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3:2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1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号――关于权益法下有关投资净损失的会计处理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会[2014]14号,以下简称第2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2号准则第十二条规定,投资方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简称其他长期权益)冲减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方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根据上述规定,投资方在权益法下因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而产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是否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亏损或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将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冲减至零并产生了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在以后期间实现净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时,投资方应当按照以前确认或登记有关投资净损失时的相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即依次减记未确认投资净损失金额、恢复其他长期权益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投资方还应当重新复核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小于或等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根据登记的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类型,弥补前期未确认的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或其他综合收益减少净额等投资净损失。

(二)投资方当期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额的分享额大于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的,应先按照以上(一)的规定弥补前期未确认投资净损失;对于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部分,依次恢复其他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和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按权益法确认该差额。

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后的最佳估计数予以调整。

四、生效日期和新旧衔接

本解释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解释施行前的有关业务未按照以上规定进行处理的,应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本解释施行前已处置或因其他原因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无需追溯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0号――关于以使用固定资产产生的收入为基础的折旧方法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财会[2006]3号,以下简称第4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4号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能否以包括使用固定资产在内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为基础计提折旧?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企业在按照第4号准则的上述规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做出决定。由于收入可能受到投入、生产过程、销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固定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无关,因此,企业不应以包括使用固定资产在内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为基础进行折旧。

四、生效日期和新旧衔接

本解释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不要求追溯调整。本解释施行前已确认的相关固定资产未按本解释进行会计处理的,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金额,也不计算累积影响数,自施行之日起在未来期间根据重新评估后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1号――关于以使用无形资产产生的收入为基础的摊销方法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财会[2006]3号,以下简称第6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6号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能否以包括使用无形资产在内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为基础进行摊销?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企业在按照第6号准则的上述规定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时,应根据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做出决定。由于收入可能受到投入、生产过程和销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无形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无关,因此,企业通常不应以包括使用无形资产在内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为基础进行摊销,但是,下列极其有限的情况除外:

1.企业根据合同约定确定无形资产固有的根本性限制条款(如无形资产的使用时间、使用无形资产生产产品的数量或因使用无形资产而应取得固定的收入总额)的,当该条款为因使用无形资产而应取得的固定的收入总额时,取得的收入可以成为摊销的合理基础,如企业获得勘探开采黄金的特许权,且合同明确规定该特许权在销售黄金的收入总额达到某固定的金额时失效。

2.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收入的金额和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消耗是高度相关的。

企业采用车流量法对高速公路经营权进行摊销的,不属于以包括使用无形资产在内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为基础的摊销方法。

四、生效日期和新旧衔接

本解释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不要求追溯调整。本解释施行前已确认的无形资产未按本解释进行会计处理的,不调整以前各期摊销金额,也不计算累积影响数,自施行之日起在未来期间根据重新评估后的摊销方法计提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2号――关于关键管理人员服务的提供方与接受方是否为关联方

一、涉及的主要准则

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财会[2006]3号,以下简称第36号准则)。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

根据第36号准则第四条,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构成该企业的关联方。

根据上述规定,提供关键管理人员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服务提供方)与接受该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服务接受方)之间是否构成关联方?例如,证券公司与其设立并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之间存在提供和接受关键管理人员服务的关系的,是否仅因此就构成了关联方,即证券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是否将资产管理计划作为关联方披露,以及资产管理计划在财务报表中是否将证券公司作为关联方披露。

三、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

服务提供方向服务接受方提供关键管理人员服务的,服务接受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服务提供方作为关联方进行相关披露;服务提供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不应仅仅因为向服务接受方提供了关键管理人员服务就将其认定为关联方,而应当按照第36号准则判断双方是否构成关联方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服务接受方可以不披露服务提供方所支付或应支付给服务提供方有关员工的报酬,但应当披露其接受服务而应支付的金额。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2

一、企业集团在新会计准则执行内容和时间上的差异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集团是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组成的多层次、紧密型的企业群体,通常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也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因此,新会计准则在企业集团实施就会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这对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统一、合并报表编制以及业绩评价模式提出了难题。

1、对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统一提出了新的难题。财务政策是指用以规范、引导、约束与激励财务行为的一套制度安排。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从各个方面对企业集团的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在这样一个法制环境中生存的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政策,例如筹资方式和筹资特点、投资方式以及投资机会、股利分配政策的股利分配原则和分配形式等也必然受到影响,企业集团也必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相应的调整自身的财务政策。在我国企业集团中,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政策对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目标、促进集团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企业集团公司可能地处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的行业,财务政策的诸多变化使得整个企业集团协调起来必然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内容上不容易统一,在时间上也不容易达成一致,这就对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统一提出了新的难题。

