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7:40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1

成人学习督导团是一个独立于学习技术处(Learning & Skills Council)和就业服务处(2mploy- ment Service)之外的非部级公共机构。成人学习督导团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独立向公众通报英国成人教育的培训质量、已达到标准及资源利用率;第二,通过明确办学机构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第三,向国务大臣、英格兰学习技术处、就业服务处通报成人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准;第四,促进办学机构的自我评估文化,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根据“2000学习技术法案”中的《普通评估检查纲要》,成人教育督导评估主要对办学机构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评估:

1、根据入学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学员所取得的成就与达到的水平;

2、教学、培训、自我评估与学习的质量;

3、取得上述成就所依赖的办学条例;

4、办学管理的效率、办学质量保证与质量提高,以及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5、办学机构中的教育、社会公众化程度,教育培训中机会均等程度,包括提供给有学习障碍者和残疾人的便利条件。

成人教育督导评估分季度进行。接受评估的办学机构将提前 6―12周得到正式评估通知。每个督导评估小组人数的安排,必须充分考虑到办学机构的规模与地理环境。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督导评估小组有2―10名督学,由一名专职评估组长领导,配一名助理评估主任协助。大多数评估为期一周,而有些评估为了更深入全面地评估其办学条件,耗时更久。

成人教育督导评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评估检查(inspecfion)、撰写评估报告(inspecfion report)、制订整改方案(action-plan)”。

自我评价:英国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接受评估的周期为四年。在接受评估前,任何办学机构必须每年就各方面办学现状进行年度自我评估。在起草自我评估报告中,办学机构应就本年度办学质量及经济信用作出评判,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其它尚待改进之处。所有评判结论必须有可靠证据支持,并根据教育标准办公室和成人教育督导团联合制定的等级标准确定白评等级。自我评价报告须送呈学习技术处或就业服务处。评估小组可索取电子版自评报告,以备评估参考。

评估检查:一旦办学机构接到评估通知,评估组长将会与校长拟定一个评估日期,确立评估内容。同时,校方要从其管理层中指派一名联络人,协助整个评估工作。评估活动独立进行,不受办学机构的任何约束。督学有权利向联络人索取与评估内容相关的任何材料和数据。评估小组形成的评估结论必须做到有据可依。评估证据主要涉及办学成绩与标准、教育培训质量和领导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小组采取多种形式搜集相关证据,如观摩课堂教学,采访学员职员,阅读有关培训、评估、佐证或获奖方面的文件等。这些证据必须能证明该办学机构的教育培训是如何高效地满足了学员的需求。

评估活动包括:

1、检查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及评估,学员享有的指导与支持方式,学校促进机会均等的效果;同时对学员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

2、与学员、教师、用人单位职员及办学机构职员面谈;正式或非正式地参观学习地点,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检查与学习过程和评估相关的文件,以及教学质量保证文件与数据;

3、对办学机构的各个专业及领导管理进行评估;

4、对办学机构的自评报告及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就是否与督学的检查评估结果一致作出报告;

5、对每个专业的优势和劣势按五等制评定等级。一等优秀,二等良好,三等满意,四等不满意,五等差。

6、督学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随时向联络人及其它职员通报他们所搜集到的材料与证据。相应拨款单位的职员将应邀参加最后的结论通报会。

7、联络人向评估小组提供相关材料与数据,质疑办学机构不认同的结论,并向评估小组提供补充材料与证据。

撰写评估报告:评估小组搜集足够证据后,评估组长在评估尾期和其他成员共同起草一份评估报告,并交办学机构审验其准确性。经审核无误,对结论无异议后,即可将评估报告编辑出版。该评估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

1、总体概述:包括办学机构简介,办学整体评价,办学条件和领导管理简评,对领导管理、机会均等、质量保证、职业/专业设置等项目的评估等级表以及办学优势、劣势及其它有待改进之处的说明;

2、办学机构详细评价:包括办学机构及其背景,如学生规模、教学计划、办学地点、经费安排、地方就业数据、地方教育成就数据等;

3、检查结果:包括评估小组构成详细情况,评估证据的本质,课堂学习观摩等级(7等级制),课程/职业设置评价,各课程职业学员成绩记载,领导管理评价,包括机会均等与质量保证体系;

制订整改方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估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办学质量的首要责任在于办学机构。对于评估报告中所确认的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办学机构必须在评估结束一周内向学习技术处或就业服务处提供一份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该方案必须明确规定整改时间表和整改负责人。学习技术处或就业服务处负责对整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一方面,评估小组会主动向他们提供整改方案合理性的建议。另一方面,他们在必要时还会直接向评估小组咨询整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学习技术处或就业服务处要监控该方案的具体实施。下次评占中,评估小组将检查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安徽省;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30-05

2004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标志5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即首轮评估)正式启动;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明确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下简称“高职评估”)体系,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即第二轮评估)。历时4年,高职评估发生两个转变:一是院校名称由“高职高专院校”转变为“高等职业院校”,二是评估内容由“水平评估”转变为“工作评估”。这充分反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高职评估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一、安徽省三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情况

新世纪以来,安徽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这与高职评估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安徽省高职评估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教育厅制定评估规划和方案,以行政评估方式实施。2004-2008年,安徽省完成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轮评估);自2008年始,按照新方案新要求,安徽省对没有接受过首轮评估,且满足3届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轮评估。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职院校(新升格除外)基本完成第二轮评估;从2014年开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试点工作(第三轮评估),2015年全面开展个性评估。

笔者在参与安徽省三轮高职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以期通过高职评估实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改进高职评估的方法。

2004-2008年,安徽省共有16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一轮水平评估。评估结论定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第一轮评估结论为优秀和良好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和4所,占比75%和25%,评估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的学校数均为0。见图1。

2008-2012年,安徽省有43所高职院校,2013-2015年,又有8所新升格高职院校共计51所学校接受第二轮评估。评估结论不定性,不分等级,只设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以是否通过评估来分类区分。安徽省为了鼓励和表彰评估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在下发至学校的评估结果通报文件中,将评估结论设为通过(优秀),以资鼓励。评估结论为通过(优秀)、通过和暂缓通过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36所和3所,占比为23.5%、70.6%和5.9%。暂缓通过的3所学校复评结论均为通过。从评估结果看,优秀率为23.5%。见图2。

2014-2015年,安徽省有23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三轮评估,其中2014年2所,2015年21所。2016年,另有11所高职院校个性评估纳入下半年工作计划。

总体而言,安徽省已接受评估的高职院校,认真落实评建方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中心地位较为突出,教学经费优先地位有所保障,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已经确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显著。

笔者选取2010-2012年安徽省参评的23所学校(涵盖综合、师范、工科、医学、财经、艺术等类别),对其二级评估指标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2个指标中,“1.2办学目标与定位、2.1专任教师、3.1课程内容、4.5双证书获取、5.1特色、6.2学生管理、7.2就业”,这7个指标所有学校评估结论均为合格,说明学校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上述23所学校评估结论不合格二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主讲教师占比最高,为43.50%;社会服务占34.80%;实践教学条件占30.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占26.1%;教学方法手段占17.4%;质量监控占13%。见图3。

评估发现的问题如下:一是专任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二是服务社会能力和范围有限,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效益难以发挥;三是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顶岗实习未能有效落实;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够强、氛围不够浓,专业与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五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对评估的目的、意义和导向认识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

