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分析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25 17:52:47

决策分析方案

决策分析方案篇1

关键词:互斥方案;NPV;IRR;投资额;寿命期;现金流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68-02

对于投资项目互斥方案,主要基于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这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决策。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各个方案自身的经济效果,即进行绝对经济效果检验;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考察各个方案的相对优劣问题,即进行相对经济效果检验,对方案进行排序以解决选优问题。这两种检验缺一不可。两种方法的内涵实质简析如下:

1.净现值法

所谓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就是把项目寿命期内的净现金流量按一定的基准折现率折现到某一基准年度(通常是投资初期)的现值累加值,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与项目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

其经济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基准折现率下项目盈利超出最低期望盈利的超额净收益,其值越大,所获超额净收益也就越多,项目就越可行。净现值是价值型指标,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总体盈利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因而被广泛采用。

净现值法虽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报酬率是多少。折现率的确定直接影响项目的选择。

2.内部报酬率法

所谓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就是指在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简单地说,就是使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其经济意义是:在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按利率 i=IRR 计算,始终存在未能收回的投资,而在寿命期结束时,投资恰好被完全收回。内部报酬率是个效率型指标,反映了项目本身的真实收益率,即内在的获利水平。基准收益率由内生决定的――通过项目现金流计算出来。能够把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建设。

但内部收益率表现的是比率,不是绝对值,一个内部收益率较低的方案,可能由于其规模较大而有较大的净现值,因而更值得建设。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进行评价决策时往往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从而给投资决策造成困难。如下图所示:

其中,F点是A B两互斥方案的NPV相等时的IRR,对应的交点称之为费希尔交点。从图中可直观看出,当基准折现率i0取值大于F点时,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评价时结论一致;但当基准折现率i0取值小于F点时,则出现了不一致。如上图所示,按净现值法则应选择方案A;而按内部报酬率法则应选择方案B。

净现值法是假设每年的现金流入以资本成本为标准再投资;内部报酬率法是假设现金流入以其计算所得的内部报酬率为标准再投资, 两种评价方法对投资方案每年的现金流入量再投资的报酬率的假设不同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而上述的这种两者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投资额不同、寿命期不同和现金流量模式不同的互斥方案选择中。下面就针对以上三种情况分别进行决策分析并提出各自适用的评价方法:

1. 投资额不同的互斥方案

对于投资额不同的互斥方案,往往会出现运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得出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A B 是两个互斥方案,两方案整个现金流量情况如表1(i0取10%):

表1

通过EXCEL 的NPV和IRR函数求解结果如下:NPVA=36.03万,IRRA=14%; NPVB=20.81万,IRRB=15%,从结果中我们可看出方案A、B 均通过了绝对效果检验,且用NPV和IRR 进行绝对效验结论是一致的。但是,NPVA>NPVB;而IRRA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增量分析法。也就是经济学中的一种边际分析,主要指标是差额净现值(ΔNPV)和差额内部报酬率(ΔIRR),其中差额净现值顾名思义就是指两方案的净现值之差;而差额内部报酬率就是指使差额净现值为零时折现率。这种分析方法与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用ΔNPV和ΔIRR得出的结论必定是一致的。用上文举的一个例子(表1)进行验证ΔNPV=-100+19(P/A,10%,10)=16.75(万);-100+19(P/A,Δ IRR,10)=0,解得ΔIRR=13.8%。计算结果表明NPVA>NPVB,NPV>0,ΔIRR>i0,三者完全一致。

因此,对于投资额不同的互斥方案进行比选时,可以直接用净现值法,判别依据是净现值最大且非负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而用内部报酬率法则不能保证互斥方案比选结论的正确性。

2. 寿命期不同的互斥方案

对互斥方案进行比选,方案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而寿命期不同的方案之间,显然缺乏时间上的可比性,这就有可能会出现运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

A、B是两个互斥方案,投资额均为4 000万,基准收益10%,A方案寿命周期为三年,B方案寿命周期为两年,两方案整个现金流量情况如表2:

表2

通过EXCEL 的NPV和IRR函数求解结果如下:

NPVA=973.8万,IRRA=22.1%; NPVB=892.4万,IRRB=25%,方案A B 都通过了绝对效果检验,且用NPV和IRR进行绝对效果检验结论是一致的。但是, NPVA>NPVB;而IRRA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是设定一个共同的分析期, 然后进行比选。当然这种方法事先隐含着一个方案接续假定:即方案在其寿命期结束后可按原方案重复实施。目前较通用的是用寿命期最小公倍数法确定一个共同的分析期,即取各方案的寿命期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的分析期。

在上面的例子中(表2),最小公倍数为6,以此为它们的共同分析期,则现金流量图如下:

经计算得:NPVA=1 705万,NPVB=2 280万,IRRA=23.5%; IRRB=26.2%,结果表明通过设定共同分析期后,用NPV 和IRR 分析的结果一致:均显示B优于A。除寿命期最小公倍数法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如年值法、年值折现法。由于篇幅所限,对这两种方法不再举例做详细展开讨论。

3. 现金流量模式不同的互斥方案

投资项目往往具有各自不同的现金流量模式,有些项目在前期现金流入较多;而有些项目在后期现金流入较多。这就有可能出现运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如例:有A 、B两个互斥方案,其中A方案的现金流入主要发生在前期,而B方案的现金流入主要发生在后期(见表3):

表3

假设基准折现率为10%,则经计算得:NPVA=21.6万,NPVB=23.3万,IRRA=25.9%; IRRB=18.7%。从中可看出,NPV和IRR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产生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不同时期流入的相同金额是不等价的,而这种差异的大小又会受折现率以及时间差的影响。也就是说现金流量模式不同的方案其NPV对i的敏感度不同,从而,当i发生变动时,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对于任一方案而言,IRR是由方案本身来决定的,与折现率无关,不会受折现率变动的影响。这样,最终导致了在一定的折现率下,用NPV和IRR评价时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方案的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案设定的基准折现率,而从上分析中发现随着基准折现率的变动,两方案的内部报酬率都不会随之出现变动。在这种情况下,用内部报酬率法来判断两方案优劣显然是不合理的,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可靠的。而用净现值法则是合理的,也符合价值最大化目标。故对于现金流量模式不同的互斥方案比选,应该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价。故上例子中NPVA>NPVB,应选择B方案。

决策分析方案篇2

关键词:熵权;模糊物元;治理方案

Abstract: the entropy social science and physical sci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it is the measure of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ntropy of the ideas and methods used in fuzzy decision process, make full use of evaluation index attribute value contain information, consider expert weight and entropy we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landslide treatment plan to matter elemen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optimal landslide screening solutions.

