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8 03:54:44

最新故事

最新故事篇1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王欲然)今日上午,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首先对所有事故顾客表达歉意并表[*]课件下载示杭深铁路预计今天下午18时之前可以全线恢复通车。

王勇平说:“铁路部门对这起事故的发生向广大顾客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事故遇亡者表示深痛的哀悼,对受伤人员和死伤人员家属表示深刻的慰问。”

此外,王勇平还说:“目前赔偿工作虽然没有立即启动,但会按照既定规章和要求做好工作”

最后,王勇平告诉央视记者,事故列车黑匣子找到后有助于这次事故原因调查,目前正在进行具体的分析工作。

据新华社温州7月24日电 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4日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温州,指导“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并宣布成立国务院事故调查组。

最新故事篇2

最新安全事故的心得体会

近期进行两次有关安全知识的培训,作为交通运输业深知安全的重要性。

在我们工作中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始终落实好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而且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正常生产组织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二要加大事故隐患的查治工作,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定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促进隐患整改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积极有效地消除生产现场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要加强宣传培训教育,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以三级安全教育为基础,从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有效的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企业的永恒课题,“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事关企业的稳定和职工的生命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把各项工作长抓不懈,消除隐患以防为主,才能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的长期稳定。

最新安全事故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安全教育这个专题后,我更明白到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不可轻视,因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当危险悄悄地逼近时,孩子们还一无所知,不幸的事却屡屡发生。我认为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利用日常小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说有学生在玩耍时摔断胳膊、腿,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学生在学校有很多课余时间,学生分布区域广泛,在操场、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活动,情况复杂,不易受老师控制,学校应加强这一时间的管理巡视,教育学生在课余时间如何选择安全有益的活动和游戏,在指定的安全区域活动,教育学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及时报告老师并到医务室就诊。

校园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还是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校园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确保班级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的前提,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杜绝学校的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责任,我们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对学生的安全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创建和谐校园,努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以保障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

最新安全事故的心得体会

回顾这段时间我单位上下发生的各种事故,人身伤亡事故、机电设备事故等;在这些事故中,一次次的不外乎是以下内容:某某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操作过程中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某某责任心差,机电设备巡视不到位,麻痹大意习惯违章,某某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不严格等等,这些都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深有体会,总结如下:

一、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每次事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我们从事故的根源入手,釜底抽薪,切断事故发生的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样就需要企业建立安全事故数据库,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举一反三,将他人的事故作为我们的事故,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发生。

二、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安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建立一把手的负责制度,奖罚分明,他必须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这样就会给他们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三、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每种设备都有其操作规程,违反了其操作规程就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也就是发生了违章行为。因此,在操作中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不能是一纸空文,必须有监督机制使其贯彻实施。

四、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你要让你的员工知道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不安全的,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怎么做企业才会对我认可,怎么做会危害企业的安全生产。

五、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有了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到底有没有实施?实施了,那么实施的怎么样?这些也都是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程度的因素。既然你制定了这么多规章制度,你就要去监督实施,这就要求企业主管对其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得到落实。只有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得到了落实,安全生产才真正的有了保障。

六、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更正。经过安全检查后发现了问题后必须及时整改,降低其演变为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如果发现了安全隐患不去整改,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检查。所以安全隐患的整改必须及时彻底。

最新故事篇3

管道燃气设备设施较多,地下隐蔽工程量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因素都可能给整个供气系统和用户带来损害。因此,管道燃气具有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①设备、设施破损老化导致燃气泄漏。埋地管道由于使用期较长,无法经常挖出进行检测,当受到腐蚀及外力作用出现破裂损坏时,不能及时察觉,极易造成大量燃气泄漏。有些地下管道附属设施如阀门、法兰等的连接出现问题也会导致燃气泄漏。

③供气企业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抢险专业技术和专业装备。各岗位操作人员培训有死角,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不具体,没有按要求进行桌面演练和实际演习,缺乏应对事故的能力。

