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十篇

时间:2024-02-06 17:39:43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1

舞弊意指集团整体或个人在进行财务活动或从事高尚行政生涯时为获得不当利益而实施的故意行为,包括各种不法活动和非法欺骗行径。显然,该概念与狭义欺骗及错误之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区别。深入其间的异同,把握舞弊的特性和情形,以利于正确识别与合理认定舞弊,并实施具体而有效的舞弊审计。

(一)舞弊与欺骗(欺诈)

从其目的与动因透视,两者都具有不良动机或企图,都是为了获得不当利益,尤其是利益。因此,两者在属性上均系故意的经济行为。

从其结果与表现,两者都具有侵害性与排他性,它的存在或发生会损害其他组织或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大都伴有相关记录的有意歪曲和具体资财的非法占有。因此,两者在实质上均为重要的侵权行为。

但就范围与时限而言,舞弊往往限于特定组织内部及财务报告期间,而欺骗(欺诈)有时还超出特定组织范围并且不受会计资料呈报时间的限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人将前者称为欺诈性舞弊,把后者叫做舞弊性欺诈。这既说明欺骗(欺诈)往往比舞弊的范围大,又说明了两者之间相互交织,有时难以严格区分开来。在上,大都从目的与动因角度判定或推定欺骗(欺诈),而从结果与表现方面证实或认定舞弊;在实务中,往往不加严格区分。从审计的角度分析,审计人员主要是基于审查财务会计报告(尤其是会计报表)有无不实反映而实施舞弊审计,而对于各种欺骗(欺诈)及舞弊的甄别与审核更多的是由有关机构负责实施的o

(二)舞弊与错误(差措)

从目的与动因分析,舞弊系行为人为实现不良动机或企图,经不住物质利益等诱惑,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而策划和实施诸如挪用现金、贪污公款、盗窃财物等不法活动,并采取销毁证据、转移财物、混淆视听等掩盖手法。错误并非行为人预谋或故意所为,而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组织管理不善所致,且在其发生后行为人也不实施任何举措加以掩盖。可见,舞弊在性质上属于故意行为,而错误系过失行为。

从结果及表现的角度看,舞弊的结果在数值上既可能是实物负差(如侵吞资财导致的财产短缺等),也可能是帐面正差(如操纵盈余导致的利润虚产生较严重的实质性,且形式一般较为隐蔽,迹象不明,难以发现。而错误系行为人过失所致,因而其结果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且数值一般较小,但也可能该结果对核算产生实质性影响(既便如此,由于行为人不将之据为己有,因而其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一般并不十分严重)。需要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特别关注那种借“错误”之名行“舞弊”之实的情形。

(三)舞弊的极端重要性

从现象上看,舞弊的存在,说明被审组织的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从本质上说,对舞弊若不加以制止,它将迅速蔓延,不仅会危及整个组织的正常生存与健康,而且会侵害国家及公众的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因此,无论其表现如何,舞弊在性质上都被认为是极端重要的,这对于被审组织的高层管理当局、审计人员及利害关系人都是如此。

由此可见,舞弊系故意的经济行为,具有非法性、侵害性、广泛性及重要性等主要特性。

二、舞弊的类型、形态及情形

作为不法行为,舞弊具有违法、违纪的性质。之所以存在舞弊,是因为管理上的漏洞与内部控制上的薄弱。因此,舞弊一般可分为管理舞弊与员工舞弊,还可分为原理性或技术性舞弊与政策性或策略性舞弊等。

(一)舞弊的基本类型

我们认为,基于现行有关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都被认为是不允许的,而末予以明确禁止的,都可以视同为允许的。显然,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可以被认为是合法;合理的。因此,舞弊的基本类型包括:

1.虚假陈述与欺骗性财务会计报告。

2.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与歪曲会计政策。

3.调整业务运营、实施盈余操纵与粉饰财务状况。

4.虚构业务、虚计作业与虚列名单。

5.内联外结、上下串通与左右共谋等。

(二)舞弊的主要形态

鉴于舞弊行为的故意与诡秘,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但总的看来,主要形态是:

1.在会计政策方面,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以便隐匿亏损、夸大业绩及偷逃税款等,或蓄意披露与经济现实不符的会计政策,以便误导解读会计资料、掩盖事实真相等。

2.在会计资料方面,虚假制造、篡改、歪曲、更改会计报表进而据以编制相应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o

3.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以便虚列、多列、不列或少列有关结果。

4,在综合收益认定与方面,推迟或提前认定以及虚列或隐瞒收入,同时,随意调整计算方法,编造虚假收益或隐瞒收益。

5.在交易或事项及其记录方面,不按实际业务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记录和核算,而是隐瞒或删除其结果,或无中生有,进行虚假记录。

6.在财产物资方面,利用接近财物的职务之便,通过串通转移、盗取挪用等手段侵占各种资财。

(三)舞弊的具体情形

舞弊禁而末绝,且不断衍生,其情形纷繁复杂,不胜枚举。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结合国内外有关,现将经济生活中众多的舞弊情形,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原理性或技术性舞弊

主要包括:不开发票、虚开发票、开白发票、大头小尾、私刻公章、模仿签字、伪造帐证、隐匿帐证、滥用凭证、重复报销、变相报销、坐支现金、套取现金、公款私存、公款私汇、空头支票、盗用支票、多头开户、出借帐户、出租帐户、私设“小金库”、私留“小家底”、白条抵库、无证记帐、错计误写、重漏错帐、汇总增列、汇总减列、早收晚解、早领晚付、多收少解、多支少付、以多报少、以少报多、以优充劣、以劣充优、以伪充真、以贱抵贵、以物抵款、以物易物、以旧换新、以领代耗、隐瞒退货、私吞回扣、匿报盘盈、谎报盘亏、虚报坏帐、途中转移、私调比率、暗改算法、电算作弊等。

2.政策性或策略性舞弊

主要包括:真帐假算、假帐真算、帐外设帐、虚列帐目、侵吞不报、虚列冒领、混水摸鱼、竭泽而渔、监守自盗、寅吃卯粮、朝花夕洽、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瞒天过海、暗渡陈仓、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无中生有、乱挤乱摊、借鸡下蛋、金蝉脱壳、通同作弊等。

上述情形中,有的尚可进一步细分,而有些情形又同时并存、相互交织;何况,经济生活中的舞弊情形远不止于这些,因而舞弊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可想而知。

三、内部控制中的博奕及舞弊审计调查

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当资源配置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时,其经济运行是最有效率的。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过程实际上是其内部博奔并趋于均衡的过程,也是实现内部帕雷托最优的过程。我们注意到,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赞助委员会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Or—ganization)曾于1992年在其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交流及相关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所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并强调了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内审人员及其他员工在内的内部控制主体“人”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认定“人”(经济人)是理性的,其在给定或设定的约束条件下会尽量使自己的偏好与利益极大。无疑,该过程中理性人之间既存在冲突又需要合作,从而出现内部控制中的博奔现象。

