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5 13:38:48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篇1

顶层设计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受到媒体和专家的热捧,舆论几乎“谈改革必言顶层设计”。但是,社会对于顶层设计在执行层面有何进展,并没有一个清晰认识。顶层设计讨论的泛化,让一个本来严肃的话题,变得浮躁起来。那么,究竟谁来负责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处理哪些问题,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落实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循增量改革的路径,着力打破阻碍改革与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构筑公平正义的新利益格局。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既有制度优势,构建达成共识的渠道与平台,大力推进集体行动。

“顶层设计”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大背景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大局所作出的战略构想。

改革遭遇挑战,需要“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改革在总体上表现出浅层次、碎片化和非均衡性的特点。首先,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改革始终遵循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容易后艰巨的路径。在较为表层的、容易的改革领域与环节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涉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改革,以及政府掌握过多资源而抑制市场作用、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形成固化既得利益等“瓶颈”,对进一步的改革形成了巨大挑战。其次,因为试验性的探索,中国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了“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规定,上面一个发现、下面一个创新”,改革变成了某些领导者个人推动、某些部门单独热衷的事情。结果,“碎片化”的改革,带来了“改革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合法化”的现象。最后,改革着力于在经济体制领域实现单兵突破,并期望带动以及给其他改革提供经验。但也因此使社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放缓,或者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改革开放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将效益固化并形成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诱发和暴露了各种矛盾与冲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冲突问题、公信力下降和腐败问题等,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突显出来。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和诱发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深化经济改革来解决,所有这些挑战内在地要求进行整体的、综合的“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规划改革、推动改革。惟有如此,才能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才能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举措。

顶层设计须超越“二元思维”模式

顶层设计的提出,既是对过去改革开放成就、经验,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与总结,也是对未来改革发展方向、路径、前景的战略构想。顶层设计基于经验,但同时也要超越经验。

顶层设计,必然要求我们要超越“摸着石头过河”,更加重视“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对改革的目标、路径、阶段、条件、困难和前景等有清醒的认识和总体规划与设计。改革开放之初,从总体上讲,我们对自身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分析还不深入,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的了解还不全面,所以,我们在改革策略上,始终坚持实践的原则,试验性地不断探索,承认有限理性,“摸着石头过河”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而现在,我们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以战略的思维设计和规划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系统地明确目标、方向、领域、重点、体制机制等。做好总体设计和规划,必须坚持:在目标上,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动力上,“继续将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在重点和顺序上,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主体方面,必须“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顶层设计,必然要求我们超越“二元思维”模式。在二元思维框架下,人们习惯于非白即黑、非友即敌、非善即恶、非对即错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否定了多样性存在的可能,并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拒绝”的表达。针对顶层设计的各种争议,也是如此。当我们习惯了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了基层和地方为改革开道,突然听到“顶层设计”,便觉得一切都要上面说了算,一切都会有现成的方案,自主性没了,地方和基层只需照着做就好了。于是,便有了对顶层设计的“拒绝”。事实上,顶层设计恰恰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地方和基层的创造性改革遭遇制度“瓶颈”,因为改革出现重大分歧、改革动力逐渐弱化,所以,才有顶层设计对改革的坚持,对方向的明确,对改革者的激励。顶层设计,设计的不是细枝末节,而是方向、决心、勇气和智慧。简单地将顶层设计等同于理性建构主义、等同于否定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否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同于一刀切,等同于一些先知先觉、神通广大的人给改革一个清晰、完整的路线图,实际上是简单的望文生义,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

顶层设计,必然要求我们超越既有利益格局。改革走过三十多年,虽然还存在许多的不如意、不完善,但毕竟我们很好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宽松多元的社会正在形成,民主和法治也逐步走上正轨。但也正是在取得各种成就的同时,在我们自身都变成了改革受益者之后,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编织进了既得利益格局之中。既得利益格局,将收益固化并深刻地影响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因此,顶层设计,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循增量改革的路径,要着力打破阻碍改革与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顶层设计的本质是改变现状,而不是维护现状,就是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构筑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新利益格局。

要更好地使顶层设计运转起来

顶层设计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的决心、勇气和智慧,但顶层设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几个机构的事情,也不是几个精英的所谓使命感责任感能胜任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既有制度优势,构建达成共识的渠道与平台,大力推进集体行动。

顶层设计需要“开动脑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难度的加大、随着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有些甚至有点自鸣得意、不思进取了。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我们的思想反而变得保守了、观念也跟不上现实了;人们对于要不要继续改革、遵循什么样的路径进行改革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歧。某些摇摆、举棋不定、甚至停滞和后退,不敢大胆出击、不敢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等似乎变成可以接受和合理的了。借由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发展,需要再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明晰定位等在历史上发挥解放思想、推动进步的巨大作用,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改革共识,下决心推动改革实现新突破。

