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托管中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24:33

校外托管中心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1

为规范我市中心城区校外托管中心管理,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物价局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市中心城区校外托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教发[]2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为抓好《暂行办法》的落实,切实做好我市中心城区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近年来,学生校外托管行业顺应市场需求而生,在协助上班家长管理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各类托管中心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因缺乏专项的法律法规,机构性质难以界定,监督管理无主体;托管中心条件差,安全卫生难保障;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托管质量难保证等,校外托管中心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责,切实把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抓实抓好。

二、强化措施,确保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东宝、掇刀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工作有序推进。要结合地方实际,抓紧制定校外托管中心管理实施细则,迅速开展校外托管中心的清查工作,通过规范行业准入标准,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力争在年秋季开学前后,把校外托管中心清查到位,为规范管理创造有利条件。要参照《暂行办法》,统一开办条件和办理程序,确保校外托管中心条件达标,手续完备。要加强安全管理,细化安全措施,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和安全风险保证金制度,确保学生在托期间的安全。要建立校外托管中心日常监管检查制度,认真落实年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责令改正。要建立校外托管中心评估表彰制度,通过以评促改,表彰先进,促进校外托管中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舆论宣传,对遵章守纪、管理规范的正面典型大力宣传,对不服从管理、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曝光,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关心托管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2

为实在维护小学生的正当权益,处理群众的实践问题,各相关部分增强指导,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落实责任,认真组织施行好我区校外托管效劳机构的清算整理工作。

一、组织指导机构

为保证对托管心的清算整治工作顺畅开展,并获得实在成效,由区做事处牵头成立东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指导小组组长由区党工委副书记邓淑玲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党工委委员黄卫军同志担任,成员包罗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担任人;工作组由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各指派一名工作人员构成。专治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科文卫办,郑彩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布置

清算整理工作依据校外托管心的清算整理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进修配套文件及人员培训阶段(2012年12月7日至2012年12月30日)。

1、2012年12月11日前,对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小组人员开展关于校外托管心治理的相关营业培训。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相关的申办指南、请求表格、法律文书等。

2、2012年12月11日前,在东区教育信息网上布告《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材料信息。

3、2012年12月旬召开校外托管心举行者大会,组织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文件规则。

(二)整改注销阶段(2012年12月13日至2010年1月13日)。区做事处组织相关部分,根据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校外托;心开展结合、具体的反省。对契合创办前提的校外托管心,催促其按规则到教育部分请求创办批文,凭批文到民政部分处理民办非企业单元注销手续;对未契合创办前提的,出具整改通知书,限日整改;对平安隐患较大、前提较差、不具有整改前提的,责令中止营业。

各有关单元在开展整改工作的进程,要留意工作方法、办法,起劲防止举行者的敌对心情和过激行为。

(三)清算阶段(2010年1月14日至2010年3月31日)。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3

截至2018年8月底,民政部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97万人,14周岁以下儿童占比达到89.1%,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1],家中老人却只能起到浅层次的监督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无法享受更多的正常价值观的引导,无法全面地认识社会、理解生活。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其心理表现诸如惊恐不安、猜疑多虑、撒谎欺骗、冷酷粗暴、恃恨斗勇、亡命称霸等形成一定程度的反社会人格。[2]Riesch(2006)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如果不是在父母的照顾下,而是在亲戚的照顾下,更可能出现性格差、酗酒、逃学等问题。[3]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留守儿童逆反期已经提前至小学五年级。杨晓华[4]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选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CRSC)、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留守儿童在抑郁、自我意识达到警示数据。我国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5],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竹山县农村托管中心精细化管理留守儿童

精细化管理是以规范化为前提,数据化为标准,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了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6]将精细化思想引入学生工作同样是强调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管理工作做精、做细。“精"指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指注重细节、细致,注重效率、效益。[7]湖北竹山县连续6年被评为部级贫困县,留守儿童11188名,占学生总数的33.3%[8]。竹山县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营资本开办校外托管机构,探索出了完善当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新模式。而我国部分托管中心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状态,仅仅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不够关注,甚至采取非常不当的方式来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本文将管窥湖北省竹山县的运营管理,探究其精细化管理模式及其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性、适普性及可复制性。2.1整合资源,建立留守儿童精细化培养体系。2.1.1严格把控留守儿童安全、卫生管理环节托管所精细管理完成基础监护责任:所有工作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孩子划分到个人,责任落实到个人;工作人员和孩子同吃同住,实施全天24小时看护,所有孩子不离开员工的视线,严格晨检晚查制度,杜绝管理空挡和“真空”;上学严格每日接送;病情无大小,及时就医就诊,全程陪护;安全设施完备完好,托管设施无安全隐患。建立自我安全意识:通过户外活动或安全演习建立自我安全防御机制,学会保护自己远比依靠机构体制保护更为重要。卫生清洁健康管理:每周五托管所对所内进行卫生消毒,并建立近视防控示范基地等。2.1.2聚焦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点,综合提升心理素质温暖留守儿童的成长瞬间:托管所为每个孩子举办生日聚会,所有的小朋友会聚在一起唱生日歌、吃蛋糕,托管所成为他们温暖的港湾。走出亲情为主的情感桎梏:在留守儿童托管的过程中,鼓励交友结伴共同成长学习,做到亲情、友情、师生情全面发展,耐心引导每个有心理健康问题隐患的留守儿童。案例1:A托管中心有对姐弟家庭贫困无人看管,母亲抛弃家庭出走,父亲外出谋生。托管中心的张老师了解到情况后,出资将他们接到了托管中心跟孩子们一起生活。一年的时间,他们从性格孤僻、爱恣意生事变得活泼懂事,心怀感恩,这少不了托管中心老师的耐心引导。据说,姐姐来之前寄居在其他人家里,为了省洗发水竟将一个10多岁的女孩剃成了光头,托管中心老师了解情况后,疏导小姑娘心理压力,没有因此让孩子有过多的童年阴影。案例2:B托管中心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打人住进监狱,亲戚不愿监管,政府将他送到托管中心。他性格特别刚烈,经常面露凶光,非常容易与人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不愿听从管教。园长对他采用了严格管理、严厉管教,让他清楚有规则在,暴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园长的不断教育下,他变得开朗懂事、阳光爱笑。2.1.3重视素质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空白开展军事化高标准化管理:联合户外拓展公司开展五天四夜《狼牙特种兵》军事冬令营,孩子们通过完成严格的军姿训练、内务整理、逃生演练、徒步拉练、生存训练、能力拓展训练等科目,塑造坚强、刚毅、守纪的军人品质。[9]重视基础素质教育:用有限的资金购买了很多书籍,并开展了读书分享会,充分调动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并开展中华写字课堂。激发留守儿童内生动力,培养热血青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品质,根除孩子之间爱好攀比、“学习无用论”的不良思想。2.2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打破乡村劣势资源发展限制2.2.1严格进行师资管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A托管所的师资力量薄弱,但老师们自学了《儿童情绪心理学》、《儿童行为心理学》等书籍。园长监督并高标准地要求老师,采取激励措施、举办团建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热情、凝聚力。同时,老师紧密配合网课教学,缩小了教育资源差距,提高了托管所的教学水平。2.2.2形成良好阶梯效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反哺机制今年,最早一批在托管中心待过的孩子已上了大学,在今年暑假选择重新回到这里义务支教,回报社会,让爱传承,托管所的行动带来了良好的阶梯效应,使留守儿童托管事业得以代际传递。2.3生存力强:竹山县民间托管中心独特运营模式。四所托管中心运营模式大体相似,现仅以A托管中心为分析主体,其有四种班型:A托管中心成立6年,所内有10位老师左右。未申请到政府申请补贴的情况下,所有的费用自己承担,托管所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资源浪费,高效益使用资金,与培训班结合后弥补了托管班亏损现状,一直处于保本运营状态,有较强的生存力,其模式可复制性强。但抗风险能力差,很容易出现运转困难的情况。若要升级托管中心的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加强农村素质教育,还需要政府的补助与社会的支持。

