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十篇

时间:2023-03-23 11:46:49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1

我和舍友一入校,就一起加入学院的社会实践部,周末我们会骑车去学校周边的村子支教和下乡进行文艺汇演。在大一快结束时,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工程训练实习,了解了各种机床的操作,制作了一把精致的小锤子,为即将开始学习的专业课做铺垫。

步入大二,也就意味着要开始学习专业课。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迷茫,但是学院会组织我们参加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他们作为过来人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有用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学好专业课。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大三,在这一年,你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读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这些都是你在大三会面临的问题,但不用怕,学校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讲座为你保驾护航。而在我所在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农业机械化”)专业,老师会根据大家的意愿和成绩将我们分为两类:应用型和研究型,从而帮助大家找准自身定位,确立未来努力的方向。在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更适合我的应用型方向。随后的一年,学校组织我们进行各种实习、参观活动。拖拉机驾驶实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机械化生产实习让我们近距离地观看了小麦收割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坐在联合收割机驾驶室里);西安亚澳农机公司的实习让我第一次进入车间操作,学习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实习机会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联系到一起,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同时,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创意之星机器人大赛不仅让我制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行走机器人,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个经历将令我终生难忘。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现状;推进模式;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说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强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些许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其主要是种子、土壤、农药、化肥以及灌溉等,而推进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科学控制和协调这些因素的重要途径。

1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现状

1.1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及其分类

我们所说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机械设备、以及装置来完成相应的工作,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中对人类手工和感官组织过于依赖的弊端,以一种完全机器生产或者是一种半手工的方式来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运转。其中,控制装置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功能。目前,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持下,通过微处理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控制装置操作模式的变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处理模式,实现了多元化的输出模式,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一大变革。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机械化和装置部分自动化、农业机械和装置无人自动化、农业机器人这三个主要种类,这三个种类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其中农业机械化和装置部分自动化主要是进一步强化目前使用机器的操作性能和应用技术,能够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很大程度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也会提高,除此之外,在运用这项操作技术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下降;农业机械和装置无人自动化,这种操作主要是应用在那些人工操作性不强的工作,适合那些难度系数较低、存在一定的风险、单一的不断重复的操作工作;农业机器人,该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它被广泛应用在那些不需要人工亲自操作,并且能够感知农业生物生长环境变化和不同种类农作物中。

1.2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现状

文章所要研究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基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农业机械和装置部分自动化所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农业作业的性能,机械油压式的三点连接位调节装置及力调节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拖拉机这项机械设备,其中比较新鲜的一个装备是采用的电磁控制阀,这是对连接装置的进一步完善,不管是在提升作业的精细水平上,还是对拖拉机深耕水平的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其中对深耕水平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将耕作的深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还能实现左边和右边的轮子不均匀下降。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置无人自动化应用的种类有很多,文章主要以固定式机械作业为例子说明,固定式机械作业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动温室和全自动式谷物干燥机。其中全自动式谷物干燥机通过对风的温度和风的速度实现控制和操作,在谷物的含水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能够自动停止操作,以及自动化系统中涵盖、速度循环、点火燃烧、烧器内部空气含量、送风大小等均能进行自动化的操作。

农业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程序软件控制下,来适应各种工作,是一种新型的无人操作的机械。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农业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利用农业机器人来开发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正处于农业机械化自动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明研制出了不同种类的农业机器人,比如施肥机器人、大田除草机器人、菜田除草机器人、采蘑菇机器人等。比如采蘑菇机器人,它是装置了摄像机和视觉图像分析系统,用来鉴别所采蘑菇的数量和等级,从而进行相应的操作。采蘑菇机器人根据红外线测距仪来测定蘑菇的高度之后,真空吸柄会自动伸向采摘的部位,采蘑菇机器人能够实现每分钟采摘40个蘑菇,是人工采摘的两倍。

2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推进模式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以及三种分类分别发展的情况和需求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推进还是需要综合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模式的推进方式来进行。

2.1 选定合理的自动化模式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必要明确其发展的具体要求,比如可以以提升农业作业的精细程度、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等方面来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和标准,再针对不同的模式采取个性化和全面化的评定系统,依据农业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合的机械化自动化模式,以阶段化的方式逐步推动。