2、对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合并财务报表做出了新的规定,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首先,创新合并财务报表理论采用实体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再采用母公司理论,这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结果。其次,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即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即,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另外,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亏损应在母公司权益和非控制权益之间进行分配,取消“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十二条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但是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企业的诸多会计政策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子公司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保持与母公司一致的会计政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适用的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集团成员企业不一定地处同一个城市,所适用的政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要执行集团指定的统一会计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3、对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企业业绩评价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2002年6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对于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是通过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业绩。企业集团母公司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整个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BSC)这一评价体系现在被很多大型企业集团所采用,它主要从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四个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衡量框架。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很多会计政策的处理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样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正如平衡计分卡等,是一个全面的衡量框架,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完成各个方面的评价(例如对整个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对于如此庞大的企业来说,重新调整指标是非常复杂的,内容和时间上实施同步更是新的挑战。这需要财务人员深刻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理论上易懂,但实践上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关联方披露的变化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1、关联方披露的变化。2006年2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为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提供了更为规范的标准。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关联方的披露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在关联方的定义中,对共同控制以及重大影响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共同控制做了进一步的限制,删除了旧准则重大影响关于参与决策主要途径的规定。其次,扩大了关联方的外延。《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四条对关联方的范围做了重新界定,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构成关联方;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构成关联方;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构成关联方。再次,对于关联方的披露层次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要求对关联方的披露更为详细,属多层投资控制关系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应披露到最低级企业。而且对于关联方的披露不再仅仅按照比例或者金额来披露关联方,要求对所有的关联交易都必须披露金额。

2、关联方披露的变化规范了企业集团的财务行为。首先,在我国,由于关联交易具有两面性,关联方交易常常成为企业造假、调节会计利润的重要手段。新准则的实施虽会增加企业取得证据的难度和披露成本,但将促进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可比性,减少暗箱操作、粉饰报表的机会。其次,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披露的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将减少不断出现的公司利用关联交易造假的现象,规避关联交易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再次,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要素的披露要求更详细。报表使用者可以完整地获得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信息,了解这些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同时促使企业接受公众监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集团从而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该更好地遵守新制度,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是面临的一个新的难题,因为这将在很多方面影响企业集团的业绩。

三、分部报告准则的增加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分部报告是以企业集团内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为单位报告财务信息的文件。虽然合并财务报表能够以企业集团为基础展示整个集团的财务全貌,但掩盖了集团内部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承受风险的能力等有用信息。为了规范分部报告的编制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评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全面的判断,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虽说这项准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企业集团实际应用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1、报告分部的确定。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主要从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信息的披露两大方面来规范分部报告的编制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业务分部的划分依据就是该组成部分承担了不同于其他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地区分部的划分依据就是该组成部分承担了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内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比较注重产品和劳务的内在风险和报酬,企业的组织与管理结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也应随企业风险的变化而调整。但是,企业集团相对来说比较庞大,内部结构复杂,普遍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因此,在应用这个准则的过程中,企业如何确定分部并对分部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所隐含的风险和报酬、生产过程、销售或提供劳务的渠道等因素进行评价以及将风险与报酬作为主要和次要报告形式的基础的确是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难点。

2、分部收入与费用的界定。分部费用是指可归属于分部的对外交易费用和对其他分部的交易费用。分部报告可以披露的内容很多,因为分部报告的披露会增加整个企业集团的信息披露成本。基于成本方面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十四条中指出,主要报告形式披露如下内容: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亏损)、分部资产。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分部费用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从理论上来说,对于期间费用的划分是不同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能计入分部费用,而营业费用要区别对待。通常,一般行政费用、总部的费用以及其他在企业层次上形成的、与企业整体相关的费用,不应纳入分部费用,当这些费用与分部的经营活动相关且能直接归属于或按合理基础分配给该分部时,则属于分部费用。另外,对于分部收入来说,非常收益以及利息和股利收入是不宜计入分部收入的。从理论上来说,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界定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对于企业集团来说,企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行业的划分存在不明确区域,因此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定在实践上是对企业集团的一个新挑战。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3

企业的社会职能是创造财富,它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但企业也可能出于某种特定目的而兴办非营利性机构.而非营利组织往往也会利用自身的_些优势举办企业性组织,这就使原本分工十分明确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在我国,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允许并鼓励非营利组织将技术产业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外开展有偿服务,因此有些业务明显带有营利目的。而有些企业也开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公益性组织,从而使企业的某些业务又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内容相互交叉融合,使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两套会计准则“殊途同归”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两大会计准则体系并存的问题,对国外会计准则合并趋势的考察,论证我国两套会计准则合并的可行性。

一、我国会计准则构成的特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改革进展顺利,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有些方面滞后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也存在﹁定的差距。迄今为止,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以“会计准则”命名的会计规范只有一个,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各自对会计准则适用的内容作了相应规定,因而以“会计制度”命名的会计规范也应属于会计准则的范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已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会计准则体系格局。我国的会计准则可分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三个部分。

2.两大准则体系相分离。基于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适用的范围不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方法各有特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截然分开,各自独立。

3.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列。西方国家一般以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行为,同时以公司法,税法等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为。而我国则分别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则),规范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行为。

4.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我国采用的是“准则+制度”的规范模式: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主要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行为,非股份制企业主要以会计制度规范;政府会计采用会计制度的规范模式;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基本准则为原则性规范,以会计制度为具体规范。

二、两大准则体系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将企业会计与政府会计划开来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不可能承担政府职能,政府也不可能直接经营企业。企业与政府的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不同,业务性质和范围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但是把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截然分开,各自单独制定一套“基本会计准则”,则值得商榷,两大准则体系合并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大部分内容雷同。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制定的目的和依据、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等,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完全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绝大部分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会计。

