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发展趋势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7:31:55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1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21.7%,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46.7%,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

的动力严重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2

>> 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概述 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概论 试论生态建筑设计及生态化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设计及生态化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探索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及发展趋势 国内生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析 阐述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初探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试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生态理念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初探 生态建筑设计及其生态化趋势分析 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浅谈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981 文献标识码: A

1、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的内涵主要表现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态建筑可以提供健康绿色的环境,并给予建筑使用者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二是降低能源耗费,有效地保护自然和尊重环境,使建筑和环境实现有机理融合。生态建筑的特点 主要是以大生态的眼光统观全局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共生共存,和谐一体;选用天然无毒无辐射建材,利用好光伏、地热、水循环等自然能源、要素;不破坏或尽可能地少破坏当地的植被,保护当地环境,善加利用土地。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实现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和谐原则

突出强调建筑设计融于自然、促进自然的理念,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类的活动空间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将整个建筑设计纳入到自然系统中来进行全面考虑。

2.2、节约高效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首先要坚持节约、高效原则。高效原则要求建筑结构的建设、拆除都要本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进行,并可以满足宜居健康要求,同时还采用了一些集成技术来提高建筑结构的功效,从而实现优化管理体系之目的。

2.3、舒适原则

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生态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4、经济原则

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极致生态建筑往往需要高投入和高技术,这样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若不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生态建筑的初衷。事实上,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立足于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就地取材,将当地特色与现代建筑的工艺融合在一起,在减少建造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生态建筑的社会价值。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2.5、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一个地区的建设都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因而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彰显地方特色,并且要在详细深入的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施建筑设计。此外还要将当地的可持续性的能源分布情况考虑在内,比如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2.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必须着眼于未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能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保留一定的空间,考虑建筑未来发展的多方向性,从而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3.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措施

3.1建筑于环境融合。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只能片面地考虑建筑结构体的特色,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环境的特色,往往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将来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为生态化设计理念,讲究的是建筑体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应相互融合,以至于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因此会利用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出与环境融合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3.2建筑建设的经济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不提倡铺张浪费,过度奢华。其目是在建造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

3.3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经济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生产资源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采用节能设计:①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金属等;②充分利用自然,尽量减少人工能源的利用,如科学合理地设计通风、采光、保温功能系统。

4.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关心人和自然问题的建筑师就生态建筑的探索已经达成共识,极力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目前生态建筑具有两种发展趋势。

4.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建筑从其形成开始,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技术,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哲学体系中,“定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定居的关键在于场所而不是空间,人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均包含在人类居住场所中。人之所以定居是由于体验到了场所中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精神,可以称之为“场所的生态精神”,而当时的建筑则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如窑洞、土楼、四合院、竹楼等寻找合理的生态原型,并发展新建一系列现代生态建筑思想和新型生态建筑

4.2探索和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建筑的发展,已经从生物的进化走向了自觉的知识技术的进化阶段。根据萨克森的生态哲学,地球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过渡,其进化的内因是原子、分子间的物理作用;第二阶段,是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进化过程,这其中起作用的是遗传物质和自然选择;第三阶段,则是人类特有的知识技术进化的阶段。现代的工业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自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生态技术。拥有这一类思想倾向的建筑师尝试将新技术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与有生命的价值系统一样,建筑的进化过程在于环境的能源、材料的交换循环过程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优化。 比如玻璃材料,它不再像以前那样仅局限于玻璃这一概念,而是先后出现了热反射玻璃、 电敏感玻璃、吸热玻璃以及低辐射玻璃等新类型,事实上这些都是现代生态建筑设计要求的必然产物。太阳能光电材料是现代生态建筑的首选材料,目前所提倡的是利用太阳能电池进行发电,以满足建筑结构的能源需求,不但没有任何的污染和噪音,而且还可以循环使用,符合生态设计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水循环利用、地热资源利用等,通过这些新材料和新资源的利用,可以实现生态建筑的价值。

5.结束语:总之,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生态建筑是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会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而且势必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未来,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各种生态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定会带动生态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随着生态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事业的前景将会更加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葛菲飞.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 技术与市场, 2010,17(9).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3

