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现状十篇

时间:2023-11-06 17:21:58

脑卒中护理现状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1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42-03

中图分类号:R 743.047

文献标识码:B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许多疾病的心理反应更为严重,因为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的丧失是突发的,缺少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极易导致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1]。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长期存在会对患者的生活、社会功能等产生不利影响。据报道,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1年内未恢复者,预示着长期抑郁的存在[2]。近年来,PSD已引起神经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现就PSD的临床康复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PSD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

抑郁症在脑卒中后很常见。有报道脑卒中后抑郁总的发生率为20%~65%[3],在急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7%[4],在脑卒中后3个月发生率大约为25%左右[5],严重影响患者早期的康复活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抑郁症状是很常见的,但到了1年后随诊其发病率并没有降低[6]。其临床表现,轻型抑郁以胃肠道、全身症状以及迟钝等躯体焦虑为主,而中重型抑郁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为明显。也可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及躯体不适与思维迟缓。有研究表明[14]:男性脑卒中患者以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迟缓、睡眠障碍较重,女性脑卒中患者以体重减轻、睡眠障碍为特点。造成患者情感痛苦,减慢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严重后果是增加病死率,康复效果差及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PSD的相关因素中Shimoda等[3]研究提出,脑卒中后不同时期的病灶与抑郁的关系:左半球脑卒中较右半球及脑干部位脑卒中容易发生,而左半球又以临近额叶的卒中更易发生。急性期的抑郁与左前半球病灶有关;短期随访抑郁与病灶离额叶的远近有关;而脑卒中后1~2年,抑郁与右侧半球的病灶大小及病灶离枕叶的远近有关。有研究认为[4]男女间抑郁无显著差异 。而孙秋英等[5]认为女性PS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与女性患者内分泌激素有关,发生脑卒中后其心理应激能力更差。Parodist[6]等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发现女性出现重型抑郁是男性的两倍,重型抑郁的女性为左半球病灶的较男性更为常见。男性中重型抑郁与日常活动和社会活动严重障碍有关。女性中较严重的抑郁与既往的精神错乱和认知障碍有关。至于年龄,有研究[9]报告认为PSD与年龄有关,患者年龄偏大或偏小均易发生抑郁,这可能是年龄越轻,在家庭及社会中地位和作用越大,对今后的生活、工作等担心较多;而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大脑功能衰退,导致情绪不稳定性增高,易诱发抑郁的发生。贾显宾等[7]认为: 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67.4%。有报道年龄越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越高[8],可能与老年人心理防御机能减弱及适应能力较低有关。有文献报道[10],PS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患者能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客观评价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PSD发生率少。经济状况好的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程度要轻,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易产生抑郁情绪[11]。由于家属或陪伴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家属或陪伴人员耐心、细致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与健康。所以,国外学者Fukuishi研究[12]发现脑卒中发生的严重性与社会支持不足有明显的关系。而国内学者[13]认为,抑郁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均数以及个体感受到社会中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并在实际中得到的物质援助和社会援助等分数均低于非抑郁症患者。认为可导致抑郁症状明显的相关性因素是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交流障碍,肢体功能、认知功能障碍;一般相关性因素有住院时程延长,智力损伤,医院的医疗环境,对显著阻碍康复训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另外患者的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PSD发生率相对高。

PSD的康复护理重在心理干预

抑郁是一种情绪反应,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谈及自己的病情或极力否认、掩饰,故不易直接观察到,PSD患者情绪悲观,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今后生活和疾病康复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康复的最佳时期。对抑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把心理干预放在首位。①发病后的危急阶段,患者由于对病情不了解,担心预后,往往出现慌乱、严重焦虑及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有惊恐等剧烈情绪变化。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患者的职业应用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国外心理学家指出:感情全部表达=7%言词+38%乡音+55%体态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的工具。王署红等[15]调查统计,有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所以我们要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②治疗阶段由于最初恢复速度快,轻型患者早期有所恢复,许多患者容易盲目乐观,产生过高期望。此时应予适当的解释,避免患者产生“药到病除”的不现实思想。否则一旦未达到目的,就对治疗悲观失望。③残疾阶段,脑卒中致残率相当高,且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此阶段心理干预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情绪反应模式[16],对于患者情绪影响最大的瘫痪问题,应予较大的关注。因为肢体功能恢复得好或不好,快或慢,是患者情绪的晴雨表。患者会因各种功能的废用性衰退感到失望,加重抑郁症的病情,故应及时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研究表明[17],患者与家属是否接受健康教育与患者抑郁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所以要耐心讲解合理的饮食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家人一同帮助患者翻身、喂水、喂饭,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更重要的是予以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及配合治疗。音乐疗法是心理干预的另一形式,对PSD患者有较好的疗效[18],据文献[19]报道,音乐对脑功能的改善及对精神疾病都有显著疗效。对康复患者可选用光辉灿烂、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G大调弦乐《皇帝》、《天鹅湖组曲》、《太阳雨》等乐曲[20]。另外引导患者参与一定的文娱活动,如下棋、听音乐,并多与人交谈,使生活更加充实,以避免患者产生度日如年的思想。但音乐疗法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在许多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国情和地域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人群差异的应用性研究。

