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合政策十篇

时间:2024-01-25 17:24:16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1

一、基本情况

1、目前,我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政

策落实自查工作已全部结束。针对自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情况较为简单或者纯业务性的,已落实整改措施纠正到位;情况较为复杂的,正研究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处在纠正之中;情况非常复杂甚至有可能因处理不慎激发更大范围土地承包纠纷的,有待进一步系统探讨解决。

2、从各乡镇上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所反映的情况看,到目前为止,我县权证到户率为93.6%,其中:权证到户率达100%的乡镇3个(××乡、××镇、××镇),权证到户率在95%以上但不足100%的乡镇3个(××乡、××镇、××乡),权证到户率在90%以上但不足95%的乡镇3个(××乡、××乡、××镇),权证到户率只有60%的乡镇1个(××镇)。合同到户率基本与权证到户率持平,个别乡村合同到户率要稍低于权证到户率。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组织领导到位。市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动员大会一结束,我县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监察局。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综合协调组于县纠风办,设农村土地政策督查协调组于县农业局,设涉农资金督查协调组于县财政局。

县农业局在农村土地政策督查协调组的基础上,另行成立农业局强农惠农政策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人秘股,设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于局农经站,设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于局计财股。

2、制定方案,工作部署到位。我县农业局根据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精神,结合县情及农业部门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特别针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作出了系统的安排部署,确保了工作的重点性、技巧性、完整性、时限性和有效性。

3、宣传培训,动员发动到位。4月10日,我县召开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动员大会暨业务培训班。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财政所长、农业服务中心农经工作负责人,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全县涉农单位分管财务领导、财务负责人等130余人。

会议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农工部长××*主持。会上,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长××*宣读了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县财政局长××*、县农业局长××*分别发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分别就相关工作要求和《强农惠农政策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的填报事项作了讲解。

县动员大会结束后,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乡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分别于4月13日至4月18日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大会,进行了动员部署和业务培训,落实了工作责任,明确了自查自纠工作时限。

4、开展督查,指导督促到位。为及时督促、指导、掌握我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进展情况,我县农村土地政策督查协调组自4月23日至5月5日安排10天时间,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进展状况开展了工作督查与情况反馈,进一步增强了我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的务实性、针对性。

5、及时调度,整改落实到位。5月15日,我县召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调度会。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全县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分管领导,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工作人员等80余人。

会议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农工部长××*主持。会上,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农业局长、财政局长、各乡镇乡(镇)长、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就督查、自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作了汇报。最后,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农工部长××*强调三点:一是保持清醒头脑,思想上不能有任何麻痹和侥幸心理;二是保持严谨作风,工作上不能有任何马虎和疏忽地方;三是保持高压态势,开展督促检查不能心慈手软和稀泥。

三、主要经验做法

1、领导2、定期调度。有些乡镇每星期调度一次,一是汇报工作进度,二是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集思广益,制定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整改纠正措施,切实

加以解决,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

3、上户纠正。有的乡村针对分户登记表、承包合同、经营权证填写不规范的现象,组织村干部上户纠正,并核对落实相互之间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4、补签合同。有的乡村针对农户承包合同因保管不善丢失较为严重的现象,组织村组干部与农户重新补签合同。

5、现场带动。有的乡镇为了增强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效果,将村与村之间的交叉检查转换成召开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示范村现场会,让事实说话,促进大家对照检查,积极查找不足,以先进为榜样,落实整改措施,真正自纠到位。

四、自查与督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领导重视不到位。督查发现仍然有个别乡村主要领导重视不到位,认为土地政策落实不如涉农资金落实重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只为应付,查找问题大事化小,整改纠正措施不力。

2、属地责任不落实。部分乡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处理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省、市、县减负、农业部门转办的群众件调处不力,存在踢皮球的行为,意在矛盾上交。截至目前,仍然有2起省、市农经部门转办的群众件未得到妥善处理,其一是今年3月6日,××镇××村××组村民××*丈夫××*电话上访到省、市农业部门,反映1999年其将土地流转给另一农户××*。2003年其想要回土地自己耕种时,对方却不肯;其二是今年4月11日,××镇××村××组村民××*电话上访到省、市农业部门,反映××村强行将其承包地流转给同组的其他农户。

