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建设工作机制十篇

时间:2024-03-13 17:03:49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1

摘 要 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强地方财政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地方财政支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物质基础。本文就加强当前地方财源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加快 财源建设 思路 对策

财源建设,是一个经济学范畴,通俗地讲就是财政来源建设,也就是一级政府根据多种财源构成的分析,进行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财政效益的一种建设行为。财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扶持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最终形成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经济和财政的良性互动。

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强地方财政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地方财政支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物质基础。

一、当前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当前,政府(财政)投入已逐步退出一般竞争和经营性领域,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成为财政改革的基本取向。财源建设是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其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捉襟见肘的困难,壮大财政增收基础,必须把财源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今后一段时期加强财源建设的思路应为:树立财源经济思想,以财源建设为纲发展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扩大财源为最终目的展开,项目优劣看效益,优先发展看利税,贡献大小看税收,街道发展看财力;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稳定提高基础财源,大力发展骨干财源,积极发展群体财源,不断培育后续财源,逐步建立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财源基础,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财源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分税制的要求,树立公共财政观念,今后财源建设要实现“五个转变”,即:逐步由扶持生产向培育市场转变,由资金投入向政策引导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重在服务的间接管理转变,由培植主导财源向加强基础财源转变,由置身前沿的主导地位向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转变。

今后财源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提高效益原则,财源建设首先要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质量,以提高经济对财政贡献率为主要目标;二是宏观调控原则,要以市场手段为主,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利用财政资金、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扶优扶强,集中发展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三是综合协调原则,把财源建设放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局中考虑,区街道联动,银企联手,共谋发展。同时,加大征管力度,使财源建设的成果充分体现出来。

二、财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抓好财源建设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前提。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广泛培植税源上,无论行业、所有制、隶属关系的企业,只要有利于加强财源建设,有利于拓宽税收渠道,有利于营造经济后发优势,就要大力扶持,集中精力去抓,积极促进“属地经济”和“税源经济”的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区的思路,积极推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在生产性支出中,注重发挥好财政资金的“酵母”和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参股、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突出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启动和吸纳社会资本;并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此作为财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切入点。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经营、集约化经营之路,推进产权出售企业向股份制经营转化,全面焕发企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牵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养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经济发展后劲。要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要重点扶持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的民营科技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与转化,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三)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

针对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不但要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从而使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应紧紧围绕总部企业、商贸物流业、新型工业等支柱产业,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四)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道财源

一是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街道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道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给其得大头的分成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各街道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要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要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可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五)优化发展环境,培植新兴财源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调节经济、社会管理、宏观调控和提供服务上来,努力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是要用足用活区街体制,广泛培植税源。二是政府各部门要增强抓财源、为财源建设服务的意识,把部门业务工作同培植税源、壮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转变工作职能,拓宽工作视野,提高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地帮助私营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协调工作,坚定纳税主体在辖区安营扎寨谋发展的信心。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2

一、我区财源结构现状

纵观开发区从二0__年上划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短短五年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强项目建设,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由二0__年的770万元,到今年的4005万元,增长了5倍多,平均年递增52%,高于全市平均增长,财政支出由二0__年的1075万元到二0__年的4556万元,增长了4倍,平均年递增4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起先的5%到现如今的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一个起步稍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级开发区,我们肩负着未来创新财源建设的重任,几年来我们努力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的财源建设摆在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发区财源建设已初见起色,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建筑业、房产业营业税占据主导地位。在“项目立区”发展战略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下,项目建设有了很大突破,调查统计,几年来共引进项目109个,出让土地272.66公顷,这五年,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建筑业及房地产业营业税由20__年的33万元,增长到20__年的1367万元,增长了41倍,营业税是地方分成比例最高的,与其他税种相比,营业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成为开发区地税收入的主体税种。20__年营业税收入1367万元,同比增长94%,占地税收入的62%,占开发区税收总数的34%。与市直相比,建筑业营业税所占比重比高出市直8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我区的税收结构与市里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调整税收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建筑业及房产业营业税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总体税收的提高,但建筑业营业税对一个地区而言,不是长久而稳固的税种,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土地的减少及土地政策的紧缩,在未来几年内建筑业营业税将出现一个低落期。

2、重点企业发挥了主要作用。从收入情况看,冀东机电、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宁强光源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__年以上企业分别纳税109万元、71万元、47万元,同比增长61%、129%、68%,增强了区域财源后劲,带动了开发区税收的提高。

3、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全区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民营经济由弱变强逐年壮大,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增速明显高于财政平均增幅。截止20__年12月底,全区私营业户达到120多户;注册资金1.4亿元。民营经济缴纳税收1949万元,同比增长80%。

4、招商引资拉动了财政增长。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财政增长的重中之重,以项目的大推进拉动财源经济的大发展。调查统计,计划总投资亿元的7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中有投资1.8亿元的__x祥图羊绒制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冀鑫棉业贸易有限公司和中金诚信纸业有限公司等,预计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区内税收的增长。

二、存在问题

由于高新区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开发区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二0__年上划时确定的财政体制中区内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的收入未纳入开发区财政,如宝力橡胶、中铁建等,影响了高新区的财力。2、支撑财力增长的骨干企业少。各个企业总量小,骨干税源少。截止20__年底我区税收超过一百万元的企业只有5家,五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企业只有4家,在第三产业上,如果没有新的重点项目上马,三产税收将是财源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薄弱环节。?3、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近两年来,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为31%,今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5.02亿元,同比增长32%;而全区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近两年平均增幅为20%,财政收入增幅较投资增幅低11个百分点,财源建设投入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尚在建设期和生产初期,实现的税收很少。4、受高新区管理体制制约,其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一般不纳入当地市政发展规划而安排投资建设资金,高新区的征地、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配套工程资金大都靠自筹解决,造成高新区负债较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投入和开发区发展。5、工业化、城镇化制约因素增加。突出表现在我区工业基础较差,企业规模较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尤其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严格了项目、金融资金和土地等审批,使我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受到土地等因素的制约。

三、调整财源结构,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往往决定着一方经济的盛衰,一些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虽然工业在我区目前不属于主导产业也不属于主导财源

,但是第三产业若没有工业的发展做基础,其财源一定难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要突出工业经济,提升财源基础和骨干财源要树立发展工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生财思路,将工业项目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要地位给予支持。搞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强力招商,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努力培育强劲的骨干和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区工业企业规模小、总量少、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与此相关财政还应重点支持与工业项目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路北工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大力支持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充分调动全区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工业的发展,更好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第三产业财源经久不衰的良好局面。

2、创新财源建设的所有制形式。党的十六大指出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在全区的经济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八成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区的贡献功不可没。要确立非公有经济在我区的主体地位,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一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现公平竞争。二要顺应国家投融资体制的要求,把投资主体让给他们。三要在安排财政性相关资金时,对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实行无歧视政策。四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为非公有制企业搞好后勤保障,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财源建设要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抓财源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不光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务,尽管有些地方财政部门使出浑身解数,终难形成气候。究其原因就是:财政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综合反映,经济工作的发展与否,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而由财政单个部门去抓财源建设,势必势单力薄。我们可用行政手段明确管委会区属各部门抓财源建设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组织上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的群体意识;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优先抓财源建设的主体意识;从行动上体现认真抓财源建设的自觉意识。通过政府行为,有力推动财源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强抓招商引资,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实践证明,发展区域经济,不抓项目就是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要树立“引进资金、项目就是引进新财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快速膨胀规模。一是发挥好现有优势,整合现有同类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二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要把引进“大、高、外、名、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工业和外资项目。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努力解决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圈而不建”的问题,力争培植更多更强的区域经济支撑点和财政增长点。三是发展旅游业,增强开发区的外在吸引力,重点打造怡水园的的品牌效应,以其为依托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区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3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从我市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破解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二)改革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坚持制度创新,依法推进;坚持广泛动员,公众参与。

(三)目标任务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稳定多元和持续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服务高效的市、镇(乡、办)水利服务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根据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在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的基础上,突出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水循环自然特点,覆盖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各管理环节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强化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水资源保护。

(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内容1、深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以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明确职能职责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水务管理体制。

