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十篇

时间:2023-04-04 08: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基础

机械基础篇1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1 展开“问题”,建立主线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而要求教师备课时不能

盲目,而是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

主线备课,教师授课时按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在听课时,他们的脑子才会不停

的思考,注意力才能集中。

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时,可以这么设计:

(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螺纹的基本知识,知道螺纹可以用来进行连接,那么除了进行连接以外,螺纹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分析、解决问题)我可以提示一下,我们钳工车间的台虎钳是怎样工作的,让大家得出结论,就是还可以用来进行传动,从而展开今天要讲的课题---螺旋传动。那么,接着让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一些应用螺旋传动的例子,再总结出其应用形式及移动方向的判定,导出今天所讲的全部内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课堂问题,首先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学生能马上提起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兴奋,就像我们看小说和电视剧一样,有去探寻“为什么、怎么样”的欲望,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讲的课感兴趣。

2 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时,讲到制动器时,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 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但是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从而引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景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合生活,引用实例

机械基础》这门课中讲了许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有一些原理很难理解,作为老师,我们不是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关键是要让学生听懂并且真正掌握,这时就需要我们多引用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例子来说明高深的知识,也许你讲了很多,但可能不如一个例子更有说服力。

例如:我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通过公式推导同学们好像已没有疑问,但对其实际意义还很模糊,我就举了下面的例子。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所以对浇地都很熟悉,大家都用带(农村浇地用的一种塑料的带)浇过地,若你用手将带捏扁,这时水流速度会怎样变化?大家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水流会加快而且冲得远。若将手松开,水流又会怎样变化?同学们会说水流速度会减慢,这就得出一个结论:捏扁水管相当于管路截面变窄,水流速会增大,反之会减小,也就是液流连续性原理。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实例,同学们不仅更明白这个原理,而且会掌握得很牢固,所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的演示,这时,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CAI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会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原来就这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使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简单化。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机械基础》中专业知识点多,教师授课中不能“填鸭式”,一味地把结论公式硬塞给学生,而应按思维过程规律,引人入胜地提出问题;重点把握分析问题,“旁敲侧击”;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具有启发性、现实性,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避免了学生一味被动地听,脑子不动,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充分掌握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提高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列林.机械基础实验系列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6期.

机械基础篇2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近机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3],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如图3所示,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97-198.

[5]宋瑞银,张美琴.应用型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70-172.

机械基础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 设置问题 理实一体化等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3-02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基础课,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题,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1) 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2) 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3) 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4) 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经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其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中可采用实物直观演示教学、现场参观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该机构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性质,可先利用学校自制的模型进行现场演示,再分别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发现三种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工作有什么差异,最后再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如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是采用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且是利用飞轮的惯性作用通过死点位置;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是采用反向平行双曲柄机构等。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车床,通过人工移动大溜板,观看齿轮齿条传动过程;挂自动走刀,观看刀架纵向和横向自动进给与变速过程。现场总结齿轮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上完“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去观察牛头刨床设备。在工厂师傅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就能够较快理解“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这两种机构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牛头刨床进刀时慢、退刀时快这一现象,就容易明白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等特点。教师此时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即将要学习的间歇运动机构中的“棘轮机构”-牛头刨床进给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作很好地“消化”。

三 确定教学主线,化繁为简

任何一门知识都具有系统性,《机械基础》亦如此,因此课堂教学应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机械基础》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其中各类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又可分为很多种,由于种类众多,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造成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好各类传动机构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这一部分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学习到某种机构时,联想到其它机构,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分析各种机构的异同点。

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传动中各类主要机构,在绪论课“机器与机构”内容的教学中应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要在以后各章节的教学中加以引用。如在讲解曲柄滑块机构类型时,我们知道该机构有两种类型,即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及偏心曲柄滑块机构。这时可以先提问:在内燃机中的曲柄滑块机构究竟采用哪种类型?接下来讲解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即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没有急回运动,而偏心曲柄滑块机构存在急回运动。然后解释:对内燃机的输出要求是尽可能匀速输出,故选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分析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及偏心曲柄滑块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同一个实际工程机械中,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既对所学各种传动机构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加深了对机构间异同点的认识,达到围绕教学主线、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 加强学科间联系

