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德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6:52:28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1

2007年,《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与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及《小学德育》(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首届阳光德育论坛。原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作了题为“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典型汇报,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德育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论坛互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李耀明主任就阳光德育论坛作了精辟的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构想》与《叙事德育——走进心灵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平阳县小副校长池昌斌作《美丽的生命》精品课例展示。

2012年6月,第二届全国阳光德育论坛在潮州市举行。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卢春梅校长作“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报告,介绍他们用“顶层设计理论”从阳光教师到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全面构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的典型经验,其中以“预构-导构-自构促建构”的“三构式课堂教学”和“书声-笑声-歌声齐飞扬”的“三声校园”为亮点,出版《阳光下成长》系列第二部专著《阳光下成长——阳光德育理论与实践》,这既是学校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卢校长嘱咐我写序,我欣然允诺。因为,无论作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课题指导者和卢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还是作为“全国阳光德育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不仅深感荣幸,更倍觉责无旁贷。

最近,顺德本原小学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总结提炼了他们用将近8年的时间,用自下而上的“叠积木理论”建构起来的阳光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系统,以及8年来由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组成的阳光下成长的故事集。孩子们从开始只是为自己许愿到后来为他人许愿,从感受阳光到感悟阳光,由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友爱助人的阳光心理行为和人格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

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校本研究,探索的不仅仅是一条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德育特色创新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整体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践行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理想之路。阳光德育校本探索之路,表达了教育者对现代德育内涵的理解,反映了教育者对美好德育理想的憧憬,体现了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发展的期待。

“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是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广州小北路小学“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潮州城南中英文学校从阳光教师到阳光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从“三构课堂”到“三声校园”的“阳光下成长”的德育校本模式;顺德本原小学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和从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的健康人格行为阳光德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阳光文化培养阳光品格的德育理念。聚焦这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历程的关注点,人文关怀精神,德性内生规律,品德自我建构,形成了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鲜明的主题词,折射出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与本质内涵。

一、用阳光点亮希望:阳光德育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

寓意阳光的普照万物、把光明带给人间和孕育生命的自然属性,阳光德育派生出公平、关爱、希望、自信、开朗的品格特征,进而拓展为以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现代德育理念。发展为本、成长导向是阳光德育的基本宗旨,而以爱育爱、用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则是阳光德育的核心内涵。

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孕育、哺育、激励和引领生命成长,在于惠及每一个生命,在于促进发展主体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生命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意义上说,我们把阳光德育比喻成春天哺育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春风春雨;从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品格生成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具体演绎为促进品德“内生外化”的校园文化、课堂行为;从德育的价值是以爱育爱、以德树德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实践演化为品德促进自我建构的道德行为,如志愿者关爱行动、环保低碳行为等。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是校园、家校、社区的关爱行动;是师生、亲子的情感交流活动;是班级关爱文化与关爱共同体的营造;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亲和力、关助力;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思维方式;是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种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德育的本义是约束人、规范人还是关怀人、发展人?”这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水岭,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从德育理念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育人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德育内涵说,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教育态度,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情怀。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一种德育伦理观念,即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观念。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养成遵从社会规范的品德。从德育过程看,教师是学生品德的示范者、教育者、塑造者、指导者,学生是品德的仿效者、受教育者、被塑造者、学习者。示范与仿效,教育与受教育,塑造与被塑造,指导与学习,构成了师生间为人师表和尊师重道的“遵从﹙服从、顺从﹚式”传统德育伦理关系。这种德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就是一种以规范、约束为核心内涵的“范本德育”模式。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范本”到“人本”,从教导、训导到指导、辅导,从约束人、塑造人到发展人、成就人,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教育服务与指导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了品德的自我建构者和生命成长的主人。

二、让希望长驻心灵:阳光德育呈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内生外化规律

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品德的内生外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就是让德育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成为品德优良、品行端正、品格健全的人。人的发展的根本是自我发展。因此,德育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品德的内化、内生与外化活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的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1)品德知、情、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规律;(2)品德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3) 品德内化过程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实施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品德形成规律上进行德育,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交往中,通过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建构,自觉地将道德知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道德认知(观念、信念、信仰)和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与道德需要,进而内生为道德人格,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

人文关怀是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尊重与爱护,是一种“人本教育”。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上有三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物体、物件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手工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学生比作泥团任意捏造成型;农耕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栽种”东西,认为教师是园丁辛勤浇灌就有收获,把学生比作植物让其自由生长;工厂生产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生产”产品,把学生比作材料,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成产品。