【关键词】未来建筑;防火设计;环保仿生;智能化;性能化设计

引言: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住宅会从更高层次提出新的要求,未来建筑发展的主题已不仅限于安全和外观上的要求,尤其在高档住宅中,他们采用高新技术,运用耐火材料,用仿生和智能化的建筑设计,给住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建筑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特点。从80年代开始,国际建筑界和火灾科研界已有许多学者在倡导“性能化防火设计”也可称之为“火灾安全工程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使建筑物的防火设计更合理,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消防投资费用,使火灾防治方案更为科学、经济。目前,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总体趋势不是减小而是扩大,这种趋势,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正面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我们的城镇及其基础建设的需求是大量的,速度也会加快。会促使我们的建设和投资规模出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一、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的特点

外观体量的庞大化、摩天化,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雄伟和神奇,各类功能场所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甚至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物,建筑高度不断增高,这给消防灭火的登高作业、内攻侦察、火场供水等都带来了不少困难。结构外壳的轻灵化、通透化,创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形象;新颖的钢结构使建筑的跨度增大,荷载减少;玻璃或金属的幕墙的运用使建筑外形日趋明快。但这些却都造成建筑的耐火等级的降低,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缩短,也造成竖向防火分隔难以实施。内部环境的互融化,智能化,丰富了现代建筑的情趣和内涵,花园式室内庭院;集中控制的楼宇设施,将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产生充满韵味的空间组合,给人以舒适和贯通的感觉。但是传统的建筑防火分区的措施难以落实,火灾的排烟更加困难。

二、仿生建筑设计已成为发展趋向

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也是建筑设计的新课题。它主要研究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从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未来的城市建筑必将以仿生与生态为主体。仿生通过研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这种最具有生命力的创作形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筑师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创造各式各样的建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筑,建筑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潮流,建筑仿生学还需要大力发展,因为它今后必将成为建筑创新的源泉和保证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性能化设计的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基础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包括:总平面设计、防火分隔和建筑构造、安全疏散、消防给水和固定灭火系统、采暖通风和防排烟及电气等内容。建立火灾场模型,也是必须基于火灾燃烧理论及火灾中烟气的流动理论。下面仅以安全疏散的“火灾安全工程理论”为代表,对“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认为,应当通过实验来认识典型物品的火灾燃烧特性,据此估计特定火灾中的释热速率。因此尽可能以全尺寸火灾试验来对这些参数进行研究。由于烟气的减光性的作用,人们在有烟场合下的能见度必然下降。烟气的减光性对人员的安全疏散构成严重威胁。

四、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火灾安全工程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的建筑物,建立火灾模型,用工程学的方法加以解析,得到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总之,“性能化防火设计”和“性能化防火规范”是建筑消防设计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开展对“火灾安全工程学”的研究,研究适用于建筑工程设计的消防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开发计算机设计软件,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性能化防火设计”创造条件。近年来已经开发的火灾模型有许多中,但设计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采取既定的设计方案,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设计,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二是调用“人员及建筑物”在火灾时的反应状况,对设计结果进行估算。后者的设计方向较为理想化,但因为火灾场景的设定数据比较难以确定,现有数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而且现阶段已确定的数据,可靠性没有保证。建筑火灾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现阶段,这种设计方法较难实现。因此,就其可行性而言,一般选用既定的工程学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加以计算,并对结果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五、未来建筑性能化设计的现状及前景

《高规》中明确指出: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防火应对特殊的防火设施进行专题研究,并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就是针对现代建筑“摩天化”的特点而提出的。而专家论证的本质就是一种性能化设计。我国自90年代以来,摩天大楼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升起;火车站、飞机场和大型集贸市场等大空间建筑层出不穷;智能建筑也在一些发达地区不断兴起。但消防法规的建设却显得滞后。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迫切地呼唤消防设计的改革。

六、结束语

中国已经具备发展未来建筑的的条件,国家科委已组织一些关于建筑防火设计、绿色环保、仿生建筑、智能建筑的一些课题,这些都引领着建筑走节能化、防生化、智能化的道路,可以得知,未来建筑讲给人类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经济.便捷.人性化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建筑智能化可以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而为了给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加详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本文中所提到的“性能化设计”,也仅限于民用建筑,避免了建筑防火设计的先天不足,减轻了日后防火工作的压力;火灾场景模型的建立,为将来的火灾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火灾蔓延的场景预想,也为灭火预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性能化设计将消防工作一体化,真正的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参考文献: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 施工技术”;“ 管理措施”;“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针对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出现,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势在必行,下面将重点讨论研究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发展趋势.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由于建筑企业的规模差异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软硬件配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之建筑领域的这种总分包的体制,很难建立一套通行的规范,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相对庞杂的工程系统来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合格的技术管理。目前的总分包的体制下,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就是通过分包合同的纽带建立总包建筑单位与分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紧密度是较差的,受到分包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的制约,并且很难贯彻执行原定的施工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存放、堆砌很难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从而拖延了工程的工期,使工程造成经济损失,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使工程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过程中出现纰漏。

