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十篇

时间:2023-04-07 12:59:33

ppp项目

ppp项目篇1

关键词:PPP项目税务风险研究

一、PPP模式施工项目各阶段主要涉税风险

(一)税制结构和税制安排上的风险

综合考量外国税收管理现状可知,大部分外国税收政策以直接税为主。国外国家所得税减免、投资抵免等均表现为直接税收政策,很少存在间接收税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可得,国外税制效果更为显著、税收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与符合税制变革规律基本吻合,有值得学习的经验,为我国科学税制结构改革提供参考。现阶段我国税制体系以流转税为主,在减PPP项目交易中免税政策渗透在无形的节点执行过程中,因此政策执行凸显人为性,主要体现在抵扣链条终端,因此一定程度下,对税收全面效果造成一定影响。PPP项目运行过程复杂,大部分项目运行周期较,此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会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改变现税制结构,对企业税负情况造成严重影响,最终该模式将呈现一定反效果。但针对企业来说,将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需要格外重视。

(二)建设阶段涉税问题

在建设阶段,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各项成本支付,确定增值税抵扣进项税额。根据“营改增”的相关规定,不能将利息费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对拆迁费用进行增值税抵扣,同时不能确定发票。除此之外,若项目建设存在一定亏损,可将相关税收结算转入运营期,但应注意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亏损弥补期限不超过五年。根据PPP项目要求,结合平均盈利水平,项目前期亏损项目税额不能在后期进行充分抵扣。

(三)运营阶段涉税问题

进行PPP项目运营时,存在一定的收入,其主要包括广告位出租收入、停车收入等,可以经营租赁服务记录广告位出租收入,可按照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记录停车收入等项目,其中要注意缴纳增值税的税率,明细核算混合销售的税率,根据不同收入类型结合施工项目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值税项目记录与处理。PPP项目中,运营期存在的政府补贴意义显著,通常情况下,项目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在实务中地方财政补贴是否要缴纳增值税仍在探讨,但笔者认为要根据项目的“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区分进行增值税缴纳的确定。政府不应对纯公共产品征收增值税,若收到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则可根据金融资产工具的相关规定,征收项目增值税。

(四)移交阶段涉税问题

移交阶段的涉税问题在PPP模式下,主要表现为对一般资产移交、股权退出两种退出约定方式。其中资产移交主要指,在合同期满、合同约定期前提前向政府转移资产等形式,PPP项目中投资人退出,项目公司在资产移交阶段向政府转移项目全部资产、关联债权、劳动力等,其中不征收项目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的增值税,并在企业所得税中计算其他清算所得、损失等项目;股权退出形式中又包括股权转让、减资两种,根据行业限行规定对缴纳股权转让所得计入企业所得税;根据减资比例将减资计为股利所得、投资转让所得,进而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计算。

二、PPP模式下施工项目相关税收问题解决建议

(一)做好PPP模式下的税收政策顶层设计及具体税种修订工作

在PPP模式下,保证施工企业项目的税收政策的完善,需要税收政策顶层设计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领域的税收经营问题进行深度结合。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不同行业的成熟经验,实现责权对应,加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保证政府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促进税收政策顶层设计具有前瞻性。在进行税收项目政策设计时,需要充结合项目投资特点及要求,保证施工项目具有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营改增”的创新要求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结合行业特性,根据税收实务要求,重视资金、发票、合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建立有效的增值税税负缩减体系。对此主要的实施措施为:第一,对建筑工业的利息费用问题,综合考虑渐进性抵扣政策、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增值税抵扣原理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体系制定;第二,合理制定拆迁成本,因此数据具由教的的波动性、数额较大,对此可以鉴房地产行业中相关问题解方式为参考。

(二)完善PPP模式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PPP模式下,建筑施工项目需要遵循一定的所得税政策远足:第一,应当根据项目亏损情况,适当考虑社会资本利用率、利率水平、运营成本、项目资金比例等因素,对项目亏损期限进行弥补,保证施工企业享受最大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第二,结合PPP模式运行特点,将税收起始时间进行完善,根据税收政策获利年度进行重新修订,对此可将公路项目执行情况作为参考。第三,根据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种商业背景,充分考虑无形资产依附的不同载体,根据时间刻度确定性关系,适当调整单一直线法所得税。第四,根据经东部、中西部地区差距,制定适当的税收衔接政策。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细化,一方面,综合考虑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投资收益的基本因素,可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参考,扣除特定时期内、一定比例的利息费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省市详情,对部分即将到期的优惠政策进行适当延期。第五,制定科学政策有效解决充分征税问题,如:采用有限合伙基金形式解决入股企业的分红问题;利用分红免税政策,便于PPP项目灵活选择融资方式。再如:对税收问题进行相关政策弥补。将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政府补贴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同时为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配问题提供解决措施。为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效能,应选择地方财政补贴公共基础设施、增值税免征等策略,在计算应纳所得额中以折旧、摊销扣除政府补贴形成的资产和费用等,进而保证企业享受免税政策同时防治财政补贴发生问题,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抓好现金流管理,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项目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具有完整的保证资金链。根据PPP项目运行周期可知,前期投入回本周期较长,因此项目运行初期,极易因为现金流出量多、流入量少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隐患。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运行建立以现金流为指标的预警机制,项目风险监控以现金流短缺为基础,最大限度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对此可以做到:第一,为降低税收风险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利用PPP项目关注与政策配套的实用性优惠方案,根据优惠政策的合法时效性,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效能;第二,提前做好税务风险准备。进行项目筹备时需要与所在地机关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支出,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准确性;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政策优惠力度,根据项目成本确定科学合理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金额,最大限度的保证“三流合一”,降低税务风险发生几率。对项目成本结构进行优化,科学控制项目预算。根据PPP项目的基本条件与要求,确定项目预算的可行性,充分详细的进行项目前期投资预算,进行科学预算管理,对项目运营周期进行综合考虑,综合比较项目收入成本、费用税金等,根据目标成本法运算法,对项目成本进行层层细化,对结构进行优化,管理控制项目周期成本。

(四)PPP模式下企业财务税务初步规划

在PPP模式下,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改善,对不同形式进行内部协调。以项目实际需要进行企业财务税务规划并组建相应结构,强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完善BOT模式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避免企业在项目建设的基础内容中因沟通不畅出现不利情况,降低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的影响。对此,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可以做到:第一,搭建全新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组织,保证组织专业化,独立搜集相关税务信息、了解项目进展、掌握项目风险;第二,对风向问题进行预判与解答,重视项目管理避免风险;第三,组织专业人才进行税务信息制度的再教育、再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保证企业税务项目的合法性。在完成上述结构组织优化后,需要对操作、运走流程进行适当的优化,进而实现对项目管理的强化。利用PPP模式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性与理论全面性,因此在进行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只对局部进行重视。在此运行模式汇总,需要在政府的指引配合下,进行税收项目整层规划,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对现存项目进行基本流程优化。除此之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对税务的控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对项目涉税内容进行审核,避免在税费缴纳的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等问题。

ppp项目篇2

关键词:PPP 风险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30-02

PPP(Public Private Partership)项目可译为“政企合作”,是指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的融资、建造、运营等阶段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双方通过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风险共担,利益共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目的。广义的PPP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狭义的PPP仅指政府与私营部门以组成特殊目的(SPV)的形式展开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项目期到移交给政府的开发运营方式,它的主要形式有BOT、TOT、ROT、BOO等。

