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奖励意见十篇

时间:2024-01-24 18:05:56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1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奖励;奖励策略

幼儿园德育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奖励策略是幼儿园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儿园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反复强调奖励策略的负面效应,批判教师滥用奖励,导致许多教师在奖励运用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应该说,奖励策略是一种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1〕本文从奖励的界定入手,重点探讨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对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奖励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以期为幼儿园教师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一、奖励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研究者对于奖励的界定有多种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界定,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事物,侧重的是奖励的象征物;另一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侧重奖励的过程,强调奖励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德育方法。〔2〕教育研究者比较认可后者对奖励的解释。檀传宝认为奖励是德育众多具体方法中的一种,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较高评价。〔3〕笔者则将奖励界定为在幼儿园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表现(与不道德行为相对)进行表扬与肯定的方法。

认知学派认为奖励可以分为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并强调内在奖励的作用。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奖励可以分为物质类奖励和非物质类奖励。物质类奖励包括奖品、奖状和额外获得的自由时间等。非物质类奖励包括得到教师的注意、表扬和鼓励等。〔4〕以上是根据奖励象征物的形式来划分奖励的类型。而从奖励的实施性质看,奖励包括控制型奖励和信息提供型奖励,前者指向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过程,后者偏重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结果。〔5〕

二、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意义

1.从德育的本质特性来看,奖励是开展幼儿园德育必需的方法,具有必要性

刘铁芳认为,道德教化直接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形态,调节生命的肉身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冲突,谋求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谋求个体在世界之中的合理、幸福生活。〔6〕檀传宝也认为,德育应回归对人生的关照,精神性或价值性是道德生活与教育的本质,而精神性的核心是精神家园或终极价值的不可或缺性。〔7〕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说,德育是要教人尚善崇美,帮助人获取幸福感,德育的过程应该是和谐、舒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个体德性的完满。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来自权威者的评价能让受教育者明白自身的水平和处境,帮助受教育者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受教育者作肯定或否定评价,这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奖励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8〕没有任何赞扬、肯定,充斥着否定、惩罚的德育活动无法培养出诚心向真、向善、向美的真德性。因此,奖励对幼儿园德育来说是必要的。

2.从奖励的效用来看,奖励的运用可以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具有有效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避免重复要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奖励确实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一旦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及时给予恰当的奖励,即强化,幼儿就能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重复和保持这些道德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

根据操作学习理论的观点,人们在不期待即时报酬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先前的奖赏已经使相应的行为得到内部强化。也就是说,也许幼儿之前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追求奖励的动机之上,但是奖励同时也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生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幼儿会因为道德行为本身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而持续这种行为,进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因此,奖励具有强化促进的力量,可以有效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

3.从幼儿园德育对象——幼儿的年龄特点看,奖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适宜性

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说教,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效方法。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学前儿童年龄尚小,其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难以对自身行为进行判别和反思。有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基本处于道德判断的“无律”和“他律”阶段。幼儿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成人的评价和干预,需要以成人的评价作为参照。

另外,幼儿虽然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成人的赞许和肯定是幼儿的社会性需要之一。奖励对于幼儿具有积极意义。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受到教师奖励的行为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幼儿良好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奖励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对于幼儿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因为在理解和运用奖励上的一时偏差,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奖励产生偏见,甚至对奖励敬而远之,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奖励策略本身不存在不妥之处,关键要看教师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奖励策略,提升幼儿园德育质量。

三、在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策略

综观檀传宝、郑三元、莫源秋、周小宋等人的研究,结合自身对幼儿园德育实践的所见与所思,笔者认为,实施有效德育的前提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将幼儿视为独特的有自身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个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奖励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奖励频次得当

有的教师在德育中滥用奖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上课坐得端正有奖,游戏时不跟同伴打闹有奖……有些教师尤其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饭,不浪费粮食,老师就表扬你”,“你不哭了,老师就奖你自由活动”……这种对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9〕一是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一切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必须把握奖励的时机。如果幼儿没有内在行为动机,或者内在动机不强,教师不得不从外部激励幼儿,推动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儿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幼儿,以免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

2.奖励程度得当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幼儿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多对幼儿作纵向评价,奖励幼儿在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喜欢横向评价幼儿,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体验,因为在一些幼儿得到奖励的同时,其他幼儿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慎用横向评价。

教师奖励幼儿的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相一致,不能不负责任地夸大其辞,给幼儿留下不真诚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过度夸大的奖励会丧失奖励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另一名幼儿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如果教师见到后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奖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来。你做得很好,老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方法既表扬了幼儿,又能强化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3.奖励形式灵活多样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要多方面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奖励幼儿。奖励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质奖品(如小红花)、自由活动时间和社会性奖励(如口头表扬、点头赞许)等。有时教师还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师提供的奖品,因为如果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觉得奖品太乏味,奖励就会失去激励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将行为动机内化。因此,在奖励类型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奖励,因为精神性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从实施性质来讲,教师应该多采用指向行为过程的信息提供型奖励,少采用指向结果的控制型奖励。虽然控制型奖励便于教师实施,但是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来说,信息提供型奖励更为有益。

4.奖励公平、公正

奖励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奖励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受奖励幼儿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幼儿的感受,促进全体幼儿的道德成长。莫源秋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研究的半年时间里,小班约有15.7%,中班约有23.5%,大班约有28.6%的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奖励。这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漠视甚至放弃了对这些幼儿道德发展的关注。扩大奖励的覆盖面,使更多幼儿受益,这是急需引起教师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种合理的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制度能得到大多数幼儿的认可。另外,教师还要尽量考虑大多数幼儿的情绪和感受,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并适当扩大奖励的覆盖面,让更多幼儿拥有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处于这种奖励氛围中的幼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大大增强。

5.家园德育一致

家长与教师教育的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的一致性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10〕在德育方面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奖励标准一致,幼儿的道德行为将更具有稳定性。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能受到表扬,在家里却受到冷遇(比如教师肯定幼儿与同伴分享玩具的行为,但是家长因为怕幼儿弄丢、弄坏玩具而不主张幼儿这样做),那么幼儿容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混乱,甚至形成矛盾人格,导致幼儿道德行为不一致,道德发展滞后。这正是幼儿的道德行为缺乏跨情境性的原因,因为家园德育工作没有达成一致,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自然会表现不一。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德育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儿道德发展的合力。应该说,家园合作的一致性越强,合力就越大,幼儿的道德发展自然也会更好。

6.恰当整合其他方法

奖励仅仅是教师实施德育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只有与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评、情境陶冶等)有机结合,遵从最优化整合等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奖励较偏重外部强化,过多地依赖这种德育方法,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一心一意以奖励为目标”。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力量,充分感受到道德行为本身的乐趣,由此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为了形成对比,教师一般会综合使用奖惩策略。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最好的惩罚莫过于“自然后果惩罚法”,即教师并不刻意惩罚幼儿,但是有意让幼儿感受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再适时进行解释教育。幼儿天性脆弱而单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他们对于具体的惩罚(如责骂、剥夺游戏时间等)更敏感。为了逃避惩罚,幼儿往往会回避教师,而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另外,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成人的惩罚容易使幼儿受到负面强化,学会责骂他人甚至动粗等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该慎用惩罚。

综上所述,奖励这种具体的德育方法只要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得当,就能起到强化幼儿道德行为的作用,使幼儿在精神上感到愉悦和满足,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奖其当奖,罚其当罚〔J〕. 人民教育,2005,(12):11.

