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7:52:37

农业气象论文

农业气象论文篇1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物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控等。现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阐述粮食生产安全与农业气象的关系。

(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还要科学地保护气候资源。众所周知,光、热、水、气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必然给各地带来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多年平均状况和长期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农林牧渔的生产类型与结构,为规划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2)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以及防御对策研究农业气象灾害,上文已经提到其范围,包括干早、洪涝、低温、霜冻、冰雹、台风等。这些农业灾害使农作物严重减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对我国人口问题是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一直年受到国家的重视的原因。2.3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研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理论与方法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以及进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手段,其种类较多,主要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作物生长期预报、作物生长状况及产址预报等。将准确、及时的各种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正确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业气象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利用。我国农业空间数据信息量是很大的。农业空间信息的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相关文献已经提出了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方法。最新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空间规律、函数关系、线性趋势给人们提供参考。

(4)2GIS技术与农业气象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气象灾情监测领域设计并开发农业气象灾情监测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气象信息,在灾情发生时能迅速对灾情进行大范围监测,快速、准确地实现监测区内的农业气象灾情分析以及等级划分,为政府及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粮食生产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气象论文篇2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全垦区从上到下,每个农场都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为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及时主动提供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建立了以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内的信息,采取各种手段保证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媒体开辟农村气象信息专栏,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二、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措施

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的质量

计算机相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天气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实现定时、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采用多种渠道,及时提供农业气象信息

农业气象论文篇3

1.创新实验基地硬件建设

农业气象实验创新基地由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实验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组成。

1.1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农业气象试验站实验室现有面积250m2,有试验地45000m2,仪器设备资产280万元。包括实验基地仪器、设备总值约1000多万元,包括人工气候箱、Licor-6400R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cor-8100呼吸测定系统、稳态气孔仪(产地:德国)、茎流计、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系统、大气气溶胶观测系统、叶面积仪、冠层分析仪、标准辐射站,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等、还有国内生产的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2010年,学校投资200余万,建设人工智能试验温室600m2、标准塑料大棚1000m2及水分控制试验场200m2,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了较好的实验研究平台。

1.2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应用气象实验室总面积900m2。包括4个应用气象实验分室,拥有先进的国外气象、生态、植物生理、小气候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主要承担我校应用气象学、环境工程、生态学、遥感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农业资源与环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7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含选修)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验任务。实验室每年可开设39门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结合实习实验操作指南的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对实验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暑期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1.3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属在建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包括生物基础、土壤资源、植物营养和资源调控与信息管理等4个实验分室,为新建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验教学提供基本条件,保障我校资源环境与生态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为科研服务的功能。主要仪器设备有LRH-150S型恒温恒湿培养箱、LRH-250-G型光照培养箱、MMM型二氧化碳控制培养箱、紫外分光光度计、GGX-9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BME型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SS-325型高压蒸汽灭菌器、1241近红外快速品质分析仪、GPS、植物生长箱、液相色谱仪、Agilent气相色谱仪等。主要承担教学任务有基础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基础、土壤学、农化分析、仪器分析、植物营养学、农产品品质分析、水质分析、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土壤调查与制图、生态环境模拟与调控、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课程的实验实习。

2.创新实验基地软件建设

2.1师资队伍建设

参与创新实验基地教学实验的教师有29人,其中教授7人(其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其中45以上的教师6人;36~45岁之间的教师9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见表1和表2。基本形成了一支由省级优秀课程团队为主体,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队伍。同时,学院加强实验人员的配备,按3万人时数配备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实验技术人员的20%以上,中级职称占50%以上;每年安排实验人员到国内外先进中心学习培训,紧跟国内外先进水平。

2.2图书资料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为本实验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相关的图书现有5万多册,其中外文图书3000多册;订阅期刊78种,其中外文15种;另外还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时代圣典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SpringerLink、EBSCOhost、EBOnline、MGA、ElsevierScienceDirect等大型数据库。

2.3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建设

2.3.1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主要有:①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根据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践性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②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涵层次,努力拓宽受益面。全面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③建立健全的书面记录和档案、统计资料。分类专人收集和保管,由实验室主任进行检查、督促,作为重要的年度考核内容。④完善硬件建设,购买实验中心必需的仪器设备,进一步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⑤规划、建设现有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努力成为国内现代农业气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和业务示范基地。

