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银行行长十篇

时间:2023-03-15 22:29:22

邮政银行行长

邮政银行行长篇1

在刚刚过去的20年里,我作为负责支行全面工作的行长,在市分行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分行行长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领全行干部员工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使业务经营得到了健康、有效、快速地发展。下面,我述职如下:

一、坚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

作为支行的党总支书记、行长,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保持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德和品格,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积极发挥好支行领导作用。我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得益于政治思想的牢固,日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方面,做到认真组织和参加每月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深刻领会上级党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主动从总行各种会议精神、文件、报刊、网络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金融政策,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知识的能力的用知识的水平,用于指导业务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金融、财务会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地去做好做到位,有效保障了各项业务依法合规规范有序开展。

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经营快速发展

20年,我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攻坚力度,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共实现经营利润万元,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新增万元,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下降万元,新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发展,新增不良贷款率为。

一是对公存款发展迅速。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市场调研,确定以机构客户、三资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的目标客户,找准定位,进行有质量有效益的营销,全年共实现新开户户,新增存款万元,其中存款达50万元以上的户,占新增对公存款的。抢抓当前拆迁改造的有利时机,及时与拆迁企业取得联系,争取到单位存款近万元。

二是信贷业务有所发展。在公司类信贷客户营销上,我行继续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严格把握上级行信贷投向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全年办理打包贷款万元,开办低风险贷款业务万元。

三是中间业务发展成效显著。切实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领导,制定了《年中间业务管理指导意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由业务管理科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依靠网点优势,大力发展业务,全年共销售基金万元,发行国债万元,保险万元。

四是新业务发展迅猛。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用个人金融产品集中整合营销活动契机,积极宣传营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扩大交易额,把网上银行发展成为吸引重点公司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品牌产品。20年,全行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新开户及交易额均超额完成市分行下达的任务计划。

三、坚持清正廉洁,努力塑造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邮政储蓄银行支行行长,我不忘任职时领导的寄语,不辜负同志们的期望,牢记工作职责,永葆工作热情,用最新的政治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努力学习金融法律、法规,掌握金融政策,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爱岗敬业,感恩工作;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廉政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勤奋工作,坚守职责,对所分管的工作,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做到让分行放心,让同志们满意。我与班子领导都能搞好团结,主动、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协作,对分行形成的决议坚决服从,从不搞特殊化。

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上做得还不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时候不能将学习的主观需求与客观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学和用结合不够。二是工作经验、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三是经常埋头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有的工作管得过多过细,对全局和宏观的工作考虑比较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加强。

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员,支行已形成的良好发展格局、队伍的素质和同事们多年朝夕相互形成的感情纽带,始终激励我勤勉尽责、努力工作,今后的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我将紧紧围绕分行领导的战略决策,准确判断和应对各种形势,

邮政银行行长篇2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 打造邮政储蓄核心竞争力

总结邮政储蓄多年来的经营发展之路,我们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突出的体会。

一是坚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应对挑战。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邮电分营以来,发展邮政储蓄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银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特别是20__年起邮政储蓄资金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重大改革以及此后“老存款”的逐年转出,政策调整严重影响着邮政储蓄转存款的收益水平。同时,近年来中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严重挤压着邮政储蓄的生存空间。面对这些困难,集团公司团结广大干部职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在夹缝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是要与时俱进,加强前瞻性思考,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战略策略,引领邮政储蓄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在这几年的邮政储汇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既要了解金融市场和同业竞争对手的变化,也要充分适应自身的特点和经营能力;我们紧跟市场变化,把握发展脉搏,根据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和自身业务特点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措施。

三是努力推动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以科技促进发展,以技术提高管理。和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相比,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工作处于同行的先进水平,这是支持邮政储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从20__年开始,我们先后圆满完成了电子汇兑、银联卡改造、统一版本、两网互通、保险、开放式基金系统、国际电子汇兑系统、外币储蓄系统、电子稽查系统等一系列全国性的大型金融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邮政储汇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动邮政储汇业务的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坚持通过邮政金融信息化来推动业务发展,不断完善业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通过信息化打造邮政储汇业务核心竞争力。

四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磨炼,变“吃政策饭”为“吃市场饭”,向市场要效益,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1998年邮电分营之初,邮政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不到6%,目前,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10%,意味着我们在从其他商业银行机构那里占领阵地,比同业做得更好。客观来说,在居民个人储蓄市场和部分中间业务市场上,邮政储蓄的组织动员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服务延展幅度等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不仅是邮政职工上下一心、团结努力的结果,更是邮政企业接受市场考验,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成果。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多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服务“三农”。特别是20__年以来,随着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推进,在银监会、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推进邮储资金返还县域和农村地区,在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方面做了更多的切实工作。

一是依托网络优势和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储蓄和汇兑业务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是非常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邮政储蓄充分利用自身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在服务“三农”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有3.2万个位于县及县以下,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中有2.6万个位于县城及县以下,邮储成为“延伸城乡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

二是通过资金市场积极将资金返还农村。在资本市场,邮政储蓄银行优先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资金交易,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渠道间接实现资金返还农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资金自主运用过程中,邮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定位:零售吸储,批发运用;为中短期银行资金需求服务,为中短期债券融资需求服务,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需求服务;同时,优先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市场上进一步培育邮政储蓄资金支农的品牌。

三是开展银团贷款,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邮政储蓄银行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宗邮储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使资金间接回流农村。

四是发展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走出邮储直接信贷支农的第一步。邮政储蓄于20__年开始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20__年已在全国推广。农村居民可用自己的邮政储蓄存单做质押,让“血汗钱”和“防老钱”得以随时使用,把存入“死期”的存款贷出“活钱”来;农村居民还可以用别人的存单做质押,没有存款的农户也能借他人信誉从邮政储蓄拿到贷款,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邮政银行行长篇3

(一)渠道优势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是以结算网络为基础的。结算网络既包括有形的营业网点,也包括无形的信息传输网络。在我国银行业竞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结算网络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邮政储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提供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服务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业务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惟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渠道分布来看,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城以下区域大规模撤并网点后,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电子化水平相对偏低,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市场具有相对优势。

(二)资金优势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截至2007年7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708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去年,通过邮政储蓄和汇兑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1/5。目前,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此外,据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也会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样,谋求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这会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自有资本的数量。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为其将来的批发业务将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运用的质量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的体制下,邮政储蓄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资金自主运用渠道狭窄,这一方面限制了资金运用业务的开展,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也为其规避了资金运营的风险。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

(三)成本优势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业务是在邮政业务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上不需要特意为开办储蓄业务而另寻营业场所,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因为邮政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国家从多方面给予其优惠及扶持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比如在场地成本方面,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建设中,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按人口、服务半径等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一般邮政使用的场地按建筑成本价向开发商购买,免除地价。而相比较而言,银行的营业场地基本上按市场价购买或租赁,并且往往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区,场地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再者,在人员成本方面,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一般都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邮政长期亏损,其员工收入一般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而商业银行员工人均收入列当地前列,成本远远大于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城市中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场地和员工都要更换,其平均成本仍将具有优势。

(四)品牌优势邮政行业有着数以十万计的投递员,由于他们特殊的一对一的投递服务方式,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绿色邮政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在某些地区非常高。这将极大地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吸储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

