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科普知识十篇

时间:2024-03-20 17:55:03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5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knowledge level of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regarding 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of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s According to multistage random sampling principle, simple cluster sampling was applied to randomly select 10,000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quota allocation of the amount of migrant workers.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 early warning signals,knowledge sources and gener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Cognitive status of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regarding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was showed that: Cognitive status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and the lowest for early warning signals.The knowledge sources were mainly from relatives, friends,and TV,but the sources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internet,school education,doctors and books were extremely deficient. Conclusion Paths for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to acquire knowledge in 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of cerebral apoplexy are few, and related medical knowledge level is low. Therefore,a complete range of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so as to enhance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alleviate their life burdens.

[Key words]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Knowledge level of early warning signals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复发率及死亡率频率维持高频状态,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并且发病率年龄日趋年轻化。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在中国大陆,每年新发脑卒中有150万~200万的病例,年发病率为116/10万~219/10万,年死亡率为58/10万~142/10万,占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在不少城市中已占首位,存活的卒中患者中约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群的生活质量,降低患群的健康状况,不仅给家庭带来压力,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尽管其症状和体征因病变发生的性质、部位、面积不同而有差别,甚至差别巨大,但是基本预警信号诸如一侧肢体僵硬、麻木,头痛不止,视觉模糊,昏厥,呕吐等发病现象,又容易被患群忽视为其他普通急症,认识不清也认识不足自己得的就是脑卒中,拖延就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据北京地区观察数据显示,全市大中小型医院,及时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几乎为零。24h可观察的北京大医院统计数据表明,6h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诊率只有50%,其他都因延误送治而出现生命危险,造成一个个家庭的遗憾。武汉城区统计数据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h内送治的仅占34%。给家庭造成遗憾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脑卒中基本知识的普及存在缺位,人们主动学习、主动关心的程度不够,缺乏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淡薄急救治疗的意识[2]。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现况,并了解其信息来源,为今后在东莞外来务工人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准备科学根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的厚街镇、大朗镇和长安镇三个镇区的不同企业(包括建筑工地、服务行业、工厂等)年龄18~50岁,在东莞工作3个月以上且为外地户口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

1.2 研究方法

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原则,采用单纯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厚街镇、大朗镇和长安镇为的镇区不同企业中进行抽样。将每个镇区中运营超过3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酒店、工厂分别进行编号,随机抽取企业,按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按额分配名额随机抽取10 000名外来务工人员。

1.3 调查内容

调查的表格设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格框架,其调查问卷内容依据中国国情自行设计,涵盖4个方面:(1)脑卒中基本常识。主要以调查形式普及脑卒中的发生部位、危险因素及预警信号知识:发生部位包含心、眼、脑、肢体4个选项;危险因素包含精神压迫症、吸烟过度、过度肥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酗酒、遗传、感染、心脏病、口服避孕药共15选项;预警信号包含肢体麻痹,视物模糊、单眼失明,说话不灵、饮水呛咳,剧烈头痛,理解力下降,昏厥,肢体麻木,站立行走不稳,恶心、眩晕、呕吐共9个选项,附有干扰预警信号1项:胸闷、憋气、心慌。(2)脑卒中知识获取渠道。包括亲朋、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学校教育、医生、书籍共7项。(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本调查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最新划分标准,将44岁以下人群定义为青年人群,将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性别、婚姻(已婚、未婚、其他)、教育程度(根据常规制定方法将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定义为初等,将初中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定义为中等,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定义为高等)、职业、月财政收入共6个选项。(4)调查对象本人及家属遗传病史。填写方式以“是”或“否”填写。

1.4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按统一指导语和实施步骤,以100人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调查表收回后进行检查,剔除无效调查表。

1.5 统计学分析

采集来的原始数据核对无误后,采用Visum Foxpro 6.0软件系统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终结性分析。一般材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问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全部数据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多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认知状况

经过调查,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的认知状况见表1。其中对于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最高,预警信号的认知最低。见表1。

2.2 应对方式状况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知识获得渠道主要为亲朋的口碑与电视的广告,而更为广泛的渠道如报纸杂志书籍基本不看、网络主打游戏、学校教育程度不高、不愿与医生打交道,对脑卒中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对不多。见表2。

3 讨论

全世界比较起来,我国脑卒中有两个比较大的特点:一是欧美发病率都在降低,而我国还在持续上升;二是复发率排在全世界较高位置。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普及不到位,患者群没有预防常识,一般性医院治疗水平有限,缺乏应有的治疗方案和经验,特别是专业医生对此新业务培训不到位,认识不足,使得我国脑卒中的防治总体水平偏低。

现代流行病学发现,公众接受了良好的脑卒中知识教育,大脑中充分予以重视,就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增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争取时间及时送治的情况下,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得以大大降低 [3]。进入21世纪,各国脑血管病专家依据临床和动物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8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应进行超早期治疗,这样才能赢得治疗时间,才能增加疗效、减少致残率。而国内很多地区脑卒中的知识普及还没有覆盖到位,处于脑卒中只是真空阶段,许多脑卒中病人无法意识到中风危险因素、预警信号,即使发病了也会误判导致延误入院治疗的黄金时间。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治疗与预防要并重,特别是综合预防,医疗管理行政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力量,加大教育力度,及时迅速推广普及脑卒中基本知识,确保每一位公众都了解脑卒中的基本情况。相信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公众对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具备,早期识别能力增强,急救意识得到培养,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了脑卒中的急救网络情况下,就会及时判清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时送诊,微博患者争取活命时间,这样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就会大大降低[4-5]。

随着全世界对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的广泛研究与交流,基本形成共识,包括如高龄、性别、镰状细胞病、家族史、种族、气候、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卒中家族史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如心脏病、糖尿病、颈动脉狭窄、感染、酗酒、TIA、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也日益成为脑卒中发病的诱因。控制卒中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6]。近年来,国内外努力的结果表明:对公众及时宣传普及脑卒中基本知识,帮助公众及时辨清脑卒中的表征,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杜绝致残率、死亡率的根本措施[7-8]。美国、法国、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学者先后都进行过脑血管病公众知识水平调查,并探讨各种宣传手段的效果[9-12];2004年郭伟等[13]在我国青岛市市区居民中行中风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岛市区居民中,中风危险因和预警信号知识水平仍较低,由此推测,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和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工人、农民,他们的中风危险因和预警信号知识水平可能更低,而目前国内暂无学者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700万,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卫生保健意识和知识,近期发现该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或因经济原因不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因此,留下后遗症的较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的认知状况见表1。其中对于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最高,预警信号的认知最低。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认知的知识来源主要为亲朋与电视,在报纸杂志、网络、学校教育、医生、书籍中的了解相对不多。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以后针对性的宣教工作,能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脑卒中知识,尽量降低该人群卒中发病率,提高卒中治疗率,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水平和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普及公众脑卒中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宣传到位,普及到位,我们才能构建更为有效的脑卒中公众健康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1):10-16.

[2] Jones SP,Jenkinson AJ.Stroke knowledge and awareness: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J].Age Ageing,2010,39(1):11-22.

[3] 张爱香,韦君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0(17):2678-2681.

[4] Stroebele N,Müller-Riemenschneider F.Knowledge of risk factors,and warning signs of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J].Int J Stroke,2011,6(1):60-66.

