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平台十篇

时间:2023-03-28 13:39:14

高空作业平台

高空作业平台篇1

关键词:高大空间作业平台;现状;趋势

高大空间作业平台又称高空作业车,简称高空作业平台,是指作业高度在3米以上,由液压或电动系统支配多支液压油缸,能够通过水平旋转和上下举升进行作业的一种特种车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项建设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建筑施工中的高空作业主要包括洞口、临边、交叉、攀登子悬空等五种基本类型,目前我国对于高空作业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方式有井架、脚手架、龙门架、施工用电梯和各种吊装用机械设备等,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建筑业三大伤害事故中,高空坠落事故是发生率最高!因此有必要对高大空间作业平台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缺点和不足,促进其发展。

1.高大空间作业平台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空作业机械发展起步比较早,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制,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产品技术水平高、作业高度大、结构型式丰富、规格齐全、功能多样,并且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TC241),正致力于扩大作业范围,满足不同作业的需要。作业平台最大载荷可达500kg,最大作业高度己经超过100m,安全保护措施比较完备,适应在各种场地作业。

日本爱知株式会社混合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最大作业高度26m,整车外形尺寸9.8(长)48(宽)74(高)mm3,该车具有绝缘工作斗防碰撞保护,绝缘工作臂防碰撞保护,动作机构速度智能调节;控制系统调试软件实时监测作业状态并通过对车辆的控制参数进行现场设定。美国吉尼公司自行式剪型高空作业平台可以把227kg的载荷最高升到11.75m的工作高度,并且只需2.48mm2占地面积,可以轻易地通过标准门道,行驶速度为3.5km/h且有25%的爬坡能力。芬兰制造商Dinollft公司推出了履带底盘高空作业平台,最大作业高度为21.5m,能够胜任室外崎岖路面作业。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研制、生产起步比较晚,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高空作业设备,由于当时国内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空作业平台的使用面、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经过不断努力,各生产厂商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品种,现己逐步形成了一个技术较先进,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大规模的工业体系。比较有名的生产企业有、京城重工、江苏徐工、浙江鼎力以及沈阳北方重工等。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迎来快速的发展时期,很多工程机械生产厂家抓住高空行业的发展机遇,加大高空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与投入,积极拓展高空作业平台的产品范围,抢占市场份额。

专车公司把握当前国际高空作业机械的总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机遇,自行研制出了设计新颖、实用可靠的38米GTBZ38型自行走高空作业平台。京城重工最新研发生产出一款产品一GTQZ16型曲臂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该平台将大部分重要部件布紧凑地布局在转台上,既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又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显得设计轻便、小巧、灵活,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有限公司推出了90米风电专用高空作业平台,它的液压系统采用双变量泵恒压系统和伺服比例阀控制系统,优化阀开口特性曲线,提高系统匹配水平,提升操作性能,两级伸缩臂加一节曲臂的组合臂型式使越障能力更突出。这款高空作业平台车为风电专用救援车,救援能力强大,具有巨大的安全作业空间。

2.我国高大空间作业平台不足分析

我国在高空作业平台设计制造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外高空作业平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用于市政、园林、电力等行业的高空作业平台最大作业高度为8一35m,其中最大作业高度14一16m的产品,全国近30个厂家几乎全部生产,而最大作业高度35m且自主研发的生产企业目前主要是徐州海伦哲和杭州爱知公司。

(2)国内高空作业车的功能较单一,而发达国家的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己经普遍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不仅运动精度和稳定性高,可实现各种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而且作业平台可以实现垂直升降、水平、垂直平面运动和跨越障碍等功能。

(3)缺乏高空作业平台的专用底盘,我国目前还没有高空作业平台专用底盘,一般使用货车底盘,由于选择范围比较窄,给设计、造型带来许多困难,同样高度的高空作业平台往往比国外产品的底盘大一个档次!使整车外形又大又高,行驶不灵活。

(4)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安全性欠缺,这方面我国的差距最为突出。几乎每年我国都因有平台倾斜、臂架断裂、坠落等原因,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而发达国家的高空作业平台具有各种安全保护措施,能很好地保证高空作业的安全。

3.我国高大空间作业平台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提高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作业性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开发专用工程车辆底盘。要提高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技术水平,首先必须解决工程车辆底盘问题,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提高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并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及技术-但还只限于轻型底盘,汽车制造厂家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高空作业平台的具体要求,专门设计轻型、中型和重型的工程车底盘以供高空作业平台的改装之用。

(2)大作业高度。随着城市发展、道路照明、建筑物维护等要求,高空作业平台能够达到的作业高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平时维护还是应急抢修,30m以下的高度一般有多种方法解决,但超过30m后,随着高度的增加,尤其是超过50m后,一般只有靠多功能作业平台解决,因此大高度将是高空作业平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智能化控制。由于城市运行的高效特点和维修维护的紧急性,要求高空作业平台既要有足够的作业效率,又要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这要求在高空作业和抢修过程中不仅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也要保证被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安全,靠传统的机械和人工操作控制极难做到,必须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因此智能化控制将是高空作业平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4)多功能性。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多功能要求在短期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平台载重、臂架起重、多乘员、平台液压机具接口、380v/220v电源、照明灯、发电机等。

参考文献:

[1]高空作业分级.GBT3608一1993[S]

[2]白日.高空作业机械发展与展望.[J].建筑机械.2009,5

[3]张华.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发展与展望[J].建筑机械.2009,12

[4]克斯.吉尼60HC高负载的自行式直臂型高空作业车[J].工程机械.2007,7

高空作业平台篇2

【关键词】配网;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带电作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客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日益提高,配网带电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当前电力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带电作业检修和维护工作,以提高供电可靠性。绝缘斗臂车是目前带电作业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作业工具,它具有升空便利、机械强度高、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但由于山区,山丘、水田较多,原有的绝缘斗臂车作业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方位开展带电作业。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可以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绝缘斗臂车带电作业的不足。以下是关于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性能和应用中优缺点的分析。

1 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主要技术参数

(1)材质:主材为玻璃钢。绝缘高空作业平台采用轻型、高强度、低吸水率、耐腐蚀、耐枯朽、耐褪色的环氧树脂绝缘材料。

(2)颜色:黄、红等鲜艳警示颜色。

(3)绝缘高空作业平台组成:产品由底架、主体升降架(拉杆天线式组成)、斜支撑(4支腿)、工作踏板、横支撑杆等组件构成。底架带万向尼龙脚轮。平台配备固定式绝缘踢脚板。

(4)尺寸:绝缘高空作业平台围栏高度1.2m,平台尺寸0.6m*0.6m。底座尺寸不大于0.8m*0.8m(不含斜支撑)。

(5)绝缘高空作业伸展平台高度≥4m。

(6)绝缘高空作业平台收藏高度不大于1.8m。

(7)平台承重大于120kg

(8)平台耐电压:满足220kV及以下要求

(9)工艺:拉挤缠绕制作工艺。

(10)防风:绝缘高空作业平台有防止被大风掀起的风锁装置。

(11)防夹手:绝缘高空作业平台有在收回过程中防止夹手的装置。

(12)防坠落:每节带有防坠落保险。

(13)外观:表面无拉伤、变形、扭曲、气泡和色差。工作人员攀爬面的横撑有防滑棱纹,绝缘高空作业平台各部件外形不得有尖锐棱角,应倒圆弧。

(14)维护保养:1)必须对所有的部件和零件定期作检查,以确定损坏情况。2)必须更换损坏或开裂的部件。3)放置于干燥干净的仓库。

2 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技术性能

2.1 电气性能指标

产品的电气性能、试验项目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2.2 机械性能指标

(1)产品的允许工作负荷,静负荷,动负荷均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绝缘高空作业平台的允许工作负荷为120kg。其中静负荷指标:2.5倍允许工作负荷,即300kg。动负荷指标:1.5倍允许工作负荷,即180kg。

(2)整体架子工作负荷≥150kg。静负荷强度试验不低于300kg,时间30分钟,各部件无损伤。

3 移动式全绝缘升降平台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应用优缺点

优点:该平台可以用在绝缘斗臂车不能到达的地方,如山丘、软路基地、农田等。适用于一列式、水平式和三角型的排列的单、双回路线路及多回路的线路。该平台采用玻璃钢和轻型、高强度、低吸水率,耐腐蚀、耐枯朽、耐褪色的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制作而成,质量方面也比较轻,可以进行拆卸后由汽车运输到施工地点附近,再由人工搬运到施工现场后再进行组装,运输也比较方便。该平台是按照额定电压220kV设计的,其电气和机械性能方面能满足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要求。对于一般较简单的带电作业项目如拆火、接火、安装故障指示器、修补导线等项目都可以进行。

缺点:(1)该平台在作业时只能安排一个作业人员,所有的带电作业都需要一个人完成,这样加大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2)作业时灵活性比较差,如接火时接完一相后去接另外一相时,作业人员要下到地面后等绝缘升降平台调整到下一处作业点固定好后才能再回到绝缘升降平台开展下一道工序。(3)作业的内容比较单一,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拆火和接火任务,对于复杂的作业项目不能采用此方法。

高空作业平台篇3

职业教育一般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下的一种具体的课程模式。本文提出将信息化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理念为指导,构建基于空间平台的职业课程实施模式,并对教学应用提出相关措施与建设。

