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3-11 17:41:56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财源建设;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市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正值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不但是我市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是我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财源建设,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委书记、市长向守清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又好又快地加速推进洪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实现"好",就必须提高税收占财政、财政占GDP的比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快",就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增幅,就必须加强财源建设,否则"快"就缺乏支撑。同时,由于我市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因此,加强财源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二)加强财源建设,是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越发展,民生越要改善,对财政的保障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近年来,中央出台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几乎每项政策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加上近年来我市托口电站库区移民搬迁、新市治黔城建设、安江城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标准提高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广大干部职工要求津补提标的呼声高涨,人民群众对推进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强烈,因此,加强财源建设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财源建设,是改善我市财政运行的必然要求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已成为我市财政工作的难中之难,同时,由于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率低,收支矛盾尖锐,财政运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只有这样,财政运行的紧张局面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紧紧把握当前我市财源建设现状

洪江市地处怀化市东南部、雪峰山脉中段、沅水干流上游,辖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和2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45万,国土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按照"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全局"的发展布局,把财源建设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分析我市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少,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仍然存在。

(一)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从经济总量看,2013年我市生产总值为82.39亿元,比全省县均生产总值低了118.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在怀化(总量)居第6位。从人均水平看,2013年我市人均GDP为19786元,比全省人均GDP 元低1697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976元,大大低于全省县城平均水平。从财政自给率上看,2013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5.93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6.34%,保工资发放、机构运转、民生需求和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

在农业上,我市柑桔产业居主导地位,2013年全市柑桔种植总面积25万亩,产量24万吨,但市内现有的柑桔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在工业上,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工业占我市工业比重偏低,重点行业、优势产业规模上不去,而小企业又发展后劲不足;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

我市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小,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市内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刚启步,提供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黔阳古城、雪峰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后续财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

(四)财源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城镇个体私有企业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增收潜力有限。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大,2013年非税收入2053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8.95%。三是连续多年的高基数、高比例增长,使税收增长空间变窄。近三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均保持在20%~30%,而平均GDP增长比例仅在12.4%左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挤干了企业的税源,使得原有企业无多大增收潜力可挖。

三、多措施并举推进我市财源建设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支柱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一)转变思路抓财源

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工业立市"理念,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完成工业发展"四个工程",即工业税收"三五"工程:培育5家千万元、5家二百万元、5家百万元纳税企业;工业发展"三五"工程:建设5个投资5000万元工业重点项目,5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新进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成长"三五"工程:引进5个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培育5个有发展前途的规模以下微小工业企业,储备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工业进步"五一"工程:成功申报一家名牌产品企业,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著名(驰名)商标企业,一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现代企业,一家上市储备企业。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对于招商引资项目,以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标准,有重点地加以筛选引进,财政部门要全方位介入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当好参谋,做好决策,把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和财源建设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产业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市投资项目最大效益。

(二)突出重点抓财源

一是集中优势项目建设财源。如重点引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重点围绕水能、矿产、竹木加工等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柑橘、畜牧、无公害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来配置资源。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加快完善黔城工业集中区和安江隆平产业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创新推动转型,依托矿产、能源、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及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水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全面完成托口水电站建设及苏宝顶风电场5万千瓦装机容量并发电;继续扶持港翔实业、洪江锰业、辰州矿业、三兴炉料、安达机械、安纺等传统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效益;重点扶持雪峰米业、绿色食品、千年湘西、湖南联翼科技、安全薯业等新兴企业加快产品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引领新型工业化。通过全方位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达到发展财源、增加税收。

(三)市场运作抓财源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落实《中共洪江市委洪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若干政策的规定》,采取定向推介、节会招商和敲门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污染消耗低、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的项目落户我市。

2.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建设财源。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发展的旅游业成为我市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

3.采取市场运作的形式经营城市建设财源。加快城市建设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地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加快我市城市基础建设步伐。

4.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建设财源。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改变过去的做法,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利用政策抓财源

1.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特别是密切关注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中的具体倾斜政策、投资方向,精心包装、筛选、论证和储备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

2.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要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努力扩大乘数效应,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

3.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市投资。

(五)创新机制抓财源

1.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措施。要制定出台财政增收有关奖励办法,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营造围绕财源想财源,围绕财源抓财源的工作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乡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逐步使财源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财源建设扶持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实行企业贷款贴息或其他投资补助,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2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电缆、*电工、*不锈钢、*起重、*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玻纤、*集团、*制衣、*棉纺、*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山、*山、*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财政体制;财源建设;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税收划分

近几年来,潍坊市各级政府积极培植财源,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呈现出基础财源稳固发展,骨干财源逐步壮大,明显优化了财源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的物质基础。但源于历史,至今仍是典型的传统型工业城市,工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上游产业为主,工业整体实力较弱。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比重低,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较少,现代服务业底子薄弱发展水平低下,生产业无发展后劲。如何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是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也是今后改革财政工作的重大问题。

1 财源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在所辖范围内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和外溢力,通过外溢力扩散到本城市以外的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影响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1世纪,全球正在由“城市化世纪”迈向所谓的“城市世纪”。未来经济发展的以“城市”为动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完善的分权财政制度,与政府规模大小、经济发展强弱与经济效率高低,三者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税改革过程中,强调保中央财政,使得许多地方财政出现了问题,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地方财力的被严重“剥夺”,使得地方政府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政府主体财源,是我国各级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科研机构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

2 财政分权理论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研究者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推进和深入,逐步形成了财政分权理论。目前,世界大多国家普遍采用财政分权制度。一个国家的财政分权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许多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采集不同样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性质国家的财政分权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尽相同。虽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结论有所差异,但所有结论的影响都会涉及到以下诸多方面,如对政府规模、政府行为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和增长质量的影响等。单纯地承认财政分权的优势或否定财政分权的劣势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不同国家的财政分权是与各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环境、经济因素、文化理念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家性质不一,会采用适合自己国家机器的财政分权。在实际中,影响财政分权的实施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这些诸多因素不断变化,从而影响财政分权程度的强弱不一,由此,受诸多因素影响下对不同国家的财政分权程度也不相同。因而,在世界各国的财政实践中,财政分权程度就表现出差异性。

3 潍坊市财源建设的特点

(1)潍坊市财政收入维持了稳定、持续、快速的增长趋势,财政收入总量不断壮大。近年来,潍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均有所提高,收入质量得到改善。但同时应该看到,潍坊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滞后。

(2)税种结构不断优化。地税局所属的三大主要税种:企业缴纳的营业税、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构成了潍坊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增长快、所占比例高,其中,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和涨幅均有大幅度提高,符合财税发展规律。但是,财产类税比重过小,仍存在征收潜力。

(3)财政收入的产业与行业结构有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继续高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尤其是以金融业和贸易服务等为主的生产业的税收增长迅速。潍坊的四大支柱产业(即房地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工业、建筑安装业等),对地方税收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各产业的技术水平有待继续提高、部分传统产业增长乏力、部分行业税收贡献率与其行业地位不相称。