3、合同、权证未实现100%到户。有些乡村承包合同与经营权证因种种原因(上水片乡镇大多数村组都存在3~5年重新调整承包地的做法,下水片乡镇部分村组存在前述做法,县城周边村组及部分乡镇所在地和道路沿线因土地即将被征用,部分村组因群众土地承包纠纷难以调解,少数村组因农户修路集资款项未上交,如此等等)尚未全面换发到户,这个问题有的乡村已引起高度重视,但整改纠正措施不力,或不切实际,或违背法律规定,或无从着手;有的乡村则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听其自然,放任自流,根本就不想纠正过来。导致合同、权证不能全面到户的实际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由于其贯彻执行时间不是在颁布之日(2003年3月1日)起生效,而是在维护第一轮(1981年至1982年)农村土地承包状况的基础上以第二轮(1998年)延包态势为基准,如此一来,给我们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现实表现为:一是有部分乡村干部对“小调整”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以为3~5年重新调整农户承包土地属于小调整范围,或者以为生老病死娶媳嫁女应该调进调出承包土地属于小调整范围等;二是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有意见闹情绪,认为有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新生婴儿或者刚娶的媳妇却无以为生,等着喝西北风,不符合农村实际。于是以村组协议、村组惯例为由进行一年一调或者3~5年一调的做法在不经请示或经默许的情形下风行起来,有些地方还很难压制取缔这种做法。时间一长,要回到1998年第二轮延包时的状态很不现实,甚至可能激发更为严重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承包土地需要缴纳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地利益少,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不是很眷恋,甚至有部分农民不想要土地,口头上要将土地送回村组,有一部分农民还真这样做了。但当时没有一个村组肯收回土地,原因是村组如果收回土地,万一发包租赁不出去(根据当时的情形,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今后的一部分税费任务就没了着落。因此,有些农民就私下口头协商或者通过他人口头磋商,达成不收租金但划转税费任务的土地流转口头约定,时间稍长,有的农民就认为土地归我承包了。如果没有以下情况的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归谁的矛盾也许可能没有这么快激发。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承包土地应缴的税费任务逐步取消不说,反而还可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助款项,特别是农村征地补偿价格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土地增值较大,由此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珍地、惜地意识,就算自己暂时不耕作也纷纷要回承包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就加速激化了,而且因为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一方站得住理,一方依据于法,争执不断,矛盾升级。如果按法律政策裁决,一个问题解决了,但类似情况多,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不稳定;如果照顾情理,另一方就不依不饶,依法上访;如果各打五十大板,双方又难以达成一致性意见。

4、表册、合同填写不够规范。有的分户登记表承包面积抄写出错,或合同、权证编号漏填等;有的合同内容填写不完整,如承包共有人、地块四至等。

5、经营权证填写不够规范,表现为:

(1)有的权证上共有人只填写户主一人,且共有人年龄误填成出生年月;

(2)有的权证上“农地承包权()第号”漏填,合同编号漏填或错填;

(3)有的权证发证时间漏填或填写不全;

(4)有的权证地块四至界址漏填或填写不完整;

(5)有的权证承包期限不足30年,甚至整整少了1年;

(6)有的权证未加盖“换证”章。

6、数据、信息互不一致。每个乡镇都或多或少存在农村土地承包调查摸底表、分户登记表、基础数据库、承包合同、经营权证、农户实际承包情况数据、信息互不一致现象,有的乡村“六不相符”现象还比较严重。

7、土地流转不规范。大多数乡、村、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只履行口头协议,未签订流转合同,缺乏规范管理,埋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据查,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的农户只占土地流转农户总数的24.7%,其中土地流转合同较为规范的农户也只占签订流转合同农户数的51%。

8、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够规范。有的乡镇由于电脑通用,基础数据库安全性差,甚至由于人事变动丢失软件安装光盘等;大多数村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规范、不完整。

9、完成工作不及时,工作质量不高。其一,自查自纠登记表在规定时间(5月5日)内上交的只有3个乡镇,超过规定时间1天内上交的乡镇1个、2天内上交的乡镇2个、3天内上交的乡镇2个,4天内上交的乡镇2个;其二,自查自纠登记表填写质量较差,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真听培训讲解;二是没有认真看指标解释;三是没有认真理解报表之间的对应与逻辑关系;四是没有认真安排部署工作;五是没有认真问询请教;六是没有认真审核把关;七是没有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八是没有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九是没有严格责任追究;其三,百分之八十的乡镇没有上报自查自纠登记表填报说明,已上报填报说明的也大多不完整、不具体、不具针对性,甚至避重就轻。

10、上报数据有的夸大,有的缩小或者隐瞒。根据督查的情况看,一是大多数乡镇上报的权证到户率略高于实际到户率;二是有的乡镇缩小或者隐瞒了表册、合同、权证填写不规范的事实;三是个别乡镇隐瞒或者缩小了存在“3年一小调,5年一大调”做法的村、组、户、土地面积等情况。

11、农经专业人员不足。百分之九十的乡镇只有1~2名农经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组织开展的力度、查找问题的深度、覆盖范围的广度、整改纠正的强度。

12、工作经费紧张。一是预算不全面;二是安排不到位。由此造成交叉检查难组织开展,督促指导难全面深入。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大综合督查力度。我县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自5月21日起实施综合督查和重点督查,给乡村主要领导施压,促进整改纠正措施落实到位。对敷衍塞责、整改不力的乡村,将严肃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

2、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是当前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点和调解工作的难点,规范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将作为当前乡镇党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抓好抓实,积极创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3、妥善调处群众案件。进一步督促××镇人民政府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妥善处理省、市、县减负、农业部门转办的2起久拖未决的群众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处理结果。

4、落实合同、权证两个100%到户。通过加强综合督查力度,促进整改纠正措施的全面落实,确保在5月31日前实现合同、权证两个100%到户。

5、广泛宣传法律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消除部分乡村干部在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中的抵触情绪,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严肃性。

六、对策咨询

1、如何压制取缔农户热衷的3~5年重新调整承包土地的做法,既确保不因此激发新一轮或者更大范围、更为严重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又能够顺利把合同、权证发放到户并且与实际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回归到1998年二轮延包时的状态?