〔2〕周小宋,李美华。 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J〕.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7.

〔3〕〔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彦。课堂管理技巧〔J〕//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5.

〔5〕HELENROSE FIVES, DANA K MANNING.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student engagement: Comparing research to demonstrated knowledge〔R〕. Washington DC:The 200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檀传宝。 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36-40.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2

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岗敬业、治教严谨、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南通市《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部门关于提高市属中学优秀人才和班主任待遇意见》(通政办发〔2006〕104号)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决定设立“*市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基金”(简称“教育奖励基金”,下同),从2008年9月起,对我市在职优秀教育人才实施奖励,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以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追求一流境界,为打造“教育*”优质品牌作出贡献。

一、“教育奖励基金”和班主任津贴发放范围和标准

“教育奖励基金”奖励的范围:本市内各中小学(含职业学校)、特教学校、幼儿园和继续教育中心在编在职教育工作者中的相关人员,具体包括:在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取得者,初中及以下在职教师师范类本科学历取得者,省和南通市评选的特级教师、名教师(校长);南通及*市评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校长)、教坛新秀,“教师节”财政特拨经费奖励的各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1.省特级教师、省名教师、省名校长每月奖励1000元(特级教师含国家规定的津贴部分)。

2.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名教师、南通市名校长每月奖励500元。

3.南通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每月奖励300元。

4.*市骨干教师、*市优秀校长每月奖励200元。

5.*市教坛新秀每月奖励100元。

6.在职教师参加研究生学习取得学历后一次性补助5000元,初中及以下在职教师取得师范类本科学历后一次性补助2000元。

7.每年“教师节”,市政府拨专项经费40万元,用于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专项奖励。

8.普通高中班主任津贴每月300元,职业高中班主任津贴每月200元,初中班主任津贴每月150元,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100元。

二、健全“教育奖励基金”和班主任津贴考评发放办法

1.建立健全优秀教育人才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完善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发放办法。

研究生和师范类本科在职学历取得者,凭毕业证和毕业生登记表,在与学校签订服务期限协议的基础上,报市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发给奖励。每年12月底前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结报一次。

省级和南通市级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考核,委托市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和考核班子,以学年度为单位进行考核,确定是否合格。凡考核合格者,由市人事、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审核认定,并发文通报;同时,将相关优秀教育人才全学年的奖励,由市教育主管部门一次性打入个人银行账户。

*市级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校长、教坛新秀,原则上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优秀教育人才奖励的考核发放办法,与省级和南通市级相同。但各层次某一类优秀教育人才重新评选后,原层次同类型优秀教育人才评选结果即时消失,不再享受原奖励待遇。

2.班主任津贴的发放办法:由各镇、各学校单独列支,每学期发放一次。发放方案由各镇、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

以上奖励和津贴系在岗性津贴,退休时不计入工资基数(特级教师国家规定的津贴部分除外)。优秀教育人才奖励符合两项及两项以上者,只享受其中标准最高的一项,不重复享受。

3.每年“教师节”,市政府拨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方面的“教师节”专项奖励。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奖励基金”和班主任津贴及时发放

加强“教育奖励基金”和提高班主任津贴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市政府设立“*市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基金”,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市长任副组长,人事、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的领导班子,认真组织实施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和班主任津贴的提高。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3

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

激发作用:从激励机制上讲,实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物质鼓励,能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救死扶伤的高尚信念和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有利于医务人员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从约束机制上讲,它的激发作用可以体现为是一种负激励,通过规范、制度、监督、处罚等形成一种内外的约束力和凝聚力,使医务人员能够自觉遵循各种制度和规范,朝着符合医德原则的方向努力。

导向作用:正面激励是常用的激励方法,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也符合正面引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原则。通过弘扬表彰高尚的医德,使人们明辨是非善恶,让医德高尚的人有荣誉感,继续保持良好的医德,让一般的人学有榜样,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医德原则统一起来,知道如何做,从何做起;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是从医德的角度告诉大家不该做什么,引导医务人员向高尚医德的目标进行自我完善。约束机制既是对人的限制,也是对人的引导,约束

和导向同时发挥作用。

规范作用和强制作用:激励机制是利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道德对人们规范、约束的过程,这种规范不是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具有严格的强制性,像一把判断是非道德标准的尺子,限制人们的任性与妄为。

凝聚作用和安全作用: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可以使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工作中互相帮助、支持,自觉维护医院的声誉,同心协力把精力放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上;约束机制的安全作用表现为:唯有严格执行各种制度规定、增强自我约束力,减少差错事故,才能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使群众满意放心。

激励手段与约束手段

(1)激励手段:①奖励激励通过正面的外力作用刺激职工达到激励目的,如赞赏、认可、表扬、物质奖励等。奖励激励不仅能够满足职工的物质、精神需要,还体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原则,而且能够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荣誉感,促进他们维持动机,保持其原有的良好行为。例如我院每年都举行岗位练兵大赛,技术水平高、理论素质好的科主任、护士长及普通的青年医务人员均能在大赛中崭露头角,成为各级医务人员学习的榜样;还有许多普通人因其在自身的岗位上闪闪发光,而有机会被评为岗位明星等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这些方法均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使医务人员工作得到肯定,工作更加积极、出色。②目标激励: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医务人员热情,达到预期的目的。目标激励要注意设置适当,使其既能鼓舞人心,又能通过努力达到。如目标过高,会使人丧失信心,过低又起不到激励作用。设置目标还要把个人小目标与医院大目标结合起来。如我院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在住院病人中开展了“医患道德合约书”和“征询意见卡”活动;我院根据上级的安排,同时结合自身情况与问题,为各科室设置了目标,对各临床科室及个人的满意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职工在进行医疗活动中能够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③教育激励:思想教育是医德管理中重要的激励手段之一。医疗工作的性质是治病救人,医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又必须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我院就是通过主旋律活动,对医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工道德教育与专题教育,并对红包、回扣、服务态度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保持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以取得教育效果的持久和稳定。④领导行为鼓励:领导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暗示作用和职工的摹仿等心理作用,激发职工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有人把管理者的优良品德比作没有文字的“广告”,它有一种潜在而强大的驱动力。人们常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道德品质高尚的管理者对医务人员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会给人以安全感、信赖感和温暖感,也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人、感化人和影响人,医德高尚的管理者能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赞扬和拥戴,人们会自觉支持、维护领导,埋头苦干,为医院的发展建设而努力。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4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教师的劳动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而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教育工作,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后一些西方文化、思潮以迅雷之势涌入中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物质第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严重影响了许多群体。高校教师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外界诱惑:“出国热”“学位热”“从政热”冲击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里日益滋生。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不时出现钱学交易、泄露试题等问题。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高校都必须直视、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师德的内涵