④企业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违章操作。

⑤用户违章操作,疏于监护。用户在使用燃气时对户内燃气设施缺乏监护,燃气设施出现异常时没能及时向供气企业报修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致使燃气泄漏。在使用燃气过程中操作不正确,不遵循“火等气”的点火原则或疏忽大意导致烧煮物将火熄灭,使燃气外泄。如:20xx年x月,某小区某住户在安装灶具时,胶管与灶具连接不牢固,3天后胶管意外脱落而用户未能及时察觉,在开阀用气时引起燃气泄漏。20xx年1x月,某小区居民用户分别发生天然气泄漏,原因是用户使用完天然气后忘记关闭灶前阀,造成天然气泄漏。由于适逢冬季,室内通风不良,天然气在室内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引发爆炸事故,导致1人重伤,3人轻伤,约230户居民住宅受损。20xx年x月,某小区住户忘记关闭灶前阀致使天然气大量泄漏,用户发觉后开窗放散时服装产生静电火花引发爆炸,小区内86户居民受损。

⑥个人或单位对燃气供气系统的破坏。

近期,接连-发生了几起安全事故,楚雄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6?”人身触电事故,昭通供电局“6?4”恶性误操作事故,楚雄州电力工业公司“6?9”人身触电事故,曲靖供电局110kv富源变电站“6?4”人身触电事故。针对这几起事故,各级领导、各部门高度重视,对事故通报进行了层层传达落实,并要求深刻领会,反思深层次原因,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曲靖供电局要求在全局员工中开展了“把好安全关,守住生命线”为主题的安全大讨论活动。

我在学习了事故通报后,心里非常震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在想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已非常完善,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原因,是“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的具体体现。

“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充分诠释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违章”就是不按规章制度,不按操作规程来做事,凭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来做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性违章;“麻痹”则是进一步违章,未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不认真履行工作流程和规程,总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是对的,图方便、图省事,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不负责任”就表现在多方面,管理上的不负责任,监督上的不负责任,具体工作者的不负责任,即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

安全工作天天抓、天天讲,为什么还会出安全事故呢?“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充分体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有的人思想麻痹,开小差,放松了安全意识,就进行了违章作业。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同事,对领导,对公司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因为你的不负责任,导致了安全事故发生,会给同事、领导、家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会给公司的财产带来多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在工作时,一定要牢记安全,坚决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常怀责任之心,常行责任之事”做安全生产明白人,认真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监督,不放过任何细节和小事。安全无小事,用我们认真的责任心来换取持续的安全无事故。

我们公司每天都在说安全问题,“安全“这两个字也深深的烙印在了我们每个员工的心里,以下是我个人看”反三违”记录宣传片心得体会。

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平稳运行,开展的“反三违”活动,意义重大。在和“反三违”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三违”顾名思义就是: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它一直都是每个公司一直努力根除的目标,否则一旦发生事故,轻者个人痛苦,企业损失;重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家庭的破碎。还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一定要与“三违”做不懈的斗争。违章是发生事故的起因,事故是违章导致的后果。为了保证公司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要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发生的关键就是杜绝违章;首先要从自身的心理开始,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能心存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要不嫌麻烦,不要用冒险蛮干的行为来表现自己。这些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冒险的。其次做好反“三违”的基础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用生动的事故录像片和典型的事故事例来对全员进行教育。以此来让全员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靠近伤害就是断送生命。最后要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区域,部位,和重要环节做好安全管理的预防,控制工作。监督每人不做违反“三违”的事情。这是对工作,对集体或是公司极其负责的表现。

特种作业人员身处关键岗位或者从事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发生事故后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特种作业人员出现“三违”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 青年职工大部分是新工人,一般来说安全意识较差、技术素质较低、好奇心强,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冒险蛮干、麻痹大意、思想开小差等违章违纪现象。

对上述三种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开展内容、重点、形式各异的教育和培训活动,由重点到一般,由点到面,通过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达到杜绝“三违”、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把他放在首位。在进行安全和技术的培训中,提高安全意识和规范安全行为。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总之,在反“三违”活动中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反“三违”活动的落实工作。

安全事故心得体会2

安全是我们最容易记住而又最容易被遗忘的两个字,每一次看到眼前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都让我们触目惊心,很多事故都发生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都发生在被人忽视的“角落”里,我觉得事故发生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态度不正确和安全技能知识不足造成的。所以企业安全教育还要做到以人为本,增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的主观能动性和安全技能才能真正的得到安全保障。

回忆起许多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某某安全意识淡薄抱有侥幸心理,由此看来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生产的安全才能不受到威胁。所谓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安全意识应该始终牢牢扎根在没个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故,正确认识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安全不仅牵扯到自己也牵扯到别人,还会危及到其他人,自己出了事故会抱憾终身,由于自己的失误而导致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伤害自己心里也会不安和愧疚,两者都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工作面前我们要思责慎行,提高安全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生产。