1 国内PPP项目的应用现状

2015年1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开推介的第一批1 043个PPP项目中,已签约项目达到329个,占推介项目数量的比例为31.5%。截至2016年6月30日,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共有9 285个,总投资额为10.6万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共619个,总投资额达1万亿元;财政部示范项目232个,总投资额8 025.4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105个,总投资额3 078亿元。按落地率口径计算,截至2016年1月末、3月末、6月末的落地率分别为20%、21.7%、23.8%,呈现稳步提升特征。

2016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推介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1 233个,这也是国家发改委推介的第三批PPP项目,总投资额约为2.14万亿元。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7个领域。该批项目是从地方上报的2 053个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中筛选出来的,条件相对成熟,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且有明确的融资需求。

2 重庆PPP项目的应用现状

据最新资料,重庆集中签约一批PPP项目,涉及34个合作项目、1 300多亿元。该次项目涵盖领域。其中有8条高速公路的项目,将进一步打通重庆向东向西的对外通道。这些项目既包括传统的高速公路、桥隧、水利、市政等领域,又新增了园区开发经营一体化、体育场馆、智慧城市等项目。区县的PPP项目达到23个,投资额439亿元。该次签约的PPP项目具有合作领域宽、区县比例提高、投资前景好等特点。

3 PPP项目实行过程中的问题

3.1 法规效力较低,体系尚待完善

国内目前缺乏一套针对PPP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现有法规法律效力不高,《特许经营法》短期内仍无法出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没有可靠的法律法规来执行。

3.2 契s精神得不到合理执行

PPP项目失败的案例中,很多是由于政府违背承诺而致使合作方利益受损。我国距离实现从“大政府,小市场”到“小政府,大市场”的转变仍有漫漫长路。在项目执行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不能做到共风险,承担能力比较弱。

3.3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沟通能力差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很好地将计划和想法沟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当对问题有分歧时,观点不能及时表达,双方之间存在误会。

4 发展PPP项目的建议

4.1 保证法律的透明性

法律透明性是建立完善制度环境的先决条件,可以使潜在投资者能比较高效地估算投资成本、收益和风险,有效抑制贿赂行为的发生,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此项任务任重而道远,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4.2 健全合同制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机制

完善政府内部责任机制;明确政府间的责任分工;健全政府外部责任机制;维护和增强市场竞争:在招投标环节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并培养参与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主体。

4.3 完善合同制治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健全合同制治理的监督机制;建立合同制治理的激励机制;提升政府的合同制管理能力;提高合同起草和谈判的能力;建立信息披露信息系统和公众听证系统。

5 结语

总而言之,PPP项目的发展符合当今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很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健全其法律法规,增加法律的透明性,使PPP项目真正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宁,戴大双.BOT项目风险多属性群决策识别方法[J].技术经济,2009,28(9):50-62.

[2] 严立舰.PPP合同风险识别和分配[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3):35-36.

ppp项目篇3

[关键词]PPP模式;养老机构;社区;老龄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对我国的劳动力造成很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我国的自然出生率大大下降,这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脚步。PPP是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提供公共服务,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PPP模式在资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我国的养老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应用PPP模式以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1 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严重不足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床位551.4万个,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0.026%,而发达国家的该比例为5%~7%,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2%~3%,可见我国的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非常低,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氛围,我国的养老机构很有必要扩建并提供更多的养老床位,以适应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发展。

1.2 养老机构的专业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不受重视,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所以我国的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人员紧缺。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在英美国家,优质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甚至达到了一名失能老人配备1.5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 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现阶段,主要的人才需求来源于酒店管理、护士及地产行业;有医疗经验的退休医护人员被养老机构回聘时几乎可以都做到管理层。可见,我国养老机构专业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养老护理人员缺乏、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

2 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条件分析

2.1 充足的民间闲置资本

闲置的民间资本为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额已达到了最高峰,并且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储蓄额会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城乡居民都在寻找一个投资回报率高、风险低的投资渠道。在养老机构中应用PPP模式会为公共事业建设带来更多的社会公益和更高的经济效益。PPP模式是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所以在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会对政府与民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分散了资金风险。在PPP模式下,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会解决传统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而且为我国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投资渠道。

2.2 公私合作经验

在我国19世纪80年代,公私合作就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了,这为PPP模式在我国养老机构中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几十年以来,PPP模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得到不断的扩大,其中成功的案例有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深圳大运中心项目等,在探讨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失败的案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领域尚未出现PPP模式的案例,这是因为PPP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出于对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长远考虑,目前很多地方在养老机构PPP模式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初始的构想或者小范围的尝试。这对我国养老机构的PPP模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3 不断完善的行业评估和评价机制

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不仅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而且还要接受第三方专业结构的督促。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监督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的质量问题,对养老机构的设施质量、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及时进行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主要包括养老咨询管理的专家,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养老床位,这样会增加养老机构的专业性,我国的养老服务也会更加贴切、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此外,还要成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这是促进养老机构发展的直接动力。协会一旦成立,原本属于政府监督的部分工作可交由协会办理,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3 结 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基于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少,所提供的床位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解决了传统养老机构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带来有利的条件。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建设需要政府与各大企业公共合作、商议才能落成,才能为我国的老年人口带来更大的方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霞.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ppp项目篇4

一、当前我国PPP项目投融资存在的不足

(一)项目审批时间过长,项目收益不够确定

由于一些PPP项目的审批时间过长且项目收益不确定,给项目的投融资带来了诸多的不利。一是一些项目的谈判、审批时间过长,使得社会资本进入的时间较慢,为确保正常完工,建设单位不得不垫付资金,造成资金紧张,由此愿意投资的企业也会减少;二是由于项目审批时间过长,使得社会资本投资的兴趣度和热度降低,不利于存量资本的盘活引入投资竞争机制;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较差,无法按照合同要求执行,甚至凭借权利实行强制谈判,使得社会资本无法发挥其管理方面的优势,所以不利于PPP项目投融资的开展;四是由于PPP项目多为政府基建项目,公益性强、投资金额较大、回收周期较长且固定资产折旧过高,所以时常会出现亏本的情况,而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当项目的收益率低或不确定性较强时,社会资本的投资热度和参与程度难免会下降。所以以上原因导致了PPP项目投融资活动受到一定的阻碍。