(2)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建筑企业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够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不能建立健全建筑相关监管部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在人员配备上,没有很好地将技术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或者是在企业内部没能够按照岗位进行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或者是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单位无视《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没有建立任何的施工制度体系,或者是在制度建立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即便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也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部分单位不能够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对一线员工进行技术的培训,缺少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教育,或者肆意违规操作,无视安全,安全技术交底进行不彻底。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按时定期进行有组织的验收检查、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等。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

在企业内部缺少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运行监管,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及作业指导书的标准严格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没有针对从业人员不同文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可优化的措施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以及分包商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体系贯彻到每一级分包商,不再简单的依靠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通过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在进行工程分包时要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责任落实到人。各级企业在工程前,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工程后期都要注重人员的调度以及各部门间的配合,重视人员管理以及人员储备,重视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2)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建筑企业要从本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

(3)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环节的责任,责任到人,加强在施工环节进行监管,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纠正那些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而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确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步骤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硬件准备,同时要考虑项目业主的具体要求,在贯彻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尊重科学规律.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

4.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如何以最少的施工成本实现最大产值的效益,一直被作为建筑行业的施工准则,在这一原则的促使下,各建筑企业开始进行了系列的管理技术及方法的改善探究,因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逐渐呈现出了系列的发展趋势。

(1)技术化发展趋势

建筑施工中逐渐呈现出新材料、新技术方法多层次渗透的趋势,良好体现出了技术的运动特性,成为现代建筑业所需要的技术化改革依据,因为这种渗透式的技术应用良性的符合了当下建筑体系的技术发展内涵,可以在技术施工方面平缓推进其接受并运用新型的高新施工技术,使建筑行业逐渐呈现出:结构上的精密化、功能上的多元化、布局上的集约化及机械化的操作和智能化的控制等技术特点的发展趋势。在建材的方面也呈现出了技术高指标及多功能和构件化的特点。在此趋势下,建筑施工也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进程,利用高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将高效能合理化的施工作为了建筑项目的核心理念。

(2)生态化发展趋势

诸所周知目前建筑生产存在着严重的污染现象,因而在生产中其也迫切需要进行质量高消耗低等建材产品开发,这都在根本上预示了建筑行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的来临,如何在生产中进行环境和效益的统筹兼顾,便要求了现代建筑行业在生产活动中,应牢牢把握好在生产方面进行低污少耗性能的技术设备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促使生产废弃材料的有效降解及建筑寿命的提升,使建筑与环境进行和谐相融。在这样的严格要求把握之下,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生态化方向发进展越来越快。

(3)工业化发展趋势

工业化管理施工同样也是当前建筑业的另一发展趋势。它在建筑活动的基础上,试图将互换性及流水线的形式结合运用于建筑施工中,以实施标准化和工厂化等系列技术来改变建筑行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大到建筑的构件,小到外部的脚手架等全部设施产品都能够等同于工业的生产模式,这样会使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更加标准化统一化,利于减少生产的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复杂化。因此在建筑行业实行工业化的施工模式,成为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5.结论: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房平.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2]虞礼周.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王磊.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351.

[4]杭朝辉.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5]韦举草,李惠娟.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13):140.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电气、科学施工、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电气是赋予建筑生命的重要部分。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的目标是提供建筑使用者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人的需要是建筑电气存在的根本,所以“人性化”是建筑电气最重要的特征。

一、当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我们希望给建筑电气作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定义,并进一步探讨它的内涵。我国广大电气设计及施工安装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建筑电气广义的解释是: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建筑电气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技术整合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电气设备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智能建筑当中。在现代建筑电气设备中,建筑物的供电系统不仅仅是强电设备,反而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同时,只有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物对电气设备的特定要求。