2、按照法律政策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后,事实上站得住理的一方可能成为失地农民,也可能引发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没有预留机动地的情况下,如何做才能既让农户心甘情愿地把法律意义上侵占的土地退让出来,又能妥善安置好这个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教其没有后顾之忧,不闹意见,不闹情绪,不上访,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2

关键词:土地承包政策资源分配调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相对固定后,中央又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进行了强调和重申,形成了自二轮土地延包后农村土地“生不补,死不退”的基本政策。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农村工作了解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双河镇凤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应当略作调整。

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后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在二轮

土地延包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策在强调三十年不变的基础上约定了五年小调整的政策。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连续两年一号文件出台后,“五年小调整”的政策被取消,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从这未作任何调整的五年可以推导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连续执行三十年后会出现如下不良后果:

(一)农村土地资源分配将显失公平。

当目前的“生不补,死不退”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三十年后,有的农户由于人口的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将增多,反之,有的农户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就会逐步形成“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的局面。土地这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分配将显失公正。笔者调查发现,(见表一)

备注:

1、户人均耕地面积,指以一个家庭为单位,计算该农户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

2、社人均耕地面积,指以一个生产社为单位,以生产社耕地面积之和除以生产社人口总数。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凤凰村二社总人口因出生、迁进等原因增加了12.94%,无地人口却增加了80.48%,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增加了18户,增加了94.73%,占总户数的比例也从27%增加到53%,土地资源的分配明显不公。究其原因,在于那些死亡、迁出的人没有退出土地,从而出现了一户农民3口人种8份地和8口人种3份地的情况。

(二)农村贫困人口将逐渐增多。

温铁军先生曾经指出,农村土地在中国目前基本的功能是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试想,那些一家人仅有一份田土的农民将怎样生活?农村贫困人口增多将成为必然。笔者对凤凰村二社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见表二),在1999年至2004年这五年间,凤凰村二社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增加了18户,增加了94.73%,户均纯收入低于社户均纯收入的农户占生产社总户数的比例也从20%增加到40%。从这组数据可以发现,由于失去了基本的土地保障,农民的收入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群体中,相对贫困人口在逐步增多。如果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作任何调整,这个比例还将逐渐扩大。原因在于,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有地农民将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比方说,现在的粮食直补政策是按土地面积进行补贴的,有地农民不仅要享受土地给他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要享受国家的粮食补贴,他就比无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因此,有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相对贫困人口将进一步增多。

备注:

1、农民户均纯收入,指以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为计算范围,计算平均每户农民一年的家庭纯收入。

2、社户均纯收入,指以一个生产社为计算范围,计算平均每户农民一年的家庭纯收入。

(三)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将逐渐尖锐。

何新先生在《中国历史中的人口规律与社会治乱》一文中指出,人均耕地呈现递减的历史趋势,人口呈现隔代倍增的规律,因此要考虑人口规模与社会安全的关系,必须注重社会重要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如果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连续执行三十年不变,如果农村土地这种具有农民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分配显失公正,在造成农村贫困人口剧增的情况下,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将非常尖锐。我们不应该忘记,历代农民革命的核心都是土地革命,大多都是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革命目标,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的重新洗牌。当前,有的村社干部向政府提出辞职,原因在于他无法平息农民对于农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强烈要求,这也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应该略作调整的强烈信号。

二、较为合理的农村土地政策设计

(一)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应该予以维护。

(二)允许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所调整,摒弃三十年“生不补,死不退”的土地承包政策。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应该允许各地在每隔五年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微调。为了确保农民的利益,防止村社干部借机损伤农民的利益,可考虑以下条款:

1、允许由各村或生产社村民讨论,决定是否需要五年进行一次调整;

2、对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要求退出承包土地:

①死亡的;

②大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且参加了养老保险的;

③外出打工经商造成土地荒芜,经劝告不予纠正的;

④因结婚或其他原因迁出本村或本社,不在本村或本社生活的。

3、对于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分配土地的和从本村或本社以外迁入的在本村或本社生活的农村人口可以分配土地;

4、如果在二轮土地延包后每隔五年,各村或生产社集体讨论需要调整土地的。对于应该退出的应要求退出承包地,进退土地必须整份进退,不允许打乱重来搞平均分配。如果应该承包土地的人多于应退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承包。

5、各社设立农地保障费。所谓农地保障费,是指根据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由各生产社村民讨论决定,每份田地可以折合的现金数。

