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9:39:58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1

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日。今年,我们有一个黄金周假期八天。此外,根据新规定,在为期八天的假期期间,我国的所有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因此,很多人选择自驾游,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钱。但是,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不如预期。

Because of the huge traffic flow,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atch traffic jam in highways, which rarely happened in the past. Besides, when they get to the destination, they find that they are crowed with people, which makes their trip worse. From TV or Internet, we can see that visitors of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are far more than the maximum capacity.

由于交通拥挤,成千上万的人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交通堵塞,这在过去很少发生。此外,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他们发现他们挤满了人,这使他们的旅行变得更糟。从电视或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最着名的景点的游客远远超过最大容量。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2

关键词:红色;相似;差异;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能够反射不同文化内涵的一面重要的镜子。由于人类的共同直观感受及某种相似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形象色彩的感知及审美体验大体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对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有其共同之处,但由于民俗、地理、宗教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因此,表示颜色的词的联想意义有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英汉语义完全对应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在中国,人们常用红色的东西来营造婚礼喜庆的气氛。红色是在中国传统婚礼上常见的颜色。新郎和新娘都要“披红戴花”,新娘更需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红艳艳,连头上都要罩上“红盖头”,并在传统婚礼中张贴大红喜字。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人们张贴红对联,挂起红灯笼,用红纸包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又被称为“红包”。人们用红色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当孩子满月时,还要向亲戚、朋友和邻居送红鸡蛋,来庆祝新生命的到来。在日历中我们也会发现,像春节这类重大的节日都是用红色字体标识出来的。英语中,红色表示庆祝或喜庆,往往用来表示庆祝活动。英语里,红色有纪念日、喜庆的日子的意思,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由于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就有“纪念的”“喜庆的”的意思,而普通的日子印的是黑色。在圣诞节那天,圣诞老人会给孩子们发礼物,他穿着一身红衣,使得这一天充满神秘和幸福。

此外,红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概念意义基本相似,比如,blood-red(血红色),orange-red(橘红色),red wine(红葡萄酒).

二、英汉语义部分对应

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都能够表达人情绪的愤怒和尴尬。比如汉语中我们说“脸红”,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用turn red或者become red-faced来表达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短语可以表示“脸红”这个意思,比如,to blush,to flush,to redden,to colour up等等。我们知道,有些事和物在一种语言中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换成另外一门语言,它们会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在汉语中,描述人生气可以用到“气得脸红脖子粗”。在英语中,可以用to see red,or to wave a red flag来表达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不能把to see red直接翻译成“见红”,因为在中国,“见红”指的是孕妇在生孩子前的少量出血。同样,我们也不能把to wave a red flag直译为“挥动一面红旗”。如果这样翻译,我们就很难理解它在整篇文章中的含义。

三、英汉语义不完全对应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关系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关系:英汉语义不完全对应。比如,汉语中的“红糖”,相当于英语brown sugar;“红茶”翻译成black tea;“红榜”译为honor roll;“红豆”译为love pea;“红运”评说good luck;“红利”译为dividend。

在中国,我们有个成语是“红白喜事”。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要颜色,白色是葬礼的主要颜色。而在西方婚礼上,新娘总是穿着白色婚纱,给人一种优雅、圣洁的感觉;在葬礼上,人们会穿黑色西服。所以,在翻译这个成语的时候,为了避免误解,可以简单地翻译成婚礼和葬礼。讨论红色和白色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在汉语中,我们把那些受老板欢迎和青睐的人称之为“红人”。而爱尔兰人把他们称之为white-headed boy。显然,这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是社会主义和革命的象征。典型的词有“红军”“红旗”“红星”等等。在革命时期,红色就象征着革命,比如“红军”“红色政权”和“红色根据地”。在英语中,红色常用作贬义,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意思。如,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headed(狂怒的),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风化区),red-neck(乡巴佬,美国南部农民),red-ruin(战祸),red skin(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贬称),red-typism(官僚作风)等等都体现了西方人对红色的厌恶。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地理环境、宗教艺术、思维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红色词语的语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差异,但由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它们又有相似性。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并掌握这些颜色词,从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更好地沟通交流,以及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3