2.3.2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要求:①实验教学实现层次化。基本实验项目应仅占所有实验项目的50%左右。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即基本实验、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创新型。年更新实验内容数达总数的10%。②建立相关内容和渗透的课程体系。以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为基础,充实综合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强化平时实验,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5%左右。建立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档案。③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完善校内和校外开放制度,承接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单位的实验申请。④每年组织有特长的本科生参与学生科研项目。

2.4校外实验基地建设

近年来,应用气象学院还积极与江苏省气象局农业气象遥感中心、浦口区气象局、江苏省农业资源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宿州市气象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慈溪市气象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建设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和业务培训。

2.5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学校、学院已经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践规章制度,包括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聘任制、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中心运行经费管理规定、仪器管理规定等,各实验室有实验室规则、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守则等管理制度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2)经费保障。校、院两级保障充足的实验建设经费,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改进和更新实验项目;(3)用地保障。在校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了应用气象实验教学基地用地,可根据实验基地发展和建设需要调整实验用地,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应用气象学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1],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应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厚基础、强实践、多层面”的原则,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4大板块构成[2],即利用基地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进行业务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科研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区别于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气象为农业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验项目的开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如下项目。

3.1基本能力训练的观测项目

针对应用气象本科教学目标,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基本能力训练一些项目,供大一、大二学生实验。主要项目有:(1)气象与大气环境要素的观测。掌握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因子和大气中一些气体成分的观测方法,各种传感器性能,仪器的安装要求和技巧,(2)主要作物生长发育形状和产量的观测。观测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的生育期、密度、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让学生通过设计不同取样方法,获得数据后,进而通过不同处理数据方法,发现不同抽样方案、不同处理方法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不仅加强学生观测能力的培养,并且做到对学生在观测工作中的严谨作风的训练,为学生在今后从事科研和业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生态因子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包括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的测定方法,其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N、P、K含量、pH值的测定。

3.2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

针对学生就业,开展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有: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气象科技服务、GIS与遥感数据处理。、土壤调查与制图、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肥力测定、作物生理指标测定、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种群的调查与数据分析。上述实验针对应用气象、农业资源环境与利用专业的学生就业进行系统的业务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3生产技术方面能力训练项目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和设施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生产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储备。开设实验项目有:作物病虫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的观测与研究、主要农作物丰产栽培管理生产环节实践、观赏花卉和蔬菜设施栽培管理技术实践、土壤配方施肥技术实践、园林植物(树木、花卉、草坪)的生产管理技术实践。上述项目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对象。

3.4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实验项目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让大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论文写作。主要培养学生在应用气象、气象农业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科研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和技能、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3,4]。

农业气象论文篇4

该同志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为了把自己培养成适应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坚持自修了普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等大、中专主要课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使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也迫使每个人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__*同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她于1982年考入辽宁省气象学校,1986年毕业;随后又于1991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专修农业气象专业,由此可见,该同志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学习是为了实际应用。经过几年来的学习、深造,不仅在专业理论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为她后来走上局长的重要领导岗位,带领全局人员开展气象业务和专业气象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同志于1993年任__*市气象局副局长,1997年任局长至今。

期间曾任__*市农委办公室主任。多年来,她在局长的领导岗位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是针对气象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一丝不苟地抓业务;二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扎扎实实地抓服务,身体力行,勤勤恳恳地工作,始终战斗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为了拓宽专业气象服务新领域,使气象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她大胆地改革创新,经常与各级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提合理化建议,并与当地农业、水利、林业、植保、农技及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把气象服务工作做到位,使之真正体现出气象工作服务于现代化大农业的特色。因此,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用户的好评。

主要工作业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素质高,成绩显著

1、20__年,因个人测报质量一直保持省市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在全地区测报技术竞赛和报表制作考试中荣获第一名。

2、20__-20__年期间,因完成的12种农气观测和物候观测中,错情率一直保持在0.0‰水平,在全省农气测报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第一名。

3、主持编写长达3.2万字的《__*气象手册》,包括:气候概况、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候、气象基本知识等重要内容,该书已成为__*市、乡、村和农业大户指挥生产和安排农事活动的科学依据,起到了参谋和助手作用,社会反响良好。

4、撰写了多篇科技论文,在省级科技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灰色关联度在水稻气候要害期鉴定中的应用》一书,刊载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__年23卷;《__*稻谷丰欠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一文,刊载于《辽宁气象》杂志20__年第3期;《试论__*冬季气象条件对CO2污染的影响]一文,刊载于《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__年第4期,并荣获首都北京精英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新世纪学术论文一等奖,同时获得入录《中国新世纪精英文库·科技经典》的资格证书。

