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工程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5:16:35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71-0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高校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不如某些高职院校、技校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使工科毕业生的素质提高一个层次。因而,从可实践的层次,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力求改善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及极力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现状及其分析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众多优势资源,如煤、石油等,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能够高效转换为经济,是目前新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以新疆大学三个工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昌吉学院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地调查,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以及结合自身多年给“民考汉、民考民”班级授课,得出了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据调研,由于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生源上的“先天不足”――中学、高中数理化基础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在大学学习工科专业课程时显得非常吃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觉得好多公式推导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复变函数、高等数学、概率论等知识就更难理解了,因此与其对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不能完全掌握了。

2.“低进低要求”。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新疆高校对少数民族的入学门槛放低,并且当地政府也给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分政策,从而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非常吃力,学习效果不好。虽然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课程考核要求放低、放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好几门课程,甚至包括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考核不及格,频繁出现挂科、重修及补考的现象。大四的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并不是很高,有些只是对专业课程某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主要包括梳理、设计、仿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导致毕业论文进行二次答辩,甚至还有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

3.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留给自己实践的时间偏少;二是他们不善于多动手进行试验操作,除了尽力完成每门课程按计划要求的实践学分,很少主动去设计、制作一个实践工程项目,学习非常被动;三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考试,轻视技能培养”的现象。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全面。这里以昌吉学院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劳动课、社会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煤化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DCS、仪表及过程控制、电子线路CAD实训、毕业实习(基地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有:电路基础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专业基础实验。这些实践环节还有些薄弱、不够全面,并且94%都是在校内实验室模拟完成的,没有推广面向企业,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不够完善。通过走访、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对十个班级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学生反映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组织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各个方面的需求极不满意,比如对承担难度大、趣味性差的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打分较低。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明,竟然达到95%的教师自我评价为优秀,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了较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一个比较健全、客观、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

6.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壮大。据调研发现,承担实验、实训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专职教师,比如实验员、实验师等,人数非常少,且他们学历并不是很高,主要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研究生学历只是极个别,而且他们中有90%的都没有在企业访学、进修以及企业工作的经历,从而导致学生进企业实习会出现校企导师对接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对策

针对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6大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如下三条解决对策。

1.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以区域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坚持“应用技术主导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根据“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该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确保产学结合的高效对接,并组织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着重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高校不仅要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训学时,还要延长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学时,才能有效实现“三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图2中,基础实验模块是指图1中的基本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强化的验证性实验;自选设计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以及自行设计类实验;综合创新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

2.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本文构建了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其构成总结为“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如图3所示。

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三种能力,即从培养基础实践能力开始,逐渐过渡到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专业实践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培养工程实践创新素质。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三个保障,即组织机构保障、规范制度保障和执行过程保障。其中,组织机构保障就是成立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相互沟通信息,集体研究问题,制订实施方案;规范制度保障,就是建立符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章可循;执行过程保障,此过程的主要责任人是一线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一定要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关。有这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就可以顺利运行。其中,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就是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事后调控;同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做出评价并进行奖惩。因此,构建如图3所示的监控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日常的教学运行过程、课程建设(尤其是实验指导书的完善)、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学历进修、单科进修、访学、外出教学会议、企业学习等)、教研室教研活动、教师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讲课比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尤其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比如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项目、实验模式、实习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借鉴以下三条措施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安排校内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重在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力争逐渐培养为“双师型”;②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优势,聘请对口支援院校的优秀师资作为校内教师的导师,提升校内师资队伍的水平;③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师徒结对”的培养模式,就是让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校内教师的导师,对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一对一、一帮一”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校内教师尽快成长为业务全面的实践教学能手,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培养时间不少于2年。同时,建立校内外教师衔接、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机制。

将学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紧密结合,通过调研、论证,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采取校企交叉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进行完整的毕业设计等流程,从而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研究能为新疆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现实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运兰,朱宝忠.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4):149-151.

[2]Christenson B T,Schunn C D.Spontaneous Acess and Analogical Incubtion Effect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5,17(2-3):207-220.

[3]Pawlak Z.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J].Information Sciences,2002,(147):1-12.

[4]Smola A J.Scholkopf B.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Statistics and Computing,2004,14(3):199-222.

[5]杨丹.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

[6]赵立辉,霍春宝,陈晓英,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7-108.

[7]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8]章结兵,任秀彬,汪广恒,等.高校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新探索[J].山东化工,2013,42(1):76-77.

[9]赵萍.团队式角色定位型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3,(1):74-75.

[10]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95-100.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名师工作室 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0

Building Private-own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lite Teacher workshop

TAN Yi[1], HUANG Jinmei[1], TANG Jiejun[2]

([1].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2] The Second High School of Quanzhou County, Guilin, Guangxi 541500)

Abstract Building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rou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y on how to build the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of private-owned colleges is in abundance, have different specialty. After combing existing relevant theory of building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this study takes private-own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a carrier, discusses its uniqu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private-owned colleges; Elite Teacher Workshops; theoretical framework

近年来,为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名师工作室培育教师教学团队成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与热门话题。现有对名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与实践领域(何灿华,2013);而且,现有研究主要探讨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如何建立助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的相关理论(都光珍,2009),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理论研究较少。以下,本文从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背景、内涵予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具体对策。

1 民办本科院校建立名师教学团队的独特背景

(1)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教学团队”被国内外教育界公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工作方式。20世纪60年代,国际教育界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并提出学校应该建设教师专业团队,实现“同伴互助”,主张将教师专业成长的中心从以往的关注教师的资质和个人发展,转向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欧美等发达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我国民办本科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借鉴。

(2)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民办高校的数量日益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在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名单中,我国本科院校共有877所。其中,民办院校(不包含独立学院)99所,占11.3%;独立学院292所,占33.3%。将以上两者加总,民办院校(包含独立学院)合占44.6%,几乎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量的半壁江山。

(3)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2011年7月1日,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出通过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鼓励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名师教学团队的设立,既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任务的新中心、新模式应有内容之一,也是中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常态化、制度化、团队化的进一步落实。

(4)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环境的支持。首先,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办本科院校更多的办学教学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办本科院校更多的自主办学和管理权。其次,基于国家赋予的较大的办学教学自,民办高校可以更加注重自身办学特色,更加聚焦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次,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环境。由于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推动校内、校内外相同背景和不同背景的老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因而专家学者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提供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的配备与应用有利于拉近名师教学团队成员的时间、空间距离,有利于名师与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名师团队成员和普通教师之间形成全天候、无缝隙的帮扶、学习、沟通、交流与合作关系。

2 民办高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

2.1 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从本质上来看,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就在于提升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建设、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主要属于教学建设板块,而学术水平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主要属于科研建设板块。名师教学团队,既是教师教学发展的示范中心也是提升科研力量的工作重心。发挥名师这一精英力量在高校整体教学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通过教学精英帮扶、带动、提升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的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教学是科研的载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科研创新才有了现实生存的土壤;而只有通过科研平台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进一步补充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2.2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

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工作站,是教学名师进行团队工作的场所、组织。建立名师工作室可从民办高校的整个教学系统与微观的名师个人的影响两个层面来看。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界定众说纷纭,以刘穿石(2010)的提法最具代表性,认为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团队组织;并提出了围绕教育局规划任务设立的“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建立名师教学团队,则是要在允许自主管理的民办高校内引入精英教师观念(即地位、等级的差异化观念),或者从外部引进,或者从内部培养、发现、挑选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作为“教学榜样”。