【关键词】大庆精神;英语教学;育人

一、研究背景

大庆精神,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回首过去的50年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创造奇迹、再铸辉煌。新时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正是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印记。

评价大庆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着石油人的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还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精神激励着像铁人王进喜、王启民那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石油人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和蓬勃发展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永远鞭策年轻一代百折不挠、奋发图强。

二、文献综述

目前没有直接关于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研究的相关文章,但是有将“大庆精神”引入高校思想教育方面的论著。笔者在知网对相关论著进行检索,其中硕博论文19篇,学术期刊(1961年至2016年)42篇。在这些发表的论著当中,薛惠芝、崔静的《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阐明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同时在专业课及公共课中也要贯穿包括爱国主义的人文素质教育。贾文涛等在《试论大庆精神对大学生的育人价值》一文中详细阐释了大庆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减少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用大庆精神育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需要。《新时期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指出,大庆精神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被时代赋予了持续、创新、高科技新的意义。这些文章虽没有直接论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但是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具雏形,为本项目提供的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

三、研究内容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重点是阐释大庆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重点突出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重点寻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叉点,难点是总结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大庆精神科学方法。

四、分析和讨论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励人民色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大庆精神作为一个能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民族精神,其根本内涵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它体现的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自1962年大庆油田建立至今,这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形成阶段,大庆精神在会战时期孕育诞生,体现了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的精神;第二阶段,即油气开发建设中的成长阶段。主要体现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即新时期继承弘扬阶段。新时期,大庆精神被烙印上新的时代印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弘扬大庆精神的精髓,使之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奉行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的提高,坚决抵制技能至上的功利观念。学校要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学生今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只看就业率的激进的短期行为。努力将提高学生就业和全面育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各类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上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在课后,关怀学生的生活、情绪,注重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授、榜样、熏陶等途径内化为自身的胆量、魄力和人格的^程,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压力不退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单单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方面的技能为目标,更不是为了提高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而教学。应教授在《外语教育语言学》中提出了要从多个角度重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教学原则。因此,系统、交际、认知、文化和情感原则应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原则在外语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教学原则的变化都反映出我国外语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的气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英语教学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它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重传承优秀文化,其中就包括像大庆精神这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道德觉悟好,思想境界高,人文素养强,有理想、有信念又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责任。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为人的道理和不断学习、敢于质疑的宝贵品质。教师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积极参加教学研讨,钻研专业知识,撰写教学论文。“上为之,下效之”老师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大庆精神对于每一位外语教师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熟悉是因为,教师们也是在一直学庆精神中成长;陌生是由于大庆精神自身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大量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教师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课堂是让学生体会正能量的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的语言便利,大量阅读国外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书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五、反思与建议

在课题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不足:①研究初期,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负责人及时调整,加强过程管理,项目成员注意总结平时整理的材料,保证资料的积累贯穿始终。②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英语教学学时有限,大庆精神课上讲解后没有巩固时间。出现问题后立即调整原有计划,在第二课堂和课后练习中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巩固。③本项目组的成员多数为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应天华.外语教育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薛惠芝,崔静.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2(6).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4

1 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我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

1.1 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图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模块型"的摆放。经过" U 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1.2 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2 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这个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节假日)这一说法。尤其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因此,在教颜色"red"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red"的趣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我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我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因此,在学习"present"这一单词时,我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我还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它是适应未来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运而生的。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此,笔者提出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并做一些理论和实践探讨。

1 小组合作学习

1.1 操作过程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布置任务:对各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或不同的任务。如:词汇为共同的任务,课文理解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等。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经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角色,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在这个学习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占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从而锻炼了他们用英语听和说。这时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帮助和评价。