6、如果应退农户需要继续承包应退土地的,应该向应进农户支付农地保障费。

(三)对社会保障功能弱、且由于承包期短可能导致掠夺性经营的森林、草原等应该执行“生不补,死不退”的承包政策。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3

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用地整理,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农用地整理有诸多益处,如可以将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损毁的防护林、废弃的坑塘、坟墓等开发成生产用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平整土地、归并零星地块以及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由此可见,农用地整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及拉动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主要问题是人均用地面积偏大,内部土地闲置严重、却盲目扩张,以及分布松散、布局零乱等,这既不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三集中”模式的土地整理(即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或小城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归并零散地块,使农田逐步走向规模经营)以及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既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又可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规划、推进城镇化以及拉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土地整理提供的契机

为农村土地整理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2005年年底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即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还要求“抓紧制定将士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些支农政策的出台,给农村土地整理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为农村土地整理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示后,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更多地开始关注和支持农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交通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水利部提出将优先解决一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实施中部地区低洼地排涝工程;农业部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九大行动”,这些都为农村土地整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土地整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规划先行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农村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整治过程。为确保农村土地整理取得最佳效益,必须规划先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农村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是搞好农村土地整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成果(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矿山土地复垦专项调查等)和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水利、交通、林业、矿产资源等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潜力的调查,收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相关规划标准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初步规划目标和任务,确定重点项目,分解相关规划指标,拟定规划供选方案。

其次,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政策引导

农村土地整理关系到农村的发展稳定大局,必须以政策作为引导。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和出台的有关土地整理的政策主要有:

土地置换政策:对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聚、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的过程中,退出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其复垦为耕地的,允许以等量面积异地置换到中心村和城镇周围,作为村镇建设用地,其建设用地可以不占年度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土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为鼓励土地整理,国家允许实现了占补平衡的地区,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指标,向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一定量的预留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用于本地区必须进行的非农业建设。

谁开发整理谁受益政策:凡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谁开发整理谁受益的政策。新增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在协议规定期限内,开发整理者拥有使用权,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在项目管理方面,国土资源部已经出台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等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

各地还可结合当地实际相应制定强制性和鼓励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如“以奖代补”政策。具体做法是:年初由县(市、区)局按要求向市局进行立项预报,市局派员勘查同意后列为预备项目,并由项目承担单位先行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完毕经验收合格后,于年底前由市下拨奖励资金。

村民自愿

农村土地整理涉及千家万户,群众是否接受,是否满意,是开展工作的关键。在整理过程中,应坚持把农民自愿参与放在首位,充分依靠农民集体经济的力量,经营规模和方式要由集体经济组织自己作决定。要以严密的程序和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能够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效农业,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农村土地整理才能得到农民的欢迎与支持,才能充满活力,具有持续性。另外,可通过举办讲座、提供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使群众了解国情、省情、市情、村情,提高广大群众对土地整理的认识,使法制观念和资源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4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下党在农村土地政策的确立,对各个历史时期下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从中提取了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实行经验,并概括了新时期下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趋势。

关键词 :农村土地政策;历史演变;趋势发展

一、前言

土地政策是党和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而对土地进行的政治性行为,这一行为包括对土地的使用,经营,占有,所有等方面所进行的方针制定,土地政策不是某一集团组织的行为,它代表的是国家政党与人民的利益。新时期下,党和政府吸取历史时期土地政策的执行经验,根据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概述了新时期下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趋势。

二、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几个历史变革时期

1.土地改革时期

1950 年6 月6 日至9 日,土地改革作为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8 项任务的首要任务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土地改革法的内容规定:“撤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权,使土地归农民所有,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加快农业生产,开辟新中国的工业化局面。”它使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行使广大农民从几千年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使人民民主专政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2.农业合作化时期

实行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方针指导下,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经济的发展规律,开辟了一条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这一农业集体化的社会变革阶段中农民个体私有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农业合作化的开展标志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党逐步走向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农村经济获得稳定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有效地提高。

3.人民公社化时期

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进入了人民公社化阶段,土地关系变革成集体统一所有和经营使用。这一体制没有结合当时的国情,一昧推崇绝对平均主义的形式,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社会效率,意图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和人民群众的非理性共产主义热情实现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发展的社会局面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空喊不切实际的虚空口号,农业生产水平降低,集体社队谎报生产成果和粮食问题紧张等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党在农村土地改革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制约,农村的经济走向崩溃的境地,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大大落后于世界的现代化经济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按照人口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在集体统一所有和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这一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处理好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并结合了当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现状和农民的思想需求等实际情况,纠正了人民公社化时期分配的绝对平均主义和浮夸瞒报的问题,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实现了土地的包产到户,农民的自主经营管理,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很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态势。