2.3 教师团队与个体的协调发展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多”而非“一”的概念,而且以“团队争优”为目标注重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共同进步。最后,名师工作室中的团队和个人也是互动的关系,即通过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来营造名师与有潜力的队员之间示范与学习、帮扶与争优的关系。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在教学团队中的名师和团队成员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型组织,开展 “教学方法与经验交流”,以达到中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目的。

3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的理论框架

3.1 高层决策: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名师教学团队,首先要选取适合本校特色、符合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发掘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体现民办高校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办学特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品牌。而且,这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不仅应在社会、企业得到认可,也应符合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同时,聚焦组建名师教学团队这一工程,发掘的共同议题必须具备师资发展条件,即本校的老师具有培养与发展为名师教学团队成员的潜力。当然,找出与公立院校差异,民办本科院校一定能选取、形成本校自身的品牌学科或科研领域,因而要在这些品牌学科或科研领域中挑选一批名师教学团队成员并非难事。进而,通过推进重点项目、重大课题突破的带头作用,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各学科大范围的整体推进。

3.2 中层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名师教学团队发展规划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迅猛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了师资力量跟不上的缺点。合理进行名师教学团队规划,能够整合单个教师个体力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教师团队的强大合力。民办学校有必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与特色,专业结构的设置,有目的地进行名师教学团队发展规划,不仅能够实现中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名师团队发展规划,民办本科院校必须要分别进行团队及其个人自身的发展规划――因为团队发展规划主要注重团队建立与集体发展的利益,乃至高校办学的宗旨与未来发展方向;与之相比,个人规划则注重个人层面的发展与薪资水平,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团队发展规划与个人发展规划在某些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因而,为了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有必要兼顾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团队发展规划与个人职业生涯。

3.3 基层实施:建立名师教学团队平台

要打造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名师教学团队,就必须营造相应的名师发展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依靠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的大力支持,包括配备具有差异化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具有差异化的实验基地、设立专项学科资金等,还应该讲究所选取的名师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行为,即除定期举行公开听讲与教研座谈会之外,名师与有潜力成为名师的团队成员应该充分应用学校的各种支持,传授与学习名师经验;名师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通过互联网及其存储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远程经验交流与沟通,以形成具有学习、合作、共同进步精神的团队建设文化。

3.4 绩效反馈:名师教学团队的成果检验

建立民办本科院校的名师教学团队的绩效反馈模式,基于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一方面,通过团队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学术检验。依托名师工作室形成民办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是否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否形成有影响力及创新性学术成就,使得学校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服务的实践检验。团队中的各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中是否发挥出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使得产学研成果得到转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企业中获得良好口碑。

4 结语

当前,国内外积极倡导建立名师教学团队,打造具有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教学特色的名师教学团队符合国内外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我国仍处在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蓬勃发展阶段,我们期待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这一教学重大课题,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民办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SK13LX492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以广西外国语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2013JGA260)

参考文献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3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一】

2017是实现我市教育强市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我校“保六争八”面临挑战的一年。在上级工会和学校支部、行政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围绕学校这一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会的参与监督机制,维护保障机制、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转变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我校“保六争八”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党支部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年初撰写出年度政治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改变过去学习就是读文章的做法,不断丰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市教育工会创设的“工会之声论坛”认真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并结合本校本人工作实际写书面论文,并选优秀论文2-3篇送教育局参评。

2、继续发扬纪小教师五种形象,抓好师德教育。努力开展推进师德建设的活动,一是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组织教师学习市内先进学校的先进事迹,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创先进群体,在女职工中以“巾帼示范岗”为契机,继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二是响应市局号召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组织教职工捐资帮扶特困生,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做好补差工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走访学生家庭,营造“社会关心教育,教育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规范教师言行,严格执行“五条禁令”,每学期末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等事项的重要依据,通过教育管理、舆论监督多元激励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在全体教职工中做到“三有”,即: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主人翁意识,有一个强烈的竞争氛围。

3、继续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不断增强职业竞争意识。鼓励教师自觉成才,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配合教导处开展有益于提高教师业务的各种竞赛活动,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做好教师、做名师。通过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订完善四制的改革方案,特别要制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学业务,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坚持民主管理,以法治校。

坚持每学年召开1-2次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配合行政确定每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根据代表(教职工)反映出的存在问题,集中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凡是学校的大事、规划、改革方案等都要由教代会(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形成正式文件存档。努力提高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的质量,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四制方案一经教代会(教职工大会)通过,行政必须执行,继续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每学期末由教职工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考核,与结构工资制挂钩。

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行政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制订校务公开计划,校务公开内容坚持每月一公开,特殊事情随时公开,特别是学校财务公开要做到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职能作用,做好对内外公开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排查不足,使校务公开工作做得更好。

三、充分发挥工会职能,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在教职工中实施温暖工程。继续开展“365”工程的捐资帮残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帮一活动,确定帮扶对象和帮扶金额,保证全校没有一个贫困而辍学的适龄儿童。

2、在新的形势下,在人事制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巩固送温暖机制。妥善做好转岗、落聘、内退等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教职工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结合学校实际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把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利用工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争取行政支持办“教工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增强工会的吸引力,积极参加市教育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引导教职工适应改革形势,增强心理能力和调节能力,认真工作,愉快生活。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当好行政的好参谋。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首先要注重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定期组织工会委员和工会小组长,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工会法》、《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积极选派工会干部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水平。其次要坚持例会制度和报告制度,再一个就是要重视工会信息工作,注重资料积累,规范工会台帐。

工会组织要找准位置谋发展,积极争取行政支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主动参与研究解决教职工关心的有关问题,确保工会组织从源头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五、重视女职工队伍建设,发挥她们在教育教学中主力军作用。

针对我校女职工占学校总教职工人数一半左右的情况,工会组织动员带领广大女职工积极投入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她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校“保六争八”作贡献。

积极配合行政和各职能部门开展各类提高业务素质的活动,围绕女职工的意愿,研究和思考女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继续开展“巾帼示范岗”、“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活动,提高她们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工会法》和修改后的《婚姻法》的学习,增强女教职工自我维护的意识和能力,关心她们的工作、婚姻和家庭,创造条件定期为女教职工体检,维护女教职工“四期”特殊权益,提高女教职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二】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国工会xx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为教职工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深化“教工之家”创建活动,努力创学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xxxx”重要思想的需要。学校工会要认真学习“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工会xx大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的自身优势,努力在营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学习教师礼仪规范及优秀教师的事迹,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提升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2、开展争创优秀文明办公室活动,使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岗位上出亮点,出效益,出成果。

3、搭建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通过师徒结对、新五项基本功竞赛、征文等载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二、落实校务公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教代会是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教育工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校务公开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载体。

1、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强化代表参政议政机制,对中层干部民主评议,对提案认真落实和答复,落实教代会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

2、严格按照“教代会条例”认真筹备,开好教代会,注重资料归档的积累工作。

3、深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健全公开制度,监督落实的过程,保障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做好桥梁和纽带,实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广开言路,倾听和传递教职工的呼声,切实为教工办实事。

三、落实送温暖工程,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

1、以关心人,温暖人为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广大教工提供服务,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2、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本年度着重开展快乐健康30分活动,每天7:00-7:30,4:00-4:30及双休日开放健身房,乒乓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区各项文体比赛活动,活跃身心,放飞心灵。

3、密切关心教工的健康状况,做好教师的体检工作和医疗互助保障工作。

4、加强帮困送温暖工作,为需要帮助的教工送上爱心。

四、其他

1、加强工会委员班子的学习与理论研究,探索校工会工作。

2、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提升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