1.2 教学示例:An American Boy。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语法项目;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运用基本词汇、句型,理解课文大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领悟人生的意义。

1.3 实施过程: ①课前准备:分好适当的小组并给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如词汇,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分别布置让学生查有关美国家庭经济情况的任务、把课文分成几段交给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学习、把握其内容,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②课堂活动:a.通过设置不同的英语会话情境,让学生掌握重点语法项目。b.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小教师角色,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同时教师则要注意指导、帮助、点评。c.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以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对话,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

1.4 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运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自完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届时与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下面以“中英饮食文化对比”为例说明。教学示例:中英饮食文化对比。知识目标:有关饮食方面的词汇和句型。能力目标:扩展学生的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分层优化,结合英语学科及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任务驱动组合学习法指导学生组合合作学习。在新编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我们要求同学以短文形式进行改写,有些课文我则要求同学改编为对话形式,有些课文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续写训练,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法的学习任务可由教师提出,也可在小组成员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任务有所差异,时间也相对灵活。例如初中英语(JEFC Book 3)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单元时,出现了环境问题,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语言知识,设计和完成一个任务项目。并把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果向全班汇报。初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教学(JEFC Book3 ) Merry Christmas 一单元时,要求学习小组介绍如何庆祝节日。多数小组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如何庆祝这一话题,结合中国的节日文化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到了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外出旅游等庆祝方式;还有一些小组提到了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和中国的儿童节、国庆节等中外节日的庆祝。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寻工具书、因特网上相关资料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探究并指导并适时引进竞争,对学生适时适度进行鼓励。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优化的原则,同时,也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任务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计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那么,势必会激起学生交际活动。研究性英语课堂中,学生间的协同合作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拔,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言语技能的发展和学生集思广益、各尽所能。

总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新途径。它是近20年来教育改革的又一大前卫形式。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关键是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带来了一场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教育应走向学生!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应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尽快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把研究性学习及早地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本人今后一定会继续将它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不断认识和深化,力争让它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跨国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39-1一、节日融入学习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中西一些重大节日的对比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中西节日文化背景,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过节”。小学生在接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们所熟悉的中国节日融入课文教学,学生们会发现不同国家里有不同的节日,以及包括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可能也有所不同,从而会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像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西方国家有圣诞节、复活节等等,各有其独特、深远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在庆祝不同节日里的饮食文化,也成为节日文化的一大特色。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unit8《happy new year》时候,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先谈谈“在中国如何过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有压岁钱”……然后告诉学生:“在除夕之夜,不管人们有多忙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饺子是必备主食。正月初一,亲邻好友相互拜年,晚辈们可以得到长辈的压岁钱……”在介绍完春节之后,可继续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是与中国的春节相似。Thanks Giving Day,是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了感谢上天的赐予,人们载歌载舞,举家团聚。火鸡是感恩节的主食,还有南瓜派、布丁等。和中国的春节一样重要,亲人相聚吃饭庆祝。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熟悉的中国春节融入到西方的节日中,既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二、习俗对比教学法

1.词语含义的差异

三年级上册的unit6《colours》,“white、black、orange、blue...”,在教授的同时告诉学生这些颜色,不仅仅只代表“颜色”,还有一些其他含义。比如: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orange不仅代表“橙色”,还可作为名词“橘子”;blue,除了“蓝色”意思之外,还有“抑郁的、沮丧的”;另外,red在中国代表着喜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因而节日里中国人喜穿红色衣服;而在西方,red代表血的颜色,被赋予了冲动、挑衅的涵义。在节日里西方妇女则喜欢穿蓝色服装,尤其是新娘结婚,要带有蓝色的东西,代表着纯洁、忠诚。

通过“颜色”对比教学,很直观地就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蕴。教师向学生补充相关的习语、风俗习惯,自主在学生脑海形成跨文化意识,以便了解到某些西方国家的习俗文化,为我们更准确、更地道学习英语语言而奠定基础。