受此影响,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常常也是“目中无人” (眼中无学生)的德育,更多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团”和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的“白纸”;把教育者看作是“灵魂的工程师”;把德育看作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看作是简单的外塑行为和过程。因而,学生品德形成被看作是被动的或受动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或无效现象的认识上的误区和根源。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品德内生发展的理念,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向内生型德育的转变。内生型德育,指以内在生成为本质特征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培育模式,也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倡导品德内生发展理念和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到内生型德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感受、体验与需要。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重视德育的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人的品德行为受其内在的需要、愿望、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支配和控制。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价值是否得到认同、道德情感是否获得支持、道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道德理想是否得到实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需要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包括学习的价值感、能力的价值感、为人的价值感、心灵的价值感,也包括在课堂中的价值感、同伴中的价值感、生活中的价值感、班级中的价值感、校园中的价值感以及父母与老师面前的价值感等等,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杠杆性”要素。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使命的人文关怀德育,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这一“价值感效应”。“价值感效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心灵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是“让希望长驻心灵”的秘密所在。关注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和心灵需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世界,才能创造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和实现个人理想、才智和潜能的平台,才能积极引领学生品德人格的内生外化,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为的品德发展。

三、让心田植满鲜花:阳光德育展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自我建构本质

“拔掉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绿油油的庄稼,培养良好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美德驻守心灵。”作为德育目标,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让心田开满鲜花”的结果。但作为德育过程,我们更关心如何才能让鲜花开满心田,鲜花如何长留心田,特别是如何形成鲜花长留心田的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自主发展的自我成长过程。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设一切有效的条件去“孵化”学生的良好品德。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活动、践行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以实现“感悟明理”“情感体验”“行为反省”“认知升华”的“悟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模仿性的“道德灌输”和“行为养成”。

阳光德育的实质是生命价值的唤醒,生命内涵的丰富与生命动力的激扬,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均来自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而自我建构行为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悟构”——由认知和情感感悟体验内在生成的自我建构。这是学生的品德或德性内生的关键。品格生成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实质是品德的“悟构式”发展,“心田鲜花长盛”的秘诀。大海的洁净是因为它的净化功能,品德“鲜花长盛”关键是建立和形成“悟构式”动力机制。阳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找到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而“悟构式”动力机制就是这种成长方式的“机理”。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2

一、指导思想

2006年春季,学校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以德育创先有新举措,校园文化有新形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本校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德育工作目标

1、本学期内,把我校建设成为文明礼仪学校,大力营造“以德治校”氛围,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提升学校管理品味。

2、本学期内,争创德育特色学校。

3、创建文化学校,书香校园,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主要工作

1、转变教师观念。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部门乃至每一名教职工应尽的职责。尤其是现在小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而又急剧变化的新环境,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来源及信息量都日益增加,其价值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要做好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和工作模式,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逐步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德育合力,以求取得德育的综合效果。

2、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宣传栏、室内板报,让环境育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一月一次班主任培训,实行班主任工作常规检查,对常规管理工作一月一次考评,公布考核成绩。

5、加强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利用班会、校会、聘请法制校长、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确保学生无一人犯罪。

6、重点抓好主题班会,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阵地。实行家长开放日,利用母亲节(5月14日)、父亲节(6月18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和家长的智慧,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7、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从细微处入手,常抓不懈,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8、继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学生在管理学生方面得到锻炼,既管好别人又约束自己。

9、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好班级的“悄悄话”信箱和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利用多种渠道对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0、以家长学校为切入口,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家长学校的举办给了家长一个学习的舞台,一个更新教育观念,走进孩子心灵,与孩子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学校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在当前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很多家长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家教方式、方法。为此,我们本学期将在家长学校这块工作上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将邀请学校领导、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

11、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选择德育内容既要让学生产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又能让学生学会处理实现生活中复杂的道德问题。所以,我们应拓展基地范围,将其延伸到校外,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等,让学生真正在德育实践中,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

1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班会、队会、活动课、思品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3

关键词:生态德育;特点;策略

“生态化德育”强调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它是一种遵循规律的教育,是一种整体和谐的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建设校园环境,大力营造生态德育氛围

校园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它对学生的德育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构建生态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生态校园德育文化的建设要以真实、具体、生动、开放的环境为载体,为师生营造一种人性化、艺术化的德育生态空间,如在校园中设置些供师生休息、读书的设施、场所等。优美的校园文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在无形中熏陶师生,感染师生,让师生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更能让学生感到心旷神怡,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校园布局上要做到科学合理;校园标语要体现“动静结合”的教育理念,既主动交往,又内敛智慧;搞好班级文化,创设本班特色等等。

二、以机制为保障,建立生态德育制度文化

学校德育制度文化作为校园德育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只有健全规章制度,才能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开展和落实。制度的建立要以师生为出发点,建立为大家的制度,保证学校这个团体健康稳步地发展。因此,加强生态德育制度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生态德育得以发展的依托。