[5] Darin B,Zahurancc MD.Stroke heath and risk education SHARE)pilet project.feasibility and need for church-based stroke health promotion in a Bi-Ethnic Community[J].Stroke,2008,39:1583.

[6] Nicol MB,Thrift AG.Knowledge of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of stroke[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5,1(2):137-147.

[7] Müller-Nordhorn J,Nolte CH.Knowledge about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with 28090 participants[J].Stroke,2006,37(4):946-950.

[8] Das K,Mondal GP.Awareness of warning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 survivors stroke[J].J Clin Neurosci,2007,14(1):12-16.

[9] Hwang SY,Zerwic JJ.Knowledge of stroke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 Nurs Health,2006,29(4):337-344.

[10 ] Neau JP,Ingrand P,Godeneche G.Awareness within the French population concerning stroke signs, symptoms,and risk factor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9,11(8):659-664.

[11] Pontes-Neto OM,Silva GS.Stroke awareness in Brazil:alarming results in a community-based study[J].Stroke,2008,39(2):292-296.

[12] Pandian JD,Jaison A.Public awareness of warning symptoms,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northwest India[J].Stroke,2005,36(3):644-648.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脑卒中;二级预防;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高血压药;降血糖药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2024502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1]。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80%为脑梗死,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但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的差距很大,导致了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现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105例发病在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来自吕梁市的8个县市,男73例,女32例,年龄34岁~82岁。

1.2 方法 对发病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住院资料进行确认,有急性期住院后出院的出院资料及头颅CT或头颅MRI资料确定诊断,并再次对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进行询问记录,再次检查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进行残障功能(MRS)评分,询问和记录患者用药情况。

2 结 果

2.1 复发性脑梗死情况 复发性脑梗死11例(10.48%),复发时间距首次发病3个月至5年,复发前停药5例,另4例患者均服用中药治疗,只有1例患者服用降压药和阿司匹林。

2.2 就诊时抗血小板药情况 105例患者全部服用阿司匹林,其中20例(19.05%)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剂量小于75 mg,没有服用抗凝药物者。

2.3 就诊时高血压用药及控制情况 105例患者中有高血压78例(74.29%),否认高血压病史27例,就诊时服用降压药78例(74.29%),不服用降压药物者27例(25.71%),其中25例血压正常,2例高血压,诉出院时未告知服用降压药,105例患者中有30例(28.57%)坚持定期监测血压,其余患者只在医院就诊时测血压,就诊时血压正常者66例(62.86%),其余39例(37.14%)患者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

2.4 降糖药物 105例患者中80例无糖尿病,合并糖尿病25例(23.81%),糖尿病的治疗率100.00%,复诊时血糖正常者88例(83.81%),25例有糖尿病者18例(72.00%)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7例(28.00%)控制差(血糖>7.0 mmol/L),定期监测血糖者11例,未监测血糖的原因为不方便或没有条件。

2.5 就诊时调脂药物服用情况 105例患者出院时给予他汀治疗者53例(50.48%),未予他汀治疗者52例(49.52%),复诊时有43例(40.9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进一步分析 LDLC>2.6 mmol/L的患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自行停药、经济拮据或认为血脂正常停药,其次是医生未建议服药。

2.6 吸烟 105例患者既往无吸烟史44例,61例有吸烟史,发病后继续吸烟者4例。

2.7 定期输液 105例患者中有62例(59.05%)非急性期输液2次~5次,最频繁者每月1次,原因大部分为自己要求,一部分为医生建议。

3 讨 论

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致残率高居第一,复发率很高,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卒中复发率11%~29.1%[2],再次卒中患者预后更差。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采取各种相关措施预防其再发。

2002年抗栓治疗协作组(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ATC)发表的荟萃分析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最有影响力的证据[3]。证明抗血小板治疗对绝大多数心脑血管事件有显著的防治作用。PRESSChina协作组研究显示,国内门诊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占75.6%[4]。本研究中服用抗血小板药达100%,但由于医生建议有20例(19.05%)患者服用剂量小于75 mg,与中国专家共识建议的阿司匹林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为75 mg~150 mg不相符[5]。

药物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减低脑卒中事件发生达25%,主要与血压降低幅度相关[6]。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维持在高水平,但达标率(66.92%)仍低于其他地区水平[7],与医师对高血压的重视及高血压知识在患者中普及有关,但仍有不达标,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3倍,本研究中糖尿病的控制率为 72%,与患者和医生对血糖增高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糖尿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有关,应重视该知识的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长期持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水平长期控制在目标值内,是中国《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预防的专家建议》中的推荐[8],本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 50.48%,达标率仅40.95%,与经济拮据或认为血脂正常自己停药及医生未建议服药有关。

吸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的知识的普及率已很高,但本组患者中仍有4例患者坚持吸烟,与患者的认识及戒烟信心不足有关。定期静脉输液预防脑梗死,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其药物并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证据,本研究中59.05%的患者认定定期静脉输液治疗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一部分医生的认识不足或经济利益驱使,不但不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还浪费了医疗资源。

本研究提示吕梁市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形势很严峻,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都未达标,吸烟及不当输液率很高。本研究只对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药物治疗率更低,二级预防更差,应在本市内加强对医生及患者的教育,提高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Zhu C.The Third Natinnal Survey on the case of death.Ministry of health,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1452.

[2] 吴静,汪培山,田桂玲,等.脑卒中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及函数预测模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1):1618.

[3]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MJ,2002,324:7186.

[4] PRESSChina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七城市门诊连续病例的横断面调查[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01307.

[5] 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182.

[6] Roshid P,LeonardiBee J,Bath P.Bool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other vascular events.A systematic review[J].Stroke,2003,34:27412749.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  来士普 脑卒中 抑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2007年4月~2009年7月住院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并经脑CT证实。中度以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3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评分≥17分,且排除有意识障碍、失语、痴呆及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本组患者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30±8.40)岁,其中脑梗死51例,脑出血29例。随机分为:(1)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20±8.90)岁,HAMD评分(29.03±8.76)分;(2)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30±8.30)岁,HAMD评分(28.67±8.24)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AMD评分及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1)治疗组:采用的来士普(艾斯西酞普兰) 20mg,每日1次;(2)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25mg,每日2次。

        1.3疗效评定  采用HAMD评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二周末、第四周末评定1次,采用四级评价标准,以减分率计算,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好转,≥25%为好转,<25%为无效。

        1.4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二周末、第四周末各检查1次血常规、肝功、肾功和心电图。

        1.5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减分率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2.4 两组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便秘2例,嗜睡5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运动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缺乏自知力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脑血管病直接损坏了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从而导致抑郁;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由此带来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丧失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其致抑郁也有一定作用[4]。来士普是一种新型的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它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吸收突触间隙的5-HT,从而使5-HT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增加,改善抑郁症状,且起效迅速。SSRI还可以通过阻断5-HT的再摄取过程,促进5-HT能突触的传递功能,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从而促进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5]。

        本组患者观察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减分率在2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4周末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来士普抗抑郁作用强,起效快,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来士普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识别工具;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016-03