(二)PPP项目投融资活动存在较多的风险

PPP项目投融资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风险,第一,政策风险。PPP项目的投融资活动可能因为国家政策毫无预兆的变化,对项目的的继续开展以及盈利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造成项目的实施难度加大或者是盈利空间变小,政策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着PPP项目的投融资;第二,财务风险。比如在项目的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债务和利息的情况,最终使得债权人通过法律手段逼迫从事项目的企业停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项目的投融资活动;第三,运营风险。PPP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影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而政府又缺乏对于从事PPP项目的企业的支持,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运营风险,也不利于PPP项目的投融资。

(三)融资渠道不畅,相关机制缺失

融资渠道不够通常以及相关机制的缺失使得PPP项目投融资活动受到影响。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因为社会资本不同于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不具备较强的公信力,一些规模较小、经营水平一般的企业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但是国有4大行以及一些大型的银行通常不会给与民间资本贷款,而担保公司也通常不会给民间资本做担保,因而我国PPP项目中社会资本的融资表现为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以及融资规模较小,影响项目投融资活动的开展;其次,缺乏市场监督机制,目前我国许多的PPP项目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在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监管理念不清晰、重视建设忽略管理、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假冒PPP项目,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项目施工质量较差,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缺乏完善的定价、调价机制,定价、调价机制的缺失使得社会资本的资本收益难以得到保证,企业从事的大多是一些不赚钱的项目,而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对于成本变化的调整,使得PPP项目投融资模式难以顺利开展。

(四)配套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第一,政府目前对于PPP项目投融资进行了大量的政策性引导和配套法律的建设实施,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大多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法律地位较为低下,效应不够明显,且对于具体问题的限制不够严格导致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不足;第二,关于PPP项目投融资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得项目建设的交易成本较高,项目缺乏竞争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给PPP项目投融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困难;第三,缺乏调节纠纷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PPP项目中很多地方政府不能及时履行条约,时常出现费用拖欠的行为,而相关法律的缺失以及法院效率的低下,导致矛盾更加容易激化,且长时间拉锯给项目运营造成极大的负担,不利于PPP项目投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与PPP项目投融资相关的事宜

(一)精简项目审批手续,拓宽项目收益渠道

第一,应当精简PPP项目审批手续。政府应当对PPP项目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精简,将项目的实际经营管理权下放到企业,同时谨遵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在加强对行政审批监督的同时避免行政审批的过于繁琐和重复;第二,为了促进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应当设置最低的收益保障率来确保PPP项目投资企业的预期最低报酬率,如果未能按承诺达到预期的最低收益率,政府应当给与相应的财政补贴,以促进项目投资企业的积极性,促进PPP项目投资的顺利开展,形成投资方面的良性竞争;第三,对于PPP项目建成以后的收益,政府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拓宽项目的收益渠道,比如就轨道交通项目而言,政府可以给与项目投资企业沿线土地的开发权或者是一级收益权收入,或者是延长项目的特许经营期等,在不影响政府财政资金的同时增加社会资本的收益,由此可以促进PPP项目投融资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对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政策风险的防范机制,地方政府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为PPP项目投资者的经营提供法律屏障,使其经营更加规范化,避免政策的变化对其造成的经营权削弱,同时事先签订合同,依照合同实行规范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策风险的发生;二是针对项目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当建立自身的管理会计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以管理会计的理念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掌控和管理,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对于会计政策、会计准则、资本结构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防范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三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PPP项目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营风险,企业可以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使得自身的管理成本最小化,同时建立风险预警、防范机制,设置风险临界点以及完善风险预警指标,并设立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当实际风险超过风险临界点时,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控制,如果企业自身无法控制运营风险,政府应当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促进PPP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相关机制

对于拓宽投融资渠道而言,第一,成立社会资本的担保组织专门为民间资本提供担保,营造良好的PPP投融资环境,同时建立社会资本的信誉档案,对于担保涉及的事项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同时对于已有担保机构的担保方式及担保额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第二,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PPP项目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全力配合才能顺利的开展,政府应当给与社会投资者足够的利益,并在PPP项目运营过程给与投资主体足够的支持,更新自身的管理方式,以促进社会投资者更加主动的加入到PPP项目中来;第三,拓展融资方式,使得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国有银行应当优化对于PPP项目的审批程序,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贷款理念,科学的对从事PPP项目的企业实施资金支持,而其他商业银行也应当积极的参与到PPP项目的融资中来,增加资金的可获得性。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督机制,严格杜绝假冒PPP项目的出现,同时对于PPP项目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控制,加强项目的管理,保证PPP项目工程质量,以此促进投资主体经济效益的获得和政府财政资金的节约;建立完善的定价、调价机制,针对市场成本的变化,应当建立多方满意的调价模式,即让政府、企业、公众满意的调价模式,使得利益各方的利益得到协调和统一,以此来解决成本变化造成的企业经济效益受损,为PPP项目投融资提供一个可期的环境。

(四)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ppp项目篇5

关键词:会计核算;融资模式;PPP项目

一、引言

近年来,PPP项目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的北京地铁3号线、5号线,上海地铁的3号线,2008年的奥运主场地“鸟巢”等,都是我国应用PPP项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成功案例。由于我国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相对落后,导致国家在基础实施建设上存在非常巨大的压力。而PPP项目的合理应用,使得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和补贴大幅度的降低,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压力。相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应用PPP项目能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但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对PPP项目会计核算的指导,未对PPP项目的资产确认类型、计量、具体化会计核算等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得PPP项目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混乱,不利于PPP项目在我国的顺利继续推广。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际会计准则有关PPP项目的会计核算

(1)指导性文件。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2006年制定、2008年实施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在本文中简称IFRIC12)规范了PPP项目中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并未涉及政府项目的会计处理。(2)适用范围的规范。一是规范条件,在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服务特许权协议,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就是通过这些服务特许权协议与私营部门形成PPP项目,从而将私营部门引入到交通、电力、供水、废弃物处理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运营、管理以及后期的维护修复中。服务特许权协议又称“建设-运营-转让”或者“维护-运营-转让”。而IFRIC所注重的就是由公变私的服务特许权协议中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服务特许权协议中,规定了私营部门在协议期间内完成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升级。但是IFRIC12的解释公告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服务特许权协议都是适用的,必须满意一定条件的服务特许权协议才能应用IFRIC12的解释公告,即同时满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控制权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在协议期结束时,若存在重大的盈余利益,该盈余利益应归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这两个条件,该项服务特许权协议才能应用IFRIC12的解释公告。二是规范条件的具体解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控制权”是指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享有制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服务对象及收费标准的权利。这种控制权可以通过协议或者第三方监管等途径来实现。在应用条件中,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与监管方(能代表公共利益)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不需要具体参与价格的制定,只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即可。“对任何重大盈余的控制”是授予政府或者公营部门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期内使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权利来限制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抵押或出售的实际能力。如果在协议期内,该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存在着重大的盈余利益,则该盈余利益应归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3)资产的确认模式、IFRIC12关于资产确认类型如表1所示。(4)借款费用的处理。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IFRIC12做出了明确的确定:在无形资产模式下,以《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IAS23)的规定为指导,将建设时期由于服务特许权协议规定而产生的借款费应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其余情况均应进行费用化会计处理。