从舞弊审计调查的角度看,内部控制中产生博奕的直接原因及主要依据是委托关系。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财产所有者将其财产交付委托给他人代为管理或代为经营,此时,财产所有者授予受托者管理或经营的权力,而受托者则应对财产所有者担负起代为管理或代为经营的经济责任。这是两权分离所形成的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系内部控制中的外部委托关系。在较大规模的组织内部,大都实行集中领导下的多层次分权管理或分权经营,此时,上一级的管理机构把部分管理经营权授予下一级的管理机构,下一级的管理机构对上一级的管理机构则负有受托管理或受托

经营的经济责任。这是多层次管理经营分权制所形成的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系内部控制中的内部委托关系。可见,上述内、外部委托关系既是内部控制中产生博奔的直接原因与主要依据,也是各种经济责任关系的实质内容。不仅如此,由于事前及事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委托者与受托者或者之间有着重量不等的博奔法码,尤其是受托者或/和者具有信息上的相对优势,并有可能发生舞弊,而委托者对受托者或/和者的舞弊在事前有可能难以防止或预防,在事后也有可能难以完全明了或察觉。此时,良好通畅的信息及沟通系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审计人员要全面调查并充分了解内部控制中的委托关系和信息及沟通情况。此外,内部控制中的博奕能否均衡,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若然,则委托者与受托者或者在利益上相互动并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在组织内部真正形成联股、联利及联心的内控机制,此时,内部控制中的约束是有效的,因为合理的激励往往也意味着有效的约束。惟有如此,内部控制中的博奔才能趋于或达到均衡,企业才能实现帕雷托最优。

鉴于此,舞弊审计中应实施必要的调查。首先,要调查被审组织有无明确的内、外部委托关系及其互立性与关联性,内部控制中的博奕状况和责任关系的确立与维系情况,进而证实、评价及解除受托者或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查明其有无舞弊及舞弊的类型与广度等。其次,要调查内部控制中有无完善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包括审计委员会制度、内部控制对外报告制度等横向、纵向及对外界的沟通渠道,并查明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否良好,包括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并被充分披露,沟通有无障碍及能否使每个职能、部门及人员明悉其职责,且在发生非预期的非常(含非正常、非经常)事件时知晓应采取的适当举措等。据此,可了解内部控制奔各方的砝码及舞弊的可能性、深度与等。最后,要调查有无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如经理股票期权或期股与职工持股计划等)和精神鼓励(如个人施展才华与成就事业的岗位、职权及晋升等成长机会与空间等),查明约束机制的有效程度及其与激励机制的一致性、相容性及一体性,进而判断和评价内部控制中舞弊的情形、重要性及渗透力等。一般而言,一个组织若同时具备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通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及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则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较健全的,多方间博奕趋于理性均衡,从而产生舞弊的机率较小;即使发生舞弊,其程度也并不十分严重。通过舞弊审计调查,若查明的情况与上述相反,则多方间博奔会失衡,从而产生舞弊的可能性较大,且其程度会相当严重。无疑,在实施上述舞弊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尚需对内部控制进行有目的的审查。

四、有目的的内部控制审查与舞弊审计责任

从审计角度,舞弊的存在与发生,说明被审组织管理上有漏洞,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实施舞弊审计时,需考虑并注意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从总体上看,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一个组织为完成其任务和目标而使用的控制系统。的综合整体,意指管理当局为了增强完成所制定的 任务和目标的可能性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其恰当地进行防止性的、检查性的或指导性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工作。

根据审计实务标准,这些适当的行动或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资料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对政‘策、计划、程序、和规定的遵守;对资产的保护;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完成可制定的经营或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显然,保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防止、及时发现并纠正舞弊,这是管理当局的责任。换言之,被审组织管理当局应当贯彻实施其内部控制,承担防止发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舞弊的责任。

然而,审计人员有责任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以及相应地检查和评价经营业务的各个部门可能的暴露和风险,来发现舞弊。

为此,审计人员应确定被审组织是否建立了现实的组织目标,是否有书面政策以说明具体的禁则及在发现违反行为时应采取的行动,是否建立和保持了恰当的授权政策,是否已制定了用以控制一些活动和保护资产的政策与程序及其机制,是否具有为管理层提供足够、可靠信息的通讯渠道,是否具备能保证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否需要提出一些协助防止舞弊的建议等。

具体说来,审计人员在舞弊审计中要检查和评价计划、组织和领导过程,以确定是否存在适当的能完成任务和目标的保证,并据以总体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第一,审查财务和经营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与完整性,以及鉴别、衡量、分类和报告这些信息资料所使用的;第二,审查为保证遵循那些对经营和报告有重要影响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并确定该组织是否遵循了这些要求;第三,审查用于保护财产免受各种类型损失的方法与方式,必要时应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来核实财产的实存情况;第四,审查并确定是否已建立了用于衡量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的经营标准,业已制定的经营标准是否为人们所理解和遵守,能识别和分析出经营标准是否偏离,并向负责采取纠正行动的人员进行通报,以及是否已采取了纠正行动;第五,审查组织的循环性活动(经营)或特殊目的的活动(项目),以确定其结果是否与所制定的任务和

目标相一致,以及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

由此看来,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责任与管理当局对舞弊的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管理当局对舞弊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应当明确并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尤其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目的的审查与评价,以便经济有效地完成舞弊审计任务并降低审计风险。

五、发现性的冒险和舞弊审计风险的增加

一般而言,舞弊审计不同于常规性审计,系一种发现性而非论断性冒险活动。因此,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具体细节、损失的金额及的影响范围,而不能事先预计或测算。

在收集信息并获取证据时,审计人员应考虑舞弊审计工作的法律后果,故需向组织的法律顾问咨询并收集在保密和特权等方面所应遵循的法规。鉴于舞弊审计的机密性,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与起草审计报告时,都应考虑合法性以及证据的总体质量和充分性,以降低或避免潜在的审计风险。一般说来,无谨慎或无审慎的信任有时会使人处于危险的境地。在缺乏诚实的品质,工作环境压力很大,并伴有诸多舞弊机会时,舞弊审计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审计人员不仅要进行咨询等舞弊调查,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而且要关注舞弊暴露,尤其要重视并分析增加舞弊及其审计风险的情形。

大量的舞弊审计实践表明,除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和不遵守规定的控制风险外,增加舞弊及其审计内险的情形主要有:

其一,被审组织存在异常交易。例如:期末发生对盈亏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发生重大的关联方交易;支付给律师、法律顾问或商显著不合理的酬金等。

