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1:57:50

语言论文

语言论文篇1

关键词: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2(3):65.

[2]庄文中.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45.

[3]康红宾.回归原点: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4(3):69.

[4]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1995(5):36.

语言论文篇2

中英词汇以及习语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中文中的黄色影片在英语里可用bluefilms来表达。Blue翻译成中文是蓝色的意思,和中文中的黄色含义截然不同。好多英语学习者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能会用Howoldareyou?来表示对英美人士的关心,或者是在没得到允许的前提下翻看英美人士的相册,这些事实上都侵犯了其隐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阻碍。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当我们与西方人交流时,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文化、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时交际就不单单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那么简单了,还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西方文化教学的必然性

不同的民族可能在与大自然的共同斗争中有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这就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例如:中文中有“同舟共济”,英文中有“inthesameboat”;中文中的“蓝图”,英文用“blueprint”来表达。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或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导致他们对相同的事物和经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英文中的Heisawolf表达的含义是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但不过英语学习者不知道相关的文化背景就会以为“他是一个很凶的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和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增强对西方各国的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时,不断强化英语水平,这也是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文化的载体是语言。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是某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我们只有了解了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所承载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目前,由于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过分侧重语法、词汇的讲解,而忽略英美文化的灌输,导致我国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为低下,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这是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匮乏,导致英语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敏感度、洞察力和识辨力。例如,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一名美国女士说Youlookstrong,这种说法让这名美国女士感觉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strong这个词过于男性化,如果把strong改为healthy则表达的更准确,也会让这名女士感觉很开心。因此不进行文化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使用中文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语用失误、交流受阻。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强化英语运用的能力,还要不断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语言有各种适用的场合。我们要用心体会语言的真实语义,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什么情形下该说什么样的话,什么话题是禁忌话题,都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同时跨文化交际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相当重要,因为英语学习者只有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含义,才能对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深有体会,才能掌握地道的英语。

三、西方文化教学的新途径

西方文化教学的进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某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有优势或劣势。我们在继承、发扬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了解西方各国文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其次,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西方文化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明确语言点以外,还要明确文化点。文化点应主要围绕影响语义和语用的各种文化因素进行讲解,包括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等。教师在课堂上应强化学生语言的运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会话、分组讨论或演剧目等。在进行不同典型话题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比如如何问候、表达谢意祝福等,学生会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所蕴含文化的敏感度。大量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作品。通过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佳作,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该作品体现出的某个民族的文化,还可以学会如何鉴赏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应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最后,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还应多组织英语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脱口秀、英文话剧、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专题讲座等。但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英语课外活动应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参加者和主导者;一切的活动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时间的安排要恰当合理。

四、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传统的只强调语法、词汇等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适合时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想要向学生渗透西方文化,就必须自己先找到相应的文化点,并具备介绍和说明这些文化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具备扎实准确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达到用英语交际的正确有效。2.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尤其是培养在课后积极主动丰富西方文化知识的意识,这种意识的提高会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3.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学任务的决策者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西方文化知识的灌输,并通过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和实行可行的改革方案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4.教师要加强研究文化与语言、交际及英语教学工作的关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教授英语的单词和语法,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感到枯糙乏味,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再加上我们的学生身处中国,很难有机会去英美国家学习英语和感受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所以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沉浸到英美文化中,最大程度地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教师的英语教学应针对课本内容和日常交际需要进行,将中西文化共性和中西文化差异融会贯通,从而使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课堂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在教学中融入英美国家历史和社会生活全貌,最好配备DVD光盘,通过影像和声音传递文化信息,使语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影像资料应展现英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这种展示将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设置合适的语境,组织一些可涉及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层面的分组讨论或会话,话题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激发他们讲英语的欲望。

五、结语

语言论文篇3

诚然,“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但也不是不能学好的。笔者认为,学生要学好语言,除了要下苦功之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重点在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以下谈谈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拾粹

学习语言要靠积累,拾粹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在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或与人谈话时遇到的一些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成语典故、歇后语等随手记在摘抄本或卡片上;抄文上面标明类别,下面注明出处,以便使用时核查检索;隔一段时间浏览一下,以便加深印象,方便使用。

坚持拾粹,大有好处。拾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语言材料,摘抄本和卡片成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益友良师。

二、查询

学习语言,遇到疑难,一是查字典、查资料;二是向人询问——查“活”字典。查询是解决语言疑难的唯一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有位名人的习惯很可取,他读书时总少不了一支笔、一本地图册和一本字典。笔是圈点勾画用的,地图和字典则是供查询用的。学生首先应学会查询。

然而,实际上不少学生的查字典习惯甚差,在语言学习的往来帐上“债台高筑”。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使学生养成查询的习惯。为此,有时甚至可以采取“堵死后路”的方法,即课本上的生词基本不讲,但考试时却必考无疑,迫使学生克服依赖思想,“逼”学生自己去查询。

查询,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语言时遇到的疑难,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减少语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时的检索、辨析能力。

三、诵读

诵读,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今的语言大师和在语言上有所造诣的学者都十分重视通过诵读学习语言。叶圣陶讲:“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它有助于发挥多种分析器的作用。运用多种感官诵读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正所谓“熟读成诵”。这样,所学到的别人的好的语言就可以存入自己脑中,一旦需用时,便可呼之即出,任人驱遣。

所以,语文教学不可不强调诵读训练,学生学习语言不可不采用诵读的方法。默读固不可少,但“哑巴语文”绝不足取。

四、续说

续说,说白了就是“接下茬”。说到接下茬,恐怕不少老师会不以为然,甚至是坚决反对的。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接下茬乃是一种极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别人有了前言,你给续上一句后语,这正是一种自创的、绝好的训练语言的机会。