(二)英国对于PPP项目会计核算的经验总结

(1)PPP项目的英国政府项目主体会计核算。一是以英国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的授权人的会计核算。该阶段的授权人是英国政府,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会计准则规范为UKGAAP,倾向于使用准则修正案FRS5(后期的FRS5A),其特点是“实质重于形式”。而英国财政部则倾向于使用技术说明(修正版的TTN1R)对PPP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的选择上,FRS5A和TTN1R之间存在着相反的意义。FRS5A是准则,而TTN1R则是指导说明性文件。其中的关键点是FRS5A与TTN1R确认PPP项目的资产类型是以“风险与收益”为基础标准,即政府或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注重是风险的承担者,而不是PPP项目的所有权。二是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指导的授权人的会计核算。2007年3月,英国政府将公营部门的指导性文件由英国公认会计准则转变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对授权人(英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改变。而英国财政部的转变活动则几经推迟,直到2009年的七月份。究其原因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PPP项目中仅有IFRIC12一个标准对资产类型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在PPP项目中,英国政府项目主体和公司项目主体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且均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为适应英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形势,英国财政部扩展了IFRIC12的规范。英国政府拓展后的“IFRIC12标准处理”之下的对PPP项目资产会计处理如图1所示。与FRS5A和TTN1R1号修正案采用的“风险与收益”标准相比,IFRIC12中采用“控制”标准作为本质基础,PPP项目资产的类型应当由英国政府确认或者相关公营部门,注重的是PPP项目的实际所有权,而不再是风险的承担者。(2)英国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一是以英国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的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在该阶段,英国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是:以FRS15为指导,将项目资产确定为有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在公司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内显示。其不足之处是在服务特许权协议签订之前存在着公司项目主体不断亏损积累与大量滞留现金共存。为了适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需要,PPP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特许权协议大量增加,政府对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的减少与压力的降低,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在2002、2003年左右发生了改变。在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处理中,固定资产会计转变成了合同应收款会计,并将公司项目主体确认为金融资产,而不再是固定资产。这种措施会提高公司项目主体的盈利能力,并使公司项目主体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期内持续处于盈利状态,能大大提高私营部门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与政府开展横向合作关系。二是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指导的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英国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之前,私营部门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UKGAAP)准则下对其在PPP项目中收益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协议应收账款,在采用IFRS之后,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变成更为合理的IFRIC12。但是,英国政府发出的公告并没有对本国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预期的影响,但是在整个欧盟地区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IFRIC12对PPP项目处理的操作方法为: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其二,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即私营部门可以在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的授权下,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行使用和管理,但是不享有控制权和所有权。则该PPP项目符合IFRIC12界定的资产类型的确认模式,即将PPP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确认为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再是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相比于UKGAAP,采用IFRIC12进行会计核算会使得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对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早起,由于直线折旧偿还方式的影响,将PPP项目确认为无形资产会使PPP项目的盈利能力降低。因此,英国财政部以修正案的形式对IFRS进行了拓展,允许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可以采用成本更为低廉的累计摊销的方式,该种方式可用于固定资产的确认,并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早期使用较少的设备以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PPP项目种类繁多与财务安排的复杂度,使得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仍惯用UKGAAP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因此,IFRIC12并没有在英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3)“孤儿资产”现象。基于UKGAAP或者IFRS下的会计核算方式,都会使PPP项目的政府项目主体和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在核算中产生了“孤儿资产”的问题。

(三)对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启示

(1)简化资产确认类型。IFRIC12无法在英国普遍推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PPP项目中存在着复杂的协议类型及财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使得PPP项目资产的确认类型较多,使得PPP项目公司无法按照IFRIC12规定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及混合资产三种资产确认类型来进行。现阶段,PPP项目公司仍采用单一资产确认模式,即固定资产,IFRIC12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金融及无形资产模式带来的PPP项目公司盈利状况的巨大差距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操纵性提高。但是会计核算要求的正是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财务信息可操纵性的提高恰好降低了其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在PPP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尽量简化资产确认的类型,提高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2)用“控制”标准规范PPP项目的范围。我国的BOT适用项目类型在会计准则解释2号文件中有明确的限定,但未涉及到PPP项目。而英国PPP项目的会计制度则从“风险和收益”和“控制”两方面对PPP项目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这两种标准均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各有利弊。但“风险和收益”因“风险”类型不同,导致其标准在评判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会使评判结果不确定,甚至出现于实际完全相反的现象。因此,我国在制定PPP项目的范围时采用“控制”标准较为合适。(3)综合考虑PPP项目中政府和公司的资产确认。从英国PPP项目的发展来看,由于“风险和收益”标准的实施和为推行IFRIC12规定的资产确认类型模式,为避免出现“孤儿资产”的现象,应对政府或公营部门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改革,应综合考虑PPP项目中政府和公司的资产确认,即在PPP项目中以政府项目主体和公司项目主体综合确认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在两方中有一方将PPP项目资产确认为有形资产。(4)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确认。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IFRIC12做出了明确的确定:在无形资产模式下,以《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IAS23)的规定为指导,将建设时期由于服务特许权协议规定而产生的借款费应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其余情况均应进行费用化会计处理。

三、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一)PPP项目范围的界定

在界定我国PPP项目的范围时,我们应当抓住“控制”这一本质特征。适用于IFRIC12的PPP项目医改符合的条件为:一是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二是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在价格的制定上,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不必参与具体制定活动,只需提供定价标准。同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享有在协议期内使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权利来限制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转让和出售的实际能力。最后,在重大盈余上,在协议期结束时如存在重大盈余,则该重大盈余归属于政府项目主体;如不存在,也适用于界定的PPP项目范围。

(二)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现阶段,PPP项目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在协议期结束后,PPP项目的所有资产都会转移回公营部门,因此我国的PPP项目完全满足PPP项目范围界定的条件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如在满足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就能实现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对PPP项目的资产、使用和收益的完全控制,从而将最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给国民。因此,基于所有权和控制权,我国的PPP项目政府主体应确认为固定资产,从而可以避免“孤儿资产”的出现。