1.重结果轻过程

很多学校对评估认识不够准确,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评估工作是常态的、长期的。表现在:迎评时,学校评估工作开展地轰轰烈烈,成立了评建办,宣传到位、氛围浓厚;但专家组一离校,评建办随即撤销,评估时的良好工作状态也随之放松。按照评估规划,下一轮评估时间来临前,学校再次启动评估工作。可见,学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评估,评估缺乏内在自觉性。

2.重硬件轻软件

软硬件关系把握不当是普遍现象。评估发现,很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硬件条件好的学校注重展示校园面积、办学规模、设备设施和投入经费,弱化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差的学校则想方设法凑“指标”,努力达标。从评估结果看,学校硬件基本达标;但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质量监控等内涵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目标、计划、长效机制、评价等保证体系。

3.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专家现场考察的听课记录表看,理论课评议成绩基本为A等,实践教学评议成绩主要为B等;二是从不合格二级指标统计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顶岗实习不合格占比相对较高。

4.重形式轻实效

个别学校迎接评估,突击制造材料,填报虚假数字,大会小会不断,干扰了正常教学工作。评估气氛紧张,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引起师生的反感甚至厌倦。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违背了评估初衷,影响了学校工作。

(二)评估指标过于单一

现行的评估指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即各省的评估指标主要按照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评估方案执行。也有省份,如安徽省在教育部方案基础上,制定了本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统一化,“一盘棋”的做法,有利于专家实地考察,在前两轮高职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评估指标高度统一并不科学,也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没有充分考虑区域、行业、校际、公办民办院校的实际,更无法兼顾综合、医学、师范、林业和艺术等不同类型院校的特点,指标缺乏区分度,无法体现学校差异性,改进建议不能有的放矢,评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成为空谈。

(三)评估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

一般认为:评估专家是评估主体,被评学校是评估客体。因此,学校被动迎评成分较多,评估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评估方和被评估方在思想感情和心态上,常常处于对立状态,由于人为等原因,一些评估信息受到怀疑,使评估的信度和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评估的作用[1]。事实上,学校和专家都是评估主体,客体是人才培养工作。突出评估专家的主体作用,是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的表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高校开展评估工作的自发自觉性缺乏,常态化内部评估无法实现。

(四)评估专家队伍不够优化

一是专家结构不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单一,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偏多,行业企业和外省专家均达不到30%,缺乏用人单位、一线教师的有效参与。二是专家安排不够规范。专家大多为省内高职院校负责人,省内院校之间平时的学习和交流本就频繁,专家与被评学校领导互相熟识。在评估反馈时,“讲人情”现象不可避免,对发现的问题可能会避重就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三是专家培训力度不够。有些专家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运行机制缺乏了解,对评估指标内涵把握不准,宽严不一。

(五)评估长效机制不健全

评估目标是否实现,取决于学校整改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现在的评估工作,重视预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而对被评院校的整改回访工作重视不够、开展不多。各省的评估文件上都提出要按时报送整改方案等整改工作要求,但是不能有效落实。以安徽省为例,虽然相关文件对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学校落实不到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回访、监督也不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2]。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改进方向

(一)坚持质量为本,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在校生数的迅速增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评估导向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从“硬件建设”转变为“软件建设”,从“重在建设”转变为“提高质量”。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一轮高职评估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依法自主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引导高职院校充分认识评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硬件与软件、理论与实践各方面关系,重视过程,淡化结果,突出内涵建设。三是引导高职院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接受评估,把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把评估要求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训练,不干扰师生正常工作与生活。

(二)实施分类评估,促进高校特色发展

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引导高职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彰显个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是调整评估方案。将高职院校分为两类:新建(升格)高职院校、参加过第二轮评估的高职院校。针对这两类学校,分别制定评估方案。第一类学校实施认证式评估(即“合格评估”),第二类学校实施审核式评估(即“个性评估”)。二是调整评估标准。合格评估继续沿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标准;个性评估在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个体差异基础上,制定弹性灵活的审核范围。以安徽省为例,高职院校个性评估重点考察五个度: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和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全面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 [4]。具体操作上,按照教育部高职院校类型划分方式,同类学校分为一组,便于专家统一尺度,规范操作。三是调整评估结论。合格评估给予认定性结论,分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个性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被评院校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三)探索放权分权,强化高校主体地位

积极探索放权分权,明确不同评估主体权责。一是深入推进“管评”分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放权,主要负责制定高职评估方案、标准和规划,统筹管理评估工作;评估具体事宜由具备教育评估资质、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的咨询与监督作用,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近几年的安徽高职评估工作由省教育厅委托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实施,效果良好。二是强化高职院校评估主体地位,完善院校内部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是院校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而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的制度[5]。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机制,要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依托,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以“自亮家丑、自找软肋”的方式,促进学校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现多元参与,优化评估专家队伍

评估工作的效度取决于专家的水平。建立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有三种途径:第一,优化评估专家队伍。专家组实现多元参与,由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与外省专家均不少于1/3。多元参与,还意味着参与评估的专家不仅是教育相关领域人员,还应辐射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关系的社会各方面,涉及用人单位、学生代表、家长、社会公众、举办方等,从而使评估专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坚持多元,评估结论才能实现客观、全面、科学。在具体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背景、性别、区域等因素,实现全方位交叉评估。第二,加强专家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选派专家参加教育部培训;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如开设高等教育评估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高教评估培训班;每次专家进校评估前,召开专家培训会,安排参加过教育部评估、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第三,开展评估研究。鼓励评估专家和高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估研究,不断提高专家水平。

(五)注重整改回访,建立评估长效机制

建立评估长效机制是保障评估工作有序运行,评建结果有效落实,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重点是完善整改回访工作。评估工作,从方案制定、专家遴选、评估实施、学校整改到监督回访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每个环节执行到位,才能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针对整改回访环节重视不够的现状,要做好两点:首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整改回访环节,加大对学校整改工作的检查力度,实现由注重评估结果向评估结果与整改结果并重转变。同时,将学校整改情况与质量工程、科研项目评审和评先评优挂钩,对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逐步引导学校重视整改工作,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其次,评估回访专家组尽量安排原评估专家参加,更利于查找问题;简化人员、流程和时间,专家组3~4人,时间1天,主要通过审核数据平台、听取整改汇报、深度访谈、走访等形式,对学校的整改建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重点督查被评学校以评促改的落实情况,特别是专家提出的问题改进情况。

(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评估文化建设

党的十以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成为新常态。高职评估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校重视自评、正确对待专家进校评估,社会全力支持评估,政府正确引导并服务于评估的氛围,着力构建诚信评估、阳光评估、公正评估、务实评估的评估文化,实现由“要我评”向“我要评”的评估环境转变[6]。一是加强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宣传,实现依法、依规评估。二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基础上,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监控机制,强化被评学校和评估专家对评估规范、纪律文件的落实,实现规范评估、廉洁评估,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风气。三是加强评估正面宣传和引导。积极建立新闻制度和评估结果公示制度,实现评估全过程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减少社会公众对评估产生的不必要误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正确认识评估,形成全社会了解评估、支持评估的舆论氛围,为高职评估在我国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洪永铿.高职院校评估的借鉴及其发展[J].学术交流,2007(12):206-208.

[2]于寒潇.辽宁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40.

[3]钟秉林.遵循规律 平稳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4(3):4-7.

[4]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试点工作的报告[Z].皖教秘高[2014]69号.

[5]刘国磊,王燕.全面质量观视域中的高职院校内部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12-15.

