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知识点十篇

时间:2024-02-19 18:07:58

字体设计知识点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1

关键词:用户特性;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心智模型

0 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数字科技馆以其优势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步入界面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要求设计师从用户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设计,从而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界面使用效率,使数字科技馆能够高效地对用户进行科普教育。

1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1.1 数字科技馆的概念

目前对于数字科技馆的定义较多,综合可以理解为:电脑中的科技馆,它是通过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虚拟科技馆。[1]它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从不同层面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于一体,启迪公众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和环境的限制,它能有效消除实体科技馆不均匀分布所带来的影响,实现科普资源的最大限度传播。

1.2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是对两种不同的物体间交流手段,交流过程的整体设计,系统地优化人的操作,以提高人机交流效率为目的。[2]数字科技馆的界面是用户与科学知识交互的枢纽。我国科普事业建设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界面设计过于专业化,某些设计超出用户的认知能力范围,致使界面可用性受到影响;第二,界面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生动性,互动性差,不能有效吸引用户关注;第三,交互界面设计不合理,没有及时审视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注重用户视觉运动规律等,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不仅美观,而且简单易懂,操作便捷,指引性强,通过增强用户兴趣和愉悦感,来提高使用效率。这要求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人群属性、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

1.3 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与普通网站设计的区别

普通的网站设计可以说是各种信息的汇聚,主要是平面的,多以传统的图片、文字、音频动画、论坛等形式为主,交互性较弱。[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科技馆与传统的网站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构造出虚拟的世界,可以结合用户特性合理地设计界面互动形式,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受。

2 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用户特性分析

2.1 用户对象的确定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界面设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进行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从年龄段来划分,数字科技馆的用户群体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项目组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现代科技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此,下文的用户特性分析以青少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2 用户的需求层次分析

数字化的界面时代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具有互动体验的交互界面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从数字科技馆界面的功能属性来说,信息传递时,若以互动体验的信息传递形式为主,将会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界面设计若能够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要素,将会使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更具吸引力,从而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现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功能。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其需求进行详细调查,逐级推导得到如图1所示的用户需求层次模型。

2.3 用户认知分析

传播科学知识是数字科技馆的功能之一。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因素直接影响用户对知识的学习。认知过程是有关用户感觉与知觉、记忆、决策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及提取的过程。[4]感觉是大脑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众多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知觉是认知功能的高级加工机制,记忆是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决策是用户面临多重选择时,依据对事物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选择过程。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根据青少年的感知觉特点,他们首先会选择具有较大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色彩,他们不喜欢暗沉的颜色,热爱鲜艳的颜色,但不能刺眼。对于画面单一静止的界面,那些颜色鲜艳或者呈现动态排列的事物会成为青少年主观意识里所选择的知觉对象。吸引注意力对青少年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但根据视觉运动规律,青少年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是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整个认知过程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从记忆过程来看一般会经历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有意义和深度形式的复述更容易使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此外,设计师要将数字科技馆界面信息显示、功能操作等控制在用户的正常记忆范围,并且信息不能过度超载。

2.4 用户行为分析

目前,很多设计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去预设用户的行为就进行设计,忽略了用户自身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导致产品设计不适应用户的需求。这正是一种设计师模型与用户心智模型不匹配的现象。所谓的设计师模型就是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和设计方式。心智模型指的是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5]界面是用户与数字科技馆之间的交流的纽带,用户对界面所实施的行为主要是操作行为,也就是具体行动顺序和执行。用户心智模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界面的操作和理解。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分析目标用户的自然行为、心理需求、潜意识活动等内容,并按照最符合目标用户原有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制定正确的行为操作方法。界面的视觉设计、交互方式设计等只有与用户心智模型相契合,才能体现界面易用、好用、高效率、人性化的特征,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2.5 用户情感分析

除了传播科学知识之外,数字科技馆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让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体验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敢于冒险、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虽然丰富,但极其不稳定。青少年对于知识的学习多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吸引注意力是关键。设计中若能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便能使他们与交互界面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设计中要多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其中反思水平设计正是用户情感内容的体现。[6]在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中,反思水平设计是提升界面应用价值并产生用户粘着度的关键因素。

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

据调查,当前的很多界面设计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设计师利用自身惯有的经验和设计方法来设计界面和预设用户操作情景,没有设身处地从用户角度来审视设计,缺乏对用户的全面了解,导致界面设计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界面设计中充分分析用户的特性,并将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融入界面的设计构思中显得尤为重要。