(4)纳税人规模结构和隶属关系结构有明显改善。税源大户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纳税大户在隶属关系上基本实现了相对平衡,即属于中央单位、省级单位和市县级单位的数量基本相同。

(5)各区县财源建设各有特设。各地因地制宜抓财源,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之路。近几年奎文区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商务区;潍城区着力巩固三产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建材、家居、服装等传统市场改造提升;坊子区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建筑业、房地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当地财源递增长的一个亮点;高新区将财源建设重点落实在招大引强、产业聚集、自主创新、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上的“五个率先突破”。

4 当前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潍坊市财政与经济的发展趋势良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影响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潜在因素和突出矛盾。

(1)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源建设的质量不优。五年来,潍坊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4.5%,低于同期相邻城市青岛,青岛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1.2%。按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反映了潍坊市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整体水平较低。

(2)本市财源建设过程中投入相对较高而产出效益不对称。根据统计资料近几年来,潍坊市为发展经济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平均年递增35.31%以上,相比之下,潍坊市的一般财政收入平均递增仅为28.52%左右,相差接进6.79个点,结论为投资增长虽高而财税增幅相比之下偏低,根据国资委公布的考核指标,明显看出投入产出效益业绩不佳,在政府领导任期内地方财源培植期间还未收到显著效果。

(3)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的税源高度集,风险偏大。近几年来,全市地方税收入主要有纳税大户上交地方税取得,并且比重不断提高,税源主要涉及三类群体:建筑业、房地产业、资源消耗类企业集团,而其他类企业整体偏弱,没有形成稳定而宽泛支持财源的各类企业群体。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对上述三类行业依存度偏高。这种畸形的税源结构,不利于本市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增长,一旦上述企业受到市场影响(如次贷危机、外汇管制等等)出现效益下滑,从而税收收入出现断层,财税收入呈现巨大波动。

(4)支撑市财源稳步增长的产业没形成规模,从而影响财源持续增长的前进动力。据统计资料显示:①在全市农业方面,因潍坊是农业大市,近几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保持在6%左右,假设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x,基年农业生产总产值为a,目标翻两番应为4a,由此,a(1+x)20≥4a,计算得 x≥7.2%,需要农业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至少要7.2%才能完成目标,相比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幅度9.23%远远落后。并且,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部级和省级)数量少,因国家对农业企业政策倾斜税率优惠,农业产业较低的税收难以形成财源“气候”;②全市工业产业方面,新招商引资项目许多处在建设期和初创期,因招商时优惠政策,产生的地方税部分要兑现,新改制企业因启动和调整过程,为保持社会稳定即使产生税源中部分支付转型期的补偿;③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财政贡献率相对青岛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5)当地民营经济规模化发展速度慢,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偏低。全市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2.53%,远远低于青岛、烟台等城市,也低于同期山东省平均水平12.65个百分点,统计局公布的全市民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截止2014年过10亿元的仅有26家,仅有一家过百亿元民营企业,而且全市民营经济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层次较低,对财政的贡献率比重小,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民营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快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资金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监督和服务,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只有民营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夯实地方财源的基础。

(6)所辖八个县(市)域经济对潍坊财政收入增长率贡献较小。只因为全市财政收入水平低,主要原因是昌乐、临朐等县(市)区的收入相对潍城、奎文等市区财政偏低,各区税收收入比重普遍高于各县;寿光市虽然一般预算收入在区县中排名第一,但税收收入贡献率仅有78%,非税收入比重过大。

(7)公共财政支出需求与财政供给能力的矛盾仍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愈加明显,对各项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各项事业支出需求与财政供给能力的矛盾较为突出。关注民生,积极支持旧城棚户区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管理与建设,重点工程和园区建设,造林绿化行动等,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在民生方面的保障政策相继出台,带来公共财政支出的较大压力。

5 增强潍坊市地方财源建设的对策

加强财源建设力度,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重点是要开源节流,在维持原有财源的基础上,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动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源建设:

5.1 创建政府引导、部门主导、市场运作的财源建设工作新格局

随着十对财税体制改革进度,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放权、许可项目的大范围减少,标志着今后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将由过去的资金引导为主向依靠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方式转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和财税改革的新要求,改变战略思路、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财政方面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步曲。

5.2 以理念创新为导向,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在基础设施硬方面:邮电通讯、港口储运、道路机场、城市公交、供水供电、社会治安等还有待改善;生活生态方面,如:绿化生态投资、废水处理、噪音防范、文化建设都有待于提高。潍坊市要完善服务机制,降低非税收入规模,放水养鱼,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招商引资工作开场新局面,以世界风筝都的形象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潍坊,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潍坊投资。

5.3 树立“大财政”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定和培育财源

经济发展良好、三次产业比例结构合理、且能够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财政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总的来说是以工业化发展为基础,首先第二产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将全市人均GDP实现一定水平,随着工业企业壮大带动对生产业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扩张打下基础,从而三产的发展提升全市经济实力。积极寻找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结合点,树立“大财政”的指导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稳定和培育财源。

5.4 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

纳税大户是潍坊市税源的中流砥柱,对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形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阶段潍坊市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仍是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保持支柱产业地位,要把潍坊市的财源这块“蛋糕”做大,离不开这个骨干财源的支撑。政府不仅发挥管理职能,更要发挥服务职能,利用平台优势,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牵线搭桥,转化科研成果,引导经济发展,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给与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5 注重对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财源的培植,增加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潍坊市与发达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差距在于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一是民营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目前潍坊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关联度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链得不到有效的延伸。三是服务体系支撑不强。而财政收入过分依赖部分产业或骨干企业,不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应在继续发展和巩固财源骨干企业的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培植更加广泛、具有可持续增长的财源,形成多元化财源结构。

5.6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各区县经济与财政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区县财政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要缩小各区县财政收入的差距,必须促进经济均衡发展,这也是各基层政府具备提供相对均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保障,是我国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潍坊市要充分利用区域中心的优势,发挥增长极极化效应的同时,充分发挥增长极对其经济腹地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县,特别是贫困县区的快速发展。

5.7 积极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随着国家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如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税率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出台,要认真研究这些改革对潍坊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同时,对实施新税制前后企业生产和纳税状况做详细的记录或调查,深入分析税制改革后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在税制改革前,做好充分的预测和准备工作,提出积极应对税收大幅变动或减少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述存.关于我省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04).

[2]李健.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的基本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维持适度规模背景下财税改革的若干重点领域[J].经济研究参考,2011(36).

[4]安彦林,岳军.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01).

[5]马纲.浅谈地方政府做好财源建设工作应采取的对策思路[J].科技信息,2012(07).

[6]曹文,伏开丽.推进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的途径与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11).

