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网格化十篇

时间:2024-02-07 18:08:14

农村社区网格化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1

关键词:农村社区;网格化;新思路

一、网格化社区的含义与特点

网格化管理源于对水、电的管理与运用方式,例如,用户只需拧开水龙头即可使用自来水,而不用弄清楚水龙头后面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等。①在我国,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运用于城市管理起源于北京市,从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城市管理方法以来,我国多个城市纷纷展开了社区的网格化建设。至今,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十年的时间,截至2013 年8 月1 日,我国已有160 个地级行政单位采纳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②其间出现了北京市的“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7+X”力量配置模式、上海市的四级联动网格化模式、浙江省舟山市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等,可见,城市社区的网格化建设已经较为成熟。

1.网格化社区的含义

网格化社区是指采取网格化管理方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方法是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即基层政府将所辖区域划分为数个网格,对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工作人员,以有效解决各个网格内的基本公共事务,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公共服务的方法。网格化社区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社区的网格化则反映了基层政府将社区划分为数个网格、进行基础建设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2.网格化社区的管理特点

传统的社区管理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权责划分不清、人员冗杂、效率不高等诟病,而网格化社区管理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独特的管理特点缓解了上述弊病。

⑴组织结构扁平化。在我国网格化社区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基层政府往往将管理职能直接下放到社区,社区的各个网格中配备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由他们直接与社区居民沟通,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参与社区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各个网格中就是“七种力量”的直接管理: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力量和网格消防员;③厦门市网格化社区则是在总网格长领导下,采取“7+N=1”的模式,其中“7”是指下派到网格中的7 名工作人员,即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社区民警、司法调解员、消防员、城管、市环卫,“N”指在社区管理中引入的各种社会力量,如专家、志愿者等,“1”则代表工作的圆满完成;④网格化社区中的这种扁平化组织,降低了信息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进一步落实了基层公共服务。

⑵管理方式数字化。在社区工作过程中,网格化社区工作人员借助于统一的信息系统,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北京市网格化社区建设为例,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动态编码对各个网格实行动态化管理,顺义区启动了市容市政信息化管理,朝阳区与西城区则形成了整合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⑤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保障的政策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推动了网格化社区的标准化建设,确保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

⑶管理资源整合化。网格化社区建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部门局限,有利于多种管理资源的充分整合。如在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中,针对各个网格不同的需求,配备不同知识与技能的网格管理人员,具有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相关人员参与网格管理工作,能够提供基层服务的工作人员则参与网格服务工作等。⑥

⑷职能责任明确化。网格化管理厘清了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晰了各自的职能与责任,作为网格化社区的管理者,网格长、网格员等具有不同的职责,有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工作效率。以上海市网格化社区工作人员的分工为例,信息员负责受理网格居民反映的问题,值班长负责对其进行立案,再由指挥中心将各个问题派遣到不同处理单位,由信息员核查是否解决,最后由值班长进行结案。在整个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均由监督员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⑦

二、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

1.网格化与农村社区

相较于城市网格化社区的起步早、发展快,我国农村社区的网格化建设则表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相较之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则显得较为落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也逐渐增多,传统的村委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处理、协调利益关系、缓解多方矛盾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促使基层政府开始探索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2.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实践

⑴管理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越来越改善,其积极性与创新性也日益增强,基层政府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中逐渐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如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就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多方合作治理网络,该网络覆盖了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当地有威信与影响力的团体及个人等,⑧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与局限,而且有利于增强地方凝聚力,促使网格化社区中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⑵管理手段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多,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各地基层政府充分学习城市网格化社区的建设,逐渐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农村网格化社区的管理手段。如浙江省舟山市岱西镇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出符合农村特色的“协同服务”模式。岱西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为数个网格,并对外来居民实施“双网格”管理,即将租住在本地居民家中的外来居民并入该网格,将集中居住的外来居民单独归入一个网格。同时,为各个网格配备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队伍,吸收多方力量,为各个网格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此同时,岱西镇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三种创新性的服务方式:集体走访,即网格的专业队伍定期对所负责的网格进行走访,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与意见;委托,即网格专业队伍接受居民的委托,根据自身专业素养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网格管理员也无法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时,及时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协同服务,即网格管理员积极与网格内居民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⑨

在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多元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有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感召力,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社会稳定。

三、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的局限

管控性高不利于积极性。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能够迅速了解社情民意,从而避免矛盾激化,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而正是这种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容易使农村居民感觉处于较高的管控程度下,阻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成本较大不利于长久性。农村网格化社区自身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而多个网络的分化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这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尽管巫溪县的网格化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较好,但是作为部级贫困县,当地政府财政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在这一背景下,网格化社区的发展显然受到威胁。

专业化低不利于高效性。农村网格化社区中,各个网格配备有一支专业队伍,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地理区位等限制因素的存在,导致网格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会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网格化社区的高效运转。⑩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网格化社区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缓解管控程度,才有利于激发农村居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农村网格化社区中营造轻松、积极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和谐发展;基层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社会团体对农村网格化社区进行投资,或者激发居民自主“造血”能力,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加大对居民基本技能的培训等,进而缓解网格化社区建设的成本压力,使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基层政府应加大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吸引大学生志愿者,提高网格管理成员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高网格化社区的工作效率。

引文注释

①赵语慧.网格化管理与政府职能定位[J]. 人民论坛,2013(02):66-67.

②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13(06):77-85.

③曾媛媛,施雪华. 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03)93-97.

④陈振明,吕志奎,耿旭,郑曾,林民望,李连华,黎剑峰,毛万磊. 厦门综改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及其特色[J].东南学术,2013(04):68-76.

⑤熊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推广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03):65-68.