其二,被审组织遭受异常压力。诸如:被审组织业绩不佳或其所处的行业不景气;被审组织因成长过快导致营运资金不足或财务弹性不好;被审组织财务决策不合理或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风险高的产品或行业等。

其三,被审组织的管理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意指:被审组织管理当局由一人或少数人把持,且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被审组织内部结构极为复杂,且复杂程度极不合理;对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既无正当理由又迟迟不加以改正;主管和财务人员离职率高,会计部门人员长期不足,法律顾问或审计人员经常更换等。

其四,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包括:证明交易的凭证不适当,存在凭证不足、窜改凭证的现象;会计处理不适当,存在帐务调整过多、末按正常程序记帐的现象;与被审组织有关的单位的函证回函与帐簿记录不相符等。

六、舞弊审计中应有的职业审慎及其实质

舞弊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的困难性、复杂性及风险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加注意保持其应有的职业审慎。具体说来:

首先,审计人员应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舞弊审计计划。为此,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组织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当局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的情况和活动,尤其要重视那些易受袭击的资财,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尽管防止舞弊的主要机制是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并保持该系统的主要责任在管理层,但审计人员有责任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与有效性以及相应的各个部门可能的揭露与风险的范围,并尽可能提出改进建议以协助防止舞弊。

其次,审计人员应充分关注错弊信号,以实施审计计划。为此,审计人员既不应该假定被审组织管理当局是不诚实的,也不应该假定管理当局是诚实的,而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舞弊甚至错误的迹象与信号,如管理当局不重视内部控制,越权或侵权处理及经常拖延报告等。在运用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和差错、效率低、浪费、无效的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如果有信号或迹象预示错弊可能存在,审计人员则应判断该错弊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程度等,进而对审计程序进行其判断为适当的修改或追加并予以执行。此后,审计人员应能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其对存在错弊的怀疑。在难以证实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组织进行适当的处理。

再次,审计人员不应当假定错弊的发生是一个孤立的偶然事件。若错弊应由内部控制予以防止或发现,则应重新考虑前述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若错弊的发生使之不再信任任何相关人员的诚实,则应重新考虑相关人员的以前所做陈述的可靠性。换言之,当审计人员怀疑有不正当和非法欺骗行为时,必须通知适当的权力机构,并可以建议进行必要的调查,在此后需要进行跟踪审计,以了解是否已完成了审计部门的职责。在此期间,审计人员应当评价组织内部涉及舞弊的可能层次和同谋关系的范围,以使自己免于向涉及人员提供信息或从他们那里得到使人误入歧途的信息。在发生重大错弊的情况下,对于涉及的人员,审计人员采取的适当办法是向对该人员负责的更高层管理人员报告,以期较好地解决重大错弊。对于舞弊的问题,审计人员要估计到高层管理人员卷入的可能性,若怀疑其涉及舞弊,应审慎地考虑并确定是否继续进行审计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这往往需求助于法律顾问来确定所应遵循的程序。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2

关键词:经济体制;双轨制;价格改革

随着社会状态逐步恢复到和平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则渐渐凸显出来。这种比较单一僵化的由政府计划确定生产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从政府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正如樊纲所述,中国市场体系发育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双轨过渡, 即先在旧体制的发展新体制,这种渐进式改革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减少了改革的震荡或避免出现任何震荡。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从资源配置的计划者转变为市场合格的监管者,从而使得经济体制退出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状态。目前,双轨制已经构成工具意义上的积极手段与价值意义上的消极状态的困局,双轨制产生于经济改革,还需要来通过深化经济改革从而反过来破解这一困局。

一、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

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从经济问题改革的核心出发,对经济体制进行一次彻底性的改革;一种是渐进式改革,它是由表及里的、渐进性的变化,从经济行为制度到运行制度,从而再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国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经济情况,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双轨制则是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一个基本路径特征,它表现为在经济中政府计划和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的经济运行制度。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企业生产角度来讲,首先政府向企业下达计划任务,包括确定企业的生产任务以及目标,企业只有生产超过计划任务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交易。第二层面就是价格角度,政府计划内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照国家规定价格购买,计划内产品在销售时按照国家价格交易;超过计划内的生产或者产品,其生产要素价格或者产品销售价格均由企业自行确定价格,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买卖。价格的双轨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双轨的基础之上,并且价格双轨制是改革中双轨制的核心。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克利茨认为我国价格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国人找到的天才解决办法。

二、双轨制的利弊分析

价格双轨制是中国改革最为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双轨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它克服了改革启动成本约束,为改革提供了大量资本,撬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促进了经济过渡时期的增长从而为推动改革提供了保障;但是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以及状态,它在理论及实践上存在缺陷。

我国的双轨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合理必然的选择。双轨制改革是一种全面性的经济改革,政府通过一种结构性的安排不仅在既定水平上保存计划价格和产量,并且对超过计划内的产品实行自由化改革,这样保留了传统计划经济下既得利益者利益以确保不会阻碍改革,而且在市场上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利益促进改革的推进;而且,通过计划的强制执行,降低了市场化失灵防止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对于市场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双轨制初步培育了市场主体。主要表现为原有的国有企业开始有了自身利益,并且在8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也开始生成。其次,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生产。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市场的生成,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料市场的生成。第三阶段则是要素市场的生成,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市场。最后,开始形成中国的市场机制。

双轨制虽然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必然选择,推动了经济改革进程及市场化形成,但是双轨制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中“倒爷”出现,利用双轨制的缺陷,形成一部分原始积累。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那么多的民营企业,计划内的物资大量地被一些投机者向计划外倒卖,把低价格的东西搞成高价格向市场出售,逐步瓦解了计划经济体制。然后是能以平价取得物资供应的企业与从市场购买物资的企业,在竞争上是不平等的,会使某些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滋生腐败,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损害。最后,价格双轨制市场价格偏高,计划轨价格偏低,两者都较大地背离了价值。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制度平台让价格回归价值,解决价格畸形问题。而当时中国财政根本无法补贴各方面的损失,所以采取了价格闯关,大量地发行货币,导致当时中国的物价快速上升。而由于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当时的银行出现了很强的挤兑风潮,更导致了后来出现的市场抢购风潮。

三、结论

中国改革中的双轨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原始资本问题,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了市场体制的形成;但是虽然双轨制为中国经济付出了很多,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这种体制所蕴含的生产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反而可能会阻碍经济秩序有序进行。经济改革触生了双轨制,还需以深化经济改革反过来破解这一困局。随着双轨制从价格领域向其他领域泛化的进程,如何看待双轨制在各个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双轨制在其他领域的推动力动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宇春,景维民.价格“双轨制”的遗产与理论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

[2]李念其.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功过及其演变方向[J].广州大学学报,1989(2).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舞弊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82-02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厘定

