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乡村建设总结十篇

时间:2024-01-29 18:02:10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1

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城乡建设的整体要求,年。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县委九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树立“经营乡村”理念,依照“改造城北、提升城中、开发城南”总体思路,继续强力推进“融城、拓城、秀城”进程,大力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管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综合服务功能,取得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乡村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树立经营乡村理念。

主要是县城2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修编》8个乡镇总体规划》集中供热可研规划》县城垃圾处置可研规划》县住房建设规划(-2012乡村道路专项规划》乡村给、《排水专项规划》《乡村公交专项规划》《乡村绿化专项规划》为加快城乡建设局提供科学依据。一是加大城乡规划编制、论证、评审和上报工作。共编制完成各类规划9项。

确保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受检建筑工程项目37项,二是全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新开工建筑工程29项,建筑面积50617平方米,投资4538.48万元;跨年度工程8项,建筑面积32015平方米,投资1168.9万元。质监工作重点放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外墙保温工程等重点部位质量巡查,严把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监管和抽样检验关。针对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现浇混凝土未进行重量比、构造柱加密区未设置箍筋、混凝土梁柱涨模、砖砌体施工方法不规范等质量通病进行预防和纠正。对18项工程下达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整改通知书》对3项工程下达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停工通知书》并采取有效措施,完全消除质量隐患,确保了工程质量。

共下达11份平安隐患整改通知单,三是依照“平安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严格建设工程平安生产责任制落实。重点对建筑工地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临时用电、外脚手架搭设、临时防护、施工用电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检查。1份工程停工整改,及时消除了平安隐患,有效遏制了平安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全年建设领域平安生产零事故。

进场交易36项建设工程,中标价6467万元,拦标价7338万元,节约资金871万元,节约资金率为11.9%建设工程进场交易率达100%严把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关,工程竣工结算送审价1927.29元,审核价1420.27万元,节约资金507万元,结余资金率26%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本钱,四是强化重点工程监督。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合理低价中标制度。实现了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防止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操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8份,施工许可证14份,招投标合同》审查备案36份。全年未发生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风。

清理整顿乡村土地市场秩序。共查处违章建筑12处,五是积极空虚土地贮藏库。建筑面积1095.75平方米;依法撤除违章建筑2处,建筑面积213.5平方米;整改10处,建筑面积882.25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章建设上升的势头。

实施城北英巴扎北路改造工程。完成对英巴扎北路71户居民住房状况入户调查和建档、分类、汇总工作。其中需要拆迁改建二层的51户,六是突出刀郎文化。需要外观装修改造的20户。截止目前,申请动工12户,已开工实施二层改建的6户。

种植4875棵各类风景树和3万盆花卉绿化小品以及乡村绿化维护项目;投资119.5万元广场四周建筑物亮化工程。乡村绿地面积达42.5万平方米,七是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投资97万元。每天开灯11小时,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了乡村档次和品味。

努力提高招商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工业园区5.7公里道路扩建工程,八是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100万元;乡村排水工业园区段3.8公里主管网建设工程,投资295.9万元。提高了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有效的增强了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时完善乡村服务功能

局始终坚持乡村建设“以人为本”理念,一年以来。不时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满足各族群众需要。其中市政设施基础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3322.8万元。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308万元。文教设施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1057.724万元。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4259.266万元,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12个,投资总1062.303万元。目前,县城区面积9.6平方公里,县城道路总里程达53.05公里,同比增加12.04%乡村排水主管网总长达39.8公里,同比增加8.15%乡村供热总吨位达95吨,同比增加50%供热主管网达17.3公里,同比增加4.84%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强化综合执法。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村卫生室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

二、建设原则

省级为主、地方配套;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满足需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目标

从*—2011年,用5年时间,建设123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0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建立起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相适应,设施较齐全、专业素质较高、运转有效,初步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是以改善就医条件为目标,改扩建业务用房;二是以提高诊疗技术为目标,添置与更新设备。

五、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填平补齐,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6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20万元左右控制。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建设。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5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6000元控制。

《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另行印发。

六、投资规模

*—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设备购置与更新。按国家标准,投资3.6亿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60万平方米;投资2.8亿元,添置和更新1230所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投资5亿元,改扩建村卫生室业务用房100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添置和更新10000个村卫生室诊疗设备。

七、经费来源

总投资12亿元,其中: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争取中央投资3.5亿元(含2006年国家已下达国债资金1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8.5亿元,省级按80%比例承担6.8亿元,市、县财政按20%比例承担1.7亿元,省级5年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1.36亿元进行筹集,具体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筹投资每年安排4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配套比例,由市、县财政安排落实。

八、分年计划安排

在分年度计划安排上,一是优先安排中心乡镇卫生院;二是优先安排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完成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三是优先安排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县;四是优先安排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集中的乡、村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2009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300所,2010年计划安排建设2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30所。

村卫生室。*年试点建设1000所,*—2010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25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500所。

九、项目建设与管理

(一)制定建设规划。根据全省农村卫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制定的程序是:

乡镇卫生院: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乡镇数,按照1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在已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标准进行填平补齐建设,由省将*—2011年建设规划规模和年度建设计划下达到各县(市、区)。

村卫生室:按照1个建制村建设1所标准化的公益性村卫生室的总体考虑,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再设卫生室(工作职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结合各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村数、人口数以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将*—2011年计划建设控制数下达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2011年分年度建设计划,经所在市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统筹制定全省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模式。项目坚持以县为主,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预算审计。项目建设实行县(市、区)卫生部门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设计,提供几套适应不同区域、地形和地质条件需要的标准图纸,供各县村卫生室选择;在项目建设上,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打捆分包招标,引入合格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以降低建设费用,保证施工质量。