3资金来源维度单一:托管中心后续发展困窘

3.1宿舍简陋空间狭小。孩子普遍居住环境是上下铺,一般两个孩子睡在一张1.9m×0.8m铺上,居住环境较为拥挤、狭小。3.2营养健康问题有待重视。吴剑明等依据WHO推荐使用的Z评分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根据WHO标准,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Height-for-agez-score)值<-2为生长迟缓,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BMI-for-agez-score)值<-2为消痩。[10]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HAZ和BAZ的均值都在-1~0之间,且两项指标均呈正偏态分布,可见被调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均低于WHO的参考标准均值[11]。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相似性,可见我国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竹山县的托管中心也没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托管中心的饭菜口味一般,孩子没有食品安全意识,只在乎味蕾的刺激,每到下课,孩子总是挤满了附近的小卖部争着买“三无食品”。老师有心劝阻而力不能及,这些伪劣食品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然而,中心每个学生每天的生活费低至10元,只能尽量让孩子吃饱,要吃好、保证丰富的营养还比较困难。按有关营养标准测算,留守儿童的营养膳食达到18.4元才能达标,现有标准显然不够[8]。3.3财务没有条件进行专业核算,较难获得社会捐助。财务应进行专业核算并实现透明化管理,仅依靠学费收入很难提高农村托管中心的教学质量,借助好互联网、新媒体,政府帮助,在社交媒体上实行实名认证、留守儿童的日常动态,感染更多社会人士关爱留守儿童。实行资金公开透明化管理,保证每一份助款在托管中心的开销中可见,才能让捐助者保持捐助的动力。

4结语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4

依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自觉”的方针,六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工作。上饶市德兴占才中学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村留守学生中选出留守儿童村村长,负责召集和组织假期时间的学习,组织同学一起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九江市德安县彭山林场张十八村农民自筹资金创办托儿所,解决周边学龄前留守儿童入托问题,并进一步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基地”。吉安市遂川县2011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统一授牌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麦田阳光家园”,动员志愿者开展长期结对帮扶,并定期开展亲子沟通。宜春市委、市政府下达《关爱留守儿童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增建乡级幼儿园、加强监护人培训力度、加强卫生保健服务、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等10项重点任务,按照留守儿童人均一元的标准安排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袁州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南昌市妇联在全市普遍成立“三八留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通亲情热线或视频800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65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52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50个,寄宿制中小学校47所。

南昌市妇联还建立了一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示范之家,组织“爱心妈妈”“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不断完善关爱帮扶机制。赣州市瑞金、于都、兴国、石城等老区县也把关注留守儿童纳入官员下基层的考核内容。六市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工作各有千秋,现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饶市德兴县十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学校在建档工作过程中,针对五个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解:清楚留守学生姓名、年龄及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留守学生性格和爱好;清楚留守学生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婺源县思口镇西冲小学则在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制作了留守儿童名册以便联络。

2.发挥家长的作用。吉安市吉安县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办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1+1”活动,组织计生干部、党员作为家长与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宜春市宜丰县则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开展了“心手相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对口的原则,安排条件较好的党员担任家长,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家长帮扶体系。目前,宜丰全县已有600多名党员干部与千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全县210个村全部挂牌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3.组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和活动中心。江西省首家村级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流坊村。该托管中心由青原区妇联牵头成立,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校外教育、娱乐为主要内容,承担周边9个自然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学习辅导等工作。中心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学习室及户外活动场地,并配备了电视机、DVD等。吉安市吉安县在寒假期间以村为单位为留守儿童成立了免费的书法、绘画、舞蹈等培训班,并在各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置了电脑、电视,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视频聊天,为留守儿童播放安全知识教育片。

4.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2007年,由全国妇联、江西省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晚会《“春暖2007”爱心总动员———关爱留守儿童》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唤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众多爱心企业为“春暖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慷慨解囊。袁州区留守儿童的“一天一枚爱心鸡蛋”活动在西村镇中心小学启动后,先后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专项基金13万余元。依托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社会公益组织,新浪江西微生活发起了“寻找身边的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寻求社会力量资助,一个月内“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微博被转发82000多条,“关爱留守儿童”慈善晚会顺利举办。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每年到吉安县大冲乡小学支教,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文化基础课程、文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等系列辅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赣州市赣县沙地镇留守儿童管理中心的儿童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活动20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600多名。

二、六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受益群体碎片化严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既要有广泛的受益群体,又要有系统的工作内容,还要兼顾不同留守儿童群体的差异性,关爱行动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受益群体的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采用“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展开关爱工作的地区,受益对象多数为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受益对象多为中小学在读儿童;儿童托管中心的受益对象多为居住地点相对集中地留守儿童;民间自助组织的受益对象多为能负担一定费用的留守儿童家庭。在未开展关爱工作的地区和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地区,留守儿童很难成为关爱工作的受益群体;在关爱工作积极开展的地区,部分留守儿童又重复地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对象、大学生下乡实践的主要人群、慈善活动的帮扶目标。

2.行动主体缺乏协同机制。各个行动主体分别开展着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但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家长”“一对一帮扶”等关爱工作的主体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计生、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学校、妇联等主体开展进行;志愿者关爱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多为高校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贡献者多为企业或个人。以上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然而,因各行动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活动开展缺少联动意识,难以实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3.资金困难是主要障碍。首先,绝大多数关爱工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专项资金的投入却并不充足,资金短缺是目前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障碍。江西省各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起步较晚,出台的许多相关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计生、妇联等部门经常面临职能范畴和资金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其次,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还仅限于市、县级拨付,未做到省级统筹,省内各市、县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另外,社会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并未进行良好的补充。走访赣州市赣县时我们发现,许多儿童之家没有政府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社会渠道的资金来源,因为资金的限制,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

4.关爱工作的可持续性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比如:一次性完成留守儿童的建档后未能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家长”出现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帮扶时,未能进行有序交接;亲情活动室建立之后未能常年高效使用或运营;社会公益活动多为一次性捐助;志愿者活动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等等。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对策建议

