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3:24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1

一、从PMI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

1、从地区PMI指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齐头并进良好局面

我国中、西部地区PMI指数率先回升,东部地区回升略显滞后,但回升势头较为稳健,PMI指数已连续四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从最近三月来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从行业PMI指数来看,20个制造业行业呈现较为普遍的复苏势头

从最近三月来看,已有大约15个行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的行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等PMI指数今年以来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

3、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形势呈转好迹象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升,最近两月突破50%临界线。分行业来看,最近两月,20个行业中已有将近10个行业突破50%临界线,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尤为明显,已上升到60%左右。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再加上有国家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作支撑,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止跌企稳,甚或转向缓慢回升。

4、从PMI趋势分析来看,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已经平滑,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我们对PMI历史数据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了剔除不规则性因素影响,观察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今年6月份的PMI数据做了简滑,得到的PMI平均值为53.2%。今年5月和6月的PMI数据分别为53.1%和53.2%,非常接近长期趋势值。这表明,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熨平,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从PMI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筑底过程,回升的基础得到夯实,下半年可望发力由稳转升,预计三、四季度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二、从PMI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两方面问题

1、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通胀预期加重

从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趋势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上升,自今年4月份以来跃上50%临界线,并且继续攀升,6月份达到57.8%。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最近几个月,有15个行业高于50%,部分行业已达到60%以上。

购进价格指数保持上扬,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工率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是经济回暖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上升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又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加重通胀预期。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生产恢复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制造业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56%以上较高水平,而新订单指数虽已回升,但基本保持在53%上下波动,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生产恢复增长相对需求明显超前。目前2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达到60%以上。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形势下,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成为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干扰经济发展。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2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第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三,下半年外需可能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如果调控得当,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

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增长速度与今年一季度增长8.1%和去年全年增长8%的速度相比落差不大,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工业增长所推动。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2.4%,与第一季度速度基本相当;第二产业增长9.7%,比第一季度略有提高;第三产业增长7%,比第一季度略有回落。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月份增长12.1%,4月份增长11.5%,5月份增长1.2%,6月份增长1.1%,上半年增长11%。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以来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增长速度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高开,2月份增幅下来一点,3月份又有所回升,4月份比较稳定,5月份由于“五一”因素,增幅又有所提高,上半年增长1.3%。也就是说,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6月份,出口额达到了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进口额达到1164亿美元,增长14%。进出口增长速度均比一季度和去年全年有明显的回落。进出口相抵,顺差81亿美元,同比减少43亿美元,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保持比较低的变化趋势。关于通货膨胀,目前基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胀可能会明显回升,一种认为通货紧缩还是主要矛盾。我的意见是:今年的通货膨胀还不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有四条:第一,目前价格的上涨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上涨,靠政府主动调价,还不是靠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自发的上升。吃、穿、用的产品价格还是下降的。第二,我国市场上游产品的涨价趋势是减弱的。今年前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和1.8%,均比上年同期的涨幅有明显的回落。从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的影响看,呈一种减缓的趋势。第三,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上是通货紧缩趋势而不是通货膨胀。国际上工业品价格除石油外,多数呈下降趋势。所以,来自外部的通胀压力也不是很强烈。第四,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平衡的基础还是比较稳固的。财政收大于支,前6个月,财政同比增收26.2%,大大超过预算增收任务。信贷还是存差,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还是走低的趋势,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M 和M 增势都不强烈。国际收支也不错,外贸进出口还是顺差,外汇储备处于18多亿美元的高水平,1-6月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是2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因此,宏观三大平衡基础即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平衡状况没有大的损伤,有的方面还有改善。

从效益看,1-6月财政收入增长26.2%,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亏损还是下降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二季度增长回落到8%以下。与去年情况正好相反,去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8.3%。这主要是因为,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增长从3月份开始逐步回落,工业增加值3月同比增长12.1%,4月增长11.5%,5月增长1.2%,6月增长1.1%,呈现逐月回落走势。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外需的减弱:出口3月同比增长14.3%,4月增长11.1%,5月增长3.5%,6月下降.6%,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

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

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4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3.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

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1.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信号。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扩大2多万亩。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应该说冶金行业今年的效益也是不错的。

2.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1-6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这是比较快的,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46.9%,科教、文化投资增长更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是明显加快,1-6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快11和1.5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来说,国家从1月1日开始提高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标准,对特殊地区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这必然增加低阶层的收入,“两个确保”工作也得到了强化,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保证率上升。在“两个确保”方面,到5月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4.6%,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9%;93%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98%。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但在经济结构调整向前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苗头。如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行业出现了逆向的变化,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过多,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严重,市场过剩的普通小型钢材、线材产量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从收入分配角度来说,应该说今年问题还是比较大的,调整进展还是不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民收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

总的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总体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低,不少地方财政困难欠发工资现象较突出。

比如1-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4%,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增幅相对去年而言是一个回落的趋势。估计上半年工业利润增幅只有2%左右,利润的增加更多是由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带来的,多数中小企业经济仍比较困难,多数地区仍是微利状态。尤其是农民收入整体上增长比较慢,上半年增幅只有4.2%,与城市居民的增幅相差1.3个百分点,表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势必影响消费的增长。

五、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受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从生产方面来看,今年农业生产受干旱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面积的调减,粮食总产量可能会略有减产,但其他农产品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平稳。工业,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上内需的稳定增长,生产形势还比较不错。第三产业由于金融、房地产的增长相对平稳,运输业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可能略低于去年水平。因此,从生产环节初步判断,全年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在7%以上。