3、做好工会各项小家务工作,如:教工园地,宣传橱窗,组室卫生等。

4、进一步搞活基层,增强工会小组的活力。

5、关心退休教工的生活与活动,做好退休教师的体检工作。

五、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召开八届四次教代会。

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患病教职工。

二月份学习《工会法》,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布置教工健身房。

三月份庆祝“三八”节,组织教职工旅游。

学习优秀教师事迹。

教工乒乓球预赛(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必须人人参加)。

四月份教师新一轮五项基本功比武。

教工乒乓球决赛。

五月份教师礼仪教育活动。

上交“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充分发挥教育工会作用”征文。

教工羽毛球预赛(以组为单位,人人参与)。

六月份“六一”节为学生表演节目,展现教师风采。

召开八届五次教代会。做好工会档案工作。

开展“我为教育创新献一计”活动。

七月份“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评比。

组织教职工暑期活动。

八月份基层工会档案互查。

教师师德培训。

九月份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出节目1~2个。

做好师徒结对工作。

教工羽毛球对抗赛。

十月份教育工会工作论坛,上交教育工会调研论文。

国庆节庆祝活动。

十一月份教工登山比赛。

特困教职工调查。

十二月份迎新活动。

“教工小家”及工会积极分子评比活动。

年度总结评比。

【最新基层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三】

为认真落实分局、农场工会工作要点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认真做好“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坚持“六个继续”完善“五项工程”抓好“一个建设”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提高全员素质,共建和谐企业,为完成农场“八大工程”、“十件好事”,实现农场总体奋斗目标,实现构建和谐新垦区,达到经济发展生活宽裕、营区整洁、企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模式,真正使社区增效、居民增收致富的目的,达到更好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社区和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特制定第四居民委党支部。

一、认真组织社区干部居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场的大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科普知识,贯彻落实好农场职代会精神,创新民主管理形式,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落实好民主议事制度。

二、继续推进完善平等协商签定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管理制度,落实好社区居民福利待遇和女工权益保护工作,基层工会是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保护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职责,工会应在社区与居民间做好上下协调,既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因素和创造力,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效益,又要与社区协调保证居民的正当权益,严格按劳动法规办事,确保社区增效益、居民得富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好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教育社区居民提高劳动安全防范意识,切实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保证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共建和谐农垦。

四、引导居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好多种经济、自营企业、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模式,贯彻落实好中央“三农政策”和农场质效农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新绿色品牌,达到提质增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五、抓好帮贫扶低工作帮助贫困居民找项目,求发展,积极探索共同富的道路,利用庭院经济找对适合发展的路子,和成本低见效快的项目,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发展经济的富民工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抓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致富于民。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4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新疆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调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高职院校特点,运用多角度创新民族教育途径,经过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民族团结工作复杂而具有长期性,我们还将不断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 新疆 高职院校 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创新

一、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本地区技能人才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新疆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全面了解新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状况,我们对几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绩。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疆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确实已经取得一些成绩,高职学生普遍能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意识较强。他们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同时,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较强,能接受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愿意积极去学习。

2.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不足。看见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了解到目前高职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民族团结基本知识积累不足,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民族团结重要,但是,调查显示,仅20%的大学生表示对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很了解,14.8%的大学生很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二是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少,方法固化单一。长期固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让学生对此失去了兴趣。虽然学生乐于参加新颖实际的民族团结活动,但这一类的活动却非常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他们自身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素养层次不齐,且日常工作事务繁多,无暇专心从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得这项工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或者被边缘化。

二、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创新

1.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专题化教学,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疆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边境的复杂特点及特殊形势决定了我们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教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教程》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消除因新疆近年暴恐事件造成的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消除社会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适应当地现实发展需要。

我们将《教程》的十章内容以问题为主线开展专题教学,通过:认识美丽新疆了解课程体系;新疆自古不可分割切实维护祖国统一;多民族的新疆及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新疆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多教并存的新疆及党的宗教政策;新疆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结论等六大专题,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热点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系统阐明新疆的历史,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从理论中明辨是非,驳斥民族分裂分子对新疆发展的各种歪曲和杜撰,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因为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且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使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中拓展出来,融入学生生活,就必须开展丰富多样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摸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现象,开展能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展示、民族建筑展示、民汉班级联欢会、新疆舞学习班等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各族学生之间的感情,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认同感。以我院为例,作为建筑工程类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民族建筑动漫作品展,民族建筑设计展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热情,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同职业特色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促团结,反分裂主题讲座、反对民族分裂倡议大会、民族团结道德讲堂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每学期的德育活动课堂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参与,使活动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同时,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和红色影视剧栏目,使学生在休闲的过程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平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生活。

3.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渠道。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课本上的间接知识,更需要直接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

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到民族地区开展“三下乡”和社会调研活动,如果有民族博物馆或者文物古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在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激励他们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4.开展对高职教师的专题培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富有创造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首先要重构结构合理的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组成一支老中青结构比例适当,民汉比例合理的民族团结教育队伍。

其次要强化师资培训。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70-04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年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时期,高校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始就走上了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奠定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明确了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1949年9月21日至3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等的总原则,是一部起着国家根本大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电影事业;提出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49年12月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明确指出《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同时也是当时学校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准绳。会上,马叙伦在开幕词中指出:“这种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我们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推行这种教育,而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我们的主要任务”[2]。此次会议提出,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的学习。195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研讨会,在之后发出的会议通报中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将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高校培养任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革命斗争经验武装青年”。随后,教育部组织召开一系列高校专业会议,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基本任务。在1953年召开的全国综合大学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任务是:适合国家建设需要、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忠实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掌握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3]。此次会议强调在高校里必须首先以马列主义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作为一切专门科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以马列主义武装大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二、逐步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高校成立了由进步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管理。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正式由政务院批准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首次对新中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采取校(院)长负责制”校长开始全面领导负责高校工作,在对校长五项职责的具体规定中,第三项明确要求:校长“领导全校(院)教师、学生、职员、工警的政治学习”[4]。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抽调宣传教育部门及青年团的干部充实大学领导。至1954年10月,高校的校长、教务长和主要部门基本配备了党员干部。这项举措对高校中的建党工作和教育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稳步开展。

为了加强对高校的政治领导,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政治工作制度开始建立。1952年9月2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决定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在全国高校推广普及。该报告对政治辅导处的任务、政治辅导处和辅导员的人员配置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52年10月,教育部专门作出《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实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决定,提议在高等学校建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教师队伍。1953年2月,清华大学成立政治辅导处,并于4月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获批准,在各系三年级学生党员中挑选出25名优秀党员担任第一批学生政治辅导员,我国辅导员制度由此在清华大学正式建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有几十所高校先后设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这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4年10月,发出通知,可撤消政治辅导处,保留辅导员,这一组织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高校基层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5]。由于当时的政治辅导员多由业务课教师兼任,在撤销政治辅导处之后,高校针对教师“双肩挑”的角色,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各高校普遍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学生会和教育工会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党团结教育广大大学生的助手和纽带。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28条规定:“工会、学生会等社团应团结全校(院)员工和学生,协助学校完成教学及行政计划,推动学校(院)员工和学生的政治、业务及文化学习,并增进员工和学生的生活福利。”该规程对学生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团带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学生会的职责。高校也不断吸收大学生加入共青团,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团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团员从只占学生的少数逐步发展到超过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人数。我们党领导青年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6月,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一号召成为当时在校大学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三好学生”的评选至今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