2.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作为一个会计要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并未将“结余”作为会计要素,但在会计制度中又规定设置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在收入支出表中也列出了“结余”和“结余分配”项目。从会计要素角度看,“结余”与“利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而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是否设“结余”要素就有很大争议。目前,预算会计理论界已普遍赞同把原来的五个要素改为六个要素(即增加“结余”要素)的设想。

3.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与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性质相同,但非营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却采用了类似于“科目汇总表”的结构形式,将所有科目按照“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左右顺序排列,编制时只要把报告日的各科目余额直接填入即可。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下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因而只有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才能反映其资金的收支结存情况,但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规定。

4.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除少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仍由政府财政供给以外,绝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将逐渐取消财政拨款,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按照这种思路,非营利组织实行自负盈亏后,有些业务性质与企业相同,其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要求与企业不会有大的差别。但现行制度规定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的计量方法却不同于企业,如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反映净值,不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等。

5.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为依据,现已经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据此可以推断,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基本定型,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相互协调。而政府会计除了非营利组织以基本准则为原则性规范、会计制度为具体规范外,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都采用原来的“会计制度规范”模式。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还只停留在基本会计准则的层次上,至今尚未制订具体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是否具有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同等的指导功能尚未明确。

6.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度,但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仍然设置了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的应收。应付科目,对一些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可见,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实际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另外,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如盘盈盘亏财产物资的处理程序、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等都参考企业会计进行处理。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共性远远多于个性,两者“合二而一”,既有理论基础,也已在会计实务中证明是可行的。

三、对国外会计准则合并趋势的考察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把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私立非营利组织)看作“准企业”,因而,企业会计准则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合并趋势并不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特有现象,在西方国家这种趋势也明显存在。下面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主要以美国为例,说明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合并的过程和发展趋势。

在美国,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州和地方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而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则由会计总署制订。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原先制订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各类企业,后来才把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订权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接过来,并把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结合制订。此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有关的专业学会就制定并了一系列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公告和指南。这些公告和指南起到了会计准则的作用,但存在许多会计实务上的操作问题,于是社会各界纷纷要求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的《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提出:根据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所指出的各项所做的考察,本委员会断定,没有必要为任何特定类别的会计个体探讨其专一的概念体系。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和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体系的基础。一旦完成,这一概念体系将适应一切会计个体,而又同时适当地照顾到仅仅适用于某类会计个体的任何与众不同的概念和报告目的。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了既适应于企业,也适应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表要素》,并撤销了1979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仅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关于某些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会计报告的意见公告》(孙芳城等,200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4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应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政策选择具有会计决策的主导作用。在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揭示时,会计政策的选择是财务人员确定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企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准确掌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政策选择是评价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一)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原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对会计核算所制定的会计规范;财务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财务交易内容;财务规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要遵守的会计行为规则;财务惯例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遵循的标准。

(二)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对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而拟定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会计政策选择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在会计尊则的指导下,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并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管理者、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各方的利益和权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是市场宏观调控的推手,在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提高民生的基础上,对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政府必须要履行的职责。而作为企业,及时获取政策信息,根据政策方向调整会计政策选择,真实的公示企业财务信息,有助于与政府政策对接,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掌舵人,其需要对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会计政策选择则是管理者执行经营行为的主要工具。

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的财力来源,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投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自己的资本利益能够最大化,因此,需求的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政策选择对于投资者判断投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联体,会计政策的选择紧密联系这每一个与企业相关的人的自身利益,因此,作为会计人员正确选择会计政策,是确保企业链条上的所有人都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的关键环节。

三、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缺乏规范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是准确、客观、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信息,然而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获取利润。由此产生了企业公示信息严重失真,逃避监管、偷税漏税、控制股价等不法行为。

(二)会计人员地位及职业判断力不强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的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企业经营的财务信息,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通常较为被动,财务决策权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财务人员只能提供会计政策选择参考,不具有决策权。此外,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调整,财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面临着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大,较为随意

会计准则给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框架,但是给予企业选择的空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难以明细政策选择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这导致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较为随意,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缺失。

(四)CPA监管及处罚力度薄弱

作为企业经营的财务监督者,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企业财务监管时,并未做到财务信息公示的公正、公开,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评价不够准确。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会计师与企业私下勾结弄虚作假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这导致无法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四、解决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会计政策选择要具有全面化、整体化和规范化。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中的各种风险,会计政策行为要以重实效轻形式的原则,依据会计准则正确选择。在会计选择中,以企业整体经营能力为对象进行研究,建立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惯例,通过规范政策选择方式,保证会计信息价值的准确性。

(二)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与职业水平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命运,因此,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应具有权威的话语权。此外,针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应加强会计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会计参加职业技能进修培训课程,使财务人员能够面对会计政策选择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培养会计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建立制约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与外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会计法,和加强政府的监管与执法力度,以约束企业及注册会计师行为,保证企业会计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设立规范的会计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会计秉承会计职业原则保证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企业外部控制体系,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规范企业行为,对于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5