三、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功开展解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土地的占有形势,使农业生产水平获得了提高,加快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由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自主经营管理到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农业合作化实行按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很好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和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转变成公社所有,公社统一对土地和生产资料进行管理,分配和经营,这一举措违反了农业经济生产的规律,对整个农村的经济体制产生了负面影响。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沉重教训,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落后现状,纠正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正确分析了土地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在交够国家,留足集体以后,享有剩余生产结果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有效解决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土地生产关系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相关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新时期下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趋势

1.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承包经营规模小,影响到农业发展的积累水平。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许多条件劣势的农地,农民往往不屑于经营管理,使得撂荒现象存在,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种田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适度规模开展农业生产,建立一个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诸如灌溉,植物园林,农业机械化生产等,从而增加农产业收入的来源,实现更大化的规模经济效益。

2.使农村土地日益市场化

为了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市场化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促进作用,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出租、售卖、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市场化的有偿、有期限的合法流动使用,使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高效化实现。

3.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开创性,调动生产热情

党的农村土地改革应以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把农民思想放在首要位置,他们是处于农业生产劳动第一线的主体,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农民的当家作主为导向,积极调动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支持拥护,激发农民生产劳动的热情。

4.立足中国国情,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改革的道路问题密切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党应正确认识到我国的国情特征,把握好政策制定的方向,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科学建立并健全符合国情特征的土地政策,调整土地改革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结语

土地政策的建立和执行也应按照国情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完善,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应有与其相对应的政策。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党应充分考虑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

参考文献:

[1]徐支青,方明.6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与时俱进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10.

[2]甘见东.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若干思考[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51-52.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5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我镇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总体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土地承包中开始出现一些矛盾,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高涨,农民对土地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土地承包的纠纷也不断增多。相关部门在调解和处理矛盾及纠纷时,由于很多农户不能提供经营权证书,不仅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难度,也影响了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广大农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也迫切希望拥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凭证。因此,做好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是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内在要求,是依法行政,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务必统一思想,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保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1995年,我镇全面进行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签发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1999年发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书一证”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部分村调整了土地而没有及时签订合同、补换发证书;二是合同、权证与实际地块、地亩不相符;三是承包耕地被征占,证书没及时变更;四是已签发的证书丢失毁损严重;五是因分家分种,造成新户无证书、老户证书不实;六是原有证书规定的权力义务等合同条款与现行法律、法规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也为农村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七是XX年实行税改整改时,上报田亩与计税田亩不符,全镇少报了5000亩左右,目前农业税已取消,国家惠农补贴政策不断加大,造成群众补贴减少,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广大农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迫切希望拥有可靠的法律凭证。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和经营权证书正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合法权利,也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要依据。

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是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和最主要的财产形式。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可以将农民的基本生存资料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从根本上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群众吃下定心丸,解除其后顾之忧,从而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第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增多,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征占地单位之间因土地引发的纠纷案(事)件呈上升态势。极少数农民群众因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导致许多纠纷难以有效解决。把土地承包合同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一书一证”依法发到农民,有利于促进一些土地纠纷问题的有效解决,近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严格政策,把握原则

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完善农业承包合同,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土地承包“一书一证”全部签发到户,确保证书相符,合同与地块清册相符,底册与实际地块面积相符,核准基础数据,夯实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基础,完善农业承包合同及证书档案,规范合同纠纷调解与仲裁程序,推动农业承包合同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土地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做好“一书一证”的补换发工作。二是坚持不再重新丈量土地的原则。这次补换发工作,不是重新调整土地,各村在工作中必须以1995年土地承包为依据,以免引起混乱。三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在补换发“一书一证”工作中,必须严格掌握政策,要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出发,要严格按照县核准的标准7元每户收取工本费,并开具农民负担专用收款收据,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借机多收费,否则一律按加重农民负担处理。

3、政策规定:针对二轮承包以后,存在的不同情况,统一口径核定面积,核发证书。明确以下14条政策规定:

(1)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耕地始终未调整的,以第一次分田时的面积核定承包土地面积,填发证书。

(2)1995年开展了土地二轮承包但土地至今未调整的,严格按照二轮承包时土地面积,填发证书。

(3)根据村规民约,土地几年一调整的,以最后一次调整核定的承包土地面积,填发证书。

(4)对修路、农田水利建设等公益事业占用耕地的,按占用后计税面积核定承包土地面积填发证书。

(5)二轮承包政策未落实的,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签定合同,填发土地经营权证书。

(6)二轮承包已落实地块,但未签定合同的,必须补签合同后,再填发证书。

(7)二轮承包合同由于其它原因造成虚假合同的,必须予以纠正,据实换发证书。

(8)二轮承包证书已签发,后因修路、集镇建设,农田水利等占用土地,对已在村民组范围内调整土地,且群众无疑议的,按调整后填发。

(9)因农田水利等占用土地,村民组根据群众意愿妥善解决后再填发证书。

(10)对于农民建房用地问题,扣除合法的建房用地后,如实填写承包地块和宅基地情况,然后填发证书。

(11)“四荒四边”土地要如实填写在证书内。

(12)对于二轮承包结束后分家分户等分开耕种土地的,要核清耕地面积,按分户实有耕地面积填写证书。

(13)证书毁损丢失的,要据实重新核定填发。

(14)对于XX年税改整改时减少的耕地,必须以XX年底前的计税清册为准。

三、明确时间,分步实施

(一)时间安排:XX年12月28日——XX年2月15日。

(二) 步骤: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2月28日—12月31日)