【关键词】

空间平台;工作过程;职业教育

一、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模式

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高职课程实施方面分析,往往强调行业、企业及学校等多方主体参与、各种有效资源的运用,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但在高职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课程实施效果。

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特别是职教新干线的诞生,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依托空间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能较容易的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能促使包含企业技师、专任教师、学生、职教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合作,全程参与从空间课程实施准备、空间教学组织过程、空间课程实施评价反馈的全过程。因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新模式。

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模式,即以高职专任教师空间为基点,从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出发,联合包含学生、企业技师、职教专家、同行教师等多方主体,共同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职业课程教学资源筹划,为空间教学实施提供资源支撑;借助空间平台,以空间学习团队为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教学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空间课程实施;优化、整合在空间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效空间资源,形成空间动态教学资源平台,为后续空间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撑,使后续空间教学活动得以有顺序、高效的开展。因此,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整合优化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模式

二、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在空间平台构建职业课程资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从分析该课程所对应的行动领域中包含的典型工作任务入手,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一般来源于企业现场),将课程的学习内容细化细分为多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即“学习情境”;最终,以工作过程六步法,对各空间学习任务实施步骤进行设计。以我的空间课程《配送操作与管理》为例,我在工作过程六步法的基础上新增一个“空间学习团队凝聚”环节,即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实施均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团队凝聚”七个步骤完成,具体教学实施设计如下表1所示。

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基于空间平台的空间教学资源,是依托空间平台开展教学实施的前提。接下来是将各类资源“空间化”,基于空间教学实施的课程资源必须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空间化”,即空间课程资源的切入视角为学生主体,这是空间课程资源筹划的落脚点。空间课程资源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使用资源两类,主要包含空间任务单、必要的理论知识资源、空间作业、空间自主学习资源等。所用资源可以自创也可以引用,以实用为主。

(二)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教学具体组织

1、从学生视角出发,合理选择空间资源,设计简洁直观的空间学习界面

空间课程资源建设,使得空间教学实施有了资源的支撑。但空间教学并不是堆砌资源,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空间资源、如何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界面,是保障空间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认为,空间资源的选择要结合学情,需要专任教师、学生、企业技师等共同参与。在我的空间课程《配送操作与管理》的先后三次空间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团队最了解自身学习能力层次,企业技师最了解企业岗位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而作为专任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定位与企业技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科学的结合,从空间课程资源中选择出合适的教学资源,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需要在空间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

对于空间教学界面的设计,我认为教师要能“割爱”,放弃想将所有空间资源都堆砌上去的想法,教学资源够用就可,要从学生的视角将空间学习界面设计为简洁明了的扁平式的空间教学平台。为了美观,可以采用阿里妈妈模板、PPT等多种手段。

2、创建空间学习团队与空间项目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企业技师、专任教师”共建空间学习模式

空间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空间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参加教学实施的主体增多、使得教学交流的方式增多、使得教学手段增多。空间项目的实施,以学生团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为辅助引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空间学习团队、空间项目教师团队,从而创建空间“教”与“学”新模式,是空间教学实施的关键。

空间学生团队的创建,能有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使得后期的空间教学能逐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放开手”的教学新局面。

空间项目教师负责团队的创建,借助空间平台,采用诸如3G实景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使得每一空间任务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到教学反馈活动组织都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完成,能让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配合更加默契,专任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与企业技师较强的专业水平有机的结合,不仅能保证基于工作岗位的空间任务顺利完成,也能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技师的教学水平。

3、师生共建空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完成空间课程评价

空间课程考核评价是对空间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与传统的课程考核相比,实施范围更加广阔。从考核对象来看,应当包括空间学习团队考核与空间项目教师考核。从考核内容来看,需要对每个空间任务进行考核评价;

我认为,空间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对空间学生团队考核、项目教师的考核均应当贯穿于空间课程教学的始终。

对空间学习团队考核可以采用“空间团队自评”、“空间团队互评”、“项目负责教师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将每一空间任务的考核进行空间公布与排名评比,可以采用诸如建立“空间学习团队滚动排行榜”等手段。

对项目教师的考核应当从学院层次、教师本人及学生团队方面入手,在学院空间建立考核评比平台、教师个人空间与学生团队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完成教师教学考核评价。

三、以工作过程为指导,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形成基于空间的动态教学资源平台

每一次空间教学实施都能产生一定的空间教学资源,包括:学生团队在空间任务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空间学习成果;空间教师团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调整、对教学资源的归纳,亦能形成新的空间教学资源;各参与主体通过空间交流平台,所收集的空间教学建议等信息也能成为有效的空间教学资源。由此可见,空间教学实施使得空间课程资源处于不断充实的过程,使得空间课程资源将不再是静态的,而变成由“空间学生团队、专任教师、企业技师”共同创建而形成的可持续完善的空间动态教学资源平台。

四、结论

从教学实施角度分析,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种循环过程,使得空间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顺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提升了空间教师团队自身素质,降低了空间教学活动的难度与工作量,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轻松,这也许就是将云空间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最大魅力所在。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空间平台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研究(XJK012CZJ043)》研究成果。

高空作业平台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引擎。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核心。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先后《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旨在强调科技、创新、创业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共享平台优势,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在不同发展周期需求创业资源有所不同,《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为满足创新企业差异化需求,要努力向全链条孵化体系(即“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转变。近几年,温州市政府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先后出台许多创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平台发展,全力打造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使温州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平台热情高涨,温州正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创业激情涌动的“双创”高地。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宗旨,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前提下,打造三个平台,提供线上及线下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服务。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建设众创服务机构库、众创人才库,打造移动互联网、技术众创综合信息共享、技术众创信息交互等优质平台,构建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辐射网络,解决好创新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协同互动不通畅,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匹配,创新合作不对位,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不断建设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兼有综合化、专业化孵化特色的发展格局,使其分布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完善、主题类型更加多元化[1]。但是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低端化、创业团队紧缺等问题,结合温州市创业孵化整体情况,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2]。

二、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可简化地比作“筑巢、引凤、助凤腾飞”,其低成本性、便利性、全要素性、开放性等服务特点,为各种类型的企业、项目、理念、想法的孕育和快速成长提供优质生长的阳光和水源,对创客和创业团队成长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集聚创新,发现并认可创业者、企业的价值。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各行各业精英、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集聚提供交流平台,利于新思维碰撞、创意交流和行业协同互助。第二,提供共享平台和创业氛围。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同创客和创业团队可共享相同办公环境,更好地促进彼此间交流,互帮互助的同时也会激发许多新想法和新观点。另外,通过定期创意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业热情。第三,链接外部资源,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入驻门槛低,创业者在这里可以享受低成本办公、互联网、交流等空间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风险。第四,在市场、信息、资金、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向创业者提供辅导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多功能创业服务,个别创客空间还自身设立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补贴,提供便利化融资渠道,等等。

三、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情况

(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驱动下,近几年温州市众创平台发展呈现燎原之势。众创空间顾名思义,众指大众参与;创指创新、创业;空间就是提供的场地和硬件设施。众创空间功能多样性更强,包含办公、社交、娱乐,将人与资源合二为一,是社区和孵化的集合体。到2016年底,温州市已有87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主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类型为主)兴办完成并启用[3],包括市级以上孵化平台共有61家,省级孵化平台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一半),部级孵化平台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6家)。入驻创业团队已至少有2400家,与2015年仅有24家孵化平台相比,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全市孵化平台以平均每个月5.7家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全市域化发展演进

由于本土资源禀赋,初创型企业往往喜欢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率先试点。而随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多,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空间分布正不断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发展演进。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经开等四区两市,平台数量占到全市的87.5%,平均每个孵化平台集聚创客团队29个以上,年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约500场次,已经成为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中的关键环节。

(三)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孵化平台的热情高涨

目前,温州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主体单位主要有政府创办、高校创办、民企创办。“以点带面、以政府带动民间”,随着孵化器的宣传推广及示范效应的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建设,正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4]。数据显示,在温州参与众创建设单位中,以民企创办为主(占比71.25%),政府(占比18.75%)、高校次之(占比10%)。特别是近一年来,新增的63家孵化平台中有81.8%为民资兴办,如温州永宏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文成山哥哥科技创业孵化园等等。

(四)众创社区(特色小镇)蓄势待发

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是具备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切合的特定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划单位,也不同于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5]。发展集中式众创社区(特色小镇),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温州市有1家众创社区,即文昌众创社区,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小面积大资源、小平台大项目、小介质大创新[6]。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提供项目平台有助于温州市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为温州市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现新的增长点。

(五)众创空间主要建设模式

温州市旨在加快推进低成本、便利性、全要素及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由此各种众创空间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温州市创客空间主要有五种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此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一段时间内,企业孵化器可免费享用场所和服务。由政府主导,可以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一定程度无压力、全要素扶持平台。2.民非组织模式。该模式是一种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经费众筹、志愿服务等方式举办创业活动。例如浙江省第一家社区重创空间主要扶持那些没有资金、土地、办公场所,但有能力、创新、上进的创业者。3.运营商模式。运营服务商对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创业指导,从而对其进行孵化并提供增值服务。4.企业平台模式。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对内部员工提供“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服务。5.院校模式。充分借助高等院校优质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温州大学创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孵化存活率至少80%[7]。

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温州市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数量也呈迅猛之势,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目前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体存在服务不完善、低端化、创客团队紧缺等不足,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提高平台质量迫在眉睫。

