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7:09:14

著名建筑论文

著名建筑论文篇1

天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钟登华任此次暑期学校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教授,建筑学院书记张玉坤教授,建筑学院院长曾坚教授任暑期学校副校长;课程借鉴国际上类似课程的设置并根据本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教师,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主讲课、学术前沿讲座、建筑设计创作和实地参观四部分内容。课程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有现场实践、专题讲座、设计沙龙、座谈会、概念性建筑设计、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师生们提供了交流学习机会。学习之余,学生们将在趣味竞技、素质拓展、联谊会等活动中得到专业与个体素质的综合提升。

7月13日开幕式后进行了院长论坛,八所国内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与学员们就建筑教育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整个讲堂课程的安排上全面体现了建筑与社会、科学与文化、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融合,讲堂中既有著名建筑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彭一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全国高校部级教学名师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邹德侬,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教授宁宗一,天津大学日本籍特聘教授博导青木信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徐苏斌,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雷,也邀请了社会著名文化人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骧龙等;既有国外当代著名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韩国建筑师承孝相,也邀请了国内著名当代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建筑工程大师崔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中方总建筑师周恺,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刘家琨,天津华汇环境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营运主持人、规划总监黄文亮,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王辉,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英国高级建筑师、法国注册建筑师齐欣。这些国内外知名的建筑领域大师、专家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就建筑创作、建筑遗产保护、建筑美学、艺术设计、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等领域作系列报告和讲座。

著名建筑论文篇2

多年前,我曾在家乡见到过与长城、故宫、敦煌等第一批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这件距今1400年的文物。当时,镌刻了3400余字、上承秦汉篆隶下启隋唐楷书铭文的柱顶有石屋内刻佛像尊的近七米高巨制,孤零零地屹立在石柱村的土坡上,仿佛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千百年来,古称范阳的定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诵着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里,燕昭王曾建有招贤纳士的黄金台,音乐家高渐离曾为荆轲刺秦唱别击筑,汉朝出了谋略家蒯通,东晋有血沃中原的名将祖逖,元朝有名将张柔、《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明朝有散曲作家薛论道,清代有创办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身为军机大臣的鹿传霖,现代有诗人作家书画家形成的文化群体……

1986年,作家、书法家张虎在家乡领导与友人陪同下,第一次考察了倾慕已久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碑文,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那一个个端庄凝重苍劲古朴的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文字,记载了北魏孝昌年间葛荣、杜洛周农民起义40余年由胜至衰的悲壮历史。由于官府残酷镇压,民众尸横遍野,当时,经过王兴国等人收集残骸,合葬一处,立木柱并记事。历经四年,改用石料并镌刻铭文追记。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经晚清军机大臣鹿传霖后人编修鹿乔生经营数月,得珍贵拓本数十份,亲自校勘注释,才使这一石柱的史实公诸于世。面世之后,陆续引起了文人、学者、收藏家、建筑学家、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他们先后考察、测绘、研究、著书……

这其中,有清代学者沈曾植经详尽考证撰写的长篇跋文,金石收藏家方药雨、叶昌炽的《续校碑随笔》、《语石》,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定兴县北齐石柱》,鲁迅先生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北齐石柱》等史料认为,此石柱造型独特,其中佛龛建筑早于日本奈良法隆寺30年,其四柱式建筑与飞檐又被后来沿袭至今,八面环刻,又开唐以后经幢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家唐长儒撰写的《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所见课田与庄田》,台湾史学家刘淑芬撰写的《定兴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日本东京大学佐川英治教授的《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所见的乡义国家的关系》,还有罗哲文的考证、撰文,河北保定、涿州、定兴一些专家学者也有不少论文面世,定兴县王振林的专著《义慈惠石柱》出版。

为什么历年以来,北齐石柱引起了这么多中外专家的极大兴趣,投入了这么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张虎经常陷入天马行空的思索之中。从一开始,他就筹划着出一本专著,向世人详尽地介绍有关北齐石柱的一切。20多年来,由于在书协与报社任要职的繁忙,石柱史料的钩沉、求证,专家佚文的搜集整理,图片的核查复制,从未面世的拓片的翻拍注释虽时断时续,但痴心不移,信念不改。这其中,有得到书法史专家王玉池、当时的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鼎力支持热情相助的喜悦,也有被某些专家学者推辞谢绝的无奈;一个人,只有对华夏历史的挚爱、对家乡文化的担当,才能倾尽心力做好这件头绪庞杂但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张虎,就是这种胆魄非凡才华出众办事严谨的人!一月月、一年年,张虎拜访了多位有关专家,考证了多种历代墓表,查阅了大量参考书目,写下了多本研讨笔记……其中的艰辛寂寞不必多言。直至最近,详尽收入历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关于北齐石柱文论著述、碑文图片及张虎倾注心血撰述的长文“北齐石柱是研究北齐社会文化的一部大书”,构成了中国书店出版的《北齐义慈惠石柱》这部煌煌大著!

这本书记录了清代以来著名学者沈曾植长达3400余字的跋文,除考证历史外,他还说此碑书法“自欧(欧阳修)、赵(赵明诚)以来,未尝有金石著录”。金石收藏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此碑“千里邦畿,煊赫名迹”“至今传本,稀如星风”。鲁迅曾辑校此碑文,并用小楷抄录了近万字有关石柱的史料。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罗哲文专门亲临考察、测绘并著文,认为此石柱建筑独特,有的源于希腊与印度,又有自我;其中佛龛建筑早于日本奈良法隆寺30年,四柱式建筑与飞檐沿袭至今,其八面环刻,亦开唐以后经幢的先河。此外,历史学家唐长孺就“庄田与课田”、刘淑芬就“中古佛教的个案研究”“慈济人”、佐川英治就“乡义与国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著名建筑论文篇3

①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花钱建造无数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②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

一、人口密度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MVRDV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风格派"、"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forMetropoliitanArchitecture,筒称OMA)和更为年轻的MVRDV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WinyMaas,JacobvanRijs,NathaliedeVries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m)的"拥挤"。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DowntownAthletic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与LateModern)。这是以包豪斯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筑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TWA候机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人们怎样议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60年代起,连续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theModernMovement)另有两支主要力量。

(2)第二支力量:为了应付今天日益复杂的世界,建筑师运用人类新思维和控制的手段--电脑技术,与代表建筑的极复杂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这就使建筑学朝着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王国漂移过去。和许多其他学科相似,把该学科与电子技术相沟通。这已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实践中的代表形象就是美国的SOM,KPF和艾勒比(Ellerbe)等大规模设计集团。因此,当今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按完成投资额计算时,全国的头十几名都是这类大设计集团。它们运用电子技术,以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实效,及时抓住信息社会所展现的良机。这些大公司的设计,不论在美学意义上是否有价值,每项工程都会给投资者节约巨额资金,并尽快地回收效益。

(3)第三支力量:它集聚了众多的第三代建筑师,是近十多年来才显露出一股力量。它力图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建筑看成是具有社会含意的体系,它通过把形式的生成看作是一种文化中有含意的,特殊而精心的筹划,用以解释形式自身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建筑和人类文化与科学文明紧密衔接起来。

三、反思阶段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别于历史上曾有过的任何建筑风格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建筑潮流。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雷姆·库尔哈斯(RemKoolhaas)作为著名的前瞻性建筑师,创立了"拥挤文化"理论。而其著作《S,M,L,XL》中所描述的"拥挤文化"也正是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其中是