机械基础篇4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3.配套实习实训设备缺乏:由于经济问题,很多学校机械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实习器材相对比较短缺,没有相配套的实习实验,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自然学生难以理解,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

二、对于《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的新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产生厌学情绪,破罐子破摔,“反正听不懂,也就不学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坐公交时经常可以看到司机师傅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为什么随着拨杆位置的变化,汽车行驶的速度会时快时慢?然后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对汽车的兴趣一般较大,所以讨论会比较激烈。最后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汽车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汽车行驶的速度。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大不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机械基础篇5

关键词:机械基础;学习兴趣;实践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通用零件和常用机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

一、愉快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学习的动力,反复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后,分组叫学生做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有些学生理论成绩差些,但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动手制作来激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展示各种模型。接着我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随着我把机架变换,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为什么一个能变,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1)取最短杆为连架杆时,构成曲柄摇杆机构。(2)取最短杆为机架时,构成双曲柄机构。(3)取最短杆为连杆时,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则曲柄不存在,只能构成双曲柄机构。最后叫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算一算数据,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挂图,通过在课堂中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带轮时,播放带轮传动动画,可使学生有实际生活感,讲到轴系零件时,可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带轮)配合的动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对高职教学而言,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学”字上多做文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该课程有些内容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有些则是现实相关内容的直接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对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可采取现场教学、模型演示、光盘观摩、动画模拟、课后作业、操作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进行小组团体考核,从而加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相互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是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锻造与冲压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铁铲子上经过铁锤的锻打。使金属材料产生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质量的锻件;铁制饭碗是使板料经过冲压成形的,是冲压件。在学习铸造时,可以结合农村铸造铝锅,来讲解铸造步骤。

机械基础篇6

【关键词】兴趣 实践 能力 教学手段 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它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该课程时,苦于不得其法,无从下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首先,建立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文化基础弱的现象,而《机械基础》偏重理论讲解,内容抽象。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建立对该课程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1.做好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新课的导入做的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获取知识。在讲变速机构之前,我先向学生提出讨论话题:汽车是如何实现变速的?同学们众说纷坛。接着我利用挂图和视频告诉学生通过变速机构工作,从而实现变速。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过的知识,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职业学校的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对理论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旧知识导出新知识,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例如在讲到凸轮机构中的等速运动规律时,我先从物理的角度写出位移(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s=vt (1)

然后再写出角度(φ)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φ=ωt

(2)

接着把(2)式代入(1)式得到:s=vφ/ω (3)

当参数v,ω一定时,通过观察式子(3)发现,这是关于位移(s)与转角(φ)的正比例函数。从而也就知道等速运动规律的位移曲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下来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凸轮机构位移曲线。用学过的知识推导新知识,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3.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把一些规律概念提炼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增强学习的兴趣。《机械基础》上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学生普通掌握不好。而顺口溜因其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很容易被人接受并牢记,那么能不能把课本上的一些概念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回答是肯定的。在讲普通螺旋传动时,我先把普通螺旋传动分为两大类:“单动式,双动式”。然后在讲到普通螺旋传动运动方向判定时书上讲了三大原则,我通过提炼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左用左,右用右,单动不变向,双动反方向”。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让其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基础》课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做好操作训练。在讲完滑移齿轮变速机构之后,我把学生带到车间,带领学生打开车床主轴箱,让学生实际观察滑移齿轮工作过程。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在现今这个知识时代,终生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做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池水”。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继续学习,努力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专业知识更扎实,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讲四杆机构的时候,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接着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做重点讲解,然后把学生带到车间让学生“解剖”牛头刨床,观察四杆机构的工作过程。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学生实际操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验证了理论知识的准确性。

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想像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例如利用三维软件上的动画仿真功能,就可以使课本上的许多内容“动”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机械基础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设计;教学实例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