[6]庄志彬.加强高校评估文化建设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67-68.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n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Massive Data of Evaluation of Two Roun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Yan Ping

Abstract From 2004 on,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entered the third rou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once in five-year’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data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 prove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chool conditions to reach the standard, teaching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etc.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s followings: evaluation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by colleges;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too uniform; the relationship of evalu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has not yet been straightened out; evaluation team should be optimize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valuation is not perfect. Therefore,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need to be fulfilled as following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connotation, quality-oriented should be insis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needs implementing; 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 status of colleges, decentraliz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to optimize evaluation team, multiple participation needs to be realized; long-term evalu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rectification and return visits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work style need to be improved.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3

摘要:高校内部评估是整个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它既是高校在充分发挥办学自的前提下,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也是自觉地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监督的基础。本文分别介绍了高校内部评估的优势、评估的对象与内容和评估的主体,最后探讨了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D58.1

文献标志码:A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人才的质量、数量及其综合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竞争力。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开展经常性的教育评估工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质量保障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应当拥有充分的办学自,同时又要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在高等学校。所以,大力加强高校的自我评估,逐步建立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高校内部评估工作机制,应当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它既是高校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法》赋予的办学自的前提下,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也是自觉地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监督的基础。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评估要以专业(学科)、课程等单项评估为重点,以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活动为基础,制定评估工作计划、评估方案及有关政策措施。通过努力,构建起校内独立评估机构与专家评估、学生评教共同运行的高校内部评估机制。

一教育评估机制的优势

教育评估机制的优势表现在它对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价的功能上。众所周知,和物理量性质不同,教育质量多是软指标,它给检测和评价带来很大的难度。而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使评价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导向性。

1科学性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检查,教育评估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教育评估学的科学理论做指导。这种理论的奠定和发展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从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国家还了多种政策与法规,对开展教育评估从政策上给予了有力的肯定。

2准确性

教育评估学的起始,就是从教育测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学科建立的开始,就应用了教育测量的理论和数学运算方法,追求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如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析,寻找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利用误差分析,确定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用模糊数学运算,研究对诸如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风、教风等模糊量,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等。不仅如此,教育评估还从评估的全过程、多方面、广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减少评估误差的对策。进入信息时代,又在引人计算机手段,对教育评估的信息进行大量、快速的收集与处理,从而使教育评估的准确性得到更大的提高。

3导向性

教育评估方案中的诸评估条目,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它深刻地揭示出影响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因素。而对应的评估标准,又明确给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价值判断尺度。所以,教育评价方案实质上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质量的具体标准,它规范和指导着学校的工作人员在从事各项工作时应努力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

和校外评估相比,校内教育评估还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长处:

(1)评估方案能适应评估客体的实际需要。制定外部教育评估方案,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评估客体的多样性。如,即便是对同一个层次的本科学校也有应用型、基本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区别,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用同一种评估方案测评,就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学校内部评估,行使自主制订评估方案,在考虑外部相关要求的同时,可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适应评估客体情况的评估方案。

(2)可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内部评估比外部评估容易组织。目前各学校内部评估,都趋向规范化制度化。有确定的评估周期和具体的工作日程。如能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考评的评估方案,其评估周期都制定为一年。综合性强的评估方案,实施的间隔期要长,一般规定为二至四年。

二高校内部评估的对象与内容

高校内部评估的对象是指评估涉及的范围,也就是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涵盖着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种主要因素、各个主要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内部评估的对象或内容可以概括为教育对象的评估、教育工作者的评估、教学活动的评估、教育活动的评估、教育环境的评估等。

教育对象的评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所以,教育对象就成了高校内部评估的主要对象。尽管各级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但就教育对象的评估地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而展开的,教育对象的教育质量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符合程度如何,这是高校内部评估必须首先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事情。

教育工作者的评估。在高校里,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评估,主要是指对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估,其重点是教师。一所学校能不能办好,能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是办学的依靠力量。一般来说,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合格的师资队伍,要想把学校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的教育观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评估教师也是高等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内容。

教学活动的评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而教学活动的评估也就成为内部评估的重要内容。教学活动的评估范围很广,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各门课程的安排、教学进度计划的编制、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运行、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教育活动的评估。广义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这里指教学活动以外的教育活动,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文、体、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党团活动、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也属于内部评估的范围。

教育环境的评估。教育环境的评估主要指物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评估,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学术文化氛围等。高等学校的物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内部评估中也占有重要位置。从物质环境看,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发挥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基础。其评估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条件的利用。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人文环境是指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包括校风校纪、校训校史及各种学术文化活动等。它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也是高等学校内部评估应有的内容。

高校内部评估的主体

确定教育评估的对象或领域是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在解决评估什么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还须解决由谁来评估

的问题,即明确教育评估的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内部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人员是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是全校管理工作的计划者和组织者。他们有权、有责任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对本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评估和判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他们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而且是活动的直接责任者。教师的工作质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用多种评估手段去获取学生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做出公正的客观的评估。

学生。他们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加者,他们对活动的状态及其效果有着亲身的体验,所以对评估教师的教学有重要的发言权。因此,学生评估教学可以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尽管学生的评估信息会带有年龄阶段的一般特点和个体的主观性特点,但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无疑是有益的。

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框架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且行之有效的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体系,其基本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的评估机构

教学评估职能隶属于教务管理部门是目前高校中较普遍的做法。实际上,这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第一,教务部门在管理职能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评估并不是其主要职能,这种做法容易出现“以管代评”。第二,从全面评估的角度看,教务管理工作也是评估的内容之一,这种做法容易出现“自己评自己”。为了克服这种制度上的弊端,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教学评价、督导职能隶属于教务处的做法,而是把它分离出来,独立设置与教务处平行的“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并明确规定,它是直接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在进行教学研究与咨询的同时。依靠校督导团、院(系)督导组和学生三级评估系统,独立地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自主评估的常设评估机构。

把教学评估职能从教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教学评估机构与教务管理部门既密切沟通、互相配合,又各司其职、不互相取代的做法,既保证了教学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使教务管理部门在评估的推动下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权威的评估队伍

教学评估工作是通过评估人员评价、督导教学过程来实施的。因此,评估队伍的水平和规模至关重要。水平不高,定督导不力;规模过小,必有失全面。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支由校督导团和院(系)督导组两级组成的评估队伍,涵盖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评估组人员的职称应控制在副高职以上,其职责是:研究制定各种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深入教学全过程,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

“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案

在教学硬件既定的条件下,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得如何,也取决于教学部门管理得如何,又取决于学生学得如何,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只有把“教”、“管”、“学”看成一个整体,既从严“治教”,也从严“治管”,又从严“治学”,全面评估,全面促改、促建,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案包括:

一是“评教”,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具体做法是:在院(系)督导组和学生评估的基础上,校督导团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作出定量与定性分析,以一年为一个滚动周期,评出A,B,c即优良、合格、较差三个教学质量等级。“评教”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学过程要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即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试题评卷等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出判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鉴定,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评管”,即对院(系)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这项评估是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整体性评估。具体做法是:在院(系)自评的基础上,由督学和评估中心组织校督导团对每个院(系)进行复评,并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学生评估的意见,以四年为一个滚动周期,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管”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学管理要质量,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导向给各院(系)的教学工作确立一个规范,提高其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等级评价全方位地调动各院(系)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评学”,即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其基本原则是通过专家、教师、家长、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评等多层次、全方位评估,对本科生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学习与实践状况及其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和评价。“评学”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学习要质量,树立良好学风,促进全面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成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人和栋梁之才。