2.2 加快对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的开发

总的来说,我国的传感器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处理、产品运输等环节中,还有些匮乏。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加快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有关专家们应该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对自然生长环境中就农作物的性状活动进行检测评定的传感器及对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的装置或系统,实现数据及控制参数之间关系的控制处理等方面。

2.3 提升农业自动化设备的耐用性

由于农业生产特殊的工作环境,自动化设备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经常会出现对机械设备进行养护和修理的情况。在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和组成变得更为复杂,机械设备的成本在升高,其养护和维修的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加了,所以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耐用程度进行提升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自动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主要构成是高端的电子设备和半导体集成线路,这些构成的成本比较高,养护和维修更为复杂,所以自动化设备的耐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必须放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面来,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高效、安全的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臧英,罗锡文.南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与新机具[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A].山西太谷,2009.

[2]郭建华,王纪华.精确施肥中土壤养分与作物营养数据获取研究进展[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C].北京,2010.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化水平整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使用,有些地区还存在农业主要依靠人力的现实情况,还有一些已经运用到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地区也普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农业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装备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等等一些问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再给农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样,不管任何事有弊必有利。

1.1科技含量较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哈哈,而农业又是三农中的重中之重哈哈,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量和农民收入,随着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以来,农业水平相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是决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普遍存在科技含量较低情况,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赶不上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之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主要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实中的农业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准哈哈,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持续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哈哈,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1.2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的地区,农民有能力购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机械,这不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存在的现象就是农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来完成,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大概都以一万到十万之间,就算最小的也要五千左右,即使现在国家和地方对于购买机械产品有补助,但那也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么太大作用,而这样的价格对于经济条件很有限的家庭来说很难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去买,即使买了也是最便宜、质量最差的机械产品。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相比,经济较发达地区能买得起更为先进的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产品,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较高,机械化及自动化发展也就较快;而地区较偏远、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1.3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的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在不同区域的使用会存在不同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田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低。每年我国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目前为止,我国种植水稻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机械及自动化产品很少有适用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土地抛荒现象,这和机械化水平较低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农作物来说,收货机械化是农作物需求最大的一类,而对于南方来说,在施肥、播种、收割等方面机械化水平都还存在欠缺的问题,有的机械化产品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对农作物生产及收割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的缺陷,直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1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资金投入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很难发展机械产品,随着近些年来承包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对于机械化的标准也有了更高要求,以往小型机械化设备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企业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更应该考虑吸引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如果能有政府对机械化产业的大力投资,那将会使机械化产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2.2发展的同时提倡走节约、绿色化道路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的同时,也应走节约、绿色化道路。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多使用低消耗、高效率的机械设备,对于农业使用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设备要懂得循环利用,对于以后生产的机械化设备更要注重走环保型道路,为以后的使用提前做好基础准备。在发展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的同时做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机械化未来发展的趋势,研发制造更先进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发展的同时更要同时做到节约、绿色发展。

2.3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机械产品的发展也将运用到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这对机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会带来空前的发展空间,小型、微型芯片的出现也将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更大空间,电子设备的完善将会带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能适应更多的不利环境,也会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

3、结语

农业是我国“三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帮助,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产品还尚存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农业机械化设备也有了更高要求,以满足现在农业的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途径

1农业机械自动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和大量的人力资源,利用农业自动化机械来高效完成相关农业活动的过程。农业机械自动化,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劳力资源,也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农产量。因此,要结合不同地域的综合生产水平和技术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合适本地综合发展的机械自动化设备,大力发展创新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机制。

2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机械设备结构复杂价格高

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自动化操作。农业机械本身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对专业操作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后期的维修难度较大,这就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维护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起步也相对比较晚。因此这就造成了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认可率不高,对机械自动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就导致了农业自动化机市场覆盖不够广、推广难度大和不能大批量的生产。从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后期的价格也比较高,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自动化机械的整体性发展。

2.2精准农业机械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县域机械自动化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节约了生产投入成本,促进了农产量的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针对精准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普及,因为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精准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的定位,而且也缺乏能够保障精准农业有效生产和操作的高性能自动化设备,在精准农业的技术上还缺乏一个完善健全的参考和监管机制。因为,我国目前在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领域的发展还明显滞后。