从需求方面看,全社会投资上半年增长15.1%,全年估计增长1%以上,目前看是有可能做到的。第一是国家投资力度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大的。上半年投资增长,使用的资金更多的还是去年结转的5亿特别国债,而今年新发行的15亿的特别国债到位比较慢,基本上还没有产生实际结果。即使如此,1-6月投资就已经增长了17.9%,从这一意义来说,下半年来自资金的动力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不会是一个减弱的趋势。第二是利用外资今年前6个月增长2.5%,全年估计也会是两位数增长,可能会比去年47亿美元高出几十亿。第三是从民间投资来说,制约其增长的因素是改善的趋势。一个是对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凡是对外资开放的对内资也要开放,从政策面上来说基本上是肯定的。尤其是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大幅度缩减行政性审批范围,加上推进垄断行业的调整改革,对民间资本的活跃也会有所推动。其次是就投融资渠道而言,尽管目前各方面反映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比较艰难,但另一方面,银行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明显增加,前5个月已经增加了1多个亿,这种消费性贷款是不是全部用于消费,目前各方面已经提出了疑问。可以判断,有一块已经转到投资中去了,而且随着国家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创业板市场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目前,各种政策上、法律上的障碍基本消除,等待的只是出台时机。融资环境我觉得也是一个改善的趋势。再次是政府透露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各地也都在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信息、投资指南日趋透明规范,行政机关实施一站地办公,办事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第四是投资者利益的法制环境也在改善。现

在,各方面都在完善法律,一种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享受利益的法律框架在逐步完善当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民间投资有了比较好的成长空间。所以,从发展趋势看,尽管农民投资增长不快,但总的民间投资是增长的趋势。由此,下半年总投资不会明显回落,全年增长1%以上还是有可能的。 从国内消费来看,尽管下半年没有多少消费热点,但亮点还是有的。总体上看,居民消费、集团消费都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预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可增长近1%。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看,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住房、汽车、教育、旅游、通信都有较快的增长。在一季度,个人购买的车增长36%,个人购买的房增长55%,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从全社会看,近两年个人购买的车占75%,个人购房更占83%左右,都是比较高的数字。旅游休闲、通信费用增加很快。目前来讲,消费最大的障碍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全年也就增长3%[:请记住我站域名/]左右,虽然比去年增长幅度略高,但仍是低水平的增长。第二个问题是消费环境仍不完善。假冒伪劣影响消费,市场环境还不好,另一方面政府引导也不够。

从国外需求看,预测全年贸易顺差将比去年241亿美元低,因而来自外部的拉动可能是减弱的。

由此可见,就需求而言,今年外需将减少一块,但内需将增加一块,有可能大致抵消外需减少的影响,因而全年支持经济增长7%的需求动力还是有的。

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争取全年国民经济有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不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最坏处着想,争取最好的结果,努力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六、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总的看,面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需要保持内部发展的要求,确实需要把稳定发展作为各项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根据前5个月情况和下半年趋势的分析角度来考虑,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太剧烈的调整,更多的是贯彻好、落实好既定政策,但在微观政策上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适当搞活。也就是说“宏观宜稳、微观宜活”应当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由于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围绕利率、汇率等大的措施采取动作似乎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搞活企业、扶植弱势群体、激活民间投资等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落实好去年下半年增发的5亿元和今年的15亿元建设国债。目前落实情况还不理想,15亿元还没下达,需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

第二、做好防洪抗旱工作,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今年夏季,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夏粮和早稻均可能减产,如果秋粮再减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而秋粮的丰收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有利于后者,各方面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各地还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政策。目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落实的还不理想,大城市落实得好一点,中等城市落实得差一点,县城多数基本没有落实;东部地区落实得好一点,中西部地区落实得差一点。如何把提高收入政策落实好,我们认为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有必要予以适当支持。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松,还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在眉睫,年底加入可能性很大。因此,为迎接竞争,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慢,需要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推进供给结构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不能放弃国际市场,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出口尽量维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目前,退税政策落实还有一些问题,退税不足、退税进展缓慢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通关不畅、环节过多也影响了出口增长。当然,如何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完善服务,加快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六、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固然重要,需要大力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我去浙江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结合方面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传统产业多数跟国际水平接轨,包括技术、标准,所以不少产品品牌在国内很有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我们是最有利的。问题是必须让传统产业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希望。而恰恰中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因此,如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制造业是振兴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如果在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而任虚拟经济膨胀,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3

就业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速换档而下降。

201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初现趋稳态势,可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又有小幅回落。从需求增长态势分析看,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震荡触底过程中,下半年触底企稳的态势将逐渐明显。

消费下半年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5%,较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4%,较上半年又降低0.1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小幅下降,主要是受汽车市场变化的影响。其实,剔除这一因素,居民消费增长持续保持平稳,即使将汽车市场的波动包括在内,消费增长的稳定性仍比较突出。

消费的平稳增长,与确保基本民生稳定的努力密切相关。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落实,加之服务业发展平稳,创业型就业增加等客观因素支持,近年来就业形势大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速换档而下降。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调查失业率5.1%,就业形势大体平稳。这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为消费的平稳增长带来基础性支持。