最新故事篇4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是2003年的5.7倍。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2013年更是同比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我国已快速进入汽车社会。

为进一步规范驾驶行为,公安部于2013年1月1日《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123号令”),从驾驶证考试申领、驾驶人及驾驶证审验教育、交通违法行为的记分处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管理规定,被誉为“史上最严交规”。实施一年来,显现良好的社会效果,超速、闯红灯、遮挡号牌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新驾驶人违法被查处下降72.9%。 超速事故降61.6% ,“123号令”提高了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记分分值。

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查处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号牌、故意遮挡号牌、故意污损号牌、不按规定安装号牌违法行为,同比分别下降27.7%、81.5%、80%、77%;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超速50%以上违法行为,同比下降58.4%;因超速行驶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6%、59.6%;酒驾、醉驾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7%、5.7%。 新驾驶员事故下降16.3%。

此外,驾考改革成效初显。新驾考制度更注重复杂危险路段的模拟实操,更贴近日常驾驶环境。小型汽车驾考突出对实际驾驶能力考核,大中型客货车突出对复杂路况、复杂条件驾驶能力考核。许多刚通过考试的新手,反映拿下驾照就能独自驾车上路,不再需要花钱聘陪练员和陪练车“练手”。 2013年,按新部令培训考试取得驾驶证、驾龄1年以内新驾驶人被查处的违法起数同比下降72.9%;驾龄1年以内新驾驶人引发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14.9%。 闯红灯减少40.2%。“123号令”实施中,社会公众关注对“黄灯”问题的讨论,一年来汽车路口闯红灯现象明显减少,路通事故明显下降。据统计,2013年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违法行为同比下降40.2%,因路口违反交通信号灯导致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4%和22.7%。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安部听取了各方对黄灯信号通行规则问题的意见,目前正在结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相关细则,已启动有关修改法律的程序。

最新故事篇5

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借助翔实的解说资料、珍贵的历史影像和鲜活的百姓故事,真实呈现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电视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于8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首播,次日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重播。该片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场景和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真实呈现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貌。

 

《同心共筑中国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该片分为《辉煌历程》《共同繁荣》《手足相亲》《携手圆梦》四集,从不同角度生动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据悉,为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同心共筑中国梦》摄制组从上百位人物故事中进行采访筛选。在内容创作上,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档案和历史影像,如云南十万多群众参与扩建新机场、新疆各族人民捐款买飞机支援抗战、百战百胜的回民军队和骁勇善战的内蒙古骑兵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等。这些珍贵的影像画面,直观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各群众的生活迎来历史性变迁,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专题片《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既呈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变,也呈现了文化创新发展对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勾勒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生动展示了各族群众爱国守边的感人故事。

 

该片从个人、家庭、民族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切入,映照出新时代各族儿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最新故事篇6

塞尔维亚国防部3日调查报告说,机组人员应对前不久军用直升机米-17坠毁负主要责任。

调查报告揭示了飞机坠毁的三个原因:复杂天气条件下驾驶员操作不当、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血液检测中含有酒精以及军方在此次救援行动中操作流程不规范。

报告显示,坠毁的米-17直升机状态良好。虽然事发当晚天气条件不佳,但是依然满足直升机开展营救行动的最低标准。而且,机组人员受过严格训练,本可以应付此类天气状况。

但是,报告指出,在飞机撞到地面时,驾驶员并不知道飞机此时所处的位置。就在坠毁前5秒钟,驾驶员还曾试图拉升并调整仪器。执行任务前最后一分钟,飞机被临时调换,但指挥部对此并不知情。

最新故事篇7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最新故事篇8

新闻故事化的定义与溯源

“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涵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一档新闻节目的编辑思想。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六十分钟》栏目。1968年9月24日晚上10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节目《六十分钟》。这被称为电视新闻杂志。而这“杂志”的基本模式就是在一个小时里讲述几个新闻故事,讨论几个问题。每一个故事就是一条故事化的新闻。制片人休伊特说,《六十分钟》就是要开创一种与传统的一本正经的问题研讨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要用“讲故事”取代“探讨问题”。他预言:如果我们像好莱坞包装电影那样包装现实,我相信我们的收视率会提高一倍。的确,《六十分钟》获得了巨大成功。《纽约时报》曾把它描述为“电视早就需要的东西”。从1977年到1997年,该栏目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全国所有节目的前十位,也是美国电视史上历史最长并保持同一名称的黄金电视节目。