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书著者。显然一点帮助别人建立起该书与《神智昏迷的纽约》一书之间的对比关系。不过这一联系只是问题的外表,是其中清醒与理性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非理性在滋生,好似维得勒在90年代"建筑的怪诞"一书中分析的建筑的"烦恼的陌生"。弗里辛道普1975年所作的水彩画"臭名昭著的欢娱",该画的1978版本当时准备用来作为具有争议的宣言式著作《神志昏迷的纽约》,一书的封面,这幅画从超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中借用了其梦幻般的意象,同时它也来自以原始物件的消亡为顶峰效果的波普艺术,即继"独立小组"之后以暧昧图形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波普艺术(Po布莱克)及六十年代早期美国式的,由Co奥登伯格所从事的波普艺术。奥登伯格惯常将坚硬的物质转化成柔软的物质,而且也如同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的情形一样,将物体人格化。奥登伯格曾经写道:"只有借助柔软的物质,对话才能展开。"根据片断的不规则重整同样也可以体现Wo波罗斯及其著作的影子,其灵感从媒体中获得,比如《的午餐》(1959)、《柔软的机器》,(1960)以及Ao金斯伯格有关城市诗歌。同样我们也能在其中追寻出JoD柏索斯的作品"曼哈顿过渡"(1925)的痕迹,那种犹如电影剪辑一般的质感处理,以及Ao都柏林的表现主议的城市,他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31)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显现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但无论如何,"臭名昭著的欢娱"是对"曼哈顿"的诠释,是库尔哈斯所称的那种"拥挤的文化",在这里,奇异的与片断的现实并存,个体成为变异共生的个体,城市表现出机械的迷乱,而摩天楼又是众多"渴望的机器"。"臭名昭著的欢娱"的理念植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对于梦的机理解释,需要以易位和压缩为前提。在黑夜的场景中,两座摩天楼在床上被意外捉获。这件作品是依据片断记忆的聚集而为建筑所作的追忆和病理分析,就如"地块"的延伸一样成为城市的群岛。库尔哈斯认为建筑师们被文化的潜意识所操纵。曼哈顿"这个仅有的,以城市状态的卑劣为生的意识形态",被人描绘成一种"幻想的技巧",其蜕变遵循着一种灵媒式的运作法则。窗外高层建筑罗列,有些还冠以脸的形状,尤如基础上放置的头像,表露出曼哈顿的极度拥挤,一种"地块形成的群岛"和"孤寂的体系",使外面这些永久性的独立"巨构"和屋内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之间获得联系的是一个"实物雕塑":自由女神像。这些摩天楼使人追忆起So达利所描述的"被妄想症式的批判所控制"的曼哈顿:"每个夜晚,纽约的摩天楼或是装扮成巨人的形状或是变成缩小后的米列特的阿肌琉斯,无声无息,随时准备发动色情攻势并吞没彼此"。另一方面,外面这些摩天楼正窥视着室内,将两位正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之中的摩天楼当场抓获,其中一位是克莱斯勒大厦,另一位的形象取自费里斯绘画。画面中三束光线汇集在一处,宣扬出一种解放的意念:一束来自建筑物上方的责难的光束惊醒了两位摩天楼,其方向与室外自由女神的视线恰好平行;另一束是来自床头油画中一辆汽车的车灯并且穿越了画面的光线;最后一束是来自摆放在床头柜前自由女神的手臂中的火炬的光晕。不过自由女神究竟在宣扬怎样胜利呢?床下是曼哈顿的街道方格网,一种不带有任何变化成份的"地块"布局。行动中,不满的摩天楼离开了方格网,以其自身生命的运动与单调的网格系统发生对比。三种虚构的层次相呼应:画中自然的岛屿,曼哈顿这个地块相互穿插的城市化的拥挤岛屿、以及一个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中两座岛屿相遇。通过这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建筑从躺在床的一侧地上的网格所代表的无意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离去之后,网格被遗弃了,它似乎终于以能够摆脱建筑的自大的品格。

四、简约主义年代----与其美学观拥有"佛教式"的("东方化的朴素风格",扮演了净化空间的角色)。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构成鲜明对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画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外观以轻盈与明快;

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就象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是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搞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种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几何体以及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o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o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西扎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一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M2的博物馆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信奉的是真实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若没原则,关系将没有秩序,祂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转变。

参考书目:

1.《从包豪斯到现在》

2.《FARMAX》MVRDV

3.《S,M,L,XL》RomKoolhaas

著名建筑论文篇4

年会期间,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六次全体会议,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2009会员年会。会议总结了2009年协会工作,研究部署了2010年的任务并决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于上海举办。

在本次年会召开前的晚上,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新书《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酒会。这是该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译著,是该学术委员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密切合作的产物,主要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建筑学者的论文。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出版。百余本新书在会上被抢购一空,可见人们对数字营造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本次会议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世华建协四家会员单位具体承办。海南省姜斯宪副省长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从省政府施政角度全面介绍了海南省的建设和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决心与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建飞先生和土木建筑学会会长葛守信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建筑新作评论――兼论国际旅游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世华建协理事、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著名加拿大华人建筑师方为之先生和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先生分别以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外籍华人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体会和墨西哥坎昆国际旅游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在分组互动式学术研讨会上,建筑新作评论组、世华建协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热烈地讨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问题。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领导向荣获协会200术奖的2个金奖项目、9个设计奖项目颁发了奖杯与证书。

金奖获奖项目如下:

澳门美高梅金殿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商业中心 张应鹏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奖获奖项目如下:

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及天誉大厦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吕元祥 香港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

新雅艺墅A座 温捷强 内蒙古新雅设计院

COLOUR BY THE RIVER 周德灏 周余石(香港)有限公司

百大金地商业中心 张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建科大楼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州万科金御榕郡 宋照青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公司

1933老场坊 赵崇新 IPPRSH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城市实践区中部展馆B4广川成一HMA

会前与会中,协会新成立的摄影研究会以130余幅精彩的影展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建筑师作为不亚于专业摄影师的摄影水平,展现了建筑师的爱好与风采。通过无记名投票,在热烈的气氛中向获奖人颁了奖。

著名建筑论文篇5

本文中问号表示存疑或待查。

更 正

“由于编者工作的疏漏,在新近出版的《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一书所刊登的人物照片中存在两处错误,特此更正如下

第36页上,葛尚宣照片为误置。其与照片来源说明当属同页下‘顾道生’条。

笫155页,邬达克照片为误用。现有照片为所引文献同页中公和洋行建筑师G.L.Wilson像。正确照片如下。选自Johnston.Tess:A Iaet Iook.western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HongKong:Old China Hand Press,1993)。此外,二人照片亦见于伍江先生所著《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在此,我们对出现的错误深感自责,并对可能造成的讹传深感不安。我们诚请诸位读者帮助更正,同时对伍江教援和钱锋博士的指正表示衷心感谢!”

补 遗

姓名:鲍鼎

其他有关材料

――李传义 “著名建筑人物鲍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合编《武汉地区近代建筑史研究论文集》,未正式出版,1989,4

姓名:贝寿同

生卒1876-1941

经历1919北京西郊民巷19、20号大陆银行建筑绘图监工

作品

――北京西郊民巷19、20号大陆银行(1919)

其他有关材料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U1-14-638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关于贝季美(原文)等请求建造工程师住宅,上海万国商团事及胶州公园处理尸体的文件”,1921-1943

――“王正廷等宣言”,《东方杂志》22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

(包括贝寿同,华南圭等)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Q266-1-60-227”大陆银行京行建筑及倒卖房地产经历的报告”,1927.6(民国十三年二、三月,京行因前项房屋不敷应用…--议决将原建筑之楼房拆卸,就其地基及先后租买各地建筑五层新式样楼……绘图监工由天津基泰公司办理)

其他有关材料,

――贝蓓芝 “中国近代建筑师贝寿同(1876-1941)”,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姓名:陈登鳌

著作

――”检讨“,《人民日报》,1955.5.14

――《建筑设计资料集》(一)(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其他有关材料

――《讣告,设计大师陈登螯逝世》,《光明日报》,1999.11.4

姓名:陈明达

生卒 1914.12-1997.8

经历 1932八中国营造学社,协助梁思成、刘敦桢调查研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古建筑

其他有关材料

――傅熹年“陈明达”,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史解码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姓名:陈穆

经历 北海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处长(1949),负责接管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银行:行长(1950)

著作

――”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石鸿熙主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7期――接管上海亲历记》,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

姓名:陈其芬(陈才茂之子)

生卒 1901-1996.6

籍贯 广东宝安

教育背景:岭南学校毕业

经历 在岭南学校学习期间曾与廖承志同学,在法国与廖梦醒,冼星海等相识

巴黎Hennebique三合土建筑公司实习10个月,继在建筑克来威夫卫生城(La Cite Sanitarie de Clarivivre)工作,任建筑工程师4年8个月

1936 回国,任南京市政府工务局技正

1936.1 经吴景奇,阮迭祖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

1936.4.17 实业部技师登记证书,工793

1937 赴越南,后至束埔寨

1953(4?) 应廖承志邀请回国参加国宴

任王国政府公共工程部顾问,协助中国和苏联专家根据热带条件进行建筑设计曾获柬埔寨王国政府骑士、王后勋童

1970 回国定居,1996于北京逝世

作品:

――(越南)丽都戏院

其他有关材料:

――木子,“智熙家塾与陈才茂”,《宝安史志通讯》12期

(http://da.baoan.省略/temp/basz/shizhitongxun12/pg_0039.htm) (陈才茂于民国初年(1919年)逝世,享年58岁。他的后代多数在国外,遍布全世界五大洲,有博士,硕士、学士,各门学科的专家、教授、教师、工程师、商人,还有在联合国和平机构任职。其子陈其芬留学法国,学习建筑,与同校成为同学,新中国建立以后,周多次邀请他回国访问。)

注:承陈其芬之子陈家聪先生提供宝贵信息。

姓名:陈桑寿

著作:

――“工学院现在及将来”,《工商学生》,1937.1(4)

姓名:陈裕华

经历:1939.8-1941(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任教授(承刘宓提供)

姓名:陈植(字:直生,Chen,Benjaa。ir Chih)

经历:1938.8-1939.8(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兼任教授

1940.8-1945专任教授

1949.8-1952(私立)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承刘宓提供)

1952.7-1955.4 华东建筑公司(后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1957.8-1982.9 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

1958-1960 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委员

1959.8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其他有关材料:

――“光辉的业绩不朽的一生――深切悼念陈植同志逝世”,邢同和“永远怀念陈植大师”,袁镜身“巨匠陨落,光辉永存”;金瓯卜,“悼念我国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陈植老师”,《建筑学报》,2002.6期

――蒋春倩“华盖建筑事务所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注,之江大学在1931-1946年问称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1946年后恢复“之江大学”名义。1938年陈植创办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暂由土木系系主任廖慰慈系主任,直至1940年王华彬出任系主任。1949年陈植接替王华彬但任系主任,直到1952年结束。(刘宓)

姓名:成竟志

经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助教

195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登记会员

南京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1967年加入建筑研究室“孺子牛”学习小组(《童文集(四)》,402)

姓名:戴念慈

其他有关材料:

――李准 “也谈多层次的建筑文物保护――给戴念慈同志的一封信”,《建筑学报》,1990.7期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戴念慈逝世”,《建筑学报》,1992.1期

――吴良镛 “戴念慈同志过早地离开了”,袁镜身“丰功伟业,名垂青史――深切怀念戴念慈同志”,严星华,“悼念建筑界一代巨匠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张钦楠,“念慈同志晚年的一些创作观点及作品”,陆颂曾“痛悼建筑大师戴念慈”,《建筑学报》,1992.3期

――袁镜身:“戴念慈的设计作品及创作思想”,张开济 “忠于建筑、忠于人民――戴念慈创作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傅秀蓉“怀念戴总”,张良皋,“大匠之学与大匠之路――纪念戴念慈先生”,张锦秋“文质彬彬,推陈出新――学习戴总创作的体会”,冯利芳“一代建筑大师,一部现代建筑史――写在戴念慈创作思想研讨会之前”,王明贤“戴念慈现象与中国当代建筑史”、《建筑师》48期,1992.10

――万千《当代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北京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祖安“不了了之的抗战‘胜利门’”,《上海滩》,2000.12期

――张钦楠

“记念慈同志的几个重要观点”,萧桐“怀念戴念慈同志,漫谈设计思想”,杨永生编《建筑百家回忆录续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姓名:戴琅华

经历:中央大学建筑系助教,1940.2-1940.6(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兼任助教(承刘宓提供)

注另据浙江档案馆《之江大学档案》,戴的籍贯为江苏吴县(承刘宓提供)

姓名:丁宝训

经历:中国幻方研究者协会名誉主席

姓名:董大酉(Doon,Dayu)

经历1944上海特别市第一区公署工务处总务科长兼土地科长

1964――杭州市建筑设计院顾问工程师

作品

――上海中山路大厦大学男生宿舍(群力斋),厨房及饭厅,浴室工程(与Phillips合作,1930,新海记营造厂,“Umversity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China JournalOf Science and Arts,VoI,×…,July―December,1930)(大夏大学现存群贤堂、群策斋,群力斋,群英斋――蔡凌、彭长歆提供)

著作

―― “ArchitecturaIChronlcle,”Tien Hsia Monthl y,v01.3,no.4.Nov 1936(洪再新教授提供)

其他有关材料

――“Correspondence”TienHsia Monthly,vol.3,no.5,Dec.,1936(洪再新教授提供)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R22-1-57-128“上海特别市第一区公署总务处转署长关于董大酉为本署工务处总务科长兼土地科长致工务处函”,1944.2.2)

姓名:董修甲(字:鼎三.Tung.Hsiu-chia.)

经历:1918.8.14在上海搭南京号轮船启程赴美留学,同船之清华留美学生有李济,余青松,查良钊、张道宏,张歆海、程其保,董任坚、董修甲、叶企孙,熊正瑾、刘崇、楼光来、萧叔玉等,此外另有、朱家骅、邓萃英、杨荫榆(女)、叶元龙、刘叔和,徐志摩等亦同船赴美(WWW.shgsh.tpcedu.tw/DSP2/acadjjles/9401/93d、论文国二孝林佩璇%20李芷萱%20郑雅文doc)

著作:

――“联邦制及委员会制之研究”,“评国是会议所拟定宪法草案”,《东方杂志》19卷21号.1922.11.10

――“上海特别市土地政策之研究”,《东方杂志》,24卷14号,1927(张天洁提供)

――《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1936

――《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代议立法与直接立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其他有关材料: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丁孝智《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王侃,杨树标“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级文官的投敌及其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3期(张天洁提供)

――赵可,“民国时期城市政府行为与杭州旅游城市特色的显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2期

――邱红梅、刘彬彬,“论董修甲的市政管理观及其特点”,《咸宁学院学报》25卷1期,2005

――Zhang,Tianjie(张天洁),Building Citizens for NationalistChina:Municipal Parks and Parkwaysin Wu han(WUChang,Han kou,and Hanyang),1927-1937,Ph.Ddissertation,NationaI Unive rsity ofSingapore,2007

姓名:范文照(父亲为英国人)

生卒:1893.10.3-1979.1.12

籍贯广东顺德(生于上海)

其他有关材料

――“关于赵深的交待材料”,“关于赵深的补充交待”,《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9-412

姓名:关颂声

经历:1930.1实业部登记,工23.1940.7桂林市政府开业证

其他有关材料

――滁州琅琊山古刹套色图一帧(关颂声摄),《中国建筑》1卷5期,1933.11

――“工程师关颂声昨视察公共体育场址,建筑计划大致拟定,图样绘就后即寄平”,《北平晨报》、1935.1.23([本报特讯]北平市公共运动场自决定在先农坛建筑后,曾请天津名工程师关颂声义务帮忙,全权计划一切。关于前日来平,昨日上午马约翰,李洲与关颂声到场视察,计划仿照故都皇宫式样,场外之墙皆绘以红色,场外

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田径场,北区为足、篮,排、垒各种球场及国术场,并在场之最北地方建筑游泳池。关颂声已于昨晚返津,图样绘就即寄平,并计算一切建筑费,俟市长袁良批准后,即开始建筑。据马约翰语记者,球类看台改用木质,以便自由挪移云。)

姓名:郭毓麟

经历:与刘鸿典、张剑霄合办(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师

1950――沈阳(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其他有关材料:

――刘宝仲“缅怀前辈――追忆郭毓麟教授”,http://xauat.省略/xajdb/zbzl/gwjd01.htm

姓名:葛尚宣

经历:1930.7――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绘图员(《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业务报告》第2期,1930.7――1933.12.原文写作“葛尚宽”,当误。)

姓名:范文照(Fan.Robert)

作品:

――Room for Cars Was Base inPIanning Conduit Road FIats(1961)(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vol.16.no.3)

著作

――“欧游感想”,《中国建筑》3卷6期,1936.3

其他有关材料:

――王浩娱、许焯权,“从中国近代建筑师1949年后在港工作经历看。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姓名:顾鹏程

经历:……

1950中国建筑师学会登记会员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其他有关材料

――金磊、李沉 “唤起记忆北京院20世纪50年代的‘总’”,《建筑创作》2009.4期

姓名:辜其一

经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

1959参与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

姓名:过元熙(Kuo,Yuan-hsi)

经历:1941 Hong Kong&Far EastBuilder中文编辑

姓名:哈雄文

其他有关材料:

――童,“维修伪国民大会堂问题”,“关于黄家骅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4-405,412-413

姓名:何立蒸

生卒:1912.10.1-2005.4.5

经历:1941.2――与刘光华、龙希玉合办(昆明)兴华建筑师事务所(工程司)

1941.7技师登记,工317

其他有关材料,

――“沉痛悼念老一辈建筑师何立蒸先生”,《云南建筑》,2005.3期

姓名:胡德元

著作:

――“广东省立勤大学建筑系创始经过”,《南方建筑》,1984,4期

姓名:华揽洪

作品:(已实现部分,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位于Bievres(巴黎郊区SeIneet Oise)的一所兽医院,1937

――Serra先生高级木器加工厂,1945

――1945年St Victoret学校(Bouche du Rhone)扩建,1945

――马赛Cantini古堡(现Marse…eveyre中学)改造,1946

――马赛老港de la Toumette楼宇(与PouiIIon共同设计),1946

――Stam女士实验性私人别墅,1947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总规划(与CasteI共同规划,部分实现),1947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住宿生宿舍楼,1947

――1947年儿童度假村,1948

――马赛BreteulI街46号公寓的改造,1948

――马赛Oddo大道的公寓,写字楼和仓库,1948

――马赛老港“LJe Mandarln”中国饭馆的改造,1948

――马赛st Ferreol街Jane Bardin店铺的改造,1948

――Arjes市TrInquetaille区战后重建(参与规划和设计),1948

――Catalogne“Vamping”俱乐部,1949

Arles市Trinquetaille区3段、26段和27段的重建,1950

――(Laurent先生)办公楼的内部改造,1950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的大食堂,1951

――Aveyron省Monteils修道院的修复(重建最上两层),1951

――Var省RayoI区Delaugerre先生的别墅,1951

――利用预制构件建设的半永久性建筑(位于右安门的实验性建筑)1952.3

――钢筋混凝土预制窗框的研究和应用(应用在徐州和其它某些南方地区的民用建筑上,以及大量工业建筑上),1952.4

――北京儿童医院,1952.5

――北京社会路六栋四层楼,1953.2

――北京第一个全面配套的住宅小区“幸福村”,1956.2(《建筑学报》,1957,3期)

――贸易部办公楼(复兴门外两栋及其附属建筑,西直门外五栋及其附属建筑),1957.1

――(水电部)北京官厅水库的小型迎宾馆,1957.5

――北京62-2型标准化住宅方案(在北京实施了四年),1961.2

――北京广安门中医医院两栋四层高档专家宿舍楼,1963.1

――北京水碓子住宅小区及其五层实验性住宅,1963.3

――北京老虎庙花园村华侨公寓,1965.2

――北京三里屯电车公司二层经济型宿舍楼(八栋,共64个单元,由工人自己动手建造。设计图纸四次更改。建筑师自始至终在工地现场)

――位于Issy Les Mou¨neaux的中国驻法国巴黎领事馆办公楼改造,1980

――中国留学生宿舍(巴黎13区Glaciere街)

(与Starkier共同设计),1983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住宅楼的改造(巴黎Cassette街),1985

――中国驻法国文化处(巴黎vanLoo街),1993

著作(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北朝鲜城市规划调查报告”(国际建协报告),1957.7

――“法汉建筑专业词汇”(1800词汇),内部刊物,1966.1

――“新兴中小工业城市规划”,写于1973-1974,出版于1994

――《重建中国

城市规划30年(1949―1979)》(李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姓名:华南圭

生卒:1877-1961

著作(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机器铺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8期

――“超高度之连接线”,《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0期

――“公共汽车之大利”,《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1期

――“土方行动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1期

――“中国土道上驶行公共气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2期

――“木质顶棚之算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6期

――“房屋工程之铁筋混凝土”,《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4期

――“御震房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5、6期

――“车队之驶力”,《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5、6期

――“自来热水”,《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卫生粪坑”,《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房屋天然通气法和戏园通气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新式吊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河底隧道之浮箱”,《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9、10期

――“房屋通气之理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一“造管新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行动喂水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测量北京全城水平”,《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自动电话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1期

――“沙及灰膏之研究”,《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2期

――“试用混凝土轨枕意见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3期

――“吸尘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4期

――”轨条形式之统一”,《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6期

――“用加减以求于立方根”,《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算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电气净水”,《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浮桥图”,《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铁筋混凝土(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8期

――“过热蒸汽之试验序”,《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11期

――“暖务”,《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9.1-4期,7-12期

――“法国试验无线电话成绩”,《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9.8期

――“建筑住屋须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0.10期

――“建筑材料撮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0.4-5、7-9、12期,1921.1、3期

――《钢桥规范书》, (初版)交通部颁行,1922,(再版)《北宁铁路改进专刊》5、6号,1935.2、3

――“交通员工养老金条陈”,《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5.5、6期(华新民注:华南圭向交通部长条陈,希望像西方国家那样给铁路员工设立养老金。数月后出台的“京汉铁路养老金试办简章”,载于《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3、4期)

――“京西静谊园之保存”,《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5.5、6期

――“钢筋混凝土之大烟囱”,《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1,2期

(华新民注:此为华通斋为北京电车公司的大烟囱所作的设计。该烟囱高54公尺,为当时京津地区最大者)

――“京汉路局工务处呈复段务会议办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7、8期

――“南满铁路参观纪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9、10期

――“铁路分道岔之算式”。《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7、8期

――“自动水斗”,《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7,8期

――“家庭卫生小工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11、12期

――“中西建筑式之贯通”,《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1、2期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组织成立宣言”,1928.9,13,《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5、6期

――“北平之水道”,《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美国之旅馆工业”,《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昨日黄花之文”,《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玉泉源流之状况及整理大纲”,《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北平通航计划之草案”,《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北平中山公园铁筋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一封技术的奇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铁筋圬工撮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2期

――“铁路工程之我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1,2期

――“公路之路皮及路床”,《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天津租界之水沟和北平新式沟口”,《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北平旧城市下水道计划书”(与周炜台着),1929,北京档案馆藏

――“北平市工务局虹式淘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市政费用之比较”,《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7、8期

――“新式月台墙”,《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华北避暑海滨“,《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难井及简便新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沥青土之路皮”,《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北平市之新式人力辗”,《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4.6期

――“天津东马路沥青油路做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7-9期

――“本会华副会长就北宁工务处长宣言”,《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0-12期

――“何者为北平文化之灾”,1932年在清华大学所做的讲演并印行,重刊于《建筑创作》,2007,3期

――“铁路建设费之概况”,《工商学志》,7卷2期,1933

――”北宁铁路双道电气号志概要”,《北宁铁路改进专刊》,1934,1、2期

――”铁路建筑规则”,《北宁铁路改进专刊》,1934.3期

――“平津快车二点一刻钟”,《工商学志》,6卷2期,1934,《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四号,1935.1

――“钢桥疲惫之主因及补救方法”,《工商学志》,7卷1期,1935

――“延长钢桥之寿命”,《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7号,1935,4

――“沥青土之车道规范”,《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8号,1935,5

――“验路仪”,《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9号,1935.6

――“验桥仪”,《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1号,1935.8

――“轨道与机车之关系”,《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4号,1936.7

――“论调车轨道”,《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5号,1936.9

――“用钢绳之尖轨及扬旗”,《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6号,1936.9

――“桥路病情之检查”,《工商学志》,8卷1期,1936

――“碱地之房屋”,《工商学志》,8卷2期,1936

――“铁路半径与倾度”,《工商学志》,9卷1期,1937

――“工商学院之过去未来”,《工商学生》,1卷4期,1937

――《铁路(第一编 轨路材料,第二编铁路工程)》,1916初版,1919再版

――《公路及市政工程》,1939.1初版,1939.8再版

――《土石工程撮要》,1919

――《房屋工程(1-8编),1919-1930

――《算学启迪法训童指南针》,1933

――《力学撮要》,?

――《土石工程》,?

――《建筑材料撮要》,?

――《置办及运用铁路弯度矫正法》,?

――《算学启蒙》,?

――《建筑材料》,?

――《算学撮要》,?

――《材料耐力》,?

――《算尺及算机》,?

――《公路工程》,?

――《建筑专书》,?

――《工程材料》,?

――《铁筋混凝土》,?

――《污工桥梁撮要》,?