4强有力的协调机构

开展教学评估是一项深刻的教学改革,涉及到被评估者的切身利益和各方面关系的调整,顾虑、矛盾乃至阻力在所难免。因此,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教学质量监控协调机构,是保证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协调机构的职责是:协调与教学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工作关系;最终确认各种评估的质量等级;对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协调机构对职责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提交学校上级部门讨论决定。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又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因此,各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强化质量意识、转变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自觉参与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建构与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轨道,把本科教学质量和特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兵,赵瑞芬,王仲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唐山学院学报,2004,17(4):61-63

[2]

龚怡祖,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81-85

[3]

胡晓敏,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2):34-36

[4]

龚森,高校内部评估工作机制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2(3):39-43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4

教育督导学校管理办学水平一、开展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工作中,我们坚持“督学为本”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教育督导机制,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促进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拓宽了学校的办学思路,提高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了全区教育事业沿着科学法治的轨道健康持续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评估方案

根据省、市《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并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我们先后制定了《福山区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制度》,完善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5个督导评估方案,对评估内容、方法、评估基本程序以及各项标准的记分方法和权重体系、督导评估结果处理与运用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强调了四个方面:各项指标必须有可操作性,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评价标准既要反映现实,又要适度超前;评价标准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各项制度、方案和标准的制定,为规范督导行为,推动督导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创新评估理念,完善运作模式

科学的评估过程和方法不但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有了保障,而且还具体承载着我们的评估理念以及对评估的理性思维。

(1)强化自评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学校既是评估的对象,又是评估的主体,学校有权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的评判。在每一次评估之前,我们都向学校下发中小学督导评估纪实,督促学校根据评估标准、记分方法、权重体系进行认真自评,并把自评结果上报督导室。对学校的自评,我们重点强调客观公正、认识自我,规范行为,查漏补缺,自主发展。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评估标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复评,并把复评结果与学校的自评结果进行比较,把差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校,让学校获得再认识、再发展的机会。

(2)让学校多渠道获得发展信息

让学校多渠道获得发展信息,促进工作进步是我们评估理念的核心。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详尽地向学校介绍每一项工作好在什么地方,差距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充分发挥了“督”和“导”的双项功能。在评估工作结束后,我们又汇总全区的信息,向学校下发督导评估通报,让学校了解其他学校有什么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及全区工作面上存在的问题,再次从宏观上获得信息,并根据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学校今后的发展策略。

(3)让学校撰写督导报告

督导过程中,我们让学校围绕现实、面向发展,写出督导评估报告,对教育发展进行积极建言献策。即把全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向教体局做出汇报,使教体局对全区学校工作有真实的了解,对制订今后的工作计划、发展策略有了可靠的事实基础。

(4)重视评估结果的运用

督导评估的结果采用千分制量化。其中,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色性指标和基础性指标反映规范,发展性指标反映创新,规范加创新就是学校的工作绩效。督导结果形成后,我们把结果运用到对校长的评价以及校长的聘任、教师评先树优的名额分配等方面,既保证了督导评估的权威性,又促使学校积极迎对压力与工作发展的双重挑战。

(5)对存在问题跟踪解决

为确保督导评估取得成效,我们采取三项措施跟踪解决问题:制定《教育教学督导抽查实施办法》,对学校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采取不通知、不定时的督查办法,督促学校解决问题;把存在的问题与教体局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接,属于谁的问题谁去帮助解决;将存在的问题确定为下轮督导评估的重点,对问题进行专项督查,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3.明晰价值取向,促进特色发展

以往的督导评估,学校既恐惧又厌烦,恐惧的是给学校排队排名次,厌烦的是到处找毛病。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调整了督导思想,把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评价的核心和本质的价值取向。为此,在督导评估方案中,我们制定了学校发展性指标,不断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方案。在进行了三年基础性、发展性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又引进了重点性、特色性办学指标,按重点性、发展性和特色性办学水平评估模式,以加大对重点性工作的推进,给学校提供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调整了思路后,学校不仅消除了对教育督导评估的恐惧和厌烦,而且从中获得了很多发展的信息,不但自我认识更加明确,而且对存在问题也给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4.关注重点热点,加强专项督导

工作中,我们把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以及社会非常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的重点,并及时调整到督导评估方案中,细化评估标准,加大评估权重,使督导评估与教体局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区安监局、公安、卫生、科技等部门,先后开展了校园安保、校车安全、校舍质量、食堂卫生、防震减灾等多项专项督导检查,有效维护了教育和社会稳定大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部分学校对督导评估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区教育督导评估主要是行政评估,评估的目的或明或隐地表现为分等评优,这种评估所起的作用多是一种选拔、鉴定、评比的作用,所表现的只是教育评估的总结,而为改进工作服务、为决策服务的形成发挥得并不好。因此,被评估者对评估没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有的甚至有抵制和厌倦情绪,认为“评估无用”“评估扰民”,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自查自评工作不力,个别单位存在“材料基本都靠百度,记录基本都靠现补”的现象。

2.部分评估内容不尽合理,评估办法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1)评估内容主次不分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评估、德育评估、学生质量评估、管理工作评估、办学效益评估、后勤评估等,基本上覆盖了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操作中,评估往往不能突出重点,使得评估内容主次不分。

(2)评估项目单一

对于基础教育有些内容的评估,评估项目还略显单一。如教学评估中,通常是通过听课、检查教师教案、看毕业生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而素质教育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智能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情操素质、劳动技术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等。评估项目的不全面使得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受到置疑,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

(3)容易形成造假形象

评估、检查主要通过看资料来评定工作的好坏,容易形成造假形象,因此评比、检查的手段和方式有待改进。

(4)评估办法一刀切

城乡间学校千差万别,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而这些学校往往都是用同一套评估方案去进行评估,其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值得商榷。

(5)只讲数量,不重质量

部分评估方案对数量的规定较死板,如规定生均图书占有量不得少于几十本。为此,有的学校为了生均图书达标,动员学生捐过期不用的书,也不处理已废弃的图书。

3.督导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督导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教育发展,校长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影响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行为,所以客观上要求督导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做不到这一点,督导评估就要落后于落后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指导作用。目前,由于督导工作范围大、人员不足、督导人员缺乏业务学习进修等原因,导致全区督导队伍视野狭窄,创新意识不强,往往凭经验工作,按常规办事,督导工作打不开新的局面。

三、进一步加强督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强化教育督导考核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督学为本”的原则,确立校本发展理念,使督导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并不断实现督导评估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1.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适应建立“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以服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探索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暗访机制。同时,重视网络热点和热点,拓宽教育督导评估信息采集渠道,将暗访结果作为认定督导评估结果的重要内容,保证督导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努力建立体系更加健全、机制更富活力、功能更显完备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

2.构建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新模式,进一步增强督导服务意识

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它评估的标准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进步为核心、以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学校的主体地位,从督导评估工作方案设计到督导评估过程、结果反馈及整改措施落实,都体现对学校自主办学的尊重和学校在督导评估过程中的主体性。为此,工作中必须要树立合作性督导的理念,不断增强“合作伙伴”的意识,不断落实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通过强化指导功能,与学校建立和谐、民主、协作的督导关系,真诚为学校排扰解难,为学校发展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必然会对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评估队伍,进一步提高督导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为此,要从三个方面不断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一是要逐步建立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评估专家和管理人员三支队伍。这些人员要经过严格选拔和聘任录用,在职的要不断学习、培训和提高,培训的重点是现代教育测量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当代最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评估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对于目前的教育评估队伍,要从教育行政干部型逐步向专家型转变。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把那些有着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能力强、身体好、作风正的同志吸纳到教育评估队伍中来。在择优发展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保持教育评估专家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注意政府、学校、社会人员三者之间的比例,特别要注意不断吸收社会各行业参与评估,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并逐步形成专家库。三要建立教育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建立基础教育评估的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对评估专家的资格进行制度的统一和规范。

