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十篇

时间:2023-03-25 03:33:11

挖掘历史

挖掘历史篇1

一、引入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在时空上比较久远,学生没有切身感受,缺乏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而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教师平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讲授一些地方史知识,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借乡土历史缩短历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史前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因为这是一段比较枯燥、难以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历史。而地方史就可以使得这段历史变得鲜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讲这段史前史时就给学生介绍了米易县的何家坝史前遗址,一下拉近了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米易县1987年发现的白马镇何家坝史前遗址是距今10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生活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灰陶片和少量的黑、红陶片等,出土的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镰、刮削器等。原始人的遗址发掘证明远古就有人类在米易繁衍生息了。这样就为史前史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样本,使石器时代的历史变得鲜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历史内容。

二、穿插乡土历史,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生活的家乡充满着关切,对家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急于解决的愿望,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探索问题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甚至将所学知识的兴奋点、疑问点带出课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如笔者在讲高中现代史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等材料来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生活的巨变,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乡的几组图片,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五个时期的图片。当屏幕中出现家乡那一幕幕熟悉的景物时,顿时让学生倍感亲切。生动形象的画面反映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画面中缓缓地出现两段文字:家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将变得怎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起来,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三、介绍乡土历史,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优化历史教学

加里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所感触。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让人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脉相连,对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优化历史教学起着其他辅导材料无法替代的作用。

挖掘历史篇2

历史教材 隐性知识 横纵联系

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着显而易见、有现成答案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根据现代心理学派对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不仅包括“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思想情感等。在历史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勿庸置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可或缺甚至是更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已是教育界之共识。隐性知识的发掘,要求学生综合性、研究性、发现式的学习,注重自主探究的又强调合作交流,这与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说高考试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但学生往往对隐性知识及其深浅度的挖掘感到非常棘手。因此,如何吃透历史教材,挖掘出隐性知识对于高三复习备考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呢?

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显性知识,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并注意形成相应的认识与规律

重点把握教材中对主干知识叙述,找出叙述中的重点词句,一方面,将其化成相应的问题,并分析归纳出答案;另一方面,要进行横纵联系,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时,就要从中国近代化角度来思考,以近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为指导进行复习备考,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后,抓住每个时期的特征来归纳,就形成了“形成、初发、进发、显发、曲发、毁灭、新生”七个基本过程,再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分析并形成相应问题,从而形成专题知识体系。

二、重视挖掘目录和前言中的隐性知识

目录和前言是我们复习中不太注意的死角,但其中却包含着教材正文没有涉及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线索。如通过阅读必修一至三目录,我们可知中国古代史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和文化五大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既形成了通史知识,又形成了专题知识体系。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史隋唐部分的前言,我们可知西方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而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从中西方的对比角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深刻认识,并与明清中西方的概况再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制度先进与否对文明先进与落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阅读重要历史图表,注意分析隐藏的知识

用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图表以展开说明或强化课本文字内容,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如阅读《红军长征路线图》,可知红军长征至少有三条路线。再如,阅读世界史下册第38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图,不仅清楚地展示了分属两大集团的国家,而且也向我们展现了没参加两大集团的国家:欧洲内陆国家瑞士、奥地利,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北欧国家瑞典、芬兰。以上知识之重要无须赘言,但课本正文没有指明,只有据图而知。近年来,高考试题多有涉及有图无文的知识,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文科综合考试更强调了重要历史地图的考查,其实就是要求教学中不能忽视图中知识及其相关的背景形势。综合能力测试把图表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非常值得注意。图表用直观和数字的形式代替语言文字的描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需要考生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知识,并从图表包含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重要的历史地图主要为两类:一是反映本学科主体内容的地图,二是与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学科能横向结合的地图,在复习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在细微处发现重大隐性知识点。

四、关注与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引文和注释,并做出相应的拓展

如对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阶段的内线和外线的理解,从而更深刻理解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决择的原因,即在进行了一年的内线作战后,我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已经相当困难,急需从蒋统区补充人力物力,也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军的影响,振奋国统区的人民,就从战略上要求我实行从内线转入外线的作战方针,等抓住了这一时机,适当的作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定,并进一步作出了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安排,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军解放战争的政治目的“打倒,解放全中国”。

五、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教辅资料和考试大纲等资料时,要注意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在阅读宋明理学时,我们注意从一些资料来分析两宋和明中期的社会背景来理学的兴起,即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六、适时地运用各种方法发掘并教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挖掘历史篇3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意义

首先,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为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乡土历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与当地人有着天然的感情相连,它可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乡风民情”很容易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从而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随着河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乡土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民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河池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教育将更加充实和生动。例如,2009年河池启动了“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组织各界青年朋友,沿着红七军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使他们认识到脚下生活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家乡辉煌的过去常常使他们引以为自豪,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再如,缅怀韦国清的历史功绩,目的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以韦国清同志为榜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能推动河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东兰县为例,近年来该县先后建设完善县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成对韦拔群烈士故居、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的维修,加上东巴凤革命老区大会战,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的改善,造福了当地的人民,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引来了外地很多客人到东兰参观考察、投资。其他各县市也利用各种有利契机,抓住机遇,先后兴建了河池红军标语楼、宜州村民自治中心等纪念馆,各县市博物馆也相继修建起来,所有这些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河池乡土历史教育能加厚河池腾飞的社会基础。人民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及公民意识,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实现河池发展和腾飞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提高河池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河池乡土历史知识势必要通过学生辐射给家长和社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广大民众在提高河池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河池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将得到大力弘扬,进而推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通过了解红七军在河池的艰苦奋斗,可以培养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人们努力工作。象都安的乡村医生蓝云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宜州村民集体营救空军飞行员,正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二、挖掘河池乡土历史资源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源,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河池现有的历史资源包括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各阶层人民接受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每逢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民众到当地或附近地区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出土文物参观、瞻仰,或者开展入党入团宣誓活动,使其置身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之中,让人们切实受到革命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民众到烈士陵园开展祭祀革命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此外,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可以组织干部到罗城县成龙公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了解该公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廉政素材,使于成龙的思想品格和人格操守成为现代官员学习的楷模。