3.1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设计

数字科技馆是科普知识展现的载体,界面是科普知识可视化的呈现平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将科普知识与界面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认知心理特点等因素,才能为界面设计提出新意。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并且认知能力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科普知识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界面的可读性。对于数字科技馆界面知识内容的选择、交互界面的表达维度、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安排既要体现人文关怀也要保证良好的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是数字科技馆的主要功能,那么内容安排不必面面俱到。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表达维度主要涵盖纯文字的一维表达,图片结合动画的二维表达以及三维动画的表达。据调查,青少年较容易从高维度的表达形式中获取信息。青少年对知识的认知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那么故事型、漫游型、游戏型的体验方式更能满足其需求。

3.2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设计

青少年与界面进行信息交流时,首先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认知。视觉元素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交互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直接影响用户对界面的兴趣。数字科技馆界面视觉元素的设计主要从图形、文字和色彩三个方面来考虑。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来看,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符号化、图形化,转化为青少年显而易见的视觉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将会降低科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界面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个科学知识或原理而存在的,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的约束,界面文字应该运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对于文字的编排,要根据青少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特点,适当采用简洁、短行的版式。此外,还要依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和阅览文字的顺序特点来进行排版。为了确保文字显示清晰,适当的位置可以进行文字突出显示处理,使青少年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就能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交互界面的色彩设计应该要满足青少年的需求特点。据调查分析,高饱和度、明亮的颜色比较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喜好。但是界面的颜色不能过于繁杂,颜色太多太杂乱会引起视觉疲劳,也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界面美观的角度考虑,整个界面应该有一个主色调,然后再辅之以其他色彩。[7]为了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供自定义色彩选项,使青少年在操作过程中心情愉悦,满足个性化需求。

3.3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布局设计

好的交互界面能够将操作界面的流程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操作流程能够按照合理的线索,层层递进的衔接进行。在数字科技馆的界面布局设计中,重点从界面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表达两方面来设计。形式结构的设计要合理安排操作界面的版式并确立适宜的操作流程纵向层级数。从用户的需求来看,简洁,少层级的结构更符合其需求。简洁是保证在易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操作流程。界面版式设计时,要根据青少年视觉运动规律,将界面信息按照合理顺序安排放置到相应的区域。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过程中,交互界面主要是通过操作引导、操作过程、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这正是交互界面功能表达涉及的内容。实践证明界面设计呈现的设计内容与用户心理模型越匹配,用户对界面的体验就越好。反之则会增加用户对界面的认知负担及学习成本。[4]为了帮助用户减轻学习和记忆负担,并能有效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较快适应界面的操作。在界面设计中,应该尊重用户的心理模型,操作界面的功能设计尽量符合用户已经存在的对系统和环境的操作印象。使用户快速理解数字科技馆界面中各元素的含义及功能的操作方法。界面的反馈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在进行操作时,为了消除用户心理存在的某些如惶恐、害怕、焦虑等情绪,系统应该及时告知用户其行为所产生的反馈结果,让用户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

3.4 基于用户特性分析的数字科技馆界面交互形式设计

数字科技馆的交互界面通过一定的互动形式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再通过青少年的进一步反思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好的界面互动形式是青少年认知体验的催化剂。它能使青少年轻松愉悦地融入界面环境中学习,实现数字科技馆寓教于乐的功能目标。互动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这里主要从互动的语境、情景及多样性三方面来阐述。人机交互中信息交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语音、感觉等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多种交互形式的整合能够提高信息交互效率,使操作更加便捷。兴趣是认知的关键,它是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参与互动体验的导火线。单一且循环的互动方式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及时将青少年带入知识体验中,多感官的互动方式提供了多种操作方案,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互动情景,指的是实际参与互动体验的操作情景,包括单人操作和多人参与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合理设置互动情景,增强其参与的兴趣。互动语境即人机互动时的沟通形式,设计中应避免单调的信息传递,可以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让青少年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求知的乐趣。

4 结语

我国数字科技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和建设都相对滞后。随着交互技术日趋成熟,这是交互界面设计发展的大好时机,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体贴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这能给界面设计带来全新的设计体验。基于用户特性研究的界面设计,通过分析与用户相关的因素,并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来指导界面设计,能提高用户参与度,帮助数字科技馆实现高效、准确、生动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因此,以用户特性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将会是未来数字科技馆界面设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许彩峰.数字科技馆的发展趋势[J].科学中国人,2015(05).

[2] 何亭.基于认知心理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张杰,赖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科技馆[J].科技广场,2008(12).

