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十篇

时间:2023-03-24 00:20:28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医学影像学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包含了超声、介入、MRI、CT及X线等多种不同门类的新兴医学技术,自X线在1895年被发现以来,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而在此之前,医疗人员进行诊断时除了解剖之外,就是依靠视、触、叩、听诊对病情进行了解。由于不同的影像检查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差异,使得每种检查技术具备自身的特点,因而医学影像诊断对于医学影像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专业的互补性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也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3]。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2医学影像的专业独立性

在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2)是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3)是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4)是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技术和发展趋势。

在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比较熟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现代医学有关知识;(2)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应用多种影像技术诊断的能力;(3)是对医学影像领域的各种技术具有深入的认识了了解;(4)是对医学影像学分支的有关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比较熟悉。

影像技术工作主要是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多角度、多方位准确可靠的医学影像信息,为影像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影像诊断工作主要是详细观察、分析影像技术工作中所能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归纳,以获得比较客观的医学诊断结论。

3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医学影像学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3]杨欣,孙鹏,李丹,潘宁,王薇,卢晓潇,郑春梅,曹霞. 比较影像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20.

医学影像学篇4

(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促进教师知识扩展首先,医学科学的发展,鞭策着教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准。尤其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迅速推进了分子核医学的发展,因此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快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核医学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踪的学科新动态。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核医学的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的新课题。这样的变化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核医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应用知识、相关的操作软件、一定的网络知识及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仪器的应用技能。

医学影像学篇5

1.1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现在在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有一部分甚至是退伍军人。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为主,同时具有放射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取得编制。影像学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2放射设备落后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所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大量胶片的储存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T、MRI、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X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3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区县的乡镇基层工作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少,据了解区县的乡镇基层医院放射室以一名放射工作者,又投照,又作诊断报告医师,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4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系统缔造了X时代的巅峰之作,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学就业范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是一门新兴的而又成熟的学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①超声医学,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超声等;②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③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④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⑤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2.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医学影像拉开了序幕,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电子时代,影像增强器、超声成像等出现,成就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被誉为电子计算机时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发明与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后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的应用让放射诊断学过渡到了影像诊断学,另外20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取得了令人触目的进展,目前介入放射学以其独特、简易、准确的方法和较好的疗效,成为了一项同内科、外科治疗并行的第三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分形成了这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目前医学影像学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与进步中。

2.3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多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迅猛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较多的患者会选择相对医疗技术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迫使同级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竞争加大,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床位”及“争创三甲医院”等方式来取得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成为相对重要的手段,因此,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此同时,纵观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疗卫生单位非常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致使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4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技术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乐观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较多医学院校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上,而忽视了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致使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然而影像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这部分人才需求相对较大,所以他们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

2.5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需要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医疗一线人员,但是县及县级以下卫生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医学影像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3就业策略

3.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进大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杜绝进入大学就能放松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提问和总结,努力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学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影像专业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包括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需要长期积累磨练,为以后应聘增加一定的优势。

3.3把握实习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进入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到医院及影像科室的相关制度,并复习巩固与所实习内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多看、多问、多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病例相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应学习如何运用影像检查方法,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应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生成质量好的影像图像,也要尽力学习如何书写各系统的影像报告,学习如何把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尽量提高巩固自己的知识,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

医学影像学篇6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很高兴。”谈到获奖当时的感受,卢光明脸上洋溢起一丝自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我国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一个科技工作者及其团队工作的最佳认同和最大的褒奖。”

卢光明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

谈到选择医学影像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卢光明说是因为组织分配。当时相关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但卢光明将组织分配变成了个人意愿,他说:“做好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对病人、对临床医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1983年他开始接触CT,并参加了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引进与研发研讨会,开始逐渐爱上这个有许多新奇技术、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引进电子束CT(超高速CT),该技术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维重建,但当时冠状动脉的精细解剖图像还难以实现。

为了研究、解决CT血管成像的诸多难题,卢光明团队决定从技术难度、诊断精确性及辐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进行立项。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开展研究。

“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接受采访时,对于十六年间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卢光明说:“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过程。”反复提到的是对同事、同行的真挚感谢。他说:“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诸位同志的默默奉献和鼎力支持。”

“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课题,在重大心血管病关键CT技术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创新性成果:

一是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卢光明团队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从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3份专业指南。