美国SAS N0.99将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为了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其他注释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对财务报表舞弊作了如下定义:有意地、故意的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者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起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和调整其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贯穿这些定义的共同线索是,特定意义上的财务报表舞弊是一种蓄意欺骗,其目的是引致损害、伤害或损失。财务报表舞弊是指会计主体为实现其主观目的,通过使用重大误导性财务报表,引致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害和伤害的一种故意、非法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1.虚增销售收入。通过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是舞弊者最常用的手法,而且虚增销售收入也有多种不同的手段,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一般包括:提前确认收入、通过虚构客户虚增收入、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和通过三角交易虚增收入。

2.多计应收账款。企业较多地使用“多计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来调节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从而利用财务报表虚夸偿债能力。审计时,应首先审查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流动负债本年增加数”以及“流动资产本年增加数”下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项目的金额与资产负债表中各该项目年末与年初数之差是否一致。如一致,则应进一步对这些项目对应的账户进行审查,如发现账表不符,即属舞弊。多计应收账款和虚增销售收入是紧密相连的,一般的情况就是在虚增销售收入的同时多计应收账款。其具体的做法是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门的财务公司,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应收账款。

3.隐瞒重要事项。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粉饰报表是中国上市公司常用的伎俩。但是大额的关联方交易易于被审计人员察觉,小额的关联方交易又不能起到粉饰报表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以此来迷惑审计人员。

三、中国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

会计报表之所以不可信,是因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了会计报表舞弊或是会计报表粉饰等方法,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产生了偏离,而会计报表提供方对会计报表舞弊或是粉饰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动机。

1.社会环境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原来的行政干预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中存在各种社会问题,如体制不完善、制度真空、整个社会的信用低下等等。会计改革在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的同时,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到现状的牵制,实行《企业会计准则》,本身就反映了现实环境对现行会计的影响。财务造假以社会环境问题为外部条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过渡期,尽管总体上经济秩序在逐步建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仍然有很多地方很难到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管理尚显得薄弱与空泛;法律建设在很多方面滞后,如有关法规使得注册会计师执业法律责任的压力日趋加重,但对其行为的规范并不明确,部分法条用词抽象不易掌握,过失责任的认定不明确等;法律的执行力较弱,执法不严等等为动机不良的企业提供了更多造假的机会,有利于财务造假活动的滋长。

2.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对个体的行动产生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安排,有关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就会决定会计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行为方式。目前中国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等。通过对中国企业报表舞弊案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也就是说虽然有会计的相应技术规范,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不具体,造成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等。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财务报表舞弊,提供对他们有利的会计信息。

3.会计外部监督弱化。对财务报表舞弊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现实、不经济,那么造假者在理智权衡中会放弃造假。然而目前中国会计信息的监管恰恰存在着诸多误区,严重地降低了监管效率,使得财务报表舞弊得以实现。主要表现在: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外部监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社会审计外,还有法律制裁、社会舆论监督、公司治理结构等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国会计外部监督的关注焦点主要放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上,其他方面的监管没有很好地带动和启动起来,这反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发挥;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方面,但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制度的执行之所以会产生偏差或是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行的人的素质与修养有问题,我们在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上仍然不够;重视行政制裁,轻视民事赔偿,现在的处理以行政处罚为主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案仍不多见。以上种种误区使得监管不力成为财务报表舞弊产生的又一原因。

4.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经营者的报酬在事前被一次性规定,激励机制不够;魏刚(2005)和李增泉(2007)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普遍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行业差距明显。这都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内部控制力。

5.会计内部控制混乱。会计内部控制是会计为了履行自身的职能,实现自身的目标而进行一系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行为。与会计外部监督相对应的就是会计内部控制。据有关研究人员对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8 696个有效样本中有70%多的没有设立作为内部控制重要部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上市公司董事兼任高级经理的现象十分普遍,监事在监事、董事和经理层,检查公司财务的过程中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为高层经理和内部员工会计信息舞弊提供了“温床”。

四、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审计对策

中国目前还未有专门的舞弊审计服务,而国外的舞弊理论研究侧重于外部审计师应关注的舞弊征兆、可利用的分析技术和可遵循的独立审计准则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加以利用。

1.应考虑舞弊的总体思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管理舞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若影响重大,应追加或修改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对管理舞弊的怀疑。在实施审计计划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导致财务报表严重错报的舞弊存在的风险及舞弊的类型。当有迹象表明管理舞弊存在时,应实施考虑舞弊的审计策略。对风险高的管理舞弊要采用特殊的审计策略,进而设计不同的审计程序。通过研究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因素,正确评价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财务报表舞弊的重要途径,也是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关键技术。

2.应考虑舞弊的具体策略。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具体策略是对舞弊风险的评价、回应、记录和沟通。从审计计划阶段开始,注册会计师就应考虑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因素,评价由于舞弊行为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做出相应回应,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还应履行同管理当局及时沟通的责任。

3.舞弊的考虑是重要的审计程序。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审计程序和传统审计基本一致,但在运用时应更多的考虑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格外注意对重要审计程序的实施,这将有助于发现和查处财务报表舞弊。由于错误和舞弊的区别只表现为在行为上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因此发现错误所采用的程序可用于对舞弊的识别。在美国,有学者用发现错误的数量衡量每一种审计程序的效果。

五、结论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现状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勾勒这一审计专题的大致轮廓,抛砖引玉,唤起中国审计理论界对这一方面的深层研究以及审计实务界、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舞弊审计责任的强化。

参考文献:

[1]俞校明.舞弊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理论,2006,(7).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4

摘要: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秩序,而且破坏了相关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严重的会威胁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会计舞弊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危害与影响,所以我们要对会计舞弊现象进行深层细致的分析,分析会计舞弊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并且针对会计舞弊现象的产生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更深一步有效的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以维护国民经济、企业和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会计舞弊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工作不但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而且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数据以保证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会计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数据,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会计舞弊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危害与影响,所以我们要对会计舞弊现象进行深层细致的分析,分析会计舞弊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并且针对会计舞弊现象的产生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更深一步有效的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以维护国民经济、企业和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会计舞弊产生的危害

由于会计工作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涉及,大到国家、小至个人,是连接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键纽带,因此会计舞弊无疑会对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一)会计舞弊影响社会风气,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会计舞弊,可以更方便的让舞弊受益人利用本身职务及权利,伪造数据或多报损失少报盈利,欺骗并谋取其他人利益。而会计也会为贪图一己之利,而忽略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长期以往,会影响单位甚至社会风气,对于单位以及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更加不利于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二)会计舞弊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损害数据使用者的利益