经过几年的建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一套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

三、构建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解放后最早开设政治课的是华北地区大专院校的文法学院。随后在中央和教育部的肯定下,逐步扩展到全国各高校,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原则、内容方法和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不断统一和完善,逐步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开设《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文法学院加设《政治经济学》,共三门课。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就政治课问题向华北区各高校发出指示,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看法,决定取消“政治课”这一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程。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出的《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中规定:综合型大学及财经和艺术院校自1952年起依照一、二、三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100学时、《政治经济学》100学时、《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00学时,共三门课各为一学年,工、农、医等专门学院依照第一、二年级次序分别开设前两门课程;三年制的专科学校开设课程及先后次序与专门学院相同,二年制的专科学校只修第一门课程。这一指示的,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建立。随后,教育部结合苏联经验和我国高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1956年9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作了进一步的修订,规定高校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四门政治理论课,并规定了这四门课程在各科系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此次修订还规定了课程讲授排列顺序、讲授与课堂讨论的比例和考试考查方式,另外,对于专科学校与高等学校专修科的政治理论课程也进行了详细地规定。此次修订对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作了更加详细而又具体的安排,课程学时和顺序的安排也更加灵活,《规定》中明确提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学时和顺序可作适当的调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己经初步形成,学生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这为后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高校开设的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也大体沿袭这一体系。

在这一时期里,围绕着政治理论课本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政治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就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1950年7月24日至8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并与同年10月4日就此发出《通报》和附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通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点”和“三项规定”。《通报》及其附件详细规定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针、任务、内容、方法和原则,同时要求“高等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研究指导组)以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7],以上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和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是搞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键,党和政府把培养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事来抓,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是统一的,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努力武装自己的头脑。基于此,教育部始终把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经常利用假期对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1950年、1951年、1955年教育部多次举办教学讲习班、备课会和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8]。但在当时,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一般都不高,对于此,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开始在全国范围有计划地、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培养工作。除了像中国人民大学正式举办研究生班以外,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夜大班等不脱产在职学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七年里,由于采取了这些得力的措施,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可见,当时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此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紧紧围绕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这一背景,紧抓培养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等人才的目标,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以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实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方面都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法宝。当时高校谨遵这一原则,不仅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三反”、“五反”等政治实践活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原则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客观实际,从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组织和引导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面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要开拓创新、灵活多样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其方式途径也是灵活多样的。当时,高校普遍运用组织学习、宣传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座谈会、演讲会、展览会和时事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学习国情时事与英雄事迹等。在高校普遍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坚定革命立场的丁佑君、等英雄事迹;另外,高校广大师生走向社会,运用活报剧、快板、歌唱及演说等形式,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广大师生进一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当时,灵活多样的方式途径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他们的思想行为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注重启发与引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高校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着重防止和克服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偏向和背诵公式、死记条文的灌输式教学,注重教育学生知道如何在具体条件下正确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刘子载副部长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的发言讲到:“理论与实际一致在于启发学生分析自己的思想,搜集、整理、研究各种问题,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有的放矢的以系统理论知识有重点地加以解决,使理论学习成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成为理论学习的目的”[9]。当时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根据这一指示,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建立灵活的学习组织,设立班、小组等中层与基层机构来推动与检查学习、放映情况、研究问题、传达决议[10]。这种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教师应时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结合现实问题和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它所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主要向大学生进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有结合政治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当时,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高校政治理论课和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吸收新的理论信息,增加新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解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要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发展,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6][7][9]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13-14,5-7,21.

[3] 谈松华,陈芙泉.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06-107.

[4][10] 芮鸿岩. 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7,212.

[5] 张耀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6

关键词: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对策

青年教师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关键。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发并提出“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1]后,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的探讨持续升温。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2],关键从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入手,加强民族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见,要提高我国民族院校教师队伍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培训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院校培训管理部门要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达到培训效果,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

一、调查背景及过程

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选取湖北省中南民族大学2015-2016年新进青年教师为对象,抽取了其中60名对其参加教学培训和培训的需求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最后将得到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个体需求,分析教学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以求提出相关对策,完善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工作。

二、调査对象的职业特征

(1)学历情况。被调査教师的最后学历1.67%为本科,18.33%为硕士研究生,而博士生比例很高,占80%。因此,青年教师提升学历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小。(2)职称分布。调査对象中,助教占16.7%,讲师占83.3%,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没有。可见,青年教师的职称以讲师居多,晋升空间大。(3)学缘结构。70%教师的最后学历在本省高校获得,学术上“近亲繁殖”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大多青年教师需要“走出去”,到省外甚至国外进行学习交流。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需求上,教师们着重于培训内容、形式、渠道及组织管理几大方面。其中,对培训内容的重视度占了整个培训需求的56%;其次是形式要求,占21%;培训渠道和组织管理的偏好与建议,分别占12%和11%。说明在教学培训工作中,内容是重中之重,但当前培训内容无法满足大多教师的个体需求,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形式也成了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分析如下:(1)培训内容需求:接受访谈的大多数教师反映目前的培训内容过多集中在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上。数据显示,教师在内容上希望集中在实践性、教学技能、备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93%的青年教师期盼能增加实践性培训:想得到相关教学技能如课程引入、提高学生积极性等问题帮助的教师占67%;26%的老师希望得到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及课程教学改革等培训;此外还有17%左右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方式上存在困难;而仅有3位老师提出可进行民族理论及文化知识的普及,方便老师与少数民族学生课上互动。以上可看出:目前培训内容单一、离实,重理论轻实践,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普及,忽视了青年教师在课程安排、教育技术学等实践上的个人诉求;同时,青年教师对教学对象———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背景以及民族教育和文化相关知识的重视意识也很薄弱,有待提高。(2)培训形式需求:多数教师期望能基于具体问题来开展培训,约占被调查者的34%,建议根据共有的问题进行专项、专题培训;30%的教师希望能组建跨学科及兴趣小组;27%的教师建议采取分学科、分学院的形式来培训,因为文理科有别,教学侧重点不同;学院间少数民族学生的组成比例也不一,比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众多,青年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民族知识储备。当前培训方式单一、枯燥,现有的培训模式中,面授的使用频率最高,基本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填鸭式灌输,一讲到底,缺乏吸引力。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3],搞培训一刀切,忽视教师能力水平与性格习惯的差异,个体能动性受到了限制,挫伤其积极性。并且,学院的学生民族成分构成比重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就不同。根据学科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才能更有针对性。(3)培训渠道偏好:有16.7%的教师想参加网络培训,愿学校提供一些优质的网上课程可供学习;15%的教师想走进学校一线课堂去现场观摩;约13.3%的希望学校搭建常态化的咨询平台,以便平时咨询教学问题;6.7%的教师建议建立教学名师信息的获取渠道,多请国内外教学名师,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著名学者来进行讲座或专题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来源渠道单一,基本由教育主管机关或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整齐划一地进行培训,且培训者多来源于本校,此形式经济、节省资源。但存在理念或相关教学方法的滞后与闭塞问题,有理论落后于最新教学实践之嫌。完善来源渠道或者“走出去”,才能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4)组织与管理建议:35%的教师希望减少培训的次数及时长。有老师反映对理论性培训的长时间讲解容易使其疲倦,效率低下;次数的过多外加分散,有时会占用教师的教学科研甚至是休息时间,因此8.33%的青年教师建议可固定培训频次;还有6.6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前分发讲义,提前了解内容,达到培训效果。当前管理部门缺乏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也成为阻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的因素之一。多数老师反映肩负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时间紧张,所以老师们倾向于目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单纯的分散培训不受欢迎。此外,青年教师也主张培训时管理部门加大考勤力度,严格管理。