4.完善评估方案,进一步活化评估过程

评估方案制定的不科学,脱离实际,草率从事,会使教师对教育评估失去信心。为此,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并按照综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评估对象和不同的评估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式,并努力做到: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相结合,静态督导与动态督导相结合,定性督导与定量督导相结合,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有准备的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集中与随机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外部质量保障 发展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保障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除高等学校自身之外的其他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必要的外部保障,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为了较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我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与整合。

一、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保障始于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此次会议确立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其中《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和《专科学校暂行规程》是类似于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基本法规,对大学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入学、课程、考试、毕业、教学组织、行政组织、社团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此后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其中以以下几个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主要标志:1.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决定提出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规定扩大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体制、经费使用、干部任免方面的办学自。2.1986年6月4日,国务院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的自,特别是在联合办学、招生、分配、专业调整、科研开发、人事任免、教师晋升、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自。这种放权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并在深层次上赋予了高校更多的质量控制权、审核权和责任意识,为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3.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次明确地从法律上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并对高等教育各相关活动的内容、规则及其主体方的合法地位、权益、责任等进行法律界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此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4.省略)等民间评估机构;四是成长了一批高等学校内部的评估研究与实践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成立了专门进行评价理论研究与评估实践的机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专门机构日益多样、不断健全。

三、以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不断发展

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以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为重点的高教评估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全面展开。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使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正规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开始对新建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评估方案包括综合大学、工科院校、民族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等10个合格评估方案;之后,对上述10个方案进行研究,发现不少指标带有共性,在吸收各方案优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三个评估方案,即合格评估方案、优秀评估方案和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1996年至2000年,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按照优秀评估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至2001年,对介于上述两类评估学校之间的高校按照随机性水平方案进行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将合格评估方案、优秀评估方案、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合并为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决定按照评优秀(A)、良好(B)、合格(C)和不合格(D)四级指标对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定位。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制度正式确立。

四、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历了六十年的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热潮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理论研究的深度也还不够,现有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完善,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还未形成气候;政府在外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社会力量的作用显得十分微弱,政府、社会的功能耦合亟待加强;保障重点突出,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投入较多,其他层次、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薄弱环节,亟待重视和加强;评估手段运用频繁和广泛,缺乏多种保障手段的综合有效运用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问题与不足,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切实有效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怀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现状、问题与新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可行性模式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 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质量趋高、数量增多,高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在人才市场化改革中竞争取胜的法宝。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与首要任务。

2 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来看,近年来有所下降,也正体现出矛盾的多元化。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等教育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许多深层次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宽,但基础厚度不足;外语、计算机基础有所提高,应用能力不足;文化基础面有所拓宽,专业基础和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增大,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

3 从教育体系本身来看,自1999年开始,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在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而又极易引起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新形势下,强调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尚未完全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各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于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以及生均可支配教育资源的相对减少,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也显示出诸多不适应。

4 从当前教育政策导向来看,教育部新近推出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的系统工程,又于2007年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随着全国高校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将在2008年结束,在今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以加强分类指导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高职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统筹规划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工作任务,这意味着在总结第一轮评估经验基础上,新一轮的评估工作将进一步推进。而伴随而来的名师评估、质量监控体系筹建等一系列工作也在积极开展过程中。

因此,必须继续加强思维创新,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综合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走上科学化、现代化和体系化的道路。本文即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评估和监控措施、人性化管理思维等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一揽子管理方式方法的有机综合体,从而力求形成一种适应目前需求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体系。

二、模式主要内容体系

1 注重质量全面提升。在高校全面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奋斗目标,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任务。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但应确立以下几点新理念:

一是树立以“学生、家长、政府和用人单位”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人人有责,学校必须致力于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人关心教学质量、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三是根据事实管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现代教学质量管理应建立在对教、学、管三方面现状的了解和对高校外部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反馈系统,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必须坚持不懈抓质量。

四是预防为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管理应从传统的“事后把关型”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型”为主,将教学质量问题解决在它产生之前或形成过程之中。为此要加强预防式的过程控制,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整个过程,使教学全过程特别是主要教学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五是系统集成,实行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围绕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对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集成和优化配置全校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建立起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协调好各子系统的关系,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

六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从静态的“检测把关型”向动态的“持续改进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来保证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期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即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和施行全面质量监控,最终构建由教学决策指挥、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4个子系统组成的高校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 做好评估,促进评估规范化和常态化。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确保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型的高等学校,教育部宣布自2003年8月起对各高等院校开展每5年一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2004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同时还建立经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据统计,2003—2007年完成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共计517所, 2008年上半年评估76所。

从其内容上看,该评估的指标体系由七个一级指标和十九个二级指标组成及44个主要观测点。七个一级指标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外加一个特色项目。

从其实现步骤和途径来看,评估工作分为学校自评自建、专家组进校考察、考察后的整改三个阶段,采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内容和标准,并实施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如听众调查法、模糊评价法和可能一满意度法等。主要通过广泛的教育思想讨论,开展院系自评、校内专家自评、院系整改和校专家复评,直至教育部专家到校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等目标。

从其作用和目标来看,主要在于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教学评估的良好氛围,实现教学评估工作从“要我评”向“我要评”的转变;增强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强化教学管理,推动了学校教学建设;为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从建设评估机制和体系的思路来看,不但要求公众、社会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评估中来,逐步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估渠道,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而且要注重评估角度和方法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学校全方位把握办学效果,采取对应举措;另外还应确立科学合理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物质、制度、思想、绩效等各层面的各种指标,从强调高等学校一致性、相似性转为确认和鼓励高等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和谐高效的评估机制和体系已成为必然。结合国内高校教学评估的实际和国外高校教学评估的经验,我们认为,当前中国高校教学评估的主要走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教学评估的规律和特点,全面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促进教学评估立法及评估规范化;二是以专业评估与教师教学评估为主导,将教学评估与教务管理相分离,逐步实现课程评估与教师教学评估并重的局面;三是“教”、“管”、“学”全面评估,既从严“治教”,也从严“治管”、“治学”;四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相结合,大力开展教学评估的后续评估;五是促进教学评估的计算机和网络化,提高效率和安全度;六是合理利用评估结果,强化激励竞争机制,严格实行优胜劣汰。

3 加强监控,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身就是国家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监控措施,对于全面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若将评估工作纳入针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宏观监控体系来看,整个监控体系具备其自身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下面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产生环境、系统构成、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运行以及长效监控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分别阐述。

(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环境。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基本条件、校风和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

(2)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组成。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3)教学质量评价。为了判断和衡量教学质量,并加以调整与控制,评价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评价指标应尽量使所选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评价客体的价值和特性,同时应尽量满足评价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和监控的目的。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顺利运行的保障。应该从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建立全校性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有关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保证此系统的顺利运行。

(5)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监控长效机制不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高等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能独立的组织机制、完善健全的制度机制、标准科学的评价机制、顺畅互动的信息机制、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及配套有力的保障机制等。