2.交流习惯的差异

学习英语的目的便是沟通交流,那么,掌握好中西交流的方式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加地道的进行英语交流。

众所周知,中国人打招呼“吃了吗?”,而在西方打招呼就是简单的“hello”、“hi”或是“how are you?”;中国人通常以“吃”打开话题,而在英国通常以“天气”打开话题。由此可见,中西方的交际文化也是各有千秋,让学生了解并实践这些交流习惯的差异,可以更真实感受到西方的表述习惯。

在四年级下册 unit7《whats the matter》“cartoon time”部分是关于电话用语的学习。文中可以看到Mrs Fox给Mrs Mouse打电话是这样说的:“Hello,Mrs Mouse. This is Mrs Fox speaking.”而不是像我们认为的:“Hello,Mrs Mouse. I am Mrs Fox.” 更不像中国人打电话就会直接说:“喂,你好,我是××……”这便是中西打电话用语的不同之处,要特别向学生强调这一点。打电话介绍自己时,“我是……”用“This is +自己名字+speaking”.而询问“你是……”时,用“Is that... speaking?” 。电话用语各不相同,暗含着交际文化差异性。教师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话用语,直接感受中西“跨文化”的差异。

三、互动体验教学法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发展意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后,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地区小学英语学科的开设和蓬勃发展。不仅如此,重庆市委也做出了将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决定。这些决定对重庆市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个师资队伍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我们也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很多突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各级部门对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发展的意识比较淡薄。鉴于此,本研究深入重庆市区县及主城区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访谈数据主要来自一些主城区及区县教研员、校长及一线教师的访谈记录。

一、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发展意识淡薄

(一)教研员发展师资队伍的意识淡薄

教研员的工作职能特征在于承上启下,其“上”即从上级教育部门获取教育信息和专业指导,提供基层学校的迫切需求和发展现状,其“下”即走到下属基层学校,配合、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研究,引领教师发展。因此,教研员应当具有大局意识,善于衔接和调控教育决策部门和基层学校之间的联系,但在所调研考察的重庆区县中,偏远乡村普通小学普遍没有专门的英语教研组,没有备课,教师很少有参加进修的机会,而区县重点小学开展活动丰富多彩:校园英语文化节,比如英语书写比赛、唱歌比赛、绘画比赛等,校外培训,评课和说课活动。这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即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教学科研活动的巨大差距反映了教研员对师资队伍均衡发展意识的淡薄,教研员并没有起到带动所有教师积极发展的作用,更没有起到衔接教育决策部门和基层学校之间联系的作用。

(二)基层领导对师资队伍管理意识的淡薄

小学英语学科急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急需得到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正如垫江县桂溪小学高明校长所说:“校长不重视英语,教学就会有问题。”虽然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基层领导对小学师资队伍管理并没有达成共识,重庆江北区县教研员反映每次教研活动需要教师抽出半天时间参加,但因为英语教师也兼职其他学科,当调研活动与其他课程冲突时,学校便不同意自己的老师来参加教研活动。区县政府对小学英语学科管理意识淡薄的程度令人担忧,教学资金落实不到位,丰都县教师表示课程资源资金完全靠教师自己筹备,渝中区老师表示区教委无专人、专属机构监管全区小学英语教学教研,教研员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经费、人力、财力配备跟不上全区的整体发展。

(三)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发展意识的淡薄

教师更要具备适应外语教学的专门素养,而重庆北碚区、巴南区、潼南、彭水、武隆、永川、南川、大足县、涪陵、璧山等地区教师总体状况都不容乐观,专业素质都有待加强,区县非重点小学和乡村小学英语教师依旧延续传统教学,课堂上你讲我听、你说我记、死学一本教科书的情形非常普遍,而且教师课堂用语不规范,教学常规也不到位。尽管大部分老师很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却不知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展以及怎样发展自己,因此,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了大多数教师的选择。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比较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不少教师把从教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没有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对事业不够忠诚,对学生没有倾注感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师资队伍发展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各级对英语学科认识不足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其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但各级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小学英语所起到的“打基础”作用,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导致教委、学校、教师把小学英语学科当作可有可无的科目,正如江北县区老师所说:“政府、学校、家长都未重视,通常是口号叫得好听,真正实施起来困难。”