前文所讲,会计工作不但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而且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数据以保证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会计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数据,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国家通过会计所反馈的数据和信息,对整体经济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正确有效的宏观调控也将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样错误的数据和信息也会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选择,从而损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舞弊行为是指会计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并不择手段的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真实原则,提供错误的数据及信息,同时危害国家及个人利益的不法行为。会计舞弊的产生由会计本身的主观因素和舞弊主体的客观因素两者共同组成,以下将对两种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会计舞弊现象产生的机理:

(一)会计舞弊产生的主观因素

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已成为经济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职位,会计工作是连接国家、企业及个人的关键纽带。而在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某些会计会萌生一些不正当的想法,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现象的产生,这是由会计本身主观因素所引起的。

(二)会计舞弊产生的客观因素

会计舞弊的产生除了会计主观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外在客观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中包括会计制度的不完善、管理当局者的舞弊以及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三方面。

1、会计制度不完善

完全依靠国家出台的会计准则是不能杜绝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的,还需会计个人及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管理当局者的舞弊

会计舞弊现象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者本身就官官相护,始终都在为自身谋利益。例如某些公司的利益机制是由投资者和财产所有者共同制定的,而作为利益机制主体的财产所有者通常会为了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联合会计并且操纵会计数据和信息。当公司盈利在状况不佳,而主体管理者为了留住投资者,而谎报营业数据,私吞利益,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3、缺乏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

会计工作要靠审计监督来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审计监督对经济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监督按常理说,就是通过发现、制止和处罚等方式来制约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有助于明确经济责任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单单只靠国家的审计监督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企业公司都应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监督制度,来确保每个企业及公司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预防内部管理人员成为会计舞弊的合谋。

三、会计舞弊的治理措施

(一)提高会计本身的道德素质

加强对会计入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职业资格的要求。造成会计舞弊的罪魁祸首就是会计本身,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必须要加强对会计自身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会计应尽的责任与工作,保证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来时刻提醒那些肆意贪婪的人,不要利用本身的职位和权利来控制会计信息,进行只为一己私利的不法行为。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会计舞弊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会计舞弊不但会影响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也会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警惕,提高会计的职业素质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育琴.浅议会计舞弊的危害及治理.中文期刊.2009.05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5

一、舞弊表现形式及机理

第一,舞弊表现形式。

舞弊是一种具有欺诈、隐瞒和破坏信任特征,为获取不公正或不合法的私利,同时对第三者造成损失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层等不同利益集团在利益、政绩及荣誉等不同因素驱动下舞弊的事件层出不穷。大多数企业都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串通藏匿、编造、销毁文件,利用关联方、资产重组舞弊。而不容忽视的舞弊环境便是诱发舞弊发生的一个因素。

第二,舞弊发生的机理。

根据2002年的《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描述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可将舞弊普遍存在的根源归纳为三个方面:动机/压力、机会、态度。

动机/压力。

通常表现为企业的高层对财务主管施加压力,诸如完成一些上级规定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任务,就可兑现巨额奖金和升职的机会。因此经常会有一些财务人员铤而走险,宁愿冒着“舞弊风险”完成这些“不可能任务”。另外,企业自身也面临一定的压力,有些企业不惜冒风险用尽各种手段来美化财务报表,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获得有利的融资条件和合约,以达到成功上市的目的。

机会。

舞弊机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内部控制作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并且“循与不循、究与不究”均以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执行不力或可操作性不高。

态度。

企业的有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对单位的忠诚度也是一大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企业舞弊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内控的不规范,内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分析内控在企业乏力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乏力导致舞弊行为发生的成因分析

内部控制乏力成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

主要表现为:

投入与产出不配比。管理人员通常要求一项控制是有成本效果的,即一次控制程序的费用不应与因舞弊所造成的可能损失不相称。但是,控制成本的量化较为容易,而控制效益量化则相对复杂。如何在控制与不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比较困难的。若控制过度且成本昂贵,则得不偿失;若控制太少,则风险太高,容易导致舞弊行为产生。

合伙舞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可以为避免单独一人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如果串通舞弊,如:出纳与会计合伙舞弊,财产保管和财产验收的人员合伙造假,执行重要控制职能的员工其他人员串通等,再好的控制措施也无能为力。

工作上的失误,影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管理层的干预。管理层的越权干预一直是许多重大舞弊发生和财务报表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企业对于资产管理等设有必要的内控程序,但是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地位突出,权利过大,其一旦越权,任何程序都不能防止。

修订不及时。

第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结构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内控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有较大的任意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企业就有可能造假舞弊。

第三,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供给和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当局正是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甚至舞弊。

第四,忽视内部控制的文化建设。

企业对内控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缺乏对内控的宣传力度。这样一来,即使是员工具备了良好的素质,由于缺乏一种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员工也难以有效执行内控制度。

第五,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某些内控制度,但很不健全。有些较重视组织规划控制,对于交易的各项职责都进行合理划分,却不重视授权控制。还有一些企业重视凭证与记账控制,从而保证账簿资料真实合法,但却忽视实物资产控制,如:存货不及时入库,导致偷窃等,这样一来,内控效果当然不明显。

三、完善内部控制 防范舞弊行为发生的对策

针对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如何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制度,从而减少舞弊行为的产生则显得尤其重要了。下面就将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内控制度的缺陷,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方案。

第一,明确职责划分。

明确职责划分,使某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的检查另一个人或者更多人的工作,形成一个类似于“三权分立”的控制模式,实现职员之间或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与平衡。

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一项业务的授权、执行、审核、记录、保管的职务应该由不同的人去担任,以便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牵制,使得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员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到连续不断的检查,对于那些极其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行为,但又不容易被发现的职务更要如此。

具体而言,要作到体制牵制,如企业内部分设会计、出纳、验收、仓库保管等岗位,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要采取程序制约,如规定会计凭证的处理程序和传递路线。帐簿牵制,即通过复式记帐原理和帐簿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监督和牵制。要实物牵制,即对某项实物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掌管,共同操作才能完成,如两个人共同保管仓库的钥匙等。

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将企业资产经营、保管和记录职务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加以分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合伙舞弊,但是却可以从一定意义上减少串通舞弊的可能性。

限制接近资产和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与完整。严格对实物资产的控制,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可以接触资产,尤其是现金、其他易变现资产,如存货等,并且要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对相关会计记录要妥善加以保管,通过保险记录来减少实物资产受损的程度和机会。