[Abstract]Acute cerebral strok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itical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fety of the masses,with a high incidence,mortality,disability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Due to the lack of knowledge or awareness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the best treatment opportunity often missed due to delays.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ome new technologies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people also gradually understood that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Adding the acute cerebral stroke to the category of first aid and setting up an effective rescue network can strive for patients in the shortest time to get effective treatment.Thrombolytic therapy i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cerebral stroke,the earlier thrombolytic therapy,the better clinical results,therefore,stroke early identification tool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the us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tool for acute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Cerebral stroke;Pre-hospital first aid;Identification tool;Progress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科危急重症,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1-3],患者预后较差,治疗的及时性、合理性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加强院前及院内急救,建立整套的、紧密结合的急救网络,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TCD)及CT等新技术进行诊断,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诊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5]。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内外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早期识别工具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1急性脑卒中急救的概念

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早期或超早期及时发现病情并进行干预,建立从院前到院内不同阶段的诊疗。脑卒中在早期的主要预兆有四肢及面部无力或麻木,眼睛看不清东西甚至失明尤其是单侧发病,语言费解或者说话困难,头痛、头晕、走路不稳或跌倒等,这些征兆可能出现在急性脑卒中发病前的几个月、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如果能够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进行防护,则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遇到急性脑卒中的这些征兆时,家属应不要慌张、保持冷静,不要将患者扶起或者摇晃,不要对患者大声呼喊,应由两到三个人将患者抬起,由其中的一个人将患者的头部和肩部托住,使患者头部不会受到震动,另一个人托住患者的臀部或者背部,第三个人托住患者的腿部或臀部将其轻轻放在床上,患者头部取高位,偏向一侧并稍微向后倾[6-9]。采用这些措施之后再拨打急救电话说明详细情况,即使患者意识尚保持清醒,也不应擅自用药处理或等待观察,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相关研究[10]显示,急诊医师应在患者到诊的10 min内做出或完善相关评估,在25 min内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在1 h内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若患者需要溶栓治疗,也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地接受治疗。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主要包括公众、急诊医生、神经专科医生三个层次以及院前和急诊两个阶段,这对于急性脑卒中早期及超早期的成功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延迟就医的主要因素

急性脑卒中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到达医院进行诊治的过程可以分成院前和院内两个阶段,院前是指患者发病到到达医院的阶段,院内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段[11-16]。目前,针对急性脑卒中最有效、最迅速、最安全的治疗方式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使得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但是由于患者发病主要发生在院前阶段,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医务人员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要做到全面评估,快速分类、处理及转运,减少治疗时间的延误,并对患者施行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7-20]。国外的研究[20]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 h内到医院治疗的仅占25%左右,在发病后6 h内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占50%~70%,而我国能在发病后1 h内进行就医治疗的仅占9%左右,在1~6 h内进行就医治疗的占27%左右。急诊的相关医护人员应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用最短的时间赶到患者所在地,路程中应实时保持与电话另一边的人员保持联系,指导其对患者做一些初步的处理,到达现场后,迅速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初步评价并实施一些应急处理,询问患者病史,检查身体情况。急诊医生对于患者的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意识、脉搏、呼吸、瞳孔等,同时对患者的发病期状态,发病方式,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颈强直,血压升高等方面作为判断,要注意患者症状与中毒、癔病、心脏病、颅脑外伤等情况的鉴别[21-22]。

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各个地区文化水平、医疗水平、经济、地理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致使各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的时间也不一样。综合来看,影响患者就诊延迟的主要因素有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急性脑卒中的主要表现症状、患者的就诊时段、患者首诊的医院及主诊医师、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性脑卒中的认知程度等。往往由于患者或家属的不重视导致了患者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患者最佳的到院诊治时间为6 h内[23-24],因此,加强公众的脑卒中知识普及和急救能力推广、提高公众的了解程度和防范意识、将6 h内到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同时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感染进行预防,为患者的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我国公众急性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相对薄弱,应当利用各种有利渠道加强对公众的知识宣讲,教育公众了解最佳的诊疗时机,使其意识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掌握有关的紧急急救常识。

3院前急救的主要方法

针对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快速建立诊疗方案

院前的早期鉴别诊断和治疗决定了患者的“救治时间窗”[25-26]。医护人员及时出诊以及应急治疗对于患者十分重要。对于已经丧失意识的患者应清除患者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等,分泌物过多者可给予吸痰以防止误吸发生,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严重的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现象,如果患者血压持续过高或过低可给予一定的降压或升压药物,定时检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3.2给予安全快速转运

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的过程也是院前治疗的重要阶段,转运途中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患者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在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搬运时动作要轻、稳,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在急救车上,患者的头应朝向汽车行驶方向。相关急救人员还要做好心肺复苏准备,警惕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跳骤停情况。汽车行驶过程中应保持平稳,减少震动、颠簸,同时与医院方面做好联系,开通专门的绿色通道,做好接收急性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进行急救的准备。

4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早期识别工具

通过研制一些简单易行的筛选量表应用在急性脑卒中的快速诊断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就诊时间和患者误诊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7-28]。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筛选量表有以下几种。

4.1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CPSS)

CPSS是由辛辛那提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99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基础上研制,专业急救人员根据CPSS仅需要30~60 s的时间就可以做出相关评估。CPSS的主要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上肢无力、言语异常及颜面歪斜等。如果患者出现CPSS中的情况,则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高达72%,但是CPSS对于一些疑似急性脑卒中如失语、严重醉酒、中毒等无法进行配合及其他非急性脑卒中原因的识别性不足,急救人员可根据CPSS的结果进一步进行救治或转院,以缩短就诊时间。

4.2 NIHSS

NIHSS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卒中量表,能够将急性脑卒中患者在院前急救阶段筛选出来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关评估,其检查项目较多,包括各种主要脑动脉病变后的神经体征,这也使得其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在一些条件不足的医院应用性较差。

4.3洛杉矶院前卒中评分(LAPSS)

LAPSS是由Kidwell等研制,主要用于院前快速地识别脑卒中,只需要3 min就可以完成检测[29]。其主要的检测内容有三项查体、指尖血糖监测和病史查询。LAPSS量表操作简便,检查项目较少,目的性强,增加了对脑卒中类似症的筛查环节,在识别急性脑卒中的同时还能够排除高、低血糖,颅内感染,癫痫及偏瘫性偏头痛等疑似症状。LAPSS需要急救人员排除非急性脑卒中患者并紧接着进行快速检查,这使得一些脑干或小脑病变的患者可能被漏诊。LAPSS能对一些急性脑卒中非创伤性的神经功能缺失患者进行评估,其设计增加条目的目的虽然是减少漏诊的发生,但影响了其特异性和便捷性,且无法对一些陈旧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

[22]康庆云,宋治,郑文,等.基于脑动脉硬化量化评分系统构建脑卒中预警模型的基本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8):222-224.

[23]Medina G,Casaos D,Jara LJ,et al.Increase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may b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in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syndrome[J].Ann Rheum Dis,2003, 62(7):607-610.

[24] JiangWJ, WangYJ, Du B, et al StentingofsymptomaticMI stenosis ofmiddlecerebralartery: aninitial experience of 40 patients[J]. Stroke, 2004, 35: 1375-1380.

[25]廖余佳.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7):1000-1001.

[26]孙杨,孔岳南.蛋白质Z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1,51(41):41-42.

[27]刘英.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2):282-283.

[28]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Executive Committee,ESO Writing Committee.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J].Cerebrovasc Dis,2008,25(5):457-507.

[29]Zheng JW,Zhang SY,Yang C,et al.Creating an effective PBL case in oar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t a Chinese dental school:a dental education primer[J].J Dent Educ,2011, 75(11):1496-1501.