[7]杨灿明,赵福军.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07.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4

为更好地促进全区财源建设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区政协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和统计局等单位及部分政协委员,于8月12日至9月底,对乡镇、办事处、开发区等19个单位和27家企业,通过实地考察、组织座谈、听取汇报、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全区财源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源建设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秘书网网址:上下按照财源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牢牢抓住招商引资一号工作不放松,聚力猛促大项目建设,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1-9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7456万元,同比增长31.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892万元,占预算的107.7%,同比增长20.5%,其中工商税收8924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同比增长13.6%;国、地税分别实现2442万元、68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34。全区财源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工业税收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立区”发展战略和招商引资一号工作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实现的税收有了很大提高。调查统计,前7个月,全区工业企业缴纳税金9234万元,同比增长62.6,占税收总额的52.3。部分乡镇工业税收占其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如**、**、**、**等乡镇分别为96.6、86>,!<.2、88.6和80.8。

2、重点企业发挥了主要作用。从区级财政看,**厂、**热电、**机械厂、**建材、**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重点企业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前7个月,6家企业实交税金2259.1万元,同比增长45.6,占区直征收企业上交税金总额的29.7;从乡镇财政收入情况看,重点骨干企业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集团、**矿业和**宝源实业,实交税金分别达844.8万元、453万元和86.6万元,分别占三个乡镇税收总额的40.5、51.5和36.7。

3、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全区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民营经济由弱变强逐年壮大,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增速明显高于财政平均增幅。截止9月底,全区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20__户;注册资金20.9亿元,同比增长49.3;民营经济缴纳税金1.9亿元,同比增长50%。

4、招商引资拉动了财政增长。近年来,各级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财政增长的重中之重,以项目的大推进拉动财源经济的大发展。调查统计,计划总投资近百亿元的130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__年、20__年可分别实现税收0.23亿元和2亿元以上。同时,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税收,有利地增加了财源总量。如**热电、**石膏项目、**大市场,缴纳税金已分别达到146.5万元、83.3万元和268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力不足,结构不合理。按目前乡镇实际执行工资水平和基本办公等费用计算,年人均财力达到1.1万元才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如果国家必保工资政策全部执行到位,人均财力必须达到1.2万元以上。但是我区20__年人均财力只有9800元,远远达不到保运转标准。截止20__年底,乡镇债务高达13.5亿元,是当年乡级财力的5.7倍,已经成为乡镇财源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乡镇经费缺口较大,有的存在拖欠人员工资现象,入不敷出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区乡两级特别是乡镇收入大幅减少,财政捉襟见肘。全区有10个乡镇的农业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60以上,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过大,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骤然显现,取消农业税后,新的财政增长点发展缓慢,财力不足的状况将更加严重。

2、支撑财力增长的骨干企业少。在农业产业上,农业税收即将全部取消,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农业财源极为薄弱。在工业产业上,企业总量小,骨干税源少。截止20__年底我区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2个,过500万元的企业仅有6个。有的乡镇纳税万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有的仅局限在一两个企业上。在第三产业上,如果没有新的重点项目上马,三产税收将是财源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薄弱环节。

3、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近两年来,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为46.5,今年1-9月份,同比增长36.1%;而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前两年平均增幅为15.5%,今年前9个月,增幅为20.5%。财政收入增幅较投资增幅分别低 31个百分点和15.6个百分点,财源建设投入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尚在建设期和生产初期,实现的税收很少,即便有一些税收,相当部分还要兑现优惠政策予以减免或奖补。

4、乡镇秘书网网址:财源建设速度不平衡。从今年前9个月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看,9个乡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进度预算,而有8个乡镇未能完成,少的仅完成年度预算的31.75,其中有3个乡镇同比呈现负增长,其原因既有税费政策调整、兑现优惠政策和新建项目尚未产生税收等客观因素,也有财源建设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5、征管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是理财观念不强,业务素质低,制止“偷、逃”税费问题、监管企业的工作及措施不够有力,仍然存在“跑、冒、滴、漏”等税收流失现象和假外资、假福利企业。调查了解到,有些企业存在异地纳税现象,不少企业存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有的不设帐本,逃避稽查;有的核算不实,隐瞒经营成果;个别企业甚至是规模企业,不交税或交税寥寥。二是个别单位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有的还非常突出,企业反映非常强烈,影响了税源的涵养。

三、强化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突出工业经济,提升基础和骨干财源。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区乡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抓好现有企业的规范、提高,提升现有财源。目前我区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已基本结束,工作重点应放在引导改制和新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明确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机制,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督促和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确保税收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扩规增量。要立足我区优势,着眼于实现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搞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此为抓手,强力招商,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努力培育强劲的骨干和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区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总量少、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三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力促新上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通过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努力突破土地、规划、资金等“瓶颈”,确保税源项目早建成、快见效。

2、强抓招商引资,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实践证明,发展区域经济,不抓项目就是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要树立“引进资金、项目就是引进新财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突出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强力推进,快速膨胀规模。一是发挥好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大型石膏、岩盐开采、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同类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使与石膏、岩盐相关的采矿业和化工业真正成为我区的产业龙头和财源支柱。二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要把引进“大、高、外、名、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工业和外资项目。继续坚持对污染环境、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差、对财政贡献小又不能安置大量劳动力的项目,一个不引、一个不上。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努力解决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圈而不建”、提供税收太少和以虚假投资骗取政策优惠的问题,力争培植更多更强的区域经济支撑点和财政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品牌效应、**文化遗址和**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及**乐园、**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区为依托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独特的优势。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区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业这一基础财源建设面临严峻考验,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区,必须加快农业财源建设工作的转型步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使其像丝绸公司那样,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与综合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单就市场而言,要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在引导各级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专业批发市场的同时,对现有的较大型市场,进一步统筹规划,采取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使之与国际国内市场相联系,使其像**蔬菜批发和钢材大市场那样,真正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千方百计开辟更多的财源阵地。三是继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继续发展桑蚕、特色林果和苗木花卉种植,力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突出地方特色、规划适度超前、基础设施领先、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农民入镇进园经商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努力增加财税收入。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5