PSD康复训练的具体指导

1.用药及饮食指导 PSD的常用药为三环素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用药前,评估患者的依从性,事先给予恰当的解释,告知患者、家属药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脑卒中患者多为老龄者,药物代谢差,应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如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等,同时注意患者的排尿情况及肝肾功能,准确及时给药。由于脑卒中后抑郁复发率可高达到41%[21]。是否能够规律应用抗抑郁药物直接影响到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复,对依从性较差患者应督促按时、按量服药。体重减轻是脑卒中后抑郁的一个显著变化[14],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给予喂食或鼻饲,必要时静脉营养,以保证热量的供给;对饮食较挑剔患者,在饮食上的照顾应给予特别关注。如饮食不当,营养差,久而给患者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

2.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价 ①肢体训练:可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残疾程度和抑郁的发生率。具体做法是[22]:急性期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肩外展50°,内旋转15°,前屈40°,适当背伸,指半屈,髋、膝伸或微屈,用支架防止足下垂及内、外旋转。每2小时给予变换一次,骨突处给予按摩。生命体征平稳后轻揉肢体,以身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被动运动,重点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腕、指关节伸展,髋关节外展、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或外翻,2次/3 d,每次3遍。恢复期:行走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低到高。方式由被动到主动,辅助到自主进行。顺序为: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②自我护理训练:有学者[23]认为应由替代护理逐渐过渡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的发挥身体功能。自护学说其内涵在于强调患者在康复中的主体作用,当患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完全性的补偿护理,当患者丧失部分自理能力时,护士应给予部分补偿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情感和信息支持护理。所以引导患者从穿衣、解扣、洗脸刷牙、进餐、用厕等进行练习,并对患者每一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行为替代达到适应日常生活,如一侧肢体瘫痪者经锻炼后对侧的肢体可变得更为灵活,另一方面经过治疗后受累的神经功能达到实质性、渐变性的恢复。这样通过应用自我护理理论指导,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成为主动参与,缩短病程,减少了并发症,加速了肌体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从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恢复自信心,抑郁症状也随之减轻、消除。③语言训练:书面语和体语相结合是失语症患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途经。训练前需评估患者失语的类型、程度、残存能力和可接受训练的方法,运动性失语者通过视图读音法与配合动作训练[24]来鼓励病人发音,给患者示范口型;命名性失语要利用图片、卡片说出名称进行强化记忆训练。教会患者沟通的简单的方法的技巧,可先用书面交流,继而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④认知功能的训练:训练前评估患者思路是否清晰,思考内容是否现实,反应是否迟钝,语言是否经常中断,有无反复说一件事的现象或对不同话题以相同的方式回答。还要通过患者的特殊行为如注意力集中、基本的常识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评估患者的智能表现,给患者视、听触等知觉刺激。其方法是[25]:日常用品、食物及患者感兴趣的物品均放在患侧,护理操作尽可能在患侧进行,提高对患侧的注意力。⑤康复效果评价:护理人员要从患者入院开始全面地、动态地收集资料,制定个性化、系统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动态地进行康复效果评价,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方案,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

3.出院指导 对PSD的康复护理并不是随着治疗期结束而终止,出院后的指导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6]。因此出院前向患者家属提供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强调对患者的情感支持与创造温暖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放在首位;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促进患者的角色适应与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根据康复程度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另外,鼓励重新进行职业训练,把疾病对婚姻、就业等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我院目前实行出院后电话随访护理服务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在护士和家庭及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性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一种医院走向社会且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通过电话随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了解病情康复的同时,了解康复存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从而来促进PSD康复。

随着神经科学发展,对PSD研究的日益深入,通过收集患者真实经历为中心的资料,并把患者的存在与周围相关性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来探讨、促进PSD康复护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吕文回,张分明,王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荟萃,2003,18(15):858.

[2]AstromM,Adolfsson R,Asplund K.Major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a3-year longstanding study[J].Stroke,1993,24(2):976-982.

[3]Shimoda K RobinsonR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in ling-term.Follow-up[J].Biol pschiatry,1999,45(2):187-192.

[4]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7.

[5]孙秋英,柳韦华,张延香,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6,23(1):49-51.

[6]Parad iso S,Robinson RG. Gender difference in poststroke depressi on[J].J Neuropsychiatry Clint Nearosci,1998,1091(1):41-47.

[7]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2):66.

[8]张永江,宋美娟,高被珍.脑卒中后抑郁86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5):294.

[9]Gnu K, Fagan J X,Bay X G. Fame icy the rop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diseases[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40-341.

[10]郭克锋,杨文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8-719.

[11]仲 梅,吴晓群.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3,21(10):40-41.

[12]Fukunishi L,Aoki T,Hosara T.Correlations for social support with depresion in the chronic poststroke period[J].percept Matskiles,1997,85(3):811-818.