其他有关材料

――”王正廷等宣言”,《东方杂志》22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包括贝寿同、华南圭等)

――华新民“我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之一――华南圭”,《建筑创作》,2009,4期

姓名:黄家骅

经历 1932合办(上海)东亚建筑公司

……1937年底赴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兼(重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1937)

1949.2-1950(私立)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专任教授,1950-1952副系主任(承刘宓提供)

其他有关材料

――童“关于黄家骅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2-413

姓名:黄学诗

经历:1958-1959湖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

1959-1972湖南大学土木系副系主任、系主任

注,《(第一回)中国工程人名录》(1941)中有同名人,字佩言,1910年生,河北沧州人,1934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曾担任陕西水利局测量员,并在北宁铁路实习(1937)。

姓名:黄元吉

经历:青岛市第三(1950.9-1951.10)、四(1951.10-1952.11)、五届(1952.11-1954.2)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注,《(第一回)中国工程人名录》(1941)中有同名人,字坤五,1906年生,河北新安人,1930年毕业于河北水利工业专科学校。

姓名:黄祖淼(字:鹿淼)

著作:

――《建筑工程实用计算图表》(黄祖淼编、朱士圭校),

(上海)开明书店,193?

姓名:蒋骥(字:子展)

经历 考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常州中学),深受校长屠元博器重,初就读于武阳公学

1912年考入本校高等实业科

1913――经屠推荐,公费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

1918――毕业回国,历任湖南沅江湖田测绘主任、北京陆军预备学校教员,上海港务局塘工处主任以及天津航政局、青岛航政局技士、主任等职

1930到上海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土木系教授,上海中光中学校长

1934――1948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员、土木科主任

1936.8-1936.10军需署技正

1941-1943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1947――诚孚纺织人才养成所教授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华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合作人朱士圭)

1948-1951到苏州参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复校工作,帮助该校创建建筑科,任主任

自办蒋骥建筑师事务所,1951.10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注册,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工会主席

1956年退休

附:http://WWW.省略:81/congratulatlon/fengcai/8.htm

蒋骥(1892-1963)教授。江苏常州人。字子展。初就读于武阳公学。1912年考入本校高等实业科,一年后往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学习。1918年毕业回国,历任湖南沅江湖田测绘主任、北京陆军预备学校教员、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教授,辽宁铁路局工程师上海港务局塘工处主任以及天津航政局、青岛航政局技士、主任等职。1930年到上海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华职业学校教员,土木科主任,上海中光中学校长,诚孚纺织人才养成所教师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与同时留学的朱士圭创立华安建筑事务所,承接建筑设计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苏州参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复校工作,帮助该校创建建筑科,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工会主席。1956年退休。

姓名:李锦沛(字:市楼,Lee,PoyGum)

经历:1932浦东同乡会新会所顾问工程师(郑祖安

“浦东同乡会新会所――浦东大厦的兴建”)

fhttp://WWW.省略/ReadArticIe.asp?BlgCIasslD=2&A~icIeld=147)

著作:

――“MuItiplicitv of MunicipaIRegualhons Vex Life of Architect inShanghai.China Reconstruction andEngineering Review 4.Dec 1934:92-94

――High Professional StatusAttatned bv Chinese Architects ln BriefPenod.China Reconstruction andEngineen。ng Review 6.May.1935:60-61。

姓名;李扬安(Lee,Young On)

作品:

――Chien Ai Hospital,Fanling,

NT,(1959)(Hong Kong and Far EastBuiIder,vOI.14.nO.4)

姓名:李英年

经历:1933.9――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信托部结构工程师

姓名:李莹(女)

姓名:李宗侃(字;叔陶,)

作品:

――中央大学生物馆(今东南大学中大院,1929)

(刘先觉、楚超潮,“南京近代大学校园建筑评析”,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姓名:梁思成

著作:

――“我认识了我的资产阶级思想对祖国造成的损害”,《光明日报》,1952.4.18

――“一个知识分子的十年”,《中国青年》19期,1959

其他有关材料

――“孔庙勘察经过,梁思成之谈话”,《申报》,1935.2.22

――“孔庙工程勘察情形,梁思成之谈话”,《申报》,1935.2.24

――刘节,“昆明十二日”――1939年日记(二),《万象》,9卷10期,2007.10(1月17日星期二“下午访王了一,与了一同访吴文藻不遇。又访梁思成。思成病甚重,闻三日前割去扁桃腺,尚未复原。稍谈即出。”)

――赖德霖“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赖德霖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建筑师》137期,2009.2

――赖德霖“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建筑师》142期,2009.10

附3 张中行“红楼点滴一”,张中行《负喧琐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 “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象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

姓名:林炳贤(Lamb,Ping-yln)

生卒:1900.10.5-1986

经历:1929.1948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师

1929-1940 建筑构造助理教授

1940-1948 建筑工程教授,教授建筑工程、市政工程

1946.10-1948 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建筑绘图,外国建筑史、建筑构图原理、营造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

其他有关材料

――周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系)发展史”

(http://202.113.13.67/colleges/architecture/?t=l&sid=88)

照片来源http://202.113.13.67/colleges/architecture/?t=l&sid=88

姓名:林克明

经历1975――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 979)

著作:

――“广州城市建设要重视文物古迹保护”

(与邓其生合着),《南方建筑》,1981.1期

姓名;林乐义

经历:1956.省略/xzfc-xx.asp?ld=93

附:

林是镇(1893-1962),福建长乐人,字志可,祖及父均为清末翰林。自幼随宦河南江西,十七岁赴日本留学,中以辛亥革命归国两载,1917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历任京都市政公所技术员、设计科主任、技师等职,办理都市建设工程,自1928年起,历任北平特别市政府工务局技正、第二、三科科长,办理工程设计事项,并兼任市政府中山公园中同纪念堂设计委员、市政府工料查验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9月,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讲师,1933年1月,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5年2月,调任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技正,办理北平文物整理修缮工程,1936年5月,该处改隶南京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仍任技正,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之后,曾历任伪建设总署都市局局长、伪工务总署都市计划局局长,曾主持策划实施北平古建筑修缮保护项目以及北平故宫及中轴线古建筑测绘,抗战胜利后,被军统系统稽查处检举扣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顾问等职直至退休,1962年病逝干北京。

姓名:林宣

经历:1950――沈阳(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教师

姓名:刘敦桢

著作:

――《刘敦桢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其他有关材料

――刘节,“昆明十二日”――1939年日记(二),《万象》,9卷10期,2007.10(1月21日星期六“下午往访吴辰伯辞行,不遇。……入城向王了一辞行,与了一同至一咖啡馆小叙,于座上晤刘士能。”)

――“纪念刘敦桢先生诞辰100周年”,《建筑师》77期,1997.8

――“维修伪国民大会堂问题”,“关于刘敦桢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4-405,405-407

――朱光亚主编《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赖德霖“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姓名:刘国恩(字:健华)

经历:(北平)天顺营造厂(经理杜文明)主任技师(1946)

姓名:刘鸿典

经历:与郭毓麟、张剑霄合办(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师

作品:

――东北工学院冶金学馆(1952)

其他有关材料:

――

著名建筑论文篇6

2月1日 国家建委批转建筑工程部《关于住宅、宿舍建筑标准的意见》,指出:非生产性建设,要发扬延安作风,贯彻“干打垒”精神,适当降低民用建筑标准。

5月16日 中共中央发出开展“”的通知(即“5・16”通知),从此我国陷入为时十年之久的动乱之中。

8月1日 《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基建工程兵正式成立。

1967年

7月1日 建筑工程部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

4月30日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逝世。

12月29日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68年首都体育馆竣工

1969年

9月 采用鞍形悬索结构的浙江省人民体育馆在杭州建成,

12月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开工。1970年3月30日竣工,

1970年

7月1日 根据中央发出的精简机构下放企业的文件,建工部,建材部与国家建委合并,原建筑工程部直属的建筑施工、勘察设计,科学研究、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下放地方领导。

1971年

3月29日 建筑工程部第二任部长刘秀峰逝世。

1971年北京友谊商店,国际俱乐部开工,并相继于1972年竣工。

1972年

1月9日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逝世。

2月 杭州机场停机楼建成。

6月 中国建筑学会恢复外事活动。

11月 国家建委召开设计工作座谈会,提出“克乱求治”,加强管理,建立责任制。

1972年天坛祈年殿落地重建。

1973年

1月31日 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改变经常费办法,实行取费制度的通知》。

4月芬兰建筑艺术图片展在北京举行。

10月25~28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洛阳召开工业厂房屋面座谈会。

1973年北京电视机厂动工兴建。该厂当时拥有全国最大的全自动化彩色电视机生产线。

1974年

5月6日~6月7日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基本建设会议。

9月5~16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住宅设计经验交流会。

1974年 北京饭店东楼落成。

1974年 国内第一座室内汽枪靶馆在北京射击场内建成。

1974年 国家气象局业务楼工程开工。1978年竣工。

1974年 广州矿泉别墅建成,

1975年

4月全国基本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

5月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建成交付使用。

1975年北京全聚德和平门烤鸭店新楼开工。1978年竣工。

1975年上海体育馆建成。

1976年

7月28日 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

11月24日 纪念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奠基。

1976年 北京前三门高层住宅工程开工

1976年 广州白云宾馆建成。

1977年

8月29日 纪念堂建成。

9月中国建筑学会恢复工作。

12月15日合肥骆岗机场建成通航,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国际备降机场。

1978年

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建筑科技方面有176项获奖,

10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报告指出,到1985年,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达到5m2的目标一定要力争实现。