[4] 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 孙铭丽,吴鹏,张红.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政府网站可访问性研究[J].实践研究,2012(05).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2

【关键词】 字体设计 改革 教学模式 设计理念

字体是各种媒介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记录符号,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物。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笔画、形体结构进行美化装饰加工处理的一个过程。字体设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显得重要,各大专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否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字体设计课,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是各设计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课程。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文字的理性美感的研究。课程安排也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字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把训练重点放在文字的书写上,往往是临摹一段方正字形的宋体字、黑体字,最后安排一段字体的变形与编排组合就算完事。学生上完课后,只关注了文字的结构、笔画及书写,而对于文字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的文字创意则被忽视。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变形书写,定格在约定俗成的传统模式中。这种模式不管多么完美,已经显得有些俗气而“老套”,已经是信息时代的绊脚石,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何使大专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使教学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如何使学生学有所用?字体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对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是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对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要学会扬弃。首先,来分析一下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字体设计有着长久的知识积淀,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字艺术,比如注重传统文字的基本结构、书写方式,培养学生快速、规范书写的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字体书写准确、生动、严谨和完整,对于提高学生对文字美感的认知和掌握书写技巧,有其科学和合理性,这是需要保留的教学优点,需要继承与发展。但传统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老旧过时,或是只注重摹写已成体系的字体,或是只做些许字体变化练习,重心没落在“设计”的概念上,这种模式是不利于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抛弃。

二、给字体设计课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传授与时俱进的合理专业知识

字体设计教学必须时时观察现实社会的动态,形成一种能随时与时代跟进却又有一定设计规则的设计课程,建立多元化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首先,要继承传统,偏重“创新”的设计理念。过去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重心在“字体”书写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设计”是这一课程的真正目的。其实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字体的了解与掌握,而主要目的是在掌握传统字体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具体的美化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字体图形。再者,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培养出供需匹配的人才?这需要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专业设计教师们有着不断地更新的教学理念,关注时事动态、关注商业设计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行政法有趣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字创新设计,创新教学理念。

三、重新规划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是落实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

字体设计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后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重心也要有新的规定与调整。设立字体设计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基础文字的规律与书写技能外,独立创作个性字体,字体创作过程就是字体设计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式的梯度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基本字体训练部分。这是对文字的构成、笔画的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阶段,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注重字体的基本的书写技能,可为下一步的文字设计打下深厚的基础。第二阶段:字体变形练习部分。此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基本字体的结构规律上进行笔画与结构的变形练习,把文字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图形化创意设计练习。第三阶段:个性创意阶段。综合文字美化装饰的创作手段,在限定主题的情况下进行个性文字创意创作,并利用现代电脑技术,使文字创意达到最佳效果。第四阶段:综合其他设计元素进行文字设计,增强整体设计观念。

传统的文字设计重点是在字体书写规律与技能上,而难点放在字体的架构上。然而,现代字体设计除了创造具有很好架构的字体之外,还强调字体个性。因此,整个课程的教学重心是“设计创新”,重点放在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所以,难点也在此处,就是如何在限定主题,限定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字体个性化创意设计。

四、创造字体设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文字的摹写为主,学生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如何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不感到乏味呢?创造一个好的字体设计学习氛围显得非常关键。

首先,教师要拥有广博的字体创意理念与创意知识。其次,老师要有十二分的热度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外加丰富的文字创意知识与理念。再之,老师还要懂得如何捕获学生的兴趣取向。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态,进行专题研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欣赏并分析大量中外优秀的、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字体设计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字形、笔画、结构大胆创想,让字体设计课程变得趣味无穷,让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字体个性设计中去。

最后,希望在设计专业教育战线第一线的教育者与设计者,更多地开发新的创新字体的设计理念,使字体设计教学趋于更加完美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余秉南编著《字体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4.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软件无线电;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通信等电子系统的快速发展,软件无线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掌握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等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任务[1]。由于涉及到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软件无线电技术往往被设置为该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2-4]。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与通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我校自2015年开始在电子与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软件无线电技术课程。

1.面临的难题

由于软件无线技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面临较多困难,主要表现如下:

(1)知识点的广泛性

软件无线电技术涉及到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天线、接收机、发射链路、信号处理前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应先修的课程众多。学生应修过天线原理、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多门课程,否则对其中的诸多原理的理解将存在较多困难。比如,对接收机中下变频与前端模拟滤波器Q值的关系的理解需要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而对数字滤波器与下变频过程中数据抽取的关系的理解需要具有数字信号处理的专业知识;而对软件无线电的阵列数字波束形成的理解需要天线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两个方面的知识。