顶层设计需要“迈开步子”。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层面,对制约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科学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因此,顶层设计首先要求中央迈出步子,党和国家应该在认真听取人民心声的基础上,直面挑战,就改革的方向、原则、阶段、路径等形成总体构想;其次,顶层设计要鼓励地方和基层也要迈出步子,改革不是“等靠要”,不是“干坐着”。没有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和思想火花、没有“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没有基层创造力的释放和“先行先试”,就没有我们改革的伟大成就。

顶层设计需要“动起手来”。顶层设计怎么设计、设计什么,不能总挂在嘴上,而要落到实处,需要有对目标、方向、路径和框架的总体规范。顶层设计终究是要人来做的。因此,正如改革开放之初有“体制改革委员会”一样,当前,推动顶层设计同样需要中央层面的组织协调与总揽的机构,其根本职能是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明确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阶段与步骤、条件与重点、挑战与前景。它在本质上应该超越各种利益,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现代的决策咨询体系。除了继续加强党政机构内部的研究机构、高校、社科院、党校等机构的作用之外,尤其要鼓励建立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的现代决策咨询系统,从而及时反映和汇集社会各种意见和需求,为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价值目标和决策参考。再次,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社会自主性,广泛吸收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级地方党政机构,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根据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计。没有民众的参与,顶层设计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顶层设计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顶层设计解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0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未来十年将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民办高校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又该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又当如何,在走向未来发展的弯道,在发展路径的折返点上,破解和调整的焦点无疑将置于顶层设计这一高点之上。

一、顶层设计意蕴解析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

顶层设计的理论要点或理论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性,即“顶层设计”的核心在顶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二是关联性,即“顶层设计”在设计阶段必须关注系统中各组成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简明性,即在用文字表述顶层核心理念和目标时,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切忌含混晦涩;四是一体性,即核心理念与实现路径、方法相一致,子系统与系统功能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操作性相一致。

顶层设计是高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事关发展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高校顶层设计的根本指向和核心是人才培养,完善顶层设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困境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尤其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存在诸多困惑。

(一)顶层设计观念薄弱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顶层设计观念淡薄、意识不强、缺乏持续的动力支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无顶层无设计。一部分民办高校建校之初一哄而起,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和缜密的设计,对诸如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顶层元素缺乏完整和科学的提炼,当学校发展面临转轨之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破产消失。

2.有顶层无设计。综观民办高校的顶层设计现实,可以发现,大多数不乏顶层概念的表述,然而进一步地,却缺乏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执行力。有的虽然确立了顶层目标,却缺乏实现目标环节支撑;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或专项规划,但往往不够具体或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专项规划与战略规划的设计缺乏有机归一,致使发展规划流于形式或表面,成为“有顶层无设计”的空洞口号。

3.有设计非顶层。近几年来,虽然不少民办高校十分注重抓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但由于顶层设计的模糊和紊乱,导致规章制度朝令夕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心血来潮,学校工作无重点,教学改革无指向。事实上,没有科学准确的顶层架构,任何设计都将是劳民伤财的,无功而为的。

(二)顶层设计元素缺失

顶层设计元素依据不同视角包含着不同内容、环节和主体。依据全域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内容一般包含:架构主体设计、制度设计、文化设计和实作设计;依据全程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环节一般包含战略设计和系统设计;依据全员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主体不仅泛指起决策作用的上层,也包括民办高校的各种利益主体。

按照“顶层设计”理论,顶层设计关键在于领导层,在于决策者。然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的主体往往只局限于董事会、院务会这样的决策层,少有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中层,更谈不上广大师生员工的基层。正因为学校发展设计缺乏各类主体的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无法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遭到巨大阻力和抗拒而夭折。

当前,在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现实中,既有设计内容的零散,也有设计环节的脱离,更有设计主体的缺失。贯彻顶层设计思想,落实顶层设计方案,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内容的完整、程序的科学和主体的协同。

(三)顶层设计方法不当

民办高校在进行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时,方法的正确运用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用系统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学校战略发展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组合,并制定实施的路径和策略。

我国民办高校的建校历史都比较短,与公办高校相比较,在办学的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资源方面,在办学政策、生源质量以及办学经验等内外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上办学尤为突出。虽然大多民办高校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但大多定位不准、缺乏特色。