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财税工作,分析当前财税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年财税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奋进,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财税工作任务目标。刚才,立国、显坤、书强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讲的意见我都赞成,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全市财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刚刚过去的,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决战开局、起步冲刺的决心,以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等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干部执行力建设,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和特大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完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21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增长45%;财政总收入202.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1%;一般预算收入84.62亿元,增长46.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6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5216元,增长17.6%。经省委、省政府考核,我市各项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位。总结过去一年的财政税务工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增速大、效益好。各级政府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头等大事,积极创新征管手段,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各级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征管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综合治税等工作,税收征管实现了新突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增幅全省排位从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省排位从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4位。纵向看,创25年来最高水平,建国以来排位第4。各项税收增速显著加快,国税、地税分别组织收入113.24亿元和69.30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0.9%和34.1%,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实现了年度收入总量和增量两大突破。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加大、效果明显,全年获得中央、省各项补助资金171.89亿元,较上年增长25.8%。认真执行国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有关规定,完成非税收入23.52亿元,增长100.7%。在收入不断增加和上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为全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民生保障投入大、受益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在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1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切实有效落实,农业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得到持续改观;教育支出5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得到认真落实,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城乡居民低保和养老保险、抚恤和社会救济、就业等工作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支出29.41亿元,比上年增长59.8%,确保了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支出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5%,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速;文化传媒支出3.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大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生支出的大幅增加,对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财源建设力度大、质量高。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引领发展,坚定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力以赴夯实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做大经济规模,大力培植财源税源。,市级财政投入工业化建设资金7.26亿元,主要用于市级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技改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投入城镇化建设资金22.21亿元,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投入农林水利发展资金24.8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些资金的投入,加上社会投资的大幅增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工业做强、农业做优、三产做大,实现经济社会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财税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财政改革步伐大、亮点多。为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机制,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和内部监督管理,促进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由点到面推广到全市所有县、区(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金财工程”、“金税工程”进程加快,为加强财政管理和依法治税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全市财税工作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成绩显著,振奋人心。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特别是财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第一,经济规模还不大,财税增收后劲不容乐观。全市GDP总量在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人均GDP排位更低。从省内情况看,我市财政总收入比少198.3亿元,2012年预安排少228亿元;比毕节多21.7亿元,2012年预安排多42亿元。说明与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一般预算收入来看,市一般预算收入比少93.13亿元,2012年预安排少107.7亿元;比毕节多7.56亿元,2012年预安排多5亿元左右。这充分凸显出我们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从经济规模决定财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税增收水平,我们只有千方百计抓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财政增收才有保障。第二,财源结构不够合理,税收过分依靠烟酒。全市税收总收入178.69亿元中“两烟一酒”提供了74.1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41.5%,占财政总收入的36.7%。其中直接来源于茅台酒三家公司的税收达45.1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5.2%,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2.3%,四分天下有其一。按照现行财政税收分享体制,烟、酒产生的税收绝大部分属于中央和省级收入,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不大。第三,“两个比重”虽比上年略有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分别为17.9%、41.8%,全国这“两个比重”分别为22.1%、50.5%,全省为23.3%、58.1%,既反映了我市在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也暴露出我们在收入组织、税收征管上做得还不够到位。第四,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以全市常住人口613.29万(统计数)计算,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一般预算支出分别为3297元、4183元,全省平均数分别为3823元、6450元。人均支出水平低,说明向上争取支持、争取补助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跑部钱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省88个县、区(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突破综合测评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在市,且最后10名中就占了7个。排名第一位的仁怀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4.1%,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32.1%,排名第88位的余庆县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1.7%,虽然各地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不同,但差距之大还是值得深思。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查找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奋力攻坚,在新起点上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年前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市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都提出了明确指标,并围绕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源建设等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拓宽思路,敢于创新,努力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一)紧紧围绕发展主题,着力培植壮大财源。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宜”现代化特色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主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吃透精神,领会政策,抓住重点,主动对接,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建设资金,大力改善我市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状况,着力提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切实为培育发展产业、壮大财源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支持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大金融信贷、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等奖励力度,落实好高新技术优惠、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管控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集中支持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二是要支持园区建设。把各类园区作为培植壮大财源的主阵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引导激励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重点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入驻进度,努力将园区打造成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聚集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各县、区(市)要抓住“扩权强县”的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定主攻方向,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活力。三是要实现多元化投入。全力做好对上汇报沟通,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争取中央、省的投资,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引进和新上一批有利于加快转型、财税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扶持手段,采取财政贴息、奖励、参股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吸纳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大财源格局。四是要坚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都会减少收入,客观上给税收组织带来了一定困难,各级财税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为发展着想,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统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及文化改革发展的税收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内在活力,进一步涵养税源,强化财税增收后劲。

(二)扎实抓好增收节支,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是财税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千方百计确保今年财税收入任务完成。按照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全市2012年财政收入的目标任务是:总收入完成263亿元、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110亿元、增长30%。对于今年的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对此,刚才我已和各县(区、市)政府、市财政、国税、地税部门负责人以签责任书的形式予以分解和落实,请大家将任务完完整整背回去、年底圆圆满满交上来。各县、区(市)政府、市级征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加强收入组织,严格实行逐月调度,逐月通报,按季度考核。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抓收入是财政、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今天会议结束后,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层层分解任务,抓好责任落实,加强税收征管,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确保全年任务目标的完成。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实际,了解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做好财源分析预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税源的监控,特别是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餐饮娱乐、金融、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加大监控力度,确保这些重点行业税收稳步增长;要大力推进综合治税,强化信息管税,建立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税收征管的水平。刚才,立国同志已经通报了1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总体较好,实现了2012年首月“开门红”,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强化工作措施,狠抓收入组织,努力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市、县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协税护税职责,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和和谐的征纳关系。二是要切实加强支出控制管理。今年,各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政府投入继续增大,新的民生政策刚性支出也在持续增多,各级财力十分有限,必须加强支出控管,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一方面,要强化预算管理,确保支出“用得对”。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切实提高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加强专项资金的整合和管理,逐项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建设工程、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公共服务安全等方面的投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央已经明确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保今年要实现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投入一定要认真落实到位。同时干部职工的民生问题也要解决好,近期我们提高了公务员津补贴标准,兑现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承诺,提高了年度目标考核奖励标准,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等等,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从财力、资金上留有余地。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确保支出“用得省”。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人、车、会、话”等一般消费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同时,要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对必须安排的支出,尤其是用于支持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尽量早安排、早下达、早见效。

(三)创新财税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财政管控水平。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机制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财税政策也在适时进行灵活调整,各级各部门要顺时应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一要深化财政改革。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着力提高预算的精细度和科学化水平,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力。扎实推进资源税改革,实施新的车船税征收标准,促进合理税负和节能减排。大力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引领农村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二要强化财政管理。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健全采购制度,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增加政府采购透明度,提高采购效率。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在摸清底数、区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完善举债项目评审、监控等制度,既要为发展敢于负债,又要有效防范政府负债风险,确保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把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三要加强财政监督。重点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重点支出检查、内部审计检查等财政监督工作,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廉政建设,促进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切实为做好财税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财税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检验领导干部驾驭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试金石”。做好新时期的财税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仅仅依靠财税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各级各部门必须共同努力,合力推进。

第一,加强财税工作领导。财税工作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继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财税工作,及时帮助财税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同志要加强财税政策研究,注重听取和征求财税部门的建议,善于运用财税政策和信息数据指导全局工作,善于运用财税杠杆调节经济发展。

第二,强化财税队伍建设。做好财税工作,完成全年任务,关键在班子、关键靠队伍。各级财税干部要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理财治税、争先进位的能力。要继续改进作风,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纳税宣传、咨询和辅导,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平台,加强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进一步简并环节和申报材料,积极开展涉税事项“免填单”、“同城通办”、网上申报及网络开具发票试点等工作,切实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申报完税服务。要继续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格教育、严肃整治、严于监督,确保不使一人掉队,进一步树立财税部门务实、为民、清廉的良好形象。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6