(二)加大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就有5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过乡土历史教育、挖掘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它们,最后才能完整全面地展现给游客。要对旅游产品实施包装,除使用常规的网络、书籍、文章、标志牌等宣传外,还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景点进行完善建设。举办红色旅游节,把红色旅游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旅客前来欣赏。例如东兰加大投资,打造和修建4A级红色旅游区以及壮乡英才园,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客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条“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江平田园风光-县城”的旅游线路。

(三)开发和修复古遗址,让古貌换新颜,并发挥出新的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彰显城市特色和优势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修复过程中,要设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商业所用。河池现保存的古建筑分散各地,但数量可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不多,较为著名的有宜州市怀远镇,在古代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发达的水路交通,长时期里曾是环江、金江城、宜州三地货物集散地,除本地人外,贵州荔坡县、柳州等地许多商人云集古镇,市场繁荣。岁月沧桑,至今留下了许多民房古建筑,它们多数保持明清风格,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怀远古镇景观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况且怀远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政府可加强引导开发,通过市场动作,把古街道建成一条云集南北杂货的仿明清街,让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让人们感到如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古文化历史,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处处会让游客感到古镇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以在原遗址上重建纪念馆、公园等,如宜州市修建了浙江大学西迁公园,成为了集休闲和教育的良好胜地,宜州市还因此跟浙江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纪念历史人物活动,提高地方知名度

河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赢得了当时和后来河池人的赞誉。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发掘,对弘扬河池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些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可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当前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涵,让后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道德和精神,例如,可以利用纪念韦国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旧居或故居,建立乡贤祠或乡贤馆。东兰县的壮乡英才园的修建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整理、编写河池乡贤资料,作为知我河池、爱我河池的乡土教材和对外宣传河池、推广河池的重要读物。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同志、老革命重聚河池,回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共商当前的发展大计。还可以发挥他们后代的作用,以史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多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借此凝聚乡情、推介家乡、招商引资,服务河池经济,推广河池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重视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发挥数字历史资源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河池有的村屯都篡写了本村屯志、史等,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外宣传本地文化,让后代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家乡。而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地区知识信息,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其他书刊中,要求我们要经过艰辛劳动发掘这部分资料,不断增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力度、利用广度和研究深度。在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史料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地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在网络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运用影视多媒体手段编纂方志,按照原有纸质方志的内容进行影视多媒体制作,通过三维动画和风光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视节目播放销售,从而实现方志资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服务。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适用性原则。河池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历史的内容,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因此,政府在开发时应明确乡土历史资源收集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成长。

第二,计划性原则。乡土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拓展资源,其经费及经验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主力的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的历史资源的质量,充分提高乡土历史的内在价值。例如,河池市最大的历史资源亮点,从阶段上看,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从地域上看东兰的历史资源最为丰富,这样就可以考虑以东兰县为中心,把宜州、金城江区、巴马等县红色景点等进行资源组合,把红色旅游地周边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宣传,给游人不同的新奇的体验。

挖掘历史篇4

关键词:老城厢;历史街区;社区;文化资源

作为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是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老城厢存有文物古迹,体现当代城市生活中津味传统文化,是见证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证据之一。在城市功能滞后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之际,若只追求经济价值、商业价值放弃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建筑形式忽略文化内涵,是对老城厢区域在当前环境下的定位失误,不利于固有传统的发扬以及地方特色的呈现。于是,城市规划以及建设者肩负起分析、管理、利用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重任。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最早是在国外开始的,发展至今,在许多欧美国家内已经形成了以"将文化资源的价值融入而不是附加在住宅、交通、土地利用等重要规划问题之上"的规划特点。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历史街区保护经验,挖掘老城厢文化资源,并为其经济发展提出策略与设想。

一、历史回顾

在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的条件作用之下,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在海河三岔口附近以土泥设卫筑城;1493至1494年(明弘治六、七年)卫城建中心鼓楼,城墙被改为砖石并设四个角楼,形成了最初的老城厢。老城厢东西1.5公里长,南北1公里长,形状像矩形,当时被称作"算盘城"[1],即由现在的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所围成。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2]。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统一为行政建置。随后,卫城在御敌防守的性质之下逐渐发展起了商业民居。老城厢是天津早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址正南北方向,中心主干道十字交叉通达城外。东西大街以北地势较高,多是官衙、庙宇、豪门府邸,其中以东北角的建筑条件最好,成为卫城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部地势较低,多为当时百姓居住区和会馆建筑;西南角原为水沟、沼泽,人烟稀少,后来填平沟壑,居住者增多,建筑风格多为小型"四合院"、"三合院"或简易里弄平房,现在有些建筑仍然保持这一特点[1]。到清中后期,老城厢到达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

