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十篇

时间:2024-02-02 18:15:19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1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生育政策;社会和谐

        一、人口发展的两个典型理论

        人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对于自身发展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思维也明显带有历史的局限。关于人口发展的典型理论有以下两种:

        (一)人口数量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在早期的社会,人类普遍认为人口就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以19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数学家孔德的“人口就是命运”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兴盛衰亡与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美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了50多倍,这也是其从一个荒芜之地崛起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段,法国人口却只增加了2倍,远远落后于德国。19世纪初,法德两国的人口比率是11∶10。到19世纪末,则变成了10∶15。这也是法德争霸,法国屡屡败北的原因。该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人口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重属性。“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这也使得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最终实现由盲目生育到计划生育的转变。后来的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人口问题。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学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该理论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二、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实施计划生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性和人口增长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口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大地人口容量有限性,这一观点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的土地中2/3是山地,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是沙漠、半沙漠,可开垦的肥沃土地已经不多,而且这种开垦还要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人口进行控制,实行计划生育。

        (三)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的生存质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的论证过程的。早在20世纪中叶,马寅初就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人口论”。1978年8月5日,田雪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这也为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提供了理论借鉴。事实证明,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非常大。然而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首先,实行计划生育,能够减少消费,增加资金积累;其次,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生产力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再次,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和培训,发展科技和文化,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增强民族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民族富强和繁荣昌盛。

        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从我国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完善计划生育立法工作。

        完善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是当前计划生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除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之外,还要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上岗责任制》、《立案审批制度》、《错案追究制度》、《计划外生育费征管制度》和《生育证发放审批程序》、《成人残鉴定程序》等工作制度和工作管理程序,做到执法过程中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有章可依、执法公平。

       (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

        人有近忧也有远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传统的生育观的体现。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改革是有效实行计划生育的保证。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层面:

        1.规避因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而产生的确定性风险或不足,在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下建立计划生育奖励/救助子账户,并且要做到奖励扶助标准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递增,奖励扶助标准还要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保持协调,确保资金奖励的有效性。在计划生育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和民政部、社会保障部要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条件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做好资金的运营、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加大国家财政对计划生育夫妇在就业、交通、食物、教育等领域的资助。例如,资助儿童照料、育儿假、儿童/家庭津贴、家庭税收和住房津贴等。

        2.规避对因特有概率事件而形成的不确定性风险,建立政策性生育保险,并覆盖全体育龄群体,包括城镇女职工、广大农村妇女和城镇非正规就业妇女。除了保障育龄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相应待遇和就业保护外,生育保险还应拓展到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子女伤残死亡等领域。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生命抽样调数据显示,每l000个出生婴儿中大约有3.05%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占很比例;另外,根据全国残疾人生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前发生二级以上残疾的几率达到8.2%。可见当前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计划生育家庭风险规避制度至关重要。

        (三)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

        为了有效实行计划生育,必须推进计划生育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科学界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标准,例如,制定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配套人员等实物标准,制定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结构划分。其次,充分整合基层资源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定期邀请专家为育龄妇女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普及知识培训。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实施科学婚检,有效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开展出生影响出生婴儿缺陷的因素展开重大专项研究。此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总之,在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中要避免态度冷漠和强硬,而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入人文关怀和情感关照,使计划生育工程真正的成为一项民生工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四)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两亿之众,而且流动对象多样化、流动频率快速化、流动时间延长和流动人口超计划生育严重,这也陡然增加了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因此,加强区域与部门间的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对流动人口开展“属地化管理”。

        (五)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湛、工作作风好、富有爱心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是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的关键。首先,做好计生人员聘用考核工作,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其次,抓好计生人员专业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做好专业发展,减少盲目执法造成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通过引导群众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育文明素质,从而使宣传教育更持久、更深入,更有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时期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在传播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我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互相制约和影响的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促进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潜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2

坚持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态度回归到当年的历史语境中去客观评判计划生育政策的演进和实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时空穿越,要尊重历史。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无疑是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方向。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最近的“安康”事件又把计划生育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划生育,至今不过40年的时间。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效应,应着眼长远,着眼未来,因为在多数民众生育态度并没有完全改观的背景下,计划生育在微观上改变了中国家庭延续几千年的生育行为方式;宏观上,计划生育与其他要素组合,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发展方式和轨迹,且速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所以,中国的人口问题有着区别于他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