乡财政所20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乡的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县委_届_次全会以及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努力。上半年,我乡财政运行良好,确保了工资的正常发放、机关的运转、社会保障需要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前期运转经费。1-6月共组织地方财税收入_万元,为年初预算数_万元的_%;完成支出_万元,为年初预算_万元的_%。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我乡财税收支情况(二)、上半年安排支出672.6万元,为年初预算数1308万元的48.74%,为预算调整数1406.13万元的47.83%。

(三)、上半年借款情况:累计借款711.09万元。

其中:

1、工资支出:166万元。

2、工资性费用72万元。

3、公务费34.96万元。

(四)、上半年我乡财政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齐心协力、迎头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干部职工思想堕落,工作中不善于学习总结,忧患意识和凝聚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由于我所人员有限,导致岗位的不合理设置,加之两名同志由于特殊的情况长期不在岗,使所内业务慢慢的拉开了距离。

3、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来款项清查进度有所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乡的支出压力非常大,除保工资、保运转和保稳定外,还需确保我乡几个基建项目的正常施工,主要是两条通村油路的建设、茂兰水库的改造、中学的科技综合楼和学生宿舍的启动、财税综合楼的启动等一系列的基建支出。下半年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在此,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一如继往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们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二)、支出预测。下半年我乡还需完成以下几项支出:

1、人员工资及公务费支出264万元

2、十三个月工资13.3万元

3、保部门运转经费150万元。

4、与乡直各部门、各村委会签订的各项目标责任书兑现奖及对农户的以奖代补资金共需55万元。

5、各部门人员的培训费、水电费、差旅费、办公用电话费等需支出46万元左右。

6、基建项目支出350万元。

7、xx年暂付款转列支出70万元。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为了确保我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继续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理论学习,增强干部职工的集体荣誉感。

2、狠抓业务工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新旧科目的转换和会计电算化工作)。

3、固本开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积极做好财源建设项目考察、论证、推介工作,抓住第三届泛珠区域合作论坛及昆交会机遇,发挥——煤炭资源和有利的自然环境,以优势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和上级投资,优先培育三大产业,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煤矿企业等方面的发展,努力建成一批骨干财源;坚持“打基础、调结构、促发展”的思想不动摇,继续围绕“七个一万、两个百万”的经济发展思路,按照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调整力度和结构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能作用,把财源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群体财源快速发展。激活现有财源,建立一个具有基础财源、主体财源、后续财源等多种财源并存的财源结构,提高存量财源对财政的贡献份额。

4、继续深化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实行财政综合预算。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上,我们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积极做好预算外资金的归集工作,确保资金集中统筹使用,以缓解财政压力。

5、增强财政支持“三农”力度,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固本强基,重心下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做到“财为民所谋、财为民所理、财为民所用”。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牢记“两个务必”,转变观念,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发扬“团结务实齐奋进,艰苦拼搏创一流”的精神,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创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7

一、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经济建设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县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的增速也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现状

1、经济方面 2、财政方面 由于连年财政赤字,使县乡两级财政举步维艰,收支矛盾日愈尖锐,现有财力难以支撑,资金调度异常困难。转移支付和增收节支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财政支出缺口无法填补。为了保工资、保稳定,县财政被迫靠不断压缩公用经费的办法,来保证个人经费部分的兑现和预算控制目标的完成。10多年来,公用经费控制标准一直未变,即:编制内县级单位每人每年300元、乡镇级单位每人每年330元、学校教师每人每年110元、公费医疗经费支出每人每年71元,超编人员没有公用经费,绝大多数乡级机关和乡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全年实际经费支出总额中工资性支出均占到98%以上,有些甚至更高。各级政府机构的各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举借债务来完成,沉重的债务,致使县财政每年从已不堪重负的财力中还得支付400多万元的借款利息。另外,在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法定支出占全县总财力60.1%,财政可调度资金有限。 在上述借款使用中,扣除世行贷款、国债转贷、农业开发、粮食企业亏损挂帐、担保贷款等专项支出借款外,政府其它借款15594万元,其中垫补财政赤字资金7557万元、借给行政事业单位资金1744万元、用于企业财源建设资金3487万元、借给乡镇政府资金2806万元,用于发放工资的借款为6983万元。

3、体制方面

近年来,县对乡镇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贴、超收返还、短收超支不补”的管理体制,严格界定了县乡收支范围。对乡镇的增人增支和其他政策性增支,由乡镇财政自行消化,县财政不予承担。这种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抓财源建设和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但由于绝大部分乡镇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基础脆弱且不稳定的农业,致使乡镇税源不足、增收潜力有限。为完成年度任务,达到预算平衡,得到既定的上级补助,被迫用借款单位应发工资的资金、向外乡、外地“挖税”、银行借款等手段来弥补财政收入,形成财政收入空转等问题。同时,乡镇收入受季节性影响,形成大部分乡镇在9月份前无法正常兑现干部职工工资的现象。

4、管理方面

一是由于全县经济总量不足、企业效益差、税源不足等诸多原因,加之征管措施滞后,仍存在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二是乡镇之间收入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一些乡镇、个别部门税收缴库不及时,财税收入与其他支出相互掣肘,甚至坐支挪用税收现象时有发生。

(二)原因

1、经济困难,财源困乏

近年来,静宁县为发展县域经济,开辟财源,增收节支,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积极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代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静宁地处我国中部干旱地区,从1958年有记载以来,年均降水量为449毫米,年蒸发量为1469毫米,干旱缺水逐年加剧,恶劣的自然环境、贫脊的土地、低劣的生态环境,无情地阻挠着静宁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财源贫乏。静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大县,平均亩产小麦在200—300斤之间,自然降雨量仍主宰着农业的收成,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处在温饱型状态,部分乡村的农民年均纯收入只有600—700元,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自身抵卸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极为脆弱,边远山区乡村经济增长点难以探求,更难形成规模,甚至出现农民举家搬迁离开故土的现象。

二是工商业经济落后,财源不稳。作为财政支柱的工商业,在全县经济发展滞后,绝大部分乡村工业几乎是空白。虽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对现有的30个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组,但由于改组采用的是低成本扩张法,产品结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等工业基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扩大和提高,在产品结构中长线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拳头品牌产品,薄利多销是主要营销方式,销售利税率低下,2005年仅为3.25%,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加之作为全县的主要产业—建筑业,建筑市场大部分在外地,按现行税收政策,流转税实行属地征收,因此使大部份建筑产值形成的税源流入外地。工商业可提供的财源相当有限。

2、财力缺口大,潜力耗竭 3、财政供养人员多,财力不堪重负 4、财力不足,工资政策难以兑现,人才就业难 静宁是甘肃闻名的文化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每年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1500多名。然而,由于财力不足,每年学成返乡的学生,难以就业。2000年以来,理应安排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1300多名,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安置了798人,还有502人登记“挂账”待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人才需求又与财政支付能力相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二、思路和重点