⑥杨逢银.需求导向型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化供给模式研究---基于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分析[J].浙江学刊,2014(01):209-216.

⑦池忠仁,王浣尘,陈云.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1):40-43.

⑧黄宁莺,柯毅萍,赵豫生.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为例[J].东南学术,2013(05):57-66.

⑨卢福营.“协同服务”: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浙江省舟山市岱西镇调查[J].学习与探索,2012(01):64-68.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2

常州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城镇化率达到65%,年人均GDP超过8.5万元,二、三产业比重达96.8%,已迈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不断创新思路,着力破解难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改善成果丰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自2004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成为全国、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在此过程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常州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的五个城市之一,其做法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故本文拟以常州为例,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背景,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紧跟城乡空间布局调整步伐,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会重塑城镇空间形态、形成新经济业态,更会带来基层人口结构、党员结构、组织结构等的重大变化。结构决定功能,服务型的功能定位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都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相应变革,健全和优化组织体系,夯实服务群众的组织基础。适应城乡一体化趋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村党组织设置的调整。城乡规划一体化首先带来村域范围的变化。要把行政村撤并作为组织资源、人才资源、服务资源优化的重大机遇,按照“四有一责”要求,通过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等形式重组或升格村党组织设置,进一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负责人,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增强村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注意完善村级以下基层组织体系,防止出现村域范围扩大后服务资源稀释、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规范。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中心镇社区及拆迁安置小区大量涌现。要在及时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基础上,针对其班子成员多来自原行政村的实际,加强教育培训和工作指导,引导班子成员摆脱原有思维模式、转变角色定位、调整工作方式,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居民群众上来,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创设新的服务载体,领导和推动“村民”向“市民”转变,促进农村社区和谐稳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过程。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流动党员集聚区组建党组织的力度,确保党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工作全覆盖,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

其他领域党组织的提升。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既靠政府的有形推动,又靠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现阶段,尤其要突出机关事业单位、城市社区、新经济社会组织等其他领域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组织的帮助与支持。其他领域基层党组织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更强活力激发自己、更高效能提升自己,不断增强帮带农村党组织的能力。

以常州为例,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使乡镇数从最多时的160多个撤并至目前的37个,行政村数由原来的1888个合并为775个。适应行政村区划调整步伐,同步优化调整村党组织设置,党委建制行政村比例达4.1%。一些城关镇、中心镇,如金坛市金城镇党委从有利发展、整合资源、创新党建的角度出发,在相邻村成立联合党委,实行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为规划编制和下一轮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适应农民集中居住变化趋势,全市组建农村社区党组织132个,占社区总数的38.4%;针对农民生产方式变化需要,在5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组建 67个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农村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地区建立16个党组织,加强对流出党员的管理服务;开展机关党建品牌创建、书香工程等活动,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能力。

二、顺应群众需求发展趋势,

丰富党组织服务内容

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前提。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给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留下空间。同时,群众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也给基层党组织有效服务带来挑战。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动服务内容的类别化、分众化、精细化,以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我认为,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推进富民强村。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是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着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挥党组织的引导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深化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富民合作组织,注重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层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使农村居民生活便利、舒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探索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村级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服务城市新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受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融入城市较为困难,导致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不稳,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基层党组织要确立“从需求入手,为新市民服务”的思路,实施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切实把服务阵地保障到位、惠民政策服务到位、困难群众帮扶到位,提升新市民的生存技能、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要动员各种力量,组织开展非农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用工信息等服务,提升农民转移就业和充分就业能力;通过开设新市民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满足新市民的文化需求,融洽新老市民间的关系,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新市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针对新市民子女放学无人管的现状,提供“四点钟小饭桌”、“新市民子女托管班”等服务,解决新市民家长的后顾之忧。

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抚养、空巢老人无人照顾赡养、留守妇女无人关心帮助的严峻现实。要关爱留守儿童,推行家长、结对关爱、兴趣培养等活动载体,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提高、道德培育和社会关怀;关怀空巢老人,推行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元养老方式,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关注留守妇女,帮助解决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障对农村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

常州现有常住人口459万,户籍人口364万,其中,农户78万户,农村劳动力近130万。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物业租赁、资产经营、资源开发、互助合作、资本运作、有偿服务、异地置业等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均收入278万元。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就业,全市已有23个镇(街道)、580多个行政村创建成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的镇和村。自2006年以来,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3万人,新增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为满足大量外来常住人口的服务需求,城市基层党组织通过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新市民夜校、优秀外来工表彰等活动,以及提供新市民子女放学后托管等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归属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及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理念,

整合党组织服务资源

服务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必须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要打破资源分割,加强统筹调配,实现城乡党建服务资源一体化配置,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促进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可靠保障。

统筹单位服务资源与区域服务资源。随着基层社会形态逐步突破城乡二元界限,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正从“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域化管理模式转变,需要以单位为基础统筹区域内资源,实现资源的开放运作和有效融合。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设置区域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构筑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动态开放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区域内学校、医院、物业等单位硬件设施的共建共享,向城乡群众开放;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及社会各类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利用率;完善党组织主导下的区域协商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协商理事会等,广泛吸收区域内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群体参与,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协商重要事务、化解各类矛盾,共同服务群众。

统筹党内服务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在用好党组织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社会资源,变体内循环为体内外大循环,构建更为开放的服务格局。一方面,激活党内服务资源。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的公共设施、活动阵地等资源向对方开放;加快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络资源,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建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电子党务”应用水平,促进党建信息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区域互动。另一方面,挖掘社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指导和带动各类社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党组织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组织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更好地为城乡群众服务,并引领和组织群众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统筹城市服务资源与镇村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双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多种联结方式,促使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城市党组织送项目、送技术、送温暖到农村;城市党员通过推荐致富项目、传授技术技能、提供资金支持等形式,帮助困难党员增强脱贫致富能力;组织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三解三促”,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常州组织120个市级部门、部分企事业单位与茅山老区100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在连续两个三年帮扶计划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项目为重点,又启动实施“百村创业、千项帮扶、万户致富”新一轮帮扶工程。2012年,落实帮扶项目272个,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同时,在其他地区广泛开展强村与弱村、企业与农村、社区与农村、机关与农村多领域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促进了城乡基层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