(三)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新建的村卫生室所有权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从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中招聘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根据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适当予以补助,逐步建立乡、村卫生服务运行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十、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构。在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明确职责分工。市、县政府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审定建设规划、以及配套资金、建设用地的落实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市、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实施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编制上报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勘探设计、招标管理、施工监理、项目督查、资金使用、统计报表上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县(市、区)建设、国土、审计、监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履行职责并予以配合。乡、村负责建设用地划拨的落实和施工环境的保证。

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按照省政府要求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组织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并协调项目启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评估评价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牵头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统计报表上报以及制度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验收工作;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以及下达年度投资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安排落实省级财政资金和建设资金管理,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在建设用地、建设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四)建立项目公示与督查制度。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3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52-0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国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这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安徽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三农”问题对其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安徽省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批准马鞍山、芜湖等6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性、顽固性决定了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因此,“十二五”时期,安徽省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乡统筹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来指导“三农”工作,并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等战略,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小城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省社会经济表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但差距较大的局面无明显改观

从居民收入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十一五”时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2.74:1,扩大到2005年的3.21:1,2010年虽降为2.99:1,两者的绝对差距则由1990年得816元扩大到2005年5 830元,2010年的10 503元,如果加上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和补贴收入,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更大,远远大于绝大多数国家1.5—2.0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 2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3%。目前,农民收入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从这一角度看,农村落后城市至少10年。表明近年来虽然政府一直在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仍无实质性改观。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差距呈拉大之势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决定了生活质量的差距,并最终通过消费状况表现出来。从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看,201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是11 513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 013.3元,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只是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34.9%;从反映生活水平高低的总体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10年,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和4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2.7个百分点。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2],说明安徽省城镇居民生活已进入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低;生存型消费仍是广大农民的消费主流,离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差距,在安徽省显得尤为迫切。

(三)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广大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

近些年来,安徽省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进展,广场、绿化带等城市景观建设步伐提速,城市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截至2010年底,建成区面积 1 491.32平方公里,供水管网长度达14 730公里,用水普及率达96.06%;煤气管道长度 10 125.80公里,用气普及率达90.52%;道路长度为10 157.3公里,道路面积达19 92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16.01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85 28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8.92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3 6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市市容环境也大有改观。但相对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目前,农村居民大部分是自备水源,实现集中供水的主要局限于小城镇的镇区和其他少数区域;村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布局零乱;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系统投入,设施不配套,共享性较差,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房屋结构设计不科学,空间布局不合理;乡村道路等级不高,路况欠佳等等。

(四)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安徽省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在城市主要由政府负责,在农村主要依靠向农民筹集,农民承担了一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其负担超过农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县乡财政均系“吃饭”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系统投入太少。因而,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不仅项目少,已有的供给项目如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也普遍存在供给水平低于城镇的现象。从社会保障来看,城市居民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保体系,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都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相比之下,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从教育来看,虽然城乡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小学适龄的入学率要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生均经费不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落实,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也明显差于城镇。从医疗卫生来看,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农村居民所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城市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占总人口55%以上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到30%的公共卫生资源。

二、影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安徽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既是长期的、历史的因素叠加的结果,又紧紧受到经济和制度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的来说,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体制、观念、经济、人口诸多方面。

(一)制度约束

从根本上讲,导致安徽省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因素是制度性因素,这种制度因素是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的难题。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重工轻农”的趋势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的制度性框架仍然存在。城乡分治体制体现在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财政税收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投资制度等各个层面。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导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以及政治权利的安排等一系列关系都被扭曲了。只要这种二元体制继续延续,城乡差距就很难缩小。此外,受现有土地制度制约,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住房,但却无法拿出房产证作抵押获得贷款,也不能进行土地市场交易,使得城乡一体化陷入“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观念障碍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课题组在铜陵和淮北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民群众,甚至许多基层干部,思想守旧消极,对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不支持、不理解。典型表现有三:一是对城乡一体化概念认识不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其实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农村变城市,而应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而摒弃落后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二是部分干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思想上存在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照顾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等能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三是存在等、靠、要思想,不少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干,没钱就不干,缺乏工作的主动性[3]。

(三)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不足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的大小。目前,与周边省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整体偏低,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载体和产业支撑。就工业化水平而言,2010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GDP)12 263.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0:52.1:33.9,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低。工业化水平低下,不但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劣化和产业竞争力不强,而且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低下和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受限,还导致财力弱小。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2 063.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 023元,远远低于浙江等工业发达省份。财力不足导致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资金投资于城乡一体化工程。就城镇化水平而言,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为43.2%,不但低于全国49.9%的城镇化平均水平,也缺少像武汉、杭州这样能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城市,影响了工业经济聚集优势的发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狭窄,大批农民难以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四)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整体素质不高,加大了城乡统筹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人口增长较快和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村人口在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日益缩小,人多地少矛盾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并存的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第六次安徽省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安徽省每10万人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达27 948人,文盲人口总数高达496.5万人,文盲率为8.34%[4],而这些人基本上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导致剩余劳动力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空间狭小,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经营素质状况也直接制约他们能否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接受工业反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的能力。

三、安徽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举措

(一)总体思路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前期马鞍山等6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经验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协调发展全局,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主线,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资源配置为关键,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加速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三阶段发展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形成城市产业要素、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业产业资源、发展要素与城市工业对接的发展体系和体制机制体系。因此,按照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 2009年安徽省各地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评估得分的情况[5],现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分为3个阶段,即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结束时(2008-2015年),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估得分应该达到 70分左右,初步形成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和体制机制体系,初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初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此阶段,省级财政的支持应该分类对待。根据各市的经济实力,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和淮南5市统筹城乡发展实力较强,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主要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进行,省委省政府只需要给予政策和宏观指导;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主要应该放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如皖北各市、滁州、六安等,这些城市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需要外力支持。