尽管大城市堵车、建房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限制了汽车市场和住房市场发展,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一定影响,但基于13.6亿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各项消费活动保持平稳,这就必然形成消费平稳增长的格局,从市场需求方面对生活资料生产形成有力支撑。目前消费已成为稳增长的基础性支持。事实证明,在经济转型的复杂形势下,抓住保障基本民生这个龙头,对于实现中高水平的合理增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投资增长将由落转稳。2013年以来,受房地产转型调整、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近期投资增速下降幅度已收窄。这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好转,资金流逐步增加,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环境趋向改善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2%,上半年同比增长3.9%,1?7月份同比增长6.1%,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态势非常明显;新型城镇化相关工作的推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等,预计会逐步扩大房地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城市综合规划工作加强,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力度加大等,将使大城市拿地难问题逐步缓解。

综合看来,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趋势会进一步减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趋向加强。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群之间互联互通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政府公共职能加强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一带一路大格局奠基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增加;政府在相关资金方面做出的综合性安排。

另外,随着过剩产能调整和市场需求趋稳,订单水平、开工率水平趋稳,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会稳中趋升,制造业投资增速将趋稳。由此可见,未来投资增长将由落转稳。

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仍较多,但企稳态势已现。今年以来,出口增长总体处于波动下行态势,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8.3%,较6月份下降11.1个百分点,是影响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未来,预计出口增长总体将趋稳。目前美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恢复态势仍较明显。在实体经济的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改善的支持下,其货币金融系统对政府扶助的依赖度会降低。不过,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起世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际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其进一步调整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经济恢复的进程。

此外,欧洲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存在很大分化,欧债欧元体系仍面临较多风险。但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恢复,已显现积极势头。当然,希腊债务问题还潜伏着较多风险,不少欧洲国家经济尚处在艰难调整过程中。同时,日本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明显减弱,日本经济恢复势头减缓。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江西赣州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44-02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s of the building ecological barrier,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nzhou and accelerating the strategy of forestry development,forestry industry of Ganzhou is showing the new stat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by the field research,we carried on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stry economic develpoment of Ganzhou.Thereby,we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Ganzhou,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farther forest development of Ganzhou.

Key words forestry economy;present situation;suggestion;Ganzhou Jiangxi

林I经济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林业经济的跨越离不开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在市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对促进林业经济增长、实现财政增收、农民致富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等发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研究区概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临近港澳,总面积39 379.64 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6.23%,在全国排列第九,是典型的林业大市,目前林业已成为赣州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亮点。

2 赣州市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赣州市林业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紧紧依托林业重点工程,突出家具、油茶、竹等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据林业行业统计报表(表1)可知,2011―2014年,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60.73亿元增加到883.95亿元,净增623.22 亿元,年均增加155.80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50.23%,远高于国家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在第12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说:“2014年全国林业总产值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表明了赣州市林业发展速度高于国家水平,预计到2020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将达到1 000亿元。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产值的提升,充分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2011年的59.03∶33.35∶7.62调整为2014年的21.51∶75.13∶3.36,三产业组成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急剧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幅度不大。表明: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且发展势头较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不协调,赣州市林业经济结构现状不太合理,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对第一、三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约占林业产业产值的75.13%。在第二产业中,木、竹、藤家具制造业产值最高为555.97亿元,约占第二产业的83.72%,占全市林业产业产值的62.90%,表明木、竹、藤家具制造业为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是赣州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第三产业产值最小,为29.69亿元,约占林业产业产值的3.36%,尤其是林业专业技术服务产值最小,为1.48亿元,约占第三产业的5.00%。表明赣州市林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广、潜力大,林业产业今后应向林业服务业方向倾斜发展。

从表3可以看出,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在全省林业产业产值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19.79%上升到2014年的33.30%。第一、三林业产业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第二产业在全省相应的林业产业中所占比重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且由2011年的18.03%急速上升到2014年的51.37%。表明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中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已成为林业产业产值的主力军。2014年赣州市林业产业产值约占全省林业产业产值的1/3,表明赣州市林业产业已成为全省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经济在全省林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从表4可以看出,2011―2014年,国家对赣州市林业的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且由2011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34亿元,净增6.70亿元,年均增加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1.10%,预计到2020年国家对赣州市林业的资金投入将达到100亿元。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资比重最大,且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65.12%下降到2014年的34.60%;林业支撑与保障项目资金投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林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且由2011年的0.45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29亿元,在林业总投资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5.22%上升到2014年的8.43%;项目资金投入呈急速上升趋势,比重由2011年的0上升到2014年的21.65%。由此表明,最近几年国家对林业产业、林业民生工程项目日益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正慢慢被忽略,未能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各项平稳健康发展,需增加对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也是今后国家林业的投入方向。

在SPSS 17.0软件中,通过做林业产业发展投资值与相应年份林业产业产值的相关分析可知,林业产业发展投资值与林业产业产值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r=0.95。表明林业产业为高投入高回报产业,且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今后若想实现林业产业的升值,必须加大资金和人为管理的投入。也印证了林业是生态产业、循h产业、富民产业和美丽产业,是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最大的公益事业和绿色经济体[2]。

3 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技术投入,创新经营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林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建立标准化体系。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科技攻关,做好优良苗木的培育和引进。二是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林业产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快制定主要经济林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大力推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林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4]。

3.2 加大资金投入,破解发展瓶颈

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探索林地使用权、林权证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省、市、县3级林业产权交易服务系统,规范林权流转交易;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合作,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扶持和银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融资长效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同财政、发改、扶贫、移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整合项目资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3.3 完善山体流转体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同时,加快培育活立木市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规范评估程序和标准,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林业生产与经营,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创新方式方法,从制度上畅通林业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壮大林业产业,发展地方经济。

4 参考文献

[1] 罗惠文,李杰军.新疆兵团第十四师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4,33(1):16-19.