(二)升学考试主导

许多学校六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程,其原因在于英语学科并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地位远不及语文和数学,与音乐、体育一样作为副科被对待。正如开县汉丰二校黎校长所说:“中国教育形成了一个怪圈,上面考什么科目,下面学习什么科目,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这个理念没有在全国很好地实施。”小学英语没有评价标准,就失去了C明小学英语学科重要性的“指挥棒”,学生的积极性衰退,英语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尴尬,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三)政策局部化

重庆主城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科研活动形式多样,面面俱到,无论从依托高校培训教师、与高校开展教学合作研究、与国际学校结成对子,还是从区域校际之间的合作和比赛、各学校特色的校本活动来看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然而,区县的教师培训却处于尴尬的局面,区县教师希望领导给予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虽然“对口帮扶”活动开展效果很好,但持续时间有限,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无培训状态,更不用谈及科研活动的开展。城市小学英语教育有实有名,而乡村小学英语却有名无实,由于英语学科没有给区县教育带来任何实质的收获,各级便对英语学科发展逐渐失去了劲头和信心。

(四)社会推动力度不强

小学英语学科的发展除了需要教育决策部门、基层学校的大力发展,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全力支持和有效配合。小学英语学科发展了近十年,但家长对小学英语学科关注程度不高,持无所谓的态度。社会组织扶持小学英语学科的推动力度也非常弱,目前在重庆地区,唯有香港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苦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对重庆地区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语学科的发展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级的大力支持,才能蓬勃发展。

三、师资队伍发展意识提升的建议

香港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苦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重庆地区大力提升了重庆市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切实推进了城乡英语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为各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政策体系、完备管理方式的意识

1.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政策体系的意识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决定》颁布也有十年之久,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问题。有关决策部门应当依据现实状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满足当前英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从宏观角度调整教育系统的结构、布局、规模、速度等,尽快提高基础教育素质,平衡优质教育资源。首先,具有“吃透”上级教育政策的意识。行政人员在思想上与国家的政策达成共识,才能在区域教育政策中实践真正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体现到各项区域教育政策中去。其次,具有“吃透”教育政策科学知识的意识。政策决策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制定出一项好的教育政策,更要懂得如何制定出一项好政策,需要通晓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知识。最后,具有把握精准教育信息和工作反思的意识。决策者不仅要善于反思过去的政策内容,更要反思过去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这样政策制定的结果才有实质性的提高。

2.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完备管理方式的意识

(1)具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意识。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创建健康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2)具有统筹管理、抓住细节的意识。“统筹管理、抓住细节”需要合理地组织各项工作,协调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管理要有正确的目标和科学的组织措施,如果人事安排不妥、工作紊乱、士气低落,管理目标就会架空。高质量、高效率是管理工作的生命力,如果在同样的时间里耗费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这样的管理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提高基层领导改善英语教学管理、为师资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意识

首先,应具有解读小学英语学科和相关政策的意识。只有透彻了解英语学科的发展历程、目的、地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指Ы萄Чぷ鳎才能认清工作中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效组织教师的教研活动。其次,具有全心全意依靠、服务教师的意识。基层领导要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有效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在实施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咨询帮助,认真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为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保障、工作平台。最后,应具有建立合理评价和管理机制的意识。为了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教师评价、管理工作机制,为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营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三)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8

April Fool's Day is traditionally a day to play practical jokes on others, send people on fool's errands, and fool the unsuspecting. No one knows how this holiday began but it was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France.