评述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搞时空穿越

计划生育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政治背景,充分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还原到政策产生的时代历史环境与特殊国情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失控,人口发展当然也不会幸免于难。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推算出建国初期的人口总量为5.42亿,之后经历了“”和“三年困难”时期,总人口在1964年达到7亿以上,净增加1亿人口用时10年。紧接着,1969年总人口超过8亿,1974年超过9亿,平均每5年净增加1亿人口,净增1亿人的时间比前一时期缩短了一半,呈现出人口增长失控的局面。接近崩溃的经济加上失控膨胀的人口,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于是,限制消费,进行消费管制,几乎所有商品,无论生活必需品(粮食、副食品、日用品等),亦或所谓的奢侈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均需票证限额。此时,人们的生育能力却发挥到了极致,妇女的平均总和生育率水平始终波动在6上下(即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孩子),1963年最高值甚至达到7.5。人口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乱象。恢复生产与控制人口,即使在当时的背景下也被提起,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于是,从197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显然,评述计划生育政策时,应正本清源,回归到当时的国情,其是那个时代政府被迫选择的结果。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之“痛”

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之“痛”,国家之痛在于迫不得已,国民之痛在于家庭的生育需求与国家要求相去甚远。

计划生育政策体系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包括制定政策的原则、家庭生育数量的限制、推行政策的方式、符合政策的鼓励、违反政策的处罚等,但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家庭生育孩子数量的限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初,国家采取了“晚、稀、少”(即晚婚、晚育、少生、拉开间隔生)的弹性政策,对家庭生育数量的下降作用有限;之后,政策逐渐趋紧,从限制家庭生育数量最多3个到最好2个,直至1980年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刚性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被上升至基本国策的位置。然后,在1984年为了调和农村生育与生产的矛盾,适当放宽农村的生育政策为“一孩半政策”(即第一胎是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第一胎是女孩可以再生第二胎,坚决不允许生育第三胎),这个修订了的规定基本被沿用至今。不可否认,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的确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有些地方的做法甚至很过激。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真实地、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行为。今天,人们普遍有了少生的意愿,但并没有达成普遍只想生育一个的程度,约七成以上的民众依然想生两个孩子。正因为如此,计划生育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当然,换个角度思考,正是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高度集权的思维和决策模式,才使得这项本身与广大民众生育意愿相互矛盾的国家政策被有效地落实了,个中艰辛只有实施这一政策的机构和承受这一政策的民众体会最深。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对家庭生育数量的规定与广大民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不相适应,但是,这个基本国策之所以能够被有效落实,早期与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没有当时(主要1980年代前后)计划生育强有力的手段,也就不可能带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巨变。当年,以管理和控制为主要手段(以数为本)的计划生育活动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与人口形势所决定的。而今天以服务关怀、以人为本、利益导向、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活动,是与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形势相适应的,是计划生育活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继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手段和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坚持唯物史观,以科学的态度回归到当年的历史语境中去客观评判计划生育政策的演进和实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时空穿越,要尊重历史。从结果与事实上看,没有计划生育当时的作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口控制成果。

中国人口发展道路与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乡与以德治乡相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全乡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更加合拍的大局,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四川省《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为构建我乡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使全乡广大群众普遍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了解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增强计生工作透明度,保证各项计生工作政策健康稳定地实施。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教育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违反计划生育可耻的社会氛围,切实增强广大群众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自觉性,全面推进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宣传形式

1、制作宣传标语、宣传横幅,更换计划生育固定宣传标语,并刷新宣传栏、各村生育文化大院宣传内容。

2、制作我乡有关违法生育处理、计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品进行发放,开展宣讲活动,组织全体乡村干部进村入户,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和政策咨询。

3、开展向计划生育家庭送温暖、送服务、送宣传品活动。

4、联系县级部门出动宣传车,开展“三下乡”活动,把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5、真正发挥乡广播站和村活动室的作用,结合本乡实际开展广泛的宣传,加强对全乡群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引导。

四、宣传内容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

2、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3、荥经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规定的相关优先优惠政策

4、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生育政策,流动人口管理及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等

五、职责分工

1、加强领导。专门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高度重视,根据本村实际进行专题研究,摸清情况,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及时汇报本村情况,包村干部要高度负责对本村工作的指导。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4

(一)执行政策不严肃

《决定》发表后,中央和省里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不严肃、不认真、不坚定,使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持之以恒,造成从农村到城市二孩加多孩生育时有发生。