1.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首先,要将关爱工作实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工作的“保护网”中获得一定帮助。其次,应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摸底,为留守儿童逐一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实时动态管理。再次,要以不同的关爱方式对待集中居住儿童和分散居住儿童。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完善儿童活动中心的机能;在留守儿童相对分散的地区,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2.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行动。为避免关爱工作的缺位或重复,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资的合理配置,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主体之间要加强配合、协同行动。在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协调企业、社会个人、大学生群体、民间自助组织、媒体等进行各项关爱工作,促进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工作形成合力。加强参与主体的联动性,避免各个主体工作的盲目性,使关爱行动从单一性走向综合化,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心和爱护。

3.拓宽关爱行动物资来源的渠道。首先,政府应安排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为留守儿童完善托管中心、添加活动器材等给予资金保证。其次,大力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鼓励企业与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最后,充分挖掘各类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捐赠校车、电话、视频设备、学习用具等物资。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以建立健全校外托管机构监管机制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校外托管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二、治理对象

全镇范围内由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力量在校外开办的,受中小学生监护人委托,在非教学时间段,为中小学生提供接送、餐饮、休息、看管等服务(不含课外辅导)的相对固定场所,泛指“托管中心”“托管班”“接送班”等(以下统称校外托管机构)。

三、工作目标

通过排查摸底、督促检查、全面整改,规范校外托管机构的托管行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

四、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主要针对以下五类不规范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一)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托管机构要立即取缔。

(二)对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开办并妥善处置。

(三)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校外托管机构,但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外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托管服务,要责令其立即停止托管服务,依法依规办理变更经营范围。

(四)坚决纠正校外托管机构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不良行为,严禁校外托管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的等级考试及竞赛。

(五)坚决查处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或开设校外托管机构,诱导、逼迫学生参加校外托管机构托管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2020年11月底前)

1.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党政办、派出所、市场监管所、民政办、消防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负责全县校外托管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开展日常工作。

2.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信息台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集中对辖区内校外托管机构进行一次拉网式全覆盖排查,逐一进行登记,确保准确无误,无一疏漏,全面摸清校外托管机构的基本情况,找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房屋安全、治安防范、环境卫生和其它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专现治理行动提供底数参考。学校认真填报县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校外托管机构情况承诺摸底表(附件2)、县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托管情况摸底表(附件3)、县校外托管机构基本情况摸底表(附件4)。

(二)第二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4月)

集中开展整治,规范托管市场,依照各部门职责及权限,协同开展集中整治,全面纠正校外托管机构不良行为,公布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不良行为的校外托管机构名单。对无证照的校外托管机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缺乏基本开办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的托管机构,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予以取缔;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办或在校外托管机构兼职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三)第三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1月)

开展专项整治“回头看”,巩固治理成果。对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专项督促和检查,防止不合格和无证照的校外托管机构反弹回潮,确保专项治理成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做到有举必核、核实必处,对校外托管机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管理体制,建立我镇校外托管机构规范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六、职责分工

中心小学、县第八中学:建立健全校外托管机构和学生信息台账;适时开展联合督查工作;加强对周边校外托管机构的情况摸查;教育引导学生、家长拒绝无证托管;查处教育系统在职干部和教师开办或在校外托管机构兼职行为。

派出所: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指导学校加强校外托管机构做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非法校外托管机构取缔和查处工作,严厉打击、及时查办校外托管机构涉及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案件,做好校外托管机构周边治安巡查和隐患整治工作。

市场监管所:负责校外托管机构收费行为监管和食品安全管理。

民政办:监督非营利性校外托管机构做好登记,依法督促托管机构在章程核准范围内开展活动,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管理规定对校外托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消防办:负责指导规范校外托管机构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建立消防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机制。

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指导校外托管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消毒措施,生活饮用水进行监督管理;监督校外托管机构托管工作人员申领健康证件。

村镇建设规划服务中心:负责指导校外托管机构的房屋安全管理;监督指导校外托管机构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

文化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校外托管机构的摸底登记造册,安全隐患排查及上报工作;协助各职能部门对校外托管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协助查处、取缔非法校外托管机构。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校外托管机构涉及面广,关系到众多学生的安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省委、市委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务必高度重视此次校外托管机构的清理整洽工作,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责任。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6

一、加强组织建设,延伸关工委工作面。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名誉主任,分管领导为关工委主任、退休老干部担任常务副主任的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镇老年宫,由退休干部,镇老年体协主席××*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关工委日常工作。同时各村也成立了关工委,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全镇中小学校也成立了关工委小组,学校负责人为组长,协调负责具体工作。

二、积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贯彻上级关工委工作会议指示精神。通过召开全镇关工委工作会议,积极贯彻县关工委主任会议精神,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布署。

三、结合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1)认真摸清全镇”留守孩子”情况,做好“留守孩子”调查摸底登记,成立多个“留守孩”关爱团体,切实做好“留守孩子”关爱工作。我镇中小学生共913人,留守孩就有185人,占总人数20%,结合实际,通过与镇中小学联系,组建5个校外留守孩学习小组(吸纳90名留守儿童),聘请4位“五老”担任校外辅导员;成立“留守孩”托管中心两个,(其中校办两个,托管留守孩28人);成立“留守孩”成长乐园一个(吸纳留守孩18人);组建爱心家庭7个(吸纳14人)。通过这些关爱团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对这群孩了做好关心教育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组建青少年教育报告团,积极开展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组建由县镇退休干部为主的7人报告团(其中镇干部4人,村干部3人),共成立镇级报告团1个,村级报告团2个,组织安排全镇各校学生学习新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江西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等法律法规,聘请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近一年来,共为全镇中小学生作宣讲报告5场次,受教育青少年900余人。

(3)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针对现在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加强了与全镇中小学校的联系,在镇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采取了“心理导师制”,由学生和老师结对,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通过“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以县教体局开展的教苑艺术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少儿才艺大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爱好,全面培育了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5)多方筹措,结对救助贫困学生。结合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契机和“手拉手爱心工程”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与贫困中小学“一对一”结对帮扶救助困难学生。

四、继续办好示范家长学校,大力提高家教水平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7

面对赞扬和荣誉,于桂荣没有陶醉,显得冷静而淡然,“群众这么喜欢我们,组织又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想起来还真有些不安。其实,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事。”采访中,听着那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看到那一幕又一幕周到服务的场景,我对她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了,她有着阳光一样的品质,就像一位阳光使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了老干部和青少年。