二、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新思考

1. 强电系统网络设计。

在现阶段,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往增加了许多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在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比如,在设计智能建筑强电系统的供电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等时,对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视觉环境,除要求用电可靠和满足一定照度外,还要求对灯具的选型、照明方式和光源控制认真研究,以便于提供工作效率高的视觉环境。

2. 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线路外,还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多媒体系统线路及电化教育系统等等。未来科技和杜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怎样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有所预见预测,有所考虑,把部分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

3. 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

首先,在防雷接地装置线路中,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当代建筑还有些特殊要求。其次,在屏蔽保护接地线路中,伴随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许多工程的实际情况已证明,采用统一接地体是解决多系统接地的最佳方案。

三、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1. 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

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需要设置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内。必须研究、设计好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科学配置各种线路管位置。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时,不仅要研讨空间配置的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问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

2. 电气线路暗配管的选材与施工。

在电气线路暗配管选材上不仅要考虑其实用和坚固性,还要考虑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适宜、科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实验、论证后,再确定选材。

四、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技术已成为整合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创造、维持和改善建筑空间的电、光、热、声以及通信和管理环境的一门综合技术。建筑电气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早已超出了电工学的范畴,广泛涉及到无线电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电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有关方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增长,一个新的建筑电气技术趋势正在形成,此技术拥有分布型智能,具有学习能力,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可扩展性好,可以将多种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控制集成于一体。此类建筑电气技术的新趋势如下: ①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 ②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③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 ④ 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 ⑤ 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 ⑥ 管理方便; ⑦节能; ⑧提高建筑安全性能。此类新技术通过各种现场设备、传感器及中控设备对建筑中传统的末端电气设备(如照明、遮阳窗、风机盘管、空调、地加热、AV 设备等)进行细致的控制,从而达到对灯光环境、遮阳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集成控制,故该新兴的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灯光控制系统、供热控制系统或遮阳控制系统等,它是一个既面向使用者、又面向管理者的系统,通过多种灵活控制方式对多种末端电气设备的集成控制,可达到使用方便、控制自动、管理方便、修改灵活的目的,同时也可有效地节能。

建筑电气的发展与高层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必然地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使建筑电气的设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先进。目前,以微电子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渗透到高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其次,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竞争极大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筑电气技术也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理论上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及实施都有美好的市场前景。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会将电工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海君《建筑电气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扬州科技 2006(4)

[2]《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〇年七月三日

[3]卢晓华谭荣伟《建筑电气技术细节与要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1

[4]韩永学《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适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6-1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 节能设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对舒适的房屋居所的需求。很多建筑过度追求建筑物的规模和外观,大面积使用玻璃材料、办公室一年四季使用空调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建筑能耗。据报道,我国95%的既有建筑属于不节能建筑,建筑耗能约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建筑业污染约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0%。能源匮乏、人均能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的警钟一再敲响,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发明显。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的相继,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节能设计工作,把节能工作当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2 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内容

基于保证建筑物舒适度要求,在建筑规划、设计、创造、构造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是建筑节能的基本内涵。

(1)规划阶段。建筑规划阶段就应考虑建筑节能,包括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通风和太阳辐射条件等。遵循气候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措施,综合分析建筑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绿化、水体等因素,可适应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变化、减少建筑能耗。基于合理选址,对建筑物的体量、角度、间距、走向进行合理组合,可充分利用自然日照和通风条件,使建筑物“冬暖夏凉”,减少供暖驱寒等能耗。从建筑冬季日照与夏季防热考虑,南向是建筑最佳朝向。建筑物的最佳高宽比和长宽比,有助于减少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辐射量。

(2)建筑围护结构体系

建筑物护结构的传热热量计算对于空调冷负荷计算至关重要。在建筑节能中首相应考虑对建筑外墙、建筑外门墙、窗墙比、屋顶进行节能设计。

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统材料主要是烧结粘土砖,随着相关国家禁用法令的,烧结粘土实心砖逐渐退出建筑市场。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墙体等绝热保温材料相继出现,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得到改善。建筑外门窗是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的主要通道,节能设计中选择节能型门窗,可保证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保温性、抗风压性要求。节能门窗包括单层窗、双层窗和三层窗,三层窗多用在高纬度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尽量减小建筑物外门窗洞口的面积,如不应滥用大型落地窗。窗墙比影响建筑能耗和建筑立面效果、室内采光、通风等。建筑物屋顶受到日照直射,其表面温度比其他围护结构高,可利用倒置式、绿化、蓄水、浅色坡屋面等方法达到节能效果。