(二)依法管理不到位

1、违法生育时有发生。守法是法制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学法、用法、守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观念滞后,弄虚作假,伺机抢生、偷生、超生,还有少数群众早婚、私婚、非婚姘居,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选择性终止妊娠等问题依然存在。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增多。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在管理上出现“空档”,使漏管、难管和管不到位的问题存在,造成人口隐形增长难以遏制。

3、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不等在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

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策的空子。

4、假病残儿童增多。医疗部门缺乏法律责任,对非遗传性疾病

判定不严,有的出具假证明,提供假鉴定结果现象存在,使计生部门在审核二孩指标时难以审定。

(三)奖罚政策落不实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兑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兑现落实的不好,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不到位,“有钱的不怕罚,没钱的罚不怕”现象。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使管理难上加难。

(五)技术服务水平低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明确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任务、性质、义务和法律责任。但从目前管理与服务上来看水平很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广大育龄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为育龄人群服务的能力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对策

(一)强化宣传,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法律地位和对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它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奠定了法律依据。

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我国建立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

3、《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农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加强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

1、强化认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党和政府对生育政策的调节;依法行政,体现农民依法生育权利和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统一。不断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新台阶,实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严格掌握生育政策。要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地方法规,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优待奖惩办法和规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依法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3、强化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要深刻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全社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依法调整人们的生育行为;要依法管理和维护群众的相互利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尽快转变婚育观念,改变以前依靠行政命令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严格法定职能,坚持纠正不依法行政,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甚至损害育龄群众合法权益,破坏干群关系的行为;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常

抓不懈。

(三)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

计划外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子女对社会进行的经济负担补偿,也是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正式颁布赋予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职责,同时也是遏制计划外生育的必要手段,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征收和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服务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建设中去。

1、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秩序,加强依法审计。行政监督是依法管理的必要手段。目前在各线社会抚养费征收存在严重的乱收乱支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加强管理,依法监督审计尤为重要,使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支出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更好地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中去。严格使用程序,彻底杜绝那些非法占用、非法截留、非法挪用的贪污不法行为。

2、落实责任,依法实行责任追究制。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下拨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上交财政,统一调控是国家的宏观指导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占用。对超范围,超标准,超计划的开支,违反财政纪律的当事人,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依法加强城镇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社会制约机制

城市人口坚持“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

1、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综合服务,坚决纠正和遏制干部职工计划生育城里生、农村长、农民严、干部宽的腐败现象,引导干部群众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均衡发展。

2、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不制

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也不是每对夫妇都符合1、2、3生育条件,属于生育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经批准,按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孩,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持予以纠正。

3、依法依纪加大对党员干部和职工超生违育问题的查处。近几年来干部职工城镇居民超生违育严重。目前虽有转机,但部门和单位领导疏于管理,超生违育仍有蔓延之势,查处不力依然存在。为此,一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在管理上要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超生违育及无政府的生育状况,强化单位管理职能,坚决落实部门,单位计划生育的管理责任,谁开了绿灯,谁开了口子“谁管理失职,谁弄虚作假,就追究谁的责任”;二是敢于碰硬顶真抓典型,对顶风违育的干部职工和群众;三是健全网络跟踪服务,加强育龄妇女的孕前管理,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四是积极推动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建立利益导向机制,落实独生子女优惠政策及家庭社会保障制度,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生产、生活、优生优育的服务。

(五)依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政策宣传教育落实到位,使流动人口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认识到位,要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落实责任目标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并作为考核责任单位和部门的一项重要依据;工作网络建设到位,建立公安、工商、城建等有关部门的联防工作网络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责任到位,流动人口管理由谁抓,怎样抓,必须明确执法责任,一抓到底。

2、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制约机制,把好流动人口的审批与发证关和现居住地查验服务关,使流出地与现居住地互通信息,了

解育龄人口的育龄状况,以加强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网络程序,实行卡表册档案管理;把好“流出人口审批关、发证登记关、环孕情形服务返回关”;实行“七个一”:即填好一份《申请审批表》、办好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定一份《合同书》、找一个相对担保人、落实一项有效节育措施、留下一个详细的地址或可靠的电话、按时寄回一份有效环、孕情服务证明,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依法落实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和义务。我国流动人口达1、2亿,将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目前流动人口逐年剧增,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人口转岗、分流等,这大批的劳动力对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服务于社会,各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以调动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六)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5