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

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机械基础篇8

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基础课的特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挖掘,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深入揭示和细致分析,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多种具体方法来实施教学,使学生既能学到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日的。在深人钻研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循环推论,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就教学中最常见的“讲、练、动手”谈谈对本课程教学实践的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注意”即注意讲。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一般人们对问题总是渴求知道其真相或结果的,“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由疑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机器、机构、构件、零件这几个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直观的模型或实体.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从单缸内燃机实物模型的组成人手,结合挂图,分析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层层深入,引出什么是零件连杆体,连杆盖)、什么是构件(连杆构件)、什么是机构连杆,活塞)、什么是机器(内燃机)等概念。这样既讲请了各个概念,又能很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从属的关系。这种直观教学由于接触实际,言之有物,所获得的感材料比较真实具体,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学生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所得到的印象比较鲜明、生动,因此记忆也比较牢固。又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变速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使车倒退行驶。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变速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应用直观教具,理论联系实际,更直接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使之从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由具体抽象引出概念,从而达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注意”即注意练。注意练是为了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利用较短的时间,通过做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而要求教师在选择具有代表性习题方面要多下功夫,所选习题的思考性要强,并具有合适的梯度、广度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防止学生一味地机械模仿和死搬硬套,以充分发挥其独立思考性和创造性。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用灵活的思维将知识迁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变应对题目的多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既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印象,如缝纫机踏板机构(曲柄摇杆机构),还有人骑行车时,也能组成曲柄摇杆机构,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能作整周转动),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摆动),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三注意”即注意多动手。在上课时讲到有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单靠学生们看图解,教师对着图解讲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学生们很难懂,就算有个别几个听懂了,让这几个同学再说一次机构的工作原理,可能还说不上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了解和掌握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比如,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我在教学巧妙地自制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讲课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说明后让学生自己做四杆机构,因学生取杆长短不等,形成不同类型的四杆机构,在连接的过程中理解了约束关系、运动关系并能动态地展现出三种机构的不同之处,学生间讨论自己机构的不同很自然就归纳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在讲授轴受力分析,我将学生领到汽修实习车间,让学生亲自操纵,汽车传动杆受力一目了然,之后让学生将自行车前轴动手拆开,滚珠、挡碗、轴装配关系、各起的作用,在一次简单的维护中将轴受力、轴承支撑及配合关系就熟知了。加强平时上课的动手训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止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要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机械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和妙方,但有法可依、有方可循。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机械基础篇9

关键词:高职非机械专业 机械基础课程 改革

前言

在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应该把握相关的原则,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了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二是,具体的改革措施。

1、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1.1 做好课程改革的定位

在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从事非机械类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因此,我们应该将机械基础课程定位为“机械工程素质教育课”。主要的依据就是高职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因此,将非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性质定位成一门以“机械工程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的工程类基础课,不仅符合工程实际对高等应用性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符合学校对课程性质定位认识的变化趋势。

1.2根据机械基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

就目前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将课程的设置过于的专业化,没有把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知识较硬,但是专业能力较低,无法全面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学生的发展[2]。二是,缺乏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不是很多,并且选修课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2、改革措施分析

2.1 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

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设置,对机械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如今高职教育与社会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是很多企业非常需要技术型的专业人才,然而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欠缺,不能够满足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要求[3]。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应该充分的了解社会上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结合社会的需求,建立开放性和多样性的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2.2 建立机械基础课程研发的团队

要想全面进行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努力。因而,我们需要建立研发的团队,要求所有教师都积极的参加,甚至是可以允许学生参加。课程研发的团队应该进行明确的分工,有到学生中去收集意见的,有整理资料的,然后大家将所有的资料收集全,然后共同进行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4]。另外,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还可以邀请机械教育专家团队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让专家不断的参与到本校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中,研究中适合当代学生发展需求的机械基础课程。另外,除了邀请教育专家之外,我们还应该邀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参加到课程的改革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需要怎样的人才,因此,邀请企业人才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能够更加具有实用性,也能与企业的需求直接接轨。

2.3 研发特色课程

高职在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上,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研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机械基础课程[5]。作为生产第一线的非机械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或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机械工程基本知识应是非常实用的,而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过程推导性内容、设计性内容的需求不是很大或者说是很少的。我们将教材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教材的实用性特色。因此,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并且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积极的探索和研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机械基础课程,不断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发展。

2.4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进行调整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置上,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过高,而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过低,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的分配上较为不合理,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必修课涉及到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传动与机械零件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同时也是生产第一线的非机械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机械工程基本知识[6]。选修课涉及到化工容器、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方法等知识。由此可见,选修课的课程不丰富,且课时偏少,而必修课的内容就比较多,并且课时占了很大的比例。因而,我们可以适当的减少必修课中过于理论性的内容,反之将具有实践性的内容添加到选修课中,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性的学习。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非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把握相关的改革原则,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质量,使改革之后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促进高职学校教学的进步,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慧芳.基于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讨[J].高教论坛. 2010(05).