2.中期目标。在“十三五”规划结束时(2015—2020年),城乡一体化水平平均得分应该达到 80 分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在此阶段,安徽省大多数城市已经实现城乡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安徽省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10位,人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政策上,不仅省级政府可以更多地支持皖北等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建设,而且发展能力强大的合肥以及皖江城市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人才等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3.远期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 2030 年以后通过城乡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三)具体措施

围绕上述目标,安徽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举措。

1.转变城乡发展思路,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规划是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从前期马鞍山等6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的经验看,安徽省应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改变目前“重城市、轻农村”和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其内容既要有总体长远规划,又要有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城乡市场体系、城乡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分项具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架。此外,还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改变安徽省地级市数量多、整体行政规模小的现状,通过对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省辖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推动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应强力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以农业优势板块基地为依托,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成生态农产品工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食品饮料工业和农机制造业等涉农工业,重点发展水稻、小麦、油料、肉类、水产品、乳制品、茶叶、果蔬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涉农工业企业与农业板块基地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带动农业板块基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民就业职工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特别是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培育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接载体,形成功能完备、高效畅通、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

3.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落后的局面,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积累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切实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一是要加强对试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专项资金支持,设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扶持基金,整合中央和省支农资金,调整财政支出渠道和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给予有条件的市、县、乡镇必要的启动资金,对试点镇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积极培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二是要建立对农业的补贴制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检验和检测服务的资金补贴额度,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同时,要把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支持开展农民培训,并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既要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作用,也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营造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口就是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个联动”,即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因此,当前来说,安徽省要重点做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一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业化路线,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使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企业在市场平等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流和配置,形成分工合理、统一的现代工业体系,实行城乡工业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取消各种人为的用工政策限制和束缚,支持农民到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城镇各部门中就业,不仅同工同酬,而且应享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就业、定居、福利等各种待遇,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和推动城镇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体系。要实现城乡统筹,关键就是要以改革为突破口,转换体制和机制,打破阻隔城乡的制度性约束。一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将户口与利益和资源分配相分离,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向城镇户口转换的限制和门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入手,剥离土地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住房和社保的办法,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顺利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换。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巩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推进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居民等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打破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互动的阻隔,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效性经济和社会体制。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2).

[2] 吴东美.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关注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06,(7):46.

[3]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课题组.安徽城乡一体化路径新探[J]. 江东论坛,2010,(S1):1-6.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4

乡平安创建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xx乡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回、藏、土等多个民族聚居的乡。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37个生产合作社,2331户1043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3%。全乡耕地面积43295亩,共有各类牲畜14276头(只、匹)。全乡经济纯收入2628.35万元,人均纯收入2517.82元。一、所做的主要工作,xx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理念,按照“发展与稳定并重,平安与和谐并进”的思路,紧紧围绕“平安门源”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把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不断强化领导,完善措施,落实责任,在全乡范围内建立健全了“保稳定、创平安、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四个到位”、“四个结合”:(一)确保“四个到位”,推进平安创建工作——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为平安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根据平安创建工作要求,我乡及时成立了西滩乡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平安创建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四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平安村社”、“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平安大道”、“平安寺院”、“平安企业”等六个专门创建领导小组,各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又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确保了全乡平安创建工作“面上有人抓,点上有人管”。年初召开平安创建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平安创建工作,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目标,乡与村、乡属单位签订《平安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村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与各农户签订了《文明公约》和《平安家庭公约》。特别是按不同领域,分门别类,签订农村用电安全、农机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防汛安全、防火安全、水利设施安全、安全生产等专项安全责任书,建立完善了检查、监督、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综治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社会治安及平安创建形势分析会议制度、述职制度和汇报请示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治安形势分析会,并坚持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研究、及时解决,每年召开一次述职评议会,由乡属单位和各村第一责任人向乡综治委述职并进行评议。落实了驻村特派员协调抓,派出所干警重点抓,司法助理员全面抓的机制。结合全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全乡平安创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合乡情的《西滩乡平安创建工作五年规划(—20xx年)》,——确保宣传教育到位,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在宣传工作上,我们采取分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宣传方式。一是在创建工作开始之初,首先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宣传骨干,全乡共培训宣传骨干52名,通过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每村都培训了1—2名普法宣传员,成立了由3—5人组成的普法宣传小分队,分头包片进行宣传,并配合驻村特派员对全乡中小学生进行法制讲座和法制辅导。二是组织驻村特派员、驻村乡干部等宣传骨干分赴各村,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召开座谈会、群众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是在宣传对象上,除面向干部群众外,还加强了对宗教教职人员、寺管会成员、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及流动人口的专门宣传教育工作。四是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了对平安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类安全防范措施、自护常识的宣传,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各项工作,使群众受到了教育,进一步了解了平安创建工作的相关知识,调动了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想平安、家家保平安、村村创平安的浓厚氛围。——确保防控措施到位,构建全方位的防控网络一是建立了乡属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加强了值班守护力量,采取了安装摩托车防盗锁、车库内锁法等办法,形成人防、物防相结合的内部防控机制。二是加强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对十个村的治保、调解组织及群防群治队伍进行了整建,明确了职责,完善了治安联防等各项工作制度。全乡共划分村社治安联防小区37个,组建十户联防小组214个,确定中心户长214名,并组建了护草队11个75人,护秋队30个148人,田管队10个30人,治安巡逻队10个80人。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创建“平安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认真做好对重点人口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五种监管对象和违法青少年实行结对帮教,有针对性地组织重点人口进行普法学习,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同时,注重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培训和社会救济工作。四是将《国家安全法》和《保密法》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做