[2] 胡孙杰,桑子阳,杨武松,等.五峰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3):69-71.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5

一、宏观经济环境及新挑战

1.2005年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05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仍达到4.3%,比2004年增长率回落0.8个百分点,仍为高增长年,4月份七国集团在美国纽约召开会议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仍表示乐观。

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呈现新一轮上升期。世界经合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3.7%,日本经济增长2.8%,欧盟25国经济增长2.6%。近期美国股市强劲反弹,主要是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保持强劲的信心没有动摇。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加快趋势。亚洲、南美、独联体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中国正向工业化阶段大步前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但全球经济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石油价格高企和美元汇率的无序变动、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根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权威机构预测,15年我国GDP增长8%以上,中国社科院最新预测全年GDP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居民消费价格指受(CPI)增长3.4%,进出口总额增长接近3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均为15%左右。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我国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分析研究钢够市场变化的根本依据。

2.2005年关注新变化,应对新挑战

——全球钢铁产能处在上升期

全球钢铁产能处在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粗钢产量,10.546亿吨,比上年增加8530万吨,增长8.8%左右。中国钢产量占25.8%。国际钢协最新预测2005年全球钢材消费量10.04亿吨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推算全球产钢11亿吨以上。2006年全球对钢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4.8%,达到10.5亿吨。

中国钢铁产能迅速扩张,2005年已具备生产3.5亿吨钢身能力。各企业追求产能扩张、实现规模经济的欲望依然强烈。

世界发达国家采取稳定本国产能、扩大海外投资的战略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产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这种趋势导致市场竞争、资源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市场钢材消费转为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市场钢材消费由前几年高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钢材表观消费量已由2003年增长率28%回落到2004年增长率15%,回落1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进一步回落到11%。

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钢材强度由2003年的4900吨/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4500吨/亿元,消费强度减少400吨/亿元,下降8.2%。预计今年投资强度下降为4200亿元/吨左右。钢材消费强度减弱的原因,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国家大力加强一、三产业发展,钢材高消费行业增长速度放缓。这对于科学地把握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钢铁生产成本呈现全面上升

钢铁生产成本上升幅度加大,部分企业消化困难,经营风险增加。国际钢协分析,从2002年以来北美钢铁联合企业生产原料和能源成本上升53-74%;电炉短流程成本涨幅为116-119%。

2004年中国炼钢生铁成本比上年上涨46%,预计2005年成本上涨15%左右。原燃材料、运费支出占总成本比重加大。由于全球石油,煤炭、焦炭、铁矿石供应趋紧,推动价格大幅度上涨原燃材料、运输成本的增长远远大于人力成本的增长。从2005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煤、焦、矿、油、电、运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一批中小企业难以消化,如钢材价格不能随之上涨,转移上升成本,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成本比较优势呈现缩小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国钢铁企业采购低价原燃材料的优势将逐步减弱;大多数企业供、产、销、运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进口铁矿石等原料和海运缺少长期合同,相应增加成本支出。主要优势是人力成本低于国外企业。

——钢铁企业利润格局转移

利润向生产板材为主的企业转移。2005年高附加值产品带来效益的优势将充分显现,板材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将大大高于长材企业,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利润向装备先进的大型企业转移。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先进,消耗水平低,消化原燃材料涨价的能力强,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其利润水平将好于中小企业。

利润向工艺流程合理、前后配套的企业转移。有矿、有焦,前后配套、具有综合生产能力的企业,市场高价原燃材料对其成本影响较小,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润向出口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比重大的、国际化水平高的企业转移。其产品拥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空间,获利机会好于其他企业。

2005年钢铁行业虽然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挑战,但仍将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二、国内外钢材市场变化趋势

1.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分析

尽管影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全年钢材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已形成共识。CRU首席代表约翰?约翰逊先生认为,今年全球钢材价格将会出现阶段性震荡,但全年价格水平有可能略高于去年水平。

支撑全球钢材价格高位运行有三大因素: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钢铁市场板材资源供给偏紧;钢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取决于四大市场版块:①北美市场;②日本市场;③中国市场;(多欧洲市场。这四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决定全球价格走势。

北美市场主要看美国市场,一季度美国市场价格小幅回落,今年美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对钢材的需求基本保持去年水平,目前库存量接近正常水平,世界废钢和钢坯的价格水平对美国市场钢材价格产生主要影响。

亚洲市场价格小幅上升,日本市场板材资源仍紧张,铁矿石、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涨对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日本钢铁企业提出上半年每吨钢材涨价1万日元的目标,现已涨价50美元。

欧洲市场价格相对平稳,欧洲经济今年将小幅增长,钢铁产能释放不大,一季度欧盟25国粗钢同比下降0.3%,欧盟15国仅增长0.2%,原计划钢材提价乏力,最近南欧的西班牙市场钢材价格上涨10~20美元/吨,二季度随需求增加,价格有可能小幅提升。

2.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强劲攀升,主要是受国际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预期影响,板材资源供给偏紧,国内外价差太大造成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4月份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波动,板材价格平均下跌400元/吨,长材价格华东、华北平均下跌400~500元/吨,已跌破含税成本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受宏观调控政策消息面的影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恐慌,引发终端用户观望待降,从而打乱了正常营销秩序,库存有所上升,3月进口大幅增加,经销商资金压力大,竞相抛售资源,推动了价格快速下跌。