1.加强对生态德育的领导,确保生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校长为领导,以校组织部为调控,以教师为具体实施者,调动每一个校园人参与德育活动,形成人人都是生态德育工作者,

事事处处能育人互动的氛围。

2.切实推进生态德育理论学习,把开展生态德育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组织教师讨论生态德育理论,剖析生态德育内涵,撰写生态德育工作体会,切实推进生态德育理论的学习。

三、组织生态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是生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活动的内容也要形式多样,关注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如,每个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给不同学段的学生组织不同的教育活动,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文明礼貌的教育活动,中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引导转化的方式,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管理的方法,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创设活动时要努力与学生兴趣、特长相结合,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地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教育、自我成长。

四、建设生态化德育舆论文化,促进学生感知德育

1.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校风的建设要有深刻的强制性和感染力。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创设教育环境,让不同阶段的教师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3.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等进行优质训练,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

五、以构建生态德育网络为统领,积极创设和谐环境

生态德育不仅仅要在学校进行,还要紧密联系家庭、社会,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参加活动,同时让社区委员会把学生的活动表现记录到学生的考核中,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

体化的活动体系。

2.建立家校联系卡,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

组织家长上德育课,给家长渗透德育理念,集思广益,让家庭教育也融入生态德育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感染作用和教育功能。

生态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发展。

因此,在开展生态德育活动时,要做到合理有序地发展,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态德育的理解,在体验中升华对生态德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成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兆军.构建校园生态德育观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1(3).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4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学期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组织师德理论学习

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市县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本学期,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1、安全法制教育(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2、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4、《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孩”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

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1、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了班主任联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5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新的一年,我们教师的工作口号是“享受工作,追求卓越”,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抓好过程管理,决不轻言放弃任何工作。我们倡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积极学习陶行知思想,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在社会和家长、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全校教师要自觉做到诚实守信、真心待人,共同创造平等、亲切、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满腔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因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要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要树立强烈的进取心。2、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3、要善于动脑,要有自信心。4、要正确对待担子和荣誉。5、要讲团结。6、要真心地爱学生。7、要宽容理解家长。8、严格执行区教育局教师队伍管理规定和“十禁止”规定,依法执教。9、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集中教育活动。10、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科学育人的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一)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特殊功效。

1、要规范红领巾广播站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编辑、播音、记者岗位责任,提高稿件质量,加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校园黑板报建设进一步规范,要制定管理章程,选配人员,实现每月出一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3、要提高《蕴应报》校报的办报档次,贴近学生实际、联系学校生活,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微机排版打印,团支部、初四、初三、初二、初一年级轮流主办,每周一期,学期末进行校报展评。要扩大版面,增大学习内容(8K纸两面),教师稿件的录用与百分考核挂钩。

4、要结合活动主题办好手抄报,培养一批能书会写善画的办报能手。

5、充分利用好文化长廊和宣传栏,加强德育宣传。

6、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站的建设步伐,充实网站内容,定期设立论坛,推荐优秀网站以及网上拜名师等活动。

(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途径实施德育教育。

围绕“和谐型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建设,我们在学生德育中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为依托,创立“五三”管理体系。即三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人人育人)、三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三评议(学生评议、教师评议、家长评议相结合)。我们要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做到月月有教育主题),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加大文明礼貌的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干文明事、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升国旗仪式、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校园歌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达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教育,真正作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六月份要举行艺术节,包括文艺汇演、征文大赛,书画大赛等。七月份举行科技节。九月底举行合唱比赛,十一月份举行才艺大赛。另外每学期还要举行:书写比赛、朗诵比赛、英语口语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每次活动要做详细的活动方案,成绩要计入班级考核。活跃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正途。

(四)根据区教育局和团区委的布署,还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启动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主题教育工程,构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以“五五”普法启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运行机制;三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依法治理网吧、开放校园网络教育室、开展网络培训和竞赛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安全健康上网。四是大力推动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要在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实施载体、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互动激励、文化陶冶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模式。五是着力加强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生每年2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和团区委《关于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努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社会和家庭德育渠道,建立并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为学生的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社会体验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继续抓好德育调研工作,客观评价学生

通过调研加强德育工作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要积极开展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实验及各种方法研究;班主任队伍素质研究;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情感意志以及人格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德育合格证研究;德育教学大纲研究等。德育工作研究要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要作开创性探索和实效性研究,并把研究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撰写一批优秀的德育论文,促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向深层次推进。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发挥德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作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四、 学校德育工作活动运行表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6