4 强化整改,在整改中巩固评建成果。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一起,同为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监控措施,针对发现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整改是关系教学质量真正有效提高的关键环节。然而,怎样才能扎实整改,巩固评建成果,并形成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是每一所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

(1)整改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巩固评建成果。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评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自评自建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些“不够适应”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比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置的建设等,均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达到。评建过程只是在某一阶段质量的提升,而一所大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需要几十年的积累过程才能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所以,教学水平评估的根本点在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不足,发现问题,通过整改解决问题,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这是整改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2)有效开展整改的方式。经过高校自评自建阶段和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阶段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则需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有效的整改,这个巩固过程需要一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首先应制订好整改方案,它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升华的过程,可以对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整改方案的制定可以从学校整改、中层整改以及个人整改等三个层面来进行,也就是说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要通过教职工的广泛讨论来形成共识,并落实到自己的管理工作、教学活动以及育人活动中去,只有整改方案形成了共识才会具有可操作性。而整改方案的落实是关键:首先,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证;其次,要提供人财物的保证;最后,要有相应的措施推动整改方案的实施。这样才能将整改方案落实在各项工作之中。

5 模式的创新性及辅助途径分析。综合来看,目前高校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以下五个“不够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上不够适应,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二是办学条件不够适应,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生活设施相对不足,不能满足规模扩大后教育教学的要求;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适应,教学、管理、服务的理念和手段相对滞后;四是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不够适应,高学历、复合型教师相对紧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不够适应,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明显的矛盾和不足,我们在认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评估和监控为先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管理模式来解决。此模式建立的创新性主要在于建立一个系统管理平台,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机纳入其中,为建立动态和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该体系主要内容的,还存在许多辅助性的有效途径,这些都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规范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规范办学秩序。一是应以完备教学基本文件为目标,严格审查、核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基本的规范,并针对学籍、成绩考核、课务、教材、教学研究、实验室等影响重大的教学管理工作出台系列文件,形成全过程的配套化、系列化的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应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还应通过制定教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以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深入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工作以推动教学管理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2)健全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应建立教学督导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学校和教学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定期研究、分析教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通过随机抽查、听课、座谈等形式,及时把握教学运行动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评,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创建新型全员德育体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加强德育主渠道建设,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繁荣校园和谐文化,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师德建设,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德育人,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4)加强师资“软件”硬建设。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改革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办法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抓好学术梯队建设,尤以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建设更为紧迫。应加强对教学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有实效的抽查,教学科研并举,加大课改力度,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实行教师进修、培训与退出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精良的创新人才师资队伍。

(5)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充分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还应多渠道筹措经费,如应继续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体制;强化项目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和检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还要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还应加强对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支持。

(6)建立完备的信息反馈体系。应逐步建立完备的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如通过校园网开通网上“教学信息反馈通道”,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使沟通渠道畅通。同时,还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人才培养的外部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调研、座谈等多种途径,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7)注重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的结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将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相结合,首先要关注共同目标的实现,其次要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激励机制的形成和运作过程的始终,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激励机制形成过程中,应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和多样化的激励措施;而在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则应提倡激励机制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就是要在制度化的运作过程中,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反应,确保他们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同时要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7

一、督导评估的性质

本实施方案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对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督导评估,是政府对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实施行政监督的主要“督学”形式。通过督导评估,督促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履行职责,加强管理,创设条件,办好每一所学校;督促指导各中小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优化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社会、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

二、督导评估的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具体包括:普通小学、普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完全中学。

三、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

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和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市(县)区两级作如下分工:普通高中(含完中)的督导评估由市负责,涉及县属普通高中,相关市(县)区配合;市(县)区属普通初中、小学分别由市(县)区负责。村级小学可由市(县)区授权和指导,由乡(镇)中心校督导评估。

四、评估的指标设置

督导评估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办学方向;

(二)学校管理;

(三)办学条件;

(四)教育质量;

(五)附加内容;

分别制定普通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督导评估细则。

五、督导评估程序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督导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督导评估在学校自评基础上进行。学校应对评估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的实际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

督导评估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除听取工作汇报外,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对学校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测算等。

(一)听汇报:校长及有关部门汇报学校工作;

(二)查档案资料:查阅人事、财产、财务档案及教师业务档案,学校章程、各种规划、计划、总结、活动记录、制度、学校报表、成绩统计表、教师档案、学生作业等;

(三)座谈: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学校提供学生、教职员工名册,由评估组随机抽出座谈人员;

(四)个别访谈:对有关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区干部进行个别访谈;

(五)实地查看:查看校容校貌,教学设施、设备、器材、听课、看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及各种活动,查看图书室、实验室的图书和仪器的品种数量、使用情况、使用效益和保管、维护等方面的情况;

(六)问卷调查:根据评价内容,侧重某一方面制作问卷,对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进行测试。

(七)数据统计:制作相关的数据统计表册,评估中做好统计和测算工作。

评估前2个月由督导评估单位书面通知被评估学校,评估结束后1个月内将督导评估结果书面反馈给被评估学校写出整改方案并按规定时限将整改结果报教育督导部门,以备复查。

六、督导评估结果的处理

学校督导评估结果,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办法。总分包括基础分、附加分、发展项目分。评估指标中有三种计分方式,基础分(100分)按评价要素总体完成情况计分。附加分按评价要素的几个方面分别计分,每个方面只有一个分值,评估中按做到给分,没做到不给分,有不完善之处酌情扣分。发展项目分(30分)按项目的方案规划,实施效果,阶段总结,详实材料记载予以综合评价。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学校,其等级分数为:

优秀:不低于120分;

良好:不低于105分;

合格:不低于85分;

待合格:低于85分。

督导评估结果的使用按照《*市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办法》执行。

附件:

1、*市公办普通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细则

2、*市公办普通初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细则

3、*市公办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细则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8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年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年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9

【关键词】:执法绩效评估依法行政执法质量评估预警

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是北京市公安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为提高全局办案质量而创新的一项执法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以“常量管理,量化分析,警示预警”为手段,融评价、警示、整改、提高四位于一体,为掌控全局执法态势、促进全局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该机制的创建背景及必要性、运营机理、对确保全局良好执法质量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公安执法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和论述,并结合该机制目前的实施现状进一步探讨完善措施,力求构建一个更加法制化、科学化、合理、完整的执法质量评估预警体系。

一、推进依法行政实践的难点——依法行政的评估考核和掌控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法律规定。wwW.133229.cOm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03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年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行政建设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依法行政的内涵、原则、意义、标志、制度、保障等展开了深入探讨。2001年,中国行政法学会即以“依法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在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从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出台,之后《行政监察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立法法》等一大批以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为主线的法律相继出台,可以说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如何判断具体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水平仍然是行政法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我国近年来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国政法大学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开展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等。方法是建立一个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以考核结果来评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但建立何种考核标准体系、如何考核,仍在探索中。

二、深化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引入现代管理手段,建立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

评价公安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执法质量是主要的标志。北京市公安局在2001年即正式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工作,7年来,执法质量考评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考评运行体系,成为局属各单位推动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工作开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有效促进了各项奥运安保措施的顺利落实,全面提升了整体执法水平。但是,任何方法都存在不足。执法质量考评的基本方法是:年初制订标准、中间考核、年底评分、兑现奖惩,是一个相对静态、滞后的考核评估过程。为提前掌控执法质量态势并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指导改进执法工作,做到对执法质量的动态掌控和提前预警,北京市局在执法质量考评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理念和执法管理手段,依托信息化手段,创建了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通过常量指导、动态监测、等级化管理、提前预警执法倾向性问题并督促整改,实现了对执法质量的动态掌控。