现实中这种机会随处可遇,播音员播音时,老师讲课时,自己阅读时,都可以依据他人的前言,对其后语做出推断或猜想,进行续说。说对了,是一种运用语汇的实践,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说错了,等于是一处改错练习,可以帮助纠正自己的错误;说得和人家意思相同,用词各异,可以体会语汇的丰富。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的测试,一种没有考卷、无人监考、轻松自娱的语言自我测试。这种测试机会多、范围广,完全出于自觉,没有任何外来压力,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优势和效果是常规测试所望尘莫及的。

所以,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接下茬”,养成续说的习惯。

五、比较

学习语言,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识优劣,识得优劣才能学到语言的精华,才能悟出运用语言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比较有三种:

第一种,试换比较。阅读时,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时,试着将文中的某些语句换一种说法,并与原文的说法相比较。通过比较便可窥见作者的匠心,悟出作者用语的精妙,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语言的不足之处。

第二种,类文比较。类文比较,是将某类不同文章相比较,如同时代、同题材、同体裁的不同作者文章的比较;同题材、同体裁的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文章的比较或同时代、同题材、同作者的不同体裁文章的比较等等。通过类文比较,可以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体裁或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等等,既可以加深对阅读对象语言特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自己语言特色的形成。

第三种,自我前后比较。让学生隔一段时间翻阅一下自己以前的习作,并与现在的习作相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有所长进,对学生则是个激励;发现旧病如初,对学生则是个鞭策。

总之,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比较的习惯,学会通过比较学习语言。

六、体察

这里说的体察,指的是体察语境。语境有两种:一是狭义语境,一般指口语的前言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二是广义语境,一般包括交际双方的具体情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体察语境的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作者的角度进行体察,即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经历、所处的时代及具体背景等方面的情况出发去体察;二是从作品文字的角度进行体察,即从相关上下文、作品人物的具体情况或具有隐性意义的语句等方面去体察。

只有认真体察语境,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语言,才能弄清作者为什么那样写,作品中人物为什么那样说,才能透过字面听出一句话的弦外之音,才能挖掘出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只有认真体察别人文章的语境,自己写文章时才能考虑语境的因素,语言才能准确、生动、深刻、连贯、得体。体察语境,对于学生学好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认真加以引导。

七、求疵

求疵,若冠之以“吹毛”,便成为贬义词;若舍弃“吹毛”,求疵则未必是一件坏事;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求疵便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听播音员播音时,与人交谈时,听同学答问时,阅读书报时,随时都可能发现一些误读或语病。学生对这些语言之“疵”若缺少警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久之,就会以误为正,以讹传讹,非但学不到规范的语言,反而会使自己的语言错误越积越多。

所以,教师务必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经常保持高度的警觉,时刻以一种审视的态度、“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语言,自觉辨识正误,求疵挑错,从而减少语言错误,提高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八、运用

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语言,学是为了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是目的。但是,为了学好语言,必须试着去用,通过用来掌握它,这时运用语言又可视为学习语言的方法,正所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语言论文篇4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

语言论文篇5

作为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涉及或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包括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商务英语的翻译数量激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翻译的质量也倍受关注。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英语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翻译起来和普通英语也是一样的。但商务英语又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因此具有其特定的“商务”特色。所以商务英语的翻译又具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别关注。本文拟从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入手分析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无论是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还是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都无法完全套用,但均可适当借鉴。

众多翻译家和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学者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新红、李明认为,商务英语翻译“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以及熟悉翻译技巧之外,还必须熟悉商务方面的知识,了解商务各个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法”。常玉田谈到翻译的原则时说:“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是转换语言,而是传达‘意思’、‘信息’和‘内容’”。刘法公先生提出的“忠实、准确、统一”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从根本上适应了商务英语这一特殊性。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文体的翻译,它必须强调语义的对等或等效,做到“地道、准确”,让读者有专业化的感受,而不是一般的语言描述。

二、商务英语语言的专业性及翻译策略商务英语涉及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等方面,其语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商务英语的词汇都是专业词汇,其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具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如常用术语CIF到岸价,CP现时价,B/L提货单,FP期货价,L/C信用证,bluechip绩优股,A/C(account)账户,ENCL(enclosure)内附;FYI(foryourinformation)供你方参考,I.R.O.(inrespectof)关于,afirmoffer实盘等等。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根本无法了解这些专业的商务英语词汇的内涵的。商务英语翻译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文化以及翻译技巧外,还必须熟悉商务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术语的特殊含义,多分析具体的上下文,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多查相关专业词典,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道的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

三、商务英语语言的正规性及翻译策略商务英语语言正式、精炼,用词严谨。

由于涉及到双方或几方面的利益,商务合同、文件或一个条约所给的定义、条款和内容必须精确。为了做到准确无误,不产生任何差异,用英语拟订、书写这些文件、合同时,除用词恰当外,还经常使用结构复杂的从句、复合句、介词、倒装句、被动语态等来修饰或限定其内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句子结构错综复杂,但句意完整、严密,不会出现歧义。例如:PleasedtoinformyouthatourcountersamplewillbesenttoyoubyDHLbytheendofthisweekandconfirmitASAPsothatwecanstartourmassproduction.(很高兴通知您,我们的回样将于本周末用特快专递给您,请尽快确认,以便我们开始大批生产。)这个句子中用作inform一词宾语的除了人称代词you还有that从句,从句中又带有由so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商务英语中还常用一定的格式和套话。如:Yourearlyreplytoourspecificinquirywillbehighlyappreciated.(如蒙早日答复我方的具体询价,将不胜感激。)这是商务英语外贸应用文中询价函电中常用的句型之一。另外常见的表示感谢的套语有Thankyouforyourorder(谢谢您的定单),Weshallappreciateyour...(若能,我们将甚为感激)等。表示歉意的套语有Ioweyouanapology(我应该向你道歉),Pleaseacceptourmanyapologiesfor...(我们深表歉意)等。商务英语的这一正规性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做商务英语的翻译时应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但要求信息内涵上的相等。