10月20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前三门高层住宅建筑。

12月18~22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8年《建筑设计资料集》出齐。该资料集自1964年起历经10多年时间终于问世。

1978年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修缮工程开工。1980年完工。

1979年

1月6~15日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

2月15日 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2月23日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3月国务院发出成立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城市建设总局的通知。

6月8日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发出《关于勘察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取费试点的通知》。

8月22日~9月3日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在大连召开了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

8月29日邓小平同志视察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建造的轻板试验性

9月首都机场航站楼建成。

1979年我国第一个商品住宅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开工建设,

1980年

4月2日 邓小平同志向中央负责同志谈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

6月7日国家建工总局颁发直属勘察设计单位试行企业化收费暂行实施办法,提出勘察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实行经济合同制,规定了取费率与拨款办法。这是我国设计单位改革靠国家财政拨款作为经费主要来源,打破大锅饭的第一个法定文件。

7月国家建工总局颁发《优秀建筑设计奖励条例》(试行)。

10月18~27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0年《世界建筑》杂志创刊。

1981年

1月26日国家建工总局,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联合印发《建筑工程技术干部职称业务标准的通知》

3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乐山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获得了1980年日本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设计方案的作者是同济大学的四名讲师喻维国,张雅青、卢济威和顾如珍。

7月28日国家建委,国家经委《国家优质工程奖励暂行条例》。

10月19~22日中国建筑学会负责接待的阿卡汗建筑奖第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伊朗、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人类学家等60余名代表。

11月9~11日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优秀设计总结表彰会议。

1982年

8月中旬由建设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共同召开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十多个省,市的有关专家和负责同志,就城市建筑雕塑的规划和建设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四个城市先行试点。

10月北京香山饭店建成。

11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2月23日万里副总理接见参加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的部分代表。

12月23日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病逝。

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寒窑”召唤春天》,报道著名建筑专家任震英调查黄土高原窑洞建筑的事迹,并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窑洞仍有生命力》。

1983年

3月28日著名建筑学家童寓先生病逝,

5月30日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彩色电视制作播出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工程开工。1987年6月30日建成交付使用,该工程被评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6月10~15日 中国建筑学会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经济五个学术委员会,在福建武夷山联合召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学术讨论会”。

6月15日中国剧院在北京开工建设。该工程是为纪念主席诞辰90周年,庆祝建国35周年演出而在总政歌舞团排演场原建筑基础上改扩建的国内第一座现代化歌舞剧院。

6月3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展创优秀设计活动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7月18日~28日 瑞士1970~1980年建筑图片展览,在北京建筑展览馆举行。

7月28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勘察设计单位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通知,将国家按人头多少拨给事业费,改为向建设单位收取勘察设计费。

8月国务院颁布《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9月23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举行奠基典礼,

10月11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明清部分)展览”。

11月12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

12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严格控制城镇住宅标准的规定》。

12月20~21日为了推动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工作,在北京成立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协作委员会。会议推选建设部设计局局长龚德顺同志为主任委员。

12月北京长城饭店建成并开始试营业。

1984年

1月国务院颁发《城市规划条例》。

2月23日新华社报道,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王瑶等13名大学生根据居民要求提出的西安旧居住区化觉巷改建方案,获得国际建筑史协会1984年大学生国际竞赛奖第三名。

4月19日建设部决定,今后除某些特殊工程和大型建设项目外,一般工程都要实行招标的办法建设。

4月29日由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

6月16~20日 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在昆明召开成立大会。

8月建筑设计管理研究会在沈阳召开《建筑设计管理》杂志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决定编辑部挂靠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并研究了第一期的出版内容

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系统设计改革打破两个“大锅饭”体制。勘察设计工作走向企业化,社会化。以全民所有制单位为主体,允许集体和个体所有制并存,成为开放型、竞争型的体制。同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

10月13日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园林建设公司北京分公司设计建造的“燕秀园”,在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中获得“大金奖”、“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奖状。

10月2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蓟县举行独乐寺重建一千周年纪念活动,为“独乐寺重建一千周年纪念碑”揭幕并举行了学术讨论会。

11月6~8日中法住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11月13~16日中美房屋建筑与城市规划技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11月《时代建筑》杂志创刊。

1985年

1月20~29日以吴良镛、何广乾为正副团长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4人,参加了在开罗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5届大会和第16届代表大会。

6月9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第63届理事会,这次理事会决定每年的7月1日为世界建筑节。

6月11日城乡建设部设计局成立《建筑设计收费标准编制组》,编制建筑设计收费标准。成立《全国建筑设计工日定额编制组》,编制“全国统一建筑设计工日定额”。

8月27日~29日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9月16日中国第一座伊斯兰文化中心工程在宁夏银川举行奠基典礼。该中心将设立伊斯兰学术研究机构。总建筑面积为6万m2。

9月21日 由上海市建筑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庆祝著名建筑师庄俊、陈植从事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七十、五十六周年”座谈会举行。

10月27日《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揭晓。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被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10月29日~11月3日建设部在合肥召开全国城乡建设勘察设计改革会议,交流加强设计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改进质量管理,推进设计改革的文件讨论稿。戴念慈副部长到会讲话。

11月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福建省建筑设计院为组长编制的《全国城乡建设建筑设计统一工日定额》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批准,在全国发行。

1986年

2月城乡建设部颁发《建筑技术政策》。

2月20日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将于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这届亚运会,有20多个比赛项目,约需27个场馆和一批训练场地。

5月全国旅游旅馆设计经验交流会在武汉举行。

7月1日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联合《中外合作设计项目暂行规定为。

8月22日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在北京成立。

10月14~16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1月全国首届建筑教育思想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1987年

1月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

4月20日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国家物资局《关于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

7月1日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颁布实行。

7月13日~21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6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第17次代表大会先后在英国布赖顿和爱尔兰的

都伯林召开,学会派副理事长吴良镛等8位同志组成中国建筑代表团前往参加了会议,吴良镛副理事长在会上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10月1日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颁布实行。

11月11日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暂行办法》。

12月11日中国建筑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会议表彰了工作五十年的老专家,并围绕“建筑环境”专题开展了学术交流。

1987年上海铁路新客站建成。

1988年

4月24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

4月28日首都20万群众投票,选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当选建筑是:北京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

5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成立建设部,林汉雄任部长。国家计委设计局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合并为建设部设计管理司,吴奕良任司长。

5月建筑管理研究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深化建筑设计体制改革研讨会”,会议研究了《建筑设计单位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细则》(讨论稿),第一次提出在建筑设计单位推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办法。

8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通知,严格控制建立纪念设施。

10月海峡两岸建筑专家,学者首次在香港聚会,举行了近40年来的第一次座谈会。

11月10日 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城市规划部门要与文物部门和建筑学会密切配合,抓紧做好近代建筑物的调查、鉴定与保护工作。

11月18日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工程勘察设计人员业务兼职有关的规定》。

9月25日建设部颁布《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管理暂行办法》和《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守则》。

1989年

4月1日中国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由建设部颁布实施。

4月30日台湾首次建筑作品展在清华大学主楼揭幕。展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办。台湾中原大学,淡江大学、东海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作品113块展板参展,此展览继而在天津等地展出,

10月23日~25日中国建筑学会在杭州召开以“中国建筑创作40年”为题的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第一届代表会议。龚德顺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刘开济,严星华,周庆琳任副会长,周庆琳兼秘书长。

1989年《建筑创作》杂志创刊。

1990年

1990年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该项目是为举办第11届亚运会而建。

1990年上海市评出“上海十佳建筑”和“上海30个建筑精品”。曲阳新村,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上海展览馆、淀山湖大观园,华亭宾馆、静安希尔顿酒店,铁路上海站,华东电业大楼,延安东路隧道荣获“上海十佳建筑”称号。闵行一条街等荣获“上海建筑精品”称号。

建设部颁布建设行业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制度以及推广奖励制度,并提出了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四节三高”的战略目标。

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并予以公布,共评选出设计大师100名、勘察大师20名。

著名建筑论文篇7

十多年前,当我步入老年这个弱势群体之后,即已开始关心我国近现代一些著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写了一些资料,思索了一些问题。但是,有许多问题始终查不到可靠的、有根有据的、全面的答案。

现在,我先归纳出以下十个问题,求教于建筑史学界,特别是知情的亲友。我总觉得,我们在史料的积累方面欠后辈的账太多了,以致无法弥补。假若我们现在不去尽力弄清这些历史事件,把问题留给后人去研究释疑,可能会给他们留下不解的疑惑。

1.为什么梁思成、林徽因于1931年离开他们亲手缔造的东北大学建筑系而去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

2.为什么刘敦桢于1943年离开中国营造学社又去离开了10年之久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

3.为什么童未实践在重庆与梁思成的口约,于1949年未到北平清华建筑系与梁思成共同养育后辈?