(1)完善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机构。按照“水务一体,城乡统筹”的原则,整合现有涉水行政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市、镇(乡)两级水务管理体系,负责统一管理全市范围内城乡涉水事务。

(2)整合行政职能。合理设置水行政主管部门内设、二级机构,将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及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职能调整归并,探索实行集中管理。

(3)理顺职责关系。水务管理机构要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大统筹城市和农村水务发展力度,不断提升城乡水务公共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新的职能交叉和权责不清问题,逐步建立现代的水务管理体制。

2、全面加强流域管理

按照上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推进湘江流域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涟水、孙水、湄水流域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流域管理规划,理顺相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尤其应建立以下方面机制和制度:

(1)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制度。实行流域用水总量统一控制,建立流域乡镇、办事处及行业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实行流域纳污总量控制,从严核定各水功能区纳污容量及限排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实行用水效率控制,根据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实行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

(2)流域防洪与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流域内中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按照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度方案实施统一调度。

(3)河道采砂管理机制。实行政府主导、水利主管、交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配合的河道采砂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切实维护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4)占用水域审批及补偿机制。加强水域保护,严格规范占用水域行为,严禁违法占用河道、湖泊、水库、山塘等水域。

(5)水行政执法机制。健全水行政执法机构,加强队伍和执法装备建设,推进实施水利综合执法,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3、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协调机制

(1)建立水功能区划机制

按相应分级管理权限,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全市河流进行水功能区科学划分,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水功能区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应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原则上每5年调整一次。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水污染防治、城市建设中相关涉水行为都要与水功能区划相协调,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应向社会公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功能区管辖权限在水功能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

(2)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机制

实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功能区管理权限,根据批准的最小流量及水功能区水质要求,严格核定水功能区的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开展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基本依据。

建立健全水功能区监测机制。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对水功能区水质、水量实行同步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要求,应当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并向环保部门通报。

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在河湖库新、改、扩建入河排污口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设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有关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意见及时抄送环保部门,作为环保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依据。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入河排污总量超过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不再批准新、改、扩建入河排污口。

(3)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划定、核准、公布饮用水水源地,加强水源地建设和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水源地水量、水质的监督管理,实施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有效监管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保障河流最小流量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保水源地水量、水质安全。

(4)建立水资源安全协作机制

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等部门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处理相关问题。

建立枯水期水资源调度会商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对用水、排水和水源的统一调度进行会商。

建立水资源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水资源宣传,提高公众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向社会通报水资源保护信息,接受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行动。

三、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目标通过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水利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改变目前水利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

(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1、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1)保持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自2011年开始,以年度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数据为依据,市、镇(乡)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水利建设投入的增幅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步。市、镇(乡)两级财政要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泵站改造等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镇(乡)两级财政设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规模。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专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严格执行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

确保足额征收。从当年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从地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中提取3%;从河道采砂权出让价款、政府出让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取得的矿业权价款中提取3%;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按不低于15%的比例划转水利建设基金;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除个体运输户外),按生产、经营收入的0.6‰缴纳水利建设基金;个体运输车(包括客车、中巴车、手盘拖拉机等),10吨以上货车每台每年征收400元,6-10吨货车每台每年征收300元,4-5吨货车、中巴车每台每年征收250元,4吨以下货车、微型车、农用车及出租小车,每台每年征收120元,手盘拖拉机及三轮车每台每年征收60元。

严格使用管理。市人民政府成立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水利建设基金征收管理办公室,开设水利建设基金专户,办公地点设市水务局,负责水利建设基金筹集、管理的日常工作。水利建设基金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基金使用结构为:50%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20%用于应急度汛及教育科技。在水利建设基金中,可以安排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财政、发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拨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3)充实、完善水利规费征收政策

强化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保证足额征收,并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水资源费使用管理办法》,将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

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完善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强化征管措施,并严格执行。

提高河道采砂管理费征收标准,以征收促管理,控制河道砂石采挖行为,保护河道安全。

强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加强征收环节管理,提高征收效率,为河道工程修建维护提供资金保证。

2、建立水利建设多渠道投入机制

(1)按照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报其帐的原则,将发改、农开、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国土资源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作用。

(2)驻乡镇、办事处市级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整扶贫、挂点负责所驻乡镇、办事处、村组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中型水闸和泵站建设、小流域集中治理等工作。

(3)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个人及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小型水利工程,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本以股份制、独资、合作、联营等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或准公益性水利项目经营性部分的投资经营及管理,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3、建立农民兴修水利激励机制

(1)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筹资筹劳

市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用于农业生产的山塘水坝等小型水源工程、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小型泵站、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对村组集体、农民个人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给予补助,实行“民办公助”。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投向水利建设

按政策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3)维护农民筹资筹劳建设水利工程的的受益权

村组集体、农民个人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筹资筹劳为主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筹资筹劳主体所有。

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一)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根据我市市情、水情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制度完善、监管有效、市场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

(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1)大中型水利工程试行工程总承包和代建等建设管理模式

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在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总承包、代建制、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新的建设管理模式。

大中型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水闸、灌区、堤防等)的加固改造、续建配套,原则上以原管理单位为基础组建项目法人,全面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2)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实行集中管理

本市区域内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的重点为中小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这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本市区域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建管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实行工程项目统一、集中、重点管理。

各乡镇、办事处要在建管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成立相应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各自辖区内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的“四通一平”工作,并为施工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等基本工作条件,协调处理施工期间发生的矛盾纠纷,负责清除施工范围内的农作物、林木和违章建筑,依法打击“三强”等违法行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各挂驻乡镇、办事处市级领导要带领所分管、联系的市直单位,结合建管中心确定的年度施工计划,包干负责国家和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水利项目建设任务,确保水利项目如期顺利完工。

(3)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

统一编制规划,加强组织指导。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发改、农业、国土资源、农业开发、移民、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以及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农民群众的意见,科学合理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乡镇、办事处及乡镇、办事处水利站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市有关部门的委托,按照规划确定的项目,组织、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自主组织建设,实行民主管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村民自建、民主管理的建设管理模式,原则上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受益农户自主建设。

建立监管制度,强化政府监管。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市水务、农业、国土资源、农业开发、移民、扶贫开发和发改、财政、监察等部门共同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管理。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1)明晰工程产权

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搞活经营权,转让使用权,拍卖所有权,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实现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

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其产权归个人所有。

受益农户较多的非经营性工程,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协商解决出工、出资及水费计收、用水管理等事务。

经营性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可以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如国家对工程建设予以补助的,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由乡镇、办事处水利站参与经营管理。

社会各界资助捐赠所形成的工程资产,按照资助捐赠者的意愿进行产权划分。

(2)明确管理主体

大中型水利工程。按上级有关规定,由省水利厅、市、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分级管理。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堤防工程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堤防管理机构或乡镇、办事处水利站负责堤防工程的具体管理与维护。

跨乡镇、办事处和影响城镇、交通干线、军事设施、工矿、学校、人口集中区安全的重点小型水库,由主要受益区的乡镇、办事处负责管理。其它小型水库由乡镇、办事处水利站、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建立小型水库管护员制度,逐座水库落实管护员和管护责任。

跨村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乡镇、办事处水利站负责组织维护管理;不跨村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以承包、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的,由经营者负责管理,经营者必须确保其灌溉功能和防洪安全。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分类确定水利工程性质,公布公益性、准公益性工程名录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名单,建立并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

水库、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的防洪和运行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逐项明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单位防汛和运行安全责任人及其责任,并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告,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3)落实管护经费

继续将市财政承担的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包括新建水管单位)“两费”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资金,巩固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每座小型水库按照不少于一名管护员的标准落实管护员补助,小型水库管护员补助纳入市财政预算,小型水库管护员的聘任,应坚持“以钱养事”的原则,签订管护责任时间内的责任书,不签聘用合同,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补助政策。

(4)健全保护机制

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依法划定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明确管理和保护权限,设立保护标志,有效保护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

五、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

(一)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目标健全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职责职能,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水平,为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主要内容

1、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

(1)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市级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办事处水利站的职责分工,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好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新进人员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现有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人员必须考试考核、竞争上岗。