一季度国内市场板材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大部分品种价格已处在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水平,适度回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目前板材有些品种市场价格倒挂是营销体制造成的。

目前长材价格已处在全球市场最低价位,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三个不合理”:一是国内长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1000元/吨左右是不合理的;二是长材与板材价格相差2000-4000元/吨的比价是不合理的;三是市场价格已低于行业平均含税成本,大部分生产企业经营亏损是不合理的。出现这种情况既有供求关系的原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长材价格应该回归到合理价位。

3.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总体变化趋势

2005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仍将在高位区间运行,总体钢材价格水平不会回落到2003年的价格水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关联度提高,各类产品和品种将按照比价关系及成本水平,在合理价位区间波动。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品种不排除阶段性价格下滑的可能。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钢材价差呈现缩小趋势。2004年末国际与国内综合指数价差26.89点,其中板材价差22.67点,长材价差40.35点。到3月末,国内外价差降到15.07点,缩小11.82点;其中板材价差9.92点,缩小12.72点;长材价差28.14点,缩小12.21点。

板材价格与长材价格比价关系呈现扩大趋势。主要原因全球板材资源偏紧,国内外市场关联度高;板材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的趋势。长材国内资源充足,受国际市场拉动效应不明显。目前这种比价关系已偏离了正常区间,今年一季度长材价格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推动下,从低位攀升,具有补涨的性质,四月份以来,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应保持合理的价位水平。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生产成本变动成为引起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2005年钢材价格波动将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变化和成本变动。正确理解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实现钢材价格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三、保持国内市场平稳运行的建议

2005年钢铁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持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是今年钢铁行业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

1.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钢铁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钢铁工业还要发展。钢铁行业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总趋势,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正确理解宏现调控的宗旨和政策取向

今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要对国家已经出台或今后将可能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克服对宏观调控预期的恐慌心理。如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取消钢坯、钢锭、生铁出口退税,控制“两高一资”产品过量出口、调整部分产品加工贸易政策等,都是为了经济稳定发展。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虽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保持在20%左右,对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3.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持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作为今年钢铁行业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

钢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不仅对钢铁行业是有害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不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材经销商,都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所谓“合理价位”,应该依据生产成本水平和各类产品及品种的比价关系,市场供求关系和终端用户的承受能力,保持公平合理的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于板材国内国际市场关联度高,应把握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略低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水平,这样有利于抑制过量进口,防止冲击国内市场。长材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低,影响价格因素主要是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应该把握既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又能抑制低水平产能的过量释放,有利于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4.钢铁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钢材价格平稳运手起主导作用

钢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稳定市场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是国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企业稳定市场才能稳定,钢铁生产企业应该对市场平稳运行起主导作用。

一是钢铁生产企业是钢铁产品的生产者、供给方,拥有产品定价权,可以通过合理定价引导市场平稳运行。

二是拥有保持市场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调节手段,如果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可以通过适当减产或增加企业库存来调节。欧佩克就是通过调节产量来调节价格水平的,而我们铁铁行业,由于集中度低,也缺乏行业规则,做起来有些困难,通过行业协调自律也能有所缓解。

三是可以发挥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平衡国内市场资源余缺,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可以适当多出口,国内资源供不应求的产品可以适当少出口,从而保持国内市场的平稳运行。

5.规范营销秩序,建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方向的营销体制

一是规范钢铁企业产品出厂价格调整时间,解决企业频繁调价对市场价格带来的波动。板材生产企业原则上可选择月度调价、双月定价或季度定价制度;长材生产企业最低坚持月度定价制度,从而给市场形成阶段性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是严格合同法,合同一旦签订,即锁定资源、锁定价格,坚决取消“保值销售”或“售后追溯”,遇涨则涨、遇降则降的做法。

三是发挥贸易商稳定市场的作用,规范流通领域经营秩序,防止流通领域价格暴涨暴跌。

四是钢铁企业与固定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减少中间环节,使用户降低采购成本,长期合作,实现共赢。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 走势 观点综述

一、对2006年GDP的几种预测

对于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的预测主要有三种声音,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中国GDP会达到8.7%,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能达到8.5%-9%,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测结果是9.6%。这说明,2006年总体经济情况是好的,但是会比2005年略微差一点(2005年为9.9%),这个看法是共识。不过,学术界对于今年经

济发展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的估计存在较大分歧。

二、认为2006年整体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几种理由

(一)经济周期过了波峰

持这种理由的人认为,经济周期已经出现由最高峰向低走的趋势。2004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峰,那年GDP达到10.2%,2005年9.9%,那么,今年以及今后3年,中国经济会持续走低,低的不多,但是总体是个下行趋势。

(二)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走低

目前无论是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资料物价指数都是往低走。中国在判断是否通货紧缩时一般参考消费物价指数。2005年消费物价指数1.8;今年1月份1.9,虽然比2005年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1月份是春节,指数只高了0.1正说明物价上不去;2月份0.9;3月份0.8;呈明显走低态势。一般认为消费物价指数持续6个月为0就算是出现通货紧缩了,所以一部分人认为今年很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林毅夫先生则认为现在的状况就是通货紧缩。