第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

在建立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个岗位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贯彻以责任为中心,权利为保证,利益为手段,真正做到并实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避免发生越权、争权,出现问题相互推委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对责任人的业绩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并同其自身利益挂钩,做到奖惩分明,从而激发责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制定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的可操作性主要是针对成本效益原则提出的,企业建立、维护和修订内控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内控的环节越多,控制的措施越复杂,相应的内控成本就可能越高,如果其所花费的成本超过其产生的效益,则内控制度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有选择的控制,精心选择控制点,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精简机构和人员,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交易行为都应该有相应的内控制度的制约、监督和控制。它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者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应该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如要合理的设计会计凭证格式并进行正确记录,凭证要连续编号,以便检查和寻找,可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和重复,为所有已发生的业务事项全部登记入帐提供合理保证。还包括为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当然,由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所以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要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既要对其负责的工作实施控制又要使其受到其他员工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能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防范舞弊,杜绝浪费和盗窃,确保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企业要制定出具有弹性的内控制度。要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变化而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第四,实行重要岗位的工作轮换制。

重要的工作岗位轮换制不仅有利于某些员工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后任该职务的人可以揭露前任工作中的错弊,从而对在职的人员产生一种威慑力,减少其在岗位上的舞弊行为。而且这种轮换可以考查不同的人在同一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业绩,评价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舞弊行为。

第五,把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的管理层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企业文化,并把内控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每一位员工能够自觉的融入这种企业文化中,切身感受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地去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为了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和上岗后的再教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内控制度从而更好的遵守和执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舞弊的可能。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6

第二,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态。一是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会计过失的主要形态: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业务的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确认、计量、制证、记账编表等专门技术,才能正确操作,否则就会发生违背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账错误;会计政策的误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就难免会发生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

第三,会计过失防范体系的建立。一是货币资金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钱账不分;现金收付手续不健全,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账;收支现金不及时入账,造成库存现金盈亏;账务处理有错误,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银行存款收支与管理方面的过失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工不细,未将本来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缺乏凭证审核制度,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和复核或承付,才能办理收付款业务;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银行提现管理不严,很多单位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的用途填写不详,从而给非法提现以可乘之机。二是存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未按合理程序制订购销合同;催货不及时;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支付货款缺乏合理程序和有效控制;会计部门应根据保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填制的货物验收单和人库单及有关规定,审核销货单位的有关凭证是否符合付款条件,然后决定承付还是拒付货款或是部分承付、部分拒付;存货发出时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合理,不适当;存货出库手续不健全等。三是固定资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卡不全,或虽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处理不当等。四是成本、费用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接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收益程度分配。五是营业收入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营业收入入账时间不正确。对于这类问题,查找人员首先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摘要记录,调阅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此判断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不正确,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记录,并调阅有关会计凭证,检查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同时核对其原始凭证,看账账是否相符。有些企业混淆了各种收入的界限,将正常的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影响了有关指标的真实性,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发现线索,看账证是否相符;对销货退回的处理不正确,对这种情况,应从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人手,审查对方科目、摘要内容,必要时审查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看证账是否相符,同时应查阅“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红字发出数量记录,还应注意销货退回时是否退了增值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情况。

责任会计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

管永礼

第一,出版企业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庞大的出版企业组织,必须从管理模式上改革。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出版企业内部管理的这种需要,将企业利润指标与会计的职能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中心,并按确定的责任指标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开展人本管理,做到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控制出版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耗费,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和实施责任会计是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四个阶段,编辑阶段又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发稿,出版阶段也就是图文制作阶段,包括封面及正文设计、发排、三校核红、出片打样、付印。印刷阶段大多数出版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印刷厂印刷,而发行阶段有多种渠道:委托新华书店、自己成立图书销售公司销售、作者包销、图书策划人自己负责销售等。一种图书从策划选题,经过编辑加工、出版、印刷、到最后销售,在会计核算中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即“图书策划入”,其负责该种图书经营的全过程,而每种图书的经营又象是一个“小工厂”,它的原材料(选题)来

源,生产(编辑、出版、印刷)方式、销售(发行)渠道都各不相同,图书策划人熟悉其策划的图书经营全过程,所以按“图书策划人”设立责任中心是科学的、可行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7

关键词:盈余管理 会计舞弊 经济影响 防范措施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企业纷纷抓着这一时机,为谋求本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同时,由于企业的发展过快,其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造成部分企业从盈余管理开始向会计舞弊演变。

一、盈余管理以及会计舞弊的含义和意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董事、雇员或第三方中的一人或多人为获取不正当的或非法的经济利益而故意误报财务报表信息的行为。

仅从概念上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盈余管理与舞弊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在于是否超越会计准则这一“度”的限制。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而会计舞弊则是在根本上违反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实现企业个人效益以及企业效益价值的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运用个人判断选择会计程序选择,改变报表,为影响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的行为,称之为盈余管理。与此同时,会计舞弊行为也应运而生,会计舞弊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外进行赚取非法的利益,并导致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即合理的进行盈余管理能够及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将会蒙蔽了企业管理层的眼睛,严重误导其的决策思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计舞弊和盈余管理虽然都能对企业的财务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同于盈余管理的是,会计舞弊是一种违法行为。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现在不少企业高管打着假借盈余管理的幌子去做实质上的会计舞弊,致使财务会计市场出现一片混乱。

二、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影响

1、不利于制定会计准则与规范会计监管制度

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以及规范会计监管时首要考虑的是盈余管理向会计演变的情况,例如:如何抑制企业名义上盈余管理而实质上会计舞弊的现象以及会计准则在哪方面会为演变会计舞弊提供空间等等。基于各企业对制定会计准则以及规范会计监管制度的参与意识的不断强化,在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一手制定,故而,在制定会计准则以及规范会计监管时势必要进行列财务报告,为了使财务报告恰当地反映经营过程和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所披露的管制者必须允许企业在编制报告时运用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过多的放任选择权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会计舞弊行为,反之,如此恶性循环。因此,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时将严重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监管的规划。

2、误导到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英明决策

适度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影响到报表信息,若盈余管理过度,将会加速企业盈余管理向会计舞弊过渡,致使报表信息失真,使投资人以及债权人得到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致使投资人以及债权人做出错误的决定,给企业以及投资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影响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盈余信息在企业会计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自身价值最大化往往离不来对盈余信息的精心管理,若是过度进行盈余管理时将会使其演变为会计舞弊,会计舞弊比盈余管理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但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可靠性,致使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使整个社会的效率遭受到损害。

4、不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会计舞弊是一种表面美化剂,是一种以牺牲内在美为代价换取表面美的行为,会计舞弊行为只能为企业带来一时的效益,然后投资者就会对其失去信任,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失灵,如果企业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经营管理,其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加速下滑,不仅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预算目标无法实现,而且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信誉,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措施

1、加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

会计准则是企业防范盈余管理向会计舞弊演变的门户,对于盈余管理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因此,加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会计工作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需具有较渊博的专业知识,故而,企业要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并且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及时的发现以及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是,针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实行监督体制以及责权利与奖罚制相结合的制度,企业会计部门要建立监督机制,是会计工作更趋于制度化,通过监督抑制盈余管理向会计舞弊的演变现象,起到预防与治理腐败的作用。并且实行责权利与奖罚制相结合的制度,严格实行“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为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会计舞弊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舞弊风险评估