Keywords: entropy weight; Fuzzy matter-element; Management plan

中图分类号: P64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滑坡灾害治理方案决策中,通常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多个评价因素和多个方案,二是有的评价因素具有模糊性。熵是社会科学和物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不确定性和信息量的度量。决策分析中评价指标的属性值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熵可作为评价指标属性或方案相对重要程度的工具。

本文以黄石板岩山滑坡灾害治理方案基于熵权的

模糊物元决策分析为例,考虑专家权重和熵权的基础上,对各方案物元进行了综合评价。

2工程概述

板岩山滑坡于湖北省黄石市冶钢二中以南与板岩山 号危岩体以北的中间地带,它属一土质“古”滑坡,处于标高80~105m和50~55m之间,滑坡体以上( 号危岩体)地形坡度为40~55°,以下地形坡度为23~24°,滑坡东侧为一南北向小冲沟,地形东高西低,宏观显示滑移主向为N15°W,总面积为2.07 ,总体积约为9.3 。

板岩山滑坡体处在基岩面呈凹沟形、第四系为多层结构部位。第四系坡积物堆积较厚,从老到新大致可划分为四层,底部有5~10cm的软塑状粘土,其上为棕红色或黄色粘土夹碎石;中下部为棕红色粘性土;中部为棕黄色粘土,以致密、硬塑状居多;上部为采煤矿渣。这种基岩为软弱层。基层面又有5~10cm的软塑状粘土的多层坡体结构,在上部煤矿渣的加载应力、凹沟形基岩面和地下水的及渗流压力作用下,使得原始坡体结构钜诶了滑坡的条件。

3治理方案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分析

3.1滑坡治理灾害方案集

根据该滑坡体的特点、地质调查资料以及专家的咨询,初步提出了五种可行的治理方案:抗滑桩+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抗滑挡墙+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减载压脚+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锚杆加固+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

为确定适合该滑坡灾害体的较好治理方案,经分析选择以下指标为衡量治理方案的评价指标: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

3.2确定复合物元方案

本例有五种可行的治理方案,可看作5个待评方案,根据8个评价指标进行选择。首先请专家对各候选人进行评价,专家意见可采用语言变量表示。将专家意见转换成相应的Vague值,则复合方案物元为

式中: 表示第m个方案的第n个指标的特征值为Vague值, 表示第第m个方案的第n个指标的特征值。

3.3确定指标权重

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将专家的打分根据式(1),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

(1)

式中: 为专家给相关指标分配的分数, >0, 为指标的权重。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

根据Vague排序函数式(2),

(2)

式中:i=1,2, ,m,m为方案的个数; 为Vague集的真隶属函数,表示支持方案 的隶属度的下界; 为Vague集的假隶属函数,表示反对方案 的隶属度的下界; 的值越大,方案 越满足决策者的要求;

将复合物元改写为方案对指标的适合度物元 ,

考虑指标为效益型指标,根据式(3)

(3)

将上述适合度物元进行标准

信息论中,信息熵 式系统无需程度的度量,其定义为

(4)

(5)

(6)

(7)

(8)

式中: 为规范化的指标值;m为方案物元的个数。

根据式(4)~(8),计算熵权 :

综合考虑主观权重 和熵权 ,采用下面的公式(9)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3.4确定VPIS和VNIS

考虑指标为效益型指标,故VPIS为Vague单位元,VNIS为Vague零元。

3.5计算方案物元到理想物元的距离

相似度量是研究和应用Vague集的重要工具。周晓光等对Vague集(值)之间的相似度量进行了回顾和比较,提出改进的Vague值度量方法计算各方案物元到VPIS与VNIS的距离,结果见表1。

(10)

(11)

(12)

表1 各方案到VPIS与VNIS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

3.6计算各方案的贴近度

根据相似度公式(13)计算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如表1所示。

(13)

3.7选择最佳方案

根据相对贴近度 ,可知该滑坡体治理方案从优到劣的排序为: > > > > ,即该滑坡体灾害体治理方案采用抗滑桩+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为最理想的选择方案。

4结论

本文结合物元理论和Vague集理论,根据周晓光等提出的基于熵权的Vague物元决策方法。结合黄石滑坡体治理方案工程实例定义了Vague复合方案物元和Vague绝对理想物元,根据排序函数来确定各指标的熵权,并根据Vague值的相似度量计算各方案物元到理想物元的距离,得出各方案的贴近度,以此选择最优滑坡治理方案。

该方法与其他决策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充分利用了评价指标及其属性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实际应用中,决策者可根据需要设定熵权的阈值,如果某一指标的熵权小于设定的阈值,表明该指标对决策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少于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或增减,如将该指标再分解为若干子指标,把该指标的精度(计量单位)细化,或者取消该指标,增加替代指标,从而使评价指标及其属性值更加合理,得出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谢全敏,夏元友.滑坡灾害评价及其治理哦优化决策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谢全敏 , 夏元友.岩体边坡治理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17-1120.

[3] 夏元友,胡春林等.黄石市板岩山二中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4):67-72.

[4] 孙钧,汪炳鉴. 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5] 尹泽明,丁春利. 精通MATLAB6[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2.

[6] 徐荣桥.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与MATLAB程序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M]. 北京,2006.

[7] 周晓光,张强,胡望斌.基于Vague集的TOPSIS方法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5, 14(6): 537-541.

[8] 周晓光,张强,宋元涛.基于Vague集的多目标二人零和矩阵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7.

决策分析方案篇3

关键词:决策 风险管理 决策分析四方盒

决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先导。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加速深化的进程中,人们在决策时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支持,但是环境约束和信息干扰也同样增多,面临的决策风险也更多,风险影响程度也在系统化的加强,可以形象地说,在当前的“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损失管控成为决策活动中与收益和目标实现等量齐观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决策活动的有效管理,对决策活动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地识别和控制,从方法论上对决策活动进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决策活动质量,提升决策活动正收益的实现概率,增进组织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决策风险及管理

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及方案实施中,能够影响目标实现或是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要想实现目标任务,就必须从决策活动开始注意管理风险,防范风险发生和损失产生,才保证后面行动的有效和结果的实现。“制定决策的过程越完善,决策也就越合理”,“有效的决策管理不仅要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更要增加决策的有效性”。[2]

决策作为人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结果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其中较为精彩的“拍板”、“拿主意”环节,也包括后面的方案实施及调整活动。一般的决策过程有以下六个阶段: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收集信息;设计备选方案;论证和评估方案;选择方案;方案实施及调整优化。[3]决策风险管理,就是在决策过程及方案实施中,对能够影响目标实现或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并加以控制。

1.确定问题及目标的风险:主要指决策目标确定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目标选择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及发展远景。

2.信息风险:主要指是否形成完善的决策信息收集、处理系统。信息系统能否有效运作,做到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相符印证;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能否保证可用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信息处理技术及手段能否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

3.方案设计风险:主要指决策方案的设计如何在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投入有限性之间实现平衡,方案设计能否做到轮廓清晰、细节合理及如何实现这样的要求。

4.方案论证风险:主要指如何对决策方案进行全方位审查论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如何实现;能否得到结构合理的评估专家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如何在经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实现平衡优化。

5.方案优选风险:主要指决策体制机制是否科学、高效运行,并处于不断的优化之中;决策者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完善并得到有效的落实;决策的监督制度是否到位。

6.方案实施过程风险:主要指实施方案选定之后,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资源供给及目标调整等,实施方案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重估和优化,方案目标是否做到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和适应。