(2)知识点抽象性突出

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原理往往具有抽象性,这一点类似于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算法原理。在看似简单的处理背后是深层次的抽象原理。知识的抽象性给课堂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比如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即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天线在没有转动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加权即可实现天线转动,其原理的讲解涉及到数字信号的瞬时相位、天线阵元信号的同步相干处理等多方面的抽象性很强的专业知识点。

(3)知识点的实践性强

由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门应用技术,面向的是通信系统的设计,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常规的信号处理不同,软件无线电需要明确数字化接收前端的模拟处理过程,具体的参数设计对系统性能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滤波器设计方法对处理性能的影响等,这些知识必须结合应用才能完成讲解,因而具有实践性。

(4)知识点的系统性强

知识点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针对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从前端天线设计、发射链路设计、接收链路设计等其设计是一体的。某一参数的设计需要统一考虑对整个系统的性能的影响,因此设计具有系统性。但是,知识的讲解具有分散性,必须将知识点从前向后进行讲解,该过程使得系统性设计方法很难体现。

2.采取的教学措施

针对上节所述的软件无线电技术面临的教学难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与以往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对接

针对软件无线电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提示与对接。如在讲授前端模拟滤波器设计中的Q值选取问题时,首先回顾了高频电子线路中的关于滤波器Q值的定义与性质的讲解。通过该知识点的回顾,在进行后续分析时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Matlab仿真辅助抽象知识的理解

针对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的抽象性难题,采用利用Matlab进行仿真设计的辅助教学方法。Matlab作为算法与理论研究的利器,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之中。在多个具有抽象性的知识点的讲解中,利用Matlab进行仿真说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对于带通采样定理的讲解过程中,采用低于信号频率的采样率实现了对单频信号的采样,分析了参数变化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仿真图形。在讲解该定理的公式推导与概念的同时,给出具体的仿真例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Matlab仿真实现系统参数性能分析

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难再教学中予以说明。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系统设计时同样结合Matlab仿真给出生动具体的例子,对学生理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讲解中频采样的采样率选取的过程中,通过仿真计算给出某一中频信号频率与带宽条件下的采样率,将采样后的信号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直观简洁,便于学生理解。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反馈方法实现知识的系统性教学

由于知识点具有系统性,在讲解课程知识的开始,不涉及后续的知识,针对单点知识分别进行讲解。而在课程进展到后期,则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对前面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对其他课程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比如,针对数字波束形成的讲解过程中,串联讲解了数字下变频与中频采样的相关知识。而后者是前面章节的相关内容,而在之前的讲解中仅讲解了基本概念,学生对其应用的理解并不全面。结合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讲解,则使得学生可以全面理解数字下变频的概念,并真正理解中频采样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3.结束语

全面分析了软件无线电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难题。针对该类难题,详细讨论了所采用的应对措施。对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回顾、采用Matlab辅助教学以及系统反馈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地克服了软件无线电技术课程讲授中面临的知识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与系统性强等诸多难点。通过在教学时间中的实际应用,表明所给出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祝明,《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 胡学友,王颖,胡云龙.“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7,3:67-69.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4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与应用,呈现出日渐壮大的发展趋势。在国务院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要配套文件中,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之一。这意味着对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政策,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又是多学科交叉性专业,贯穿着人类的生活、文化、传统、科技等社会要素,高职院校就要反复不断地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型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造性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就成了必然要求。其中,如何使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高也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无疑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而言,部分实践性课程依然采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存在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问题。

(一)学生基础与跨学科的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本专业所学软件居多、内容具有难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软件掌握后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运用所学软件进行设计,更加注重设计思维、创新思维进行设计作品或解决方案。然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艺术专业学生,学生在高中时文化理论基础掌握得不够牢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运用到数学和英语时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导致对学习软件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课下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不能够坚持完成等特点。