只有正确识别舞弊风险因素才能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保证舞弊审计的成功实现,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要重于舞弊程序的应对,并非要降低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性而只是突出重点和全局,针对目前会计舞弊的特点和现状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把握,提高舞弊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是说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舞弊检测能力首先要正确评估舞弊风险,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舞弊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3、完善相关的防范体系,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相关的防范体系仍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同行业。因此,为加强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改善即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并且完善相关防范体系时要做到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加大对违反财经法规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严格惩处,对会计舞弊行为的人员根据其法律法规依法追究其责任,坚决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做法为更好的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鉴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4、重视法务会计的推广与运用

近年来,各类涉及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大量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法律从业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范围,致使许多案件得不到及时解决,我国经济、法律环境对法务会计有着强烈的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快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问题。在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尤其是会计学界应广泛吸收法学、逻辑学、证据学等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法务会计还属于比较陌生的领域,但是法务会计的运用在很多国家已显现对治理和防范会计舞弊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引导会计学界或组建专门课题组进行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海松.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关系[J].辽宁经济, 2007,(06)

[2]雷俊红.浅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及其防范[J].现代商业, 2010,(33)

[3]田培源,崔学刚,李欣忆.盈余管理与税费负担――基于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8

一、注会审计舞弊问题分析

1.注会人员动机不纯是出现审计舞弊现象的主要原因

经济利益作为审计舞弊的最常见动机,其直接影响着注会人员的一切审计行为。注会通过审计大多能够间接地甚至是直接地获取潜在的或实际的利益,某些注会事务所和会计师协会的私欲观念较强,缺乏相应的法制意识,故意不纰漏被审单位的舞弊管理现象,甚至还有些注会人员有意地弄虚作假,瞒骗审计报告使用人员。当前审计舞弊现象随着审计事业的科学程度不断提升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呈现出越加隐蔽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2.审计委托人和审计者间的信息对称性过低,给审计舞弊现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依照信息经济学理论中的不对称信息观念,市场相关各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都是有差异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信息优势强的一方就会利用有利信息向对方寻租使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注会审计作为无形商品的一种,其质量很难直接划分出等级和指标。委托人在和注会签约时尽管能够对职业交易金额、服务品种和完成日期合约进行约定,但是对其服务质量的要求却存在明显的信息对称性过低等问题,从而使委托人始终处在劣势的信息地位上。正是这种信息对称性不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我国注会审计人员提供了舞弊的条件。第一,事前信息对称性过低致使逆向选择风险出现;第二,时候信息对称性过低致使道德风险问题频发。

3.法律缺陷是舞弊现象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会审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环境情况。当前,我国法律环境影响着审计舞弊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责任过轻,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我国颁发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对舞弊人员的责任定位都过轻且具体性不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通常很难具体按章操作,而且执法的力度也明显不足。第二,部分注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存在有章不循和有法不依的现象,置《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于不顾,为了获取利益和招揽业务,某些注会人员经常会采用各种措施提供虚假的审计文件。

4.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

假若社会对注会事务所有强烈的需求,则赔偿性强和审计能力过硬的事务所就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重置注会体制以来,注会审计并没有形成市场自发需求的一种发展状态,而其只是由政府管理机构模拟国际惯例而形成的附属产品。对注会的需求大多建立在政府强力管制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缺少有效而普遍的需求人员。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机关用各种形式独立干预审计工作,无论是公开呈报信息还是授意隐瞒信息,注会人员的操作行为主要由政府选择而并不是由市场结果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独立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审计意见甚至会消减那些质量不高的待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那些能够提供满足客户要求、能够提供顺利取得国家机关单位认可的意见就更容易被各大企业追捧了。因为审计需求是在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并不是被审单位自愿要求的服务,所以审计价格低的审计服务就成为了各大企业的最理想选择。

二、注会审计弊端的整治措施

1.根据形成舞弊的原因,区别对待

由注会审计舞弊出现的原因来看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舞弊问题。第一,消除舞弊行为赖以生存的动机,健全审计合约内容,从体制安排方面消弱被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共谋动机,强化审计双方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观念。第二,改变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破坏审计舞弊行为出现的必要外部条件,通过强化审计法制提高注会人员的道德素养、业务能力和经济治理综合素质。虽然上述措施无法完全根治审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和涌现,但能够有效抑制审计舞弊行为,使注会人员和被审人员约束自身的行为,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制意识。第三,加大审计舞弊行为的成本,使审计舞弊行为在经济角度上变得不合理。第四,解决信息对称性过低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建立赔偿责任制度,遏制审计舞弊

赔偿责任制度的安排不仅可以填补委托人受到的损失,同时也可以根据事务所的赔偿能力让委托人直观地了解到注会人员的职业声望和执业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使注会人员和委托人相互激励,即注会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危害委托人利益。由此可见,建立赔偿责任有助于遏制和震慑舞弊行为。

3.制定新审计委托体系,淡化被审人员和审计人员间的关系

根据业务委托所有者的缺位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应使委托人就位由审计组织负责业务的审计委托,健全上市集团董事会的审计机构。审计机构成员在增设独立的董事名额外,还应引入其他的利益关联者,如债权人、政府官员和中小股东等。争取隔断或限制大股东发言的权利并制定出严格的体制,规范审计机构对注会人员的聘用机制,对事务所聘用模式采取定期轮转机制,从而大大削弱管理层和大股东对注会人员的保举权,切断企业大股东和事务所及注会人员间的利益链条。

4.建立健全同业检查体制,强化审计工作管理力度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四个层次: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工作失误;经营业绩粉饰;会计舞弊。本文重点研究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会计工作失误

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失误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

1.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或者因该项经济业务或现象比较复杂,难以把握其特征,就有可能应用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导致不能恰当地核算该经济业务或现象,披露错误或不充分,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如A企业与B公司签订售后回购协议,将一栋办公大楼以2000万元卖给B公司,在两年后以2300万元的价格重新购回。按《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规定,这种交易实际上是A企业以办公大楼作抵押向B公司借款,若A企业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则是误用了会计准则。

2.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无意识错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典型的会计工作错误有:账户分类错误;数据计算与书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的错误;漏记了已完成的交易业务;漏对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进行调整等。

(二)粉饰经营业绩

粉饰经营业绩是指会计主体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来“提升”其经营业绩,其目的就是从会计报表来看达到了某项或多项规定要求。粉饰经营业绩是一种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一般难以发觉、貌似真实实则虚假和难以定论的行为,并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1.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被处罚。这种情况在一些上市公司中比较突出。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获得发行股票或上市资格;公司上市后为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因实际经营成果差、财务状况恶化而逃避被特别处理、停牌或摘牌的处罚,就大肆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的经济业务来粉饰其经营业绩,从会计报表上达到相关要求。典型的做法是进行关联方交易。