5、撰写的《__*气象科技服务与大农业》一文,收录__*出版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一书。

二、积极开展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1、建立健全了气象专业服务体系,包括:农气情报比较评价分析、农气猜测预告服务、农业引种气候可行性评价分析、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服务等项目,撰写各种农业气象服务材料报告专题分析等600多期,累积4000余份。

2、典型服务事例

(1)为__*东荒农场撰写的《谷子制种农业气候条件鉴定及长期天气气候展望》专题报告,其中包括:谷子生育阶段气象指标,长期天气气候猜测、适时收获期猜测等内容,

使当年引种、制种获得成功,受到农场领导的赞扬和好评,并要求安装气象服务终端。

(2)与__*新特集团合作开展引种、试种科学试验,撰写了《84K速生杨扦插定植农业气象条件初步分析》专题报告,为该集团引进美国84K杨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提供了及时、主动的专业服务,使之获得引种、试种成功,新特集团初次尝到了气象服务的甜头,并慎重表示要建立小型自动气象站。

(3)《淡水养鱼与气象服务》一文,在__*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中一些技术要素、指标已被有关部门采用,通过对忠信渔场的现场服务,实验表明,渔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

(4)20__年3月撰写的《20__年玉米年景农业气象猜测预告》专题报告,专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大客户新特集团、东荒农场、预告年景为平年——平歉年,有发生春夏连旱的可能,建议提前抗旱播种保全苗。结果,采纳该建议的单位,成苗率高达98,比邻近个体农户成苗率高出48个百分点。

3、在__*同志的积极倡导下,20__年__*市政府成立了由公安、武警、气象、农业等单位组成的__*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主管农业副市长任总指挥,__*同志任副总指挥兼办公室主任,业务指挥中心设在气象局,姚局长负责技术培训和作业指挥。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几年来,__*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拨付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资金都在10-15万元以上。据统计,近几年防雹作业20余次,降雨作业10余次,由于预告准确,指挥得当,作业及时,避免或减轻了冰雹与干旱灾难的发生,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由于气象服务工作做得及时、热情、主动,确实在当地农业生产、科技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助手与参谋的作用,致使气象工作的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三、主持科研课题,提高素质,培养人才

从20__年开始,__*同志就积极努力筹备开展《__*市农业减灾气象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服务系统”)课题研究,并组织调研,于20__年4月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经她的多次奔波,终于通过了__*、__*两级科委的审查批准。20__年主持__*市政府重点科研项目《__*市农业减灾气象服务系统》,两年时间里共取得五项技术成果:(1)__*地区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评述;(2)气候资源的农业潜势评估;(3)气候资料的农业影响评价与猜测;(4)绘制了190余幅各类农业气候要素及影响评价40年的动态变化曲线图;(5)提出了__*市21世纪集约农业气候8点对策建议,并写出了35万余字的技术报告。成果通过了以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班显秀研究员和中科院应用生态研究所裴铁研究员为正副组长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并一致认为:“该项科研成果气候资料翔实,资料处理合理,气候模拟和分析方法科学,成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获20__年度__*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为提高局内人员的业务素质,带领全局技术人员主编了《__*气候与农业减灾》一书,共35万字,并公开出版。同时指导全局8名技术员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

四、积极争取地方经费,努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农业气象论文篇5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气象论文篇6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生产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74-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查找不足,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与从业人员交流,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还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国土面积2 566 km2,有耕地2.77万hm2,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 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 160 mm,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无霜期283 d,年日照时数1 114.2 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根据调查,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使得产销衔接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出现了挤压格局,缺少资金投入,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其中,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 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 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 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 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 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确保其效率,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 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 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了服务能力。

3.2 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 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 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套),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除此之外,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缺乏技术支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 建议

4.1 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 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 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延长预报时间,将超过3 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5 参考文献

[1] 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2011(1):3-4.

[2] 周福,谢慷,俞骆波,等.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2011(1):5-8.