(一)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温州市已投入使用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总体来看其运营程度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8]。一是维持运营压力大。温州市多数孵化平台主要通过场地租金(至少占收入80%)及部分管理费用来运转,本身并没有对应的投资基金,所以整体运营成本较高[9]。多样化的创客空间形成了一个资本集聚区,但实际上能获益的并不多,创客活跃地已进入高成本时期,随着创业热潮逼近,仅仅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远远不足。二是持续盈利能力差。因为短期内,创业计划项目效益无法预测,同时存在地区间转移风险,导致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提高平台盈利能力,使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配套功能不到位。众创空间相比于传统孵化器,其配套服务更加多元,但在温州市大部分尚未形成一个全孵化产业链,因此不能保障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为创业团队提供齐全的办公设备、科技信息服务支持,另外,创客知识培训、老师辅导、资金融通等服务也相当缺乏[10]。四是专业服务水平低。温州市大部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团队,尤其平台由中心城区不断向全城市域化扩展,其管理服务能力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11]。

(二)产业对接有待进一步紧密

从总体产业发展趋势来说,已建设的孵化平台中,国家支持的(尤其以温州市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的)重点产业板块,通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完成的很少;在“互联网+”“文化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创业团队(以个体创业者为主)的项目以这两大方向为主题,缺少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和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分支领域开拓创新,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性项目,同质化、低端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温州市市域内尚没有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12]。其次,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来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间协调度欠佳,创业苗圃内育成的“苗”存在转移风险,并不必然进入创业苗圃所在的孵化器进行创业孵化,孵化器缺乏激励机制去引导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甚至存在孵化器与加速器为争夺高成长性企业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创业团队针对性减弱、成长期加长、成功率降低、带动性变差,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不利,对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创业团队有待进一步集聚

通过“创客”的集聚效应,形成了温州市许多氛围独特的创客空间,然而温州市目前由于众创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不但没有很好地汇聚外来优秀团队来温创业,本地有能力、有想法的创客和团队也不断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变成了创业人才“空巢”。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在外地高等学府读书的温州学生,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的比例大约为63%,而且温州某些IT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留温工作,致使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客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本地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占70%[13]。另外,创业项目质量水平普遍不高,高质量项目少之又少,许多平台出现“有店无客”的现象,永嘉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平台的孵化地域有36883.94方,但创业团队才10支,平均每支团队孵化面积达3688多方。

(四)创客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诚然,温州是创业者的集聚地,但是在创业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一是尖子多,但根基不稳。创客教育讲究课程、空间、活动三位一体,但很多县区学校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非常缺乏。二是学科范围狭窄。虽然教师数量很多,但是教师的专业面比较狭窄,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占绝大部分,而中小学文艺类、科技类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很少。三是除教育部门参与外,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局)等的加入。当前情况下,温州市除了教育局以外,有关创客的教育培训没有其他部门参与。目前最让人忧虑的问题是,除了由市电教管引导市教育局外,像科协等部门参与意愿不大。四是高校的创客空间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创业上,对教育很少,但从根本看,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因此温州市的高等学府应在培养专业化的创客教育工作上做好准备不断完善。

五、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温州市推进企业孵化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端化、运转不良等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一是借助传统型孵化器像创业园、创业中心等,将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孵化器(如创新工场、宇泰思科等)紧密结合,在配套设备及专业化服务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促进两者的深层合作,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中心的产业链,为新的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项目的成功转化率和新企业存活率。二是积极探索众创社区建设,在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较为集聚的区域,建立创客小镇等社区型众创空间,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等学府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借助知名院校优质的专业、智力、成果等优势,使得外地有才之人、有创新的项目来温州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国内外创客来温创新创业。三是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主营业务为方向建设高端化、专业性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二)储备人才,汇集高端创客,培养“创客群体”

一是以举办各类大型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为温州地区汇集更多创客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此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创客人才跟踪、扶持机制,增强各类创客大赛项目在温落地的成功率,提升创客人才创业的成功率,确保创客人才的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创客人才统计的开发体系,强化创客人才可以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各类创客人才的开发动态。四是要充分发挥本土创新人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回归本土的创客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将创新人才转变成创业人才。五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培养的创客人才,对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项目和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技术带头人创业人才,政府给予创业启动经费资助等,同时,也要对从国内其他城市引进的高层次创客人才,享受海外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

(三)提升效能营造浓厚氛围,优化“众创生态”

打造温州市各众创空间联盟体系,以不同行业间自我规范的机制形式,实现各众创空间资源共享,为创客平台主体创建一个集全要素、多方位服务、优质氛围的良好创业生态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对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行整体宣传推介,通过“温州众创空间地图”、“温州创客指数”,鼓励创业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创业讲堂、训练营等等,为“温州系”众创空间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吸引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到创新创业大潮,同时集聚国内及海外优秀的创客和创业团队。二是出台持续性、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鼓励竞赛优胜者留温州创业,扩大温州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创业创新影响力。三是加强政策解读,邀请省级乃至部级专家来温做好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进一步引导温州市平台从业人员走出去,通过培训、实地访问、交谈等途径,在市域内各大孵化平台中普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相关专业知识。

(四)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切实“保驾护航”

高空作业平台篇5

编制《市“十二五”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工业平台空间布局现状,结合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产业优势,统筹考虑全市环境承载能力,有效配置资源要素,使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层次化,更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有利于集约节约工业用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基础与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工业平台布局现状

至“十一五”末,全市共设立各类工业平台17个,其中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园1个、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15个。各平台分别位于全市16个乡镇街道,且主要分布于以320、330国道、杭新景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沿途区域,横贯东西,东起钦堂、乾潭工业功能区,中段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经济开发区,西至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基本形成了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主的工业空间框架。

2、工业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末,全市17个工业平台已开发面积约28596亩,累计开发投入约23.6亿元。入区企业共701家,入区企业总面积约18471亩,其中竣工投产企业564家,属规上企业33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0.8%。2010年入区投产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约25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50%。“十一五”期间,投产企业亩均销售产值214万元,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75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向工业平台集聚的势头日益强劲,块状特征和集群化趋势逐渐明显,工业平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凸显。主要体现在:

(1)工业平台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平台。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区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总量的44.3%、46.37%和50.4%。2007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100多亿元,到位外资近2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平台实际到位内资和外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和50%以上。

(2)工业平台对全市城镇化进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街道及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向城镇集中,拉开了城镇总体框架,促进了新城形成,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如经济开发区通过扩容提升,带动了寿昌新城发展,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平台;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梅城、下涯等乡镇跨江发展,促使大城东新城的形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间布局散,规模难以做大

目前,市工业平台仍按乡镇(街道)属地设置,主要分布于全市各乡镇(街道),呈现出“散而全、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不利于全市工业集聚发展以及做大做强。

(2)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功能弱

除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之外,其它各工业平台之间产业混居、产业同构、产品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错位发展不明显;单个工业平台内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集群效应差,特色不明显,以区域经济特色和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工业平台未成气候。

(二)工业平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1)大经济圈的构建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为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主城区着力打造都市经济,加大“退二进三”的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为市承接市产业梯度转移,做大做强工业平台创造良好条件。

(2)区域交通运输格局改善

随着杭黄高铁、杭建衢铁路、临金高速、新安江—富春江—兰江航道疏浚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现,有利于市对接、温州、金华和衢州等周边经济圈,接受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入驻市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3)“工业强市”战略持续贯彻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工业主导地位,明确提出到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为做大做强工业平台赋予新的重任,提出更高要求。

2、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先天不良后天不足

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建设用地资源先天匮乏。工业平台建设受丘陵地貌土地分散这一自然特点制约,在空间拓展上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土地指标紧缺,土地执法趋严,对工业空间布局和平台扩容提出严峻的挑战,土地供求矛盾在“十二五”期间会更加明显。

(2)环境承载严格受控,产业调整压力巨大

市地处钱塘江流域上游,属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承担为下游群众提供优质水源的重任。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产业导向,工业项目可选范围缩小。“十一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内入驻企业主要以能耗高污染大的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严重,“十二五”期间,市必然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3)周边县市快速发展,工业增长相对严峻

目前,市工业平台无论是区域规模、投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与省、市要求以及周边兄弟县市对比,差距较大,所处排位相对偏后,现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同级开发区中名列末位。“十二五”期间,市要加快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预留足够的工业发展空间。

三、规划依据

1.市城市总体规划;

2.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市市域总体规划;

4.市生态功能区规划;

5.市沿高速公路产业带发展规划;

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8.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9.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10.市“十二五”水产业发展规划;

11.市各街道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各街道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建设大平台、扶持大产业、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抓手,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整合“一区一园四区块”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要素,努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区域联动发展、基础配套完善的工业空间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平台集群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注重衔接,统筹协调。加强与省、市以及市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统筹协调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建设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等问题,妥善解决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使全市工业与其他产业、城镇社会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2、突出重点,完善配套。以“一区一园四区块”为工业空间布局重点区域,集中土地、资金等有限资源要素向重点平台倾斜,在全市搭建产业布局合理、地位主次分明、建设规划有序的工业空间结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工业平台;同时,充分考虑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需求,培育提升具有潜在发展力的工业平台。