二、劣势分析

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之前,邮政储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经营体制不顺,假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成功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劣势由于邮政储蓄最初的定位导致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以及部分代收代付类的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使得邮政资金的运用渠道十分有限。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教育储蓄、小额抵押贷款等均不允许邮政储蓄部门办理,产品品种单一,从而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规模效益差。

(二)人才劣势邮政储蓄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基于原有的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当邮政储汇转型为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是转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对邮政储蓄原有保护消失,邮政储蓄银行需要与银行业中的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在各个银行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取胜的一个关键是人才的作用发挥。而目前从事邮政金融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包裹速递等邮政战线上分配而来的邮储从业人员。尽管近几年各级邮政储蓄机构招聘了部分金融专业人员,其内部人员知识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之际,在其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仍然高达70%。人员素质仍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金融知识政策水平普遍较低,对邮政储蓄的经营特点、优势,甚至监管部门都所知甚少,对防范资金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员素质不仅影响了现有业务的高效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业务创新,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技术设备劣势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支撑是一家商业银行确保持续经营和强大创新能力的前提。那些优秀商业银行均具有科技领先优势。如招商银行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与其科技领先地位是绝对分不开的。而邮政储蓄虽然在结算网络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科技设备上明显落后,尤其是电脑设备比较陈旧。邮政储蓄基础设施不到位,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都是原有的老式简易的钢管栏杆,封闭作业做得不好,没有安装防弹玻璃,安全设施较为落后。有的网点甚至没有自己的金库,有的个别网点设立了金库,但未按照监管当局和公安部的金融机构金库的标准建设,金库较为简陋。

三、机遇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邮政储蓄正面临两大环境机遇:

(一)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文件甚至明确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事实上,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县(市)支行及其附属机构被撤并,农村地区金融真空问题凸现。至2002年网点撤并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工商银行共撤销网点8700家,中国银行撤销2722家,中国建设银行撤销3601家,中国农业银行撤销16000家。四大行基层网点的撤并给农村金融市场留下了空白,并一直没有得到弥补。在这一期间,两项改革给邮政储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一是2001年人民银行启动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使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邮政储蓄绿卡(以下简称“绿卡”)业务由过去单一的存取走向个人结算。二是2004年12月13日全国31个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统版后的邮政储蓄交易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交易成功率从统版前的不足90%升至98%以上。邮政储蓄实现了对内连接城乡、汇通全国,对外随银联卡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邮政储蓄银行不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点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邮政储蓄长期从农村抽走资金后更有必要尽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多年来因“只存不贷”而遭遇农村资金“抽水机”质疑的邮政储蓄,其“输血机”的作用逐渐显现。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民工工资、农产品供销、乡镇企业资金回流的重要途径。2003年邮储资金自主运用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村返回资金。

(二)开展中间业务的环境机遇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往往是利用其网络、技术、信誉、信息、设备等现有优势向客户提供服务,因而具有风险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柱业务之一。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外,各国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开展中间业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今天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这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了竞争的压力。因为在中间业务这一快,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网络优势,大力挺进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平分秋色。从2003年8月,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开始,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保险、国债以及各类代收代付业务上逐渐作大规模,稳定了一批低端客户群体,同时也在个人理财和基金业务领域有所突破,得以通过与保险、基金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始进入高端客户市场。

四、威胁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为邮政储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中,不仅要面临与中国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与外资金融机构抢夺优质客户。在农村市场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会给邮政储蓄银行带来一定的威胁。二是指从邮政储蓄现有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一个金融组织,一个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经营理念、经营观念的转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来看邮政储蓄内控制度薄弱,操作风险隐患较大。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上述SWOT分析,本文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实行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将其业务定位于以下三个方向:农村零售业务、城市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农村零售业务。针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以及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下,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定位为农村业务,因为其在农村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对农村地区、农户情况比较熟悉的特长,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等各项业务,和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竞争,重点发展“农村零售”业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消除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城市批发业务。从邮政储蓄银行所具有的优势来看,资金充裕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一般意义上,对于那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银行,往往会在资金批发业务上形成特色,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资金数量上的优势,尝试办理批发性信贷业务,如委托贷款,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以及在货币市场上发放银行间同业拆借贷款等等,成为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商。由于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在一段时期之内,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取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

(三)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可以开发与邮政业务相结合的金融中间业务,充分利用邮政拥有的庞大实物传递网络和投资队伍,形成在中间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还具有理论上的后发优势。这主要是指邮政储蓄作为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后来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引进,进而赶超市场上的先来者。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局的邮储统版上线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实现邮储所有账户、资金、绿卡在全国的共享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失败率。

六、日本邮政储蓄银行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对邮政储蓄体系进行了改革。其中,日本储蓄银行因有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似的历史背景最值得中国借鉴。

邮政银行行长篇4

----这是一项不断被业内提起但好像又很快没有了下文的决策。离现实最近的一次风声起自去年5月。其时,国务院批复了人民银行上报的一份申请,同意成立独立核算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但直至今日,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监管一司,仍然没有收到国家邮政总局关于成立邮储银行的正式申请。

----这其实早已是一支金融大部队的“预备役”。作为邮政部门投资兴办的金融业务,邮政储蓄始于1986年,当年的年末余额仅为5.6亿元人民币,而至2000年8月末,邮政储蓄吸收的居民存款余额已高达4349.56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位居第五。

----80年代中期的老百姓去银行存取款是件时间成本极高的事情,排上个把小时的队或者碰上银行休息是常有的事。据说,某位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发现邮政储蓄是个好主意,人家在自己家门附近的邮局就能存取款,因此受到启发并决定借鉴――其实旧中国的邮政也是可以办储蓄的,所以后来许多文件材料在介绍邮储时都用了“恢复”一词。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当时的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简称“银邮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4月1日正式开业并在全国铺开。邮储的主要业务被确定为活期储蓄、异地存取、通知存款、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额定期、存本取息、定活两便、代办业务等。当年3月,邮电部还成立了邮政储汇局,并下发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在现有汇兑稽核处或科的基础上,成立同样机构。

----邮储业务一度在怀疑的目光下成长,但很快借助庞大的业务网点发展健步如飞,1996、1997、1998年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到2147亿元、2646亿元和3202亿元,同比增幅超出银行储蓄存款的平均发展速度,拥有邮政储户亦达1.2亿之多。此后,邮储又顺势与美、日等国开通了国际汇兑,在国内拓展了工资和养老金,代售代兑国债,代办保险,代收电话费、水电取暖费、Internet费等一系列业务。

----到1999年,这张“绿色的邮政储蓄”已经撒便全国975个县、市,储户凭邮政储蓄活期存折或储蓄卡,即可在任何一个联网邮局储蓄窗口和ATM上办理通存通取。

保留四位小数的转存款利率

----但是,邮储绝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储蓄,充其量只能算是“准金融”。因为自1986年恢复这项业务以来,邮储部门吸纳来的资金只有一个去向――转存入中央银行,其转存款利率由利息和手续费构成。据说,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出于资金的安全性以及收益上的考虑。

----武汉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玮对邮政储蓄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他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将邮政储蓄与中央银行的资金关系和价格确定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年到1989年底,实行资金全额缴存制,即邮局逐日向当地人行据实缴存资金;人行除承担拨付邮局计付储户的存款本息,并按协议每季支付邮政储蓄存款日均余额0.2%的手续费。