农业气象论文篇7

关键词:相关概述;存在的问题;路径分析

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产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它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但还会使农作物遭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和破坏,这时气象服务则显得尤为重要。气象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恶劣天气对农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发展的限制,气象服务自身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使气象服务更好地运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相关概述

1.1气象服务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

对极端天气的有效把控有利于减少损失。在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增长,随之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设施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作物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但还是避免不了恶劣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能够将气象服务准确有效地利用到设施农业上,这将是非常有利的。

1.2对设施农业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

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还是会受到一些天气状况的影响。例如暴雨、暴雪、寒潮、台风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造成影响。暴雨会淹没一部分农作物;暴雪则会压断农作物,使农作物冻死或冻伤;寒潮则会冻死农作物;台风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2气象服务设施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气象设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将导致气象预告的不准确、不精确,使农户对恶劣天气不能做出及时预防,最终使设施农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气象设备存在着老化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把控,才能使其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2.2对于较长时间的天气不能准确把控

气象预测只能做到短时间内的天气预测是比较准确的,这对人们的生活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是要想为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则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必须使气象服务能够对长时间的天气预测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因此,这项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2.3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区的限制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都不一致,因此,气象服务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得到完善和统一,从而使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这严重限制了气象服务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升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路

3.1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关于提升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使其能够真正的服务于设施农业,不是靠个人或者普通群众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的,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气象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气象服务设备,替换老化的基础设施。其次,进行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将气象服务更好地运用到设施农业中去。最后,政府应该利用自身的职权和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发挥各部门的独特优势并加强其有效配合,以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

3.2提升群众的知识素养

现代社会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群众来进行的。因此,提升群众的知识素养十分重要。应该委派专门的科学人员对人们进行专业的知识讲述,主要是对如何有效的防治灾害,如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教授。只有政府进行相应的技术更新,人们不断的同步跟进和学习,才能提升群众的知识素养,才会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效发展。

3.3服务要具有针对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不能将整个气象服务都运用于全国各个地区,应该进行相应的区分,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它们无论在地形地貌还是气温差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不应该将两者混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因此,在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其分开来看,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气象服务,这就意味着要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设施和科学技术人员。

农业气象论文篇8

1918年9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继承《北直农话报》、《农话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农学月刊》,校长郝元溥在发刊词中写到:“农学之设,欲人重农,法理既得,实施是从”[3]。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见藏1~19期,除18期和19期间隔一年八个月外,其余均按月出刊。现见存的19期《农学月刊》出刊时间集中在1918年9月至1921年10月,共开设了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农事丛谈、成绩报告类、调查类、试验类、学校行政类、农家余兴等10多个栏目,每期设五六个栏目。相比较《北直农话报》,在栏目内容上主要以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为主,在学术上由过去译介东瀛农学为主,转而引进西方农学,同时也有“农家余兴”类通俗栏目,可以应答质问。其交流互鉴、发表成绩、联络农者、助农事改良的初衷没有变,可以说月刊的规范性增强,已经初具现代农业科普类期刊的特点。如:“论说类”刊登了“世界四大养蚕国之比较及其将来”、“论农业不发达之原因”、“我国林业不进步之原因”、“农业为富强之母论”、“种植美棉说”等50多篇文章;“著述类”刊登了“夏秋蚕饲养法”、“制丝论”、“作物通论”等;“报告调查类”刊登了“法兰西农业教育记略”、“调查保定闫梁村银条菜报告”、“调查满城一亩泉之荸荠报告”、“赴易县造林实习报告”、“试种各树种子成绩报告”等;“学校行政类”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广告”、“毕业生名籍表”、“公函件”、“决议案”、“致日本各场会之谢书”等。《农学月刊》第三期还以专辑形式报道16周年校庆暨农展会的情形。“”前后,全国农学期刊不过六七种,北方仅有《农学月刊》、《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出刊3期)和《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丛刊》(出刊1期)3种,《农学月刊》也是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唯一连续出刊的期刊[4]。因此,《农学月刊》不仅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农业教育、科技思想传播方面作用独特,也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强调法理结合,增强指导生产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开设学校行政类栏目,介绍和宣传学校的管理政策、制度、重大活动信息,探讨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河大农刊》、《河北农学丛刊》:研究农学,促进农业改良