(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滞后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处于新媒体的时展下,其中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中提倡通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和任务进行综合性的项目化教学,运用形成协同合作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环节等依据数据的变化进行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分析、学生间的互动讲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专业理论基础上还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专业岗位的实际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课堂上只能依附以前的教材内容,无法根据自身经历项目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代脱轨,没有更新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产生代沟,无法形成共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产生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困难,学生想要学但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三)教学资源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专业教师常常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准备的巨大压力,因其更新速度快,其中必学软件在更新速度上更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从而与新媒体时代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和实力等限制,一些学校无法实时更新换代教学设备,也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期仍然需要进行相关岗前培训,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新鲜“血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特殊学科,体现在其作品的呈现方式为数字化的,在面向数字媒体相关的产业需求下,针对如: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师、虚拟现实、数字拍摄、数字视频编辑等相关的岗位技能需求,在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界面、影视、媒体等行业岗位,从事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化制作等工作,能够将基本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结合应用,同时,在设计时能够做到“有创意、通技术、强应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些教育方式上出现了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偏差,例如:在教育上只看中知识本身,而弱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应采取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复杂多样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标准,分层分类进行教学,注重个体差异,创新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应不断鼓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利用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手段让复杂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习兴趣高等特点自主开发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移动资源APP,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实质性突破。首先,利用移动APP的方便快捷、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等特点突破传统上信息传播的时空性。其次,利用移动APP的双向高效的交互性,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新时代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充分体现,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通过移动APP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将把知识点和技能点指导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已掌握和未解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能接收到更适合的知识技能,从而为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往往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培养。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要求专业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和思政教学理念,通过与时俱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行业标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力争做到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确保学生在掌握最新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实践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飞越数字媒体创作人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应具有敏锐力和洞察力。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内涵、又富有影响力的作品。但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与行业要求形成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通过德育教育进行弥补。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定期举办优秀作品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定期带领学生到所在的地区进行写生,熟悉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比赛,用作品生动讲述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充分利用学院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创作优秀的动画短片、微视频、动画角色设计等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四)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分享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意义在于更快捷、方便地使各项资源和经验得到共享。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就更加要具有敏锐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将与时俱进的知识点、典型案例、实践操作剖析等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APP,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以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接触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扩大知识面和获得教学资源的范围,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探索出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5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根基。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当中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础软件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做到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整个教学体系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怎样用简单的软件作出好的作品。以PowerPoint为例,首先这是比较简单的软件,以目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控能力,要学会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软件是很容易的,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课程中重点介绍的不再是Power Point各个菜单、各项功能是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Power Point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色彩、版式、动画效果、字体字号等元素的运用才能做出好的演示文稿作品,而软件使用上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制作,自己摸索软件的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形成性考核

作者简介:张丽(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1-0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机电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特点是逻辑性、实践操作性强。它的先导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protel99SE”,后续课程有“单片机技术”、“家电原理”和“电子测量技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应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应用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把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的规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重点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行为引导法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发展性教育理念。

二、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困难、学习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能力强。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岗位群,机电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

生产现场操作及维修岗位:要求具有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能力;机电工具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能力;对机电产品进行装配、检测与调试的能力;要求仪表的使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析或产品故障分析的技术能力要强。

机电产品、设备安装及调试岗位: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设备维护,并能对一般控制系统进行维护与改造。

机电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服务岗位: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具备看懂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的能力;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知识。机电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具有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具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能力。

三、“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法是从知识点的掌握到电路的分析再到电路的设计,由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实践以模仿为主,突出技能性训练,缺少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会用各种表示方法描述数字电路逻辑功能,会分析常用电路的功能;能完成数字电路的设计,能分析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能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资料的阅读,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能画出所设计的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的电原理图,能列出所设计的电路的元器件清单,会撰写所设计电路的测试说明。

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逻辑代数基础知识;了解集成逻辑门电路内部构造;掌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理解触发器的工作特性;掌握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A/D及D/A转换。

在此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来讲电路的构造、元器件的选择,再到知识的运用,由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宏观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思路

为落实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给出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

课程设计以电子产品的制作为载体,以便于与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项目一,声光控制灯电路制作;项目二,竞赛抢答器制作;项目三,电子生日蜡烛制作;项目四,流水彩灯制作;项目五,31/2位直流数字电压表的制作。

项目的选择以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既与数字电路知识紧密结合,又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发挥。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将必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内化融合,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须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制作与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子设计基本知识,具备灵活运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1.内容的选取

以项目二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为例来说明:

根据总体目标确定该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编译码器知识、触发器知识、计数器知识、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知识、单稳态触发器知识、复习逻辑代数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编译码器、计数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掌握555定时器的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2.教学内容的序化