[2]江凌云.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11(04).

[3]李铁成.高职高专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吴勇军,董冠强.利用三维设计软件构建机械工程课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

机械基础篇10

关键词:机械基础 工学结合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80

《机械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它具有内容覆盖面广,空间想象力强等特点,是学习其它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要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量大、原理抽象,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畏难心理,缺乏学习信心。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今年第三年教机械基础这门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不高,造成这种原因往往是因为:第一,学生的基础较差,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有效性较低的客观原因;第二,传统的教学是基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学方法与就业为指导这理念有所脱节,未能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地位,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教学有效性较低的根本原因;第三,这门课知识面很广,理论较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既然我们知道问题所在,那么在教学中就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工学结合及其特点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情况,提出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这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现在技术工人的缺口很大,和学生就业难这问题形成了很鲜明的矛盾。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时候学习的技术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条件下,组织《机械基础》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恰当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悟”。笔者认为课本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深入学习教材后,把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学生具备在其他专业课上熟练运用课本的知识服务于其中,这就需要把教材上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上。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母螺钉,学生不仅要从教材上掌握所需的参数,更要知道哪些机械结构运用哪种螺纹配合,甚至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出一对合格的螺钉。

2.2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职中的学生与普高的学生他们的差距并非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缺乏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西方教育十分注重的,这点更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学习,如《机械基础》中的链传动教学,引入生活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讲解,自行车为什么会动?车的链子断了怎么修?结合链子的组成结构,让学生在车间完成两个链子的连接,因为这个内容贴近生活,实操性强,男孩子都会有好胜心,加上充分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3 突出培养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很显著的特点是专业指向明确,我们培养的学生定位是蓝领工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一台机器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机械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中的默契和相互的沟通能力,适应以后的生产需要。

3 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教学实践

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难发现,《机械基础》这门课里面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部分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任务来达到掌握知识点的效果,如带传动、螺旋传动、连杆机构等等。为此,我们把部分的课堂设在钳工室和普车车间,尽可能模拟在工厂的情境,到其他实操场室借用部分设备,如千斤顶,带传动机构等等。

3.2 任务驱动,鼓励主动学习

在带传动这章,首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记录带轮和带条的特点。之后把课堂移到普车车间,每组观察普车里面的带传动结构,学生按组记录带轮和带条的特点,如形状、结构、长度、半径等等。之后在一条在已经损坏的带条里截取一小段好的,研究带的截面机器组成部分。根据记录的信息和结合课本的介绍,加上老师的指点,带传动的重难点学生大致能掌握。事实证明,职中的学生也能积极去思考和发现,只是缺少兴趣去引导。

3.3 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时,新课前,要求学生分好4-5人一小组,每个小组自己先准备一些硬纸条和图钉,要他们先预习机构的分类,鼓励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和图钉制作模型的比赛,比赛项目是每组制作一个汽车的雨刮,既然要制作雨刮,同学肯定先要去学习机构的类型和记录实际雨刮的参数,观察机构的运动形式。经过模型的比赛,本来很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就清晰了,比起多媒体和口述讲解来得简单多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课时拿着学生做好的模型讲课,学生也会倍感自豪,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这节课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要求学生准备硬纸条的时候忽略了对纸条长度精度的要求,以致部分马虎的同学演示雨刮的时候没能成功,但恰好给学生传递了另一种信息,就是我们学机械的,凡事都要严谨,可能微不足道的误差,就能影响一个机构的能否正常工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施,成绩还算喜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学生交流、沟通、协作能力等等整体来说对比以往有了极大改善。

教有法而无定法,这是笔者对工学结合教学的一个粗略的见解,要深入路还有很远,盐和汤的比喻正是工学结合的一个精髓所在,结合在一起学生才学得有滋味。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