二、决策分析四方盒

在当前纵深交错的管理理论中,尤其随着决策科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决策行为拥有了丰富的分析和应用工具,每一种理论都具有较为强大的优势和特点,分析工具的专业化、精细化,使得一种工具较难以在实践中全面性地透析决策面对的问题、环境,并保证目标的绝对实现。

本文综合运用系统方法论、比较方法论、假设演绎方法论及权变方法论组成“决策分析四方盒”,来对决策风险新的研究探析。假定有一条时间带从左向右延伸,在时间带上有一个决策分析盒;首先是将待分析的问题和目标任务放入决策分析盒中,进行锚定;决策分析盒底面是系统方法论,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基础性的分析,认清问题、目标的全貌;与时间带方向垂直的决策分析盒前后两面是比较方法论中的纵向分析,对问题与目标的历史、过往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研究;与时间带同向的决策分析盒两面是比较方法论中的横向分析,对问题和目标进行当前环境和资源供给的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获得对问题与目标的性质和内容(要素、结构及关系)的准确把握;决策分析盒的上面是假设演绎方法论,综合系统方法论和比较方法论的分析结果,对问题变化和目标实现进行前瞻性地预测、推算;决策分析盒的六个侧面用权变方法论当作连线进行粘合,即将权变方法论全方位地贯穿于整个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中。

图注:决策分析四方盒是位于时间轴上,底部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前、后两面是横向比较方法,正、反面是纵向比较方法,上面是假设演绎分析,权变理论是四方盒的每条边线,融合于系统方法、比较方法及假设演绎方法的分析之中。

1.运用系统论分析,全面把握决策风险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系统论基本原理主要指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系统论运用完整性、集中性、等级结构、终极性、逻辑同构等,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4]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决策风险,主要是将系统方法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将决策过程及对象的性质、要素、结构、环境进行全面剖析,力求把握影响决策的相关变量。

在问题界定和决策目标确定阶段:全面剖析决策问题,分析清楚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切中要害。聚焦决策目标,科学慎重评估决策目标集,剔除价值较小、与决策目标关联度不高的目标选项,提高决策目标的准确性。

在决策方案设计阶段:增强方案设计主体的独立性,仅仅围绕目标实现、资源约束及风险程度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可行性方案设计及优劣性分析。多方听取意见建议,提高组织内部对决策目标的认可程度,增强决策的可行性。

在方案评估阶段:一是开展决策方案可行性的全方位论证与评估,提高方案评估活动的质量,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强调引入外部力量,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较为独立的方案评估与风险揭示,提高评估的独立性、科学性、准确性,增强方案与实践的切合程度。

在决策方案选择阶段:最大的风险就是决策者本身。决策者的素质、知识、经验及与决策目标的利害关系,都会影响决策的风险程度及目标实现。管理决策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是民主决策,杜绝一言堂,提高参与决策的人员的平等性;建立和执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

2.运用比较研究,准确把握决策风险的性质和内容

比较研究是要抓住影响决策及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的特征和具体内容,准确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权重、应对成本及相互间关系。比较研究主要有两种,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沿着时间的方向,用历史资料、统计数据(可以利用组织内部资料,也可以是同行业的外部相似性资料)分析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者对决策内容的把握程度,降低风险兑现的机率及应对成本。横向比较主要是以决策的规范化程序与风险管理模式为标准,对比性的分析风险因素及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

3.运用假设演绎研究,前瞻性地把握决策风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假设演绎研究主要是对决策方案在未来情景中展开时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一种“大胆假设,小心演绎”,以便控制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引发决策时未预测到的风险出现,避免方向偏离、可期利益受损及不可控成本增加,确保决策目标实现。

假设—演绎研究是保证决策前瞻性的重要方法。基于现实的问题和决策目标,着眼于决策目标能否实现,追求近似真实的情节演绎和风险预测,充分展示风险在未来环境的变化,延伸决策风险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提高决策风险管理的质量。

4. 运用权变理论,高效地做出决策

“权变”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决策思维,为决策者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决策者在设计方案时,确定一定的调整空间及资源预备;在分析和预测决策方案风险时,适当放大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带来的损失;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和执行风险跟踪机制,实时监控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并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及时作出应对,避免或化解风险。权变理论是贯彻于决策全过程的,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这对决策者的素质、知识、技能、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变理在决策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运用,与肯·兰登提出的“BSF步骤(向后看、侧面看和向前看)”一样,是对决策风险进行的再控制。

决策风险管理中的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假设演绎研究及权变研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方法论集成。系统研究是基础,是为揭示决策风险的全貌;比较研究是关键,是为找出风险要点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假设演绎研究是核心,只有实施动态的决策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才是有效的;权变研究是保障,是为确保决策方案顺利实施及决策目标的实现。只有运用这样的决策风险管理方法集合,才能较为全面、准确、可靠,并富有前瞻性地管理决策风险,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征(637).谏太宗十思疏

[2][美] J·弗兰克·耶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李建熊(2008).公共决策风险管理浅析[J]

[4]申仲英,肖子健.自然辩证法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决策分析方案篇4

关键词:企业组织 决策 企业发展 核心竞争力

企业组织决策是掌握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权并对其他组织可以制约的管理机构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提出的各种解决构想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的选择过程。

科学高效的企业组织决策程序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因而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组织决策程序,需要从企业问题的认知和分析、根据问题总结出几套解决方案,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最后得到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案,同时进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和监管。具体的优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强化识别企业存在问题的能力,准确确定决策目标

强化识别企业存在问题的能力可以将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加准确高效地发现,同时提升决策分析的敏感度。认知掌握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权并对其他组织可以制约的管理机构对企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清楚并明确做出决策。

外部竞争环境的改变或者企业组织决策者意识到企业内部效益低于既定发展目标时就出现了通过决策改变现状的需求,决策者需要强化认知直到出现必须明确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形势。强化认知企业问题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决策需要满足的主观诉求,同时要不违背客观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相关信息,统一进行综合整合分析,最终确定决策的目标、思路、步骤、策略以及辅助措施。

二、拟定科学决策方案选择,整合出多种解决思路

由于企业组织决策正确与否关乎甚大,决策前需要拟定解决方案。注意发挥集体智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综合分析拟订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全面考虑和预见未来将会出现的阻碍和困难,制定适当的应急措施。

拟定解决方案也就是围绕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规划出决策方案思路,同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风险,设计制定出多个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相对较高的方案,易于被采纳的解决方案,以备评估和选择。拟定科学决策方案至少有如下作用:首先,它是对企业当前所能遇到的环境条件的一个有效归纳;其次,它是多中选一、好中选优的必经途径,为实现科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保证;再次,科学决策方案的罗列,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选择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为企业创新与开拓发展创造契机。

三、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固定评估系统,科学选择解决方案

正确评估当前企业现状和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适合企业本身的决策评估系统,搭建科学的决策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将决策的多种拟定方案上传评估分析系统,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将就拟定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时效性、风险性、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的初步结果得出之后,企业决策者需要根据既得数据在企业内外部进行调研和审核,将拟定方案的预知阻碍和危险进行现实检测和评估,根据信息的反馈对决策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尽量降低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整合出有效信息综合成评估报告。