会计被称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而与国际会计惯例高度趋同的会计准则是实现我国会计规则逐步由“本土方言”升格为“国际语言”的基础。当我国主动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会计语言”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时期,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随后逐步扩大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与此同时,我国还先后了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准则体系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及其有关专业核算办法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可以有效避免会计核算标准之间的不一致问题。二是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

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时的还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这套准则实现了与当时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着此后审计环境的重大变化,国际审计准则作出了重大修订,中注协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10年10月获准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全面,语言更加明晰,更加注重风险识别和应对,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

世界银行经过为期一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系列评估工作,于2009年10月完成并正式了《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为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这是第一次由权威国际组织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以及有效实施情况独立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得出的结论。

在新会计审计准则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点转向了内控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是经济的“安全网”、企业的“防火墙”,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范围的企业合并、资本国际化、贸易壁垒的逐渐消失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为建立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内部规范的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省市的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梳理各项业务流程,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

纵观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会计制度改革和完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可以说是“主战场”。在立足“主战场”、打好“攻坚战”的同时,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好形势。

其一,政府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出议事日程。2010年1月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试编部分事项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2010年4月,财政部宣布将全面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再经过10多年的讨论后渐渐进入操作层面。此前,2009年5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印发工会会计制度、工会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新版《工会会计制度》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2009年7月,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贯彻实施新准备工作通知》。2009年8月,财政部下发新《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其二,小企业会计改革扬帆起航。在我国,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数量众多的显著特征,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先后于2003年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2005年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是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提出了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上述法律和若干意见,结合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客观需求,财政部在原《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于2010年11月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从此拉开了小企业会计标准改革和规范小企业行为的序幕。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征求意见稿后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会议上,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得到了国际有关方面的认同。

其三,农村会计改革成效显著。为加快解决农村会计工作呈现的突出问题,我国先后印发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等,为规范农村会计核算和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2010年2月,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财会〔2010〕4号),对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有关工作进行了规范。

国际化迈出坚实步伐

2010年12月,12家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准按照内地会计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这些都标志着会计监管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全球化浪潮,我国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有关组织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交流与对话日渐深入,在会计国际趋同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实质性提升,会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建设逐步走向国际化。

不断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持续国际趋同和等效。随着我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等效的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12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关于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双方确认,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准则相关内容需调节差异之外,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等效。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正式报告,在2011年年底前,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即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这是中国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积极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2008年4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代表团访问美国并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加强中美两国会计交流与合作问题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就加强双方会计合作、建立相互交流的工作机制等达成共识,启动了中美会计准则的趋同与等效工作。2010年4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和紧密同步,财政部将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2010年11月,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确认新修订的中国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

国际会计监管合作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监管合作势在必行。2010年,财政部重点推进了与欧盟、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会计监管合作,先后三次与欧盟就中欧审计公共监管等效进行了会谈,两次就欧盟起草的等效评估报告提出书面回复意见,中欧审计公共监管等效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7月,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会计司与欧盟签署了《中国――欧盟会计和审计合作联合声明》。2010年9月,经过反复磋商,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会计监管合作协议,与香港地区实现会计监管等效。

我国会计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实质性提升。2009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宣布批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进行修订。该准则的修订参照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先后出席和组织一系列国际会计会议。2006年2月,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演讲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秘书长伊恩・保罗先生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约翰・卡洛斯先生等国际会计审计专家,就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先后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演讲中,他们高度评价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2007年7月,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会上通过了《推动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的北京倡议》。与会代表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首脑、世界银行、联合国的主管官员及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会计组织的150多位代表,是全世界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首次就会计国际趋同举行会议。2008年10月,2008年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交流中日韩三国在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和国际趋同方面的成果,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会计信息化引人瞩目

2010年10月,我国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这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又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进一步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成绩引人瞩目。

一方面,“十一五”时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抓住了标准化建设这个核心,在标准化建设中又以XBRL为先导,以标准化建设来促进整个会计信息化的发展。2006年,财政部启动了XBRL项目前期研究,中国XBRL的进程日益加快并逐渐与国际接轨;2007年年底,XBRL中国成为XBRL世界组织的临时国家地区组织成员;2008年11月,财政部等九部委成立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XBRL中国地区组织;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XBRL分类标准作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并与全面信息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考虑XBRL分类标准等要求,以此为基础生成标准化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指导意见》后,财政部会计司团队紧紧抓住XBRL这个关键环节和突破口,会同有关方面依据《指导意见》所确定的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式和要求,从企业会计准则入手,形成系统的披露模板,广泛征求意见,从中提取财务报告元素,起草完成了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直到2010年10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先后经过18个月的艰苦努力,为我国推进应用XBRL和全面会计信息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两套标准的是我国继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为构建科学完善、国际通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基础,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虽然中国开启这项工程比世界整整晚了10年,但是,中国不仅开创性地建立了XBRL中国“国标”和通用分类标准,同时还前瞻性地设计了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XBRL分类标准架构,构建了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机制。XBRL国际组织主席迈克・威利斯高度评价道,中国通用分类标准代表了全球XBRL分类标准的最新发展趋势,中国开发这一标准和推广其应用的努力对全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杰出的榜样。