统筹物质服务资源与精神服务资源。阵地资源联建,科学统筹城乡党建活动阵地,把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活动阵地进行合理功能定位,减少重复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党建阵地群,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的综合效益。经费资源联用,建立党建工作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采用党费划拨、基层单位筹集、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等途径,建立城乡统筹党建的专项工作经费,并注重向经费困难党组织适当倾斜。坚持智力资源联享,总结推广农村、社区、“两新”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经验,建立城乡经验交流机制,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

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意味着党组织服务群众量的增加、质的对接,意味着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的更规范、高效、精细对接,这需要以科学规范、完整配套、务实管用的机制为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给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机制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农村村组制和村民自治的实施,在给农村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服务的缺位、市场培育的不足、公民社会的滞后等负面影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将农村或涉农社区同步纳入城市管理网格,在实现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要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尊重历史、便于管理、推动发展的原则,根据村所辖范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特点等情况,按照一定人口标准划分责任网格。健全服务网络,以网格为基础,组建网格党支部和党小组,使党的工作覆盖网格内所有单位,做到“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缩短服务半径、消除服务盲点。落实服务责任,明确网格党支部在网格中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职能定位。同时,依托设岗定责、特色党小组建设等载体,明确网格党小组、网格中每名党员的具体职责,确保发挥作用。

建立健全组团式服务机制。当前,基层党组织“人少事务多、权小责任大”的矛盾较为突出,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单靠基层党组织“单打独斗”无法解决。通过探索组团式服务,有利于有效统筹各方资源,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群众需求吹响“集结号”,把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作为组团式服务的第一环节,建立走村入户、谈心问苦制度,强化组团服务的信息保证;以共同志趣集聚“专业队”,充分考虑个人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和性格特点等因素,建设网格服务团队,尤其要重视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人才的作用,提高服务的专注度、实效性;以上下联动增强协同性,建立网格民情研判制度及上下党组织定期会商制度,重点研究处理网格团队无法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关乎民生、民富、民安的普遍性问题,推动共性问题能够从面上得到解决。

建立健全信息化运作机制。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日益发达的新形势下,构建纵向连通、横向联动、全面覆盖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大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效率。为此,要建立群众需求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村、社区层面的网络信息平台,将服务内容整合到平台,提供群众需求的各类信息服务,并与有关专业信息网站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村际间、村和社区间、网格与社会间的信息共享,形成综合性、集成式、共享性的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网格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构建党员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互动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现党员在线学习培训、党员实时视频交流、党员网上交流谈心、党员思想汇报、党建论坛交流等多项服务功能。促进网际信息融合,通过各级党建网、政务网的相互链接与信息融合,形成各类网站服务优势的叠加效应。

建立健全社会化考评机制。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直接、评价最关键。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的社会化考评,进一步创新评议方式、拓宽参与渠道,广泛组织党员群众即时评价、提出意见,以此推动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工作的群众满意度。公开考评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以便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广大党员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引导和激励大家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群众了解考评的相关情况,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服务评比制度,做好党员服务情况的日常记录,并将在职党员情况及时反馈给所在单位组织,作为考评党员八小时以外表现情况的依据,提高考评的科学性。贴近各单位实际、贴近群众需求,构建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扩大参与测评的覆盖面,吸收更多的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参与,认真考虑和综合各方面、多途径获得的调查情况,以便全面客观地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评价。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力度,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强化考评的激励导向功能。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城市开展价格进社区活动,提高价格政策的透明度,增强社区居民群众自我维权及抵制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社区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建立(镇、村)价格监督网络,加强农村价格监督,有效地化解价格矛盾,减少因乱收费、乱涨价使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的上访。通过完善城乡价格监督网络,完善价格监督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发改委副主任、区物价局局长万秋明同志负责,检查所成员负责组织实施全区价格监督进社区和建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所长倪海燕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检查所人员组成。

三、工作目标

年3月中旬以前,按照“一社区一站”的原则,设立“价格监督站”,在各社区聘定义务价格监督员,完成社区监督网络建设,落实对所有社区价格监督进社区工作。按照“一乡(镇)一站、一村一员”的原则,在乡镇建立健全“价格监督站”,在各行政村聘定义务价格监督员,完成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设。

四、工作内容和形式

1.利用宣传栏,设立咨询服务台,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

2.在各社区、乡镇及村的醒目位置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教育、医疗、电讯、商业、服务行为等价格和收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由区物价部门严格审核确定,保证公示内容的准确性。并加强对公示牌的维护和管理,当有关价格和收费项目,标准调整或取消、公示牌损坏及字迹不清时,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换。

3.开展调查监督活动,一方面为上级价格部门提供价格监测资料,一方面发现价格(收费)违法违纪问题。在指导、规范价格秩序,帮助经营者诚信经商、相关单位依法收费的同时,劝阻、制止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4.公布价格举报电话,设立价格举报箱,受理价格投诉,主动协调化解价格(收费)矛盾,对价格违法案件,上报到价格执法部门查处。

5.配合和完成上级物价部门开展、交办的其它工作。价格监督网络组织成立后,将分街办、镇及社区、村制定相应的价格工作职责。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建立城乡价格网络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实践。、各街办和有关单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此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内容。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街办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4