尽量做到措辞严密,选词要准确,概念表达要确切,物与名所指要正确,数码与单位要精确。译文所传递的信息同原文所传递的信息要保持一致。商务英语翻译与贸易、合同、保险、投资、货运、金融等领域的文字相联系,所涉及内容严肃而具体,不允许译者在翻译时随便表达,翻译过程中译名、概念、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统一,不允许将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套话的格式都是固定的,句式也是很正式严谨的,翻译时同样不可以随意而为。

四、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性及翻译策略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

在不同的领域和专业,作为该领域或行业的行话和专业术语,同一个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针对一词多义性,翻译时首先要判断该词在文中的词性,考虑到词与词的搭配关系,根据专业内容来进一步确定其词义。我们以floating一词为例,下面两个例子中都用到了floating一词,但其含义截然不同,第一句为Floatingpolicyisofgreatimportanceforexporttrade;itis,infact,aconvenientmethodofinsuringgoods(统保单对出口贸易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是货物保险的一种便利的办法),第二句为Itisnotsurprising,then,thattheworldsawareturntoafloatingexchangeratesystem(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又恢复浮动汇率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句中的floatingpolicy指以承保多批次货运的一种持续性长期保险凭证,常译为“统保单”;而第二句中的floatingexchangerate为“浮动汇率”,即可自由涨落,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为了真正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我们必须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商务知识的学习,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采用一些翻译策略,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才能使商务英语的翻译真正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常玉田:ef="整理提供经贸汉译英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2(1)

语言论文篇6

关键词:推销语言;接受语境;顺应;接受心理

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形形的推销员,听到各种各样的推销语言。推销语言是商品推销员在商品推销过程中用来与顾客进行沟通、切磋、洽谈的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在这里,推销员或售货员是表达者,客户或顾客是接受者。

“买卖不成话不到,话语一到卖三俏”,由此可见推销语言的重要性。推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接受语境中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听觉,满足接受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感受并调动审美体验时,才能走进接受者的心灵。如果忽视了接受语境,不了解接受者的需要和兴趣,推销语言就很难引起接受者的共鸣。因此,为了使推销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就应该研究推销语言在接受语境的顺应,特别是对其中起主导因素的接受心理的顺应。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99年他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强调语用学是“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Verschueren,2000)”,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选择与顺应出发,全面描述和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及其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语言运用的实质。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里只谈与推销语言关系最为密切的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应该与语境顺应。

语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如词语、句子、段落的前后关系。另一个方面是说话的环境和言语的各种有关背景,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语境因素对语言运用、语言意义、语言理解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在表达语境中发生的修辞活动,进入接受语境,才是真正进入了意义生成的空间。”接受语境包括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的语言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场合情景、主体情况等。以下分析推销语言对各种接受语境的顺应:

一、言语语境的顺应

言语语境也就是上下文语境。例如有位顾客想买一双皮靴又表示价钱太贵,推销员说:“您的想法和我原来想的一样,总认为买一双一般的皮靴比较经济实惠。但从长远看,买这种价钱贵一些的保质包修的皮靴更合算,它款式新颖,皮质好又耐穿舒适,穿上能使您风采倍增。”推销员通过肯定句式承接对方言语的意思,巧妙地道出自己的主张,说明了“价高质优”和“价廉质一般”哪种更合算的问题,引导对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加深了顾客对商品的好印象。在顾客方面,由于自己的话被对方接下,认为自己受到了肯定与接纳,逐步打消了拒绝心理,产生了购买欲望。

二、民俗文化语境的顺应

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由于修辞话语既是审美符号也是文化符号,因此,审美信息的获取,往往与文化破译联系在一起。由此推导:接受者文化经验的差异,必然产生修辞接受的差异。”由此可见,推销语言要被理解和接受,必须要打动接受者,而要打动接受者有时就必须借助于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因子,发掘能够引起接受者感情共鸣的文化资源。在使用推销语言推销商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谈到推销商品的商品名。这些商品名也是修辞化的推销语言。深圳香江酒楼的“柴把鸡”改名为“抱财鸡”,就是顺应当地喜吉祥并讲究生财之道的民俗文化接受语境,因而倍受欢迎。香港的名牌领带“金利来”的命名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其品牌创始人曾宪梓起初并未把英文名“Goldlion”译为现在的名字,而直译为“金狮”。从字面本身看,虽然“金”和“狮”都代表的是财富与权利,但考虑到香港方言中“狮”字容易和“输”谐音,不免让人联想到“金子全输”或“尽输”。如今的名字“金利来”有金钱名利一齐来的含义,搭配出良好的联想意义,为其最终成为知名品牌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推销语言要顺应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尊重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三、情景语境的顺应

情景接受语境是指推销发生的场合,包括推销的时间、地点、表达者、接受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各人所起的作用、说听双方的辅交际手段(包括服饰、表情、肢体、姿态等无声语言)以及使用推销语言时发生的事件、时空方式等因素。

美国雷顿公司总裁金姆曾当过推销员。在一次定货会上,组织者规定每人有10分钟登台推销的时间。金姆先将一只小猴装在用布蒙住的笼子里带进会场,轮到他上台时,他将小猴带上讲台,让它坐在自己肩膀上,任其跳窜,一时间场内轰乱。不一会,他收起小猴,场内恢复平静,金姆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推销‘白索登’牙膏的,谢谢。”说完便飘然离去,结果他的产品风靡全美。金姆独出心裁,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接受情景,同时用简短的推销语言制造了最佳的接受效果,使接受者对商品名有深刻的印象。