3、生态优先,集约用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集聚区域。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坚持挖掘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缓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加强亩均产出、投资强度、容积率等企业用地指标考核,提高土地、水、矿产、电力等资源的利用率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4、彰显特色,错位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化园区,推动各园区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关系,避免产业“同构”现象,在全市逐步形成既统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产业层次分明呈梯度化发展的工业网络体系,增强工业平台的产业集聚集群能力和全市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通过工业平台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工业用地空间。“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工业用地不少于1100公顷(即16500亩);新增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新增入区企业200家以上,其中至少新增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入区企业亩均投资额达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争取工业平台销售产值突破7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70%以上,亩均销售产值不低于380万元。

五、空间布局

(一)总体框架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以经济开发区和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由白沙—更楼、乾潭、大同、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共同组成的“一区一园四区块”的工业空间布局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各类工业平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初步建成产业层次分明、特色彰显、联动协作的工业空间格局,有效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二)发展路径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以产业链、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顺应现有“一纵两点”的产业格局,全面实施“中优、东融、西拓、南延”策略,引导产业加快向“一区一园四区块”集聚集群,做大做强主平台大平台,做精做专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市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一纵:以境内320国道为主线,加速提升该线中心段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优化白沙—更楼工业功能区,积极拓展东西两端的乾潭和大同工业功能区,培育挖掘杨村桥工业功能区空间潜力,沿该线向东、西两端扩展,分别与乾潭、下涯工业功能区相衔接,初步形成连片发展的态势,建构一条“纵向”的工业分布带。

两点:分别沿330国道和规划中的临金高速公路两条短横线,重点打造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助推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建构市西南部和东南部两个工业分布“点”。

中优——优化“一纵”的中段区域,该区域包括经济开发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白沙—更楼、洋溪及航头工业功能区,属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高地,成为体现产业优势,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经济增长极。

以新安江主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的城市新型工业;航头工业功能区向东扩展逐步融入经济开发区,加大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积极落实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规划,形成开发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市工业主平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

东融——深化“一纵”的东端乾潭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为承载市产业梯度转移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做好杨村桥工业功能区扩容规划工作,沿320国道逐步向东发展,初步形成与乾潭工业功能区衔接一体的态势。

西拓——推进“一纵”西端大同工业功能区的扩容进度,成为西部工业大平台,对接温金衢经济圈。

南延——延伸西南和东南“两点”,建立与金华商圈联动的纽带关系。利用临近义乌经济圈优势,加快大慈岩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市西南部工业发展的主阵地。抓住临金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契机,做好大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预备打造东南工业发展新领地。

六、发展重点

根据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及策略,优化整合全市17个工业平台。将整个工业空间划分为三大层次:一是重点提升平台,即“一区一园四区块”。这类平台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加快推进空间扩容,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工业主平台形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培育开发平台,即杨村桥、航头、大洋工业功能区。这类平台空间发展潜力大,在“十二五”期间作为培育对象,是着眼于市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为后续工业经济增长提供空间保障;三是一般发展平台,即梅城、下涯、洋溪、三都、钦堂、李家、莲花工业功能区。原则上对这类平台不作空间扩容要求,以现有产业为主,强调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重点完善园区配套建设,美化园区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各层次空间建设规划如下表所示:

“十二五”期间市工业平台分类及建设重点规划一览表

园区类别园区名称功能定位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十二五”建设重点总规划面积

(公顷)其中:

工业

用地

(公顷)“十二五”新增工业用地(公顷)涉及地域基础设施投入

(亿元)2015年入区企业累计数

(家)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

一、重点提升类(6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机械)制造、日用轻工、建材冶金53601167300寿昌镇、更楼街道和航头镇部分区域1010080园区主干道、青田畈主干道、110KV卜家蓬变、铁路货运站迁建工程、寿昌江和童家溪整治工程、滩下路、机场路、江滨路改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卜家蓬及青田畈区块建设马南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部级试点基地(拓展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电器、轻工制造、生物工程1352592220马目、五马洲、南峰10100220建设8公里主次干道、五马洲大桥、110KV马目变及到园区企业专线、五马洲污水厂二期、工业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白沙—更楼功能区新安江区都市工业集聚区、水产业基地水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8026740新蓬、朱家埠13530有机硅区块三期和水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主干道、水、电、污管建设,环境绿化提升。更楼区91072540后塘、湖岑畈、黄岙、新市、张家(于合)12825调整相应区块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园区控制性详规,完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10KV更楼变建设。乾潭功能区东部窗口工业主战场、机械制造及五金工具特色园区轻工机械、五金工具、家纺667533133新程村、万龙村、乾一村、陵上新村、沛市村、后山村220090五金工业功能区扩容500亩,城中工业区扩容4392亩。自来水厂主干道延伸工程及绿化和路灯安装;各区内道路工程、绿化、路灯、管网建设。大同功能区西部工业发展大平台碳酸钙、农产品深加工350300120草坪山26050“三横三纵”园区路网建设约6800米,并配套自来水、雨水、污水管网6800米;园区绿化约200亩。大慈岩功能区西南部工业发展主阵地建材、粉末治金、轻工机械630417120湖塘、檀村25030完成园区内道路建设,总长3500米;完成石柱源水厂及供水工程,管网长12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长10公里;完成园区给排水、污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站和排污管道)、通信、燃气、照明、河道改造等等

二、培育开发类(3个)杨村桥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和新兴区机械制造、家纺、水产业33222060绪塘村、上山村、官路村、杨村桥、岭源村、十里埠0.85040建设园区道路2600米、排污管网3000至5000米,防洪坝1000米、桥梁一座。大洋功能区化工产业拓展区精细化工、家纺53014616大洋村、胡店、三河0.253040新建园区道路1000米,路面硬化1500米,自来水、污水管网各500米,路灯安装。航头功能区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先进机械制造13711533大店口、彭家0.253027大店口区块2000米道路建设;排污及供水管道延伸,污水处理站建设。

三、一般发展类(7个)梅城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低压电器、家纺150080033顾家、龙溪0.33025征地和平整300亩,道路500米,及排水排污管道500米下涯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化工、建材、橡胶、低压电器、印刷1501500下涯、乌驹市、春秋村0.350100区内道路、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完善洋溪功能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发、文创、农副产品深加工20014720友谊村0.94030农产品园区杆线迁移,自来水工程建设,堤坝建设1000米;新建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道路3650米。三都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钢铁铸造、电器开关、家具家纺、食品加工、伞架加工1331336松口村0.25020园区内水、电、污管网建设、环境绿化提升钦堂功能区碳酸钙产业基地碳酸钙、PVC管材1209010谢田村蒲田村和大溪边0.16015征地和平整150亩,道路300米,石坎800米,排水排污1500米,高压电缆300米李家功能区轻质碳酸钙基地碳酸钙、建材100833上前山0.12018道路硬化600米,排污管道400米,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等莲花功能区一般工业集聚点碳酸钙、家纺50503昂畈村、莲花村、戴家村0.1405莲花村功能区内盛华路至莲花溪的道路建设、路灯安装、厂区周边环境治理。合计128015935115731.3973845注:规划范围中的“总规划面积”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是指各级各类工业园区长远性规划面积,不是指“十二五”期间的规划面积。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充分认识工业平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改、经发、外经、国土、建设、环保、林业等部门各负其职,做好入区项目立项报批审核和选址引导等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防止无序布局。财政负责监督市级财政投入和融资资金,建设、环保、交通、供电负责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抓好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工作,凡新建项目一律按照空间布局规划定点选址。

(二)树立全局观念,加快空间布局调整

各乡镇(街道)树立全局观念,探索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减少“散、小”工业区块数量,加速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调整。既扩大市工业平台总体规模,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又降低工业平台建设成本。

(三)落实扶持政策,保障资源要素供给

制定和完善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财力、人力、地力等资源要素供给,支撑工业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在节能技改、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土地指标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高空作业平台篇6

关键词 电网GIS平台;电网空间;数据采集;平板电脑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引言

为更好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满足生产、营销、调度、规划、应急、通信等各类业务应用的GIS需求,2009年6月,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领导下,构建了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电网GIS平台”)。该平台定位为构建在一体化平台之内的企业级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可视化展现,以面向服务的架构,松耦合方式实现与各类业务应用集成,为其提供电网空间信息服务。而通过电网GIS的应用,能够提供基于图形可视化的电网实时信息采集设备管理、运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对电网实时运行信息并结合电网拓扑结构,能够较好的分析出整个电网的运行状态,实现电网的平衡调度,达到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优化管理。

在电网GIS平台建设过程中,对电网设备空间数据的采集是其中的核心工作。电网设备空间数据的采集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电网GIS平台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目前,国内外单位在开展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工作时,通常都是采用GPS、全仗仪等空间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的,还有一些是利用高精度的基础地理数据展开图形标绘。但是,由于重庆市属于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重庆作为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分布密集,加之电力设备的特殊性,这些情况导致了在采用传统测绘方法开展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时,暴露出了采集设备通信信号差,采集工作效率低等缺点。重庆市电力公司根据现实情况和业务需求,开始了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的探索道路,并成功研发出了一套基于平板电脑的空间数据采集系统。

二、传统电网设备数据采集模式比较

(一)重庆地理环境介绍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地带,地貌造型各异,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层状地貌明显,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相对落差高达2723.0米,是我国最陡峭的山城之一。同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 ,全年云雾多,日照少,具有“雾都”之称。加上近几年,重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庆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楼层密布的现代化城市。