超前规划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格局

荣成农商行按照“超前布局、提前适应”的原则,实施“三个全面”,加速推进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全面调整网点布局。作为全市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全行71个营业网点中26个支行网点分布在各镇街,45个分理处中90%以上集中在城区。近两年,荣成农商行统筹发展预期,整合网点布局,有序将2处网点向高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迁址,2个网点向中小企业较为集中区域迁址,升格分理处2个,专门打造了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超市”。压缩人口较少区域分理处6个,全部向成规模的居民小区和商业街迁址。陆续在信贷业务较为集中的11个分理处增加了信贷业务功能。布局调整后,全功能型服务网点辐射范围实现了零对接。

二是全面完善服务网络。按照“模块化搭建、系统化整合”的思路,在各镇街、社区、自然村分层次推动金融机具“下乡进村”,在镇街及繁华地带布设ATM及CRS(自动循环存取款机)71台,自助设备覆盖所有镇街驻地,台均辐射人群2万余人。加速推进“农金通”进社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310个中心社区布设工作,并争取政府将其纳入了社区便民服务公共平台运作。对不具备安装“农金通”的村或社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物流超市等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营业场所陆续安装了1102台电话POS,彻底消灭了金融机具空白村,服务网络实现无缝式覆盖。

三是全面普及电子银行服务。随着农村及社区居民金融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子银行服务需求不断加大,荣成农商行立足实际,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全部纳入普惠金融范畴,向农村社区进行打包式推广。目前已在农村地区发展网银客户2万余个,手机银行客户3万余个,电子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达到40%;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达34万张,占全部发卡量的78.3%,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多种自助机具综合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高渗透、无盲区的服务大格局,切实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强力打造交互式、立体化农村金融服务大平台

“三大工程”建设是银监会推动金融力量实现惠民惠农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农合机构延伸服务深度、提升支农能力的战略选择。为此,荣成农商行不遗余力,按照“三高”原则强力推进布设工作。

一是高效率完成选址工作,确保辐射范围合理。确定了310个“农金通”选址范围,网点服务农户均在600户以上,服务人口均在2000人以上。同时,依托分布在各自然村、镇街商铺的农金员,在其余的517余个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完成了电话POS的布设选点。

二是高标准建设服务网点,确保服务环境一流。积极同当地政府及村委会协商,作为送金融服务进村入户的便民之举,政府同意对每台自助机具给予5000元的财政补助,村委会为90%的金融自助服务网点无偿提供独立的服务场所,营业面积均在20平米以上,对不符合营业条件的网点高标准建设营业用房,政府在政府收益、权限内收费等给予减免,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

三是高要求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布设工作实效。制定了《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全部挑选65周岁以下,人熟地熟、客户资源众多、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农金通及电话POS管理员。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村村通”服务项目,定期开展进村入户走访活动,有效提升了使用效率。

全面实现支农实力、服务内涵和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提升

荣成农商行设在村头或社区的农民金融服务网点如同“金融便利店”一般方便快捷,农村或社区居民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就可安全、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传统存取汇、贷款利息上回、种粮补贴、独生子女费、基本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等财政性补贴发放及电费等代收服务,被老百姓称为“民心工程”。

一是有力畅通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农金通”月均结算量达1.8万余笔,结算金额1600余万元;电话POS月均结算量0.5万笔,结算金额6000余万元;农村客户网银月均结算量由2011年的0.5万笔增长到目前的1.6万笔,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达43%。2012年以来农村地区新增发卡量达15.9万张,卡交易金额达1510亿元,农民金融自助服务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日益显现。

二是显著增强了农商行支农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大走访”及信用评定活动,不断在全国和全省率先推出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党员创业贷款、旧村改造安置房建设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农村客户融资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在农村市场的传统地位。今年已新增农村社区客户5100个,新增授信达8亿元,带动贷款规模稳步。至2013年9月末,自然人贷款余额达6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3%,利息收入达4.9亿元,占全部利息收入的61%;涉农贷款余额达119亿元,占荣成当地涉农贷款的65%以上。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5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现代农业“6+3”产业体系和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以信息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农产品网络销售四大体系建设,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坚持服务农民,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重心下沉,以镇村为落脚点,把资金、政策和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销售服务前移到乡村。坚持汇聚众力,鼓励供销、邮政、电信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加强农村站点以及基础设施、物流体系、网络平台等软硬件建设。

用3—5年时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5个,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产品品牌1个,培育一批益农信息社示范社、标杆社、五星社,常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全市“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空间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供给基地。培育一批重点网货和产地直播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并积极融入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将信息监控平台、信息化场景应用、农产品电商销售、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将其纳入星级评定指标。完善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应用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科学把握市场运行趋势和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农产品安全可追溯。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互联网+”农产品广告监管,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和互联网广告媒介落实管理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虚假广告以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加强食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培优金华清见、蜀珍柠檬、合众养道、锦天洪橙、振昊农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依托“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创建。挖掘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推进农产品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促互动。鼓励支持在永佳超市、汇星百货等商超和“赶场网”“蜀之味”等电商平台设立品牌农产品和食品销售专柜、专区,持续推进在城区设立优质农产品直销中心,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经合局、市文广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邮政快递网点、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统筹推进市、镇、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建设集商品集散、运输仓储、邮政快递等服务为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站、村级公共服务点,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移动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积极探索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合作社、益农信息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等多方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引导邮政、快递企业等加强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商或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特色产业+邮政快递”“邮政+快递”“快递+快递”等服务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鼓励生产企业加强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技术装备研发和系统功能集成化研究,提供冷链物流体系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人行支行、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等,统筹建设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创新创业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有机融合。推动优质菜场、生鲜、商超“触网”,运用云计算、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方便社区居民线上买菜。鼓励支持线上平台“夜市出清”渠道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益农服务主题活动,着力提升益农信息员开展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打下坚实的基层队伍保障。发挥网红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吃”“拍”“玩”“卖”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鼓励扶持成绩突出的农业网络红人。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及农民“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经合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邮政分公司、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办)要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跟踪评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级相关工作,市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创新农村药品监管机制,提高科学监管水平,探索农村药品供应新途径,建立符合我区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药品“两网”。