(1)成立组织。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农经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农经站。

(2)制订工作方案。按县领导组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用以指导补换发工作。

(3)动员部署、培训人员。召开补换发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安排,并对镇村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各村要召开支部扩大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层层动员,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此项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2、实施阶段(XX年元月1日---- 元月31日)

(1)进村入户、摸底登记(元月1日—元月15日)。这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关键,各村要在镇领导组统一指导下,在充分熟悉和掌握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摸底,逐户如实填写摸底表。

具体做法:①查看农户是否有一书一证,并统一收管核实;②查看有无二轮承包底册,有底册的查看底册地块亩数与证书和实际是否相符;③对于漏登的土地地块要补登记;④对于二轮承包后,因国家、集体等征占用的土地,已调整的,按调整后的真实底册登记;未调整的,只要群众没有意见,按照征占用后的进行登记;⑤逐户准确填写摸底登记表,由农户签字认可;⑥按照县核准的工本费标准,收取工本费。

(2)核实造册:(元月16日---元月20日)对于摸底登记表,包村镇干、村委会主任和调查人员要在登记表上签字,以示负责。确保无误后,登记到户清册,一式三份,镇、村各一份,报县经管站一份。

(3)集中填写,统一编号:(元月21日----元月27日)镇组织专门人员按核实无误的清册逐项认真填写合同书和经营权证,合同书和权证编号按县统一规定编制;最后经镇农经站审核,村委会与农户补签合同,达到证书规范、真实、无误。经营权证填写达到“四个标准”。即填写准确、书写规范、项目齐全、整洁清晰,保证权证的严肃性。

(4)验证签字,发放到户:(元月28日----元月31日)对于填写完毕的一书一证,以村为单位,统一到镇加盖农经站及村委会公章,由包村镇干和村干发放到户,并同时填写发放花名册。

3、资料整理、验收阶段(2月1日---2月15日)

镇农经站及时将摸底登记表、到户清册、发放花名册等有关文件资料进行装订、归档,确定专人专柜保管。同时镇“一书一证”工作领导组组织相关人员对补换发工作进行全面验收,补差补缺。镇农经站及时做好土地承包资料的电子信息录入工作。

四、严格要求,营造氛围

1、加强领导、严格责任。“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村两委干部一起上,实行镇干包村,村干包组、包户,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要严格按照县核定的7元标准收取证书工本费,严禁搭车收费或超标准收费。村领证时要将工本费足额上缴镇农经站。各村、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加强协调和配合,圆满完成此次“一书一证”的补换发工作。

2、强化宣传,保持稳定。在补换发工作期间,村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重点发放明白纸和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把二轮承包中存在的7个问题,补换发工作“三项原则”和14条“政策规定”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把这次“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宣传到家家户户,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障补换发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注意及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消除可能引发矛盾的不安定因素,确保平稳顺利完成“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6

[关键词]宅基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 发展对策

一、开展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内涵是指通过撤并、整合农村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将原有多余的宅基地(包括废弃工矿等其他建设用地)进行复垦,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行政、技术、工程行为。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将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当前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工程,各地市亦相应编制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规划,并确立了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一批规划整齐,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居脱颖而出。如丽水市确定了139个村为新农村示范建设村;莲都区雅溪镇江弄村全部入住新村新居,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真正的示范村。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来看,几乎都是独立的、与外界隔绝的农村居民集聚区,很少地考虑城镇对其的辐射和对外的接口,这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反制约性。

新农村建设目前起决定作用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但即便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建设成本过大,村级经济也渐露危机。

三、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对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出台了农村宅基地整理以“以奖代补”、“拆迁补偿”等直补农村集体、农户的优惠政策,全省各地市、县均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激励性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提供财政支持。如丽水市,2006年度安排12.4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松阳县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2006年安排1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安置余额土地出让的有效转让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尝试。这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和进入城镇居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并可以增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如莲都区碧湖镇郎奇村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把本村村民安置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于出让,出让所得返还用于该村新农村建设。

以“旧村改造工程”为载体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建设的平衡机制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土地预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用地,加快农村村庄集聚;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并经过一定的改良,成为新的农田。既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又解决农田连片耕作。

为了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浙江省各地市、县相继出台了一些目标考核办法和奖励政策。如丽水市对项目实施乡镇奖励“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而产生的折抵指标,并将其实施情况列入乡镇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与奖励相挂钩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及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加快项目工程实施的进度,又保证项目实施能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