好隐蔽战线工作。五是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处置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和完善了应急处置预案、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防火、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成立了抢险应急分队,确保了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及时妥善处置。同时实行了乡领导干部联点包村工作制度,乡党委成员联系宗教寺院和宗教职业人员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平安创建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具体工作到位,为平安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以村民自治推动平安创建。在全乡范围内深入推行民主法制化建设,乡、村两级都设立了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栏,成立了乡村两级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及监督小组,选派驻村干部为村务公开督察员,进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督察。对各村的重大村务、财务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预防不稳定因素产生,消除了干群矛盾,融洽了干群关系。二是加强来信来访工作,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了妥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乡上设立办公室,确定了乡接待员,并由乡党委成员随时接待来访人员。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兼任本村接待员,负责本村的来信来访工作。我们切实把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作为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环境的大事来抓,对群众合情合理的要求,予以及时解决或回复,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以理服人、化解矛盾。三是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乡上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立健全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确定了乡村人民调解员,明确了调解人员职责。在具体调解工作中,由乡村调解员与各驻村特派员共同进村入户,对矛盾纠纷集中进行排查调处,确保了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发挥,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防止了矛盾纠纷的进一步激化和的发生。四是深入开展“无毒乡”创建活动。在集中开展禁种铲毒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无毒单位”和“无毒村”,经过严格考评。全乡10个村均达到“无毒村”创建标准,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无毒乡”。五是全面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与全乡各农户签订了《平安公约》,全面开展了平安家庭十星级竞赛评比活动,评出“十星级平安家庭户”2281户,占总户数的98.6%。(二)坚持“四个结合”,促进平安创建工作——将平安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宽平安建设的领域,注重将平安创建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倡导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红白事简办新办。并加强道德教育,树立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的思想,使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得到遏制。二是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对村道路两旁乱占乱圈的围墙进行清理,整理清扫道路两边的死角垃圾,统一规划了厕所、草院、畜圈、畜棚建设,村庄脏乱差、人畜混居、道路不畅、绿化滞后的问题得到改观,三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促进稳定工作。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村闲散劳力外出务工,争当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改变闲散劳力特别是近几年初高中返乡青年无业可为、无事可做的现状。我们对全乡的588名返乡青年逐一登记造册,并确定了他们的技能培训趋向,以不同渠道帮助他们参加不同专业的技能培训,到目前,已有83名返乡青年参加了技能培训,拿到了证书,走上了工作岗位。——将平安创建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开展“三级联创”、“党员责任岗”、“四培三带”、“文化中心户”、“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为全乡235名无职党员分别设置了“理论政策法律宣传学习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职责岗,使无职党员充分发挥一技之长,积极配合村“两委”班子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自觉带头维护社会治安,成为了平安创建的义务宣传员和治安协管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乡党委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大力倡导扶贫济困良好风尚,崖头村党员带头为本村特困群众张玉秀募捐医疗费1万余元。老龙湾、边么掌、崖头等村上岗党员主动帮助五保户、特困户、因灾倒塌房屋户拉运砂石、投工投劳,先后帮助2户五保户、7户特困户、8户因灾倒塌房屋群众重建了住房。以创建“文化中心户”、“五好文明家庭”为契机,在全乡营造了民族团结、邻里团结,尊老爱幼、互帮互助、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新风尚。——将平安创建与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富裕与平安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致富与治安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因而,我们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作风建设和职能转变,以“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活动和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着力解决了政府职能“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更加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执法行为和服务行为。在村级财务支出、道路硬化、饮水入户等公益性建设中向群众的收费情况,特困户、五保户危房改造,受资助大学生的确定,合作医疗的报帐,中小学“两免一补”资金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等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并及时足额发放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使群众有了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各项工作透明度。至今未发生因政府行为“不到位”和“错位”而引起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的现象,也未引发各类内部矛盾,确保了全乡公共安全,维护了一方平安。坚持经常性开展对弱势群体、农民工等的法律援助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积极争取下,为因工致残的劳务工马继鸿从用工方甘肃省肃北县金庙沟煤矿业主手中追回伤残金9万元;为纳隆村因务工发生事故导致双目失明的梁俊龙追回伤残补偿金27万元,为在海南州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务工发生事故不幸身亡的纳隆村村民祁生虎追回赔偿金18.5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务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依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规定,实行村民自治管理,因地制宜地修订完善了各村《村规民约》,并以此来界定村里的大小事务,处理各类矛盾,奠定了全乡稳定、平安的基石。——将平安创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西滩乡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党内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并坚持团结和稳定两手抓,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平安寺院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通过“争创先进、弘扬先进”,“结对帮带、排忧解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及“五好五优、平安寺院建设”等主题活动的开展,维护和促进了全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大局,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二、主要成效通过平安创建活动的开展,全乡上下形成了创建平安的浓厚氛围,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全乡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呈现出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广大群众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建设新农村的喜人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刑事、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截止目前,全乡刑事案件控制指标为?起,实际发生2起,比控制指标低100%;治安案件控制指标为?起,实际发生15起,比控制指标低?%。二是村级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上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隐患2起,一是饮水问题。二是交通安全问题。对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一是自去年投资8000元,维修饮水管道500米,新建检查井3座。二是组织农用车车车主和三轮摩托车车主召开专题会议,与他们签订了禁止载客运营的责任书,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达到了“小纠纷不出社、一般纠纷不出村、矛盾从来不上交”的目标要求。三是村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群防群治,全乡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四是实现了无、无重大交通、火灾、安全生产事故,无“黄赌毒”案件,无重新犯罪的创建目标。五是全乡10个村、4个寺院、2个企业、1个卫生院、2个单位、9个校园被命名为平安村(单位)、寺院,xx乡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平安乡镇”。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委维稳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副书记骆惠宁同志在全省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及时召开我乡维稳工作动员会,对我乡维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维稳工作责任书,并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全面构建维稳和平安创建防控体系,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和妇女召开维稳工作座谈会,教育广大党员、妇女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顶梁柱”和“主心骨”的作用,联名签订了维稳承诺书,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乡平安创建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5