将评估报告整合处理之后,企业决策者集中进行开会讨论,针对决策的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和综合评估,适时加入决策者的管理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保证预案的顺利实施。在综合以上三部分的评估分析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选择最适合的备案,并最终将决策方案进行实施和执行。

从多个决策方案中选择其中最为有效、最适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其方法众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从而确定最优方案;也可以在建立目标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所限制的各项因子,利用线性规划理论予以实现。除此之外,数理统计中的其他方法亦能为此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四、试行选定方案并对决策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跟踪和监管

决策者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构想和预测,从拟定的多种决策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投入实施。与此同时,对最终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合理评估分析,记录下有效信息和数据。如果发现弊端和不足,及时采取补正决策的措施进行补救。另外,还需要对实施决策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适时调试,保证决策的有效开展,从而切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助动力。

总之,在优化企业组织决策程序的时候要企业决策者注意发挥集体力量,切实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文理念的渗透,强化识别和确定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预案评估分析平台,将预案的前期评估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为企业的立体式发展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优化和提升企业组织决策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和研究,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都进行总结和累加,使企业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决策执行最优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组织决策程序。

参考文献:

[1]刘刚. 企业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其效率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0, (3): 34-38.

[2]李中赋. 科学决策临界值探析――黄金分割率在决策中的应用[N]. 科技导报, 2003, (7): 25-27.

决策分析方案篇5

关键词:内含报酬率 净现值年金净流量 现值指数

在会计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及财会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项目投资决策难点主要体现为:投资类型繁多导致的决策指标选择困扰、现金流分析高度个性化且缺少清晰的主线导致的分析错漏、计算复杂导致的计算错误等。为此,本文拟在提出项目投资决策一般化流程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不同类型投资项目的决策指标选择与项目投资周期不同时点现金流分析的要点,然后通过案例详细展示前述的流程、指标选择和现金流分析在典型案例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投资决策流程

项目投资方案量化比选与决策常常依赖一些关键指标,这实际上指向了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二是如何计算出指标值?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指标计算的前提是准确分析项目周期各时点现金流的大小、现金流分布形态,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基于此,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有以下的流程:(1)分析项目类型,确定投资决策指标;(2)准确分析项目周期各节点的现金流;(3)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决策指标;(4)根据指标值,做出方案选择。

二、决策指标选择

如果多个方案间,选择方案A不影响选择方案B,称A、B为独立方案。反之,选择了方案A必须放弃另一备选方案B,称A、B为互斥方案。对于独立方案,我们关注每个方案自身的相对投资回报能力即内含报酬率(IRR),然后依该能力的大小将多个方案进行排序比选。对于互斥方案,我们关注同等时长下的绝对获利能力。比如:收入相同,成本低的方案获胜;收入、成本不同,年化后净利高的方案获胜,详见表1。

三、现金流分析

作为指标计算核心的前提,准确分析项目现金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避免错漏,我们围绕项目周期的投资期、营运期和终结点这一时间线索展开分析,同时还将新增投资与更新设备投资进行对比。见下页表2。

四、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描述

甲公司的机会成本率为10%,所得税税率为25%,为了与现有的生产作业配套,有两个备选的投资方案可实现同等产能。方案一:购置单价为64 000元的A型设备一台,可使用 4年,预计无残值。方案二:购置单价为50 000元的B型设备一台,可用3年,预计残值为5 000元。A、B两种设备的税法规定寿命均为3年,残值率为10%。

要求:请分析比选后作出投资方案决策。

(二)案例分析

甲公司实现相同产能要么选A型设备,要么选B型设备,故A和B是互斥方案;因为A和B的项目寿命期不等,故选ANCF指标;A和B相同产能将带来相同的现金流入,计算时只需比较成本面,成本低的方案获胜,这时的ANCF算出的是年金成本。为便于比较,对A和B分别借用上述的现金流分析框架分析如下:

1.方案一分析(见表3,单位:元,下同)。

根据上面的分析,方案一指标计算如下:

NCF0=-64 000

NCF1-3=4 800

NCF4=1 600

NPV=-64 000+4 800×(P/A,10%,3)+1 600×(P/F,10%,3)=-50 865.6

ANCF=-50 865.6/(P/A,10%,4)=-16 050.99

2.方案二分析(见表4)。

根据上面的分析,方案二指标计算如下:

NCF0=-50 000

NCF1-3=3 750

NCF3=5 000(将NCF3=8 750组合3 750到NCF1-2中)

NPV=-50 000+3 750×(P/A,10%,3)+5 000×(P/F,10%,3)=-36 922.5

ANCF=-36 922.5/(P/A,10%,3)=-14 852.17

在上述分析^程中,需注意的是:以流入为正,流出为负,算出的成本现值是负数就表示是流出;年金成本ANCF折算到整个项目寿命期,而不是营业期。

通过方案一和方案二最终计算的ANCF指标值,在保持相同现金流入的前提下,方案二年化的成本较低(正负号仅表示流入流出,成本大小需考察绝对值),故选择方案二。J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决策分析方案篇6

一、单个长期投资方案决策分析

内含报酬率是指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实际可望达到的报酬率,用该报酬率对投资方案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折现,能使投资方案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正好等于该方案投资额的现值。也就是说,内含报酬率实际上是一种能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法,则是根据各备选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是否高于资金成本,来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若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说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那么该方案可行;若内含报酬率小于资金成本,说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小于零,那么该方案不可行。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均大于资金成本,那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最优方案。下面将通过举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内含报酬率,如何采用内含报酬率法来进行单个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

[例1]某公司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成本为12%,投资分2次投入,第一年年初投资400000元,第一年年末投资200000元;建设期2年,生产经营期6年,生产经营期间(第3年至第8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200000元、240000元、280000元、260000元、200000元、180000元。

该投资方案未来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等,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

先用16%的折现率进行第一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641+240000×0.552+280000×0.476+260000×0.410+

200000×0.354+180000×0.305)-(400000+200000×0.862)=626260-572400=53860(元)

用16%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折现率低于内含报酬率,再次测试时应稍稍提高折现率。

用18%的折现率进行第二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609+240000×0.516+280000×0.437+260000×0.370+

200000×0.314+180000×0.266)-(400000+200000×0.847)=574880-569400=5480(元)

用18%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仍然为正数,说明估计的折现率仍然低于内含报酬率,应再次提高折现率进行第三次测试。

用20%的折现率进行第三次测试,计算其净现值:

净现值=(200000×0.579+240000×0.482+280000×0.402+260000×0.335

+200000×0.279+180000×0.233)-(400000+200000×0.833)=528880-566600=-37720(元)

用20%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负数,说明该折现率高于内含报酬率。由此可知,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介于18%与20%之间。采用插值法计算出内含报酬率具体数据:

内含报酬率=18%+{(5480-0)/[5480-(-37720)]}×(20%-18%)=18%+0.25%=18.25%

由于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8.25%,高于该公司的资金成本12%,所以该投资方案可行。

如果用净现值法进行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那么能否得到与内含报酬法相同的结论呢?

