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囊十篇

时间:2023-03-28 20:01:35

我的行囊篇1

肩上不免要背一个行囊。

它虽然不是一个百宝箱,

满足不了我对生活的奢望,

却能让我在逆境中懂得乐观,学会坚强;

它虽然不是一个导航,

不能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

却能使我在迷惘中坚定信念,重拾希望。

也许我的行囊很小,

不能在汪洋中搏击风浪;

也许我的行囊不大,

不能在晴空中展翅飞翔。

但是,再小的行囊,

也盛载着我无限的希望;

再远的路程,

也燃不尽我辉煌的梦想。

当我的足迹踏过未经沾染的秋霜,

当我的身影踏过了傲梅树旁,

小小的背囊,撒下了春天的希望。

当我贪恋于路边的小风景时,

是你提醒我继续走向前方:

当我因前方的荆棘而彷徨时,

是你及时提醒我别掉落了坚强;

当我感到精疲力尽,再无力量时,

又是你,让我鼓起勇气,再战前方。

当黎明前的最后一片黑暗散尽,

当初春前的最后一丝冰雪消亡,

我看到了晨曦的朝阳,

我看到了初春的希望;

小鸟叽叽喳喳地祝贺我实现了愿望,

蜜蜂嗡嗡地指引我去追寻下一道曙光。

不知不觉中,我已完成了梦想,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完了成长。

打开一路陪伴我的行囊,

里面已满是芬芳。

追溯记忆的远方,

曾经有一个少年,

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

我的行囊篇2

山下蘼芜,知是何时归路。

偶然读到《小窗幽记》中的这两句话,于是在记忆里翻寻旅途中的“杨柳”“蘼芜”。可我并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旅行也都带着浓烈热情的色彩,自然就体味不到那样凄哀的思念。然而我却想起了那些伴随着我走过近十载的行囊。

七八岁时,一家决定去西溪湿地玩。于是前一天晚上,我往兔子背包中塞了一大包零食、面包。最后我犹豫了一下,又放了一本儿童读物。妈妈这时走过来,问我为什么要放书,我支吾了半天,憋出一句:“我喜欢看书啊!”妈妈笑了,摸着我的头,说:“这是个好习惯,你以后也要记得这么做,好吗?”我懵懂地点点头。

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我开始热衷于手机上的世界,不再那么热爱纸质书了。但每次学校的春秋游,我依然会往我的粉色背包里放一本经典小说,一来想在手机看累了时调剂一下,二来也是一直记着妈妈的话,不敢丢掉这个习惯。记得去玩时喜欢带一本《小王子》,第一次读它,似懂非懂,只是觉得它是一部很伤感的作品。后来再读它,小王子追求找寻的过程,让我渐渐懂得世间很多事“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遗失了才知道美好”的道理。渐渐地,也丢下手机,更懂得惜时了。

现在到了初三,学业更重了,而我依然爱书。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大书包里都会放着书,散文、杂文、古诗都会有。而如此我才真正意识到书海浩渺,每个人所读的都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能做的,只是把这“一粟”变得比别人稍大一些而已。在日日刷题、月月考试中,在《精神明亮的人》的引领下,在《漫漫自由路》的奔跑中,在《人间词话》的吟诵中,我生活得很富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论“读书三到”,其实无论古今,人们所说的读书都是一个积累知识、享受语言奥妙的过程,更是让生活更富情趣,让肉体与精神同步。

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像我如今一样,随身带书、随时看书的人,一定是极爱书的,定不是如我当初那样是为了养成习惯。

我的行囊,年年都在变更;我行囊中的零食,次次都不尽相同;在我的行囊中放一本书,却一直都没变。

书,是我的行囊中唯一的不变。它与我在风尘中相伴,随我看山、看水、看城市、看田野、看高山、看草原。它像我生命中的一颗星,等待着在我成功之时为我加冕。那时,我可以大声地说:

书,你是我人生之旅中不变的行囊,你与我同行!

