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开题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6 16:19:13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1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2

一、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基本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前即开始准备。选题要考虑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查阅有关国内外文献,分析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积极鼓励由研究生自己拟出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开题工作不仅是研究生确定选题的重要步骤,也是研究生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广集贤言、整理思路、弥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题,研究生可以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实验路线、仪器设备、实验的可行性、预期结果、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作出比较明确的论述。

开题报告要面向全校公开进行,并且聘请三至五名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考评,以达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目的。其中,博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校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院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而导师不能担任考评小组主席。通过听取研究生对所选题目的论述及答辩,各位专家将对开题报告的选题依据、创新性、难度、可行性及预期结果等多方面做出打分,各项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对开题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经认真讨论和分析之后,合理的意见研究生须在规定日期内做出修改,必要时限期重新开题。

各院、所主管领导及所在学科带头人应积极参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把关。决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可批准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须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不宜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

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备案,并应及时补作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应在第三学期。

二、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基本程序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3

1.1为专业硕士生的“实践性”要求提供了平台实验室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生的重要性,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性”,重点培养其认识世界、探究规律的能力,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应用性”,重点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新闻传播媒体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样,仅仅有高深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现代化的实验室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要求。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环境和平台,专业型研究生可以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拍摄和剪辑、网页的编辑与制作、平面与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等。

1.2完善实习机制,弥补媒体实习资源的紧缺状况专业型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一名校内的理论型导师,一名校外媒体实际部门的实践型导师。校外实践型导师大多是资深的编辑、记者和管理人员,虽然其在本单位人脉广泛、“控制力”较强,能够为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但媒体的容纳量毕竟有限,再加上权威媒体“喉舌”的“特别重要性”,实习学生也只是看得多,做得少,很少能真正上手,对实习岗位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学生实习回来后多有一知半解之感。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可以“模拟”并“重现”媒体工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消化实习中的问题,化解困惑,弥补媒体实习的不足。

1.3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4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5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4

1.硕士阶段教育目标定位尴尬

一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即学术型。而当前有专家已明确指出要“调整培养目标,打造实用型人才”。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减少学术型硕士数量,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2012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2012年的专业硕士学位已达到39个,招生人数占据硕士研究生数量的30%,到“十二五”末期,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将各占50%。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学术型硕士没有太大区别,专业硕士一般都是两年的学习时间,一年上课,一年找工作,实习和找工作基本靠学生自己。教学显得很仓促,实践容易沦为“名义”,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虽然很多学校提出了双导师制,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专业硕士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匹配与专业硕士所需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和师资,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学校没有配套的机制来培训老师,也没有新增加编制来引进老师。硕士阶段的教育目标究竟应该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如果是研究型,3年时间的学制太短,两年半更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研究出什么成果的。目前硕士研究生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相似,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方式也不太适合培养“研究型”的研究生。文献认为,把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一样当作应用性人才来盲目地大量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败笔。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精英型教育,而不是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和就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专科教育,不应该只盯住市场需求而着眼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的技术人员。文献[6]认为,目前我国的硕士阶段教育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该定位在“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所以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急需建立适合这一目标定位的学制和培养方式。

2.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本科化”现象

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带有较浓的“本科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本科化”。一是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大量重复,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这一现象对于那些本硕就读于同一学校的硕士生来说感觉尤为明显。二是硕士阶段课程内容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根据文献[7]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有的硕士生认为其所学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没有多大差距,而很少有学生反映所学课程较难或很难。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

(2)教学方式的“本科化”。目前硕士研究生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相似,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课堂讨论很少,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致使学生被动听讲,参与较少。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学完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后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感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没什么两样呢?对纯讲授式的、不注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本科化”教学方式感到不满。

(3)教学要求的“本科化”。对研究生缺乏与之相应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讨论不能走向深入,学生没有也不被强烈要求进行积极思维。在课外,对学生并没有严格的文献阅读或实践实验要求。在科研活动中,许多研究生从事的是阶段性的、缺乏学术意蕴的琐碎工作,他们难以获得全程从事具有挑战性课题研究的机会。此外,考核作为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教学要求,其实施有失严格,考核不够规范,导师手下留情,学生通过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基于上述研究生培养现状,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材料。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课程教学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有1年的时间安排课程教学,研究生教育应把课程教学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