每种职业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并为整个社会服务,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自古以来,我国就对师德提出明确的要求。“师”源于夏商时期。古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即是为人师表的意思。《周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2]。可见,古人认为“师德”就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

在当代,学术界对教师师德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师德是指作为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标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狭义上来讲,师德即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3]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总归起来与高校教师自身素质、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的缺位及市场经济负面冲击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高校教师自身素养滞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实社会中,一些高校教师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看作儿戏,可有可无,他们认为专业知识是生存之本,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某些80后的年轻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追寻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这些年轻教师还像学生时代一样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主动要求思想进步,忽视自身道德修养,再加上他们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太快,以至于出现师德失范,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

(二)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缺位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高校师德建设。但是不健全的高校师德建设配套体系导致了高校德育工作重点不合理、激励机制结构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1.高校师德法制教育不到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高校教师的行为标准,需要教师经过教育、培养、吸收与实践等环节才能渐渐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高校最重视的是直接、快速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学科。一些高校的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往往重视专业教师的术科,而忽略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导致了高校教师的两极分化:各种理工科教师专业素质高,法律意识、师德意识差,文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相对较高。另外,“体制不健全――既没有建立专门从事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又没有普遍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职责不清晰――大学各职能部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的界定并进行有机地整合;重心不明确――大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更多地表现在教学、科研的联系上,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4]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高校师德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教师奖励机制不完善,并且奖励机制中多以精神奖励为主。但是,这种看似风光无限的精神奖励,也只有那些见义勇为、不惜牺牲生命去救学生的老师或者牺牲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少数人才能得到。这让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教学刻苦、深爱学生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的教师迷失了方向,没有一个合理的师德学习目标。从物质奖励方面讲,一些高校的领导认为把追求物质享受纳入师德奖励体制之内就有些亵渎师德高尚精神的意味。因此,学校在师德个人评比中,只给予教师精神奖励。反而只看见学历高、职称高、论文数量多、科研成果多的教师在工资福利、住房分配、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教师在这种非正常的所谓的“主流做法”中丧失了在师德方面修身养性的动力,在盲目追求物质奖励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切向钱看”、“个人中心主义”等消极的思想逐渐蔓延到高校,侵蚀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良知,削弱了高校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的思潮涌入中国。“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现有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失去了对传统的认同感,高校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易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用个人价值代表社会价值,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义务。”[5]另外,市场经济带来了高科技和信息多元化。社会各方面消息信息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帮助下,冲击着高校教师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许多高校出现了“教书不育人”、“为人不师表”、“以教谋私”等师德缺失现象,严重污染了高校的文明、和谐的环境。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师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其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健全。国家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分两个方面:既要有精神奖励,又要有物质奖励。西方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划分得比较合理、详细。美国制定的教师道德规范就分为三个层面:理想层面、原则层面和规则层面。同时,它还制定了一般规范和个别规范。一般规范是宏观方面的要求。个别规范则在细节范围对教师应有的行为做了明确规定。这样对教师的师德要求较明确、具体、可行性较强。所以我们国家应该效仿西方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整体建设规划。建立和健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管理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和监督体系。同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必须遵循宪法和相关法律,处理好教师与教育事业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与其他社会关系。

(二)健全有力的管理领导机构

我们必须从上到下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部门要设立专门师德管理委员会。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部门要发挥领导作用,统一部署,从宏观层面协调。高校必须要设立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并由这个部门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高校师德制度。还要在各个院系制定二级执行机构来配合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确保每次下达的任务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其次,师德管理委员会要有一定的实权,不能只是一副空皮囊,摆摆样子。另外,要确保资金和人手充足并且师德委员会的意见能够左右教师的聘用、辞退、奖惩、晋升等,这样才能有约束力。

(三)创建合理的资源激励制度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5

新加坡的中学管理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开设德育课程的国家。学校依法承担国家赋予的德育任务,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学生信守公民信约(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倡导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圣尼格拉女中,我们看到了该校的价值观:真诚、正直、自由及博爱,该校实施德育的主题有:饮水思源、姐妹同心、互相敬重、发挥潜能、富有创意、活学巧用,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针对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比较具体,操作性也比较强。例如道德教育课在中学主要采用四种教学方法: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鼓励学生参加讨论,使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学会思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新加坡中学的德育比较重视个人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助活动: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经验(experi-ence)。由于五项活动的英文单词都是e打头,因此也叫“5e”,活动。很多学校每年的农历新年都举行“春节慈善访问乐善居老人之家”与“春节慈善乐捐”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和关怀、分享的仁慈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价值观。新加坡学校还注意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功能,许多家长积极充当义工,到学校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社会、学校、家庭成为一个整体。在新加坡中学里,随处可见充当纠察、管理员的家长义工。//html/jianli/

新加坡的中学管理用“精致”形容不为过。圣尼格拉女中历史悠久,学生有四千多人,有中学和小学,学生一般上半天课,但要到下午一点左右才能回家吃饭,上午十点左右吃一次点心,下午学生留在学校一般是参加各类活动。学校为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奖项,有年度最佳奖,杰出领袖奖,杰出艺术奖,杰出运动奖,杰出学术奖,亲善大使奖,优秀进步奖,全面发展奖,优秀学术奖,最佳学科奖,优秀服务奖等,这些奖项有的有现金奖励,有的只对四年级学生奖励,有的各个年级都有奖励,使不同学生都有努力方向。学生的评语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行为和美德,项目有“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有礼貌,守时,尊重他人,独立,友善,有同情心,诚实”等八项。对每一项有五个评价等级:始终如此,通常这样,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很少这样。评语第二模块是领导才能。包括主动性,示范性和团队精神。主动性要求工作主动积极,并有成果,示范性要求能在适当范围内工作出色并能灵活机动取得成绩,团队精神要求沟通良好,保持良好关系,与他人合作愉快,对这一模块也是五个评价等级。评语第三模块是学习和工作态度,指渴望并认真完成工作,要求是高标准,严要求,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任务,也是五个评价等级。/