3推进我国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

3.1拓展机械自动化范围

我国县域机械自动化,主要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和生产领域,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和加强其在养殖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针对农业生产环节上,除了进一步优化其在传统种植生产和收割等各个程序中的机械自动化应用技术,也要进一步拓展并加强其在储藏、运输、植保、烘干、浇灌等多个程序中的普及和应用水平。只有拓展更多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渠道,全面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才能初步保障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

3.2逐步推进机械自动化建设

机械自动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综合发展的根本性任务,然而机械自动化的逐步创新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要根据县域本地的优势和生产水平和技术特点因地制宜,逐步系统化的加强机械自动化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进程中,要本着节约能源的基本宗旨,根据具体的生产水平和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机械自动规划创新发展模式,选购机械自动化设备。

3.3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

要改善我国机械自动化现状,应该:①逐步健全优化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体制,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现代化的基础保障;②在此基础上,强化我国县域农业机械的创新力度,不断优化机械自动化知识结构,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经验,进一步强化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发展创新工作,加强机械智能化和功能化建设,为我国农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保障;③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县域机械自动化内部体制的优化和结构创新,紧密结合市场行情,强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科研行业的合作和交流。针对我国县域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县域机械自动化发展机制的优化和创新,为县域机械自动化领域的整体性发展和普及,提供科学的基础保障。

3.4加强专业技术教育

在推进我国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中,需要: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机械自动化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机械专业技能的教育,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机械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化机械自动化在农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使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村获得比较大的推广和应用普及;②加强机械自动化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充分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强化对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后期培养,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③优化内部管理结构,不断更新机械自动化知识结构,创建一支优质专业的农业机械管理班子。

4结束语

随着农业综合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普及,并且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农产量的重要方式。县域农业的整体发展作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它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对于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的综合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

乌蒙山区人口众多,因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的推动力。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农业发展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而,关注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加大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对推动山区农业的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根据地方实际,分析其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寻求和研究能够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新途径。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概况较好。农业机械指的是动力机、与动力机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多种农机具的总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以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山区自古就重视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山区依旧把农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就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环境来说,是十分稳定和宽松的,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以扶持,还在财政上给与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此外,21世纪以来,山区计算机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社会各界也十分支持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是比较好的。

(2)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虽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农机作业规模不宜小,这是山区农机发展过程中将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另外还有如农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设备较为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含量低等,只有一一解决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实现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落后。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相比,我们的农业机械设备就显得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操作,而在山区,很多地方受地形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地机械化生产与收割,只能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这是较为落后的;以色列十分注重发展灌溉技术,而在我们山区,农业灌溉主要是喷灌、洒水灌溉为主,既不能节省水资源,而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要,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科技含量较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山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代网络技术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农业机械发展方面,现代科技并没有与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完美的结合,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不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除此之外,山区的农业机械制造大多是模仿借鉴其他国家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真正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研发和制造,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山区地域辽阔,地形条件也是十分复杂,坡耕地多,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水源、交通、技g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山区各地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1)更加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它不仅仅是自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广泛运用与其他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对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超高集成电路及微电脑等电子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它使得计算机可以利用微型、超微型芯片等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控制,能够获取与农作物或者是当地地形、天气等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和多维控制。

(2)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投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政府也在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历年来有增无减,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在购买农业机械时还会有相应的补贴,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虽然山区政府相当重视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但是要想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更需要联合社会各企业,吸引商业企业投资研发,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农业机械设备的换代升级,能够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生产工具是体现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在古代人们的农业劳作都是以铁犁牛耕为主,而现代,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了这些传统的工具,以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等优势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山区要立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山区农业的实际需要和山区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并且要借鉴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的宝贵经验,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克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所遇见的难题,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真正实现和山区农业更大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不能缺少机械技术作为保障,通过运用新型的机械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操作强度,同时也符合了新时期的增收与增产目标。目前的状况下,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农业机械技术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探求适合自身的机械农业新模式[1]。运用自动化的手段和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此项举措有助于优化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实效,确保达到更高层次的农业效益。

一、新型农业机械技术的具体运用

(一)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新型技术

与传统技术模式相比来看,建立于网络化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体现为更显著的实效性,这是由于网络化的手段有助于提升综合性的农业效益,其中典型为农业生态学、土壤学及其他学科,此外还可能涉及到植物学等多样性的学科。在网络化手段的辅助下,针对农业生产构建了网络通信体系、全球定位体系以及地理信息网络,通过运用实时监控的措施来判断全过程的作物生长状态。每隔特定的时间段,实时性的监控网络还能帮助农户鉴别潜在的病虫害隐患,因地制宜实现水肥的优化配置[2]。在必要的时候,农户还能够运用集成的地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精准化的全过程生产控制,提升了精准作业的水准。

