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医学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医学含义

篇1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学术自由;人文主义;

一、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广义上,大学是指所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狭义上,大学是指在专科学校、学院之后的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机构。[1]“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化概念,是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属性特征:

第一,学术自由的属性特征。学术自由的内涵则主要是指自由探索知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完满和个性发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将这一精神理念被带入并践行于早期的大学学术生活中,它是中世纪早期大学区别于其他社团性组织的一种外在的“标示性”文化,同时也是“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的知识分子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性”。[1]从大学的起源上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于自发组织起来的“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所属”,可以自由的云游讲学,而且形成了一种自由探索高深知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性,并维护和坚守这一“社团性行会组织”的独立和自治,不愿受学术范围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或约束;求学者没有现代意义上学籍的限定性,可以依据自己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云游求学,以发展完整人格、获得广博学识与独立思考精神。这些“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探究和学习“高深学问”中的“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术自由”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性,不仅蔚然成风,而且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文化标示”。所以,从大学的起源上讲,“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表征着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中的知识分子或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原生性的、“自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性,体现着中世纪早期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日常状态、方式、态度、价值及精神风尚。

第二,人文主义的属性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主张,但其大学教育几乎都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一,既倡导学者个体对“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同时又关注对学习者个体独立思考个性的养成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其二,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不仅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探究所有“高深学问”的基础,而且以人文学科来陶冶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虽然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这种人文主义取向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但在关注个人理智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个人独立个性的完善等方面,已明显表征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

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品性不仅是以“自在”的文化形态渗透于近代大学人的大学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以“自觉”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大学人的生活文化中。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把科学研究带入到近代大学的同时也把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于柏林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洪堡看来,“唯有在研究活动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运用理性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疑惑和承担责任,才能够发现真理,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洪堡的这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广泛地被各国大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大学人大学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以此来“形成对个体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如自由、公正、理智、温和以及睿智等等”。[3]因此,大学自由教育的思想观念,不仅以一种教育哲学的力量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以大学人的群体意向渗透到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念中。

二、大学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外在的“形”,而大学文化是内在的“魂”。作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的文化精神,它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学生的品性性格培养。

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创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而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所营造的大学的“精神场域”的重要组成,[4]所以,大学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传统”精神理念以及所表征出的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讲不仅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必需。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而且也体现着或践行某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所以,从“精神”之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一层面上讲,“精神”不仅仅从生命存在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精力或活力充沛,也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处于自觉的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精神”表征着每一个人对其据以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信奉,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理想追求和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生活价值的选择以及生活所持的态度、日常行为规则的遵循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品性,因此,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的精神品性之于每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性所表征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这一“精神品性”的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上,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具有这种精神品性的人,又被誉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应具有何种“精神”,或者说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性”,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精神 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应是学校营造和创建大学精神文化来“引领”的职责及方法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体现。价值观念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从“价值”之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定向等方面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价值主体对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价值主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价值观念的标准和依据:一是价值主体的信念、期望、理想追求,即合目的性;二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中的“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实现的事实和引领;三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外的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对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82,99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34

[3]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16

篇2

【关键词】现代管理艺术 哲学思想 改善措施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发展的核心逐渐由产品(包括服务)质量的竞争转向企业组织模式的竞争。企业的组织模式的网络结点便是各级管理人员,一般认为,管理网络的构建有三个相辅相成的模块,即管理观、管理方法论和管理行为规范。管理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对象―人,更是具有复杂多变的性质,而管理的最终目标也非一成不变,以上种种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多样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对管理艺术的高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认知和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高效实现既定目标。

现代管理艺术的发展

现代管理是管理者对其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其中的“组织资源”偏指于人力资源,简而言之,现代管理即为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管理。

现代管理的艺术化发展趋势。现代管理学著作中将管理的艺术提升到指导性高度,不少学者指出管理的发展将趋于艺术化。艺术是一种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文化现象,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而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管理趋于艺术化,从起点角度来看,统一了管理者强调的组织文化,从思想上集中了被管理者的注意力,使其发挥自己潜能;从手段角度来看,管理方法综合地融进了各种科学方式,改进了单一低效的激励模式和采纳了科学理性的考核方式;从结果角度来看,管理进程中平添了美感,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发展和需求,易于为被管理者所欣然接受。

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指管理者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及时、准确而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框架构建角度而言,管理艺术主要涵括激励模式和考核方式两大模块。由公式:管理=f(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可知,管理活动并不是唯心主义的念想,而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这三大要素所共同决定的,故而不存在一种“最完美”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便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的实质。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即为现代管理的艺术性。对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遵循管理者正确的指引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以循环地促进管理过程臻于完善,即为现代管理的艺术性。从环境角度而言,努力营造出使被管理者感到舒适、活力并能促其激发自身工作动力的环境,即为现代管理的艺术性。