【老师评】]

我的行囊篇3

坚强

行囊刚一打开,第一个跑出来的就是坚强,我凝视着它,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幕。小时候的我总爱哭鼻子,有时候因为老师的一句训斥就会立即抹起眼泪。那次,我因妈妈的不理解而再次哭了起来,妈妈轻轻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面对挫折不应该只是哭,而要学会勇敢面对,坚强起来吧,你永远是最棒的!”于是,坚强被妈妈装入我的行囊……

勇敢

刚刚把坚强重新装入,勇敢立马跑了出来。看到它,我立即记起了那个在独木桥上孤立无援的身影。那次,我受了妹妹的挑衅而硬着头皮踏上了独木桥。谁知刚走到中间,树立起的信心就被消耗的无影无踪,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爸爸站在对面,笑着说:“孩子,抬起头来吧,困难并不是那么可怕,勇敢一点,你一定能行!”终于,我走过了独木桥,也装入了一份勇敢。

自信

我的行囊篇4

今天上午,2016年山东高考正式开考。11点30分,第一科考试语文结束,青岛新闻网记者第一时间获悉,2016山东高考作文题目为:我的行囊,在人生的路上,行囊里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却没有用到,有些没准备却用到,有的马上就要用,有的一直陪你走到最后。

我的行囊篇5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白内障手术撕囊过程应用环形撕囊器的临床效果,进而寻求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的撕囊器械来解决白内障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问题。方法选取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1768例(2005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科研对象,分为环形撕囊器组(826眼)与常规撕囊对照组(1018眼)、囊膜染色组(吲哚氰绿161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观察环形撕囊器在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的撕囊效果。结果环形撕囊器组826眼均获得满意的撕囊效果,术中囊膜均无放射状撕裂,且角膜切口小,术后眼部反应轻;囊膜染色组161眼其中136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25眼在染色过程中前房内气泡逸出导致前房塌陷,且93眼手术过程中发现角巩膜隧道切口、侧切口以及虹膜隐窝不同程度的染色,术后角膜水肿较环形撕囊器组明显;常规撕囊对照组1018眼其中852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166眼在撕囊过程中囊膜出现放射性撕裂,撕囊不规整,撕囊过程中出现“冒烟现象”影响撕囊。环形撕囊器明显优于囊膜染色组和常规撕囊对照组,与各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

【关键词】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环形撕囊器

连续环形撕囊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1],它决定了手术的安全性与后续手术步骤的能否顺利进行。如何安全顺利地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的环形撕囊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使得撕囊变得简单容易,同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1768例在我科住院的1768例(2005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科研对象,随机分三组,一组为环形撕囊器组,二组为囊膜染色(吲哚氰绿)组,三组为常规撕囊对照组。环形撕囊器组使用我们研制的环形撕囊器;常规撕囊对照组不使用染色剂,仅使用撕囊镊子进行撕囊;囊膜染色组使用吲哚氰绿染色后用撕囊镊子进行环形撕囊。对比观察白内障手术撕囊过程应用环形撕囊器的临床效果。

1.2方法

环形撕囊器通过原有的角膜主切口进入前房,进入前房后松开镊子手柄使前部钻刀复原成直径约6mm的圆形,握住镊子使前部环钻左右转动的同时轻压晶体前囊膜使其环形切开,晶体前囊膜环形切开后压紧镊子,撤出环形撕囊器,再以镊子将切开的前囊膜拉出前房,再进行后续手术操作。撕囊成功的标准:撕囊口的形状为圆形或微椭圆型,偏中心程度≤1mm。使用环形撕囊器做晶体前囊膜环形切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环钻切面朝向晶体前囊膜;囊膜切开时操作应轻微转动和下压,避免将后囊膜一并切开玻璃体脱出导致人工晶体植入困难;撕囊时应及时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黏弹剂压平固定前囊,还可以阻止液化的皮质过多溢出[3]。吲哚氰绿染色组:向前房内注入0.25%吲哚氰绿0.1mL,10~20秒后将前房内染色剂冲洗干净,注入粘弹剂,行常规连续环形撕囊。

2结果

环形撕囊器组826眼均获得满意的撕囊效果,术中撕囊囊膜均无放射状撕裂等,角膜切口小,术后眼部反应轻;囊膜染色组161眼其中136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25眼在染色过程中前房内气泡逸出导致前房塌陷,且93眼手术过程中发现角巩膜隧道切口、侧切口以及虹膜隐窝不同程度的染色,术后角膜水肿较环形撕囊器组明显;常规撕囊对照组1018眼其中852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166眼在撕囊过程中囊膜出现放射性撕裂,撕囊不规整,撕囊过程中出现“冒烟现象”影响撕囊。从表1中可显看出,使用环形撕囊器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三组撕囊效果比较

