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4-03 18:19:25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33-001

一、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管理思想、体育培养目标,制定出的一种规则及规则体系,从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管理思想、理念的体现,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则。它对稳定教学秩序、调动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组织结构来看,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教务处与体研部共同管理模式。教务处代表学校对体研部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宏观管理,根据全校的总体要求安排课时,同时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体研部根据学校的整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务处或有关部门。

二、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管理制度抑制了教学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比较明晰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这是一种以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的易于管理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由于沿袭了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与教师的教学自由。

2.现行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主体,未体现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国家虽很重视体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对体育重视不够,不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场地、器材的建设方面。虽然认识到了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但并未从根本上做到完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

3.现行体育教学激励制度不完善

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身已经意识到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但由于受某些方面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完善的、有效的教学激励制度仍尚需时日。

4.评价方法不完善

目前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有多种方式。由于受某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不公允,未取得理想效果。

5.对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不健全

教师在职发展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还未真正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业务的机制。

三、完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1.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

相对于过去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坚持以师生为本。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反映。观念开放是建立合理教学管理制度的动力。应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尊重学生,反映学生的利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应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新时期、新思想的变化,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能识大体、顾大局,善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体研部应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制度具有激励作用。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讲学、作报告,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使他们掌握最新的动态。再如对工作积极认真、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的教师,应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3.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以此促进体育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全面的评价主体依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应考虑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过程与效果的结合、教学与教研的结合、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指标要具体、丰富、区分度较高,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信度。

4.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

教师成长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历程。教师在职发展不仅包括有组织的在职训练,也包括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学习和更新视野下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从教师在职发展的驱动力来看,一是教师自身内部驱动力下的自我主动性发展,另一是外界力量推动下的教师在职发展。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在职发展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保障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应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进修、访学等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本论文为河北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管理制度现状研究”的结题,项目号为XSK1001009

参考文献:

[1]杨首,吴健雄.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2005(6):49

[2]周光礼.学习自由的法学透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24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从规章制度过于僵化,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然后又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两点建议,即:重视体育教师发展制度的构建及重视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两点,希望能够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教学管理 高校体育 问题分析 对策建议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和体系,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也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规章制度过于僵化,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因此,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僵化、刚性太强。也就是说,在部分高校现行的体育规章制度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是单纯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过于强调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使得繁复而严格的教学管理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不仅仅能够通过监督、衡量和测评等功能,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更为科学和客观,还能够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激发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但是,通过对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仍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中,过分重视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量,而却忽视了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其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多元化程度不够。例如: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达到多元化评价的要求。

二、有关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体育教师发展制度的构建

要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做基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师发展制度,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要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师发展制度,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定要重视并支持体育任课教师的自主发展。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鼓励体育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例如:理论自修、教学反思、实践研究以及同伴互助、交流学习等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方式均要积极提倡,纳入教师发展制度的一部分。

其次,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课题带动、专家讲学、集体备课以及课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例研讨会,通过研讨会来讨论和分析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并通过专题发言、辩论等多种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经验交流的同时,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最后,在构建教师的发展制度时,一定要根据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不能盲目。具体来说,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会经历四个主要的阶段:一是知识调整阶段。这是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进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初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一般具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却缺乏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因此,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在于强调尽快适应教学和科研实践,并积累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上,此时可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二是独立工作阶段。在教师顺利的渡过了第一阶段之后,就进入了独立工作的阶段,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已基本上可以独立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此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就可以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其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实践;三是工作成熟阶段。此时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科研水平均有了很多大程度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的重点应在于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上;最后,知识总结阶段。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具备了知识总结的条件,因此,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应重在鼓励他们进行学术文章、专著、教材的编写等方面。

(二)重视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还要注意完善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完善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全面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要注意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注意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第三,应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指标的典型性、客观性、可信度、可操作性以及全面性;最后,注意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确保评价工作的监督功能、评测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杨丽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3

农村初中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在农村初中教育管理实施工作中,要正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不忽视、不逃避,积极分析并研究对策,这样才能使农村初中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师资力不足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农村初中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流失现象。教师的定向流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的补充扩展中,新力量出现断层现象。对于农村支教教师而言,又存在着专业素质欠缺、专业不配套情况。不但人员数量难以保证,而且教学专业性也难以保证。