预警机制起源于军事战争。原指由能够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以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预防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已成为现代管理手段,如突发事件、食品监管、安全生产、天气预报等都制定预警机制,目的是发挥“常量分析、定量测算、定性评估、及时修正、降低风险”的保障作用,防患于未然,降低危害程度。

公安机关建立预警机制是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创新尝试。它主要依靠工作常量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以信息研判、信息分析为手段,对公安执法工作进行宏观掌控和微观指导。主要特点是打信息攻坚战,争取主动权;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为实战引导提供情报支撑。近几年,预警机制对促进公安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力越来越广为人们认知和肯定。例如:监所管理工作中的绿、黄、红三级安全预警机制被作为看守所堵塞安全漏洞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国监管系统推广;在第二次全国经济犯罪经侦工作会议上,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周永康同志在会上明确提出“经侦工作必须建立预警、防控和协作三大机制,以适应当前日趋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需要”的工作要求等。

首都公安建立的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是新时期公安执法质量管理模式的有益创新。近年来,为构建和谐首善之区,最大限度地为“平安奥运”净化社会面,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局加大了严格执法的力度,刑拘、治拘等依法处理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但是,在依法处理数大幅上升的同时,执法质量上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随之产生。少数单位以忽视执法质量为代价,片面追求执法数量,如不及早制止,可能导致“大抓大放”,从而降低全局执法质量。如反映公安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拘后取保数量和检察院退查率出现走高势头,刑拘转捕率、检察院批捕率、检察院起诉率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了全局依法行政水平。为扭转“重打击数量、轻执法质量”的不良苗头,及时发现、提前预警,及时纠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

三、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机制

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是组织、监督、管理全局执法办案质量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执法监督制度。该机制以十项重要的反映执法质量的办案数据为核心,对全局的执法办案质量进行精确分析,每月按优(绿)、良(蓝)、中(黄)、差(红)四个等级监测全局各分县局的执法办案质量,对各分县局的办案质量实行等级化管理;对办案质量较差、显示等级较低(黄色和红色)的分县局及时进行提示或预警,从而实现对全局执法质量的动态掌控,做到定期对执法质量现状有客观评价,对执法问题有深入分析,对解决措施有合理建议,促使全局办案质量不断提高。

1.依托执法质量考评,强调主动性。相对来说,执法质量考评属于静态考评,虽然每月也通报考评情况,但是,最终是以年终考核为评判标准,较为被动和滞后,需要一个动态的、及时的评估机制予以弥补。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内容上,预警项目依托于考评,由执法质量考评要素中的核心指标构成,对促进执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而言,执法考评更加强调一种客观评价和问题积累的作用,而预警评估机制则具有相对较强的工作指导作用、调整掌控作用以及促改提高作用,弥补了考评的静态失控性和相对滞后性。

2.紧扣执法办案质量,确定监测常量。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是公安执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评价整个公安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执法质量评估预警常量的选定紧密围绕公安机关基本职责,按照“突出执法办案质量”的原则,深入研究能够集中反映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质量的数据种类,并以该数据为标准常量。目前,北京市局确定了十项具有代表性数据作为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的基础数据项目,即:刑事拘留依法处理率;逮捕率;基本审结率;行政复议变更撤销率;行政诉讼败诉率;接到检法等机关纠正违法通知率;涉法信访投诉率;检察院批捕率;检察院起诉率和检察院退查率,涵盖了公安刑事和行政执法全环节的主要质量要素。由于预警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十项数据是否合理、充分,有待于理论进一步论证、实践进一步探索。按照这十项预警项目,我们对各项目连续三年的基础数据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通过计算平均值等方法,合理确定执法办案预警项目的常量值。参照常量值,再综合比对目前全局的平均水平,比对全国各直辖市的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最终确定切合我局实际的、合理的预警值,并按质量高低分为优(绿)、良(蓝)、中(黄)、差(红)四个等级,以此为依据评价指导各单位的执法工作。

3.实行动态管理,掌控执法主动权。“动态管理,实时监测”是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宏观掌握、管理全局执法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满足了不同执法形势下对不同时期的执法工作进行管理的需要,即能够应对执法形势变动、执法时间变动、执法态势变动对执法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在运行中,该机制依托执法信息化系统,能够及时取得各项执法办案的实时数据,实现对全局和各分县局的主要执法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及时分析、查找、通报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以及隐蔽性问题,按照“抓早、抓小、抓严、抓实”的原则,利用常量指导从源头上查找问题的根源,从而实现对全局执法质量态势的有效掌控,确保全局执法质量不出现大的波动。

4.借助预警手段,督促整改提高。“四色”警示预警利用直观视觉刺激,及时发现执法问题点所在,及时修正或督促整改提高,是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运行的点睛之笔。每月,都对全局各单位十项体现办案质量的数据按绿(优)、蓝(良)、黄(中)、红(差)四个等级进行跟踪管理。对于数据显示执法办案质量较好的,显示为绿色(优良等级)和蓝色(良好等级);对于执法质量较差的分县局则及时进行黄色提示(中等级)或红色警示(差等级)。同时,要求各分县局主管领导认真组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分析存在问题,根据全局和自身执法状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执法责任,促进执法质量的提高。如此通过定期的提前分析预警,全面掌握全局执法质量情况,及时精确指导、督促整改,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并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特别是基础性的常见错误反复出现,意义重大。

四、目前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

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自2006年7月试运行以来,基本实现了对全局执法质量的动态掌控,做到既能宏观把握全局执法态势,又能用准确数字微观指导执法办案工作,有效防止较大的全局性执法质量问题的发生,有力促进了全局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

1.为奥运期间全局执法平稳提供有力保障。2008奥运决战年,执法质量评估预警工作以“围绕奥运安保,提高执法质量,确保奥运安全”为要求,紧扣奥运执法需求,结合前期开展的一系列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同时,展现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一流执法质量。以典型反映执法质量的“三率”来看依法处理率、审结率和刑拘逮捕率稳中有升,为奥运期间的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1至7月,刑事拘留依法处理率、案件基本审结率均在98%以上;刑拘逮捕率稳中有升。

2.有效指导、促进了基层执法工作。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始终坚持“常量指导,动态监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常量指导、动态监测”是出发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是落脚点,通过加强执法质量的动态监测,及时警示、整改、提高各基层单位执法办案质量。例如某分局通过预警分析,发现该分局案件检察院起诉率偏低、退查率走高、信访投诉增长过快,及时要求该分局整改。分局迅速采取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某分局是承担奥运安保任务相对较重的一个分局,为最大限度提高依法处理质量,服务好奥运安保工作,针对本单位刑拘转捕率多月高居预警机制榜首,而检察院起诉率和退查率连续多月呈现红色警示的实际情况,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分析研判,以解决执法办案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整改,提高办案质量,效果显著。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3.促进全局依法行政水平的稳步提升。综合来看,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风向标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局执法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掌控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一是从依法处理的质量看,各项指数保持逐年递增的势头。2007年,依法处理率、审结率和刑拘逮捕率与上年同比大幅提升:刑事拘留依法处理率同比上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案件基本审结率同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刑拘逮捕率平均水平同比上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2008年,全局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保证了处理质量的平稳上升:1至9月,刑事拘留依法处理率为99%以上。