组别1眼数1撕囊成功数1撕囊失败数环形撕囊器组1826182610囊膜染色组11611136125常规对照组1101818521166合计120051181411913讨论

当前,我国治疗白内障多已采用超声乳化手术,而连续环形撕囊术则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成功的关键。白内障一般指白内障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三种情况,尤其在白色白内障术中由于眼底红光反射消失,前囊膜与下方皮质的对比度差,且液化皮质易溢出,影响连续环行撕囊[2]。白内障膨胀期,皮质吸水膨胀,致晶状体囊内压力高,前囊膜向前膨隆,且前房常较浅,撕囊时易发生放射状撕裂延伸至赤道部导致连续环行撕囊失败。采用前囊膜染色技术能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4],哚氰绿本身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局部角膜内皮细胞肿胀[5,6],且增加了术中操作步骤,延长了手术时间。吲哚青绿溶液很不稳定,需要临时配置,使用不方便,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对其过敏,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甚至严重者可休克,这也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我们借鉴角膜移植手术中用到的角膜环钻和眼底手术所需的眼内镊,将二者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眼科手术器械,使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变得简单容易安全,我们设计的环形撕囊器是在原有眼内镊的基础上将镊子头部改造,即将类似角膜环钻从中间劈开,一侧面有类似角膜环钻的切削面,同时材质要满足可折叠易伸展复形的要求。设计的环形撕囊器头部环形刀刃直径为6.0mm(图1),可通过手柄的操作可改变具有弹性的刀头直径。

应用环形撕囊器进行撕囊,方法简单安全,可作为临床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一种很好的方法,解决白内术中障连续环形撕囊的难题。我们设计的环形撕囊器优点在于:器械的改造仅在眼内镊的前部改造,其余结构不变,避免了设计的复杂和其余力学结构的不合理性;进入前房不扩大原有的白内障角膜切口,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设计简单合理实用;撕囊规整光滑连续,安全系数增加。

4结论

经过实践应用,环形撕囊器在白内障术中能够顺利地完成了连续环形撕囊,减少以往撕囊向赤道部放射,大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总之,应用环形撕囊器进行撕囊,方法简单安全,技术利于推广,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克.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6.

[2]何守志.晶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1.

[3]宋旭东,郑瑜.白内障手术中黏弹剂的选择[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765-7476.

[4]Dada VK, Sharma N, Sudan R. Anterior capsule staining for capsulorhexis in cases of white cataract: 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4,30(2):326-333.

我的行囊篇6

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接收并进行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的63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加以分析。

结果:63例病患手术均获得成功,且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出血等手术综合并发症。术后病患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结论:采用胆囊切除手术是一种治疗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切除超声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4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逐渐偏向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增加了人们患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病征的机率。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具有感染速度快的特征,若处理不及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我国针对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术已经非常成熟。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共对63例病患进行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术,对病患病例综合分析后得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3例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病患。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在27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一到三天,平均时间为两天。患者入院前均因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发热症状,且墨菲氏征呈阳性,根据患者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结果可诊断出患者胆囊具有明显肿大现象,且囊壁增厚,其中还嵌顿着大小各异的结石。

1.2一般方法。在接受全麻胆囊治疗前,先显露患者的胆囊和胆囊上三角区域,均有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水肿的病症,且胆囊局部有发炎病状。由于组织结构呈现无弹性、脆弱的特征,导致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出血的现象。

胆囊显露出来,注意对其周围组织进行有效的隔离。为避免手术中患者出血症状,可通过采用超声刀从胆囊底部将胆囊切开,吸净胆汁后取出结石,嵌顿严重者再采用其他的处理方式。手术中注意不要使胆囊床分离,实现胆囊内外的直视,采用超声波刀沿胆囊床两边下方,进行胆囊切割直至胆囊管入胆囊处,避开解剖胆囊动脉,摘除胆囊。

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后,使用电凝为30至35赫兹的高频电刀,对残留在胆囊床上的胆囊粘膜进行逐点烧灼,在胆囊管入胆囊处将电凝调低到15至25赫兹,采用胆道探条确立胆囊管与胆、肝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进行部分胆囊粘膜的烧灼。冲洗手术视野的局部,在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后,用可吸收线将胆囊管缝合。