科学的顶层设计程序和方法应该是:从“准确定位,锁定目标”出发,经由“科学设计”和“战略控制”路径,通过系列制度实施,确保目标“执行到位”,使蓝图变为现实。这种自上而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设计步骤,充分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这是顶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否则,将会陷入“无顶层的设计”或“有顶层无设计”的发展误区。

三、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建构

(一)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表述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包含办学目标、校风校训、办学特色等),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追求的高度概括。办学理念反映时代办学要求,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指导学校办学行为,体现学校办学追求,型塑学校办学形象。

建构办学理念应考虑历史继承性: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本独特性: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要有别于其它学校,做到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相对稳定性:好的办学理念应该跨越时代,不因时间、校长、办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更,它应该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经受住办学实践的检验;包容性和延展性:内容要宽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能作新的诠释,可以不断充实、丰富和拓展,从而注入时代内涵;与办学特色的一致性:要兼顾怎样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是“两张皮”,互不关联;理念的统摄性:办学理念虽然简短,但要能统摄其它内容;此外,还要兼顾其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前瞻性。

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和表述要抓住要旨,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内蕴深厚;要语言简洁,便于记忆,便于宣传,便于呈现。

(二)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设计的基点是学校核心理念,设计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地逐一显现。

1.科学分析、理性定位,明晰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多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和科研条件低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当下民办高校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层次和数量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分层设计,构建体用一致的双系统构架。在确立了学校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学校内部的各院系、职能部门等次级机构,都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对人才培养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进行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这种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必须同时包含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设计,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服务与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整体和战略协同,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二级乃至三级机构以及校园制度和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合力。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执行力。在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设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构架后,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转移到三级施工系统设计,即据二级系统的部门理念和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即对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调适甚至重构,并付诸实践。

4.扩大基层自,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高度集中的集权制,行政权力中心下移;破除“官本位”思想,践行“管理即服务”思想。通过实施适度分权管理,增强基层自主适应和调节能力,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形成民主决策新机制。

5.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制度,科学运行目标考核,注重业绩,强化责权利的匹配统一;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人尽其责,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用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机制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实施。

(三)系统目标的控制与实施

系统目标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约束作用。为保证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排除和清理与核心目标不相符的因素,通过事先制定的制度进行有效地屏蔽和否决。

具体地讲,要实现系统目标的战略控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的固化。系统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宣讲,然后还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广泛论证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全校上下的价值共识,并通过诸如大学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形式,将这些顶层目标制度性地固化下来,不因组织机构和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二是分层的设计。即学校内部的各二级、三级部门在学校顶层设计目标的规制下,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进式的子系统、孙系统的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三是实施保障。这是设计目标控制最困难、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强调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方式,同时,全面深入地推进与执行力高度相关的配套改革,以及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来支撑和强化目标控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王荣.顶层设计视域下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3]纪大海,杜萍.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孙金锋.完善学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J].河南教育,2010,(5).

顶层设计篇3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着现代城市前进的脚步,使城市发展走向新阶段——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更加广泛的连接和更加深入的计算,使整个城市管理反应更加快速、运营更加智能化、更加和谐。为实现当代人对城市发展的憧憬,不少城市管理者已经提出了要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并开始着手探索。业内专家提醒,构建智慧城市要先从顶层设计开始。

“在大多数城市,智慧城市还只是一种构想,为了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性投资,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意搞好顶层设计,这会让城市建设少走不少弯路。”李存国表示。作为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太极公司)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李存国领导的团队正在研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问题,并正在为一些城市的信息化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工作。

在李存国看来,智慧城市的快速反应和智能决策是建立在统一管控基础之上的,统一管控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而顶层设计就是建立这个统一平台的关键。“如果说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那么城市各管理部门就会各自为政,软件、接口、体系标准都不一样,会导致互联互通实现不了,政府办公效率低下,智能决策和快速反应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而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很多事情需要多个单位协同处理,信息难以共享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办事效率。”李存国告诉记者。

以太极公司负责建设的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为例,建成后的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将实现北京市各部门物联网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为相关应用提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服务,为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为今后全市开展其他领域政务物联网应用奠定基础。在整个项目的规划中,充分贯彻了李存国所在团队在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理念。

“作为北京政务物联网应用顶层设计的核心环节,这个平台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感知设备和物联系统的统筹管理、物联信息交互共享以及各类信息的整合服务,从而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林立的局面。”李存国说,“另外,顶层设计还是落实总体规划的一种有效手段。即使规划时已经考虑到了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但如果只有总体规划而缺乏具体的落实手段,还是难以真正避免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