[13]向代群,罗明珍,徐鸿儒.脑卒中后抑郁症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27.

[14]徐海琴,周文益.脑卒中抑郁情绪的护理与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16):1482-1484.

[15]王署红,严其明,周建辉,等.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的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4-685.

[16]孙秋香,梁 芬,于鸿宾.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5):13-14.

[17]柳 英,月 琴,白秀琴.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的探讨[J].宁夏医学,2004,26(1):53-54.

[18]李艳菊, 景 云.音乐疗法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现代康复,2001,5(1):150.

[19]郑 敬,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20(7):42-43.

[20]黄素英,赵新鲜.音乐护理在医院服务文化中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杂志,2003,20(7):85-86.

[2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3.

[22]尹宗惠.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7-219.

[23]计惠民,徐归英.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J].1994,13(6):256 .

[24]王春英.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构音障碍的早期训练[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79.

[25]孙秋英,张廷香,柳韦华,等.脑卒中抑郁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7):1203-1232.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2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状况;心理护理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往往常伴感障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脑卒中后心理问题已成为了国内医护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探究首次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对56例首次脑卒中患者与5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首次脑卒中患者56例为实验组,均经MR、头颅CT等检查确诊,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公布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排除脑炎、耳聋、失语、意识障碍及严重肺、心、肾功能张等患者,其中男性占有36例,女性有20例,年龄(40-84)岁,平均(65.47±7.56)岁;46例脑梗死,10例脑出血;48例已婚,3例未婚,2例丧偶,3例离异;5例小学,14例初中,24例高中及中专,13例大专及其以上。另择取同期来我院体查的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41-82)岁,平均(63.47±7.65)岁;46例已婚,4例未婚,1例丧偶,5例离异;6例小学,13例初中,22例高中及中专,15例大专及其以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于住院7d内,实验组患者进行第一次评定,采用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进行指导,自评填写1周内症状。难以独立完成者由家属协助填写,并交由医师审核。于第一次评定10d后开展第二次评定。对照组采用SCL-90进行指导,自评填写1周以来症状,一次性完成问卷调查。

1.2.2 护理方法

予以实验组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涵盖鼓励、解释、倾听、保证、指导、建议及调整关系等,辅以健康教育宣教,及时消除其顾虑,增强主观能动性,并指导其学会与人倾诉。

1.3 评判标准

当阳性项目数>43项,或SCL-90总分>160分者即存在心理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P

3 讨论

据有关文献报道显示,首次脑卒中患者极其容易出现神经心理学问题,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首次卒中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占64.28%,明显高于健康人群(10.71%),充分证实首次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突出。而SCL-90总分与阳性项目数优于对照组,表明首次脑卒中患者总体心理状况低于健康人群[1]。究其根源,首次脑卒中患者极其容易出现言语功能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严重状况下,伴有吞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心理压力较大。此外,首次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难以适应新环境,同时不明确诊疗过程,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另外,脑卒中对患者情感中枢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诱发其情绪改变。

经由SCL-90因子分比较结果发现,首次脑卒中患者在人际关系上异常敏感,焦虑、抑郁、恐怖等心身症状突出。究其根源,首次脑卒中患者发病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出现不自在感与自卑感,担心自身疾病无法好转,异常忧郁,基本丧失了生活的兴趣。同时,对疾病缺乏认识,不适宜陌生的医院环境,表现为紧张、烦躁、失眠,并对治疗与诊断过程存在害怕心理,易诱发恐惧情绪。

有学者表示,长期心理支持、疏导与训练,并联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马马,可改善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2]。经由一系列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发现实验组SCL-90总分、焦虑、阳性项目数、恐怖因子均出现好转,表明心理护理能有效调节首次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在临床上,强化支持性心理治疗,积极辅以健康教育宣教,及时消除其心理顾虑,增强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学会与人倾诉,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识水平,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明确诊疗过程,基于社会支持作用下,能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改善人际关系[3]。

综上所述,首发脑卒中患者易出现诸多不良心理症状,临床上应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调节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23(18):1381-1382.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3

【关键词】 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躯体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较大影响,产生较多心理问题。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罪自责甚至对生活绝望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PSD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总发生率为18 %~79 %,一般为40 %~50 %,急性期发生率为25 %~60 %[1],恢复期发生率为62.2 %[2]。处于抑郁状态的病人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情绪低落、认识活动减退、思维迟缓[3],这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探索解决方法,我们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特殊的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7例,其中男75例,女52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50.8岁。出血性脑卒中40例,缺血性脑卒中87例,其中大专以上28例,高中及中专61例,小学26例,未受教育12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明确有脑卒中;(2)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3)排除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及意识障碍病史。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12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男36例,女27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50岁,出血性脑卒中20例,缺血性脑卒中43例。对照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51.5岁,出血性脑卒中22例,缺血性脑卒中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评分方法 (1)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均进行HAMD评分,共17项,>17分则判定为脑卒中后抑郁[4]。(2)对入组患者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所有的评分由固定评分员在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的第1、3、5、9个月完成。每份答卷由患者独立完成或家属代答,对所规定的问题进行回答。