(三)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建议

(1)公司项目主体筹备期。会计核算单位的划分。将公司项目主体划分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按照主体性质,再将相互关联的合作主体组成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两个核算的大单元。在对PPP项目公司主体进行整体核算之后,对各核算单位根据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等要素进行具体的资源配置和统计,对每一个单元的产权变动及交易进行核算和反映。在协议期结束时对每一个基本单元进行会计核算,对每个产权主体都制定相应的财务报表。(2)公司项目主体开发期。一是处理不同性质资产的区分。对于拥有完整产权的资产,应根据IFRIC12中对金融资产、无形资产、混合资产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而具有服务特许权性质的资产,如公司项目主体购置的设备属于服务特许权协议中规定的PPP公司项目资产,则要归为服务特许权资产进行核算;如果不属于该类,则归为完整产权的资产。二是PPP公司项目主体的资产确认类型。现阶段,对于服务特许权协议中的PPP项目资产无条件的划分为无形资产。但我们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的、独立的用益物权准则,则可以将服务特许权协议中的PPP项目资产归为用益物权资产,应该采用用益物权准则进行会计的核算。三是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建设阶段,由于服务特许权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进行资本化,并计入无形资产类型中。(3)公司项目主体运营阶段。一是公司项目主体收益类型的确定。公司项目主体通过经营PPP项目所取得的收益,应划分为经营收益,不能划分为投资收益。但是当将PPP项目资产无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类型时,则未涉及资产类型的确认问题。二是服务特许权资产的摊销。将PPP项目服务特许权资产无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避免了在不同资产类型下,不同的摊销方法造成的PPP项目公司主体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异。三是后续费用的会计处理。后续费用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会计处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4)项目交接阶段。不同性质的交接方式应选择对应的会计处理的方法。无偿移交的部分不进行会计处理;其余部分则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服务特许权协议做会计清算处理。

参考文献:

[1]苑泽明、姚王信:《从无形资产到用益物权:会计影响与因应研究》,《山东经济》2013年第6期。

ppp项目篇6

关键词:PPP项目;PPP采购;PPP项目风险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政策的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机会逐渐增加;加之人们对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逐渐加大对相关行业的重视。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减轻政府债务负担,PPP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央各部委在推进PPP模式的同时,不断完善PPP项目采购程序、配套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保证了采购的规范和透明,特别是财政部新认定的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促进了一批PPP项目的落地实施。但是,PPP项目政府采购工作也还存在不少挑战:如何做好采购阶段前期的市场测试,来吸引市场参与主体如潜在投资人、融资机构的意愿;如何设置合理的资格预审条件来实现充分竞争,满足项目需求;如何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合理分配利润,保障PPP项目顺利落地。如果处理不好,既影响PPP项目的落地实施、社会资本市场的培育,也在PPP项目建设和运营期埋下了法律风险。因此,必须在后续的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规范。

二、PPP项目采购阶段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PPP模式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PPP模式在我国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均处于探索实践中,相关的PPP法律不健全、PPP模式的基本操作和流程有待熟练掌握。具体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双方采购阶段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问题如下:

1.没有明确界定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在PPP目筹划前期,没有准确而清晰地界定项目需求和目标,可能会在后期招标、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如果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项目最终递交的服务和价值也许会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成为项目后期风险的重大隐患。

2.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关注

PPP模式与传统基建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项目投资主体的转换。在新模式下,项目能够吸引意向承包商以合理的财务成本顺利融资到位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项目的架构设计要保障投资者的技术服务能力水平内获得合理的盈利和财务目标。PPP项目的架构和设计除了要满足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准和相应要求外,还应该同时满足资本市场的投资需求。政府要深刻地了解和洞察资本市场,识别社会资本关注的焦点和需求,以保证PPP项目的成功落地。

3.缺乏明确而有力的责任人

PPP项目执行中心作为项目管理和推动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权限、能力和可支配资源均相对有限。对于大型项目管理和运营,PPP项目执行中心通常需要与政府众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谈判乃至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超越其管理权限和职责授权范围。

4.缺少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

政府过多地承担了项目风险,或将多数风险分配给社会资本承担,都将使得项目不能成功实施。

5.未聘用专业顾问团队,忽视顾问团队个人能力和经验

PPP项目一般投资额大、融/投资期长、收益不确定大,合同结构复杂,谈判难、耗时长。加之PPP项目涉及金融、法律、会计、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社会资本方自身不可能全部拥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的政府或社会资本方缺乏某些方面的经验,需要聘请专业顾问团队。顾问在PPP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PPP成功的关键。同时,要更加深入考察从事服务的个体顾问能力素质和经验。依靠专业顾问团队以及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障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6.缺乏与相关项目利益方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从项目的识别和开发阶段开始直至项目合同的签署,社会资本方与政府项目执行机构应该充分沟通相关利益方的显性和隐性的利益诉求,达成双方一致性,不断完善PPP交易设计、项目边界条件、风险管控设计、合同内容等重要事项,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风险和隐患,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

7.缺乏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无法获得充分而完整的项目信息

社会资本方与政府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的必经之路。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帮助社会资本方认清自身的角色与定位,以及获得政府方PPP项目的所有诉求,了解PPP项目完整的项目信息。

三、开展PPP项目的若干建议

PPP模式是项目得到社会资本认可并投资的市场化交易过程。交易成本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交易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取决于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对称程度。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项目规划、尽职调查、市场测试、项目推介、项目投资意向申请和预投标等不同阶段,社会资本方应充分调动主观积极性与政府项目执行机构保持良性沟通和互动,使得社会资本方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社会资本方要建立起市场沟通渠道,不断的从政府得到充分而完整的项目信息。以减少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市场对项目的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增加项目的市场竞争性,提高招标质量。对于社会资本方来说,为更好地与政府方开展PPP项目合作以及实现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谨慎选择项目政府主体,防范政府风险

(1)重点关注财政状况好、财政负债低的政府主体

大多数PPP项目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对于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社会资本方的投资资金很大程度上将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因此,对于社会资本方而言,在开展PPP项目时,应着重关注PPP项目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积极与财政状况好、财政负债低的政府主体展开PPP项目合作,进而有效地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

(2)考察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能力

发改委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规定,行业运营公司可以作为PPP项目的实施主体。在具体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本方应全面地考察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能力。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方对项目投资决策。

(3)关注政府领导班子的信用水平

社会资本方应重点关注当地政府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水平、信用水平、契约精神等方面,也是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考量的。

2.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科学决策项目

(1)慎选PPP项目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PPP入煜钅砍中增加,但PPP项目真正落地实施的并不多。优选PPP项目对于社会资本方来说至关重要。PPP项目涉及能源、交通运输、地下综合管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社会资本方应及时关注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了解和掌握相关PPP项目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择优从财政部PPP项目库中选择参与项目,降低社会资本方投资风险。

(2)重视并做好PPP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从降低投资风险的角度上,社会资本方应重视并做好PPP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的背景、概况、交易结构、融资方案、投资效益和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由于PPP项目涉及专业众多,必要时需向外部法律、风险管理等机构进行咨询,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深度要求。