顶层设计篇4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一些突出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严重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因此,今天讲改革“顶层设计”不是进行一般的理论讨论,而是要解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后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顶层设计”应从这些重大问题切入,列出若干个关键问题,拿出对策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应抓住重大问题,目前有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亟需加强研究、着力推进。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农用地转非农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问题,各地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试点实践,但由于长期方向性的制度还有待明晰,农村征地成为近几年上访和多发的领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需要下决心解决。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地方土地财政问题。进一步分析,让土地流转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培育我国几亿农民消费大市场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结构问题。我国要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扩大消费问题,是平衡投资、消费、出口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问题。可以说,内外需失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增长方式问题、外汇储备问题、国际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等,都与这个问题有关。扩大消费、改善经济总量结构,还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因此,“顶层设计”中最急需设计的结构问题是如何扩大消费问题。切分GDP蛋糕必须向普通居民倾斜,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和居民收入的状况。否则,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解决由收入差距而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就难以找到财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实现。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其中土地财政是成因之一。土地财政问题已到了不能不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不仅扭曲了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而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以及防范地方融资风险,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同时,解决扩大消费、发展生产、鼓励创新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预算支出结构调整,需要给企业减负。因此,财税体制改革是涉及“顶层设计”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

关于资源价格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中影响方方面面的基本机制。除了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需要加快改革,资源价格机制作为实体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机制,应该尽快出台改革规划,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这项改革滞后,已明显拖了整个改革的后腿。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具有顶层意义的改革主要有两项:一是金融体系如何配合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这不仅是指利率,而且包括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的市场准入、金融市场架构的完善等方面的内容,需要通盘考虑,打破各种行政限制,实现较为充分的市场化,而绝不限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配合中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在美元金融霸权条件下,如何在汇率、资本管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国际与区域合作等方面拿出渐进、有序配合的工作进程表。同时,国内与国际金融之间如何衔接、互相照应,这些都需要在顶层进行通盘考虑。

顶层设计篇5

江猛老师最近在济宁授课期间,一位农牧行业的老板,问我:网络营销我们行业适合吗?

我毫无疑问的告诉他:赶快去做。他说我们之前很犹豫做这个事情,听了你今天的演讲,我们更加坚定了信息,要做网络营销。

其实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的类似问题,我们要不要上新产品,我们要不要开拓新的渠道,我们要不要发展新客户,我们要不要跨行业经营。。。等等类似的问题很多。

一:营销战略—--顶层设计:企业定位:

最近我们可以关注一个企业,恒大集团:他们的掌门人—许家印:说未来要坚定不移的走多元化战略,我们先不要评论他的战略是对是错,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他也在为恒大的未来做顶层设计,他知道未来要什么?走向何方?

定位赢得天下,精准的企业战略顶层设计让企业变得独一无二,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就向一艘轮船在海洋上航行,没有方向感,会更加的危险。

企业定位:就是企业确定公司的社会标签是什么,客户想到公司会想到什么?从而占领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子;

公司定位的理念和原则:

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上升到国家高度,担负起社会责任,帮助社会,帮助客户,帮助员工,作为一家企业,要有所追求,只要企业的定位没有站在人道,人性的角度考虑,都是不长久的。

1:企业定位要站在社会角度,帮助社会就是帮助自己;

2:企业战略定位,要做减法,不是做加法,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成为行业专家,而不是杂家

3:企业从事的行业不应该过多,行业越多,要求的资源越多,运营成本和压力都非常的大;

社会中,有很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经营的不错,究竟多元化经营是好是坏,我们要纵观其变,不要盲目效仿。

企业的经营者们,切记—--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不是一回事。

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顶层设计:我们要从如下几个问题思考和纠偏:

第一步:找准自己属于什么大行业,公司的细分行业是什么?公司的边际行业是什么?

公司未来可能进军的行业?

第二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研发竞争力,营销策略竞争力,战略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管理机制和团队竞争力,商业模式

第三步:企业发展的核心卖点:

追求做大,追求速度,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未来,追求领先,追求质量。

第四步:企业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避免:追求过多,盲目的攀比,偏离自身的资源和实力,定位搞清楚,随便模仿。。。

二营销战略—--顶层设计: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也是企业营销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很多企业都是在产品的定位上胡乱的模仿别人,比如:白酒行业洋河蓝色经典卖的的不错,很多白酒企业也在模仿,有时间我一看到,就暗暗发笑,模仿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定位。

哇哈哈也有些产品是学习别人的,但是他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知道有些可以学习,有些不学习,这就说明我们模仿别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

产品定位分为四个大类:

第一大类:入门产品:客户很容易进入我们公司消费产品,让客户满意度高,入门产品的目的就是:增加客户数量,让客户有体验我们产品的权利。

第二大类:利润产品: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品质,服务,客户满意度都要不错,否则客户不会回头,他是企业发展的利润源泉。同时也要防止竞争对手随意模仿和扰乱市场,这个产品要有绝对的竞争力。

第三大类:未来之星产品:这类产品虽然现在销量不是最好,但是是未来发展潜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要不断的培育,不断的提升,未来会成为公司的利润产品,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厚积薄发。

第四大类:附加产品:这类产品是增加客户忠诚度,我们可以作为其他产品的附加产品,用来赠送或者促销产品。

三:销战略—--顶层设计:营销经营目标---

1:营业额的指标:

销售额是多少?