中国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年5月开播的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可谓是最早摆脱传统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一档电视纪实栏目,近两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社会记录》,从讲故事的角度剖析解读社会现象。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内容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剖析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社会现象。在形式上追求纪实风格。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实实在在抓住了社会生活中的细节,或针砭或褒扬,以真情、真心引起百姓的共鸣。

新闻故事化的成因

观众的需要。有需求才有创造,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的产生是与观众的需求分不开的。今天,随着社会信息传媒工具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的满足已不再是难事,人们渴望能够在忙碌地工作一天后,回到家打开电视,在最短的时间内既获取信息知识,又同时可以满足娱乐的需要。 观众们需要电视新闻既有新闻价值,又有休闲娱乐价值,于是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应运而生。

竞争的刺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不断革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如今,电视媒体不仅面临着与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竞争。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为争夺这种资源,各大媒体展开了激烈的眼球争夺战。如何才能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电视信息量大,直观、快捷的新闻报道优势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大冲击,要想与之抗衡,就要保证电视报道既要“人有我有”、“人无我有”,又要“人有我特”。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利用电视特有的图象、声音等传播优势,结合蒙太奇手法,用记录的影像呈现故事的鲜活与真实,用描述的语言为故事打开不一样的解读空间,将真实生动的内容以新鲜的形式包装,使人们可以在电视上读报纸、听新闻、看故事,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提高收视率,增强电视的竞争力。

商业化生产的需要。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也是商业化的一个体现。电视上每时每刻都在更替的新闻内容,要求新闻工作者为正点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随时提供出大量的新闻作品,时间短的新闻节目要求有大量的新闻来充实,时间长的新闻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也都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按期播放的。新闻媒体要及时播报出大量新闻节目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质量,而将新闻故事化,一方面可以更便于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便于编辑整理故事情节,方便了节目制作的操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这种手法在以后的节目中重复使用,从而可以快速地大批量生产节目,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成为传媒人士青睐的报道手法。

最新故事篇9

关键词:故事类节目;电视节目;民生新闻;传奇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42-02

电视是一个“家用媒体”,或者说电视具有“家用属性”0。现代传播学认为:新闻事业传播的主体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化。据此要求作为传播者一方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必须首要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结合上述电视媒体属性和电视节目传播特点,故事类节目在此方面树立了良好典范。故事类节目初始于纪录片中的讲故事和新闻的故事化,该节目最早搬上荧屏源于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和中央二套的《财富故事会》,创下高收视率,短时间内各频道争相效仿,继而出现辽宁电视台的《王刚讲故事》和江苏卫视的《人间》。一时之间故事类节目蔚然成风。因其突破新闻新近发生、新鲜、及时报道等特点的局限,故事类节目在新闻事件的长度、复杂性、报道手法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但无可避免,在故事类节目发展后期,显现假新闻报道、涉及当事人隐私等弊端。那么,故事类节目应该如何趋于良性发展?本文将从故事类节目的题材选择、节目的解构、主持风格、节目的传播价值以及发展瓶颈和突围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众化的选材

大众化的选材是故事类节目吸引受众的法宝。根据传播学受众理论的分析,电视故事类新闻节目要吸引尽可能多的电视观众,树立“大众思维”的制播方式极其重要,要兼顾大众,传播比较通俗化的东西,追求故事的趣味性、贴近性。让有思想的人看到思想,让普通人看到有趣的故事[1]。要融趣味性、贴近性、欣赏性和价值性为一体。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性别差异、不同思维方式的受众的心理需求,这就是故事类节目在选材时的优先考虑因素。

故事类节目选材多来自生活,接近现实,贴近群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该节目以普通大众生活中独特的人和事为依托,更倾向对个人的报道,能发现并提炼出各地新闻报道中有关情感、生活、法律诸多方面富含独特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故事,有创意地寻找正确的、恰到好处的“卖”点,如李大同在综述中国青年报“冰点”故事的创刊过程时,对新闻题材的选择已经逐渐多样化和平民化,更多关注小人物事迹这一实际发展趋向,如此总结:“只要是新鲜的还未被发掘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新闻”0。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每期30分钟左右时长的节目总能自始至终吸引观众,2011年6月14播出的“坚守希望的浪漫12年”,6月29日播出的“17年一直欠你两个字”,7月31日播出的“21个月的冤屈和21年的寻觅”等,仅此节目命名就极具悬念设置。所有这些节目都选择平民百姓的身边事,从负面故事中截取正面宣传价值,弘扬真善美。