现代管理艺术与哲学

现代管理以自然科学、实证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新兴科学,如系统工程、跨学科构建知识体系)为基础,而哲学是科学的指导性学科。要想整合运用各种科学,在现代管理进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统筹思想的综合性管理,管理者就必须树立起科学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依此逐渐确立起组织内部的管理观、管理方法论和管理行为规范。有了这三个模块的彼此作用和反馈,才能落实解决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根本性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管理艺术。根据管理学公式:管理=f(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可知,环境作为影响管理活动的权变因素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发展变化,一切管理活动都基于所处环境的考虑。环境发生变化,管理活动则应该循着其发展方向或轨迹做出相应变化,以确保这一进程与环境相适应。现代管理的大环境便是经济日益加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现状。管理者若是不能充分驾驭现代管理艺术而固步自封,那么,其管理模式必定将逐渐呈现各种弊病,捉襟见肘,从而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淘汰。因此,现代管理艺术要求管理者要根据时展趋势而及时改变或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流的沟通和融合,敢于接纳新鲜事物、观念,确保自身的方向与大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水桶与木板的故事是哲学领域中一个著名的寓言,它是说,水桶由各长短不一的木板所组成,水桶作为一个整体有盛水功能,而盛水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各木板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寓言中包含了两种哲学思想,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唯物辩证关系,一是部分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从现代管理艺术角度而言,一方面,管理者有序高效的管理不仅仅取决于管理模式自身,更离不开各被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而各被管理者存在于组织中的价值依赖于管理者来实现,或者说是依赖管理者协调分配的工作和任务来实现;另一方面,类似于长木板和短木板的关系,一个人才济济的组织中,若是出现了能力相对弱势的成员,他一个人的落后势必影响整体的效益,简言之,就像是短木板决定了水桶的容量,决定一个组织最终绩效的往往不是所谓的杰出贡献者,而是组织内部的腐败落后分子。

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哲学范畴里,矛盾的观点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在辩证法中,矛盾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信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矛盾的两个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现代管理艺术着力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制约现代组织中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点,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能够及时发现主要矛盾并施以动作。其中,把矛盾细化可以发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牵制矛盾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管理者因立足于解决矛盾,深入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找出要害加以清查。秉着“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的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关键问题时就会站在一个理性的高度,以大局为先,分清轻重缓急,做出无愧于心、无愧于企业、无愧于社会的抉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强调培养自身的分析探究能力,对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要摒除自身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现代管理活动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而被赋予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纠结缠绕在一起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乍一看去理不出头绪。管理者要练就良好的心态,结合自身学识并借助一切可使用的外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步步扎营,从而高效及时地处理问题以防止进一步复杂化。

量变与质变。量变和质变是哲学中一对辩证的概念。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但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就是前进过程的中断,它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现代管理的一个艺术性体现就在科学地将组织既定的目标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又分配到一定时期里去完成,由量变来为质变准备和酝酿,再由质变为下一阶段的量变拓宽道路、奠定基石。这不仅仅要求管理者对组织的实力有着全局性、正确性的把握,更要求其能够以时间为主线来制定可行的短期目标。

改善现代管理的措施

加强管理者自身培训和素质拓展。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是一组相互对立而又依存的元素。管理对象可以是人或者物,而管理者一般是人,或者是人通过相关管理软件来实现。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是组织内部的一种文化和标榜。这就要求管理者们深谙现代管理艺术,用发展的眼光来严格要求自己,遵循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设定自身发展的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拓展自身的素质,为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奠定基石。

篇3

关键词:主题活动视觉形象创新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是江汉大学下设的十二个学院之一,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突出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现开设有视觉设计系(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规划与设计专业、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动画艺术设计专业)和造型设计系(绘画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等专业)。2003年至2013年是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建院十周年的历史性阶段,为树立学院特有的形象意识,更有力地向社会传达设计的精神理念,得到社会公众认同,进而为学院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机会,保持活跃的学院生命力,我决定为十周年庆典活动塑造其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二)主题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独特性

在现代设计中,随着大众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为了满足时代和大众的需求,对设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分化和细化。想要在众多的设计创意中脱颖而出,最终不被市场淘汰,首先要建立其独特性,建造吸引大众的独特视觉形象。

1、针对主题,树立独特的设计风格

视觉形象设计的外在模式是通过图形、符号、文字进行视觉传达的,这种模式具有简洁、鲜明的效果。其中图形、符号等元素的装饰运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也能强有力的烘托气氛。视觉形态背后当然要有人文理念来作为支撑,设计才不会沦为简单的图符,而是更富有内在意蕴、张力和象征意味。所以主题活动形象设计是需要以独特的设计立意为人文理念中心,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才能做到区别以往或以后的同类活动。

2、建立主题活动品牌,树立区域文化形象

当针对同一个主题活动时,每个地区都会有它区域性的不同特色,因此在各地举办时要树立其独特的且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区域风格,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喜爱,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地域文化形象。同样的,当我们要针对一些主题活动展示时,就必须寻找与创造和这些主题相关的区域视觉符号,这不仅包括着特定的图形,也包括着各种颜色、文字等要素。

3、视觉形式调整,建立独特时代属性

对于一次性的主题活动,其视觉形象要重视当下该行业的流行趋势和时代属性,区别于同类旧时期活动。对于定期连续举办的主题展示活动,例如定期举行的世博会、奥运会、周年庆那么设计必须具有时代的独特性,标新立异,有别于同一主题的不同时期活动。

在日常的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鲜的环境,新鲜的观念,必然需要对视觉形象的总体方向进行调整,适应当前发展,因此有效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离不开视觉调整的规范。

(三)主题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同一性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设计要使主题或定的视觉形象设计与所要展示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当然,细节与整体要保持一致,每个细节与细节之间也要保持一致。如十年院庆的主题活动,要在视觉形象设计中保持主题与基础部分、应用部分的统一,重点是应用部分在展示环境、宣传媒介、延伸产品设计上的运用,要保持高度的同一性。