二、目标要求

(一)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

主要目标:

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反应快捷、优质高效的监管网络,实施专业队伍与食品药品协管队伍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结合、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结合的监管机制,做到组织架构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市场规范有序、群众用药放心。

具体要求:

1、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药品监管工作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设1名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以下简称“协管员”),各行政村(居)设1名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形成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队伍为主,以协管员、信息员为辅,专协结合、上下互动、监管联动的农村药品监管工作机制。

2、进一步落实协管员、信息员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聘用、培训、考核等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协管员、信息员的协管水平。同时,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实施,加大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用药安全意识。

3、加大药品联合监管力度。区药监、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药品市场联合监管行动,实行监管关口前移,加大对药品日常监管和突击检查力度。

(二)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

主要目标:

1、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符合GSP要求;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在规定时间内通过GSP认证。

2、年6月底前,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100%达到“规范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100%达到“合格药房”。

3、进一步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统一配送措施,品种配送率及覆盖率均达100%。

4、农民购药方便,药品价格明显下降。

具体要求:

1、鼓励、引导药品经营企业进农村开店,方便农民购药。建立平等互利、质量可靠、运输快捷的供应网络,做到药品配送主体合法、质量保证、供应及时、价格合理、服务优质。

2、严格按照市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合格药房”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3、加强终端监管,确保全区所有药品经营企业按GSP要求经营,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按“规范药房”、“合格药房”运行。

4、加强对涉药人员法律法规、药事管理知识和药学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各地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解决创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工作。各镇(街道、开发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创建目标和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形成全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工作职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两网”示范区建设的牵头协调和组织实施,督促全区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在辖区内健全诚信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等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做好协管员、信息员的聘任和培训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的督促力度,要将“两网”建设融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紧密结合,互促共进;教育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饮食用药安全进学校、进课堂的要求,在学校定期开设“合理用药、安全用药课”的课程;电信部门要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区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药监部门开展假劣药品的打击行动,共同做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

(三)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安全用药常识、假劣药品识别等宣传活动。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在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醒目位置以及集市、路口等地张贴宣传口号和警示标语。要使“两网”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广泛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监管网络。调整和充实镇、村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要将工作认真负责、热心药品监督工作,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推荐为协管员、信息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五)优化供应网络。完善药品直配方式,在各镇(街道、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药品批发企业签订配送协议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非公立医疗机构与质量信誉好的药品批发企业签订药品配送协议,确保配送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品种齐全。鼓励在农村开设药品零售网点,引导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设置门店,健全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加大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规范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合格药房”的建设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创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二)对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规范药房”、“合格药房”的检查验收。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7

一、主要做法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全面转型、全面脱贫、全面小康”钟山目标,突出规划建设、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一体化”,初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

(一)聚焦全域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三个圈”。

一是城市核心圈。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现代宜居宜业宜游宜购特色城市的目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都市核心圈辐射带动能力激活全局。

二是“三地同城化”同心圈。与相邻的水城县、红桥新区两个兄弟县区实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功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八规合一”,共同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

三是乡村扩展圈。按照“一寨一特、一寨一品、一寨一景”的要求,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制定了城乡一体发展路线图、时间表。以区旅游公司为主体,推进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美丽乡村正成为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

(二)聚焦“三变”改革,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三变+金融+扶贫”模式,以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和优良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作为平台,变金融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为全区城乡贫困群众每人贷款5万元,与区平台公司按4:6比例出资共同经营管理,让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创新“三变+异地置业”模式,通过组建联村党委,引导村党组织整合集体、个人、财政资金,在中心城区购买门面、商铺等城市固定资产用于出租和经营,参与中心城区停车场、旅游等项目建设,让村集体和村民在异地“有股份、有产业、有收入”,拓展了融入城市路径,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三变+易地搬迁”模式,在景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房屋一层房屋产权办予农户,用于农户居住;二、三层产权为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公司定期给贫困户分红,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向景区聚集。

(三)聚焦“全域旅游”,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依托“中国凉都”品牌,围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游“一业带百业”,联结城乡产业,实现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

一是推进农旅融合。通过“三变+特色产业+旅游”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荒山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整合到园区平台规模化发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通过产业带连接乡村,把乡村建成市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后花园”,实现农旅一体融合发展。传统农民正向产业工人、导游、旅游业经营者转变。

二是推进产城景融合。按照“产城互动、城景联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景一体”的思路,依托城市景观、农村田园风光、民族村寨文化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农民增收、环境同步打造,实现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大河堡、月照养生谷、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贵州屋脊韭菜坪、凉都国学馆等景区,打造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水城古镇等精品景区,带动产业化、城市化和景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

三是推进一产与二三产融合。依托园区平台,发展农特产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开发销售等链条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制定出台支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退二进一”的配套措施,从用地保障、财政扶持等方面支持引导煤炭产业转移到一产、三产领域。

四是推进产业与就业融合。围绕“培训资源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民风民俗文明化”,创新“三变+产业园区+景区+培训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辖区内城乡贫困人口、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青少年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学员变职业农民、变产业工人、变村干部、变导游、变股东,全面激活人力资本,就地消纳农村人口、就地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

(四)聚焦全面小康,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本着高一格脱贫、快一步小康、早一点现代化的原则,自加压力,全力补齐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