----第二阶段是1990年初到1997年,邮政储蓄资金由“缴存”改为“转存”,即邮局在当地人民银行直接开立长期与活期存款账户,按邮政储蓄总余额的93%与7%(1996年5月以后改为80%和20%)核定长短期存款的比例权数;长期存款按季计息,活期存款按年计息,人行停止向邮政储蓄机构提供备用金和计付手续费。

----第三阶段是1997年12月21日至今,实行资金转存、统一账户制,即邮政储蓄资金仍然全额转存,对开立在人行的长期与活期存款两类账户进行合并,不再区分比例,统一按季计付利息。

----李玮对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给予了极大关注。按照目前的公布标准,这是一个保留四位小数的百分比――4.6008%。这似乎表明利率是经过反复计算得到的精确结果。但奥秘还不在于此。经过与金融同业的平均付息率、同业拆借资金价格、国债发行价格、央行资金运用价格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邮政储蓄的名义转存利率远远高于正常的合理水平。特别是与人行的再贷款利率比较,甚至出现二者倒挂的现状。也就是说,即使央行将自己吸收的邮储资金以最高利率水平贷出,到年末,央行的倒贴利率也要高达数十亿元(参见辅文)。

----李玮的研究报告很快在邮政储汇局和央行研究局等高层内部引起广泛的关注。

----问题很快被提出来:央行为什么愿意承受如此之大的贴息损失呢?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主要负责人对此讳莫如深,只强调这是一个双方“用数字说话的结果”,在决策上并未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

----邮政储汇局的主要负责人也承认,“这是一个不低的转存款利率”。但他同时向记者指出,1996年至今央行已经7次降息,由于“老存款执行老利率,新存款支付新利率”,“由降息所致的利息包袱是很沉重的。”但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多商业银行都办储蓄,谁不面临利息包袱呢?

----邮储还有进一步的理由,就是“储蓄资金只有存入央行获得利息一种选择,无法运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来减轻降息带来的冲击”。对此,反驳意见也是现成的:转存央行其实是一块最无风险、旱涝保收,至少在名义上还不低的收益,而商业银行只要一发放贷款,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

----争论还可以继续下去。其实,比围绕着转存款利率的辩解更让人关注的是,已经如此庞大的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渠道为何还如此单一?如果真的成立了既能收储又能放贷的邮储银行,问题会迎刃而解吗?

剥离靠的是“双刃剑”

----多元化的、自主的资金运用权,首先意味着这是一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风险自担的金融机构。而目前邮储与邮政本是一家。

----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邮政储蓄业务收入完成70.9亿元,而同年邮政全行业亏损142亿元;1999年亏损70亿元左右,今年的目标是减亏至40亿元。据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综合处处长刘敏介绍,邮储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邮政总收入的1/3左右。目前邮储业务是裹在“大邮政”里统一核算的,粗略算来,只有邮储加上集邮、速递业务这“三大支柱”是盈利的,其它如函件、报刊、包裹等类都处于亏损状态。邮储因此肩负着为邮政减亏的重任。更何况高转存款利率毕竟已经为邮政营造了一方乐土,谁会主动将其舍弃而自寻市场风雨之苦呢?

----几乎所有的邮储人都预感到,邮储欲脱离“大邮政”的干系,必将经历一场痛苦的体制上的剥离。这真的是一次两难抉择。记者在采访中亦可以感受到市场力量向邮储进逼。“尽管我们的存款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已排名第一,但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在一天天延展,灵活多样的资金运用使它的商业化前景更加明朗,我们做业务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身份――邮政储蓄根本就不是银行。”一位在基层从事多年邮储业务的人士对记者说。“如果还不尽快从体制上改革,现在看起来很‘高级’的邮储网络,几年内就有被兼并的危险。”

----由此,邮储自主生存应当是一个方向,但据了解,仅邮政部门从1996年开始投资兴建的“绿卡网”就已累计投资20亿元人民币,如果随着邮储被剥离出去,何忍下手?另外,分出来的邮储将离开央行优厚的转存款回报,但邮储人员金融业务经营经验不足,素质相对较差。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成立一家商业银行至少需要资本金10亿元人民币。据说央行与邮政总局当初商量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本金为20亿元。这笔钱是由邮政总局出,还是由现在的邮政储汇局出呢?不仅如此,据说国家邮政总局已经新近成立了国家邮政总局信息技术局,将统领邮政部门的“绿卡网”等所有网络,这在一部分业界人士眼中,很可能是邮政、邮储双方争夺资源的开始。

选择哪种模式

----由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牵头的“世界邮政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经过系列研究,将各国邮政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业务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转存银行或其他指定的金融机构方式,中国是典型的代表;二是部分转存财政部、部分由邮政金融机构自主运用,典型代表是日本;三是完全商业银行化的经营方式,包括英国、新加坡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其中,第一种模式相对比较初级,第二种是向完全自主经营转化的一种过渡,而实行公司化、商业化经营则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措施。

----其实,世界各国邮电分离、邮政业务与邮政储蓄的分离都很不平静,也演绎出各不相同的版本。例如在邮政储蓄业务比较发达的德国,1939年推出邮储后一直由联邦邮电部直接经营;1989年实行邮电分营、政企分开,邮电部只保留政府政策监督和管理职能;1990年1月正式成立了邮政、邮政银行和电信三个国有独资公司,5年后又将他们分别改制为股份公司,其中邮政银行17.5%的股份被联邦政府划归邮政公司拥有。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政府发现德国邮政和邮政银行在网点上已经密不可分,邮政银行要么必须自建网点,要么就要“租用”邮政的网点,分开经营反而使成本高企,于是又将邮政银行并入邮政股份公司。这样,原来邮电分营后形成的三个公司就合并成为电信、邮政两大股份公司,一直延续至今。

----瑞典的思路则与德国完全不同。瑞典的皇家邮电与皇家邮政银行分离之后,皇家储蓄与瑞典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诺德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的市场营销和发展则通过双方联合拥有的公司来控制和管理。诺德银行主要负责设计新的产品,并通过邮局的网络将产品信息传达给用户;瑞典邮政负责推展和办理所有的业务,并进行转账和账户管理等。

----中国将来会选择哪条道路,现在还难以料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改革。据人民银行主管部门透露,无论怎么改,邮政储蓄业务都要进行独立核算,资金运用渠道也将被放开。

----应该说,在成立储政邮蓄银行问题上,近两年来央行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而10年前的态度并非如此。当时的邮电部曾向央行递交过成立邮储银行的申请。那是一个资金饥渴的年代,每个行业都希望通过办银行为自己多谋一怀羹。央行一下子看透了邮电部的“心思”,结果邮政的申请吃了一个“闭门羹”。