3.遵从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合理建立分担风险机制

PPP项目的风险分担主要原则包括三条: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控制相应的风险;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承担的风险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要有上限。建立双方风险合理分担机制,有助于双方取长补短、协同管理,最终达到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共赢的目的。

4.联合行业优势社会资本方,取长补短,分散投资风险

当前PPPP项目大多数由政府委托的投资公司代表政府出资公开招标遴选社会资本合作方,参与PPP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同时,为提高PPP项目中标概率、增加PPP市场的竞争力,社会资本方亦可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优选资金雄厚、技术能力强、诚实守信的其他社会资本合作方,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业务优势,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1)优选投资公司

社会资本方要主动与政府出资设立的资金实力强、有投资管理和运营方面经验、规模大的投资公司加强沟通协调,借助其在投资管理及运营方面丰富的经验,开展PPP项目建设活动。

(2)优选社会资本其他合作方

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最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项目投资、设计、施工及运营,带动其主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对于自身业务比较短缺的领域,主动与相应领域领先的其他社会资本方开展合作,吸收其出资入股到SPV中。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PPP模式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对PPP的认识还需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地深化和提高,PPP项目运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于PPP项目采购阶段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政策制定者、PPP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PPP模式,以适应经济新长态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发〔2016〕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宁勇,赵世强;竞争性磋商在PPP采购中的运用研究[J].招标采购管理,2016(04).

[3]朱守鹏;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运用困境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03).

[4]《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5]《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ppp项目篇7

关键词:PPP模式;工程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TU98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工程项目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开展的理念也逐渐转变,受现阶段建设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然而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经济的紧张,一些地方政府逐渐引用先进的理念,利用ppp模式开展性工程项目建设,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工程项目公司要在政府与市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此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文章中笔者针对工程公司参与ppp项目研究的过程,对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ppp模式基本内涵

(一)工程项目应用ppp模式原因

所谓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简称,即政府部门为了使社会中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应水平、提升供应效率得到提升,利用一些购买、股权合作等形式,和社会资本主体合作共同建立的合作关系[1]。在工程项目中应用ppp模式其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项目资金,将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资金问题解决,以此分担当地政府的工作负担,将工程建设的效率全面提升。

(二)ppp模式应用优势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相同的方向,且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二者在发展目标上也具有一致性,也就是使用相对节省的资金资源,获取丰富的产品或服务资源,以此保证自身的利益,而政府部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满足社会福利方面的需求,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二者之间关系的融合,更好的完成相关工程建设,进行利益共享是其主要前提,因为只有进行利益共享,才能切实保证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友好合作关系。其合作关系本身并不只是代表利益共享,更加代表风险的共同分担。在应用ppp模式的同时,务必要将二者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优化风险带来的危险,将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系数降低,切实保障二者的利益。

二、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策略

(一)健全ppp模式相关制度,成立专业的监督部门

为了全面推进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发展,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十分必要,在实行ppp模式的同时,要将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学有效的整理,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其一是为了健全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组建工程项目相关法律制度,并且将该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并且将社会中的相关工程制度内容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ppp模式监督部门,将其自身架构进行梳理,确定各项职责[2];其二,要将ppp模式工程项目的操作规律进行全面明确,其中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采购、还包括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等内容。全面促进并引导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二者参与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结算等制度的制定,将社会中的资本、与政府部门的参与ppp模式的积极性,以此实现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有效应用。

(二)挑选合适的工程项目,为社会资本的合作做好准备工作

在开展工程项目的同时,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资金上的紧张,会在工程项目中利用ppp模式,而工程公司也会全面参与到ppp项目的研究中来,一般的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且面临的投资数额较大,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并不是全部的工程项目都能够获得经济收益,其中也存在一些工程项目能够预估的收益较小,而这些在社会资本来说,缺少一定的吸引力[3]。工程公司既是作为社会投资人又是作为项目的建设者参与到政府的ppp项目合作中,为此,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有效性,实现其项目本身的切实利益,挑选合适的工程项目十分重要。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中,要挑选合适的工程项目,虽然项目的收益较薄,但是施工体量大,优化空间高,保证工程公司能够获取既定的效益,能够保障该工程项目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工程公司类社会资本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工程项目选择时,有一部分项目具有丰厚的政府资源匹配,比如土地等,,其相关开发条件也足够成熟,并且在其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其中存在的风险,此类项目对地产开发类社会投资人具有吸引力。政府部门为其供应相对成熟的服务,将项目分类包装,选择适合的潜在社会投资人对接,保证社会资本能够获取收益,为社会资本的合作做好准备工作。

(三)大力扩展工程项目融资途径

为了缓解相关部门在资金上的紧张状况,政府部门要大力扩展工程项目的融资途径,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多样化的社会资本市场制度,将其中存在的一些私营政策限制因素进行全面消除,并且政府要积极推出ppp项目相关政策,积极申请政策性的银行贷款。与此同时,工程公司在参与ppp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投资项目的合理性,保障工程公司作为社会投资人参与政府ppp项目合作能够获取切实的利益的同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通过应用ppp模式实现工程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受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影响,城市中的工程项目建设发展也逐渐加快,并且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为了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或服务,在工程项目中逐渐应用PPP模式,然而在应用中逐渐面临一些不足,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中笔者针对工程公司参与ppp项目研究的过程,首先分析了ppp模式的基本内涵,随后从健全ppp模式相关制度,成立专业的监督部门、挑选合适的工程项目,为社会资本的合作做好准备工作、大力扩展工程项目融资途径三方面对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ppp模式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加曹,耿士均. PPP模式未来在景观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与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15,21:198-199+210.

ppp项目篇8

关键词:PPP模式;建设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风险无疑是贯穿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不可避免的非自然因素, 保障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便是有效的管理风险, 而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模式。正因如此,怎样实现建设项目参与方之间的风险合理分担,达成PPP模式建设项目既定目标,保证PPP模式的成功施行对建设项目的完成十分重要,也成为了PPP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难点。本文将就建设项目针对风险分担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一、PPP模式建设项目主要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有公众反对、政府信用、决策与审批延误、政策变更、官员腐败等风险。

公众反对是由于有的建设项目如基础建设,关乎于公众的切身利益,假使项目费用上涨会引起公众的反对;政府信用是指新政府也许会因持有不同的政治目标和态度和目标而终止项目;决策与审批延误则是因为政府审批过程复杂、对PPP项目不甚了解甚至有所误解而造成项目时间延长、成本提高;官员腐败风险是因为高官利用职位进行的不合法利益取得加重项目成本支出。

2.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的出现是由于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时的变化、合同风险等。由于许多国家不健全的法律环境以致监管不力;涉及PPP项目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它们的变更会使项目实施困难;合同的签订存在争议使合同双方出现利益冲突而阻碍项目实施。