冲洗腹腔后,检查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及胆漏,若情况正常,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进行术部缝合。

2结果

3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状。当患者出现急性胆囊梗阻、胆囊积水肿大、感染等病理时,易引起患者全身中毒,导致休克。因此,大部分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都需接受急症手术。临床上一般进行胆囊造瘘或经过皮胆囊做胆汁引流,再取出结石切,切除胆囊。

胆囊发炎会引起胆囊局部出现严重的炎症、水肿、组织粘连。胆囊及胆囊三角区域关系不明确,增加解剖难度[3]。由于患者组织结构非常脆弱,导致手术构成中很难控制出血量。如强行对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进行解剖,会使其出现非解剖性的缝扎,导致极难控制出血,并会对胆道造成损伤。

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将胆囊切开、大部分切除也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然而,切除大部分的胆囊后,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各种综合症,且不能彻底根治结石。因此,这一手术手段仍有很大弊端,在临床手术中受到限制。对此,可利用腹腔镜来进行胆囊大部分地切除,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多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这一方式,容易引起患者胆汁瘘,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利用腹腔镜进行手术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

通过皮胆囊穿刺引流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急性梗塞,有效进行胆汁引流,达到缓解临床病症的目的。利用有效抗生素来缓解患者的发炎症状,为后期的胆囊切除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2]。这一方法只能控制急性胆囊炎的后延症状,适用于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病患。这一手术无法治愈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往往需要面临第二次手术,手术过程中易出现胆汁外衣、腹腔感染等危险。

就目前的临床研究来说,胆囊切除术仍然是治疗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我院收治的63例在术间均未分离胆囊床及解剖胆囊三角区域,成功进行胆囊切除,且手术后都未出现腹腔积液[1]。胆汁外漏等并发症,经过治疗期后,患者都顺利出院。术后跟踪治疗期间,患者也均未出现结石复发、胆道损伤等术后综合症。

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属于急性炎症,胆囊内部组织脆弱,增加了手术难度。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超声刀结合粗固化血管,可以有效控制手术的出血状况。切开胆囊后先吸净胆汁,再利用超声刀沿胆囊床两边缘向下进行胆囊切割,保证手术区域的无血化。在直视胆囊内外的情况下,利于清楚辨认出胆囊管,取出结石,同时减小切除值胆囊管入管处的难度,实现将胆囊完整切除[4]。利用电凝烧灼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胆囊床上残余的胆囊粘膜,达到缝合后集成的无缝对接,伤口愈合后可逐渐消除管腔,实现胆囊的完整切除,可避免有效胆囊管过长。

利用电凝烧灼来去除管道粘膜时应当注意,清楚掌握三管之间的关系,确定烧灼的范围。一般采用15至25赫兹的频率时,0.5毫米就为安全烧灼范围。然而,在手术中,需要根据管道探条探测的实际情况,把握烧灼范围,减少不必要的热损伤[3]。

我院63例病患通过胆囊切除术来治疗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均取得显著成效,且术后未出现临床病征,通过治疗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次研究表明:使用超声刀可以有效地避免胆囊床分离和解剖胆囊三角区域,实现胆囊切除的目的。手术方式简单便捷,操作时间短,是进行胆囊切除的有效方式,可在临床医学上做进一步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玉明.58例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分析[J].医药前沿,2013(10):297

[2]王炜.刘猛.沈浩元.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J].实用医学杂志,2011(12):2197-2198

我的行囊篇7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在临床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几年来1 1 8例胆囊良性疾病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除2 例中转开腹外,余均顺利结束手术,无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在基层医院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现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我院自引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以来,现已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8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8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2例,胆囊息肉样变10例,6例急性发作,其中合并胆硬化3例,2例门脉高压、脾亢、凝血功能差,糖尿病2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人工气腹,于脐下、剑突下及右上腹锁骨中线,分别作10mm、10mm、5mm切口置入Trocar,探查胆囊区,若胆囊周围粘连明显、急性炎症、肝硬化等情况,在右腋前线肋缘下加5mm切口,置入Trocar,仔细解剖出胆囊三角,显露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结构,钛夹夹闭胆囊动脉离断,距胆总管、胆囊管汇合处0.3-0.5mm处钛夹夹闭胆囊管离断,顺行剥离胆囊床后,于剑突下取出胆囊。