邮政银行行长篇5

1.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分设情况及运行特点。

据调查,经过数月的筹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于2008年2月29日挂牌成立,所辖县(市)分支机构也陆续开业。同时,按照规模、业务发展情况不同,将原丹东邮政局所辖99个邮政储蓄网点划分为邮储银行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两部分。其中邮储银行自营网点52个(分为一类支行和二类支行两种形式)将逐步完善为全功能邮储银行支行,办理全部银行业务。邮政网点47个,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范围内,继续办理储蓄、汇兑等基础性金融业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已有11家支行开业,41家支行正在开业的审批中,另外47家为“邮政储蓄银行代办点”,在丹东市邮政局管辖下继续从事邮政储蓄业务。据了解,邮储银行市县分支机构分设后,在职能、业务和运行上呈现如下五个特点。

1.1人员交叉。

根据“人随业务走、人随岗位走、人随网点走”的原则,邮储一类支行全体人员和二类支行行长划归到邮政储蓄银行。

二类支行除行长以外人员和网点工作人员仍留在邮政企业,邮储业务从业人员由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公司两部分人员组成。

1.2业务交叉。

本次改革虽然规定,所有金融业务均划归邮储银行统一管理,但邮政企业仍然要接受邮储银行委托,由各网点经办储蓄、汇兑、中间业务等基础金融业务。

1.3职责交叉。

根据规定,邮储银行经其邮政集团授权之后,采取“一个机构两个职能”的做法,对外称为邮政储蓄银行,但在邮政企业内部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负责对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

1.4管理交叉。

根据职责分工规定,邮储银行有权对邮政网点统一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而邮政企业则根据自身需要从业务、财务部门抽调部分人员组成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与考核,并落实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管理和市场拓展建设等工作。

分设方案规定,全部邮政金融业务收入列为邮储银行收入,其中邮政企业网点所形成的收入,要以适当形式由邮储银行支付给邮政企业。县(市)级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不设立专职的财务部门(市分行虽设有财务部门但至今仍未开帐),人员工资、网点装修改造等费用开支仍由邮政企业统一管理和支配。

2.管理权责不对称,内控管理风险突出引发六大风险管理隐患。

2.1邮储银行市县级分支机构对邮政网点的业务管理力度小、手段弱。

根据规定,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对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指导,并对邮政网点人员情况、开展业务情况和资金安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规行为提出处罚意见。但由于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仅拥有一类支行人员和二级支行行长人事管理权,其他业务人员仍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权、责、利既不对等,也不明确,这种形式上的管理权不具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机构、人员和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也给监管稽查带来难题,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无法步调一致,最终导致监管稽核意见难以跟进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在邮储银行分设过程中,丹东市有52个网点划归邮政储蓄银行(其中11个一类支行人员、业务、收入等全部归储蓄银行管理,41个二类支行仅行长和资产业务收入划归邮政储蓄银行)。47个作为银行网点,仍属于邮政局所有,其业务归储蓄银行管理,但是机构、营业人员、收入等归丹东邮政局,造成邮政储蓄银行对网点控制力偏弱问题,不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防控。同时,由于是两家单位,检查与管理工作中如何配合、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及其整改措施的落实等问题,都让邮储银行高管层左右为难,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力度。

2.2业务人员道德风险难以防控。

虽然分设方案规定,邮储银行负责制定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条件、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要求和考核标准,负责对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提出撤换建议,但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并不设立独立党委,而是归在同级邮政一个党委的领导下,且邮储银行市(县)分支行行长仅是市、县级邮政公司党委的一个成员,这就使邮储银行一定程度上难对邮政企业的管理与人事安排提出反对意见,从而使相关机构人员安排等管理职责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因没有直接的人员任免权,没有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手段,只能建议,同时也得考虑邮政公司领导的意向和面子问题,自然对机构人员和负责监督难以到位。

同时,因人员数量的限制,很多邮储网点的从业人员是从邮政汇兑、报刊发行等传统邮政业务中分流出来的,没有接受过金融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从未经过全面的金融业务培训,对金融法规和金融业务不熟悉,不但在执行金融法规上缺乏连续性,而且还要按邮政企业的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银行对网点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掌控难度大,极易加大金融业务案件的风险隐患。

2.3管事不管人,操作风险难防控。

由于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只有行长一人的人事关系划归邮储银行,其他人员和网点的人员均为邮政公司员工或劳务人员,管事不管人,管理体制颇显不顺。

况且邮政公司内部目前已经成立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和人员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行长对其员工的管理不顺手,邮储银行对网点的业务管理也显不顺顺畅。两个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对邮政储蓄员工和网点来说相当于有两个婆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都管与都不管。同时,两个单位都有对邮政网点的管理权,虽说有一定的职责不同,但邮储银行不是直管单位,无论是管理力度,还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效果都没有邮政公司的金融管理部强,且二者在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上会发生磨擦和冲突,既影响管理效果,也导致机构风险管控职责无法真正落实,员工操作风险难以防控。如邮政储蓄银行分设后,现金管理归储蓄银行负责,然而,金库的产权却属于邮政局,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仍然属于邮政局的职工,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均由邮政局控制,在工作中造成了现金管理与安全保卫的脱节,银行对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的控制力减弱,工作的主动权减小,对银行现金安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调查还发现,有些邮政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划分到邮储银行任职四个多月,不再担任邮政局方面的相关职务,但其个人印章等并没有收回或进行必要的清理,仍在邮政企业使用。不出现案件则没有什么,但若出现违规或案件,相关责任由谁来承担就不好区分。

2.4财务收支不独立,邮储银行“分家不管家”。

目前,对于刚刚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为了开展对公业务,大部分营业网点需要设施改造,同时还需开展银行业务宣传等工作,费用开支较大,但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尚未独立,仍捆在原邮政局一同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被动不主动,“成家不管家”,极大限制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成立四个月来,虽然已经开立了财务账户,但没有任何货币资金来源,职工开支、网点装修改造等日常费用支出仍由丹东邮政局负责核批,财务支出需经同级邮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能支付。这种财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邮政储蓄银行初期发展需要,增加了基层邮储银行改造陈旧落后网点的难度,成为邮储银行成立后最为棘手的焦点问题之一。

2.5混岗作业问题突出,三级授权达不到管理要求。

授权,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所属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开展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以及关键业务岗位应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严禁越权从事业务活动。调查发现,目前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和邮政网点由于人员短缺因素的限制,混岗作业问题突出。如在一些基层的邮政网点,从业人员只有3-4人,支局长即是邮政业务负责人,也是邮储业务负责人,即要管理邮政业务,又要对邮储负责,因此很难达到银行业务三级授权的管理要求。且因业务量少,人员不足,部分基层网点根本无法对邮政和邮储业务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只能混岗作业,使授权管理制度很难达到规定要求。

2.6部分基层网点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定,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市县级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继依托原有的机构网点开展经营工作,不允许擅自购买房屋或进行工程建设。但在邮政业务向金融业务转型过程中,业务发展对网点设施的要求标准却在不断提高,因此很多旧的营业网点设施只能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不能适应即将开展的对公业务,更不能满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在目前,这一现状尚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丹东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接管的11家支行和正在审批开业的41家支行中,有的支行营业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员工只有3-4人,且相关安全保障和配套设施也十分落后和陈旧,因此很难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需要。

3.做好邮储银行风险管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有效防范邮储银行这个新设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当前各级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邮储银行分设后仍存在职责定位不清、风险管控措施不实等许多现实问题急待加以解决,因此建议从体制改革、人员培养、内控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必要的管控措施,推进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努力把邮储银行建设成功能齐全、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3.1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推动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平稳发展。