推销语言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包括:服饰语(衣着、饰物、个人用品)、表情语(目光语、微笑语)、肢体语(首语、手势语)、姿态语(姿势和身势)等等。无声语言对推销语言的理解有制约作用。据调查,大多数的顾客首先是凭对推销员第一印象的好坏,从而决定是否关注推销员推销的商品。一般人在初见面几分钟之内,就会给人形成第一印象,而这正是推销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商品推销过程中推销员必须对自己的仪表、着装、饰品、站姿、走姿、坐姿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面对顾客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得到顾客的尊重,使顾客产生好感,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态度上,推销员要热情诚恳,礼貌而亲切。使用推销语言时要伴以由衷的微笑和热情,在情感上缩小与客户的距离。在谈话初期,先采用适中的音量和速度,等辨别出对方的特质后,再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速度,让客户觉得你和他是“同一类”的。四、心理语境的顺应

接受心理是制约和影响推销语言修辞表达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中的主导因素。“具有审美内容的修辞话语,只对接受者的语言中枢形成外部刺激,但是外部刺激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状态,才能产生相应的接受反应。”而“接受者以自己丰富的心理活动投入修辞接受,并在修辞过程的终端,影响接受效果。”因此推销语言要重视接受者的心理语境。在零售学中有这样一项统计:20%的顾客是事先已计划购买某种产品,80%的顾客都是临时产生购买欲望而购买商品的。很多人逛商店、看商品,往往是情绪的驱使,不一定有明确的购买目的,对这类消费者,就应送上一句:“试一试吧,不买没关系。”售货员边说边拿出商品给对方,促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兴趣。正当顾客试穿或试用的时候,再说几句得体的夸奖语:“这衣服简直就是为您定做的,您穿着气质真好!”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最喜欢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扬,在顾客感到一种满足的同时再伺机告知价格,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最后成交时,再说上一句:“先生,您真有眼力啊!”这些推销语言是在不让对方感受压力的原则上,一层一层地推动他并促其完成购买行动。此外,恰切的推销语言还可以消除顾客的疑虑,使顾客产生信任感,促成顾客的购买。

除了喜欢拥有愉快的购物氛围等相同的心理,不同的顾客由于身份、教养、个性和心理不同,因此习惯和需求也不同,有的顾客注重实用,有的讲究唯美,有的追求名牌。推销语言要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促成顾客的购买行为,还要重视不同的顾客的个性特点、理解能力和情感因素,对不同的接受心理选用不同的恰当而巧妙的推销语言,成功地发现对方的内心需要并满足他,使顾客在心灵上受到触动,顺利地建构了趋同性接受语境。如针对有的顾客追求商品的新颖和时尚,有的还有崇尚名牌的心理,推销员应该强调推销商品的新潮、领先或突出其表现地位和身份的作用。在某市的一家华侨商店,有一对外商夫妇对一只标价为3万元的翡翠戒指颇感兴趣,想要购买又嫌价格太贵,不买却又难以释手。推销员看出这对夫妇的心思,巧妙地对这对夫妇说:“某国总统夫人也曾光顾此店对它爱不释手,只因价格太贵,也没舍得买。”这对夫妇闻言果断地付钱买下了这枚翡翠戒指。随后得意洋洋地走出商店。这位推销员强化顾客好炫耀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推销商品的目的。

推销员在推销中有意或无意语用失误会误导顾客。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有的推销员为顺应接受语境,促成顾客的购买,提高效益,频频使用具有误导作用的如“享受”、“高档”、“高级”、“超级”、“精美”等语词。它们在语义上属于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由于它们表达的概念不明确,因而造成语义模糊现象。“享受”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享用、受用”,而许多推销员却在本应承担的责任或是赠送顾客一些不值钱甚至是伪劣商品时使用该词,借此误导或攻克顾客的消费心理。某超市在顾客购买50元以上的商品后赠送的“精美”礼品竟是一根重量不足30克的火腿肠。还有的推销员为了达到促销目的,打出“跳楼价”、“挥泪大甩卖”、“拆迁大清仓”等幌子,欺瞒顾客。这类违反“修辞立其诚”原则的伪修辞尽管能达到一时的推销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自毁推销员以及产品的形象。

推销员不注重推销语言的接受语境,在推销中和顾客产生语境差导致推销失败的情况也不少。曾有一位推销员向外国顾客介绍商品时,因为不了解外国顾客的情况,而按照对中国顾客的方式来接待,结果就把顾客赶跑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英国客人在商店里表示出对一件工艺品感兴趣时,推销员取出该工艺品,然后对顾客说:“先生,这件不错,又比较便宜。”顾客听了她的话后,丢下商品转身离开了。为什么这些话会把这位顾客赶跑呢?原来在与中国人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国人心目中,买便宜货有失身份,这是表达者和接受者的民俗文化语境差导致了推销工艺品的失败。还有的推销员为卖弄专业知识,频频使用令人不解的专业术语,使得顾客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例如保险行业许多难懂的条款不仅让投保人“雾里看花”,就连一些专业人士也很难深刻理解条款的精髓,因此难懂的条款遏制了许多人购买保险的积极性。用顾客听得懂的通俗化的语言向顾客介绍产品,这是最简单的常识。推销员对产品和交易条件的介绍必须简单明了,表达方式必须直截了当。用过多书面化、专业化的语句,接受者就不能理解该信息的内容,这样就会产生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语境差和沟通障碍,最后导致推销失败。还有的推销员过分夸耀自己的产品或诋毁其他的公司产品,引起客户的反感。因此在推销时既要突出自家商品的优势和卖点,又要注意满足准客户喜欢比较的心态,自然地引导客户让客户自己放心做出购买决定。

总之,推销语言如果能顺应接受语境,迎合接受者的心理,就能吸引接受者并促成其购买产品,达到推销的目的。相反,如果忽视接受语境,特别是接受者的心理,非但达不到促销的目的,甚至会引起接受者的反感使他们排斥即根本不接受。

参考文献:

1、龚黎莹.推销工作的第一印象:商品推销语言[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

2、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sales.推销案例分析[EB/OL].,2007-08-31.

4、黄小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推销语言的美感要素[J].商业文化,1999(1).

5、张旭.浅析影响人员推销业绩的非语言交流因素[J].商场现代化,2006(31).