20__年,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和总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以化解矛盾为主线,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以和谐建设者的姿态全面发挥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以深入开展平安村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平安乡村”为重点,全面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突破工作难点,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农村平安村建设的落实。

乡党委、乡政府把建设“平安乡村”活动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重在村组,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拓宽创建领域,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全乡在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安。通过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实现不发生影响全乡稳定的重大群众性文件,不发生对群众安全感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为目标。

二、开展农村平安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各村要深入开展平安村建设,坚持“十一五”规划,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影响各村稳定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贯穿农村平安建设的工作始终。

要通过在各村开展平安建设,使各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村各类突出矛盾得到化解,和非法宗教发展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农村防范体系更加完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的自觉性提高,农村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三、切实抓好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解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乡、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各村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坚持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一报告制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抓小抓早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激化,增强调处工作效果。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各村各单位在2小时内报司法所。要把排查纠纷,根据性质反馈到相关部门限时加以解决。把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列入乡村干部的责任制,规范调解程序。实行重大、疑难的领导包案督办和限时办结制度。做到矛盾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人接待,有人专管,有办理要求,有办理结果。

四、加大重点人口的整治和管理。

加强对重点人口的管理,高度重视反工作和禁毒专项斗争,对刑释解教人员认真落实帮教措施,包片民警、治安员、村民小组长及家庭成员确定为帮教成员,帮教对象组成帮教小组,促进帮教对象转化提高,杜绝重新违法犯罪发生。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向群众讲清处理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各村、各单位党支部的作用,严防门徒会、__功等组织在我乡的渗透活动。要全面落实禁毒各项措施,做到禁毒工作警钟长鸣,保持“无毒乡”称号。

五、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6

一、制定方案

区委于6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建设“平安城市”实施方案,研究“平安城市”创建工作。6月23日下发了《关于建设“平安城市”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根据省、市委建设“平安福建”、“平安三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城市实际,决定从~年—~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年底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明确提出了建设“平安城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坚持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区依法办事、坚持专群结合齐抓共管、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等五项原则;确定了五个明显提高、五个明显下降、五个有效遏制、五个防止发生的总体创建目标和分三步走的工作步聚(即~年1月—6月动员部署、~年7月—~年12月整体推进,实现达标,~年1—12月巩固提高);确定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加大对敌斗争力度、严厉打击犯罪、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整治农村房屋质量安全问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等八项工作重点,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平安、大稳定”的思想,针对城市实际,把农村房屋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

二、明确目标

总体计划用三年时间开展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全面实现创建目标。力争两年(~年底)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具体计划:~年1月—6月为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深入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年7月—XX5年12月为整体推进阶段,实现“平安县(市区)”目标,具体是:~年30%的乡镇(街道)、30—50%的社区(村)达到“平安乡(镇、街道)”和“平安社区(村)”的标准;~年底100%的乡镇(街道)和90%的社区(村)达标,实现建设“平安城市”总体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首批达标县(市、区);~年1月—12月巩固提高,全面达标,100%的社区(村)实现“平安社区(村)”标准,全面总结创建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创建水平,全面实现“平安城市”目标。

三、狠抓落实

1、加强领导。区委决定成立由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江鸣任组长,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汗明任副组长,人大、政协、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建设“平安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决定从政法部门抽调3名干警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工作领导格局,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强化宣传。一是层层动员部署。6月21日全区建设“平安城市”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辖区各单位都相继召开建设“平安城市”、“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的动员大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部署创建工作,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目前,六个乡镇(街道)和部份区直部门已制定出具体的创建工作方案,初步在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建设“平安城市”的共识和创建氛围。二是组织工作队深入村(居)进行宣传发动。区里组织挂点村(居)的部门,配合各乡镇(街道)深入全区22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向广大村(居)民宣传建设“平安福建”、“平安三明”、“平安城市”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在宣传发动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与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相结合、与创建文明村镇相结合。深入发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平安城市”的活动,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多形式宣传。利用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宣传栏、黑板报、墙报、广播、挂标语、发传单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建设“平安城市”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统计全区已召开各种动员会议50多场次,出各种板报宣传栏60多期,悬挂宣传标语12幅、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

3、抓好试点。区委、区政府决定北门街道、洋溪乡作为建设“平安城市”的试点乡(镇),并要求各个乡镇(街道)要抓好2—3个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并从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和最基层的社区(村)抓起,拟定在陈大镇抓建设“平安家庭”试点,在列东街道抓“平安社区试点”,以积“小安”为“大安”。积极探索建设“平安城市”的工作路子,摸索工作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建设“平安城市”的工作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少弯路。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提高农机“三率”为重点,以预防和减少事故为目标,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高农机监理能力,不断深化“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着力建设平安和谐新。