邮储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事关经济金融和稳健运行和平稳发展。首先,要在保持邮储银行和邮储业务机构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能和管理责任,完善业务关系,理顺管理体制,真正实现邮政与银行人、财、物分家到位,责权划分到位,机构和业务管理到位。如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机构、人员、资金的风险管控职责和范围,稳步推进邮政储蓄专业分帐核算工作;恰当分配财权,让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及时根据需要尽快做好网点改造、固定资产的购建、业务宣传等工作。其次,尽快制定和出台邮储业务机构的监管制度,明确邮储银行对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范围,并通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交流联系机制,构筑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传递组建改革工作中的信息动态,反映组建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落实解决措施,确保邮储改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第三,要搞好邮政部门和储蓄银行之间的协调工作,推动邮储业务良性发展。如要明确金库管理、现金押运、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责任、义务、收益等细则,协商解决现金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坚持谁的机构谁负责的原则,仍然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的邮政网点,储蓄银行要与邮政部门签订业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做到责任清楚,查处追究到位等。

3.2通过各种形式大量招纳和充实人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邮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分设后,面临着员工业务技能和金融知识匮乏,能力相对低下等现实情况,因此着力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各基层银行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建设是迫在眉捷的。首先,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人才,改善金融员工的知识结构组成。如建立固定的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新知识,选拔重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其次,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招聘应届优秀大学生等方式增加专业人才,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第三,招聘其它专业银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者。这部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可为邮储银行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聘用金融机构精简下来的优秀人员。这部分人员基层经验丰富,年龄约四五十岁左右,可以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和培养邮储银行员工尽快熟悉和掌握银行业务技能和相关法律规定,提高邮储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时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着力强化稽核监督工作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议在邮储银行组建初期,首先要致力于稽核监督机构建设和稽查队伍建设,并以电子稽查系统为依托,以常规检查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以突击检查为辅助,加大业务检查、稽核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在常规检查中,要注重点面结合,检查内容和频次不得少于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在专项检查中,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和落实、资金管理业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检查,并进行跟踪,促进整改;在突击检查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稽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检查和思想教育改变从业人员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提高其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培养从业员工良好的操守。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违规案件,都是由机构内部人员的不当行为,甚至是不良行为造成的。因此,邮储银行在成立之初,一定要赋予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监管与控制的畅通与高效性。要确立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按照“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内控管理办法和规则,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程序。要明确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是机构所禁止的,促使银行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全员主动合规,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第三,要严格落实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从事后检查向过程监督延伸,努力从制度和操作源头遏制案件的发生。要按照银监会操作风险“十三条”的要求,加强对柜员、基层支局、网点等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员工行为评价,严密监控排查出的高风险人员,严厉打击各类职业犯罪;抓好支行专职检查员、分行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以及稽核部的日常检查监督和重点稽核,规范员工行为,努力把每一项业务过程、每一个业务操作环节、每一名员工的经营行为都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之下,将各种违规行为和案件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要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轮岗、强制休假和离岗审计制度,严格规范客户经理和基层负责人日常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机构负责人在业务发展和管理行为上的偏差,让“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离任、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基层营业网点内部风险控制效果和营业网点负责人内部控制尽职能力,促进营业网点规范内部控制和依法合规经营,及时消除内部监守自盗、重大违规和外部欺诈隐患。

3.4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细化操作环节,建设流程银行。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对以往内控制度进行梳理,结合银行成立后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不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而且要使任何决策或操作均有据可查,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邮政银行行长篇6

北京西便门附近保留了一段北京老城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但是每当看到它或是路过它,都不禁让人感受到蕴含在每一块城砖中的那份历史凝重感。

城墙的正东方向不远处,就是中国邮政总局的大楼。中国邮政虽然没有城墙的历史久远,但是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就在去年,中国邮政的大厦内又新添了一个“年轻”成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邮储分家试水商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确很年轻,它才成立一年时间。但是走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办公区域,可以看到各个办公室的铭牌仍旧是“邮政储汇局某某部门”,其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前身就是中国邮政储蓄。如果追溯中国邮政储蓄的历史,就要回到上世纪初了。

中国邮政储蓄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当时称之为“邮政储金”。当时各地大城市均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分局,承办支票储金、贷款和保险业务,直到1953年停办邮政储金业务,汇兑业务改为银行业务。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积聚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和当时的邮电部经过积极筹备和充分酝酿,于1986年正式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

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储蓄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金融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因此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从原来政府色彩浓厚的机构转变为了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但是与此同时,邮政储蓄银行也面临着自己以前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紧缺、业务类型相对单一等这些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软肋,都在影响着自身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李财林表示,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树立起强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快速“补课”

财务大集中

“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理解客户的所有行为方式。现在总体来讲,邮政储蓄银行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服务设施、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等,都和过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首先就是要从自身出发,完善我们的系统、业务流程和服务。” 李财林说。

而良好的财务管控是商业银行稳健、快速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的业务服务水准的一个重要标杆。因此,建立相应的财务收支预算和管理,同时根据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管理的要求,各级行会计部门对内、对外提供完整的会计报表,全面、真实地反映全行的资金状况和财务成果,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据介绍,根据统计测算,每年邮政储蓄银行的财务数据的容量将近3TB,全国并发用户可达到2000人。在如此大数据量和大并发量的情况下,保证用户顺利完成各种交易及查询分析操作,对任何系统都是一种挑战。而且邮政储蓄银行的储蓄、保险、信贷等各业务的数据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如何把分散的数据快速地导入到一个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以及特殊情况如何处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经过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开发,2007年11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国财务大集中项目历经半年实施后顺利上线。利用用友软件公司的NC管理软件,邮政储蓄银行成功搭建起新会计准则下的全国大集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李财林表示,“从数据整合层面看,将邮储银行的储蓄、会计、汇兑、基金、信贷、卡业务等系统全部数据导入NC财务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生成全行的报表和一本账。邮储银行通过本项目实现了管理系统与交易业务系统进行联机处理后按职能进行分离工作的总账系统,这标志着邮储银行实现向现代银行管理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从核算监管层面看,一方面实现了规范、严密的业务流程化管理,另一方面完全遵循了新会计准则的最新要求,确保了核算管理。”

四大发展优势凸显

在全新的市场理念引领下,组建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体制上更加规范,业务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向城乡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投资理财、企业结算等更丰富的金融服务。李财林告诉记者,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一年时间来,其自身发展迅速,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商业银行,但是凸显出四大方面的发展优势。

“首先,我们的营业网点覆盖面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广的,从长白山到帕米尔高原,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都有我们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邮储银行营业网点已有3.7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6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超过2万个,ATM超过1.8万台,这些网点全部都实现了计算机联网作业。其次,邮政储蓄银行拥有的客户数量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最多的,处于激活状态的个人用户达到3.1亿,活跃的账户有5.6亿个。第三,邮政储蓄银行有2/3的营业网点在乡村,依托了一个广阔的农村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支持的需要必将增长。因此,依托农村这块‘主阵地’服务‘三农’,必将是我们最重要的优势。2007年邮政储蓄所发行的“邮政绿卡”增加7200万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乡村,可见农村经济增长快,我们的增长也就不会慢。第四,我们拥有良好的资产规模。邮政储蓄银行的两万亿元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比例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链接