1.3 结果 除两例中转开腹外余均顺利结束手术,无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创伤小、恢复快,避免了开腹胆囊切除(Open cholecystectomy OC)较大疤痕、切口感染等优点,受到欢迎,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LC引发的微创理念正深入医学发展的各个领域。

2.1 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a..有症状的胆囊结石b.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c.直径﹥3cm的胆囊结石d.充满型胆囊结石e.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f.急性胆囊炎经治疗后症状缓解。相对禁忌症a.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b.慢性萎缩性胆囊炎c.有上腹部手术史d.体态肥胖e.腹外疝。

绝对禁忌症a.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b.急性化脓性胆管炎c.肝胆管结石d.梗阻性黄疸e.中后期妊娠f.凝血功能障碍g.主要脏器功能不全。

2.2.1 在操作中要求胆囊三角区解剖清晰,准确判断三管结构,遵循“三管一壶腹”手术原则。我们的做法:先探查初步了解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解剖路径,将胆囊壶腹牵引,保持一定张力,从三角区胆囊壶腹低强度电凝钩精细解剖calot三角、直至三管一壶腹,胆囊三角结构完全显露,先辈处理胆囊动脉,再处理胆囊管,这是本术的关键所在。

2.2.2 牵拉胆囊壶腹,中强度电凝钩剥离胆囊床,注意剥离层面,宁浅勿深,尤其是肝硬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勿损伤肝脏,致较麻烦出血,本组中有两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脏小裂口,出血难以控制。避免剥破胆囊,污染腹腔。

2.3 整个手术过程中,术者保持头脑清醒,忌麻痹大意,离断管道以前,必须辩认清楚,助手及洗手护士必须保持术野清楚。

2.4 并发症防治

我们的做法1.手术组成员应熟悉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人员相对固定,通过培训,熟练掌握镜下操作技巧,如分离、止血、缝合。2.术前术者对手术适应症严格把握,陪同病人到彩超室,认真评估胆囊局部解剖情况,对于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粘连严重者,术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术中思想准备不足,陷于被动。3.仔细解剖并掏空胆囊三角区,必须明确三管结构才能离断胆囊管,避免肝外胆管损伤,三角区解剖避免电凝胆道附近热损伤,导致胆道电热灼伤,致胆道狭窄,延迟性胆瘘发生,胆道损伤是LC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导致胆道残疾,后果极其严重,术者切忌麻痹大意,任何轻视LC的思想都可能致胆管损伤。4.囊动脉处理:胆囊动脉若解剖粗糙,电凝钩灼破导致术野大量渗血、喷血、术野不清,此时需及时吸除,保持术野清晰,血泊中操作易损伤肝外胆管、肝右动脉等重要结构。我们强调:精细手术操作,电凝钩切割或分离钳解剖,均在清晰视野下操作。5.术中剥离胆囊破裂或创面渗血较多时、急性胆囊炎后,我们冲洗后常规置管引流,B超复查肝胆区无积液后拔管,避免液体潴留、脓肿、感染发生6.术中解剖三角结构不清晰,难以控制性出血,我们及时中转开腹。

2.5 本组共有6例病人急性胆囊炎发作,行急诊LC手术,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张力高、渗血明显,手术难度增。我们的经验,先胆囊穿剌减压,尽量沿胆囊壶腹解剖三角,处理胆囊动脉后逆行胆囊切除,由胆囊管壶腹汇合处离断,但例数少经验有限。