(1)任务下达。将项目分解为五个子任务: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抢答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倒计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声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以子任务抢答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二进制编码器、二进制优先编码器、BCD编码器、BCD优先编码器。能力目标:掌握编码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对该子任务进行分析:选手抢答情形即选手A首先按下按钮,显示屏上显示A抢答成功,其他选手再按按钮无效,选手A松开按钮后,显示屏上A抢答成功的状态保持不变,直到主持人清零,进行下一轮抢答。抢答电路的重要功能:锁存功能。既要能“锁”,也要能“存”。“锁”——其他选手,“存”——抢答成功的选手信息。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编码的概念,对该任务进行仿真后下达任务卡。

(2)资讯。让学生回顾以往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给出用门电路实现的方法;让学生检索常用编码器的数据手册,通过手册了解芯片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掌握编码器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加深对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了解。

教学重点:二进制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的异同点。教学难点:编码器的使用。对芯片进行测试后进行芯片用法分析。

(3)计划决策。通过类似电路分析,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讨论该任务中编码器的选型,分析采用二进制编码器设计的缺陷;重点讨论如何解决优先编码器的硬件电路已经固定好的优先级;深入各小组听取学生决策意见;根据任务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任务实施方案,设计出系统框图,指导老师确认方案的可行性。

(4)任务实施。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三人一组,将学习能力较好、中等、较弱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组,教师指导、答疑。

(5)检查评估。根据各小组的演示给出综合评价(部分实现、全部实现、有创新功能);抽取设计较佳和较差电路进行点评;教师给出优化电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分析。

3.教学手段、方法

项目二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教学法 (从实际问题抢答竞赛出发);基于兴趣的教学法 (向学生进行任务的虚拟仿真flash演示);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编码器功能知识的掌握与电路搭建);可视化教学法(芯片功能的测试将传统测试方法与专用的数字芯片测试仪结合);小组讨论法(3人分组);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分析部分);类比教学法(编码概念引入部分);探究法(任务实施过程中)。

本门课程教学手段、方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法(项目中每个任务的综合);传统教学手段(讲解法、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手段(PPT课件、flash仿真、网络教学及互动平台)。

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中知识考核占30%,综合考核占7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其中教师评价占40%,学习档案占30%,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各占15%。

七、总结

以职业岗位活动调研为前提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确定知识目标;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和认识规律构建教学模块;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作为训练素材;通过项目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习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流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可以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师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2、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8

关 键 词:.NET程序设计;案例教学;“金字塔”式课程设计模式;一体化人才

0 引言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已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NET程序设计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必修课程,其授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的语法及编程思想,领会简单的编程技巧,并能够在.NET平台上使用C#语言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由于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但要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语法、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更要让学生具有编写可执行程序的能力。将案例引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往往会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效果值得深思。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一种新的“金字塔”式课程设计模式,通过案例引出每章学习的知识点,再通过对知识点的精讲来实现案例,最后在案例完成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再进行测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期达到学生理论实践双重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

1 .NET程学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NET程序设计教学中,虽然已引入个别案例,插入了案例教学,但却不能带来期望的效果,经调研分析,得出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一般情况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这是一种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成就动机的集中反映,同时还调整和维持着学习动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NET能做什么,因而对.NET课程的一些理论讲解不感兴趣,实践课上,不知道老师让完成的任务涉及了哪些知识点,应如何将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让学生明确每章的学习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1.2 学习主动性差

当今的大学生,摆脱了高考的无形压力后,在大学舒适安逸生活的熏染下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关心下堂课老师的授课内容,其结果是,在老师讲授新知识点的时候感到吃力,一旦吃力就会兴趣大减,从而堂课上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分析思考问题,只想依葫芦画瓢跟着老师写代码,不去追究每一步代码是如何写出的,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1.3 忽视“温故而知新”的效应

由于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动手能力,授课教师往往会将程序设计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而课后作业又会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一旦作业题与课堂上老师给出的示例有出入时,很多学生就会利用“Ctrl+C”和“Ctrl+V”等功能来应付,很少有人从作业题目出发,回顾当堂课的授课内容及示例,多数时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很好的做到“温故而知新”。

2 “金字塔”式课程设计模式的指导思想

程序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软件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要使.NET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难学、难教的局面,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提高自身水平等方面着手解决。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点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虽然在.NET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已加以应用,但基本上都是教师给学生明确知识点后引出案例,概要的介绍一般方法和策略,在知识点讲授完毕,带领学生实现案例后,没有再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连续性和熟练性。长此以往,在知识点之后引入的案例不能再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也不能再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果把案例引入和知识点阐述的顺序颠倒过来,反倒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每一章开始时让学生明确的不是本章的知识点,而是案例,然后围绕案例概括出本章的知识点,让学生先入为主的知道该案例的实现必须学习哪些知识点。带着这样一个形象的认识和既定目标,学生会更积极地去听课,将掌握的知识点用于案例实现后,再来巩固本章的知识点,做一个达标测验,让学生形成一种“形象认知—理论学习—动手实践—理论加深”的“金字塔”模式,体验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感觉。如图1所示的是“金字塔”课程设计模式图。