语言论文篇7

关键词:文学语言;广告语言;广告文案;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狭义的广告语言,即广告文案,专指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和符号组成的广告信息结合体,它们一般由标题、广告语、正文、附文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路牌、网络等媒体直接面对广告受众,起到传达广告信息,促进销售,指导消费等作用。本文所讲的广告语言是指狭义的广告语言,即广告文案,它是广告制作的基础,广告作品的核心,广告的目标,主题、创意、诉求,都要通过它来表现。毋庸置疑,广告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样,同属运用语言文字作载体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它们有较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交叉重叠的地方,有的广告文案大量使用文学语言。但经过比较研究就能找出它们的差异。

一、广告语言的文学性

文学性在文学语言中表现为对语言的特殊处理,以达到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但是广告语言也同样使用了这些方法,并且也同样具有陌生化效果。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性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现的:

(一)音律的变化

这是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它使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了明显区别,从而获得文学性。但是广告语言也追求音律的特别,也形成了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文学性。

(二)词汇的变化

在文学语言中,词汇是跳跃的精灵,处处展示着作者的智慧灵光。在广告语言中,词汇作为广告语的主要载体,散发其独有的魅力。

(三)语法的变化

在诗歌、童话等文学作品中,语言可以突破语法束缚,以非常规的面目示人。广告语言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语法变异。

二、广告语言对卡勒的文学性观点的挑战

其实,作为享誉世界的当今西方文论大家,乔纳森?卡勒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发现,语言的突现不能成为文学性的足够的标准,因为其他文本中也可以出现重复和谬误的现象。”因此,卡勒提出了用另外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界定文学性,作为文学的特征。第一层是把其他语言中没有功能作用的结构或关系融合在一起。即通过形式结构产生语义和题材方面的效果。第二层是指整部艺术作品的融合。即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阐释的任务就在于探索并揭示作品的统一性。第三层是文学文本总是表示自己的意义。人们不妨把文学文本视为阅读的寓意或者关于阐释中可能碰到的种种困难的思考。但是,卡勒对文学性的这些新的解释同样受到了广告语言的挑战。

就第一层而言,广告语言也会通过词汇的变化(创造生动鲜活的新词语,成语、谚语、俗语、格言、诗句、惯用语、歇后语)、词义的变化(增加新词义,词义变异)、语法的变化(词类的变异,短语的变异)、修辞的变化、语用的变化等多种形式结构来传递广告的寓意。对此,卡勒也不得不承认,“在广告当中,各种手段也常常会得到突出的表现,甚至比抒情诗更有过之,而且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也可能会被目空一切地混合在一起”。

就第二层而言,广告语言也具有整体性的属性,脱离了整体,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广告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卡勒指出,“有时我们又说语境决定意义,也就是说,要想知道某段言语的具体意义,你必须要了解它出现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就第三层而言,有些广告,如烟等特殊商品类的广告,它不在于直接表达、揭示产品的信息,而是通过暗示、隐喻、暗喻等方式委婉地表达其寓意,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通过以上对广告语言拓展文学性概念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广告语言改变了文学性概念的基本功能,文学性不再像雅各布森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那样,是用来确定文学作品的根本特性的范畴,而只是确定文学作品中核心成分的范畴。其次,文学性应该在不同文本的相互对比、参照之中得到确认,而不能在文学作品的封闭系统中得到确认。

三、结语

有研究者曾撰文指出:“广告,作为现代商战的一种策略和武器,其目的是商业性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亦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优秀广告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要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如果能在宣传推出的同时能够被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广告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这是无数企业和广告人所追求的,也是广大广告受众所期盼的。广告,是种手段,更是种文化。”作为广告主要载体的广告语言,一方面行使着它的天职――“推销产品”,另一方面,以它自身的特性不断突破广告界,向文学界蔓延,使广告语言也具有了文学的属性。

参考文献:

语言论文篇8

论文提要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适应语言环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课堂上的各种变量因素,灵活调控教学语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围绕教学目标调控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语言论文篇9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语言论文篇10