1.2.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及生活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2 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康复护理干预以及社会化等方面的指导。

2.1 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切消极影响,帮助病人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5-6]。脑卒中患者病情重,受疾病折磨的时间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预后效果存在恐惧心理,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详细讲解病情、病程、预后等来缓解患者压力,调整患者的情绪,同时指导他们一般预防并发症的措施,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能及早康复[1]。

2.2 环境干预 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医院,因此必须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控制其传播途径。病室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时通风,定期空气消毒,病室内的床、桌、椅等物品要及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护士在进行每项操作时均应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操作[2]。加强对呼吸机、雾化装置、导管等器械消毒管理,也是降低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触患者,控制探视人员,防止院内感染。

2.3 健康教育干预 是采取健康教育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脂质、葡萄糖代谢障碍,导致早发的动脉硬化,血压急剧波动情况下容易产生脑中风,吸烟可刺激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闭塞;而酒精使细胞聚集性增强。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消除抑郁的情绪,增强康复的信心。

2.4 早期康复干预 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讲解肢体功能锻炼的意义。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应为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就可以康复治疗,保持适当体位,体位变换和进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主动训练则应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开始。总之,告知患者康复训练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好。要注意防止患者抑郁情绪反复,使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稳定情绪,保持乐观,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护士每1~2个月电话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肢体恢复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3 结果

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5、9个月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都有所改善,各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运动迟钝、认知功能损害、缺乏自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弱。其发生机制很复杂,目前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产生,既有生物学的因素,又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精神疾病特别是心境障碍对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方面都造成损害。本次研究针对于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进行临床研究,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性,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抑郁情绪的程度,维持患者的良好心态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尤为重要,明显减少并发症,并将心理护理与肢体功能锻炼有机的结合,促使脑卒中患者尽快认同并接受身体外观功能的改变发挥身体积极因素,促进了健康恢复,缩短病程给患者更多关爱(从住院到出院),并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人生观,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Phohjavaara T,Leppav DA.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minurse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2005,29(11):2311.

[2] Ross ED,Gordon WA,Hibbard M,et al.The 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post-stroke depression,and the validity of DSM-Ⅲbaseddiagnostic[J].Am J Psychiatry,2006,143:1200.

[3] 杨月明,王世霞,卑红喆.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51-52.

[4] 黄承繁.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J].国临床康复,2006,5(8):84-85.

[5]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69.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4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会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它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个类别。能发成功救治脑卒中患者主要取决于发病后救治的及时程度,所以说,对患者进行完善的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笔者研究2008年2月~2O10年9月收治的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2月~2O10年9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症状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82例,女39例,年龄29~77岁,平均59.1岁。统计显示,所有患者中脑出血5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4例,脑出血并发脑疝4例,桥脑出血3例,其他部位出血44例。研究还发现,所有患者从发病到进行急救的间隔时间5~60 min,平均21 min。

1.2  研究结果:121例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病情过重,抢救无效当场死亡,而其他120例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并安全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抢救,患者入院时病情症状基本都很稳定,并都有所好转。

2 院前救护措施探讨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塞是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重要问题[1-2]。因此,解开患者衣扣,达到开放气道的效果是很重要的。此外,还要用鼻导管给患者高流量吸氧,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应到立刻插入口咽通气管;如果患者呼吸道有异物阻塞,则应该立刻进行清除。从临床来看,如果患者每分钟呼吸<6次或>35次,这都是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应该采用简易呼吸器或进行辅助插管,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2.2  体位: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建议采取平卧位,如果症状较重,则应该去枕,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当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脑出血症状,需要把头部抬高,以防止窒息。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专门保护,固定患者头部,尽量减少晃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3  密切观察病情:在抢救过程中,应当及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把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的脉搏、血压、瞳孔大小、意识、呼吸进行关注[3-4]。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是颅内升高的表现,要及时处理,如果患者呼吸减少,瞳孔忽大忽小,这是呼吸中枢受压迫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脑疝形成。

2.4  安全快速转运:从理论上说,脑卒中患者应当尽量可能少搬动,对危重的脑卒中患者应当就地实施护理和抢救。但是及时、患者发病地方的环境和医疗条件往往无法满足抢救患者的要求,所以说,如果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一般需要尽早把患者送到医院,使患者获得更多的抢救机会。转送过程中,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合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取得家属配合,并及时向医院报告病情,使医院尽早做好抢救的准备。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果患者没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容易出现病情恶化,患者会发生偏瘫、致残甚至死亡[5]。因此,进行院前急救非常有必要。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及时关注,并使用正确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法,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当患者发生急性脑卒后,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会因为舌根肌肉松弛,从而导致堵塞咽喉影响呼吸。因此,患者住院前救护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患者的呼吸正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使用口咽通气管防止患者窒息。但如果患者出现频繁呕吐现象,口咽通气管的采用会导致误吸风险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气管插管方法。

总而言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危重,而且变化很快,而高效的院前护理和急救,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对入院后的救治起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其合理实施非常必要。

4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76.