(3)建筑设备节能。建筑设备节能主要包括空调、通风、照明、变配电、电梯、自控等设备的节能设计。空调是建筑耗能的主体,占建筑能耗的50%以上。

建筑节能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在整个建筑设计阶段,都应考虑节能理念,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二是研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是提高建筑物运行管理的科学性。

(1)在建筑设计方面,应注重建筑前期规划和方案设计。近年来,生态节能方案受到欢迎,新出现的“绿色建筑”即是建筑节能的典型。利用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控制窗墙面积比、采用高效保温的节能材料、主体结构各细部设计、遮阳伞的应用等等具体方法,都可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着手,有机整合建筑规划景观、暖通、给排水、建筑电气及楼宇控制、室内设计等因素,构造完善的节能设计体系是节能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2)建筑材料及设备选择。基于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和人体舒适性要求,合理选择围护结构材料。在建筑设备中,优先考虑能效比高的产品,如利用地源热泵制作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照明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交流变压频调频电梯、公共场所照明灯具采用BA控制与就地控制相容法等,都可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4)新能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建设中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太阳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较低的环保能源,早已被建筑业引用到建筑物热水系统中。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趋成熟,但太阳能热水器综合利用的安装、使用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是建筑节能的一大发展趋势。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可分担建筑物电力压力,可作为最重要的建筑辅助能源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可推广不同能源的热泵技术、产品以及回收废热、余热技术。

(3)建筑运行管理。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起步较晚,标准不配套,监督机制不全面。为满足建筑节能工作的需要和解决建筑节能执行力差的问题,我国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等还有待完善,建立建筑节能的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整顿违规企业,有助于加强房屋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有效利用建筑物的物业管理系统可实现“管理的节能”。通过培训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高效处理建筑设备运行故障,及时检修和保养建筑系统,可是建筑系统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能源。

4结论

建筑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主体结构和建筑设备、能源系统等方面。建筑设计者应秉持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合理利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系统引用新能源等新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率,有助于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昕.浅析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发展趋势[J].赤子,2012,(5):257.

[2] 陈雄.机场航站楼发展趋势及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8,(5):72-76.

[3] 韦兰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18(8):164,166.

[4] 王金鹏.建筑遮阳节能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5] 张泽民.浅谈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J].中国房地产业,2011,(4):218.

[6] 傅盛强.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7] 张婉莉.商业建筑中绿色节能设计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2,(1):221.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7

关键词:施工技术;工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大众对衣食住行等要求的提高,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大众住宿要求的提高必然对建筑施工技术带来更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结合当前施工技术现状来看,未来的施工技术将是环保的、信息化、自动化的,而若想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对现代施工技术现状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对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划,在稳步发展中不断的创新、进步。

一、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对基础施工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地基是工程建设最为基础的部分,关系到后续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在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地基多为桩型系列,该基础使施工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与提升,并且随着我国施工技术不断的应用与成熟,该技术已经逐渐与国际间发展接轨,其应用之广泛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尤其是混凝土灌桩技术。现阶段的混凝土灌桩其桩孔的深度已经能够达到104米,同时桩径也能够达到3米。除此之外,我国在锤击、振动沉管灌桩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了大直径沉管桩、静压沉管桩以及振动沉管扩底等灌注桩技术,大大提高了传统灌桩技术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桩的检测方面,我国的检测技术更是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

(二)对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深基坑支护可以分为很多种,在我国,主要可以分为一下几种,分别是排桩技术,土钉墙技术,水泥墙技术以及下连续墙技术等。此上几种施工技术当中,复合土钉墙这项技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发展的最为迅速与完善,在土质较软的地区应用的尤为广泛。支护墙刚度是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一个必须重视的要点,而地下连续墙技术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已经能够提高支护墙刚度达30%之高,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人防工程以及地铁车站等工程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采用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技术,还能够解决桩多以及软土区桩承载力不足的弊端。

(三)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相关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有很多种,例如混凝土的泵送技术,我国的泵送高度能够达到492米,在世界上也是出于领先地位的;混凝土的外加剂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使我国成功配置出了适合多种工况作业的混凝土类型,比如说水下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以及纤维混凝土等等。在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所应用的浇筑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的主楼,其基础的底部达到了7.5米的厚度,电梯井的厚度也达到了13.5米,足以证明我国在该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发展。