(三)产能过剩

在2003、2004年经济过热所形成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到现在开始出现问题。去年钢的产量3.4亿吨,而生产能力是3.7亿吨,生产能力没有用完。而这3.4亿吨还无法被国内市场消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不大。水泥、电解铝也过剩,甚至电能,过了现在这个大建电厂的阶段很有可能也会过剩。过剩的结果必然是市场价格的下降。

(四)居民消费需求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中央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消费拉动经济的刚性,使得要通过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没有增加投资这么直接和有效。有人认为今年居民消费需求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所以经济还是呈下降趋势。

(五)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有三个指标,分别是M0、M1、M2,M1=流通的货币量+活期存款,M2=流通的货币量+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正常情况下,M1和M2这两个指标应该比较接近。中国的情况是,2004年以前,M1和M2一直相差无几;2005年M1增长11.8%,M2增长18%,两者一下子拉开差距。由于企业获得贷款后一般都存活期存款,M1增长缓慢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受到一定制约;M2的迅速增长一般由居民储蓄不断增长和外汇占款不断上升两个原因造成。中国存款利率已经很低,但是居民储蓄还是不断增长,2005年底,GDP总额18万亿,银行存款14万亿,而且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M2偏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外汇占款严重。按照中国的金融体制,企业进来外汇,中央银行必须购买,然后用人民币支付,这就是外汇占款。M1和M2的差距拉大是通货紧缩的先兆。

(六)对外贸易面临新保护主义的冲击

自2002年开始,我国每年进出口贸易以两位数的百分点迅速增长,但是现在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从以保护某一产业为理由向保护环境、保护就业、保护国民健康为理由转变,而这些新的保护主义措施更难应对。而且,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更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七)人民币面临强大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面临各方面强大的升值压力,今年很有可能扩大浮动范围,一旦扩大浮动范围,人民币将向上浮动。人民币升值将给对外贸易甚至GDP带来消极影响。商务部曾经做过估计,人民币在现在基础上升值10%以内,多数企业可以承受,如果超过10%,一系列企业将破产倒闭。

(八)农民收入不会有大的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去年经济增长快,特别是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直接发给种粮农民的补贴。农民增加收入是普遍性的,所以刺激消费增长比较明显。今年不可能像去年那样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而且看到农民增加收入后,一些化肥、种子、农用机械供应方开始提高价格,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好不容易增长的农民收入。

(九)工业品成本增加

原先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比较低,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汽油供应没有涨价,导致买进原油比卖出汽油还贵的怪现象。以至于很多国际航班的飞机都选择在中国加油,香港、澳门的汽车开到大陆加油。今年汽油价格已经上涨,资源税已经开征。资源价格上涨,工业品成本、居民消费成本必然增加。另外,现在农民工工资普遍低,整个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平均工资599元,中央正在酝酿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无疑在一定时期内会增加工业企业的成本。那么工业企业面临着一边成本增加,一边产品卖不出去的困境,这样必然亏损甚至倒闭。所以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2006年经济增长趋于下降。

三、认为整体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几种理由

(一)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交叉

有一种观点认为,每次在开党代会前后都会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政治周期。2007年要开党的十七大,现在各级党委都在调整班子。一般来说在调整之前政府官员急于做出一些成绩,以便升迁提拔;在调整之后,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看成绩,看得也就是投资,所以经济也会上涨。中国各地的经济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位学者就指出,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政治周期,因此来自行政性的推动力量可能会比2005年有明显的增强,这种政治周期的作用有可能抵消在需求方面,特别是投资需求方面的不足。

(二)固定资产投资很多属于在建工程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现有很多固定资产重大项目在前几年已经上马,今年还没有完工。宏观调控只能调控还没上马的,不可能让已经上马的项目中途停下来。这样的在建工程再加上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带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三)消费今年会有所提高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正在研究最低工资标准,很有可能出台;国务院也正在研究要不要给公务员再次加工资。尽管这两种工资增加不会有很大的额度,但是心理预期是好的,居民就可以把本来想存入银行的货币拿来消费。

(四)国际环境比较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以至于今后两三年,世界经济形势还是比较好的,除了西欧,美国、日本经济都在快速增长,而他们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很有好处,中国从美日进口和出口的产品量都是很大的。关于贸易摩擦的问题,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美国反倾销的呼声很高,但是基本上是议员作秀给选民看的,真要下决心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不大可能。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看,有一半是加工贸易,其中一部分就是三资企业,如果征收惩罚性关税就征收到外商自己头上了。

四、总结

认为今年经济呈下降趋势有9点理由,认为今年经济呈上升趋势的有4点理由,虽然后者理由数量少,但是还是比较有力,特别是政治周期,确实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

那么,从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看,数据似乎支持了第二种估计。去年GDP为9.9%,今年第一季度的GDP为10.2%;去年投资增长率25%,今年一季度达到26%。今年对外出口也迅速增长,贸易顺差一月份94亿美元,二月份累计119亿美元,三月份累计230亿美元,而2003年全年顺差只有250亿美元。中央对于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表示担心,认为经济相对过热,准备采取点刹车的方式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上述两种观点都站得住脚,主要还是看两种因素的力量此消彼长的程度,哪种因素占上风。从纯经济因素来看,今年经济应该稍微下降一点,但是考虑到其他因素,那么趋势就比较难预测,最终还是决定于形势的变化、政府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一鸣.2006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中国物价,2006(2).

[2]杨晓光,黄德龙,李振.2006年中国经济展望.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1).

[3]郭克莎.辨析国内经济走势.望新闻周刊,2006年2月23日.