(二)传统测绘方式存在的不足

鉴于重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重庆的电网设备呈现分布密集、垂直落差大、缆化率高等特点,这给重庆的电网GIS数据采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中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常用的测量工具在重庆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都因搜索不到卫星或CORS站(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信号而变得无法使用。

目前,电网空间数据的传统采集方式主要包括:手持GPS采集、RTK GPS采集、全站仪采集及地图标绘等方式,受重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影响,传统的测量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难以满足重庆的电网设备测量和今后的异动维护工作。

手持GPS采集:在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无法搜索到满足条件的卫星数量(大于等于4个)而无法使用。

RTK GPS采集:根据采集精度要求,RTK需要使用双频机,即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和CORS站信号,对于重庆这样的城市,大部分区域都属于无信号区,或只能搜索到微弱的CORS站信号,故该方法对重庆特殊的地形地貌来说,适用性较差。

全站仪采集:该测量方法最大的缺陷是采集效率低,同时必须和RTK GPS配合使用。对重庆这样的环境,需要通过RTK GPS远距离布设控制点,再用全站仪引点的方式进行测量,整体过程较为复杂,效率极低,对今后异动或新增电网设备的空间坐标定位适用性极差。

纸质标绘:该方法对基础地理数据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大比例尺矢量或影像数据(矢量数据一般为1:500,影像数据一般为0.5米),该方法的缺陷是需要经常更新大比例尺的地理数据,采集时经常受地图框副的限制,无法快速地定位电网设备的位置。

三、基于平板电脑的空间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一)系统建设思路

1.电网设备空间数据精度要求

基于平板电脑的空间数据采集系统(以下简称“数据采集系统”)在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空间数据采集精度和数据安全的要求。电网设备空间数据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系统应用的效果,国家电网公司在电网GIS平台建设过程中对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精度指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电网空间数据采集精度要求

采集的设备 水平误差

发电数据 小于等于3米

变电数据 小于等于3米

输电(杆塔)数据 小于等于3米

配电(杆塔)数据 小于等于1.5米

配电(站房)数据 小于等于0.5米

电力公共设施 小于等于0.3米

低压设备 小于等于3米(如果在棚户区误差可以增加到5米)

2.利用CORS提升采集精度

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一方面是对电网设备地理位置的明确,另一方面是对电网设备信息的明确(如杆塔的现场编号等)。结合GPS定位功能可实现对电网设备地理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基于平板电脑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可采用与CORS基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位置定位。

COR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与传统的GPS作业相比CORS具有作用范围广、精度高、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 GPS的有效服务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采用连续基站,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3)拥有完善的数据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获得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定位结果;(4)用户不需架设参考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了费用;(5)使用固定可靠的数据链通讯方式,减少了噪声干扰;(6)提供远程INTERNET服务,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可为高精度要求的用户提供下载服务。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与CORS相结合,可全天候、实时地进行快速、准确地定位,明显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提高现场采集作业的效率。

3.终端硬件技术要求

根据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的需求,综合考虑现场作业等各因素影响,终端硬件技术要求:(1)无线手持终端需要选配高品质的工业级智能终端;(2)为了方便现场作业人员使用智能终端进行作业,要求智能终端体积要适中,不能太大且不能太小,终端重量越轻越好;(3)考虑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结合移动GIS进行标绘,为了操作的便捷性,建议显示屏采用8.9寸,且背光、阳光下可读;(4)智能终端处理能力强,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现场数据采集的效率;(5)存放GIS数据,要求具有一定的剩余存储空间,剩余存储空间达2G或以上(6)电池容量大,要求系统可连续使用5个小时及以上;(7)智能终端具备GPS特性。

4.终端软件技术要求

根据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的需求,综合考虑现场作业等各因素影响,终端软件技术要求:(1)遵循国网公司移动作业平台、安全接入平台的要求和规范;(2)终端软件支持移动GIS功能,且同时支持矢量及影像图展示,辅助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人员进行准确标绘;(3)终端软件支持GPS定位功能;(4)终端软件测绘功能满足国网公司采集精度要求;(5)终端软件测绘功能简单、易操作。

(二)架构设计

1.系统总体架构

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架构由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物理架构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既独立地支撑数据采集系统的某个部分,相互之间又协调配合,整体构成电网GIS平台体系架构。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图

2.业务架构

数据采集系统的业务需求包括图形展示、图形基本操作、设备查询定位、GPS管理、设备空间数据采集和数据同步。业务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业务架构图

3.应用架构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移动GIS平台以及电网GIS平台,系统从电网GIS平台导入图形数据并进行展示,借助GIS功能及GPS定位功能,实现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将数据导入电网GIS平台数据库中。系统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应用架构图

4.技术架构

数据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分为数据层、数据访问层、应用组件层、应用服务层、界面展现层。数据层是移动GIS 平台管理的各类数据的物理存储;数据访问层是对平台中的各类数据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应用组件层是在数据访问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类功能组件,实现图形管理的各类功能;应用服务层将应用组件封装为服务供各类应用调用;表现层是展现给用户的应用系统。系统技术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业务架构图

(三)系统功能设计

1.定位功能介绍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采集人员为了准确定位电网设备空间位置的坐标,将带着平板电脑到电网设备的附近点。系统通过获取移动终端的GPS坐标信息,并将已定位的GPS坐标信息转化为移动GIS地图坐标,进而在平板电脑上实现电网设备定位功能。

2.标绘功能介绍

充分利用平板电脑空间数据采集系统的强大空间功能来改善传统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系统展示GIS图形(图形包括空间数据的矢量和影像图形,集成自电网GIS平台),提供GIS图形的基础操作,实现基础地理数据及电网设备数据的查询功能等。

数据采集人员借助移动采集系统展示的清晰GIS图形及结合GPS定位功能,将采集到的电网设备在GIS图形上进行标绘。不同的设备类型,将以不同的图形在GIS图形上标绘,电网设备标绘图形遵循标准电网设备图形规范。(参见图5)

图5系统界面截图

3.坐标处理功能介绍

由于GPS系统每秒向地球发送一次信号,其内容为精度达1μs的时间信息,该信号在全球任何位置均可以收到。平板电脑GPS模块通过GPS天线接收卫星数据,为了正确地接收上述信号,GPS接收机分两部分内容接收,首先接收到的是每秒开始时间精度为1μs的1PPS选通脉冲,第二部分接收到的是一串信息,包括国际标准时UTC的时间、日期及接收机本身所在的概略坐标信息。平板电脑系统将概略坐标信息通过通讯模块发送给控制中心,进而接收控制中心发出的差分改正数据,同时采用特殊的信号调制技术,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进一步计算出电网设备所在空间位置的准确坐标(经、纬度),并通过串行口输出国际标准时间、日期、所处方位等信息。

4.自动建模功能介绍

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人员利用平板电脑移动建模系统进行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移动建模系统自动以电网GIS建模系统的数据模版进行数据整理,并通过电力内网与电网GIS建模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将采集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导入电网GIS建模系统中,完成自动建模功能。

四、建设成果与应用

(一)基于平板电脑采集方法介绍

平板电脑采集进行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时,利用平板电脑的地图功能,结合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以建模入库的电网设备及周边物体为参照物,准确标绘电网设备位置及建立电网设备连接关系的一种采集方式。

利用平板电脑的卫星导航功能,作业人员先设置当前位置和采集点位置,系统自动生成到达目的地的导航线路,作业人员根据导航线路到达现场后,利用平板电脑搭载的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和已建模入库的电网设备,结合周边的参照物对电网设备的空间位置进行标绘。在完成电网设备空间位置标绘后,利用平板电脑的现场建模功能,绘制电网设备的线路走向,建立设备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同时对设备的属性数据进行录入。完成后,利用平板电脑的自动建模功能,把采集的成果数据导入电网GIS平台,再通过实施人员对导入后的数据进行检查、调图,完成数据的建模工作。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电网数据的采集,是电网GIS平台建设中的一个创举,它与传统的电网设备采集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能随意缩放采集区域,不仅能准确地标绘电网设备的空间位置,还能建立电网设备间的连接拓扑关系,采集范围不受框副的限制;(2)利用GPS自动导航功能,可快速找到采集设备的位置,对空旷区域的一些电网设备可以准确定位。(3)操作简便快捷。相对于传统测绘中的手持GPS采集、RTK GPS采集和全站仪采集,可大大缩短采集电网设备空间数据的时间。(4)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电网数据采集,不受设备类型、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5)该方法可以利用国网GIS平台开通对应接口,把现场标绘的成果直接导入电网GIS平台,图形建模人员只需对导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和适当调图,减去原来的图形建模工作,大大提高了图形建模人员的效率。(6)平板电脑采集技术在电网设备异动维护中把现场资料收集和系统异动图纸设计合整合为一体,减化了异动的环节,提高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二)平板电脑的未来应用发展方向

随着平板电脑硬件性能的提升,无线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之平板电脑轻便、灵活的特点,平板电脑在生活、工作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随着近几年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生产、运行许多专业队信息化要求日渐提升。但由于电网设备布局分散,工作地点不固定,所以普通的台式PC、笔记本电脑都由于自身缺点无法满足一些现场工作的信息化需求。而平台电脑却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国家电网公司也提出了移动作业平台的概念。通过移动作业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场工作中故障处理,检修作业、线路巡视和试验等工作需求,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现场工作效果。随着电网GIS平台的建设,在借助GPS卫星定位及导航技术,平板电脑将会有着更大的应用空间。