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投资额的现值=(200000×0.712+2400000×0.636+280000×0.567+260000×0.507+200000×0.452+180000×0.404)-(400000+200000×0.893)=748740-578600=170140(元)

由于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故该投资方案可行。可见,对于单个长期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内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法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的方案,其净现值必须大于零,反之亦然。

二、多个投资方案中最优方案决策分析

从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在诸多可行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确实是最优方案,但有时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未必就是最优方案,问题的关键是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选择最优方案,一旦确定了合理的择优标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选取最优方案。在投资额与项目计算期均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从若干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的决策分析,内含报酬率法与净现值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各种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其净现值必然最大;反之,内含报酬率最低的方案,其净现值必然最小。现举例说明:

[例2]某公司现有A、B、C三个相互排斥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三方案均为期初一次性投资,投资额均为800000元,无建设期,生产经营期为6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该公司的资金成本为10%。

三个方案具体情况不同,计算内含报酬率的方法和步骤也不尽相同。

A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现金净流量均相等,可用简便方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年金现值系数=8000/2000=4。查表知,内含报酬率介于12%与14%之间,其对应的年金现值系数分别为4.111与3.889,用插值法求得其内含报酬率为13%。

B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的现金净流量不等,应采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第一次测试用12%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7520元;第二次测试采用14%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38800元;最后采用插值法求得B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2.32%。

C方案生产经营期每年年末的现金净流量也不相等,也应采用逐次测试法计算其内含报酬率。第一次测试采12%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08340元;第二次测试采用14%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63400元;第三次测试采用16%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22380元;第四次测试采用18%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5480元;最后采用插值法求得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7.2%。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高,A方案次之,B方案最低。由于三个方案的投资额相同,故可以确定最优方案为内容报酬率最高的C方案。如果采用净现值来选择最优方案,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呢?

净现值(A)=200000×4.355-800000=871000-800000=71000(元)

净现值(B)=(160000×0.909+180000×0.826+200000×0.751+240000×0.683+220000×0.621+200000×0.565)-800000

=857860-800000=57860(元)

净现值(C)=(280000×0.909+240000×0.826+220000×0.751+200000×0.683+180000×0.621+160000×0.565)-800000

=956760-800000=156760(元)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案中C方案的净现值最大,A方案次之,B方案最小,方案优劣的排序与内含报酬率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由含报酬率与净现值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选取最优方案。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可能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我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方案的优劣,一旦标准选对了,人们就可以把真正最优的方案找出来,从而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决策。

众所周知,一个方案的好坏,主要是看经济效益的高低。撇开社会效益不论,在若干个备选方案中经济效益最高的方案无疑是最优方案,这是决策分析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短期经营决策如此,长期投资决策也如此。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成本的比较体现出来的。对于两个备选方案而言,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就可以从中选出较优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的所谓的“差别分析法”。我的看法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也可以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特别是应用于在投资额不同的情况下从若干个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的决策分析。

在将差别分析法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时,要注意收入与成本的含义不同于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的收入与成本。我认为,应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收入界定为“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既不包含投资额在内投资方案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应将成本界定为“投资额的现值”。这样界定收入与成本的含义,即不违反收入与成本的本质特性,又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个重要因素,而且还能给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带来新的思路。

[例3]假设某公司现有A、B、C三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三个方案均为一次性投资,投资额分别为30000元、60000元和90000元,投资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无建设期,生产经营期为3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该公司的资金成本为9%。

现将经过计算的各方案的有关数据列示如下: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本例中,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高,但其净现值却最小;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最低,但其净现值却最大。到底应该确认哪个方案为最优方案呢?我们不妨采用差别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B方案与A方案的差别收入=70868-37965=32903(元)

B方案与A方案的差别成本=60000-30000=30000(元)

由于B方案与A方案的差别收入大于差别成本,所以B方案优于A方案,即净现值较大的B方案为较优方案。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C方案优于B方案,所以最终可以确认净现值最大的C方案为最优方案。

决策分析方案篇7

【关键词】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可计算一般均衡;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管理,通过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可以进行综合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及时地向地学工作者、各级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有关区域综合、方案优选、战略决策等方面可靠的地理或空间信息。

但现有的基于GIS建立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①对于复杂的空间问题,尤其是在处理非结构化的土地利用决策问题时,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和人文主观的土地规划知识难以用明确的形式加以表达和提取;②传统的GIS重点放在管理数据、分析和制图上,模型库停留在原生GIS模型中,缺乏经济模型,因而于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土地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冲突,对土地空间布局与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③用户只能看到问题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很难解释系统的最后结果,这种黑箱式的风格难以为规划人员所接受;④单纯的GIS对业务规则的严格执行,可能造成在实际情况中无法界定没有统一标准的边界信息和模糊信息。这些缺点使得传统GIS缺乏对地学空间问题决策的支持能力,阻碍了GIS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

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Case-based Reas-oning,CBR)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是以具体案例的形式,而不是以抽象的规则或模型的形式存在,推理过程的基本方式是搜索和修改案例,而不是根据规则进行逻辑推导。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经济系统的整体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经济系统整体仿真对特定的经济策略变动进行分析,用全面的观点考察一个经济系统中各种产出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目前CBR和CGE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集成到GIS中的条件,三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非结构化空间问题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经济模型量化分析土地资源数量与布局上的合理性,有利于解决与土地空间有关的决策问题。本文根据土地利用决策问题的需求,开发了一个基于CBR和CGE技术的土地决策支持系统,下面就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介绍。

1.系统设计目标

本文致力于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SS)、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CBR)以及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相结合,建立一个运用CBR技术进行历史案例推理并集成有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辅助决策的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为:

①构造基于地理的CBR案例库与推理机,实现决策数据的汇总、分析和表达,使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活动提供依据;②构造集成CGE的经济分析环境,实现外部数据的导入功能和CGE模型的调用,包括运用恰当的插值法使得经济分析的成果空间化;③提供以项目为单位的选址评价功能,并得出不同选址方案的适宜性评价;④具备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壤类型等基础信息进行存储、查询、更新、统计、出图等基础功能;⑤提供空间数据融合、空间数据叠加、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等空间分析手段,能有效配合决策成果进行二次分析;⑥系统能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功能模块的扩充,最终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功能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系统要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系统的功能。

2.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CBR与CGE技术的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人机界面、系统总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包含空间数据库的GIS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包含案例推理机和案例库的CBR子系统、包含模型库的CGE分析子系统。

图1 基于CBR与CGE技术的GIS结构

2.1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和系统总控模块直接联系,如图2所示。人机界面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方式,包括菜单、表格、命令语言、屏幕显示、窗口、报表输出、图形输出等。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和查询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和模型。人机接口的设计要求可视化程度高,对用户友好。

图2 基于CBR与CGE技术的城市土地

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人机界面

2.2 系统总控

系统总控负责连接各个子系统,求解过程中对模型库、案例库、系统数据库等资源调度、协调、糅合。作为系统中各模块、各子系统的中央枢纽,系统总控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中轴,需要根据不同的子系统提供不同的数据接口,在保证数据传输交换的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功能模块扩展性。