4.为什么抗战期间留学德国归来的教授们在重庆受到留学他国回来的教授们的排挤?

5.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一书始终由刘敦桢主持,而梁思成仅是主编之一?

6.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公开批判梁思成开展不久即奉命停止批梁?

7.为什么解放后童没有设计作品?

8.为什么张、张开济、赵冬日都没有当选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而只获由建设部颁发的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9.为什么童只在1951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始终未当选常务理事,而在另四届(从1953年至1980年)理事会名单中甚至没有童?为什么梁思成从1953年第一届到1966年的第四届只当选为副理事长,从未当选理事长7与此同时,一些各级领导干部甚至劳模都当选为理事。

10.为什么40年前开展设计革命?其内涵核心是什么?其始末又是如何?

作者:杨永生,资深建筑学编审

收稿日期:2007年1月

由杨永生策划并编撰的“建筑百家系列”书目

建筑百家言杨永生编

建筑百家言续编―青年建筑师的声音杨永生主编

建筑百家回忆录杨永生编

建筑百家回忆录续编杨永生编

建筑百家评论集杨永生编

建筑百家书信集杨永生编

建筑百家杂识录杨永生编

1955~1975建筑百家争鸣史料杨永生编

著名建筑论文篇8

古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赵士永,王铁成,李旭光.并联复合隔震技术在文物建筑整体平移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13(01).

[2]国建民.建筑物移位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11(09).

[3]姚艳红,于红杰.复杂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0).

[4]吴二军,陈竹,赵琼娟,姜伟,王建永,蓝戊己.复杂移位工程托换结构施工不利工况内力分析[J].施工技术,2011(06).

[5]胡彦羽.古建筑保护研究情况述评[J].古建园林技术,2016(1):45-48.

[6]刘娇.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5-26.

古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4-119.

[2]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16-20.

[3]刘洁.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文物信息网,2014,(3):13-13.[4]佚名.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国文物网,2015,(6):3-3.

[5]张博.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4,(26):168-170.

[6]佚名.文化遗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山西省文物局网,2015,(7):11-16.

[7]陈洁.关于长沙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29-31.

古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张风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陈志勇,祝恩淳,潘景龙.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12,05:644-654.

[3]李鹏飞.多层殿堂式木结构古建筑尚有阁的结构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刘淑婷著.中国传统建筑:悬鱼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著名建筑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建筑物;无形资产;知识产权

建筑物不仅仅为我们遮风避雨,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是许多艺术形式的载体。建筑作品的创作者享有著作权,而且在商品经济时代,这些艺术作品还可以在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条件下,注册为商标。可是,建筑师被认为是“修房子”的工匠其智慧成果的结晶——建筑物的知识产权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保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产价值的重心逐渐由有形的物质资产转向无形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一、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

(一)建筑物上的著作权

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享有著作权的保护只有建筑物成为建筑作品时,才能享有著作权。但是中国对建筑物进行著作权的保护只是最近几年的事。1991年著作权法没有明确将建筑物纳入受保护的范围,但实施条例在定义“美术作品”时,却列入了“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这实际上是以美术作品的方式提供了对于建筑物的保护。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时,则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建筑作品的保护。在实践中,已有建筑作品的司法案件,例如,2003年北京枫丹丽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爱立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北京天龙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案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要问,建筑“盗版”能界定吗1372008年审结的保时捷股份公司诉北京泰赫雅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案被认为是确定建筑作品侵权的第一案。

对于什么是建筑作品,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1)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式表现”的作品,也就是说,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建筑作品不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2)建筑作品是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但这里所说的审美意义应当只是一种笼统的或中性的说法。因为美的概念总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可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并没有揭示出建筑作品的实质,即著作权法保护的建筑作品的客体是什么?建筑作品与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建筑作品取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建筑作品与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一样,享有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思想的表达,不过,对建筑作品而言,是建筑设计思想的表达。例如《美国版权法》第101条规定,“建筑作品指以任何物质表达方式体现的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规划或图纸。建筑作品含设计的总体形式以及设计中的内部空问构成,但不包括个别的一般特征”。也就是说,建筑作品是通过不同形式对建筑的设计的表述,换句话说,著作权法所要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建筑思想的表达。建筑物、建筑规划或图纸等只是建筑作品的有形载体方式。因而把建筑作品简单理解为三维的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等,都是错误的。建筑作品可以通过不受保护的构筑建筑的要素如砖瓦木材等进行选择、协调或编排,而体现其建筑思想,从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建筑物上的商标权

从时间上看,世界上最早在商标法中明确规定保护立体商标的是法国(1857年),但是直到1991年1月4日法国新商标法才对立体商标和颜色商标进行了补充规定,并编入法国知识产权法典l711—1条,其中规定“商标是指用以区别自然人或法人的商品或服务并可以用书写表示的标记。尤其可以构成这样的标记,包括:……图形标记,例如外形,尤其是商品或包装的外形,或者标示服务特征的外形……颜色的排列、组合及色差”。标示服务特征的外形可以作为商标保护,从而填补了一个法律上的空白。尽管司法判例早就承认对服务商标的保护,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那就是,建筑物的外形,是否可以作为在该建筑物内所提供服务的商标。法国最高法院认为,只要建筑物的外形相对于所提供的服务足够明确且没有关联,那么将该建筑物特殊的外形作为商标注册,在法律上是完全可能的。

在美国,商品的包装和外观设计‘可以作为商标,餐馆和其他的零售店的装饰可以作为商标外观而受保护。从目前笔者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美国是最早对建筑立体商标提供法律保护,而且也是建筑注册为立体商标最多的国家。早在1937年,第六巡回法院在白塔连锁公司(whitetowersystem,inc.)诉白色城堡饮食连锁公司(whitecastlesystem ofeat—inghousescorp.)一案中就指出被告在相同地理区域,用一个白色城堡模型,是为了搭原告的“便车”,利用他人商标上的商誉获得利益,是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在1968年grifsofamerica,inc.一案中,法院认为一个三维建筑的外形如果能作为一个标志就能够注册为商标。到目前为止,美国将近100座建筑物已经注册为商标。

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将很多独一无二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被认为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商标注册或申请。这些建设物登记注册为商标的很多,在美国有花旗集团大厦(theciticorpbuilding)、克莱斯特大厦(thechryslerbuilding)、洋基体育场(yankeestadium)、洛克菲勒广场(rockefellerpla.za)、帝国大厦(theempirestatebuilding)、海峡花园(thechannelgardens)、古根汉姆博物馆(theguggenheim museum)、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house)等。在英国有马尔伯勒公爵的布莱尼姆官(blenheim palace)、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庄园等作为三维立体商标登记注册。在委内瑞拉有加拉卡斯“laprevisora”保险公司的建筑和钟楼作为三维立体商标登记注册。

我国在2001年修订《商标法》第8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是我国首次将三维标志,也就是通常所指立体商标,列入可申请注册商标的行列。目前,我国还没有以建筑物申请体商标的案例,但是根据我国《商标法》并没有排除建筑物立体商标,只要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能够标示相关的服务,具有显著性,就可以注册为商标。

(三)建筑物上的外观设计权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3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该条款规定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的范围,只有符合上述属性的外观设计才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