[2] 王俊梅,王  哲,袁钰贵.急性脑卒中规范治疗模式的探讨[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1 5(2):90.

[3] 臧显华,李素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舒适护理[J].家庭护士,2008,6(6A):1460.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5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护理部,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加强神经内科康复护理相应措施和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09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期间的相关资料作回顾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采用康复护理)和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采用康复护理的37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5例、10例、2例,康复护理有效率为94.6%。采用常规护理的37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为17例、8例、12例,常规护理有效率为67.6%。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加强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http://

关键词 ] 神经内科;脑卒中;护理干预;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64-02

脑卒中是医院临床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逐渐严重,在这种情形下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例数也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影响。一些患者因为自身疾病导致不能正常进行工作,进而没有经济来源,对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均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对临床护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提高疗效。本文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研究,探究其康复护理的效果,具体护理情况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8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并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男性40例,年龄在47~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56.6±1.03)岁,女性34例,年龄在50~8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7.3±3.04)岁;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采用康复护理)和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密切沟通,使患者能够有效了解医院中的有关知识以及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法,成功将患者具有的消极心理进行消除,使患者能够充分树立信心,最终将患者针对治疗的积极性以及依从性有效提高,与患者之间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此外要做好患者病房的通风工作,并且确保患者的病房环境要整洁,定期对患者进行床单以及被褥的更换,确保患者的呼吸道以及患者的导尿管始终通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经常翻身,防止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以及出现压疮等并发症[2]。

1.2.1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临床期间的最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比如患者偏瘫、失语症等[3],这就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对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造成影响,容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躁、恐慌等不良心理。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诉说苦闷,将不快发泄出来,并耐心的倾听患者的主诉,多向患者列举康复治疗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成为朋友,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患者对其信任,使脑卒中患者及时主动的与医护人员交流,积极配合治疗,利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康复。

1.2.2饮食护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食欲不佳,食物摄入量不多,营养供给不足,进而削减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自身体质,极易引发感染,提高了并发症的几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进展,甚至给脑卒中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要让脑卒中患者家属为其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让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多喝水。为激发患者的食欲,可为其提供色泽鲜艳的食物。只有摄入足够营养均衡的食物,才能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确保顺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4]。

1.2.3并发症护理 脑卒中患老临床期间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口腔疾病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症状的改善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影响。故治疗期间做好对脑卒中患者的口腔护理十分必要,应充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及时给予吸痰处理,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为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应注意大便的颜色、性状等变化。另外,为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抬高下肢15~30°,增加患者患肢的被动性活动[5]。

1.2.4康复训练护理 脑卒中患者临床期间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失语、偏瘫等,所以为了更好更快的恢复,脑卒中患者就要加强肢体功能的训练,同时对患者实施针灸和理疗的方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加强肢体锻炼,主要有患侧按摩,肢体、关节训练等,不断增加患者的肢体活动量,使患者的病情逐渐改善。此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脑卒中知识的宣传,使患者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可能发生的临床状况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征兆时及时护理,降低其发病几率[6]。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头晕、肢体麻木、头痛、嗜睡、恶心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

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头晕、肢体麻木、头痛、嗜睡、恶心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利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

2结果

2.1治疗效果

通过对患者的一系列临床护理措施,多数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经评估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67.6%。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在11~23 d之间不等,平均治疗时间为(14.32±2.04)d,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5~25 d,平均(17.54±4.15)d,组间比较差异明显,(χ2=1.369,P=0.016)。

2.3生活质量

采用Barthel量表、QO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豪装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6,P=0.012),详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偏瘫、失语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由于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时患者极容易出现烦躁、抑郁的情绪,这就影响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制约了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改善。脑卒中严重干扰了患者和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如若不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传统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未发挥明显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临床护理工作的逐渐优化,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效果比过去好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患者在临床护理后,会出现脑卒中后遗症,故做好其临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8]。康复护理在医学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后,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护理的临床疗效逐渐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针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观察组的37例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的37例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67.6%,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极其显著(P<0.05)。在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短于对照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最终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9]。

总之,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困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指数,康复护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10]。

[ http://

参考文献]

[1] 陈佳丽.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1(15):226-229.

[2] 王晓丽,王娇.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8(18):102-105.

[3] 贾宝琴.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4(10):105-109.

[4] 苏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8(25):99-105.

[5] 焦自荣.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中国卫生产业,2013,9(5):336-339.

[6] 吴丽娥.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0):88-89.

[7] 邵敏,何翠萍.156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5(S1):122.