四、提升对策

(一)基于实际需求,增加民族理论和文化知识,提高针对性

可降低“放之四海皆行之有效”的具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性知识培训比例;“实践性学识(practicalwisdom)是教师专业属性的基础”[4],应将实践性方法纳入培训设计内容里,增加切合青年教师实际需求的项目,以教师在实践中能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能为出发点,而不是“纸上谈兵”。文化与教育背景下,要达到各民族文化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校园和谐文化氛围,就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知识的积累。民族院校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非少数民族出身,也非民族院校毕业生,缺乏民族教育理论和文化相关知识。因此,民族院校的教师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还要加强其民族理论与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尊重与接纳态度,以便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情感上获得认同感,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培训方式,明确相关侧重点,增强实效性

曾有人这样描述我国的教师培训:“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5]。此描述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存的古板、单一的培训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实的问题源于实际教学,应一改“一讲到底”的讲座模式,“以人为本”、以教师为导向,充分利用工作坊和圆桌形式,创建轻松、和谐的培训环境与情境,开展集体讨论、教学展示与观摩、实地考察和现场试讲法等方式,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以在现实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尝试与创新。另外,可将理工科和文科分开,有侧重点地进行小组研讨;对学生民族成分多的院系任课青年教师,可额外增加民族教育理论、民族风俗特色等方面的沟通座谈及PPT与视频演示,使其在授课时,更好地与民族相关知识相结合,提高课堂活跃度与参与度。

(三)拓宽来源渠道,建立网络与平台,资源丰富化

我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包括“国培计划”、省、市县级以及校级培训,各层级培训的渠道和资源相对单一。高校管理部门应借鉴美国和加拿大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培训渠道,不断地开发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首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培训网络,鼓励教师“走出去”,走进名师的一线课堂,参与区域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间的互访活动,增进学术交流,也可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与校园文化;其次,搭建远程培训平台,采用现代远程教学培训、微格培训等方便、直观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地点限制。提供教师BBS讨论区,更好地促进少数与非少数民族老师间的及时交流和了解;开展省际、区域院校间的“名师行”活动,积极推进高校以及民族院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将名师和专家的优质课、专题讲座制成光盘、教学视频等,上传到建立的民族院校教师教学网络平台,实现精品课程的开放、共享。

(四)做好培训规划,完善组织与管理,质量优质化

高校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培训前,应制定一套有阶段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完整培训方案,而不是零散、无组织的蜻蜓点水式。首先,培训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完成的前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发展目标,并将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与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明确培训的长期及近期目标,着力探索适合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高针对性及前瞻性。其次,培训前通过问卷与访谈,多方了解教师的切实需要,按需培训;合理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及频率,解决“工学”矛盾;可适当将参加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计入工作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加强培训的考核管理,建立教师与培训负责部门的长期互动机制。民族院校相关负责部门要参照教师诉求,制定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保证质量。研究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培训。建立教师与培训中心的长期互动机制,培训前发讲义、培训后收集意见与心得,并后续跟踪,定期举行教学咨询活动,一方面使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科研或职业发展中有问题时可及时与培训中心沟通、求助,或者重新参加培训;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教师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促进其自我评价、长期发展。民族院校青年教师面对的教学群体特殊,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相对更多,因此,结合教师的个体需求和院校特殊性来开展培训,才能改善效果,满足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促进民族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与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

[3]陈久青,高桂林.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55-58.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政校合作;新农村;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86-03

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2006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有1091所,当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总招生人数和总毕业人数的50%。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2006年教育部开展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活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该校的6个民政类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为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改、教学管理、行业合作、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德市石门县政府签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议,拉开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新农村视野中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序幕。

一、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服务新农村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是院系领导、民政管理专业教师、民政行业专家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下来的改革方案,具有以下意义:

(一)践行生活教育理论,贯彻高职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对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其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以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量具有实用技能的高级劳动者。这是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院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属“教”姓“职”。一方面它属于高等教育大类,应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不少差别。为了突显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训这一特色,我院决定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新突破。这是贯彻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学院示范性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农村,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实需要

总理勉励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温总理反复强调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所以无论是当代大学生求学成才,广大教师实施教学,都必须立足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让广大学生们学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我院是一所由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职院校,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理应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理应深入农村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农民意愿,进行农村问题的探索,多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况且湖南是农业大省,石门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县,民政工作基础较好,也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值得我院师生去学习和调研。因此,“服务石门新农村建设,创新高职课程教学”不仅是学院主动服务“三农”,发挥国家示范性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次良好机会,也是广大师生了解新农村的一个良好机会。

(三)强化职业道德,培养民政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我院民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我国社会急需的、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民政实务技能的基层民政工作者、基层社会福利服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很难通过理论灌输形成,因此,我院决定把民政管理专业二年级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从学院教室搬到石门县农村;让广大学生在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在为当地村民,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具体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来铸就学生“以民为本、以情为民、以苦为荣、以助为乐、以实为上”的民政职业道德 ;通过主动跟村民及其他服务对象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具体服务方案,组织实施具体服务,从而提高学生为民服务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

二、新农村视野中创新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院在服务新农村中,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实行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理性选择。其主要理论依据有:

(一)学习的基本方式

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认知学习主要是发展人的思维,即人的理智,它以概括和推理为基础;而体验重在培养人的精神,它以感觉和经验为基础。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但侧重体验学习。实施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不仅通过实践学会某种工作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且每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对于现实职业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知识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差,实际工作技能不扎实,职业意识差,对职业喜爱程度低。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建构主义最早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学生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布朗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民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形成新一轮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情感心理学和情感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情感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通融为一体的。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态度和信念。情感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学习必须情意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根植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作用。因此,卓有成效的学习必须以学生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适应,同他们自身的体验发生联系。

(四)后现代化知识论观点

后现代知识论强调知识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动态建构。他认为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并且是受权力关系机制制约的结果,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解释或理解,是一种假设。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或问题,由于自身经验背景和理解方式不同会有各自的观点。后现代知识论还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缄默知识是一种“不清晰的知识” (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不能公开传递,具有很强的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领悟。

况且,国际较成功的三种典型职教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ampentencey-Based-Education)“CBE”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 Skill)“MES”模式,虽然人才培养途径各有差异,但其核心是重视人才能力的分析和培养,重视按职业分类和能力类型构建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或模拟职业情景中的实训实践。

三、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的实施

(一)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创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学习

民政管理专业将《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设与管理》、《社会救助》、《现代家政》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搬到石门,教学环境从学院教室、校内仿真实训室搬到石门县南峰村。师生主动了解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根据村民需求和专业课程为村民开展电脑技能、家庭技艺、亲子教育培训,为村里留守儿童、救助对象、老人等特殊对象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服务,为学龄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捐建南峰村爱心书屋,协助南峰村成立经济发展协会,参与南峰村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和乡风民情建设等来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同时,师生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农村服务明白农村民政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等岗位群需要什么,然后学生就需要学习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学就教什么,使教学走出从前“要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怪圈,教学真正是基于工作的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是基于“学”的“教”,是基于“互动”的“传授”

根据南峰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民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分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乡村民主自治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风民情建设”五个小组。每个专题小组师生在开展专题服务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师生就坐下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个困难,必要时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和村民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同时,教学活动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行动,甚至是师生、村民、行业专家间的联合行动,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这样,使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范畴扩展为教学方法和协调方法两大领域。