(四)对钢结构的安装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施工建设水平的提高不断攻克了一个有一个建筑难题,建筑水平也不断的更新改变。大跨度的公共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兴建起来,为了满足大跨度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在钢板箱型柱焊接以及高强度螺栓等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并成功应用了钢结构预应力这项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钢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例如斜拉体系以及预应力网架等施工工艺,有效提高了钢结构安装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且降低了施工难度。

二、建筑施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桩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建筑施工正在向全国不同地域发展,因此,由于地域的不同,所选择的施工技术也有所不同。例如,对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地域,首选挖孔桩技术,保证建筑安全性,对高层建筑,应首选钢管桩技术,杜绝挤土桩在沉桩过程中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应加强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用,桩检测是确保工程安全性、稳定性的主要环节,在严格按照章程应用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指导桩地检测与验收,确保施工各环节的可靠性。

(二)深基坑支护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深基坑支护方面,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到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这项施工技术上,该技术是提高支护墙刚度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在刚度提升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墙的厚度以及支柱数量。除此之外,基坑还应当向着大、深的方向反战,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而受地下环境空间所属权限制,新型锚杆与内支撑技术应当扩大推广与使用。

(三)建筑装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大众对物质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导致建筑装饰也必须随之不断的发展提高,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建筑装饰技术也随着不断的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筑装饰正在不断的向着施工装配化、配件生产工厂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建筑装饰技术的施工水平。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提高了装饰的质量,减少了施工时间,对降低装饰产生的污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讲究的是美观性、实用性、适用性、安全性等共存,因此,在未来,诸如石材干挂技术、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点式幕墙技术以及木制品集成技术等必将因满足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被广泛使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未来工程建设发展必将变得更加复杂化,而要想进一步提高工程的建筑质量、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等建筑需求,就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施工技术状况,不断在实践中改进与创新,并结合建筑行业实际发展状况,明确把握施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稳扎稳打,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献文,谷霄峰,任崴,王亚芳.试论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J].建材与装饰,2013(14)

[2]管剑开.对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及现状的再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0)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8

【关键词】 城市变电站 建筑 设计 发展趋势 分析

传统变电站建筑设计过分关注对城市变电站应用功能要求的满足。在这一观念作用之下,使得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基本成为了为电气设备构筑“外壳”的包装工作。对于我国而言,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呈现出“两型一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变电站建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工业化)。同时,变电站建筑60年寿命周期影响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将变电站建筑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实现高效且稳定的运行,这一问题备受关注。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城市变电站建设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对节能化、友好型、以及科技化特性的体现。本文试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节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社会大众对于用电持续性与稳定性给予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作用之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所在。只要城市在发展,只要城市对电能商品有特殊性要求,就需要展开对变电站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在于:对于经济发达且相对成熟的城市而言,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地资源的紧张。这一问题在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中体现最为突出。不难发现的是: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难度不断提高,往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当中,并不具备最为合理的建设点位。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电网公司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并组织开展了有关城市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在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以及用地特点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多套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通过典型设计的方式,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有据可依,在规范设计行为的同时,达到合理节约占地资源的重要目的。这也是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最基本性发展趋势。

2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友好型发展趋势分析

在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发展观念作用之下,就要求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逐步向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体现变电站建设与整个自然环境的融合。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环境的美化:城市变电站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在于完成对电力的输送。受到工作任务特殊性的因素影响,导致变电站最为合理的选址位置往往集中在城市干道的主要位置当中,由此使得城市变电站建筑项目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大典型体现。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就需要通过对变电站建筑风格确定及立面设计优化;(2)对环境保护与节能问题的关注:即在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优先选取节能优势及环保有数突出的建筑材料,同时需要控制整个变电站在运行状态下所产生的辐射危害以及噪声危害。不但如此,在不影响城市变电站运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包括光线以及通风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实现城市变电站运行的节能。总的来说,只有在外观与城市景观相契合,内部与自然环境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之上,城市变电站建筑才能够成为绿色、高效且友好型的变电站建筑。