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全县经济工作要始终坚持以财源建设为龙头,按照“夯实基础财源,发展支柱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培植新兴财源”的基本思路,力争短期内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静宁实际的多元化财源体系。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适应市场要求,财源建设要真正从传统的以单纯的培植农林特产品的圈子中跳出来,按照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和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养什么的要求,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着眼于全县果品、养殖等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基地建设。按照“抓基地增强辐射力,抓龙头增强带动力,抓市场增强拉动力,建园区增强推动力”的思路,充分利用果品、洋芋、精细蔬菜、静宁土种鸡、瘦肉型猪、中药材和优质人工牧草等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通过加强引导、行政推动、加大投入等措施,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向规模要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特别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产业深度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环节来抓,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龙型产业体系,建立区域性特色农业财源群,优化地方财源结构,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壮大主体财源。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工业是关键。针对现有工业规模较小、基础较弱的实际,今后工业财源建设必须克服过去封闭、分散、粗放的发展弊端,紧紧围绕果、薯、畜、药、菜等五大支柱产业,围绕有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和产品,按照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进行资源和要素的组合。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扶持有效益、有竞争力的具有经济支柱和财政支撑作用的立县产业企业。特别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全县财源建设质量和档次的重要因素,通过扶持科技型项目,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等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因素尽快融入财源建设项目群体之中,不断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全县主体财源有一个持久、牢靠的基础。一是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对重点财源企业,继续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在重点抓好建材、化工、建筑、轻纺等优势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县内资源优势,与农村支柱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果品深加工和农副、土特产品加工,走加工增值的路子;同时,以产权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专业性集团公司或跨行业、跨所有制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对亏损大户,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采取兼并、联营、改组、收购等措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促其走出困境,为增加财政收入做贡献。二是实施项目栽桩,依托骨干重点企业,选择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关联程度大的工业项目,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用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继续抓好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填平补齐,改进工艺,加强管理,培训人员,注入资金,开拓市场等手段,促其达产达标。重点抓好化工公司1000万发电雷管,水泥集团公司10万吨水泥、5万吨复混肥,成纪酒业公司1000吨苹果白酒等项目的达产达标。三是采用新机制、新措施,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四是积极论证新项目,建立工业财源项目库。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从静宁县资源状况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第一的原则,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兴办龙头企业、产品系列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转化,积极论证新项目,建立项目库。所列项目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利税能力。进库项目要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做到对比筛选,精中选优。对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市场需求强劲的项目和产品,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尽早开工建设,抢先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以项目争资金,以有为争有位,促进财源建设,增加财源总量。

(三)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县内外客商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机制活,投资少,风险小等特点,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放活政策,从经济政策,发展条件和生产要素分配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凡是不属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都应积极支持,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速度,快速发展,对优势明显,具有带动作用的个体私营企业,更要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向国有企业实施参股、控股、并购、托管,发展混合经济,使国有企业逐步民营化。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和发展支柱财源。进一步加快特困企业和重点财源企业改制步伐,按照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经营机制市场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的思路,用足用活企业改制政策,采取一企一策、甚至一企多策的办法,对特困企业在考虑安排好职工出路的基础上,采取整体出售、租赁、承包、配送等形式,打破所有制和行业界限,鼓励私营企业进入国企改革,促进资本合理流动,进一步搞活企业。对没有任何" 出路,又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妥善安排好职工后,依法破产。对重点财源企业,加快改制步伐,主要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帮助和引导财源企业加快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对一些中小企业,要通过兼并、租赁、出售、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围绕名优产品,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存量调整为主要途径,进行强强联合,组成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小巨人企业,使之成为县级财政收入的支柱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财源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县财政困难程度不断加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调度异常困难,赤字和负债逐年增加,形势非常严峻。对此,全县上下务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长远观念,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把增加收入和培植税源结合起来,把争取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发扬“宁可苦干,决不苦熬”的静宁精神,把财源建设作为缓解财政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严格监管。财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领导,辅之必要的行政推动和引导,并严格监管,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抓财源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合力。一是成立由县上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经贸、计划、农业、林业、乡企、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设立财源建设办公室,专抓财源建设工作。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按部门职责明确分工,抓好落实。实行县上领导、职能部门一把手联系重点财源企业、包抓一个财源项目的工作责任制。把财源建设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和部门一把手政绩及工作人员实绩的重要内容,以工作成绩论英雄、定功过。每个项目要坚持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责任制。县上要与项目单位签订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从严考核,真奖实罚。三是建立财源建设工作例会制度。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召开协调会,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财源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项目的考察论证和筛选推荐工作,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全面实施,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必将由直接拨款变为对各种项目的扶持。为适应这一转变,我们要按照省上财源建设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对财源建设扶持的有利机遇,结合静宁实际,积极组织各部门、各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结合企业技术改造、乡镇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产业化等,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直接挂钩,抓紧项目论证,力争形成上马一批、储备一批、调研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坚持先干后争取、边干边争取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多方位争项目、争资金,促进财源建设工作。

(四)狠抓资金筹措,加大财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县财政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建立财源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县乡财政每年从超收中拿出50%的资金,用于重点财源项目和农村支柱产业。三是对农业专项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有偿资金等统筹管理,集中用于经济效益好、上交利税多的财源建设项目。四是加强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财源建设。五是将国有资产出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大部分纳入财源建设。六是对具备条件的债权转为股权,变单一的资金结构为多元资金结构。总之,今后政府对财源建设的扶持要由注重规模的硬投入向规模和质量并重的软投入转变,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采用贴息、垫息、担保等手段,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扶持财源建设。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8

