课时化”;要在高校党员干部培训中施行创新企业的“学分制”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重视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前提。在当今高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具体管理方法和理论交流还不甚深入,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广泛交流,把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把先进的管理制度引入新的领域试行,这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制度,如果领导不重视,就不可能启动或持续推动,尤其是在方案论证、过程指导、教学设施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

(二)健全制度

健全制度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关键。要按学分制的要求在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员活动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格制定相关规定和规范,使在职党员和学生党员在严格的党员学分制体系中接受管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这有利于规范我们高校党员干部的行为,有利于激发高校党员干部的智慧。学分制培训管理制度不仅要规范化、科学化,还要程序化和现代化。比如,要设计出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实施、培训考核、学分计算、培训奖励等实施细则,以方便学员培训的实务操作工作。

(三)内外资源保障

高校党员干部培训需要内外资源的根本保障,包括培训场地、培训仪器、培训教师、培训材料等。在学校内设置党团活动室、素质拓展培训室、学分办公室等部门,保障学分制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培训也是必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四)贯彻实施

学分制的运用是实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保证。一种制度的推行,既需内力又需外力。推行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制,内力是高校党员干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渴望;外力则是政策力。以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例,学校设置党团组织部、办公室、监督部、考评部等相关部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每一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需要修够12学分作为自身转正的及格线。在此期间,负责培训工作的人员需要在党团办公室申请培训方案和内容,培训由组织部负责审核和组织,在实际培训中由监督部监督,最后由考评部负责学分录入工作。考评后把党员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评优的必要条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把党员培训情况及其获得相应学分作为转正或晋升的必要条件。在实际过程中,要严格运用学分制进行培训成绩考核。要建立完善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对高校党员干部培训学分进行登记,并将考核结果与每名党员干部的奖惩挂钩。每年评选党员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对未完成培训学分的党员干部,采取一定的惩罚。

试点高校应成立考核或研判小组,考核每名高校党员干部的培训“业绩”。学校每年成立专题小组,专门负责每名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按职位类别和工作形式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制订每个干部的培训方案,按培训的年终学分计算、考核每名党员干部的学习与掌握情况,纳入每年党员干部个人的工作考评内容。

党的十以来,指出,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就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一面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正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群,陈永进,程君,等.简论“学分制”管理理念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6-47.

[2] 王艳芳.对高校党员干部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世纪桥,2008(3):105-106.

[3] 刘苏敏.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形式和途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1):96-99.

[4] 卞松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初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构建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45-947.

[5] 项赠.权力回归: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师生的动力之源[J].理论观察,2014(8):143-145.

校外培训内容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教育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7-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师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已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加入英语教师队伍,这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但就青年教师而已,仅凭在校所学知识而进入教师岗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发展。每一位即将踏入英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培训则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看法,借此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作者结合校区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访谈,对此收集了相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了不记名即时完成的方式。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代师范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并做出分析,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085年级1班与103年级共8个班共39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题: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

3.工具:调查问卷

说明:本调查采取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回答调查者所设计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诸如:所在年级、英语沟通水平、英语等级证书获取情况、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次数、参加英语培训的原因等等。另外问卷内容亦包括被调查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目前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建议、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希望得到哪些具体内容的培训等。 本调查在2012年7月完成。问卷在发给学生之前,已经向学生说明了答题要求,特别要求就开放式问题“你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详细回答。本次问卷共发放396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中,重点是关于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了解、要求及建议等。下面将列举重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问题4:您觉得英语教师培训重要吗?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将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82%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培训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缩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新到的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这对于大多数未有教学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正式踏入教师队伍前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校期间的教师培训则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培训,了解学与教的规律与技能,才能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8: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您认为自身欠缺的英语教育知识和技能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活动设计”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迫切提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教学技能是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高低优劣基本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求职的成败。另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亦是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内容。而其他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教育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涉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难题。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的理论、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不能立即熟练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实际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均衡地得到提高。

问题10:您个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最大的困难是?

数据显示,62%的师范生都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在于“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同时,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在校期间接收到的培训信息基本很少,学校内的教师培训机会基本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教师培训的信息。而校外关于教师培训的信息则流通不及时。另外,有27%的师范生认为“时间不允许”。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太大,时间已经基本分配到专业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兼顾专科与本科的专业学习,因此,对于教师培训,他们已经分配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参加。

问题12:您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于英语教师培训,被调查者认为这为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他们不仅能从教师培训中了解教学管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弥补自己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更加增强对教学的信心,为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校提供英语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内容亦少,因此希望学校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大学生参加教师培训。其次,在内容上,培训要针对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此外,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观摩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样的直观学习会更有效、更实际些。

在时间上,被调查者反应希望时间能相对集中些,可以安排在实习前。实习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为实习而做好准备,并能通过培训来增强自己的教学信心。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化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于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高职高专师范生来说,仅凭一纸文凭而打发漫漫教学生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都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教师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消除不参加培训、不继续学习照样可以上讲台的片面认识,明确只有参加相应培训才能事自己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迅速适应“由学生到教师,从读书到教学”的角色转变。