(四)设计展开过程

VI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的设计可谓是整个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灵魂,标志可以说是一种象征符号,它是把所要传递的内容转换成视觉语言,然后再通过形和色来表达思想和抽象的概念。所以对标志的设计是我要这次设计的重中之重。其次色彩的运用,色彩作为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强烈的信息符号,也是我要抓住的设计重点,此外,在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应用部分也应该突出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独特性、创新性和纪念性。

标志的创意说明,以阿拉伯数字10为本次主题活动主题标志的基本型,结合魔方、万花筒、建筑进行设计,更具深度和立体感,赋予了LOGO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表现了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魔方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教育意义的玩具,而万花筒的千变万化也体现了现艺教育宗旨,现艺为每位学子都打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未来。缤纷色彩的运用,代表了现艺的多元化,富活力。同时6种颜色也代表了现艺的6个专业(平面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综艺美术),设计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五)设计实践成果展示

2003年至2013年是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具有纪念价值的历史性阶段,我特别为此次十周年庆典制作了纪念性邮票,它是对这过去十年的一个历史性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邮票主要以手绘的形式展现,总体为现代艺术学院六个专业的集合,一套纪念邮票共有七枚,包含了一枚总体图案邮票和现代艺术学院的六种专业图案邮票。色彩以六色为主,青春活泼富生命力,寓意六大专业之间学术的相互交流、融合,也象征着现艺是一个团结奋进、极富发展力的学院。

对于名片的创新,我选用了PVC材料,较一般纸质名片而言,它具有防水,不变色,材质坚硬,回弹性良好等优点。PVC不但可以表现自然界的颜色,还可以表现人们幻想中的颜色,这恰恰也反映设计的特点,设计改变生活,现艺为你打造专属你自己的世界。

篇4

论文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

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篇5

学校基本情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追求品牌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打造教育信息化校园为切入点,以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常态化教学实验研究,推进慕课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信息化特色

1.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

学校为全面落实《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培训、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建设重点,成立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发展。

2.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

(1)创建“菜单式”资源中心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分为原创资源、慕课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等。现已建设原创资源1325个,慕课课程36个,主题学习网站4个。学校重视优质资源的建设,制定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建设资源。结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积分、信用、等级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热情,进而使得资源库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2)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为魂”的网站建设思想,门户网站一体化设计,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师生、家长、管理者等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站主要以服务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样化的服务栏目,方便用户的使用。服务教师方面,设置了教师风采、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等模块;服务学生方面,设置了班级主页、语言文字、学生活动等模块;服务管理者方面,设置了新闻管理、平台管理等模块;在交互方面,设置了留言板;还通过各种接口与慕课平台、教育云、K12、社区图书馆等网站进行了有效融合。

(3)构建“傻瓜式”查询平台

学校不仅重视资源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为了方便教师查询使用,资源按照多维度划分归类。资源库资源主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归类,并结合其他分类方式进行查询,可以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媒体素材、专家讲座等分类查询,还可以按知识点编目(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查询。

3.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

(1)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紧跟时展,立足学校需求,学校主动加入了武汉精品教育慕课联盟,积极开展慕课的建设。现已建立“走进欧洲”、“神奇的莫比乌斯环”、“欧洲建筑艺术欣赏”等36门课程。在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有语文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平台激发学生在线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在云游欧洲活动中,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探究莫比乌斯圈”开发为慕课,利用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巧妙地穿插于课程之中,丰富了实践内容,增加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建设个性化成长平台

利用世界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平台主要以学生的竞技视频为主,为学生展现风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平台包括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涉及运动技能、学习技能、艺术技能、语言技能、生活技能、设计创造等内容。学校现已上传竞技视频21个,观赏次数达8522次,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家长的认可。

(3)构建特色化生态空间

学校在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同时还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网站的建设。学校立足生态教育,建立了生态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种植植物等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网内容丰富,展现生动,包括养殖植物的技巧、学生的心得体会、养殖成果展示、学生的养殖日志、新能源介绍、资源研究等模块。

4.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

(1)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基于项目的学习、慕课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多次教研,形成了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柔性流动、视频教研等丰富的活动形态,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集体体验。以学科组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平台栏目划分主要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和综合教研,共计发表教研文章237篇,平均每篇教研文章的阅读率达到80%左右。

网络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式教研、反思式调研、讨论式调研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助校本资源库的创建,辐射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空间,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智慧,达到共赢的结果,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感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多种教本研修探索,包括合美实验、E联实验、实验论教等。

(2)实施慕课研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外派培训。学校采用“在校自学、外出拜师、提高发展”的方式,有计划地派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先人一步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带动学校所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专题研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慕课理念及慕课制作技巧,培训教师开展慕课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故事”微课培训、“K12教师电子档案”等多种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技术制作水平,提升信息专业素养。三是运用促训。新的信息手段必须通过运用才能让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学校通过开展“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让教师学有空间、展有舞台。