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启动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实施中心城区“退高进初进小”计划,在城郊建成高中教育城集中办学,城区以初中、小学办学为主,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全区实现营养餐全覆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引进北大六盘水培文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六盘水附属中学到我区办学,推进教育“班班通”工程,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推进健康资源均等化。连续3年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康体养老工程、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将形成所有农村有“幸福院”、所有居委会有日间照料中心、所有旅游景区有康体养生养老中心的格局。引进干细胞和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细胞储备等落户钟山,让群众共享优质健康养老服务。

三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健全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递增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立体式关爱服务体系,通过“三变”纽带、园区和旅游景区开发为返乡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就业创业岗位,留守儿童从1061户1749人减少到472户771人。

四是推进信息资源均等化。以建成的北斗大数据产业园、贵州智慧超验空间、凉都国际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为载体,推进“警务云”“安全云”“城管云”等平台建设,开发公安、城管、旅游系列智能终端应用产品,促进数据“聚、通、用”;推进电子商务在乡镇和村全覆盖,打通“网货下乡”和“凉都珍好”农特产品出山通道,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与电商融合、电商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五)聚焦城乡和谐,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

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建立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的治理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构建城乡联村党建模式。在18个镇(社区)设置机关党委,在村(居)设立党务工作站,向村居全面选派专职党务工作者,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产业联建”四种联建模式,建立“村务共商、发展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处”五项协调机制,以联村党委统筹区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抱团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共管共治。

二是构建扁平化管理模式。推进撤街道、建新型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让居委会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抽离出来,回归“居民自治”的功能。推行向村(居)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区财政为每个村(居)预算经费5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违”管控等方面购买公共服务,激发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三是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科学划分城乡网格,对城市社区按200至250户、1000人左右的标准和“单位型”“社区型”“街巷型”,农村按500人左右的标准和“自然村寨型”划分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至2名网格员,明确网格员作为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代办员、遍访员的五大员职责,让网格员成为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的“前哨”,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格局。

四是构建项目化服务模式。在窗口职能部门、镇(社区)、村(居)开展延时、错时、预约、上门和订单“五项服务”,让城乡群众共享“公共服务圈”。开展“四进四送四联”活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居委会认领结对帮扶、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等服务项目,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居委、奉献双岗位”的工作格局。

五是构建群防群治模式。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推进“一居一警、一村一警助”全覆盖,从本地大学生村官、警务助理中招考事业编制人员就地就近工作,履行村文书和警务职责,组织发动保安、楼栋长、“居委会大妈”、社会组织等各类群体开展群防群治,形成社会治安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格局,有力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我区圆满完成了第五轮农村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不均衡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继续以“三变”改革统筹引领钟山农村改革各项事业,激发城乡创新发展新动能。

一是结合“三变”改革,狠抓“脱贫攻坚”。以“三变”为统领,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创新“特惠贷”等金融扶贫模式,通过景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方式加快脱贫速度,打造脱贫攻坚“新样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启动全区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移民搬迁759户3200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生态,形成生态产业,使贫困户中的人员变成护林员,增加贫困户收入。教育医疗脱贫一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补助政策,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将“两无”人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二是结合“三变”,狠抓“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启动万达广场建设,抓好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公交客运向镇村延伸。加快特色小城镇打造。打造特色街区,推动小城镇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有机结合,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推进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实现“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升级,达到“一村一特、一寨一景、一户一景”。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8

**村支部党建网格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根基,基层党建工作强弱与否,事关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全面贯彻执行,事关群众利益能否得到维护,事关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能否有效推进。今年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在乡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建及社会管理工作有序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美溪乡东南部,黟七线穿村而过,有6个村民组,农户217户,人口948人,耕地面积1695.6亩,水田面积914亩,山林面积25344亩。**村党支部现有4人组成(包含选派干部一名),党员48人,其中女党员8名,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4人。近两年来,**村党支部在乡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党建工作网格化为抓手,以打造“茶旅**”为主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基层党建和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以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乡村旅游“五统一”示范村、市、省级生态村、县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村、基层“五个好”党支部、森林村庄等荣誉,并先后有3名同志入围黟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村民李小伍并评为黟县唯一一位“最美黄山妈妈”。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由空白村实现收入近10万元。

二、工作做法

(一)科学建网,实现责任主体网格化。

一是构建网络,农户包管全覆盖。以村民组为单元格,选好网格长。重点推荐有责任、有能力、热情高的党员担任村组网格长;以户为单元格,配好网格员。按照居住相邻、关系和睦为原则,对农户科学划片,把网格员周边农户包责给网格员,并根据村民组情况,使每个网格员包责5-13户不等责任区。二是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全村共划分为6个责任区、27个责任片,由6个网格长负责对27个网格员进行管理,6个网格长则向村党支部负责。各网格员则定期走访农户,获得村情民意,并上报给网格长,网格长在按照工作时间要求,上报给村党支部。最终由村党支部负责处理,并及时予以反馈。三是亮明身份,农户包责全透明。制定网格公示牌,并张贴在网格长、网格员门前,既是对党员的一种提醒,又能让老百姓有问题找到责任人。