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1900年(即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城后,拆城平池,城墙从此消失。庚子之难,成为老城厢由兴盛至失败的转折点。此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租借见地建设和袁世凯推行的"中国地"--"河北新区"的建设。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沉淀了老城厢内主要的文物古迹,主要以建筑文物与历史旧址为主。建筑文物包括:文庙、广东会馆、城隍庙、居士林、舱门口教堂以及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居民和名人住宅等[3];历史旧址主要有天津学生联合会"觉悟社"旧址、义和团坛口遗址、天津电报总局旧址等。天津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老城厢各处的历史文物进行调查时,共提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文物32项。1995年,老城厢地区开始拆迁改造时,一些建筑文物被拆除,包括益德王家大院及海张五大院等很有价值的民居建筑,其中一些永久消失的珍贵建筑文物连图纸或图片资料都没留下[4]。

2003年6月"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全面启动,经历半年时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69万平方米,共计包括居民2.88万户、涉及7.88万人口。除一些新建、在建项目和极少数零星分布的文物保护建筑外,整个老城厢地区被夷为一片待建的平地。整体地产开发建设于2004年全面展开,新的规划彻底打破了原有街道格局,仅仅对鼓楼十字街予以部分保留,旧时大量阡陌街巷、大小院落被新的城市路网和现代建筑取代[5]。

二、国内挖掘文化资源案例概要

文化是多元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也是多元性的,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业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四种主要类型,见表一。

三、对老城厢的定位分析

老城厢属于既融合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又面临更新改造的社区,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从一方面来看,老城厢内包含一些"历史街区"。"历史街区"从词源的构成上拆分为"历史"和"街区"来解读。"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里是对"街区"的限定,强调了"街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从时间观念上分析,历史街区的时间性强调其某一历史时期的或与国家、民族某一段历史相关联的产物的特征,它的存在表明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从空间形态上看,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和设计手法,以整体的视觉风貌展示着时代的建筑艺术,成街成区界定出历史的空间尺度[7]。

从另一方面来看,老城厢是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社区。第一,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具有共同文化和社区意识及认同感。对社区界定的角度主要分为三大类:人文区位说、地理和社会实体、同质说。人文区位说强调区位和聚集;地理和社会实体强调社区是一个人群地域单位;同质说则强调社会成员的互动行为,认为社会生活同质性较强的地区。其次,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即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具有的价值除自身价值之外,还包括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等。文化资源体现在民族的历史、习俗与昔日的知识之中,并通过将构想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来发挥价值,文化资源既包括实物,也包括符号、活动、以及呈现在手工艺、制造、服务等方面的种种地方性产物[8] ,还包括公共生活、节庆、仪式、故事、嗜好与热情等。最后,在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之下,重视老城厢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呈现出一定敏感性,如城市功能滞后以及人们对于居住氛围的要求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很难体现其人文区位优越性;再如"杂以闽越吴楚梁之民, 风俗不甚统一"是明代人对天津一地的评价。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口聚集,不仅使人口素质优化,而且更注重邻里关系和互助精神[4]。但老城厢地区拆除改造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历史文化价值的忽视破坏了地区社会生活的同质性,丢失某些珍贵民俗,降低了人们的地方归属感。

总之,老城厢是天津身份的侧面之一,始终会在各种舞台下展现自我,这种舞台的范围可以是街区、社区的也可以是天津的、全国乃世界的。目前,人们对老城厢拆迁改造工程普遍持关注态度, 但对其结果成功与否的判断则很难达成一致。作为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历史街道社区,老城厢要对"自身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其现状是什么,如何将其视为作为一项社会事务并挖掘其文化资源价值"进行剖析。

四、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经验借鉴

第一,鼓励民众参与,并创建网络。在面对传统文化沦丧的时候,国外民众通过城市居民团体采取一定行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挽救传统建筑,而且可以加强民众认同感。文化具有传递性,促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带来凝聚效应,民众可以获得信心,城市可以得到活力。如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全国性团体--"城市优质生活人民联盟"是通过在火车站、市政厅、市里公园入口处举办文化遗产活动,目的在于加强颂扬地方认同感。

第二,挖掘潜藏文化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物是景观,这包括建筑、民俗。通过业余文化活动来全盘重新思考,从而新生服务以及产品,比较典型的有饮食、休闲活动、服饰等。以赫尔辛基的"光之力"项目为例,该项目汇集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在赫尔辛基,"五一"劳动节过后黑夜长冬消失,11月开始白昼缩短,活力被严冬黑夜代替。"光之力"最初的创意构想是从中央车站广场散发光线,加上利用从郊区到市区的灯笼项目与游行,通过光的象征性,来了连接市内不同地区。项目登场后推动了文化规划构想。观光胜地,以及全盘性照明策划的范例。从商店、画廊、街道、公园、博物馆,甚至是工厂、建筑工地几乎任何设施都能充当节庆场地。此项目最初的赞助商是飞利浦公司,如今是公司双方合作,这对于当地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而且,这个节庆衍生出了一系列地方性项目以及来自国际的合作。

第三,"转变"传统,提高持续竞争力。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和经济上振兴,还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敏感性。英格兰城镇斯托克的陶艺设计中心,将中心设立在一所学校中。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斯托克的文化产业、博物馆与传统陶艺之间的联系。