学校对学生安全做出详细要求,从“个人财物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学校安全,教室安全,专用教室安全”等都在学生手册一一指出,并要求认真做到。例如网络安全规定有五条:在网上聊天要谨慎,网络是匿名的、虚拟的公共论坛,在网上不能泄露任何个人的信息;要自己判断,不要总是相信网上的内容:不要和任何网友见面,如果一定要见,必须几个人一起去并在公共场合见面:从不理会恶意的骚扰信息;要牢记政府网站提出的忠告。学生手册对学生行为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制服、运动装的穿着,尊重国家和学校,尊重自我和他人,爱护他人和学校财物,守时,穿着打扮,发型,报到,测验与考试,电器设备,可以说事无巨细都一一想到,并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家长和学生签名,承诺遵守校规,一旦违反将接受相应处罚。以穿着打扮为例,规定共有四条:学生必须按规定穿校服,不允许对校服做任何改动。运动服运动鞋只有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穿。珠宝,包括耳环,耳钉,耳针都不允许戴。指甲必须保持干净,不许留长指甲,更不许涂指甲油。发型也有四条规定:发型必须整洁,得体,不得怪异。不准染发,不准用亮发剂。头发不能长过肩,前刘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制;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G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19-04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举国体制”上。很少有文章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探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人本思想的研究在理论界表现出“滞后性”。为此,本文尝试从人本思想的角度探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建设,使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全面发展运动员素质

运动员素质既包括技能素质。也包括德育和智育水平,德、智、体应全面发展。2007年8月17日“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总结会上有领导指出:优势项目领先,综合素质有差距。而且,除了竞赛成绩之外,我国学生运动员在综合素质上与国外学生存在差别。由于国外选手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而不像我国目前的选手先做运动员,然后再到高校读书,因此国外运动员在比赛场外仍然表现得很活跃,在比赛之余他们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积极与他人交流,综合素质很高。相比之下我国学生运动员还需要在各方面加以提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国外运动员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我国运动员有很大的不同,绝大部分国外运动员都是一边训练、一边学习或者工作,照样可以获得冠军。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外国媒体介绍,某个奥运冠军是医生或是出租车司机。他们退役之后可以跳出体育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在举国体制的培养下在竞技体育方面获得了辉煌成就,但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运动员“德、智、体”发展很不均衡。

首先,以德为本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厚德载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部分人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模糊、荣辱观念颠倒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好的社会效应,体育领域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因此,运动员从接触训练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热爱祖国、奉献社会、遵纪守法。教练员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把法律知识和道德学习结合起来,在训练场、赛场以及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更好地激励自己向前发展。并且,体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示范性、放大性,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运动员坚持文化学习,努力提高智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水平的高低和一个运动员的发展前景有较大联系,运动员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广的知识面,其智力发展水平就较高。一般智力水平高,就可为专项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向运动员传授运动训练原理、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高原现象等基础知识,使运动员了解人体结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在出现运动水平停滞不前时心理压力不会太大。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较高智力,才能在学习和训练时举一反三,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教练员的意图。运动员的专项智力和自己所从事的专项密切相关,如篮球运动专项智力和举重运动专项智力就有差别。发展专项智力就应该对专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如运动专项技术分析、成功运动员的优势、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专项训练特点等。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对专项的领悟能力、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对器械的适应能力、对规则的理解能力等等,都是专项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成绩会产生直接影响。运动战术意识也是运动员专项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应当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在良好的技术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应变,争取主动。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发展专项智力,才能在实际比赛中,根据对手的特点,适时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扬长避短,攻其不备。

另外,运动员身体素质也应当追求全面发展。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心理等全方位的对抗。一般而言,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其身体素质的发展比较全面、协调。如果某个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存在较明显的不足,这将会影响运动员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比赛中,这种不足将成为对手战术安排的“靶子”,从而制约和限制了运动员整体实力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运动员应当在一般训练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各项素质。

2 保障运动员权益

2.1 完善运动员奖励机制

运动员奖励机制是完善竞技体育体制一个重要因素。计划经济条件下,专业运动员食、宿、医以及退役后的工作,都由政府负责管理,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国企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追求多元化,利益的实现也有多种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人”从事“某项行业”前会进行投资――收益分析。我们知道,竞技体育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据统计,我国竞技体育队伍在1994年需要有3883.5名运动员才能产生1个世界冠军,1995年需要3162.3名运动员才能产生1个世界冠军,到了1996年,需要4399.1名运动员才能产生1个世界冠军。这意味着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比率很低,而且竞技体育是青春的事业,运动员失去了从其他途径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小孩从小进行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政策安置工作的优势也受到很大的制约,由于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退役后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职业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且由于社会竞争力弱,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面对这种现实,国家在不断完善运动员奖励机制,国家体育总局曾对北京、湖北等6个省市运动员的津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2006年7月之前,运动员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的平均水平约为每月777元。考虑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体育总局调整了与运动员成绩津贴相对应的比赛层次。200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与财政部等单位联合印发了《体育运动员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将国家奖励的比赛层次由7个调整为5个,大幅度提高了运动员的津贴和奖金标准。

随着各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普遍增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难度越来越大。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参赛选手10500名,而金牌不过301枚,运动员要夺得金牌,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各国都给冠军获得者许以重奖。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物质追求是必要的,运动员付出了青春、健康的代价,获得物质回报甚至重奖,社会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也是家庭支持小孩从事训练的动力。有效的优秀运动员奖励机制,有利于鼓励运动员多出成绩、有利于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逐步提高运动员奖励金额,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重冠军姚景远的奖金是8000元人民币;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奖励提升至20万元,银牌和铜牌的奖励分别为12万元和8万元。除国家奖励外,奥运冠军获得的奖金还有省、市政府奖励,省、市体育局奖励和社会奖励,社会奖励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奖励。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能获得冠军的毕竟是少数。如果只有冠军是成功者的话,那么包括银牌在内的成千上万的运动员都是失败者,这对绝大多数运动员都是不公平的。显然,这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要体现效率,也应体现公平,建立有效、公平的奖励制度。

2.2 妥善做好运动员退役后就业

妥善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关系到运动员队伍的长远建设,关系到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关系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省市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工作面临很大困难。2002年,《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湖南、广东、宁夏等8个省区,退役待就业的运动员占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北京奥运会后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将面临更大压力并且还将存在一段时间。刘鹏局长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国体育系统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为奥运做贡献之职责。加大奥运备战力度,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无可非议。但是,这一特殊手段势必会增加运动员备选范围和拉长备战年限。奥运备战不是2008年这一年的事,它是一个周期,是一个较长时间段。按照最好竞技成绩出现的周期,运动员成才大致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北京奥运会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会面临更大压力。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那么三级训练网络会继续吸收新队员和产生退役队员,在不断的循环中,退役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很难消失。因此,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还将是国家和体育行政部门一项较长时期的任务。