关键词:计划生育 历史溯源 历史意义 主要措施

1 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溯源

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措施,它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控制人口的政策。特别是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的发表,计划生育逐步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949年~1961年,鼓励生育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劳动力,国家基本上鼓励生育。虽然马寅初在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提出节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受到重视,马寅初也作为反动分子被打倒。

1962~1969年,限制生育政策提出。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大力提倡晚婚。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在部分市、县试行。

1970~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计划正式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经过逐步发展,政策明确要求,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

1980年~1984年。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抽紧。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1984年-现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并稳定下来。在农村放宽了生育二胎的条件。并且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制定了本地区的计划生育条例,实现了区别对待、多元化的生育政策,并推出了计划生育相关配套政策。

2 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意义

2.1 有效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了发展压力 据专家测算,计划生育实施30年来,使我国人口由高出生、高增长变成低出生、低增长,30年少生了近3.5亿人口,而我国是个人均资源贫瘠的国家,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资源不及世界的1/3,石油资源不及世界的1/20,等等。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利用还是粗放型的,因此人口增速的放缓,缓解了发展压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2 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条件薄弱,许多软件硬件条件都不完善,许多社会保障性制度尚未建立,急需资金积累,人口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就突出。可以说计划生育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人口基数,不仅有效缓解了我国作为资源小国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也有避免了这些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2.3 初步扭转大众的生育观,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倡议、宣传、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法规手段的强力推进,有效扭转了我国大众几千年来封建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同时也间接的促进大众观念从重“生育”,到重“养育”、重“教育“转变,有力的推进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婴幼儿营养水平的提高。

2.4 有力的回击了“生育观”的错误观点,有利于确立正确的生育文化 生育权被许多专家标榜为最基本的人权,他们认为搞计划生育就是限制人权。其实殊不知,任何人的人权都不是孤立的,都与他人、集体、社会息息相关,世界上没有不受节制的人权。以基本人权为标榜的自由生育权,挤压的是其他人的生育权、发展权,危害的是他人、社会和子孙后代。可以说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的伟大革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文明、科学、进步的生育观念,就是要求家庭的生儿育女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让人们懂得人口科学知识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

3 当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些错误认识

3.1 错误认识一: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男女性别比偏高 许多专家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严厉指责,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计划生育导致了我国男女性别的严重失调,他们估计我国男女性别比高达115-118:100,然而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力的驳斥了这一观点,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男女性别比为仅为105.:100。退一万步说,就算我国男女性别比达到115-118:100,也不是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无论是“一胎”政策、“一胎半”政策或者“多胎”政策,根据生物学原理和概率统计,男女性别比应该都是1:1。导致我国男女性别比偏离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三个。一是性别选择,由于我国“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在农村希望生男孩的愿望非常强烈,非法鉴别胎儿性别,人为选择出生婴儿性别的情况仍然严重,是导致我国女性偏少的主因。二是女性的漏报。在超生的家庭,孩子一般是N女+1男的模式,为了规避处罚,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故意漏报女孩的数量,使女孩成为“黑人”,而男孩子由于承担传宗接代的使命,一般都有正式户口。三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加剧,代表男性的Y基因的存活能力明显强于代表女性的X基因,因此,导致男婴出生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现正逐步引起人口学家的关切。

3.2 错误认识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我国老龄化 许多所谓的人口学家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或者加速了我国老龄化。那么什么是人口老龄化呢?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逐步走进老龄社会。可以说,老龄化是全世界性的趋势,而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计划生育与否与一个国家的老龄化基本没有关系。那么,导致全球步入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是平均寿命的延长。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是平均寿命长的国家,比如我国,建国前我国人均寿命不到35岁,而到现在接近73岁。一个平均寿命短如35岁的国家是永远不会进入老龄社会,因为还来不及老已经死了。二是老龄化标准已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由于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许多国家考虑把男性退休年龄调整到62或65岁,把60岁作为老人的标准已经有点过时。

3.3 错误认识三: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红利的终结 这个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认为人是一种生产者,不承认人同时也是一个消费者。什么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形成了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很显然,人口红利是指人创造的社会价值对于自身所消耗的社会物质的一个阶段。而人在幼年和老年创造价值小于自身消耗价值,是一个净负值。