二、创建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责任倒查追究制得到落实;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达95%,拖拉机年检验率达90%,联合收割机年检验率达95%,驾驶人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驾驶人培训考试和发证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源头管理得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措施逐步完善,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农机死亡人数控制为零;农机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到年11月底全县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全县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成立县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内),由陈世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5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选村布点,组织宣传发动,开展调查摸底,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初-7月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农业部和安监总局制定的创建标准,结合实际,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工作,查漏补缺,整改提高,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登记率、机车技术检验率、驾驶人员持证率,减少和控制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三)总结评比阶段(年8月初-9月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总结评比工作,并在2010年9月底前向县“平安农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总结和示范乡镇、村的典型材料。

(四)检查验收阶段(年10月)。县“平安农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检查评选,确定优秀示范乡镇、村,形成综合材料,向县人民政府及市农委、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送创建情况,迎接市农委、市安监局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创建活动的组织机构,并根据“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相关要求,统一组织和协调本辖区内的“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创建工作的具体问题。同时,要将“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与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层层制订创建工作方案,把创建工作目标及标准落实到乡镇、村组,并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目标体系,实行量化考核,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要制定“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做好“五个一”的宣传活动:每年在每个乡镇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农机手送一封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书,向每个村送一套“平安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户送一本“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在每个村上一堂“平安农机”知识课。把宣传工作做实,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宣传创建典型,全面提升“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总体水平。

(三)密切配合,加强联动。农机、公安、安全监管、交通等部门要健全协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做好重要阶段、重点地区、重点农机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县交警大队和农机监理机构要紧密配合,建立“队站联勤”制度,严格查处违章操作、违法载人、超速超载、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行为,认真排查农机事故隐患,减少或杜绝农机事故发生,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农机部门依法监管,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格局。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8

非常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今天又不辞辛劳亲临指导,在此我代表××*党委、政府和全乡3.2万老百姓对各位领导亲临××督导、检查表示真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今年以来我乡综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县综治委的部署和安排,全面抓好落实,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整体推进,目前全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现将我乡执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综治工作目标》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位于兴文县北面,距县城20公里,远离公路主干线,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区,小部分为平坝,北面有××*山脉,海拨696米,东邻××*镇,南接××镇,西靠××*镇,北连××*镇;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全乡141个村民小组(含社区5个),1个社区,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余人,总户数8970户。

二、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继我乡成功创建“县级平安乡(镇)”后,乡党委、政府将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重大工作目标,并加大了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调整充实了平安创建领导组和联系村工作小组,乡党委办公会多次研究部署全乡平安创建工作,为全乡平安创建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年初,乡党委、政府召开全乡综治工作会议提出创新机制,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强基固体,打好基础,再上台阶,并与村(社区)签订《责任书》及时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共签定综治责任书14份,禁毒责任书14份,内部职能部门责任书8份,按照“谁主管,谁负( )责”和“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在全乡落实了部门行业负责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三、社会稳定、秩序良好

今年乡综治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坚持分析排查例会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和督查督办制。全乡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12次,化解矛盾纠纷14起,县办对有关单位(人)发出督查督办案件6起,回复“12345市民热线”3起,对一时难以办结的督办案件要求限期上报并书面说明。为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相继指定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实行了特定时期、维稳工作第一责任人考核制度,强化了维稳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区域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追究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涉法、涉诉案件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为止,全乡没有因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二影响群众性的群体上访事件,为庆建国六十周年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成功实现了“三零一不”目标,确保了上半年全乡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平安建设、有序推进

(一)“1221”工程扎实推进。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号,指导全乡各综治责任单位抓好农村平安建设,落实好省、市、县“1221”工程建设。一是坚持以乡党委为核心,党委、政府把建设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纳入对村(社区)的年终考核内容,同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范围,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不留死角,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二是以落实村“两委”为支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落实到基层,村级两委是关键,我乡为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基层战斗堡垒的地位和作用,壮大村级组织,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进行的强村并组改革,坚持“公推、直选”为主要形式,多渠道、多形式选配村级干部,明确村支部书记原则上担任村综治办主任。乡党委与村签订《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年终奖惩规定。同时,健全村党支部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村综治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制度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三是加强整体联动治安巡逻队建设,乡成立了综治巡逻队,民兵应急分队,各村(社区)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建立院报联防、户户联防小组,群防群治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流动人口管理有序。根据《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意见》文件精神,乡综治办、乡派出所、计生指导服务站加强了流入、流出人口的管理。在社区全面开展了流动人口及租赁房屋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落实了“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措施,使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底数清、情况明。计生办与派出所配 合,督促有关用人单位及时进行申报流动人数和办证,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要求,从而减少了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计生办以优质计生服务为基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检查,根据“谁受益、谁负责”、“谁用工、谁管理”的原则,落实了一年一封流动人口慰问信。目前我乡流出人口6650余人,金融危机流入人口180余人,清理流动人口130人,办理暂住证53本,清理出租房屋130户,签订责任书130份,签订责任书130份。有效促进了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管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严打整治成效良好。我乡始终保持各类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综治主力军的作用,坚决维护县政法委、综治委的决策,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定期开展集中打击专项斗争,坚持做到露头就打、逢乱就治,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今年上半年共发生刑事案件2起,破获2起,查处治安案件12起,调解各类纠纷14起,积极推进“破先案、挖集案、打盗抢、抓逃犯”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巩固平安创建成果。以“创建平安无毒社区”载体,坚决打击吸毒贩毒人员。

五、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我乡综治宣传活动以“深化平安建设,巩固县级平安乡创建成果,构建和谐××”作为宣传点通过举办法制学习班、挂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出动宣传车、集市公开广播等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在全乡营造了法制宣传大氛围。今年上半年共报送综治工作简报7期,举办法制专栏2期,书写法制标语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页,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我乡无一人参加组织。乡综治办针对青少年意志薄弱,法制观念不强,容易走邪路的特点,综治办与派出所联系进行法制讲座,学生反映效果很好,使1000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各位领导:

虽然我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做了一定得工作,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一些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够强,永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不高。2、盗窃案件时有发生,防范措施不够到位,对群众的防范意识、教育抓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研究分析新形势、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走出一条切实符合我乡实际的新路子,同时有在座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赶超先进乡镇,使我乡综治工作再跃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以上汇报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9

一、总体思路

以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推进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的“三农”工作要求,落实“你用电、我用心”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提升扩面”工作,特别是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村加大电气化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构建和谐的农村供用电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全过程管控,确保创建工作质量,大力推进我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2012年,我县新农村电气化创建的目标是: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40个,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个,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验收。具体方案由县经信、农办、供电部门下达。

三、工作要求

(一)积极探索新机制,深化乡村(社区)电力服务共建。积极探索农村用电安全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农村用电设施规范管理的新方法、供用电设施保护的新措施,结合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作,深化乡村(社区)电力服务共建,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及农户用电服务,努力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先期在泗溪镇开展新农村电气化示范试点,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形成典型方案后,在全县推广实施。

(二)继续坚持“三结合”原则,推进新农村电气化进程。一是与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结合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按照国家能源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加强项目规划、计划、招标、实施、调整、监督、检查等环节管理,确保工程管理规范,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和标准化作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进而实现提高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目标。二是与美丽乡村、乡村康庄工程相结合。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总体布局,把示范村或整治村首先列入电气化建设。同时按照“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工程要求,合理布局低压电网,选择应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器材,注重工程施工工艺,讲究美观协调。三是与省级中心镇电网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心镇建设标准优势和资金优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今年省级中心镇实现“镇镇电气化”。

(三)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验交流,规范新农村电气化管理。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经验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大力推广实施。规范新农村电气化管理,通过按月、按季度分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加强工作过程管控;通过自行检查和组织互查等方式,加强闭环管理;通过统一、细化报表等手段规范日常工作管理,做到“建成一批检查一批,成熟一批验收一批”,不断提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水平。

(四)做好农村电气化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新农村电气化创建良好氛围。围绕“政府发动、乡镇主动、电力推动、群众互动”的工作方针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宣传工作,加强与国网媒体、行业媒体、社会媒体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具体行动,及时、有效开展宣传报道,做到事前造势、事中狠抓、事后总结。同时,结合电力设施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新农村电气化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宣传,挖掘新闻素材,深入有效地开展宣传。各乡镇、部门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落实专人,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前规划、整合资源,全力以赴、主动配合,抓时间、保质量、赶进度做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有关负责人要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走访重点改造的乡(镇)、村,查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查找存在的不足,提出需要改进的方案,根据检查结果立即制定整改方案。积极配合化解因政策处理引发的各类矛盾,协调解决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处理问题。

平安乡村建设总结篇10

乡镇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20__年,__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为契机,狠抓干部管理工作和干部作风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落实了“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业活乡、农工商多业并存、互补互促”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年初提出的“发展一方经济,确保一方稳定,服务一方群众,构建一方和谐”总体目标。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乡域经济快速发展。20__年,我乡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递增13%,达到1.68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到0.4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0.68亿元,第三产业总值达到0.53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品种优质化和布局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优质杂交水稻种植全面推广,粮食播种面积年均达1.6万亩,水稻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大力推广“种三产四”工程,以胡家坪村、南河村、水岩村、黄溪湾村为中心,发展超级稻示范片20__亩,超级稻种植3000亩,杂交丰产玉米种植5034亩,大力发展渔业,以各大骨干山塘水库为中心建立发展池塘养鱼养鱼100亩,水库养鱼200亩;发展生猪养殖,新增规模养殖场1家,全乡年出栏生猪11000头,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新增养羊专业户8户;建立完善动物防疫队伍,认真作好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顺天公司成功流转土地3000亩,栽种油茶20__亩,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新产业格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创办并注册康威酒厂,年产值50万元,产业化发展走上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子。工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黄溪湾福利冶炼厂、云冶炼厂成功引进外资1000万元,建设厂房4000平方米,办公楼、化验楼4栋,年内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万元大关,上交国家税收600万元。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我们积极争取市、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积极鼓励村民投资投劳,完成了“云六水库”的除险加固、胡家坪、南河、芒溪口村基本口粮田建设扫尾工作;完成葡萄溪、黄溪湾、铁山溪、来龙溪骨干山塘整修;累计硬化农田灌溉沟渠12条2145米,恢复洪毁堤坝460多米,恢复灌溉面积260亩,改善灌溉面积330亩,新增耕地50亩,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强,为粮食丰产打牢了基础。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我们借助国家力量,积极组织广大村民筹资筹劳,己完成了47公里的水泥路硬化,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这一目标,并顺利完成了胡家坪、水岩、南河、岩屋冲四桥建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工程s308线改扩建工程,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对全乡12个村的产业公路进行了规划和修编,将十二五规划中组织实施。

公益事业设施明显改善。建好高标准的卫生院、农村信用社、铁山溪村“五保之家”和黄溪湾村村级活动中心、南河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完成了水岩、胡家坪两个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使20__多群众喝上了方便、干净水。配合县国土、建设等部门,对村镇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对水隘乡城镇建设进行了整体布局。

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计生工作长抓不懈,捆绑式抓计生制度成效明显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计生队伍建设。实行捆绑管理,全乡上下齐抓共管计生工作。实行分村承包,分片包干,层层落 实责任。一年来计生工作的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内,有效的控制了人口增长,在百村攻坚中,乡村两级多次排名位于前茅。