1.布置文献阅读的作业,培养研究生检索文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献检索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环节。科学研究是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选题立项、试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鉴定到申报奖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文献检索。据统计,科研人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的时间要占全部科研时间的40%左右,而写文章的时间只占7%左右。尤其是刚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这一步进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笔者所担任的“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研究生入学后第1学期开设的课程。从研究生入学第1天起,他们就应该开始体验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研究特性,迈出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第一次课,便布置文献阅读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至少10篇相关领域的文献,然后撰写文献阅读报告。由于前述原因,研究生的检索文献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制性以及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培养。所谓强制性,是每位研究生必须完成,且任何一位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报告不能与别人雷同,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所谓花费较多的时间,一方面是指给学生3—4个月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及阅读,在课程快结束时交文献阅读报告。另一方面是指老师要花较长的时间对上交的文献阅读报告进行评阅。评阅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报告里要体现研究生的独立思考。一旦发现有雷同的报告,所有雷同者成绩全部为零,并在课堂上公开进行点名批评。关于这一原则,在布置文献阅读作业时反复强调,以强制研究生进行立思考,切实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诱导和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知识真正为个人所理解,真正成为个人经验和个人知识的一部分,创新能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经外界诱导和激发无形中内生而成。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 我们所采用的研讨式教学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安排专题讨论课,每次讨论课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依次安排每一个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及组织讨论。为做好发言,学生要阅读有关问题的大量参考文献,无形中培养了硕士研究生快速查阅和领悟文献资料的能力。一种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推导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具有相当的深刻性、体验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人类知识的过程,是与知识的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它不拘于一成不变的现成观念,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诱导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3.创造条件开设实验,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是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硕士研究生的“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为研究生开发了尽可能多的实验。上海电力学院现有的电力电子实验室,当初是为本科生建设的,实验设备采用挂件结构。利用这套实验装置,开发了“电力电子变流实验输出异常分析”、“多重整流电路”等实验。在进行“电力电子变流实验输出异常分析”实验前,教师分别在实验系统的各部分诸如交流电源、同步信号、控制信号、晶闸管、信号电缆、主电路连接导线等处设置故障,每一台装置设置的故障点都不同。实验时要求学生利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通过测量、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系统故障点所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各个电量的波形什么情况下是正常的,什么情况下是异常的;各个环节的异常分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实验,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实验装置各环节的工作波形,掌握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实验装置各环节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重整流电路”实验系统需要多个挂件,要求学生通过检测,挑选符合交流电压大小及相位关系的交流电源挂件、确定各个整流变压器的接线方式、确定同步信号的连接方式、挑选符合触发信号相位关系的触发信号挂件,然后连接成实验系统,进行调试,以期得到多重整流输出。这一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功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上述类型课内实验共安排5个。另外还安排了3个课下仿真实验,以弥补现有实验室不能按实验者自己的控制方法产生控制信号的缺陷。在“单相正弦波PWM逆变电路”仿真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自学掌握逆变电路的各种PWM控制方法,然后通过仿真实验说明所采用控制方法的效果。这些仿真实验既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检索文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创新能力的要素。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导向作用。为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应加大力度评估其努力程度、评估其各方面能力的百分比。我们的做法是:在100分的总成绩中,期末考试占50分,平时成绩占50分。50分的平时成绩用于考核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情况、文献阅读报告撰写的水平、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水平、仿真实验体现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专题讨论课发言所体现出的准备程度、参与课堂讨论的踊跃发言程度等等。对学生进行上述诸项考核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不要求死记硬背,而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艰苦努力逐渐积累自己的成绩,而不是通过考前的突击准备得到成绩。通过一学期的不断努力,学生真正积累了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创新能力。

三、结论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5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6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7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培养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Master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Shangmei

(Hu'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aster conducted a survey obtained Master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lack of knowledge, curriculum and schedule is unreasonable, Master of Education runs imperfect mechanism issue, on the basis of conduct from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al structure and mode of education cause analysis on three dimensions, targete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ducation proposed training effect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 master; training; situation analysis

1 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1.1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200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1.2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4%,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教育硕士调查样本情况分布表

1.3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2.1.1 对教育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硕士自身对教育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1.2 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 教育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2.2 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岩,葛媛媛.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5):98.