二、新闻原材料的解构是故事类节目的精髓

新闻事件的发生是线性进展的,故事的讲述可以灵活的多次编排,在故事鲜有变化的基础上实现故事的创新性认知和独特理解。讲故事即故事讲述者依托实际发生的事件,对故事及其相关人物、环境、情节、情感、态度等要素重新整合解构传播的过程。首先,电视故事类节目必须注意到地域差异和传统局限,电视制作者、策划人、编辑、主持人等制作团队在对故事新闻进行筛选播出时,尤其要考虑节目本土化解构的重要性。异地新闻故事本地播出或者本地新闻故事异地播出,地域性的风俗和观念的区别都会成为制约节目效果的因素,鉴于此,单个故事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必须合乎实际定位市场的观众接受满意度。因此,新闻素材可以表现出多维的传播视角,同一新闻事件,机动截取个别价值横断面,通过主持人的评述将原来的故事赋予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媒体态度、新的视角、新的情绪特征、新的观念与思想。其次,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包含图像、声音、声画关系三个因素。实现三个要素之间流畅的转换和协调,就必须对节目进行画面剪辑、音效编辑、视频插入等。故事原素材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语言、事件的记事本,受节目时长等因素限制,搬上电视荧屏的节目是对这一原初影像深加工的过程,单纯的音像播出已然无法满足电视媒体的艺术需求。结合主持语、恰到好处的评论语、相关影视资料的适时载入都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新排序、剪辑等。最后,补充故事相关原材料将使传播效果锦上添花。故事类节目惯有的表达风格是从负面事件中传达正面价值。节目的好看性、吸引力决定电视节目收视率,故事类节目的市场调查要考虑观众可能在节目播出哪个阶段更换频道,对于原故事进行有效整合和删减,选择有说明性和说服力的画面、片段配合适当的时机播放。巧妙发挥荧屏画中画的作用,故事陈述中引入与主人公或故事主题相关视频或有关片段,甚至可以穿插借鉴同种类型的电影方式报道。观众在有效、直接、可感的电视环境中接受传者递达的信息,使故事类节目可以发挥最大效应。

三、幽默、诙谐、智慧的主持语言是故事类节目的亮点

故事类新闻节目主持人“说新闻”要具备良好的叙事风格。主持人对于一个故事的引入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扣住观众注意力,要一分钟之内,最好是30秒之内要让观众感兴趣[1]。主持人要使其接民化风格,平民化即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使用必要的体态语言,能反映百姓心声,传达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以《传奇故事》的主持人叙述方式为例,主持人在开头和结尾掌握的极好,主持人讲解词非常注意强调开头,巧妙运用观众熟悉的中国古诗、谚语、甚至影视热点、网络流行语等为开头,设置一个调,先吸引观众好奇的心理。2011年“神秘的合伙人”开头引用《诗经》中“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引出节目主题。“神秘岩画证后羿射日真相”则用“哲学家说,童话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梦想,那么在中国就有一个后羿射日的神话”引出节目。叙事过程中,时常是各种叙述方式交叉运用,通常主持人带着疑惑提出问题,和观众一起对于故事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在这种不断自问自答的反复自我颠覆过程中,使故事节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17年欠你两个字”采取倒叙的讲故事手法,从17岁女孩袁杰因为没有户籍辍学开始,主持人金飞问“她既然有父母,怎么会没有户籍,就算是孤儿院来的也会有记录啊,那么她到底从哪里来,难道是黑户么?”主持人这样反复的提问是故事类节目的一大特色和技巧,巧妙的引出问题,既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又不断设置悬念。传奇故事主持人用语的第二个特色是人称的转换。讲故事多为第三人称叙事,时而采用人称替换“我们刚讲到……”“如果换做是您,您会这样做么?”类似于此的讲解词频繁出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性,拉近屏幕上人物和屏幕外电视观众的距离,促使观众更深入故事中去。

四、正面效益是故事类节目的根本

“贴近民众,平民视角”的新闻核心在于使观众通过故事中人物矛盾、情感的变化反观自身的存在、透视人的生活状态、反思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伦理标准等,这就是故事类节目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所在。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将选材集中在平民化的“小”事件和“微”变动中,在此类故事中产生的人物自身状态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命运的变化,能使观众在故事演进中发现自我的缩影,与故事中人物产生某种诸如感情经历、生存问题、生活环境、心理矛盾等方面的特殊吻合和强烈共鸣,影像自我的人生。