[8] 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4(6):21-22.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康复患者中抑郁效果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138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评分及康复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康复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康复患者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康复依从性。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79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虽逐年下降,但发病率却逐年增加。若脑卒中患者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心理护理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和保健知识,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2]。为此,我们对脑卒中患者给予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脑卒中患者138例,其中男71例,女67例。年龄35~75岁,平均(56.51±3.60)岁。其中脑出血74例,脑梗死64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为新近的病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将138例患者随机等分为

作者单位:221006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

郭琳:女,本科,主管护师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实施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心理较为敏感,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并且脑卒中使患者的语言、认知等能力迅速下降,进而影响到行动,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护理人员不能按照常规思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应创新心理疏导方法,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给予患者全方位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向他们详细介绍脑卒中患者不同患病程度时的临床表现,促使家属抽出更多时间来关心患者,理解患者,通过家属与患者的交流,以减少患者孤独、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怀,降低因情绪不佳或激动而引起的病情反复、恶化,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病魔,及早康复的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康复功能训练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对患者进行针

对性地康复功能训练,早期注意体位的摆放、体位转换及被动活动关节,预防压疮、痉挛,急性期过后进行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

1.2.3健康教育综合应用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示范性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讲解坚持规范性服药及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3疗效评定(1)心理状态评分。患者心理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2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21分表明肯定有抑郁。(2)康复锻炼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个等级。完全依从为患者完全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锻炼;部分依从为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但不主动进行康复锻炼或者锻炼时间不够;不依从为患者不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不进行康复锻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常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康复运动锻炼干预尤为重要。然而研究表明[4],由于部分患者对康复运动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并发症相关知识,或经济条件较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较差。系统性康复运动训练为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康复治疗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其残肢的运动能力,促进其早日康复[5]。若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制定一套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能够有预见性的开展护理活动,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让患者认识到脑卒中虽遗留后遗症,但通过科学用药、合理饮食、坚持康复训练,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保健常识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患者康复护理的依从性[6]。

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即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依从性,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总之,我院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完善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做好健康宣教,通过一系列综合系统护理干预,有效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使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芸香,刘连杏,姚心女,等.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26.

[2]林玉梅.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早期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30(8):348-349.

[3]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4]蔡理荣,陈超,毛肖丽,等.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2):64-67.

[5]吴航,聂震球,黎雪梅,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病人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1):3012-3013.

[6]唐颖,石跃林.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9-70.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7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脑卒中常见症状就是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进食吞咽困难,甚至还很容易出现误吸、误咽[1],轻者很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严重者还很容易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等。所以,加强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能够较好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龄55岁,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0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康复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43例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死康复护理方法。

1.2.1 基础训练

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重度和中度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吞咽肌训练。(1)咳嗽训练,患者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来反复练习呛咳,以此来建立起防御反射,排除气管异物[4];(2)颊肌训练,患者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反复做闭颌、张颌、吹气、鼓腮运动,每天2次;(3)咽部冷刺激训练,应该对患者的咽后壁、舌根、软腭等部位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来进行轻轻刺激,以此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强化吞咽反射, 提高咽部及软腭的敏感;(4)呼吸-吞咽控制训练,患者用口缓慢呼气,用鼻吸气,做空咽动作,为了防止出现误咽现象,应该使呼吸运动与吞咽动作相互配合;(5)舌肌训练,舌伸出口外用力向各方向运动,直到能主动运动[5]。

1.2.2 摄食训练

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之后,就能够产生一定的摄食能力,而后开始摄食训练。(1)食物的选择,患者在摄食时,应该选择不易松散、一定粘性、易于口腔内移动的食物,然后再逐步口服糊状食物。(2)的选择。患者头部前屈, 垫高偏瘫侧肩部,由健侧喂入食物,这样一来,就不很容易出现误咽、食物从口腔漏出的问题。(3)控制喂食量。最早摄食3~4ml,而后再逐步过渡到1汤匙左右,尽量要让患者将口腔内的食物全部咽下之后再进食[6]。

1.2.3生活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大部分是卧床或行动不变的,因此做好生活护理尤为重要。病房内要保持清洁、整齐、安静、温湿度适宜。加强晨晚间的护理,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必要时更换。手术、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协助漱口、洗脸、洗手、擦背、梳头喂饭。对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病人协助翻身、拍背、功能锻炼。在晨晚间护理过程中要做到一问候、二查看、三护理、四宣教。问候中亲近病人,查看病人病情有无异常,各种管道是否通畅,有无安全隐患。护理病人使其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嘱病人术后避免重体力劳动,性生活恢复需依据术后复查结果而定[7]。

2.结果

有表1可以看出,43例对照组患者经过上述护理配合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9例(20.93%),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1例(48.84%),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3例(30.23%),总有效率69.77%;43例康复组患者经过上述护理配合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5例(58.1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2例(27.91%),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6例(13.95%),总有效率86.05%,由此可见,康复组护理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心肌梗死康复护理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轻者影响患者营养摄入和发音,患者易产生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导致窒息死亡。对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优,而且安全、可行的,可有效防止咽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或可塑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迎娣,王学红,蔡素侠,魏岚,张敬.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34(10):133-137.

[2] 纪红霞. 脑卒中吞咽障碍76例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56(11):154-157.

[3] 田少英. 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体会[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9,33(06):120-124.