四、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要与小城镇配套建设,着力形成以“功能互补、基础共享、规模适度、布点合理”的一个系统整体。尽可能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要求,力争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松阳县界首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可结合该村当地的特殊历史文化,建设成为当地的新农村文化村,逐步提升知名度。

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应出台相关试点政策,允许农村宅基地、农民房产、村集体资产股权,依据市场法则进行产权交易。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农民的有效转移,对新农村的建设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民将在产权的转移中获得最大收益。通过收益,权衡选择进城还是进村,并通过投资获取资本收益。

要不断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基础部分原则要由财政负担,结合本地实际,并参照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逐步出台对农民的补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建设工程,可由村集体组织组织本村农民工自主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老百姓筹一点、企业老板捐一点”的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家为建设家乡、美化家园出钱出力,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到位。

稳定村级集体经济是稳定基层组织和政权基础的关键。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资产性收益日益减少,资本收益又极不稳定,不少农村仅依赖于土地承包收入来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过去几年,各级政府、部门曾相继出台了经济薄弱村、贫困村的扶贫解困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政策均未能解决根本性的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丽水市于2004年曾经出台了在土地征用中11%-15%的村级预留地,对城郊的农民生活稳定发挥了效益,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逐步出台以“工业反哺农村”、“城镇支持农村”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也不失为是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

[2]胡新民.农村宅基地整理纵横谈――来自金华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02,(10).

[3]高向军.搞好土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8.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7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8

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村土地延包时遗留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有的村当时采取动帐不动地方式延包,实际土地承包不均,现在需要重新分配土地;极个别村因为规划建设占用土地不确定和种植业结构复杂等原因延包不到位等等。

(二)人口回迁和新增人口造成人地矛盾。税费改革前有的村民为了回避统筹提留等税费负担外迁了户口,按照土地承包法规,这些人没有土地承包权,但农村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吸引,使得他们要求回迁户口和分配土地;也有的户在这些年增加了户口,按照他们的传统观念,增加户口就要增加土地,而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承包关系要长期稳定,确需小调整的也规定了严格的情形。这两方面造成的人地矛盾带有普遍性,基层解决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三)违法调整土地,引起群众不满。这类问题近年来逐渐减少,但有的村仍然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延续《土地承包法》实施前的做法,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和审批程序,就根据人口增减调整土地,有的甚至一年一调,被抽地的农户往往有意见。还有的村在机动地能够满足新增人口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抽回减少人口的土地,或把减少人口的土地变为机动地收取土地承包费。

(四)预留土地群众要求均分。有的村延包时有预留的机动地、建设预留地、果园、桑园、黄烟地等土地。这些土地有的到了承包期,有的已成了可耕地,现在村民要求均分这部分土地,但原承包户不肯倒地,产生纠纷。

(五)土地流转不规范产生纠纷。前些年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前,有的农民因为当时种地有税费负担,效益低等原因,口头流转了土地,大多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现在想收回土地,双方产生矛盾和纠纷。这样的纠纷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别基层组织对土地延包问题重视不够。这些基层组织干部对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对存在的土地承包问题重视不够,对问题解决无措施无办法,畏难发愁,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

(二)基层干部群众传统的土地承包观念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冲突。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调整、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以及失地补偿的增多,农民占有土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要求增人分地,而不顾及法律的规定。基层干部如果不注意掌握政策,就难以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村级存在不依法行政的问题。有的村仍然按过去的管理方式来对待土地承包工作,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法规政策进行土地调整和土地管理,引发减少土地农户的不满。

三、处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建议意见

对农村土地承包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措施标本兼治,妥善处理。

(一)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广大基层干部深入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让他们吃透精神,消除模糊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不断提高处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向农民群众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

(二)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好土地延包突出问题。各级农经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帮助基层组织处理好土地延包存在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要总结好的典型经验,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对存在问题的村开展综合治理,在解决好村级班子、理顺好干群关系的基础上,做好延包完善工作。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9

【关键词】土地整理;意义;问题对策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的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从开展土地整理地区的情况看,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都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许多地方做到了平衡有余。

(三)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我国近七成人生活在农村,据测算,农民40%至60% 的经济收入和60%至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民手中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身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两者的目标大体一致,具体实践中也互相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整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土地整理理论缺乏,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土地整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土地整理的科学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土地整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几十年的土地整理实践中,如何整理,土地管理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工作有的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有的是借鉴生态学的原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整理过程也缺乏严格的规范,揭示的不是整体整理上作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造成土地整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等一系列问题。

(二)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时下,土地整理形象工程的政绩标志在地方官员的心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土地整理为了一味追求政绩,一些领导超前意识特别强,不论自然条件如何,均要求农田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量的土地平整土程费用占去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半以上,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专家,误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

(三)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理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土地整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普遍吃紧,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上发生困难,没有可靠资金保障土地整理顺利的进行下去。

三、对土地整理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快土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整理制度改革。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而非市场的手段运作土地,采取直接的手段而非间接的手段对农村土地整理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管理带来的后果带来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对土地的管理政府应该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地价监管、耕地保护政策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土地经营方面应该交给市场调节,从而从宏观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监督。农村土地整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按照中央关于部署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的调研和立法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