传统上来讲,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相互搞恶作剧,骗人跑腿,欺骗不知情的人。没人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源自法国。

The closest point in time that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is tradition was in 1582, in France. New Year's was celebrated on March 25 and celebrations lasted until April 1st. When New Year's Day as changed from March 25 to January 1st in the mid-1560's by King Charles IX, there were some people who still celebrated it on April 1st and those people were called April Fools.

庆祝愚人节最早是在1582年,在法国。那时,当时法国新年是在3月25日,一直持续到4月1日。16世纪60年代中期,国王查理九世把新年从3月25日变为1月1日,而还有一些人在4月1日过新年,这些人就被称作四月傻瓜了。

Pranks performed on April Fool's Day range from the simple, (such as saying, "Your shoe's untied!), to the elaborate. Setting a roommate's alarm clock back an hour is a common gag. The news media even gets involved. For instance, a British short film once shown on April Fool's Day was a fairly detailed documentary about "spaghetti farmers" and how they harvest their crop from the spaghetti trees. Whatever the prank, the trickster usually ends it by yelling to his victim, "April Fool!"

愚人节那天的恶作剧有的很简单(比如,说句“你鞋带开了!”),有的却是精心设计的。把室友的闹钟往后调一小时是常见的。甚至新闻媒体都来凑热闹。比如,在愚人节那天,曾经有一部英国短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种意大利面的农民”,以及他们如何从意大利面树上收获意大利面。不管是什么恶作剧,搞恶作剧的人通常在最后会对被搞的人喊一句:"四月傻瓜!"

April Fool's Day is a "for-fun-only" observance. Nobody is expected to buy gifts or to take their "significant other" out to eat in a fancy restaurant. Nobody gets off work or school. It's simply a fun little holiday, but a holiday on which one must remain forever vigilant, for he may be the next April Fool!

愚人节是一个“仅为娱乐”的节日。谁也不用买礼物,也不用带着男/女朋友出去到一家豪华餐厅去吃饭。人们也不会放假。它仅仅是个搞笑的小节日,但是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保持警醒,不然就要被人耍啦。

Each country celebrates April Fool's differently. In France, the April Fool's is called "April Fish" (Poisson d'Avril)。 The French fool their friends by taping a paper fish to their friends' backs and when some discovers this trick, they yell "Poisson d'Avril!".

每个国家用不同的方式过愚人节。在法国,愚人节被称作“April Fish”。法国人和他们的朋友是这样开玩笑的:把一张裁成鱼形的纸用胶带粘到朋友的后背上,当有人发现的时候,他们就会喊:“Poisson d'Avril!”。

In England, tricks can be played only in the morning. If a trick is played on you, you are a "noodle". In Scotland, April Fools Day is 48 hours long and you are called an "April Gowk", which is another name for a cuckoo bird. The second day in Scotland's April Fool's is called Taily Day and is dedicated to pranks involving the buttocks. Taily Day's gift to posterior posterity is the still-hilarious "Kick Me" sign.

在英国,只能在早上搞恶作剧。如果你被耍了,那你就是“面条”。在苏格兰,愚人节要持续2天,被耍的人被称为“四月布谷”。苏格兰第二天的愚人节叫做Taily Day,恶作剧主要在别人的屁股上做文章。

 

推荐:

1.关于国际愚人节的英语作文

2.关于愚人节的由来英语作文

3.关于愚人节活动的英语作文

4.关于愚人节的来历英语作文

5.愚人节英语作文【中英对照】

6.关于4.1愚人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7.关于4.1愚人节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9

[关键词] 文化敏感性 文化教育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然而高职高专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仍然集中在围绕“听、说、读、写、译”这个基本技能的层面。总体上来讲,对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的意识还是比较淡漠的。目前,翻开高职高专的比较有影响英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有关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基本上不涉及到文化教育的培养,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到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就更少了。再者,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需要通过A级和B级考试。在这种教学评估体系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不可避免地要倾向语言语法规则这个层面。这样,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就没有足够的驱动力进行文化教育和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教育、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学习及教学中的影响