3.金融风险和融资风险

通货膨胀、利率、项目外汇可兑换、汇率、等造成金融风险。通货膨胀和利率的相应变化会使得原材料、人工价格的波动,影响项目的成本及投资人的利益;项目外汇可兑换及汇率的不定变化会直接影响国外投资最终兑换成本国货币的金额。

不健全的金融市场、不合理的融资结构等因素易引起资金不足,出现融资风险。PPP项目中标者必须在与政府签订的协议规定时间内筹足资金,否则会取消项目完成资格并没收保证金。

4.不可抗力风险

自然灾害、工厂设备遭意外损坏等不可抗力因素都是项目风险的来源。这些是无法预见的、不可防范的、不能避免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造成项目延期甚至是失败终止。

5.建设成本和完工风险

造成项目建设成本或是完工时间超过预期值的原因有很多,如:新技术的运用、建筑材料上涨、相关标准变化、设计变更等会使成本增加;而不合理的施工方案、不及时的设备供应则会造成完工不及时。

6.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该建设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价格及需求量的变化对项目实际收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运营风险则是指投产运营时期,因为管理经验和水平、生产故障等各方面原因使得运营公司无法有效的管理并运营该建设项目。

二、我国PPT模式建设项目风险分担现状及问题

1.国内风险分析方法落后

我国对于PPP模式下建设项目公共部门的风险分析还仅仅是将国外经验照搬于待建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方法尚在建立。没有真正的将PPP模式所具备的特点融入到我们的风险分析中,没有结合国内本建设市场的具体情况,不能将风险分析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2.参与方对PPP模式及其风险缺乏认识

不少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是把PPP模式建设项目当成解决政府资金短缺、设施不足的手段,而私营部门则是把其当做更好的攫取利益的方式,两者都未全面认识到二者的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公共部门往往不会自动自发的承担一部分项目风险,而私营部门一定意义上纵容了这种做法,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承担来自项目的所有风险。

3.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工期较长、金额较大的PPP模式建设项目不确定因素颇多,需要参与方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正因如此,公私双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担风险,达到效益最大、风险最小。

三、采取有效措施使PPP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

1.专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针对PPP模式

目前,我国法律对PPP模式建设项目运营的规范较少,急需通过立法手段界定PPP模式项目的法律性质、制定详细的PPP模式项目运作规范,衔接现行的法律体系,以保证PPP模式建设项目在实践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律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好公众的利益。

2.建立高水平分析机构

国内的PPP模式建设行业需要我们去建立独立的,具有唯一服务性的PPP模式技术咨询组织,针对PPP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并解答不同层面的人员的问题,在一开始对整个项目做出全面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分担等分析过程,确保各个层面的工作顺利进行。

3.建立公平、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项目参与方应共同的分担不同的风险,政府部门负责承担法律变更的风险、政治风险、国有化风险等,投资人主要承担建设、经营等风险。另外,政府应建立独立的专门的机构来承担一些额外的风险。最后,PPP项目需要其它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例如,在适当的时候减少对PPP建设项目融资的条件限制,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给参与方等。

四、结束语

我国PPP模式建设项目在持续运用发展中,但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此文对PPP模式建设项目的风险分担合理化做了相关研究分析,望今后的PPP项目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何涛.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田萤.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分担研究[D].重庆大学,2014.

ppp项目篇9

关键词:PPP项目;会计核算;概念 ;问题;解决方法

所谓的PPP项目也被人称之为公私合营或者是公私合伙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公共项目的融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为了更进一步弥补传统公共项目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PPP项目融资模式应运而生。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角度出发,可以发现PPP项目下具有工程量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PPP项目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会对PPP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完善PPP项目中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对PPP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提高PPP项目的质量。

一、PPP项目的相关概念

(一)PPP目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PPP项目主要指的是一些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其投入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当地的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管理经验,并且企业在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就当前而言,PPP项目的运行机制具有自身的过程规范:一是相关的政府需要组织企业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与企业签订经营协议与合同;二是企业需要将自身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包括项目建设的工程分包、融资与运营管理等工作。从目前来说,PPP公共项目主要是由各地的投资管理中心或者是私营企业承担,来满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技术需要,从而有利于促进项目能够顺利的完工与运行。

(二)PPP项目的会计核算概念

所谓的会计核算指的是通过对货币活动的核算来衡量其经济活动,借助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对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并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与步骤来开展工作,通过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为项目的相关利益者提供较为准确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使其能够对整个项目的工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控制力。而PPP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强调的是对项目会计问题的确认,力保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能够掌握在授权人手中,在协议内容完成后,该PPP项目的管理公司就需要将经营权交还给授权人。

二、PPP项目中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PPP项目的范围界定不够准确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PPP项目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不管是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还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建设、绿化设施建设等等,都可以从中寻找到PPP项目的身影。可以说在PPP项目的发展中,优越的资金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随着PPP项目的发展,范围的增加,出现的不足也越来越多,且PPP项目发展的结构与形式同最初相比也有一些变化。从当前来说,我国PPP项目的建设,由于种类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相关的管理部门却没有提高对PPP项目的认识,在PPP项目的管理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因此无法提高对PPP项目的监督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的执行效率,影响到了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

(二)PPP项目中以政府为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PPP项目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主体,要分析PPP项目中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就需要从政府这个主体出发,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收支性核算是常用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如在公共设施的道路或是桥梁的建设上,就只需要在PPP项目上记录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与确认资产,而不需要在政府的会计账面上再做核算。所以说,在PPP项目建设中,政府拥有的是设施的所有权,而企业拥有的是设施在运作经营过程中获得利益的权利。因此,在PPP项目中,政府与企业二者扮演的角色是相互分工的。不过,政府在取得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时,需要特别注意资产处理的问题,其中资产处理的方式并不是以全额的投资来作为处理的基础,政府会计人员在处理政府资产的时候,应该要先清理掉资产中包含PPP项目的部分,接着再进行资产核算,避免出现资产虚增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总额的不了解,就有可能在使用和分配资产收益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公益性,从而会影响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

(三)PPP项目企业主体的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对于大部分的PPP项目来说,基本上都是政府将公共基础设施的部分使用权以及收益权转让给相关的投资企业,从而来获得企业的资产支持、技术支持等。所以,在PPP项目刚刚成立的初始阶段,企业与政府都需要对整个项目的运营与建设等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PPP项目中的资产确认问题上。PPP项目资产能够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特许经营权资产;二是完全资产。企业需要提高对这两类资产的认识程度,分清资产核算的不同之处,从而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

三、完善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PPP项目企业在成立初始阶段的会计核算

在PPP项目企业刚成立之际,首先需要明确整个项目的产权主体,接着根据有关的标准与规定来划分PPP项目的整体会计核算内容,特别是在公与私的问题划分上,需要从政府与投资单位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二者的利益,并且进行合理的划分;其次,要根据明确之后的会计核算单元,来综合分配在PPP项目中存在的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等内容,并且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核算的内容,来保证产权主体能够获取到对称的财务信息,从而保障产权主体利益的维护。