2.3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底层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建立、使用和维护系统基础信息,以及系统的调配、运行。系统通过DBMS访问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用户也可以通过DBMS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扩展工作。该子系统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和数据操作语言DML,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模式结构与权限约束,实现对数据的更新、删除等操作。

2.4 GIS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

GIS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与空间数据库连接,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基础操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输入所必需的信息和数据。在该子系统中,以空间数据库为核心,空间数据库中存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等基础矢量图件,以及通过决策过程由系统生成的针对问题的综合决策图等各种专题图件。

基础图件的建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通用GIS软件如MAPGIS或ARCGIS等软件为依托进行数据转换、导入;二是通过外部数据源如遥感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库中还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相关属性数据,以及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生成的中间及结果数据。

在土地利用中使用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因此数据库选择关系模型,其中空间数据库选择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结合的数据库类型。由于涉及到不同来源的数据,数据结构、格式及规范可能不尽相同,系统设计时要求做好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编码和命名原则。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常规管理和维护,可以实现对各种数据文件的编辑、检索、修改和组织等功能,同时支持模型运算及统计分析。

2.5 CBR子系统

CBR子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案例库,二是推理机。案例就是CBR中的知识表达的基本单元,是问题状态到相应解空间的一个映射。CBR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了案例的检索、案例的复用、案例的修正、案例的保存。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完全相同情况的案例,当一对一的匹配失败之后,通过对新案例进行多方位适当的分解,对纵向和横向类似案例的修正和集成,产生一个全新的解,将其纳入到案例库中,向人机界面输出决策结果,同时综合其它子系统的分析结果,这就使得CBR子系统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

以一种适当的形式来描述地理案例是实现基于案例决策支持的前提,可以采用的案例表示方法有:记忆网络法、谓词逻辑表示法、因果关系图、面向对象的表示和全文本表示等。对于使用CBR技术的决策支持来讲,案例表示的不仅仅是案例的描述方法,而重要的是案例描述中所包含的内容,应该包括与问题解答有关的一切重要信息。因此,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典型的、对有类似结构的决策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新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性,且推理机算法应致力于尽可能地发现和利用案例中的共同特性,协调案例特征的抽象性与具体性,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新问题的求解。CBR子系统的求解的方法及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CBR子系统求解的方法及过程

2.6 CGE分析子系统

CGE分析子系统与CGE模型库连接,用于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向用户直接输出分析结果,同时将分析结果特征值输入CBR子系统,用于进一步决策论证。

调用CGE模型实现经济、政策的模拟是设计CGE集成GIS模块的应用核心,其求解问题的过程从确定项目区的特点和背景开始,如图4所示,首先利用现有的CGE模型库匹配适宜的CGE模型,系统根据用户给定的外生变量值,通过界面的形式输入外生变量以及对应的部门,通过输入的变化率结合求出的系数矩阵按照CGE的求解原理即可以得出内生变量的变化值,最后利用CGE子系统的可视化功能通过表格或者图形的形式显示计算的结果,实现对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同时将结果数据特征值通过系统总控传入CBR子系统,用于结果相关方案的情景模拟,综合后提出相应的决策与建议。

图4 CGE分析子系统模型构建与求解过程

传统的CGE求解软件在构建模型时,变量、参数和方程的定义都需要用户通过编码来描述,为了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降低系统使用的难度,本文设计将CGE模型以及构成模型的方程封装起来,用户仅需要知道这些模型和方程包括哪些参数,并为这些参数赋上对应的值,系统将根据对应值计算出系数矩阵,从而避免编写脚本带来系统使用的难度。当用户创建了某一个方程,系统即可以自己调用。除了用户调用系统中已有的方程库,还允许用户构建自己的方程,因此系统应该考虑如何创建、生成、调用这些方程,从而方便用户构建自己的系统。

3.系统功能设计

3.1 数据输入输出功能

系统矢量数据以ARCGIS的shp格式为标准,通过数据转换和导入功能接收多种外部GIS软件采集的矢量数据文件,如MAPGIS、MapInfo等;提供Excel、Access等关系数据库数据的导入功能,以此减轻手工输入的压力。系统能以图件、报表、透视图等方式输出决策结果。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的要求,提供丰富的地图模板和自定义模板,进行地图数据符号化、制图比例尺确定、注记、图名、图例、指北针等一系列地图整饰要素的放置等。

3.2 图属互查功能

一方面可以查询显示图形上任何一个目标属性,或查询任意矩形范围中的全部目标属性,也可以用光标查询、显示图形上任一点的坐标;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属性反向检索其相对应的图形。

3.3 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

提供了多种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空间数据融合、空间数据叠加、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等,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利用规划等数据的叠加和提取,满足了土地利用决策过程中空间数据分析的需要。

3.4 社会经济分析功能

提供对研究区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提取、分类、加工、信息挖掘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有关土地用途变化时对各种经济的影响信息,有效解决相关从业人员在决策中碰到的数据处理问题、模型计算问题、计算结果比较、存储、显示问题,使他们能在简单的工作环境下从事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3.5 辅助决策功能

利用空间数据库、模型库、案例库的结合,根据决策问题需要选择相关数据,运用评价模型和相应方法,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分析、研究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最终完成土地利用的决策工作。

4.系统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并针对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模式,依据城市土地利用业务需求和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实际,选择ARCGIS 10桌面、组件及其开发包作为空间信息分析平台,实现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存储;模拟真实地理维度空间,通过构建整形补码的空间编码,利用Tesseral方法将属性值映射到相应的取值范围区间,实现地理案例的构建与表达;将CGE中的每一个方程看成方法库中方法,将每一个方程封装成DLL,利用.NET的发射技术来构建插件机制,将方程库中的每一个方程看成一个方程插件,通过用户白定义将指定的方程加载进入宿主系统;借助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使用C#作为开发语言,以CBR技术为核心的决策支持模型嵌入到GIS中,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作为其后台数据库和数据仓库,DSS组件之间与GIS组件之间主要采取动态链接的方式集成。

5.结语

基于CBR与CGE技术的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考虑了土地从业人员的决策偏好,能为业务使用者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同时又集成了CGE的社会经济分析功能,系统具有界面友好、使用简便、通用性强和评价方法先进等特点,基本实现了土地利用决策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工作效率,对高效利用土地资料,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今后的使用中,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主要的改进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丰富地理案例库,继续优化地理案例的构建和表达方法,提高案例检索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改进CGE模型,使之能更好地配合地学决策问题的经济模拟。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边馥菩.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2]汪晶.决策支持系统架构下的通用区域CGE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夏敏,等.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4):256-259.

[4]姜斌祥.基于事例推理专家系统的构造及事例修正的进化算法的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7.

[5]俞磊,王亮,王淑静,贾瑞玉.案例推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173-178.

[6]Kolodner J.L,Improving human decision making the rough case-based reasoning techniques[J].AI Magazine,1991,12:52-59.