[30]Sozener CB,Barsan WG.Impact of regional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Ann N Y Acad Sci,2012,1268:51-56.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普罗布考;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077-03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性疾病,其中有近80%患者属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威胁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高危风险因素主要有年龄、高血压史、总胆固醇、颈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其主要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病变,常规造成脑血管循环功能障碍,诱发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2]。本研究拟对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4月~2013年5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0~80岁,平均(56.7±10.3)岁;观察组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41~81岁,平均(57.8±10.5)岁。纳入标准: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3],通过头CT和(或)MRI进行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好,可以接受长期服药和检查。排除标准:排除心源性的脑栓塞患者,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瘤卒中对于他汀类、阿司匹林等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者,入院前已经服用降血脂药物者。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项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本项研究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并且给予了全过程的追踪。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改善脑微循环等常规对症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生产)10 mg/d,1次/d。观察组 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406),10 mg/d,普罗布考(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54)0.5 g,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治疗效果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状况。②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情况。③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效果评价标准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效果评价标准进行观察,痊愈:神经功能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者,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8分或者增加9分以上,进而出现死亡病例。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④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及LDL-C情况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15、0.87、0.88、0.44,P > 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73、11.77、7.07、11.16,P < 0.05)。见表2。

2.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39,P < 0.05)。见表3。

2.3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情况

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88、3.64,P < 0.05)。见表4。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多发性疾病和常见性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后病死率更高[4]。有资料显示,我国在急诊就诊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有40%左右既往有脑血管病变史[5]。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原因主要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还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栓塞、心脏引起的栓子引起的脑栓塞[6]。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功能,增加半暗带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和血氧供应,从而有效地控制脑水肿的发生。有资料显示,血脂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血液成分形成灶性沉淀,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从而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7]。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脑血管狭窄,进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8]。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其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他汀类药物临床耐受性较好,在临床的安全性相对较理想[9]。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节血脂,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抑制心血管壁细胞增殖,促使内皮功能恢复正常,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10]。本研究选择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于瑞舒伐他汀属于选择性、竞争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其可以有效地抑制HMG-CoA还原酶,进而对3-羟-3-甲戊二酰辅酶A向甲羟戊酸转变过程有效的抑制,降低了胆固醇前体甲羟戊酸的生成。肝脏作为降低胆固醇的重要靶器官,其对于瑞舒伐他汀较高,其可以增加细胞表面的肝LDL-C受体的数量,从而加强了对于LDL-C的摄取和分解代谢,有效的抑制VLDL-C的合成。瑞舒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LDL-C、VLDL-C、ApoB、非HDL-C、TG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普罗布考通过改变高密度脂蛋白亚型的性质和功能,影响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改变胆固醇脂转移蛋白和载脂蛋白E的功能,促使脂质化的胆固醇/总胆固醇比率恢复到正常状态,加强血清中HDL-C的逆转运,从而发挥其促进胆固醇分解的作用,有效的降低血清TC和LDL-C。同时普罗布考还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1和P-选择素的表达,进而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普罗布考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炎性的因子、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表达及自由基介导的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舒张功能的改善,有效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100例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100例,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情况、治疗前后TC、TG、HDL-C、LDL-C情况、临床疗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表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治疗前TC、TG、HDL-C、LDL-C均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LDL-C,提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另外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同时在安全性和预后均较理想。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Fellstrom BC,Jardine AG,Schmieder RE,et al. Rosuvastati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J].N Engl J Med,2009,360(14):1395-1407.

[2] 汪柳霞,董漪,方垄,等.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4(1):11-17.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Lakhan SE,Bagchi S,Hofer M. Statin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Arch Med,2010,3:22.

[5] Willey JZ,Elkind MS. 3-Hydroxy 3 methylglutaryl e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J]. Arch Neurol,2010,67(9):1062-1067.

[6] 张炳俊,胡学强,陆正齐,等.他汀类药物预防脑卒中的meta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1,32(1):126-130.

[7] 李琦.瑞舒伐他汀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LDL/HDL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69-70.

[8] Adams RJ,Albers G,Alberts MJ,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J]. Stroke,2008,39(5):1647-1651.

[9] 孟令海,李迥,尚淑玲,等.5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调脂药依从性研究[J].医药导报,2012,31(7):941-943.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6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认知;就诊延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04-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symptoms of strok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on and pot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visit tim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a prospective survey using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of stroke knowledge and the time of each stage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The relations between visit time and sociology data of population,past medical history,state of onset,measures taken at onset of disease,the first-episode symptoms,the defect degree of neural function, cognition of stroke was analyzed respectively.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visit time were screene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133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by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were enrolled,age of onset was (63.20±11.46) years old,86 cases (64.7%) were male.The risk factor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highest cognitive rate was hypertension (66.2%),the symptom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highest cognitive rate was limb weakness (59.4%).24.1% of patients could recognize more than 4 risk factors of stroke and 15% of them could recognize more than 3 symptoms of stroke.Proportion of could recognize more than 4 risk factors (P=0.021) and more than 3 symptoms (P=0.044) of stroke in rehospitaliz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first hospitalization group respectively.The onset-to-needle time (ONT) was (2327.27±2157.30) min,with a median was 1440.00 min.The average onset-to-door time (ODT) was 1352.89 (10.00-8730.00) min,with a median was 400.00 min.The average door-to-needle time (DNT) was 641.16 (8.00-5760.00) min,with a median was 360.00 min. The ONT (P=0.000) and ODT (P=0.000) in the emergency hospitaliz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linic hospitalization group.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ge bracket (P=0.082),housing state (P=0.061),first-episode dizziness symptom (P=0.017),measures taken at onset of disease (P=0.053),cognition of time window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P=0.090)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NT respectively,and elder age,living alone,had no first-episode dizziness symptom,no emergency call after onset of disease and ignorance of time window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dicated that extension of ONT. Conclusion Delayed treatment phenomenon is generally exis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by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when exsits older age,living alone,had no first-episode dizziness symptom,no emergency call after onset of disease and ignorance of time window of thrombolytic therapy,and it indicates that extension of ONT.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 cognition;Delayed treatment;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也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700万例[1]。在西方发达国家,脑卒中是仅次于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病[2]。我国约有700万例脑卒中患者,每年有200万例新发或复发脑卒中病例,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死亡和成人长期残疾的最重要疾病[3]。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87%[4]。

尽管多种指南推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近10年余,大量研究也证实,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相关致残率[5],但是,血管再通治疗策略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限制,疗效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6]。世界范围内静脉溶栓率在过去10年并没有显著提高[7-8]。美国rt-PA的使用率只从2001年的0.87%提高到2006年的2.40%,澳大利亚推广脑卒中治疗单元的使用,但静脉溶栓率也只有7%[9]。脑卒中发生后未在治疗时间窗内入住卒中中心是导致溶栓治疗率低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已经超过了静脉溶栓治疗的窗口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方案的应用[10]。就诊延迟包含院前延迟和院内延迟两部分,以往的研究发现,院前延迟是导致就诊延迟最重要的部分[11]。通过增加患者及亲属对脑卒中症状的认识、增加EMS的使用及减少决定就医时间可以减少院前延迟[12]。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调查本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情况,明确引起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的因素,对于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就诊延迟,增加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及挽救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保留神经功能有重要意义。