(2)强化服务职责

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逐步达到70%以上,公益性人员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切实履行农村水利公益性管理服务职能职责,组织和指导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及维护、防汛抗旱、水利科技推广以及农村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等工作,具体指导各类企业、个人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展农村水利服务,参与协调农村涉水事务、协助水政执法与水法规宣传等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

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不得调进、任用“自费编制”及其他挂靠收费供养的人员。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基层水利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对基层水利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人员培训费用应列入市财政预算或者在水利基金科学技术研究费用中列支。采取优惠措施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制定人员分流的具体措施,多方筹措资金,采取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分流人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1)确定组建形式

各地要按照“积极稳妥、注重实效、政府指导、农民自愿、自主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原则上以“一村一会”的形式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也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采取一库、一塘、一堤、一厂、一站一会及以水系、渠系为单位等形式组建。

(2)明确职责任务

农民用水户协会统一管理田间用水,组织用水户建设、改造和管护农田水利设施,合理确定用水调配方案和水价标准、解决农户之间的用水矛盾,及时向用水户收取水费,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长效运行。

(3)规范运行管理

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制订并经过用水户民主讨论通过章程以及用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和办法。民政部门要简化程序、减免费用、主动服务,大力支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4)健全监管机制

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涉水事务、财务状况、人员聘用等都要公开透明,接受用水户、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办事处水利站的监督。要定期向会员报告工作,设置公告栏,向用水户公开水费标准、用水量、水费收入与支出等情况。

六、水价改革

(一)水价改革目标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合理用水,推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水价改革主要内容1、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核定农业供水水价

按照管理权限,由物价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大中型灌区供水水价。末级渠系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灌溉范围水价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镇、办事处水利站指导下,按民主协商一致、切合实际的原则自主核定。

(2)加强水费征收管理

改革水费计收机制,建立并完善国有水利工程加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计量收费、规范有序”的水费计收体制。国有水利工程水费由工程管理单位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采取“代扣”的方式征收;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用水户的用水需求,应该与供水单位签订供水合同,负责水费征收管理,并依据核定的水量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

(3)实行农业用水补贴机制

按照政府承担或补助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合理确定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补助标准,降低农民水费支出。

2、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改革

(1)科学核定农村居民用水水价

按照“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对于日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由物价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权限开展成本测算,科学核定农村居民用水水价。其他集中供水工程水价,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受益农户协商确定。

(2)完善水费计收方式

农村供水工程实行计量收费,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定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办法,采用多阶梯式水价,实行用水定额管理。

(3)实行税收和电价优惠政策

根据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运行实际情况,实行税收和电价优惠政策。工程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工程运行用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

七、水利改革的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思路上述改革涉及面广,操作复杂,政策性很强,各级各部门必须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改革机制,力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的体制机制。

(二)组织机构成立市水利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分管常委或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水利改革工作的实施。同时,市委、市政府各分线主管领导、市四大家挂驻乡镇、办事处领导要指导、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成立水资源体制改革、投融资及水价体制改革、水利建设和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工作小组,负责上述改革的具体实施。

(三)时间安排改革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和巩固与深化阶段。

1、准备阶段(2011.3~2011.11)编制水利改革实施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印发。

2、实施阶段(2011.12~2014.12)统筹安排、分工协作、重点攻关,通过3年的时间改革攻坚,本方案各项改革重点内容取得实质性成果。

(1)第一年(2011.12~2012.12)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健全水务良性运行机制(由市编办、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负责落实);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负责落实);建立水资源安全协作机制,建立水利与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枯水期水资源调度会商制度(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负责落实);建立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建立市、镇(乡)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水利建设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同步的机制,明确中央投资或中央补助项目市级配套资金比例(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市、镇(乡)财政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出台市财政从土地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制定出台《市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市直单位结合建整扶贫、挂点包干负责水利项目的相关制度,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行民办公助,建立稳定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来源,加大奖补力度(由市财政局、市农办、市农经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局、市法制办负责落实);按要求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出台全市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由市水务局、市农办、市民政局落实);农业集中供水工程实行税收和电价优惠政策,工程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工程运行用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由市物价局、市水务局、市电力局负责落实);明确农民筹资筹劳建设水利工程的产权和受益权(由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全面理顺市水务局、各乡镇、办事处水利站管理体制,并完成定编、定岗、定员工作(由市编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加强乡镇、办事处水利站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教育培训机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健全考评机制(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基本完成,由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和相关乡镇、办事处负责落实);完善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保障机制,市级财政将水利站人员工资、补贴和日常办公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并落实乡镇、办事处水利站人员的社会保障(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人社局负责落实)。

(2)第二年(2013.1~2013.12)

建立水功能区划机制,并进行划界及立碑(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负责落实);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机制,配合完成水功能监测站网建设和重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负责落实);按要求提高河道采砂管理费征收标准,强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完成,由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建立村民自建、民主管理、政府验收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完成,由市水务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农办和市监察局负责落实);市、镇(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全面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补助资金,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全面完成,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建立小型水库管护员制度,落实管护经费(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落实)。

(3)第三年(2013.1~2014.12)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制度、河道采砂管理机制和流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流域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负责落实);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制,完成饮用水水源地核定工作,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名录(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负责落实);落实大中型水利工程试行总承包制和代建制(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完成,由市发改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负责落实);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制定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名录,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质监局负责落实);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水管体制改革的深化工作,足额落实“两费”,实现管养分离(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编办、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白马灌区管理局负责落实);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开展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完成已建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基本完成,由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建立覆盖全市的村级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明确用水合作组织职责,规范运行管理,健全监管机制,落实扶持政策(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水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开展农业供水终端水价核定工作(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基本完成,由市物价局、市水务局负责落实);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灌区的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从第一年开始,第三年全面完成,由市农办、市水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落实);科学核定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完善水费计收方式,全面推行计量收费,试行定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办法(从第二年开始,第三年基本完成,由市物价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落实)

3、验收阶段(2013.5~2014.12)2013.5~2013.6,迎接中间验收。按省、市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提出的中间验收意见,搞好下阶段改革。

2014.9~2014.12,迎接总体验收。

4、巩固深化阶段(2015.1~)总体验收合格后,进一步总结改革工作经验,深化推广改革工作成果,推动水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1、落实职责分工,建立责任机制水利改革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实施。因此,要逐级逐部门落实水利改革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并将水利改革纳入年度工作综合考评体系,与“三个文明”目标管理考核及相关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挂勾。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4

财政收回原中国建设银行代行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后,财政部门根据基建财务管理涉及领域宽、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延伸面宽的特点,结合本身熟悉财务管理的优势,在增强基建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设经营性资金管理办法,改变了过去以计划代预算的办法,简化了资金拨付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等。各有关主管部门也积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认真做好国有建设单位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审工作,加强财务监督。目前,财政部门暂按预算级次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基建投资和财务,其中中央级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经办建设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其财务监督管理由财政部驻各地的专员办事处负责,地方投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和财务管理,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业务管理工作运转的平稳过渡。但是目前的管理体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财政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

1、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规模大。 投资规模应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应控制在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在现行投资体制下,出于利益机制驱动,一些部门和单位,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再加上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新开工项目过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也能蒙混过关。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基建投资规模年均递增31%,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年均递增12%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务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设资金不落实,投资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项目的同时, 基建资金不足却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基建项目是在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项目开工后基建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项目则是受建筑材料、设备价格、人员工资等市场因素变化,加上建设期间工期延长,不可预料的地质、地形等情况,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超出预算的范围;有的项目一开始就搞“钓鱼”工程,钓到多少资金就建多少,钓不到就摆在那里,处于半建半停的状态,人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预算审查不严,三超现象严重。投资领域内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设项目不是严格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设计工作,编制设计概算,甚至有的设计部门为能多收设计费人为抬高设计概算,使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超计划;二是人为压缩概算。有的建设项目开始申报时为能申报,争取上项目,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预算,一旦项目批下来,又把摊子铺大;三是概预算审核不严。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预算审核不严,或是审而不调,对有的建设项目概预算应做调整的不及时调整或不调整,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4、基建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严, 施工质量差,建设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加上基建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30%左右。有的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的,投资期的利息负担很重,建设成本过高,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