5.从规范学校管理入手,形成管理机制信息化新常态

(1)实行校务管理数字化

管理平台根据业务不同主要分为办公区和学习区两大部分,并应用个性化空间的理念为每个用户提供了自己的管理空间。平台包括的主要模块有公务安排、每日荐读、校务管理、教学管理、留言管理、德育星空、用户管理、校务日志、班级值勤记录、专项检查等。平台提供信息提醒功能,并可对未办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统计,在公务安排方面,每周工作、校内通知、公文流转、公共信息、学校制度等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且对事务的安排情况可以实现可视化的统计。例如,对于学校通知,可以看到每位教师是否已经阅读,还有多少教师没有阅读。在校务管理方面,可以实现会议管理、请假管理、校产保修、计划总结、问卷调查、资料印刷、网络磁盘、物品申购、用车登记等管理。

(2)实行教务管理数字化

根据校务管理内容的不同,学校详细划分了子模块。例如,统计分类类别有公务安排、语文教研、学校文件、校内通知等;计划总结管理分为学校计划、部门计划、学校总结、部门总结、“我的治班之略”。对于每篇文档,系统可以实现阅读点击统计,包括点击次数和阅读率,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在教学管理方面,立足教学的关键环节,平台提供了课表查询、电子备课、网上书屋、教育教学资源、自主质量分析、学业质量监测及分析、教师成长网、主题学习网站等模块。

(3)实行教师管理数字化

学校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K12教师生态成长档案袋”,给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安置了一个“温馨的家”,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教师荣誉成果、教师培训记录、教师培训记录全部记载在案,教师发展中心从后台给予评价和跟踪,既强化了教师资源建设的意识,又指导了教师本人专业成长,同时还让教师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拥有自己的精神网络家园。

篇6

摘 要:医学中的“medication”和“meditation”两个拼写及读音很近似的术语却代表医学上完全不一样的医学含义和医学类别。“medication”含义是指用药物医疗的主流医学;而“meditation”却代表了以“冥想疗法”为主的非药物医疗的补充和替代医学(CAM)。通过这两个医学用语 可以看出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关系,以及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学分类;“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医学解释

医学中的“medication”和“meditation”两个拼写及读音很近似的术语却代表医学上完全不一样的含义和不同的医学解释。仔细琢磨这两个相近的英文医学名词,可以看出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相互关系,世界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相汇合的趋势,从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一、“medication”和“meditation”的含义

从英汉翻译的角度来看,“medication”和“meditation”这两个医学名词并没有任何歧义。之所以从英文的角度关注这两个医学名词,其意义在于确定它们分别代表的医学领域和发展方向。,即“medication”代表主流医学的“药物、药物疗法”和代表替代医学的“meditation”,即“冥想疗法”。West公司出版的《医学词典》目前是医学领域最权威的工具书,在美国被誉为医学界的圣经,该词典对“medication”的注释是:来自拉丁语“medicatio”,给出2种解释:

1.medicating or being medicated

2.medicine; substance for curing or healing, or for relieving pain.

而“medit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meditatio”的解释是

1.act of meditating; deep, continued thought

2.solemn reflection on sacred matters as a devotional act

3.[often pl.]oral or written material as a sermon, based on meditation

从这两个词的医学意义来讲,“medication”和“meditation”分别代表了主流医学的药物治疗(medicated therapy) 和补充和替代医学中以冥想疗法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non-medicated therapy )。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补充和替代医学”一向不被重视,被归为“另类”。但这些治疗方法却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

二、表示主流医学的“medication”(“药物、药物疗法”)

1.主流医学的定义

目前我们把现代西医称为主流医学,是因为它在医疗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为大部分医生和患者所 应用和选择。把辅助与替代医学称为非主流医学,包括顺势疗法、草药疗法、针灸、按摩等十几种疗法,中医学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在我国中医学是属于主流医 学的。

2. 为什么“meditation”代表了非物医疗的替代医学

2.1 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含义

西方国家将主流医学即西医之外的其它医学称之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简称CAM,即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把补充和替代医学分为5个主要方面:

1)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包括传统的东方医学( 包括传统的中医药学),印度医药(Ayurveda), 顺势疗法(Homeopersy)。

2)精神与机体互动法(Mind-Body Intervention): 包括静思法( Meditation) 和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3)基于生物学的疗法(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包括草药疗法和特殊饮疗法。

4)推拿按摩疗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包括推拿(Chiropractic)和按摩(Massage)。

5)能量疗法(Energy Transfer Therapy)。透过能量场来诊断及治疗疾病,有生物场和生物电磁能疗法两种型式,气功磁场治疗属之。

2.2“meditation”与补充和替代医学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Bodhi Meditation”这个医学术语。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 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2.3 医学实践中的冥想疗法

冥想疗法(meditation)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研究人员表示,冥想有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作用。有规律地冥想可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此项发现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进一步验证,那么也可以作为艾滋病治疗的有效补充。 研究结果证明冥想可以影响大脑。冥想疗法可以把大脑训练得更关注现在,从而花更少的时间去预见未来的负面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冥想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周期性心情低落,而周期性情绪低落则会导致慢性病的加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正式批准冥想疗法,并正式使用“ Bodhi Meditation”这个规范英语单词,菩提代表大自然,代表绿色树木和森林,冥想代表主动地控制情绪,以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自身内部反馈(Inter- feedback),并对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进行良好的调节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该疗法用于辅助治疗焦虑、失眠、抑郁、虚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一些现代医学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会得到明显和长期缓解。

三、Meditation + Medication -- 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补充和替代医学正日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正在逐渐走向与目前的西方主流医学相汇合,而形成统一的“整合医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 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篇8