(二)人工智能的技术

早在上世纪末,某些发达国家就创设了人工智能的新型农业技术,并且将其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讲,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挖土活动、放牧活动、采摘活动以及渔业活动等,从而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都运用了智能化,提升了整体上的智能化层次。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拥有了智能化的激光拖拉机,运用智能操控的方式来操控激光农业设备,从而实现了精确度更高的拖拉机定位,以便于随时调控行驶方向。除了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人工智能还能用来判断土壤本身具备的化学成分以及土壤湿度等各项要素,在全面检测的前提下再去进行实时性的信息反馈,因地制宜给出可行的种植模式,优化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资源。

(三)自动化的操控技术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自动控制技术正在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流程,运用自动控制的措施有助于突显更高层次的生产实效,对于整体上的劳动强度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减轻[3]。因此可见,自动控制有助于提升农业效率。近些年来,日本等国家正在尝试运用上述技术来研发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对于新型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了半喂入的改进。在自动显示信息的基础上,对于收割机在各个时间段的收割状态、转速以及其他各项指标都能进行全方位的结合处理,对此进行实时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对于脱粒机如果能够予以自动化的改造,就能随时控制脱粒时的速度与负荷量,同时也避免了过高的运行负荷。因此可见,建立于自动控制前提下的新型机械技术拥有优良的推广前景,尤其适合运用于改造收割设备。

二、探析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正在融入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与之相应的农业机械也产生了全方位的转型。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典型为联合耕作技术、液压技术、钻机技术以及水井技术等。相比来看,建立于机械化前提下的新型农业技术具备更显著的实效性,对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摒弃,进而推进了可持续的新时期农业进步与发展。因此可见,现阶段的新型农业呈现精细化的整体趋势,上述现状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技术的综合水准。从技术演进的趋势来看,未来阶段的新型农业技术将会融入更多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要素,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模式。例如:自动化控制运用于新时期的机械化农业,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并且增添其中的技术含量。近些年以来,农业机械的很多高新技术都运用于日常的农业生产,针对农业生产的实效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优化了各个流程的农业生产。因此可以得知,农业机械新技术在根本上符合了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未来在具体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强化宣传,确保更多农户都能接受并且认可新型的机械化农业,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广全新的机械化模式。针对多样化的新型机械技术都应当融入农业生产,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简化原先繁琐的农业操作流程[4]。作为农户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接受现阶段的新型机械化方式,并且尝试将其运用于自身的日常生产,推进增收并且保障持续性的农业发展。

三、结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农业机械的新型技术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确保农户拥有更高水准的经济收益。在现阶段的各个生产流程中引入智能化以及机械化的操作模式,有助于缩短整个流程消耗的时间,进而在最大限度内减轻了农户本身承受的负担。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要致力于推广全新的农业机械化新型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静,杨宛章,张吉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71-74+77.

[2]林本山,林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14(7):19-20.

[3]李丽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27.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农业收入;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51-02

中国农业机械化较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其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也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利用中国2006年各省市有关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民农业收入、农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通过运用stata。软件,进行R2检验,进一步验证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农民农业收入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分别以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中国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的收入来表示。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选取了相关数据较完整的20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

其他的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有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u表示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

1.农业总产值(ZCZ)。由于无法从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中获得有关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的收入的准确数据,本文采取农业总产值来代替农民的收入。经验及研究已经证实,农业产量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用农业总产值来代替农民的收入这一变量具有可行性。根据东北农业大学王福林教授在其所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贡献的测算方法》在测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的时候,测算方法在应用时可取产出为种植业总产值或总产量。本文中采取王福林教授的方法,选取种植业的总产值作为农业总产值。

2.农业机械总动力(nlzdl)。从统计资料上看,衡量农业机械投入大小的指标有三个: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净值。同样根据王福林教授在测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的时候,选取的是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因此,本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反映农业机械投入这一指标,并不违背研究的初衷。