我的行囊篇8

【关键词】 腹腔镜;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采用lc治疗急性胆囊炎2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8例中lc成功217例,成功率为99.5%;1例中转开腹,中转率为0.4%;手术时间25~15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15~200 ml,平均50 ml;术后腹腔引流量25~3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3~16 d,平均5d;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0~365 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安全有效方法,术中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关键手术细节进行改进是确保手术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关键词】 腹腔镜;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1],是微创外科中较为成熟的手术之一。以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损害轻、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疤痕小、安全性相对高等优点被医患所欢迎,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优势更为突出[2]。WWW.133229.Com近年来,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和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手术种类不断增加。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采用lc治疗急性胆囊炎21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把握手术适应症及进一步提高lc手术质量、注意事项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8例,男81例,女137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3.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5 d;60例可触及肿大胆囊,伴发热152例,急性发作超过3 d 者有72例;伴巩膜轻度黄染25例。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其中>1.5×109/l185例;术前经b型超声检查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提示急性胆囊炎均合并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及胆总管均未见明显扩张及结石,其中囊内单发结石92例,多发结石12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急性期胆囊炎。218例患者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右上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murphy征阳性。其中胆囊积液肿大75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59例。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二氧化碳气腹压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取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常规三孔或四孔法行lc。先探查腹腔,评估胆囊炎症程度及粘连情况,用齿抓钳牵引hartmann袋,沿其边缘打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后浆膜,解剖calot三角,游离胆囊管,认定胆囊管进入胆囊壶腹且前后浆膜间的组织已完全空虚后,再沿胆囊床打开胆囊前后壁浆膜,有利于松解calot三角。吸引器边推边吸刮法钝性分离calot三角区,游离出胆囊管确认进入胆囊,无异常情况后用丝线结扎胆囊管或用钛夹钳夹、剪断胆囊管,继续分离胆囊动脉,同法处理胆囊动脉,顺行剥离胆囊,胆囊床彻底电凝止血,冲洗创面后,于肝下间隙放置引流管行腹腔引流,如无异常一般术后24~48 h拔管。胆囊常规行病理切片检查,根据炎症程度及术中情况不同,术后使用抗生素3~5 d。

2 结果

本组218例中lc成功217例,成功率为99.5%;1例中转开腹,为胆囊三角结构严重粘连。手术时间25~15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15~200 ml,平均50 ml。术后腹腔引流量25~300 ml,平均为50 ml。并发症2例:1例因术后胆囊床动脉出血,再次腹腔镜下电凝止血成功;1例术后胆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术后常规病理切片证实为胆囊急性炎性改变,其中22例为坏疸性胆囊炎。术后住院3~16 d,平均5 d;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0~365 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及时机选择

急性胆囊炎曾是lc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3,4],但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积累,急性胆囊炎早已不再是禁区。目前国内多主张在发病72 h内行lc是理想的手术时机。madan等[5]认为在急性胆囊炎早期由于胆囊壁浆膜下疏松组织内水肿明显,反使胆囊壁与肝床更易剥离,如果等待炎症消退,随之发生的血管再生及纤维化使得胆囊壁更难剥离,且炎症早期阶段可能尚未波及calot三角,而后期炎症导致粘连瘢痕形成,导致calot三角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手术风险加大。我们认为,如没有术前预先发现的确不能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情况(如胆囊癌、胆总管需探查、mirizzi综合征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为急、慢性胆囊炎治疗的常规手术。即使有多种迹象表明患者炎症较重,手术难度较大,也可先行腹腔镜探查,毕竟微创手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急性胆囊炎病程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与剖腹手术并无不同,急性发作72 h内最佳,因为72 h内急性炎症以水肿为主,粘连相对疏松,尚有一定的解剖层次,易于剥离。而随着时间推移,炎症继续加重,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胆囊三角结构相对紊乱,不易分离辨认。

3.2 手术操作的技巧

急性胆囊炎lc操作中,除常规lc基本技巧外,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1)胆囊周围粘连者,应先予分离至暴露出全部胆囊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紧贴胆囊浆膜分离大网膜及十二指肠的包裹和粘连,放大手术视野,操作更细致、精确。(2)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充血水肿,胆囊积液肿胀,钳夹困难,无法暴露胆囊三角,可先行胆囊底部无血管区穿刺抽液减压,待胆囊空虚瘪陷后便于操作。(3)注意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位置、形态及解剖变异尤为重要。(4)急性胆囊炎时胆囊会被大网膜、胃肠组织粘连覆盖,进腹后有的往往看不见胆囊。如发作未超过72 h,局部粘连常较为疏松,分离时出血不多,且一般为大网膜与肝脏边缘粘连,可紧贴肝缘用电凝钩或带电剪刀锐性加钝性分离,避免损伤胃肠道。(5)如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胆总管无法显露,应先解剖胆囊壶腹部,则容易辨清胆总管。(6)仔细、耐心解剖calot三角,尽可能少用电钓和电凝防止误伤肝外胆管,辨清“三管一壶腹”的关系,对胆囊管及胆囊血管分别用钛夹夹闭。(7)对胆囊管水肿增粗严重者先用4号丝线结扎再用肽夹夹闭。(8)剥离胆囊时用电钩在浆膜层下进行,遇管道组织尽可能用钛夹夹闭而不用电凝,是有效防止出血和胆漏并发症的关键。