[7]Hinrichs TR Kolodner J,The Rules of Adaption In Case-based Design In:proceedings of Case-based Reasoning Workshop,Washington,1991:121-132.

[8]A.Richter,S,Weiss,Similarity,Uncertainty and Case-Based Reasoning in PATDEX,Automated Reasoning,Essays in Honor of Woody Bledsoe.Kluwer,1991:249-265.

作者简介:

童新华(1964―),男,广西靖西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决策分析方案篇8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决策愈来愈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系统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也越来越成为各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未来市场的随机事件作为分析事例,依据概率理论和管理学要素,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企业管理者如何做出利益最优化的决策方案,文章认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企业经营决策特别是重大的战略决策涉及面广,因素复杂,既有可以定量的经济因素,又有不可定量的社会、政治与心理等因素,解决这些决策问题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单凭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很难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必须多学科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决策效果。

关键词:风险决策 概率 最大可能准则 期望值准则 机会均等准则

决策重要性的理念自古有之,渗透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约瑟夫•克霍尔认为,采取决策的功能是一个最重要的管理阶段。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决策愈来愈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系统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也越来越成为各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主体,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依赖科学的筹划和决策,此将决定其长远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是为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时选择最佳方案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包含着诸多风险因素,一个正确的决策可能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个错误的决策却极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衰败。决策是行动的前提,只要决策正确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才能获得解决,其后就是执行的问题。决策的实质就是选择对企业最优化的、风险最低的行动方案,但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又会使任何人不可能简单地找到现成的方案。所以,管理者要想取得决策的成功,就必须在筹划中依靠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理论。

概率分析与企业风险决策前的准备工作

概率分析又称风险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及方案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法。其可以通过计算项目目标值(如净现值)的期望值及目标值大于或等于零的累积概率来测定项目风险大小,为经营者决策提供依据。

客观存在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决策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全过程,依靠概率分析的方法决定决策方案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决策者,在筹划决策之前,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根据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欲解决的重大问题,拟订决策方案的目标。这种目标或是长期性的,或是局部或阶段性的目标。因为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企业需要解决产品转型问题,有的企业需要解决销售区域问题,等等。管理学的首要理念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明确所做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目标明确。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收集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相关情报和信息资料,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对情报和信息资料的收集越多越准确,则对自然状态的概率的估计或预测也就越接近客观实际,所作出的管理决策也就越合理。三是以企业目标为纲要,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和科学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拟订出若干可行方案,以供斟酌选择。四是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做出具有判断性的选择,确定一个较佳方案。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始终面对着一个对成败、赢亏、胜负的估计,风险决策,言下之意是带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对未来事件没有以往的统计成果可供借鉴,不定型决策带有盲目性,所以这种决策方式是不值得采用的。而对概率型决策而言,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状态及在这些情况下的损益是可以凭以往的经验推测的,但对这些事件、状态在未来能否发生则不能确定,带有随机性。所以对其发生的概率只能根据经验或者以往的统计资料来进行估计。

概率理论在企业风险决策中的准则及其应用

本文运用概率论知识,对于企业遇到的这类问题给出两种最基本的决策准则以及相应的决策方法:

(一)追求最大可能准则

确定性决策相对于风险决策来讲是无风险决策。如果我们转变一下思维方式,能不能将风险型决策尽可能地当做确定型决策处理呢?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下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呢?根据概率理论可知,一个事件,其概率越大,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确定性决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几乎是难于出现的。所以,如果我们在风险决策中选择一个概率值最大的自然状态进行决策,对于其他自然状态概率值较小的予以舍弃,最大限度地追求确定型决策的效果,将是最现实的选择。 例某公司为了扩大市场,要举办一个产品展销会,会址打算从甲、乙、丙三地中选择;获利情况除了与会址有关外,还与天气有关,天气分为晴、阴、多雨三种,据气象台预报,估计三种天气情况可能发生的概率分别为0.20,0.70,0.10,其收益情况如表1,现要通过分析,确定会址,使收益最大。

对上例按最大可能准则进行决策。因为自然状态阴出现的概率p2=0.7最大,因此就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决策,则如表2,即变成了确定型决策问题。

通过比较表2中最右一列数值可知,采取A1行动方案获利最大,因此采取A1方案是最优决策。最大可能准则在企业决策中应用非常广。如果决策时,在一组自然状态中,当其中某一状态出现的概率比其它状态出现的概率特别大时,而且各种自然状态相应的损益值差别不很大时,使用最大可能准则的效果较好。但相反的情况需要注意:如果在一组自然状态中,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互相接近,且又都很小,在这种状况下,采用最大可能准则,效果不好,甚至会造成决策失误。

(二)期望值准则

将每个行动方案的得失,乘以自然状态的概率所得到的值之和,称之为期望值。期望值准则是以各种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概率为权,计算出不同方案下的收益加权平均值或损失加权平均值,然后再根据最优原则,选取具有最大期望收益值或最小损失值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决策目标是效益最大,则采取期望值最大的行动方案;第二,如果决策目标是损失最小,则采取期望值最小的行动方案。期望值准则是在风险型决策中最常用的方法。

例某企业某一产品每销售一件盈利6元, 但如生产太多销售不掉, 则每积压一件,损失4元。预测出的产品不同市场销售量、概率值、不同生产方案的生产量及在不同销售情况下的收益值如表3所示。

应选取哪一生产方案,才能使企业收益最大?本文认为运用期望值准则,计算出各生产方案下的期望收益值如下:

第一方案期望收益值=6000×0.2+6000×0.3+6000×0.4+6000×0.1=6000

第二方案期望收益值=4000×0.2+9000×0.3+9000×0.4+9000×0.1=8000

第三方案期望收益值=2000×0.2+7000×0.3+12000×0.4+12000×0.1=8500

第四方案期望收益值=0×0.2+5000×0.3+10000×0.4+15000×0.1=7000

比较四个生产方案下的期望收益值,则应选取具有最大期望收益值的第三方案作为决策方案。

(三)机会均等准则

机会均等准则是在各种自然状态中,没有充分理由可以说明某种状态发生的概率高于其它状态时,设定各种状态所发生的概率均相等,且总和等于1,然后计算各方案下的期望收益值或期望损失值, 按收益值最大或损失值最小来选择方案。如在上例中, 运用机会均等准则,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为:

第一方案期望收益值=(6000+6000 +6000+6000)×1/4=6000

第二方案期望收益值=(4000+9000 +9000+9000)×1/4=7750

第三方案期望收益值=(2000+7000 +12000+12000)×1/4=8250

第四方案期望收益值=(0+5000+ 10000+15000)×1/4=7500

第三方案下的期望收益值最大,所以,仍应选取第三方案作为决策方案。

结论

通过上述例证分析,在风险型决策中,对于同样的方案,如所估算的概率不同,则各有关数值的计算结果也是不同的,因而选出的决策方案也就有可能不同。而概率的计算是建立在信息量的收集基础上的。在企业的决策中,如果要找到最优化的决策,就要尽可能掌握决策项目需要的所有信息,才能预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才有可能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这个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是风险决策中的难题。