2.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激励政策不能全面实施,很多学校在奖励机制的制定上,往往侧重于精神鼓励,难以与绩效工资相挂钩。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制度,造成了教师在工作中的消极倦怠情绪。而由于教育经费问题,也使不少具有激励制度的农村初中学校在执行中有所折扣。从现实情况来看,激励制度的不到位,已经造成了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3.缺乏制度管理的完善性

不少农村初中在教育管理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约束性与激励性之间难以达成平衡,尤其是在教师素质的考核中,一般对绩效考核较为重视,但是对于过程考核却有所忽视,二者难以做到有机结合。在教师晋级制度中,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和参照基础,在成绩考评中难以实施民主评议。在制度实施中,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从教师切身角度出发,维护其群体利益。在管理中,重行动而轻理念,上述问题的根源,均源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二、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对策

1.强化教育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首先,应该对人事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同时也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农村教师一部分来源于支教配给,在人才的短期交流利用上,要进一步凸显人才效应,使教师队伍的血液更为鲜活。其次,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强化领导层建设,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真正提升,并体现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不定期开展,调整教师的专业教学结构,不但在教学效率上做出要求,并且要积极构建学习型教职团队。在教学质量上要进行有序监督,并进行规范化的教学成果验收。同时,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式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人才需求。对于人才编制要做到科学、平衡定编,使教师资源得以优化,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安于本职工作,敬业乐业。

在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要对管理过程提起重视,不能一味地强调管理结果。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拖延或者转嫁责任,以此来提升整体管理的实际效率。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遇到问题要拿出书面方案,并对监督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教师与学校之间要建立垂直绩效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和优化。

2.建立有效激励制度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与自身职业操守有关,而且与学校相关的激励制度也有密切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为前提,完善的激励制度应当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以及先进等级相挂钩,这些都是激励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同类班级成绩平衡的前提下,对于分班、学生流转等环节进行公平配置,然后开展同类学科和同类班级的横向评价,利用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测验,同时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测试。此外,班级管理是学校整理管理的基础,所以抓好班级管理对综合系统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强调纪律性管理的同时,还要将初中德育教育列为重点,在安全、卫生、纪律的评价机制上,同时对教学中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制定激励政策的基础。教育内涵的丰富,能够与学校的激励制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资源,有利于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实施。

在采用激励制度的同时,不但要重视精神激励,同时也要重视其物质激励。虽然不少农村初中面临经费紧张的困难,但是,通过学校优化管理步骤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才能得到数额更多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学校的凝聚力也将大幅度提升。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教、学一体化”管理顺利实施。

3.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教学计划、业绩考评、教案评价、教研细则、素质教育整体评价等,这些都应当建立相配套的监督评价机构。首先,作为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者,要以当地的教学实际为基础,掌握教学细节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方案以及评价指标,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其问题关键及解决策略,以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重视教学管理的同时,也应将终端管理纳入重点范围,不能对终端环节有所忽视,因为学校的终端管理是对全程管理的总结和提炼。其次,还要加强对教师整体队伍的完善和管理,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差异,不但在教学中力行“因材施教”,还应当在用人环节掌握“因人而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要搭配利用,使人才的互补性得以充分体现。

在农村初中的教育管理中,要协调好教学、管理、学生三方之间关系。要制定出明确的管理目标,并对各级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使之成为更具参考价值的流动信息。管理目标的确立,要始终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并对执行成果进行分类、考评,并对整体管理系统起到优化作用。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的教学水平,使教学体系更为科学规范,同时,也能够形成有机教育管理体系,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之间构成开放性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创新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15-02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之路,创建标准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一、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我们在创新管理模式方面,突出三个特点:民主管理、自治管理、团队精神。领导班子服务引领、率先示范。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着眼于服务引领。从制度上规范,从评价上激励,从人格上凝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体系科学化;德育安全体系特色化;研训体系多元化;常规体系精品化;环境体系智能化。我们注重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具有导向作用和约束力。有了规章制度,可以使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它要求每个学校成员都按“规矩”行动,懂得要受规章制度的制约。因此,我们依法治校、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有《校委会工作制度》、《党建工作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安全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工作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37项制度。我们制定了《学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教学人员岗位职责》和《总务人员岗位职责》等30项岗位职责,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办法》等21项管理办法,有《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这些规章制度不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着规范作用,而且对人际关系起着协调作用。努力做到管理有制度、行为有规范、工作有要求、考核有标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强化德育工作实效