由于“尊严”概念含义模糊,麦克琳、赫斯特等学者提出了“‘尊严’概念无用论”的观点,主张从伦理学词汇表中将其剔除。这种观点遭到国内外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自主性”等概念仅仅是与之有含义交叉,但无法涵盖或代替“尊严”概念。“尊严”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表达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内涵,它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并拯救人性的迷失。

关键词:尊严;生命伦理;自主性;工具理性;人性迷失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3-0001-06

The Value of the Concept of“Dignity”in Bioethics

WANG Yunling1,GAO Jianguo2

(1School of Medicine;b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Shandong,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ambiguous implication of“dignity”concept,scholars like Macklin and Hoerster held the view that“The concept of‘dignity’is useless”and they argued to remove the lexicon“dignity”from the ethics vocabulary.This point of view was opposed by a number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y held that the concept of“dignity”cannot be replaced by such concepts as“autonomy”because the concept of“autonomy”merely has similar meaning to“dignity”and it cannot totally cover the connotations of“dignity”.The value of the concept of“dignity”lies in that it can express the value connotation which cannot be expressed by any other words;it is the core value of Bioethics;it can help people fight against the spread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save them from the lost human nature.

Keywords:dignity;bioethics;autonomy;instrumental rationality;lost human nature

“尊严”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这导致了学界对这一概念有无价值的争议。人们对“‘尊严’到底指什么?用它来辩护的人类重要价值是什么?在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尊严’是否是一个必要的概念?”等问题莫衷一是。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医学科技文化中许多与医学新技术应用相关的道德讨论几乎都与尊严相关,如对克隆技术、人工生殖技术、死亡标准等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学界争议的基础上,对“尊严”概念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价值予以探析。

[BT1]一、“尊严”概念的存废之争

当我们回顾人类文明史时会发现,“尊严”曾经是人类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天,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不得无故侵害人的尊严,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人类之间和平交往,反对迫害与虐待,尊重人的尊严,共享稳定与和谐,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都是因为尊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防止自我毁灭的精神基础。承认人人都享有尊严,这是人类在生存斗争史上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果。然而事实上,当人们认真考察什么是“尊严”时,却意外地发现,“尊严”概念极其抽象、模糊和难以琢磨。人们在使用它时似乎都知道它意指什么,但是真正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明示时,却发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事实上,当不同的人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放在一起比较时,很可能发现大家所讨论的并非同一种东西。正因如此,一些伦理学者向“尊严”发难,认为这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应该将其从现代伦理学词汇表中剔除出去。

[BT2](一)“尊严”概念无用论的挑战

基于“尊严”概念含义的抽象性而认为它“无用”并主张抛弃它的人中,露丝・麦克琳(Ruth Macklin)是最典型的一个学者。2003年,她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尊严是无用的概念――它并不比尊重人或人的自主性有更多含义》一文,主张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尊严”概念。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并没有给生命伦理学提供更多的东西。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回顾了“尊严”概念进入生命伦理学的历史,认为这一概念与美国社会在道德和法律领域对人的自的强调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官方认识到病人“事先做出指示”(make advance directives)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此类法规。例如,1976年的“加利福尼亚州自然死亡法案”的条文所阐述的语境便涉及到“尊严”概念的使用:“立法机关由于知悉患者拥有享有尊严和保护隐私的权利,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应该意识到,成年人有权利做出文字指示,以便使医生知道,在病人生命末期应该维持还是撤除生命支持措施。”在麦克琳看来,此种语境中的“尊严”概念并没有超出尊重自主性的含义。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麦克琳在其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其他例子,如医学生利用新鲜尸体做插管之类的操作练习。生命伦理学家可能会谴责此种做法冒犯死者尊严,但麦克琳却认为这和尊重自主性毫无关系,因为此时医学生并不是在一个人身上进行练习,而是在没有生命的尸体身上练习。人们有理由担心死者家人的想法――如果他们知晓自己亲人的尸体受到那种对待的话。但在麦克琳看来,此种担心与死者的尊严毫无关系,而只是与死者家人的愿望有关系而已。在其他情形中,如关于生殖技术和遗传学的伦理学问题,麦克琳认为“尊严”概念会在个别地方获得意义,但它并未超出理性个体进行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尊重自主性原则)。因此,“尊严”概念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其含义模糊,并没有比已有表述给出更精准的表达,因而也就不能提供更多具有实质性含义的东西,从医学伦理学中删除它不会有任何损失。

此类看法并非麦克琳的突发奇想,她也不是唯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德国哲学家赫斯特(Norbert Hoerster)也持有与之类似的观点。2002年,赫斯特指出,“尊严”在哲学、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它缺乏一个清晰的内涵。这种情形是很奇怪的。不要忘记,在德国,“尊严”被看作全部社会秩序之最高价值,即使如此,德国联邦也没有对“尊严”进行定义。结果,“尊严”概念实际上被滥用了,从而造成了这一概念的贬值。在涉及某一问题的争论时,支持者和反对者可能都会诉诸“尊严”,如对安乐死的争论就是如此。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概念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规范作用,很难想象它能有效地判定和调节社会利益冲突。最后,“尊严”概念很可能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公式”或一句“无描述性内容的口号”,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武器”。如果是那样,还不如干脆从现代伦理学词汇中将其剔除。