五、设想与策略

1、设想

第一,对重点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更新。国际上对于"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原则分为三个层次,即维护、改建、新建。文物与遗址在当代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历史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在历史地段内注重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建立博物馆、民俗园和民俗商业街等。提升城市自身的文化设施、公共领域和娱乐的竞争以及提高商业服务价值可以为市场经济带来效益,可以成为激发本区域的活力的经济要素之一。

第二,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营造创意氛围。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意性、多元化的组织团队。团队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充满开放、探索、合作的的精神,目的是激发团队潜能并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氛围是指必要的基础设施,范围从某个建筑、某个街区、到一个社区甚至是城市。

第三,注重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建立街区商会。在使传统文化精神持续发展之时,仅依靠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当局的集体合作,还要依靠非政府组织。规划部门、经济机构、社会组织、教育以及文化部门等不同领域通过相互学习合作,来影响相互间的基本构思、经营方式。

2、策略

首先是政府出台保护条款并形成问题解决机制。"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改造工程在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开发保护规划之下,还需要对城厢后续事业起到组织和开放式管理的作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护条款和监督机构。最后注重氛围营造和理念宣传。津味传统文化分散在老城厢内。从建筑到街道、从活动到节日、从个人到组织入手并注重对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的营造与宣传,并不仅会使全球化与地方化产生契合,而且增强老城厢的蜕变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感。

参考文献:

[1]宋昆.老城厢的更新与保护[J].城市,1997,(2).

[2]罗澍伟.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3,(6).

[3]夏青.天津老城区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1).

[4]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C].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中方论文集,2012:89-90.

[5]杨颖.天津近代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天津师范大学,2010.

[6]苏静,陆林.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

[7]张欣明.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10.

挖掘历史篇5

一、历史课堂上穿插运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材知识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讲述抗战的历史必然要放到二战的大背景下才能解决很多问题。二战的历史学生较为陌生,教材又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以往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结果讲台上的老师滔滔不绝,而课桌上的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现在学习抗战历史时,出示福州晚报《他把山本五十六送上黄泉路——记抗日功臣破译密电专家闽清人池步洲》:池步洲出生于福建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2003年逝世于日本神户。在1941年破译了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密电,看后立即向美军通报。4天后,震惊世界的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事件如期发生。据后来解密的二战资料显示,美国人当时显然把池步洲提供的这个情报看做是奇思异想而感到可笑,他们不相信池步洲具有获得这种重要情报的能力于是未加理睬……除了成功破译山本五十六出巡太平洋的密电,并最终导致山本五十六命丧黄泉,池步洲还破译了大量的其他重要日本密电,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的绝密王牌——池步洲传奇》一书记载了他传奇的一生。2003年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之际,池步洲事迹列入台山公园的闽清乡贤祠——听涛斋,并在斋中设立碑文纪念。

学生熟悉听涛斋却忽略了这一乡土资源,课堂的讲述改变了空间上的遥远和时间上的距离,相对呆板单调的教材内容也变得丰富、亲近起来。课后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二战历史。教师课内引申,学生课外延伸,既激发了兴趣,又拓展了知识面。

二、以乡土资源为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学生对特有的历史兴趣的条件。”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仅仅是事先给出问题或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及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通过上网、实地考察、寻访等各种手段对教材中的地方史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把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课前布置作业:问题探究一:欧洲人的餐桌上多了许多新的食物,后来这些食物又传到世界其它地区,包括中国。你知道有哪些食物是从美洲传入的吗?问题探究二:这其中,有一种食物与我们福建人密切相关,你知道是什么吗?课堂上学生出示多媒体课件成果:1. 可可、南瓜、咖啡、番茄、花生、玉米、马铃薯、橡胶、甘薯、烟草……2. 甘薯(番薯、地瓜)。另外,学生还搜集到甘薯的相关资料,它在福建被称作是“救命甘薯”,先薯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于山,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学生从材料中了解到至少是到了明朝才吃上甘薯,这就验证了明朝之前的某些影视剧中路边的小摊贩上就有卖番薯的这一历史错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为自己的“探索发现”而颇有成就感。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商品种类的增多就是商业革命的内涵之一,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突破了商业革命这一重难点内容。

在教学《黄海海战》的内容时,教师布置作业:问题探究一:甲午风云榜中福州籍英雄知多少?问题探究二:闽清台山公园上建有建筑物“乃模亭”(邓颖超同志题写),旁悬书法大师启功评价的一副对联“破釜沉舟孤忠殉国,舍身御寇百代流芳”。黄乃模是怎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呢?课堂上学生展示研究成果。问题探究一:“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来远”舰驾驶二副谢葆璋(冰心之父)……问题探究二: “致远”号管带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副舰长就是我们的乡土历史人物黄乃模(1862~1894年),闽清坂东人。黄海海战中黄乃模协助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攻击敌舰,表现出色。在激烈的海战中,“致远”舰弹尽舰伤。黄乃模传达邓世昌的命令:“全速,撞沉‘吉野’!”后不幸被“吉野”舰鱼雷击中,机器锅炉迸裂,舰身往下沉没。黄乃模同舰上252名官兵一起随军舰沉入大海,谁也不愿意离开军舰逃生。为国捐躯的黄乃模,时年32岁。1900年在其故乡建“衣冠冢”。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当时的远东“第一铁舰”、沉没于黄海海底的“定远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给出问题探究三:有如此英勇的将士,又有如此先进的战舰,为何海战却失败了?从而对甲午战败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讲到黄乃模必然会提到其兄黄乃裳,黄乃裳又有怎样辉煌的功绩呢?课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形成了研究性学习成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氏双雄》、《追踪民族英雄黄乃模》。