在故障处理和检修作业时,当电力故障发生后,平板电脑可以迅速获得电子工单开展抢修作业,通过电子地图和GPS迅速定位故障地点,并设计出抢修车辆最短路径行进路线。到达抢修现场可以利用拍照和摄像功能记录事故现场的真实情况。在结合移动3G技术适时传输现场信息,保证指挥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事故抢修联合作战能力。

在线路巡视时,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和嵌入式地理信息技术的移动巡检系统,该系统能使巡检人员在现场进行工作计划查询、设备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查询,记录缺陷情况,记录巡视到位情况等工作,具有路线安排、数据记录、工作状态监督、数据汇总报告等功能,并可与电力企业现有信息系统无缝连接,可有效检查巡线工作状态,及时发现线路的缺陷情况,克服了传统手工方式的缺点,保证输变电设备的高效率、低故障安全运行。

在智能抄表方面,借助于平板电脑的用户定位功能,能快速帮助工作人员找到无法获取用电量的电表位置,同时还可以规划抄表最优路径和对片区内的抄表成功率进行统计,为电力公司抄表方式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五、结论

基于平板电脑的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系统是电网GIS平台建设的一个有益的尝试,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用,均已满足项目建设和实际工作需求,也达到全面推广应用的要求。该系统全面建成并推广应用后,将大大提高电网设备空间数据采集的效率,大幅度降低空间数据采集成本,为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文建,黄声享,林剑.CORS系统组网方案探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2期.

[2]杨小军.虚拟参考站(VRS)技术与差分改正信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3]张冉.CORS技术在电网信息采集中的具体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年第24期.

[4]金斌,汪智益,刘金长,杨肖琪.基于PDA/GPS/GPRS的移动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A].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方少亮,杜冬生.基于PDA的移动GIS在城市巡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年第03期.

[6]李建林,谢东亮.基于移动终端的应急现场信息采集和定位模块设计与实现.电信网技术,2007 年第11期.

[7]饶威,丁坚勇,李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华中电力,2011 年第02期.

[8]柯伟.基于RFID的电力企业巡检管理的应用研究.电力与能源,2009 年第03期.

[9]电网GIS平台典型设计材料之《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空间数据规范》,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10] 电网GIS平台典型设计材料之《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架构设计》,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11] 电网GIS平台典型设计材料之《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空间数据规范》,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12] 《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空间数据准备工作建议》.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13]徐成帅.关于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3,(04).

[14]祁振海.网络RTK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2,(09).

[15]陈富强.基于CORS技术在丘陵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中的应用研究[J].矿山测量,2012,(06).

[16]杨光.广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06).

高空作业平台篇7

关键词:大学城平台;空间教学模式;原创资源群;高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85-02

一、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

1.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背景

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起源于依托空间平台探索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它是针对高职教学培养目标,选择一门专业课程为载体,对从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资源的筹备、数次基于空间平台的教学实施到空间教学总结与归纳的整个空间教学过程进行实例论证,从而形成的包含空间课程资源、空间教学实施规划与设计、空间教学实施成果、空间教学心得体会等方面资源的空间资源包。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是对空间课程教学实施模式的规划与设计,也用实例证明了“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模式”的可操作性。

2.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规划

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实施,是“教学空间群”(即以高职专任教师空间为基点,联合学生团队空间、企业技师空间、专任教师空间、职教专家空间等所形成的空间群组)全程参与的空间教学“三步曲”:(1)紧贴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的筹划,创建基于空间平台的课程教学实施环境;(2)依托空间平台,以空间学习团队为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教学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空间课程实施;(3)空间教学实施后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形成空间动态教学资源平台。

由此,笔者认为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以教学空间群为实施主体。完成不断循环、不断整合优化的教学过程,其实施模式如图所示。

二、基于高职课程空间教学实施模式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

1.创建“教学空间群”.形成空间教学实施主体联盟

空间平台的产生,使空间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所谓“教学空间群”,指以专任教师空间为基点,包含学生团队空间、企业技师空间、职教专家空间及同行教师空间等所形成的教学群,他们依托空间平台,利用空间转换,采用多种空间技术,全程参与从空间课程开发、空间教学实施设计、教学实施到空间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从而具备了解课程、掌握课程、评价课程的能力。

2.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三步曲”

(1)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资源筹划,构建空间学习环境

以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完成空间教学实施规划,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法”的空间教学实施步骤。严格按空间教学实施规划的资源需求,创建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资源,形成基于空间平台的空间教学资源.这是空间教学开展的前提。

空间课程资源必须以学生角度出发,强调在基于空间平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关键点。因此,基于空间教学实施的课程资源必须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空间化”,即空间课程资源的切人视角为学生主体,这是空间课程资源筹划的落脚点。空间课程资源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使用资源两类,主要包含空间任务单、必要的理论知识资源、空间作业、空间自主学习资源等。所用资源可以自创也可以引用,以实用为主。

(2)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组织

一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合理选择空间资源,设计简洁直观的空间学习界面。

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空间资源、如何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界面,是保障空间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笔者认为,空间资源的选择要结合学情,需要专任教师、学生、企业技师等共同参与,要将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定位、企业技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专任教师对教学成长规律的思索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结合,从空间课程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将空间课程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空间项目.以空间任务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需要在空间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

对于空间教学界面的设计,笔者认为教师要能“割爱”,要放弃将所有空间资源都堆砌上去的想法,教学资源够用即可,要从学生的视角将空间学习界面设计为简洁明了的扁平式的空间教学平台。为了美观,可以采用阿里妈妈模板、PPT等多种手段。

二是建立各种空间制度,完善空间“教+学”新方式.为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建立空间学习滚动排行制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做好空间学习主导者。

笔者认为,空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分析学生学习层次与学习能力,成立空间学习团队,建立滚动空间学习滚动排行制度。空间滚动排行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使后期的空间教学能逐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放开手”的教学新局面。

其次,建立“空间项目教师负责制度”,将专任教师、企业技师、职教专家按空间项目进行责任划分.做好空间教学引导者。

空间项目教师负责团队的创建,使每一空间任务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到教学反馈活动组织都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完成,但各有分工。在空间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让空间学生团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稳步提升,同时也让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配合更加默契,专任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与企业技师较强的专业水平有机结合,不仅能保证基于工作岗位的空间任务顺利完成,也能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技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依托空间平台,采用多种空间教学方法与空间教学手段,开展空间教学活动。

在空间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依托空间平台的力量,大学城空间的各项技术支撑能有效地促进空间教学活动的开展。譬如,空间群组、课堂魔方、空间留言平台等各种功能都能被运用到空间教学中,使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资源”逐步转化为以学生角度出发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如,依托空间平台,采用诸如3G实景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能利用空间转换,顺利实现企业与空间课堂巧妙对接,不仅解决了教学问题,还在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成本、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提供便利。

四是构建空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空间课程实施的反馈机制。

空间课程考核是对空间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与传统的课程考核相比,实施范围更加广阔。从考核对象来看,应当包括空间学习团队考核与空间项目教师考核。从考核内容来看,需要对每个空间任务进行过程性考核:笔者认为,空间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对空间学生团队考核、项目教师的考核均应当贯穿于空间课程教学的始终。

高空作业平台篇8

关键词:桥梁施工;高墩施工;桥墩施工;空心墩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京山特大桥为本标段控制工程,位于永泰县长庆镇梅楼村境内。中心里程:DK453+280.688。桥梁设计范围:DK452+706.26~DK453+856.115,桥全长1149.855m。孔跨布置为2-32m简支T梁+(40m+64m+40m)连续梁+5-32m简支T梁+(40m+64m+40m)连续梁+10-32m简支T梁+(40m+64m+40m)连续梁+3-32m简支T梁+2-24m简支T梁。桥址于DK453+141.6~DK453+147.6处跨越125县道。本桥桥台采用铁路双线矩形空心台,桥墩采用圆端型空心桥墩,基础除桥台采用扩大基础外,其余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桩径根据不同跨度和地质条件分别有1.0m,1.25m,1.5m,2.0m。桥墩基本上都在50m以上,其中4#墩高达73.35米,为本桥的最高墩,高桥墩的施工作为本工程的难点控制,保证各阶段各工序安全质量和施工管理有序可控是本工程项目的主要管理控制的难点。

2、墩台身高墩施工方案提出

本桥的墩台身为空心桥台、圆端形实心墩、空心墩形式,最高实体墩高18.25m,空心墩最高墩高73.35m。结合以往成功的施工经验,对本桥梁墩台身施工方法采取如下构思:①基础施工完毕后,基础顶面凿毛、清理干净。②测量复核中线及水平标高。③在基础顶面上搭设双排脚手架,作为墩台身施工的作业平台。④检验调整预埋钢筋的位置,按设计图纸绑扎墩台身钢筋。并安装模板。⑤钢筋检验合格后,用起重机吊装模板。墩身施工根据墩身的结构尺寸,由厂家制作各不同型号的整体钢模板。模板按图纸和施工要求制作,外模用特制大块钢模板。⑥钢筋、模板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进行墩身混凝土的灌筑,并一次浇筑成型。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和,采用耐久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以满足主体结构耐久性使用的要求。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泵车泵送混凝土。在灌筑混凝土作业中,不断调整串筒高度,始终保持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大于2m。⑦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及时进行养生。采用洒水、薄膜覆盖等方式,一直养护到规范要求的养生期为止。⑧施工时注意做好支座锚栓孔的预留,并切实做好围篮、吊篮及检查梯等预埋件的预埋。