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的指导性意见和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但是受惠范围有限。2002年9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体人字[2002141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给予经济补偿。……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3名、亚洲体育比赛前6名、世界体育比赛前8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意见》提出了“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可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深入,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化手段安置是今后一种趋势。当然,资金来源是问题的关键。调查中了解到,有些省市关于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制度也很健全,可政府财政状况很难做到以制度为准。再者,退役运动员进人高校学习,这是延缓就业压力以及提升运动员社会竞争力的很好的举措。可是,从前提条件分析,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运动员也是有限的,没有达到进入学校所要求的竞技体育成绩,只能以待业青年的身份加入社会竞争。2003年8月20日,为鼓励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国家人事部《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国人部发[2003]18号),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改革以往退役补助办法,发给一次性经济补偿费。经济补偿费由基础安置费、运龄补偿费和成绩奖励3部分组成,其标准为:(1)基础安置费最低不少于1万元;(2)运龄补偿费与本人实际运动年限和退役前体育基础津贴水平挂钩,每年发给本人4个月的基础津贴;(3)成绩奖励。对退役运动员在训期间取得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赛、全运会、全国比赛等录取名次以上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成绩奖励的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获得全国比赛录取名次(奥运项目前8名、非奥运项目前6名)退役运动员的成绩奖励标准最低不少于5000元。根据《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指导意见,部分省市采取了一次性的“货币安置”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货币安置”全面铺开还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当前退役运动员安置主要还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货币安置”等形式。

3 立足运动员竞技能力可持续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训练体系中不同程度存在短期化现象。在许多项目上,少年队往往能与世界强队抗衡,但进人成年后差距越拉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运动员早期专门化训练抑制了少年运动员成年后的正常发展。由于我们的评价机制发挥着有形和无形的激励功效,早出成绩成为教练员、官员以及运动员的共同目的。在这个共同目的的促使下,催生了早期专门化训练、兴奋剂、以大打小等不正常现象。由于功利思想作祟,训练偏离科学、系统的轨道也不足为怪。我国运动员出成绩早,但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时间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反观外国,不同项目的许多运动员都将最佳状态保持较长时间。如王莲香、布勃卡、瓦尔德内尔等等。运动员在少儿时期过早进行专门化训练,忽视一般身体训练,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等到他们进入高一级训练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其基本功不扎实以及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出来,从而会影响运动员进一步的发展。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7

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从1997年开始,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县,有一群普通的热心人为了树立当地的文明新风,专门设立了各种民间奖项。这些奖尽管不是政府搞的,也不是哪个有钱人组织做的,但这些奖却覆盖了孝敬父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11个方面。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县,何以有这么多平民百姓自己掏钱来设立这些奖项?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一系列的疑问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设奖的人是一批平民百姓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设立某某奖项,不是政府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们的专利。一个退休老人、一个农民、一个民警、一个个体经营户、一个下岗职工甚至是一个残疾人,他们的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哪来的钱去奖励别人?2006年11月29日,当记者采访了德清县民间设奖的第一人马福建时,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

49岁的马福建,是德清县第一个拿自己的钱出来设奖的人。马福建家住武康城边的太平村,平时靠卖鱼为生。但他心地善良,看看电视的苦情戏都会流眼泪。而更多的时候,他的同情心在他的言行中表露。

多年前,在他做水产生意时,有一位老人经常在他的鱼摊前转悠,却不买任何东西。马福建看老人可怜,就时常塞一两条鱼给她。后来彼此熟悉,得知老人的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对他不好,还卡着本该拿出来的赡养费。马福建是个孝子,他发现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养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是虐待老人,使一些老人不能安度晚年。马福建认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人,定然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社会,肯定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为了能引导社会风气,也为了使孝心能在村里扩大,马福建于1997年在他所在的村――太平村设立“孝敬父母奖”。

9年后,马福建很坦白地告诉记者:“我是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当时我拿出一万元存在银行,用利息发奖金,其实是一些小钱,却可以让一些人受到教育,让一些困难家庭得到一些实惠。我心里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让太平村风气变好,我就很开心了。”

几年下来,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不仅在村里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效仿。近年来,民间出资创立的各种奖项,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县涌现。

2001年,年届70的老人朱天荣,看到一些市民环保意识很差,乱扔垃圾还乱扔废旧电池。于是他用自己一辈子当钟表匠积攒下来的一万元钱,设立了“天荣环保奖”,奖励在环保方面做出一定成绩的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5年中,朱天荣把近百名环保志愿者和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回收25万节废旧电池。朱天荣说,他设立这个奖的主要目的是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环保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紧接着,2002年,德清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上柏中队民警童溪水自费出资5000元,在他管辖的地区城西村设立了“溪水交通安全奖”。奖励本村本年度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无交通违章行为,积极维护和宣传交通安全的驾驶员和村民。同年,曾在部队立过三等功的退伍军人刘志国,出资一万元设立了“志国拥军奖”,专门奖励德清籍在部队立功战士的家属,激励战士在部队多立战功。

2003年,东阳籍建筑业个体户斯正良来到德清创业,经常接济漂泊异乡的务工者。他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带动许多人一起来做好事。”他创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就是要在民工群体中集聚助人为乐的同行者。设立了“正良外来工风尚奖”后,斯正良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他开始热衷于和报社、电视台打交道。他说:“一个人领了奖,最多鼓励他自己,可一宣传出去就不得了。可以让大家都知道。一个做好事的人,社会一定会认可他的。”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至2006年,在德清还先后有王连根设立的“民间科技进步奖”,下岗工人钱立玲设立的“残疾学子励志奖”和水产经营户残疾人徐燮荣设立的“见义勇为奖”等等。

据德清县文明办主任车瑞荣介绍,这些立奖人,他们都有热心公益、行善助人的记录,有不错的口碑。他们总想为他人做点好事,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使他们感到很困惑,于是他们试图以人格的力量向社会发出呼唤,呼唤多一些人携手共进。由此,他们想到了容易引发公众关注的评奖活动,期望通过道德评估和道德褒奖,营造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效应。近年来这些民间设奖行为,对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这碑那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虽然是对当官者说的,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对于外界的口碑也是相当看重的。

在太平村,记者见到第一个获得“孝敬父母奖”的杨来根。杨来根捧着那本大红缎面的奖励证书对记者说:“我能评上这个奖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我照顾瘫痪了20多年的养父而获得的。奖金虽然不多,只有200元,但我还是觉得很光荣。因为我的行动得到大家的认可。”据杨来根讲,“孝敬父母奖”在他们太平村已评选了4次,有8对夫妻获奖。他说,太平村是个小地方,谁家待老人怎么样,街坊四邻心里都清楚。第一次评出“孝敬父母奖”以后,村里很多人都受到了教育,很多人都想获这个奖,但获奖是不容易的,要有实际行动、实际成绩才能评上的。过去,他们村有一位平时经常跟婆婆吵架,还要夺婆婆饭碗的凶媳妇,在评奖中受到了教育,从此她不再跟婆婆吵架,开始孝敬老人了。经过3年的努力,这个媳妇也终于评上了“孝敬父母奖”。

民间设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多少分量?去年年底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曾多次获得“拥军模范”称号的下岗女工钱立玲认为,设了一个奖,就有一个吸引社会视线的热点,等于有了一面旗帜,可以汇拢许多人为残疾人行善。这位自费6次奔赴青藏高原和西北戈壁慰问德清籍战士,在家乡与边疆哨卡之间架起了拥军通途的热心人,在自己受到表彰的同时,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目的就是为了帮扶更多的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子女上大学。