杜威说:“走出教室的第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秉承了“留一份时间给学生思考,留一份空间给学生创造”的理念,发挥了常规教学无法替代的教育效果,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通过与乡土资源的“亲密接触”,还发挥了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三、围绕乡土资源进行命题训练,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现在不管是高考命题还是各地区模拟试题,一大亮点和特色是命题内容地域化色彩鲜明,教学中选用典型生动的乡土资源材料,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也顺应了当前的命题趋势。

2013年福建高考新增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考点,这一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事件,课本的介绍抽象概括,为此课堂上我从高考的要求出发,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例题: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仅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母子只好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____。

A. 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B. 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C. 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D. 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答案:A

挖掘历史篇6

关键词:旅顺口;太阳沟;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化名城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旅顺口,坐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尤其是以太阳沟为代表的旅顺老城区文脉绵长,古迹众多。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旅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前全区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让规划描绘蓝图、展示未来、突出特色

当前,搞好文化创意产业,要有大视野。要先谋而后动。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显得格外重要。要通过科学规划描绘蓝图、展示未来,突出区域特色,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因此,文化产业规划本身就必须有创意色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先进性、创造性和科学性,是引导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项目具体、措施有力。

因此,应在目前建设“绿色经济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区可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梳理,切实提炼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尤其是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元素,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科学规划好以太阳沟为核心区的“旅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以建设“绿色经济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整体保护旅顺历史环境和风貌,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整体保护、利用开发、全新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绘旅顺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蓝图。但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产业门类较多(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分为9个大类: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等。),各地区对其涵盖范围各也有不同认识。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必须避免高、大、全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有所侧重、梯次推进。要结合我区的实际,根据特点和优势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对其进行政策倾斜,根据重点产业门类再进一步规划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当前,要把“修护再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化影视产业基地”、“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作为规划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并通过重点和潜力产业门类的发展打响旅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通过它们的发展带动全区乃至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让建筑凝固历史、述说过去、创设氛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更是旅游城市发给国内外游客的最好名片。旅顺是有着丰富历史古迹、深厚文化积淀的滨海小城,在城乡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老式建筑。尤其是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最为集中。在这片区域里,有着大批的日式、俄式或欧式老建筑群,其中的很多建筑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但因为历史原因,旅顺的不少老建筑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甚至不少老建筑被闲置多年,造成了年久失修。而对于老建筑而言,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老建筑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区域特色与优势。当前,重点是恢复老城区,尤其是太阳沟区域建筑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展现旅顺“半部近史”,体现近代东北亚文化融合。这其中包括一定要在老建筑附近制作该建筑的历史简介仿古铭文展栏,让沉默的建筑开口述说过去的故事、直接向观者展示厚重的历史,也可增强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另外,更要注意把老建筑的保护、利用、开发与现代服务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如,可鼓励老建筑修缮后,让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会议会展、高端住宅、高级会所、特色酒吧、主题餐厅,文化名人创作室、画廊、艺术品展示、拍卖等文化产业。

同时,也应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我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不少新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观设计与旅顺小城特色风貌不协调的矛盾日渐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也要加强对新城区和各街道、乡镇、新村的建筑外观规划引导,并根据“五城一都”、“六大功能区”的定位,对不同区域建筑的外观设计、建筑墙体、屋顶颜色等作本区域内统一规划,最好形成一个功能区,一个主色调;严格控制、规划超高建筑、超现代建筑的建设和区域布局,使新建筑充分与周围原有建筑、特别是古建筑相协调,做好历史与现实的有机承接,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再次完美书写旅顺凝固的历史,发挥旅顺城市建筑风格整体魅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设浓厚而独特的氛围,开创旅顺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挖掘历史篇7

一、教学资源从名胜古迹中来

中华五千年,岁月悠悠,多少楼台烟雨中。《品德与社会》中介绍了我国知名的古迹和事件,但却基本没有小地方的遗迹与故事。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祖国的历史,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家乡的历史。我的家乡是安县,安县原名安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源,这些是更加接近学生的教学素材。因此,我详细了解了安县各处古迹的基本情况,有计划地将它们安排进我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例如在教学《探索古遗迹》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拓展环节――家乡古迹知多少,和学生一起踏上古城墙观烽烟四起(河清镇古城墙),身处防空洞内听炮声隆隆(河清镇防空洞),仰望文星塔染文星魁斗智慧之光(安县文星阁),漫步龙隐镇走进王保长的传奇故事(安县龙隐镇)。我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古迹,鼓励他们观察、思考、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参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上,如果我们能把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导入到课堂,对学生获取的原生态的本色资源进行“道德化”的整合,必定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学资源从名人足迹中来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进驻人们的内心。在安县,历代名人辈出,巴蜀著名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坛巨匠沙汀,民间著名文学家、《格萨尔》研究家萧崇素,抗日女英雄刘稚琳,抗战英雄朱英汉,抗美援朝英雄陈开茂等等。他们的故事在安县人民口中代代相传,他们的光辉形象深深烙印在安县人民心中。人们为了纪念心中的伟人,重建了调元故居,沙汀故居,英汉故居,建设了沙汀文化广场,抗战英雄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故居和纪念场馆让畅游其中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行为的感染。