(二)健全制度,落实服务流程网络化。

按照操作简便、传递便捷、就近管理的原则,该村党建网格化从大的单元是分成了三个层级,即村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农户。从小的单元分是由网格员包户划分为27个责任区。为推进网格化监管工作规范化,该村党支部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绘制工作流程图、明晰工作程序,以达到让党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网格化工作开展中,除日常党内活动外,重点是让党员承担起管理社会的责任,从为民全程事务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从收集村情民意到调解群众矛盾等,网格化管理整合了管理与服务资源,形成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按照工作流程,每位网格员定期走访包责农户,采集第一手信息,然后上报给网格长。网格长能处理的问题,就地处理并反馈给网格员;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上报给村党支部,由党支部联合村委会处理;村党支部不能处理事务则逐级上报到乡党委政府。这种处理模式,首先是解决了村两委工作力量不足问题:**村“两委”共有干部4名,外村民组长也就10个人。目前网格化实施后,管理力量增加到33个人,对于村内社会管理来说,人员力量有了较大增加,但却没给村内经费开支带来负担。(因为党员活动都是义务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让农村党员有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进而提高其对党员自身价值的认同。

(三)明确职责,达到服务内容菜单化。

明确好职责,网络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切实明确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的工作职责,**村党支部本着操作便捷的原则,明确了网格长有模范遵守法纪、参与社会舆情收集、参与矛盾调处、监督政策法规执行、做好为民全程等五项重要职责;明确了网格员有参与村务管理、参与社会舆情收集、参与矛盾调处、参与培训学习、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等五项职责;作为党支部是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是党建工作网格化的领导机关,其基本职责除了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实施外,还承担组织、协调、指导、培训、承办等具体职责。另外,村党支部还针对网格长、网格员制作《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手册》,在载明相关制度、职责等前提下,设计出工作日记台账,按照走访人、走访时间、被走访人、信息收集情况、信息报告情况、信息反馈情况等列明工作内容,明确工作流程及工作要求。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支部+网格长+网格员+农户”模式, 把农户包保给党员,把党员定责在网格内,把支部建在“网”上,让党员在“网”上同频共振,有效实现了基层组织工作、社会基础保障工作、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社管综合管理工作等资源的科学整合,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活动开展以来,全村27名网格员在6名网格长的指导下,对全村217户农户进行了分片包责,收集村情民意153条,为群众解决问题45件,化解矛盾纠纷2起。目前,**村党建网格化平台已经初步实现了“连心桥”、“传播筒”、“采集器”、“减压阀”四项功能,为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一是通过党建网格化搭建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网格化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党员通过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基础工作相整合,变“一岗一责”为“一岗多责”,变“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无形中增强了党员为民服务意识。27名网格员平均包责农户8户,月均实现走访农户两个轮次,增强了党员与群众交流的机会,让群众从党员身上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在变化,看到了基层党员在变化,看到了群众问题被解决。这些改变,也让群众对党和政府有了更新的认识,提升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连心桥”。

二是通过党建网格化搭建起宣传政策的“传播筒”。走访的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村情民意的过程,更是向广大群众传播党的政策的过程。33名网格长、网格员在村党支部统一安排下,定期“上门走访”,向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大等会议精神,并把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宣传到位。通过党建网格化建成覆盖全村的一张宣传网,解决了以往农村宣传工作开展难、难开展的局面。村党支部还利用这一平台,建立了移动通讯联系网,并通过短信群发及时向党员传递学习信息,向网格员下达社会管理和服务相关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通过党建网格化搭建起社会舆情的“采集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发展急剧变革,社会矛盾多元、突发等因素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压力。**村党支部通过党建网格化,目的是把党员即网格员作为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中坚力量,把网格员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网格员包责走访,能够实现对辖区农户的全覆盖。走访的过程既是了解群众需求的过程,也是采集社会舆情的过程。网格员在走访中,会不断收集一些信息向上级传递,村党支部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全村社会舆情,做好对矛盾隐患的及时排除,并做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例如:7月1号,作为打鼓岭村民组网格员余海人接到群众反映,因建在打鼓岭村民组停车场的厕所常年关闭,造成很多游客尤其是女性游客到打鼓岭组后,因为需要方便,便到处到农户家找厕所使用,但农户因和这些游客没有服务接待关系,都不乐意为游客提供方便。因此,这种状况不仅造成来山游客意见较大,而且村民反映强烈。后余海人的信息被上报到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会同村委会及时和徽黄旅游公司沟通对接,第二天便让旅游公厕正常开放,化解了群众积怨。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9

一、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塑供销合作社形象的战略举措。年初我们结合区域、交通、人口密度、农村购买力状况等客观现实和供销社企业的自身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明确了发展数量、建设布局、工程标准、管理模式、推进措施。2010年启动建设的乡镇超市5处。店子供销超市:由店子供销社投资180万元,在店子镇供销社驻地新建超市一处,建筑面积2765平方米。湖滨供销超市、社区服务中心:由湖滨供销社投资200万元,在西闸老村委院新建超市一处,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超市南侧是占地1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超市北侧是占地8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为西闸村民提供购物、科技、医疗、法律咨询、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目前,两处超市和一处社区服务中心选址已定,拆迁工作已经完成,预计2010年9月1日竣工,10月1日正式营业。吕艺、乔庄、城关三处乡镇超市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

二、完善农资连锁经营

为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我县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与县工商局联合,成立博兴县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以吕艺中心社生资市场为依托,由县供销社成立博兴县兴农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建设农资连锁配送中心20处,整合系统内180家农资经营店,吸引社会上更多的经营门店加盟,成立农资连锁经营基本网络。引导有经营实力的农资经营单位加盟经营服务网络,对连锁经营网络范围内的化肥、农药、农地膜等主要农资商品实行“统一配送、连锁经营”。在农资连锁经营网点的设置上,本着“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每个村都有经营网点的网络格局,选择有经营实力、诚实守信的经营户加盟连锁。三个月来共发展农资加盟店120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大投入,完善软件硬件。为确保协会舒畅、高效运转,我们起草了《博兴县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章程》,对协会管理、会员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协会规范运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先后