事实上人口红利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高增长。从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韩国、新加坡、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先后出现“人口红利”,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最富裕的如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而最穷的越南人均GDP在2005年仅有600多美元。相同的“人口红利”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不同结果意味着“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资源存载能力有限,过多的人口反过来将严重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加节制生育,盲目的扩张人口,不仅不能带来人口红利,反而抑制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维护和延长了我国人口红利期。

4 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4.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30多年来,我国计生委的工作人员冒各种骂名,顶各种干扰,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许多所谓的人口学家,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无端指责,混淆视听,迷惑了广大老百姓。特别是提出了“计划生育将使我们亡国灭种”的谬论等等,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恐慌。虽然,我国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并接近更替水平,重要原因是育龄妇女婚龄后移,多胎生育有所减少,但仍可能反弹,加上我国近三亿多妇女有生育能力,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大部分尚未达到要求少育的水平,巩固计生成果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三个出生高峰的顶峰,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因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就是要坚持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宣传,努力肃清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严峻性、长期性和重要性。

4.2 查漏补缺、做实做细 虽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但是对两类人群的监管仍然存在不小的漏洞。一是流动人口,一是高收入人群。前者是流动性大,居住地与户籍管理脱节造成的,可以通过强化辖地管理,实行计划生育全国联网管理等方式解决。后者是不少高收入者,仗着自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以上交罚款代替管制,起了很坏的示范效果。特别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一种“有钱有权就可以生”的错觉。对这一部分人应该采用冻结账户、严控收入来源等严厉措施,震慑挑战法律底线者。

4.3 加快试点,长远考虑 虽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法规,但任何一个政策必定有他的适用期限,考虑到人口政策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清他的利弊,特别是人口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大前提下,也应该选择部分适当的地域实行“两胎制”或“自由生育”试点,充分认证,科学摸索,彻底搞清利弊,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积累科学、真实的依据。

4.4 奖罚并举,优化保障 搞好计划生育,就需要把计生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计生工作同勤劳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拓宽经济来源,针对人口老龄越来越严重的状况,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多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潘贵玉.中华生育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2]史正.艰难的决策 深远的影响 科学决策.2011.03.1-5.

[3]Ansley J.Coale and Chen Sheng Li.Basic data Oil fertility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1940-82.East-West PopulationInstitute,1987.

[4]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蒋正华.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6]邹骥.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7]陈胜利,周长洪.生育文化指数[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8]欧阳清,覃世民.创新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探讨[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5).

[9]美国人口咨询局.2009年世界人口数据表[R].北京: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译,2010.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6

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起源于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自此“独生子女政策”成为计生政策的代名词。1991年中央“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严厉的“一票否决制”,由此确立了刚性的生育政策。三十年来,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成效颇为显著。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之初就引发了很多学者的争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发生变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不容忽视。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对于在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学者们各持己见。而是否应当放开二胎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被相关研究人士所争论的话题,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蒋红英(2007)提出: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改善老龄化状况的直接方法就是放开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石齐平(2007)认为:一个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大幅加重全社会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更会减缓整个社会的活力、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穆光宗(2009)指出:独生子女家庭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九大风险,其中就包括独生子女政策下传统生育文化的改变最终威胁人口持续发展的风险;陈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已经由人口数量过多转变为人口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一方面是生育率下降过快,性别比严重失调,独生政策还导致了高风险的家庭。此外,他还指出,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都已经错过,现在放开政策虽然会带来短期的人口增长,但是可以采取技术性的手段来规避这个问题。顾宝昌(2010)指出,经过课题组对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坚持实行“二胎”政策的地区的深入调研发现,其生育水平一直维持在低位,没有出现大幅度反弹,生育政策已不是决定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因此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二胎政策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

(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有学者指出,中国维持现有的生育政策仍有必要。例如,于学军、杨书章(2000)利用多区域分孩次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对中国未来50年的人口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并最终认为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不应是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而是稳定目前的生育水平。李小平(2007)指出:从紧控制生育,进一步减少生育数量并早日转入减少人口总量的进程,而不是放宽生育政策,才是优化人口结构的真正出路。李小平(2009)表示,中国人口数量依旧严重过剩,若没有人口数量的绝对降低,中国无法从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方面追赶上发达国家。他主张进一步显著地降低生育率、加速实现人口零增长,从而根本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程恩富(2009)认为,我国不仅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而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的生育水平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这一底线,即严格的“一胎化”生育,宏观上控制社会的人口数量,来促进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逐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有研究者认为,应逐步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谨慎的调整。桂世勋(2008)教授认为:“在2015年以前,有一个20到29岁育龄妇女的人数高峰期,如果放开政策,会使人口高峰变得更加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为了减少每年出生人口数量的大幅波动,最好在这个时期不要有大的政策波动,但是各个省、区、市,由于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可以自己对放开时间的快慢进行调整。如果普遍允许生两个孩子的话,我认为最好还是2015年以后。”马骁骁(2010)提出:为了在着手解决现有的人口结构问题时避免人口重新走上增长过快的道路,应当避免大规模的调整,而应该做适当的调整,采取小范围的、有选择性的放开计生政策,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使人们的生育愿望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三、小结