3.劳动力投入(rs)。《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对乡村从业人员指标的解释是: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在16周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按从事主业时间最长(时间相同按收入)分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批零贸易业、餐饮业从业人员,其他非农行业从业人员。因此,乡村从业人员中包括在种植业、动物饲养、渔业、林业等生产中的劳动者人数。

4.农作物总播种面积(bzmj)。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投入量一般用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来表示,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能较好地说明生产用地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农作物生产的土地投入以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表示。

5.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u)。由于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除了受土地、农业生产费用、劳动力等投入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其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天气、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模型中用u来表示模型选取变量之外的其他对农业总产量有影响作用的其他变量。

在本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各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机械化对所分析因变量的贡献,在所列的影响自变量中,有作者将农作物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等变量列入其中,笔者并未启用两变量,原因是,笔者认为,农作物灌溉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部分重合,二者选其一即可。化肥施用量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变量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变量,将其归入u中即可。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所选取的变量,以农业总产值(ZCZ)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建立函数模型。模型表达式为:Zcz=x1njzdl+x2m+x3bzmj+u。其中,x1,x2,x3,u为待定参数,分别表示为对应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三)两者的相关性

结合2006年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sta-ta10软件估计线性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林总产值的拟合优度高达0.8524,修正后的拟合优度为0.8360,就截面数据而言,数据拟合度较高,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且为正相关。

函数模型的表达式为:Zcz=0.1029113njzdl+0.1998945rs+0.0486317bzmj+63.74738

模型回归的R2=0.8524,在置信区间为65%时,该模型通过检验。

(四)是否遗漏高次项检验及异方差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中遗漏重要的解释变量和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对回归后的数据,在statal0中分别输入检验遗漏变量和怀特异方差检验的命令,结果显示该模型并没有遗漏重要的解释变量,且通过异方差检验。

二、对该模型的解释

农业机械化产出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和播种面积产出弹性分别为0.1029113、0.1998945、0.0486317,弹性系数均为正,表明各变量均对粮食生产状况产生正向影响,这和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但是各变量的弹性系数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各自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不同。由弹性分析来看,农业机械产出弹性为0.10291 13,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业机械投入每增加1%,粮食产量增长0.1029113%。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即农业机械化的确会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

三、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实证结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劳动力的替代,但是并不是农业产值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经济效果,根据各地区的自然、人口等条件因地适宜地对农业机械化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发展模式。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公布机械化信息、大型农机补贴以及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教育培训等措施,发挥农民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另外,作为农业生产,既在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水平高的同时,更应重视规模效益,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原因之一。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势必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土地就会相对越来越集中,使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个发展过程已经被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所证实,目前中国也正在进行着。

参考文献:

[1]桑 胜.周 静.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农业化研究,2009,(4):34-37.

[2]宋山梅.于海龙,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11):10-1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8

1.1农业机械化不断创新与普及

经过几十年的农业机械化大发展,中国的农业机械普及率有了巨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的品种研发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朝着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效率。

1.2农业机械的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全国农作物的耕种与收割作业中农业机械的作业比例在不断提高。农机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每年的工业总产值都保持较快的增速。

1.3农业机械的作业范围在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正在朝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思路发展。农业机械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向畜牧养殖业领域延伸;从农作物的简单收割进一步涉及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化朝着纵横两个方向发展。

1.4农业生产结构与模式正在不断整合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正在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第一方面是对于农机的装备量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强;第二方面是对于农业机械的品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第三方面则是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向节约型,循环性方向发展。

2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区域之间发展失衡

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力的不同;每个区域都会因为所存在的条件因素的限制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都会有有所不同。对于像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同其它地区相比较高,因此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程度相比来说就会比较高。但是因为其土地资源稀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少,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要求就会比较严格。而在像中部,西南部地区等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虽然其耕地面积比较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农民的经济水平低;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就会很低,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就会很低,与此同时对于机械化程度的要求也不会高;而恰恰在这些地区对于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是最高的。

2.2农机供不应求,存在问题多

一是农业机械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二是农机的搭配不平衡,一般是运输农产品的机械多于收割等作业机械,会容易产生木桶效应。三是缺乏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大型农业机械。四是与农机相应的辅助设施质量不高并且装备率低。五是农机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率都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