中国哲学一向讲求事物的相互性、包容性,不追求事物概念的泾渭分明。当从统计学意义上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之境,进行风险决策难以从量值上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企业决策目标是为了获得客户的满意度。由于客户的满意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的期望值,一方面是他们实际感受到的服务体验。当我们在一定的客户期望基础上,采取诸如“降低客户期望”等策略性手段达到或是超过客户的期望,从而给客户满意的服务体验时,即便实际体验的效果未必完全满足客户的期望,他们也会满意――这就是相对满意感受。所以,采用风险决策有时会以满意化为原则,成为数学分析的一种补充。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管理和决策是一个跨领域、边缘性的学科。其中,决策中的概率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服从数学规律的创造性管理技术――它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和方案的制定、选择、实施、反馈、调整以及事前评价、事后评估等程序,应当得到重视和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体系,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交换和输出的全过程,遵循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规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企业经营决策特别是重大的战略决策涉及面广,因素复杂,既有可以定量的经济因素,又有不可定量的社会、政治与心理因素,解决这些决策问题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单凭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很难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必须多学科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决策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国强.Beta概率分布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预测,1993(5)

2.现代工程数学手册编委会.现代工程数学手册[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3.张文良.数学期望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1)

4.于川.风险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

5.陈红斌,黄卫伟.运营模式与信息强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6.孙玉芬.概率统计在商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一些应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3(2)

作者简介:

决策分析方案篇9

关键词:AHP;战略决策;物流企业战略分析

引言:企业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传统使用的战略决策方法有: 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GE矩阵,波士顿矩阵等,这几种方法运用简单方便,但主观性较强,往往不具有说服力。而AHP可以用一定的标度将人的主观判断数量化,尤其适用于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决策结果且结果难于准确计量的场合。

一、层次分析法引入与介绍

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的决策目标进行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各影响因素罗列出来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将以往的知识及经验等定性信息数量化,可以为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提供一种简单的决策方法。

二、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想要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要分析众多复杂的企业内外部因素。而且要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一系列访谈调研,其研究结果又会直接影响到高层对企业战略的确定。因此,决策的难度较大,仅仅靠主观分析是很难得到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最优决策的。决策者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把自己的定性知识经验和判断同定量的指标联系起来,尽量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判断,让企业战略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说服性。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仅仅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务,在具体战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将各方面相关因素相结合确定层次分析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由多个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其相对重要程度给出具体评分。其中重要程度我们常用1~9标度法,表示因素i和因素j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加强。

3、指标权重的求解:

在这里用和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4、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nn-1CR=CIRI

当CR

三、实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物流企业为例,通过以上步骤,为物流企业战略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战略评价模型

4、一致性检验:

CI=0.009CR=0.009/0.58=0.016

依次对B-C,C-D层级分别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及计算,依次计算出各层次要素的相对权重,直至计算出方案层各方案对系统总目标的总权重,即得到决策方案的优劣排序,即可选得对于实现总目标而言最适合的战略方案。

四、结论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战略决策过程中,AHP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为战略方案决策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定量化方法,解决了企业在选择战略过程中复杂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但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存在着人为的主观性问题,该模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常建娥,蒋太立.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53-156

[2]唐恒书,张必茂.关于层次分析法再企业战略管理中运用的研[J].商业现代化,2005,8:23-24

决策分析方案篇10

    关键词:企业融资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多属性决策

    一、 前言

    如何制定最佳的融资决策?融资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其中负债比例如何确定?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融资战略?这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筹资面临着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只有充分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把握各种筹资方法,才能作出准确的筹资决策。

    目前国内外对于融资决策的研究,多从金融学、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给出原则性的、定性的结论。且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导致决策者在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同时,由于融资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半是定性的、语言化的,难以用常规的精确数学语言来描述,因此需要考虑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根据对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模糊多属性决策与对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起来,实现融资决策的定量化。

    二、 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筹资面临着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只有充分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把握各种筹资方法,才能作出准确的筹资决策。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融资决策影响因素有不同的划分,划分标准各异,且有的因素之间存在耦合,不利于融资决策的进行。本文按照系统分析的思想,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影响融资决策的因素。将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为两类: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其中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生作用。

    1. 影响融资决策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相对稳定的,不随具体融资方案而变化,因此对融资决策起间接作用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影响融资决策的内部因素。即与企业自身所处状态有关的因素。①企业的组织形式;②企业的规模及业绩、信誉;③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④企业的资产结构;⑤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⑥企业的资本结构。

    (2)影响融资决策的外部因素。①经济环境;②法律环境;③金融环境:金融

    政策、利率。而每一项因素又包括许多子因素。

    2. 影响融资决策的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随具体融资方案的不同而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

    三、 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1.多属性决策的基本方法。多属性决策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乐观型(Maxi—max);(2)悲观型(Maxi—min);(3)乐观—悲观结合型(Hurwicz);(4)简单加权平均型(SAW);(5)折衷型(Compromise Model)。

    虽然多属性决策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可能并不存在,但他们可以作为衡量可行解的参照基准。折衷型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优先解应尽可能靠近理想解,或尽可能远离负理想解,在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寻求相对满意的答案,这种方法的关

    键是如何选择参照基准和如何度量可行解与参照基准之间的距离。

    2. 模糊折衷型决策方法(F—Compromise)。“模糊折衷型决策方法”(F—Compromise)以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二者同时为参照建立起来的。类比经典多属性决策中的概念,模糊理想解由每一属性中模糊指标值的极大集构成,模糊负理想解由每一属性中模糊指标值的极小集构成。采用海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①度量决策方案与这两种理想解之间的差异,决策原则是方案与模糊理想解的距离越小越好,而与模糊负理想解的决离越大越好。

    具体实现上有两种不同方法:

    (1)“先加权,后综合”决策方法。先对模糊指标值加权;然后确定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并计算方案与两种理想解之间的距离;继而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作出最终的选择。

    (2)“先综合,后加权”决策方法。先在原模糊指标值的基础上确定模糊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引进满意度的概念来刻画方案与两种理想解之间的差异,然后对方案在各属性上的满意度加权,以调整方案的优劣次序并最终得到最大满意解。

    相比而言,第一种方法步骤简单,但导致模糊元素非线性化,需采用近似计算技术以提高决策效率;后一种方法步骤较多,但始终保持模糊元素的线性性质,故能获得问题的解析结果。

    本文中采用第二种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详细介绍,具体步骤可参考文献“4”。

    四、 企业融资的模糊多属性决策

    接下来我们将上述模糊折衷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融资决策中。

    1. 决策变量的选取。融资决策影响因素众多,而其中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这三个指标最主要、最易度量,同时为便于分析说明。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将以这三项指标为决策依据进行融资决策。

    此处假设,经过逐项分析已得出不同融资方案的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值,然后将这些分析结论提交最高决策层进行决策,因此这里全部采用语言变量。这是比较符合一般决策情形的。 五、 结论

    本文所述方法在融资活动中可以发挥很好的辅助决策作用,可以促进融资决策更加科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