[BT2](二)学者们对“尊严”概念无用论的回应

“尊严”概念无用论在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许多著名学者都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刊发麦克琳文章的《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30多篇快评,许多生命伦理学学家卷入争论,甚至包括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的专家们。这表明,“尊严”概念无用论不但是一个学术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议题。这一议题触动了伦理学家和政治家们的敏感神经。

在这场讨论中,绝大多数学者承认,“尊严”概念的确存在含义不清晰的问题。但是,面对这一问题,简单的抛弃并不是好办法,设法澄清其含义才最重要。学者们从三个方面对麦克琳的思想做了批判。首先,人们不能以“模糊性”作为抛弃一个概念的理由。许多概念含义都是很模糊的,在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可能有不同的阐释,然而它们不但未被抛弃,实际上还被频繁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平等、正义、善、公正等概念便是如此。“尊严”其实也是这样的概念。其次,含义模糊并不一定意味着概念无用。就“尊严”概念而言,在许多领域,如学、法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领域,它都是相当有用的,往往被用来表达丰富的思想,这样的概念不应被随意抛弃。对于这样的概念,人们要做的事情是对其进行更加精致和细密的哲学分析和理论探讨,而不是简单抛弃。最后,“尊严”概念和“尊重自主性”也有差异。“尊重自主性”主要指对人类理性的尊重,但对那些缺乏理性的人类个体,我们允许使用人制度,因此可以不再考虑这些个体的自主性。例如,深度昏迷病人、休克病人以及婴幼儿。但是,我们不能因这些个体缺乏理性而不考虑其尊严,随意处置甚至侮辱他们。相反,我们必须认真看护他们,敬谨地对待他们。“尊重自主性”与“尊严”不能等同的情形很多。例如:一个人的自主性未被违背,却可能有失尊严;一个人的自主性受到了侵犯,却可能未失尊严。前一种情形,如那些来自贫穷地区,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医疗服务的病人;后一种情形,如一个自杀者被强制送医等。可见,“尊严”概念与“尊重自主性”可能在含义上有重合之处,但两者并不等同。

西方学者除了对“尊严”概念无用论提出批评意见,也对“尊严”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索。一般来说,尊严意味着“某种值得赞誉或崇敬的东西”,或者是某种杰出或非凡的特性。在“尊严”概念的历史沿革中,康德在理论上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康德关于人之所以都拥有尊严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理性的自觉,人的尊严与人本身的固有价值相联系的观点对当代“尊严”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无论“尊严”概念的含义如何演变,“尊严”概念都应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关于“尊严”概念是否有用,是存是废,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学者大多肯定“尊严”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比如,关于“人的尊严”到底在生命伦理学中有何用途的看法,韩跃红就认同生命尊严应当成为现代生命价值观的内核的观点。张国安也坚持认为“人的尊严”乃生命伦理学之重要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在其概念体系中处于较高层次,统摄其他概念。甘绍平明确表示:“研究尊严理念,从而更好地坚守维护人的尊严的原则,是今天人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可见,国内学者大多对“尊严”概念持肯定看法。

[BT1]二、“尊严”概念的价值

尊严”概念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HTK](一) “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人类不能使用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HT]

持“‘尊严’概念无用论”观点的人认为,“尊严”这一概念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来代替,如“人权”或“人的自主性”等。在他们看来,“尊严”概念并未提供超出这些概念的更多东西。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行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尊严”概念的涵义不但区别于其他概念,而且实际上内涵更为丰富,它所反映的某些价值无法使用人类的其他语言来进行表达。

许多人以为在某些场合中“尊严”概念完全可以被“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来代替而并不损失任何含义。事实上,“尊严”概念和“人权”与“人的自主性”都仅仅只是含义交叉的关系,并不能互相代替使用。

首先,“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都只含有“尊严”概念的部分涵义,二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尊严”概念所含有的伦理意蕴。例如,孟子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艰难境遇最能展示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处于即将饿死的境遇中却拒绝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是一种做人的尊严。然而,有骨气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间却并没有必然联系。孟子把这种骨气称之为“浩然之气”,其“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人权”与“人的自主性”这两个概念显然都不能包容这种含义。又如,英国学者泰德提到一种未被侵犯人权,也没有被违背自主性的典型情形,就是那些因身体退化失能又缺乏儿女照顾而不得不孤单地在养老院里生活的老年人。这些人早已退出社会生活,终年没有人探望,他们常常产生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的感觉。虽然政府的高福利制度使他们没有衣食之忧,但是他们感到缺乏“尊严”。对这些老年人而言,缺乏尊严有何伦理意蕴?这伦理意蕴便是:这些老年人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已经失去价值,因而他们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这一伦理意蕴显然与“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之类概念的意蕴完全不同。