上述研究,虽然考虑到了计划生育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各具证据和理由,但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不足之处:第一,都是着眼于全国的人口状况,坚持“全国一盘棋”,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情况和不同的人口状况。第二,大多数学者对政策影响只注重逻辑分析,而很少使用实验检验,其观点和结论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撑。其中于学军、杨书章(2000)和马骁骁(2010)根据计量模型和部分数据来得出结论,但作用仍十分有限。第三,理论分析大多基于宏观宽泛的数据推算,没有详细精准的统计资料作为依托,其结论缺乏实证基础,难以信服。对于人口政策在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不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更需要有实际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第四,在涉及到计划生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时,多数研究都没有事先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具体影响程度。人口结构变迁,究竟有多大程度、速度和趋势以及与经济发展所引起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然而这个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放开的判断紧密相关。此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速度、趋势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国际处于何种水平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计划生育政策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项“基本国策”,与“改革开放”已经同步延续了30年。这一政策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未来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伦理和心理建设。在提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反思改革的时候,这样一项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政策,已经到了公众进入和参与讨论的时候了。我们应在新的起点上回顾历史,正视现状,总结经验,找准症结,综合治理。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与劳动力人口增势减弱的情况下,应该放开二胎、提倡一胎。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现实迫切性。

诚然,如今对是否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学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也带来了显著成果。但中国从严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第一,中国出现顶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即人口寿命的延长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底部老龄化”即少儿人口绝对数减少,导致老年人口相对数上升的过程,这与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1]第二,人口红利即将结束。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和赡养的负担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对人口红利形成严重惯性依赖,不思进取、不思转变是不对的。第三,如今,我们认为中国在几年前很可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其原因很明显:首先,从需求面来看,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将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和工厂企业工作;其次,供给面也发生了巨大的人口结构转变.[3]

二、研究现状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后“人口增长问题”已不再是个问题,而生育水平“回天乏力”倒会是个新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超低生育水平的时代。“由于人口政策实施后果的渐进性和滞后性,其滞后累加性后果被大大低估。”[4]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调整。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比较流行的是“二孩永续平衡定理”。[5]

国内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意见。一是继续坚持现行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计生委系统的政府官员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应该继续“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因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大。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主张中国人口应该减少到3亿左右,认为这样中国就可以赶上美国了。这种观点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平为代表,认为我国暂时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并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生育水平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即严格的“一胎化”政策。”[6]第二种观点主张将生育权还给人民。“这种观点以胡鞍钢为代表,这位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主张将生育多少子女的权利还给人民,以“人权”为中心,即生育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三种观点是主张适时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学者。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在20世纪末就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在生育率已经接近极低水平的时候,处罚“超生”家庭与人口的正常发展是矛盾的。再过几年国家必须采取鼓励生育和保护儿童的社会福利政策才可能阻止生育率的继续下降。前些年国家试点的针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措施,即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后可以每人每月领取50元的补助。这一奖励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对30年来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给予补偿和救助(包括住养老院的费用及医疗费用),使其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决不能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人吃亏。所谓“放二”,就是放开生育二孩,允许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生育二孩,取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二孩的限制,同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生育二孩父母的合法权益,使生育二孩合法化。所谓“禁三”,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严格禁止生育三孩。应当通过立法依法“禁三”,建议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立法,设定生育三孩的严格许可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筑就一道堤坝,使其不能逾越。”[7]“另外,对于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至少要全面允许所有妇女生二胎,并且要求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汉族公民完全享受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的政策。应该采取按地域划分的原则,即某一地区受到照顾,则该地区所有公民(不分民族)一律受到照顾;相反,如果某一地区没有政策倾斜,那么这一地区所有公民一视同仁。这样也能体现各个民族平等的法律政策。只有平等才能保持稳定,才能真正的团结。”[8]“应该逐步放宽“二胎政策”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数量激增。有人担心认为放宽二胎政策,将会导致人口数量激增。并且,宽松的生育政策推动了试点地区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向自然平衡的水平发展。[9]“计划生育政策时间效用的具体表现,这一政策将在很长的时间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带来巨大的压力。要想缓解过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选择适度稳定的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才是首选。”[10]维持政策不变与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影响效果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注重降低人口总量,后者注重调整人口结构。