另一方面,“十一五”时期,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已经部分地开展了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拉下启动开关,正式开通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电子政务化的综合平台。目前,会计人员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部分地区正式运行,可以及时掌握会计队伍的各种信息和动态,为实现全国范围内会计人员系统联网管理,全面推进会计人才战略做出了有益探索。此后,我国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2007年,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开通并投入使用,已经具备了日常审批网上办理、行业信息综合统计查询、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行业监督检查等多项功能。

2008年,财政部印发了积极推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文件,要求各地加快推广步伐。目前,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已有一些地区试点成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随时随地组织考试,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而且大大方便了考生,受到了社会普遍赞赏。

从2009年度考试开始,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全面实现了网上报名和考试成绩报备的基础上,试行网上阅卷,2010年网上评卷试点由4个省市扩大到23个省市。

2010年1月,财政部会计司《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题库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

会计人才建设提高前所未有的

战略高度

2010年10月,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作为国务院人才发展纲要的配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全国中长期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了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会计人才队伍的行动纲领,是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该规划中提出了一组数字目标,即到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使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会计人才62700名。

“十一五”时期,不断完善会计人才管理制度。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面,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夯实会计行业发展基础。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设置不断合理、考试手段无纸化、人员管理技术信息化、继续教育不断完善、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持续更新等一系列新举措推出。

“十一五”时期,会计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2006年,将对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制度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延伸到中央单位。2007年起不再试点,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在全国全面推行。2009年,财政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进行了系统完善,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会计人才评价制度。与此同时,对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充分发挥会计领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一五”时期,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为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选拔标准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在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五年间分别有117名、155名、130名、155名、120名学员加入到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了677名学员的全国会计领军团队。培养工程采取了“集中培训与跟踪管理相结合、分类培训与联合集中培训相结合”,为期6年,分3个考核周期的培训组织方案,分周期进行考核,实施考核淘汰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纷纷参照财政部作法,组织开展了本地区、本部门的高级会计人才培训,每年培养的会计人才超过上千人。

积极发挥先进示范效应。2007年4月,财政部制定颁布了《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2008年12月,财政部对50名先进会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2010年4月,财政部对10名总会计师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誉称号,这是我国历史上会计人员第一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12月27日,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表彰会议召开,10位同志被授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

注册会计师行业与经济共成长

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系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全局的第一个文件。

2010年,财政部根据国办56号文件,连续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管理暂行办法》等5个文件;取消了不合理的“双重审计”政策和H股“双重审计”,促使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大型客户的审计和咨询服务。2010年7月21日,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我国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将全面迈进特殊普通合伙时代。“十一五”期间,财政部还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等政策文件,规范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政策选择 理论体系

一、引言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上看,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如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资产减值确认后不得转回等;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如允许公用价值计价等。故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但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与合理,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应考虑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在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大量的调研、取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选择体系,不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权限谋取短暂或非法利益,而选择能通过不断优化使企业长期保持良好资金营运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政策,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所以企业应当在充分理解和运用新会计准则理论、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会计政策体系。

二、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政策选择是由特定主体来完成的,不同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目标。

(一)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制定者,即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者。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定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为选择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所以,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与会计目标是一致的,会计目标的确定过程,就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确定过程。由于会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因此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也可以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考虑到会计政策选择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其目标也应当是具体的,所以将会计的具体目标定义为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或者说将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等同于会计具体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受托层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所以新会计准则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就是制定出切实能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约束下,为达到某种利益目标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于现行公司体制中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由企业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表现为多样化、短期利益化、复合型等,如有出于管理报酬、筹措资金、公司上市、公司配股、避免处罚和避税等目的选择会计政策。但这种行为会损害股东、相关利益人的利益,甚至会损坏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或企业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应当在符合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前提下,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信息和价值的政策。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以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

三、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可靠性与内容完整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符合企业总体目标的原则任何系统都是有目标的,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有其特定目标。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受托层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政策作为企业生成财务信息的基本方针,当然应当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然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对其历史、现状的充分了解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恰当估计,特别是对其总体发展趋向的合理预期。即企业公允的对外揭示的财务信息应当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内在财务机理的恰当反映。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发展目标应当是明确的,这不但是合理有效地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恰当选择会计政策的先决条件。在谋求长期发展和准备结束经营的不同情况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不同的。因而,特定企业从其总体发展目标出发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自然的。因此,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必须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本身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等等,以及本企业的优势和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公允揭示财务信息。

(二)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特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所以当会计准则发生改变时,企业就必须重新选择会计政策。

(三)决策有用性原则新会计准则首次采纳了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做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的信息”。即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通过通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以有助于其做出相关决策。决策有用性要求,财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公允的。因此,会计行为主体必须在了解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基础上,恰当选择和调整会计政策,以使财务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过程中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政策的备选方法中,相对而言,可能有激进的,也有稳健的,而且很多交易或事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谨慎对待。谨慎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

判断时,应当加入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从而使各种经济业务存在的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得到最恰当的处理,即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会计政策上作出最充分的考虑。因此,谨慎性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在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方面有所作为。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报告不确定的损失,也并非完全排斥对能够确立的可能收入的预计,而是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慎重选择会计政策以作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但无论任何情况,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不允许以“谨慎”为借口,建立秘密准备,给人为地操纵会计计量留下空间。