1921年2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河北大学,改称农科。1928年7月,河北大学农科创设推广部,专事推行农业新法于乡间,12月,推广部发行半月刊《河大农刊》。至1929年8月共出刊14期,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见藏2~10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6~10篇文章,内容以论说、方法技术、成绩报告、校闻为主。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法———农家副业”、“甘薯之收益增进法”、“作物病之普通预防法”、“果品贮藏之要诀”、“劝各县提倡农民施用肥田粉”、“农场简章”、“气象观测月报”等等。在多期农刊扉页上刊有学校森林苗木价目表、农场售品所出卖物品价目表。其中,森林苗木包括合欢、侧柏、黄金树、美国白杨、橡树等19个不同年份的品种;种子包括果树、森林、花草、蚕种、桑种等60多个品种;所售农产制造品有番茄酱油、葡萄酒、果酱等。《河北农学丛刊》是河北大学农科农学研究会(当时共有会员68名)于1929年12月创办,系不定期刊物。内容分论著、译述、调查、讲演报告、质问应答、会事记载等。第一期见藏于南京图书馆,八开本140多页。任孟龄在发刊词中写到:“欲依照各种学理,体察本地情形,一一研究实验,俾渴望新学理新方法之农民,将此研究应用于实地,而对于农校之意义,亦不至于终于误解”[5]。在第一期刊物“论著”中刊登“人造肥料之研究”、“白僵病菌在蚕体内寄生之状态及组织病变之研究”、“蜂群屋外越冬法”等7篇文章,还配有照片和画图,论述详尽;“调查报告”刊登“定县东乡普通作物之调查报告”等3篇报告;“专载”中刊登“省政府令建设厅颁布的农业推广规程”、“农场工作摘录”等;“问讯”中登载了答复2个农友的一封信。

三、《河北通俗农刊》、《农民须知》:叙述科学事实,介绍农林技术

1931年9月,河北大学停办,农科改组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通俗农刊》创刊于1934年12月,为季刊。院长薛培元在发刊词中写到:“叙述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以期促进农林科学常识;介绍科学的农林技术,以期普遍采用;披露农业现状,藉贡蒭议”[6]。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1~4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文章14篇左右。现存4期刊物刊登的文章篇幅较长,见地深刻,不乏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农学大家。如:当时被称为全国园艺三杰、园艺系主任谌克终教授先后发表“谈我国的园艺”、“果树漫谈”、“河北省果树的重要害虫及有效防除方法”等文章;农学系主任孙醒东、林学系主任邵维坤、育种专家杨允奎、化学专家余兰园等都纷纷撰文。每期《河北通俗农刊》上均刊有学校管理、行政类内容,现存4期中,分别刊登有:省政府委员梁子青在学院大礼堂的讲演稿———“河北省立农学院之使命”、“本院史略”、“本院过去3年度之经常支出决算报告表”和“本院暑期学生实习规程”。1936年6月,省立农学院《农民须知》社开始编发《农民须知》半月刊,免费发送、交流。以“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业改良”为宗旨[7]。至1937年6月,共编发4卷24期,现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二、三、四卷计17期。《农民须知》为32开本,每期20多页,主要刊登一些实用技术,文章短小精悍,深受农民和交流单位欢迎。如:江苏吴江县图书馆在回函中写到:“惠赠定期刊物《农民须知》,深纫厚意,当即陈列阅览,深得阅者赞许”[8]。当时,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题词,宋哲元题词:图绘幽风;魏书香题词:稼穑领师;李书华题词:稼穑先声。《农民须知》也刊登学院杂闻类内容,包括院长的新年致辞等。同时《农民须知》社还在刊物上刊登启事,开展一些服务项目,包括:介绍简明农业知识;解答一切农事问题;代购优良苗木种子;代购各种农具;代购优良鸡种、猪种、蜂种;代购各种杀虫药剂;代购各种化学肥料,等等。