之前有部分研究探索了我国西部地区18岁以上居民脑卒中知识认知水平,发现有23.3%的受访人群知道脑卒中溶栓治疗,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高的群体脑卒中知识认知率更高[13],尚没有研究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本研究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情况,并探索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4],并经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明确为新发脑梗死(发病168 h内),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出血性脑卒中(自发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梗死,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合并其他器官系统严重疾病,患者或亲属不能正确回忆发病时间或拒绝提供相关信息。

1.2 方法

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在研究对象入院当天,由神经专科医师面对面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4部分:①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保类型、居住地点及居住状态等人口社会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及个人史。②发病时活动状态、发病场所、首发症状、发病后采取措施和发病后到达医院方式;入院时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缺损程度及脑卒中类型。③对卒中危险因素和常见症状的认知情况,参照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指南[5],问卷中涉及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应激、肥胖、缺乏锻炼、饮食方式、吸烟、酗酒、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卒中症状包括偏侧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头晕、行走不稳、理解障碍和意识障碍。④从发病开始至入住神经科病房各阶段时间分布。使用患者门诊或急诊病历资料核查信息的准确性。入院时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价残疾程度。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根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riteria,OCSP)卒中分型[15],将脑梗死进行分型,包括完全前循环事件(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events,TACS)、部分前循环事件(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events,PACS)、后循环事件(posterior circulation events,POCS)和多发性脑梗死4型。

就诊总时间(onset-to-needle time,ONT)定义为从患者脑卒中症状出现至入住神经科病房的时间,由院前时间和院内时间两部分构成,单位为min。院前时间(onset-to-door time,ODT)指从脑卒中症状出现至到达医院各阶段时间之和;院内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是指到达医院急诊或门诊至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神经专科医师会诊及入住神经科病房的时间总和[16]。根据ASA指南建议,研究对象就诊过程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5,17]。根据首诊地点为门诊或急诊,将研究对象分为门诊入院组和急诊入院组,比较两组各阶段时间。根据研究对象ONT分为及时住院组(卒中症状出现后270 min内住院)和延迟住院组(卒中症状出现后270 min后住院),比较两组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及症状的认知是否有差异。根据研究对象是否为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首次住院组和再次住院组,比较两组对卒中危险因素、症状及溶栓治疗认识的不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延迟就诊的预测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筛选变量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社会及人口学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6月,共纳入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3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为30~80(63.20±11.46)岁,男性86例(64.7%),女性47例(35.3%)(表2)。

2.2 研究对象既往病史及服药史

纳入研究对象既往有高血压史80例(60.2%),有糖尿病史33例(24.8%),有房颤史12例(9.0%),脂代谢异常5例(3.8%),有脑梗死病史22例(16.5%),有冠心病史5例(3.5%)(表3)。常用的降压药为钙离子拮抗剂(15.8%),常用的降糖药是胰岛素(9.0%)(表4)。

2.3 研究对象发病时状态及入院基本情况

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81.2%)最为常见,其次是语言障碍(52.6%)(图1)。脑卒中症状发生场所以家庭、户外等非医疗服务场所(98.5%)最常见,发病时状态以安静状态(46.6%)最常见,发病后66.2%患者选择等待、观察症状变化,15.0%的患者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发病后有27.8%的患者选择急救车向医院转运。急诊入院78例(58.6%),门诊入院55例(41.4%)。及时住院组11例(8.3%),延迟住院组122例(91.7%)。两组的首发症状、发病时状态及入院时的NIHSS、ADL、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及时组发病后等待观察病情变化者比例较住院延迟组低(P=0.000),拨打急救电话(P=0.000)及使用EMS(P=0.036)的比例则更高(表5)。

2.4 研究对象对脑卒中症状及危险因素的认知

在调查的133例患者中,首次发病103例(77.4%)。发病时知道是脑卒中者22例(16.5%),发病前听说过脑卒中者73例(54.9%),知道脑卒中发病部位者57例(42.9%)。知道脑卒中为急性起病者52例(39.1%),知道脑卒中溶栓治疗者6例(4.5%),知道溶栓时间窗者2例(1.5%)。高血压(66.2%)、糖尿病(39.8%)和吸烟(32.3%)依次是识别率居前三位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识别率最低的是家族史(5.3%)。能识别4个以上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占24.1%,首次住院组能识别4个以上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占19.4%,再次住院组占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21)。偏侧肢体无力(59.4%)、头晕(24.8%)和语言障碍(22.6%)依次是被识别率前三位的卒中症状,视觉障碍(5.3%)是被识别率最低的卒中症状;能识别3个以上卒中症状者15.0%,首次住院组中能识别3个以上卒中症状者占11.7%,再次住院组占2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44)。

首次住院和再次住院组对卒中危险因素、症状及卒中治疗知识认知率的比较:再次住院组听说卒中(P=0.002)和对卒中发病部位的认知率(P=0.017)高于首次住院组,再次住院组对卒中症状,尤其偏侧肢体麻木(P=0.031)的认知率提高(表6)。

住院及时组11例,住院延迟组122例,住院及时组对卒中的溶栓治疗(P=0.022)、溶栓时间窗(P=0.031),高血脂(P=0.017)、缺乏锻炼(P=0.009)和家族史(P=0.001)等危险因素以及肢体麻木(P=0.024)和视觉功能障碍(P=0.046)等卒中症状的认知率明显高于住院延迟组(表7)。

2.5 就诊时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所有研究对象的ONT为(2327.27±2157.30)min,中位数为1440.00 min;平均决定就医时间为1200.10(0~8640.00)min,中位数为240.00 min。平均ODT为1352.89(10.00~8730.00)min,中位数为400.00 min;平均DNT为641.16(8.00~5760.00)min,中位数为360.00 min。急诊入院组的ONT(P=0.000)、决定就医时间(P=0.000)及ODT(P=0.000)明显短于门诊入院组;两组的D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表8)。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NT、ODT和DNT的因素,结果显示,影响ONT的因素有年龄段(P=0.082)、居住状态(P=0.061)、首发头晕症状(P=0.017)、发病后采取措施(P=0.053)和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认知(P=0.090)。年龄越小、与配偶或子女一同生活、首发头晕症状、发病后拨打急救电话及知道溶栓治疗时间窗,则ONT越短。同理,既往有房颤病史(P=0.04)和多次发生脑梗死(P=0.02)者ODT越长;无饮酒史(P=0.045)、无脑梗死史(P=0.022)、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或多种降压药物(P=0.004)、门诊或急诊行头颅CT检查(P=0.016)、入院时ADL评分高(P=0.089)、首发行走不稳症状(P=0.034)和不知道溶栓治疗时间窗(P=0.015)者DNT更长(表9)。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损害程度取决于缺血的时间和程度,血管再通治疗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18-19]。随着rt-PA被美国FDA批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线治疗以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被作为一种临床急症,需要通过快速的救治通道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0]。AHA/ASA指南推荐rt-PA静脉溶栓治疗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5 h内尽早使用。应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发病后尽可能启动急救系统及“卒中生存链”的救治途径[5]。可见,能够准确识别脑卒中症状及及时启动急救系统是脑卒中患者救治的关键步骤。