其次,由于涵义交叉,“人权”与“人的自主性”中的某些涵义实际上也无法被“尊严”概念包含。例如,当一个人人权受到侵犯时,或者当其“自主性”被剥夺时,很可能与其“尊严”毫无关系,甚至反而展示了个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形,如一个人因坚持正义而为恶势力所不容,惨遭杀害,其人权受到侵犯,却并未丧失“尊严”。为正义事业献身倒是一种英雄壮举,反而展示了个人“尊严”。“人的自主性”被剥夺的情形,在学上有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人的自主性与人的“尊严”并非同一个问题,这个典型案例就是法国的“投掷侏儒案”。1994年,法国奥日河畔莫桑镇(Commune de Morsang-sur-Orge)镇长了一个禁止在这个镇的舞厅进行“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认为这种演出伤害了人性“尊严”。然而,当事人认为镇长的决定没有道理,就诉至地方行政法院,请求撤销镇长禁止“投掷侏儒”演出的命令。案件反复审理,最后上诉到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最终作出了该行为“与公共秩序(order public)不相容”的裁定。当事人认为,“投掷侏儒”演出乃是其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而镇长的禁止命令违反了其自主性。可是镇长却认为,不允许“投掷侏儒”表演是维护当事人的“尊严”。在这个案例中,当局诉诸“尊严”,而当事人诉诸“人的自主性”,两者的结论与主张截然不同,表明“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有时并非同一回事。这种情形也典型地体现在发生于中国某地的“女体盛”事件上。2004年,某娱乐公司推出“女体盛”,以女大学生的身体当食器盛菜,引发争议。随后,某妇联发表文章怒斥“女体盛”侵犯女性“尊严”,而当事人却称行动出于自主选择。可见,尊重人的自主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

所以,“人权”和“人的自主性”与“尊严”概念在含义上有实质不同,尽管某些情况下其含义确实有交叉,但彼此并不能互相代替。“尊严”概念所表达的某些重要价值确实不能在其他概念中找到或用其他言辞来确切表达。当然,到底何种重要价值只能通过“尊严”概念来表达,也许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毫无疑问,“尊严”概念是不能被其他概念取代的。概念含义模糊的情形在各个学科中都是很常见的,如法学中的“权利”、哲学中的“理性”等概念,都是如此[ZW(DY,7]

以“权利”概念为例,在法学界,对它的解释方法纷繁复杂。夏勇在谈及此种复杂性时引用康德的话说:“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权利?’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那样使他感到为难。”而费因伯格则在其著名论文《权利的本质与价值》里断言:给“权利”概念下一个“正规的定义”是不可能的。1991年出版的弗雷泽《权利》一书在论及研究“权利”概念的途径与方法时说:“在政治理论里,权利已经成了一个最受人尊重而又确实模糊不清的概念,想在原理上阐发权利概念所代表的观念,与阐发诸如平等、民主乃至自由之类的观念,几无二致。”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ZW)]。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至今仍在不断探讨中,甚至每一项涉及这些概念的具体研究都要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BT2](二)“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与医学伦理学不同,生命伦理学并不只是关注行为规范,而是要研究作为行为规范之依据的价值观念,如“正义”“平等”“德性”“权利”“义务”等,但这些观念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乃是人性“尊严”。诸如安乐死、人工流产、放弃治疗、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工生殖等当今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生物医学议题几乎都与“尊严”相关。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可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价值,而某些传统价值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其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秩序的根基而不可被动摇。人性“尊严”就是这样一种基础价值,是当代生命伦理学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

显然,把“尊严”作为生命伦理学研究和辩护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尊严”思想的萌芽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是先贤对人性“尊严”思想的哲学启蒙。而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性“尊严”思想越来越为哲学家们所关注,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都对“尊严”思想有过深刻阐述。

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目的论思想奠定了现代人性“尊严”观念的理论基础,并使“让人拥有尊严”越来越成为近现代人类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人类能够追求“尊严”,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自尊、自信、文明与开化的体现。就此而言,在现代生物医学科技背景下,在人性“尊严”面临工具理性威胁的道德境遇中,生命伦理学把“尊严”作为核心价值来研究并非来自某些聪明人的偶然灵感,而是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逻辑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支柱与结果。

[HTK](三)“尊严”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拯救人性迷失[HT]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日常语言科学化,生活习惯科学化,甚至社会风俗也已经“科学化”。例如,传统社会中的节日走亲访友已经部分地被短信祝福和视频聊天代替。如果说这些改变还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一种依赖,而并没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尊严”)造成更大影响的话,那么,在医学领域,人民便能切实感受到科技作为工具理性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医学对人类生活的过多侵入。确切地说,这是指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医学化现象。例如,我们以医学理论为依据来指导和变革生活方式,不吸烟是因为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会伤害我们的肺;少喝酒是因为酒不但会让我们产生酒精依赖(一种精神性疾病),而且可能使我们的血压升高,等等。而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或者不适之时,我们不是求助于生活经验或者文化传统,而是使用医学语言来解释。这种情形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就此,恩格尔哈特教授有过一个重要评论:“医学使实在医学化,它创造了一个世界。它把一些问题翻译成它自己的术语。医学塑造了经验世界由以形成的方式,它为我们限定了实在。人们所具有的困难由此可被了解为病症、疾病、畸形和医学上的异常,而不是被看作无故的烦恼、正常的疼痛或魔鬼附身。医学问题是一系列现象,人们把它们看作是适合于医学的评价、说明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或治愈的。”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是现代医学建制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医学在逐渐控制人类的生活,并成为人类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范式。通过这种范式,人们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生活给出种种解释问题的医学预设,如身体胖被解释为营养过剩,个子过高被解释为垂体问题,等等。传统社会中无需烦恼的问题在今天则成了病症。这样,现代医学就创造了一种超越经验的社会实在,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则不得不在科技权威面前接受这种实在。据此,当某一问题被解释为医学问题时,医学实际上就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预期,人们的命运就必定受到医学的影响。事实上,这表明现代科技发展正在导致人性异化,威胁着人性“尊严”,而这正是康德曾经担心的问题。