她性如阳光磊落公正,以良好的作风带动同志,

干部队伍俨然绿荫浓郁的敬老爱少林

于桂荣生在牧区,从小就受到了农牧民团结互助解难事、办大事精神的熏陶,“一道篱笆三根桩,一位好汉三个帮”的道理深深地扎根在了她的心里。参加工作后,在县委组织部她又养成了公道正派的职业品格。这些无疑都为她主持老干部局和关工委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于桂荣深知,老干部是一个贡献巨大、德高望重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这两代人服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特殊的部门,如果干部职工没有深厚的职业修养,就很难耐得住清贫,忍得了委曲,经得起考验。她以身作则,根据新形势下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加强政治修养,丰富思想工作方法;掌握老干部的心理特点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学习文化教育、民事调解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业务知识,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日俱增。她注重建班子带队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带出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桂荣从制度层面规范干部队伍,在服务细节上锤炼干部职工,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对老干部实施了“四必访”、“七上门”服务制度。老干部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必访,老干部生日必访,重大或传统节日必访。同时,把思想工作做上门,学习材料送上门,巡诊送医上门,报刊杂志送上门,服务车辆接送上门,分发慰问品上门,征求意见上门。为了强化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管理,于桂荣倡导实行了首问负责、领导督办和办结回复等三项制度。凡是服务对象询问、提交或委托办理的事情,首问人员即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解答或办理。对涉及服务对象切身利益的大事,由分管领导督促干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理。还要及时回复,凡是服务对象询问及要求办理的事项,把握不准或一时难以解答的,相关干部进行调查和沟通,能否解决,一周内给予明确答复,不得借故拖延或推诿,不具备办理条件的,要解释清楚,办结事宜做到让服务对象满意。“四必访”和“七上门”等制度的推行,转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增进了老干部和青少年与干部职工的情谊,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于桂荣探索出了独具特点的“九员”培养模式:在老干部局,她率先垂范,带动干部职工争做模范“四员”。即贵有孝心,当好老干部的服务员;具有耐心,当好宣传政策的讲解员;怀有诚心,当好党和政府与老干部联系的信息员;备有热心,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关工委办公室,她激发老干部的余热,让老干部老有所为,引导老人争当优秀“五员”。即组织爱国主义报告团,推举老干部任报告员;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组织老干部任创编员;开展未成年人告别“三厅一室”和“网吧”工作,聘请老干部担任义务监督员;开辟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发动老干部任校外辅导员;组建业余文学社团和创办报刊,优选老干部任通讯员。

“九员”干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使本来编制少、人员缺、任务重的老干部局和关工委的工作有了雄厚的人力资源依托,干部职工敬老爱少,710多名老同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仿佛生机盎然的树林洒下浓郁的绿荫,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为此善意地称她们单位是“社会局”。

她品如阳光和煦执著,用优质的服务践

行党的宗旨,俯仰行止无愧两代人

采访老干部时,他们只要谈起于桂荣就会亲情涌动,滔滔不绝,“那时多困难,能把工作干到这份上,这姑娘真是不容易啊!”“不容易”这3个字,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的老干部心中,分量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2001年于桂荣上任时,正值这个部级贫困县的经济恢复期,企业改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产生了难以避免的问题,企业离休干部管理关系混乱,导致管理服务差。再加上县财政拮据,历史包袱沉重,给干部职工发完工资,就没有了开展工作的钱。当时,累计拖欠老干部的离休费和医药费高达百万余元,200多个老干部家庭生活困难,无钱治病,他们的思想情绪一度十分消沉。

面对窘境,她带领干部职工进老干部门,察老干部情,理老干部事,解老干部难。在中央办公厅12号文件下发前,组建企业离休老干部托管中心,理顺管理关系,同心谱写了为老干部服务的“清欠”、“拉平”、“建制”、“提高”四部曲。

“清欠”时,于桂荣迎难而上,诉老干部苦衷,讲老干部困难,话自治县稳定。县委新班子获悉后,主要领导分担任务,挤、挪、求、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历史累欠的老干部“两费”问题。

老干部对同为国家做贡献,但因单位不同产生的待遇不平等问题意见大。于桂荣就积极向上级反映,并为县委草拟了提高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的意见,得到了县委的肯定,以文件形式下发。县财政为老干部拿出45万元,126名企业离休老干部的离休费得以增加。“拉平”不仅平了老干部怨气,也拉近了老干部和县委、县政府的距离。

“清欠”、“拉平”后,在落实老干部政策中,于桂荣调查分析,权衡利弊,从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老干部待遇的角度,及时撰写了《改革工作机制,长效解决“两费”问题》的调研报告,上报县里。县委常委会和政府联席会专题办公,采纳了她的建议。确定了离休费、医药费统筹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等三项工作机制改革。在落实“三个机制”时,她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三项原则”、打破“两个界限”、实行“四包”的办法,得到县领导的肯定。三原则带来了三变化,离休费及时足额发放了,医疗费实报实销了,两费再也没有发生新的拖欠。打破两个界限,使城乡老干部的待遇一致了,机关、事业、企业老干部的待遇一样了。“四包”对工作机制的顺畅运行起到了保证作用,老干部离休费财政包干,医疗费由其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县财政合力解决,医疗由老干部卫生所包诊治,医药费由医保局包核销盈亏。不仅如此,于桂荣还强化监管,对老干部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实行了督查制。对第一责任人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督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三个机制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运行体系,为做好老干部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

“提高”是四部曲的善终之作,更是老干部进一步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前奏。于桂荣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在党和政府与老干部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向老干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从2004年7月起,杜尔伯特县企业离休老干部的护理费调升到每人每月70元至100元;离休费也随同机关、事业单位的老干部一起实行工资津贴归并;丧葬费由500元提高到1200元,抚恤金由1000元提高到享受10个月离休费的60%;老干部遗属补助也由原来的每月104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

“四部曲”是于桂荣和她的同志们的呕心沥血之作。融汇着她们的情爱,体现着她们的艰辛,反映了她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四部曲”已经化作一缕细腻和煦的阳光,温暖着老干部的心田。

于桂荣有个绰号“于大划拉”。说起这个绰号的来历,与她为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密切相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来的地点位于县城边缘,地址偏僻,房屋是旧校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老干部学习和娱乐。于桂荣不辞辛苦,另辟蹊径,在县里的支持下,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争来了地处县城中心、价值数百万元的近2000平方米的五层综合楼。但老干部学习、娱乐缺用具,少设施,她就多方求援拉赞助,仅学习、娱乐和办公备品、设施就已经换了两茬。县里为老干部专门配置了一辆宝莱轿车。县委书记还专程到市里求援,协调资金100多万元,为老干部建起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室内门球馆。组织部长化缘给老干部大学添置了10台名牌电脑。为了开阔老干部的思想视野,于桂荣力争县委支持,协调资金,组织老干部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她还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各党委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扩建、新建了22个老干部活动室。如今,全县老干部活动场所旧貌换新颜,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学习用具满足了需要,娱乐门类齐全,设施基本完备。老干部学习、娱乐在舒适温馨的环境里非常高兴,创编了一首打油诗,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托管中心是我家,两个待遇有人抓,活动场所敞亮了,老人心里乐开花。”