(二)PPP项目企业在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

在PPP项目的建设阶段中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对PPP项目的总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划分后的结果与产权,划分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接着要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来开展核算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特许经营的资产,由于借款的发生是极易出现资产化问题,因此可以将其归结到无形资产中去,并且按照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来核算特许经营资产,从而提高整w项目建设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三)PPP项目企业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

PPP项目在建设期后,就会开始进入项目的运营期。而在PPP项目的初始运营阶段,主要是由投资公司来负责运营工作,而在对收益的确认上需要将这部分的收入归根到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去,通常来说是划分到投资收益科目下,这样会对企业的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济生产。对于特许经营项目来说,在达到预定的可使用年限后,需要开展摊销处理工作。在摊销的过程中,不能够在公司的收益中反映出摊销的部分。但是,在公共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为了使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开展维护工作,而维护的资金投入就需要计入到当前的损益中去,并通过会计核算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提高核算的合理性。

四、结语

在我国PPP项目的会计核算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相关的政府部门就需要强化对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意识,完善管理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来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学术界人士以及社会人士来强化对PPP项目的认识,加强对PPP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祝青华.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2015(10).

[2]何双杉.论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完善[J].时代金融,2015(15).

[3]王盼盼.PPP项目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

[4]郑自爱.PPP项目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思考[J].江苏商论,2015(26).

ppp项目篇10

关键词:PPP项目 项目实施 风险控制

现阶段,我们将未来结果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定义为风险,基于此,我们将PPP项目风险定义为,在PPP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在项目决策、项目审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以及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可能导致项目遭受损失、使得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各种事件或因素。同时,就目前情况来说,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存在的风险类型多种多样,而且这些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阶段性、渐进性等特点,由此看来,为了有效的提高PPP项目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经总结发现,现阶段,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风险为财务和运营维护方面的风险、项目审批风险、建设风险等,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财务和运营维护方面的风险

财务和运营维护方面的风险是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是指金融风险和融资风险,金融风险是说外汇可兑换和汇率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人将东道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后的最终金额,而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的各种变化会使得原材料、设备以及人工价格有所波动,而这些风险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和投资人的盈利能力和公司的偿债能力。

融资风险主要是说PPP项目存在的筹资困难的风险。相比一般的工程项目,PPP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在招标阶段选定中标人,选定后就与中标人草签特许期协议,而中标者就需要以特许期协议为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融资,也就是说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融资,才能使特许权协议正式生效。所以说,如果中标者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融资将面临项目立项失败的风险。

运营风险主要产生于投产运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由于生产故障、经验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导致运营公司不能有效的管理运营该PPP项目的风险,而这一风险的存在会导致服务或者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也会影响项目的收益。

例如在北京奥运“鸟巢”项目中,由于项目公司缺乏一定的体育场运营经验使其运营收入与预期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英法海峡隧道项目中由于其项目公司是由施工承包商和金融机构组成的,二者并没有运营实体项目的经验,所以也致使运营绩效并不理想。

(二)项目审批风险

项目审批风险主要是指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由于程序过于复杂造成的花费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的风险,诸如很多行业里出现的成本价格倒挂现象就是项目审批风险造成的。

(三)建设风险

建设风险是PPP项目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土地不可获得的风险、完工的风险、建设成本及变更的风险、供应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在此过程中还会遇到自然风险。PPP项目大多都是大型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设技术、建设环境等层面问题的出现很可能导致建设项目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而导致项目的融资成本过高,进而导致项目的失败或者盈利的降低。

(四)小结及案例

总之,现阶段PPP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会面临财务和运营维护方面的风险、项目审批风险、建设风险之外,还会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法律及合约风险等等,就拿北京地铁四号线这一PPP项目来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政治风险:项目排他性、法律变更、政府延期付款;建造风险:成本超支、土地拆迁、项目工期延后、遗迹给施工造成的不可抗力风险;法律及合约风险:PPP公司破产、违反融资合同、项目合同变更;金融风险: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环境风险:自然灾害、气象和气候的变化。而这些风险的存在致使地铁四号线项目变得很难顺利推进和运行。

二、控制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措施

为有效的避免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确保PPP项目顺利推进,笔者在研究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依法签订PPP项目合同

依法签订PPP项目合同是确保上述问题得以有效避免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政府在制定PPP项目的内容时一定要聘请多位有经验的专家和顾问,项目内容一方面要做好建设内容、规模、成本、方式、质量指标、工期等内容的定义和解释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PPP投资人的筛查工作;此外,还要落实相关的保障措施、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以确保PPP项目合同签订工作的顺利推进。而在项目招标阶段,需要政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对比多家投标单位的各项条件,以确保最符合项目要求同时投资金额最小的单位作为PPP项目的合作伙伴。

(二)建设回购保障机制

回购保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上述风险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私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PPP项目双方形成互信的合作关系。所以政府在制定PPP项目管理办法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保障措施,明确支付资金的担保方式、优惠措施和保障机制等,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PPP项目投资环境。

(三)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

项目监管方式的加强同样也是确保PPP项目顺利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就需要政府在选择项目监理单位时能够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开展,并由政府部门和PPP投资方来共同参与和选择,提高其透明度和公平度;其次要严格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即需要在方案中明确、详细的指出PPP项目分包和转包等相关问题,以避免不必要风险的发生;此外,政府要加强与PPP投资方沟通和交流的力度,定期举行协调会议,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巡查,要及时的掌握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以及PPP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四)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

相比其他的工程目,PPP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量比较大,而且环节也比较多,所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项目公司、私营单位和银行来完成项目的运转显得比较困难,因此就需要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这些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这些中介机构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重任,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一方面是以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为例,设计项目的边界条件,避免项目任何一方触碰政策红线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要构建实用性、适用性比较强的财务模型,以为政府项目招标、谈判等相关工作地额开展奠定坚实的依据和证据,同时,为PPP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必要风险的规避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做好资金的统筹工作

资金统筹工作的开展也是避免风险的保障性措施之一。所以就需要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科学的预计未来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以项目建设的成本、施工的工期等因素为指标确定合理的利益实现机制;二是要做好财政资金的预算方案,并制定出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以确保政府能够和利益实现机制妥善的移交和处理PPP项目的债务和权益;三是要建立配套的PPP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以实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按时支付,避免、资金挪用等现象的出现,一旦出现需要按照既定的法律规范严肃处理。

三、结束语

总之,相比一般的工程项目,PPP项目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就成为了广大财务工作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而依法签订PPP项目合同、建设回购保障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资金的统筹工作仅是笔者在研读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的探索性建议,愿意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张宇.中国PPP项目的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00067-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