“金字塔”课程设计模式旨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用”两字,灵活多变,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在内容处理上,打破教材的体系结构,横向将知识点进行模块式划分,纵向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出知识点,以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容易对这样的课程设计产生兴趣,不仅在学习时间上提高了效率,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上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广泛应用。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9

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的核心,是专业设计基础课,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对设计者来说,要利用技术把艺术和思想统一起来,充分表达设计者和设计本身内容与精神,表现视觉艺术独特的艺术性。

版式设计在教学课程中应推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模式,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版式设计实训性很强,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很有必要。如何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把版式设计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进行剖析分解,形成实训任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后,运用项目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版式设计知识的指导意义,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把知识技能应用到设计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

在《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章节中,单纯介绍知识点对学生的认知毫无意义,关键是理解和应用。在这里我选择一张失败的报纸广告(见图)作为导入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作品,由问题引出版式的基本原则,紧接着教师展示个人重新设计排版的报纸广告,并用本章的原则来作为评判标准,师生共同分析作品是否符合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对原作品进行重新的编排设计。作品完成后在各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对作品进行展示讲解,教师做好评判指导,并对知识进行强调和补充,以使学生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再认识。

在《版式设计中的点、线、面》内容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精讲完基本概念后,将版式设计的基本原理分设成几个单元,譬如,点在版式设计构成中的运用、线在版式设计构成中的运用、面在版式设计构成中的运用等,由分组的学生去分别组织这一个个单元,比如在讲点的原理中为了体现点的放大(面的感觉)和缩小(点睛之笔),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要求每个同学用标点符号“逗号”和一条“直线”组成两种画面:1、让逗号在画面上形成点的感觉(视觉焦点)2、让逗号在画面上形成面的感觉,看哪组同学设计的画面多而又有创意,在此指导上小组学生再自己设计课题完成教学任务。在所有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达到学习目的。

点的练习例图如下:

在《版式设计的文字和图形》章节中,主要学习的是文字和图形的艺术处理手法,要根据具体情况主要是选择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各自的艺术处理手法,而学习的重点是文字和图形的组合关系,根据知识点设计的学习任务是:选择了一个单词.COMPOSITION.和.一个图形.(..)进行组合,编排5张不同的版面,来探讨文字和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个学习任务不但探讨了文字、图形的艺术设计处理手法,并且结合多种艺术创作手段将文字、图形进行混排,从而创作出了风格各异的版式形式。

单词和图形练习例图如下:

在《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章节中,主要是六个版式视觉流程的特点及应用,为此设计的学习任务是:请各小组根据指定视觉流程,进行作品设计,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作品要体现出本组视觉流程的特点。2、设计作品要有主题性,体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原则。3、设计作品采用拼贴(拼贴+手绘)的形式。4、本组中选出一名讲解员,叙述本组的设计作品。学习完成后要强调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掌握一定的视觉流程规律,注意总结设计经验,这学习平面设计掌握的原则。

以上就是《版式设计》课程主要章节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把版式理论知识转化的一些个人教学设计,无论是哪个章节还是哪个知识点,教师一定要组织好教学,版式设计教学任务导入阶段,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字体设计知识点篇10

关键词:虚拟实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61-03

一、引言

大W计算机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必修课,迄今该课程已经开设了二十多年,该课程历来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我国“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最显著成果是将课程的地位从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公共基础课,并逐步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计算思维”理念渗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影响下,我国一批院士学者在“十二五”初期开始提出了以计算思维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经过了近五年的教改研究,一些先行者将支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教研和教学活动[1]。

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计算能力既不是一种教学形式,也不是一种知识内容,而是一种能力素质,因此它必然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获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经历了从技能到能力、从工具到方法的过程后,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能力培养将成为第三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导向。我们可以很容易教会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也很容易让学生去记忆并理解一些基础知识,但是无法教授计算思维的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主动获得计算思维的能力。本文通过研究用虚拟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并阐述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实验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和配合。

二、虚拟实验教学方法与研究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也可以将可视的信息流动、不可见的微观结构以视觉方式展示,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相较于传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不受时空限制,并且可以完成真实实验设备不具备或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2-3]。