(五)重要性原则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重要性包括计量重要性和披露重要性。计量重要性主要是指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采用什么样的计量尺度收集数据,对计量方法选择主要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衡量。披露的重要性主要是指对所运用会计政策揭示的程度,由于附加揭示的成本微不足道,所以相关性成为判断披露重要性的首要标准。另外,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应注重实质,即应使交易或其他事项按其实质和财务事实而不只是按其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因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就必须以实质胜于形式作为重要原则。如会计核算上将融资注入的资产视为企业资产,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因为从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这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客观,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四、会计政策选择机制设计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企业管理当局,这一理论基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广泛分离,从而导致委托关系出现的现实。管理当局作为企业资源运营的实际操作者,具有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以及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出现大量机会主义,损害了企业各缔约主体的利益,也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所以企业应根据会计所处的环境建立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如(图1)所示,公司治理结构是执行会计政策选择内部环境的约束机制;而注册会计师、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

(一)内部机制公司治理是委托人、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种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主体是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签约者,会计政策选择以剩余控制权的形式出现,是公司治理的对象,会计政策选择权应当归属于企业各个缔约主体,而不应仅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关键力量,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必须明确体现于内部约束层次上,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到具体执行机构,都应有相应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能够通过正规、合法、科学的程序实施会计政策选择、以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这些代表能够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有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具体执行机构则是构建会计政策委员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具体选择和审核会计政策。

(二)外部机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其权利由一系列正式契约所规定,这类契约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通用契约”,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消费者权益法、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其中会计准则是会计政策选择最直接的外部约束机制,其直接规定企业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某种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的制定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留给企业较大的选择权。因此应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和提升投资者品质等来建立健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约束机制。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7

 

财政部部长 金人庆

 

财政部门将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情况的监督检查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会上指出,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大准则体系的和实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有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金人庆强调,经财政部决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金人庆透露,今后财政部门将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他说,“今后一段时间,要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情况作为财政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

 

审计署副审计长 董大胜

 

政府审计准则修订工作将借鉴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积极经验

 

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会上表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与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密切相关。审计署要继续关注和支持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密切联系审计工作实际,在推动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具体来讲,第一,审计署要在各级审计机关广泛开展学习、宣传两个准则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在对相关单位的审计过程中,要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重要依据,监督相关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促进这些单位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第三,根据修订后的《审计法》,审计署将着手对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董大胜强调,审计署要积极借鉴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吸收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与政府审计相关和相近的内容,使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更加健全、完整、科学,进一步推动政府审计计划、规范化建设。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委书记 李小雪

 

证监会将研究制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衔接办法

 

证监会纪委书记在会上指出,为了更好地配合此次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和实施,中国证监会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证监会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

 

在要求证监系统监管人员学习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证监会将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培训,促使全系统监管人员尽快掌握新准则的精神。考虑到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变化,证监会还将相应地修改其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

 

李小雪同时强调,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完善会计审计准则方面,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例如,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迫切要求对相应的会计审计准则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又如,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等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总之,证监会将一如既往地与财政部等部门加强在会计审计工作诸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增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伟

 

中央企业力争2008年底之前全面执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伟在会上提到,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国资委正在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开展与国际大型企业对标活动,以国际标准衡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两大准则体系是中央企业更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对标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做执行新标准的表率,认真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

 

李伟还透露,国资委将在推动企业认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组织中央企业做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工作,要求中央企业深入领会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中央企业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督促中央企业分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力争在2008年底之前全面执行。

 

业内声音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这种改革的勇气引领着中国对会计行业结构作出有意义的变革,这种变革将对赢得国际信任和国内稳定发挥长足的作用。

 

中国银行副行长周载群:刚刚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助于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有利于消除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对中国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于此,在全行范围内学习与培训的基础上,将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并建立健全保证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如对各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将目前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及电算化系统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比照,借此全面提升中国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

 

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顾仁荣: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有重要作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藜:这次的审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要求,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对策研究

一、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意义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我国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有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问题分析

通过对某省小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银行贷款、会计记账、审计、培训、企业管理等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本地区的执行状况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政府有关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力度不够,企业领导未认识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大意义,因此对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重视;小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使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遇到障碍;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理论知识欠缺;税务部门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督导不力;未设立针对解决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的专门服务平台等。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1.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

通过本地区门户网站,及时本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文件及“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知识问答”等信息;在会计服务窗口、纳税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各工商所窗口向小企业发放《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资料,使更多小企业知晓《小企业会计准则》,使企业领导明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企业发展,从而自觉自愿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另外,可选择样板地区,集中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本地区小企业分布特点,在小企业比较集中地区作为样板地区,集中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集中宣传、开展专题培训会等方式,使该地区以前年度实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从当年就能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争取到年底,百分之九十的小企业能停止执行原会计制度,升级财务软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2.多方面引导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正确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小企业财务报表报备系统和小企业会计数据库,为财政支持小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可根据调查情况,对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小企业,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前提下,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发挥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的小企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帮助小企业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3.制作《小企业会计准则》教学视频,为小企业免费提供培训,同时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下一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培训内容