对于学校来说,亦应关注在校师范生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亦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其中,教师培训师资,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包括师范院校内部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的教师群体和校外教师指导群体。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仍存在问题,如校内教师的知识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在教师培训师资中,最能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素质要求的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他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院校中人数不多, 远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不均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本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培训的思路如下:

1.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技能培训。由于学院条件有限,不能大范围的统一安排师范生参加相关的教师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可加强对在校师范生技能理论知识的培养。

2.实践能力,是教师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师范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沟通交流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等。众所周知,三笔字,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实践技能也是很多师范生所欠缺的, 所以,针对师范技能,建议学院可以开设一些书法课或者类似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比如粉笔字,硬笔字,考虑到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方式可以选择选修课,让需要自己的师范技能能得到提高的师范生去上课。

3.针对我院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建议学院可以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如外语系,已经跟相应的实习学校建立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借此合作关系,学院可加强同中小学校的联系,积极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样,学院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传递到实习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可定期邀请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我院来为我院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教师培训,让我院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的现状,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师培训,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学院应重视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师范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教师许可证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济民,李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3-58.

[2] 于凤云. 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2):5.

校外培训内容篇9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着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着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校外培训内容篇10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目前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即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教育学角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经验的类化迁移和整合的结果。邓泽民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有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习得和应用,还必须借助特定的职业活动或仿真的职业情境,如此才能形成职业能力。吴晓义提出,应将工作情境的建构作为职业能力开发过程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适应职业世界的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结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和机制,设计有明确目标的综合实训项目,这些综合实训项目是职业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要素、工作过程相互联系的纽带,让学生在完成综合实训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职业知识,并在这些职业知识与各种工作要素相互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经验,最终整合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校内实训是校内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既包括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实训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即特定的环境,包括场地、设备、师资、技术支持等来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和校内实训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实训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实训基地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将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实践中与他人、环境相互影响,融入实践环境,提高实践水平。对职业能力培养,我国教育大师陶行知用朴素的言语道出其中的真谛,他这样描述教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二、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目标及实训内容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实训内容要满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用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等。有不少院校把单一的操作技能的训练等同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据笔者调研有不少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把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工种的技能操作作为主要实训内容。反而忽视了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过程质量检查验收与评定、资料汇总整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简单地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只要能满足建筑施工中几个主要工种的实训需要就可以了。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未来的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人才,对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的综合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校内实训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单一工种的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不是校内实训的重点。

(二)校内实训项目缺乏系统化设计

校内实训目标不明,尚未解决“为什么实训”、“实训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实训”等问题。实训项目由于缺乏系统的设计,不少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内容没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各个学校由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所要求的学生职业能力也各有所侧重。有些学校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及本区域人才需求情况,盲目模仿甚至完全仿照别的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导致其实训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缺少有机联系。

(三)没有考虑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求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在高职院校中达成共识,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通过“任务”和“项目”组织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实践场所,而且应该是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有些院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时,只是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求,没有考虑到理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的教学需求,也就是说没有以“教学任务或教学项目”为依据来统领、整合实训教学内容,明显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的情况,无法满足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四)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系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础能力训练和部分在校外不宜实施的专业关键能力的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则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方面的训练为主,因此,必须把握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互补关系。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如体积庞大、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使学校不可能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照搬施工现场。笔者调研到有些学校将垂直运输机械等大型机械、施工项目部等都在校内实训基地予以体现,但这些仅仅是使学生对大型机械、施工现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而机械的购置和项目部的布置则占用了大量的场地和资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互补关系而导致的。

三、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系统地梳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其专业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其中带的为专业核心能力,由于其综合性强,单纯在校内实训,无法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能力,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成。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主线,系统设计校内实训内容

每项职业能力是无法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来获得,即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实现的。下面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实训室”完成的实训内容为例,说明该实训室建设的思路与做法。在实训室要完成以下工作:1.技术资料的准备识读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图,准备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检查材料进场质量证明文件,阅读材料检测报告),砌体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等。2.砌体工程施工根据制定的方案完成砌体工程的定位放线工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局部砌体的砌筑,同时进行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得出验收结论,形成验收资料。通过该环节的实训,学生可以获得如下职业能力:分部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分部工程建筑材料检查与验收能力;分部工程技术交底文件编写能力;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实施能力;分部工程施工测量放线能力;组织分部工程施工能力;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评定能力;分部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能力。其他实训室均需要完成相应的典型任务。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学习能力均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的有利补充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形成校内、校外两个实训体系。任何试图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取代校外实习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其原因,一是建筑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校内实训无法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施工现场所能获得的责任意识、分析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建筑施工涉及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多个建设主体,与各方的沟通、协调能力,不是在校内设立了足够数量的综合实习项目就可以培养的;二是校内实训往往是非生产性、纯消耗性的训练,把所有的训练都放在校内,不仅给学校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产生的诸如混凝土等实训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只有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项目技术与管理等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才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