于桂荣对老干部及其遗属孝爱倍至,也非常注重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做实事、办好事。进入新世纪后,杜尔伯特县在农村实行了合村并校,优化了师资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引发了中小学生辍学问题。于桂荣带着老同志,深入到农牧民和青少年中,了解问题成因,向县里提交了《关于解决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建议》等多篇调研报告,及时反映了农村中小学生读书难、就餐难等问题,得到了县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县委、县政府做出四项决定,实施“爱心工程”,开展助学活动。由县财政出资200万元资金,机关和社会捐资,筹集资金近300万元,为上学难的学生购买75辆“爱心车”,开辟了“爱心专线”,由县财政投入58万元在10个乡镇建立44个“爱心餐点”,25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乘车上学和就餐;;县财政出资80万元,县委出面协调180万元,为青少年建起一座236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建立了46万元的贫困学生救助基金,救助了1230名贫困中小学生,圆了128名贫困学生的大学梦;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326个孩子的饮水难问题。

她情如阳光真诚友善,靠美丽的心灵荡

起爱的涟漪,老干部和青少年合力织就霞光锦

黑龙江省老干部局领导到杜尔伯特县调研时,深为于桂荣的工作实绩和职业品行所感动,褒扬她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三美”局长。5年来,于桂荣无论在单位还是社会都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广施善行。

2003年单位职工韩士军突患脑出血,住进医院抢救。在他家人焦急伤感之际,于桂荣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安抚、探望、慰问。老韩的家里生活困难,10000多元的医药费使他家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桂荣想方设法解决了老韩的全部医药费。老韩患病期间儿子的婚期到了,于桂荣忙前顾后,尽心操持,帮着老韩的儿子成了家。老韩的儿媳远在200多里外的他拉哈镇教学,家里没人照顾。于桂荣得知情况后,就领着老韩的儿子到有关单位及其领导的办公室,讲实情,诉苦处,终于把老韩的儿媳调到了县职教中心。老韩说:“我不是本县人,当地没亲属,家里的日子过得挺紧巴。于局长体恤我家的难处,帮了我们的大忙。尽管困难,我还是凑了1000块钱感谢她,可几次送去几次被拒绝。后来正赶上过节,我就让儿子买了几瓶好酒去她家,可叫门时,于局长一听是我儿子,硬是隔着门把我儿子劝回了家。我这辈子摊上了她这么好的领导,真是有幸啊,她不是我们家的亲属,却是我们家的贵人!”

单位干部孙秉正的父亲住院治病期间,于桂荣带着干部职工多次探望,帮着解决医药费和家里的困难。2005年,他的父亲去世,一家人一下子手足无措了。于桂荣带着干部职工全体上阵,处理丧事,抬送遗体,就连上香、烧纸、摆放祭品这些本该家人做的祭祀的事他们都承担下来。事后老孙感动地说:“我老孙在杜蒙举目无亲,我又没啥能耐,但局里的领导和干部职工是我家最亲的人,要是没有他们,就连丧事我也处理不了。”为了表示谢意,老孙给她买了一件羊毛衫,但被她婉言谢绝了。

对待老干部,于桂荣就像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一样尽孝心。葛占鳌体弱多病,儿子和儿媳因粮食企业改制下岗,孙子上高中,只靠他一个人的离休费维持生活。她主动上门,多方奔走,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使老人的儿媳重新就业,使葛家三代五口人的生活困难得到了缓解。到了夏季,她又把一床薄被送到了葛家。每逢葛老的生日和传统节日,于桂荣总会带着礼品礼金来到葛老的家祝贺慰问。

靠山种畜场的王德良,子女多,有两个儿子患有智障,住在解放前建的、已经快要倒塌的干打垒房子里。于桂荣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积极协调有关单位,筹措资金,给老人买了一幢宽敞明亮的砖房。见老人家里没有电视,晚年寂寞,她来回跑了80多里路,把自家的电视机送给老人家。又请求民政局帮助,把老人的两个儿子送到了敬老院,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感动得王德良老泪盈眼,拉着于桂荣的手,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我真老来有福,这辈子都没有想到还能住上砖房,看上电视,还解了我最大的心事。桂荣,你比我亲闺女照顾得都周到啊!”

沈志革得了直肠癌,家里没有积蓄,无钱手术。正在为难时,于桂荣打欠条作保,及时地给老人施行了手术。手术后,他对老伴说:“我死后,你别害怕,有困难就去找于局长,她会帮助你的”。于桂荣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老干部的信任。老干部邓福去世后,遗孀张秀芬的子女成家另过,老人孤身生活,子女们都是下岗职工,生活也入不敷出,难以照顾老人。老人又十分要强,74岁了还做些寿衣,糊牙签盒维持生活。从来不向组织说出自己的困难,于桂荣感动之余,当起了老人的女儿。平时只要有时间就去探望老人,看看老人生活缺啥少啥。每到节日她都到老人身边嘘寒问暖,还给老人争取了特困救济金。老人家种了一块小园子,柿子、辣椒、向日葵熟了,老人都把她拉上炕桌,让她尝一尝。老人说:“我也没啥好东西,这些绿色食品能让她尝上,就算尽了我的一份感激之情吧!”

于景云的家人和好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临终前的动人情景。那时,老人已经双眼紧闭,水米不进了,于桂荣带着干部和老干部托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王伟来到老人床前探望。于桂荣坐到他的身边,轻声地呼唤着老人家。听到她的声音,老人睁开双眼,精神一下子好了许多,执意地坐起来,于桂荣喂他吃饭,老人坚持着吃了几口,紧握着她的手说:“这饭我得吃,姑娘,我可想你了,你对我们老干部太好了!”。于桂荣不仅给老干部临终关怀,她还为110多名老干部去世送终。

吴夜明家住齐齐哈尔,她2003年的3800多元医药费,由于报销期限已过,她老伴跑了几次也没能报销。就在老人家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于桂荣慰问她时知道了这个情况,在她的帮助下老人的问题解决了。老人在寄给老干部局的新年贺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您对离休老同志的关怀爱护,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谢谢!您是‘三个代表’的优秀楷模。”

在扶贫济困中,于桂荣也做了许多被百姓称道的积德善事。下岗职工唱艳杰丈夫有病,两个孩子上学,缺少经济来源,于桂荣就帮她找到报刊发行工作,使她家每月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收入。韦爱香的家可谓多灾多难,她的丈夫开“港田”三轮车养家糊口,供着女儿焦伟读书。谁也没料到他突发心脏病死在了车上。于桂荣经常开导母女二人,并鼓励焦伟读书上进。在她的支持下,焦伟考上了齐齐哈尔大学英语系。她又到大庆给焦伟找了一个助学捐助人,为焦伟减轻了学费负担。焦伟想课余时间靠家教挣钱,她就为焦伟创造条件,把自己的手机送给了她。

于桂荣的善举义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犹如激活了溶溶春水,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爱的涟漪。老干部合唱“夕阳红”,青少年和声“朝晖颂”,夕阳与朝晖交织成杜尔伯特草原上一幅绚烂多彩的霞光锦。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8