预收款是多少?

呆账率

2:销售成本:

生产成本是多少?

人均销售额?

人均成本是多少?

税务是多少?

招待费是多少?

广告宣传费用是多少?

销售团队工资是多少?

顶层设计篇6

曾担任过格兰仕总裁助理兼新闻发言人的赵为民,事隔多年后回归老东家,接替陆骥烈成为公司新闻发言人,并荣升格兰仕副总裁。保守测算,这已经是格兰仕第六任新闻发言人,此前担任该职的还有俞尧昌、赵为民、曾和平、陈娟、陆骥烈。除赵为民外,这些人均已离开格兰仕。

不只是企业新闻发言人的频繁更迭、相继离开,格兰仕旗下的微波炉、空调两大主营业务的内外销负责人,也经历了多次变更:梁红生、陈娟、吕海军、刘贵中等一大批格兰仕自己培养的中高级管理者相继离职。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纷纷离职,这在近年来中国家电产业的大企业阵营中较为少见。

这反映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格兰仕在实施“子承父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过程中,创始人及其接班人缺乏一套清晰而完善“顶层设计”,未能给公司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提供比较清晰而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施展空间。

在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接班人梁昭贤的梦想中,格兰仕要成为一家“百年企业”,这比成为千亿企业更加重要。近年来,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德叔、小梁总采取了较为“安全谨慎”的企业管理模式,“亲力亲为”的策略机制,有效避免了企业过程中出现大的风险和危机,同样也错失了全面转 型、快速做强的几次机遇。

在中国现有的公司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信任体系缺失背景下,都让格兰仕的创始人理所应当地采取“自我控制”的谨慎策略,所以未能率先在企业管理的“顶层设计”上实现突破,没有在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建立紧密和高度关联的分配机制和话语体系。

顶层设计篇7

2013年,包括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东风集团总裁朱福寿等多位国企“掌门人”都曾在公开场合“炮轰”国内汽车产业政策滞后,提出全行业需要重整顶层设计。

业内专家更是多次呼吁解决被掩盖的部委审批制度、标准法规、长效政策、考核标准,抑或是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汽车销售、税收分配等多方面问题,均需从“顶层设计”入手。

对于这些呼声,主管部门也予以回应。2014年2月18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肖春泉在2013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明确表示,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科学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汽车产业扩大开放”。

系统调整尚需时日

众望所归之下,《政策》调整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希望越大,可能失望越大。4月5日,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消息源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虽然又是一个10年节点,但今年起至明年底,不可能出台系统性的汽车产业政策,这是由多方面客观因素决定的。”

不过这位人士同时表示,鉴于“粗放式发展”掩盖或伴生的机制性问题众多且尖锐,有些甚至濒临激化。因此,“中央部委短期内或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专门条例法规,对产能过剩和新能源汽车进行调整”。

对于系统性产业政策不能出台的原因,这位匿名消息人士分析,这首先是因为顶层设计缺乏“窗口期”。

“一般而言,每个五年规划之前是‘窗口期’,而现在正处于‘十二五规划’执行期。因此,原则上为了既有政策执行的连贯性,一般非‘窗口期’都不会作政策大调整,以防朝令夕改。”他说。

同时,由于国内汽车业的行政管理,涉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多部委以及中汽协、中汽研、中汽流等多家行业协会,因此任何一项政策从前期意见征集、座谈、审议稿公示、修改,到最终,都要经历多轮博弈和妥协。

“部委意志和行业协会意志,短期内难以统一,这直接导致顶层再设计非常难。”他说。

另外,从国家领导人最近的“欧洲之行”来看,欧洲车企纷纷与中方续签合资合作协议,“可以发现,国内汽车业如何顶层再造,不但事关国内、国际两个贸易领域,同时也是中方外交的砝码。因此,思路不成熟,方案不务实,就没有必要出台。”

产能与新能源新意

尽管汽车产业政策难有系统性调整,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经多方采访发现,产能调控与新能源汽车扶持重整的趋势,或可为行业在2014年带来一丝新意。