把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抓紧抓好。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领教师学习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师德修养,注重在政治理论、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格、个性心理水平和自我教育意识方面的修养,以表现教师的爱业、守业、敬业、勤业和创业的精神,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公民义务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结合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明理、知理、动情、养成四个环节上下功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学生品德合格率达到100%。

三、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坚持备、教、批、辅、考制度和听课、评课制度,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展校本教科研培训,达到95%以上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实现“教科研一体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大后勤管理力度

我们加大对后勤工作的管理力度。一是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二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政府规定的收费开支范围及标准,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账目日清月结,定期公布,实现财务公开。三是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把资金主要投入到学校设备设施添置、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历行勤俭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

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学校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制度》、《重大事故逐级上报制度》、《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学校定期开展安全专项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实施紧急疏散演练和消防模拟演练。认真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定期检查清除危及学校安全的事故隐患,确保师生平安、快乐、幸福,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六、精心打造过硬的教育队伍

1.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一个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领导集体,为管理好学校提供可靠的保证。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人格之师,应用自己的语言、行为、情趣、品格去影响学生。因此,我们要激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一是立足实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做表率、创先争优当模范”为主题的“课改争先进,育人争标兵”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的“双评”活动,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水平,使全体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学校无违法教师。二是全面考核教师的各项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评先选优、职务评聘挂钩。三是学校投入资金,精心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通过培训、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四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能力强、终身发展的人。带领教师深化课改,改革教法,搞好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规范办学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1.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一是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在校生年辍学率0%,普及率达100%,合格率达100%。二是保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8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按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重视“六病”防治工作,使常见病发病率低于2%,近视眼发病率低于4%。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2.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对标准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年度预算,立足实际,多渠道筹集资金102.8万元,为36个标准化教室、26个专用教室、28个办公室增添了教学仪器和体音美器材,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备,新装配了2个实验室,装配阅览桌20个、书橱20个、购置电子白板6个,更换学生新桌椅3000多套,增设多媒体9台、计算机150台。在得到县政府162万多元的资金支持后,学校在2013年新建面积为720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用书册数、职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八个方面达到省规定标准。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师管理制度;人文关怀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

[1] [2] 

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7

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理解为依据党和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科学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完成体育教学计划和目标。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可以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教学秩序是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需要注意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教学最优化原理,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制定与实施体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和稳定的体育教学秩序,体育教学的指挥系统是在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长或教导主任、体育教研室(组)主任组成。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分为行政管理和课堂教学2个方面,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性、可行性、稳定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学

二、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依据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和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分析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工作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全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课堂教学、校内竞赛、校外竞赛、课外活动。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具体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及成绩评定、课外辅导。备课主要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2种形式。集体备课要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向老师们提出备课要求,要从备课中鼓励老师们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主要是组织好课堂听课工作,课堂听课的形式多样,可以组织同行听课、专家听课、公开课等。听完课后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研究,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分析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重视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现代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内容。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更加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中评价,以往的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成绩,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运动技能,重视学生的体质,采用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三、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体育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关系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稳定的教学秩序,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观念,切实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完善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3.2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加强教学档案管理

规范、严格、科学的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能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学的规范化,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管理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包括计算机、网络等),加快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体育信息管理网络。

3.3以人为本,提升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人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对象,体育教学管理主要围绕着人展开,体育教学管理主要的对象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发出教师实现自我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4建立一支稳定的体育教学管理队伍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束语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 改革 对策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既是一场全新而重大的实践探索运动,也是一场全新而重大的理论创新运动。因为这场教育改革实践本身就提出并蕴含了许多急需解决或总结提炼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其中一个全新而重大的实践与理论问题[1]。