制定《博兴县农资商品监督巡查制度》、《博兴县农资商品备案制度》等制度,确定协会内部及会员管理规程,规范了协会运作的软件。从有效发挥协会职能入手,专门设置了化验室、样品档案室等,协会投资6万元购买了化验设备、留样器材、微机、打码机、验码机等,为协会开展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

2、备案管理,严格形式审查。在指导农资经营企业健全落实“帐

票卡书”管理制度的同时,按照章程规定,协会必须对批发企业购进

农资(化肥)的十类材料予以备案。包括生产企业营业执照、生产许可

证、产品合格者、生产企业商标注册或商标使用许可证、进货发票、

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书、购销合同、购进数量等,备案材料齐全发放《农

资商品备案证明,截止目前,协会已备案化肥76批次。

3、贴标入市,严格质量把关。协会化验室工作人员依据《农资

商品备案证明》,按照抽样检验操作规程,现场提取农资样品,进行

初检,建立农资商品档案,对初检合格的农资商品,协会打印条码标识,工作人员现场贴标,确立入市资格准予流通;对初检不合格农资商品,及时送法定机构检验,检验合格的,贴标入市;复检仍不合格,在监督退回生产企业的同时,及时通报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同类农资和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名优企业的国家免检农资产品,协会确认备案材料齐全无误后,免于初检,贴标入市。截止目前,已抽检化肥61批次,涉及化肥35000余吨;对初检涉嫌不合格的一个批次化肥送检,法定检测合格后入市经营;11批次国家免检企业农资产品备案材料齐全后,直接贴标入市。

4、强化工商行政监管执法。协助县工商局分别农资经营业户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监管。一是协会稽查大队强化日常监管。对农资配送中心,坚持没有举报不检查;对备案贴标农资,属地工商所使用条码识别器,以确认条码与备案信息是否一致为重点,进行一般检查;对未备案贴标农资,突出五查五看管理,即:重点查证照,看有无经营资格;查质量,看许可证、批准文号、保质期;查包装,看有无仿冒;查广告,看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查登记,看进销制度是否健全。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结合春耕备播、夏种秋收等重点季节,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具为重点,适时开展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整治7次,检查农资经营业户312户(次),取缔无照经营农资业户26户,对13家农资挂靠经营业户进行了规范。三是查办大要案件。根据举报电话和日常监管发现的案源,今年已对11起涉及案件进行了查处。

三、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现阶段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创办或联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好博兴棉花协会、博兴县养鸭协会、博兴县养殖协会、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中的优秀生产经营者,发起组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做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培训工作,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作用,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向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农产品。2010年以来,山东华康食品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带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织标准化生产,初步形成了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孵化,商品鸭养殖、回收、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已发展培育商品鸭养殖基地153个,带动养殖户4600多个,覆盖了整个滨州市,辐射到周边市区。2010年1-6月份已向养殖户投放收购资金2.6亿元。户均增收3.7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2800多人。在本地采取村企互动的形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带动发展了26个养殖专业村、1个运输专业村、两个专业协会。养殖产生的鸭粪全部还田,对改善土壤地力,特别是盐碱地改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农村社区网格化篇10

构建基层党建大格局“五抓”领导体系

坚持整合党建资源,聚合旗委党建部门优势,凝结旗委常委力量,围绕基层党建中心任务,分块明确职责,建立部门联手、上下联动、城乡联建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一是整合抓、抓整合。旗委整合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统战“五部门”党建资源,实行“基层党建整体推进”,分工负责,集中用力,打“组合拳”,统筹摆布重点任务,将党建工作“多条线”拧成“一股绳”,构建了党建整体推进格局。二是书记抓、抓书记。建立旗委党建工作例会制度,旗委书记每季度集中听取旗委党建部门整体推进基层党建情况,研究部署党建重点任务。建立苏木乡镇党委书记党建“论坛”制度,年初通过读书会的形式交流党建思路,年中通过现场会的形式观摩党建“亮点”,年末通过听评会的形式听取苏木乡镇党建工作汇报。完善和落实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了苏木乡镇党委书记、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双量化”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形成了旗、乡、村书记抓党建责任网络。三是联系抓、抓联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八个联系”活动,每名旗级领导联系一个苏木乡镇、一个嘎查村、一个社区或其他基层单位、一个重点企业或项目、一名专业技术人才、一名离退休老干部、一名劳动模范、一户困难户,帮助联系地区、单位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开展民情走访活动,负责指导基层党建工作,通过抓党建带产业、扶群众、促增收,访民情、办实事,把联系点建成基层党建整体推进示范点,形成点状分布、网状辐射的示范带。四是专项抓、抓专项。在各苏木乡镇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以及各嘎查村书记为成员,同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落实基层党建整体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一列分解目标、一组工作班子、一套考核机制”“三个一”推进措施,搭建了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中坚网络。五是互动抓、抓互动。坚持以“机关+农村”、“机关+社区”、“企业+农村”、“强村+弱村”为主要形式,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党组织联建。建立了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嘎查村“双结对”、与社区“六联六共”制度,扎实开展了“一企带一村”活动,推广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的模式,实行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实现以党建资源的统筹带动各类资源的集聚,构建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党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格局。

构建基层党建大格局“三线”工作体系

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富民”的工作主线,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群众增收上来,努力实现党建和经济双向推动。

一、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一是开展“三争一创”活动,凝聚发展合力。大力开展争当红旗党组织、模范党组织书记、标兵党员,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二是规范重大事项决策,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推行旗、乡“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层层建立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三重一大”事项管理监督工作制度,赢得了群众认可,凝聚了人心、民力。三是推行限时办结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在旗直机关、苏木乡镇站办所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度,严格把握完备制度、规范流程、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四个环节”,对全旗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少环节和程序、缩短申报和批复时间,明确办结时限,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