三、结论

关于是否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学界暂时还没有定论,但不难看出学者们的争论角度都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养老保障等有关的。综合考量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影响应该是未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出发点,而且要考虑政府出台的其他社会政策必须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配套,否则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将会大打折扣。

四、个人评价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问题看成只是数量问题。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人民为主体制定出来。另外,中国的人口问题有着区别于他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近年来,学者们围绕计划生育进行研究的核心主要是关于今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后续的研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证研究;第二,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的风险研究;第三,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前后的比较研究。第四,还须学习参考国外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1]解韬.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路向何方[J].人民论坛,2012(7)总第371期.P13页

[2]胡凯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亟待调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P27

[3]杜本峰,戚晶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分析[J].西北人口,2011(3).P7

[4]李建新.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亟须改变[J].商务周刊,2011(31).

[5]张伟.《人口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P48

[6]杜黔,刘亚萍.关于计划生育政策争论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7).P392

[7]刘日.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试行“奖一、放二、禁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双月刊(第2卷・总第7期).P74

[8]杨阳.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再思考[J].经济视角,2012(2).84页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8

一、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提问时表示,落实中央两孩政策,需要首先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相关法规[1]。因此,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按照国家政策法律规定,认真学好并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吃透精神实质,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理解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深入人民到群众中去,掌握一手资料,将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效结合,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说服力,如可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杜绝蛮干、傻干,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给人民群众讲实情、摆实理,才能使其易于接受,同时树立计生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央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口政策的认知水平,在群众中利用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动员及教育的工作,其利于克服人们头脑中旧的生育观念和思想,抵御腐朽思想的不良倾向,助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各单位的各级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及全体职工在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精神时,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本质,按照法规和政策的要求,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全体员工把握生育政策的大方向,解决全体员工思想上的负面影响,以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带领和影响广大群众为实现全县基本国策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努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与育龄群众打开心扉进行交谈,因此计生工作者应掌握好沟通方法与技巧,缩短与育龄群众的情感距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心交流,尊重育龄群众,做到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由于育龄群众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性格等各异,因此需要计生工作者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减少群众的不理解,避免产生矛盾,维护好计生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仆形象。对于思想民主的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提倡他们做好榜样;对于思想保守的群众,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其上进心;对于思想落后的群众,要积极主动地同他们沟通,并给予关怀和温暖,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交流时要注意循循善诱,宽以待人,针对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和考察,针对错误观点进行否定和引导,针对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共同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个别问题单独讨论。重点育龄群众进行重点疏导,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计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并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群众欢迎不欢迎、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宣传教育理念,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群众的要求。另外,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做到常新常宣、多元化、连续性,尤其在重大节日时,要利用好各个街头,在城镇、乡村集中举办各种计划生育的培训班,根据不同的育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张贴宣传横幅,通过宣传车、有线电视与广播进行宣传,发放各种计划生育的宣传卡片。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宣传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将利益导向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实际问题常引发人的思想问题,通常情况下,物质利益常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群众的自身利益与实际问题具有紧密联系。大量实践证明,解决好实际问题是解决好思想问题的首要步骤,只有解决好实际问题,才能提高群众的思想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反之,若未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会致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难以收到成效。因此,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为目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相关优惠措施和奖励政策,使群众感受到国家给予的关怀和温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促进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2]。

四、加强自身学习,做好计生队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9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首先得益于用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作指导。正确认识与运用人口发展规律科学地指导计划生育工作;认识人口增长惯性,做好人口发展预测,制定合适的人口计划;认识人口代际更替周期的影响,积极提倡晚婚晚育;认识生育率及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积极进行生育调节以使人口稳定发展;认识人口出生素质对提高民族人口质量的基础作用,积极提倡优生优育;借鉴人口转变理论,创造条件促进我国人口向现代再生产类型转变;借鉴生育率经济学理论,使用社会间接调控生育手段,推动少生优生等。正确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既认识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家庭文明幸福的观点,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此外,正确认识人口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人口控制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的理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思想保障。