一、注重管理流程的建立,管理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学院联合初期,办公室工作面临广、人员多,为了使学院办公室和学院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征求意见,制订了有关工作流程,如物品领取、物品添置、发票报销、经费申请、设备维修、文印申请、用车申请、工作联系、教室会议室使用、信息报道、学院简讯、文件收发、周月工作安排、项目管理和联合办学等工作流程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流程,为学院工作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课外活动中心工作原有许多办学和管理的经验,学院合并后,为了使课外活动中心工作保证良好的运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汲取以往工作的教训,建立了课外活动中心工作流程,如学员报名、学员收费、学员退费、值班老师、任课老师、例会课外;活动中心分校恳谈会、交款、管理;联合办学开课人数、开课时间、开课内容、作息时间。

学院办公室工作流程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流程的建立,为学院工作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的开展趋于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服务意识的强化,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办公室工作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为热诚为大家服务。办公室人员是学院部门人员最多的,而工作面也是最广的,树立服务意识,热诚服务,列入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工作日程,利用每周二的例会,反复强调服务的重要性,树立服务意识,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要求和努力方向。

近一年来办公室的工作量大,临时性的任务多,都能较好地完成。

1、财总工作。认真做好区物价局、财税局来院检查工作;认真配合区教育局对原少年宫和社区学院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工作;及时做好学院新增的培训项目和春秋假活动向区物价局备案;认真做好课外活动中心招生、春秋假和夏令营活动所需收据的准备;认真及时做好同城待遇增收节支奖的发放工作;做好部门项目管理的清算工作;课外活动的收费和部门培训班的收费工作;根据学院和部门工作的需要,及时购置物品并发放;根据学院建设的需要,添置了20台手提电脑和230张课桌椅等设备。

2、人事工作。认真做好2006年度干部考核工作;做好3位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做好上城区教师认定工作的配合工作;做好课外活动中心岗位竞聘工作;做好教职工的调动、内退和退休工作;做好离退休教师的慰问;做好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师生病的探望。

3、基建工作。年初,一开学就对学院的办公室、走廊、门窗等处进行整修,当时在任务紧,时间短,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办公室的老师全力以赴,及时联系装修单位,日夜包括休息日进行质量管理,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使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做出了努力。从8月开始学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改建方案的设想、讨论、设计、修改等,办公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向区教育局打报告,申请改建经费;邀请团省、市、区团委领导和市、区教育局的领导,召开青少年活动中心改建专家咨询会;及时与区教育局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管中心沟通改建的设想;积极与设计部门(三个)联系,设计方案,出效果图,几经易稿,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个改建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军校大礼堂电表箱的安装;吊顶、粉刷、门窗油漆;住舍楼和教学楼雨管的疏通和教学楼盖漏。学院新安装12台空调。

4、课外活动中心工作。统一招生,规范收费。在活动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各教学分点负责人根据“中心”的要求,拟定招生简章送报中心批准,按物价局审定的收费标准在每学期开学初招生收费,强调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招生,培训款一律上交少儿课外活动中心,集中管理、使用。2006年3月底的市财税监督管理局的工作检查中,课外活动中心的各项收费均符合市物价局、财税局的标准,我“中心”规范的管理模式获得了一致好评。

春秋假实行,整个的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简章的发放、报名收费和计划的实施及后勤保障的主要工作落在办公室。办公室的全体教职工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任务。

5、信访工作。区教育局交办、本单位受理、其他方面转办的来信8件、来访2件和来电5件,均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办结率均为100%。

6、宣传报道和简讯工作。有90篇通讯和文章刊登在各类报纸上;有38次上电视台。编印六期《上城区社区教育简讯》。学院网站、页面不断得到完善。进行了部门页面设计活动。

7、接待工作。认真做好全国“十五”星火计划社区教育课题组(2次)、江苏教育厅、苏州市电大、深圳市、厦门思明区、沈阳和平区教育局、大连中山区、浙江省义乌市、宁波江东区教育局和海曙区教育局、象山市等社区教育考察团和教育部成教协会、杭州市成教协会领导和省市教育局领导来院接待工作。做好市教育局数学学科高级职称考评和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的接待工作等。

近一年来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学员和学员家长的好评。

三、注重培训思路的创新,培训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006年,在上城区教育局和社区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课外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机构充分发挥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社团和俱乐部活动,特别是春、秋假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一年来,以“成为杭州最好的区级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成为教育局属下效益最好的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形象最好的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为目标,在开创新思路下工夫,在拓展新领域上见实效。出现了“三增”:即培训数量的增加,社会效益的增大、经济效益的增高。

1、统一领导,扩大规模。在学院统一规划下,已有27所中小学纳入了“课外活动中心”的管理,开设了网上报名,招生打破校际,扩大开班面,方便学生就近培训。培训中心的办班规模、学科门类在逐年扩大,2006年的秋季班开班种类已达到了22个类别,共开设了50多个班级,共有学员1400多人,其中上半年600多人,下半年800多人。

2、统一管理,确保质量。中心与各个分点学校签订学生托管安全协议书,做到职责分明,确保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每学期,召开两次各分点学校负责人会议,提出要求,明确职责,落实措施,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对各分点学校的学员家长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心”派专人到各分校听课,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分点学校负责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中心”的工作。在2006年6月和11月,“中心”分别召开了课外活动中心各分校负责人经验交流会和工作恳谈会,在会上,各分点负责人针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反思和研究,为学院的招生、校外活动的开展、“中心”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3、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本学年除了继续与维思得英语(现已规模庞大,人数达到600多人)、回宫格书法、奥数研究中心、学能中心等品牌班联合办学外,又引进了多个培训项目,如:从2006年9月份开始,与钱报合作的小记者班;与写作专家徐启贤老师合作的“写作抒情班”;与时代、胜利、天地、娃哈哈学校合办的安心班,这些都体现了“中心”在探索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服务好学校、服务好学生、服务好家长、服务好社会的宗旨。

4、“伙伴快乐成长营”活动(社团和俱乐部活动)。在贯彻实施市教委关于2006年推出四个假期的相关文件,上城区社区学院、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精心设计、推出了“上城区伙伴快乐成长营”系列活动。“中心”在学生的春假、暑假、秋假期间,以“伙伴快乐成长营”为载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了书法、舞蹈、表演、航模等艺术科技社团活动,田园俱乐部、登山俱乐部、勇敢者俱乐部、模型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上海科技馆、东方绿舟、苏州沙家浜、乌镇、余杭双溪等游学俱乐部活动和环湖远足、走进博物馆、紫阳街道科教中心等雏鹰假日活动,切实解决学校和家长的困难,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社会大课堂”中,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

据统计,共有7000余名中小学生在“伙伴快乐成长营”中得到实践和锻炼。伙伴快乐成长营“在拓展中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快乐中享受健康”的理念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学院办公室在2006各项工作中,有成绩、有收获、有经验、有教训、有缺憾……感谢学院各部门对办公室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007年工作思路:

我们将以社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思想,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为目标,以“内三线、外三线”为抓手,开拓创新,不断努力,力争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管理,力出成效。

1、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范围。根据工作性质,明确办公室和课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