在设立“交通安全奖”的童溪水看来,民间设奖,无非是由单人行善变成劝世行善的一种行为。

来自安徽的王小六是第一个领到“溪水交通安全奖”的人。他说,过去,在阿水管辖的地段,由于当地人不懂交通规则,因此车祸多发,3年里被撞死5位村民。为此阿水设立了“交通安全奖”。因为我在安徽籍民工当中小有威信,阿水就请我去宣传交通安全规则,教育民工遵章守法。

据车瑞荣介绍,自从2002年“溪水交通安全奖”设立以后,当地行人乱穿马路、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村庄后来成了“省交通安全达标村”。童溪水认为,其实,很多时候,这奖那奖,无非就是“夸奖”。个人设奖的分量,说白了,那是乡亲邻里间彼此“拍拍肩膀”夸奖一句的分量。

他告诉记者,现在常有村民跟他说:“阿水,我现在不乱穿马路了,很遵守交通规则了,什么时候也给我发一个奖。”

据德清县文明办工作人员徐国新介绍,在德清,这种“草根奖”虽说颁奖人和受奖人,都是平凡的百姓,而且颁奖的场面也很简陋,奖金也很少,应该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可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却还是比较重的。这是因为,这些奖的设奖人虽然是出自个人,可评奖的人却来自社会。获奖者主要靠百姓推荐,百姓评选,最终由百姓认可。民间奖设置至今,之所以还在不断涌现,一方面体现了这些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向往和谐、营造和谐的愿望。

民间设奖:一股有影响的“民间新风”

勿庸置疑,民间设奖已成为德清县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加发扬光大,使它在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德清县文明办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一项工作。早在三四年前,德清县文明办就注重引导,充分挖掘每一个“闪光点”,积极培育和扶持那些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的民间奖项的设立。如外来人员斯正良的事业在德清得到了发展,他很想回报社会,但苦于没有好的点子。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新闻传媒中心就引导他设立“外来务工者风尚奖”,来提升外来务工者素质。

德清县的“草根奖”在设置时都有自己一套相对严谨的规则。如“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规定,凡在德清的外来务工人员,有扶贫帮困、拾金不昧、救死扶伤、服务社区、尊老爱幼,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受到媒体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表彰的,都可以获得此奖。像“孝敬父母奖”共设置了12个指标,凡太平村村民,在这12个指标中有突出表现,经村委会同意,村民认可,就可以获得这个奖。

在评选的过程中,为了使这些奖项焕发生机,县文明办积极倡导在评选活动中采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办法。如“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每次都把候选人的名单和相关的事迹在德清的媒体上公布,让全县老百姓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如“孝敬父母奖”,候选人必须是夫妻共同孝敬父母、老人,要有行动,有实绩,村民认可,口碑良好。并要张榜公布在村头的布告栏里,告示全村。

“这些‘草根奖’在评选时能否保持公正,能否排除个人好恶,是决定这个奖在百姓心中到底有多少分量的重要因素。”车瑞荣说。

记者了解到,德清县的民间奖实行9年来,已经树立了一批令人信服的“民间英雄”,形成了一股影响深远的“民间新风”。目前,为了使民间设奖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经过设奖者本人的同意,自愿出资的前提下,德清县文明办正酝酿将一些奖项的评奖范围拓展到全县。如原来只在一个区域、一个村里评比的“交通安全奖”、“孝敬老人奖”,都有可能被推广到全县范围。同时,一批新的奖项又在筹划之中,如乾元镇居民钱素春以“爱心好市民”著称,曾在河里抢救了21名溺水者,不久前她就提议设立“爱心奉献奖”,如今,这个奖正在审批中。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8

今年4月份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学校分别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召开意见征询会、发放意见调查表表等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凸现整改成效。其中,学校召开了7次意见征询座谈会,聘请了2名行评监督员,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了282份问卷调查表,上门走访了28名服务对象;梳理出10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整改台帐;落实整改措施,把整改贯穿到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全过程,以显著的整改成效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现把我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分工明确

我校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校召开了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会议,明确了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行评工作组织机构,校行评办设在校办公室,负责行风评议日常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负责层层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为强化责任,学校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同时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职责清晰,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二、广泛宣传,人人参与

学校召开有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的动员大会,学校领导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深刻剖析了我校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求从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的高度来看待工作,从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教育形象的角度做好工作,同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公布了学校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紧接着学校行评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行评阶段工作布置会议。层级签订行评责任书。向家长行评公开信(致家长的一封信)。发动教职员撰写行评学习心得,组织教师参加行评知识测试,制定行评具体工作安排计划。聘请行评工作监督员(以行文通知形式、颁发证书),悬挂横额,张贴宣传标语,完善政务公开栏,公开服务承诺。大力宣传我国的教育形势和学校近年的教育成果,并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政风行风评议的意义和作用、评议内容和要求,营造良好的行评氛围。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教育形象,增强做好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健全机制,接受监督

为了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引入监督机制,市中学聘请了来自社区单位、家长和教师等同志为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并召开了“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征求2名监督员对我校政风行风的意见和建议,与监督员建立互动的联系机制,共同构建和谐端中。我校还及时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主动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四、拓宽渠道,征求意见

学校分别通过召开意见征询座谈会、发放意见征询表等形式,广泛征询意见。经统计,学校共发出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了282份,收回率达94%。认真组织召开了7次“政风行风评议意见征询座谈会”;7、8月份,学校领导干部还主动上门走访村支部、家长等服务对象,走访共约28人次,及时记录走访对象提出的意见,并作了细致的整理与汇总。

五、梳理问题,建立台帐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征询意见,中学征集了对学校政风行风的意见和建议共近50条,这些意见和建议来自各个阶层、代表民众心声。校行评办对社会各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找准在政风行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以下10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1、适龄学生增多,学校床位不足。

2、中学如何创建成为更优质的品牌学校?

3、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备考从起始年级抓起,但目前我校的中考备考依然局限于毕业班,不少非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备考意识淡薄。备考工作欠缺连贯性,学校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4、学校教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如何进行教师的培养,加速教师的成长,培养名师?

5、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有何做法?

6、如何提升班主任的能力?

7、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8、如何规范学校校园安全管理?

9、如何规范学校教师教学行为?