二是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从实验到临床,研究团队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此外还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同时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从61%提高到91%,证实了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于Radiology、AJR,并被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团队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通过低管电压的综合应用,以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 辐射剂量从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该项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我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敢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卢光明一直敢为人先。他是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1986年,他就开始尝试与胸外科和病理科联合,率先在国内将MRI应用于肺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获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二等奖。

卢光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与技术创新研究;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肿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脑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触MRI之后,卢光明和同事们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将功能MRI研究癫痫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癫痫认知功能受损与静息网络的功能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卢光明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卢光明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MRI临床应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特别注重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开展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结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访时,卢光明向记者强调说。

据统计,卢光明共在国内外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人民“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1项;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

挑战永不停歇

临床之外,卢光明也带学生。在学生眼中,工作中的卢教授严肃认真,而对待学生,他事必躬亲,像是慈爱的父亲。

“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上,他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益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卢光明科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型和临床医学人才。谈到青年力量,卢光明难掩自豪之色,他说:“期待他们在未来的5~10年内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来,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机器设备基本能够实现与国外同步。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医学影像工作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代表了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的进步。

“尽管有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医学影像学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原始创新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待加强。”面对成绩,卢光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医学影像学篇7

1、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放射学(包括X线、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及核医学三部分。

2、外科学: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性学科,包括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等几个模块,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述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同的模块又细分为很多研究方向。

3、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及其防护的边缘交叉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医学影像学篇8

关键词:整合医学;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康巍。

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教学,横向上整合基础理论知识,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资料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比较肿瘤影像学结果,以达到全方位的培养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1整合医学的内涵

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整合医学早在1952年由美国西余大学创建[2],近些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及其团队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并推广[3]。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学习,这种由相关学科构成的教学模块从人员的构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逐渐为众多医学院校接纳采用。

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旨在从横向上整合各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并与临床技能操作相联系,将各学科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并从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形成资料库,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肿瘤比较影像学结果。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

2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特点及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肿瘤影像医学是医学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影像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眼”,因此学好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今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医学课程安排过少,课程过于枯燥,肿瘤影像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略薄弱,因此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肿瘤的发展及特点;2传统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授课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的联系较少,因而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肿瘤;3影像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研究,不和患者直接接触,因而不利于动态评估病情与影像表现的相互关系。而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教学,这恰好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因此对肿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及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整合医学教育理念对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3.1如何从横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医学是一门整体学科,医师面对的患者也是一个整体。在对肿瘤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整体性与序贯性,授课过程中要对有关知识精心组织,形成具有整合性质的专题,分析和阐述肿瘤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其他辅助诊断信息、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系统。

整合医学有助于促进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多学科合作。肿瘤的诊断分四级,一级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二级是影像诊断及肿瘤标志物,三级是细胞学诊断,四级是组织病理学诊断。一级和二级诊断是影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肿瘤疾病的各种信息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多角度讨论理论发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形成相应的共识和指南,并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

整合医学是一种显示医生集体力量的表现,在授课过程中不单纯由影像专业的学生参与,可以成立研讨小组,邀请各个学科的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与进步,逐步融入整合医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多个学科学生的共同讨论可以达到和弥补因现代医生的专科化而导致的缺陷。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机体由于各种问题的相互交织所出现的复杂问题。

3.2如何从纵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整合医学为医学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能够整合国内外影像专家的影像资源,而且可以整合各影像设备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优化选择,从而做到真正合理且精准的诊断。

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并形成资料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各学科专家擅长的专业领域知识并上传到网站,可以供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问题也可以将相应的问题上传到网络上请求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几个影像网络平台有: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医影在线、医学影像园、医学影像技术网、丁香园等。

另一方面,院内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方便教学与研究[4]。现国内外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就是通过影像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可能的生理、生化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分析计算,辅助影像科医师发现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5]。

再一方面,整合肿瘤疾病影像特点及影像设备的优势,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提供最优的方案。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的繁杂往往让临床医生选择起来比较棘手。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针对不同患者同一种疾病的诊断都可能要有不同的选择。医生既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疾病的确诊及定位。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即以多种成像设备为手段,以临床实践应用为导向,将疾病的影像检查综合比较,从而采用最有诊断价值的最优先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医生进行诊疗提供切实依据。现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备受国内影像教育专家的青睐[6]。