5、基建资金分散,财政可控性差。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属于财政性的资金但由其它部门、单位掌握和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资金脱离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轨道,不少的部门、单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资金大搞基本建设,大量的基建资金没有按照基建程序来管理,基建资金的源头失去控制,对基建投资规模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对整个投资计划冲击很大,不仅不利于财政监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财力,降低基建投资的整体效益。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资领域存在以上各种问题,同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完全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投资体制不健全,机制有缺陷。理论研究和基本建设实践证明,一个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体系要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行政约束机制,二是利益驱动机制,三是风险约束机制。这三个机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应该说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项投资,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仅仅着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风险,因此全国范围内形成投资冲动,争上项目,造成基建投资规模膨胀。

2、考核制度不完善,领导工程多。我国这几年投资体制改革, 包括目前推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都只停留在决策后的实施阶段,没有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责任问题真正涉及到,造成责任制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对称,而且即使有责任制,也没有将基本建设投资、生产、经营联为一体,对投资的改换往往脱离开对生产经营的改换而单独进行。由于决策阶段责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领导出于树政绩、树形象考虑而盲目决策一些项目,或为争取部分上级资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项目,资金虽争取到了一点,但却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毕竟大部分基建资金须由地方政府筹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投资效益的问题在投资领域少有人问津。

3、预算约束不严,资金到位率差。基建预算是保证投资计划按时、按质 、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目前投资领域中集中体现为预算约束不严,基建资金到位难于达到施工进度的要求,其中自筹资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财政资金用完以后,项目就停建。不少财政困难的县市,财政基建资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拨,造成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得不到满足,而有的项目则资金闲置,财政宏观调控的力度弱,有的县市财政对上级追加的基建预算限于财力被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建设过程中预算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4、机构建设滞后,财务管理弱化。 财政收回职能后必须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目前的状况是不少的财政部门尤其是县市级财政部门人员机构建设滞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赣州地区18个县市为例,据统计,只有8个县财政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都是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其人员由预算部门的人员兼任。从人员的业务素质看,除个别县调入专门人员外,其余的原来都未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从各县市开展的工作看,除个别县市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外,不少的县市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仅局限于拨付预算资金,编报会计报表,不能有效担当起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从建设单位看,负责基建管理的人员不熟悉基建程序,对基建会计、财务核算比较陌生,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地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5、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收回职能已有两年, 但在投资领域中并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当时中国建设银行代行职能的制度,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少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门、单位的法规、文件和财政有关法规、规定有冲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为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都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过程,业务工作开展被动。

三、构筑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财政部门作为基建财务的主管部门,应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强制度、业务、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基建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按照“制度办法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拨款方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的“四统一”要求,实行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和财务,避免机构和管理重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这一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财政职能。建立新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是要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规范财政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根据基建投资的特点,财政管理基本建设的职能应包括: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参与投资计划研究。财政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要通过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参与投资计划研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职能,一是搞好投资规模总量控制;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时期的投资重点,产业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投资、融资改革,引导资金按市场的要求优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规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拨付配置基本建设资金。把有关的资金配置到基建项目上去。

第三,搞好财务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制度,确定各种收费开支标准,进行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开展效益评价。

第四,实行项目监督管理。包括参与前期研究和招投标管理,对项目工程概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搞好国有资产移交,对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实施监督。

总之,通过规范财政职能的目标是要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财政财务管理。

2、强化预算约束。确立新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 必须加强基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办事。一是要建立计划和预算相结合的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同计划、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共同搞好投资计划的制订,防止以计划代预算,重计划轻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切实建立计划和预算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二是财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加强监督,防止用款单位将单位经费和建设费用混用,人为造成本部门内部多口管理和项目资金来源复杂化,逐步向项目预算过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资金、各专项建设基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实施宏观调控,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在财务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确定支出预算,并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预算。

3、严格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基建资金,实行源头控制。一是要建立资金审查和专户存储制度。凡对投资资金来源不落实,来源不合理或属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一起,严格控制,计划部门不得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不安排预算,城建部门不发给开工证。对末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要按违纪处理,严格查处。基建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对属于财政性的资金必须纳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包括预算内基建拨款、预算外用于基建的资金、用于基建的各专项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其它的基建资金、银行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共同搞好基建资金的管理。二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来规范资金的拨付。建设单位按规定的程序每月向财政部门报送用款计划,请领资金。财政部门应根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支出预算、施工进度逐期拨付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上级财政部门补助下级财政的基建资金可采取划转预算或划转资金形式,保证一些财政困难地方的基建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评价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

4、强化项目管理。基建项目管理是财务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难点,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高。针对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力量,必须建立财政管理和社会中介机构办理相结合,以财政部门委托业务性强的业务给中介机构办理的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积极参与项目工程立项、设计审查、招投标等管理工作,这是实施财政监督,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资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项目档案,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资料。

事中管理:必须坚持“四按”拨款原则保证资金用到实处。

事后管理:一是检查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二是建立项目跟踪问效制度;三是建立项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财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好残值处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资的结算等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政收入,还可以为以后基建拨款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扩大财政部门管理基建财务的社会影响。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5

一、积极有为,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年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我局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结合实际,务求实效,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扎实工作,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转变了工作作风,改进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风正心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强化财源建设,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把“保增长”作为财政中心工作,把财源建设作为工作关键环节,努力克服减收因素影响,积极实施区街财政体制,大力培植优质财源,与征收部门密切配合,严格依法治税理财,坚持大税小税一起抓,深挖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征收潜力,确保了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全年预算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

年,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182801万元,完成预算的107.53%,比上年增长18.51%。其中:国税局完成53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84%;地税局完成1180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54%;财政等部门完成11172万元,比上年增长57.42%。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75422万元,比上年增长19.74%。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年实现财政支出133364万元,完成预算的127.01%,比上年增长19.14%。全局上下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规定,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1、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农民增收和生态富民行动。投资155万元支持阳光屋顶工程、秸秆还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项目。二是全面、足额兑现农民补贴政策。拨付种粮农民补贴资金539.97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补贴91.76万元,能繁母猪保险补贴资金21.17万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35万元。三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96万元用于村级小型水库的加固除险工程,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四是投入78万元,开展禽流感、美国白蛾防治、森林防火工作,为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重要保障。五是重点扶持了南绕城绿化工程。投资65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施工5883亩,改善了南绕城高速两侧的生态环境。

2、关注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为人们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8631万元,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拨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42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850万元,再就业资金53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150万元,甲型H1N1流感防治资金60万元,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3、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年,继续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先后减免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施教育“211”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共增加支出近千万元;二是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通过政府债券转贷资金3000万元,加大对体育、社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支持力度;三是全力支援抗震救灾,筹措对口支援灾区财政性资金1543万元,确保对口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需要;四是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科学安排各类专项资金703万元,用于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培植和壮大财源。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健全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

今年以来,按照创新型财政的目标要求,从机制性改革和技术性改革两方面入手,实施财政工作的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行了一系列新的财政管理模式。一是实施综合部门预算改革,改进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实行科室归口管理,制定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完善内部工作规范和流程,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区街财政体制,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服务企业、协税护税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增长潜力,完善税收征管长效机制,有效堵塞“跑冒滴漏”,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继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有85个预算单位纳入集中支付范围,通过财税库行计算机系统的规范运作,提高了财政的宏观调控水平,增强了综合保障能力。四是不断深化非税收入改革,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建立健全征管体制,将非税收入纳入了综合预算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五是逐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能,通过开发采购管理软件,加强内部系统建设,强化采购监管,推进阳光采购。

(四)强化监管服务职能,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财政监督,不断完善收支并举、内外并重、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一是建立财务核算集中监管体系,利用财政集中收付系统,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二是开展契税、耕地占用税的执法检查,摸清了全区的纳税情况,发现了征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明年的征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加强财政工作的专项督查和整治。对非税收入的征管情况、“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对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进行了评审。四是强化服务意识,投资30万元,在六个城郊办事处设立新农合服务大厅,使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报销服务;在财政局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将会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纳入服务范围,切实强化服务功能,提高行政效率。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财政队伍