作者:1安彦林 2岳 军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总量不足,质量仍有优化空间 从绝对规模来看,2011年济南市的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第三位的烟台,但与第一位的青岛市差距较大,其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山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25.7%)。据统计,在2011年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榜中,济南居于2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居于第12名,仅高于东北的长春、哈尔滨和西部的西安。从相对规模来看,济南市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39%不仅低于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61%),而且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于倒数第2名,仅高于长春市,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较小。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虽然近5年来,济南市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同期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也很快,与税收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8.5%左右波动,变化不大。非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力,但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其大量存在会降低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发展和税收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按目前财政理论来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在10%-20%左右比较合理,因此,济南市财政收入质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区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县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受自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状况、历史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济南市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区域财政收入集中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向市区集中,县域财政收入除了章丘市外,均处于底部,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较大;同时在城区内部差距也较大,居于市中心的历下区、市中区财政收入较高,而老城区天桥区和市郊的长清区的财政收入较低。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济南市各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6.64倍,财政收入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8.5倍,且这些区县的财政收入排名基本与当地产值的排名相一致(历城区由于是济南市重要的工业区,所辖地区有较多的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形成的大多为中央税和共享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对来说较少,因此,虽然其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为第二,但其财政收入排名为第四)。 (三)各产业发展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近年来,济南市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日趋合理,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50%,虽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但与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山东省内各地市相比,名列前茅。但各产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仍显不足。 1.农业财源基础薄弱,规模小。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其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微乎其微。但农业是各产业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消费市场,在财源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涵养作用,是财源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济南市近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2008年-2011年平均为4.8%,远远低于同期全市生产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二三产业的原料供应和消费市场。同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也很难形成规模财源。 2.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后劲不足。近年来济南市的工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传统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工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仍占较大比重。同时,全市工业投入欠缺、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新上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偏少,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数量和规模一直薄弱。2011年以来全市仅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以来新开工企业只有228家,工业产值仅占到全市的5.7%,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2%;在重汽、济钢、浪潮等大集团增长出现回落甚至下降的时期,全市工业缺乏新生力量的问题会更加突出。[2] 3.现代服务业在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发展速度开始放缓。2006-2010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8.1亿元,增长8.5%,低于服务业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6.4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11.2%。[2] 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2011年第三产业共完成税收355.7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的54.4%,同比增长29.4%,在第三产业中,税收增长最快的是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率为39.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6.3%,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增长32.8%,其他行业增长速度较慢,如金融业增长1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1.2%。③ (四)地方财政收入对营业税及骨干财源依赖较大 2011年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决定性影响。“十二五”规划对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的税收”。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开始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并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在全国推开。这项政策的实施正好与我国结构型减税政策相一致,可以消除企业流转税双重征税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其必然会对地方税收产生重大影响,减少营业税收入,如果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不变,地方税收会由于增值税总额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额不能抵补营业税的减少额。 从财源的行业结构来看,一般来说,制造、采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财源相对稳定;而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易受投资增减、经济和社会变动、疾病、气候等因素影响,财源稳定性较差。济南市的骨干财源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都受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旦政策有所变化,三个产业都会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而制造业来说,对于骨干企业依赖也较大,截止2011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7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93.5亿元,占全市的44.7%,比2007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比2007年末增加11家;重汽、浪潮规模翻了一番,二机床、轨道交通、济柴产值成倍增长,[3]这些企业都是济南的骨干企业,对济南市的财政收入贡献率很高,地方财政收入对这些骨干财源依赖性也较大。#p#分页标题#e# 推进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培植壮大财源 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次,还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财源结构的优化发展。因此,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升级,对于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源效益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高端行业,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 1.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基础财源。通过财源结构的产业分析,农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很微小,连1%都不到。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财政部门应在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补贴,确保优势农产品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现代物流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服务业优势,增加财源。 2.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巩固稳定传统财源。大力引进和增加工业新生力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整体实力。首先要加快济南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创税能力;其次要以国家着力实施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的重大战略为指导,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机遇,大力引进新生力量,壮大经济规模;最后要加强政策指导,坚持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抓好龙头企业成长,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培植壮大新兴财源。服务业是济南市的第一财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税收贡献率大,是最重要的新兴、高效财源。发展服务业,并注意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增加对税收贡献率大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在现代物流业实现突破。加强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式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体系。把引进金融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区域性金融总部放在优先地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壮大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大对各软件园的政策资金扶持,在软件业实现突破。四是发展会展业,通过产业联动小支点撬动大产业。会展业的最大特点是其发展对相关产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拉动宾馆酒店、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娱乐、广告传媒等关联服务业,同时也可以构成一、二产业并优化其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对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励承办、引办、创办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型展会的会展企业和主办机构,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宣传会展业发展、传播会展信息和培养会展人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促进地方税收的持续增长 按照财政分权理论,地方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有地方的主体税种,在现行分税制下,营业税充当了这一角色,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有限,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征增值税的领域不征营业税,它是作为增值税改革后在某些领域继续保留的一个税种,税收缺乏可持续性和弹性,而且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增值税扩围的试点工作。2011年济南市在三大主体税种增长缓慢的同时,房产税、契税增长速度较快,均在30%以上。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凡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国家,房地产税收基本划归地方,并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财产税(主要是房地产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相当高,分别为71.8%、99.5%、91.3%、100%、90.3%。[4] 因此,在继续保持营业税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保证税收增长的持续性。目前,国家的房产税改革试点也在逐步推开,下一步可以在济南开始房产税试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济南市的财源,另一方面也响应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三)骨干财源和群体财源一起抓 济南市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他们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这些企业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发展后劲足,是一批骨干财源项目,如济钢、重汽、烟草、浪潮等企业,对济南市财政贡献率很高。但财源单一会给财政带来风险和隐患,一旦骨干企业经营受到市场影响,财政收入就会出现较大波动。因此,政府要在稳定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主导财源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成长型企业发展,增加群体财源,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具体来说可以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及行业准入政策上,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同时,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四)加强税收征管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也是政府主要的可支配财力,一方面要广开税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1.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开展税收征管活动,加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工作,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对税款要应收尽收,杜绝越权减免税。2.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源管理体系。实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并与工商、银行等系统通用的纳税人登记号码和纳税人基础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严密的纳税人监控系统;同时,税务与财政、工商、审计、银行、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获取纳税人信息,加强税源预测分析和动态监控。3.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发达国家95%以上的纳税人都能自觉申报纳税,再加之现代化征管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致使诸如美国税务机关将50%的征管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加拿大税务审计人员占到了税务人员总数的30%,日本也具有高效而严密的税务稽查系统。[5]而我国目前,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就更需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减少税收的跑冒滴漏。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稽查方法,重点检查纳税大户和容易偷漏税的行业,同时严格处罚措施,违法必究,让纳税人感到申报纳税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履行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p#分页标题#e# (五)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源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县级政府可用财力 现在基层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县级财政困难,以保运转为主,无力进行财源建设,济南市也不例外,因此,省市级财政要增加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其拥有更多的财力进行财源建设。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努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促进转移支付制度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新型转移支付体制转换,提升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财政资金的能力,增加县级政府的可用财力。二是省市级财政在下拨县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降低对县级财政的资金配套要求。 2.因地制宜,增强县域财源 济南市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财源,就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开辟新兴财源,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财政实力。首先要深入研究各县的经济和财源现状,给各个地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到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的优势和症结。然后,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按照各县的格局和产业优势,选准财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带,推动县域财源建设。如章丘市的重点在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而平阴县和济阳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商河县重点在建立支柱产业。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9

县财政局:

二00五年以来,我乡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工作,强化征管力度,积极组织收入,从严控制支出,实现“两个确保”,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提高全民纳税意识为指导思想,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完成全年和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其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二00五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乡一般预算收入完成*元,占任务的*,其中:耕地占用税完成*元,占任务的*;契税完成*元,占任务的*;其他收入完成*元,占任务的*。

全乡一般预算支出元。其中:农业事业费*元,土管事业费*元,广播电视事业费*元,计生事业费*元,财政事业费*元,养老保险缴费*元,医疗保险基金*元,政府机关经费*元,人大经费*元,共产党经费*元。

上级转移支付基金预算收入*元,基金预算支出*元。

二、二00五年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00五年以来的财政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这个基本目标,抓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加大财税检查,乡镇债务消化,会计信息质量,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工作。 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我区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央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减免农业税,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搞好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宣传工作,提高了农民自觉纳税意识。