[4] 胡冬梅,王春东.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38(11):151-156.

[5] 赵艳红.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39(05):109-113.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8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护理干预;观察

1.前言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发性疾病,是由于脑部组织得合理的血液供应而引起的,其具有致残率高、恢复缓慢、病情凶险等特点,而且治愈后也会留下一定的运功障碍和残疾性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该类病情的传统治疗办法单单进行药物治疗,并未注重肢体的锻炼,而且长期处于卧床状态,最终导致身体出现肢体关节畸变、肌肉萎缩等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发现,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而且还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本院采用上述方法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现报道如下:

2.临床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测组,每组75例患者。在随机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一般位于60-75岁,平均年龄为68.4岁,并且这150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150例患者中有9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60例为出血性脑卒中,并且他们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2.2临床治疗方法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微循环、营养供给、早期溶栓等。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血压、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避免并发症的出现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加强两类患者的身体锻炼,改善他们的肢体及肌肉状况,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3临床护理方法

2.3.1日常护理

由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行动都比较笨拙、思维比较缓慢,并且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都是由患者的家庭成员完成的,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为家庭护理人员对相关的护理知识不了解,导致很多护理细节不能做好最好,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治疗。因此,加强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生活能力训练,委派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护理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而且还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耐心照料患者,尤其是患者的大小便及洗漱等,并定期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运动,避免发生肢体畸形、肌肉收缩的现象,使脑卒中患者能够进行自主运动,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2.3.2心理护理

突如其来的脑卒中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类型的肢体运动障碍,而且还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这对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要求相关的治疗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心里辅导,并制定一套系统性的心理康复措施,同时让资深的心理专家定期为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以达到改善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积极性。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与患者进行亲密的沟通,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还要定期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平时情况,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愈效果。

2.3.3肢体护理

肢体护理对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肢体护理,对于早期的患者要在病床上就开始对其进行肢体方面的护理,经常查看患者的卧床姿势,保证其长期处于合理的卧床姿势,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按摩偏瘫部位,以有效的促进患者偏瘫部位的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避免这些部位发生水肿,由于患者一般是老年人,因此在按摩的过程用力不能过大,采用轻柔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为了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现象,应当隔一段时间将帮助患者更换身体的卧床姿势,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每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2-3次的关节被动活动,做8-10次的关节运动,必须采用正确的治疗手法,合适的关节活动速度,以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结果

进行试验的两组脑卒中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并且观测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测组中除有3例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缓慢外,其余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部分患者已经治愈。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进展比较缓慢,其余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未见治愈患者。

4.讨论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主要病因来自于大脑中枢神经血液流通障碍引起的,其治疗和护理方法不能仅仅的依靠医疗机构,同时还需要患者及家庭共同参与其中,努力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从方方面面开始预防脑卒中疾病的发生。我国每年该类病患的患者人数高达200百万人,并且每年还呈现增加的趋势,由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技术还不算成熟,导致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最终造成身体残疾,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大多数患者的康复工作是在家中进行的,这时就需要患者家属熟知脑卒中疾病的诱因及护理方法,不断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医院的护理人员应该合理使用医院的康复资源,积极开展患者的康复治疗,尽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肢体训练,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对患者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康复方法,护理人员还要将康复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每个环节的康复情况讲解给患者,使患者对自己的康复看到希望,从而愿意配合医院的治疗及康复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晓怡.浅谈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康复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5(10):53-55.

[2]毛宇红.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10,4(7):66-68.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9

循证护理(EBN)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护理学理念。国际上循证护理迅速发展为一种新的临床护理观念及方法。在中国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1]。脑卒中又名脑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主要特征,大多预后不好,往往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瘫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1年8月-2012年8月,本科针对23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循证护理,取得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关于误吸性肺炎

1.1 问题的提出 脑卒中患者的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为20%-30%,34%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于误吸性肺炎,合并误吸性肺炎是卒中后首月内死亡的第3大原因[2]。

1.2 循证。查询发现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导致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即使是局灶性病变也可以引起严重的吞咽困难。误吸是口咽部分泌物或食物等异物进入声门以下气管内,是吞咽困难的症状及并发症之一[3]。

1.3 护理干预

1.3.1 重度吞咽困难 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给予鼻饲。每次鼻饲后口腔护理和鼓励患者多做空吞咽动作,经治疗训练后,基本完成吞咽过程,应尽早拔除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3.2 中度吞咽困难 中度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间接和直接吞咽训练。

1.4 效果 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吞咽困难56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采用吞咽和进食功能训练,53例患者吞咽功能基本痊愈,恢复了经口摄食,3例带鼻饲管出院。未发生吸入性肺炎。

2 关于泌尿系感染

2.1 问题的提出 泌尿系感染是老年脑卒中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死亡率的增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2 循证 查询发现原因有:老年人的膀胱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膀胱肌层逐渐变薄,纤维组织增生,膀胱容量减少,排尿收缩能力减弱。排尿中枢神经功能衰退,易使膀胱不能自主收缩,引起尿失禁,加上膀胱局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减弱。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骨盆底肌肉松弛。留置导尿管等[4]。