许多研究报道了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的分布,无论是在欧美大型卒中救治中心还是国内综合医院,都存在明显的就诊延迟[11]。此次调查中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ONT明显延长,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在发病后4.5 h内入院者仅8.3%,远远低于澳大利亚一项调查的41%[9],说明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程度更严重。门诊入院组和急诊入院组院前延迟时间中,决定就医时间延迟分别占41.4%、58.6%,说明决定就医时间延迟是院前延迟最重要的原因,这和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但是决定就医时间的比例高于之前的研究,在挪威的一项研究中决定就医延迟占院前延迟的62.3%[21]。本研究中就诊总中位时间为1440.00 min,院前中位时间为400.00 min,院内中位时间为360.00 min。北京市一项关于1029例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延迟调查研究显示,总体延迟中位时间为10.42 h,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6.61 h,院内延迟中位时间为3.72 h[22],可见就诊于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与北京地区相似,但是总延迟时间和院内时间较长。

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就诊时间的可能因素,结果显示,院前时间与既往房颤病史和脑梗死病史相关,该结果与我国一项在北京等6市进行的研究结果类似[16]。院内时间延迟与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急诊降压治疗、门诊或急诊是否行头颅CT检查、入院时ADL评分、首发行走不稳症状和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认知相关。一项溶栓前进行抗高血压治疗组和无抗高血压治疗组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接受静脉溶栓前降压治疗组院内时间平均延长10.2 min,研究中观察组最常使用的降压药物为拉贝洛儿[23]。本研究发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或多种降压药物(P=0.004)预示院内时间的延长。

综上所述,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就诊延迟,院前延迟是就诊时间延迟的主要部分,其中决定就医延迟是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影响ONT的因素有年龄段、居住状态、首发头晕症状、发病后采取措施和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认知。既往房颤病史和脑梗死病史与院前时间相关。既往饮酒史、脑梗史、急诊降压治疗、门诊或急诊行头颅CT检查、入院时ADL评分、首发行走不稳症状和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认知则与院内时间相关。

[参考文献]

[1] Mikulik R,Wahlgren N.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an update[J].J Intern Med,2015,278(2):145-165.

[2] Caruso D,Perez Akly M,Costantini PD,et al.Do elderly patients call 911 when presented with clinical scenarios suggestive of acute stroke? A cross-sectional study[J].Cerebrovasc Dis,2015,39(2):87-93.

[3] Wang X,Wang Y,Wang C,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results from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J].Age Ageing,2014,43(6):839-845.

[4] Sun H,Zou X,Liu L.Epidemiological factors of stroke: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us in China[J].J Stroke,2013,15(2):109-114.

[5] Jauch EC,Saver JL,Adams HP Jr,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3,44(3):870-947.

[6] Powers WJ,Derdeyn CP,Biller J,et al.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gard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 2015,46(10):3020-3035.

[7] Prabhakaran S,Ward E,John S,et al.Transfer delay is a major factor limiting the use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1,42(6):1626-1630.

[8] Mellon L,Doyle F,Rohde D,et al.Stroke warning campaigns: delivering better patient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J].Patient Relat Outcome Meas,2015,6:61-73.

[9] Grady A,Carey M,Sanson-fisher R.Assessing awareness of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symptoms of stroke[J].Patient Educ Couns,2014,95(3):400-405.

[10] Faiz KW,Sundseth A,Thommessen B,et al.Reasons for low thrombolysis rate in a Norwegian ischemic stroke population[J].Neurol Sci,2014,35(12):1977-1982.

[11] 章娟.卒中急救的科学计量分析与时间延迟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2] Wireklint sundstrom B,Herlitz J,Hansson PO,et parison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county hospitals in western Sweden to identify potential weak links in the early chain of care for acute stroke: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study[J].BMJ Open,2015,5(9):e008228.

[13] Yang J,Zheng M,Cheng S,et al.Knowledge of stroke symptoms and treatment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in Western Urban China[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 23(5):1216-1224.

[14] 陈荣波,许伟雄,詹俊青,等.脑梗死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 :1-3.

[15] Bamford J,Sandercock P,Dennis M,et al.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Lancet,1991,337(8756):1521-1526.

[16] Jin H,Zhu S,Wei JW,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hospital delays in the presentation of acute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2,43(2):362-370.

[17] Fonarow GC,Reeves MJ,Smith EE,et al.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 measures,and in-hospital outcomes of the first one million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dmissions in get with the guidelines-stroke[J].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0,3(3):291-302.

[18] Ragoschke-Schumm A,Walter S,Haass A,et al.Translation of the 'time is brain' concept into clinical practice:focus on prehospital stroke management[J].Int J Stroke,2014,9(3):333-340.

[19] Chen CH,Huang P,Yang YH,et al.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delays after onse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a hospital-based study in southern Taiwan[J].Kaohsiung J Med Sci,2007,23(11):552-559.

[20] Kurz MW,Kurz KD,Farbu E.Acute ischemic stroke―from symptom recognition to thrombolysis[J].Acta Neurol Scand Suppl,2013,(196):57-64.

[21] Faiz KW,Sundseth A,Thommessen B,et al.Factors related to decision delay in acute 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3):534-539.

[22] 王亚冰,焦力群,王亚东,等.北京市三甲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至治疗延迟时间分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22-25.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7

脑卒中病房的建立,使护理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卒中病房强调系统管理的模式,护士不再单纯按传统方式护理病人和执行医嘱,而更多肩负着向病人、家属以及社会提供卫生咨询、健康指导等[1]。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和脑卒中病人及家属因疾病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等原因情绪变化,使卒中病房护士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故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以提高护理质量。

1 心理压力分析

1.1 业务素质要求过高:脑卒中病房是集监护、诊断、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病区[1]。不仅要求护士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拓展知识面,以多学科的护理知识为基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才能适应新的治疗模式。如果护士不能拓展知识面,难以胜任卒中病房的护理需求,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护理质量难以提高,势必导致护士对卒中护理产生畏难情绪。

1.2 护理工作的繁重性:脑卒中病人大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卧床病人护理问题多,除了常规的护理工作外,脑卒中病房的护士还需要对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与床位比未达到1∶0.4。护士超负荷工作,易致身体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2]。

1.3 实施健康教育难度大:脑卒中病人大多伴有失语、失听、感觉障碍等,病人需求不能充分表达或表达困难,加之理解和记忆能力低,护患交流、沟通有别于普通病房,要求护士具备交流、沟通技巧,特别是非语言流技巧,使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下降,产生应付的心理,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 病人和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病人及家属带着焦虑和期盼的心情来医院,目的是治好病。但有时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急重症脑卒中病人。难免造成病人及家属的心理不平衡,表现出易怒,甚至以恶语伤人来发泄不满情绪,易迁怒于护士。

1.5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医疗民事诉讼案例日益增多,过分担忧病人出意外,为了应对举证责任倒置,各项护理工作必须反复检查以保证正确率;加之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尊重等等,无形中也加重了护士的心理负荷,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

2 应对措施

2.1 根据脑卒中病房的护理要求进行全方位培训:脑卒中病人的护理需要时间、耐心和爱心,应用护理学知识和康复医学知识来满足病人的需求,更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心理学知识为指导,以适应新模式下的新环境[1]。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护士进行脑血管疾病新进展、护患沟通技巧、康复医学知识、心理康复理论、人文学知识培训,以增加护士对脑卒中知识的理解,使护士知识得到更新,提高其素质和操作技能,强化其对脑卒中病房的整体护理意识,有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畏难情绪。