一个建筑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它的外形,通过建筑的外观感受它的内涵。尼尔森·占德曼在《哲学在艺术中的地位》中说:“建筑物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识、传意、象征功能时,才是一项艺术作品。”而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建筑的外观表达自己的建筑意象。例如勒·柯布西耶在提出将朗香教堂设计为“上帝的听觉器官”后,充分选用自己从平时积累而来的经验和感觉,较感性地确定了初步的建筑意象。盖里在设计某“监狱”时,凭借其对自然形态的积累和想象,把建筑意象形象化为“鱼和蛇”,使得建筑形象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些建筑外观,改变了以往传统观念中的教堂和监狱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也许有人认为,建筑物不足动产,也无法批量生产,所以不适合当做工业产品来保护。我们认为,首先用工业品的判断标准,不是以是否动产,而是以能否用工业的手段生产制造出来为标准。建筑物显然是可以用工业的手段制造搭建出来的。其次,能否批量生产也不能成为建筑物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障碍。表面上看,建筑物由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够大批量的生产,但是,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许多大的设计正是由多个细节共同组合而成的,而这些组成部分并不受大环境的制约,完全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这一点,在建筑师进行窗、门、楼梯、装饰图案等的设计时,尤为明显。因此建筑物不仅可以受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而且保护起来还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二、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一)建筑作品的权利人

不管是1991年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还是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规定建筑作品的作者是谁。因而有人就认为,建筑作品的作者是所有的参加者(建筑师、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如有人认为:“建筑作品与影视作品相比,无论在物权关系还是创作人员的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在物权关系上,建筑作品的所有者是业主,影视作品的所有者是制片人。业主和制片人与其他创作人员的关系实际上是委托与被委托或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业主和制片人都位居于‘总体策划’的地位,其下分别形成了以建筑师和导演为中心的创作集体。”诚然,以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式表现的建筑作品是由建筑师设计、施工单位建筑、房产开发商投资然后转移给业主的,业主取得建筑作品的所有权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筑师、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房地产开发商谁有权取得该建筑作品的著作权呢?像众所周知的悉尼歌剧院,从策划兴建到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选定方案,从破土动工到工程最后的完成,历时14年,耗费巨额资金,其问多少复杂而困难的技术难题,都是在建筑师、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而且如果没有房地产开发商的参与、调度和资金保障,仅凭建筑师,也难以通过建筑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他专业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商就享有著作权呢?下面分别进行分析:对于其他专业设计师,如果他的设计在概念上与建筑物是分离的,并且不是建筑物的功能性及建筑元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可对自己的设计享有著作权保护,例如建筑师设计一栋大楼,请园艺师设计了大楼顶部的花园阁楼,如果此花园阁楼具有原创性,园艺师可对此花园阁楼申请著作权保护;但是如果花园阁楼是建筑物功能性及建筑元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不能享有著作权的保护。对于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他只是运用其建筑技术把建筑设计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式体现,没有原创性,不能对建筑作品享有著作权。至于在建设过程中,对技术难题突破的贡献,可通过专利法来保护。房地产开发商对建筑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虽然没有他的投资,就不可能以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式表达建筑师有创意的建筑设计,但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智力成果而不是投资。对于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有不同规定。但有一点类似,即制片人掌握影视作品的发行权与复制权,原因在于制片人对影视作品的投资,不是要占有影视作品,而是通过其发行获得利益。但是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的投资,其目的是要占有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建筑物或构筑物,通过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经营来获利。建筑师才是建筑作品的作者,因为是他的创意才使建筑物具备了原创性的没计元素进而能够取得版权,所以美国版权法一般都不认为建筑物是雇佣作品,而是直接认定建筑师或他的事务所为建筑作品的作者。此外,美国建筑师协会所制定的标准建筑合同文本中明确地指出了建筑师为建筑作品的版权所有者,而房地产开发商得到的是一个非专属性的许可使用权。

在建筑作品著作权人的认定过程中,还涉及到著作权人是单位还是个人的问题。依照我国建筑师职业制度,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是以设计单位为依托的。在设计过程中,单位的组织协调和创作意志是各不相同的。我国的设计单位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故应分别对待。一部分设计单位,只负责工程的承接和图纸的规范审查,就很难说具有组织协调和创作意志;还有一部分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集体创作,这一创作模式甚至已成为其创作风格(这种现象在某些国外的知名事务所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下,单位应被视为作者(著作权人)。

(二)建筑立体商标的权利人

商标是将某一厂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厂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标记。商标的权利人是商标的注册人或者使用人,建筑立体商标的权利人不是该建筑的设计师,而是把该建筑和一定商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使该建筑能标示某种商品或服务,体现其商誉的该商晶或服务的提供者。贝律铭是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摇滚音乐名人堂的设计者,但他不是名人堂立体商标的拥有者,其拥有者是博物馆的经营人。

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与建筑的所有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建筑的所有人和该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是相同的,如克莱斯特大厦(thechryslerbuilding)的所有人和该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者都是克莱斯特汽车公司。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与建筑物的所有人是分离的。建筑物往往是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物的所有人不能阻止对其建筑物的无形资产的利用。

例如在美国cecerev.r.j.reynoldstobaccoco.一案中,法院认为建筑物的所有人和居民不能阻止一家烟草公司利用其建筑提高某一烟草的品牌…。

(三)建筑外观设计的申请权利人

专利申请权是专利法的特有概念。只有享有申请权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专利权,因而专利申请权主体的确定是专利权主体确定的前提和核心内容。

根据我国2008年新修订《专利法》第6条规定,原则上,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但是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我国建筑师职业制度,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是以设计单位为依托的,因而建筑外观设计应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虽然绝大多数的建筑物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委托设计单位设计,但如果没有约定,该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人应为设计单位。在申请通过审查后,该外观设计的专利权人就是设计单位。

三、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利用

1.加强宣传,知道权利的存在

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并没有否定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但是日前对其利用并不充分。一方面,权利人不知道权利的存在,例如,我国建筑业对建筑师的署名权不重视,往往建筑物的介绍中没有提到建筑师的名字,建筑物的铭碑上刻有施工单位,即使有设计栏,只有设计单位,而没有设计者的名字。另一方面,企业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的利用。例如,对建筑物只是作为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没有开发建筑物的无形资产,没有把其上的无形资产登记人账。

目前中国对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忽视,造成大量建筑作品的抄袭和仿造,导致建筑式样的贫乏,没有创新的建筑设计充斥着建筑领域,极大挫伤了建筑师没计创造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建筑设计业和建筑开发业的发展。

2.重视建筑物上的无形资产权利的申请

在知识产权中,除著作权是作品完成以后,作者自动获得外,目前,按照中国法律,商标和外观设计要经过注册或申请才能获得。而且建筑注册为立体商标后,可以涵盖其平面商标。例如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operahouse)登记注册时,就包含该剧院外观的二维形象。如果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只是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没有把其外观与商业紧密联系,就有可能被他人注册为平面商标。许多平面商标的主要内容就是著名建筑古迹和地标性建筑。例如在德国,一些商标是由平面的著名建筑纪念碑或地标构成被注册登记,包括kyfhauser纪念碑、克莱斯勒大厦、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自由女神像和中国的长城等。在美国,超过50个商标以埃菲尔铁塔为主题,而在联邦登记注册。

著名建筑论文篇10

[关键词] 宋朝 文艺复兴 绘画 文学 建筑

中国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虽然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被蒙古人打垮。遭到后世中国历史学家的批判。但是。在文化艺术成就、经济科技等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以说。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因此,有学者提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与之相类似。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也是硕果累累。其中的代表人物,如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一、宋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宋代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纵观中国历史。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时而博大如鸿,时而飘渺如仙。意境挥洒如行云。意随豪泼如流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绘画风格、美学理论和绘画基础(解剖、透视、素描、色彩)逐步发展成熟,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师,不仅创造了完美的艺术作品。还在美学理论和绘画技法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他们号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其中最为著名的大师是达芬奇。

二、宋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在这段时期。文学从社会的中上阶层逐步流传到社会中下层。开创了一个文化传播的繁荣期。

另外,宋代继唐代以后掀起了又一个诗歌高潮,并且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也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一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

三、宋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宋朝建筑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使古代建筑体系从隋唐时的高峰转入了成熟的阶段。宋朝又一次检核律尺,修正典章。恢复了上古积黍为度的黄钟律。建筑营造制度被纳入了“律”、“令”、“格”、“式”典章制度分类的“式”中。

出于“关防工料”,强化土木工程管理的需要。北宋集天下匠作精要。修成了《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包含了设计、用料和施工详细内容的营造规程。这一规程的核心内容,与“斗拱”这一古代建筑中的特殊构件直接相关。除了承檐挑懔。斗拱作为建筑度量基准(拱木断面高度“材”)的作用在唐宋时期得到强化。作为成熟的典范,宋代建筑的这些特征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古典建筑”作为营造制度的产物由唐至宋已经成熟化了。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带有各国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