四、《气象季刊》、《河北农林学刊》、《园艺季刊》:研讨问题,相互砥砺

1932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气象观测所创办《气象季刊》,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见藏1932—1936年出版的第一至五卷计20期。院长薛培元在弁言中写到:“保定有气象观测之记载自民国二年始。任斯役者,即本院前身之农业专门学校……本学院成立继续前功,以普及农用及增高效率为旨,以每日观测所得,刊印成册,汇为季刊”[9]。1913年气象观测仅有气压、温度、风向、雨量、湿度5项,1924年观测事项增至10多项,报青岛气象台、济南建设厅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其总结果以年刊宣布。1933年始,《气象季刊》既刊有保定每月天气概况,又有详细记载每天各项气象数据的月报,并形成各要素变迁图,以利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1935年5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出版委员会创办《河北农林学刊》,不定期出版。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创刊号)。学刊没有发刊词,主要发表学术著作,如:第一期发表了孙醒东教授撰写的“华斗花不孕情形之新发现”,杨允奎撰写的“对于平均数之偏差法一新公式建议”、“论数种测算试验误差方法之应用”,华兴鼐翻译的“棉及其亲属细胞之探讨”,路保青翻译的“雏鸡先天颤抖之遗传研究”等理论文章。1937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园艺系同学会创办《园艺季刊》,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第1期(创刊号)和第2期。园艺系主任谌克终在发刊词中写到:“以师生素日研究译辑之所得,汇刊成册,公诸社会,从此相互砥砺。俾资贡献,庶不致有负国人之殷望也”[10]。季刊16开本,每期130~160页,创刊号配有11幅园艺作物新品种插图,形象生动。主要刊登园艺科学研究、调查、报告和译著文章。在刊物封底还在有书、刊讯息,如:在第一期刊登了谌克终教授著作———《果树园艺学》、《果树剪定》的书讯。

五、结语

农业气象论文篇9

关键词: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气象部门正由单一的观测向为农服务而转变,大城县气象部门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1]建设,坚持气象服务“三农”,取得了较好成效。大城县2014年被确定为“三农”服务试点县,但气象为农服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量是大城县气象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气象部门要在气象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力支撑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气象为农服务内涵的核心是“两个体系”建设。

2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

2.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2.1.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大城县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城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城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2]。

2.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2007年起,大城县394个行政村的书记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随后,逐步完善了乡镇、村街、中小学校、种植大户等信息员队伍,队伍人数达到1000人,解决了天气预报最后1km的问题。

2.2 农村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2.1 初步建成雨量自动收集站网体系

对小区域的降水等天气现象实现了加密监测,为当地政府决策当好气象参谋。

2.2.2 稳步开展气象为农精细化预报服务

2008年9月,建成可视会商系统,实现了省、市、县3级视频会商。2014年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

2.2.3 联合成立“专家联盟”服务当地农业生产

2011年,大城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联合成立“专家联盟”,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天气与农业生产信息交流,组织会商、编制和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对本地农业气象小气候进行监测。

2.2.4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大城县建设完成了12个乡镇和4个村街气象信息服务站。不仅实现了通过电视、广播、电话自动答询等传统手段气象信息,还通过微信、微博、气象网站等及时,并分别与县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建设合作协议》。

2.2.5 不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大城县现在已有流动作业点3个,车辆、人员配备齐全,对促进大城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5月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2.2.6 逐步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宣传的力度,印制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图书5万套,使广大农民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信息员队伍发挥作用不足

农村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担任,有以下不足:村支书大部分年龄老化,很多人不及时收看手机短信;有些村支书对农业生产关心少,使得许多真正需要的农户得不到气象信息。

3.2 气象服务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气象部门正处于转型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能力支撑明显不足。大城县处于部门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态,而且没有一个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平台,制约了县级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提升,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3.3 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缺少针对性

农户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所种植的作物在关键期的服务需求,例如有的用户对风比较关注,有的是测重光照,但现在大城县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比较缺乏,对农业服务作用不大。

4 如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3],要把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做为重点,要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来抓。

4.1 创新机制,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4.1.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将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信息服务站纳入地方考核,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建设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将气象信息站与原有的其它为农服务站点结合,继续深化部门合作,推进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资源共建共用,推进气象部门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由单一气象信息服务向综合发展。

4.1.2 加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布局

大城县区域内有3个冰雹带,但在这些易出现冰雹、大风的地带上,却没有任何观测设备,这就使得服务出现被动。要考虑在经常出现灾害的地方布设仪器,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有作用[4]。

4.2 突出重点,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1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指导性

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规范预警信号;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灾害防御工作提供针对性、可用性更强的预报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水平。

4.2.2 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深入基层听民声,结合需要做服务[5]

在关键农事季节,将气象服务及时传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农户提出的要求订制专业服务,使服务真正走入到田间地头。加大力度培养既懂气象、又懂农业,还能将两者很好的融汇贯通,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科技人才。

4.2.3 对大城县容易出现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等进行分析,从而对大城县农业气象灾害做好区划,给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6]。

5 结 语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了解农村农民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其需求,因此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针对性地拓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服务方式要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

参考文献

[1]周娟娟.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2,32(05):148-148.