1月8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表示,2013年国内汽车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意味着自主品牌将跨入与外(合)资品牌在品牌、品质和售后服务“血拼”的“成熟竞争阶段”。

此时,外(合)资的产能持续扩张,意味着在2014年有限增长的市场空间里,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将相对萎缩。“何况,即使外(合)资的产能不扩张,国内实际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辆,整整富余1300万辆。”

鉴于自主品牌在品牌、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明显劣势,2014年多数自主品牌将更加难以为继——这不得不倒逼相关部委启动产能调控,推动行业重组。

同时,由于“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是国家发改委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将庞大的汽车行业冗余产能纳入其中顺理成章。

对于新能源汽车政策,上述国家发改委匿名消息人士透露,自2013年9月17日国家新一轮新能源补贴政策正式公布后,补贴政策就在市场上陷入尴尬境地。政策规定油电混合动力车型不在补贴之列,但在后续实际调研中,几乎全行业和全社会都认为“油电混动”系新能源向纯电动最务实的过渡阶段。

“这相当于不经过二楼楼梯,直接从一楼跳上三楼。”匿名消息人士指出,不接地气的政策“步子迈得过大”。

对此,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跳过“油电混动阶段”,直接发展纯电动,确实是“弯道超车”思路,这有三点原因使然。

首先,国内企业在油电混合动力技术上确实与国际成熟企业“代差”明显,尚无法将产品推向市场;其次,一旦启动该专项补贴,等于向坐拥技术优势的国际巨头,拱手送礼;而一旦启动该补贴却不将跨国公司纳入进来,则有违WTO精神,势必引发关于贸易保护的国际诉讼。

“我个人觉得有心的自主品牌,现在应该投入油电混动的自主研发,而不要观望。”王秉刚说。

这一问题相应的政策调整,实际已在讨论之中。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今年曾在调研中表示,要工信部对混合动力汽车补贴政策进行专题研究并予以支持。

核心问题不能回避

不过,无论针对产能与新能源政策如何调整,仍不能解决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之间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徐秉金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行业目前主要存在核心技术空心化、产业空壳化、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薄利、汽车市场控制权散失五大问题,必须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不回避。

在徐秉金看来,中国汽车业要真正发展和壮大,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对合资要有时间限制,不能“终身合资”。

顶层设计篇8

关键词: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3-02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规模发展层面上升到内涵提升层面,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谋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要着重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确定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同时围绕顶层设计探索有效的途径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素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学院的长远发展。设计好这样一个系统,必须清楚地了解影响该系统的几个要素。

1.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首要因素。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在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的办学定位解决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学院的办学定位,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确定师资队伍的框架。

2.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学院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是培养能够独立、负责任、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需求,对各自的办学优势进行选择和创造,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办学模式。如何让学院的办学特色落地,需要有一支适合学院办学模式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3.学生的需求也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因素。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从目前的高职生源来看,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从意识上走下讲台,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推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需要老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学生的需求也是在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

4.师资队伍的现状也是在顶层设计时需考虑的因素。德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因为他们具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主修一个职业教育专业,经过两次国家考试,上三堂公开课:一堂教学实验课,一堂专业方向的课,一堂基础课方向的课,还有专业教学法、教育学等方面的口试,这些都合格以后才能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所以他们的老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老师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如何尽快提升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完成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1.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先行。学院首先制定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管理、聘任、绩效分配和奖励办法等,吸引优秀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用制度管理人才的良好局面。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制定并实施教师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专业教师到一线轮训制度。

2.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学院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是指挥棒,约束老师自觉地进行常规的教学、科研工作。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由学院、用人单位、学生参与,加强过程考核,强调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3.实施师资培养工程,突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依托国家骨干教师培养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教师培训基地,以项目为纽带,实施重点培养、梯度发展、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师资培养工程,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职业技能、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机制,使一批师德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则是从提高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考虑,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定位”、“定向”培养,使之成为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或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开展名师建设工程。评选出在教学改革、科研、社会服务、行业引领等工作中整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团队意识强的教师为教学名师。通过教学名师工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扩大学院的综合影响力。

4.建立兼职教师库,加强管理,优化师资结构。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入的人才互通机制,规范兼职教师的聘用“门槛”,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聘请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的发展,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每学期对新聘用的兼职教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使其了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一方面使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岗位设置、培养规格,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结合实际岗位的任职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专兼教师实行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专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行团队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实施师资培养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技能,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张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9,(6).