3.创新教学形式:采取能力分组、协作开放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

民政管理专业师生们来到农村、到各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教学,打破原来整班上课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当地新农村建设的5个专题之一,每个专题小组师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专题服务,教学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下组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石门县南峰村村民、南峰村村民委员会及指导其工作的石门县民政局、学校、社会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局的专家都是我们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服务新农村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快速整合了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并提供综合锻炼师生素质和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迅速明白在新农村建设中专题工作的具体内容、基层负责专题工作者的具体任务,大大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的综合素质和核心技能。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实践技能也成长很快。

(二)新农村视野中创新教学的合作形式

在参与新农村中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是政府和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晶。其合作形式多样,主要有四种:

1.村民点菜,学生送餐

所谓“村民点菜、学生送餐”,是指我们师生在石门县南峰村实行现场教学之前就与当地村民进行了联系,了解到村民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征询当地村民意见后,再组建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团队,选派和专业服务相关的教师和专家作指导,使课程教学改革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同时开展并实现双赢。

2.走出去:把课堂搬到农村

“纸上得来终究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模拟实训与现场服务毕竟不是一回事,有时费尽心机学生还一知半解……于是学院在石门县南峰村设立了教学基地,部分专业课程采取现场教学,实现教学改革新突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把课程教学搬到石门县各社会服务机构上,通过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让师生学到许多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解决了许多书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从07年4月至今民政管理专业有近100学生在当地进行暑期专项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为村民和当地民政局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2名青年教师一直在石门县民政局挂职副局长,指导当地新农村建设,先后有20多名专业教师投身于石门县新农村建设。

3.走进农村:为农民兄弟送项目

如何让高职教育教学更好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如何让科研工作更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如何让高职示范性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到石门县民政局挂职工作后,我院教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一年多来我们把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工作与搞好农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推动了教育教学创新、科研转型,在提升教学、科研实用性中推动了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民政管理专业教师主动将课程教学基地建在石门县农村,主动将部级、市级和院级课题《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机制研究》等的研究放在石门县农村,并将教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石门县新农村,促进了当地的儿童工作、社会救助工作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很好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4.请进来:聘请农民专家或行业专家

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根据了石门农村工作需求和专业教学需求我们聘请了20多位行业专家做指导。就这次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就聘请了石门县民政局长、石门县社会救助局长、夹山镇社会福利院院长、中渡社区主任、南峰村支书等5位专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服务和课程实践教学,让广大师生很直观懂得每项服务应怎样开展?为什么要这样开展?

四、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德市石门县政府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多来,实现了双赢效果。学院在常德市政府和石门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现了教师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示范,真正发挥了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人才培养的示范、创特色品牌的示范”,实现了国家教育部建设高职示范性院校的目标。同时通过深入农村现场教学,师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农村和基层民政工作,熟悉农业和农民,知“农民之冷暖”、“农村民政工作者之甘苦”,识“农民之艰难”,“农村民政工作者责任之重大”,扩大了视野、增长了阅历,增强了实践经验和民政工作技能,让他们终身受益。更可喜的是通过共建,学院搭建了与政府长期合作的教学平台,使学院师生随时可以挂职当地县、村、社区各服务机构,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县所有与民政工作紧密相关的服务机构成为学院重要的教学基地。常德市石门县政府整合了学院资源,将石门县南峰村由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升格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正申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门县农村社会工作也走在全国最前列,荣幸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社会工作教育试点单位,开始了农村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探索。更可贵的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深入农村,通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生动活泼的讲座培训、多姿多彩的助人活动、建立南峰村爱心书屋等途径,为村民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助力新型农民培养,让村民自己“内生”改变的动力,激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推动新农村建设。

综上,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是有效途径。如果更多的高职院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和方法,让知识分子以有效的机制介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那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将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将会更快地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 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03)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8

一、以学育人、强本固基,不断凝聚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

1、不断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学习组织、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定性与定量、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变“软”要求为“硬管理”,狠抓落实,力求实效。确保师生员工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体会、有交流。学校坚持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力求真学、真懂,从而促进真用、真干。联系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打造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进一步依托学校基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级理论学习等多层次学习体系,做到党组织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学生班级理论学习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促使师生员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2、扎实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年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在课程地位上,学校每学期下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文件,将形势政策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中,大大提高了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上,党委根据上级精神和学校要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定了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贯彻程度,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全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通过实施课程管理、全员教育,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学生头脑。课外,学校从新生入学着手,在入学教育、生活教育、毕业教育中综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二、文化引领、深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校文明创建的整体水平

     1、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一直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校园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学校专门拨出经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理念的凝练和宣传教育程度,努力培育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理念、新思想、新环境。 

2、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在十分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团体。由于共同的志向、爱好和兴趣,使性格迥异、专业不同的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校先后组建了秋枫文学社、和谐之音舞蹈协会、书画协会等一些社团,制定了协会章程及相关制度,请校内外老师上课,各社团利用双休日及文体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学社每学期出版1期《耕耘》刊,书画协会举办了大型书画比赛及展览;足球协会组织了全校性足球比赛,并经常与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舞蹈协会举办了欢送毕业生等各类文艺演出。每年吸引近百名青年学生参加活动。社团活动把校园中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集体意识和向心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促进学生成材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3、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在校园活动 

一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和宣传,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学校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校园内张贴感动人物画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并组织师生观看了全国 “十大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和“焦裕禄”先进事迹光盘,师生们从新时期道德模范身上受益匪浅。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参加省上州上的教学大赛并获得了骄人的佳绩,为我校赢得了社会上更好地名誉;学校大力弘扬教师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优良师德风范,积极推进以师德教育为核心教师队伍建设。 

4. 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了宣传阵地的管理,切实抓好环境宣传。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栏、板报、手抄报和“校园”主干道环境宣传的管理体制,实行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宣传栏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和重大节庆日主动做好环境宣传,每月更换内容。联

系实际开展宣传,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导到谋求学校发展上来,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上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

三、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1.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教育活动,每个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对照中央的“八项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的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并进行了交流。 

2、党支部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对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写心得体会,同时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新《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走在教师的前面,起到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习和宣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学习讨论了中央的“八项规定”,全校教师认真学习、讨论,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四、尽职履责、练好内功,巩固提高学校文明创建的优秀成果

    1、深化对思想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为加强对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探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在课堂内外不断组织师生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师生政治思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一年来,学校组织和培训学校各处室文明专干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好、责任意识强、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精”的专兼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努力。

五、加强学生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常规化、规范化 

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为重点,经常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交通、参加大型活动时的安全教育。 

1、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科学用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利用网络、黑板报、横幅和标语等工具进行宣传;举行主题班会, 座谈会、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2、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安全演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每年举行至少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 

3、定期重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季节的变化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的重点检查,如“夏季防溺水,防止学生交通死亡、防止学生拥挤踩踏和冬季消防等工作。在重点检查的同时,学校还定期对院内的安全设施进行摸底排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学校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六、切实抓好学校行风建设 

1、统一思想统,提高认识。我校的行风建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行风建设工作的相关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正确履行职责为核心,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民主评议为载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评促纠,以评促进,扎实推进我校行风建设。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障行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保证行风建设工作有坚实的领导核心和运行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从而确保行风建设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做到行风建设,依法治校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推进行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是推进行风建设工作的基本力量,教职工师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行风建设工作的进程。为此,近年来,我校制定了行风建设工作学习计划及实施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等,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能严格执行师德规范,为人师表,为全力推进学校行风建设工作和依法治校奠定了良好基础,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  