3、空心高墩施工技术实施

本大桥空心墩通过采取液压自升工作平台翻动模板进行施工。施工作业人员及小型施工机具通过沿附墩身的工业电梯上下运输,大型机具材料通过塔吊运输。考虑京山特大桥的工程量比较大,为了满足总体施工工期,共投入15套空心墩模板,模板找专业施工模板的厂家进行定做。

3.1 翻模模板设计

模板高度的选定综合考虑了节段施工时间、机具长度及钢筋配料后,将每个施工浇筑层确定为4m,同时又考虑到塔吊起重能力模板制作为2m一层,共做3层模板。

模板构造设计上考虑到本桥梁由于墩身高,模板倒用次数多,确定面板使用6mm厚钢板制作,模板设有16槽钢竖肋及12槽钢后架,竖肋和后架皆组焊而成,后架为施工提供较为宽阔的操作平台,同时多层后架通过螺栓连接后组成空间桁架保证了翻模模板的空间刚度,能有效的减少模板对拉杆的使用,提高墩身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翻模结构设计上对本工程采取的液压翻模由工作平台、液压提升设备、顶杆和套管、吊架、模板等部件组成,具体结构见图1,自升平台式翻模结构示意图。

工作平台由纵横梁、步板、栏杆、扶手等杆件组成。是安装吊架、千斤顶的支承结构及堆放材料、工人作业的主要工作场地。平台随千斤顶的爬升而提升。液压提升设备由液压千斤顶、油泵、操纵台、高压输油管、分油阀及限位器组成。是平台提升的动力设备。顶杆和套管顶杆用φ48×3.5无缝钢管制成,是整套系统的支撑部分,自重和荷载通过它传递给墩身。套管采用φ63.5×4钢管,以利于回收顶杆。

吊架用于提供拆装模板及混凝土养生所需的作业面。吊架分活动式与固定式两种,活动吊架在收坡结构作用下可沿辐射梁移动。以减小平台的工作面积,增加平台的稳定性。模板在墩身高度方向分三层,每层高2m。圆角部分模板采用特制的曲面钢模,保证墩身圆角部分曲线圆顺。每层模板采用两道横箍,通过对拉螺栓与内模固接。模板的翻升由倒链滑车完成。辅助设备包括配电盘、混凝土养生用浇水管、安全网等。

3.2 翻模施工技术

翻模组装首先清理基顶,在模板安设位置用砂浆找平,待钢筋作业完成后用脚手架一次性架设两层模板,并预留顶杆安插孔道,然后灌筑混凝土,终凝后在其上组装平台和液压设备,待施工至6m高时安装吊架、栏杆和安全网。

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拌制,垂直提升由输送泵泵送,若高度太高则改用塔吊输送混凝土,分层均匀对称灌筑,分层厚度30cm,并充分振捣密实。平台提升施工通过在翻模组装后,第一次提升平台在混凝土灌入达到一定高度后进行,一般不少于0.8m,时间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由液压千斤顶带动工作平台沿顶杆逐节提升,平台提升总高以能满足一节模板组装高度即可,不得空提过高,以防工作平台失稳。平台提升过程中应随时进行纠偏、调平。

模板翻升技术实施通过在灌筑最上层混凝土过程中,提前拆除最下层模板。解体前先用挂钩吊住模板,然后拆除拉筋、围带等,吊至适合位置,以混凝土施工期间平台上升时不与上层模板发生碰撞为宜。平台提升到位后,用导链将最下层模板吊升至安装位置,检查模板组装质量,合格后安放撑木,拧紧拉筋。

由于翻模施工为分节段浇筑混凝土,在浇筑下一节段时,上一节段浇筑的墩身混凝土已硬化并发生收缩,与模板间产生一定的缝隙,不仅造成节段的错台较大,而且,最主要的是,浇筑混凝土时,水泥浆下漏,影响墩身外观。在实际施工中,采取三个措施以解决此问题。其一,在最上节段模板距模板顶5cm设置一层拉杆,在浇筑下一节段墩身混凝土前,将此层拉杆再次紧固,减小混凝土与模板间的缝隙;其二,在缝隙产生后,用原子灰将水泥浆制成细条状封堵缝隙,同时,在浇筑最初几盘混凝土时,适当减小坍落度;其三,为事后处理措施,即在翻模后,清除掉粘附在墩身上的水泥残浆,并用水清洗。

墩顶实心段施工采用预埋牛腿进行施工。翻模平台提升就位后首先安装外模,同时拆除翻模内吊架和模板,利用型钢搭设实心段封底平台,型钢支撑于预埋牛腿上,在其上铺设50mm厚的木板作封底模板,绑扎钢筋,然后灌筑混凝土。顶帽模板采用定型钢模,当墩身施工至托盘底时,顶帽模板直接立放在最顶层的墩身模板上,然后绑扎钢筋,灌筑混凝土。翻模拆除按与组装相反的顺序进行,拆除工作严格对称进行,塔吊运输,边拆边运,整齐堆放,确保安全。

结语

京山特大桥高墩施工中,通过施工方案分析,采取了液压自升工作平台翻动模板进行施工,分析了该施工工艺的优点和关键控制点,积累了经验数据,提高了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国建.金水沟特大桥高墩质量保证技术举要[J].建筑.2006(06).

高空作业平台篇9

历经13个年头的能量聚集,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二次创业,于2004年3月4日动工兴建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2005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台湾独有、全球唯一的“航空货运园区+自由贸易港区”孪生体,集工业区、加工区、物流区、保税区、自主管理贸易区于一身,不仅遥遥领先于环球航空物流界600余座自由贸易港区和货运园区,而且凸显出物流、人流、商流、金流、资讯流“五流合一”的独特功效,自然而然就成为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最佳竞争平台。

回首昔日的创业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咬定创新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昔日的辉煌,得益于创新;未来的愿景,离不开创新。一句话,创新是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之魂、之魄。我们深知,一个失去创新魂魄的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市场竞争更无从谈起。面对硝烟弥漫的环球航空物流业强竞争态势,我们矢志不渝地秉持‘积极创新精神,客户服务导向’立业之本,时时、事事、处处创新先行,一切以创新为转移,一切因创新而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仰仗创新这把倚天剑,拉开竞争差距,创造过人优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凭借创新这把屠龙刀,做到无国界,迈向国际化。创新,企业独步天下的杀手锏。”

金三角运筹

锻铸“人+制度+培训”企业文化

自主化管理

孵化“24小时进出仓”全天候服务

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于1991年6月24日,1993年10月29日正式投入运营。自运营之日起,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就确立了经营管理“金三角”——人、制度、培训,尽心竭力打造超一流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制度力、可持续发展力。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导引下,他们不仅确立了“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而且推出了“塑造远翔企业文化,培养良好工作习惯,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精神格言,并制定了“构建基础平台,驱动知识管理,锻造专业团队,激发服务热诚”的行动纲领;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激活下,他们不仅酝酿出“努力,勤俭,创新”的运营信念,而且孕育出“专业、效率、品牌,专业诚信、安全快速、满意服务”的运营理念,并孵化出“提升航空货物优良服务品质,促使货畅其流满足客户需求,创造理想工作环境共享利润,培养空运物流专业经济人才,追求多元化永续经营目标,促使经济发展回馈社会大众”的运营宗旨;在经营管理“金三角”的支持下,他们以“从根做起,整合运筹,开创新机”为运营主旨,创造性拓展了“24小时全年无休息日,随时满足客户一切需求;全方位提供海运、空运联运服务,进出口空运货物装卸盘柜业界一流;特殊货物的特别包装精益求精,特殊货物的运送程序一丝不苟;充分发挥自主通关效应,为客户提供即时进出口空运货物通关验货便利;为便利作业、集中资源、节省成本,提供航空货运上、下游相关物流服务,提供航空公司空盘柜库存管理,提供承揽业者自行处理货物装盘作业,提供航空公司、承揽业、报关行办公室出租,提供保税仓库集保货物发货、再重整服务及一般仓库出租”的运营业务范围。谈及经营管理“金三角”的诱人魅力,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坦言——“不管经营任何事业,都必须结合团队之力量、众人之专业、集体之智慧,才能成功。只有塑造志同道合的经营团队,才能让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有了威力巨大的经营管理“金三角”,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如虎添翼,迅即步入了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进出仓兴建完成,进出口仓储业务分厂作业;1999年,在进口仓二、三楼专门设立保税仓库;1999年,正式挂牌上柜;1999年,首创到厂收货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商品……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左右开弓”,打响了新世纪腾飞的第一枪。

左开弓——自主化管理点击全天候:2001年5月10日,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自主化管理权限,首开台湾空运自主化管理之先河。实施自主化管理后,不仅可以提供空运进出口货物24小时全天候作业,而且取消了各项相关规费及进口优先拆盘费,从而通过“客观为别人”的大大节省进出口厂商运营成本,实现“主观为自己”的大大增强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实施自主化管理后,进出口货物进出仓时间不再受到限制,装备机具更能弹性运用,海关监管工作下放企业,从而实现进出口厂商、空运仓储、海关的三赢。难怪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大胆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乘着跨出自主化管理第一步的东风,持续地努力,创造一个24小时无障碍的空运物流环境。”