根据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计算机信息数字化基础、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内容。我校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面向该课程设计研发了一套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材、一款面向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虚拟实验库以及一个配套的支持在线实验的教学系统[5],构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展示了“理论+概念+方法”的全新教学方案[6]。该教学方案已经被国内多家高等院校采用,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运用于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导论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等领域[7-11]。下面以三个典型的实验案例说明虚拟实验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1.计算机数据表示虚拟实验案例

由于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值型数据以及非数值型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处理,非数值数据包括字符、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字符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表示与输入输出的信息交换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西文字符和汉字字符的输入、查找与显示的过程,以及ASCII码、汉字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字形码等多种编码的作用和编码方法。

通过“西文字符编码虚拟实验”,学生借助于虚拟键盘、虚拟内存和虚拟显示器实现西文字符的人机交互,实现西文字符的输入、查找与显示的过程演示,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在虚拟键盘上选定一个字符,并填写该字符的ASCII,实验将该ASCII的二进制保存在虚拟内存中,然后开始字符查找并显示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填写该字模的前6个字节的十六进制编码。学生完成该实验后,不仅了解西文ASCII码、字形码等多种编码的作用及编码方法,而且加深对二进制编码方法和信息交换等技术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的基本方法,进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二进制编码方法并拓展应用。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汉字编码与汉字库实验”,用于模拟汉字的各种编码的自动转换过程,以及汉字显示所要进行的汉字库查找过程,如图2所示。该实验采用两个设定的汉字“形”和“字”为例,通过学生的输入产生相应的输入码,之后实验自动演示后续编码转换过程。并且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字体,之后实验流程将在相应的虚拟汉字库查找该汉字的字模,并在模拟终端显示该汉字。学生完成该实验后,不仅能掌握汉字的输入码、机内码、国标码、区位码的表示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能了解汉字字模与汉字库的概念及功能,并掌握汉字点阵码、汉字字模以及汉字库的不同概念和应用。

2.计算机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案例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的本质就是实现计算机的互连互通,核心内容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是如何通讯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整个过程,进而对相关的知识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将网络体系割裂为通讯介质、信号类型、协议架构等复杂的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或许适用于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但是不适用于刚刚入学并且充满好奇心的大一新生。因此我们设计了“广域网通信与邮件传输”虚拟实验[6],用于对电子邮件发送过程的网络通讯过程进行剖析,涉及了广域网网络通讯的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图3所示为广域网通信与邮件传输实验的实验界面。

该实验模拟从电脑发送邮件到邮件服务器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计算机到域名解析服务器获取邮件服务器域名所对应的IP地址,然后通过IP路由的方法将邮件发送到对应的服务器。其中覆盖的知识点包括域名解析、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邮件服务系统、点到点的通讯、网卡及其数据链路层、端到端的通讯、路由器及其网络层等。

该实验的目的不是强调某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是从系统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各部分功能组件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以典型的应用背景将计算机网络基础中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相应知识点,而且能够掌握在网络中的作用和意义,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计算机体系结构虚拟实验案例

在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体系结构中,涉及了内存、CPU、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算术逻辑单元等基本部件,指令和指令系统以及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的三总线结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由于计算机的微观结构不可及,导致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高度抽象、难于理解。

我们设计了“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虚拟实验[6],构建了计算机CPU、内存等的实验环境,将涉及计算机指令执行的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地址总线等不可及的硬件微^结构通过虚拟仿真可视化。同时以加法操作指令为例,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展示了程序分解为指令和指令如何编码、寻址、存储、解码、执行、跳转的全过程。图4为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实验取数据阶段的示意图。

三、虚拟实验教学实践

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学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学时总数为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数据处理、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该课程的难点在于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该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过应用虚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经过教学实践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我们从开发的虚拟实验平台中选取了26个虚拟仿真实验,与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虚拟实验教学环节有效地强化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等。

虚拟实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建设维护成本低,平台扩展性好,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将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实际教学,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整合优质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表明,虚拟实验是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保证,有效地解决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3]王卫国,胡今鸿,刘宏.国外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14-219.

[4]北京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DB/OL].http://.

[5]虚拟实验工场[DB/OL].http://.

[6]李凤霞,陈宇峰,李仲君等.大学计算机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李凤霞,彭远红.虚拟实验方法全面助力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7):1.

[8]张春英,赵艳君,谷建涛.构建虚实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实验平台[J].计算机教育,2015(17):2-5.

[9]翟宏宇,赵建平,底晓强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5(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