2.政治动机和职位动机。会计信息与政治、职位挂钩是“中国特色”。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级别的荣誉、或到某个政府部门担任行政职务,并且企业经营业绩与地方财政、政府目标紧密相连。在这种背景下,当企业经营业绩与地方政绩挂钩时,政府部门也出面帮助企业粉饰其业绩,如给予财政补贴、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减免利息、减免税收等。

(三)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在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产生的错误。会计舞弊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难以发现、以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并获取直接利益为目的;后者是无意的、未经掩饰、容易发现、没有任何目的。会计舞弊与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区别是:两者“提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不同。会计舞弊没有相应的经济业务,纯粹玩弄数字游戏;粉饰经营业绩需通过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会计舞弊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并且其危害也最为严重。

会计舞弊的动机,除了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政治动机和保住职位、获得高额工资和奖励等之外,掩饰违法乱纪行为更是许多单位进行会计舞弊的重要动机。有些领导人员在位期间,利用职权大肆吃喝玩乐、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或将单位资产转移到亲属所办企业捞取个人私利。当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是违法私设“小金库”,故意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既可以偷税漏税,逃避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又可以领导人员大肆吃喝玩乐、贪污挪用公款;更重要的是领导人员既可以利用“小金库”贿赂上级,在便于业务开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平步青云搭台铺路,又可以通过相互间的送礼化公款为私产,各得其所。这就是为什么“小金库”屡禁不绝、愈演愈烈的深层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笔者认为,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于粉饰经营业绩的主要对策也是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使其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披露而失去意义;对于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舞弊。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篇10

关键词:利益驱动;会计伦理;会计行为;会计舞弊行为

安然一安达信、世通公司、银广夏等等会计舞弊事件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阻碍了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对上述事件进行分析,发现会计舞弊事件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而且不分国别和市场经济程度,这说明会计舞弊行为的背后有共同的逻辑关系。会计舞弊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本文仅就利益驱动和伦理束缚两个方面研究,即理性的经济人受利益的驱动而行为,以期实现最大化收益的目的;伦理的社会人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采用正当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计行为主体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属性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交织、冲突,最终决定会计行为的发生。

一、会计伦理、会计行为、会计行为主体

会计行为的研究,首先应界定会计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会

计行为等基本概念。会计伦理是经济社会内在约束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会计职业伦理和经济组织有会计交易处理与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吴中春.2008)。会计伦理作为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之外约束会计行为的发生。会计行为主体是会计行为的实旌者.首先是企业内部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受会计主体和现代契约关系的约束,其行为往往受管理层的支配,管理层也就成为会计行为主体;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需要有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做出评价,因而注册会计师也会左右会计人员的行为。

二、会计行为的逻辑起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

会计行为从逻辑上源于企业目标的需要,当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时,必然以提供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目标,要求真实、公允、客观反映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行为。

1.企业目标:最终白然人股东价值最大化

当“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时,企业作为法人实体而存在,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化为以自然人(股东)为依托的自然人价值最大化。科斯对此早已有论述:为了更有效率地节约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为满足人不断嘭胀的利益需求。

2.会计目标要求真实、公允、客观的会计行为

为实现股东以及者管理层的决策有用。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股东与管理层在信息上处于不对称状态,处于信息优势的管理层极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处于信息劣势的股东于是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程度。在必须实行“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起着界定并分配双方权责利的作用,以使得双方都不侵占对方应得的利益。

三、会计行为与会计行为主体利益、会计伦理的逻辑关系

随着股东的社会化,股东与企业实际经营者之问的委托环节小断增加,导致企业目标与会计行为主体目标经常不一致。

1.利益驱动下的会计行为。任何有生命的自然物种和社会组织其存立和行为都需满足两个基本目的:一为个体的延续,二为种族的延续。人的行为自然也服从于此目的,延续生命的时候尽其所能追求物质与精神的舒适。人的行为总是源自一定的动机,动机产生于利益需求的驱动,而行为的结果又指向行为的目标(利益需求),形成循环。

2.伦理约束下的会计行为。人的利己之心和由此驱动下的行为会造成社会冲突,但人具有利他因素,源于伦理对欲望的约束,并未出现社会秩序的全面混乱。道德的经济功能主要有:①道德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②良好的道德能有效地淡化机会主义行为;③道德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的费用以及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

四、会计舞弊行为的利益、伦理视角解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利益驱动和伦理束缚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行为。据此分析,会计舞弊行为并不天然等同于会计人员财务造假.也并非源于会计人员的伦理缺失,它是在社会、企业伦理存在缺陷的环境下,会计行为主体在面对多重利益冲突时的理性选择。

1.“理性经济人”在多重目标冲突下的选择。会计行为的利益相关方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在以会计信息为利益分配依据的环境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中立、客观、真实、公正尤为必要,但会计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驱动,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中立、客观、真实、公正。

2.社会人的选择。企业舞弊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压力、机会和借口。压力是舞弊的直接理由,受利益驱使:机会则是舞弊的可能性,如制度的缺陷、企业的价值取向;借口则是舞弊者的自我合理化的需要,找出自认为合理的理由说服自己,从而使得舞弊行为与其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减少舞弊的心理压力,实质就是舞弊者进行的伦理变通或者说是伦理扭曲。

从个人伦理看,市场经济将个体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解脱出来,个体被压抑的欲望出现急剧式增长,集中表现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满足感。

五、结论与建议

会计人员、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行为一次次发生,冲击社会和市场的信心,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利益作为行为驱动的一方,其存在合乎人的理性,应充分尊重并将其导向良性的行为与社会的进步;而伦理作为行为约束的另一方,其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应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和职业教育加强其力量.以实现两股力量的平衡.产生真实、公允、客观的会计行为。

1.尊重利益导向的机制设计,提供冲突解决方案。人对利益的需求是其天然的权力.表现出的实际行为应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据此解决会计舞弊行为应当尊重利益导向的机制设计,提供各方利益冲突时的解决方案。会计行为主体的风险与收益出现不对称的状况,利益冲突时只能做出有利于己而损害股东利益,因而必须提出物质和精神的补偿方案或者激励机制。此外,还应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使风险与收益配比,将会计行为主体与委托人目标、社会目标差异降到最小。

2.建构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和企业文化。社会伦理的缺失急需建一套公认的价值体系,形成内心的“呼唤”和约束,内心的监督远比外在的有形制度有效。市场经济是伦理经济,企业文化应当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明确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培育公正、正义、讲究信用的企业文化,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真正落实贯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