2、制订工作岗位职责。根据工作人员范围制订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

3、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如考勤、文印、发放办公用品、用车、信息、门卫、教室使用、联合办学等工作制度。

4、完善工作流程。根据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

二、努力拓展,力求起色。

1、在原有课外活动中心工作的基础上,条件成熟时单独注册,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建立多种办学模式。争取创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根据青少年活动中心迁址和改建,积极做好的准备工作和配合工作。

3、盘活财产,有效配制和利用。

4、建立信息员队伍,完善学院信息平台,办好《学院简讯》。

5、定期下各部门了解情况,做到服务送上门。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9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工潮涌动,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孩子不能跟随父母外出,而只能寄居在亲戚朋友或老师那里,成为了“留守一族”。据教育部门对全县78所中小学的普查结果发现,全县共有近2万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而在校园暴力、迷恋网吧、早恋等“问题”学生中,“留守”学生占80%左右。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随之引发的大量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调查分析

笔者对西周镇镇中心小学调查了解到,全校1132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128人,占全校学生数的11.4%。其中有93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73%。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69.4%,有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

1、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西周镇镇中心小学曾对4—6年级的72名“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几组数据。

①86%的学生承认跟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监护人唠叨和不被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0%。

②79%的“留守学生”在心烦时不向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

③超过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

④91%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

2、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研究分析,并进一步谈话了解,我们认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1.监护问题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亲朋好友都只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较之孩子的父母亲而言,任何临时监护人无论是在责任心,还是在精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孩子的父母亲同日而语。在774“名留守学生”中,有300名是托付爷爷、奶奶照管,占38.7%;有230名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家照管,占43.2%;有127名是有父亲照管,占16.4%(说明:学生答卷可能出现交叉)。

也就是说,“留守学生”托付给临时监护人照管居第一位,母亲照管居第二位,父亲照管居第三位。而调查表明“留守学生”的监护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谁,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等。普遍存在重吃穿、重身体、轻心理、轻性情、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不能加以足够的重视。

1.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教育能力不足。临时监护人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烦琐的家务劳动,他们的精力受到了较大限制,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更不要说进行学习辅导。在调查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留守学生”的祖辈由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造成了“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1.3、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外出打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问题。

2、“留守学生”自身问题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的零花钱主要用于吃零食的占51.5%,用于买学习用具的占26.5%,用于上网打游戏的占11.5%,而系列情况导致了23%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5.9%的学生有逃学现象,18%的学生有吸烟、打架等不良行为,也就是“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有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有的父母自己忙于打工,又不放心孩子在家,就让孩子跟着外出,或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管束弃学而去。由于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读书无望论”迅速蔓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找工作难,即使中专、大学等毕业也难找工作,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不仅可以挣些钱,还可以学一门手艺糊口;同时,现在大学阶段昂贵的学习、生活费用及毕业后黯淡的前景,使学生看不到读书的出路,加之读书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产生读书无望的想法;另外,“留守学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个性心理品质因素也会造成厌学、逃学、退学等现象发生。

2.2、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感情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内向一些的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②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③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④父母缺少跟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

年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2.3、行为习惯、心理特征问题。随着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学生”比例日趋增大,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在校表现差、人格差、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脾气暴躁、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时生活无着落,养成了吸烟、喝酒、进网吧等很多坏习惯。

3、社会问题

目前,家长不得已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乃至终生的影响考虑不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这个近几年才大量出现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措施不力,其中包括学校。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保护政策相对欠缺,全社会关爱帮助留守学生的意识比较薄弱,学校对“留守学生”特殊教育的保护也没有到位。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留守学生这个群体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当前正在采取的教育措施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县正在积极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准确掌握各校“留守”学生现状。完整记录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留守”学生课题研究,如西周小学开展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的研究》,已被宁波市立项,目前在象山教科研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研究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一帮一”制度,采取一对一固定结对形式,动员教师和干部当好“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学生逐一落实帮扶教师,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镇、村、组干部与“留守”学生的帮扶制度,同时在班级中选择品学皆优学生开展帮困工程,建立教师做指导,学生具体落实的帮困方式。

三是密切家校联系,采取“一多二定”方式,即多家访联系、定期辅导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着力帮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西周小学在开学初就与各班主任签订“留守学生”教育目标责任状,要求班主任及时与学生亲属沟通,要抽时间去家访,督促其亲属履行监管职能。下沈小学针对“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不便照顾孩子的实际,积极引导“留守学生”父母以电话或书信的方式给予孩子亲情关爱。

四是开设心理咨询台,建立“知心姐姐”信箱,进行心理疏导。学校为留守学生召开心理辅导课,还设专人负责“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每个教师单独找同一个“留守学生”谈心都在5次以上。

五是开展周末兴趣小组等学生文化活动,减轻“留守”学生假日孤独感。贤庠中学组建周末“兴趣小组”,教师义务为周末不能回家的“留守”学生参加兴趣活动提供指导。象山三中开展周末文化活动,利用绿色网吧、周末影院,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

六是借助“学生成长助教团”的力量,充分挖掘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如象山西周小学日前举办的留守学生联谊活动,该镇教办主任、妇联主任、团委书记、退休教师代表等均参加了活动,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会后纷纷表示将组织有关力量,投入到关爱留守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

四、成效与问题

以西周镇中心小学为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若干教育措施,收到较好效果。许多“留守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各方面进步较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面对寄居生活。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学生对自己眼前的生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较长时间内,这种寄居生活很难改变。学生的行为基于他们的认识。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有45位留守学生对现在的寄居生活表示满意,占被调查人数的66.2%;有58人表示能适应寄居生活,占85.3%。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寄居家庭评价良好,情绪稳定,与监护人的关系也较融洽,在寄居家庭中生活也不再感到强烈的孤独感。

2、能够自己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那种无助的感觉不再存在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求得学习上的帮助。如学习小组,电话联系,请教课题组指导老师等。学习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原来那种无助苦闷的心情不见了,许多课任老师对那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3、能够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吐露内心的不快。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通过给老师写信,或与自己的知心朋友交流。同时据监护人反映,学生在家里能够提出自己的要求,发表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是一大不小的进步,只有把内心所想讲出来,才能消除心理障碍。

4、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成效。通过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问题学生这一群体在缩小,在向着好的方面转化。一年来,我们帮助三个问题学生重新选择了寄居家庭,现在情绪比较稳定,学习也较努力。

成效是明显的,但“留守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的负担,这就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以促进“留守一簇”的健康成长。

五、对策与建议

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1、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切忌因他们缺少监护、学习成绩差就赶出校门或放任不管。教师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陷,多与他们交流谈心,真心关爱他们。其次应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采取特别的措施。建议:

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信箱。

实行教职工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各中小学要动员和组织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学生结对帮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各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学校每月要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每周用一节课或自习时间作为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时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课程走进留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家庭要进一步强化责任

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留守学生”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学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也影响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它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外出打工,不能一走了之,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取得联系,离家不远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家长还应主动经常与老师、学校、监护人联系,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家长外出前要精心选好监护人,监护人要切实对孩子加强教育,履行责任。