故事类节目必须发挥最大程度的人文轰动效应,使其做到故事性和可看性共存,不仅要追求人文价值,揭示人性中的光辉点,弘扬真善美,进行良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更要努力创造品牌的力量。《传奇故事》除了广泛的收视影响力,还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观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观众与节目形成强烈的共鸣,既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加强了社会责任感。“17年欠你两个字”“神秘的合伙人”“坚守希望的浪漫12年”等节目都是从负面事件中凸现正面意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中都竭力避免节目低俗化的走向,故事类节目的发展要注重其思想性,作为沟通新闻与大众之间的桥梁,电视新闻制作者必须强调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文化引导,以新闻真实为本源,把成熟的思想成熟的观点承载出来,以正面故事传播正面价值,通过负面故事宣扬正面视角。涉及弱势群体或社会底层的题材,比如《传奇故事》中经常讲述的有关人与人之间的父子之情、婆媳关系、兄弟手足等等,一定要立足于正面价值的新闻导向,从不雅的事件中发现闪光点传播出不俗的思想内涵。但是在这一表达过程中,要慎重对待人权的保护,要设置法规限制和道德约束,尊重他人的人格,避免对他人隐私的揭露曝光,拆除媒介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使节目的传播与接受能有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的愉悦!要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新的传播方式,找到故事类节目的全新表达手段。

五、故事类节目的进路

电视故事类节目当前竞争日益激烈,所面临的主要局限是如何从有限的题材中发现新的视点。以传奇故事为例,故事类节目的选材可从其他报纸、网络等媒体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截取有特色的横断面进行剖析。其次,注重故事原材料的真实性。故事类节目虽然以讲故事为主要方式,电视媒体也更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但其新闻性真实性还是首位的,避免观众产生“做新闻,演员表演”的怀疑。作为民生新闻的故事类节目,与大众产生共鸣的正是其折射出的伦理道德和人文情怀,真实是最根本的底线。第三,叙述的完整性。在事件脉络比较复杂的故事中,节目图像、音画等需包含事件进展的各方语言和前景、背景介绍。如同“女儿拒绝抢救父亲的秘密”一期节目中,养女、保姆、医生等人物关系复杂,牵涉房产、遗产等,无论主持人的叙述还是画面的剪辑必须保证完整性。

综上所述,在寻求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发展的道路上,我认为故事类新闻节目很好的保持了平民化风格、创新性解构、试听语结合、主持人个性主持等特色,有其他类新闻节目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突破题材局限的制约、主持人一成不变的风格等瓶颈限制,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最新故事篇10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新闻理论

新闻“故事化”并不是新提法和写作实践,在美国现代新闻业发端阶段,就出现了新闻报道的所谓“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又崛起“新新闻学派”,不过进到21世纪,新闻“故事化”才成为中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或板块,新闻学界的理论探讨也很火热。本文试从理论上廓清新闻“故事化”对有关新闻理论带来的挑战,再次思考‘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一、新闻“故事化”对新闻概念的挑战

目前我国学界,对新闻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权威和能够被接受的定义,还是“陆氏”定义,即陆定一1943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新闻所下的定义,“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仍是不完全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事实”概念的模糊。新闻和历史有同构之处,在都属“事学”①方面,新闻学科可以从古老的历史学科那里借鉴智慧。在历史学科中,事实(facts)和事件(events)这两个概念是被区分开来的。如海登・怀特就认为,事件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而事实是历史学家所构建的东西,是某种存在于过去的遗留物或文献中的东西,亦即某种文本性的东西。②陆定一所说的事实是什么意思呢?按陆定一在同文中的说法,“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陆定一并没有给事实作出定义,但看得出来,他所指的事实的意思,乃是与“精神”相对的“物质”的存在。从通篇文章的论述线索来看,陆定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出发反对新闻的“性质说”的。问题在于,的事实总是很少的,稍微有些后现代哲学思维的人,恐怕都要接受这样的说法,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与解释,历史学界正是基于对事实的这层洞见,才提出区分“事实”和“事件”。荆轲去刺秦王,而不是秦王去刺荆轲,这是事件。但对这史实的理解和表述,史家却可以各有不同,此处不妨借用贝克尔的名句“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好在陆定一并没有说新闻就是“事实”,他是说新闻是“报道”,故尔,新闻,乃是对“事实”的“讲述”或“陈述”,简单地说,新闻的本质是一种叙事。陈力丹先生说:“鉴于陆氏定义在新闻界产生的广泛影响和经历的各种考验,应该对它在具体的解释上作进一步的说明,但还是不改动定义词句为好”③,实在也是无奈说辞。