近几年来,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抓新时期师德建设,厚德为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学校师德教育思路,用严格的师德教育制度作保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通过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典型引路,通过热情关怀和帮助教师工作和生活,热情关心和帮助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营造和谐的学校师德教育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坚持认真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整改。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家长群众最迫切希望的事情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准。即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师德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师德整体水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建立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师德教育机制

我们深知,要把一所学校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要的事情就是切实抓好学校师德教育建设。而要真正做到“切实”二字,就必须有严格的师德教育制度来做保障。

基于这种认识,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不仅坚持了每单周一的学校师德教育集体学习活动,还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加强自我学习、教育和反思,要求每期必须有不少于5000字学习笔记和三篇反思材料。在师德教育的学习内容上,我们严格规定了必学篇目:邓小平教育理论;关于阐述“三个代表”精神的有关文本;《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上级明文规定的必学篇目。而且与时俱进,随时调整。比如2005年春,我们要求老师们在学习内容中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的建设上,我们通过组织开教代会的形式,多次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反复修改,数易其稿,逐步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如下一整套学校师德教育制度:1、《白沙坪小学师德承诺制度》2、《白沙坪小学师德研究制度》3、《白沙坪小学学生评师制度》4、《白沙坪小学师德投诉制度》5、《白沙坪小学师德考核制度》6、《白沙坪小学师德督导制度》。在校长书记负总责的基础上,再将制度的落实分工到学校校委会的每一个成员。做到责任上肩,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中增设师德档案。把师德教育活动日常化,避免在师德教育月中走走过场的表面文章。例如:要求每位教师把学校的师德承诺制度烂熟于心,付之于行;每个教师必须有切合自身实际的师德行动研究课题,有研究行动和成果反馈;要求每位教师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满意率必须达85%以上;要求广大教师厚德为师,依法执教,争取实现师德零投诉;在师德考核方面,不仅在学年结束的专业考核中严格按标准对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认真评价,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加强师德督导工作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价,由执周教师做好记载,存入档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及时戒勉,以防问题出现。经过近三年的运作,基本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学校师德教育机制,从而保证了师德教育过程的落实及效果的显著。

二、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师德教育氛围,厚德敬业爱“大家”兴“大家”立大业

师德教育既需要严格要求,同时更需要营造和谐的师德教育氛围,促进广大教师的自我教育。我们千方百计把学校变成一座锻造优秀教师的大熔炉,让每一个教师既是需要锻造的“材料”,同时又是熔炉中熊熊燃烧的“煤块”。大家相互之间在吸收热的同时又释放热,互相产生积极影响,互相锻造,共同成长,共同成材。

首先,我们始终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人,用人。在学校领导的心目中,每一个教师都是搞好学校工作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的特殊人才,都可以发挥关键的,甚至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白沙坪小学的每一位教师,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学历资历,无论能力个性,在这里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得到理解、尊重和“重用”。大家的成功欲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家在一起,可以感受到一种超乎血缘之外的亲情,白沙坪小学就像个大家庭,大家都在想怎样来爱这个家,怎样把这个家的事情做好,怎样来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来谱写这个大家庭的辉煌。通过长期的引导和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渐渐地形成了:在这里,没有扯皮拉筋,没有勾心斗角,大家想在一处,做在一处,一个心思,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在这里,只要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是老师们看见或知道了的事情,只要是觉得要管且能管的事情,不管分内分外,都会有人去过问,去管。无论是课间、集会,自习、路队教育违纪学生,还是辅导前来质疑问难的学生,无论是保育孩子的生活料理,还是学生的生病就医,甚至细微到给学生保管零用钱,关一扇窗门,关一盏路灯,打一处蛛网……谁见了就是谁的事情,没有推委,没有依赖,更不需要戒心。都会主动地去管去做,并管好做好。可以说,老师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的荣誉和喜事就是大家的荣誉和喜事,学校出了意外的事情也是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流汗,一起成功,一起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大家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哪个同事,他的成绩就是大家的成绩,他的苦恼就是大家的苦恼,他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都用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同事。教学上有疑难,大家会帮你,成人高考复习上有疑难,能者会帮你,生活上有困难,大家都会慷慨解囊。这里只举一个例子,罗忠秀老师在极度困难时期,就多次得到同事们各种形式的帮助。而现在,她的情况好转了些,又反过来帮助别的同事。甚至有的同事在社会上无端受人欺负了,大家也一起帮他打官司……