2.3农业的机械种类装备低和配置设备不完善

目前在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方面,其农机装备情况都是存在差异的。从整体来看,整个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都不高。从单种的农作物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来看;机械化程度如果迟迟不能满足于农作物生产需求,往往就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生产力可能会有所转移;此时对于农机的需求量也会下降,造成循环。此外,农业机械还存在不符合当前节约型,循环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装备率不高。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因此农业机械化应该加快系统化,全面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4农机的购买力和使用效益低和推广效益差

因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限,而往往一台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难以负担。此外农民的知识技术素养程度不高,对于机械往往不会保养和维修,不能将机械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其次是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对于农机的优惠政策开展的不够完善;对农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

2.5农机产品的研发供应链动力不足

目前农机产品的研发周期长,农机产品的研发缺乏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和及时传递动态信息的反馈系统。这使得产品的研发往往滞后于农业生产对于农机产品的需求,造成需求与供给的脱轨。

3如何做好农业化机械技术的推进工作

实现现代化农业是当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任务的关键点。小康社会的建成重心在三农问题,最大的挑战也是在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新情况下如何做好农业化机械技术的推进工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系统优化,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生产力

在优化农业机械化的系统过程中;一要坚持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即多方位多领域的系统优化和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式机械化。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农业生产管理部门要做好优惠补贴政策切实到位以及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最后就是要加强农业机械的配套设施的装备;提高农机作业效益和农机性能;加快完善动态信息反馈途径和优化农机产业链。

3.2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的核心就在于农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技术革新遵循以下几条特征:一是新技术的革新要紧密联合农业生产现状和了解生产的需求因素;研发核心技术,及时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和提升生产效益。二是新技术的研发要同科技研究部门,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建立一条高效的合作途径,优化配置好产品研发资源。三则新技术则是要进行广泛的实验和大面积的推广。

3.3推进农业机械区域化生产,形成跨区合作

农机化生产要将区域化生产联动起来,合理配置好区域化农业生产资源;将农机化生产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加快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除区域间农业机械化生产资源的不协调性,形成区域一体化和有限机械生产资源的流动。完成区域一体化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农民生产群体以及机械生产企业之间密切高效的合作。

4总结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7-04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林万龙,2007)。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2005,侯方安)。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 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

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各变量含义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 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 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篇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的同时信息化时代也拉开了序幕。在全球各种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农业机械业想要在其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就必须加速农业机械业的信息化进程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农业机械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进而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业机械业的信息化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的必然性可以农业机械企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需求上得到说明。

1.1地位的基础化

农业机械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用到农业机械产物;农业机械业也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新兴行业诞生,但是农业机械业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依旧保持不变,农业机械业的发展也备受许多国家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日益加深,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造成了其地位变的不可动摇。

1.2经济规模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农业机械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加速了国际化业务的开展,实现了全球的规模化的生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击倒,很多企业加大了在相关农业机械技术方面的投资,为满足日渐多样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农业机械企业还得针对专项农业机械化产品进行升级与加工。电子信息化技术在这时可以有效的帮助各企业减少工作任务、减轻人力资源的压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于全球各个地点的农业机械企业分部进行管理,使各个地方的企业可以分工合作高效快捷的完成生产任务,利用不同地方的地理优势带来高质量的农业机械成果。

2农业机械业现状及对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的农业机械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技术程度,使之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如今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将其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时可以快速的收集生产数据,集中有效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信息保证生产周期的合理范围,使得农业机械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3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电子信息化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在农业机械中,但是它在那一阶段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不够广泛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方面我国做出了相应的行动。在农业机械业中推广电子信息化技术时,人才是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就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在企业内部开办电子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班,定期的邀请信息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辅导,组织召开信息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用形象的事实来说明农业机械信息化所能带来的成效,进而调动企业工作人员对于电子信息化技术的热情,积极的投身于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工作中去,使农业机械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

3.2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随着农业机械业的发展,现有的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技术需求,在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时就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电子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农业机械中的许多环节得到应用:①础数据处理,在农业机械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运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可以快捷、有效的对其进行处理,得到合理的数据分析。②订单管理。订单管理主要是指订单录入和订单审核两方面,在信息全球化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信息化技术接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然后在对其货源进行调动。③生产建设,在农业机械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的电子化设备,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无疑可以减轻工作任务的负担,节约人力资源,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④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包括月生产计划管理、急件计划管理和周生产计划管理。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当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订单和不同地点的产品需求做出快速的调整。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