社会安全稳定常抓不懈

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立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企业安全建档立卡,加强各部门的联系,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不留安全死角,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伤亡事故,全乡无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好交通、矿山等生产秩序,做好安全工作。做好防汛、防火,特别是森林防火工作,加强了森林扑火队伍建设。

教育工作成效喜人

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教师队伍管理不断完善,教师的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乡的统考、中考各项教学成绩均名列全县前茅,中考上线率逐年递增。“两基”、“控辍保学”工作顺利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卫生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卫生食品安全得到加强

加强了疫病监控、妇幼保健和药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参合率逐年提高,20__年参合人数达9165人,参合率达98%。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进一步得到保障。

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得到加强

全乡上下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加;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办好事、办成事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大排查、大接访、大下访、大调处”等活动,各类矛盾和件得到了妥善解决,全乡没有发生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扩大基层组织民主,在全县率先实施乡镇党委领导公推直选,坚持“党内民主扩大化、民主集中、德才兼备、公开、公平、公正”,按照“选出正气、选出朝气、选出人气”的原则,把政治素质好,带奔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能人”选进党委班子里来,增强了乡党委集体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公推直选”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共产党人事网、中国人事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等全国二十多家媒体予以转载)。一年来,全乡武装、统战、老龄、宗教、共青团、妇联、工会、、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发展,全乡社会、政治、经济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思想大解放、转变作风、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战胜困难,全乡各项事业臻臻日上,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当中,我乡先后荣获20__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全市社会稳定、安全生产、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组织纪检、民政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政府和乡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乡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乡人大有力指导监督的结果,也是关心水隘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水隘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20__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企业资金的瓶颈难以解决;农业水利、农村用电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的路子窄,群众发展观念转变的措施和办法不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财政形势不容乐观,收支平衡仍然较为吃紧,解困措施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对待,科学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__年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__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在县委、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支持下,以“发展一方经济,确保一方稳定,服务一方群众,构建一方和谐”为总体思路,总揽全局,突出抓好围绕农民增收,做到“四抓四提高”(即:“抓工业促农业,强工壮农,提高经济总量;抓品种促项目,推动产业化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致富途径;抓特色促品牌,推进品牌战略,提高水隘知名度;抓环境促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壮大工业发展规模,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围绕农村社会稳定,做到“四强四满意”(即:强化严打工作措施、强化集中整治工作措施、强化维稳责任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与处理台帐工作机制,力争达到上级领导对“平安水隘的社会大局满意,党委、政府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满意、外来人士对健康文明的乡风民情满意,群众对良好的社会环境满意);围绕计划生育工作,做到“四个到位一个确保”(即:手术妇检到位,避孕节育措施到位、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 、优质服务到位,确保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保类进位);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三个着力三个促进”(即:着力解决好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乡风文明、民主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村党支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农村党员素质的提高)。

一、奋斗目标

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

2、水利、卫生、村级组织、农村用电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在水隘落户实施。

3、搞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支持s308线改扩建工程和益溆高速的建设工作。

4、计划生育保类进位。

5、社会稳定,无安全事故发生。

6、加强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和措施

为全面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增长,顺利完成以上各项指标,20__年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营造油茶基地5000亩,鱼腥草基地1000亩,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3家、年出栏生猪120__头,发展山羊养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2、继续抓退耕还林管抚,促进全乡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退耕还林是水隘的希望,是水隘的特色,改善环境,又使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是一项惠民、富民、德政工程。我们要把退耕还林做为“牛鼻子”扭住不放,以此带动和促进草食动物养殖、加工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防火护林队伍建设,杜绝林木乱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发生,保着水隘的青山绿水。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想尽办法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大好时机,抓好农村公路、水利、农村用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做好推进农村水利和安全引水、农网改造工作的实施。抓好村级公路硬化扫尾,特别是组级公路及机耕道建设。搞好s308省道改扩建工程、益溆高速公路建设的协调工作。(益溆高速,水隘境内长达10公里,20__年完工,建设期三年)。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紧紧抓住我乡的地理优势,利用锑矿、鱼腥草、油茶、林木等丰富资源,加强包装对外宣传,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招商。全乡上下要一致,乡、村、组要统一一盘棋,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只要是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就要为企业、为项目服好务。我们不仅是党委、政府要招商,我们还要动员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也要参与到招商引资工作上来,要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激发全乡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乡在外的领导、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为我们宣传,为我们“引凤”,促使全乡建设步伐加快。

5、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强化平时孕检、手术管理,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实现从“要我计生”到“我要计生”的观念转变,实现我乡计生工作新突破。

二是狠抓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

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出效益。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健全调解网络。提前介入予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做到大问题不出乡,小问题不出村,严防死守第一道防线。搞好纠纷的排查。处理不留积案,不留隐患,对一些处理难度较大,且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要开出清单,逐一落实。要建立问题交办制度,凡村组难以解决的纠纷,司法调解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承担,教育村民遵纪守法,遵守公民道德,见义勇为,勇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各村建立护村、护路、护校队,“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家的门”。加大对村霸、地霸、宗族头人等社会恶势力的打击处理力度,并做到打击处理一个,挽救教育一片。维护好交通、矿山等生产秩序,做好安全工作。做好防汛、防火,特别是森林防火工作,各村要落实专人加强责任,对发生的森林火灾,要一查到底,处理到位。

三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着力解决好特困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认真抓好贫困村的帮扶工作,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经济。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提倡自主就业。加强就业中的维权服务,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提供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公共食品药品卫生安全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广泛开展卫生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工作,组织做好农村卫生改水、改厕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6、以效能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工作不落实、配合不协调等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完善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大兴学习之风,增强能力意识,要深入一线,贴近基层,走进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勤勉敬业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干事业上来,使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成为我们工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