3.3 术中胆道造影的必要性

对术中发现胆总管增粗、胆囊三角区关系不清楚及术前曾经有过黄疸史的病例,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十分必要。由于胆道系统有较高的变异率,lc由于操作的局限和缺少手指的触摸感,术中胆道造影可大大减少胆管损伤的可能性[6]。

3.4 适时中转开腹

本组中转开腹1例,中转率0.4%,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应中转开腹:(1)calot三角解剖结构不清;(2)术野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3)发生或怀疑有胆道损伤,肠管损伤;(4)腹腔广泛粘连,如胆囊周围有严重纤维瘢痕,胆囊壁与胆囊三角呈“胼胝样”粘连或条件有限,实在无法解剖胆囊三角时,则不要坚持,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参考文献】

1 单金彦,丁柏林,杨忠武,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6例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182.

2 黄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临床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42.

3 陈训如.我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现状及展望.腹腔镜外科杂志,2003,8:193195.

4 雷海录,张康泰,陈勇,等.单中心18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中华肝胆杂志,2003,9:7981.

我的行囊篇9

【关键词】 胆囊结石;内镜微创治疗;开放式胆囊切除术

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临床用于胆囊结石治疗的方法主要为手术[1-2],本研究选择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胆囊结石治疗,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7 年5 月到2009 年2 月在我院进行胆囊结石治疗的患者68 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B超和CT诊断均无胆总管结石和扩张。男性为39 例,女性为29 例,年龄分布为43.5±8.4 岁,最大年龄为67 岁,最小年龄为24 岁,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布为内镜微创组和开放切除组,每组均为34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开放切除组采用标准三孔法进行切除,内镜微创组采用内镜辅助进行微创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及时清洗和消毒,防止出现感染。

1.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不同组别手术情况分析

对研究人群手术过程分析研究显示,内镜微创组与开放切除组比较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研究人群不同治疗方法手术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对研究人群治疗后进行两年随访,内镜微创组复发率为8.82%,开放切除组治疗复发率为20.59%,两组治疗复发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腹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最为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开腹胆囊切除术,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微创外科的不断开展,对于医疗技术比较完备的医疗单位采用内镜微创进行胆囊结石治疗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复杂胆囊病例,应根据病患情况及时的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比如胆囊壁增厚、胆囊壁瘢痕化、胆囊周围粘连、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或壶腹部结石压迫导致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的界限不清等,,应用最多的是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该术式的优点是从解剖关系明确的胆囊底部开始,逐步向胆囊颈部推进,利用胆囊底部与胆囊壶腹部、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自然移行关系逐步进行分离,可以避免胆总管损伤。但对于胆囊壁瘢痕化、层次不清者,在胆囊床和胆囊壶腹部分离胆囊壁时要使层面控制在恰当的深度较难,分离时间也较长,经验不丰富的术者还有可能造成胆囊床深面的肝脏或靠近后三角壶腹部下缘的肝总管、右肝管损伤。逆行胆囊切除者,还有产生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故术中应避免挤压胆囊,并在分离胆囊壶腹部周围时尽可能使胆囊颈和胆囊管保持锐角。

本研究选择在我院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和开放式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胆囊结石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显示内镜微创组与开放切除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后者,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由于胆囊在人体中重要的作用,其切除后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越来月引起人们的重视。可见采用内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与开放式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患者的伤害小,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应加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江华,简志祥,区金锐,等.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06,27(10):1506-1507.

我的行囊篇10

关键词:交叉韧带;囊肿;膝关节;MR影像;临床表现

囊肿发生于膝关节的情况,在医学上较为少见,通常这些病变表现为交叉韧带囊肿或是半月板囊肿。本文研究的交叉韧带囊肿主要由形态呈现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的囊性结构,这些囊性结构包裹黏蛋白及胶冻样液体形成囊肿。这些囊肿虽然理论上多发生于腕关节,但实际医疗中膝关节形成囊肿的情况也不少见,但就本文研究的发生于交叉韧带部位的囊肿确实是十分少见的。本院1年间只接收了12例患有交叉韧带囊肿患者,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该病的罕见性。本文通过研究这12例患者的MR影像,探究患者的患病表现,并进行关节镜手术,系统的分析了交叉韧带囊肿疾病MR影像与临床表现的关联。现将研究过程陈列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12例患有交叉韧带囊肿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MR影像,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的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为36.2岁。治疗前,首先对患者进行MR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T1相检查、T2相检查、压脂相检查。患者的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外在表现、病史,总结如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膝部关节剧烈疼痛,下蹲或伸展时疼痛更为严重。患者外在体征均无异常,其中有两例患者曾受过撞伤。有5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位于交叉带后方,有3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位于交叉带四周,有4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以韧带后方为主,但前方也可见少数囊肿。患病时间4~50个月。本院针对患者上述症状,对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手术,详细的分析了患者的MR影像,并进一步在关节镜的观察下对所有患者的囊肿部位进行了切除。