商业银行财务信息系统情况

工商银行

继2005年成功在城市分行和二级分行实现财务集中后,工商银行又实现了将财务集中到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实现了总行和一级分行(直属)对所辖机构全部财务事项的统一管理。总行和一级(直属)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远程监测各分支机构财务账户余额与发生额变化情况、报账业务数量、账务处理情况、薪酬发放情况、租赁合同规范情况、资产摊销情况以及每笔业务处理情况等。

邮政银行行长篇7

一、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

据统计,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市场占有率升至9.7%,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五位。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6万多处,邮政储户数量达到2.7亿户。

长期以来,邮储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和用于购买债券,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尤其是从农村大量吸收资金但不回流农村。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依托邮政网络经营,合理运用这一巨额资金。2006年6月26日中国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消息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要求在6个月内筹备完成。至此,邮储银行的筹建工作已不存在任何政策。但是,就在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成立之际,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邮政储蓄的资源及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中的定位问题。

二、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按资金运用业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转存银行及其他指定的金融机构方式,中国是典型的代表;二是准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即邮政储蓄尚未与邮政分离经营,但是邮政储蓄资金已开始自主商业化运用,典型代表有日本;三是完全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典型代表有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下面做一比较。

1、日本邮政储蓄金融机构。日本邮政是1875年成为准金融机构。20世纪50年代,邮政储蓄开始独立经营,以平均5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这段时间日本经济由恢复走向起飞,民众储蓄能力不高。另外,民间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邮政储蓄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服务手段和设施不断进步,经营措施更加灵活多样,邮政储蓄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邮政储蓄规模名列世界首位,并赢得了“第二财政预算”的美称。

日本的邮政储蓄机构由邮政省内设的储金局、12个地方性储金中心及遍及全国的24000处邮政局所构成。邮政省储金局是邮政储汇事务的管理机构,负责制订相关业务经营计划,指导基层单位实施,并管理指导全部业务,邮政储蓄资金转存大藏省的信贷局,大藏省信贷局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财政投资及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用于对文教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投资和贷款。现在转存到大藏省信贷局的储蓄存款余额约占邮政储金局总资产的98%左右。

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邮政储蓄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个人,个人业务的比例是100%,而其它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为40%至70%。

2、荷兰邮政银行。荷兰政府于1881年成立了国家邮政储蓄银行。1918年,荷兰邮政汇兑机构成立,开始为对公客户提供邮政支票及汇划转账服务,开创了荷兰最早的无现金转账业务。当时,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汇兑机构均是荷兰国有邮电通信企业下属的两家独立机构。1968年以前,荷兰的邮政、电信以及邮政金融都作为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三个服务部门。1968年,邮政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了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改革,至此,荷兰邮政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的金融机构。到1986年,荷兰邮政银行又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仍持有40%的股份。1991年,荷兰邮政银行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ING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金融集团。

荷兰邮政银行与邮政部门分离后,双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继续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办理金融业务。1993年以后,双方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管理、拥有和使用网点。荷兰邮政银行考虑到没有自己的营业网点,全部利用控股公司的网点,又带有邮政普遍服务的性质,定位面向大众化,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实行标准化、简单化、多样化和层次化。其产品的开发在全国是统一标准的产品,产品的设计因为是面向大众故较为简单,可以象商品一样在营业柜台向大众销售;它既有普通的营业网点,又有专门对大顾客和较为复杂产品服务的顾问网点;它不但销售邮政银行本身设计的产品,而且为集团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代销产品;其产品的多样化是指既开办储蓄业务,又开办保险业务、消费贷款业务、按揭产品、支付产品等。

3、邮政储蓄发展的国家经验。邮政储蓄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操之过急,要在稳中求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先按照日本的经营模式,逐渐放宽经营范围,加强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时机成熟后,再过渡到荷兰的邮政银行的经营模式,成为股份制私有化上市公司的形式。

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应主要以面向大众为主,利用网点上的资源优势,保持“平民银行”的定位,满足大众的服务要求。

三、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对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我们不应该将其完全作为一个商业银行来对待,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有着其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和面向农村、中小城市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依托原有的优势,在面向农村市场、城市社区居民市场方面寻找到立身之本。邮政金融从事的是零售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城乡居民。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凭借自己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有望巩固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同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有望从中获益。

1、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市场定位方面应坚持“平民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针对城乡居民服务。在经营理念上,明确并非完全以盈利性为惟一目标。其应当在“公共性”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公共性的实现来达到国民利益的增进,从而激发社会总体的效率提升。当然,强调“公共性”并不是与政府干预划上等号。要正确处理好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储蓄营业网点的关系,完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规章制度。

2、管理结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一开始就应该从明晰产权入手,确立国家控股或参股标准,引入战略投资者,力促股权构成多元化、社会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一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新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初期的稳健运行。

3、加强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加强相关人员有效识别和评价其经营风险的能力,为将来向股份制银行的转化做好基础准备。考虑到目前邮储职工的金融知识匾乏、金融营销意识相对淡薄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进行金融知识培训来解决。把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有机结合,并与整个邮政系统的改革联动起来进行,制定一个科学和周全的用人和安置方案,消除邮政储蓄业务剥离可能带来的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邮政金融培训工作应紧紧围绕金融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竞争为目标。

邮政银行行长篇8

一、邮政储蓄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邮政储蓄业务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在1898年1月22日,清政府就开办了邮政汇兑业务。1918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邮政储金条例》。1919年6月又公布《邮政总局经理邮政储蓄章程》。同年7月1日,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1个大城市首次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2

1930年3月,南京政府在上海成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与邮政总局平行,直属于当时的交通部;1931年7月,颁布了《邮政储金法》。1935年,因储汇局与邮政局的业务时有交叉,两局合并,成立“邮政储金汇业局”。新中国成立后,该局由邮政部门接收,1950年6月机构编制被取消,1953年9月邮政储蓄业务停办。3

1986年1月27日,根据国务院指示,原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联合通报》。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12个城市试点,同年3月10日,部行签订《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从4月1日起,全国各地邮局按照协议合同,分期分批的恢复了邮政储蓄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1986年12月2日通过)及《邮政法实施细则》(1990年11月2日)规定,邮政储蓄、邮政汇兑是邮政企业的法定金融业务。

二、邮政储蓄的迅速发展。

邮政储蓄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展迅速,储蓄网点数、储户数和存款余额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1991年原邮电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计划实施“绿卡工程”。1993年正式启动,1994年10月即联通了北京、上海和大连,并正式发行了绿卡储蓄卡。至2002年5月,绿卡储蓄卡持卡人已达2130万,发卡规模列全国银行业第五位,卡户存款余额226.8亿元。另外邮政储蓄还发展了电子化网点,随着其采用电子化的速度加快,电子化网点的设立也很惊人。这些电子化网点更加促进了邮政储蓄业务量上升。邮政的储蓄存入银行,限制了不利因素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有利因素的发展。