这是一种生存困境。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困境并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科学和工具理性已经与政治相结合,深刻地奴役着人和自然界。马尔库塞使用了“单向度的人”这个概念来指称那些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弗洛姆则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商品化和物化的情形称为“人性异化”。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生活情形正是人类在现代科技社会面临丧失“尊严”之危机的情形。这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一种深层生存危机。

如何在现代社会拯救人性的迷失?弗洛姆揭示了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种重要特性,即人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有理性地理解和规划世界的能力,具有巨大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把人的这种特性叫做“反思性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当人秉持这种反思性自我意识并能够按照个人意愿自由行事时,人就拥有了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能力。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度主体性与自我超越性。只有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才能体悟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幸福。根据马斯洛的看法,人的最高需要就是赢得自尊。这种需要会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动力,也就是争取“尊严”的动力。然而,在当代科技背景下,此种动力却在面临着不为人所自知的消解的危险。为此,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把“尊严”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拯救人性迷失的行动目标,是恰当的。

可见,“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极为重要,它代表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拯救人性的迷失。基于这些理由,人们完全可以肯定“尊严”概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及不可替代性。当然,由于人们至今对它的研究尚存不足,因此其含义还不是非常清晰。然而,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尊严”概念不但可以认识,而且可以有很清晰和准确的含义――去认识并清晰地界定它,这正是伦理学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6):85-92.

[2]RUTH MACKLIN.Dignity is a useless concept:it means no more than respect for persons or their automomy[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7(7429):1419-1420.

[3]NORBERT HOERSTER.Ethik des Embryonenschutzes[C]//Ein rechtsphilosophischer Essay.Stuttgart,2002:24.

[4]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J].哲学研究,2006(3):63-67.

[5]张国安.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6):71-76.

[6]Win Tadd.给予老年人体面的照护:为什么尊严很重要――欧洲经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1):6-9.

[7]侯宇.论人性尊严在行政法中的适用――以法国1995年“投掷侏儒”案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76.

篇9

养生在古代又叫”摄生”。“摄”字有汲取、聚拢、凝聚的含义,还有一层自我保护的意思。摄生就是要达到《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

祖国医学在对待摄生、养生有着精辟的见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理的、病理的问题,而且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从整体出发,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与现代医学提倡的”健康管理”、“健康素养”等等十分吻合了。

爱护生命、延年益寿必须”善自珍摄”。我国古代的道家始祖老子说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是哪”。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对此给予了解释:在这个世界上,”有利于生的元素、有利于生的因子有百分之三十;会促使你提前死亡的这种因子、这种元素也有百分之三十;当你特别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你特别给自己效劳,想让自己活得好,但结果是这些没有变成生的因素,而变成了死的因素了,这还有百分之三十,就是说适得其反的也有百分之三十”。那还有百分之十呢7老子没有说……

老子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在老子看来,人类世界是充满了矛盾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走向反面。因此,“过犹不及”、“要留有余地”等等对于养生的人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老子认为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也就是要”循大道而养生,道法自然”。

在养生方面,人类已经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包含有人类自身的调整来解决很多问题。现代医学发现的“抗体”、“抗原”等等形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与中医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扶正祛邪”的理论是一致的。中医养生十分重视四季养生.就是说人们的饮食、起居、作息要和季节合拍。现实生活中,很多长寿老人特别讲究吃时令果蔬,这也许就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好习惯。

篇10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 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3.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由于中、西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中医学采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和运动辩证逻辑;西医学则是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和运动形式逻辑)。因此,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个体特异性和因时因地之差,多从病理反推生理,其诊治疾病的单元是一定时限内疾病功能状态的“证”,即“审证求因”,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从结果追溯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致病因素的物质实体本身如何,而是着眼于病因对人体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反映上认识病因。因此,如果人体无偏盛偏衰,无太过不及则为健康之“平人”;西医则从群体研究资料入手,诊治单元是从疾病的共同规律和以生理学为标准、以病理学为依据,按时间流程认识“病”,主要借助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着眼于寻找致病的物质实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水盐代谢、细胞变异、神经体液等。研究各种有损机体的物质因素,直接研究它们的属性、生活史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然后找出消除它们的措施。再者,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并不是医者直接从患者身上得出诊断,而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系统,如X线、CT、磁共振。又比如各种系统检查,以及更为先进的生物基因实验检查等,中介一旦建立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同时,中介也是技术外化过程中形成的客体系统,它是诊断系统由技术内化的过程形成,就是说这个诊断依靠的是主体(医者)的把握力,是心的感悟和顿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重视病因治疗,致力于寻找针对病因的特效药,如抗菌、抗肿瘤之类的药物。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由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对药物的认识和在使用上亦迥然有异。例如,对出现感冒症状(咳嗽、咯痰、发热)的患者在给予解热剂、止咳药,以及必要时投以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不太考虑此时患者全身如胖瘦、强壮虚弱等体质的情况。实际上,是针对感冒这一病状进行治疗的。与此相反,中医治疗同样的感冒症状,对身体强壮(阳证)和身体瘦弱(虚证)的治疗用药选取的方剂和药物是不一样的,前者多用葛根汤,后者多用真武汤,这叫随证疗法。总之,西医学主要用单体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中医主用复方。西医学也有复方,其复方主要用于药物的协同作用或用以消减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的复方却有着多方面的用意(减轻某药的毒性或增强某味药的作用,或加强全方的作用等)。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