全局上下以“团结、务实、廉洁、高效”为目标,以增强财政干部综合素质为着眼点,坚持教育学习与完善制度并行、目标任务与队伍建设齐抓,内树正气、外树形象,促进了机关作风明显转变。一是狠抓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注重发扬民主、集体决策,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二是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加大培训力度,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狠抓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行政效能考核,基本形成了风正心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四是狠抓廉政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注重廉政制度建设,开展了“权力搜索”,不断加大廉政监督力度,认真抓好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除此之外,我局各方面的具体工作也扎实有序展开:工资统发工作准确及时;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国有资产管理扎实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逐步完善;农村基层会计管理不断强化;财政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各项财政工作圆满完成。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局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财政保障能力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体制机制创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解决。

二、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年财政工作再创佳绩

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壮大财政实力;以保运转、保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以完善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财政改革;以绩效财政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增收节支,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不断做大财政“蛋糕”。一是加大培植财源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加强与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相关扶持奖励政策,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二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大与国、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部门、税种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改进征管模式,深化征管措施,逐步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二)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工资的专户管理和财政统发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二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认真落实粮食、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三)着力完善机制体制,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全覆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全面实行综合预算。二是进一步完善区街财政体制,建立税务、工商和办事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切实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四是推进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6

20*年财政收支的目标是:全市财政收入预算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收入目标任务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国税部门收入565亿元,地税部门收入321.7亿元,财政部门收入224.3亿元。各部门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全市财政支出总预算814.5亿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24.5%。为落实好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全市各级财政地税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1.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积极制定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和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扩大财政人才发展基金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我市创业。积极整合政府科技资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经费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2.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制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财税政策,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和工业战略东移,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特色鲜明的都市工业园区,扶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制定落实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改善公共服务和体制环境,为各类经济公平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继续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加快海河上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商贸文化项目,加强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性整修,积极促进中心城区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支持重点旅游区、旅游板块的开发建设。积极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和金融、物流、技术研发等机构来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会展经济。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4.努力推动构建滨海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创建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加快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抓紧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总装线、渤海化工园、高新纺织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构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5.大力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港、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积极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以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陆路交通网络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增强新区航运和物流功能,努力构建北方国际物流和航运中心。积极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金融保险机构落户新区,大力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6.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面完成示范中学建设任务,推进历史名校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方案,积极推进2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和3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搞好大学改扩建工程和新校区建设,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家庭贫困生资助政策,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保障教育公平。

7.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实施医科大学总医院、安定医院、中心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医院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继续改善医疗设施条件,完善社区公共性经费补助政策,不断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8.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图书馆、民族文化宫、音乐厅、文学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职业学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独乐寺、文庙、广东会馆、清真大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工程。完善财税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奥运争光计划实施,完成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等重点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办好20*年女足世界杯(*赛区)等国际赛事。加快城乡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9.着力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快速路、地铁、轻轨等城市路网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设施,加快城市公交车辆更新换代,推进新型公交场站和市区停车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供水排水、燃气管网、供电供热、路灯照明等建设改造工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街道综合整治、旧楼区整修和夜景灯光建设,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10.不断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快速反应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经费需要,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平安*建设。

四、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1.努力完善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农业科技院校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农业科研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努力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及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促进郊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实施“351”和“三个一”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2.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完成改造里程1000公里。继续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提高40个小城镇和100个文明生态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水平。加强农村电网、清洁能源、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从2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用5年时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向新能源转化,努力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1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扩大受益范围。新建一批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14.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积极制定落实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继续搞好“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托底安置,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困难企业妥善安置职工,依法退出市场。认真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做好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工作,加强培训鉴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区县社区服务平台功能。

15.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理顺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增加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强化基金征缴和管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减轻参保患者个人负担,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16.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完善和落实增加群众收入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节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健全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搞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地方津贴补贴,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公务员收入差距问题。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全面实施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加强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完善单位代扣代缴制度,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7.不断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财源建设,大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不断完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努力增强财政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加强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针对部分行业、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税收贡献率偏低等问题,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税务稽查,堵塞税收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强化财税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税收源泉控制机制,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修订完善财税政策,调整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征收标准,积极做好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18.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区县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绩效评价等公共财政改革,加强支出过程控制,不断拓展财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收入直接缴库、支出直接拨付和财政集中开户、资金封闭运行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和程序管理,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举债审批程序,实现贷款还款良性循环,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19.继续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金财工程”要求,加快实施财政管理信息一体化工程建设,建立涵盖财政收支和管理信息的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做好市级预算单位业务专网的完善和维护工作,大力推进区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津税工程”二期建设,在地税系统征管查省级大集中基础上,推进税收管理员平台、纳税评估、稽查管理等相关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政府综合经济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实时掌握各项经济指标和数据,提高分析预测能力。积极建设*财税数据处理中心,构建我市现代化财税管理支撑体系。搞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财税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提高财税信息系统的维护、安全和数据处理能力。

20.努力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理,完善财会人员诚信档案建设,健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行业监管,提高信息质量,增强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会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财税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样本,完善电子文书系统,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会签和反馈工作。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加强审批动态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财税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完善并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高财税执法水平。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1.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大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举办处级领导干部读书班、党务干部培训班等专题培训。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重点,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并落实党建工作制度、办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市委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继续实施以“强组织、强队伍、强素质,创一流业绩、争当时代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创先”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和带动作用。召开基层税务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谐机关、和谐团队建设。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7

2006年9月15日,建设部首批向南京、杭州、郑州、西安、昆明、桂林等6个城市派出规划督察员。城市规划督察员受建设部委派,负责对试点城市的经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

根据建设部赋予的职责,城乡规划督察员将对试点城市重点督察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是否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三是“四线”(即: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和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和执行情况;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五是群众举报和投诉城乡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处理情况。

主要工作方式:一是列席与督察事项有关的政府及其部门会议;二是查阅与督察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三是现场踏勘了解实际情况;四是以约谈知情人、当事人等方式,及时了解规划编制、调整、审批及实施情况。

在六城市试点期间,城市规划督察员由建设部聘任,城市规划督察员具体派出和日常管理工作由部稽查办负责。城市规划督察员实行任职回避制度。城市规划督察员工作经费由建设部统一安排。

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督察中心

2006年7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等五大中心正式开始组建,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

各地环保督察中心为国家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不受地方政府的辖治。

督察中心将督察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督察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督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督察重点污染源监管和国家审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督察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执法情况,帮助和协调地方开展跨省区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跨省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来访投诉受理和协调等工作。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专员

派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始于1989年,为遏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原林业部向黑龙江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业公司、吉林省林业厅、内蒙古大兴安岭管理局派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并设立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此后陆续向四川、云南、福建等重点林区省派出了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建立了7个省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

2003年8月, 国家林业局向新成立的兰州、西安、武汉、贵阳、海口、合肥、乌鲁木齐7个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派出专员。至此,国家派驻全国各区域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已达14个,国土面积95%以上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监督。

14个驻各区域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监督范围涵盖了我国25个重点林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等六省、直辖市森林资源监督由国家林业局资源监督办公室直接管理。

其职责是:代表国家负责监督驻在区域内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驻在地建立和执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规范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森林资源管理行为,确保国家有关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查处超限额采伐、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重大案件,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交森林资源监督工作报告。

财政部:财政监察专员

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及沈阳、大连、哈尔滨、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成都、南京、长春、济南、杭州等重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办事处报经财政部批准后在市(地)设立办事组。专员办事处和市(地)办事组统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的业务、人事、财务由财政部垂直领导,并实行分级管理办法。

各专员办事处的工作由财政部管理;市(地)办事组由专员办事处管理,必要时财政部可直接要求市(地)办事组完成某项任务或汇报专项工作。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业务工作实行属地原则。除财政部抽调干部跨省开展监督检查或调查外,各专员办事处原则上不直接到外省开展业务工作,需在外省办理的工作事宜,委托所在地专员办事处办理;因特殊情况必须直接派员到外省开展工作的,须报经财政部同意后方可进行。

专员办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就地履行中央财政监督检查职能。目前,财政部在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设立机构,中央财政全额拨付事业经费。专员办具有七项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国家财政方针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监缴政府其他收入和检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核实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结算及其他涉及中央财政的重大事项。近年来,增加预算编制审核、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审查、中央财政重点支出项目执行监控等内容。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发现被监督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对被监督单位已经发生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问题,应依法责成其纠正,并依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处罚。