广为人民传诵的名人故事以及纪念场馆,是安县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伟大的先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家乡的名人”这一教学环节,着重让学生认识李调元、沙汀、朱英汉几位先驱,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的图片,参观纪念场馆,学生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对现实地域资源的开发,能把学生带进最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起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真正从“静态的学习”变成“动态的习得”。

三、教学资源从口述传承中来

沉闷、机械化的品德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既无学习的乐趣,也少真实的体验,划一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但学生爱听故事,尤其对身边的故事感兴趣,熟悉的地点,看到过的景象最能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我充分利用本地老人这一资源,用他们的讲述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可感、可识、可知。如在教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我邀请了本镇的老红军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老人身上的枪伤与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知道了河清也曾经历战争的洗礼,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家乡的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学生的体验感、认同感应运而生。

四、教学资源从影视作品中来

挖掘历史篇8

实践中,新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的使用十分灵活,方法多样。笔者就发现恰当地利用地方史知识,实现其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活用教材的作用。

一、地方史特色引领课堂教学的意义

地方史特色内容的有意识使用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推动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

1.让历史课堂教学接上“地气”,引发学生的感同身受。传统的历史教学侧重于国家层面的宏大历史叙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个缺陷,即历史的虚化。尤其对于大部分非传统历史大事发生地的学生而言,历史似乎离他们很远,历史是冷色调的,无法形成切身的体会。而地方史内容的适当引用则会改变这种情况。如笔者对于福清本地的一拂街、豆区园、瑞云塔、海口桥以及牛田大捷等地方历史进行介绍后,学生突然间觉得自己平时视若无睹、城市活了过来,历史似乎也鲜艳、活泼了起来。

2.让历史课程内容巧妙“翻身”,体现课堂的教学新意。新课程改革强调对课本教材的灵活使用,不拘一格使用教材。地方史内容的恰当使用则可以很好达到这个目的。如在讲述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课《辛亥革命》一节课时,就可以与福州本地的历史名人林觉民的事迹相结合,以林觉民的一生经历贯穿课堂教学,虚化课本具体史实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3.让历史课堂教学衔接“高考”,平稳学生的答题心态。自从我省自主历史高考命题后,具有地方史色彩的高考试题开始频繁出现,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从选择题延伸至主观题。如今年高考第38题主观题就引用了我省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话作为材料之一,第41题选修C则直接就考察的是闽台间的关系。这种题型题意的创新,无形中也在增大着答题的难度。而平时课堂上有意识的贯穿地方史内容的介绍,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此类题目的陌生感,为其顺利答题创造一定的平稳心态。

二、地方史特色引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地方史内容的使用要分门别类,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地方史内容数量众多,纷繁复杂,有的简略,有的详细,有的与教材内容水乳相交,有的却貌合神离,运用时一定要认真筛选,给予其最贴切的运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如叶向高虽然是福清本地最知名的历史名人,但鉴于其事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度不高,因此只能在教学当中的某个环节局部使用。笔者最经常是在讲授必修一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节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引用其故事的,或作为导入,请学生判断民间传说叶向高“三度为相”的说法是否正确,或作为例子来说明代内阁制度。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有的地方史内容却由于其与教材知识的高度契合,能很好地配合课程主题,却可以作为贯穿整节课堂提纲挈领的重要材料来使用,最典型的如福州本地的历史名人林觉民的事迹与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课《辛亥革命》的关系。

2.地方史内容的使用要认真构思,充分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地方史内容的恰当使用能够极大地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教材观”的转变,因此,当发现了某些与教材知识、主题关联度非常高的地方史史料时,就应该积极、充分地进行使用。如笔者就曾经利用林觉民的事迹对《辛亥革命》一节课进行了如此的设计:

首先,用林觉民的照片和《与妻书》导入。其次,用林觉民的人生经历引出辛亥革命的大事及评价。此处,笔者创设了三个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等相关知识积极进行探究学习:

第一,林觉民等人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教师出示林觉民故居的相关图片,介绍其故居的规模,引导学生体会“优越安逸的生活条件”与“危险艰苦的革命活动”之间的巨大反差,思考推动林觉民做出如此人生选择的动机是什么?由此引出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第二,林觉民和他的战友们如何进行革命的?在林觉民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如何继续革命,最终实现他们的共同理想的?由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的相关材料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史实。

第三,林觉民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否满意?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申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本环节的探究带有开放性的特点,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从满意、不满意或者部分满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选择满意的理由可以引导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满意的理由可以引导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部分满意的理由则是二者的辩证结合。

最后,引导学生对林觉民的高尚品格进行体会,实现对自己的情感陶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革命成功的前夜,林觉民牺牲了,他没有享受到功成名就的荣耀,没有得到功名富贵的回报,你觉得他的牺牲值得吗?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单在于史实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的熏陶,实现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林觉民等先烈们的革命动机并不是个人的享受,而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虽死无憾!

3.地方史内容的使用要创新发展,从课堂教学向考试题目的设计延伸

传统对地方史内容的使用大部分仅仅局限于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但鉴于高考命题中的地方史色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该方面的训练就变得极有意义。如笔者曾经以福清当代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曹德旺先生的家族经历设计过一道不太成熟的题目,由于水平有限,仅供抛砖引玉:

材料一:曹德旺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先施百货的股东之一,解放前夕,其携家人退出先施百货回乡定居。

问:曹德旺父亲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着什么状况?原因何在?