一、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这种联系是因为教育体制与制度是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内的制度与教育体制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教育体制内的制度与教育体制的相关性是指,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相应规范即制度的统一体,制度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制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相应的制度也离不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制度的基础,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这种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机构是教育体制的载体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进行教育体制中的机构改革时,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因为教育体制中教育机构与制度是教育体制中的两个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素,它们的改革应是同步的,不能顾此失彼;二是从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就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因为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核心,只有教育体制中的核心要素改变了,整个教育体制才能发生变化。我们认为目前社会上所说的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是从二者有着上述这两种密切关系而言的。

二、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与小学教师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尽管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学历差异不大,但职称差异却极为显著。

2.教师编制缩小。在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幼儿教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却在逐渐压缩。有的地方在教师定员定编时,将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一举撤下,“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减编中的难题。

3.教师薪酬较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收入在当地基本属中低层。在社会地位与待遇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内部歧视与分配不公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办与非公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姑且不说,即使同在公办幼儿园中工作,因身不同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和专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也极为严重[2]。

4.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是幼儿园教师普遍的反映。根据教育部公报数据,我国幼儿园的生师比显然大大高于小学。班额大、师生比低是带给教师巨大压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关文件对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经济利益面前形同虚设。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验收和平时的监管中,往往对此问题采取默认或回避的态度。

三、当前幼儿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对策建议

1.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幼儿园教师面临的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和制度的原因。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首先铲除,否则,无论多么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保障制度都难以奏效。现在,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奠基作用;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劳动的伟大和艰辛,不能理解幼儿园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此,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极为重要。

2.加强有关幼儿园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体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幼儿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制定《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二是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基础。建立相对严格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三是建立有利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劳动人事制度。可试行人事制,即在当地的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档案、工龄、教龄、职称评定等。四是要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制定一系列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必须贯彻落实才能使幼儿园教师舒心工作,实现专业成长[3]。

3.规范幼儿园教师聘任制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一是制约园长的聘任权。应成立以园长 为首的,教职工、幼儿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共同参与的幼儿园教师聘任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或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对人员构成的相关规定。聘任委员会订立本园的聘任方案,报请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合法和合理等方面的审核,最后再由聘任委员会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工作。二是规范聘任活动。聘任过程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应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合理组合的原则。聘任制不是临时工制。三是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教师聘任制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结合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目前,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支撑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保障他们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尊严,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为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在幼儿园申请开办之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幼儿教师聘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应列为必备条件,提高幼儿园审批的准入门槛,以防备财力不足的开办者侵犯教师的基本权益,在教师身上节约成本在幼儿园的年度审查和评级中,教师的权益状况应列为审查内容,将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同幼儿园的命运联系起来,以引起幼儿园的开办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结论

幼儿教育事业现今已有巨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努力改变的,希望今后不久幼儿教育事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帆.论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J]. 科技创业家,2013,07:174.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存在着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学校长远发展的行为。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应从改革管理体制、抓好网络、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做起。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着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往往是“走过场”的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一、职业院校未能实施有效德育管理的原因

1.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训少等现象。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体验是生命本体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3)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多由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原来的教师经简单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人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师资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

4.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策及建议

1.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

其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可参照美国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进行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中心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专门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担任,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须经严格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中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基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人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

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一是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二是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一是激励机制:学校从组织、投人、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对认真学习、参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课题获奖、、出版或自编教材、课件制作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都给予重奖。二是约束机制:学校对不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五年内达不到教师继续教育时数的一律下岗;对试用期教师达不到规定培训时数的一律不予留用,中层以上干部三年内未完成培训任务或三年内不出科研成果的以后不再聘用。

体育教师管理制度篇10

我校按照《河南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认真学习与对照,成立了以夏明月为组长,温学清、孙斌、梁斌、邹光耀为成员的自评报告小组,并对每一项评估指标进行认真的自查,逐项打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办学方向

学校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河南省素质教育管理规定》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发展近期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严格按照教育局教研室有关精神设置排课,上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严肃工作纪律,做到了办学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端正,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2、校务管理