[4]殷凤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年(2).

[5]朱之鑫.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财经界,2006年1月.

[6]朱乃肖,丛明.当前经济形势与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1).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7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

    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着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着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

    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 世界经济;中国电力行业;影响因素;政府调控

2003年7月国务院出台《电价改革方案》以来,电力体制改革政策不断出台,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在打破延续了几十年的电力垂直一体化管理体制,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中国电力市场呈现由区域垄断走向广域竞争的态势。

1.宏观经济步伐趋于平缓

作为国名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展望未来世纪经济稳步复苏,相应中国经济也将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这必然促使中国电力行业持续发展,刺激电力市场的投资与消费。我国电力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稳步复苏的轨道。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继续呈现“双速”复苏的特征,2012年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从2011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世纪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4.4%和4.5%。这两个数据与IMF今年预测的数据保持持平,低于2010年的5%的增速。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货币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的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经济由政府刺激政策下的恢复性增长向常态增长的基本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2.影响电力行业的因素

2.1 济周期对电力行业的影响分析

电力生产行业的波动与经济实体走势密切相关,并且出现与经济走势较为一致的周期波动特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趋势良好,2010年下半年国家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制定的节能减排任务,针对工业用电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用电需求呈回落趋势,作为十二五局之年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2 货币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尽管201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以此同时的是物价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至目前迫于通胀压力我国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两次加息,继2011年1月上调准备金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至19%,大历史新高。2011年货币政策名为稳健,实为紧缩,政府将高举“防通胀”的大旗,“流动性回收”成为宏调调控中心,部分信贷需求受压,将会使作为资金密集的电力行业受到较大影响。

2.3 产业政策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2.3.1 市场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对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垂直一体化的电力工业结构的政府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推进,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电力行业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共经历四个阶段。

2.3.2 电价改革 我国电力行业在厂网分开后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和运行规划,上网电价仍实行政府定价,当前电价是电力生产企业与电力供应企业交易的价格,销售电价是电力是电力消费终端购买电力的价格。我国政府出于稳定社会电力供应的目的,主要限制销售电价的涨幅,而相对于电力供应行业垄断的市场格局而言,电力生产行业竞争性较强的市场价格促使电力生产在上网电谈判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得电力生产企业难以转嫁劳动力。煤炭资源的价格上涨,周期波动等经营环境不利变动造成的成本压低,形成了“市场煤,计划电”的能源价格体制,因而削弱了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电力供需平衡,局部偏紧

2010年,电力行业企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经受多重困难和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旺盛。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保证电煤供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存在时段性电力供紧张局面。电力供应方面,在新能源发电,跨区电网建设级农村电网价格的带动下,2011年电力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力需求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与2010年下半年电力消费受到抑制相比。2011年主要用能行业电力需求将出现一定反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7万亿千瓦时左右,教2010年有所回落。

参考文献:

[1]《2011年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国研网行业研究部,2011,3(4).

[2]《2011年中国软启动器发展趋势级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产业经济研究院,省略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用电量;线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92-01

1 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看我市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期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电力弹性系数有不同数值。这一系数的变化不仅与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有关,还与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装备和管理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有关。电力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大体可归纳成电力弹性系数等于1、大于1和小于1三种趋向:(1)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上保持原来结构和原有技术水平,其扩大再生产是以扩大外延方式为主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和电力总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会同步增长,使电力弹性系数保持等于1的趋向;(2)当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电耗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比重增大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电力来替代直接使用的一次能源和其他动力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则电力总消费量增长率会不断增大,电力弹性系数将呈现大于1的趋向;(3)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节能型方向调整,用电效率提高,节能工作加强,以及单位产值电耗降低时,电力弹性系数会呈现小于1的趋向。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三种趋向是并存的,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内通常有一种趋向占主导地位。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愈高,则愈容易使上述第(3)种趋向加强;而发展中国家则第(2)种趋向可能处于主导地位。在2000-2008年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速19.7%,电力消费年均增速16.5%,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84,其中有三年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六年小与1,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节能降耗步伐加快,我市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期阶段。

2 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关系,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2.1 我市电力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对1992-2008年我市用电增速和GDP增速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为Y=0.458X+0.652,其中Y代表GDP增速,X代表用电增速,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64,即我市用电增速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速能提高0.458个百分点。2.2 用电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变动程度存在差异

首先,经济增长和用电量之前存在相同的趋势,但变化程度却存在差异。在经济增长下行时,发电量下行的幅度更大;当经济增长上行时,发电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从2008年一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10.8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速下降23.6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到三季度GDP增速提高4.5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速提高5.5个百分点。

其次,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国外也存在。美国2001年电力消费下降3.6%,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1991年电力消费增长5.0%,但国内生产总值则下降0.2%。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韩国1980年电力消费增长5.4%,而国内生产总值则下降1.5%。

3 经济增长与用电量趋势差异的原因分析

导致经济增长和用电量数据趋势不一致的原因十分复杂,单纯强调某方面的原因及变化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两个数据的背离。

(1)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上讲,用电量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而以高耗能、高耗电量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产增长放缓甚或大幅下降所致。

从2008年二季度到今年二季度,二产增速呈直线下降趋势,回落14.3个百分点,而三产不降反升,从去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从今年一季度到三季度,二产增速提高4.9个百分点,三产提高4.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基本持平,但三产增速却超过二产增速,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角度讲,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比明显提升;而以钢铁、纺织等高能耗(用电大户)为主的大部分重行业及部分轻工行业生产下滑,占比明显下降所致。