审计署:审计特派员和派出局

1986年,我国实行审计特派员制度。审计署根据工作需要,在主要中心城市设立特派员办事处,根据审计署授权实施审计监督,直接向审计署负责。

为了加强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1986年,审计署先在上海、沈阳、武汉、广州等城市和少数中央大型企业试设审计特派员。在特派员领导下,设立办事处,办理审计方面的具体工作。1988年,审计署又在哈尔滨、南京、郑州、济南、长沙、成都、昆明、兰州等8城市增设审计特派员。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8

我们这次会议是虎年春节过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县性的重要会议,市委常委、县委书记赵应云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财税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财税金融工作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当前财税金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财税金融工作。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要充分肯定财税金融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竣挑战,全县上下特别是财税金融系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深入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力以赴抓收入,千方百计保增长,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大关,达到2.35亿元,同比增长43.6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增长33.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6.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二。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900万元,增收436万元,增长29.78%;地税部门完成6750万元,增收2241万元,增长49.7%;财政部门完成6736万元,增收1146万元,增长20.5%。

2、财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完成税收收入1.08亿元,增长46.42%,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0%,高于去年同期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特别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全年累计完成8242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53.5%,分别同比增长21.69%、22.04%、150%、36.28%;完成非税收入4623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0%,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3、财政支出结构明显优化。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5亿元,同比净增支出1.24亿元,增长27.57%。财政投入向“三农”、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民生领域倾斜,向城乡基层倾斜,公共财政的职能日益凸现。全年安排农业专项经费7052万元,增长51.8%,其中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涉农补贴3330.8万元,增长37%;安排卫生专项资金5207万元,增长98.8%,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853万元,使全县86%的农村人口享受到医疗保障;安排教育专项资金4498万元,增长33%;安排文化事业专项资金309万元,增长77.5%;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专项资金5313万元,增长32.9%;安排村(居)级运转经费870万元,全县各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运转经费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村专职干部工资提高到每年4800元,同比增长100%。

4、财源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县财政安排新型城镇化引导资金15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39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260万元,有力地撬动了产业发展和财源开发。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7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家。全年完成工业实缴税金1.14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4.7%,工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金大地公司、铜电公司和电力公司三家骨干企业分别完成税收2340万元、1548万元、221万元,其中金大地公司和铜电公司税收增幅分别达到2.1倍和1.1倍,成为推动全县财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中坚力量。

5、争资融资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抢抓中央实施4万亿新增投资计划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专项资金。全年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8亿元,其中县发改局口子争取的项目到位资金就达9091万元,项目资金过1000万的有水利、卫生、交通3个部门,上100万的有教育、农村能源、房产、畜牧、林业5个部门。注重融资平台建设,致力于做大做强县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县工业园农业产业化建设投资公司,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全年完成银行融资6800万元。大力推动政银企合作,实行地方存贷款挂钩制和驻县金融机构放贷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类金融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放贷控制趋严的形势下,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努力扩大信贷投放,互利共赢效应初步显现。截止2009年末,驻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8.2亿元,贷款余额达5.8亿元,分别增长32%和52%;驻县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9.7亿元,新增2.7亿元,贷款增量居全市前列,其中:建行支行累计发放3.5亿元,新增11706万元;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5.3亿元,新增6705万元;2009年初落户的农行支行、农发行方园支行分别放贷4750万元和3900万元。

6、财税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实行政府财经领导小组集体理财制度,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乡财县管”体制逐步完善,实现了乡镇财权事权的基本统一。政府采购规模逐渐加大,2009年全县政府采购4787.98万元,同比增长32.5%,节约资金788.35万元,综合节约率达14.12%。引进农发行方园支行和农行支行,驻县金融机构达到4家。

7、财税征管力度不断加大。一年来,各级财税部门从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入手,坚持科技兴税,创新征管方式,建立健全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服务、征管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优化了征管业务流程,不断加大税务稽查、代收代缴、以票控税、税法宣传、退税管理的工作力度,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在税源监控上,建立健全了财税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建立了“联合办公、税检同步、源泉控税、协同管理”的征管机制,加大对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项目和新增税源的监控力度,堵塞了跑冒滴漏。全年协助征税366.8万元,清缴往年欠税1645万元,做到了应收尽收。在服务行业全面推行税控收款机,新增税金达680万元。

取得这些成绩,是全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结果,是全县财税金融系统干部职工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结果,我们诚挚感谢,深表敬意。希望全县财税金融系统干部职工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过去的一年,我县财税金融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总量不大。2009年,尽管我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一,但总量排名第六,位居沅陵、鹤城、溆浦、辰溪、洪江等县(市区)之后,比排名第一的沅陵县相差2.4亿元。同时,我县财政仍为“吃饭财政”,去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7.4%,意味着我县财政总支出的72.6%来自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全县干部职工工资支付总额达2.2亿元,占到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的93.6%,总体水平仍然停留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上,可用财力非常有限。二是财税结构单一。我县财税收入主要依靠少数骨干企业,例如:2009年金大地公司、铜电公司、电力公司等3家企业(金大地公司2340万元、铜电公司1548万元、电力公司221万元),分别占一般预算收入的15.2%、6.6%、1.4%。过于倚重少数骨干企业的财税结构,致使我县财力风险较大。三是财政支出压力大。从年初的财政收支预算看,财政预算收入计划完成37460万元,而支出预算中干部职工工资支出达21412万元、专项支出达15389万元,仅此两项支出就占全年预算收入的98.24%。同时,还有几笔大的支出未列入支出预算,比如:2009年财政挂账3400万元、中央扩内需项目配套资金、第二步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因此,我们的预算盘子是一个很紧的盘子,承受的支出压力超乎想象。四是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目前县城虽然设有金融机构4家,但行政中心办公区仅有建行支行一家,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在县城设立支行,金融机构不健全,服务网点不完善,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亟待加强。

二、要切实增强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是职责所在、大势所趋和发展所需,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从财税金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看,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是职责所在。财税金融工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不快、发展质量高不高,除了看经济增长的速度、GDP的规模等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的财税金融水平。财税金融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财税金融工作既是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准的主要标志和综合反映,又是保障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科学跨越关键靠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关键在财税金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足用够财政货币政策,用足用够财税金融手段。财税金融还是检验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试金石”。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懂财税、不懂金融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抓财税、不抓金融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财税、财税增长看入库”的效益观和质量观,牢固树立“拉动发展靠投资、扩大投资靠融资、加大融资靠信贷”的投资观和理财观,善于用财税金融的视角审视经济运行情况,用财税金融的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速。

从当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看,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是大势所趋。从有利条件看:全球经济大环境趋暖,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好于去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安排全国财政赤字10500亿元,地方债券2000亿元并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明确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左右,等等。今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扩权强县的政策举措。比如,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因调整财政体制集中的收入增量,全部用于减免财政困难县市的财政体制上解和增加对财政困难县市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五奖二补”政策实施力度;调整省对县市的“两税”返还,省财政不再按0.1系数集中各县市的“两税”返还;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给县市。这有利于我们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为做好今年财税金融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不利因素看: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财政实行“省直管县”后,原属于县级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将实行省与县分享,分享比例为25﹕75,按照改革收入分享比例,预计2010年我县税收上划与返还存在300万元左右的差额。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在我县税收份额中占比重大,这一差额今后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还将不断拉大。面对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要被困难吓倒,而是要提振信心,积极作为,以财税金融为抓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巩固扩大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成果。

从富民强县科学跨越的内在要求看,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是发展所需。经过建县11年的艰苦创业,我县财政收入由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县域经济实现了“量”和“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财税金融部门功不可没,财税金融工作业绩可嘉。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县委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树立“五新”标杆、跨好关键一步的目标任务,要求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5%以上,达到2.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登上2亿元的台阶。具体分解到征收部门,组织收入的任务分别是:县财政局8630万元,增长28%;县国税局2470万元,增长30%;县地税局7820万元,增长35%;湖天地税局1080万元,增长12%。同时,今年要全面启动创建金融生态县,务必实现银行融资新突破,确保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亿元以上,增长38%,力争达到4.5亿元以上。其中:建行支行1.2亿元,农行支行1亿元,农发行方园支行1亿元,县信用联社8000万元。这是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任务,是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新的起点。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提升工作标杆,坚定发展信心,以大干、苦干、实干的精神开创财税金融工作新局面,使更多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支撑财税金融事业的振兴。