再来看看有关故事的定义。对故事的研究,有叙事学的深厚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里蒙・凯南为故事下的一个经典的定义是,“故事是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④又如伯格把故事定义为,“叙事即故事。……故事中包含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一段时期间发生的事件。”⑤叙事学家的共识是,事件与时间是故事最重要的因素,故事乃是事件在时间中的重新“构造”或“非现实化”。叙事学家认为事件是“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转变。”⑥在叙事学研究中,故事是由两个以上的事件单位构成的。表现为因果关系的事件,就是“情节”。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洛夫斯基说“故事是事件的基本延续,情节则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⑦精要回答了故事、事件与情节的逻辑关系,以及情节在创作中的功用。故而,在叙事学研究中,事件的含义与地位都是明确的。

新近的新闻学论著认为,新闻事实是指“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实在性事实”,并认为这是从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⑧。但本文作者认为,此处“事实”的意义仍是不明确的。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其名著《历史的观念》中分析说,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的事件时,区分了可以叫做事件外在和内在的方面。只能用思想来描述在该事件内部的东西。为此,柯林伍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不难获得理解,如果构成事件内在方面的事实,是只能用思想来描述的,就不能说是“客观对象”,也无法被称之为“实在性的事实”。这与前文分析的事实(facts)的含义,在表述逻辑上是一致的。

正因为事实与事件并非对应关系,新闻采访学中才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区分,并引发对非事件性新闻是否存在的争论。⑨

新闻“故事化”对新闻概念带出的挑战就在于,新闻学必须正视新闻是否就是“事件”?因为唯有新闻是“事件”才与故事有重叠之处,我们才能说“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⑩如果认定新闻是“事实”,则需要对事实的内涵进行明确概括,如果认为“事实”是包含了“事件”与“非事件”的,从逻辑上无法成为一种分析模式,不能成为通用的术语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本文作者更反对“新闻的本质是信息”之类提法,用信息置换暧昧不清的“事实”,将新闻降格为“信息”,将抽去新闻的生命,使新闻学科失去进入人文学科的基础,因为信息没有生命,唯有事实的真相和真理才需要用生命去维护和见证。新闻学亟待对新闻概念的核心内涵作出定位。

二、新闻“故事化”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挑战

在对新闻概念带出挑战之余,新闻“故事化”的理论及实践,还对新闻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提出挑战。

1、对客观新闻学的挑战

郭镇之教授将所有新闻的客观性理想、方法和体系统称为“客观新闻学”。“客观性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必须避免偏见,避免歪曲,尽可能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如实进行报道。”⑾在实践层面,西方新闻界通过一套客观报道的方法,使客观性成了一套写作程式和惯例,其基本主旨是事实与价值分开。客观性被称为是北美传媒中的“不死之神”。新闻活动也是人类的精神交流方式之一,单波教授正确地指出,我们要从内在的精神交往的层次上去追问:人何以需要客观报道?⑿客观新闻学根植于人对的理性的信仰,人们相信,通过采取客观的形式和专业的规则,能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使人拥有探求真相的理性精神,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西方世界流传一句话,“报纸是真理的商店”。正如单波指出的,新闻的客观性问题来源于西方哲学上的客观性,又源于西方人的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⒀

然故事是对客观新闻学倡导的理性精神的悖反。因为故事对世界的把握,并非通过理性的方式,而是诉诸于感性经验的渠道,故事的精神是主观的。本雅明早在1936年写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就提出叙事能力的降低将使人们在社会里交流自身经验能力丧失,和经验的贬值。本雅明认为,小说是对讲故事的第一次冲击,新闻报道更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的力量。⒁故事从时间的记忆中模塑出叙事的内容和形式,因而成为人类组织经验和自我建构的一种基本方法,诉诸的是人类的心理联系,故事无需多解释。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电视新闻“故事化”栏目多是情感、揭密之类带有个人经历色彩的主题。学界广为征引的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富兰克林对新闻“故事化”的解说是,“新闻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地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要把新闻装进故事的叙事框架里,用一套故事的标准来包装新闻,以此来解释新闻事件。这样,故事从精神与写作套路都与客观新闻学风牛马不相及,实际上解构了客观新闻学。