[2]李莲康,李连荣,娄方群.浅谈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10):143.

[3]矫梅燕.键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05):56-57.

[4]高胜利,林敏,金苏微,等.农业气象服务更新的几点探讨[J].现代农业,2008(02):30-31.

[5]王春远,邹积慧,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2013(06):134-135.

[6]周长江,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198-199.

农业气象论文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三农气象服务;农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1 “三农”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是一个与天气有很大关系的产业,由于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条件之下,一定会受到土壤、植被、气候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气候了。人们俗语中提到的靠天养活,讲的就是这个浅显的道理。由于气象跟农业生产有很紧密的关联,所以我国一直把农业的气象监测和预测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气象灾难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年内,中国的南部地区和美国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南亚地区出现洪涝,亚洲和南美洲多国暴雨频繁。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农业的气象发展,并且不惜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科学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也一直关注着此项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史以来湖北省就被国人誉为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壤和自然天成的自然条件使得湖北省的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居高不下。解放后,人民开始致力于养殖业,和农业一起发展,推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问题也逐渐热门起来,下面我们就我国的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1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们现在对待和应付气象灾害的观念和手段很落后。即使说,当前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当前的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适合的,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严重的对我省的农业稳定生产、农民的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且甚至影响到全国的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在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付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非常落后,手段还非常有限,而且这些灾难特别是洪涝灾害在一般情况下不可避免。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大力提倡减少灾难发生、改变养殖模式和调整比例,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提高生产,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

1.2农业的发展战略中对气象服务的重视不够

而且有很多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事情总会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还很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1.3当前的气象不能和农业生产充分结合起来,以至于导致农业生产的脱节

农业科技含量的逐渐提高,而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变得日益明显,而且对于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要也必须是全方位的,并且农业气象是一个和很多学科都有关联的学科。只有很少量的农业气象预报仅供农业的决策部门来决策,个性化、专业化的农业预报和情报的服务还很少,农业气象的科学技术专利还不是很多。而且可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情报服务也很少。在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各个环节的把握不够,存在诸多的变化因素。因此,把可以和农业知识联系到一起,是农业气象发展的原动力。

1.4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水平还不是很高

比较具有个性的农业气象服务还不是很多。气候的变化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很不好控制。而且气象服务对异常天气气候的探测网还不密,探测手段和预测水平还不高,对农业气候资源以及对于天气的预报准确性不够高,提供和预报天气的设备很有限。所以,我们要在传统的天气预报基础上加强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功能。引进气象新科技,加大预报信息网络的覆盖,加快气象建设的脚步。

2 改善“三农”气象服务的对策和措施

新世纪新时代的到来也影响了环境的改变,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种种自然灾害的来临让农民倍感压力,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因此,及时的灾害和极端天气预警等措施需要服务于农民朋友,把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也是首要任务,以准确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朋友们用科技武装保护自己的田地,提高防灾防害的意识,以科技的手段面对种种问题都是首要的责任。

2.1改变“三农”气象服务的观念不可以只是关注生产气象的服务

更要加强生活服务的建设。逐步加强农村气象系列化服务,不只在一个方面做文章出对策,对农村各项工程建设开展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促进农村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和完善的服务系统建设。

2.2农村气象监测网点以“细致化、自动化、全方位”的思路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稳步速度建设农村气象监测站网络。建设农作物、森林场、经济林以及农村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等特殊气象观测站点,开展对基本气象信息的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监测,成型综合监测体系。

2.3气象服务信息机制需进村入户进入每家每户

让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做好“三农”气象信息的推广,以推进气象服进村入户。另一个方面要深入探索稳步市场营销的机制,不增加农民们的负担的情况下,采用各种形式建设气象信息快速直播通道,多农民需要的实时天气预报预警、气象农田知识、短时间多方面信息联发。

2.4协调农村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体系与突发公共灾害应急体系相适应

完善农村气象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实现气象部门对灾害问题的响应。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完善体系的软硬件,更要加强注意在农村气象监测系统、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而且要全方位考虑气象服务需要,多在灾害易高发地区、重点地区设置必要的监测站和传输通道,确保应急服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进一步加强做好灾害防御措施。

3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行业,它的发展关系我国的人民温饱问题和一些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三农气象服务是为其提供根据的最有效途径,所以保证三农气象的准确性,提高服务水平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梁潇云,任福民.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J].气象,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