5、服务学生,规范行为。在行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理念。切实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零收费制度;严格按规定征订学习用书,没有任何形式的向学生推销非法教辅资料的行为;没有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没有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的现象发生;没有索要学生及家长财务的事情发生;老师们能认真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一年来,我校宣传思想工作顺利推进,成效良好,师生员工的文明意识提高了,文明素养提升了,对学校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了,文明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学校安全在得到了加强,没有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加大治理乱收费等工作力度,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就实际工作与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来看,我校宣传思想工作创建还需要继续努力,在学生培养、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加强行风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和突破的空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校精神宣传思想工作大发展,提升全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合作市中学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9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校党委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在自治区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关心指导下,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和“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及“正风肃纪聚合力,攻坚克难解难题”实践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实践,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我校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我院9月初也全面铺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充分听取和征求全院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建议意见的基础上,我院领导班子对自身进行了认真分析检查,统一了班子意见,提高了大家的认识,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提高情况

刚开始,领导班子认为作风建设是软的、较虚的,对工作的影响作用不是很大,只要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地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事情,解决好工作中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期望。但通过组织和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深刻剖析之后,学院领导班子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解决“四风”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四风”的危害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第一,充分认识到这次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六病”问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二,深刻认识到“四风”是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腐蚀党组织肌体、颓废党组织意志、蚕食党组织战斗力的顽疾、公毒,其要害首先是使党组织脱离群众、丧失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根基,瓦解我们党92年来用生命和鲜血凝炼起来的政治堡垒;其次是使人民群众对党违心敷衍,离心离德,如此放任下去,必将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依,鱼水之情,威胁党的先锋队作用和执政地位。

第三,清醒意识到“四风”问题不仅仅是个现象或形象问题,党群或干群关系问题,它已演化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响强烈的风向标。

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多方面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学院领导班子反复查找、深入查找,认真梳理了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形式主义方面

1.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政治理论学习有时流于形式。虽然建立了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但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

2.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口头提得多,落到实处的少。有时精神懈怠,工作激情明显下降,工作思路不宽不新,工作举措不实不力,工作亮点不多不特,存在怕乱求稳、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思想,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进取精神。有时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靠老经验办新事情,在思考、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运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不高,只局限于做好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行了,缺乏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3.执行力度不严,推进措施不力。班子成员工作忙闲不均,相互配合不够,有时相互推诿,出现中梗阻,存在工作部署多,督促检查少,致使不少工作有布置无动作,有要求无效果。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职责、议事流程等制度,但执行制度的意识不强,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对学院里的精神文明、廉政、文化建设抓得不够,只局限于开展几次活动,活动载体与创建结合不紧密,缺少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规划。

(二)官僚主义方面

1.院务公开不够,民主协商、科学决策不高。院务公开程度不够,有时学院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或一些重大文件的出台,没有经过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充分酝酿和讨论,没有按规定走完程序就匆匆拍板决定。

2.深入教学、学生一线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教学一线、学生宿舍调查了解情况、解决教师学生具体困难和问题的情况少,习惯于在办公室想事做事,习惯于常规式、本本式地工作,不能善解教师、学生诉求;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重点工作研究多,对师生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关心少。

3.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有特殊困难教师和退休教师不够。青年教师个人职业规划、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职称评定、个人问题、经济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退休职工存在住房条件差、孤寡孤独、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班子在深入理解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有特殊困难教师和退休教师方面力度不够,在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方面思想工作未能及时深入到位。

(三)享乐主义方面

1.存在畏难情绪。在预科教育学院工作,到西校区上班,新校区设施不完善;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来自60个老少边山穷县(市、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贫困面非常大,每天面对的都是难事、琐事、操心的事。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畏难情绪有时在班子成员中或多或少的存在。

2.创新不够,实招、硬招不多。在提高干部教师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往往办法不多,在实施教育教学课堂竞赛和成果奖励方面力度不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比较保守,缺乏一种坐下来、沉下去、静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精神。只求平稳、不求创新突破。

(四)奢靡之风方面

1.对八项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认为在预科教育学院工作风险系数低,没有什么机会行奢靡之事。自律观念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格不够朴素,作风不够勤俭的问题。

2.要面子、讲排场。有时对外学习交流被动接受了对方安排的往返迎送和超标准接待,有时碍于情面被动接受过同行或学生家长送来的一些土特产。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反省剖析,领导班子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面对艰巨繁重的民族预科教育工作任务,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和扶持力量明显不足。从主观上看,学院班子成员在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差距和问题。

(一)理论学习抓得不紧、世界观改造有时放松。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够自觉。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以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有时出现认识模糊的现象。认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对象都是困难群体,没有讲享受的条件,不需要对“三观”进行再深入改造,有时对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领悟不够、坚守不力,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接受了低俗的物质享受。

(二)宗旨意识淡化、服务群众不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对学校负责与对师生员工负责的关系,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还不够广泛深入,对师生员工负责的意识淡薄了一些,思想深处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认识不是很清晰。有时在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风气滋长的大环境影响下,产生了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随波逐流、思想滑坡,出现讲享受、讲待遇和讲面子、讲排场的现象。不能时时处处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务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的实招、硬招不多,效果也还不够明显。

(三)民主集中制执行不严,决策水平不高。

学院班子对上级有关各项政治纪律是严肃认真执行的,但有时图一时轻松,简单开会发个文套个文头转发一下,对纪律和决策的落实情况缺乏比较硬的督促检查;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该执行的纪律坚持不够,有的该落实的决策执行不力,有时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没有同不良风气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导致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严格地执行。在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民主协商程度不够,存在一言堂现象,导致决策水平不高。

(四)制度建设不完善。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教研室制度、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制度、党政联席议事制度、院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评奖评优制度等机制制度都需要建立和完善。已有制度中,有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的存在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有的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师生认可的制度,又存在执行落实和检查评估不到位的问题。制度不完善、落实执行不力,也会导致脱离群众、作风不良。

四、今后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针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认真剖析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无论是学风问题还是工作作风问题,无论是自身要求放松还是廉洁自律意识标准不够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三观”出现偏差、群众观念有所淡化所致。为此,领导班子经过集体研究讨论,提出如下具体整改措施,以确保党的民族教育教学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全院各项工作的明显提升上。

(一)规范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一是建立健全学院中心组、党支部、教工党员学习制度,完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习规定,学院中心组集体学习每月至少1次,各党支部集中学习每月至少1次,各教研室组织业务学习每月至少1次,定期召开集中学习交流会,定期检查各方有关学习情况。三是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深化班子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集体领导观念,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增强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决策前慎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二是注重增进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预科教育学院党政联席议事制度,进一步转变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能作为”的“四特精神”,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民族大学添砖加瓦。

(三)坚决执行院务公开制度。

从今年起,全面执行院务公开制度,凡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和重要文件的出台,均须广泛征求全院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坚持每年年底对全院师生公布学院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面对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坚持不断健全教学奖励、科研评比和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推进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建设水平。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定期调查研究和联系教研室制度,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室建设、学生管理体制等工作的专题调研每学期至少2次,每次调研中都要分别召开一次全体教研室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写出有分析研究深度、有操作可行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