[3]王素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顶层设计篇9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阻碍海事工作发展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启动海事文化顶层设计,绝非空穴来风。顶层设计首先将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提供明确主线和根基。当前,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广东海事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与挑战。同时,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要求加强海事队伍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强调海事发展要在政治上、业务上、能力上、作风上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广东海事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明确广东海事文化的主线,找准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并贯穿于海事文化建设始终;另一方面,要在主线设计的基础上,吸收岭南文化、“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及社会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摒弃腐败堕落的思想糟粕,不断夯实思想根基、丰富文化内涵。

再者,顶层设计能从更高层面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筑牢基点、构建框架。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六个基点,即构建以“江海有岸、服务无边”的服务理念、提炼以“勇于奉献,建设人民满意广东海事”为核心的广东海事精神、深化“行为规范,管理精细”的制度体系、夯实“把握规律、抓住重点,关注异常,给力预防”的安全文化理念、展示“依法行政、务实清廉”的广东海事形象、加强“精神培育与意识形态引导,积极营造和谐进取”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能从广东海事文化的特殊性出发,其以“四型海事”(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创新型)及“五精”(精干的队伍、精湛的业务、精良的装备、精细的管理、精美的文化)海事处建设为主要框架,并通过框架的有效构筑,加强广东海事“三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广东海事文化的发展和事业的进步。

最后,顶层设计也能打通广东海事文化构建的传播渠道,构筑有效的传播体系。顶层设计能统筹把握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选择,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持共性与个性并存;并合理规划传播渠道的建设,不断细化和完善广东海事文化渠道,积极拓展和加深与人民大众、与社会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外部文化渠道,切实扩大广东海事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顶层设计在广东海事建设中举足轻重。但并非一蹴而就,它同样需要理性的路径选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科学定位,构建广东海事文化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广东海事文化的基石和文化基因。广东海事局要争当全国海事系统科学发展排头兵,成为提升中国海事国际地位的主力局,就必须对广东海事文化价值体系进行科学定位,以提升广东海事履职效能为目标, 以员工文化认同和团队执行力建设为根本, 以建设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海事队伍为新要求,打造和谐广东海事文化引擎,培育广东海事文化品牌和核心价值观,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 引导广大员工共同信守核心价值观,在广东海事发展全过程中渗透,形成广东海事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广东海事文化凝心聚力等作用,提高广东海事文化“软实力”。总的来说,广东海事文化的本质在于全员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广东海事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

如果说价值体系的构建是第一步,那么循序渐进,力促广东海事精神内化于心,就显得更为急切。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海事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从广东海事核心价值观出发,用先进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力促先进文化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全体员工的履职实践,助推广东海事科学发展。

内化于心,是为了外化于行。广东海事文化理念要实现这种文化浸染,就必须因势利导,力促其固化于制。制度文化是广东海事文化的纽带,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制度、机制的形式予以固化,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文化,加快和谐广东海事建设进程。首先是突出领导者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表率作用,提升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充分发挥领导层的表率推动作用,从提升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管理能力入手,深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责任目标管理和履职问责机制,把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履职能力、工作实绩置于广大员工的民主监督范畴,用制度文化约束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增强领导干部高效履职的敬业奉献精神。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提升决策目标的执行力。坚持“质量强局”的战略,持续推进广东海事局服务质量体系优化,让员工的工作规范和要求“习惯成自然”,提升全面履职的执行力。坚持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制度建设,实现从被约束对象到制度建设参与者的角色转化,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坚持制度融合,把制度硬约束与文化软管理结合起来,借助文化认同建立心理契约,提升制度文化的亲和力。三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提升文化建设的监督力。坚持人才强局的战略,把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激励员工立足岗位建功,争取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坚持人尽其才,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员工理论学习、专业研修、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制度环境,加快“三化”队伍建设步伐。结合核编转制,加快制度机制创新,形成公开透明、有效执行、监督到位的制度文化。

顶层设计篇10

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港口的物流模式、运营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货物吞吐量不再是衡量实力的唯一指标,功能与服务的比拼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预计到2020年,大连港集团将建设成为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实现从“港口装卸”向“物流商Q”方向发展的战略转型,这就要求大连港集团完成由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搭建全程物流体系服务平台和工商贸一体化服务平台,成为大连港进一步完善自身体系、寻求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完成大数据建设规划

2016年年底,依托大连港现有业务资源,大连港集团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完成了传统港口企业的大数据建设顶层设计,为大连港今后全面提升和优化港口信息化整体效能和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连港大数据顶层设计》从解决大连港现有业务与管理难点、发掘新商业机会、支撑新商业模式等角度入手,解答了传统港口企业为什么要做大数据的问题,同时明确提出了大连港大数据建设面临“立标准、搭平台、汇数据、建应用、抓管理、保安全”的六大重点任务,将有助于高效发挥大连港信息化对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成为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创新模式、建设智慧港口的驱动力。