3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科技化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对于形式、以及环境的关注,仅仅体现了变电站作为城市景观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要求。而从变电站自身的功能属性以及运行性能上来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突出体现“五新”理念(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流程)。具体而言,需要关注如下问题:(1)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满足电气工艺的基本技术要求与规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阶段变电站电气工艺的主流发展方向在于:微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数字化、洁净化以及智能化。为此,在城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设计过程当中,就需要尽量推广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节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电气设备,确保两者之间能够充分适应;(2)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满足周边环境对变电站设计的技术要求。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到,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言,变电站电力传输的特殊性使其往往将建筑地址选择在城市干道的主要位置。而这一位置的既有建筑物往往分布比较紧密。从而使得,城市变电站往往与周边建筑物之间保持着极近的距离。从而,在设计阶段,最基本的要求即:变电站的运行不得对周边建筑物的使用产生不良影响。这其中,就涉及到的对采光的要求、对噪声的控制等;(3)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体现智能性。简单来说,在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体现设计工作的智能性。加大对于各种现代化建筑材料、设计技术以及工艺的合理应用,配合对自动灭火以及智能辅助系统等系统的应用,保障城市变电站后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有着极为突出的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特征。为更好的实现对此项设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首先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的开展中,针对设计意识与观念进行合理的优化,在充分节约变电站建设用地资源的基础之上,关注生态环境、关注技术工艺、同时关注标准的构建,使变电站建设项目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与整个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贵红.智能变电站建设及指标体系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740

[2] 李哲.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智能变电站建设分析[C].//第四届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81-83,88

[3] 顾焱.山区变电站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200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9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土木工程不断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在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因此,新时期下,我们要加强对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二、土木工程的定义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包含建造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材料、设备以及勘察、设计、施工、保养维护等活动;同时也包括工程建造的对象。可以说土木工程是一门内涵广泛、结构复杂、门类众多的学科。

土木工程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土木工程相关联。其中“住”直接依赖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对于“衣、食、行”的影响表现为:可以通过兴修水利、建造农田灌溉设施以及城市供水系统来解决人们的衣食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道路桥梁来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总之,土木工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从土木工程所建造的建筑物中直接察觉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现状。

土木工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工程建造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结构力学的理论分析或者结构设计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3、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四、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精密化的理论研究

未来土木工程的理论发展趋势集中在力学,利用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对土木工程的不断应用,重点为解决数学分析与处理。现阶段,有些领域还不够完善,比如:对于结构复杂的、流体介质等受力分析,需要进一步精密研究。对于土木工程中复杂的数值问题,还需要专门化的数学来解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可以模拟更复杂的施工情况。

2、土木工程的空间发展

(1)向高空发展。

随着人均建筑面积不断缩小,人类努力开发所有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因此土木工程发展趋势是不断向高空和地下发展。向高空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我国已有了500m以上的高层建筑,波兰227Hz长波台的钢塔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不断地在大中小城市出现的摩天大楼,更能说明向高空发展成为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必然发展趋势。

(2)向地下发展。

对于可开发的建筑资源,不仅有地上的高空资源,还有地下空间可以利用。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相继开通了地铁,对于土木工程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地资源,而且还缓解了地上交通拥堵的问题。随后,地下停车场、地下隧道、安装管道用的微型隧道等等的地下空间实现了综合应用。日本东京八重洲的地下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街。莫斯科切尔坦沃小区地下商业街,是目前深度最深的地下街,深度可达100m。并且,GPS(卫星全球定位)、RS(遥感)、G飞(地理信息系统)不断地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得以应用。但是,随着这些高空和地下空间的断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地震荷载、地下水流向的改变、原有地层应力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因此,如何实现高空和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向沙漠、海洋、太空发展。

未来建筑空间的延伸,也不只局限于陆地上,也可以向沙漠、海洋、太空发展。对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的地球来说,开发沙漠资源是必然的趋势。可以通过输水管道、人工河等工程,实现沙漠的改造工程,将是未来的沙漠中土木工程的一大趋势。拓展海洋空间,也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一大发展空间。

3、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不仅要求质量高、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而且随着生态型建筑理念的发展,对建筑材料造成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上要求更高,需要发展新型的、高新技术、生态建筑材料,以适应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4、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普及,并且逐渐带动工业的信息化,必然也会对土木工程造成较大影响。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等,这些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土木工程中,并且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全过程,不仅限于设计和施工,还有工程的物业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维护和建筑全方位的实时监控等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管道空间布线,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大型设备的整体吊装、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高温高压的焊接控制、建筑物的爆破等等。