文学语言是长期以来困惑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难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在人们的思想中,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语言学理论在人们头脑中所造成的思想侄桔在作祟。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是依附于西方知识论哲学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工具,把语言与思维和逻辑结合在一起,甚至完全依附于思维和逻辑来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白古希腊直到近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事物—思想(观念)—语言的思维模式,即认为思想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语言则是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符号和工具。这就是德里达所批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原本是为了人们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而现在“由于形而上学把事物的真实存在理解成直接被‘思想’所接受的本质,存在经验的语言性质就被隐蔽了。”[2也就是说,它与人的实践、实际生活、交往活动分离开来,这样自然就不能解决在语言使用中的许多具体的问题,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使用的问题。因为作家创作所思考的不是事物的抽象本质而是他所面对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我们从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东西与科学家通过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尽管哥白尼证明了地球自转而分昼夜,但我们平时还是说太阳下山了而不说地球在转动。所以,若是按照传统的语言观来研究文学语言,就很难解决它在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要使我们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认为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其实,这种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在19世纪随着哲学上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早已产生动摇。 这首先反映在被伽达默尔称之为“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的著作中。他在19世纪30年代所写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等文中,受了当时欧洲以及德国启蒙主义学者所创导的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提出要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联系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活动去研究语言,特别强调“我们不应把语言视为一种僵死的制成品,而必须在更大得多的程度_L将它看成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必去考虑语言作为事物的名称和理解的媒介起作用,相反,应该更细致地追溯语言与内在精神活动的紧密相联的起源,以及语言与这一活动的相互影响。”正是因为“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3一这些思想无疑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发起的一大冲击,是在强大的科学主义思潮统治下为恢复语言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和语言学理沦的人文内涵所作的创造性的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文学语言问题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但遗憾的是,洪堡特的这些很有价值的语言思想,在2o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中,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这一研究领域,人们所遵循的主要似乎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南德•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念和方法.虽然索绪尔与洪堡特一样,都反对形而L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都强调对语言作形而下的研究的重要意义,但与洪堡特不同的是:他主张把“语言”与“言语”严格地区分开来,强调语言只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性的确定部分,“它既是语言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必不可少的规约”;而言语则是个人的、或然的,是语言在个人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变异。所以语言科学所研究的只能是“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规则”,它“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要素,而且只有没有这些要素搀杂在里面,才能够建立起来。”[’J这些言语活动的表现规则在他看来主要有两类关系,即由句段之间所构成的“组合关系”和由联想活动所构成的“聚合关系”。这样一来,他就把语言当作一个自足的概念系统,完全离开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活动来作封闭的研究,在分离语言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上,与传统语言学所走的是完全同一条道路。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被俄国形式主义莫斯科学派创始人罗曼•雅各布森引人到诗歌语言研究中来。他根据索绪尔的言语活动的两类规则来划分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认为由句段的组合的关系所组成的“换喻的过程”是散文语言的基本形式,而以联想的聚合的关系所组成的“隐喻的过程”则是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因此,“隐喻之对于诗歌,换喻之对于散文分别构成了各自阻力最小的路线。”一5〕所谓文学的“文学性”,在他看来也就是由这种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所赋予文学的特性。这样,也就开创了完全离开文学作品的内容,仅仅从形式方面、从修辞学的技巧方面来研究文学语言的道路,并与俄国形式主义彼得堡学派的创始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一起成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两大主要代表人物。因为尽管什克洛夫斯基所借鉴的理沦资源是德国浪漫派的“陌生化”的理论,与雅各布森不同,但是他把“陌生化”仅仅理解为在语言中通过扭曲、套叠、颠倒,借以增加感觉的困难和延长感觉的时间,使习以为常的反应萌发出新意。所以他把文学看作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的编织形式”困,这说明他在分离文学语言与作品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仅仅就手法与技巧上来研究文学语言与雅各布森是如出一辙、完全一致的。这一学派后来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直至5O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了2o世纪语言学文学理论批评的主潮。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大量引进,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有一度时间也曾引起文艺理论界、特别是其中一些青年学者的极大兴趣,也在我国文学语言学研究中居于霸权的地位。 形式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建设的价值自然是不能否认的,它至少提高了语言问题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使我们看到了语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一种形象的载体;在一个艺术上臻于完美的文学作品中,它的内容不可能与它的形式包括语言的节奏、韵律、句法截然分割的;任何形式__上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内容上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语言确是像“新批评”理论家所说的,它自身就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推敲就不应该像传统文学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次一等的工作”,它应该引起作家足够的重视并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但不论怎样,这些形式主义的理论的价值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它不仅不是什么新的创造,充其量只不过是传统的修辞学文学理论的复活与更新,而且这种完全脱离和排除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仅仅就语言表达来研究文学语言的方法,还必然会把我们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引人一种纯技巧的歧途,丧失对文学语言的优劣作出科学评价的最终依据。#p#分页标题#e# 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要使我们的文学语言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并在理论上真正有所推进、有所创造,还是应该遵照洪堡特所指明的方向进行努力。因为文学语言对于作家创作来说毕竟首先是一种媒体,它的职能主要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我们评价一个作品语言的优劣主要也应该从它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所达到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创造性的方面着眼,而并非什么孤立的节奏、韵律、音调以及句法变化之美。