2 结果

2.1MR影像结果所有患者的囊肿均显示为液体,在T1相检查时发现信号较弱,在T2相检查和压脂相检查中显示较强信号。其中5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位于交叉带后方,有3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位于交叉带四周,有4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以韧带后方为主,但前方也可见少数囊肿。囊肿的形状多显示为椭圆形,且界限较为清晰,部分囊肿呈现分页状态,且页间存有间隔。全部患者的关节内均可见积液,患者的受累膝关节未见异常。

2.2临床表现12例患者都有关节剧烈疼痛的表现,患病时间不等,疼痛时长持续4~50个月。其中有两例患者曾受过撞击,为摩托车撞伤。有4例患者在下蹲和运动后疼痛加剧;2例患者在过度伸长膝关节和过度屈回膝关节时疼痛加剧。5例患者在运动后,尤其是剧烈奔跑,上下楼梯及下蹲时疼痛加剧。

2.3关节镜检查12例患者均接受了膝关节镜手术,我院在膝关节镜下对患者的囊肿部位进行了切除。膝关节镜下可以看见囊肿部位主要位于前交叉带的后部或者是前后交叉带之间。将镜头角度调整为30°,从膝关节镜的前外入路以及前内入路可以明显看见。囊肿的形态多为椭圆形,也有的囊肿呈现分页状态。囊肿位于交叉带后侧的情况可以明显观察到后交叉带股骨末端异常隆起。囊肿部位出现于后交叉带后方的情况,也可明显看见,这种情况下,囊肿部位出现分叉很常见。我院针对这些情况,对患者的囊肿部位进行了手术,使用医用刨刀对囊肿进行了切除,吸取。囊肿部位被切开的一刻,通常可以看见淡黄色,胶冻样的液体流出,有的患者囊肿内部已经出现了流血情况,这种情况下,流出的液体通常呈浅红色。有4例患者的囊肿部位以韧带后方为主,但前方也可见少数囊肿。在进行手术时,我院对该患者体内的全部囊肿都进行了切除处理。

3结果

本院针对12例患者症状,对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并进一步对所有患者的囊肿部位进行了切除。手术结束后,患者的患病表现消失,全部康复出院。我院于术后3个月、1年两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了术后回访,未发现患者疾病复发。

4 结论

交叉韧带囊肿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膝关节病变,患者患上该病后,通常感觉膝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膝关节的伸展和屈回都伴随痛苦。特别是膝关节活动后,例如上下楼梯,奔跑、下蹲,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疼痛,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19世纪20年代,人类从一位死去男子的尸体中首次发现了交叉韧带囊肿。这为医学界研究交叉韧带囊肿疾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开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该病的探究不断加深。据统计发现,交叉韧带囊肿疾病的发病率不足1%。对于交叉韧带囊肿的发病原因,说法不一,众说纷纭,最权威的说法是该病与外伤有关。本院针对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并进一步对所有患者的囊肿部位进行了切除。手术结束后,患者的患病表现消失,全部康复。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于交叉韧带囊肿疾病患者进行MRI检查可以有效地确诊,对于辅助治疗有很好的帮助。交叉韧带囊肿通过关节镜手术可以得到完美的治疗,建议医学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雪松,冯华,洪雷,等.交叉韧带囊肿MR影像与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12(08) .

[2]张振勇,王海波.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的MRI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0,10(08).

[3]谢宗刚,董启榕,徐又佳,等.前交叉韧带囊肿12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15(01).

[4]马林,李宏军,安宁豫,等.蔡幼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17(04).

[5]李润根,郑少锐,方小东,等.膝交叉韧带腱鞘囊肿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