在这种氛围中,谁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是犯了错误,不管你是校长,还是一般教师,或是偶尔违纪,或是值日执周工作出现疏忽,不到位,或是对待学生态度生硬,或是批改作业出现疏漏和错误,或是教学进度过快过慢,甚至连吸烟、衣着不整等这样的生活细节,都会有人来管你,对你提出批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批评。这种批评不需要专门来组织民主生活会,教师办公室里,随时都在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直来直去,各抒己见,以理服人,直说得你心服口服。哪个偶尔来点狡辩,就“众口一词”,驳得你“哑口无言”。但最后的结果都是改了就好,说过就了,谁也不记帐。这种类似于对学生的非正式评价的师德教育、评价方式,产生了神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师德整体水准的提升,也成就和打造出了我们白沙坪小学“遵纪守法,厚德为师,勤奋敬业,和谐进取”的教师群像。许多刚调到白沙坪小学的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没想到大家在一起还可以这样共事……”

三、通过典型引路,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不断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认为,利用典型引路来进行师德教育比那些空洞枯燥的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我们白沙坪小学,感人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三十年如一日,凭着仅剩的一只好手和一只好脚,在偏僻的山村小学把自己满腔的爱洒向大山里的孩子,而自己却过着常人难于想象的艰难生活的,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残疾女教师罗忠秀;有矢志贫困山区民族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光和热,点亮山里孩子希望之灯,照亮山里孩子前程的现任学校校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教师”刘发英;有锐意进取,努力探索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青年女教师,县级骨干教师,费尽心血让小鸟学会飞翔的学校党支部书记覃科双;有具有“教育教学女拼命三郎”之称的,敢于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工作敢抓敢管的学校教务主任田昌枚;有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年女教师吕学美;有功底厚实,勇挑大梁的学校语文教研组和资丘镇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中年女骨干老师孟远珍;有只要家长满意,孩子快意,干什么我都乐意的党员教师,学校保育员田太秀(大)还有身患重病坚守岗位,边输液边给学生上课的老年女教师陈传芬……我们都通过各种方式号召广大教师向他们学习。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他们。使他们的劳动得到肯定,也使他们得到应当得到的荣誉。典型引路不仅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还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建功立业意识,使得大家严格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四、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也给学校面貌带来了可喜变化,使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1、我们的教育质量,无论用哪种方式评估或评价,我们始终保持在县内同类学校前列。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2、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自己的鲜明的校本特色和实际效果,刘发英校长在2005年春季参加了全县道德于先进学校表彰大会,并以《立足校本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求真务实搭建学校德育平台》为题,介绍了白沙坪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刘校长的发言先后被《长阳教育信息网》《宜昌教育信息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挂出。

3、学校的市级课题“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验”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得到县研训中心高度重视,几次来校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拟于2005年秋季结题。

4、在新课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县2004年春季召开的全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经验材料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发表。由于校本的开发实施,又从新的角度促进了“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主动活泼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几年来,白沙坪小学的学生习惯好,成绩好,有爱好,有特长,全面发展,遐迩闻名。使得许多外地家长纷纷把子女转入白沙坪小学就读。

5、学校校本教研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语文、英语两个教研组被中心校定为资丘镇的中心教研组,在资丘镇语文、英语两门学科的校本教研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语文组先后组织了多次全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流和“我能行小学生日记大赛”,“生活中的语文小学生手抄报大赛”以及“资丘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小学生演讲比赛”。都在全镇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英语教研组也几次组织了全镇英语课堂教学交流,组织全镇小学生进行“资丘镇小学生英语手抄报大赛”,也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经常组织组内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做好业务学习笔记,要求每位教师每期听课不少于15节。每期组织两到三次公开的听评课活动,让老师们在听课中,在评教评学中学习和反思,扬长避短,促进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一步步提升。先后有覃科双、皮兆珍、鄢琼、通过县级优质课验收,均获一等奖;田建军老师的数学课,周庆玲老师的英语课获镇级一、二等奖……大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在抓好校本教研的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勤动笔,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科研论文,本学年,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和网站累计30多篇,其中部级5篇;省级9篇,市级6篇,县级若干。另有十余篇获县“三教征文”一、二等奖。

6、学校寄宿保育工作领导肯定,家长放心,孩子舒心,社会满意。在宜昌市市级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中,我们在综合评估中,以97.492分的成绩荣登全县榜首。我们的保育员田太秀(大)老师,年近半百,却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关心呵护着每一个保育学生,把自己全身心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们,被县局领导誉为“长阳最棒的保育员”。我们学校的寄宿保育工作经验有许多被前来取经的镇内外兄弟学校借鉴和推广。2004年秋季,县教育局在白沙坪小学召开了全县寄宿保育工作现场会。校长刘发英,保育员田太秀都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家长们都说,把孩子放在白沙坪小学,十天半月,我们也放心。