2、对新闻“时新性”的挑战

陆氏定义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近”是“事实”的限定词,“新近”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新近性”。

但故事和新闻从时间层面上本属相反的两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只有旧闻才算故事。美学家潘知常说到,故事的三大要素中,“过去时态”为其一。故事,按照汉语本来的意思,就是指的“过去的事”。鲁迅小说《故事新编》正是这个意思。英语的故事(story),其古义也是“史话”,还是指的“过去的事”。讲故事时往往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场……”。⒂故事的魅力在于其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指向生死、爱恨、美丑等人类精神的永恒母题。本雅明甚至认为,死亡的权威才是故事的真正的源泉。

新闻学理论说时新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实际上隐含着一种所指,新闻的价值就在于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那一刻,新闻价值存在于那一刻,屈服于那一刻,这就是新闻界常常说的新闻是“易碎品”。

本雅明指出:“消息的价值昙花一现便荡然无存。它只在那一瞬间存活,必须完全依附于、不失时机地向那一瞬间表白自己。故事则不同。故事不耗散自己,故事保持并凝聚其活力,时过境迁仍能发挥其潜力”。⒃这是对新闻与故事的时间属性与价值差异的最好概括。

西方学者把时间比喻为记者的“暴君”。新闻“故事化”再次向我们提出,对新闻的“时新性”不宜作片面理解,“近者之旧闻,即远者之新闻”(语出宋人吕祖谦),“旧闻”与“新闻”的差异只是相对的,事实内容的新鲜性是以收受主体的经验为参照的,就如文艺学的读者接受理论所揭示,读者和本文之间可以建立新的意向关系,拓展作品价值。因而,新闻中出现一些时间性特征较弱,却有持续活力和潜力的故事副产品未尝不可,这是新闻“故事化”对新闻时新性问题的挑战和启示。

3、对新闻功能观的挑战

功能是一个哲学范畴。功能不是后现代幻相的“代名词”,功能决定“身份”定位,功能是存在的基石。

按照哲学系统论,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新闻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但新闻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乃是孕育和推动社会舆论,新闻与舆论的回应是新闻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曾说过,“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⒄,又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⒅西方新闻界所谓的新闻“望塔”或“看门狗”的功能,最终也要通过舆论形态发挥作用。维护公共理性下的独立舆论,是新闻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新闻“故事化”,将消解新闻的舆论功能。故事从功能上说,与现实的舆论力量相去甚远。本雅明说,故事是要给人提出“忠告”,并天才地说,编织到实际生活中的“忠告”就是智慧,而智慧是真理的一个壮丽的侧面。⒆既是“忠告”,故事就主要是“为人生”的,不是“为社会”的。

但新闻“故事化”,将填补新闻的一项原本缺位的功能。我们论到文学的功能,将会分析作品对读者的功用和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者的功用。在论到史学功能的时候,通常也会关注历史写作对史学家的生命功能,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对此有深入的表达,纯然的个体化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感觉,是史学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但前文分析到的客观新闻学的写作却是标榜客观公正,不主张新闻记者自我的介入。新闻写作无论如何不会被认为是对新闻记者的“治疗”和“救赎”。因此,允许主观的“叙事意图(point)”存在的新闻“故事化”写作,正可缓解新闻记者对还是拘禁于当下的书写意义的焦虑感。如此,才有来华访问的美国新新闻学叙述通讯创始人、《纽约时代》前记者盖塔利斯在勉力学子时说的,“我希望你们把新闻当作婚姻,而不是一夜风流。”⒇

结语

显然,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新闻学远比不上哲学、文学、史学深厚,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新闻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形而上的“抽象”,常常需要对来自“形而下”的实践话题的思考和提炼,这即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林帆,《新闻是事学》[J].《复旦学报(科学社会版)》,1983(5)

②Hayder White.Response to Ar-

thur Marwick [J].Journal of Conte-

mporary History,1995,30

③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④[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5-6

⑤[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⑥[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4

⑦[俄]什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A].霍布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65

⑧杨保军:《新闻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6

⑨濮端华,《非事件性新闻质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4)

⑩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0

⑾郭镇之,《客观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

⑿⒀单波,《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J].《现代传播》,1999(1)

⒁⒆[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96、294-309

⒂潘知常,孔德明:《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5-6

⒃转引自成伯清《叙事和社会学》[EB/Ol]., 2008-9-24\2011-10-27

⒄⒅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1、237

⒇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