材料二:曹德旺父亲在回乡的路上遭遇打劫,财产尽失,其家庭从此过上贫困的生活。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福清市高山镇的一家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其发家致富之路。

问:曹德旺能够承包玻璃厂得益于中国社会的什么巨大变化?曹德旺承包玻璃厂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什么政策?

材料三: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在高山异形玻璃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1年,福耀玻璃获准公开发行股票,成为国内首家上市民营企业。

问: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的成立和上市反映了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带领福耀团队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

问:该事件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该事件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反映了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什么特点?

材料五: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捐款超过50亿元。其历年慈善捐赠总额已占到其财富的67%。

问:曹德旺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什么精神?请举出2个中国历史上的类似企业家?

挖掘历史篇9

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考生要注意面对新材料、新情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课堂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缺乏热情,复习效果低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按部就班,课堂乏味无趣。以下是我结合“汉唐盛世”这一内容,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所进行的三次思考探索,目的是着力打造厚重、生动而有效的复习课。

一、梳理知识脉络,注重知识的沟通与联系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联系,那么是否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连起来, 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呢?“汉唐盛世”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西汉实现了国家新的大一统,唐朝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同时,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北魏孝文帝,他们或为了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或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及采取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学生对这一考点不仅要知道,还要理解、掌握,将历史内容有机地融入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中。“汉唐盛世”重点展现了汉唐的时代特点,从经济、文化、对外交往方面突出“汉唐盛世”局面,说明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知识内容的跨度达一千多年,内容多而杂,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会有所遗忘。所以,回忆、再现知识点是沟通联系的前提和基础。对知识的回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为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平台,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初步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在展示、交流、评价中完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1.教学案例(第一堂课)

(1)解读考点,明确考试要求。出示考点要求,抓住“理解”“归纳”“掌握”三个词对考点进行重点解读。

(2)完成王朝兴替表,梳理历史脉络。出示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兴替表,师生合作完成 。

(3)出示思维导图,归纳盛世表现。出示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画的思维导图,结合“商鞅变法”的思维导图,讲解思维导图的画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教学指南等复习资料,画“汉唐盛世”的思维导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运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汇报怎样整理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完善认识。

(4)联系阅读,解读盛世原因。出示唐太宗《百字箴》,提问:为什么汉唐会出现盛世局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小结: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政治清明,完善国家制度,对外交流频繁……

(5)时政连线,感悟盛世发展。提问:主席提出要打造中国梦,汉唐盛世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讨论交流)

2.教学反思。复习课“ 难上”,学生对这一堂课显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复习课目标定位有误。教师试图基于教材突显学生的主动建构,但复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题海式的训练,这堂课中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例题教学时的重点再次一一强调,基础题、巩固题连着拓展题, 题题“重点”练,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产生了烦躁厌学的情绪是必然的。其次,整堂课学生花在制作思维导图上的时间近30分钟,而且也不知道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到底是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了解”“理解”,还是“掌握”呢?因此,只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前一亮”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习题的选择上还应有所取舍。如此,或许才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复习课“ 新鲜” 起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习题的选择,深化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复习课的目的是什么?复习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刍、消化、巩固,加深记忆和理解,弥补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漏,使学生平时所学的点滴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终通过总结规律提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提高复习效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目给学生练习呢?从近5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分析,本考点非常重要,年年都会出题,从而归纳出帝王主要事迹出现的概率最大。因此,本课的重点放在归纳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北魏孝文帝的主要事迹方面。在选题的时候更要注重典型性和针对性,那么,杭州市历年中考试题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这些试题既可以让学生知道,原来中考是这样的,并不是很难,无可畏惧,又能起到巩固训练的作用。

1.教学案例(第二堂课)

(1)解读考点,明确考试要求。出示考点要求,抓住“理解”“归纳”“掌握”三个词对考点进行重点解读。

出示杭州市2011年中考第11题和2012年中考第31题第1问,提问:这些中考题考查的是哪一考点?

(2011第11题)唐朝颜真卿的书法自成一体,称为“颜体”。人们评价他的书法艺术“气势雄浑,形状敦厚”。下列书法作品最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C.《多宝塔碑》 D.《心经》

挖掘历史篇10

名扬中外的小站练兵园

清末天津小站练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页。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调遣淮军著名将领周盛传率领所部移屯今小站北侧的潦水套,设“亲军营”开始小站练兵,又经胡h绷繁、袁世凯练兵、张之洞练兵、段祺瑞练兵,时至1920年为止,历经近半个世纪。

清末,天津小站练兵,改变了中国封建的旧军制,建立了 支由近代军制和装备编制的新建陆军,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开辟了先河。小站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的军事基地和北洋军阀的诞生地,由此产生了北洋政府,走出了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四任总统及段祺瑞一任临时执政和9人17届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站也因此名扬四海,成为当时世界列强震惊和关注的目标。1895年以后的欧美各国的世界地图都把小站登入版图之中,这在全国数千个小城镇中绝无仅有。

小站练兵园,地处历史上小站练兵的“新军”讲武堂所在地。坐落在小站镇镇区以北,西侧毗邻津岐公路和月牙河,与小站工业开发区隔津岐公路相对,北侧、东侧由镇区新建环线公路围合,南侧临近小站镇中心。