(二)扩大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正常的投资行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理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理。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关健。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筹集其它渠道的资金,如政策性信贷融资、财政信用融资和争取国际援助等;地方部门也可由政府通过贷款、发行债券;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进行资金投人。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理市场,鼓励正常的投资行为,扩大资金来源。

(三)建立健全土地整理评价机制。土地整理的效果难以确定,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能否取得预先设定的效果,是否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前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机制。重视对土地整理成果的检查验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才能杜绝某些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璞.我国土地整理问题研究Ⅱ].陕西农业科学.2008

农村土地整合政策篇10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影响;潜力;政策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不仅仅满足于有居住的地方,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扩张,直接导致耕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耕地被私自占用。在社会经济对耕地的要求下不得不提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即改善农村居民点用地零乱,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对农村土地格局进行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采取此措施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从而保证粮食充足,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发展潜力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发展潜力包括土地整理综合发展潜力和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这两个部分,其中增加耕地面积潜力是土地整理潜力探索中主要的挖掘部分。

(一)土地整理综合潜力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探索必须要形成合理的全面的评估评价体系,由部分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来评估整体在特定时间段及条件下土地整理后能够节省出耕地的大小。土地整理潜力评估是土地整理的基石,是进行土地整理的依据,只有准确评估,才能使得土地整理顺利进行。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方向和手段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 、人文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各地区实际给予综合评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实现并不是单一的过程,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评价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估和体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情况,考虑到各个方面。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的挖掘对农村地区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增加耕地数量有积极作用。只有不断加深对土地整理潜力的认识,才能将土地整理进行到底。

(二)增加耕地面积潜力

增加耕地数量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要制定政策规定用地标准,将每户人家超出标准的部分还原为耕地。一般采用政策指标计算法、闲置住宅地抽样调查法和提高建筑物容积率法这三种方法来计算增加耕地面积潜力。

1. 政策指标计算法

政策指标计算法是计算增加耕地面积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将居民点每人或每户的用地量调整为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从而得到耕地。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现状潜力和规划潜力。政策指标计算法简便易操作,同时也表现了要探索地区自然环境、文化和地区发展因素的不同,联合实际综合研究,也研究了自然潜力转变为现实潜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农村居民点由闲置用地、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商业用地、村乡管理机构用地五部分构成,但宅基地分为居住性用地和生产性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构造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会影响通过政策指标计算的增加耕地面积的结果,故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达到理论值。

2. 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

闲置住宅抽样调查法,顾名思义就是用部分代表整体,选出能代表农村居民点闲置状况的地方作为样本,经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闲置土地面积,用这个结果来测算总体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简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没有考虑农村非闲置宅基地的整理潜力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所以得到的结果比真实值小。

3.提高建筑容积率的方法

提高建筑物容积率这种方法是首先得到现如今农村居民点用地建筑容积率的值,通过得到的值联系实际推出策划建筑容积率的期望值,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面积去乘现值与期望值的差来计算增加耕地面积潜力。虽然此方法把土地集约利用因素考虑在内,但村庄闲置土地整理潜力并没有考虑,以至得到的结果值偏小。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都离实际有一定的偏差,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更好的方法。

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

目前,人们对农村居民点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有不少人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归根到底如何以增加耕地为基础改善农村土地结构是急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农村城镇化型、异地迁移型、自然村缩并型等几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但是目前提出的整理模式是从理论方面分析的一般固定模式,并不是我国土地整理的普遍适用模式。考虑到我国自然条件有所差别,各地区经济、文化有所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去选择或对一般模式进行修正。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把土地整理模式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土地整理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整理模式,使土地整理模式更好的为增加耕地数量来服务,当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土地整理政策意见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耕地的需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扩大耕地面积探索需要一定的政策来作支撑,现今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政策探索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寻找资金渠道的研究还不透彻,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不能脱离开来,这样两者都得不到发展。据研究资料,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意见:

1.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探索还不够深入很多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计算公式一般都是定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还有很大差距,不同理论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联系起来,还达不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和。从全局来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实践缺少理论支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实践还需要更完善更全面的理论来指导。

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粮食安全,所以怎样来计算增加耕地数量潜力是更好的完善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体系关键的一步。目前,在计算增加耕地面积潜力方法中所使用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而我国地区差异很大,所以这在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中比较难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不应该完全以国家制定的标准为准,必须依照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拟定出有可行性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标准体系。因此,在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要注重政府对土地整理的认知程度,了解农民的意愿,考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土地整理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的深刻影响,并将这些指标量化,成为进一步探索的出发点,不断完善土地整理体系,为投入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数量,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探索成果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达到土地整理的目的和意义,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与土地模式探索的前提下上,面对耕地越来越少的现象,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如今我国对其还在探索阶段,还需努力加强对土地整理理论的认识,早日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