1.文化教育、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影响

如果对英语文化知识缺乏了解的话,在听力理解上就会出现困惑或者闹出笑话。比如,中西方有很多传统的节日,那么每种节日的含义和庆祝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如果不了解这种节日的文化背景的话,在遇到相关部分的听力理解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比如,美国的感恩节,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这个就是感恩节的来源。如果能对这种节日的文化层面进行了解的话,听力也会有很大程度提高。

2.文化教育、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

Wilkings曾经指出“词汇的学习实际是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文化中,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意象和他们所处的文化有关,并且也离不开这种特定文化下的感性认识。然而,对于同样的词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意象和联想有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例如,中国人一提到moon(月亮),首先想到的就是民间故事里的嫦娥奔月,月兔,甚至是李白的诗中的意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同样是moon(月亮),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想到的就是太空飞行,登陆月球等。再比如说表示颜色的词语:red(红色)在汉语文化里面红色是褒义最为强烈的颜色词,是喜庆欢乐的象征。比如说:开门红(get off to a good start),满堂红(success in every field),红榜(honor roll),红火(prosperous)等等。而同样是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它经常被引申为“残忍”“灾难”“狂热”。英语中出现red这个词通常有一定贬义,比如catchred-handed(当场抓住),red-lit street(红灯区)。再比如,龙(dragon)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的象征;但是在英语里它则是邪恶的象征。鹰(eagle)在美国是美国以及美国邮政的象征;在中国通常是含有强悍和凶险的含义。因此,从上面简单的例子来看,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就显而易见。

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敏感性,进行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作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可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与载体,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真正学好民族的语言也无从谈起。落实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这就涉及到了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文化的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不能从简单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的学习当中找到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上面的差异,学生便不可能在真正的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和传达出符合交际尝试的句子,有的时候甚至还会给交际的双方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例如:中国人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寒暄的开始经常是“Have you had your lunch or supper?”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和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寒暄的语言。但是如果你见到一个英国人,并对他说“Have you had your lunch or supper?”他会认为“Wow, it’s great! She wants to invite me to dinner!”这就造成了双方的误解和尴尬!其实这种误解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交际的双方忽略了文化差异,交际双方把自己文化中的行为习惯搬迁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去了。再例如,中国人一般在收到赞扬的时候都是比较谦虚的,常常出现一种自我否定或者是谈话称赞的反应。这是由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造成的,“满招损,谦受益”。而美国人则相反,会高兴的接受。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果一味的淡化赞扬或者否定,那就意味着他是对人拍马屁,言过其实。这就感觉是被人当面泼了冷水一样。这也是不同价值观冲突而造成的难堪的场面。所以,针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有意识地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进行文化的培养以及文化的差异的灌输,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这也是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打破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总之,跨文化的交际涉及到的是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接收和传播。只有交际的双方互通有无,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我们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只要能提高文化的敏感性,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学生们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理解、吸收英语文化。我们作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篇10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文化意识。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三、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1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积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角色表演,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问路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中西方文化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英语教学“双向文化沟通”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具体的说,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妇女节、愚人节、五一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万圣节、圣诞节、新年等中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旗和一些肢体语言穿插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国家、社会、世界意识以及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力量,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心和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3.1注重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跨文化意识的机会。同时要开拓渠道,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要介绍中外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设备,播放这些节日的影像片段,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的异同。如教师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告诉学生中西方的异同:“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太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同时也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

    3.2重视课外文化熏陶

    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人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美经典戏剧等,大家的表演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4挖掘教材,渗透有关文化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又子和刀。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适当为学生增加了有关的内容。如在the allamerican slurt一课中,当学生学习了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and  steak等单词后,我便带了plate, fork and knife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