小站练兵园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讲武堂、新军督练处、袁世凯行辕、行营买卖街和风貌建筑景观区。总占地约400亩。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项目投资3.2亿元,2006年9月28日开始动工兴建。目前经过建设者的日夜奋战,现已基本建成。其中依据历史资料恢复重建了讲武堂,袁世凯行辕等重要历史建筑外,园内还建成了军事展馆。展品包括中国古代冷兵器、近代热兵器、不同时期军队服装及军需物资。小站练兵园展览厅内设有声光电演示厅,循环播出小站练兵的历史资料片,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小站练兵的场景。上万幅珍贵的照片也成为天津小站练兵园展览厅的突出特色,其中有不少照片是国内首次展出。

小站地区种稻历史悠久,自盛军起,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闻名遐迩的小站稻,小站也因此名扬四海。清朝末年,曾做为宫廷御膳米。以其“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的独特风味闻名海内外。“日思”牌小站稻曾多次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名牌产品、全国放心粮油食品。早在1992年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小站练兵园景区附近专门辟有百亩小站稻种植区,使游人在“吃小站稻米,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中,品位小站特有的民俗习惯和地域文化。

正在崛起的“南部新城”

今年以来,津南区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保持和发扬“宁可掉肉,也不掉队”的拼搏精神,固化“聚焦先进、追赶跨越,提前一年超百亿”的工作目标,以“路一河三出口”景观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土地整合,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津南区地处天津市东南部,在津滨发展主轴上,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重要扩展区。总面积387.84平方公里,辖八个镇和个办事处。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津南区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解放思想,调整目标,干事创业。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发挥强大引擎作用。工业总产值完成275亿元,增长46.7%。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增长40%以上,产销率达98.2%。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明显提升。全区服务业单位发展到1.8万个,资产总额达到175亿元。落实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项,其中在建项目12项,投入资金11.4亿元。农业设施化、精品化程度提高。养殖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新增民营企业2063户,累计达到15969户;新增注册资金14.5亿元,累计达到254.18亿元;新增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87户,累计达到805户。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0.7亿元。招商引资的总量继续扩大。全区实际利用内资80.2亿元,增长93.3%。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98.4%,完成年计划的70%。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果。“一路一河三出口”景观建设实现突破,示范镇建设进展顺利。改善民计民生的投入逐步加大。

目前,津南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场交流推动会精神,固化目标,量化任务,责任到人,固化“东进西连南生态北提升”发展战略和“9341”四大奋斗目标,以及“一年有突破,三年要变样,五年超百亿”和“聚焦先进,追赶跨越,提前一年超百亿”的阶段性目标,做到全区上下层层都要有目标,加快园区建设。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营造好的发展环境,采取切实符合当前实际的措施招法,使园区建设有一个新的飞跃。同时,做大冶金制造和IT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荣钢,尽快落地、尽快达产两个铜项目,加快建设微电子园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天津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加快滨海新区(津南)创意中心建设和招商步伐,力争年内形成2亿元的税收规模。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一带三地五区二园”的发展构想,结合天津大道建设、海河中下游综合开发和天嘉湖周边开发建设,突出科工贸一体化,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生产型、生活型和休闲旅游型的现代服务业网络,实现三次产业梯次互补、互动发展。加快大项目的引进建设达产。精心谋划、用心把握、盯紧靠上,死抓不放。加快确定的20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景观建设、土地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的新突破。

天津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颐养院

2007年10月,总投资6000万元的津南区颐养院在小站示范镇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建成两座漂亮的楼宇,环境幽雅。目前,已入住200多位老人,其中包括全区8个镇集中供养的133名农村五保和城镇孤老。

津南区颐养院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拥有958张床位,既能满足全区五保、孤老集中供养,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房间类型有套房62间,面积54平方米;标准间403间,面积18平方米。各房间内装有应急呼叫器、空调、风扇、液晶电视、热水器、家具等。房间采光通风设计优良,冬季使用地板采暖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

津南区颐养院坚持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的服务理念,规划设计了0.71万平方米公建设施,其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高达23%,分别建有多功能厅、会议中心、娱乐活 动中心、图书室、书画室、室、康复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老年大学分校、老年才艺室、老年网吧、老年餐厅、老人温情接待室、医务室等公共设施。颐养院附近综合配套项目完备,建有卫生院院、大型超市、学校等便民设施。周边绿化率高达41%。

小站镇的未来规模

天津市首批中心示范小城镇――小站示范镇目前已具规模,“沽上微城”魅力初显。小站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南部,临近滨海新区,交通便利,津歧快速路东侧,北距中心城区26公里,南距大港城区5公里,是津南区重点镇。

全镇辖属27个行政村,22225户,57930人,现有村庄占地面积约2.4万亩。2005年,恢复建设小站练兵园项目被列为天津市近代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之一,2006年小站镇成为天津市首批启动“三镇一村”试点镇之一。小站镇作为天津市首批示范小城镇,区、镇政府大力推动“以旅游带动居住、商业的发展,再通过居住、商业的建设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战略。小站作为“近代历史看天津”的一大核心名片,将更有助于推广旅游促销和文化主题旅游活动。

小站示范镇建设在致力于恢复建设小站练兵园为特色,展示近代历史进程,丰富小城镇新文化内涵,建设“百年中国看天津”的窗口的同时,以开发小站稻为特色,整合三次产业,引导小站稻品牌向二、三产业延伸,升华为二十一世纪绿色产业高地;以建设秀水宜居城镇为特色,打造原住居民、文化居士、成功人士共享田园与文化的理想宿地。淮军屯兵带入徽派文化,新微派风格将嫁接津淮,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精神,形成“沽上微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