7、教师、学校荣誉接踵而至。

一年来,校长刘发英先后被《三峡长阳网》《宜昌教育信息网》《湖北教育》报道,被评为“宜昌市百名学生最满意的教师”“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罗忠秀老师的感人事迹先后被《湖北日报》《宜昌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市级劳模”省“五一领导奖章”获得者和教育部表彰的优秀教师,2005年再传喜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陈传芬老师的事迹也在前不久被《长江日报》《汉网教育》和《宜昌日报》报道。覃科双、田昌枚、田德珍、孟远珍、吕学美、田太和等老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田昌枚、田德珍、覃科双、吕学美、孟远珍、鄢琼、葛红霞、田太秀被中心校分别授予“岗位模范”、“岗位能手”“先进教育工作者”“长阳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称号……省市县各级媒体报道我校教师的先进事迹10多人次……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7

理论产生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郑闽秋校长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不断反复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沿着郑闽秋校长教育思想形成的轨迹,“心灵校园”的真正内涵逐渐显现。

历史探幽,揭秘文昌百年积淀

文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而郑闽秋校长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昌小学百年文化积淀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清朝政府的日趋衰落,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那么,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为此,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严肃思考与探索,也因此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1906年,广州西关地区的纺织商人何秉民与邓达、任裕贤等人在“西来初地”的锦纶会馆组建了一所学校,并起名为“普育学堂”。

作为文昌小学前身的普育学堂,自创办初期就奉行“开启国民心智,普及文化教育”的宗旨。这在当时的校歌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普及教育,民智大开;德智体育,培养多才;学子莘莘,蒸蒸日上;继往开来,乐哉乐哉……”普育学堂的开办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它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的结束以及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始。普育学堂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普及教育、广开民智的坚强信念,靠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当时广州西关最著名的私立学堂。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她在漫漫百年历程中,历经艰辛,一路走来。即使是在风云变幻的清朝末期,也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动乱时期,她从来没有停过课,犹如一株屹立潮头的莲花,温馨地绽放着。

1949年解放以后,普育学堂改为公办并于1956年更名为华林一小,1966年“”开始后又更名为具有时代印记的挺进小学。进入新世纪以后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文昌小学并沿用至今。文昌小学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十余年里,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小学。目前文昌小学已被命名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并获得“书香校园”“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基地”等荣誉。

两大课题,叩响心灵校园之门

建设心灵校园是文昌小学的核心文化,也是文昌小学主要办学特色之一,更是郑闽秋校长十年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

由于受到文昌小学百年文化积淀的熏陶和追求民族教育精神的影响,郑闽秋校长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努力要用心理教育打造文昌小学的办学特色。1996年,文昌小学获得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小学生整体素质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引起郑闽秋的极大关注。尤其是2002年郑闽秋担任文昌小学校长后,学校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两个研究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并且在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和广州大学蔡笑岳教授的分别指导下开展了实验研究。至此,郑闽秋校长正式确立了以建设心灵校园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以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来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长远战略目标,从而叩响了心灵校园之门。

在郑闽秋校长的带领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两个部级研究课题结出累累硕果。2006年,文昌小学分别出版了题为《心灵相互通,凝聚展活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课题研究成果集和题为《科学探新知,善学展才华》的“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课题研究成果集。两部成果集共计37万字,收录了全校各科老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90余篇,以及学生成长案例十几篇,分为理论篇、实践篇、探索篇、活动篇、成长篇、成果展示等部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两个部级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语文教师梁一恒在做“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课题研究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古诗教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品读”的古诗教学新模式。他认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积极探究多元的古诗学习途径,并且总结出古诗学习的五步法:收集信息,了解诗人—发现问题,善解诗题—理解概括,明了诗意—充分想象,感悟诗情—自主搜索,巧记诗文。又如:语文老师罗倩雯在总结“团体心理辅导”课题研究时就深有感触地说:“‘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在团体中了解;要改变一个人,最好到团体中去改变。’自从接触了团体心理辅导,这句话便在我心中扎了根。在各种体验式的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团体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她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身边的人,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却又那么深刻。”她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实践中,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定向探索—规范建立—磨合转变—凝聚信任—成长建设—结束跟进”这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历程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学生认知方式培养”两个课题的研究,不仅为文昌小学建设心灵校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也为文昌小学打造文化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石。

三大文化,浇开心灵校园之花

建设心灵校园的内在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又揭示了郑闽秋校长怎样的办学理念呢?对此,郑闽秋校长解释说:建设“心灵校园”,就是以“心理和谐”为灵魂,通过对学校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的建设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学生相互接纳,乐教乐学,从而逐步形成“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教育生态环境。在郑闽秋校长的理念中,心灵校园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环境、管理、活动三大文化形成了心灵校园的脉络,从而使心灵校园成为一个鲜活的教育载体。