右开弓——信息化服务扫描全方位:要高价值扩展,要提供高附加值服务,要实现“前瞻性的产品规划,创新性的市场营销,负责性的生产制造”的终极目标,就要使航空物流早日步入“e时代”。从这一远见出发,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大打“航空物流电子化”攻坚战——在岛内空运业界率先发力,创建起INTERNET空运货况适时查询网络系统;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强强联手,合作推出手机查询空运货况短信服务(Mobil Info on Demand);全方位延伸服务触角,推出出口资料、进口异常资料、打盘记录等项目的电子邮件自动回复系统。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对航空物流e化的功效大加赞赏——“只有加大航空物流e化进程,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引导市场潮流,服务广大客户;才能控制品质、进度与成本,分享众多客源;才能凸显品牌魅力,追求永续经营。”

环球数第一

航空货运园区+自由贸易港区

业界我为先

五合一业务整合功能异彩纷呈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竞争态势,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仁雄慧眼独具——“强势出击,方能将强竞争化为强机遇;牢牢把握强机遇,方能获得强力润。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超常规的运营方式和运作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活用技术,创造利润;扩大市场,挺进世界’的超常规发展之路。”从这一不凡见解出发,傅仁雄与台湾民航局联手,于2004年3月4日动工兴建总投资213亿元、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集航空货运园区和自由贸易港区于一身的台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

这一如此多元、多功能且互补性极高的航空货运园区,不仅开了台湾航空物流界之先河,而且在环球航空物流界独占鳌头,以达“世界走向台湾,台湾同步影响世界”之初衷。它拥有环球航空物流界最完美的经营管理、生产服务、全功能整合的硬件和软件,可年处理空运仓储120万吨,创造年产值8000亿元,提供2·5万个工作机会;早上接单、生产,下午通关、出口;利用专用空桥直达机场在飞机旁上货,2天之内能将货物98%甚至100%送到客户手中。它以“整合制作业与航空货运作业机能,提高货物运输与通关效率,并透过货物服务设施功能的加速,吸引跨国企业设置运筹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开发宗旨,注重国际化概念及前瞻性,以国际潮流为标准评估国际新兴产业及物流公司进驻之可能,预测未来所能处理及流通的航空货运量,为开发规模及期限作出弹性调整的适度空间;兼具科技化及人性化,以建筑设计上的科技感创造出航空货运园区的新地标,以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提供舒适且亲近的作业环境;强化人文艺术环境,彻底摆脱传统航空货运园区“单调枯燥的建筑群,土地利用以充分投入生产为最高原则”的“经济动物”刻板印象,代之以人文艺术特质,强调开放性、多样性、公众性、可亲性,恰如其分地融入所在地的人文特质与地域特色,使航空货运园区成为从业人员舒适的“生活圈”。它以“不同岛内航空物流同行抢地盘,而与东南亚乃至环球各大空港强竞争,创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园区和自由贸易港区”为开发目标,着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借助国际性快递物流公司,最大限度地缩短航空货物进出口及转运处理的作业时间,迅捷高效地把航空货物流通到其他国际大都市;创建顶级航空货运园区,充分利用航空货运园区内五大中心之一的“加值园区”,使得投资企业的产品可直接出口,产品的供单、转运、销售等跨国经贸活动不出园区均可快速便捷完成,从而有效降低投资企业的各种成本,把“加值园区”打造成投资企业经营国际市场的大本营,在为园区内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在清晰的开发宗旨和严谨的开发目标导引下,历经21个月的精心设计和全力建设,远翔航空货运园区于2005年12月完成了一期工程,高举高打地正式投入运营,潇洒自如地拉开了“全球布局,深耕台湾”的帷幕,以求早日实现“让台湾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航空物流运筹中心”的新世纪宏大目标。

最让傅仁雄底气十足的是,远翔航空货运园区一期工程完成后,由航空货运站、仓储办公大楼、加值园区、物流中心、运筹中心所组成的五大中心,以其独具魅力的“五合一”业务整合功能,撑起了远翔航空货运园区的航空物流一片天。600米专属道路与机场管制区连直接相连的航空货运站,以货站作业管理、航班资讯管理、仓储管理、仓储设备控管、海关EDI传输、行动数据管理、Cargo IMP资讯交换、供应链资讯交换、门禁管理、银行金融服务等10大系统为本,全方位提升航空货物进出口通关的时效性;就近提供航空公司、承揽业、报关行、货运专属理货空间、办公室的仓储办公大楼,以承揽业服务和报关业服务两大系统为本,不仅为承揽业者提供就近处理货物、进仓报关、打盘装柜的诸多便利,而且让承揽业者通过申请保税仓库以享受客户加值型服务的优惠便利;占地17公顷专为300家高科技相关厂商进行深层次加工再出口所设立的加值园区,以园区管理局服务、顾客关系管理、帐务管理、货况追踪、门禁管理、银行金融服务、企业ERP服务、其他加值服务等8大系统为本,大胆运作BTO(Build to Order)、JIT(Just in Time)航空货物产销模式,力求让产业深层加工者和物流简单加工者充分享受低度行政管制和高度自主管理所带来的种种实惠,使得园区内的货物在第一时间迅捷运往第三地或原输入地;作为台湾岛内唯一一个位于国际机场范围内的物流中心,以物流管理、顾客关系管理、门禁管理、货况追踪、其他加值服务等5大系统为本,尽力经营着国内外物流的发货及配销和生鲜快递转口货物的发货及配销,可就近为新竹以北的科学园区、林口工业区、大台北地区各高科技产业群提供超一流的航空物流服务;拥有办公中心、会议中心、展示中心、金融中心、商务旅馆、健身休闲中心等各种支援商务活动完善设施的运筹中心,以顾客关系管理、门禁管理、其他加值服务3大系统为本,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设立营运总部或国际采购总部(TPO)之种种便利,而且为国外企业与园区内业者联系、下单、打样、督导出货铺平通畅路径。

高空作业平台篇10

不断强化的主动意识

从大环境的变化来看,目前我国航空航天企业的主动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这与10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不少了解行业需求的专家回忆:以前航空航天企业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领域一直都被技术提供方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左右,技术方显得较为强势,而需求方则因对技术和自身需求不了解而被迫接受技术的灌输。但随着企业信息化意识的逐年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意识主动性不断增强,市场也从产品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熟悉这一市场的普元信息军工业务部技术总监郑星光回忆,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外不少产品动辄上千万元的采购费与数百万元的维护费用让不少企业用户饱受煎熬,由于信息化产品的延续性很强,不少企业一时很难摆脱高昂的维护费,因此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实现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可喜的是,随着需求导向性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014年以来行业对于安全可控的需求有了更加显著的提高,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加具体,航空航天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掌控性要求更高,这进一步打破了技术市场的垄断。

目前,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信息安全的技术及软件差距正在缩小,技术平台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在新一轮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对于如何选择更加开放的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及平台给予进一步指导。这为开放性的产品和众多国内技术、软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国内从事信息化技术服务的企业应该更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在技术上更能够做到统一规范,这一点是国外企业所无法适应的。

不同于传统ERP企业,我国的航空航天企业多是采取科研+生产的模式,对于技术的了解程度很高,对于信息安全也有着自己的标准。安全可控推进过程要遵循技术调研、方案论证、试点实施、全面推广来进行。因此必须认识到,安全可控并不是简单国产化,也不是简单的设备、软件替换,而是用新一代的开放弹性架构来重构 IT 系统。例如成飞集团对于安全技术的要求就特别强调了其灵活适应性,而定制化的产品显然无法适应。这需要软件、平台方在基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构建式开发。

弹性平台脱颖而出

目前在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安全也划分为软件、硬件、数据、网络等不同领域。同时航空与航天两个领域本身也存在较大差别,不同领域的市场情况也各不相同。拥有众多行业(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软件平台建设)经验的郑星光坦言,软件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全可控”,只有搭建合理有效的软件平台才能实现航空航天信息化的“安全可控”和IT架构的开放弹性。

例如,针对航天航空信息化“安全可控”推进策略,把信息安全的主动权交给用户的做法。这种做法把航空航天信息化技术平台架构分为四个层面:最下面是基础设施平台化,第二层次主要是数据管理平台化和业务流程平台化,第三层次是应用开发平台化、科技管理平台化、运维监控平台化,最上面是服务支撑平台化。在这样的“大平台”构建下,航空航天信息化技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技术一致性、敏捷可靠、安全可控、自动化运维等行业痛点,用开放、弹性的信息化科学管理实现“七统一”信息平台。

在安全可控层面,基于开放式技术路线,提出航天航空信息化安全可控推进策略。该策略分为直接引用、直接替换、平台迁移、系统迁移四种方式。直接引用,是指在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新应用需求方面,可以直接采用安全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直接替换,是指对于基础软件,可以直接采用替换策略,对非安全可控的软件直接采用1:1的替换策略 ,如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平台迁移,是指对信息化基础平台进行替换:对企业应用架构支撑平台,如SOA开发平台、流程平台、业务集成平台、数据平台、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迁移。系统迁移,是指将企业的整体信息系统整体迁移到安全可控的软件、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上。在平台迁移过程中,需要对建立在企业应用平台之上的应用进行分批、分阶段进行迁移工作;最终完成所有的应用系统完成迁移工作,使得企业的应用全部构建在自主掌控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企业应用平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