10、代课老师的待遇问题。

针对梳理出来的十个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多次组织召开分析会,围绕“品牌建设”、“师德建设”“校本培训”、“学生管理”、“安全建设”、“教学管理”、“床位紧缺”等七大关键词,建立整改台帐;明确整改责任领导和整改责任股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狠下功夫,抓好落实,分步推进,努力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六、制定措施,落实整改

1、完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学校通过建章立制,优化了内部管理。一是明确了学校教师和办事人员的礼仪及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学校的工作制度。校党政领导和处室干部进一步增强了依法行政、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围绕上述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建或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有《安全教育制度》、《教师对学生仪表仪容教育监督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学校传染病报告制度》、《依法治教实施方案》、《校车管理细则》等。此外,在教师培训、绩效工资、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严格管理,规范行为,促进了办事部门干部进一步改变作风,大办实事,服务基层和教师。四是健全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为了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出台了《中学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强化和优化了对教育经费收支的监管和调控。

2、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是调整年下半年中学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二是制定了《学校品牌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重点是突破、发展、树品牌;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风;四是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化学校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七、亮点纷呈,成绩可人

经过扎实的整改,构建了和谐端中,全校上下呈现持续发展、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教师专业化学校取得新突破

1)中考成绩喜人

在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刻苦拼搏,年中考我校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了以文化为主,体艺类跟上,全面发展,再创辉煌目标,向社会,向家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今年中考上重点线人数在全县中学中名列前茅,上普中线人数创我校历史新高。美术、音乐、体育上线人数增加。

2)素质教育结硕果

中学坚持文化为主,体艺类跟上,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坚持情智并举的办学理念(重智力,更重情感,尤重品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成绩喜人。

近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教师在各类各级的评比、表彰活动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其中论文评比类,有5人次得部级奖励(2人次一等,3人次二等);8人获得省级奖励、17人次获得市级奖励、84人次获得县级奖励。

竞赛类中,有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1人次获得市级奖励、有26人次获得县级奖励。荣誉类中,获得部级荣誉有6人,省级荣誉8人,市级荣誉31人,县级荣誉35人次。

学生方面:荣誉类有3人次获得市级荣誉,13人次获得县级荣誉;竞赛类有4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其中有2人次属于体艺方面),14人次获得县级奖励。

2.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

去年我校新建了栋宿舍楼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为我校的扩招奠定了基础。今年在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投入资金440多万元,学校扩建了1栋教学综合楼。

3.加强师德建设,树和谐校园新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思想大解放”有关文件,积极开展礼仪教育,学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了教师法制教育考试,提高了广大教师依法从教意识,做遵纪守法和教书育人的表率。根据需求为班主任推荐班级管理的相关书籍,进一步完善德育研讨制度。规范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研讨系列,引导班主任研究新时期班级管理策略,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更多展现学生风采培养实践能力的德育平台,发扬端中“爱心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大对违纪学生教育与管理,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珍惜美丽校园的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新风。沟通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呈现出稳定、协调、有序、包容、文明、向上的和谐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在每月学校文明班评比中,,文明班比率达98%,其中标兵班比率超过40%,违法犯罪率为零。

4.重视校本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关注广大教师的成长,因应教师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引导教师合理规划教育生涯,从过去以外出学习或理论培训为主转到基于本校实际而开展的“校本培训”。

学校举办了优秀教师讲坛,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普查”及“优质课例展示”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备课、积极听课、科学评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通过校本培训,有力地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校务公开

认真推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及时更换了校务公开内容,把事关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公布于众;做到了办事公正公平公开,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国家、省和市制定的收费政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时公布在校务公开栏上,没有违规收费、代收费等情况发生。

6.落实共建,构造和谐育人环境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9

关键字:研究生 学术道德 教育 路径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各类高级人才层出不穷的时代。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数量在逐年增长,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15.6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51.72万人,涨幅高达231.53%。一方面,研究生的扩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也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等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环节带来了一些挑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9.9%的研究生认为在他们的科研活动中存在着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46%的研究生承认在平时的论文写作中存在抄袭,46.5%的学生认为一稿多投的现象较普遍。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直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媒体上屡见不鲜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教育部于2009年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也出台了有关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制度、规范或条例,这充分说明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前,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问题仍然具有迫切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失范原因分析

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概括起来有如下七个方面:(1)抄袭、剽窃他人文章或研究成果;(2)科学研究弄虚作假,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3)一稿多投,只讲数量,不讲质量;(4)金钱人情交易,“”操刀;(5)隐匿自己的学术论点的渊源,有意漏引他人的成果;(6)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或通过论文答辩;(7)论文署名中的“搭便车”现象等。对于这些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一些专家学者也做了相关的原因分析,如社会风气的不纯正、科学教育的缺失、人文关怀意识的淡薄等,这些成果的发表为研究学术道德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在,笔者尝试从“理性人”的视觉来分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以自己的最小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基于这一分析框架,笔者根据“理性人”的特征,来重新审视当前社会环境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偏好学术成果背后的最大化利益

当前校内、校外的研究生各类评奖评优,主要以量化的学术成果为据,学术道德情况的考核无形中被弱化了,迫于毕业和就业压力下的研究生“急功近利”,易造成学术失范。如若达不到量化的目标指标,研究生就无法实现荣誉、奖励等“利益”的丰收,进而会影响到就业过程中良好工作机会的获取。而真正潜心学术、力求学术创新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关乎到研究生学业事业、成长成才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因此,研究生在学术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偏好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行为。

(二)学术惩戒执行力不足、监督不到位,研究生面临的风险成本较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关的监督机制还无法适应现阶段学术规范的整体需要,虽然目前已公开各类学术成果,学术道德问题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后续问题较难处理。据调查,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一方面要联系原作者,还要举证,如若遇到被调查者的导师及其家庭背景复杂,则调查过程会面临很多干扰。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滋生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问题提供了温床,也造成学术不公从而恶化学术规范秩序。与此同时,学术惩戒是一种有效手段,它可将研究生带出“道德风险和惰性思维”的怪圈,也是维护制度秩序的最小成本。从现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激励机制来看,主要采取的是比较单一的正面激励法,效果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学校对于反面情况的处理方式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免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让学术道德不良行为拥有了可乘之机。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根据上述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从“理性人”角度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笔者现尝试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四条可行路径。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健全学术评价、奖惩、监督制度

1.科学的学术考核评价观学术研究能力的评价对研究生有一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也影响着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道德标准。目前,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刊物级别来评价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应出研究生真实的学术研究能力。所以,在考核和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首先要确立“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指导思想,同时综合考虑学术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继续完善已有的奖励机制,突出强化学术质量指标;另一方面,合理加强惩戒机制建设,加大研究生面临的风险成本,才能真正遏制研究生在信息不对称下发生道德风险的动机。例如,发现有某些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应及时清查该成果所带给当事人的荣誉及利益,并对其毕业后追溯惩戒,达到强有力的教育效果。

3.健全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控必须有健全的工作体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上述制度的决策、实施和结果进行监管,并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如可建立“研究生学术奖惩制度监管专家组”,聘请有名望的老教授、校外教授和研究生院(部)的相关管理人员,开展定期检查;还可以实行督导员制,若制度决策、实施存在问题,立即予以指正,为考核、奖惩制度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督,保证考核、奖惩制度的顺利执行,必须对包括工作流程、方式等监督工作任务进行明确规定,使监控人员有章可循,实行有效的监督。