2.2 实施梯队式弹性听班工作制度:根据护士个人能力、工作经验、护理技能及在工作年限,按人力资源配置原则对护士进行配对分组,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组成责任小组,固定责任护士组长,确保各班人员固定,层次阶梯合理;建立全科护士通讯录,保证听班通知能准确及时下达到具体人员;根据病房动态合理排班,执行弹性听班制度,即上夜班和下夜班的第一个休息日为听班日,上夜班的护士负责听白班,下夜班护士的负责听夜班,第二个休息日保证全日休息,病房工作量减少日给予补休;病房工作量超过本科室护理人员调配能力时要及时向护理部汇报并请求援助,以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缓解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带来的工作压力。

2.3 加强健康教育管理:脑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强调启发诱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卒中疾病的宣传资料,介绍一般知识,激发病人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1]。因此,我们根据专科特点,编写适合本科室的健康知识读本,有效地解决了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时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而导致病人和家属的不信任感;设立病房健康教育专栏,每月1期;固定责任护士对病人实施连续的护理和有效的健康教育,每个病房挂有《病人健康教育指南》和《病友心声》本,重视病人满意程度和反馈效果,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质量评价,以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2.4 重视和加强医护患沟通和配合:充分利用科室每月1次的医患座谈会,设计活动方案,促进医护患三方的相互理解;邀请科室主任或主治医生、康复医生等为病人讲解有关卒中疾病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等,给予病人及家属情感上和信息上的支持。针对卒中病人躯体活动障碍的特点,在医护人员中开展一系列“假如我是病人”活动,护士通过亲身体验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实际工作与病人需求之间的距离,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也让病人及家属看到护士的真诚服务,增加他们对护士的理解和支持。让病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情绪交流和经验交流,激发病人相互学习的欲望,树立康复训练和战胜残疾的信心。

2.5 实施人性化管理:护士长必须具有超前意识,保证护理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1)不断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设法缓解护士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2)营造团结、奋进的和谐工作氛围。经常组织有意义的郊游、野炊等户外活动,组织护士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体质,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取得家庭的支持;(3)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对护士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引导其正确对待压力。对护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护士长要勇于承当责任。通过各种沟通途径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以保持心理平衡。(4)对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定期的培训、问题讨论等方式在护士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6 护士自身的心理状态调节[4]:护士是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不仅要有完备的专业素质,更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培养广泛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保持平和的心境,有效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心情,这些都是护士减少伤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4)掌握1~2种放松技术,有效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脑卒中单元中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10.

[2] 杜建林.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61.

[3] 李吕力.脑卒中的组织化医疗-卒中单元[J].广西医学,2005,5:619.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8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 方法 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66例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的治疗组,54例为普通病房的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它的高致残率,近年来已被定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脑卒中的有效治疗也便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已经从经验治疗时代迈进了循证医学时代,建立卒中单元治疗脑血管病是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方法。我们根据国情创建出了具有中西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6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首次发病,对所行治疗知情同意:脑卒中。采用WHO临床定义: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超过24h,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1.2 一般情况 66例卒中单元患者男46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60.3岁;确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脑出血患者2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病史12例。54例普通病房患者中男40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59.2岁;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8例,脑出血患者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9例,糖尿病史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期及高危因素积分等诸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3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言语、肢体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改变,以及进食、大小便控制情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如降低颅内压、保护胃黏膜、控制症状性癫痫、调整血糖及其他高危因素的干预)以及应用脑细胞代谢药物等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卒中单元患者入院经过常规体检、辅助检查后,以康复为主体的医疗小组经综合评估,为他们制定一套维持及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的康复计划,并实施到临床治疗中。它强调病人的早期活动,早期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48h后便开始按计划进行,对中度以上昏迷的病人采用良肢位,变化、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运动等,对于卒中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医师积极给予心理治疗同时还指导病人以及家属共同参与整个治疗计划,定期进行床旁宣教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增加对卒中的进一步认识,做好卒中治疗、预防以及出院后在家里自我训练或转到社区医疗打下基础,并自然地将医院内卒中单元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以后的家庭及社区医疗,为建设和完善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铺垫。

1.5 疗效判定 神经功能评定指标选用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最佳、灵敏度高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选择Barthel指数(BI),简称为BADL,其判断标准如下:>65分者为生活大部分自理,需要帮助为 60~40分,需要很大的帮助40~20分,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0分以下。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预后是康复医疗应用最广的一种评价方法。包括10项内容:进食、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小便控制。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

2 结果

普通组平均住院30天,病死5例,病死率9.2%。BI 评分>65分者为生活大部分自理,19例,家庭回归率为46%。卒中单元组平均住院25天,死亡1例,病死率2.5%,BI评分>65分者40例,家庭回归率为67.5%。两组患者在卒中发生后随访3个月时,回归家庭比例及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表1 Barthel指数(BI)评定注:Barthel指数简称BI,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t=2.75, P<0.05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是根据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在国内报道甚少。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卒中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那么什么是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呢,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这并非是一种药物和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发展最新理念。

卒中单元作为20世纪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的重大进展,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全世界脑血管病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转向这一新的方向,如何建立和运行这一新的病人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从事脑血管病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2]。

卒中单元起源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欧洲,并且在欧洲逐渐发展和成熟。从严格意义上讲,卒中单元并没有新奇的治疗方法,但是它是现代医学理论的集中表现,即多元医疗和循证医学。它把传统的治疗方法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治疗系统,也就是说卒中单元的骄人效果不是来源于某一个方法,而是源于新系统的建立,它的效果是系统的突显,卒中单元疗效的评价并不只限于传统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而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它将病人两个字的读法重新调整,把原来的以“病”为重音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重音的新的医疗模式。

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卒中单元,并且接受了卒中早期康复的概念,但是由于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别,我国卒中单元的形成出现较晚。我科为市卫生局老年病及康复专长科系,在我市我院首次开展脑血管病康复,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创建出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

简单地讲,卒中单元并非是一种药物或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过去那种单纯以药物为主体的治疗模式改为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因此,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除了神经科医师和护士外,还有一支接受过医学院校专科训练的、以功能康复治疗为主的医疗队伍[3]。

我们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就是把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则更能体现了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有效的管理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地稳定,尽早地适应康复治疗。同时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结合传统针灸、推拿。本项研究证实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改善了住院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系统,规范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了对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明显降低卒中病人的致残率,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在临床实践的确切地位。

本文根据卒中单元的基础理论:脑的可塑性理论,奠定了早期康复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的理论,证实了卒中单元的有效性。系统性理论阐明了卒中单元建立的基础[4],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急性脑卒中并首次发病,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超过24h。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进行对照,其疗效判定,神经功能评定指标,选用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最佳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其结果两组患者在卒中发生后回归家庭比例及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明显降低卒中病人的致残率,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再次证实这一论点,结合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发展这种综合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都应该积极努力因地制宜地去创办一些卒中单元,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急性脑卒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医疗模式,这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3.