邀请本地区重点大学会计学院资深教授为本地区小企业财务人员专题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将授课内容制成《小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教学视频,通过本地区门户网站,供广大小企业会计人员观看学习。另外,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下一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内容,精选教学师资,提高培训质量,进行重点考核,争取到下一年小企业百分之九十的财务人员都能参加《小企业会计准则》继续教育的培训。

4.当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积极推进、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

当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积极推进、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第一,当地税收征管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努力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恰当地处理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等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第二,鼓励小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有条件的小企业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小企业要及时调整征收方式,对其实行查账征收。第三,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要在其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纳税调整,计征企业所得税。第四,积极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建账核算,符合条件的可以依法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低税率等优惠政策。

5.各区财政局应设立《小企业会计准则》服务平台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9

财政部于2006年12月4日以财政部令第41号了《企业财务通则》(下称“新《企业财务通则》”),要求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国内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于2007年1月1日贯彻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推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贯彻依法行政精神、构建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围绕“财务管理”,突出《企业财务通则》的强制性和指导性

新《企业财务通则》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这种管理既不与税收管理重复,也不同于会计管理。究其财务管理实质,就是对企业各类财务活动的强制性规定和指导性规范,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财务管理的职责分别有哪些,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从哪些方面考核和实施财务管理是贯穿新《企业财务通则》的精髓。新《企业财务通则》共十章七十八条,除了“总则”、“附则”等章节像其他财经规章条例一样,说明制定的目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时间外,其余各章,章章都有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或财务管理主体的职责与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行为不仅具有强制性规定,也有指导性规范。说其强制性,是指规定相关单位和企业必须做到的条款。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18条规定,“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可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或者转增资本。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后留存企业的部分,以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为限”;而指导性则要求相关单位和企业应当或可以进行的财务行为。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15条第二款规定,“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等。

二、明确财政管理主体,促进财政机关依法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但主管行政区域内财务工作的主体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却没有明确。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新《企业财务通则》首次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隶属关系。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指导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新《企业财务通则》是我国各类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部门规章,除金融企业外,其余各类国有或控股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都应该遵循法律、行政法规、企业章程和本通则的规定,依法处理企业财务行为,分配企业经济利益。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财政部门主管财务工作应该与主管会计工作一样,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划分财务管理权责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了管理的效率原则。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发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财务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财务工作。同样,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管理本地区的财务工作,并取得同级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三)赋予财务管理多项职责,适时转换政府职能

新《企业财务通则》赋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是复合的。亦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不单纯是对本地区企业财务的管理,它还有对企业财务的指导、监督等多项职责。可见,新《企业财务通则》不仅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角色错位的问题,而且还适时调整了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管理企业财务的任务、方式和途径,切实实现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

(四)乡镇财政部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只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而把乡镇财政部门排除在会计管理职能以外。由于乡镇企业、甚至村办企业属于集体财产的积累,同样需要有关职能部门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指导、规范、监督、管理本地区企业财务,同样需要财政部门依法行政。所以,乡镇财政部门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三、明确相关各方职责,落实内部财务责任

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新《企业财务通则》新增加的章节之一。

为了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划清各方财务管理责权,新《企业财务通则》首先划分了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通过这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能够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内部财务责任,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同时,《企业财务通则》对于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也有利于各级财政部门、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各司其职,防止各责任主体出现“越位”现象。

新《企业财务通则》在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同时,要求会计主体(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特点建立财务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规避、预防、分散、转移、控制财务风险,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四、加强资金筹集证据,保护投资各方权益

新《企业财务通则》扬弃了原《企业财务通则》注重筹集资金的核算方式。这部分扬弃的资金核算方式,并不是不要求企业执行,而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企业会计法规等加以规范,无须新《企业财务通则》重复规定。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资金筹集管理的规范,与原《企业财务通则》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和法制性。新《企业财务通则》在第三章“资金筹集”中,分别对出资各方规定出资的证据作了规范:一是“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而不管这些实收资本以何种资产形式筹集;二是企业依法取得各类财政资金,其来源不同,处理情况也不一样,例如,“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而“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三是“企业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的,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本结构决策,并签订书面合同”。

通过上述规范,使企业投资相关各方能够从出资证据方面依法拥有企业产权,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可以在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取得相应的收益或者承担相应的风险及亏损。

五、突出资产营运管理,扬弃资产核算办法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资产营运”是对原《企业财务通则》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固定资产”、第五章“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第六章“对外投资”和第九章“外币业务”等章节的重新制定。由于原《企业财务通则》中这些章节对企业资产强调其确认、计量、计算和记录方面的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与《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解答》等会计规章重复,甚至可能出现矛盾的地方。因此,这些章节的内容已经过时,新《企业财务通则》没有全部继承,而是给予扬弃,并从管理角度重新进行规范。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营运资产”从两个方面突出规范资产的“营运管理”活动:

(一)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

营运资产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方式靠制度,而不是靠人。新《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等原则和经营需要,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并实施资产结构动态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存货采购审批、执行程序,根据合同的约定以及内部审批制度支付货款。甚至要求“企业选择供货商以及实施大宗采购,可以采取招标等方式进行”。同样,对于固定资产,企业也要有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有制度只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即使制度再好,如果得不到落实,执行起来也会走样,甚至可能成为摆设。新《企业财务通则》在要求企业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求企业及时对财产的处置、损失及减值等问题落实监管责任,能够收回或者继续使用以及没有证据证明实际损失的资产不得核销,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此等等。