(3)国内节能减排大气候大环境影响和先进性工艺设备的广泛引进及科技进步的作用,企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明显提高。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篇10

一、经济超预期复苏回升,个别领域出现下行迹象

(一)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5.7%。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印度经济呈增长向上态势,1、2季度分别增长8.6%和8.8%。制造业和采掘业增长迅速,2季度增速高达12.4%和8.9%,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但农业依然疲弱,仅增长2.8%。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出口增速逐月下滑,7月增长13.2%,而进口增速高达34.3%,当月贸易逆差超过130亿美元,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6月增长7.1%,而前5个月增速均超过10%。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季度间接税(关税、消费税和服务税)同比增长43%,但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仍超过10%,未来削减赤字压力依然较大。高通胀是当前印度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风险,今年以来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下降态势,但7月仍超过10%,受农业增速低、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居住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外需不稳、出口和工业生产呈下行趋势,印度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巴西经济摆脱衰退,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

去年巴西经济下滑0.2%,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衰退程度较轻。今年1季度,巴西经济增长9%,复苏速度大大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季度经济虽有所降温,但增速仍高达8.8%。巴西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今年以来,内需的持续增长是经济迅速摆脱衰退的重要原因,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投资同比增长26.2%,1―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尽管2季度后欧美市场需求减缓,但受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强劲影响,7月出口增速仍达25.0%。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由3月的18.9%下降到7月的8.7%。通胀形势比较平稳,1―7月平均涨幅5%左右,4月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形势稳步好转,至7月失业率已降至7%以下。近期巴西宣布将削减相当于GDP1%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财政性刺激政策,受此影响国内需求可能有所放缓,但由于巴西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其经济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三)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但内生性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去年俄罗斯经济下降7.9%,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跌幅。今年1、2季度,受外贸盈余大幅增长影响,俄罗斯经济分别增长2.9%和5.2%。出口快速增长,2、3月增速超过60%;但受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4月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7月已降至23.2%。进口增速逐月加快,其中7月增长31.2%,年初以来首次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今年前6个月平均增长10%左右,但受出口放缓等影响,7月增速大幅放缓至5.7%,连续2月呈下滑趋势,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增速下滑最为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失业率由年初的9.2%降至6月的6.8%,但7月反弹至7.0%,当月失业人数自1月以来首次增长。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步趋缓,由1月的8.0%降至7月的5.5%,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7月累计同比上涨5.9%,远高于同期欧盟国家的1.4%。2010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5.4%,较上年的6.2%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受外需和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投资长期处于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状态,出口和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明显,加之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今明两年经济复苏形势仍不容乐观,不排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

二、采取措施力保经济继续复苏,积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一)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也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

业发展。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到2万兆瓦,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期对外公布了离网及屋顶太阳能应用新规则,并于8月签订了100兆瓦的太阳能电力购买协议,以加速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巴西近期成立了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工作小组,并将电动汽车的工业产品税由25%降至7%,巴西政策性银行也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提供贷款支持;此外,巴西还积极推动汽车使用生物乙醇等清洁燃料。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拉动投资和解决就业,促进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继续复苏,并为其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创造有效需求,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俄罗斯将组建总价约合6.7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为电力、公共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计划3年内将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俄还将通过提高汽油消费税的方式组建联邦道路基金,计划到2015年前将俄85%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新修1.4万公里公路。为筹备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将投资约30亿美元用于机场建设,并积极筹建圣保罗等节点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潜力巨大,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建设不但会助推其经济稳定复苏,而且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三)更加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受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新兴大国利率较高和经济实现超预期复苏等因素影响,新兴大国的外资流入大幅增加;上半年俄、印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0亿美元、43.9亿美元,均是上年同期的数倍。近期主要新兴大国积极采取措施为未来引资做准备,例如今年以来印度大幅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印设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外国航空公司增持其在印国内航空公司的股份、外国散户投资印股市等。由于外国投资者日益看重新兴大国市场加之国内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相信外资将为其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大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流入新兴大国的资金带有一定的避险性质,不但会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反向出逃,而且易诱发本币升值,从而对其未来经济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四)延长部分刺激经济政策期限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陆续到期,加之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国内通胀形势严峻,各国已开始退出部分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措施。然而,今年2季度以来,受外需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新兴大国出口及相关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迹象,对此,各国纷纷延长刺激经济政策期限,力保经济继续复苏和防止二次探底。印度将延长出口刺激政策,重点支持纺织品、手工制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体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手续简化、进口生产资料优惠贷款和利率等。巴西政策性银行也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主要新兴大国保持经济复苏的连续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加之未来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将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

三、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时机较难把握

目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有关。印度等新兴大国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加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间寻找平衡,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但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有待剥离处理。就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债务危机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出现,不但会造成个别国家经济减速,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的外需,而且易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国际汇市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干扰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近期欧美均宣布继续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和刺激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及后续影响不确定。

(三)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受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今年年初,部分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流动性紧张,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大幅走低,至7、8月间大多已低于年初价格。短期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难以再度高企,对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美元汇率、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不稳定性,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依然存在暴涨暴跌风险,这将增加主要新兴大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中长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还将走高,但何时以何种程度走高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迫切要求主要新兴大国更加积极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也针对他国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期,巴西通过反规避贸易决议,试图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7月,巴西针对自中国进口的无色平面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增多。

四、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能否维持当前高速回升态势尚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