三、要积极探索构建效益财政创新财税工作的有效途径

1、围绕效益财政,转变发展理念。效益财政是以追求财政运行效益最大化为取向的生财观、理财观和用财观,其本质是要逐步使财政增长方式从过去重规模、重速度转向重质量、重效益。构建效益财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县财政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树立效益财政理念,一是要把提高综合效益作为构建效益财政的出发点。效益财政所追求的效益,不但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政治效益、社会效益。要始终坚持一切从效益出发,在财政收入组织上,既要做到应收尽收,严防跑冒滴漏,又要坚持勤征细管,降低征管成本;在财政支出安排上,既要做到财尽其用,确保效率优先,又要坚持以人为本,讲求社会公平。二是要把增收节支作为构建效益财政的着眼点。要坚持开源节流,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加强产业建设,完善财源体系,把财政增收的基础夯实,把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倡导厉行节约,严格控制支出,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财政收入的“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社会成员。三是要把培植财源作为构建效益财政的根本点。要不断坚持和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乡镇、县直机关、广大企业和社会力量发展经济、创税增收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乘数效应,吸引社会投资,推动财源建设。四是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构建效益财政的突破点。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激发财政活力,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和集约化程度。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财政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效益财政建设。

2、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财源是财政之本,增强财政实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效益财政的中心任务。一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要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金大地材料股份、恒裕实业等一批税收过千万的骨干财源企业,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1.5亿元,增长35.3%;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25%;规模企业实交税金1.5亿元,增长45%。要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引导资金,抓住强势推进旺市融城的契机,加快县城房地产、商贸物流、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提高县城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培育特色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镇财源建设由速度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要充分利用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确保引进县外资金10亿元,增长25%,力争达到11亿元;引进规模工业企业5家以上,其中加工贸易企业2家,投资过1亿元的企业1家,过2000万的企业2家。二要加大向上争资力度。抓住“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机遇,突出抓好一般转移支付、省财政奖励、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开发等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尤其要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到位资金增长10%,达到7410万元。三要强化财源建设激励机制。这次会议印发了《县财源建设奖励办法》,对为财源建设、财政增收作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及县直部门、纳税大户将按不同标准予以奖励,并对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财政局、县乡财局、县国土局、县工业经济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县经建司等9个单位实行财源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递交责任状,年底按责任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3、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强化税收征管是增加财政收入、构建效益财政的关键所在。今年,要按照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赶80%、四季度保全年的进度要求,实行旬评比、月考核、季通报,确保月月达到收入进度,实现税收均衡入库。一要完善治税体系。要实行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和收入动态报告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季度向县委、政府报告一次财税征收进展情况。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优化征税环境。各企业要忠实履行纳税义务,积极配合财税部门,做到主动申报,定期缴纳。二要强化财源监控。积极开展税源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摸透全县税源底子,强化源头控管。要突出税源监控重点,加强房地产、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商贸流通等行业的税收征管。加强税收薄弱环节征管,对微利申报企业、个体重点税源,要适时调整定额,确保应收尽收。改进监管征收手段,推广普及网络报税、委托代收、以票控税等措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抓好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漏洞。三要强化税收综合执法。加大税法宣传和执行力度,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要有重点地开展专项稽查行动,集中力量对征管基础相对薄弱、税收管理偏松、税负偏低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和整顿。对恶性偷逃骗税的重大案件要公开曝光,及时提交公检法部门予以严厉打击,依法作出处理、处罚。

4、严格监督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是构建效益财政的重要保障。一是严格预算管理。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批复的预算执行,不得擅自突破单位经费预算,不得随意打报告向财政要钱,更不得以各种名目挤占挪用建设性专项资金和乱发津贴、补助、奖金。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厉行节约的原则安排支出,倡导勤俭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要把效益财政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方向,能够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投入,着力解决用市场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保证规范津贴补贴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加强资金调度,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及时按标准发放;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需要。三是健全监督机制。要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切实提高投资评审质量。要积极研究推进财政政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推动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推进改革创新,增强财税活力。财政改革是深化效益财政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抓紧摸清原属于省级税收企业名单,核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基数,全面清理县与市上解、市补助于县的专项拨款及其他结算事项,逐项提出划转意见,确保我县财政既得利益不受影响。二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围绕提高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公用经费定额管理标准体系,完善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强化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严格控制预算外追加,继续实行政府财经领导小组集体理财制度。稳步推进非税收入年度预算编审工作,加快实行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和统筹安排。三要继续深化乡镇财政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积极清理化解农村债务。深化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发放方式改革,实现县级统一打卡发放,全面实施惠民直达工程。四要切实抓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要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要求,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力争今年将全县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纳入改革范围,年内完成县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提高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加强银行账户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五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时启动第二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推动奖励性补贴管理规范化。同时,抓紧制定完善金财工程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网络安全、软件准入、硬件采购、运行维护及统一数据库平台管理等制度,确保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四、扎实推进“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

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创建“金融生态县”活动,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内外环境和谐、金融服务优良、支持经济有力、良性互动发展的金融安全区。

1、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诚信是金融生态县创建的灵魂。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乡镇、进企业、进村组”等活动,加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宣传教育,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增强社会各界积极维护诚信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支持体系,成立县诚信协会,切实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制定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办法,推动全县企业提高资信水平。完善信用整治体系,加大对金融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强化社会信用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实行奖励和重点扶持,对逃废债务企业和个人实行联合制裁,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广泛开展信用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户创建评审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满足诚信者的信贷需求。

2、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是创建金融生态县的重要抓手。健全金融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市金融部门来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组建进度,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网点。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创新信贷产品,主动向各自的分行汇报好、推介好的发展态势、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尽可能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创建担保公司,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银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上半年争取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办法、新途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难贷款”和“银行贷款难”的“两难”问题。

3、完善政银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是金融生态县创建的“生命线”。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推行经济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推行政银企合作洽谈会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推介和资金需求资料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企业产品、项目资源和资金需求等情况,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业主的沟通。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我们出台了《县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对各类金融机构为我县建设项目当年发放贷款期限一年以上的新增贷款按不同标准予以奖励。同时,继续实行地方存贷挂钩制度,根据年内新增贷款总量调整财政性存款。

4、倾力打造融资平台。核心是要做大做强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确保全年完成银行合同融资总额不少于1.2亿元,其中到账不少于8000万元。要充实公司优质资产,年内配置土地不少于500亩,资产总额突破12亿元,增长20%以上。要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加快宏翔房地产公司、镇城建司等子公司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进度,尽快实现企业集团化。要研究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从今年开始,凡由政府全额投资和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建设项目,均由县经建司作为业主单位统筹实施。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经营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要严密防范县经建司的信贷风险和财政风险,加强对公司财务运行情况的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县经建司要建立健全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向县财政局报送财务报表。同时,要抓好县工业园农业产业化建设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对财税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摆正位置。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要把财税金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全力支持,竭诚服务。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财经领导小组和创建“金融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财税金融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并实行定期研究财税金融工作制度,切实帮助财税金融部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加大对财税金融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这次会议印发的两个《实施意见》和两个《奖励办法》,一定要遵照执行,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财税金融知识,努力掌握财税金融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财税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要强化责任。要将财政收入和银行放贷任务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企业,分解到人头,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局面。要明确时间任务,坚持按月通报、按季总结、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银行放贷如期到位。要严格按照奖励办法和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措施。

三要凝聚合力。大力发扬团队精神,加强财政、国税、地税、金融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协税护税职责,财税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县委、政府汇报情况,努力提高聚财理财水平;金融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依法调度资金,实现收入及时入库;宣传部门要运用媒体大力宣传财税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大力推介依法纳税、培植财源和金融支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典型、好经验,为财税金融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公、检、法、司等部门要依法规范财税征管秩序,严厉打击暴力抗税等违纪违法行为,为财税工作保驾护航。

四要转变作风。财税金融部门要善于从大局出发,紧密结合当前财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为民聚财、为民理财”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监督检查,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财税干部的行为,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简办事、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努力塑造财税金融工作人员昂扬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对外形象。