二是从外部监督的检察院“三率”看,“出铁门”质量显著提高。实行预警机制后,两年来,检察院批捕率、检察院起诉率、检察院退查率进步明显,全国排名大幅度前进。2007年底,全局批捕率上升16位;全局起诉率全国排名上升4位;全局退查率上升11位。

三是从信访投诉情况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2007年,全局信访投诉率平均水平处于“绿色”良好水平。奥运年,各单位以“规范执法行为,遏制涉法投诉,确保和谐奥运”为目标,狠抓办案质量,狠抓基层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打击处理质量,加强对基层执法办案的服务指导,不断提高分局整体执法水平。去年1至9月,全局信访投诉率继续处于预警良好等级。

五、进一步深化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的建议

目前,已经建立了市局和分县局两级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这是一项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全局执法办案质量的工作机制,是首都公安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相接合的重要创新。但是,要进一步发挥该项机制对全局依法行政的科学评估、预警和动态管理作用,它的深度和广度尚需进一步拓宽,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扩大,配套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体是: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安执法质量管理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当前,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全国经济增长缓慢,利益纠纷增多,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受职责所系,公安机关处于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同时,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意识普遍提高,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对执法的敏感度提升、容忍度降低。贵州瓮安、甘肃陇南、上海杨佳、深圳交通执法等事件说明,群众对公安执法质量高度敏感和关注,执法不规范极可能引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事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法质量的管理。公安执法水平提高了,才可以避免和解决社会矛盾冲突。

第二,推动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树立预警机制的权威性。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实施两年来,显现了巨大效力和影响力。但各单位的领导重视程度、评估预警开展情况以及预警取得成效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要建立预警工作考核机制,使之成为考核各单位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标准。考核是推动工作开展的有力推手。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建议将预警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执法考评或绩效评估,以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第三,加强反映依法行政水平的核心数据研究。执法质量评估预警机制所评估、预警的目标是全局的执法质量,这是通过确定、监测若干项核心数据来实现的。这些核心数据一旦确定,对各单位具有直接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认真研究、科学确定能够反映全局依法行政全面真实水平的数据,并科学计算常量,以确保该若干项数据的集合效果能够真实反映全局的依法行政水平。

办学质量评估整改方案篇10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扔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科学的质童保障体系,本文选取几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童保障体系加以介绍,总结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并将其与我国现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力辫异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况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欧洲各国普遍关注并大力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其主要原因:一是拓展高等教育规模引发的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担忧;二是欧洲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的要求;三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新的压力;四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尽合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形式

1.英国—多元格局

(1)质量控制。大学内部为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行动。包括:对新课程的审批、对现行课程的检查指导、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周期性回顾。与此相适应,各高校普遍采用了三种评定教学质量的方法:自我检查,学生反馈和校外同行评审。

(2)质量审核。1990年,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成立“学术审核单位”,旨在对各高校承诺的质量控制进行外部检查。1992年,英国高教结构二元并轨,大学校长委员会等机构又协商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学术审核机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学术审核单位”并人其中。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主要有三种功能:质量审核、质量提高以及学分和人学管理,主要职能在于帮助高校更有效地实现其质控目标。

(3)质量评估。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对各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估,它通过评估促使各高校按照全英标准保持和改进教学质量,并与办学经费挂钩。

(4)社会评价。其监督和评价主要有三种方式: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门职业团体及其他法定组织的质量评价、(泰晤士报》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排行榜。

2.法国—中央集权

由于法国一直遵循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传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这一基本特征。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1)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法国大学的学位证书既可由国家授予,也可由各个大学授予。前一种学位证书只授予进人公共服务部门的雇员。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是负责批准想要发展教学项目以获得国家学位证书的大学的责任机构。

(2)国家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法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委员会是相对独立的国家行政机构,其报告直接呈送共和国总统,有很强的权威性,所进行的评估主要有三种:院校制度的评估、学科评估和法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总体评估。

(3)其他机构。如:国家工程师职称委员会,它主要负责工程研究类评估,发挥某种间接责任;学位授予委员会,它在教育部高等教育理事会范围内,审定研究生课程并授予相应的学位;等等。

3.荷兰—校外评估

(1)大学协会。它主要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校外评估。大学协会内设视察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每5年对大学进行一次例行视察,重点对各个学科进行检查,通过查阅文件资料、访谈等,对各学科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2)大学行为指引—学院内部教育质量分析模式。该模式依据大学协会有关行为指引的内部数据设计而成,对包括学生注册质量、学生变动质量(如辍学比例)、毕业生质量、员工质量、教育机构质量、教育改革质量等进行评价。

(3)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它主要对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将直接提供荷兰教育科学部参考,并列入相关的议程。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况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鼓舞下,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从招生数量上看:1998年108万人,到2005年达到510万;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5年的1450万人。

这种规模的急剧扩张,一方面,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大大缩短了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投人增长跟不上规模迅速扩张,带来了教育质量滑坡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形式

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二是各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

1.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

(1)发展过程

198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1990年,国家教委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对1976年以后建立、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普通高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土作合格评估。1995年开始对“211工程”的重点高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7年开始,对处于上述两类情况之间、办学历史较长、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

2002年6月,教育部将以上几类评估合并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并于当年按此方案对21所高校进行了评估。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确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评估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2)评估方法与影响

本科教学评估采取教育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被评估学校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然后接受教育部派出的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专家组在考察基础上提出考察结果和评估结论,经教育部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教育部规定:本科教学评估合格的学校,评估结果作为该校今后审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新增本科专业设置,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硕士点、博士点的主要依据之一。本科教学评估结论为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的暂缓期内整改申请重新接受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学校,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2.高校内部质量控制

在各高校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对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质量监控,而且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听课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员制度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遏止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师不按时上下课、不按大纲或教学计划授课、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三、分析比较

1.欧洲模式的特点

一是评估主体多元化,辐射到与高教界发生联系的社会各方。具体包括政府、社会公众、专门职业团体、行业协会及其他法定组织、大学自身及大学的集体组织等。二是内部的质量控制与外部的质量评估相结合,以“外”促“内”。三是评估结果与办学经费挂钩,使高校能在政府的推力、市场的引力和社会的压力之下,自觉地负起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

2.我国模式的特点

与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比,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基础性、社会影响性、综合性。主要特点表现是:

(1)以整体评估为主,把学校教学工作全局作为评估对象,评估过程和评估结论也侧重于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体综合分析,便于学校从全局和整体上改进工作。

(2)《评估案》体现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向,对学校教学工作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3)重视学校在评估中的主体作用。

(4)强调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内部建设、改革和管理上。

(5)重视发挥教学管理专家的骨干作用。

3.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方式的局限性

(1)质量监控主体单一化。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实行政府统一管理,政府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工作,全部由政府来完成,其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监控质量无法保障。

(2)质量控制外部化。在我国现行的质量保障制度中,质量监控主要来自外部,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其结果是使学校本身高度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高校普遍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

(3)质量观念标准片面化单一化。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这一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质量标准方面,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果造成了质量观念片面化、标准的单一化。

(4)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众多高等院校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评定上,缺乏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全面认识,建立科学充分的质量保障体系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5)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脱节。虽然许多的高校都强调内部教学质量控制检查,由于这种检查结果并不直接面向社会,也与学校发展、上级的拨款、招生规模无直接联系,所以缺乏一种持续的推动力,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制度”、“办法”都成了纸上谈兵,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脱节,无法形成上下联动、上通下达的质量评价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