三、邮政储蓄面临的机遇。

我们邮政储蓄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面”的优势。因为在中国,只有邮政的网点最多,分布最广。邮政储蓄的零坏帐记录,相比其它商业银行较多的不良贷款,我们更有利于发展金融业务,再有我们有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邮政储蓄从84年开办以来,使邮政储蓄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广大职工协储、揽储深入千家万户,邮政职工个个都是营销员,邮政储蓄宣传力度较好,并在广大居民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特别农村网点利用投递人员送报送信跟客户宣传。同时,从政策面看,09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仍然是讲的三农问题,说明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是对我们乡镇邮政储蓄网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把“面”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抢占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的市场。金融危机对银行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尽管我们面临着最广泛的竞争,但是在局部仍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在策略上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注意独树一帜,包括邮政的储蓄继续存入银行销售策略、服务销售一体化策略、产品多元化策略、订价的策略、通道拓展策略、技术增进策略、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策略等等。

三、邮政储蓄面临的挑战

邮政储蓄面临着网点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产品服务单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的长期问题。加之长时间以来邮政储蓄只办存取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由于存取款业务不办理对公业务,难以与商业银行相比,加上人员,体制制度等原因,我们邮储本身内控机制不够完善,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向外资银行开放,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全力布点,农村信用社银行加快了系统联网建设,我们邮政储蓄面临多层次市场竞争。因此,我们要立足自身,同时方眼全局。

1、内在机制的发展。

改善财务的管理制度,建立广泛危险管理模型,建立完善的中国的邮政储蓄内在的控制结构。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对员工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改善监督和纠正的机制,建立内在控制评估制度。

2、更新邮政的商务体系。

首先是打破最初的观念和商务发展模型,寻求新的商务发展方法,新的商务发展利益。其次是将其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邮政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提升邮政储蓄的人才机制、服务水平、广告业务、信息力量、中间商务的和谐发展。

3、客户资源的争夺和强化。

邮政银行行长篇9

2月27日,以资产计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简称“邮储银行” )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已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50亿元人民币。股改完成,邮储银行向公开上市又迈进关键一步。农村网点多、中小额贷款业务成熟、账面债务包袱轻,拥有诸多优势的邮储银行,能否借改制上市之利跨过诸多瓶颈,仍处观望阶段。

邮储银行上市,唯一的悬念,只是敲定时间的问题。

明年初上市?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邮储银行计划将在明年年初上市。

“听说过这一说法,不过应该还在内部筹备,具体事宜应该还没有定。”邮储银行内部员工表示。

3月6日,邮储总行办公室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市事宜现在还没有可以公开透露的信息,但并未否认正在筹备相关事宜。

根据邮储银行提供的资料,1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自成立之日起,依法承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资产、负债、机构、业务和人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已有的营业机构、商标、互联网域名和咨询服务电话等保持不变,由股份公司继续使用,各项业务照常进行。

2月27日,邮储银行公告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1月21日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股改完成,标志着邮储银行上市已经近在咫尺。

以总资产计算,截至去年10月底,邮储银行总资产规模近4万亿元,成为中、农、工、建四大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之后的第六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约2.8万亿元,排名第四,仅位列工农建三家大行之后。

此前,分析人士表示,改制仅仅是第一步,为了准备上市,邮储银行下一步无疑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以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难题。

根据邮储银行2010年披露的年报,截至当年末,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37%,而这显然与银监会要求的资本充足率10.5%和核心资本充足率8%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对于这家仅成立四年的银行,其全资股东中邮集团也一直力挺,连续四次追加资本金,分别于2008年、2009年底、2010年底及2011年底完成,金额分别为100亿元、100亿元、110亿元及300亿元。

有专业人士认为,资金不可能由中邮集团一家追加,必须引入其他资本,而中邮集团的绝对控股可能会影响其他资本的注入。

对此,央行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邮储银行引入战略投资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很多企业、机构愿意注资。

“邮储改股肯定大家都是想投的,只要能投的企业,应该都想参与。”上述研究员表示。

5年改制路

邮储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在5年前已经着手操作。上市进入实质筹备阶段之时,其5年改制之路,颇值得关注。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

同年6月22日,长垣县魏庄镇大留寺村的村民董景莲获得授信额度为2.4万元、期限4个月的小额贷款,成为邮储银行首个小额贷款客户。

之后,邮储银行又陆续推出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烟农小额贷款、甘蔗种植业小额贷款等小额贷款创新产品。时至今日,小额贷款已成为邮储银行长期核心的战略性业务。

2008年1月16日, 邮储银行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创富1号向社会发行。这意味着邮储银行已获得个人理财业务资格,之后,邮储银行按风险由高到低设计了“创富”、“天富”、“财富”三个系列产品。

同年3月23日,在天津试点开办公司业务。这是邮储银行迈向全功能商业银行的重要一步。目前,其公司存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

6月2日,正式发行首张信用卡“鼎卡”,标志着邮储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全新领域。

2009年,是邮储银行转型关键的时间节点。当年,邮储银行真正实现了独立运营,并且拿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单,个人零售贷款规模、公司业务存款余额都突破1000亿元,特别是信贷客户群体达到250万户,迈出了向商业银行转型的一大步。

2010年,从2003年开始陆续转出的8300亿元 “老存款”终于执行完毕,前后历时7年,邮政储蓄延续了24年“吃利差”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2011年,邮储银行新增个人存款市场占有率居银行同业第一位,个人存款市场占有率超过10%,成为当年主要商业银行中唯一市场占有率上升的银行。

截至2012年2月底,全行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元,是银行成立时的两倍多。

同时,绿卡账户数超过5亿户,全国绿卡交易额一直稳居银行同业第四位;全国保险新增保费从2007年的500亿元到2011年的1258亿元,继续保持银保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作为一家长期依托邮政金融系统开展业务、“只存不贷”的国有独资银行,经过5年转型改制,邮储银行具备诸多后发优势。

后发的优势

“优势是网点多,在金融机构上排名除了几大行是总量最多的,所以他有在中国城乡遍布全国的网点。”央行研究员分析说。

邮储银行是目前国内网点分布最广的银行,因为前身是邮政汇款,所以基本上有邮局的地方,就有邮储银行的网点。

根据邮储银行提供的资料,截至2月底,邮储银行ATM总量已经超过3.5万台,个人网银客户超过2500万人,电话银行累计注册客户3900万户,而电视银行、手机银行相继推广上线,五大非现场交易渠道加上早已遍布全国的37989家物理网点,邮储银行渠道全面建立。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依靠邮政系统建立的城乡网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这对于其中小额贷款业务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个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农村,农村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很多像农业银行现在就后悔当时退出农村,对于邮储在村镇银行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到位的。”上述央行研究员表示。

截至2012年2月25日,农户小额贷款累计投放超过22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投放超过8800亿元,惠及农户、商户、小微企业超过530万家。

同时,新农保、银行卡助农取款等业务也已经相继展开。

对于中小额贷款的风险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作为邮储银行的一个核心业务,操作已经相对成熟,主要从银行做一些协议性存款,同业拆借的业务比较多,资金风险较小。

同时,邮政银行由于长期处于只存不贷的业务状态,其资金管理基础相对较好,账务清晰明确,应该成为其上市的一个明显后发优势。

“他在各方面的管理还是比农行当时的情况要好得多。最早邮政储蓄的存款都是存在人民银行的。”央行相关研究员分析说。

根据邮储银行提供的资料,目前,银行信贷资产总体保持良好,个人贷款逾期率和不良率分别保持在0.64%和0.57%,均处于同业最低水平。

据邮储银行副行长吕家进透露,该行小微企业贷款四年来累计发放已突破7000亿元,余额也达到近3000亿元,不良率则仅1.62%。

此前媒体质疑,邮储银行的存贷比徘徊在20%上下,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该行的放贷能力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充资本实力。