五要带好队伍。财税金融部门干部职工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要加强财经理论、财税业务和金融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培养业务能手,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财税金融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打造一支精干的财税金融队伍。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9

乡村财政直面农民群众,是全国财政体系的根本。本文重点从对乡镇财政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乡镇财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点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通过完善的乡镇财政建设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乡镇财政科学发展。

关键词:

乡镇财政建设;困境;对策及措施

1前言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管职能也日渐增强,乡镇财政所运行的环境及其工作任务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要注重解决各种乡镇财政建设问题,加快乡镇财政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飞速增长。

2各地区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通过深入调研全国近百个个县区乡镇的财政体制发现,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主要有六大职能:一是乡镇财政的预算与决算的编制;二是多项财务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实行;三是负责国有资产与各地乡镇事业单位账目的管理工作;四是发放政府财政补贴资金以用来扶贫补贴等社会工作;五是乡镇中心工作的参与;六是财政资金的监管。随着农特税的取消,财政管理职能也随之遭到严重的削弱,乡镇财政逐步走向“公共服务型”的财政。

3乡镇财政建设所处困境及原因分析

3.1财源减少致使地方债务突出

自从农特税全面取消后,各大以农业成产为主的乡镇财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经济收入远远低于以前。由于某些县区城乡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交通并不便利,不适合发展商业、工业、旅游业等行业,导致只能靠单一的农业维持财政收入,财政建设困难,经济发展缓慢,因财源的减少导致恶性的循环,债务越积越多,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值甚至出现了负值。

3.2缺乏地方财政专业性及规范

据统计各地财政所老员工占整体员工的70%以上,众多财政岗位缺少人才,很多编制严重空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法制制度不断更新,财政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断更新,很多老员工专业化学习能力薄弱,墨守成规,无法完成很多新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完成的质量差,使乡镇财政工作难以进行,缺少专业的财政团队。

3.3财政专业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依据全国财政部的要求,许多地区乡镇为保持乡镇资金所有权、预算管理权、财务审批权等权利,开始着手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主张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使众多机构被撤离或者合并,机构职能扩大,优秀的人才从财务部门异动到其他部门,剩余的财政人员多数不专业,财政管理监督也日益弱化,编外人员众多加上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财政工作难以进行。

3.4地方财政各项职能有待增强

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职能也随之转变,相比大多数政府职能而言,乡镇财政职能并未增强,反而弱化了很多,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减弱了组织收入职能。很多地区因取消了农业税乡镇财政固定税大幅度地减少,税源变得有限使得可用财力的减少,社会扶贫费用的增加,乡镇债务危机严重。加之组织协调难度增大,老员工对安于现状,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缺少积极性,使财革变得很难。二是削弱了预算管理职能。自从“乡财乡用县监管”制实行后,乡镇财得更加局限,只能承担工资申报、补助资金的报账核算、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公用经费以及涉及到农业专项资金的落实等业务,收支管理工作变得单一,业务变得更加局限,涉及到的范围变得更小,统筹调控变得难以实现。三是薄弱了财政监督职能。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三农”教育的投入,尤其针对乡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乡镇财政对很多报账单位开支的真是性难以掌握,另外缺乏相关的法律机制去严惩对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的人员,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如同虚设。

4完善乡镇财政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突出县乡财政经济增收

针对乡镇农业财源减少的情况,各地因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开发经济产业园发展工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并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源以缓解债务压力。若地理条件苛刻,交通不便于发展工业等其他行业,就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通过科学的引导,引入新的种植物,挖掘农村经济的一切可能性,实现产业升级。

4.2理清基层财政经济体制

完善财政体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手段,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也是快速推进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的前提。结合乡镇的税源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实现业务工作、履职能力与机构队伍的标准化。各机构成员规范化并明确机构职能,杜绝越级与跨机构兼职。加强财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目的是提高乡镇财政所管理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也可以根据各地区财政现状,实行符合行情的乡镇财政体制。

4.3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

解决财政部门人员不足,填补编制空缺是建设乡镇财政队伍的第一步。其次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高素质高质量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批年轻的具有创新能力乡镇财政队伍,并健全奖惩制度,鼓励年轻同志努力工作勇于创新,同时禁止不规范的操作。另外定期组织新老干部业务培训,对刚入职的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岗制,从基层干起,全面提高综合能力。最后应建立考核系统,各地推选出财政所的考核责任人,对于考核不过关的乡镇财务所加强监督,使乡镇财政建设趋于标准化,便于管理与监督。

4.4完善乡镇财政监管制度

完善乡镇财政监管首先得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同时注重监管集体经济的收入,多多参与乡镇投资项目的实施、论证和评估绩效工作;不断地细化监管内容并实施有效措施的加强监管工作;建立乡镇财政年度互评制度,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将下达的乡镇资金按政策、按规定、按预算落实到位,并确保发挥其作用,使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提高。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财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还有完善的乡镇财政体制。但是只要我们突出县乡财政经济增收,增加财源,理清基层财政经济体制,切实进行改革,全面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监管制度,走科学发展道路并精细化的管理,乡镇财政建设一定能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陶勇.中国县级财政的困境及其出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2).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篇10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9年财政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加强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安排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按照规划用于灾区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方面。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投入。此外,中央政府铁路、民航等建设基金都安排相应重点项目投资。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对地方小型项目的投资安排,实行按建设任务等切块下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加大对家电下乡、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粮食、石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降低征收率。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以及对国内部分产品实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养路费等六项收费,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相应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实施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政策。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的政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统一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继续推动整合相关支农政策和资金,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统筹用于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等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以及种粮补贴更好促进粮食生产的办法。加大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区资金配套。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扶持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以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落实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研究完善天然林保护措施。健全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支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扩大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新机制。全面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争取3年内基本完成。推进其他乡村债务化解试点。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并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着力帮助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不足、校舍安全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出台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办法。完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按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岗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2009年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均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三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适时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补助标准。研究制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劳动力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支持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推进东北、中部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继续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主要以实物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以及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落实好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实施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等相关减免政策,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加快住房二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继续推进大遗址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中央级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重点促进文化创新和内容建设。

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加强科技基础能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条件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研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财税政策。

推进节能减排。增加节能减排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及重大减排工程。促进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对节能环保产品实行强制和优先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支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新能源汽车,促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运用财税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积极支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结合三江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规划,通过提高转移支付补助比例的方式,增强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化解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的社会负担。增加对民族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

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有机衔接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将部门预算改革延伸到基层预算单位,确保“*”期末全国县级以上单位都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的责任。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将所有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积极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完善财政体制。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科学合理设置转移支付因素和权重。进一步规范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适当统一省以下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完善辖区内财力差异控制机制,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因地制宜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财县管改革。

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切实取消相关收费,加强对人员安置的财力保障,完善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推进增值税改革,及时研究解决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式,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研究环境税及相关税种的改革方案。

积极支持其他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机制改革。支持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等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保障制度。

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配合做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工作。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条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评估行业管理条例、船舶吨税暂行条例等的立法进程。强化财政法制宣传,认真做好财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完善财政行政审批程序。

严格预算管理。推进编制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认真落实预算编报的有关要求,在科学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上级财政要提前告知对下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下级财政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预算编报的完整性。严格执行预算编报、批复时限和程序规定,控制代编预算规模,提高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将项目预算做实做细做准。完善预算拨款结余管理方式,通过调整当年预算、核减下年预算等措施,促进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狠抓预算执行,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动态监控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将经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监督处罚机制。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加快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狠抓增收节支。大力支持税务、海关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对于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都要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强化公务支出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严格财政监督。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做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行为,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合规、有效,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力度。健全专员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优势。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便于社会各方面监督。严格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加强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深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巩固和扩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成果。促进实施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强化“双基”建设。切实抓好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重点加强预算单位人员、资产负债、支出标准、项目库、收费项目和标准,财政供养人口、财源财力、非税收入、贫困人口等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完善管理基础设施。立足基层加强财政管理,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就近监管的优势,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实。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积极推行“村财乡管”试点。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切实贯彻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快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全面推进网络和安全建设,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体系。应用支撑平台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把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关系财政工作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财政部门的应用支撑平台推广实施,构建基于平台的财政核心业务系统,为实现本级财政内部、上下级财政以及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的贯通、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