3、社会要对留守学生热心关注,齐抓共管

留守学生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可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当他们的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义务辅导员,一般每村组1名至2名,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资助帮扶活动,为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组织、妇联和关工委、文化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4、制度保障“到位”

建立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凡留守学生达到在校学生人数20%的中小学要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采取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方式。建立保障留守学生安全的工作责任制和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抓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城区公办中小学应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纳入“两免一补”计划。

建立特困留守学生资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资助困难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建立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考评,奖优罚劣。“留守学生”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它是考验政府职能是否转变、干部作风是否改进的一块试金石,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三农”工作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完善做法,查找不足,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长期、扎实抓下去。

5、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留守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使这些家庭在一定时间内丧失了它们应有的基本功能。从我县目前开展的关爱工程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是试图将留守学生失去的一些基本家庭功能(暂时性地)移置到学校,但是,这既给学校加大了另一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传统的办学思维、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提出了挑战。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家长很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寄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由学校对他们进行特别的管理。针对家长的这种要求,可以适当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放开一定的收费政策限制,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为这部分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目前的我县的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农村初中的寄宿条件也难以适应高峰入学和留守学生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寄宿条件,所谓的关爱留守学生工程难以依托。这些留守学生寄住在亲戚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管理,而结对老师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学生在自己家里,这些都不是制度化的解决办法。在一些地方,教师收入低,他们关爱留守学生,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勉力而为。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对关爱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教师和学校发挥更好的关爱功能,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6、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多渠道、多样化办学

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我们建议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投资”的农村办学体制,中央和省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在国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公办民助”、“民办”等多种办学方式,这样既可以弥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又有利于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教育需求。

对于农村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试行将部分条件好的农村中小学“改制为优秀教师入股的股份制学校”,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推进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农民家庭子女进行资助、减免学费。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农村办学的效率。

校外托管中心范文篇10

现在,我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回顾

20*年,市政府在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海西历史机遇,加快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跃升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增长35.5%。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6亿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3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增长43.6%,提前三年完成“***”目标。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8:27.2:39.0调整为32.3:29.3:38.4。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33.6亿元,增长6.5%;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2家,增加11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6个,增加13个。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41.4亿元,增长43.1%,其中竹木加工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6亿元和9.7亿元,增长50.4%和32.2%;工业入库税收1.23亿元,增长27.7%,其中规模工业入库税收9581万元,增长37.3%;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增加8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5家,增加2家;新创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各3个,闽北知名商标10件。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万木林和归宗岩—北津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重点建设不断推进。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2项,完成投资11.6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项目14项,完成投资7.96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的68.5%,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中国笋竹城建设加快推进,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道204线箬溪至东安口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浦南高速公路今年底可建成通车,松建、建古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其中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预计年内将开工;闽北首座小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东安220千伏、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城区电网改造完成工程量的86.5%。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南街头改造工程即将完工,环城南路建设加快,环城北路建设已着手工程设计,江滨内环路建设正在抓紧前期工作;中山路西段、江滨路、城东、水南等城市片区改造开发和水南江滨公园改造、云际山公园规划建设、卓坑垃圾处理场扩建、龟山综合整治、畜禽屠宰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围绕实施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和《建制村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综合型示范村建设。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和“八大员”队伍管理,完成18个乡镇(街道)村账托管中心、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和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制度,201个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集中资金5.77亿元;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及“非转经”资产统一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经评审最低价中标法”,完善在国有和集体资产转让中实行保留价制度。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全市新上当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比上年增加42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比上年增加26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4650万美元,增长13.4%;实施山海协作项目78个,引进市外资金8.36亿元,增长50.7%。积极应对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引导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市场,扩大出口。

(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扎实抓好科技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完成科技成果推广23项,新产品开发23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启动实施乡镇及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将投入使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立医院病房大楼一期工程顺利封顶;川石、小松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龙村、吉阳、小桥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落实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有序地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功救治了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开展“光明行动”,为15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完成新区体育中心塑胶跑道建设,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完成7个乡镇广电网络改造和6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扎实推进,项目用地报批和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4.71‰。人事编制、民族宗教、防灾减灾、档案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新的发展。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2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4.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3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37.06万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企事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保人数13.8万人;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年共向2918名城镇困难居民和1.44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245万元和935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种粮农民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成品油等生产资料提价综合补贴政策以及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启动莲花山庄经济适用住房和横街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156公里;建成村级供水工程23个,改善农村2.5万人饮水条件;实施“造福工程”搬迁440人;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沼气池420口。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取缔关闭严重污染环境企业29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南平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社区以及公民道德模范。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113件。积极支持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政协提案105件。加强同各派人士、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不断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机关作风整顿月”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抓好矛盾纠纷初始化解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瓯”建设,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力度加大。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没有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探索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信访陪访制度,社会总体保持安定稳定。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支前、消防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政府不断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建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上级各部门及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建瓯建设与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财政实力有限,统筹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二产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不多;农村基础脆弱,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较多,人才外流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较低,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较为复杂,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根据党的***精神和市委的部署,我市“***”规划和本届政府任期目标计划调整为:到2010年,即“***”末,地区生产总值达93.8亿元,增加20.3亿元,年均增长13.7%,提高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6.25亿元,增加2.95亿元,年均增长25%,提高1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10元,增加3910元,年均增长14%,提高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0元,增加680元,年均增长9.1%,提高2.1个百分点。到2011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届满,地区生产总值达10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突破7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40元,年均增长9.3%。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这一目标调整是基于我市“***”规划前两年实施情况好于预期、大部分指标可望提前完成的实际,通过认真分析我市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发展机遇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海西建设和扶持后发展地区发展的倾斜政策;南平市围绕发挥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的前锋作用,加快推进“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全力构建海峡西岸的绿色腹地、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连片发展的前锋平台,闽北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从发展要求看,建瓯作为全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南平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要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抢当‘头马’、勇于争先,率先突破、争先领跑”,在“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从发展前景看,我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持续突出突破工业,持续深化项目带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已基本具备了实现跃升发展、发挥前锋作用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勇闯拼,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全力实现跃升发展,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一)加快推进跃升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持续突出突破工业。加快推进中国笋竹城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及国道、省道、铁路沿线工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械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生物制药、休闲养生、太阳能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培育,促其做强、做大、做久。到“***”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7:35.9:38.4,二产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培育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2亿元企业6家以上,5亿元“五南”式企业1家以上,上市企业1家。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中心村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末,全市达到新农村建设初级标准建制村174个,其中达到中级标准建制村43个。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范发展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整合提升旅游产业。

(二)加快推进环境优化。加强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浦南、松建、建古三条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及客运网络化建设,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和城区防洪二期工程、环城南路、水南大桥、环城北路、江滨内环路建设。加强政银企合作和诚信社会建设,努力增加信贷投放,积极引导扶持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东扩西进、南拓北延”发展战略,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和集聚,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到“***”末,全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低于南平市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南平市下达基数内;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达45%以上。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营造和谐氛围,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