五、建议

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材料及材料力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每一次材料的发展都会对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土木工程的发展依然也是材料发展的趋势。我国土木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争取迈上―个崭新的台阶。

六、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土木工程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土木工程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建筑发展趋势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造价造价管理 造价发展趋势 建筑成本 建筑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在16世纪时期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共同劳动规模扩大,劳动分工和协作出现精细而又复杂,迫切要求对工程建设的消耗进行测量与评估的情况下产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立足于工程造价之上,结合建筑工程建设情况而形成的,是新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建筑造价管理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目标,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建筑造价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工程造价管理对建筑项目的应用。

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工程造价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0~1957)属于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这一时期工程造价的确定主要是按设计图计算工程量。当时没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只是有估价员根据企业的积累资料和本人的工作经验,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报价,经过和业主进行双方洽谈,达成的最终工程造价。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958~1966)是概预算定额管理逐渐被削弱的阶段,由于受“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概预算与定额管理权限全部下放,造成后各级基层管理机构的概预算部门被精简,设计单位概预算人员减少,概预算控制投资阶段被削弱。

第三阶段,1967~1976年,概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撤销,预算人员改行,大量基础资料被销毁,定额被说成是“管、卡、压”的工具,造成设计无概算、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

第四阶段,1977~20世纪90年代初,是造价机构管理工作整顿和发展的时期。国家恢复重建造价管理机构,成立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文件,颁布几十项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定额。1900年成立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对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建筑造价管理的现状。

1.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目前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施,这段时间造价管理沿袭了以前的造价管理方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提出了“控制量,放开价,引入竞争”的基本改革思路。各地在编制新预算定额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均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并定期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知道,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建筑产品价格从根据国家预算定额、计划价格的计价模式,逐步走向根据国家预算定额、物价管理部门的市场指导价,并受承包合同条件制约的计价模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建筑法》等一批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建筑产品的市场管理,促进建筑业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更多地融入了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因素,计价方式也由政府决定造价转变为政府指导造价,造价管理方式进行了转变。

2.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造价管理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说来还存在以下问题:

(1)工程造价管理的上行法律缺失。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均停留在部门规章阶段,多以部令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建筑法等对工程造价管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条款,工程造价的管理缺乏上行法律、法规。工程价格管理的规章制度层次不高、可操控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同时在贯彻和落实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在实际处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被扭曲、串标、议标的现象较为严重。

(2)工程交易和计价不规范,缺乏监督与惩治手段。目前建筑市场计价行为的不规范主要有:阴阳合同、高价围标与结算、低价中标、多层转包、拖欠工程款或工人工资、工程纠纷显著增多,这些问题大多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

(3)国有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不规范、资金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起了极大的反面作用。主要变现包括:不履行法定的建设程序、不履行法定的招标程序、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及拖欠工程款、压缩工期现象严重、注重政绩和形象工程、贪腐问题突出。

(4)招标、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单位诚信体系不健全,执业不规范、行业的公信力不足。(关系型项目居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执业标准,人员水平偏低、没有诚信档案)。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有80多万。这80多万的从业人员中本科毕业生还不到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大专、电大、函大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有专科文凭。从专业上来看,正规高等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毕业的还不到1%,大部分都是工程经济、投资经济、工程管理、概预算等相近专业,这些人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往往只停留在概预算上,他们不能也不可能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同时,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刚刚起步,目前取得证书的还不足1%,能够充当总经济师的更是屈指可数。

(5)工程造价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受到计划经济模式制约和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造价管理工作中,仍有较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三性一静”(造价定额的统一性、指令性和综合性以及人工、材料、设备价格的静态性)上,同时出现工程估算、预算、概算和决算分离,超预算、超造价现象较为严重。

四.建筑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1. 国际化趋势。

随着加入 WTO 中国经济日益深刻融入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 BOT 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2. 信息化趋势。

伴随着 Internet 走进千家万户,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招投标,开始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虚拟化。另外,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开始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由于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表明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的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之中,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协作和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提高,实现建筑单位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文艳 论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 [期刊论文] 《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年2期

[2] 杨麟 信息技术发展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3年3期

[3] 张艳琴ZHANG Yan-qin 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期刊论文]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