(二)以思想建设为魂,开设行之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研究生明确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学术规范要求的基本途径。通过课程教学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了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这样的课程,但是也仅局限于科学规律和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等的讲解与传授,其内容并未深入到学术诚信的领域,没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换言之,即目前已开设的学术诚信课程教学是失效的。

行之有效的学术道德课程有助于促成研究生遵守学术诚信要求,将学术道德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学术信念,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考虑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课程,直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术界倡导、允许,是符合学术研究、学术评审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的。一般来说,可以开设学术诚信、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著作权法等课程,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要求。

(三)以文化濡染为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不仅被校园文化所影响,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传承者。校园文化不仅促使研究生刻苦学习、加强自身学术文化修养,还能影响其道德水平、思想情感,改造在校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术道德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弘扬学术诚信为主题,并开展相关的学术道德传播活动,可通过学校研究生宣传网站、学术讲座、研究生自办刊物、辩论赛等平台和载体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周”活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相关话题进行深层思考,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研究生树立以“学术诚信为荣,学术失信为辱”的学术荣辱观。

(四)以良师身教为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正逐步发展、完善,这种模式明确了导师的责任与权利,让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科研、道德修养、生活等全面负责,使得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和全面提高。

研究生培养是从学习到创造的一个过度阶段,从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写作、科研实验、开题、论文写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导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方向、方法时,还要为他们创造做学术、做学问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倾注大量心血做道德教育工作,让研究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事业心、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克服浮躁,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在研究生的课余生活和活动中,导师要做研究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与学生交流建立朋友关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早解决,使研究生乐于与导师交流,将治学的道理与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

建立导师教书育人的奖惩机制,给予在研究生道德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导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对导师学术、思想作风全面考核。加大宣传导师学术道德模范典型,适时推广他们成功的教书育人经验,同时力求在学术道德方面取得突出表现的导师同在学术研究做贡献的老师一样,在评称职等方面有所奖励,使学术道德作为导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以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推动研究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改进,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最终实现研究生道德教育与建设状况的有效改善。当前,要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学术传统,恪守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潜心钻研学术,积极开拓创新,倡导研究生学术道德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

[2] 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3]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7)

[4] 李欢.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与高校的社会责任[J].黑河学刊,2010(2)

[5] 林洁,於建明,李学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0(9)

德育工作奖励意见篇10

屈原投汨罗,爱国留魂魄。三月桃花开,七月夏雨来。百川归大海,名校播天外。校园如画美,绿树如伞盖。学子激情扬,书声传楼外。绵绵七月雨,潮气袭人居。星月披衣坐,提笔吟新诗。

我现在干的差事,和屈原当年是一样的,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实将凡夫俗子培育成英才谈何容易。啥人玩啥鸟,啥枪打啥鸟。我当班主任近一年,酸甜苦辣有点咸。治班有心经,笑谈遗话柄。贻笑大方家,不枉世上行。

树立梦想,制订计划,快乐学习。首先,就是借梦想驱动学习。开班会让学生描绘自己的梦,让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克服浮躁,学会沉潜,研究学习,制订计划,及时总结;最后,提倡快乐学习,科学学习,克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建立班内畅通的信息汇报制,是治班的首务。管好班级,班主任必须在班内培养自己的耳目,否则就是聋子瞎子。要做到对班内情况了如指掌,必须明察暗访,内外配合。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通报班内情况,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构建心理咨询室,为同学做好心理服务。第三,利用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学生活动的地方,了解学生。第四,与各科教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动向。第五,经常与学生家长电话交流,定期沟通。学生性格孤僻,不仅要和家长沟通,还要鼓励他参加未来拓展训练班,使之逐渐开朗。

压担子——养干部。抓好班级,对于干部,实行试用期测试,合格者留,不合格者去,结合个人爱好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岗位,各展所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干部,重在培养组织能力和执行力,给予班委成员充分信任,每周轮流实行实习班主任制度,每周召开班干部会,内容主要反映班内的具体情况,对班干部的工作内容、方法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风气。每周一总结,着重在日常班务管理、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各负其责,由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学习委员组成班委核心,对全班进行全面督促和考核。

祭起是奖惩的法宝。明确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严明纪律作保障。我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给予批评和抵制,努力营造以遵规守纪为荣、爱班如爱家的风气。奖励以表扬和精神鼓励为主,惩罚以批评教育为目的。

师严出高徒。注重将过程教育落到实处,突出“严”字,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男女平等,甄别优秀生与困难生,有奖有惩,严中有爱,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进行格局教育。有格局才会有教育。格局教育有大小格局、内外格局,上下联动,内外协调。

第一,大局为重,小局平衡。学校是大局,班级是小局,把对上级的工作安排、学校整体规划作为班级建设的目标。

第二,格局还有度量和忍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职院学生分数低,习惯不良,因此,不要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要学会宽容。

言传身教,美德慎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自己见到纸屑就随手捡起;要求学生讲究文明礼貌,自己首先以身作则,穿戴整洁,讲究卫生。

考核是制度的核心。第一,树立榜样,表扬先进。评比每月一次,依据是量化统计,荣誉为:学习勤奋奖、卫生模范奖、优秀组织奖、进步奖。奖励仪式在班会上举行,由班长主持,班主任颁发奖状。第二,评比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每学期的期末评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结合学生本学期的量化考评分。

进行主题教育,开班会,聚人气。围绕主题班会,落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班同学必须经历准备—发言—参与—辩论—行动这个过程,把活动内容化为“笃行之”。班干部分别主抓一个主题组织主题班会,以一个班干部为主导,其他班干部为辅助,班主任最后把关,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又能增进班干部间的团结协作,使全班整体在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持续进步。班会主题有学雷锋,吸烟有害,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爱护公物,以诚信考试,杜绝作弊,等等。

提倡冒尖,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对各方面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发展特长,某些方面冒尖。我班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参与各种比赛并获奖,吴书荣同学多次获得各种演讲和表演一等奖,官孟岩同学多次获得英语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把更多的爱心和鼓励给学困生,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我班贫困生特别多,我尽可能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一学年下来,有两名贫困生受到国家的救济和扶持,四名同学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五名同学获得省和市及院里的各种优秀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奖励,两名同学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心得之一:言与不言之辩证。天不言,天自蓝;水不言,水自清;山不言,山自高;师不言,生自贤;师言者,法也,道也;不言者,生自悟与自觉也;佛祖悟道,菩提树下自练成;孔圣育人,杏坛树下贤人出;老子不言,道德五千传万年。大道之学,在明德,在至善;德为育人之根,善为养人之性,人之好德者,自化育成而不待言,人之好善者,自成善心而无须言。班主人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分寸自在心中。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老子的辩证灵魂。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首先要解放心灵,凝聚真朴。“不言之教”就是通过每个人自主学习去参悟大道,实施自我教育,自觉摒弃违背客观规律的自我意识,“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品德修养付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