郑闽秋校长说,文昌小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创设能够充分体现学校传统文化特点和新时期办学理念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生动向上、多姿多彩、人际和谐的育人场所。比如,在校园形象设计上,学校在对校徽、校训、校歌、校服、学校吉祥物等的设计中,把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融入“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学校主题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实践式的、提示式的、榜样式的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再如,学校因地制宜建成三大类“主题实践”活动场地:心情走廊——以心理知识专题宣传为主,同时建有学生绘画的自我心情小画廊,让学生学习心理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乐园、知心屋——学生开展班级、小组活动的场所,通过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放飞心灵,积极参与人际交往;童心园、亲绿园、绿翠坊——专门针对低、中、高年级段学生而设立,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活动的基地,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

据郑闽秋校长介绍,在“心灵校园”管理文化建设中,主要以班级管理为着眼点,突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理念,通过创设“班级议会”、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学校借鉴国家议会制度的形式创设“班级议会”,每次“班级议会”的召开都有基本的程序和比较具体的议题,每个学生都可发表对议题的想法,由“议会主席”(由学生轮流担任)组织讨论并记录大家对议题的最后决定。“班级议会”的创设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锻炼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讨论和集中全班同学力量有效地解决班级内各种问题,避免了许多班级矛盾,促进了班级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班级主题活动”中,教师还根据班集体中部分同学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共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互助气氛,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做人,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而健全的人格。

在活动文化建设中,文昌小学主要依托“心灵和谐,自强志远”的校园精神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创新校园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活动领域,构建出了具有“心灵校园”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郑闽秋校长说:“校园活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心灵和谐’和‘自强志远’两大系列,以培养校园精神为核心,突出了心灵校园的主题性,是依托具有文昌特色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而展开的。”

体验模式,结出心灵校园之果

依托体验式教育模式开展的活动文化建设,是文昌小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体验式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课堂上说教式教学形式转化为生动活泼、可视可触的有形的教育新模式。它是文昌小学活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文昌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郑闽秋校长心灵校园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灵和谐”系列活动中,学校要求在设计活动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低年级的系列校园活动里就引用了《弟子规》中优秀经典,开展“孝悌、诚信、友爱、勤学”的学习活动。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引用了“孟母教子”“孔融让梨”等大量生动故事,而且还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把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完美结合。比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前,将学生按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放5只香蕉,在吃香蕉之前给大家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才宣布开始吃香蕉。这时,面对少一只香蕉的情况,大家开始面面相觑,谁也不先下手拿香蕉。在老师的催促下,有的学生干脆先拿一只递给别的同学,宣布自己不想吃。经过一再推让,有的学生就决定两人共吃一个。通过这种故事讲解与行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达到了习礼尚道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的转变,也引起家长的强烈共鸣。

正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使文昌小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激励学生共同合作、和谐发展的效果。

三全德育,铸就心灵校园之魂

德育教育在中华几千年的教育史中始终是一切教育的主题,始终都是放在教育的首位。文昌小学在构建和谐心灵校园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思想和行动指南,并且在教育实践中确立了“三中心”和“三全德育”的德育教育理念。郑闽秋校长说:“我们的‘三中心’德育理念就是在学校德育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并且在德育内容上体现养成性,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体验性,在德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三全德育’的理念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我们的德育理念渗透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融汇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8

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在开幕式及刘彭芝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后,分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的600名“未来教育家”高研班学员以及长沙市教育系统300多名校长参加此次论坛。31位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围绕核心议题,逐一发表了主旨演讲,7位高校专家分场次集中作了8场精彩点评。纵观论坛的专题报告、主旨演讲、互动论坛、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诸环节,首届“湖湘教育论坛”突出倡导以下教育价值取向。

一、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本届论坛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总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拉开序幕。刘校长从教50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和总校长20年。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创新,帮助刘校长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刘校长在专题报告中,以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对教育的大爱、大智慧、大成就。在刘校长的引领下,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开创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大附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如果刘校长本人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事实上,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摇篮,与刘校长这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的引领直接相关。

在本届论坛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发表了《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和主阵地,保证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积极探索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毛善新校长的演讲主题则是《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其认为“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这就从弘扬和提升学校文化的视角,回答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保障与路径。