(二)完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指导企业诚信经营

新《企业财务通则》从资产营运角度提出企业完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也是加强营运资产管理的一个亮点。为防止企业出现赖账、挪用客户资金及其他欺诈行为的发生,新《企业财务通则》从多个方面制定了财务管理的规定,要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譬如,企业从事业务,应当严格履行合同,实行业务与自营业务分账管理,不得挪用客户资金、互相转嫁经营风险;发生关联交易的企业,不得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企业经济利益或者操纵关联企业的利润等等。

六、强化成本、费用管理,划清各方收支责任界限

新《企业财务通则》不再拘泥于原《企业财务通则》对于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记录等会计核算方面的规范,而是打破原来《企业财务通则》注重财务核算的观念,重新从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角度规范企业的各种费用和支出。

(一)指导企业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实行预算归口、分级管理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一次在我国行政规章中提出“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当然,要求企业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指导性的。这对于管理基础扎实、会计核算原始记录和计量基础等手段比较健全的大中型企业可能比较容易实施,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统计台账不全、原始记录不规范的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则比较困难。因此,新《企业财务通则》只是引导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向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努力。

(二)依据新的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重新修订工资附加费项目

工资附加费是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随同工资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各种基金或者经费。从当前有关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看,原有关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允许企业从成本、费用当中提取职工福利费等已经过时。如果继续保留,已经不合时宜。新《企业财务通则》依据新的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重新修订了工资附加费用的提取项目,并对计提比例作出原则性要求,不作具体规范。例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

(三)遵循投资效益原则,严格划分财务收支界限

新《企业财务通则》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严格划分企业与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之间的财务收支责任界限。以会计主体(企业)为中心,要求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凡属履行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收入而发生的合理支出企业按规定承担外,与企业无关的“乱摊派”及其他应属于个人承担的支出不得由企业负担。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下列支出:(一)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二)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三)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四)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五)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企业财务通则》所列举的这些支出,一些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甚至一些职工往往采取各种不法手段,直接或者变相要求企业承担。

七、划分财政资金列支渠道,明确多元素分配标准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继承了原《企业财务通则》有关利润分配步骤及分配办法。同时要求“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应当将应付国有利润上缴财政”。

其二,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标准不单纯限定为资本,而是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可以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当然,这些参与收益分配的要素不一定都要通过“利润分配”账户,在税后利润核算。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作出规定,并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一)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二)没有取得企业股权的,在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限额和分配标准内,从当期费用中列支”。可见,在企业资本投入者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利润主体取得的收益中,不取得企业股权者的分红则应作为企业的期间费用列支。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有关规范内容相互衔接,相互对应,为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采取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财务支持。

八、规范重组程序,理顺产权关系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七章“重组清算”没有对原《企业财务通则》第十章“企业清算”全面继承,而是对原《企业财务通则》中重点规范“通过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企业的“财务决策程序”。

其二,新《企业财务通则》从财务管理角度,本着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企业各方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职工等相关各方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首次规范涉及资本权益的企业重组步骤。这个企业重组的步骤,主要是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职工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权益的角度来实施的。

其三,新《企业财务通则》分别不同的企业重组方式明确了重组后各方的产权关系。企业重组不同方式,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无论是分立,还是新设或者是合并,重组后的企业主体都不能够因此逃避债务,损坏债权人的利益。为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各方的权益,有效整合企业财务资源,新《企业财务通则》分别企业重组不同方式,明确规范了重组后企业继承债权、债务的处理办法。

其四,新《企业财务通则》还对企业原占有的土地使用权,分别不同国有资源来源情况,重新作出了规定;对企业因重组对职工的善后生活补偿做了规范。

九、加强财务信息管理,规范财务信息用途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八章“信息管理”基本上没有继承原《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章“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的内容,而是重新围绕财务信息管理,从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报送、审核、披露及使用等各个方面首次进行了规范。

原《企业财务通则》只是规范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及财务信息评价指标等。而这些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规章条例的内容重复,因而显得陈旧、过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八章“信息管理”首先指导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实行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

其二,《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要求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编制,并分别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甚至向职工公开企业财务信息等内容。当然,这些财务信息应当是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甚至是经过中介机构依法审计的。

其三,《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还规范了在财务信息使用方面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要求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建立财务评价体系、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还要求有关人员有义务保管好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得利用企业财务信息谋取私利或损害企业利益。

十、明确行政责任实施主体,规范法律责任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在我国行政规章中规定行政责任的实施主体,明确法律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这些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违反《企业财务管理通则》的行为进行惩处,县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可以责令改正、予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或者是警告、限期改正及给予其他行政处分等。通过主管财政机关对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处分,以惩戒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当然,当事人的行为触犯刑法的,将由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制度 管理模式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一、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 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WwW.133229.coM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3]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4]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6]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7]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8]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 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献中 财务理论与机制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4] 张翠萍 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4

[5] 李叶山等 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6] 汤云为 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 颜丽,赵洪军 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8] 席酉民 主编 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