[2] 杨云兰,赵清明.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11.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工程硕士 课程考核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重任,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内容已成为阻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急需开展适应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国际形势下,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要在如此局势下赢得主动,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定地走人才强国之路,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纲要》指出为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建设目标,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和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研究生教育要把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工作并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也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呼吁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个类型,主要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硕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中,在课程学习环节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于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加以区分,在课程考核方法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其特殊性,致使工程硕士特色不明显。工程硕士课程考核存在尚未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现象,与研究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悖,成为制约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因此,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三、当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内容无法满足能力培养需要。

当前工程硕士课程考核仍过多局限于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实践操作类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这极易导致研究生忽略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考核评价主体较单一。

对于工程硕士的课程考核,往往以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很少有企业、行业专家和研究生本人的参与,不可避免地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并且这样的评价结果缺乏行业认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当前工程硕士课程考核仍较多采用传统期末考试的方式,通过卷面成绩衡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更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四)课程考核要求简单化。

相较于本科课程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研究生课程考核较为随意,任课教师对工程硕士课程考核的作用重视不足,有的仅仅要求研究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课程论文,也有的仅凭满分为100分的笔试试卷考核学生能力,课程考核简单化,课程考核失去督促、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衡量研究生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工程硕士创造潜能的开发,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工程硕士课程考核内容的选取要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要立足于相关行业、企业对工程技术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考核内容应具备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鼓励研究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既注意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又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载运工具运行安全与节能环保方向课程考核为例,理论知识考核占40%,以试卷考试方式完成;技术能力考核占40%,以实验或企业实际操作方式完成;知识技能拓展考核占20%,以研究报告或课程论文方式完成,以此充实课程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效果。

(二)吸收企业参与,实现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课程考核环节应在校内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课程考核大纲,实现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尤其对于工程硕士的实践类课程,应组织学生进入真实的工程环境进行学习,并接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用课程考核方式。

不同的课程类型如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类课程,其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用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尽可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笔试可采用闭卷、开卷或允许学生带1页B5纸张学习资料的半开卷方式进行,可以允许有多种答案的题目,尽量克服死记硬背现象,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考试中。

对于工程硕士的课程考核,应尽量避免仅凭一张试卷评价的方式,辅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研究报告,完成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平时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结束考核,以实训操作、实验测试的形式进行实践能力考核。载运工具运行安全与节能环保方向课程考核,可结合交通运输、汽车制造等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专业实践,形成汽车节能与排放、汽车安全检测与监控的调研报告或论文,高校以校内导师为基础组成考核组,根据调研报告或论文完成情况对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认定。

无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都应注重加强对工程硕士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将课程考核与执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工程硕士考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充抵相关课程学分,从而鼓励研究生重视自身工程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四)建立课程考核反馈机制,真正实现考核功能。

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真实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然而,研究生课程考核往往忽视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学生仅能得知最终的考核分数或等级,而对于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和如何改进并不了解,这就导致课程考核的效果和功能大大降低。

因此,研究生课程考核应加强反馈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当面交流,也可以撰写评语后反馈至学生,还可以要求学生对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实验情况等进行课堂汇报和展示,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提问,汇报者针对提问进行答辩。采用“汇报+答辩”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课程考核过程公开化,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考核主体之一,帮助学生充分检视自身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在与他人的讨论沟通中拓宽学术视野,进而促进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春莉,曾华辉,杨雅琼.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1(5).

[2]曹雷.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

[3]杨洪兵,张玉喜,侯丽霞.高校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4).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9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硕士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硕士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

6.对毕业论文实行末位审核制。毕业论文末位审核制,就是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低的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或学院进行审核,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专业硕士开题报告篇10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38-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各行业领域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自此,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指导教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必须建设具有相关职业背景、较高专业素养,能胜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导师队伍。

1.区分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

为进一步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与学术型硕士生导师不同的遴选标准,确立既从制度上保障,又从观念上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型目标定位。要求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导师在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丰富的与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例如:具有主持横向科研项目的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重大技术改造、工程管理、设计或创作等项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等管理经历:具有被地市级以上管理部门所采纳的调研报告等条件。这些具有明显应用型导向的遴选标准,有助于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明显行业实践特征的导师队伍,把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来。