二、践行立德树人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高中教育分论坛的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校长发表了《办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主旨演讲。刘校长认为要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刘维朝校长主导雅礼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雄海副校长的《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湖南省湘阴县左宗棠中学的陈觉民校长所作的《弘扬左公正能量,谱写教育新篇章》主旨演讲,都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诠释。其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少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的校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届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星城实验中学陈克勤校长的主旨演讲,结合该校办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六大改变”,即改进学生观、改良德育、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改善学校管理机制,初步行成了六个方面的办学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永州市教科院唐作明所长的主旨演讲,追问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认为课改的目标指向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人”和“人的发展”。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课改怎么改三大基本问题。湖南省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王宏星校长以《变革课堂,演绎精彩》为题,交流分享了该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六点经验: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三是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五是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六是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倡导专家治校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湖南省把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为契机,3年累计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18个高端研修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园长)共830人。高端研修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采用集中研修、网络研讨、实践提升等混合式培养方式,通过2~3年(每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5天)的系统而专业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本届论坛促进了部分名优校长进一步梳理、提练和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专家型校长的大家风范。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坦言:“做教育,有人追求规模,有人追求速度,有人比拼分数,我们想树立一种价值观,即用心丈量教育的深度。”他主张“良善治理,从心开始”,特别注重文化力量的凝聚、主体力量的释放、结构力量的创生、场域力量的孕育、美育力量的开启和梦想力量的指引。湖南省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周大战校长主张办智慧的教育,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特别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规范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学习导航自学提问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实践延伸。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R祷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9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观念;实践;环境

【前言】“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是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学生的成长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又受众多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学校也存在着重教学,轻德育的偏见,从而使德育很难真正打动学生心灵。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内容滞后、教育观念守旧。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高低上,唯分数论。部分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虽然当前中小学都配备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政教处,小学设少先队。但是这些机构都充当了可有可无的和声角色,怕德育活动冲撞了应试教育。

德育内容滞后,只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培养,不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诚实与责任、金钱价值观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一颗粉笔一张嘴”,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上。以学科的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者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以说教代替实践。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无法形成德育共建。

二、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要促进教育工作者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也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职能,真正运转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要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教师要在教学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道德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参加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学生们“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

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学习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学习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结合“五四”节,组织开展“弘扬五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主题活动。利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让学生了解为了祖国和人民而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让他们听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明白今天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萌发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利用“七一”、“十一”节分别举行“在党的阳光下成长”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系列活动,开展以“珍惜青春,远离网吧”、“珍爱生命,远离”和“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德育活动等。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礼貌及养成教育,并且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学习雷锋活动月、十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教育月。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竞争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质都发生了新变化。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这已经成为教育重中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学校要倡导道德领导,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成员在共同价值追求下,团结一致,把学校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真正地实现“学校无小事,事事受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的目标。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开展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努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做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篇10

摘要: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德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原则,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小学德育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由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语言传播,变为更加多样化。书报、电话、影视、网络等媒介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信息技术所带来信息交流的无障碍性、快捷性、多样性,使得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方式、以教育者控制的德育内容、形式、过程等各个环节的传统德育途径,显得越来越缺乏活力。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环境所带来德育的挑战和机遇,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实效性,使德育途径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途径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目前很多小学德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1]。

1、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原则

1.1时代特征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1.2实效性

体现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所具有的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来实现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

1.3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德育是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其实现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和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德育的目的是使人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1.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将自律与他律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通过德育,使学生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能“学会发展”,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改造社会。教育的“超越性发展,究其实质即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2.1德育网站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网络功能再强大,教师德育理念再先进,没有适切的德育资源,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网上德育资源哪里来?在于德育网站的建设。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

2.2学校网站、班级论坛

学校网站为平面直观的学校实体树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形象。学校网站是学校办学方针、德育目标、办学特色,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所建立的德育平台。通过学校网站,不仅使学生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同时,也是学校育人的平台。学校网站发挥了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信息,发挥了德育网络的作用,使其影响力能够得到持续和延伸。校园网因为体现了学校风采,展现学生风貌,内容生动活泼、页面友好、互动性较强,而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喜爱。

校园网站是学校社会的网络化,学生对此有强烈亲近感、和归属感;又因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分享观点,所以,成为学校联系学生、家长纽带之一,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平台之一。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集的具体情况而设立,是展现班级特色,表现学生特长,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

2.3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作为班级Blog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学生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班级Blog则将学习生活体会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是班级发生的事件记录,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较高的精神共享和价值。

通过班级博客及教师博客,以教育述事的方式,将德育生活化细节化。适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点带面探微式细节化的德育。如对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

2.4网络即时通讯

QQ群、MSN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如果说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等是以稳定的框架结构,鲜明的主题,深思熟虑的文字进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公开德育的话,那么,即时通讯则是用即时的语言,进行较为隐密沟通和辅导。即时通讯则体现了网络的另一面:即时性、隐密性、更个性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师权威感,使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中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表达最为真实的自我。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第一时间了解班级的及学生的动态,更好地倾听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从而防患于未然。

3、结论

总之,网络化德育系统是教师、学习者、德育目标、网络资源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活动,因此,在加强学生自主性及自觉性的教育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对学生的网络德育进行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