(五)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和扶持,民族预科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一轮机遇与挑战。针对预科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敢于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教改深化工程、学风强化工程、文化提升工程、成长引导工程等五个工程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各招生学校输送优秀的预科生,为广西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民族预科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结合民族教育的要求和预科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和教育工作,打造出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七)细化量化奋斗目标,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学院拥有60年的办学经验,从最初干部文化班,到如今的预科教育学院,从单一学校办学到全区大集中办学,再到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建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能有任何的思想松懈,仍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要紧紧围绕“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这个总体奋斗目标来细化和量化各项工作,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实现我院办学层次和招生范围的新突破,保障学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0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校党委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在自治区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关心指导下,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和“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及“正风肃纪聚合力,攻坚克难解难题”实践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实践,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我校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我院9月初也全面铺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充分听取和征求全院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建议意见的基础上,我院领导班子对自身进行了认真分析检查,统一了班子意见,提高了大家的认识,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提高情况

刚开始,领导班子认为作风建设是软的、较虚的,对工作的影响作用不是很大,只要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地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事情,解决好工作中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期望。但通过组织和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深刻剖析之后,学院领导班子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解决“四风”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四风”的危害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第一,充分认识到这次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六病”问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二,深刻认识到“四风”是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腐蚀党组织肌体、颓废党组织意志、蚕食党组织战斗力的顽疾、公毒,其要害首先是使党组织脱离群众、丧失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根基,瓦解我们党92年来用生命和鲜血凝炼起来的政治堡垒;其次是使人民群众对党违心敷衍,离心离德,如此放任下去,必将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依,鱼水之情,威胁党的先锋队作用和执政地位。

第三,清醒意识到“四风”问题不仅仅是个现象或形象问题,党群或干群关系问题,它已演化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响强烈的风向标。

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多方面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学院领导班子反复查找、深入查找,认真梳理了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形式主义方面

1.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政治理论学习有时流于形式。虽然建立了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但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

2.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口头提得多,落到实处的少。有时精神懈怠,工作激情明显下降,工作思路不宽不新,工作举措不实不力,工作亮点不多不特,存在怕乱求稳、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思想,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进取精神。有时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靠老经验办新事情,在思考、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运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不高,只局限于做好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行了,缺乏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3.执行力度不严,推进措施不力。班子成员工作忙闲不均,相互配合不够,有时相互推诿,出现中梗阻,存在工作部署多,督促检查少,致使不少工作有布置无动作,有要求无效果。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职责、议事流程等制度,但执行制度的意识不强,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对学院里的精神文明、廉政、文化建设抓得不够,只局限于开展几次活动,活动载体与创建结合不紧密,缺少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规划。

(二)官僚主义方面

1.院务公开不够,民主协商、科学决策不高。院务公开程度不够,有时学院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或一些重大文件的出台,没有经过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充分酝酿和讨论,没有按规定走完程序就匆匆拍板决定。

2.深入教学、学生一线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教学一线、学生宿舍调查了解情况、解决教师学生具体困难和问题的情况少,习惯于在办公室想事做事,习惯于常规式、本本式地工作,不能善解教师、学生诉求;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重点工作研究多,对师生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关心少。

3.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有特殊困难教师和退休教师不够。青年教师个人职业规划、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职称评定、个人问题、经济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退休职工存在住房条件差、孤寡孤独、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班子在深入理解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有特殊困难教师和退休教师方面力度不够,在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方面思想工作未能及时深入到位。

(三)享乐主义方面

1.存在畏难情绪。在预科教育学院工作,到西校区上班,新校区设施不完善;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来自60个老少边山穷县(市、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贫困面非常大,每天面对的都是难事、琐事、操心的事。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畏难情绪有时在班子成员中或多或少的存在。

2.创新不够,实招、硬招不多。在提高干部教师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往往办法不多,在实施教育教学课堂竞赛和成果奖励方面力度不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比较保守,缺乏一种坐下来、沉下去、静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精神。只求平稳、不求创新突破。

(四)奢靡之风方面

1.对八项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认为在预科教育学院工作风险系数低,没有什么机会行奢靡之事。自律观念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格不够朴素,作风不够勤俭的问题。

2.要面子、讲排场。有时对外学习交流被动接受了对方安排的往返迎送和超标准接待,有时碍于情面被动接受过同行或学生家长送来的一些土特产。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反省剖析,领导班子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面对艰巨繁重的民族预科教育工作任务,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和扶持力量明显不足。从主观上看,学院班子成员在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差距和问题。

(一)理论学习抓得不紧、世界观改造有时放松。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够自觉。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以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有时出现认识模糊的现象。认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对象都是困难群体,没有讲享受的条件,不需要对“三观”进行再深入改造,有时对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领悟不够、坚守不力,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接受了低俗的物质享受。

(二)宗旨意识淡化、服务群众不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对学校负责与对师生员工负责的关系,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还不够广泛深入,对师生员工负责的意识淡薄了一些,思想深处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认识不是很清晰。有时在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风气滋长的大环境影响下,产生了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随波逐流、思想滑坡,出现讲享受、讲待遇和讲面子、讲排场的现象。不能时时处处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务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的实招、硬招不多,效果也还不够明显。

(三)民主集中制执行不严,决策水平不高。

学院班子对上级有关各项政治纪律是严肃认真执行的,但有时图一时轻松,简单开会发个文套个文头转发一下,对纪律和决策的落实情况缺乏比较硬的督促检查;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该执行的纪律坚持不够,有的该落实的决策执行不力,有时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没有同不良风气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导致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严格地执行。在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民主协商程度不够,存在一言堂现象,导致决策水平不高。

(四)制度建设不完善。

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教研室制度、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制度、党政联席议事制度、院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评奖评优制度等机制制度都需要建立和完善。已有制度中,有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的存在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有的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师生认可的制度,又存在执行落实和检查评估不到位的问题。制度不完善、落实执行不力,也会导致脱离群众、作风不良。

四、今后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针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认真剖析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无论是学风问题还是工作作风问题,无论是自身要求放松还是廉洁自律意识标准不够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三观”出现偏差、群众观念有所淡化所致。为此,领导班子经过集体研究讨论,提出如下具体整改措施,以确保党的民族教育教学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全院各项工作的明显提升上。

(一)规范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一是建立健全学院中心组、党支部、教工党员学习制度,完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习规定,学院中心组集体学习每月至少1次,各党支部集中学习每月至少1次,各教研室组织业务学习每月至少1次,定期召开集中学习交流会,定期检查各方有关学习情况。三是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深化班子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集体领导观念,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增强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决策前慎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二是注重增进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预科教育学院党政联席议事制度,进一步转变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能作为”的“四特精神”,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民族大学添砖加瓦。

(三)坚决执行院务公开制度。

从今年起,全面执行院务公开制度,凡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和重要文件的出台,均须广泛征求全院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坚持每年年底对全院师生公布学院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面对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坚持不断健全教学奖励、科研评比和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推进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建设水平。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定期调查研究和联系教研室制度,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室建设、学生管理体制等工作的专题调研每学期至少2次,每次调研中都要分别召开一次全体教研室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写出有分析研究深度、有操作可行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

(五)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和扶持,民族预科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一轮机遇与挑战。针对预科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敢于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教改深化工程、学风强化工程、文化提升工程、成长引导工程等五个工程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各招生学校输送优秀的预科生,为广西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民族预科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结合民族教育的要求和预科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和教育工作,打造出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七)细化量化奋斗目标,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学院拥有60年的办学经验,从最初干部文化班,到如今的预科教育学院,从单一学校办学到全区大集中办学,再到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建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能有任何的思想松懈,仍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要紧紧围绕“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这个总体奋斗目标来细化和量化各项工作,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实现我院办学层次和招生范围的新突破,保障学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