接下来,大连港的各项数据建设工作将以《大连港大数据顶层设计》为蓝本,使港口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建设等全面提速,努力将大连港建设成为港航大数据资源丰富、产业明晰、信息化建设能力超强的智慧港口。

呈现“一大中心+两大方面+一系列保障”发展格局

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大连港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基于顶层设计的“一大中心+两大方面+一系列保障”的发展格局。即“港航大数据中心+智慧口岸和智慧港口两大方面+系列基础设施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大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借助领先的信息化优势,大连港让“智慧应用”全面融入整个物流环节,覆盖港口运营的各个板块,在港口、企业、政府间搭建起“智慧口岸”平台。与此同时,首套岸桥智能化操作语音提醒系统、无人值守作业、自主研发的智能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ITOS)也使得大连港的智慧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大连港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岸桥智能化操作语音提醒系统的成功上线为集装箱码头岸桥这一庞然大物植入了“智能芯片”,使得码头操作设备可以“开口说话”。

据了解,该系统集语音提醒、作业操作指南和岸桥司机培训多功能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语音播报系统实时播报岸桥各机构当前的运行状态,告知司机该采取怎样的操作及提醒。特别是由于夜间作业司机有不同程度的困倦感,开启岸桥“说话”功能后,能够避免由于疲劳造成的操作失误。同时语音系统还具有报警功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岸桥作业操作指南将整机操作教程和11个分项操作的3D演示集成其中,帮助司机学习操作规范,提升作业标准。培训功能可以为司机进行考核和测试,有助于新上岗司机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老司机更加熟练作业,并改正不良操作习惯。

另外,如今的大连港,“无人值守”的港区越来越大,部分港口作业甚至完全被机器、设备取代。在大窑湾区域,100多条集装箱通道,每天有大量集装箱卡车在此进出,但是在大门口,没有一个人值守。在“智能集装箱大门控制系统”的协助下,高清摄像头和RFID等技术自动识别车号、箱号等信息,“判断”出卡车里装的是什么,有多重。这些信息与企业内部的物流操作系统连接,通过网络传送到处理中心后,立刻发出业务指令,“指导”车辆下一步操作。

与智能集装箱大门控制系统一样,自2010年无人值守衡重管理系统上线后,对过磅汽车实现了自动拍照、录像和监控。其全程通过计算机管理的门禁通行,计磅后直接统计数据,使车辆过磅称重的时间大大减少。现在,这一系统已广泛用于码头、仓储货运、物流运输以及堆场等单位。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大连港地处环渤海圈和东北亚区域中心地位,从航线配置情况来看,主要是连接世界主要港口,现在有航线106条,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船舶公司都在大连设有分支机构。最密集航线包括日韩、东南亚以及我国台湾,在这个区域,按照“一带一路”倡议来说,要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大连港的近洋航线达到50余班以上,日韩之间每周能达到50余班。在航线方面,通过航线上完美布局,能够实现跟海上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也符合“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髓。

2016年,大连港与中铁集、沈阳铁路局、中远集运、三星电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韩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与哈尔滨、通辽开展中欧班列业务合作,打造“连哈欧”、“连通欧”过境班列。依托“辽满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覆盖东北“三省一区”的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建设,并通过积极参与中国多式联运企业合作联盟,推动建立中欧班列平台公司之间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境运输服务标准和规范。

“港口变革必然为腹地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精心构筑的国际物流通道,可以说进一步增强了对东北腹地经济的牵引作用。目前,东北98.5%的外贸集装箱进出口货源通过大连口岸转运。像‘连哈欧’国际过境班列的开通,就能够有力地推动黑龙江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大连港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大连港将凭借自身能力,借助于东北现在既有的一些政策资源条件,比如自贸区、跨境电商实验区等,建成快捷、顺畅、安全的政策物流通道,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大连港应有的一份贡献。

相关链接

大连港3年投7亿让港口“转绿”

近日,在大连港集团大连湾港区,安装在仓库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屋顶电站”不仅为港口生产提供电力,每年还可节约标煤近800吨,减少二氧化碳等各类污染物排放超过2000吨。

港口运输、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空气质量等问题曾是世界所有大港面对的难题之一。自2014年成为全国节能减排主题性试点港口后,大连港3年投入7亿元,从港口基础设施、装卸运输设备改造、智能化系统应用、清洁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全力推动港口“转绿”,目前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