2.3 护理干预

2.3.1 注意观察病人小便颜色及性状,勤换内衣,定时更换床单。

2.3.2 尿潴留病人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做好会护理,集尿袋每天更换,每天2次安尔碘消毒尿道口,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

2.3.3 插导尿管者嘱每天饮2000-3000ml水。

2.3.4 随时复查尿常规,如有异常,应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2.3.5 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

2.4 效果 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并发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14例,出院时泌尿系感染已基本痊愈。

3 关于废用综合征

3.1 问题的提出 脑卒中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险,在急性期为抢救生命,常常强调卧床休息,绝对制动;在生命体症平稳后,也没有及时实施康复治疗。久病卧床1-2个月后,由于活动不足,发生关节挛缩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有的还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就是很常见的废用综合症。

3.2 循证 查询资料发现:早期活动能减少废用综合症,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有效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多数研究报告[5],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只要患者全身状态稳定,从发病入院时就可以床上活动,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活动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6],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以早期活动为重点的早期康复训练安全可行。

3.3 护理干预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卒中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3.3.1 被动活动 对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期瘫痪较重患者不宜进行主动活动或无法进行主动活动,宜进行被动活动,首先加强护理,勤翻身,多按摩,勤翻身不但防止压疮,也改善了血液循环,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上肢自手指开始至肩部,下肢自脚趾开始至髋关节处,每日按摩2-3次,每次10-2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

3.3.2 主动活动 早期坐起有利于排痰,排便及进食,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嘱患者咳嗽排痰,鼓励患者锻炼膀胱功能,指导病人练习张口,伸舌,鼓腮,吹气等动作,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床上移动,搭桥,起坐训练,指导患者自行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

3.3.3 早期活动禁忌症 一般来讲早期活动安全可行,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昏迷、神经症状进展,严重直立性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暂不宜进行。

3.4 效果 早期活动促进了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234例患者有效预防了废用综合症的发生。小结在实践中体会到,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并蕴含在临床护理之中。针对脑卒中患者我们采用提出问题,循证及护理干预过程,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的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循证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循证医学实践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地认识问题,全面占有资料,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最新最佳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实践。通过循证护理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护理认识、护理管理及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延安.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6.3.

[2] 刘再新,周树虎.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17):96-97.

[3] 冯琼青.200例急性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分析[J/OL].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5.

[4] 朴福善.老年脑卒中病人合并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11.

脑卒中护理现状篇10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米氮平;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62-01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8年6月~2008年12 月,笔者对本院收治的50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了综合的护理干预辅助米氮平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症状,加快了疾病康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08年12 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脑卒中。且所有患者抑郁表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病例随机均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年龄55-78岁,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5.9 ±8.6) ,对照组年龄54-76岁,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2 ±8.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姓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对照组首次剂量15mg,以后15~45mg/d, 睡前一次顿服,效果欠佳者每周加量15mg;干预组除予米氮平外,还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热情接待患者,安置好床位,鼓励患者安心住院治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②减少危险因素,提供患者安全感,保护其自尊心。③消除患者对残疾的恐惧感。脑卒中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脑卒中后的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重返工作岗位等现实,产生各种负面情绪。④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因素,指导家属协助、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前要和患者及家属制订好出院的康复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家庭生活环境的改造,以方便患者洗漱、如厕及动能锻炼,并与社区护士做好交接,定期与不定期访视及电话随访。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行HAMD抑郁量表评分。疗效评定按评分的减分率标准。抑郁恢复标准:痊愈减少率>75%;显效≥50%;有效≥25%;无效≤2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经6周治疗,干预组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21倒,无效6例;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两组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88.0%和74.0%,经χ2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应激性负性事件,不仅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而且对其精神、心理、生理、及免疫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神运动抑制,食欲减退,甚至自责自杀等情感(心境)障碍称为脑卒中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是神经系统疾病、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主要有以下机制:①脑卒中对患者的身心和社会机能产生严重影响,生理、心理平衡失调导致抑郁;②卒中损害情绪中枢或传导通路,导致脑内生化递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A) 和5-羟色胺(5-HT) 减少导致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目前被认为是可有效控制的,及时干预是关键,主要集中在心理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但目前对于两种方法的认可意见不一。米氮平通过阻断NE 神经元突触末梢的肾上腺素α-自受体和突触前5-HT神经末梢的α-异受体,可同时增加NE 和5-HT 释放,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两种递质浓度,起到抗抑郁的作用;还通过阻断5-HT2 和5-H T3 受体起到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通过本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米氮平同时行综合护理干预后, 对改善其抑郁症状,使其主动接受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取得一定效果。我们通过给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留家人陪伴等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其抑郁症状。对患者积极引导、关心体贴、满足其需求,争取家属、社会的支持,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起着重要的作用。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就是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最大限度发挥患者的潜能,并能坦然地面对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综上所述,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只有在抗抑郁的基础上,对患者行心理护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