离开了生活世界和作家思想情感的参照,我们的评价也就失去了依据,就会变成为纯形式的探讨。如王维的《山居秋嗅》中间的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有人认为,这两句的作法之妙就在于由于额联“照”、“流”二动词用在句末,所以颈联“归”、“下”就不再在同一位置上重复,以免在句法上一与领联雷同,有失变化而削弱美感。这遵照的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其实,这两联句法上的变化在我看来完全是出于表达诗人耳闻目睹的当下的情景之需所作的一种安排,它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感觉的过程:耳闻竹喧才知院女还家,眼见莲动方知渔舟归来。它的效果不仅使欣赏者产生了一种实地观察的真切感受,而且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和期待,更能激发起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若按照额联的句法改为“烷女竹喧归,渔舟莲动下”,意思的变化虽然不大,但情味却令人索然了。而领联的句法之所以主语提前,突出“明月”、“清泉”,也不只是为了不与颈联雷同,而是让人感到虽然无情之物,也仿佛能通人情、善解人意,穿过松林来与我作伴,慰我寂寞,不由得使人自然联想起《竹里馆》所描写的“独坐幽草里,弹琴复长哨。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画面也显得更富有情趣和生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怎么能完全撇开诗歌的意境的传达,仅仅就句法的变化来判断这两句诗的审美价值呢?由此可见,要真正评判文学作品语言的优劣是不可能离开它的表达的功能,仅仅从修辞学的层面上来进行研究的,而应该像洪堡特所指出的首先联系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活动(我认为“交往”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一种交流活动;在创作中,由于作家的移情和想象作用,物我之间同样也会形成一种交往的关系,文U腮所说的“神往似赠,兴来如答”,就是作家与对象的对话和交往的生动体现)来进行考察。洪堡特提出的这一有价值的思想虽然在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但应该看到它在本世纪的语言学、哲学,乃至心理学研究领域,在萨不尔、沃尔夫等语言学家,在伽达默尔、利科尔、哈贝马斯等哲学解释学家,乃至列昂节夫等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家的著作中,还是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并有了较为重大的发展的。这些理论家在研究语言方面的共同倾向都是为克服“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伽达默尔所说的“近代科学的方法概念与生活于世界上的人类的理解要求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不可解决的对峙”侧,为恢复语言与生活世界,与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活动的联系而竭尽全力。 他们都反对把语言看作只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工具或封闭符号系统,而认为它首先是存在于人的现实的语言行为中的一种活生生的东西。他们的最基本的思想原则就是洪堡特所指出的:虽然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能把人的讲话活动的总和称之为语言,但是“现实存在的只是那种通过讲话而产生的个别的东西。这种个别的东西是永远不完整的,我们只有从不断进行的新的活动中才能认识到每一生动讲话行为的本质,才能观察到活语言的真实图景。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的东西,是无法从那些孤立的要素上去认识的,而只能在连贯的语言中为人所感受到或猜度到(这一点更能说明,真正意义的语言存在于其现实发生的行为之中)。一切意欲深人至语言生动本质的研究,都必须把连贯的言语理解为实在的和首要的对象,而把语言分解为词和规则,只不过是经科学音析得到的僵化的劣作罢了。”因此,“语言在任何地方,包括在文字里,都不是处在停留不变的状态,它那仿佛僵死的部分必须始终在思维中重新予以创造,生动地转变为言语和理解,才能完全转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语言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变异,体现着人对语言施加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只有在个人身上,语言才获得其最终的规定性。”圈这就向我们表明:语言总是在个人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仓d造性地进行使用的。在语言行为中,语词的意义往往不完全按照概念所固有的含义而是它的实际使用来理解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著作中所提出的“语言游戏”说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游戏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又需要对规则作灵活的运用。就像棋盘中的棋子一样,它在棋局中的意义和作用完全是靠它的运用而产生的。根据这个道理,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在已经知道了如何用这个做什么事之后,问它的名字才是有意义的。”回语言使用的道理也是这样。所以到了后期,他改变了前期视意义为“事物—名称”的主张,提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句子中的使用”[’0,“每个记号本身似乎都是死物,什么东西给它生命?—它在使用中就变成活的。”!”他的观点对“语言行为”说的代表人物奥斯丁和塞尔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毕竟是从他前期的逻辑分析哲学发展而来的,尽管他说过:“‘语言游戏’这个词强调的是讲语言是一种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L’2一,但他是离开人的语言活动的内在动机、外部环境和条件,只是从语言活动的形式上来进行研究的。这表明,他的方法仍然是封闭的,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他前期逻辑分析方法的印记,与索绪尔那种仅仅从语言结构内部来研究语词的使用的方法本质上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他的以走棋来比喻语言的使用这个例子,也是从索绪尔那里借用过来的。这样,就使得他对语言活动的研究由于失去与社会、文化、心理的联系而陷人模式化,这在奥斯丁对“语言行为”的分析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更加明显。 #p#分页标题#e# 这表明,即使同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但这里还存在着以科学的观点还是以人文的观点来进行研究这样两种倾向的区别。 这里分歧就出在对语言的使用者—人的理解上。所谓人文的观点,最主要的我认为就是在研究语言的时候,我们不仅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人的活动及其产品,而且还把这个人看作不像科学家所把握到的,是一个未经抽象和分解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不但有思想,同时还有意志和情感,是在知、情、意统一地个的意义上参与活动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所以从人文的观点来看,人对语言的运用就无不源于他自身的感觉、情感、想象、理解、意志与欲求,即使在借助语言进行思考、传达信息的时候,也无不表达他自己所特有的感觉方式、理解方式和评价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在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经过他自己所创造的,所以伽达默尔认为使用语言“并不是指学着使用一种早已存在的工具去标明一个我们早已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熟悉的世界;而只是指获得对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了解世界是如何同我们交往的。’,〔’3〕它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种活生生的、丰富而生动的关系和联系,一种人类生活的整体的存在形式。这决定了在具体的语言行为中,对于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理解,仅仅像结构主义语言学那样联系与之相邻的其他要素还是不够的,更需要联系人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展示的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习俗的、心理的等等多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它不只是一种共义化的思想符号,同时也是人的整个生存方式和精神生活在其中的投影。 们联系整个作把整作品所描写的时点、人物关系等等当作一个统一的语言背景,那么,自洪堡特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语言问题所作的人文学的理解与解释,对于我们文学语言的研究,又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我认为最主要有这样三点:首先是“语境”的理论。作为文学作品反映对象的生活世界是我们感觉的世界,它与理念世界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未经分解、抽象,一种都按照生活原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整体。文学之所以必须通过形象创造来反映生活,就是由于唯有这样一种感性的形式,才能实现从多种关系和联系中反映生活世界这种整体特性的目的。而语境的理论,正是生活的整体特性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从多种关系和联系中来理解语言活动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不仅指在文学作品中,语词的释义总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心理状态所规定,随着这些语境要素的变化而改变,而且还要求我语言的大环境来加以看待在这个语言的大环境中,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人物的言语听起来完全不同于在现实的言语交际条件下独、l._存在的情形:在与其他言语、与作者言语的对比中,它获得r附加的意义,在它那直接指物的因素上增加J’新的、作者的声音(嘲讽、愤怒等等),就像周围语境的影子落在它身上。”