3 陈光辉.2005年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4):252-263.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9

据国内资料统计,每12秒就有1名脑卒中新发病者,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然而,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却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

卒中背后有“推手”

卒中,俗称“中风”,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包括血管阻塞和血管破裂出血,后果是部分脑细胞因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出现损伤或者死亡。通常表现为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困难、视物模糊、反应迟钝,严重者可见出血性昏迷或抽搐,甚至猝死。

可见,一旦发生脑卒中,后果不堪设想。那么,脑卒中都有哪些诱因呢?刘教授认为,应关注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要关注动脉粥样硬化。很多中国人对于血管损伤不重视,认识也不到位。脑卒中的发生与很多危险因素有关,背后“推手”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疾病;其次是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还有肥胖、老年、种族、遗传史等因素。晚期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脑血管疾病。因此,特别提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感觉不舒服就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在控制好危险因素的前提下预防性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降低卒中风险。

老年痴呆须“提防”

已有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老年性痴呆发病率比普通人高9倍,同时至少有1/3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具有明显的脑血管病理改变。刘教授带领的研究课题组近几年承担了多项有关记忆障碍及老年期痴呆的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2008年承担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就是有关早期记忆障碍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从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很多脑卒中患者会伴发记忆力障碍,在缺乏预防的情况下继发性老年性痴呆的比率高达30%以上。另外,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也都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会逐渐衰退,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特别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危险因素,须尽早干预,防止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转化为老年性痴呆。刘教授建议,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一旦发现记忆力减退,最好尽早到医院就诊,记忆障碍门诊可以筛查是否超出了正常记忆减退的范围,寻找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早期干预及治疗。

记忆障碍门诊诊治流程:挂号接诊 免费筛查 评估 进行干预 随访

虽然,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明了,但是可以进行必要的预防性干预及治疗。国外常用的安理申、美金刚等药物价格比较高,而国内临床上目前选用的银杏叶制剂、石杉碱甲制剂(如双益平)等药物价廉有效,可减轻症状,延缓老年性痴呆的发生。老年性痴呆一旦发生很难逆转,预防的同时须关注各项指标、坚持长期用药。改善老年人记忆障碍不但可以延缓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家属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医者仁心重宣教

近两年的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前列,比美国高出近1倍。近二十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率达8.7%。据全国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3/4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正值盛年的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身为十院的神经科主任,刘学源教授经过详尽的科学调研,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科发展及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在神经内科病区内建立脑卒中神经康复诊疗室,以便将康复专业融合到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之中,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国外门诊的健康宣教是免费的,而国内医生的工作量太大,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苦于当前现状,身为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刘学源教授大力推广社区教育,带动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基层医生,联合社区力量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相关培训。同时,神经内科学会还将针对老年人群开展一系列“防治老年痴呆”的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十院神经科在他的影响下也越来越注重医患沟通,从多方面探讨怎样减少甚至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提出了“一个温馨的笑容,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耐心的解答”的口号,力求让患者满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脑卒中的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危害日趋严重。目前,脑卒中发病后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在公众中普及脑卒中的防治知识,针对发病原因或诱因加以预防,降低发病率,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及最经济的方法[1]。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卒中患病率居全球第二,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位居全球第一。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再发卒中的唯一有效方法。

1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1控制疾病所致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小板聚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目前均被视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3]。除脑血管的自身老化硬化外,其他许多疾病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研究显示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性的危险因素本相同[4]。

1.2 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增加脑卒中再次复发的危险性[5]。研究显示,长期吸烟、酗酒[2]和脑卒中后便秘的患者[6]复发率增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儿茶酚胺释放,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胆固醇增高,脂肪沉积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的复发。乙醇则可直接刺激血管,使血管失去弹性,从而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卒中复发。便秘会使颅内压增高而容易引起脑出血。另外,国外还有文献显示,那些不愿意活动或不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性更高[5]。

1.3 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社会的老龄化,使脑卒中高危人群日益增多。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延迟最佳抢救时机,并且会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甚至终身残疾。国内外均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及家属不知道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应立即卧床休息,若运动头部会加重病情,七成以上的患者对疾病康复及预防知识掌握不够[7]。

1.4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心理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自卑、挫折、孤独、焦虑、抑郁、敏感、依赖性增强等不良心理问题[8-9],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回归社会及康复,而且也加大了患者复发的概率。

1.5 其它 冬春季节为脑卒中多发季节,有研究显示,低温气象环境对老年人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显著[10]。监测脑梗死后患者的纤维蛋白水平对预测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重要的意义[11]。脑卒中后未进行或坚持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男性、高龄和微量白蛋白尿等也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2]。

2 护理干预

2.1 原发疾病的护理 遵医嘱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包括阿司匹林单一疗法,氯砒格雷单一疗法,以及口服抗凝血剂、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特别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将各疾病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血糖大范围波动。定期到医院体检,早期发现异常症状早期治疗。兰丽梅等[13]实施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比传统病床家庭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遵医行为,利于患者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可将这些常见慢性病知识通过学术讲座、科室展报或小册子发放给患者,或者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让患者了解常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异常症状和体征,做好原发疾病的控制工作,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2.2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甚至禁止饮酒。张书平等[14]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措施,对知识反复强化使患者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自觉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吃纤维素高的食物,排便时给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以防因便秘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作。指导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少到人多的地方,做好预防工作。合理搭配三餐饮食,既要保证营养供应,又要考虑原发疾病对饮食的限制,三餐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应用“膳食平衡盘”来指导饮食,水果蔬菜占每天食物摄入量的1/3以上[5]。

2.3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 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与脑卒中复发有很大的关系,应定期进行家庭照顾者和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刘昭君等[15]研究显示,实施患者及家属协同护理模式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主动参与康复锻炼。还有研究指出,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持续评估不同时间的危险因素并制定个性化二级预防措施,说服患者遵从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指导训练,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16]。而且,由神经专科医护人员进行社区干预随访,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17]。另外,临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可使患者和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各项康复工作,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脑卒中的复发[18]。

2.4 心理护理 患者的信心、工作学习应激事件、不幸生活事件、亲友关心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腩率中患者复发有重要作用。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应加大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体贴同情患者,让患者多参与一些决策的制定和康复活动,鼓励患者自主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开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加生活兴趣和爱好;鼓励患者多与康复效果较好的病友沟通,利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康复信心;改善社区医疗,加大康复服务工作的力度,医护人员家访应在肯定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措施上,提出正确的改进方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脑卒中复发概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在脑卒中的预防领域有了长足进展,对脑卒中人群预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护理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此外,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促进脑卒中人群改变自身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是护理工作者今后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宫丽娅。苏秀宁.韦运杰.社区居民对脑卒中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7851―7852.

[2]王霞,石金香.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研究I-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5):44―45.

[3]Lewingt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 a1.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61 prospective studies[J].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4] 罗义云.65例老年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贵州医药,2009,33(4):379―380.

[5] Lawrence M,Kerr S,Watson H E,et a1.A summary of the guidance relating to four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stroke[J].J Neurosci Nurs,2009,5(10):471―476.

[6] 苏永静,张振路,张小燕,等.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4):800―305.

[7] 王利群,王利民,关青,等.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20―2421.

[8] 张小燕,张振路,吴婉玲。等.脑血管意外病人的・tl,理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5):4-5,13.

[9] 陈华琳.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5Z):83―84.

[10] 谢静芳,叶琳,秦元明,等.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47.

[11] 李少清,黄玉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939-941.

[12] 杨琴,董为伟.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3):224―225.

[13] 兰丽梅,彭惠兰,杨秋菊,等.社区护士首诊负责制家庭病床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3):80一81.

[14] 张书平。赵莉,杨.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58.

[15] 刘昭君,殷积彬,潜艳.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3):23―25.

[16] 鲁萍,黄一文,傅秀霞,等.护士家访对首发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4):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