(二)坚持依法行政

1999年3月,我国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国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法治在英语中表述为“theruleoflaw”,意为“法的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法治,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计划生育工作如果不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就难以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以河北省高邑县为例,计划生育部门的经验是着力抓好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清理“土政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严格执法程序,把政策统一到《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上来;二是突出“规范”。按照职权法定为原则,严格执行程序,对职权范围内的事坚决办、认真办,说得到做得到,同时不侵权、不越权,不属于计划生育职权范围的事决不乱办、蛮干。他们联合县法院,共同成立了计划生育法庭,对确属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和拒不执行的“钉子户”,由法庭强制执行公开处理,有效防止了行政与司法的混淆;三是突出“平等”,不论干部群众,不分亲疏内外,坚持公正,一视同仁,依法处理。

(三)保证对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党中央、国务院对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问题十分重视。中共中央[2000]8号文件明确指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05年末,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年人均超过10元”。4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与之相适应,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确保了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切实发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为了将计划生育工作更好地融入社区建设大平台,不少地区作了有益的探索。社区计生委及工作人员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产生,社区内的计划生育大事、生育政策的执行、优惠政策的落实、宣传教育活动、技术服务等由居民直接参与,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并实行居务公开,以便接受监督。在农村,完善合同管理,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做到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行政机关与人民之间的良好沟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可以让人民了解到国家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和内容,可以正确引导人民的舆论和思想,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可以促进人民之间的沟通,增进人民对计生政策的支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宣传,让群众认识到这一政策是顺应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并将长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使得人口的增长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决定。通过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以山东省兖州市为例,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强调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启动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其一是积极开展生产致富服务。首先,他们在致富政策上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制定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八优先”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享受技术培训、贷款、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服务;二是开展文明生活服务。开展以婚姻家庭、治家理财、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之光”系列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生育全程服务。他们不断加强市、乡、村三级服务站(室)建设和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婚前体检、孕期保健、避孕节育、育儿保健、不孕症诊治、妇女卫生保健以及优生咨询方面的服务;形成了一条龙系列化生育全程服务体系。一位乡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现在通过给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抓计划生育成了抓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抓计划生育可以带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变化之大是何其深刻而又振奋人心。

(七)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密切。加强地区间的紧密协作,强化对流入、流出人口的控制,有助于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效。以湖北宜昌为例,1990年10月,宜昌市与邻近的四川万县地区、陕西安康地区,以及省内宜昌地区、鄂西自治区、荆州地区、沙市市等地市,通过签订《关于对流动人口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的协议书》的形式、实行了三省七地市五十二县的横向联合。根据协议精神,流入流出人员暂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的计生部门,都要把流动人口纳入本地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范围,各协作地都要把对他们的管理纳入本地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协议单位有责任督促辖区内各级计生部门按照协议各条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自建立这种协作关系以来,宜昌市与其他六个兄弟地市间初步形成了跨地区的信息和管理网络,加强了联系与交流,增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感,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控制。

(八)推进综合治理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篇10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结构老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197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将计划生育正式定为我国的第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的主要意义是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速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过快增长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及环境和资源的不足而引发的矛盾。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生育率显著降低,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格局。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计划生育影响下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了空巢、家庭照顾老人功能弱化等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计划生育影响下的劳动力结构老化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讲,劳动力供给直接的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使其后代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一人口结构格局和趋势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即便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减少,未来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将逐渐萎缩。

2.计划生育影响下的老龄化导致创新精神衰退和技术进步缓慢

最具革命性,最富于创造力、激情和想象力的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以及蓬勃的精力。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就会会相应提高。在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可谓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四、解决措施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上升,在未来增加年轻劳动人口的数量,从而解决由于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提高劳动生成率和年轻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推动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依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力量有限不是借口,人口基数也不应成为借口,我们的国家不能让这些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半生的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本文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进一步完善和养老保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力度,真正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2) :10-19.

[2]高文力,梁颖.试论时期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关系[J].人口学刊,2012(1) :3-11.

[3]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2010,(5).

[4]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5]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6]原新,石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5).

[7]《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分析及对策》;王海滨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8]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9.8.

[9]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10]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4) :81-89.

[11]顾宝昌.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J].商务周刊,2010,(5)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