对此,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这对于其上市应该算是个优势,且有更大业务拓展空间”。

体制瓶颈破题

资质优厚的邮储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体制问题以及转型改制时间较短,业务拓展依然有诸多瓶颈,仍待破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其唯一股东,股改计划于2011年12月31日获批。

这就意味着邮储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国有独资银行”。目前,邮储银行7个董事会成员中,有5个属于邮政集团,超过了董事会成员人数的三分之二,因此邮政集团事实上控制了话语权。

对此业内人士质疑,在公司治理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缺陷,自然,其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经营过程的自我约束力、经营绩效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质疑。

央行相关研究员也表示,这确实是邮储银行目前最大的问题,银行跟母公司中邮集团,有些领导是双重过来的,互相穿插。这个对于股改的建设方面比较艰难。

由于其一直是行政领导的管理方式,相比其他商业银行,“机制不是太活 ,较为死板”。

同时,人力资源紧缺且配置不合理,是邮储银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部分都是邮政人员,运转不起来,市场化水平比其他银行弱,市场定价能力啊竞争能力啊还是不如几大行。”央行相关研究员分析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也表示,邮储银行组建不久,面临着从传统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的挑战,客观上存在综合管理、新业务开发、市场营销等人员缺乏的问题,尤其缺乏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实难适应银行商业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匮乏问题,在转型后新开展的信贷、保险等业务产品中,尤为突出。

邮储银行贷款业务起步晚,信贷员队伍在建设中,贷款营销和服务水平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超低的存贷比,该行实际上有大量资金没有用于放贷款,而是用于同业存款和债券投资。

邮政银行行长篇10

一、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

据统计,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市场占有率升至9.7%,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五位。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6万多处,邮政储户数量达到2.7亿户。长期以来,邮储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和用于购买债券,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尤其是从农村大量吸收资金但不回流农村。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依托邮政网络经营,合理运用这一巨额资金。2006年6月26日中国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消息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要求在6个月内筹备完成。至此,邮储银行的筹建工作已不存在任何政策。但是,就在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成立之际,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邮政储蓄的资源及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中的定位问题。二、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模式目前世界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按资金运用业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转存银行及其他指定的金融机构方式,中国是典型的代表;二是准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即邮政储蓄尚未与邮政分离经营,但是邮政储蓄资金已开始自主商业化运用,典型代表有日本;三是完全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典型代表有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下面做一比较。1、日本邮政储蓄金融机构。日本邮政是1875年成为准金融机构。20世纪50年代,邮政储蓄开始独立经营,以平均5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这段时间日本经济由恢复走向起飞,民众储蓄能力不高。另外,民间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邮政储蓄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服务手段和设施不断进步,经营措施更加灵活多样,邮政储蓄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邮政储蓄规模名列世界首位,并赢得了“第二财政预算”的美称。日本的邮政储蓄机构由邮政省内设的储金局、12个地方性储金中心及遍及全国的24000处邮政局所构成。邮政省储金局是邮政储汇事务的管理机构,负责制订相关业务经营计划,指导基层单位实施,并管理指导全部业务,邮政储蓄资金转存大藏省的信贷局,大藏省信贷局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财政投资及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用于对文教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投资和贷款。现在转存到大藏省信贷局的储蓄存款余额约占邮政储金局总资产的98%左右。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邮政储蓄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个人,个人业务的比例是100%,而其它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为40%至70%。2、荷兰邮政银行。荷兰政府于1881年成立了国家邮政储蓄银行。1918年,荷兰邮政汇兑机构成立,开始为对公客户提供邮政支票及汇划转账服务,开创了荷兰最早的无现金转账业务。当时,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汇兑机构均是荷兰国有邮电通信企业下属的两家独立机构。1968年以前,荷兰的邮政、电信以及邮政金融都作为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三个服务部门。1968年,邮政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了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改革,至此,荷兰邮政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的金融机构。到1986年,荷兰邮政银行又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仍持有40%的股份。1991年,荷兰邮政银行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ING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金融集团。荷兰邮政银行与邮政部门分离后,双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继续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办理金融业务。1993年以后,双方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管理、拥有和使用网点。荷兰邮政银行考虑到没有自己的营业网点,全部利用控股公司的网点,又带有邮政普遍服务的性质,定位面向大众化,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实行标准化、简单化、多样化和层次化。其产品的开发在全国是统一标准的产品,产品的设计因为是面向大众故较为简单,可以象商品一样在营业柜台向大众销售;它既有普通的营业网点,又有专门对大顾客和较为复杂产品服务的顾问网点;它不但销售邮政银行本身设计的产品,而且为集团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代销产品;其产品的多样化是指既开办储蓄业务,又开办保险业务、消费贷款业务、按揭产品、支付产品等。3、邮政储蓄发展的国家经验。邮政储蓄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操之过急,要在稳中求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先按照日本的经营模式,逐渐放宽经营范围,加强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时机成熟后,再过渡到荷兰的邮政银行的经营模式,成为股份制私有化上市公司的形式。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应主要以面向大众为主,利用网点上的资源优势,保持“平民银行”的定位,满足大众的服务要求。三、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目前,对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我们不应该将其完全作为一个商业银行来对待,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有着其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和面向农村、中小城市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依托原有的优势,在面向农村市场、城市社区居民市场方面寻找到立身之本。邮政金融从事的是零售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城乡居民。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凭借自己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有望巩固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同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有望从中获益。1、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市场定位方面应坚持“平民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针对城乡居民服务。在经营理念上,明确并非完全以盈利性为惟一目标。其应当在“公共性”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公共性的实现来达到国民利益的增进,从而激发社会总体的效率提升。当然,强调“公共性”并不是与政府干预划上等号。要正确处理好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储蓄营业网点的关系,完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规章制度。2、管理结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一开始就应该从明晰产权入手,确立国家控股或参股标准,引入战略投资者,力促股权构成多元化、社会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一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新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初期的稳健运行。3、加强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加强相关人员有效识别和评价其经营风险的能力,为将来向股份制银行的转化做好基础准备。考虑到目前邮储职工的金融知识匾乏、金融营销意识相对淡薄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进行金融知识培训来解决。把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有机结合,并与整个邮政系统的改革联动起来进行,制定一个科学和周全的用人和安置方案,消除邮政储蓄业务剥离可能带来的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邮政金融培训工作应紧紧围绕金融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竞争为目标。4、建立良好的监控机制。内控机制建设一直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和安全运营的主要是问题,作为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全面落实国际公认的审慎会计原则,健全金融管理监督检查体系,切实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能。在外部监管上,应将国际先进的外部监管原则充分导人邮政金融业务的监管中,从基础做起,消除和减少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和非预期项,使邮政储蓄银行走上内控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的良好自律发展道路。5、邮政储蓄银行的法制法规建设。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邮政法》都不适合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我们应该参考其他已经成立了储蓄银行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制法规,以确保我国储蓄银行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