我校依法治校,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学校事务在公开与监督的前提下运行,凡学校重要事项,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和全校教职工通报,接受群众的 评议和监督,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公开制度,即公开办事的对象与范围;公开办事的条件与政策;公开办事的程序与过程;公开办事的结果与成效。其目的是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民主监督,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校解决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透明度,规范学校领导干部的自身行为,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制定了《包信中心校本部校务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实施梯次管理,制定教师考核及奖惩制度,严格落实。我校校务管理规范有序,措施到位,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3、教育教学管理

我校严格落实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德育实效,贯彻《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主任亲自抓,大队辅导员具体抓。德育人员职责明确,措施落实,做到计划安排详实周密,总结透彻有力。完善少先队组织,通过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结合上级有关活动安排,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建国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如经典诵读活动等。拓宽德育渠道,让教育寓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中。家校联手,共创未为了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班主任老师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本年度,教师共家访学生达二百余人次。十月份,学校还召开了家长会。在全体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家长会开得非常成功,也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的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有教师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学生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基本要求。教师不拖堂,不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定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考试命题科学合理,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次和编排座位。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开设好体育课,做好两操,学生平均每天锻炼身体在1小时以上。选用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的教材。不强迫学生订购各种教辅材料、学习用品等,并接受社会监督

4、教师管理

教师的工作是体现良心的工作,教师的良心体现了一份对孩子的责任心,同时,教师的工作总是体现了一种“合作”的精神。我们把营造弘扬正气、立德育人、务实求真、好学上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做为办好学校的前提,良好的人际氛围,使学校的管理很有人情味,因而领导和教师关系融洽,工作布置从不相互推诿,遇到难题总是群策群力。一些调出学校的老师也对学校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念念不忘。我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所有教师都取得了相应的证书。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按岗聘任。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并成立监督小组,年终考核。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违纪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惩处。制定并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从制度上,经济上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每学期,学校认真制订了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根据学校特点,认真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期末进行考核。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基本功较扎实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老教师率先垂范,青年教师互学互帮,你追我赶,学校一派正气。

我校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评价教师工作。不向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和奖惩教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班主任待遇,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我校班主任教师全部取得班主任资格证书。建立校代会,依法保证教师权益。严格要求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组织学生接受有偿家教,公布学校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5、学生管理

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入学原则,并做好转学生的接收工作。建立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学籍管理规定,有完善的学生入学、转学、休学等制度。控辍措施得力。各教学班有学生请假、销假制度。各班《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常规等规章制度张贴公示,并能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了少先队组织,设有辅导员,按有关要求认真开展少先队活动,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主渠道作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各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音乐、体育、美术、健康等课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少先队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举办学校经典诵读会、爱林护鸟活动、安全教育周等活动。

6、校园管理

积极实施“校园形象”工程,努力把学校办成学园、花园、乐园。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幽雅、团结、勤奋的育人环境和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育人品位。学校制订了整体发展规划,布局合理,四区分明。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监督员,校园能保持整洁。学校非常重视绿化工作,栽种各种花木,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添标语牌、宣传栏,硬化路面,粉刷墙壁,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优美的校园环境给广大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7、财务与后勤管理

为了规范我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校事业发展,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制定制度。财我校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律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开支,加强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重大开支实行民主决策。后勤成立领导小组,监督校产使用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登记造册,严格监控办公用品、教学仪器去向,及时追缴流失物品。

8、安全管理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健全完善安全工作制度,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学校主动与学生家长一道抓好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利用广播、宣传栏、校报宣传安全知识,开展安全安全教育周活动,使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学校与各班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学校组织师生观看安全教育片,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学校建立了学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疏散和逃生演练。后勤对校舍安全定期排查,及时维修破损建筑,疏散危险建筑内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并严格遵守,杜绝校内设小卖部,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和传染病流行。学校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9、存在问题:

虽然我校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但受条件限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班额较大,严重超出了每班45人的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加重了教师负担。

2、学校安全工作中,没有定期进行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

3、我校没有条件设立卫生室(保健室),虽然在工作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人员不够专业,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10、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2010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要想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你追我赶,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习惯,我们初步设想如下:

第一,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修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务求开拓创新,细则要体现教师的水平,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鼓励教师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目标,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第二,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且业务学习要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体现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