[’4〕人物的语言如此,叙述人的语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如鲁迅《孔乙己》中这样的一段话:“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同样这么过。”从语一言的大环境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的“快活”决非字典释义中的“快乐”或“高兴”,它有着比这些常用意义远为复杂而丰富的内含。它既反映了孔乙己言行的迁腐可笑和周围群众的冷漠无情,也表达r叙述人(他代表着作者的态度)在对孔乙己的批判中所隐含的深刻的同情和悲哀:是科举制把他造就成了-个废物,一个在生活中只是供人调笑、奚落的对象,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这些附加的语义成分就不是一般常用意义或字典中的释义所能概括得了的;对于这些附加的意义,我们只有联系移篇小说,把整篇小说当作一个大语境,才能深人体味到。这正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整体把握所要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是“交往”的理论。“交往”是借助一定的媒介来传递思想、情感,以达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互相理解、沟通、协调一致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媒介最主要的就是语言。文学作品是有赖于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因为只有在阅读中,当读者进入到作品所创造的境界之中,完全为作家所征服,把作家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之后,作品的潜在价值才能转化为实在的价值,它的社会效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由于作家创作都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写出来,以求与读者进行交流,所以写作并不是以往人们所理解的只是一种独白。一旦当作家真正进人到创作的境界,他实际上就是在与他心目中的读者进行谈心、对话和诉说,在他的意识中都有一些潜在的、隐含的读者在。就像柯洛连柯所说:“作家必须不断地感觉到另一些人的存在,必须回过头来看看,他的思想、情感、形象是否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变成读者的思想,读者的情感和读者的形象。”〔’5〕唯有这样,他的意图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哈贝马斯为了强调语言行为在日常交往中的功效,认为“文学文本之内出现的有效要求只对在其中出现的那些人物才有约束力,并非针对作者和读者。有效性的转移在文本的边界被中断;它并不通过交往关系延伸到读者那里。文学言说行为在这种意义上只对那些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效,对那些处在第三人称或者由第二人称转移到第三人称的人有效。它并不针对真正的读者。”因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参与者的视野”,“第三人称是旁观者的视野”〔’6;。但事实上,为了达到交往的效果,许多作品都是有意把读者当作一个参与者来看待和处理的。虽然在小说中,像布托那样直接以“第二人称”来进行写作的并不多见,但在抒情类文学中却非常普遍。如苏轼的《烷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在我看来就不是独白而是交谈。因为正是由于他心目中有着以为“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生易逝”、“光阴不再”的一些对人生怀有消极情绪的读者的存在,词中才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样的反洁问。这个疑问句与诗歌中通常的那种自问自答的写法,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等是完全不同的,它有很强的思想针对性,是直接针对着这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而发的。这难道只是一种独白而不是对话吗?所以伽达默尔认为:“讲话不属于我的领域而属于我们的领域”,只有当听话者参与进去之后,讲话的形式方能成立。#p#分页标题#e# “语言的真实存在是,当我们听到话语时,我们就已经参加进去。”“只要一个人所说的是其他人不理解的语言,他就不是在讲话。”L‘7j因而,当文学作品在与读者开展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读者作为听话者并不只是消极地接受作家通过作品向他和传递的信息,他总是积极参与其中,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接受它、理解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理解者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才开始产生理解。”另一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运用都不会只以表达作家的构思成果为满足,它同时在向读者发出吁求,争取与读者开展对话,并通过激活读者的想象,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把自己相关的经验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去。“若是文本保持缄默,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开始。”L’“所以,一部作品通过阅读而存活于大众心目中的形象,都是读者与作家所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有时代的差别,而且还有个人的差别。而语言交往亦即对话的理论,正是从媒介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文学创作与阅读之间原本存在的距离,通过阅读如何获得沟通、融合而又发生变化、更新的现实依据。 再次是“个性化涵义”的理论。“个性化涵义”是由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历克赛•列昂节夫所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借此来区分它与意义的不同。他认为“意义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它不依赖于个别人同现实的关系”,而涵义则“是意义在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以及意义在个人的生活中是何物的问题。”所以“涵义决非潜含在意义之中,而且也不会从意义中来而在意识中产生。涵义不是由意义产生的,而是由生活产生的。”〔’9〕如“长命百岁”这个词组,从意义本身来说,无论如何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意思,但是在一位99岁的老人听来,却很可能变成为一句咒语,这就是它的涵义。所以涵义的理论表明了“意义在具体个体的意识中的运动的一个方面,是它们‘返回’到世界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表现困,也就是意义进仪到个体心理层面所生的一种变异。文学的对象是实际生活中的丰富多姿的感性世界,作家不是通过抽象思考而首先凭借感觉、体验来与之建立联系的,因而反映在语言上,所使用的只能是一种富有“个性化涵义”的语言。这是文学语言区别于科学语言的一大特征。 对此,萨不尔早就有所注意,他认为“真正深入的符号作用并不依靠和特种语言的词句相结合,而是稳固地建筑在一切语言表达的直觉的基础上。 ……某些艺术家的精神活动大部分在非语言的平面上进行,甚至发现难以用习惯说法的严格固定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圈这样,就通过“在非语言平面上”的使用,使语言的意义从普遍的、社会的层面转人到了个体的、心理的层面,转化为个性化的涵义,从而使得与原先没有相应语言的个J吐意识,包括感觉、体验等等都能得以生动的表达。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某些特殊的使用手法,就是由此而生。如前面所举的在《孔乙己》中鲁迅把孔乙己在生活中的遭人愚弄、嘲笑、侮辱说成是“使人快活”,只要我们细细阅读一下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类似这样一种变异的用法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存在而决非个别的例子。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语言含蓄、幽默、苦涩、冷峻的文体风格和反讽、悖论、夸张、含混的叙事语调。这正是鲁迅对于生活所特有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评价方式以及他所特有的人生智慧、人生见解、人生态度在作品语言上的投影。而这种出于为了表达“个性化涵义”的需要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不仅是文学赋予作家个人的最高权利,而且一旦当它获得社会的认可之后,它反过来又为丰富和充实民族的语言,推动民族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卡西尔认为“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伟大的创造者,不仅在其艺术领域是如此,而且在语言领域也是如此。他不仅有运用而且有重铸和更新语言使之形成新的样式的力量。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在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身后和他们生前是不同的。这些语言由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而经历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些语言不仅为新的词汇所丰富,也为新的形式所丰富。”圈这结论我认为也同样适合于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老舍等大师,他们的语言观都是在汉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加工的,而通过他们的创造,又推动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白话文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表现力,就是与吸收他们的创造成果是分不开的。他们之前的白话文与他们之后的白话文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创造虽然并不都属于“个性化涵义”的表达,但至少是包含这些由表达“个性化涵义”所创造的成分在内。 以上三点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整体的、开放的、创造的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语言。相比于我们过去文学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并在研究中真正值得我们遵循的一条道路。