4整合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影像学篇9

1 课程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基本概念及结构组成,而通过问卷调研及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目标和医院放射科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发现传统课程的目标与放射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不符,与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各级、各类医院的诊疗工作实际情况不符。医院对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能够正确按照成像流程完成患者的检查操作,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及处理。然而,在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理论考核仅仅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与放射技师职业资格考试脱节。

2 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内容除基本的医学图像概念以外,更多以设备成像流程、图像处理流程、图像质量评价流程等形式进行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过程性知识比重较大。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框架,按照成像设备的类型分类对基本概念、成像方法、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知识结构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连贯性,凸显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在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方向的不断革新,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应以过程性知识架构进行改革和完善。

3 教学模式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不足

医学技术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和《医学影像设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理念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岗位工作为任务模版,开发实训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然而,作为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陈述性知识框架、实验观摩的能力培养模式与工作导向模式差别较大,所学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并不能较好地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需要。

医学影像学篇10

关键词:医学 影像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08-02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的应用中不仅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还能有效地医治疾病,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中影像学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虽然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医学院开设了影像学学科,但影像学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为此,该文分析了医学影像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为提高临床影像学教学效率,培养大量的影像学人才提供科学借鉴。

1 医学影像学教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到先进的磁共振成像等都属于影像学范畴,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主要利用断层成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形成一门医学课程,从单纯的解剖图像逐渐呈现定向定量的发展趋势,目前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将影像学应用在微创手术以及外科手术方面已经成为医疗发展的必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医学的发展,影像学对医学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学影像学学科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影像学专业人才[1]。

2 医学影像学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形势来看,部分医学院校的影像学教学发展比较落后,一些医学院校影像学学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影像学教师,大部分的影像学教师都由其他医学学科教师担任,这部分学科教师对医学影像学的了解大都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掌握学科中具体内容,更无法将影像学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学生在影像学学科教学中也只能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对影像学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掌握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在医学临床中的影像学操作水平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其次,影像学学科教学课本与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部分医学院延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学科内容不能满足医学临床需求,导致影像学学习缺乏实用性,影像学中包含放射性诊断内容,是辅助医生诊断病人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科学准确的通过影像学得到检测结果,会误导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陈旧落后的影像学教学内容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2]。

最后,在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影像设备以及设备作业原理进行深入了解与记忆,教师简单的演示影像操作步骤,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影像学的教学效果。部分医学院虽然为学生设置了影像学实践场地,但实践设备为各大医院淘汰的陈旧设备,由于设备过于陈旧,与医院的新型设备差别较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但在新设备面前仍然不会动手操作,实践失去了现实意义。此外,医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影像学学科,还有更多的实践等待学生去做,因此,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记住更多的影像学知识,使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疾病的X线特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压力,机械的记忆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影像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 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3.1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影像学教学中重点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比较繁杂,知识规律性不明显,如果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点,会严重影响影像学学习效果,因此,影像学教师应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有效的启发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胆囊X线与CT检查中,教师应用比喻的方式启发学生,将胆囊与X线的关系比喻为乘车安检时包裹与传送带的关系,生动有趣的比喻,使学生充分了解了X线检测胆囊病变的原理。此外,教师可以将自己日常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总结出来,用自己的错误案例启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影像学操作的具体步骤,在启发下使学生总结经验,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科学的启发下,学生对影像学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对枯燥繁杂的影像W的看法,对影像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对培养学生影像学自主学习意识非常重要[3]。

3.2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法在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枯燥繁杂的知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影像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在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能够做好课件的设计,例如,教师在网络资源中搜集各种病变的过程,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视频进行剪辑,使学生直观地观看病灶病变的整个过程,之后教师再将各种病变在影像学中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学生对真实的病情变化有了直观地了解,又通过影像学的检测图片观察病灶的变化结果,对影像学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对影像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内容全部播放给学生观看,每观看完一定的内容之后,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吸收与消化,允许学生进行讨论,使多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3 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是指,教师一边讲解疾病一边播放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将疾病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之后以其他疾病为例,先为学生播放疾病相应的影像学资料,使学生观察影像学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与判断疾病,做出诊断,学生在诊断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各抒己见,说出自己诊断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导。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方法在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教学需要学生课下做好预习和复习,了解每一种疾病的影像学照片特征,教师要做好课堂总结,用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的言语和专业知识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加以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教学是医学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影像学教学中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实践为主,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操作水平得到提高,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王会玲,赵联伟.几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23(3):322-323.

[2] 王亚蓉,贺延莉,殷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医学影像学自主学习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