坚持“量入为出,在保有压”的原则,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缩非工资性支出,对公务费、会议费、招待费等进行有效压缩,节减财政支出。

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按照信用社要求,对我所银行账户开设情况进行排查及统计汇总。按要求设立开设一个基本账户,设立各专户。各项收入直接进入财政专户,严禁设立帐外帐。

财源建设方面,我们以“******”的经济以展思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本地资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等方面,培植后续财源,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

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组织全所人员进行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我们坚持每月的例会制度,在会上,大家积极讨论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共同学习、讨论中,达到共同进步。通过思想作风整顿例会,使大家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善。

财源建设工作总结篇10

一、财政收支总量迅速扩大

随着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综合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收入完成9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财政支出654.2亿元,增长25.7%。财政收支规模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前两年财政收入增幅均在26%以上高台阶、高增长的基础上,*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而且增幅进一步提高,当年收入增量达到200亿元,收入总量三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年度中各月份之间的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并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没有出现大的起伏波动。中央收入、市级收入和区县级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都在24%以上。从税源分布情况看,电子信息、石油石化、汽车制造、金属冶炼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税收增长都比较快,逐步形成了财政收入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财政收入结构明显改善。在加快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和地方零散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8.9%和43.7%。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91亿元,同比增长31.2%,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幅达到29.1%。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配办法,当年地方财力658.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1.2%,地方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是区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涵养财源税源,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西青、东丽、北辰等3个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40亿元;塘沽、武清两个区的收入跨入30亿元行列;南开、河西、和平、津南、河东等5个区的收入达到20亿元。十八个区县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达到5.1万元,比上年增加0.94万元,最高的增加2.9万元。滨海新区增收势头强劲,实现财政收入380亿元,增长29%,当年增收91亿元,占全市财政增收额的45.7%,拉动全市收入增幅12.6个百分点。

四是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围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公共支出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各方面支出需要。其中,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189.4亿元,增长26.5%,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34.9%;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支出16.1亿元,增长25.1%;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

二、财政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新区的功能开发、产业聚集和环境提升,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经多方争取,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给予了以下财税扶持政策:一是2005至2009年每年补助我市10亿元,五年共计50亿元,专项用于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二是对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充分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根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和引导基金,努力放大资金规模效应,形成造血机能和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亿元,重点用于科技风险投资创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基金,每年安排3亿元,重点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

全面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为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扶持政策,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集中筛选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加快部级开放型研究实验基地和工程中心建设,吸引中远集团上市公司、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完善“以港养港”、“以路养路”和支持航空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实施*港、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努力增强滨海新区辐射和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积极创新理财观念,自觉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了数字电视关键芯片设计等32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预计新增利税8.9亿元,为我市增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智能电子环境气象仪等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4.3%,占工业产值比重31.8%。加大科技风险财政投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为高成长的创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转化制度,重点支持115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出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务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人才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

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实施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税费减免等综合性财税政策,大力推进工业战略东移和国有企业新一轮嫁改调,天钢东移、钢管公司扩能、高新纺织园等重大工程基本完工,天碱搬迁工程加快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北疆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制定和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为契机,新建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吸引民生银行投资部、长江租赁等一批金融、物流企业相继落户*,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地铁一号线投入试运营,卫津南路、芥园西道等9座立交桥投入使用,累计建设市区快速路160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50万平方米。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境保护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综合整修旧楼区774万平方米,改造燃气、自来水管网405公里,新建绿地2172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显著改观。

四、财政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以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年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当年减免学杂费5540万元。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52所示范中学、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办小学,启动了“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农村80%的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师范大学等高校新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商学院、农学院、财经大学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和高校50个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10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3.8亿元,增长25.2%。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加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完工,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医大总医院二期和医大二院等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提高社区卫生经费补助标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累计完成7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9个区县,受益农民达到125万人。健全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启动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政策。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财政安排文体广播支出13.5亿元,增长25.8%。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华剧院、少儿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少儿文化艺术中心、周邓纪念馆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基本竣工,音乐厅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基本完工。增加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进一步完善社区文体设施,支持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增加文艺演出场次,努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体现公共财政政策公平、正义、进步的理念,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着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支持213户困难企业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包括妥善安置了8.7万名职工,彻底清偿了拖欠职工的10.5亿元债务,并依法退出市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了低保人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全面启动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减轻医保参保患者的看病负担,建立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妥善解决双困拆迁居民安置问题。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由月人均1600元调高到2000元,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月扣除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减轻了企业负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从*年下半年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了适应经济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要求的公务员工资管理体制,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同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时拨付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燃油等补贴,实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和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104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落实新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农民关心的生活环境问题,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2.6%,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救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村级政权财政补助标准,每个村委会的经费补助由2万元提高到8万元,切实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七、财税改革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继续深化财税各项改革,努力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推动财政管理和服务向着更加规范、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全面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深入推行纳税评估制度,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时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清理漏征漏管户,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力度,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实行重点税源专人逐户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年纳入重点监控的税源大户达到2028户,重点监控企业实现税收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健全零散税收源泉控制机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从源头上防止漏征漏管和收入流失问题。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调整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分工为契机,整合征管资源,加强部门配合,搭建房地产业诸税种一体化征管工作平台,完善房地产企业税收属地化管理,规范住宅交易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业税收控管水平,全年房地产业税收114.4亿元,增长35.5%。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审批制度,加大欠税公告施行力度,组织开展税收专项稽查,全年检查企业1.4万户,查补税款6.5亿元。

继续深化以财政支出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市级149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各区县也全部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改革。加快推进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将基本建设等14大类资金由财政统一支付,48家市区两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改革试点,全市集中支付资金累计达到45.6亿元。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和涵盖所有预算内外支出项目的支出分类体系,增强预算收支管理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金额63.8亿元,资金节约率达到10%。加强建设性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运作程序,确保贷款资金封闭、有效、安全运行,努力实现贷款用款还款良性循环。

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实施财政、税收、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建设,建成“*市财税关库行横向联网系统银联卡刷卡缴税(费)系统”,完成“*财政地税政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财税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大以票管税力度,积极推行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和票表比对,进一步扩大远程申报纳税服务范围,全年电子报税金额突破1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加强财税基础工作管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细化工作规程,统一执法文书,强化对财税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财税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财税法制宣传,积极营造依法理财、诚信纳税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健全和规范会计制度,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组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建立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八、财税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税干部队伍综合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财税干部搞好服务的主动性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的落实,局党组制定的48项整改措施已有32项措施得到落实,其他各项长期措施按计划逐步落实。广泛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努力提高财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举行机关党代会和团代会,分别选举产生新一届机关党委和共青团委员会。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严把入党质量关,全年发展党员67名。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建立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建库,实现了对党组织、党员信息科学、动态管理。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22名同志通过竞争上岗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对14名正处级干部、28名副处级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财税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重点,认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六员”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