2.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于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并结合一些实际具体要求,把实践领域的专家增列为学校的企业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即开展指导学习工作。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后,进入到专业实践阶段,通过校内导师协助确定企业导师,在校内导师全过程指导的同时,由企业导师重点承担专业实践阶段的技术、管理等实践指导。结合专业实践相关内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工作。两者充分发挥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同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适应行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构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学体系的各环节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以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开展专业领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开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奠定应用型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工作实践,一方面传授相关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突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实践性认知和能力基础。

2.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为做好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首先,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办法,为规范和促进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学院根据学校规定的有

关办法积极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比如:在已有的实践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规模或内涵:积极开拓与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要求所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须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的职责内容,协议中需要制定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基地依托单位必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研究课题,并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针对专业实习、科研能力训练、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双方通过专业实践共同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愿景。

其次,从实践举措层面,学校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立项建设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研究生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的申报立项和评审工作。要求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从组织管理、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专业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拟订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并在建设周期结束时进行考核验收。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进各学院建设高质量专业实践基地的工作,既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科技合作,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3.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管理

高质量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专业实践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首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各专业学位领域须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阐明本领域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计划、校内外师资配备、专业实践内容要求和具体实施细则等。通过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各专业学位领域指导教师明确每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安排思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有序开展,同时也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清晰了解专业实践学习计划,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其次,在参加专业实践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和校内外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明确进行专业实践的依托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同时校内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制订专业实践期间的具体学习和实践安排计划,以做好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先期指导。

再者,在专业实践教学期间,由各学院、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或校研究生培养督导组深入实践单位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者实行要求各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书面动态管理的办法。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不定期检查结果将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或有关负责人,以促进下一阶段实践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指导教师的书面动态管理主要通过研究生定期提交实践进展报告、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定期见面汇报会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全面、及时掌握和指导,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在专业实践教学结束时,各专业学位领域开展专业实践考核工作。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参加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的校内外专家根据研究生汇报专业实践活动的情况、校内外导师的评价、研究生实践综合表现等评定学生的专业实践的考核成绩。考核通过的研究生可以取得专业实践的规定学分,考核不通过的研究生则必须重新参加专业实践。通过严格的考核管理工作,有效保证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

三、结合实践,做好学位论文管理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要以结合行业实践工作需要、立足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实现实践探索的创新。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需要突出以下两项基本要求。

1.

足实践,合理选题

从选题阶段开始,指导教师须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向实际应用领域选择研究课题。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背景和研究专长,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重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理选题:一是从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理论研究项目中选择内容。指导教师结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或者探寻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具体技术形式;二是在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选题,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三是在深入社会实践调研中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分析社会中集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基于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选择某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在实践中广泛调研和分析,回答和解决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四是以研究生本人的设计项目为主题作为论文选题来源,指导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工程设计项目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以此为选题基础,撰写相关的设计方案、设计说明等,并最终形成设计报告的成果形式。

2.形成明确的应用性成果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要形成具有应用价值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成果。因此,学校要把这一要求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交评阅的重点评审标准。有效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必须强化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论文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需求,探索出富有创新性的应用型成果,体现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

四、以应用实践为定位。开展相关专项培养研究工作

为更好地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贯彻“以应用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的主旨,切实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选择试点探索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前的研究探索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引导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侧重选择与企业具有较广泛合作关系的专业学位领域作为试点,积极发展企业合作资源,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深入研究各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听取来自实践领域专家的建议,做好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学位论文撰写要求等方面的计划工作,制订更符合实践需求的培养方案:二是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第一学年即渗入切实的实践教学,特定课程的教授结合企业实践生产进行讲解,或者请企业中有研究专长的专家进行讲授,在课程学习同时指导研究生选择确定实践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尽快了解有关企业的实践情况和发展动向;三是和企业共同探讨面向实践的教学要求,将企业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考查环节,和企业探讨制订研究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查标准,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该学习阶段的学业评定指标,以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实践要求。

2.探索学位论文撰写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形成具有应用性实践成果。研究生的毕业考核采取实践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展示要求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中期过程展示和毕业展示,由学院聘请专家进行评议考核。学位论文是对毕业作品的创作思考和理论阐释。要求遵循学术撰写规范,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设计经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评阅和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